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深「霧」濛濛

萊園山上的鳳梨可是「名聲透京城」,它保有原始的鳳梨風味,濃郁芳香,果肉纖維質比一般的蜜鳳梨還要綿密。主要生產在萊園、桐林、吉峰村一帶的山坡地及南北勢等平地,由於霧峰土質肥沃,日照時間長……

作者:亞洲大學 休憩系潘韵文、翁梓筠、周鈺琳、周鈺臻、張育群、朱倚伶

指導老師:林正光

生活在霧峰,一定要認識一下霧峰這塊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很棒的是亞洲大學有開了一門課,可以讓來霧峰唸書的學子們,有機會來認識霧峰。因此,唸休憩系的我們,就一同來修這門「霧峰學」。

霧峰學這有許多美好的人、事、物,經由分組,我們選到了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東西,更沒想到他與霧峰有如此大的關聯,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答案揭曉囉……鳳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一次的戶外課開啟了我們與霧峰的神秘大門。

980114-pine-3601.jpg

首先是鳳梨,跟著林正光老師的腳步,帶我們去拜訪幾個霧峰鳳梨目前產量較大的農民,並且告訴我們霧峰鳳梨的品種、栽種鳳梨的過程、困難以及銷路等。

萊園山上的鳳梨可是「名聲透京城」,不同於南部的改良品種,它保有原始的鳳梨風味,濃郁芳香,果肉纖維質比一般的蜜鳳梨還要綿密。主要生產在萊園、桐林、吉峰村一帶的山坡地及南北勢等平地,近來逐漸進入盛產期,由於霧峰鄉土質肥沃,日照時間長,所生產的鳳梨,汁多味甜,果肉細嫩。目前每台斤的售價約二十多元,比一般的鳳梨約貴一倍左右,可說是老饕的最愛。

霧峰的鳳梨在過去民國47年~77年鳳梨農民都是把鳳梨交給台鳳公司,但是民國77年後,台鳳公司不到這邊收了,自此霧峰鳳農開始辛苦了。而現在霧峰的鳳梨大多栽種在明台高中後面的山上,多是交給中盤商去銷售(不是交給像溪湖果菜市場那種),或自產自銷,也有賣給一些店家做成鳳梨酥,其中以自產自銷的獲利最高,但所費時間也較多。

要認識鳳梨首先要知道他栽種的時間,據鳳梨農所說平均為三年一期,三年後就火燒田,休耕以恢復地力,之後再從頭來過,從一開始種植需要等18個月才能有收成,之後則是每年,這中間還需要除草、灌溉、施肥,等。

但因科技發達,所以會使用一些催生劑來幫助生長,達到市場需求,例如逢年過節之類的,且也因科技之賜,現在的鳳梨除了有吃的品種不同以外,更有一種新的觀賞用鳳梨,提供拜拜使用。

而鳳梨的品種又有分下列幾項,大概有台農1號、2號、3號、17號、19號。另外還有以節氣的不同所分出來不同的鳳梨。例如:丁阿、趴阿跟揮阿(皆為台語發音)。

目前市面上最有名氣的鳳梨(關廟鳳梨)多為17跟19號,雖然甜但沒有鳳梨的香味,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產量較多。而霧峰的鳳梨則是2號跟3號,較甜且沒有鳳梨尾,而其中較為好吃的是2號鳳梨,他是傳統的鳳梨,也較有香氣。

農民們也有教我們各個鳳梨品種的不同,例如:1號的鳳梨心較大、溝較深,17號的鳳梨目(眼)較小。至於看節氣不同的鳳梨種類,農民們也有講解一番,例如:啪阿較便宜,可以放的時間比較久,丁阿比較不能放,但是最甜。

部分果農指出,鳳梨比較怕曬傷,外表容易變黑,而影響賣相,為此早期果農是利用鳳梨葉往上一綑,來包裹並保護鳳梨,後來人有果農改為利用塑膠套來包裹,近來有果農則改為利用報紙來包裹,除了可以防曬之外,由於報紙包裹的溫度較高,有催熟的作用,效果不錯。果農們指出,霧峰鄉的鳳梨產量並不多,因此大都侷限在產地附近出售,在品質甚佳下,自然是老饕的最愛啦!

近年來時常有其他地區的鳳梨冒充霧峰鄉的鳳梨出售的情形,事實上,由於霧峰鄉農友們對於栽培鳳梨的方式,與其地區不同,可從外表上窺出端倪,例如,其他地區的鳳梨體積比較屬長條型,帶有果葉,而霧峰鄉的鳳梨,外表比較像球形,體積較小,不帶果葉,可做為民眾選購時的參考。

霧峰的鳳梨農們,也有成立產銷班,早期霧峰產銷班,管理霧峰的鳳梨大小事;而後,因為達到完善溝通跟妥善管理,於是失去其存在意議,因而解散。

所謂「鳳梨產銷班」,即是它的建立可以協助區域性的小農民凝聚起來,幾戶為一個生產單位,藉著技術交流、資源集中來提工生產力、工作效率。也可以藉著產銷班彼此知簡互相交流,來達到產期調節的作用,避免常出現產能過剩或是產能不足的情形。

農產業的維持與發展,除了農民本身的努力之外,政府機關的輔助跟協助也是農產業發展的成敗因素。政府機關可以幫助農民不論是技術上的協助,最重要的是資金得補助,包含;農藥補助、肥料補助、農機補助以及設施補助。農業產銷應深入社區、回饋社區、結合社區,在配合政府相關單位,共同發展及舉辦農產品相關活動,並發展出農特產品的相關銷售產品,增加收益。

image003

之後老師則帶著我們去訪問了在日本農產業打出一片天的霧峰鄉果農張春夏先生,以近四十年栽種經驗,利用特定烘乾技術,將所產的荔枝、龍眼製作成荔枝、龍眼乾,每年銷日量達兩噸以上,因為品質好、廣受海外消費者青睞,也讓他的名號跟著響亮起來。張春夏還將龍眼、荔枝製作成龍眼、荔枝乾,並以自己的名字當作品牌、外銷至日本東京,每年銷量至少達兩噸,不但荷包滿滿,連他的名字也因此大為響亮。

張春夏先生也簡單的告訴我們製作龍眼乾跟荔枝乾的步驟,首先鮮果送來後,會先將枝葉剪去,之後會先以機器烘焙之接近八分乾後,把烘過的鮮果從機器拿出,用機器烘培後還會用選果機再分級出來,再以整理箱裝起來靜置一段時間,然後再做二次烘培的動作,但二次烘培不是用機器而是用傳統的焙灶來做加溫,然後二次烘培結束後,龍眼乾就算是完成了,剩下篩選不良品和分級,就可以直接出貨。

二次烘培有一個好處,因為是用柴燒的,所以溫度會比較容易集中。而用機器烘培的壞處就是果實顆粒大小差距很大,而且重量很重,一台機器可以烘約3000斤,使得濕度沒辦法完全兼顧到。所以如果先分級出來這樣乾燥度就會比較容易平均。

而烘烤荔枝乾的方法過程大致與龍眼乾相同,只是在烘培前要把剛採收下來的荔枝用熱水泡過,急速放入冷水中殺青,如此果肉才不會黏在荔枝殼,因為荔枝殼較龍眼薄則不做分級動作,因為分級用選果機可能會將荔枝果粒碰撞使外觀有瑕疵,之後大略相同。

image005

這五週下來,我們並沒有對霧峰的民俗古蹟一一走過,而我們真正學習到的是霧峰人的人情以及熱情!

每一次老師帶我們上山,就看到好幾個農夫伯伯就很熱情的為我們泡茶講解,我們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儘管我們問的內容或許是很無知的,但他們從不會顯的無奈,每一次都一一的熱心的回答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學不到霧峰鳳梨的成果,但總是細心的替我們介紹鳳梨是如何成長的,還教我們怎麼栽種,這些是現在的社會中,已經不容易看到的人情味,過程中更讓我們看到了老師們的厲害之處,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呀,每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的不只是學問,更是他們身上的待人處世。

藉由這門課,讓我們了解霧峰的人、事、物,從種植鳳梨開始,來帶動霧峰農業的發展,除了農民本身的努力之外,政府機關的協助,也是農產業發展的成敗因素,政府機關可以幫助農民不論是技術上的協助,最重要的是資金的補助,農業產銷應深入社區、回饋社區、結合社區,再配合政府相關單位共同發展及舉辦農產品相關活動,並發展出農特產品的相關銷售商品。

認識了這麼多的霧峰事,你們是不是也想加入我們一起融入這濃厚人情味的「好所在」呢?我們在霧峰等你唷!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稻香遇到酒香-香米魔術師初霧

日本的製酒師父前來尋找霧峰的優質龍眼蜜作為製酒原料,後來發現霧峰的益全香米有作成清酒的潛力,帶回日本分析後,認為與日本最高級的新瀉米不相上下,可以作為最高級的清酒用米,農會總幹事認為既然要做酒……

作者:亞洲大學 社工系一年級陳品妙、黃雅鈴、黃婉婷

指導老師:何佳修

從我們學校往四邊望去是一望無際綿延無邊的稻田,每天看到農夫隨著節氣辛勤的工作,讓我想起米勒的名畫「拾穗」,農夫為著辛苦耕種的收成不被浪費,彎下腰檢拾掉落在地上的稻穗,在黃昏的夕陽下,遠方的教堂傳來陣陣鍾聲,提醒大家應該回家了,但農夫還是分秒必爭把握剩餘的黃金時光,埋頭努力的檢拾稻穗。

我們每天都看農夫的辛勞,卻也擔心聽說稻米不是生產過剩嗎?有些地方的稻田還要休耕才能穩定市場價格,但是學校附近的稻田可以說是全年無休,這樣子霧峰農民的生計是要如何維持呢?

後來我們參加學校的「霧峰學」課程來認識霧峰,經過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原來霧峰鄉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適合水稻種植,稻米產量豐碩在台中縣是數一數二的產地,除此之外農民是有一個秘密武器,就是近幾年全台聞名的「益全香米」,就是在霧峰試種成功,進而推廣到全台灣成為台灣農民對抗WTO的一項新產品,而學校周圍的農田就是最早種植益全香米的生產地。難怪我們會經常會聞到充滿芋頭香味的米香,而這正是益全香米最大的特色。

說霧峰是「香米的故鄉」一點也不為過,但讓我們驚訝的是,霧峰農民不僅僅能種出出類拔萃的冠軍米,還能夠用這麼好的米轉化成霧峰有個很特別的名產,他是獨一無二的益全香米所製的清酒,名為“初霧”。我們經由選組分配到酒莊,田野調查那天,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與好奇的心,前往我們的目的地:霧峰酒莊。

980112-wine-360.jpg

原來,霧峰酒莊離亞洲大學非常的近,機車騎一下就到達了,它原來離我們並不遠,到達時,整個很訝異,因為幾乎沒有半個遊客,在印象裡很多酒莊、酒廠,觀光客,可能是不在觀光路線上吧,由霧峰農會經營的霧峰酒莊就像鄉村的小商店,除了空氣中充滿稻米煮出的芋頭香之外,一切都安安靜靜像一個樸素的村莊,等待外人前來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這裡真的是擁有魔術能讓香米變成初霧清酒的地方嗎?

進去廠區就看見一間小店,上頭寫著『阿罩霧柑仔店』疑?這不是小時候的記憶嗎?記得在童年時,總喜歡拉著鄰居玩伴,蹦蹦跳跳的跑到柑仔店面前,然後再衝進去跟老闆說,我要很多糖果,餅乾或是飲料,柑仔店總有很多小東西讓我們回味無窮!所以,當我抬頭一看到這六個字時,腦海裡同時也湧起一堆童年的回憶,我想這個古色古香的店面,是會使許多人想起快樂回憶,進一步細看原來酒莊是農會舊米倉與舊碾米廠所改建的,連老機器都保存下來作為展示,充滿者懷古的農村情調。

image001
接著,進入眼簾的就是酒莊與各地農業的特產,賣的幾乎都是香米與清酒所延伸出來的產品與農產品,包含了酒粕面膜、酒粕肥皂、酒粕軟糖,還有香米、米菓…等等,這裡還有每年都特別設計的酒莊禮盒,它有很多不同的組合,看你是要自用或送人兩皆宜,東西實用,價錢也很合理,過年拿來送人我覺得是個很棒的選擇呢!

來到了酒莊,當然要拜拜碼頭,沒錯他就是酒莊的大家長“陳永斌廠長”,陳廠長是一位非常好客的人,初次在酒莊的相見,讓我們有這個機會認識了他,熱情大方的廠長,一一介紹他們霧峰酒莊所產出的產品,對每種產品十分了解,這些產品都是每天陪伴他的東西,酒莊裡的大小事情都掌控在他手中,舉凡大大小小的公文到酒莊清酒的製作,更重要的是如何行銷…等,這些都是陳廠長的管轄範圍。

image005

他每天都要向八爪章魚一樣忙,所以他是這個酒莊裡的靈魂人物,陳廠長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廠長,不到四十歲的他,在霧峰農會裡擁有著深厚的經歷,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加上他對農產事業的態度,造就了他現在的成就,他也是一位好學的人,現在他還是不斷的再進修。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很好奇的問陳廠長為何農會選擇製作清酒?陳廠長告訴我們這是因緣際會的巧合,原本是日本的製酒師父前來尋找霧峰的優質龍眼蜂蜜作為製酒原料,後來發現霧峰的特產益全香米應當有製作成清酒的潛力,經過帶回日本分析後認為與日本最高級的新瀉米不相上下,可以作為最高級的清酒用米,而農會總幹事認為既然要做酒,那就挑戰目前全台灣沒有人製作的日本清酒,這樣才能發展出霧峰酒莊的特色。

也因為主管的堅持,霧峰酒莊才開始花費鉅資派人到日本學習製作清酒的技術與輸入製酒設備,讓日本清酒在台灣開枝散葉,也正因為是霧峰第一次製作清酒,所以最早推出的清酒名稱就叫「初霧」。

而農會為了學習製作清酒,從農會內選派了兩位年輕的「杜氏」(釀酒師)去日本新瀉縣辛苦的學習製酒,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他們必須克服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的障礙,最辛苦的是,思鄉之苦,在一個不同語言的國家,接觸一個從來沒有碰觸過的東西,像小嬰兒一樣從零學起,過程中有許多挫折,他們可能只能互相鼓勵,難熬時,互說心事、喝喝清酒。心中所掛念的是所學的技術能夠會到故鄉發揚光大,讓故鄉的益全香米能夠釀出最頂級的清酒與鄉親一同分享。

在聆聽廠長講解的同時,還品嘗了許多我們第一次接觸的產品,在『柑仔店』裡的產品,對我們來說很新鮮也很懷舊,印象很深刻的是「酒粕面膜」,對於愛美的女生來說,是很實用的產品,在酒莊同仁的巧思之下,還發展出「酒粕香皂」、清酒牛奶糖,沒想到小小的一種香米,竟然可以變出百種的產品,每種口感風味都是獨特的。

image007

在廠長的邀請下第一次品嘗清酒「初霧」、「不染」,那種感覺非常奇妙,廠長告訴我們品嚐清酒的步奏,首先要聞聞他的味道,第一口你要先含在嘴裡,讓他的酒香味全部都在你的嘴裡不散,下去之後,喉嚨會有稍稍的灼熱感,但是除了廠長的說明之外,我的心裡頭卻多有了一股暖暖的感覺,想想我們喝下的這一口酒是結合了多少人了心血和多少的汗水,這一幕幕的畫面突然湧上我的心頭,讓我有更深的感觸。

種植稻米並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事,要每天細心的照顧,任何的細節都不能馬虎,只要一點小小錯誤就會影響整體的收成,天氣好的話辛苦的農民每天在艷陽下工作,用汗水來換取農作物的豐收,但是豐收卻有可能讓收購價格暴跌,導致農民整年的辛勞血本無歸,但是在霧峰種植香米的農民很幸福,不用擔心一年辛苦種植的稻米的價格忽高忽低,因為農會會用統一的價格購買,讓農民的基本收入能夠獲得保障。

image012

陳廠長補充說明,清酒的產期是在台灣的十一月到二月,是天氣最寒冷的時期,在日本也是一樣,因為清酒的麴菌是怕熱不怕冷的,只能在寒冷的天候才能發酵出最好的清酒原料,所以要作清酒的人一定要學習克服嚴寒的環境。回到台灣,加上溼度、溫度的環境完全不同,所以也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實驗,經過許多失敗的經驗,才能為製作過程作最嚴格的把關,才能做出品質穩定的產品。

聽完陳廠長的說明,我們在夕陽下結束這次採訪,感受到霧峰酒莊把每一份可運用的資源發揮出他最大的功效,一群人用心的把稻香與酒香融合一體,用心的為霧峰當地人製作出屬於霧峰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初霧清酒」,共同為故鄉的農村產業發展而努力。各位如果有機會經過霧峰,不要忘記到霧峰農會酒莊品嚐他們辛苦的成果,為這些認真打拼的霧峰人加油打氣。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霧峰食記之三條路吃到飽

美食小吃,並不一定名氣最大或是店面最明顯!一定要在地人帶路,才能品嚐「巷仔內」美食,肉圓婆,薪傳30年,屬於內行人肉圓。它的皮Q內餡料多,口感十足。濃濃的古早味!忍不住一個接著一個吃下去!另外敢吃辣的……

作者:亞洲大學國企系陳增恩、許華恩

指導老師:黃秋玉

民以食為天,而現代的人重視休閒生活,因此飲食文化自然是不會在休閒生活中缺席,所以來到霧峰老街的我們今天要來分享在地的霧峰美食小吃。實在的霧峰人做實在的古早味,不僅讓您吃到飽也讓您吃到寶路線規劃:我們是這樣走的!

980112-food-360.jpg

一大早,我們從大里來到了霧峰中正路上的民主老街,為的就是來品嘗霧峰的美食。位於中正路上愛的世界旁邊的小巷子中。藏身在民主老街的古早味肉圓(肉圓婆30年),台中縣霧峰鄉民權街38號 (中正路口)。聽當地的朋友說,這間肉圓開很久了,歷經了快40年,從戒嚴時代到921地震,到現在可說是屹立不搖,一代傳一代。所以我們第一站選擇這間來介紹希望大家也能感受一下霧峰當地的美食。

image003

image005

美食小吃,並不一定名氣最大或是店面最明顯!一定要在地人帶路,才能品嚐「巷仔內」美食,肉圓婆,薪傳30年,屬於內行人肉圓。它的皮Q內餡料多,口感十足。濃濃的古早味!忍不住一個接著一個吃下去!另外敢吃辣的,還可以試試看它的辣醬,夠辣夠味道。另外還有綜合湯,豆腐、貢丸、青菜。料多,解膩。喝起來很清爽。來台中唸書了三年,才知道原來這有這麼美味的肉圓,真是令我們又驚又喜!

然而吃完了肉圓,當然要來點清涼的的東西來喝喝的。我們便轉向這間木瓜牛乳大王,它位於肉圓婆隔壁,本來沒特別注意它的,可是他標明了”40年”,看來是擁有40年的歷史,對於我們這種愛吃美食的傢伙,40年老店可是不可放過的!!木瓜牛乳到處都有…為何我們會想要分享這間給各位呢?原因就是他非常的香濃,裝潢又很有古早味。如果你是在店裡享用的話,彷彿感受到70年代的霧峰鄉,那股悠閒的鄉村生活。

image007

這間傳統的木瓜牛奶,採用的是統一鮮奶,喝起來濃醇香甜。跟一般加果糖的木瓜牛乳就是不一樣!店內除了木瓜牛乳他還有烤吐司。吐司口感很特別,不太像一般早餐店的。它裡面的果醬是煉乳+草莓。在經過麵包機烤後…天啊…這真是太美味了,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店竟然如此好吃,讓我們直呼撿到寶!

之後聽朋友說有間滷肉飯超好吃,而且通常賣到中午就通通賣光光,一聽到這消息。愛吃的我們當然不可放過這間常常賣到缺貨的店。於是我們從中正路往草屯方向一直騎,過了霧峰交流道看到第一間7-11就到了。這間店叫信哥飯擔,它的四周圍幾乎都沒有餐廳,是獨立的一家店。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是1點多了,店內還是滿滿人。我們也不好意思打擾人家做生意,只有稍微的問幾個問題,也點了一些店內的招牌食物。

image009

我們點的是爌肉飯,它的爌肉非常入味,特殊的調味。將滷汁充分的混進去帶皮五花肉裡。而價格也非常的親人才40元。超大塊的肉,配上淋過肉汁的白飯。真的是超級可口呀!!

image011

而同行的朋友點了排骨飯。送來的時候我們都嚇一大跳。超級大塊的排骨肉,整個碗都快裝不下….又配上特調的醬汁。排骨的口感特Q且多醬汁,咬一口肉就會忍不住多扒幾口飯來

配!常常一到中午就會銷售一空,晚一步可是會吃不到的!這還是我們第一次見到這麼便宜又大碗的排骨飯。

image013

為了不讓吃完飯的我們口乾舌燥,當然要來碗清爽的味增湯。一整碗的豆腐滑滑嫩嫩再配上香甜的洋蔥加上提味的柴魚片!有點古早味又帶有日式口感,原來味增湯也是可以搭配我們到地美食的!寒冷的天氣喝完一碗熱熱的湯,身體馬上就會溫暖起來!

而且,信哥還有提供了店家特製的酸菜!! 保證跟其他家不同,酸菜挾帶著醬汁跟辣汁,配上爌肉或是排骨飯,瞬間可以解除肉所帶來的油膩感,吃起來可是特別搭!而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信哥的貼心。另外,別小看古早味的信哥飯,也呼應綠色環保,桌上擺的不是免洗筷而是鐵筷子跟湯匙喔!

在我們享用了一頓之後,有人提議要去樹仁商圈走走,聽說那邊很熱鬧,也有很多著名的小吃。於是一行人就前往樹仁商圈,這時,在路上我們發現了一間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店。是賣粽子的,而且一顆才15元!!好奇的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這間。到底這間店是怎樣呢?

image015

這間店叫做肉粽媳婦,每次從亞洲大學往霧峰中正路上就會經過。總是不會特別看它。今天專程出來找美食。就是要吃這種平常吃不到的在地人料理的。他的肉粽一個才15元。除了價格很親民,就連餡料也很飽滿。超好吃的ㄚ,肥肉、蝦米、花生,應有盡有。之前就聽在霧峰唸書的朋友說過。我們想把這好吃的肉粽給大家知道,於是特地報導了店家。希望大家看過我們的介紹來品嘗看看。

吃到了這邊,由於天下漸晚,我們的美食之旅也劃下了句點。

做了這次的美食之旅,體驗到霧峰真是一個很棒的地方!各式各樣的美食,有古早味、有便宜小吃等各式各樣的食物。平常上課時,還真的不會去注意到這些小地方呢。所以,當我們走在路上的同時,也不妨多注意一下路旁的風景、路邊的小吃,都可能讓忙碌繁忙的我們增添趣味。小小的發現,大大的樂趣。讓我們珍惜著這成長的地方,畢竟,時光轉瞬就過,在我們長大之後,人事已非,環境可能會變,我們很難再遇見現在這美好的地方,也許就只能留在腦海裡當回憶了!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社區休閒之旅-兒時的祕密基地

霧峰這塊土地上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資源,也造就了湧旺羊媽媽農場的產生,雖然他們只屬於霧峰休閒農業的一個區塊,但是再經由老闆一家人細心的經營後,慢慢的成為了觀光的景點!不但對霧峰整個城鎮帶來商機……

作者:亞洲大學保健系 許紫晶、邱逸貞

指導老師:黃秋玉

農場的know how

你有親手撿過雞蛋的體驗嗎?你會在野外辨別植物嗎你懂得如何分辨”肚丁”的公母嗎?你有嚐過現擠的羊奶嗎?還是想嘗嘗擠羊奶的感覺?歡迎你到湧旺羊媽媽農場來親身體驗,包你吃喝玩樂一次滿足!

外地人的迷思

對於我們這些外地來的學子,可能知道霧峰香米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來到這裡,很多人都覺得很無聊,沒甚麼地方可去,但如果真是這樣,「霧峰學˙學霧峰」這門課到底要學甚麼呢?既然我們有緣到霧峰這塊瑰寶來生活四年,剛好學校也有這樣的課程讓我們瞭解此地,而課程又分了許多項目,其中休閒產業的部分特別吸引我們,所以特做了此份報告。

蓄勢待發

生活在霧峰應該要了解當地的環境,透過這次的田野調查讓我對霧峰了解更多,霧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但卻有很多的風俗民情、人文藝術值得讓我們去探討,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霧峰該有的都有,只是還沒有一整套完整的規劃,來讓霧峰發揚光大。這次活動讓我學習到如何實地探勘,如何尋找根源,找出真相,找出不為人知的事物,親近大自然,更要學習如何愛護這片土地,讓下一代有更美好的未來。

第一次初體驗

從第一次上課秋玉老師就帶領我們分組,首先我們列出了所有在霧峰有關的休閒農業,並且以兩人為一組,然後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做相關研究與探討。980112-sheep-360.jpg

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裡,我和我的夥伴就開始計畫到我們的目的地去做實地的參訪行程,在這之前我們準備了紙、筆、相機和一顆熱血的心,並在到達湧旺羊媽媽農場之後認真聽講,收穫相當多。在結束各自的參訪行程之後,最後一次的校外參訪是老師帶領大家到霧峰農會酒莊及許度雲老師的工作室。

秋玉老師是一位很有朝氣、很寶、每天都充滿活力並帶著一顆永遠都熱誠的赤子之心的可愛大姐,教學認真講解詳細,上課的時候跟我們的互動也很好,就好像媽咪在教導小孩子一樣,還記得有次上課前我們肚子餓得呱呱叫,老師毫不猶豫地從車廂內取出好不容易買來的海鮮干貝包子請我們吃,還親切地問我們需不需要配可樂喝,讓我們備感窩心。

兒時的祕密基地

*裝備整理

週末的一大清早我們就自行前往了湧旺羊媽媽農場,從亞洲大學出發,經中正路往草屯的路上,看到育德路左轉,直直走會有指標,然後又轉上山,走到底就會到了。很巧的是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我們遇上了一群戶外教學的小朋友,正剛好可以跟他們一起參訪湧旺羊媽媽農場!

image003

農場的主人看見我們立刻熱情的迎接,並且將他身上配備-小蜜蜂麥克風及帽子一頂準備好之後,便吆喝著我們,要帶領我們前往農場的園區裡參觀。就這樣大大的太陽曬著我們,本來以為山區會冷還穿著厚外套的我們,禁不住脫衣解帶,把身上的外套往手上擺。

*「雞」不可失

馬不停蹄的,我們隨著農場主人的腳步往園區裡面走,首先我們只經過一個小爬坡就可以見到許多的山雞和土雞,雖然,我們是山雞、土雞傻傻分不清楚,但是經由老闆細心的講解後,我們也開始會分辨土雞與山雞的不同在哪裡了!

貼心的老闆還幫山雞與土雞們設計了自動給水的喝水器,並且告訴我們喝水器使用的正確方法唷!最重要的是農場的老闆還幫牠們蓋了一間小小的雞舍,讓山雞與土雞們自行組織家園。農場老闆說這裡養的都是正宗的放山雞與土雞,於是老闆靈機一動,發給我們一人一個塑膠袋,要我們在這塊雞屬於放山雞的地盤裡找尋山雞們所下的雞蛋,還說撿到的通通可以帶回家!真的是太新奇的體驗了!

*巫婆與小精靈

image005

沿著農區裡的小山路走,我們發現了靈芝!這時農場的老闆開始解說著靈芝的由來,他這麼說:一朵靈芝的產生會使一棵樹的養分乾枯,因為樹必須提供他所有的養份供給靈芝生長,難怪靈芝被稱之為是上等藥材呀!

走著走著,經過一個小彎道,我們遇見了姑婆芋!姑婆芋在台灣過去的農業社會裡經常成為小孩子的遊戲玩具,老一輩的人都說姑婆芋有毒,提醒我們不要去摘採它,如果摸到的話會發癢。其實姑婆芋並沒有毒,只是莖部的汁液含有強鹼,當碰觸我們人類的皮膚時會很癢,再說姑婆芋也還有另一個小用途,就是當作小雨傘來用,不過只適合小朋友啦!

*天然粉撲

後來我們進入了山谷,裡面栽種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植物,好比竹子、相思樹、狗尾草、薏仁等等,實在是多到難以敘述!

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農場的老闆要我們去猜猜看竹子如何分辨年齡?大部分的人都霧煞煞,根本不知道如何分辨,後來老闆說道,其實竹子就跟人一樣,當我們人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梳妝打扮,把自己弄得白白淨淨又美美的,當歲月催人老之時,我們無法抗拒的皺紋、黑斑就會開始漸漸跑出來,而竹子也是一樣,當它還算是年輕的竹筍的時候,它的外層就會有一層白白霧霧的粉狀,而當竹子年老的時候,它的葉子就會黃黃皺皺,而且有的還會出現黑點點唷!

image007

*轉角遇到豬

image009

當我們走到山的另一頭,路上佈滿了地雷和腳印,再走下去才知道,啊!原來是山豬的傑作,一群大大小小、花紋酷似101忠狗的山豬們正享受著悠閒的上午時光,大家都沒想到原來山豬也可以這麼像101忠狗,環繞著山路,山豬慵懶的樣子真讓人羨慕!這時老闆要請他的寶貝山豬來做一段即興表演囉!

老闆說只要我們對著山豬們大喊著:「集~合~」,牠們會聽得懂的,而且會每隻都動身起來到柵欄前集合呢!我們毫不思索,立刻大喊著「集~合~」「集~合~」「集~合~」,不出老闆所料,每一隻山豬都相當乖巧聽話的走到柵欄前囉!模樣實在是非常的逗趣及討人喜歡!

*與羊咩咩有約

image011

最後,也是我們最期待的-與羊咩咩有約,一走進羊咩咩的地盤我們比羊咩咩還興奮,首先老闆細心的教導我們如何辨別羊的公母,打破我們既有且錯誤的想法-「有鬍子和角的就是公羊。」。其實不然,只要觀察羊咩咩有的是一對乳房或是一對的睪丸,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學會分辨羊的公母之後,再來就是今天的重頭戲-擠羊奶,只見老闆在示範之時就把羊奶擠得遠遠地,讓我們見識到"羊奶槍"的厲害,而換我們親自下海去擠羊奶的時候卻是讓羊咩咩痛得直跺腳!除了能夠自己擠羊奶之外,還能透體驗現場的羊乳試喝!真的是一舉數得!

真情流露

湧旺羊媽媽農場是個到處充滿生機的地方,而這最大的功臣絕對是農場的主人,而他也可以算是這個農場最大的特色了。農場主人一生中的時間幾乎都在農場中度過,也就因為如此才造就了一身功夫與經驗,且老闆從事酪農畜牧事業已超過三十年,這漫長的歲月也給老闆累積了很豐富的經驗。

農場主人帶領來到農場的遊客們,把一些平淡無奇的事物和生態,藉由他在地生活幾十年的生活點滴和所學的經驗,用逗趣的文字表達得淋漓盡致,讓遊客們笑聲不斷。不過如此適合全家大小、三五好友出遊的好地方,竟然鮮為人知,口耳相傳好口碑比任何廣告台詞都來得有效,但適度的宣傳也不壞!

霧峰這塊土地上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資源,也造就了湧旺羊媽媽農場的產生,雖然他們只屬於霧峰休閒農業的一個區塊,但是再經由老闆一家人細心的經營後,慢慢的成為了觀光的景點!不但對霧峰整個城鎮帶來了商機,也將大家帶入了兒時的記憶,更能夠讓現在年輕一輩的孩子們體驗到親近農村莊園的感覺

身為霧峰人一定要來走一回,即便是外來觀光客,也會讓你值得回味!或許他不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景點,也沒有相當大的佔地,但這個農場最可貴之處也就是保有這種原始純純的風情!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我與霧峰菇的第一次接觸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飲食中,或多或少都會吃到菇的產品,尤其是火鍋的最佳夥伴─金針菇,再享受美食的同時,是否想過菇是如何成熟、如何栽培、如何養殖、如何收成?我們與菇的第一次接觸,也是第一次這麼貼近菇的調查……

作者:亞洲大學 保健系 陳昱君、郭佩欣

指導老師:張永清

980112-mushroom-360.jpg

霧峰菇類產業與在地人物故事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飲食中,或多或少都會吃到菇的產品,尤其是火鍋的最佳夥伴─金針菇,再享受美食的同時,是否想過菇是如何成熟、如何栽培、如何養殖、如何收成?

我們與菇的第一次接觸,也是第一次這麼貼近菇的調查,就是在「霧峰學」的課堂上,藉由專業人士的詳盡敘述和培養的專家的逐一介紹,帶領著我們這一群懵懂無知的學徒,一步一步的進入霧峰與菇命中注定的世界。

開始對菇的了解與認知

image003

藉由永清老師的聯繫,我們第一次的調查中,我們來到了─瑞峰農場,由柯先生和朱先生2位專家為我們上課。在進到杏鮑菇培育室的之前,柯先生先為我們補充菇的基本知識,原來菇分為高溫菇、中溫菇、低溫菇,舉例來說:高溫菇─木耳、中溫菇─杏鮑菇、低溫菇─金針菇。也打破我們以往的認知,原來越鮮豔的菇不一定有毒,而是那看起來最無害的菇才是最毒的,但不變的就是,野外的菇、不認識的菇不要輕易嘗試,否則,一小口可能就賠上你的一條性命。

因為金針菇適合的溫度為4℃,我們這一群學徒的服裝皆不及格,又加上溫差的關係,若我們執意要進入可能會感冒。所以,我們就沒有去探訪金針菇的世界。但是,對霧峰的菇農而言,金針菇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重大命脈,就算溫度再冷,他們也會一直一直的培養下去,為我們帶來更多好吃的金針菇。

在4℃的環境之下不適合其他的雜菌生長,而那好吃的金針菇就可以再這樣的溫度裡,慢慢的長大;而中溫菇的生長溫度在15~17℃之間,柯先生說:「如果在杏鮑菇的培養室裡,擺上躺椅,你帶著一本小說進入,那怡人的溫度,會讓你在裡面夢好眠。」,因為這樣子的溫度不是只有對菇適合生長繁殖,對於我們,也是最適合的休閒溫度。

image005

那高溫菇呢?再熱它也是活的下去。在早期聽天由命的時代,夏天最大的產量非木耳莫屬,而冬天可以說是木耳的停止生長期。接著,我們終於進入了杏鮑菇的培養室裡,但由於我們身上有太多數不完的細菌、跟人體自然的體溫,怕進入培養室裡面會影響杏鮑菇的生長,因此我們就在外面聽講,裡面的老闆─朱先生,從霧峰與菇的歷史一路開始敘述。

會種植杏鮑菇的機緣就是因為農業試驗所有人引進杏鮑菇的品種,由一剛開始的杏仁味重的杏仁鮑到現在少了杏仁味的杏鮑菇。也跟我們說了,一剛開始的不被看好到漸漸被市場所需要的成長路程,時間雖然長,但對於他們這些菇農而言,這不但是一種新的市場需求,更加的奠定了霧峰跟菇的緣分。

在推廣杏鮑菇的過程中,他們還要先研發如何料理杏鮑菇,在我們看來,這一些菇農根本就是菇的料理專家;而在這一次的上課中,朱先生也說為了配合市場的需求,他們會研發如何把杏鮑菇養的又粗又大根,但是口感也會差一點。寫到這裡不免又再一次提醒自己,下次要吃杏鮑菇要吃小而巧的,這一種口感是最棒的。

image007

朱先生又幫我們上了一課,因為他說:「一般杏鮑菇,從殖菌到太空包到長成可以採收的杏鮑菇,大約要一個月的工作天。」,這是多麼寶貴的一課阿!再往外走一點,那裡是養殖菇農自己要食用的靈芝。天阿!他們都好講求養身。這一種靈芝就是非賣品啦!身為觀光客的我們,還真是想品嘗一下那美妙的靈芝味,可惜的是,朱老闆說他們昨天才採收並烹煮完畢!想到這裡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為什麼美味的營養品離我這麼遠。

image009

在最後,我們去拜訪了班長夫人,夫人為我們學徒們介紹了真空包裝菇的基底─木屑。一大堆的木屑看起來就像一做安全的堡壘,讓我們忍不住想要到上面翻滾個兩圈。接下來就是今天的壓軸好戲啦!我們要去拜訪的菇類就是大家吃火鍋必備的─木耳,它不像杏鮑菇一樣,需要在舒適的環境下生長,木耳可以任風任雨的吹打、可以抵抗炎日的照射,這是多麼強大的生命力阿!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怕冷。

時光匆匆,說長又不長、說短又不短的時光就這樣結束。伴著夕陽,我們就要跟瑞峰農場說掰掰。都市的小孩難得跟大地如此貼近,沒有看過一大片稻穗的我們,拿起那金黃的稻穗,試著為它脫去外衣,展露我們所熟悉的白米,跟大家說一聲─掰掰。我們同樣期待著下一次的聚會。因為我們即將到霧峰農會,再跟著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全世界唯一兩座的菇類文化館之台灣霧峰館吧!

前進菇類文化館

第二次的探訪,我們一同前往在農會上方的菇類文化館吧!全球唯二的兩座,其中之一就在霧峰,所以身為菇類探訪員的我們怎麼可能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image011

文化館裡面,首先放眼望去就是那比人高的香菇模型,為什麼一定要提到它呢?除了很有拍照紀念的價值之外,當然就是它算是一個很傑出的藝術品,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除了用在大香菇上,也可以放在其他的小模型上,裡面有好多各式各樣的菇類,有毒、無毒一一分類清楚,模擬的野外場景,深深的令我們著迷,而且為了使其更逼真,裡頭除了菇以外竟然還有假蛇。喔,這實在是太震撼了!

另外,裡面還有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珍藏了所所多多的菇類造型玩具,也就是說市面上有許多可愛的香菇造型的玩偶、陶瓷,只要你想的到的「禮物」裡面應該都有收藏,這是不是很特別呢?而那一天老師也送了一個很可愛的菇棒槌,它或許已經成為館內的珍藏品之一了。

繼續往裡面探訪,可以發掘許多菇類理論的文件標章。像是:菇的特性、種類、功用…等等,都是屬於這一部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菇的剖面圖,那一個模型實在是太逼真了,也可以從模型當中去學習菇的構造。再接下去,當然就是要介紹一下霧峰菇的產業發展史,有一些資料我們都已經從第一次的探訪中得到答案,但這些對霧峰的人來說,這是一大驕傲。

再來,是我們要略提的部分,參訪的那一天,我們因時間的關係,所以沒有看到農具發展,這也是菇類文化館裡面的一個珍藏;在未來的某一天,或許你我都還有機會看到吧!就留下一點點的未知,一起來期待下一次的發現與了解。

時間始終都是匆匆忙忙的經過,今天的我們就這樣跟菇類文化館說再見了!不過,我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見面,因為我們要把還沒有探索的地方探索完畢,那麼就在這裡跟文化館說聲再見吧!

我跟菇的感情

從兩次拜訪菇類的旅程當中,我們從無到有,藉由不同的人、事、物,去了解每一個地方的發展。也得知原來霧峰鄉除了好吃的香米之外,菇的存在絕對扮演的重大角色跟命脈,正因為如此而獲得了「洋菇王國」的美稱!也藉著我們這些來自不同的地方〈外地人〉的身分來看霧峰的菇,想想對自己家鄉的某些文化資產,一定都沒有這一次來的深刻了解。

而這兩次的機會,就像是多上了兩節課本以外的自然科學課程,及濃濃的歷史。在每一次的學習裡,一定會由許許多多的角度去切入;文學組的人們就會寫出對菇的詩、詞、歌、賦來感動別人;而自然組的人們就會想把菇放到顯微鏡底下去研究其構造、生長條件,用實驗來告訴我們食用上的安全,同時也把不同的菇紀錄下來成為重要的訊息,變成後來學習重要的依據。

從這一次的訪談中,我們學到了如何分工合作及努力達到目標,就好像,農試所的人引進新的菇品種之後,從殖菌到所需的太空包裡、計算好生長的時間跟條件,再由菇農來種植、採收、包裝,在送到中盤商那裡做最後整理並賣出,最後就由消費者來食用,並且決定這個品種是否還需要在改良、是否被大部分的人接受;一環扣一環,不管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每一天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執行自己的任務,以及配合別人的腳步去完成任何的事情,這就是我們這一次學到的精神,也瞭解了更多不同地方人的生活方式跟地理條件。

或許,看起來跟菇一點關係也沒有,但無妨,這就是我們去探訪後的結論與心得!因為在尋訪的過程裡,我們看到了菇農在那黃昏夕陽下,依然做著每天一樣的工作,汗水、淚水、歡笑,就充滿在那一次的夕陽下。如果下次有人問我們怎麼去分辨出好菇與壞菇,我們終於可以大聲的說出來,而下一次我們就不再是學徒,而是有常識跟知識的小專家。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