布農青年勇嘗試─流奶與蜜的有機金針

從美國回故鄉的建山村青年Andrew說,聽說金針是「生命力很強的作物」,就決定以此作為有機栽培的開始,他說:「我想,我們就是需要一個生命力很強的東西」,讓村子的農業有機會變得不一樣。

流奶與蜜之地,是形容聖經裡的「迦南」美地,是上帝賜予人們最肥沃的土地,充滿豐美和祝福。

建山村年輕人杜司偉Andrew,在家人支持下,放棄國外留學、辛苦取得高學歷換來的高薪工作,回到原鄉務農,種植一片有機金針。信仰虔誠的杜家,就把金針園命名為「流奶與蜜之地」。因為他們的金針不用化學肥料、改用添加牛奶、黑糖、微生物菌資材的自製液肥灌溉。不但名副其實的流著蜜與奶,而且希望這片園子像聖經裡一樣,是讓種的人吃的人都能夠健康的豐美福地。

沒有務農經驗的年輕人,放棄美國的工作跑回山上務農;不但務農,還投入許多不知道能否回收的成本,大膽挑戰很多專業農夫都不敢嘗試的有機耕作;選擇的也是從沒在建山村出現過的作物—金針。

如今,這不到三分地的小小金針園已經受到全村的矚目,連鄰村都有人在注意他的消息。大家都在觀望,年輕人沒做過農,還想做有機?金針沒有灑藥不會被蟲吃掉嗎?長得如何了?開始採收了嗎?價錢好不好?花這麼多錢,他們還撐得下去嗎?為什麼不待在美國好好工作呢?

不過,Andrew說,他不去想失敗,因為不敢去想。他只想如果成功了,可以說服大家,有機農業是可行的辦法,甚至可能成為產業的轉機,讓村子裡的人一起來嘗試。向大家證明,做有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雖然沒有多的資金、很有技術、知識,還是有可能成功。」

990421andrewxiang-450.jpg
建山村返鄉務農的年輕人Andrew。

今年第一批的成果,碩大金黃的花苞。雖然採收慢了一步,金針已經快開花了,Andrew很寶貝的採下來捧在手裡。他說,我們自己都還沒吃過呢,先拿回去試煮一下。

信仰與家人是最大的支持

問起是怎樣的支持,讓Andrew做出一個不簡單的決定?他想了想說:「上帝和我爸爸。」這句話,彷彿照映著他的一路走來的生命軌跡,最終也把他引回家鄉。

由於安息日教會提倡吃素,虔誠的Andrew一家人都是素食者。他說,吃素的人本身就會重視健康、篩選食材、找無毒的農產品;後來開始種起有機,也是想到,自己要健康,也要讓別人健康。

出生在一般的小農家庭,Andrew 卻能有學歷上的成就,並把所學知識帶回家鄉實踐。源起是為了能恪守安息日教會的作息,父母讓他念昂貴的教會學校而非一般中學。又因為不想像爸爸說的「不念書就回山上幫忙」,才讓Andrew在教會學校裡一路念到大學畢業。Andrew說,其實父母沒有特別要栽培孩子的觀念。但他們倒也咬牙擔負起昂貴的學費,沒有要他放棄學業。

畢業後,本只想碰碰運氣申請出國留學,卻意外順利,戶頭裡也沒什麼積蓄,卻已經一關順著一關踏出國門了。到了美國。因為沒錢,拼命念書想早早畢業;到處打黑工,什麼工作都做過。最後完成了學業,除了最初的學費,沒有向家裡再要一毛錢。

對於這樣的「成果」,一般人也許覺得是靠著運氣和自身努力,但Andrew和父親杜長老只是相信,冥冥中上帝會指引肯努力的人出路。

取得學位後的Andrew在美國矽谷找了一份營建業工作,從看見一兩百塊美金都是大錢的窮留學生,到經手五百萬起跳的房子,一兩百萬美金也漸漸覺得不算什麼。看著富豪名流的生活,Andrew說不是沒有羨慕、野心和比較之心,也多少會迷失原本的自己。這時候,是信仰告訴他,這不是他所想要的。他喜歡趁著假日往山上跑、散心。「我會去爬山,帶我的狗,在山上禱告。往下望矽谷,想,那是我們要的嗎?他們難道不知道,總有一天會結束?」

Andrew笑說,在矽谷,比較沒錢的人窩在市區,羨慕著有錢人住在山上的別墅裡,空氣清新、視野遼闊。「後來我想,我在家裡山上也有一塊地啊。」這塊地不是奢豪別墅,只是家鄉的小農園,一樣有好空氣和好山景。

於是,他打電話回家,開始跟家裡溝通想要耕耘有機。父親馬上理解他了,二話不說將一塊原本種些敏豆、黃瓜等經濟蔬菜的土地休耕,不再噴藥、讓土地修養,等待兒子回來,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再出發。

Andrew的父親杜長老與母親。杜長老是兒子背後的支柱。他說,當初兒子跑回來務農、又要做不灑農藥的農業的時候,心裡也會默默擔心。但是沒辦法,因為這是一件好事情。「他有這個心,我們就配合他。」

讀過書才做農,跨出第一步

村子裡的人看見杜家出國留學的孩子跑回來種田,難免會覺得不解。「他們想,花這麼多錢栽培我,不在美國好好工作,跑回來做農。我的學費是人家的幾倍呀,我們原住民念國中是不要錢的。」Andrew說。

學管理的Andrew,回來發現家裡六分地的梅子園,日復一日勞動耕耘、產季來時一天產量都以千斤計,一年下來卻賺不到什麼錢,很受震撼。他向家裡「談判」,梅子園要嘛鏟掉,要嘛試著用他的方式再經營一次。

「都是管理的問題。」Andrew 對原鄉農業如此評論。無論田間技術、生產流程、品質控管、包裝行銷,山裡的粗放式農業都缺乏一套系統,農人永遠是辛苦工作卻任人宰割的一端。他用自己的方式,「該除草的就除,要剪枝的時候就剪枝。如果人不夠,沒關係我們請工人。小的摘掉。摘掉很多沒關係,我們要大的,用手採。」強化管理流程和品質,因為有品質的手採梅,比一般竿打採收的粗放式梅子,價格可翻上至少三四倍。

Andrew的想法是:「要讀過書才能做農。很多新知識,沒有的話就吃虧了。品管、流程…..沒有這些即便做得好,可能也是憑經驗,不敢嘗試新東西。」他說,既然比別人多了些知識,就多了些負擔,好像要承擔一些責任,把新的概念引入傳統的產業裡。

不過很可惜,一場八八颱風,這個投入心血和嘗試的梅子園泰半流走,來不及讓他驗收成果。「有啦!還剩幾棵站在那裡啦!」Andrew 用笑容帶過隱約的遺憾。

嘗試種金針:選一種生命力很強的作物

風災帶給建山村的,雖然不是直接的災害衝擊,但改變了原本的農業環境。水源地受到破壞、農田流失或遭掩埋、原本的農路路況不穩、不時有「以後每年颱風,都必須遷下山一次」的傳聞……不確定因子造成的憂慮,讓不少以務農為主的建山村民,在不安的空氣中顯得意興消沉。

大家覺得,是不是就算很努力的從頭來過,重新整地、耕作,到頭來颱風季帶來的自然災害、撤村下山,一年的收成也還是得放棄?

Andrew感到沮喪,對自己的決定也不無懷疑:這樣跑回台灣種田真的是合適的決定嗎?

但是已經回來了,箭在弦上,還是必須走下去。幾經思考,他選擇了建山從沒出現過的作物「金針」,做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在種金針前都沒看過金針長什麼樣子的Andrew說,那時候只是因為聽說金針是「生命力很強的作物」–「我就想,我們就是需要一個生命力很強的東西。」

颱風過後,為建山村的農業環境增添許多變數。Andrew的考慮非常簡單,金針不怕暴雨,遇雨長得更好;長時間不照顧也會繼續活,所以若碰上汛期得撤村也沒關係;他所選擇的「香水金針」品種,口感香氣最適合販售鮮蕾,附近的寶來就是明星觀光區,那裡的餐廳就是最有希望的通路;真的賣不完、或遇上雨季無法運出去的,他說:「沒關係,我們把它烘起來。」做成加工乾品儲放。

如意算盤打得好,但實踐起來關關是挑戰,每一步都在邊做邊學中行進。沒有水,就花一筆費用請人去找新水源地接水。田地上都是碎石,全家人出動一塊一塊撿石頭整地,撿得腰痠背痛後,才知道金針生長其實不怕石頭。金針喜歡潮潤環境,但南部氣候容易缺水,即使定時灑水土壤也仍舊易乾;因為不能噴殺草劑,只好人工拔草,才拔完這一區,那一區又長出來了。最後找來透氣保水的被布覆在田間,一併解決了保濕、雜草的問題。


每天要定時灑水、倍受呵護的金針。

「生命力很強」的金針,就在小心翼翼倍受呵護之下成長。Andrew說,這裡和傳統的農業不同,要陪著植物長大,看它需要什麼,不是像噴藥一樣噴完就走,反正農藥保證見效。

因為沒種過,金針發生的任何情況大家都很當成一回事小心應對著,一點點的鏽病、蚜蟲,都讓杜家感受威脅,生怕不小心處理,就蔓延成大危機。如此呵護出來的成果,Andrew說,感到還挺滿意的。畢竟今年才種下的金針苗,不到幾個月已經長得很壯、生產力也不差,算小有成績。

不過,新挑戰又來了。金針長得太好,一月份才種下的種苗,在一家人措手不及的狀況下,就進入了採收期,Andrew根本還來不及建立銷售管道。當初他構想中的理想通路—寶來觀光區餐廳,因為風災乏遊客問津,看來又得重新尋求出路了。

奶與蜜之地,想要證明的是…

不過,Andrew 說,他比較不會再猶疑或沮喪,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路上。一次一家人一起讀聖經時,父親杜長老忽然次靈光乍現,為農園命名為「流奶與蜜之地」,期望這凝聚家人心血的農園,和聖經裡,上帝賜下的迦南美地一樣豐實、充滿祝福,給大家帶來健康的食物。

父親的命名,Andrew說:「補上了我心裡的空缺。我想,迦南地不一定在什麼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變成迦南地。」有了信仰和父親的「加持」,就能撇除曾經對自己的懷疑,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

Andrew說,沒想過失敗,有想過,但不敢想,因為做農沒有失敗的本錢。對農業有經驗的前輩仍會告訴他:「不要種有機,有機是有錢人弄的。」但是他認為,已經知道農藥是不好的,就不能走上回頭路。

提起這片以山泉水灌溉、用牛奶和黑糖滋潤、可以環望山景、在清鮮空氣中茁壯的小金針園,Andrew說,「至少人生當中有一件事是做得滿有意義。」

因為家裡務農,Andrew小時候也得去園地裡幫忙,但對孩子來說那是又辛苦、又充滿拘束的工作。大人總會提醒,剛噴過藥,葉子不能碰、草也不能碰。「什麼都不能碰,心裡有壓迫感。現在就覺得很乾淨,什麼都可以碰、什麼都可以摸。」比起小時候對務農的百般不情願,現在的Andrew,一回到山上就去園子,感覺在自己的園子裡舒服自在。

Andrew說,村子裡的人知道噴藥是不好的,但是還是不能做有機,是因為沒做過,感到害怕。如果他今天成功了,就是向大家證明,有機不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沒有足夠的資金、技術、知識,還是可以做得成。

他說,在國外念書的時候,因為沒錢、發憤念書、到處打黑工,有時一天才睡一小時,這樣的考驗也挺過來了,他相信這次也可以過得來。

那時,台灣來的同學知道他是原住民都非常驚訝,紛紛詢問他是不是家裡很有錢、或爸爸是立委?當他回答家裡務農,大家更覺得難以相信,因為普通的務農的原住民家庭,要供應孩子到國外念書好像太困難了。

走在一條不知道結果、只知道是應該走的路上,如果能成功的話,Andrew想說的是:「我想告訴我們原住民,不要怕,我們都可以出去。每一步都不要害怕。」


座落在山景間的,「流奶與蜜之地」金針園。

編註:杜家合力栽培的有機金針已經上市,有興趣的朋友,請聯繫:

杜司偉(Andrew)  0982133651 wei_0615@hotmail.com

杜德良          0938617392

高雄縣桃源鄉建山村60號 07-6881081

風災後的反省─土石流與自己的路

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表示,風災過後,雖然對許多外面的資助表示感恩,但心中也一直存疑,如果外來資源不斷進駐,但部落裡如果沒有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部落裡的感情及凝聚力是否會面 臨重大的考驗?

風災後的大鳥村表面上己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活情形,但是當深入探討部落每個年齡層心中的想法時,仍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而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對於風災過後,雖然對於許多外面的資助表示感恩,但心中也一直存疑,如果外來資源不斷進駐,但部落裡如果沒有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部落裡的感情及凝聚力是否會面臨重大的考驗?

990410zhuda2be80c03b6-420.jpg
大鳥村青年會長林志祥(攝影/鐘聖雄)

中繼屋落成之後,大鳥村重新找到了屬於部落的生活步調,平時的農田工作正開始忙碌當中,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也不例外,他正忙著修理澆水用的水管以便將剛種植的旱稻能夠稍稍得到山泉水的清涼,而不致於讓還沒有發芽的旱稻在吹來的熱風中乾枯。

會長志祥的身邊還跟著小幫手-小狗彬彬,他是今天早上陪著志祥最認真的助手了,在太陽下手邊忙著種上稻穗一邊還要對著彬彬說說話,這樣才不會感到炎熱及辛苦。其實表面上會長志祥對這種農田工作並沒有感到辛苦,因為在他的心中還一直煩惱著另一件事,從他的臉上不能看出一絲端倪,經過訪談之後才知道,原來在風災過後他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志祥說:「早期村莊因為教會的進入,部落裡因信仰不同,族人彼此間的感情多少受到影響,如今風災後因為受到許多外來的資助,部落裡分為「受災戶」與「不是受災戶」,彼此間常因為資源分配相互猜疑,他很擔心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族人的感情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雖然他非常感謝幫助他們的機關團體,但是他認為這樣的資源太多,如果又沒有妥善的安排,到最後反而成為族人的負擔,所以風災剛開始時他帶領著青年會投入救災的工作,但是經過了這麼多的事情後,現在他決定盡量少參與有關風災後的各項計畫活動,他認為部落族人己經從風災中走出來,該是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不要一昧的依賴政府或善心團體,因為這不是長久之計,經過風災後族人應該有所省思,部落裡要找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他強調,他並非反對外來資源,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次風災後的大鳥村。就像是他的稻苗一樣,在山泉水的澆灌與自己的細心呵護下,這塊農地未來也會長出豐碩的果實來。

IMG_1273
林志祥照顧田間的情形(攝影/朱正勇)。

另外一塊農地上也有族人正忙著澆水,在風災期間她的住家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但是她卻抱持著感恩的心,她是部落族人王寶蓮。她表示:感謝上天,在風災來時雖然許多住家被土石流遭掩埋,但是並沒有帶走任何一條人命,

對於長期種植農作物的她來說,土石沖刷下來,給了她另一個希望,就是可以將土石加以利用,把多餘的土石搬運到自己的農地上,然後種植更多的農作物,因為原本的土質不適合種植農作物,而現在山上的土石被沖刷下來了,她花費了大約一萬五千元請工人將部落上方的土石搬運到農地上,覆蓋了原本的土質,現在農地上種植的農作物變多樣了,王寶蓮心想:這可能是風災後唯一的好處吧!

四月的天空仍然陰晴不定,就像部落未來發展仍然沒有定數,大鳥青年會會長志祥與族人王寶蓮農地前的中繼屋早己落成入住了,面對這幾棟全新的中繼屋,他們的心中卻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總覺得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要走呢!

IMG_1275
願部落的未來能像小米一樣順利生長(攝影/朱正勇)。

螢火蟲還在,南沙魯也還在。避難屋已有了好結果。

當外界猜測著南沙魯已遷村、已不存在時,那個小小村落裡,一直都有一群人, 在為自己的家奮鬥,他們是山的小孩,唯有在山林環繞下才能自在自適,兩百多天了,他們還在努力,因為他們要努力讓南沙魯一直都在。

編按:

那瑪夏鄉的南沙魯村,雖然有多數居民搬進杉林大愛村,但仍有20戶左右,100 餘位村民留在山上,重建家園。以下兩篇文章,一篇是輔大生命力記者針對南沙魯避難屋最新進度的報導,另一則為到山上訪友的Aping 寫下的心情故事,請讀者分享山上的南沙魯重建和居民感受。

一、南沙魯避難屋取得縣府同意 周六舉行musaul儀式

文/ 劉瑋婷(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

懸宕已久的南沙魯村(民族村)避難屋在上周已正式接獲高雄縣政府行文同意興建,周六(4/24)將在民族平台舉行musaul儀式。

選擇返鄉重建家園的南沙魯村民在4月17日晚間召開重建會議,趙文彬牧師與世展聯絡後,得知縣府已經發文正式同意避難屋的興建,台灣世界展望會已經正式接獲高雄縣政府公文,族人ibu表示,「這就像是拿到了一個通行證,是一個指標」。ibu認為,拿到了公文之後,一切就變得明朗化了,也代表著重建的腳步可以走得更穩健。

村民在12月開始與世展接觸,1月份雙方開始討論避難屋的相關援建事宜,起步之初,村民們首先面臨的就是土地問題,部分族人在平台上並沒有土地,ibu說:「那時候想說沒有地的要怎麼辦,其他人在上面有地但也不大,後來有一位族人表示土地願意被徵收,村民們決定共同集資買下這塊地號為521的土地」,這塊521土地,就是未來避難屋即將興建的地方,縣府核准這塊土地上可以興建六大棟避難屋,一棟可容納20人,內有簡單的衛浴設備。

基督長老教會也先撥款兩百萬協助村民整地,建築師亦將在這周上山跟村民談避難屋的設計與相關細節。民族村重建會委員tahai表示,周六的立柱儀式在布農族裡,稱之為musaul,意思是在選定的土地上,先行施工一小部分,象徵標誌了這塊地,即將在未來進行開工的工作。

得知政府發文同意的消息後,在重建會會長李長榮的呼籲下,村民們隨即也在會中決定,隔天就集體到民族平台砍草,做初步的整理工作。18日午後,南沙魯的族人一起上山,回到當時避難的地方,族人們看著留在平台上的鍋碗瓢盆、應急的生活用品,一邊除草,一邊回憶起事發當時,漫無止盡的等待直升機救援的心情。

民族村民Aping說:「那幾天,每天一到下午4點,風雨就開始變大,看著遠方的山頭跟手掌一樣大的太陽,但我們頭上卻是陰天」。另一位婦女則收拾起當時用的碗筷,說:「這是八八水災紀念碗,我們要留下來」。

990419shuinanshdsc04954-450.jpg

二、螢火蟲還在,南沙魯也還在

文/Aping

數不清這是我第幾次走台21線進入那瑪夏鄉,看著路牌的里程數漸漸減少,燈光愈來愈近,那瑪夏人的家也就在不遠處了。

SONY DSC

第一次到南沙魯,是在去年的聖誕節,南沙魯人在經歷八八風災後的第一個聖誕節,篤信基督教的他們,對他們而言,聖誕節就像是平地人的春節一般,空氣中是歡樂的氣息,家家戶戶都在享受團聚的美好時光,報佳音時,族人們會大方的提供點心、飲料,數量多到必須有青年背著籃子跟著報佳音的隊伍行走,得來回教會好多趟,才能把大家的熱情給裝完。

凌晨四點,山區的溫度讓我這個平地人必須穿著厚重的外套才有勇氣站在冷風中,但對南沙魯人而言,這樣的天氣不算非常寒冷,也許那是因為,那個夜晚,悲傷比寒冷還要更深重許多,這一年的夏天,他們失去了家、失去了親人,這個原本該是快樂團聚的日子,空氣中不是歡樂的氣息,而是無盡的悼念跟追思。

名為報佳音的儀式,在這一次,部落以沉默行走,繞村莊一圈的方式進行,每一個路口會有牧師跟長老們帶領大家禱告,告訴往生的族人們,在這個團聚的時刻,他們沒有被遺忘,就算失去了家、再也無法與他們相見,但思念會一直延續下去。每一位族人們手上都握著蠟燭,小小的火光,隨著微風搖搖擺擺,沒有人大聲哭泣、叫喊,但卻能聽得見低低的啜泣,以及點點淚光,沒有恐懼的眼神,沒有遲疑的步伐,黑夜中還能看見的,是緊握的雙手。

我聽不懂布農族的母語,但一刻,我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家的眷戀,對親友的思念,對山林的依賴,對上帝的信仰,那是我第一次試圖跟上帝說話,我真心的祈求,祂能給這些人再多一點力量,讓他們面對未來漫漫的重建路,能有更多勇氣。

1

最近一次上山,我們依然循著台21線走,指示牌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醒著我們險降坡、險升坡的高度,看著走樣的河道,春天也在這裡開始,梅子與水蜜桃的採收季開始,螢火蟲依然在樹林裡穿梭,那瑪夏依然是那瑪夏,外界誤以為遷村的南沙魯也依然在入口處閃著家屋燈火。

南沙魯還是南沙魯,雖然居民少了許多,但現在的他們,開始了重建路,漫漫重建路,他們慢慢走,一步步走得踏實,為的是讓家園回到過去的樣子,族人們整理出一個空間,有雕刻班、編織課程。目前正值梅子與水蜜桃的採收季節,婦女們一起打梅子、製作脆梅、爛梅,只要在一戶人家屋簷下作定,大夥就開始動作,他們的家庭觀念不設限於自己的家,而是整個部落。

SONY DSC

台21線造成人員傷亡,卻是他們回家的路,在外工作的布農人說,下班後回山上過周休假期,縱使要開上兩個小時的車,卻一點也不覺得累,只要想到是要回家,這條路不遠,也不可怕,因為在路的那一端,是家。

當外界猜測著南沙魯已遷村、已不存在時,那個小小村落裡,一直都有一群人, 在為自己的家奮鬥,他們是山的小孩,唯有在山林環繞下才能自在自適,兩百多天了,他們還在努力,因為他們要努力讓南沙魯一直都在。

normal_4b383b0caf484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來不及參與的未來?魯凱永久屋預計於本週六日動工?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今(19)日下午五點,縣府與慈濟召集幾位村長與德來村民開會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前言:

4月19日下午三點,記者原預計拜訪即將遷入長治分台永久屋民的達來村民,經由村民告知,得知今天下午五點在慈濟屏東分會舉辦家屋配置協調會,今日會議邀請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谷川社區以及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村長及代表。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不過在今日(19)日下午五點,召開的配置協調會會議結束中,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對在場的村長及代表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一、 確認「水平」配置後,周末舉行動工儀式。

今天的會議主要是由歐建築師跟村長們協商討論家屋配置,要選擇「水平」或「垂配」配置,經由鄉長以及村長們的互相討論完後,確定選擇「水平」的配置方式。

建築師解釋未來長治分台四個村的家屋建置範圍,未來仍有空間再延伸,村民不用擔心未來第二批的族人,沒有地方住。

林碧玉也表示,「未來不是沒有機會,還是有地方可以蓋,只要是合理的,慈濟就蓋。這麼多教堂慈濟沒有辦法,因為錢是社會大眾捐的,如果蓋這麼多間教會,社會就會對我們產生不信任感,我們要有一個合理的做法,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也強調表示,『對慈濟人來講,恨不得蓋房子給大家。』也希望鄉長和大家理解,慈濟不會威脅、利誘的方式,我們彼此之間要交心,心沒交一起,彼此情誼就不好,在這裡我再次聲明。」

林碧玉也隨即說明,星期六(4/17)本來就要約大家開會,那就是希望趕快定案,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開始動工。動工的儀式,或許是這星期六或星期日。

協調會中,阿禮村長、佳暮村長、以及吉露的理事長都各別對於坪數以及戶數審核的資格部分再次提出提問。但對於村長們對審核部分的提問,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蔡副處長則表示,政府審核的標準是給與「實際的需求面」,最迫切需要的先給,本來沒戶籍,但確實是住在部落,應該要先給。他也對慈濟在審查過程,師兄、師姐花心力去做訪問、筆對,表示感謝,並回應阿禮村長,提供實際需要的戶數,雙方再去做討論。

至於部落對於教會用地的需求,蔡處長表示,宗教的部分,縣長說了很多次,在這裡不再多講。

會中,林碧玉再次與大家說,我們急的是大家沒有房子住。如果是對的事情,我們一定會蓋,不對的,就不會去做。

image001-480
慈濟今日向族人確認房屋配置要水平或垂直配置。

二、部落的參與:以工代賑

而之前,對於部落族人「可以參與」的「以工代賑」部分,在現場在幾分鐘討論下,很快的慈濟就決定部落未來以工代賑的連絡窗口。慈濟也表示,動工後給部落以工代賑的方式參與,非常歡迎部落的族人趕快來報名。霧台鄉長也表示,「學一點技術,蓋房子也是很好。」

協調會結束,慈濟隨即邀請與會的鄉長、村長及代表在確認好的配置圖上簽名,表示大家簽完名後,下次就不要在重複一次又要討論。隨即慈濟也將鄉長與村長代表們所遷的文件拍照存證,並秀在簡報會上的簡報檔案中。

會議的尾聲,林碧玉也族人說「長治分台未來也是一個國際村的典範,未來族人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

就在記者與佳暮村長一同離開時,一旁慈濟的師兄立即前來,很祥和的笑容向佳暮村長道別並說:「村長,我們就邊做邊整隊。」

三、三方會議尚未有共識,即將進入動工典禮?

今日的協調會議,確認長治分台家屋「水平」及「垂直」的選項。但是今天谷川理事長沒有出現入席,這場沒有全員到齊的協調會,是否以縣府邀請總人數的「少數尊重多數」的方式決定?蔡處長也表示,關於教會,縣長說了很多次,也不再多講。但是族人的訴求仍有許多疑問,周末就即將舉行動土儀式,部落有多少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知道?

另外,4月13日由縣府召開的記者會中,曾由鄉長與縣長共同承諾的「霧台七項原則」中曾載明: 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但以今日的配置說明會來看,居民所能參與的,僅能選擇家屋是「橫配置」或「直配置」另外,當日七項原則中的第一條為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今日似乎也已完全否定,這是否意味著先前縣府召開記者會中的承諾都將翻案?(當日會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達來村的居民陳怡珍也表示,4月15日的「說明會」感覺就是強迫接受,那天也是政府第一次跟達來部落的人說明,時間的通知也是很緊迫。今天上午又接到通知開協調會,然後星期六、日就要動工?她也表示,其他的村民根本來不及通知他們。
「或許縣政府星期五會發公文通知,然後請村長通知族人,動土儀式當天最好穿著傳統服飾與會參與,以「尊重原住民的文化」?族人諷刺的表示。

魯凱的牧師群,以及在4月15日三方會談中,希望自主重建的族人,對這個臨時召開的會議與結果表示「毫無所悉」,至截稿為止,牧師還在討論,尚未發表意見。

image003-480
4月19日的配置協調會,大家簽完名,慈濟表示星期六或星期日即可舉行動工儀式。(圖右下一,為阿禮村長代表阿禮村民簽下配置確認的現況)

三方會議無交集,魯凱重建仍未定案

魯凱族人期待與政府、慈濟進行的三方會談,可以具體「溝通重建問題」,不過因現場時間和議程配置之故,許多疑問還來不及討論,原先各界認為三方會談後,魯凱重建模式應有突破進展,目前尚無明確圖像。

從3月中旬的連署至4月15日的說明會,魯凱族人不斷的爭取族人蓋永久屋的參與權。在4月14日,部落立即召開共識會議,邀集部落的力量,將所有的訴求及疑問匯整成條理通順的文字敘述。目的就是能夠為即將遷村的部落居民,爭取屬於族人的「重建參與權」,好讓未來遷村到山下的族人,能夠有個安定的生活。

備受矚目的4月15日的說明會,先由霧台鄉長顏金成發言,說明族人出席目的,再由阿禮頭目包基成、阿禮部落杜達偉牧師、佳暮村長柯五郎、柯海燕代表逐一將4月15的「訴求共識」向政府以及慈濟單位簡單說明後,即由慈濟的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向在場的魯凱及排灣族人說明關於慈濟蓋永久屋的相關事項。

由於林碧玉副總在談話中強調:「我們沒有必要說謊」,讓現場族人感到納悶,因為阿禮頭目包基成所訴求的提案中,沒有提到慈濟不誠實的話語,僅是提出魯凱訴求;另外,也有族人反應,在這場「說明會」中,「政府」、「慈濟」、「魯凱族」要說明與討論的事情,為何會與4月14日縣府和部落確認的內容不同,這場說明會並未做出明確決定,反而留下諸多問號。(當日影音記錄,請見文後附錄)

lukai-1

4月15日三方場合中,霧台鄉阿禮村頭目包基成代表族人提出訴求表示,「應給與部落參與慈濟的規劃或設計藍圖的相關諮詢,再依部落共識規劃設計。」

一、魯凱族的訴求

1.阿禮頭目包基成:尊重魯凱族部落災後重建的主體性與完整性,給予部落(或委任的代表)參與基地規劃或設計的相關諮詢,在依共識規劃設計,誠信原則訂立契約,承諾背書公告,以安撫(置)災民。

2.杜達偉牧師:禮拜堂是族人生活的重心,每個部落有三間教會,是部落最基本的訴求。

3.柯五郎村長:族人依照營建署所頒布的申請準則,為何許多申請戶未通過核准?

4.柯海燕代表:長治分台在規劃的開始,並沒有達來村跟德文村,如今要開始蓋了,才突然告知部落?請政府說明。

長治分台在規劃一開始的相關會議,政府只邀請魯凱族人來討論,卻在4月15日的說明會,告知部落也會邀請德文與達來的部落入住,「但這些安排都不是原住民自己做的決定」。誰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是,是原住民提出選擇這樣的方式,造成自己族群間的對立?假設達來村與德文村也提出要申請永久屋,假設政府一開始就安置兩村的排灣族人入住長治分台,為何沒被邀請一起參與?

image003-480

3月12日參與縣府召開「慈濟長治永久屋基地」說明會的魯凱族村長及代表,現場有邀請遷村的魯凱族人,卻沒看見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族人被邀請。

image005-480

由長豐工程顧問公司所規畫的開發分析內容,也只有「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古川社區」等四個部落,達來村與德文村沒有納入規劃。計劃目的並用紅色字體標示遵循重建條例「尊重地區人民、社區(組織)、文化及生活方式」之精神。

二、政府的解釋

對於當天的「說明會」,縣長表示:「社會資源有限,希望大家能夠體諒。」對於外界對慈濟被誤會,縣長則說明,慈濟守規矩反而被質疑,縣政府邀請辭寄來蓋房子,縣政府願意承擔一切。

而對於德文村與達來村一起入住長治分台,則表示「希望大家都是災民,都互相接納。」

至於族人申請永久屋就會失去山上家園的疑問,他也一再強調表示:「有永久屋就要放棄山上的家園,我也講過一百遍了,就沒有這回事,還是要再問。在網路上這樣被流傳,我就感到很疑惑,我再說一次,永久屋跟山上的祖籍地毫無關係。」

三、慈濟的說明

當天的「說明會」,除了負責設計永久屋的慈濟建築師,說明永久屋的配置與活動中心規劃外,慈濟也邀請了住在高雄「大愛村」的一位魯凱族長老以及布農族青年,分享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快樂生活體驗」。

魯凱族的長老表示:「慈濟蓋房子很好,大家要相信慈濟蓋的房子不錯。」

而布農族青年則表示:「很開心代表原鄉部落的布農族來分享,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非常感謝慈濟用『愛的教育』不分晝夜,一路的陪伴著我們。」對於外界對慈濟的看法。他也說:「大家不要只看到的媒體負面報導,因該要用心去看慈濟的用心,那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寫得出來的。」

除此之外,也與在座的大家說:「布農族傳統文化不一定是好的文化。就像剛剛林副總說的,尤其是菸跟酒的部分,對族人壽命有影響的部分應該要改善,這樣對族人的健康才是好的。」當所有的分享結束後,這位布農青年也在離開前,雙手合十對大家說了一聲:「感恩」!

這個舉動引發現場魯凱族人一陣笑聲與議論。

在大愛園區入住者的分享後,針對援建長治分台永久屋一案,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我們尊重大家,更要尊重捐款的人。這筆款項來自全球52個國家,命名為大愛村有什麼不好?」

另外,對於外界對高雄大愛村內「路名」的質疑,她也表示,這是居民的要求。她說:「他們(杉林大愛村居民)希望應該要從大愛出發,不要分原民,不要分漢人。」並接著說,「我們沒有必要說謊。」不過魯凱族人在當天的「說明會」中,都只是提出對於未來長治分台的規劃訴求,並沒有表示慈濟說’謊,為何林副總說:「我們沒必要說謊?」反而引發族人討論。

會後林碧玉接受原民台訪問時,也再度強調:「如果大家對於未來的生活空間有疑問, 可以去杉林那邊, 因為已經有一個MODEL在那邊了。大家可以去參觀可以去問先不要看媒體看那些住在那裡的人那是最真實的對於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希望干擾他們我們希望他們自立自強我們希望他們有無限發展的空間。」

「那還有如果房子蓋好了交出去了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對我最輕鬆如果是現在就決定不蓋我也是最輕鬆我剛剛在講,我們要做大家喜歡的事,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大家不喜歡,我們就不該拿大家的錢來做這樣的事。如果選擇慈濟來蓋,我們也很願意承擔。」

四、教會的空間

針對族人關心的教會用地問題,林碧玉表示:

現在核准的住民是167戶,這還包括了三地鄉。霧台只有140幾戶的村莊 ,如果有12個教堂的話,那等於10戶就有一個教堂。我想,這個對我們來講,我是覺得說,尤其是在這麼長的一個空間,我們要怎麼融合在一起。至於這個部分,我還是必須要強調說,我們並沒有不要蓋教堂。但是,如果12 間教堂,我相信,我們慈濟馬上會有很嚴重的批判。凡事要合理化,我們要做合理的事情,只要是合理的,我們一定會去做。」

鍾思錦牧師則起身表示:

魯凱族人所訴求的其中一項是預留四個部落的12 間教會用地。』有要求慈濟蓋教堂一事。在根據4月13日在縣政府召開的會議,縣政府也表示目前通過申請入住的是第一批,未來還有第二批。教會用地的預留,是準備給未來所有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所以一間教堂是否只有10戶信徒?或這個意味著,根本沒有第二批,那其他部落的人要住那裡?」

針對這個議題,縣長則表示:「現在教會做禮拜的習慣已有很多變更,大部分都是作家庭禮拜,很少上教堂了。」

針對縣長發言,鍾思錦牧師再次提問,他提出質疑:「每一個部落,每一個團體,都會有一個公共的禮拜堂。對縣長所說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已開始作家庭禮拜,可能一半對,一半不是很正確」。

鍾牧師也表示:家庭禮拜的確有凝聚家族情感的作用,也不失其對宗教的儀式的尊敬。但族人的訴求表達,在原住民部落的公共禮拜堂,是凝聚族人情感重要的聚會方式。政府強烈表示尊重原住民,為何又要部落選擇另一種方式作禮拜?

最後鍾牧師也強調表示,「是原住民部落不喜歡家庭禮拜?還是政府不尊重重建條例?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不過鍾牧師尚未結束提問,隨即被縣長用「謝謝」一詞,來結束族人對於重建問題的提問。鍾牧師也很客氣的坐下,尊重與會的族人及NGO不再發問。縣長則立即說明:「今天純粹是對長治台配置的說明,宗教教會的事情,是另一個層面

另外,台邦.撒沙勒教授在會中也提出各人的看法與建議,相關內容已於16日刊登,在此則不再詳述,包含現場未完成的提問和意見,請參考台邦撒沙勒撰寫之「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image007-480

鍾牧師表示,「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小結─沒有具體結論的三方會議

4月15日這場將近兩個小時多的「說明會」,在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用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說明了「慈濟的立場」外,加上目前住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布農族以及魯凱族人親自到場分享住在「大愛村」的感受,時間已經剩下無多,關於族人提出的訴求,屏東縣長則表示,是「縣政府邀請慈濟來蓋房子,一切都由縣政府承擔。」

原先魯凱族人期待的是與政府、慈濟「溝通重建問題」,卻只聽到慈濟蓋永久屋的立場說明。而在時間的限制下,族人也無法繼續提問。在一場尚有許多疑問來不及提出的「說明會」,魯凱族人還有哪些疑問?對於12 間教會用地的預留,縣長表示沒有辦法,魯凱族人又該怎麼辦?記者會再繼續追蹤做後續相關報導。

附錄:0415會議現場錄影

製作/ 風翦樹

 

 

內容摘要:

4月15日,風災發生後的八個月,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及

霧台鄉的魯凱族人,三方終於有機會面對面的來溝通問題了。

為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阿禮部落大頭目包基成做足了功課,從「一攤血」的故事到拜讀證嚴上人所著的靜思語,誠意十足地表達族人的訴求及善意,希望慈濟可以尊重部落的主體性及完整性,對於未來族人遷居的地點爭取參與規劃的機會,期待得到對方的善意及回應。

而三個多小時的會議下來,災民與NGO彼此間的認知與「尊重」仍然存著很大的落差。魯凱族人所期望的「尊重」是參與規劃的機會與暢通溝通的管道,而慈濟方面卻在結果上給予了「尊重」:「你們不喜歡,我們可以不蓋。」

延伸閱讀: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嘉蘭:重建趕進度,拆散原生部落?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強勢訂定重建完成時間,達成「重建示範村」目的?

台東縣政府4月16日邀集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針對「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召開協調會,會後縣府表示「縣政府、世界展望會、嘉蘭村受災戶已取得共識,嘉蘭村西側永久屋預定地將照規劃進行」;但此說法遭嘉蘭自救會推翻,自救會表示:「縣府根本不讓我們發言!」

嘉蘭自救會副會長蔣爭光指出,他在會場發言受限,縣府只在說明會中說明如何規劃,不但未讓嘉蘭村民充分發言,也未針對結論進行表決;嘉蘭村民強調,政府規劃案若無法符合她們的需求、絕對不會搬進去住!否認縣府「有共識」的說法(嘉蘭居民聲明見文後附錄)。

990417jilan474cfb0-450.jpg
嘉蘭部落目前在中繼屋暫居,同時準備遷村工作。

嘉蘭:永久屋不可拆散原生部落

目前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被切割為東、西兩側用地,彼此相隔約1公里。東側用地為Vavau,面積約2.6公頃,西側則為Vungali,面積約3.04公頃;兩地共計5.6公頃,初估將興建108戶永久屋。

因東側土地涉及私人土地徵收問題,目前無法取得所有用地,但西側土地已完全取得,中央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也表示,經會勘後「已可以動土整地,希望西側土地先行設計規劃」,將在8月8日前安置目前未配住中繼屋的受災戶;並希望在9月30日前完成東側用地的徵收、規劃、興建工程,讓所有中繼屋居民轉移至永久屋。

不過,「讓沒有中繼安置的人先住西側永久屋,再讓目前住在中繼屋的受災戶進駐東側永久屋」 的規劃方式看似合情合理,嘉蘭自救會卻有極大反彈。嘉蘭自救會指出,這種重建方式與部落期待的「部落團聚」重建模式有很大歧異

嘉蘭村由7個排灣族部落與1個魯凱族部落組成,其中3個排灣族部落受莫拉克颱風影響最鉅。嘉蘭自救會發出聲明稿表示:

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要在災民反彈的情況下,強勢將嘉蘭永久屋打造為八八風災「重建示範村」。

4523130130_caafa59da0_o
嘉蘭部落受創嚴重,原希望透過遷村完整重建,目前仍有變數。

「資源不足」將成嘉蘭的「國王新衣」?

我們嘉蘭有中繼屋安置,租屋與治理法線內的住戶,也都說不急著在8月入住,為什麼嘉蘭不能照自己的重建步調走?」蔣爭光認為,台東縣政府與世展會執意將西側永久屋完成時間訂在8月8號,根本是為配合中央政府訂定時程,這種「鐵板一塊」的重建時程表,將扼殺嘉蘭村民對重建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同樣出身嘉蘭村,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特別委員的宋仙璋強調,嘉蘭村民應享有自己的主體性,提出自主規劃後再給政府做參考。不過他對「重建時間表」有不同看法,宋仙璋認為,「重建是全國性的問題,經費配置、規劃期程要一致。若嘉蘭什麼都慢慢來,可能會爭取不到資源。」

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小組」執行長全國成補充,世展會的募集款項分別用在中繼屋、永久屋興建,產業重建、生活輔導中心,每種分類都有固定配額;因永久屋配額是固定的,「如果嘉蘭的事情一直不定案,而其它災區也有永久屋需求、並經政府核可定案,那我們就會先把經費分配到其他地方」。全國成說:「否則無法對捐款人交代。」

他強調,嘉蘭村民應該認知世展會所募得的善款,「是要協助全國每一個有需要的災區進行重建協助,而非有固定款項捐給嘉蘭慢慢考慮」。若嘉蘭執意等東側土地徵收完畢才要與西側土地一同進行規劃,屆時世展會可能沒有資源協助建屋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許瑞貴也附和全國成,強調「不能什麼都想慢慢來,否則沒有資源誰也沒辦法幫她們!」他以「國王的新衣」做比喻,「大家都知道,只是沒人敢講!」

「嘉蘭不能老是預設立場,認為政府沒有聽他們的聲音!」許瑞貴強調,政府通過「嘉蘭永久屋西側預定地開發規劃案」,只會先針對公共設施、道路、排水系統等進行規劃,也會先保留符合住屋戶數需求的「街廓」範圍,嘉蘭村民之後可與設計師討論細部設計,不影響他們對家屋設計形式的要求。全國成也附和,並同意加入部落意象設計;許瑞貴補充,若嘉蘭村民想要原生部落聚集居住的話,可等之後東側永久屋也完成後再重新安排居住位置,但西側的人可以先住進去。

謝英俊: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

「已經有人住過了?誰還要到時候再去住?」蔣爭光質疑政府要居民搬來搬去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次規劃好?」災後進入第251天,被政府定位成「重建示範村」的嘉蘭村,依然存在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蔣爭光直指核心地說:「就算你(政府、世展會)覺得自己蓋的永久屋有一百分,但重建過程根本不尊重我們提出的主張,那麼我們的感受還是零分。絕對不會去住零分的永久屋!

負責嘉蘭中繼屋設計,未來也「可能擔綱」嘉蘭永久屋設計的謝英俊坦言:「這個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他指出,公設、道路規劃會牽涉家屋安排與設計,也要考慮建蔽率問題。雖單獨把街廓分開,但之後設計還是會綁手綁腳,不但讓設計難度倍增,也可能「根本無法」滿足嘉蘭村民期待

謝英俊表示,排灣族人希望未來生活空間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配置應有的意向設計,再開始配置其他家屋;此外,家屋也要考量到不同家族之間需求,這無法在現有公設規劃下進行,也沒辦法用「日後搬家」解決。謝英俊認為,政府非設計專業人士,不應該太早把話說滿。呼籲政府與部落好好溝通,才能解決紛爭。

最佳示範?最壞示範?

附錄: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聲明稿

針對台東縣政府和中央主管機關通過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本會發表以下五點聲明:

一、 對於縣府委託聯成公司設計的嘉蘭村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我們曾經一再要求,縣府與聯成公司必須先坐下來和居民好好的談,充分了解居民與部落的真正需求,再規劃成案,並與居民和部落做最後的確認,再審查定案。但是,到目前為止,縣府與聯成只到現場做了三十分鐘的會勘,並由聯成公司在上個禮拜到部落做了一場簡報,之後就沒有與居民做任何更進一步的討論。

在這種情況之下,縣府和中央主管機關日前就匆匆忙忙通過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對於這種口口聲聲要和居民溝通,實際上卻把民意擺在一邊的作法,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嚴正聲明,絕對不接受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

二、我們強烈要求,未來永久屋進行實質規劃的時候,本案必須根據居民與部落的實際需求做全面性的修正和變更設計,在這之前,本案應該暫緩付諸實行,以免造成日後在變更設計上的困難。

三、 我們嘉蘭村有七個排灣族部落和一個魯凱族部落,這次受災的是其中三個排灣族部落,這是政府與規劃公司始終沒有搞清楚的一個基本事實。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

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何況,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四、 嘉蘭村是這次重建的示範災區,而永久屋的興建則是嘉蘭示範村的重點。我們認為,永久屋的規劃首先必須把整個嘉蘭村納入規劃範圍統一檢討,在這樣的規模上思考包括公園、綠地、道路用地、停車場、滯洪池、聚會所等公共設施項目的規劃事宜,這樣才能建出一個既符合實際需要,又有地區特色的示範村,而不是把都會區與平地那一套設計概念搬到嘉蘭。

其次,三個受災部落應該以本部落為單位做整體性的規劃,例如頭目家屋該如何設計,擺在什麼位置,其他住戶如何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展開配置,讓部落的機能真正在重建中得到復甦,這也是本案必須優先考量的基本項目。這方面的規劃,政府與聯成真的應該和居民坐下來好好的談,慢慢的談,不要急。

五、 關於公部門目前規劃西區永久屋8月8日入住,東區9月30日完工一案,我們要再次強調,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和建築設計,原則上必須以原有部落概念為主體,在沒有和居民充分溝通之前,同時土地取得也有困難的情形下,我們要再次重申一貫既有的立場,不同意政府趕工入住的時程規劃案。同時,一個沒有真正與居民腳踏實地進行討論研究的規畫案,也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示範價值可言,請政府與設計單位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聲明人: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振明

中華民國99年4月16日

(聲明稿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魯凱族、政府、慈濟,即將舉行三方公開會議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繼前天(4/14)在屏東縣政府召開的記者會後,魯凱族人所共同聯署的基督宗教團體,也在昨日立即邀請霧台鄉公部門各階級代表來共同商討關於前天在縣政府的決議事項,在會議進行中並同時與縣府通電確認明日將與慈濟來做三方會談。

從三月中旬魯凱族人在連署八大訴求之後,終於在昨日定案於今日(4/15)晚上七點與政府、慈濟在屏東縣文化中心五樓演藝廳做「全面公開的面對面溝通」。

昨日在屏東榮家所召開的「永續家園-魯凱族長治分台遷村共識會議」(以下簡稱「共識會議」),雖由基督宗教團體邀請的「共識會議」,但仍邀請霧台鄉鄉長顏金成,來主持昨日下午的討論議程,各村村長與社區代表皆有參加,擬出屬於霧台鄉魯凱族真正的「共識聲明」(完整參與名單請見文後)。

image001-480
4月14日的「共識會議」,促成了即將在今日(4/15)舉行的三方公開會議。

4月14日「共識會議」討論的議案如下:

(一)部落參與重建規劃可行性(長治電台的空間規劃)

(二)教堂數及取得永久屋的公平性

(三)魯凱部落及文化的獨立性、完整性-德文與達來部落遷至長治電台問題(四)草擬共同聲明

以下為會議概要記錄。

一、魯凱族人的「共識會議」聲明

(1)魯凱族人沒有參與重建計劃,如何落實重建條例精神?

第一個起身發言的鐘思錦牧師就先表示,根據重建條例的精神是居民可以自主參與,但如今卻沒落實在魯凱族人重建計劃中。而八八重建,同樣都是NGO協助蓋永久屋,為甚麼會有不同的標準,是不是也請政府監督?

台邦.撒沙勒教授也表示,重建條例第一條已說明尊重「原住民基本法」,但其實政府已經違反此條款的原則;而第二十條也說明,要尊重社區需求,「教會本身就是部落的需求」,因此不管幾間教堂都是可以談判溝通的,如果沒有跟政府與慈濟溝通,結果只是犧牲族人的權益,再次造成內部分裂的傷害。

(2)沒有土地的族人,未來回部落要去哪裡?

對於此次是集體遷村的吉露村村長巴桂武表示,部落族人因為小孩念書跟工作關係,必須在山下暫時租房子生活。但因八八風災,整個吉露村遷下山後,有些部落族人回來會有沒自己土地的問題,是否也可以在長治分台預留土地給部落的族人,否則以後他們回到部落要去哪裡?

(3)為何會有政府與慈濟不同的永久屋審查版本?

這是目前霧台鄉遷村部落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部落族人都是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定來申請永久屋,但很多申請戶卻沒有通過。族人也表示原先跟公部門溝通過的坪數與戶數,後來也都不一樣。

(4)部落有教會,心靈才能重建。

谷川理事長賴聰明表示,如果教會先蓋阿禮跟吉露部落,那谷川部落呢?他表示:「對部落來說,有教會心靈才能重建,一個部落裡面如果沒有教會,就不像部落。

吳榮標牧師則表示,對於重建,政府只是要求NGO來做,卻沒事先有跟族人溝通,好像是我給你準備什麼你就拿什麼,所以現在才出現許多問題。族人希望是重建一個快快樂樂的部落,而且也該尊重教會的需求。

對於以上之聲名訴求,鄉長表示應將問題歸納好,明天統一提問,但對於長治分台未來也會有德文與達來兩個部落遷入,則表示也是這幾天才知道的事情,明天將會一起提問,請政府說明。

二、部落未來如何重建?

盧天武牧師表示,「經過兩三次的經驗,怎樣講都是『政府的意見』,土地有限、時間緊迫。」牧師也提出三項建議:1.有關分批安置的困難與問題,應要求縣府有明確的計畫書。2.我們要修法申請永久屋的條件。3.如果大家沒有辦法達成共識,就交給部落自行決定,或許會比較好。

杜神父則強調,在長治基地規畫的用途還沒有完全設定之前,應該要把所有的訴求空間全部提出。

而台邦.撒沙勒教授也表示,在現實問題的考量上,建議在重建過程中,由部落組織一個團體,與政府、慈濟成為一個重建溝通的「對口單位」。也希望各部落也不應該獨立作業,而再次造成族人內部的分裂。

柯海燕代表也表態,依高雄月眉農場與瑪家農場的經驗來看,月眉農場沒有溝通就開始動工,建議這次應如同瑪家農場,公共設施及家屋的設計雙方達成共識之後再動工,這樣問題也會比較少。也順道提及,之前縣長也提到要協助尋找公墓用地給部落,這個部份,目前政府也尚未給予回應。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image003
台邦.撒沙勒教授表示,重建條例第二十條已說明,要尊重社區需求,而「教會本身就是部落的需求」,因此不管幾間教堂都是可以談判溝通的。(圖左一為台邦.撒沙勒教授)「共識會議」邀請與會人員: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

霧台鄉鄉長:顏金成鄉長

霧台鄉各村長:吉露村長巴桂武、阿禮村長唐輝次、佳暮村長柯五郎、霧台村長巴山光。

霧台鄉民意代表:杜春生議員、柯海燕主席、巴清良代表、麥秋春代表。

社區理事長:吉露:孫清吉、佳暮:杜明山、谷川:賴聰明。

部落頭目(耆老):

阿禮:包基成、杜信玉。

吉露:羅明財 。

佳暮:禹招捕。

谷川:林秋男、李清光。

牧者:

天主教:杜勇雄神父、杜惠蘭傳教員、杜勇仁修士。

安息日會:吳榮標牧師、許進登牧師、包明堂傳道、柯恩光牧師、柯定明牧師、沙繁雄牧師。

循理會:杜明發牧師、杜達偉牧師、柯彩貞牧師、巴學誠牧師、唐威牧師、羅正吉牧師、杜玉玲牧師。

長老教會:吳淑芳傳道師、洪玉虹傳道師、鍾思錦牧師、陳松得牧師、杜桂月傳道師、盧天武牧師、洪春發傳道師、葉健華傳道師、陳玫君傳道師。

好茶村:台邦.撒沙勒教授。

沒有「一起討論」,如何創造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對於面臨即將遷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部落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傳統文化與信仰。而昨日記者會只邀集鄉公所各階級的幹部,未邀請連署訴求的牧師與族人團體,沒有「一 起討論」的遷村會議,如何創造下山後新的「生命共同體」?

image001-480

4月13日,由縣政府召開的魯凱族永久屋記者會。圖左一為霧台鄉長顏金城,右圖一為屏東縣長曹啟鴻。

4月11日自中國時報《霧臺原民連署,抗拒住大愛屋》一文刊登後,屏東縣政府11日立即刊登新聞對此說明。並在昨日(4/13)在屏東縣政府召開記者會,邀請霧台鄉鄉長、議員、村長以及代表到縣府說明並商討魯凱族人「八大訴求」的決議。縣長曹啟鴻並表示,會將當天到場人的決議於今日告知慈濟。

霧台鄉長事先說明,族人所訴求的八大訴求其實只有七項,如下(以下文字由昨日會議中霧台鄉長手上所拿之商討訴求內容),與3月19日,魯凱族人連署內容之八大訴求相比較之下,其內容意思相近,其描述方式不同,原先的第3、4項訴求,在昨日的文件中並列在第3項訴求中。

4月13日,鄉長提出的魯凱族最低限度(若一定是由慈濟蓋)

(1)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

(2)園區入口是由部落藝術家設計,園區內不可有佛教思維的圖騰。

(3)「尊重」連署書的決議

1.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

2.住屋是雙併

3.居民有參與

(4)園區名由部落自己命名,路名是四個部落名。

(5)生活公約由住民自己定

(6)4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慈濟僅負責建屋,交屋後即離開。

以下為3月19日,魯凱族人連署內容之八大訴求。

(1)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

(2)入口意象由部落藝術家自行設計。

(3)居民參與家屋的規劃設計。

(4)家屋的組合改成雙併,不要連棟式一整排的配置方式。

(5)街道等行政區域由居民自行命名。

(6)四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7)生活自主權由居民自行管理決定。

(8)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

魯凱族人遷村持續面臨的問題:

(1)政府與慈濟審查資格為何不同?

會中,各村的村長也起身表達目前各部落的遷村問題,大家共同聲音都表示,災民在永久屋的審查資格上,有很大的變化,若是依照慈濟的審查標準,則有很多族人無法申請永久屋的資格。谷川理事長也希望政府可以到部落向居民再做說明這些「沒辦法交代的事」,否則村民的聲音覺得是不公平的。

阿禮村的自救會總幹事也表示:「永久屋的資格審定,怎麼會是由NGO(慈濟)來定訂,是否是誤會?」

(2)部落切割後,生命共同體怎麼辦?

「部落要去哪裡上教會?」谷川理事長表示,部落有一半的人要遷下去,如果長治分台沒有教會,部落的族人要去哪裡上教會?阿禮村的杜明發牧師也表示,「為了公平還是要留蓋教會的空地,遷村後,把部落打散,生命共同體怎麼辦?沒有教會的空間,如何執行牧師的立場去協助部落人。

另外,對於集體遷村的吉露與阿禮部落,目前尚有部分族人無申請永久屋的資格,而將會變成入住「第二批」永久屋的居民,對於第二批居民,村長也期望瞭解,政府將如何協助部落入住永久屋的第二批居民?

(3)選擇留在部落的族人,怎麼安置?

佳暮村長表示,佳暮村還有部分族人要留在山上,而危險不能居住的家屋是否還要繼續繳貸款?是否還可以自已重蓋?阿禮自救會總幹事也表示,阿禮願意留下來的10戶,目前仍究被劃在特定區域內的問題,政府要如何處理沒有申請永久屋卻被劃入特定區域,並表示,目前10戶居民已提出行政訴訟,來爭取自己留在山上的權利。

最後阿禮部落的唐村長,也在最後補充族人對這些問題的要求,希望在申請永久屋的資格上可以放寬,讓第二批的族人都能申請永久屋。也希望政府安排慈濟與族人面對面的溝通,也讓魯凱族人知道慈濟的做法與想法。

縣長:大家把握特別條例的黃金時期。

對於以上族人所提出的遷村問題,縣長表示,「政府做事有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會不斷的再修正。而慈濟是站在慈善事業的立場在做事,慈濟有他堅持的可愛。」政府會盡可能滿足部落的需求,我們還有空間可以來蓋,2年、3年過了,政府給的設施預算經費都會沒有,大家應該要把握特條例的黃金時期。

縣長也表示,目前遷村最大的問題則是教會,也希望由村長跟牧師談,而因為先前政府已跟教會商討過,不便介入。也或許透過村長跟牧師們溝通,或許他們可以改變主意。而對於教會的預定地,縣長說:「預定地的部分,大家可以協商,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NGO幫我們蓋教會?我們有多少的機會,請慈濟來幫忙蓋教堂,我們都有機會協商。」

政府:「挨罵事小」,又有災害那要如何做?

昨日霧台鄉長在記者會中先起身表示說:「4月11日對於慈濟這樣的報導消息,感到不好意思,」並先逐一將手中的七大訴求跟在座的族人以及政府官員報告。

對於族人提出之預留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鄉長解釋,未來在長治分台還有多大的空間可以怎麼做?大家可以面對面去討論,將來興建中再做協調。並強調,魯凱族人文化、信仰的東西進入後,才逐漸輸入的,也許剛開始達不到族人的想法,但是硬體上一定會先協助族人安置好。

而對於中時《中時》的報導,鄉長則說:「報導的內容應該不是最近的聲音,大家有什麼想法的,好好在這裡談,如果大家有聲音,也告訴縣長。」

隨後,屏東縣長曹啟鴻才起身再次說明這一陣子魯凱族人遷村的情況。縣長表示,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有這樣的變化?特別中央通過的這一批,要趕快讓居民入住!!也說,這樣突然的變化,也有災民擔心是否永久屋的工期會延宕。

縣長也說,大家不要誤會遷村下來的意思,遷村下來,並不是政府要大家放棄,我們(政府)還是希望鼓勵族人回去,而對於回去的族人,縣府也應該要獎勵。縣府也願意協助魯凱族人爭取「祖先留下來的地」。並以農牧用地回覆生機的的方案補償。

至於對慈濟相關的負面報導消息,縣長說:「慈濟不會干涉族人的生活公約,而永久屋不能掛圖騰,也沒有這一回事」他還表示:「不應該對慈濟不公平。」同樣對於部落要求的教會用地,縣長也說:「不要說慈濟,縣政府也沒辦法。而若是慈濟蓋的話,頂多4間,但能不能得到允許,我(縣長)盡量來努力。」

對於4月11日的中時報導,縣長也表示:「有這樣的新聞,感到很奇怪。接著也說,蓋永久屋的工期慢下來,縣政府一定挨罵,重建會也挨罵,總統府一定也挨罵。但挨罵事小,又有災害那要如何做?」最後表示,最後的決議將於今日與上人碰面商談。

魯凱族人:沒被邀請的聲音,就是沒有尊重部落。

在會議中,佳暮村長聲明沒有反對慈濟來蓋永久屋一事,而在場與會的部落族人也沒有不同意由慈濟來蓋永久屋。但部落中還是有其他的聲音想要表達。

昨天只邀請霧台鄉公所各級幹部以及自救會的代表,對於會議結果,陳松得牧師表示感到遺憾,他說:「這樣的決議,仍舊沒有尊重部落族人的聲音。為什麼政府不邀請更多的人一起討論。」也說明在信仰的立場,還是會繼續訴求,持續族人的信仰。

部落的青年蔡敏男則表示:「部落仍有其他的聲音與訴求,不論什麼樣的聲音,都該被尊重,哪個聲音是多數?哪個聲音是少數?目前沒有人知道。公平的方式就是以之前好茶村的例子用投票表決。」

也表示昨天只邀請鄉公所行政體系相關的幹部而沒邀請部落牧長,就是沒有尊重部落。另外,有多少人是贊成慈濟來蓋,應該要由入住的居民自行投票決定?如果不是所有入住的族人所共同的決議,未來更難以預測入住後所產生的生活問題,而誰又可以負責?

對於面臨即將遷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部落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傳統文化與信仰。而昨日的記者會中只邀集鄉公所各階級的幹部,縣長會中表明由村長向牧師轉達會議的結論。

未邀請連署訴求的牧師團體,沒有「一起討論」的遷村會議,如何創造魯凱族人下山後新的「生命共同體」?長治分台永久屋是否由慈濟蓋,是鄉公所的各階級幹部與縣政府一起決定就算數,還是入住永久屋的居民自己也擁有投票表決的權利?

截稿前,記者接到電話,今天下午兩點,共同連署的牧師團已在今天一早立即邀集各村長及鄉公所各階級代表商討昨日會議的各項疑點。對於魯凱族未來遷村的議題仍在持續變化中,而今天下午牧師團體以及其他未被邀集的族人又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呢?記者將繼續追蹤做後續報導。

季節性遷移的備戰時刻-社區避災計畫系列紀錄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災後重建的時序來到乾燥的四月天,從高屏溪到林邊溪的疏濬與河堤修補工程,日日夜夜。但歷經水利署第七河川局以及屏東縣長得說明簡報後,大家很清楚在定義的汛期(每年五月到八月)範圍內,許多防災或減災工程,不見得能如期完成。這個訊息在考驗災區民眾,要面對避災與救災的準備。其實政府年年都有防汛演習,所有流程也熟悉的不得了,國軍的救災演練也比以往更精進,但是一場莫拉克顯示了手忙腳亂,特別凸顯有救災計畫卻指揮混亂。同時也展現出另一面向的漏洞,那就是所有台灣人民,面對災難時大多是等待政府或軍隊來救援,嚴重欠缺社區內的自救能力。

921地震的教訓經驗,讓中台灣許多社區參與或設計了避災機制,但非災區對此仍舊陌生。因此莫拉克若能帶來經驗的反省,那就是避災類型必須增添土石流與洪災的避災規劃。

不過,政府對於避災的準備動作,仍是緩步作業,想像式的決策仍舊太多,不論中央或地方。因此如果災區各社區或聚落,仍舊以「依賴」的態度來面對汛期,那麼損失的不是政客,而是災區本身。仔細去過高屏兩縣的災區,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光看到場景就會知道今年的汛期無須莫拉克的規模,光是農曆年那場雨,就已經讓桃源、甲仙等脆弱的便道受毀沖斷。

image001

來義鄉大後部落聯外道路位於土石流經過位置,一場小雨也會使部落變成孤島。攝影:周克任(2010.03.28)

為此,災區許多民眾或陪伴社團,頻頻洽詢政府是否有避災計畫,但除了行政院指示高屏兩縣各鄉鎮準備辦理模擬演習,或是水利署集水土保持局開始在重點鄉鎮辦理模擬演練外,許多災區鄉鎮公所的民防體系或防救災承辦人,至今尚未獲得明確的操作計畫,因此更遑論各村里長能預先做什麼準備。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社區防救災手冊

其實大部份民眾並不知道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有出這個教材,若非NGO團體平常彼此有些聯繫,政府的宣傳通路恐怕永遠也到不了民眾這一關。去年11月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因為協助屏東縣政府辦理災區30個重建工作站得專管中心業務,進行辦理社區說明會時,邀請了長榮大學土地管理系的邵珮君副教授,進行「社區防救災」的專題報告。

image003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於林邊永樂村辦理重建說明會,長榮大學邵珮君老師專題講授「社區避災計畫」與居民互動過程。攝影:周克任(2009.11.29)

由於災情剛過,民眾記憶猶新,因此對於推動這個計畫,沒有人會投反對票的。也因此,大家認為只有一堂說明太少,應辦理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就這樣,由台大城鄉所陳亮全教授等人,本來是為921災區編寫的「社區防救災手冊」,以及過去培訓的種子講師,決定於今年一月開始,在林邊鄉永樂村福記古厝進行為期七次的培訓作業。

image005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社區防災手冊」封面。資料來源: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原來要製作避災地圖呀

製作避災地圖,深耕文化工作室的王貞儒老師抱來一大堆的各村落衛星底圖以及各類文具,每一村編為一組,用透明軟墊板鋪在底圖上,王老師要大家運用文具中的彩色膠帶、各類彩色白板筆以及製作很多貼在珍珠板上的符號表,每一組成員當然開始在地圖上去找自己家的位置,不論在平地或原住民鄉,說實在的,衛星空照圖是蠻能引發學習趣味與動力的工具。

image007

社區幹部學習製作避災地圖過程 攝影:周克任2010.02.04)

除了看圖並將現場災情照片,逐一貼在圖的邊緣,然後七嘴八舌的討論當時災情的動態,這樣的目的是在找出真正的致災點,以便之後由社區規劃出較正確的疏散路線、緊急避難所等。

別以為隨手在地圖上圈一圈就能用的,你開始得考慮若集結點只設一處,所有大車小車在此塞成一團,如何在有效疏散的七到八小時內,順利疏散?王老師還提醒,若社區內有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病患、孕婦或身心障礙者,疏散的時間長度還會增加。

顯然的,小小一張社區避災地圖,必須導引社區幹部逐一找出許多關鍵的資料,包括弱勢族群(還要一一幫其配對協助疏散的志工)、要準備的必要藥品、要幫遇到預產期的孕婦提報指定送往的醫院、要調查社區平時有多少台車子、有多少無線對講機,最後還要去預定的避難所或安置所,預先規劃生活空間與公共衛生的準備。一張避災地圖,必須填入拯救圈村人命的各類關鍵資源與動作。

只有辦一場,夠嗎?

雖然廣邀各重建工作站人員參與,但報名的社區只有一半左右,也有一些是內政部委託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這樣的社區數,以及幹部數,恐怕仍無法推及屏東所有災區社區。特別是原住民因為路遠,參加者稀少。

有些人說,原住民鄉只要提早撤離即可,但這樣的說法太過輕率,許多員鄉聯外道路只有一條,且沿線還有許多村落,若山上的車輛不足,等遊覽車上去還有可能遇到路崩卡住,許多現場需應變的情境,不是如馬總統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貴人,可以體會瞭解的。因此,原住民鄉恐怕也需加辦培訓課程。

image009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吳儷嬅至來義鄉古樓村說明推動避災培訓課程重要性攝影:周克任(2010.04.10)

為此,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四處洽詢願意協辦的團體,特別是手頭剛有經費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大部分的中心推說這並非是社工專業,也不是與內政部簽訂契約內的業務範圍。因此,僅承辦來義鄉的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成亮表示,這是攸關災民的年度大事,非辦不可。因此縱使經費欠缺下,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於四月十日正式開辦第二梯次培訓課程,並特別在開辦前,對於來義鄉重災區及非災區部落,一場場辦理說明會,邀請村鄰長一定要出來參加。

屏東縣政府社會處長涂怡娟也認知到社區做好避災計畫有其關鍵性,因此邀請中華溝通分析協會至生活重建中心聯繫會議中,向所有鄉鎮服務中心人員及縣府重建組社工,進行推動計畫說明,並指示社工及各重建中心務必參與第二梯次培訓。

image011

成亮理事長於來義村說明籌設部落避災推動小組的重要性攝影:周克任(2010.04.01)

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發現,內政部本要求各中心必須先予調查高關懷族群名單並進行個案服務評估,但此業務剛好可以作為避災計畫中協助弱勢族群疏散的基本重要資料,因此成亮理事長邀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王亮懿老師,主動帶領一群研究生當志工,幫忙規劃出新的調查表,以調查弱勢族群在疏散及安置過程中的個別需求,以導引出需要的人力、醫藥、照護及公共空間的安排等。

許多排灣族社區媽媽也表示,願意組隊一起去預定避難所踏勘,用媽媽的細心先來規劃安置空間,才不會像去年那麼混亂。

一場社區營造的避災計畫

社區避災計畫的推動,其實本質就是一場社區營造。社區居民一旦參與進入計畫,必然政府就得提出清楚的對應銜接計畫,等於政府資訊必須釋放、溝通及共同設計,而且民眾參與設計後必定配合及熟悉度會加高,更能減輕政府在疏散避災及救災各種成本上的降低。如果當初遷村或永久屋規劃過程,也能導引社區參與設計過程,那麼今日的怨懟與陳情抗爭必能減少許多。

社區已經開始參與進入避災過程了,接下來要觀察的是,各級政府如何銜接因應呢?

image013

來義鄉老人家參加避災培訓課程,聆聽現場古樓村長協助母語翻譯學習認識土石流神情,專業變得不那麼複雜難懂了!攝影:周克任(2010.04.10)

(作者為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專案督導)

林邊五排水系統 八八至今仍淤積

屏東縣林鄉邊去年受莫拉克颱風重度摧殘後,還未完全復原,像林邊、崎峰等5條重要排水系統仍淤積泥砂。公所秘書陳森霖說,「真的是剉咧等」,公所預估今年5月底才能清理完竣,但梅雨季節已逼進。

屏東縣林鄉邊去年受莫拉克颱風重度摧殘後,還未完全復原,像林邊、崎峰等5條重要排水系統仍淤積泥砂。公所秘書陳森霖說,「真的是剉咧等」,公所預估今年5月底才能清理完竣,但梅雨季節已逼進。林邊等5條排水系統,受到原先的淤泥,再加上魚塭的淤砂不斷回吐到溝圳,「如今排水系統又是填滿了砂」,陳森霖說,幾乎已與路面相平,如果雨勢一大,不僅無法排水,就是抽水機也可能停擺,無法運作。

排水系統的疏濬工程款,最近已由重建委員會核准撥下,原先申請的1千餘萬,只核撥750萬元,鄉公所近日就會進行發包,預計完成清除排水系統的淤泥,「最快也在5月底」。

他說,排水系統還填著淤泥,有的路段的地下涵管也還未施工,災後的復原工程千頭萬緒,「梅雨季節又快來了」,鄉民每談到這個問題,就眉頭深鎖。

林邊災後復原工作進行不如預期,也引來軍方的關心,陸軍機步298旅旅長姜振中已到林邊鄉瞭解狀況。姜振中指出,國家安全不再侷限政治及軍事,這幾年來,氣候的劇烈變化,像地震、颱風等已一再威脅居民的安全及財產。

他提醒,氣象局及中研院都提出警告,3月過後,降雨機率將大幅提升,得小心預防。不過,該旅將以最快的速度,減低雨季帶來的損害。

pingdungqi1479287070-459.jpg
林邊的魚塭與圳溝都有土的問題需要解決(攝影/鐘聖雄)。

(本文轉載自2010.04.13 聯合報,原文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