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計參與光復新村區域活化

霧峰,有多少新鮮事正在發生?而位於霧峰的光復新村,這個曾經是台灣許多第一頭銜的花園城市,又有多少歷史事蹟是你了解的?

霧峰,有多少新鮮事正在發生?而位於霧峰的光復新村,這個曾經是台灣許多第一頭銜的花園城市,又有多少歷史事蹟是你了解的?

此次我們的主題設定為光復新村區域活化推動。在初訪光復新村之際,有著一位溫文儒雅的老師正等著我們抵達,告訴我們光復新村這地方之美在何處,這,就是我們的指導老師-吳東明老師。身為文史工作者,同時在北部也有自己一份工作的他,常常必須台中台北兩地奔坡,而只要回到台中便是為了光復新村,也因為老師工作緣故,我們也將上課時間改至周六下午。與台中市的繁華車水馬龍情景相比,踏入綠蔭盎然的光復新村,仿如漫步在昔日的花園城市當中,如此醉人的氣氛及環境,使得十位同學們一來到這裡腦海便開始湧升出許多極具創意的點子,也各自都對這個美麗的地方充滿想像。

98-1-2-image001.jpg
吳東明老師。

在指導老師帶領下,首先我們了解光復新村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後,1950年代的霧峰是市鎮規劃史的開端。而光復新村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新市鎮開發。但經過了半世紀,現今的光復新村卻面臨騰空標售險境,人去樓空的荒涼,需要更多外界力量來一同持續關注,將理念傳達出去,讓政府聽見我們的呼喊聲音。因此本次課程主題便設定為光復新村的擾動。學生力量的注入往往可以帶來一股新的思考泉源,對於如何使這塊土地區域活化,達到再生功能,同學們各自發表了看法及言論,在熱烈討論下我們誕生了以下幾組類別,並在學期末時舉辦霧峰意象彩繪展,達至社區擾動之效。

1. 社區導覽
2. 如何促進社區活力(企劃與辦法)
3. 社區建築模型
4. 社區植栽調查(朝陽大學)
5. 社區建築活化(公車亭美化)

第一為社區導覽組-率先在網路上發步導覽訊息,吸引外地的朋友前來關心,緊鑼密鼓宣傳之下,成功達到社區人力擾動之效,在2009年的12月份,每周六的下午兩點導覽課程「漫步明日之城–霧峰光復新村市鎮規劃深度導覽」準時開鑼。

98-1-2-image003.jpg

第二為促進社區活力組-透過組員們撰寫光復新村企劃與辦法,大膽提出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加以實際的辦法,讓光復新村除原有的樣貌更展現許多創意的點子。如空屋的活力再現,運用現有的場地資源,結合節日之氣氛,吸引鄰近的居民前來參加活動。

隨著時代日益進步,光復新村雖顯得比較落寞,但走進這個單純的眷村仔細瞧瞧,會發現它有很大進步的空間,為了使這個眷村更有活力,並且讓大家都熟悉了解這個地方,我們從中發現光復新村周圍生活圈由於地處稍為偏遠,所以壯年人口都搬離至外地,以至於這裡只剩下老人與一些小孩。在走進裡頭瞧瞧,裡面有很多年前軍公教人員留下的空屋,至今無人居住打理、雜草叢生,這也是我們認為可以再好好規劃的其中一點。

我們想到的空屋的活力重現有:1.萬聖節時把空屋佈置成鬼屋吸引年輕人來體驗,2.聖誕節可以把空屋做成主題趴的慶祝地點,3.中秋節可以在這裡烤肉賞月。隨著節日,光復新村的可用空間也非常大,善加利用這個特點能夠增加曝光度,不再將空屋廢棄掉。

短期營隊活動辦法:1.短期營隊可結合學校社團、青輔會壯遊台灣、等等活動做結合,2.短期營隊的想法,3.團康、大地遊戲的空間,4.寒暑假與學校結合。

我們分析活動企劃的優勢:推廣的功用、再活化的願景、場地使用的重視、歷史的重現、與觀光圈的結合。也看到了活動企劃的劣勢:場地維持困難、清潔的難度、人力的配置、配合社團的支持、與死角多。

98-1-2-image005.jpg

第三為社區建築模型-組員運用本身科系的所學優勢,聽到老師講解當時建造房子的獨特之處,以及如何從外觀分辨房子等級,便著手製作模型,讓參觀展覽的名眾更為透徹了解房屋內部構造。

98-1-2-image007.jpg

最後為社區建築活化-公車亭美化。原本老舊的公車亭,組員發揮創造力重新將它披上新衣,更巧手設計了溫暖抱枕,以讓來訪旅客都能坐在公車亭座位上歇息,享受這迷人的寧靜。

98-1-2-image009.jpg

結論:透過五週田野調查的課程,老師們都放手讓我們體驗許多新嘗試,那可能是一輩子都遇不見的機會。而我們卻如此有幸能夠藉由課程實作到,有別於死板的上課方式,相信這次的上課經驗會令人記憶深刻,且珍藏心底許久。

指導老師:吳東明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8-1年度文章

新舊的交替─五福社區

五福村是典型的農村社區,整個社區以福成宮為中心所在地,居民平時在這活動,設有長壽俱樂部、社區發展協會、五福辨公處甚至有桌球運動設備,是居民平時活動中心,而我們的社區探險就是以這為根據地向四周擴散的。

五福村,舊稱為吳厝莊,於清朝吳姓族人移民建村,村民渴望多福,改命名為現今的『五福村』。

98-1-5-image001.jpg

五福村是典型的農村社區,整個社區以福成宮為中心所在地,居民平時在這活動,設有長壽俱樂部、社區發展協會、五福辨公處甚至有桌球運動設備,是居民平時活動中心,而我們的社區探險就是以這為根據地向四周擴散的。

五福社區既然是以農業發展的,當然脫離不了重要的農作物,這裡的香瓜與香米最為知名。據了解,早期霧峰鄉有許多農友種植香瓜,農村四處可見香瓜田,後來因市場萎縮,集中於五福、四德一帶,目前因氣候變遷使的產量降低,剩少數農友有種植。在缺少人力與財力下很難讓農民們投資在這農作物上。由於目前生產少,外加我們來社區的時間剛不是香瓜的產季,所以多少覺得有呢可惜呢。在我們尚未接觸五福社區的時候,組員聚集一起討論最為期待的就是美濃瓜,因為一開始的收集資料,和觀察以前霧峰學的同學報告,當然少不了的理由就是大家對吃的都會比較有興趣,尤其是看到醃製的美濃瓜圖片,大家都想嘗鮮呢。

98-1-5-image003.jpg

從我們校園穿越四德村,來到了我們所要探險的五福社區。剛開始就發現了美麗的風光。五福村十分注重入口的意象和社區的綠色營造,我們一進入社區就發現美麗的湖面景觀 –新厝半月池– ,接著經過入口意象旁的三角公園,三角公園是由總幹事曾松茂先生所自行規劃而成的。沿途還有美麗的黃金榕樹迎接著我們,似乎是這個社區為我們的到來散發出歡迎的邀請,只能說是規劃者十分貼心的設計。

很快的我們來到了整個社區的主要活動地,也是我們和社區理事長相約的地點,這裡為除了居民平時活動的地點,還有五福村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內供奉著神農大帝、三宮大帝和媽祖等神尊。身為農村社會,居民除了平時祈求平安外,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希望能五穀豐收。我們和社區老師的劉國珍理事長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這裡,老師帶領我們進去旁邊的活動中心討論我們未來的五福社區形成,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覺得因該自己實地的去探索這個社區,希望我們發現問題,在藉由討論的過程中來完成我們這次的社區之旅。所以在看過社區的地圖後,我們很快的就決定我們的第一站,五福國小。

98-1-5-image005.jpg

或許是因為國小的關係,和到可愛的孩童在草皮上玩耍,所有人的心都十分雀躍的,似乎找回童年的那種童趣。不過在我們的打聽下,似乎這種愉快的情景似乎是已經在創傷中重建過的。在九二一的地震中,使村子的歷史記憶如同拼圖般散落,而它也成為了村里受損最嚴重的建築物,村民沒了休憩的場所,小朋友也失去了學習的地方。

『五福』,或許是前人為此而祈福,他不但沒在重建過程中被遺忘,甚至成為慈濟第一批『希望工程』所援建的學校之一。雖然『希望工程』重建了五福國小,但老一輩的人眼中,那塊拼圖仍然是缺少的。美麗的校園犧牲了孩童們更多的活動空間,也使歷史記憶只能活文字或古早的圖片中了。

我們在五福國小的活動時間滿長的,而且很幸運的就在我們參訪的時間剛好校慶時候,學校有布置,雖然我們因時間錯過校慶,但還是很高興能接觸到他們活動的一角。

在傳統社會中,各種職業都有各自信仰的神明,五福最大的信仰當然就是為社區中心所供奉的神農大帝。我們很幸運的在社區活動中遇到了大型宗教文化祭典,整條街規律的擺放著祭品,還有整隻的羊和豬當祭品。我們幾乎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盛大的祭典,除了讓我們覺得驚奇外,也對了五福社區這個地方的民間信仰產生了興趣而想去了解,為此我們有額外的參訪了幾間廟宇。

位於福成宮最近的一個廟宇,是我們廟宇探索的第一站,當天我們遇到廟宇的隔壁住戶的阿嬤來訪談,她很熱心的請我們進去喝茶,才知道,原來這座廟宇供奉的玄天上帝原先是他們家客廳的神明,後來因為房子要加蓋,神明表示希望在住戶旁另建宮廟,附近純樸的村民也很幫忙,讓廟宇能落成,而慢慢的有了現今的規模,由此可見村內的居民都十分的熱情。村內除了三大公廟福成宮、福德詞和百姓公廟外,其餘的是私人廟宇,我們去探訪的時候正值初一,可以看到大部份的廟宇都在進行祭祀的活動,但還是十分熱情的接待我們。我也是這次得行程中才發現,原來還有私廟和公廟的差別。

98-1-5-image007.jpg

五福社區還有許多美好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最後的幾堂社區課中討論出了我們霧峰學想呈現給其它社區的看,我們結合舊的社區歷史記憶和我們探險所經過的地區。因為還我們分配了富源農場、古厝和單車規劃路線等主題。

剛開始分配富源農場給兩位剛來霧峰這地區的小女生,擔心她們無法負荷,但擔心是多於的,她們很盡力的去採訪了富源農場,農場老闆聽到來此農場的原因後,也熱情兩位小女生四處參觀農場,似乎學了不小豌豆小知識,還有了第一次跟採訪者接洽的經驗,更為我們帶回豌豆農場的精彩照片。古厝方面也很有當地特色,雖然大部份的土角厝都有進行翻修,有時經過真的很難分辨出附近的建築有何區別,我是組員們還是很厲害的找出地圖上的古厝,可以說大家都是小小的探險家呢。

98-1-5-image009.jpg

當我們最後又聚集在一起討論的時候,驗證了社區老師說的,雖然我們沒有固定的主題,但我們以我們的方式親近了五福社區,那就是實地的去踏遍這塊土地,我們所獲得的東西說一定比資料上明確,但卻比資料上的探討而更接近五福社區。我想,不管是剛到霧峰,或者是即將要離開霧峰的我們,都會對這塊土地而有了更深的情感,感謝霧峰學所學到的一切。

指導老師:劉國珍

社區服務─彩繪舊正社區

讓我們了解舊正社區,還有告訴我們這學期主要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老師先帶我們到舊正社區四處逛逛看看這漂亮的社區,有很多戶人家的牆壁上都畫滿了彩繪,有一些就是在我們上一階段來這門課的學生所畫的,但是有一些當然是請專業人士來彩繪的,

霧峰學,學霧峰!起初的選課我並不了解霧峰學的涵義,第一次的戶外課程,光復新村,一碗麵,卻有著老闆數不盡的熱情,對於霧峰相當陌生的我,當然會想選霧峰學,感受一下當地的風土民情,這次我們這組選了舊正社區,到了那裡我看到了當地人的熱情、美麗的風景,當時我真的感觸很深,因為我總是待在都市,沒真正看過這種景象,加上我們這次是幫忙社區彩繪牆壁,更深深的感受了當地的一切人事物,真的很開心修了這門課程。

讓我們了解舊正社區,還有告訴我們這學期主要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老師先帶我們到舊正社區四處逛逛看看這漂亮的社區,有很多戶人家的牆壁上都畫滿了彩繪,有一些就是在我們上一階段來這門課的學生所畫的,但是有一些當然是請專業人士來彩繪的,真的很有趣,如果只是空白的牆壁多單調,補上了色彩整個社區也都生動了起來,所以再來也有一面牆就是我們這組所負責的,就像我們在這面牆留上我們的歷史一樣,真得是很棒的一種經驗。

98-1-6-image001.jpg

這學期的學習觸角延伸到個別社區的學習,五福社區和舊正社區首開先鋒,由兩個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來帶領。先帶學生進入社區,體驗社區,選擇有興趣的議題做,議題不需要大,符合社區小而美的特色。五福社區以社區溫馨的小故事來呈現他們對社區的理解,舊正社區的同學對於社區內的菸間特別有興趣,菸草是社區過去的產業,期待對過去的探索中,了解當今居民的生活型態,更能了解社區文化之美。

舊正社區真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有一個設備很好的球場,也看到了之前學長姐所彩繪的牆壁,尤其是舊正社區地圖的那面牆,畫的真的很漂亮,以前的學長姐真的很用心,還看到了附近的廟及幼稚園,籃球場上有一片小小的牆是小朋友所畫的,看起來真的很可愛,舊正真的是一個環境很好的地方,讓人一去就覺得很舒服。之後林老師讓我們準備開始彩繪舊正社區外牆的底圖,林老師希望我們用鵝黃色的油漆當底但是又買不到鵝黃色的漆所以們自已用黃色和白漆調顏色,然後加水開始彩繪底圖。邊彩繪底圖時邊看著舊政社區傍晚時分的景象,那黃黃橘橘的天空色看起來好漂亮,在這麼漂亮的傍晚時分,彩繪著牆壁,其實也頗讓人感覺得舒服又浪漫的阿。

漸漸完成彩繪舊政社區外牆的工作,我們漸漸有了許多成就感,原本平凡無奇的牆壁讓我們一筆一畫的彩繪完成,一面長長的大牆,我們畫了三幅圖,這幾週的辛苦我們的組員了,也謝謝舊政社區的指導老師,林秀汝老師,幫助我們一起完成這個彩繪工作。

98-1-6-image003.jpg

霧峰舊正社區這一個平凡的小地方,因為這些默默努力的居民們,創造出霧峰的不平凡,我們很喜歡霧峰,這個有純樸的民風,有熱情的人生老師們的地方,我們很慶幸在這裡讀書,能遠離都市的喧囂,來體會不同的民情。

舊正社區的地理位置,舊正社區位在霧峰鄉的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的地理區域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內沒有工業污染,寧靜寬敞,民風純樸,主要土地為農田,隨者季節來展現不同的作物景緻。一望無際的農田在春夏之交,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嚮往躺在稻田中,讓大地當我床,享受蒼弓之美;而在秋天收成之時,金黃色的稻浪在風中有如萬馬奔騰般翻滾,讓人震懾於此種壯大之景。
在這次的採訪活動中,除了讓我們更親近、熟悉霧峰鄉這個地區外,也了解到,社區營造活動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人們的勤奮與努力,以及想為眾人貢獻一份心力的無私精神!

秀汝老師說鄰居對我們中間那幅圖中的牛,評價滿高,因為我們使用比較接近素描的描繪風格,所畫出的牛也沒想到能夠勾起這些農民的回憶,大約民國20~30年次當時台灣的農業社會,讓他們能深刻感受到以前用牛犁田,沒穿雨鞋踩在田裡彎著腰插秧的回憶,老師最後對我們的評語是非常不錯,牆壁彩繪跟社區的文化有連結,社區鄰居都很喜歡。

舊正社區發展協會剛成立四年,綉汝老師正是成立人之一,也是第一任的理事長,發展協會剛開始的目標從老人ˋ小孩ˋ婦女做一些關心照顧,用政府輔助來幫助社區發展,舊正產業的發展也跟霧峰農會做相互配合,產業包括(鄉米ˋ菇類),到現在老人福利ˋ婦女小孩照顧已經上了軌道,

接下來,社區的發展往『養生文化村』,養生文化村的內涵就是環境好,生活好,健康好,社區安全改善,讓社區沒有死角,也能讓這些老年人口結構所形成的舊正,能夠讓這些老人們過的舒舒服服,這就是舊正社區未來的願景。

舊正社區的未來願景是想藉著多元化之營造實務及靈感,以期能創造出社區產業的路徑,提昇社區整體競爭力。帶動一個有活力、有朝氣、怡悅歡笑、別有風格的營造過程,吸引居民認同並且主動的參與改造行列,進而配合社區公共事務的推展,為居民營造出一個優質的理想社區。

老師先帶我們到舊正社區四處逛逛看看這漂亮的社區,有很多戶人家的牆壁上都畫滿了彩繪,有一些就是在我們上一階段來這門課的學生所畫的,但是有一些當然是請專業人士來彩繪的,真的很有趣,如果只是空白的牆壁多單調,補上了色彩整個社區也都生動了起來,所以再來也有一面牆就是我們這組所負責的,就像我們在這面牆留上我們的歷史一樣,真得是很棒的一種經驗。

98-1-6-image007.jpg

指導老師:林綉汝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8-1年度文章

瞭解自己的學校─亞洲大學

在亞洲大學裡就有環校步道,環校步道全長約三公里,步道除有景觀外,將加設音樂系統,成為「音樂步道」,同時加列中英對照的文學詩詞、名言看板,成為「文學步道」,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多功能環校步道。

我們在霧峰學上課的教室討論,討論我們要做的亞洲大學報告內容,我們討論出三大主題,來當作我們這次要探討的報告內容,分別為:

(1)學校風景景點:蓮花池、太極湖、小木屋、菜圃、玫瑰園。

(2)行政大樓:美術藝術展覽中心、商社設計戲中心展覽、行政大樓平台與頂樓、圖書館、建築介紹。

(3)體育館:建築介紹、專科教室、健身房、環校步道。

我們討論出這三大主題之後,就開始分配組員去針對這三大主題了解其中由來,並做出介紹。期間助教也給我們很多的意見,相當謝謝辛苦的助教,在經過一節課的討論之後,討論出該如何去針對我們要做的項目,做出一份簡報,再把大家的簡報集中,做個總整理;接下來我們各組分別到自己所屬的主題作觀察、研究,之後作好整理再和老師分享我們組各自去研究自己的主題。

亞洲大學行政大樓平面簡介

98-1-1-image001.jpg

2007年亞洲大學行政大樓落成,其樓內主要包含了書館、國際會議中心暨行政中心,整體建築規劃為希臘羅馬式風格,目前校園內共有14棟建築,而此為行政大樓的正門口。從行政大樓的正門進入,右邊為圖書館,左邊則是藝術館。館藏及設備概況方面,目前有圖書、期刊、報紙、資料庫、視聽資料、資訊設備及視聽多媒體設備。圖書館內服務項目,有閱覽、視聽及多媒體服務、借還書、還書箱服務、影印服務、教授指定用書服務、參考諮詢服務、研究小間、團體討論室。而圖書館館舍空間有三樓,1.地上2樓:藝術中心、百大好書、學位論文及本校出版品專區、電子書閱讀區、現行期刊區、閱報區、參考書區、影印室。2地上3樓:視聽多媒體區、團體討論室、閱覽區、個人研究小間、影印室及辦公區。3.地上4樓:中外文書庫、影印室、會議室及資訊素養教室。

藝術中心

98-1-1-image003.jpg

位於行政大樓二樓,圖書館的正對面,裡面常常展示著雕校作品、畫作、設計系學生的作品、甚至是這次學校畢業生-楊文逸的攝影作品。他是亞洲大學畢業校友,在澎湖服役期間,喜愛攝影的他,在澎湖各島嶼四處拍照,完成80幅「菊島」落日美景照片。原本就對「菊島」有著無限的憧憬與夢想,來到此地擔任替代役,才知道不論從凜冽的寒冬、綠意的春日、繽紛的炎夏,到騷人的秋意,都很美,也很寫意,在上百個追逐黃昏、看海的日子裡,他用相機紀錄「在菊島的故事」。

行政大樓4樓走廊展板區

98-1-1-image005.jpg

這是個專屬於設計系所同學的天堂之地,各個作品都陳列於此,在走入這塊園地時,你可以融入到作品裡,享受它帶給你的感覺,這是學校為設計系同學們所開闢的新天地,讓他們能自由的發揮,讓他們的作品能陳列出來,讓每位同學觀賞,雖然只是小小的一片觀賞樓層,但是卻能讓設計系所學院的同學,將他們花盡心思的作品,用最好的方式來呈現給我們看,學校能讓設計系所的同學有環境來學習,這是很難得的,且有時去參觀他們的作品時,都能有驚奇的發現,且同學們的創造力真的很強,有些可能還不會輸外面的比賽作品,學校製造這樣的學習空間,真的能提升同學的學習能力與表現的欲望,學校也常在這裡展示作品,有時也會有比賽在這展覽,真的讓設計系的同學們,在創造的這塊領域提昇很多。

體育館

98-1-1-image007.jpg

分別是要介紹體育館的建築我們深入了解體育館的建築風格,內含室內籃球場、專科教室、健身房。體育館是以羅馬式建築為架構整個外觀做成羅馬競技場為外表,有著古代羅馬的建築卻又帶著一點現代的建築風格,相當與眾不同。有許多婚紗業者或是外拍攝影師都特地前來取景,在這裡就彷彿置身古代羅馬競技場一般,相當具有異國風味,而且這也大大增加學校的知名度。外面又設有雕像,經過的人一定會看到,那是楊英風大師的作品叫做”有容乃大”,也相當吸引人。體育館裡面有室內籃球場,提供各大比賽當場地,如果下雨學校師生也可以在裡面盡情揮灑汗水,不必擔心被雨淋;裡面還有韻律教室供老師學生上課,舞蹈社的學員也會在這裡上課,提供非常舒適的上課環境,另外還有健身房提供想運動想鍛練身體的人,可以不用曬到太陽也不需要花到錢就可享”瘦”,二樓還有管弦樂的教室設備相當齊全,讓對音樂有興趣,卻需要大空間來架設樂器的學生,提供一個很棒的地方。

環校步道求學讀書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健康,在亞洲大學裡就有環校步道,環校步道全長約三公里,步道除有景觀外,將加設音樂系統,成為「音樂步道」,同時加列中英對照的文學詩詞、名言看板,成為「文學步道」,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多功能環校步道。學校的環校步道又稱阿勃勒步道,環校步道種植阿勃勒樹,夏天開滿燈籠式黃花串,繽紛豔麗,熱情如火,秋天時落葉繽紛也相當漂亮,環校步道部滿整個校園,校園綠草如茵,四季花開,讓人舒懷暢意,也有許多情侶或附近居民來此散步。

學校風景介紹:

太極湖

98-1-1-image009.jpg

校園開發的都市計畫法規定,本校土石需總量管制。由於建築大樓需要土方,使太極湖基地被挖成一大凹地,學校因地制宜的把這處凹地規劃成生態園區,定名為太極湖。

玫瑰園

98-1-1-image011.jpg

太極湖畔共植栽了3000多棵玫瑰,奇色階變化非常豔麗,經過玫瑰園中間的賞花道,香氣襲來,令人心曠神怡。玫瑰雖然美但多刺,多刺是普羅大眾對玫瑰的刻板印象。但植物的改良就像人的淬煉一樣,玫瑰也可以改良成無刺玫瑰。同仁把有刺、無刺兩種玫瑰種在一處,兩相對比可體會進化的重要。

蓮花池

98-1-1-image013.jpg

位置: 管理、人文社會學院後方的蓮花池。
歷史: 亞洲大學第一座生態及水池。
生態: 池中種植紅色、白色兩種蓮 花,也兼植荷花,增添池內豐富的生態。
活動: 學校曾以「母子連心」為題,由第一任校長蔡進發博士及學生母子檔,進池比賽採蓮,增加親子情趣。
故事: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且一年四季有「成、住、異、空」的演化,是為佛教的標記也身為社會大眾所喜愛。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8-1年度文章

霧峰學期心得─林家古蹟與社區營造

一次走進林家,大家都非常興奮、爭相拍照。小毛老師帶我們到林家的大花廳,講解文化巡禮的構思,了解到霧峰林家的人文歷史以及林家對霧峰的重要性。

來自四面八方的我們,齊聚在亞洲大學。因緣際會之下,選了同一門通識課程。就讓「霧峰學‧學霧峰」帶我們了解、探討霧峰這個地方的文化與風情吧!

我們本來是霧峰農會組,由於指導老師太過於忙碌,所以我們就跟阿罩霧組一起到「霧峰林家本堂」上課。由於林家是古蹟,且因為九二一地震過後還在修復中,目前還沒有對外開放。只有我們學術性的學生可以用「霧峰學‧學霧峰」的名義進去,實在讓我們感到榮幸萬分。

第一次走進林家,大家都非常興奮、爭相拍照。小毛老師帶我們到林家的大花廳,講解文化巡禮的構思,了解到霧峰林家的人文歷史以及林家對霧峰的重要性。

臺灣五大家族中的一族-霧峰林家,林家從大陸福建來臺,最早的一帶是從林石開始,原本居住在大里一帶,但因為林爽文事件,而移居到霧峰居住。到了霧峰從林定邦、林奠國新的開始。霧峰林家出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從林文察、林文明、林朝棟以及我們長聽到的林獻堂,可以說是青出於藍勝於籃。

老師告訴我們介紹林家為什麼分為下厝頂厝,下厝指的是哥哥林定邦,頂厝則是弟弟林奠國,因為依照古時所說的左青龍右玄武,在左邊的是下厝屬於哥哥的,而右邊則是弟弟的。老師為我們介紹林家的大花廳,大花廳是林家休閒娛樂的場所,而林家的婚喪喜慶也會在大花廳舉辦。老師說林家在九二一前已修復完成,但修復完工後,第三天就遇到了九二一大地震,林家的大花廳全部倒塌。而花了十年才能修復成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林家大花廳。大花廳裡有個大戲臺,老師說到從前只要你是女性,不論是已出嫁或是未出嫁的女子都必須坐在戲臺的二樓看戲,而家裡的男丁則可以坐在一樓觀看,從這裡可以看出從前男尊女卑的思維。

98-1-3-image001.jpg

98-1-3-image003.jpg

98-1-3-image005.jpg

這張照片是在大花廳,表演者都會在台上表演。小毛老師說林家建築的修復非常講究,是請福建的建築師過來指導、修復的。就連許多小地方都有很大的特色還有它所象徵的意義,像是雲飾、樑柱上的雕刻…等等,你都可以發現它不一樣的美!

老師在課堂上放了一部影片,是日本古川町社區營造的紀錄片。老師希望藉由影片讓我們想一想霧峰是否也能像古川町一樣,全體居民身體歷行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還有古川町的向心力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每年四月19、20日,為期兩天的迎春儀式「古川祭」,必須召集町內年輕人回鄉,出錢出力。參與的人數始終熱烈,使傳統得以延續。這樣的活動對於凝聚社區意識,有正向的幫助。所以老師讓我們尋找各地的慶典或嘉年華活動,能不能在這些慶典中融入霧峰的農村文化,讓農村的好變成一種農村嘉年華,讓更多人了解。

還有一部影片是老師自己拍的,是以霧峰學童認養稻作的影片及文化行腳的過程,讓我們知道整個霧峰的環境,不但讓同學更了解社區營造的目的,也更加貼近我們生活的每塊鄉土。藉由霧峰學童認養稻作的影片,讓我們省思到,社區營造最主要的是在營造的「人」還有「過程」而不是營造出來的成果,人的參與能與他們生活的地方更加緊密結合。像認養稻作及文化行腳的活動,同學們從參與的過程中,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型態,讓同學有了參與感、認同感,心理上就會不知不覺的與這塊土地更加緊密。從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更加了解霧峰這塊我們生活的地方。

古川町的影片,老師主要是希望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創新,將原有的文化加上大家的創意變成另外一種特色。可以讓社區變得更好或是有新的面貌。慶典的部分則是如何能把霧峰的特色甚至是名產……等等與霧峰的「媽祖十八庄遶境」做結合,例如:老師提的香菇人(人偶遊行)、爆米香用爆米花替代、利用拉炮製造出像爆米香的聲響…等等,讓霧峰不只有傳統文化還有新氣象。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希望能夠恢復以前的辦桌文化。台灣的傳統繞境中,只要遶境結束後都會有辦桌或者是流水席。然而這種辦桌文化在霧峰似乎已經慢慢消失了。小毛老師說是因為九二一地震,中部受到重創,天災人禍使得大家不想大肆慶祝。從那一年之後就開始慢慢的沒落、消失。這種辦桌文化也已經越來越少見了,老師希望能把這種文化特色保留下來,繼續傳承下去。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喚起大家的熱情以及回憶,讓霧峰人想起霧峰還有這個特別的傳統文化。

不管是社區營造、農村嘉年華還是辦桌文化,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讓霧峰變得更好、更有特色。「希望這些活動能一直傳承下去,到最後變成霧峰的傳統甚至演變為霧峰地方的獨有文化特色。」小毛老師的一番話讓我們有很深的體悟:其實做社區營造最終目標是希望可以達到傳承性、永續性,一方面能讓地方的文化能不斷地被保存,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讓地方更具凝聚力,增加居民對霧峰的認同感,更願意付出等等,這都是我們覺得最重要也最希望去看到的東西。所以霧峰的人文再造,重要的不是在看到蓋出什麼獨特的建築物或者些許公園,而是在於是否可以感受居民到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及認同,這才是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和背後的深意。

社區營造的活動推行應該不只是在霧峰,而是在每個社區。如果每個社區都可以一直進步、相互學習,這樣我們生活的環境、每一個角落都會是美好的。拿出你的熱情,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8-1年度文章

霧峰學習心得─米飯吃寶島,農地不會少!

台灣的稻米不僅要對抗外來食物的入侵,還要與各種進口米明爭暗鬥,又加上現在老一輩們,雖然還是務農的農民,但因考慮到現在的市場、成本、科技與利潤,也不願讓自己的小孩去扛下這些苦力,也很少會有年輕人自願下田耕種。

在這個進步的時代裡,不管是在科技建築或者食品服飾上,總是有如我們走路的速度一般,不斷的加速與更新,也讓我們在這些方便之中,習慣性的忘記了最自然的鄉村美景,或者是迷失了內心的另一個自己。

從前,在台灣的許多角落,農民們一大早起床運用人力的方式種稻,包括以牛犁田、插秧、施肥、除蟲,樂在其中。不管是炙熱的太陽、狂風和暴雨,或者到處肆虐的小黑蚊都擋不住農民那一滴汗水裡的幸福。

而農家的作物大都以稻米為主,然而刻苦耐勞的莊稼人也沒有一刻閒暇過。稻作在除草之後,有一段較為空閒的時光,於是就利用這段時間,種植一些水果雜糧,除了自給自足之外,還可以與別家的農民以物易物並互相增進友誼。

在以前的社會,不管是在農村或者是在開發比較好一點的地方,大家都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不外乎在鄉村要和大自然對抗一整天的莊稼人了。辛勤努力了一整天下來,食慾也增加了不少,一次可以吃下六、七碗飯呢!而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電腦普遍使用率升高,很多訊息都唾手可得,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也能賺錢,像白領階級那樣一整天待在枯燥的冷氣房也不足為奇,食量當然也會小了許多。

但是,隨著時間的日星月移,許多科技的技術讓人們的各個水平都提高了,對飲食的習慣也漸漸的在改變,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吃得精緻!而因為有這樣的商業需求,加上國際貿易的發達與開放國外稻米進口,讓我們周遭的食物變得更多選擇、更多元化。

台灣的稻米不僅要對抗外來食物的入侵,還要與各種進口米明爭暗鬥,又加上現在老一輩們,雖然還是務農的農民,但因考慮到現在的市場、成本、科技與利潤,也不願讓自己的小孩去扛下這些苦力,也很少會有年輕人自願下田耕種。以至於我們要開始擔心到農地變少、台灣農業文化沒落的課題。

對稻米之於土地、稻米之於農民的那種純樸感情已經離現代人很遠很遠了,對米的價位與背景也都模糊不清楚,雖然政府目前有打算實行農地再生的企劃,不過把農地變成觀光景點、花園、倂地,還不如多多推廣農業的文化和農村的情感,或者開放農地體驗營之類的,讓人們真正用心去體會這片大地的美,而不只是注重外表!

指導老師:張永清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新年快樂瘋媽祖活動構思

一開始上這堂通識課,感覺很辛苦,因為不像其他通識一樣,就是坐在教室裡上課這樣,也需要花自己不少額外的時間去完成阿罩霧的作品,但是隨著一堂一堂的課就這樣過去,也漸漸發現這堂課背後的趣味和有趣。

98-1-4-image001.jpg

從第一次到霧峰林家花園時,指導老師(小毛)就以霧峰林家花園作基礎介紹,當地以引為敖的驕傲,述說霧峰從以前到至今的發展過程;接下來陸陸續續也看了日本當地社區為何能有這麼高的凝聚力、團結向心力一起把社區推到最高峰進而變成全世界都爭相模仿的一個對象,從影片當中觀察到日本的人民對於自己國家所擁有的祭典或是社區中的大小活動等,都踴躍的參加、活躍的在社交場合中盡情表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或是人文精神;再來小毛老師也播了親自帶領了鄰近國小的小朋友體驗農民辛苦生活,教導小朋友珍惜每一粒農夫所播種出來的稻米,更把一些知識傳授給未來的主人翁,更親自讓小朋友動手播種出屬於自己的稻米,也讓小朋友親自下田體驗在太陽底下的流汗感覺等過程,整個活動結束之後,小朋友紛紛發表自己的心得,從心得中都可以感覺到小朋友很珍惜自己所播種的收穫,更會把這種精神繼續傳授下去;指導老師也帶著我們到附近的廟宇觀賞、菇類文化館參觀了解等,才發覺"原來是這樣,才能有現在的特色與傳承下去的人文文化",其實這些都需要花費時間去研究開發與不懈的毅力才能有今天的"霧峰"獨有的風格。

98-1-4-image003.jpg

一開始上這堂通識課,感覺很辛苦,因為不像其他通識一樣,就是坐在教室裡上課這樣,也需要花自己不少額外的時間去完成阿罩霧的作品,但是隨著一堂一堂的課就這樣過去,也漸漸發現這堂課背後的趣味和有趣。想不到才上課幾周就遇到“總統文化獎”這項活動,大家必須分組各負責一個罩子,我們必須先用竹子編成一個半圓形的大罩子,然後要在罩子上貼上一層紙,還必須在上面畫圖。因為剛開始真的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一直在修改!!過程是有那麼一點的辛苦啦!期中考之後,我們選擇了「阿罩霧」這組就在霧峰林家(目前還在整修,尚未開放)裡面上課,比別人早好幾步去參觀了霧峰林家花園,那時候有許多民眾看到我們可以進去參觀都感到很疑惑,因為尚未開放,而我們卻進去了。現在看到的林家花園其實是重建的,原本在十年前就修復完畢了,但因為九二一地震的關係震垮了,所以又重建了一次。這次也剛好有迎媽祖遶境活動才知道霧峰還有這種民俗活動,是以往不知道的,也知道更多更有趣的人、事、物,這些都讓我們外地的子弟們感到新奇。也因為這堂課知道了原來霧峰有個「台灣菇類文化館」,一走進台灣菇類文化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比人還高的香菇模型,館內主要介紹菇類生態,以及台灣野生菇類、有毒菇類、菇的故鄉、台灣食用菇發展史、菇類與養生、食藥用菇類等。讓我們對於霧峰鄉本地菇類產品以及全省各地的菇類產品等都有深刻的了解。上了一學期的通識課,讓我這學期增添不少充實感,也增進不少的資訊。學期已經快要結束了,雖然沒有像一開始預期的那樣可以到處去遊玩,不過我還是學到很多東西,感覺很充實。

98-1-4-image005.jpg

98-1-4-image007.jpg

因此我們把當地獨有的民俗活動「東保十八庄迎媽祖」作為研究,結合上課所了解的資訊融入明年的三月~四月的活動遶境,做一個活動行程,把特色推展出去。

藉著東保十八庄迎媽祖的活動,想要喚回以前活動的精神,經過了幾年又幾年的活動傳承,當初的熱情似乎已有所減少,不變的活動過程,似乎缺少了點創新的點子,使的活動的精神逐漸的消失,剩下的只有形式上的傳承。

98-1-4-image011.jpg

當初第一次辦活動是為了大家保平安、解決旱災、抑制蟲害,每家每戶都自己煮菜,然後大家一起吃,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大家已經不再自己煮,變成了請外面的辦桌,又隨著一年的一年過去,大家對這樣的形式已不再有興趣,參加的人數逐漸的減少,所以我們要改變現有的形式,加入霧峰特有的農產品,在東保十八庄迎媽祖的活動把農產品變成玩偶或者是牌子,跟著活動一起遊行,藉此機會換回大家對活動熱忱和吸引大家的目光,藉此推廣自己的農產品,並且加入傳統保平安的元素,讓活動變的更有活力,也可以趁此機會讓農產品和當地的傳統活動做結合,延續最初的精神,傳承最原始的活動,不要忘了最終的精神和意義。

98-1-4-image009.jpg

我覺得上完這門課,應該還有很多更值得探討的地方,或許是因為明年的東保十八庄迎媽祖,所以整個焦點都集中在這個活動上,也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忽略了最原始的"阿罩霧"這個主題,其實關於阿罩霧,如果有時間,真想在更加的去了解他的起源,以及一開始為什麼會有人文行腳這樣的活動呢?還有很多很多,關於這個霧峰的故事,都很直得在繼續去探討。

雖然這門課一開始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總總疑惑也在此解開了。從一剛開始上課,老師就介紹了霧峰的美食、地方產業、廟宇歷史、一些建築物或是社區的發展、彩繪等,農村產業的培養。這次到霧峰林家花園看了歷史過程、欣賞影片、到當地菇類文化館做了解。而迎媽祖活動不僅僅是全國性的活動,更溶入當地生活背景的遶境意義,這種感覺相信對當地居民有不一樣的體會感受。看到霧峰居民的精神是樂天、惜福、知足、感恩,對老天給的一切都珍惜不已,對待外來客人更是親切熱情,對待自己的下一代也是抱著期待的心情,薪火相傳永不停止的延續下去,跟著潮流的演變,對於自己的產業也不斷更新求進步,希望能有更好的成績,在台灣、國際間不斷活躍著,看見自己所培養的產業,被重視,這麼簡單的要求與願望卻造成霧峰鄉的人們不斷努力著。而迎媽祖遶境活動或是擲爐主也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對這片所生長的土地的愛護及想要奉獻的那種生活態度。

指導老師: 孫崇傑

情感豐富的霧峰鳳梨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加上,周邊還種了些龍眼樹,當時還開著花呢!如此清幽的環境,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這樣的地方,就在鄉風淳樸的霧峰,即使它看來不起眼,在它的背後,也有許多的新發現。

97-2-5-image001-450.jpg

在看過這一片片的鳳梨田後,我只能說辛苦了,尤其是這山坡地型,行走不易,就算如此,這植鳳梨的農人還是勤奮不懈,默默付出,才有至今的霧峰鳳梨。看著這片風景優美的鳳梨田山丘,不禁讓我讚嘆,或許就是美麗風景的陪伴下,霧峰鳳梨才能長出既甜美又可口的滋味吧!

在我們和種鳳梨的農人-阿貴大哥有第一次接觸時,他細心又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們有關種植物峰鳳梨的任何問題和相關知識,真的讓我們也深刻的體會到,農人對霧峰鳳梨的用心。

97-2-5-image003-450.jpg

鳳梨長到一定大小之後,就用電土石催熟。(電土石:鳳梨栽植一年後,即可用電石、乙稀NAA藥物處理,可以使果實成熟。) 老師帶我們參觀的那一區鳳梨大約在去年的農曆十月就開始電土,到現在已經電約四個月,大概到五月的時候就可以採收。而鳳梨園裡不同區的鳳梨電土的時間不一樣,前後要差一星期。因為一區成熟後採收,拿去販賣後,就可以換另一區採收。不然一下子太多鳳梨成熟,採收不完,會容易爛掉。

97-2-5-image005-450.jpg

而將鳳梨摘尾是為了使它將來長的比較平均,可以比較漂亮,不會像南部的鳳梨,底部大大的,頂部尖尖的。而摘尾摘掉的頭,仍然繼續留在鳳梨上,可以防止日曬雨淋。

97-2-5-image007-450.jpg

每顆鳳梨接近根部的地方都會有嬰仔,拿去栽種,可以長出鳳梨。但要把鳳梨過多的嬰仔摘掉,才不會和鳳梨競爭營養,使鳳梨長不大。一顆鳳梨只留三個嬰仔在上面讓它長大,等到一定的大小,再拿去種,就可以長出新的鳳梨。而摘下的嬰仔,就丟棄不使用。最後,用葉子包起來,比免被太陽曬壞掉,可以遮風擋雨。

等到鳳梨成熟,全部採收下來後,再去分辨硬的或是軟的。不論是什麼品種的鳳梨,都會有軟有硬。而分辨軟硬,必須要用人工去一個一個分辨。

最後,還需多注意的事情有:鳳梨適合微酸性的土壤、不能在低漥地區種植,怕水分過多,以防鳳梨爛掉。 鳳梨喜歡高溫環境、日照充足。所以明台後山相當符合種植鳳梨的條件,也是因著這些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上傳統人工的種植方式,才能種植出有鳳梨味的霧峰鳳梨。

鳳梨栽種的過程非常辛苦,除了栽種前的準備,栽種過程也要非常的注意,不然容易前功盡棄。鳳梨農們,用心栽種鳳梨,其實最後收成販賣後所得到的錢,也只是差不多成本的錢,沒什麼賺。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的種出好吃的霧峰鳳梨,這種感人的情操很偉大。

97-2-5-image009-450.jpg

鳳梨田裡有鳳梨的雜草,一定要把那些雜草除掉,不然的話會影響鳳梨的生長的,所以種植鳳梨的農人,幾乎每天都要鳳梨田巡巡看,邊巡邊除鳳梨草,還得幫鳳梨防曬,綁起草來,就像在照顧孩子一樣的細心。每天一大早豔陽依舊,縱使太陽艷陽高照,農人依然得下鳳梨田除草,鳳梨田很大,要割完雜草要很花時間,雖然很辛苦,但要種鳳梨絕不能怕吃苦,這更讓我們佩服起農人的辛勞了。一大片的鳳梨田,這是農人的心血,每一粒的鳳梨就像農人的孩子一樣,用心裁培,直到成熟為止,看到鳳梨成熟,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再多的辛苦都不算什麼了,當看到別人吃到鳳梨時那讚不絕口的神情時,似乎十幾個月種植鳳梨的辛勞都不算什麼了!

霧峰鳳梨真的是令我們感觸很深,不只是霧峰鳳梨讓人驚嘆的口感,還有農人的辛苦,他們要種這麼大的鳳梨田,頂著大太陽去巡田、除草,這麼一大片的鳳梨田,要除草除到什麼時後,聽老師說種鳳梨收成並沒有賺多少錢,他們依舊為霧峰鳳梨的堅持,種出一粒粒香醇的霧峰鳳梨,這實在很值得令人尊敬。

97-2-5-image011-450.jpg

霧峰山區種植鳳梨的農夫們,種植鳳梨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支持他們做下去的動力是對鳳梨的特殊情感,對他們來說鳳梨是他們的孩子、是他們的心頭肉,溫柔的對待鳳梨苗,害怕他們因此有任何損傷,輕手輕腳的就怕不能給那些孩子最好的照顧,辛辛苦苦的幫他們施肥、鋤草、澆水。在山上的種植是靠老天爺吃飯的,老天爺不賞臉,那年的收成就沒了,他們也會心痛,心痛的某部分原因是因為錢,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今年的努力全白費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孩子無法順利的開花結果,經年累月的看著鳳梨們開花結果一代又一代,親眼看著他們誕生,也親眼看著老植株的殞落,對他們來說鳳梨的果實是種榮耀,是他們豎起大拇指對這些孩子引以為傲的地方。

指導老師:林正光老師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彩繪舊正‧舊甘心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

關於舊正社區: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

舊正社區在以前是種植菸葉的,當時有很多的菸葉工廠,後來因為從外國進口來台灣的菸葉比較便宜,導致舊正社區的沒落,菸葉工廠也一間一間的消失了,在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因為前任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不認識字,所以社區呈現瓦解的狀態,之後由現在的林綉汝理事長接任後,配合政府發展社區工作,幫社區籌備一些計畫、整理資料、申請等等,並希望當地居民一起參與社區改造計畫,一同創造一個優質的理想社區。

彩繪社區的緣由:

我們第一次去舊正社區時,發現當地附近又一些老舊的牆壁,沒有上任何的油漆只有水泥的顏色,在之前的彩繪組有到舊正社區彩繪過,他們彩繪的地方就是林綉汝理事長家附近,他們以稻米收成時的顏色淡黃色作為底色,然後構思圖案加以上色。

後來林綉汝理事長覺得很不錯,把社區的老舊牆壁彩繪一翻,讓它們看起來漂漂亮亮的煥然一新,社區的居民看了也會覺得很有活力、很舒服,不然都只是水泥的顏色看起來死氣沉沉的沒什麼朝氣,所以決定讓霧峰學彩繪組的同學以這種方式來上這一門課。

彩繪過程:

97-2-6-image001-450.jpg

97-2-6-image003-450.jpg

理事長跟我們說希望我們以之前彩繪的淡黃色,作為我們要彩繪的那面牆壁的底色,竟然已經知道了底色要用淡黃色,我們就開始動手把牆壁塗上底色,我們跟理事長去倉庫裡找油漆和油漆刷,但是油漆刷大多是小隻的,所以理事長決定去買大的油漆刷和滾輪,不然的話底色畫到明天天亮也畫不完吧。

先把油漆攪拌完後,開始調濃度弄完後我們就開始漆牆壁了,女生則是蹲在後面聊天,可能是怕弄髒吧,等到理事長把大隻的油漆刷和滾輪買回來後,女生也加入了漆牆壁的行列了,老房子的牆壁果然有點難刷,坑坑洞洞的以及牆角很難把油漆吃進去,要拿小隻的慢慢補上去還補了好幾次。

97-2-6-image005-450.jpg

97-2-6-image007-450.jpg

上完底色後我們討論著那面牆壁要畫什麼,那面牆因為中間有一條樑柱將牆壁一分為二,所以要設計兩個草稿,有人說要畫亞洲大學、有人要畫舊正地圖,在討論的過程中理事長聽到我們要畫舊正社區附近的地圖和景點時,她拿出了以前一位大學研究生做的地區介紹圖給我們參考。

之後我們決定右邊比較大的那一面牆,畫上舊正的地圖以及一些機關的地點,然後再把景點以及道路的名稱標示上去,因為理事長說他們「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的路不好找,那些從外地來找理事長的人要找到他很難,還有就算是舊正社區的居民,對舊正村裡的景點或機關也不一定知道在哪裡。

所以我們決定畫舊正地圖,亞洲大學構造太過複雜要畫的話實在有點困難,所以只好把它取消,我們到那面牆開始打草稿,先把舊正地圖的大小確定,然後開始畫外形,本來用白色的蠟筆畫,結果我的天哪竟然看不到我們畫的痕跡,真的氣死人,我們決定改用鉛筆畫。

畫了一下子才發現我們之前上的底色,竟然給我掉漆,是隔了兩個禮拜太久了嗎;還是我們技術太爛所以油漆擦不上去;或是那面牆太老舊了,算了有時間再補上去吧,外形畫好了以後,開始畫地圖裡面比較大條的道路,然後是烏溪以及比較小條的溪流,再把一些次要的道路以及地圖上代表景點的小房子畫上去,就可以開始著色了。

97-2-6-image009-450.jpg

97-2-6-image011-450.jpg

我們設計草稿的學姊要我們主要道路塗灰色、烏溪塗藍色、小道路塗咖啡色、景點的房屋塗白色屋頂紅色、其餘的部份用綠色塗上,右邊大致完成了我們開始想左邊的草稿,有些居民跟我們說不要畫人在上面,他說如果畫人的話晚上出去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在那邊會被嚇到,我聽到的時候有點呆滯,我根本沒想過要畫人,就算要畫人我們也不知道要畫誰,雖然他的叮嚀有點多餘,不過還是謝謝他提供意見給我們參考。

後來居民提議可以搭配山水風景或是田園風景,我們想一想舊正社區大部分都是農田,畫田園風景圖剛剛好可以搭配舊正地圖以及這邊的稻田,決定好了就開始畫田園風景的草稿,想不到我們這組有那麼繪畫草稿的高手在,田園風景的草稿沒有多久就被他們給畫完了。

97-2-6-image013-450.jpg

97-2-6-image015-450.jpg

田園風景的草稿畫好了,就開始塗上顏色,過了一會兒我們設計草稿的學姊跟我們說,我們舊正地圖畫錯了,聽到的時候有點不知所措,畢竟都畫好了才說要改,理事長跟她說我們之後上的地圖草稿,道路的部份有些是錯誤的,還有一些次要道路不要一樣用咖啡色,希望我們用別的顏色把它標示出來。

97-2-6-image017-450.jpg

97-2-6-image019-450.jpg

關於要標示景點的字的部份,我們想過許多辦法,一個是先把字的大小型式先用電腦用出來,再把外型割出來用噴漆下去噴,結果有些字的中空部份不好用以及用噴漆會把周圍弄髒因此作罷;另一個是一樣是把外型用好,然後用油漆刷過去讓字印上去,結果也是因為中空部份以及字的周圍會歪七扭八而作罷;最後我們想說直接把字割下來後,直接拿鉛筆上去把外型描出來,然後再慢慢的上顏色了,但是這樣又太花時間實在是有點來不及,所以我們只好拜託理事長請人來寫了。

成果:

97-2-6-image021-450.jpg

97-2-6-image023-450.jpg

這兩張照片就是修改前與修改後所拍下來的,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兩張不同,左邊那張橫躺在地圖中央的主要道路是國道六號,位於國道六號下面比較小條一點的是次要道路「北安路」,其餘再上方的一些次要路線,我們只用咖啡色畫一下而已,沒辦法區分出它們跟一些小道路。

所以理事長才希望我們能把它們給用清楚一些,改過以後國道六號就是在右邊那張照片裡灰紅相間的那一條,我們還畫上了國道六號的梅花標誌,「北安路」變成跟國道六號相交的黃色道路,上方的次要道路我們也用黃色跟一些小路給區分了出來。

97-2-6-image025-450.jpg

97-2-6-image027-450.jpg

最後,這兩張圖是我們把這面牆完成後所拍下來的,左邊這張是理事長請他們社區裡最會寫書法的老師來把道路、景觀以及烏溪的名字給寫上去的圖,右邊這張是我們彩繪組把這面牆壁彩繪完後的全貌,隨著這面牆壁的完成我們這學期的霧峰學也跟著到了尾聲。

感觸:

在這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彩繪社區時的快樂和辛酸、舊正社區的熱情以及人情味、理事長對社區的付出;在過程中組員們跟理事長一起討論彩繪內容大家有說有笑,一起拿著鉛筆在牆壁上畫著草稿,拿著油漆一起上色,雖然有時候會把牆壁搞得像鬼打到一樣,但是還是很開心;因為田野調查的時間有限,所以這面牆可能無法如期完工,所以希望組員能夠禮拜六日來繼續趕工,但是來的人總是那幾位,所以總有一股無奈感,可是還是感謝他們的負責。

我們在上底色的時候,舊正的居民來看我們漆牆,有一位婆婆特地去做東西來給我們吃,她做的是蔥油餅還做了兩盤給我們吃,真是太感動了還能吃到傳統的蔥油餅,讓我們感受到了舊正居民的人情味。

其中有位婆婆的兒子也跑來幫我們粉刷牆壁,婆婆說她的兒子都自己幫家裡上油漆的,果然師傅級人物就是不一樣動作好專業,還教我們漆牆的技巧不像我們只想著上色沒想到要塗均勻,真是太謝謝他了。

在我們畫左邊草稿的時候,理事長拿了一些飲料給我們喝,理事長說那個是梅子汁加梅子醋,我們喝起來覺得酸酸甜甜的很好喝,一些村民也來看我們畫草稿,理事長一邊跟他們解說一邊跟他們有說有笑的,在我眼裡感覺真不錯。

有些村民也跟我們說,我們另一半的風景圖可以怎樣畫比較好,還有一位婆婆她不能說話,所以跟我們比手畫腳的,雖然她在比什麼我看不懂,但是我隱隱約約感覺的到她很開心,她指著我們的畫,又比著一些東西好像在跟我們說可以那樣,也好像跟我們說我們畫得很不錯,所以我們也笑著看著她目送她離開,她走的時候還不時回頭跟我們比手畫腳。

在這段期間理事長一直在想如何把這面牆畫到最好,怎樣畫才能讓社區居民們一看就懂,另一邊的圖要怎麼搭配,拿了很多之前別人做的成果給我們看,居民來看圖的時候不忘要跟居民解釋這面牆的涵義,跟居民討論著圖的內容,所以要我們改來改去,希望把牆壁做到最好,有著這麼好的理事長,難怪能在理事長接任後短短四年,就能有這麼輝煌的成果,能來舊正社區彩繪認識理事長真是光榮。

指導老師:林綉汝理事長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當霧峰遇上農夫市集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

無意間,在網站上,連結到了中興大學農夫市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前往去參觀。一大早,在中興大學蕙孫堂後方,有一群農民互相幫忙搭起棚架、擺設攤位,販售有機農產品,他們是興大的有機農夫。堅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滿週年,結合學校社區化的經營模式,從起初不被看好到現在已有一千多位會員的肯定。在如此的市中心區,能夠見到這麼一個農夫市集,為周邊的居民提供健康的農產品,也同時為有心種植有機農作物的農民謀求更佳的生存空間。

中興大學有農產品之相關科系,而與他們合作之農民,必須與中興大學「農產品檢測及驗證中心」合作,就農場土壤、水質和產品做檢驗。中興大學無論是教授或者是學生,對農產品相關研究都具有相當專業之水準,人力資源豐富中興大學農夫市集,能利用校內豐富的資源,提供給消費者許多精采之講座,並且教導消費者如何養生以及烹飪有機食材。

中興大學除了每週六的市集以及講座外,每個月市集會舉辦農場參訪,除了了解該農場的作物種類、生長環境、施作方式外,還安排專業課程教導農民,教導農作專業技術以及行銷技術。透過每個月的參訪除了有監督功能、增加農民感情外,並期望特過如此的聚會,農民互相觀摩學習、技術交流,讓市集的品是越來越佳。

97-2-2-image001-450.jpg
(中興大學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在歐美國家相當普遍,部分市集更成為大都市的活動盛事或是著名的文化節。英國目前有近500個農夫市集,根據美國農業部2006年的資料,美國也有4,385個定期的農夫市集,新市集出現的年成長率為18.32%。

常態性的農夫市集在台灣地區仍是少見,目前較有名氣的當推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的「旗美農民市集」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 節慶活動時由農政部門或縣市政府籌辦之「農特產品展售」活動,多為臨時聚集而成的市集,無法提供消費者穩定、可靠、優質的農產品,銷售者多數為非農民,難以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產品特性與生產理念的管道。

農夫市集的實行是有機生活概念的完整實現。因為真正的有機食品除了在種植的過程中達到有機的標準外,還包括了在運送過程中不能超出一定距離以減低消耗運輸燃料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透過農夫市集的成功推廣得以達成農戶、消費者與土地環境三贏的正面循環。

而農夫市集的特色有:

一、農民親自銷售農產品

農夫市集強調只有農民才真正瞭解其生產的農產品,由農民親自販售,更能取信於消費者,並且解釋各種蔬果的特色,以及農產品產生瑕疵的原因。

二、定期在戶外舉行,成為地區文化休閒特色

農夫市集並非只在重要節慶或特殊場合所舉行,而是一個固定時間、地點的長年活動,並與在地社區居民的活動相結合,變成地方、社區文化的一部份,甚至成為觀光、休閒的重要景點。

三、產品是新鮮、自然和在地生產

農夫市集所販售的蔬果,不僅是有機生產且新鮮的農產品,還是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消費者享受彷彿親手摘採的感動,並感受農民自然健康的風情和熱情。

四、產品雖少量但多樣,購物成為樂趣

農夫市集的農民屬於小規模經營,少量但種類繁多,因此來逛市集的消費者,常會有許多意外的購物驚喜,有時甚至要「先下手為強」,否則錯失良機便買不到數量有限的蔬果,也讓逛市集成為一種樂趣。

五、快樂的農夫

農夫市集提供一個消費者與農民最直接的對話平台,經由長期的互動建立朋友關係及信任;農民之間也能彼此交換生產技術的經驗,因此每次市集日都如同去會見老朋有般,快樂而知足。

六、減少中間價差,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產品若能跳脫層層中介轉售,農民較能獲得合理的利潤,農夫市集可以說是一種讓農民直接銷售農產品予消費者的過程,因此可減少中間價差的損失,讓農民獲得合理的收益。(以上農夫市集資料由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轉載)

曾經參與過一場演講,是由綠色小鎮創辦者詹益清先生,所擔任演講者;演講內容中提到,當他一開始開始在創業時,為了讓農民了解有機蔬在的消費市場,他曾經帶領著一群消費者,到農田裡參觀農民栽培有機蔬菜,農民看見了消費者,更能夠開心的耕作,而消費者對綠色小鎮所產出之有機蔬果類,更加有信心,這就是農夫與消費者間的互信;詹益清先生還提到了「食物里程數」這個觀念,他表示食物由農民親自摘採然後親自到市場販售,縮短了食物的里程數,這表示這類的蔬果對人體是比較健康、營養的。而霧峰所規劃的農夫市集所販售之蔬果,不僅是有機生產且新鮮的農產品,還是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消費者享受到更新鮮健康之蔬果。

省諮議會農夫市集規劃

97-2-2-image003-450.jpg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鳥語花香、涼亭處處,漫步期間令人心曠神怡。上山時看見許多的攤販在步道口擺攤,賣著自家的雞蛋糕與蔬菜水果,省諮議會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與歷史景後山步道,似乎缺少了一些管理與規劃,感嘆著這些豐富資源被荒廢,讓我突然想起前陣子前往中興大學農夫市集的那種盛況。我想霧峰應該也能如此,發展出有自己特色之農夫市集,販售著霧峰當地特產。步道口旁的籃球場,則是一個很好的場地,方便停車、遊客眾多,結合霧峰當地觀光景點以及鄰近的國道,將能帶領霧峰發展為台灣一個良好之觀光景點,讓更多的人能夠熟知霧峰。

97-2-2-image005-450.jpg

上面這張圖片,是本報導針對省諮議會後山步道旁的籃球場規劃之農夫市集的場地,再進入步道口前左側,有一個籃球場,也許是因為很少人到那裡運動,以至於讓遊客當坐摩托車的停車場,而步道口的右側有許多汽車停車格,讓遊客開車前往觀光時,方便停車。交通方便、遊客眾多的省諮議會後山步道,一星期規劃一兩天作為農夫市集,販售霧峰當地特產之農產品,發展成獨特之農夫市集,吸引更多遊客前往霧峰,形成一個霧峰之旅遊路線,希望能帶結合交通方便且自然、歷史景觀豐富的霧峰,成為著名觀光景點之一。

面臨的難題

目前農夫市集經營方式在台灣也遇到一些問題,透露出一些未來發展的隱憂,一個是在制度面上的問題,包括:

一、小規模農場雖然生產彈性大,但平均生產成本相對高,且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價格不一,易使消費者質疑;

二、由於農業行政機構不重視,使各農夫市集各自運作,缺乏交流。如果沒有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之管理介入,以及眾多義工之投入,市集很不易運作;

三、有機認驗證制度之紊亂,限制了市集新成員的加入和銷售產品品項多樣性,也使新市集不易成立

四、社會對『有機』驗證之信任仍嚴重不足,影響市場之擴大。

而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則呈現在農民素養方面,包括:

一、參加市集之農民的視野多數不夠寬廣,過於重視眼前的利益,缺乏遠景考量。

二、小農中具有較佳有機經營理念的,大多不具有好的有機栽植技術;技術好的,則有許多理念不足,未來需要同時挹注更多的理念和技術之教育訓練。

文: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系主任/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創辦人)
出處:農夫市集與台灣有機農業的未來

由於鄰近霧峰之大學,缺乏言就農產品之相關科系,與中興大學農夫市集相較下,顯得人力資源較於缺乏,雖然霧峰的農產品豐富,而省諮議會的設備充足,由於缺乏人力資源,在檢測、演講以及活動上的操作,則會略微困難,霧峰地方政府若規劃發展農夫市集,也許能與鄰近的大學規劃、開設相關科系,豐富此方面之人力資源。

台灣的農夫市集目前仍屬於萌芽階段(北部有248農學市集,中部有興大和合樸兩個農夫市集,南部則有南科有機農夫市集)。這些市集的茁壯,仰賴消費者的共襄盛舉。在地的民眾有機會一定要去農夫市集走走。但願數年之間,我們也能發展出屬於台灣在地的農夫市集文化。

指導老師:黃秋玉老師,廖淑娟老師,林裕峰助教

資料來源:

小地方新聞網 https://www.dfun.tw/?p=12283
國立中興大學農夫市集 http://organic.nchu.edu.tw/farmket/pages.php?ID=farmermarket4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