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學,學霧峰

「霧峰學‧學霧峰」的三角遠景: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學習、對社區教師而言是為霧峰培育在地文化的師資、對大學與教師而言是建立地方知識,以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基礎,因此,「霧峰學‧學霧峰」是不斷地實踐前進….

編按:

小地方新聞網與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霧峰學」專題合作,將同學經過一學期的霧峰踏查,放在小地方的網站上以「霧峰學專題」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主持這門課的社工系教授廖淑娟老師,特別為小地方的讀者說明「霧峰學」的由來,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這樣的認識地方課程,也希望小地方有機會刊登更多元的文章。

霧峰學的背景

wufong-09011202.jpg

「霧峰學.學霧峰」是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一門課程,課程起緣於2004年亞洲大學社工系向教育部學產基金申請的一個計畫-「霧人子弟夏之工坊種子幹部志工培訓、研習及校際交流計畫」。霧人子弟計畫成果內容延伸為一門課程,以一個學期的期間讓學生透過這門課來認識霧峰、了解霧峰、繼而服務霧峰。

亞大學生活潑可愛,對知識的探索以親身體驗為主,所以課程的設計除了在教室的理論課程外,更引領學生走入霧峰,經由實地的體驗與感受,與自己過去的經驗與學習結合,內化成己身之知識。由於這門課是社區與大學結合而衍生的課程,所以希望保有社區參與的特色,因而本課程結合霧峰在地專業人士共同授課。

「霧峰學.學霧峰」課程的內涵在於彰顯人的存在價值,人與自然和所生長土地的不可分割性。人與所處社會的相依存,取之於社會,服務社會,對所處社會的了解與接納,是霧峰學課程的基本訴求。其構想來自於引導學生對於本體知識的探索,學生從己身經驗出發去看待知識,透過閱讀、反思、討論、批判,在實務與理論中來回辯證,了解己身所處的時代與所屬的文化,繼而了解其存在價值。邀請不同背景的講師授課,開放不同學群與文化背景的學生選修,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老師學生形成學習圈,共同思考,合作學習。

霧峰學課程涵蓋人文、歷史、文學、社區、空間、產業等不同領域的知識,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知識、發揮其創意,俾使專業研究與直覺之創意結合,賦予專業知識新意涵。期望探討霧峰之過去與觀察其現況、繼而展望其未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藉由問題的探討穿越專業間的藩籬,並以開放的胸懷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習者互動,發揮潛能,彼此激勵,知識在辯證中得以成長。

霧峰學的發展

「霧峰學.學霧峰」第一學期(93學年第一學期)計有54個學生選修此課程,課程內容以暑期的研習課程為架構,包括霧峰文史、霧峰碑文、田野採碑、霧峰文學與詩歌、霧峰環境空間與文化、與霧峰的現在與未來。本課程採協同教學方式,由大學與霧峰地區之各專長領域的專家學者授課,內容多元,透過文化、歷史、文學詩歌、和環境空間接觸霧峰,幫助學生了解霧峰,開啟學生對霧峰的認識與關懷。同時開創在地新視野,並且建立社區/大學的夥伴關係,並且和國際接軌。

93學年

93學年第一學期社區授課教師為霧峰文史達人謝仁芳、郭雙富、廖振富、賴志彰等四位老師。課程活潑有趣,學生出席率非常高,學習興趣濃厚。由於學生來自各系,教師群鼓勵學生將所學專業與本課程相結合。

9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的成果報告中,社工系有同學做「社區參與和社區培力:從樹仁商圈探討社區營造的意義」研究、醫管系的同學做「霧峰的醫療系統初探」研究、資傳系的同學做「從霧峰的碑碣讀其歷史」田野探討。學生對教室/戶外課程之結合極為肯定。

9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師群做了教學檢討,一方面做一個學期的回顧,另一方面討論93學年第二學期的課程內容與教材。課程內容需做調適,把範圍縮小,比較能看出實質成果。於是第二學期把課程分成三部份:(1)阿罩霧歷史散步-霧峰的文化資源與採集、歷史重要事件與延續(2)霧峰的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社區踏查:都會篇、農村篇、山林篇(3)霧峰的常民文化-林獻堂紀念館見學、神佛天主堂大街現,這學期戶外教學多,希望能更多的引導學生進入霧峰,體驗霧峰。93學年第二學期社區授課教師為孫崇傑、賴永慶、黃秋玉等三位老師。

這學期要求學生寫稍為正式的報告,老師也分階段指導學生寫報告,學生依研究主題做了不少精采報告,包括益全香米、菇類、地貌改造、神農大帝、老樹調查等。不過寫報告對班上大部分理工科學生而言,的確是難了一點,導致學期後段學生翹課率非常高,因此影響到94學年第一學期的整個課程設計。

在93學年第一學期結束時,對於如何建立霧峰學的理論基礎有深層的思考。霧峰學的開設有「從做中學」的意味,因為霧峰學的開放性與在地性,很自然地邀集社區和大學關心此議題的人共同討論,構想舉辦一個屬於霧峰、而且社區和大學的人都有意願參加的研討會。另外在學校也組成「霧峰學讀書會」,藉著閱讀與討論,形塑一個多人可以投入的學術社群。

其中,我們邀請許雪姬教授和周樑楷教授來校演講,並且多方收集各地地方學的資料,期望透過學習能找出一個霧峰學的研究方向。在這過程中,周樑楷教授「大家來寫村史」的概念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霧峰學是屬於地方的,是由地方發聲的,是在地方發聲的,因此,社區的參與成為霧峰學的必然條件。後來,「霧峰學讀書會」因為學校人事的更迭而暫時告一段落,進行一個學期的聚會也暫停。

94學年

94學年度霧峰學的課程內容傾向「小而美」的設計,針對小主題來做深入的探討。這一次選定了兩個主題-桐林社區文化深度之旅和樹仁商圈與中正商圈的探討。

社區文化之旅是希望能深入去了解一個社區的文化,學生藉著與當地居民的深層互動,能有深入地學習。在商圈部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討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了解學生對商圈的期待,同時也了解商圈對霧峰兩個大學消費者的期待,期能舉辦公共論壇,開啟社區大學的對話,共同創造願景,再以實際的行動策略來邁向共同的願景。

這學期有48位同學選修此課程,社區授課教師為霧峰鄉公所的吳國光、樹仁商圈的郭主委,桐林創意工坊的江榮富、林震科、許清山,以及賴永慶、黃秋玉等七位老師。

95學年

95學年度霧峰學有突破性的發展,由於謝仁芳老師的牽引,與在地的新成立社團「中華民國霧峰文化創意協會」(簡稱協會)合作,聘請協會十位教師,各就教師之領域和專長指導學生做專題報告,共計十個議題。

在十個議題中,其中三個是關於省議會的,「省議會的花卉」是由羅文峰老師帶領五位同學透過鏡頭來記錄省議會的花卉;「牛欄貢溪的歷史及週邊新興產業」是由李保金老師帶著八位學生實地走訪牛欄貢溪,沿溪探訪耆老、紀錄歷史以及週邊重要聚落和新興產業;「從省議會的植物看台灣生態危機」則是由周翠臻老師帶了六位學生觀察省議會上百種植物,將之紀錄並整理出來,製作植物染。接著他們特別針對香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逐漸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大家認識並了解如何保護環境生態。由三組報告可以看出,省議會的議題在地方十分受到關住。

有兩組師生是做光復新村的議題,「光復新村社區長輩的生命故事」這一組最龐大,共有12人,由吳東明老師帶領,分成市場組、社區組、文獻組和地圖組,由這四組分別來探討光復新村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看光復新村;「我眼中的光復新村」是由陳樂人導演帶著六位同學藉著鏡頭看從疏遷到解散的光復新村,六個同學從他們的角度一一捕捉光復新村之景,繼而詮釋之,算是有趣的小品。光復新村在省政府時期是一個深具意義的聚落,雖然現在大部分人去樓空,這塊土地的興衰緊扣台灣的社會變遷,非常值得研究。

「霧峰老街初探」是由張芳玲老師帶著七位學生分組探訪仙公樓阿招擔仔麵、錦昌板金行與基督教霧峰長老教會,藉著實地探訪店家與耆老的口中了解老街的興衰過程;「霧峰歲月的腳蹤」則由鄭淑芬老師帶領兩位同學紀錄霧峰的過去和現在,訪問光陽機車行的老闆夫婦,美利號老闆夫婦以及林泰雄先生,他們見證霧峰的歷史,愛霧峰這塊土地。霧峰的歷史呈現透過兩組的老師與同學的努力,鑑古知今,從歷史中看到霧峰的輝煌,有承先啟後的意涵。

「五福村美濃瓜」是由五福國小李淑芳老師帶著六個學生訪問五福村的美濃瓜達人與村長,並且實地到瓜農田勘查,拍攝美濃瓜醃製過程,紀錄這個曾經在五福村風光的產業。「香米」組是由霧峰農會的柯義雄與洪政加兩位指導員來指導六位學生,學期中適逢香米收割期,他們捕捉了稻米祭的過程,增添了香米在霧峰農業上的重要性。

霧峰產業的多元與特色,是霧峰人引以為傲的。美濃瓜曾經在五福村引領風騷,風光一時,而香米更是霧峰的驕傲,郭益全博士所研發的香米在霧峰人的心中,一直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最後一組「立足霧峰 胸懷大陸 放眼世界」則是由王明宗老師帶領七位同學遨遊網路世界,住在霧峰也可以透過網路來經營事業,學生瞭解線上交易的程序和要領,各地互通有無,世界各地的貨物都可以互通往來,即使住在霧峰,透過網路也可以拓展農林以外的事業。這個「創意產業」在王明宗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霧峰產業的無限可能。

95學年度第二學期在上學期師生的努力之下,已看出豐碩的成果,部分教師很有心得,在這學期持續進行教學,帶領學生繼續探索霧峰。有的老師持續原議題,做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李淑芳老師的五福瓜與吳東明老師的光復新村;有的老師與學生互動後,做了新嘗試,例如張芳玲老師的百玄宮與李保金老師的農試所議題。

更多的老師加入教學陣容,例如霧峰學課程創始人之一的孫崇傑老師,三位在地社區領袖,分別為五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國珍老師,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綉汝老師,以及萊園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正光老師,引領學生探索他們所住的社區。土生土長的復興國小邱志忠校長也加入霧峰學教學之行列,探索霧峰的香米產業。

這學期的九個議題中,比較特別的是師生探索霧峰產業的興趣,有三組師生探索「霧峰香米」、「五福瓜的栽種及人文歷史」、「霧峰鳳梨」。因著季節的關係,香米的探索重點在於碾米的過程,特別對霧峰鄉農會的北柳分會做深入探訪,五福瓜延續上學期醃製五福瓜的過程,因為季節,這學期得以深入至五福瓜的栽種生產過程以及其人文歷史,對五福瓜的探索漸漸趨於完整的風貌。

霧峰鳳梨則是萊園鳳梨農的驕傲,萊園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正光老師帶著學生上山訪談他小時後的玩伴,他們近乎半甲子堅持栽種鳳梨三號,過去的風光與此時鳳梨採收的滿盈,呈現在他們軪黑的臉上,也映證在學生的報告中。師生更是在教室享受霧峰鳳梨的甜美風味。

農試所在霧峰已經有30年了,就像其他在霧峰的公家單位一樣,自成一格,很少和地方互動。這一次,藉著李老師與同學共同的興趣,探索這個在台灣農業的演進開發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目前農試所和霧峰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提供在地居民工作就業的機會,希望藉著探索而了解,進而促進更多的互動關係。

光復新村的議題有深化的意涵,「遷都五十年-霧峰光復新村的故事」是深度訪談村子的耆老,從長者的敘述中,了解光復新村過去的生活風貌,將之與霧峰的社會做一個對照,了解到地方和政府的疏離,過去如此,即使現在的霧峰,「公部門」與「地方」的互動,還是努力進行式中。

毫無疑問地,這次的訪談行動,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是顯而易見的。而光復新村的另一個重大議題是九二一地震,居民對九二一地震的歷史記憶是這組師生共同的關懷,「九二一的憶-參與過走過,未來別忘記」這篇報告,他們經由口述歷史和田野訪問,蒐集九二一地震的重要歷史物件和照片,來幫助了解受災記憶的重現。

而以百玄宮的文史探討的「霧峰文史初探之人物訪談篇-以百玄宮為訪談目標」,是文史導覽工作者張芳玲老師在深度參與霧峰學的課程後,從個人的興趣和課程的需求雙方面選的議題。張老師非常有系統地引領學生做百玄宮的深度探訪,從田野的訪談與觀察分析中,了解百玄宮完整的歷史與變遷,從各種思考的角度,了解宗教對於當時甚至到今日的政治、經濟、人文風俗的影響。

這學期的學習觸角延伸到個別社區的學習,五福社區和舊正社區首開先鋒,由兩個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來帶領。先帶學生進入社區,體驗社區,選擇有興趣的議題做,議題不需要大,符合社區小而美的特色。五福社區以社區溫馨的小故事來呈現他們對社區的理解,舊正社區的同學對於社區內的菸間特別有興趣,菸草是社區過去的產業,期待對過去的探索中,了解當今居民的生活型態,更能了解社區文化之美。

96學年

96學年度更是伸出觸角,參與林錫詮老師的「社區美學」課程健康街的海報展,每一組同學就他們的專題,以一張全開海報來呈現,這是另外一種藝術的方式,也帶給我很大的啟發,為未來的霧峰學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

這學期總共有八位老師來帶同學探索霧峰,其中黃秋玉老師因為論文的緣故,暫且休息,下學期完成碩士論文後,繼續來協助學生發展社區旅遊的議題,我們期待。張芳玲老師已經慢慢形成她的霧峰文史領域,每一學期完成一份調查。

這學期紀錄萊園村的福德宮,採訪林慶泉老村長,林老村長生長於萊園村,對此區域的發展極為熟悉,針對兩次不同主題的採訪,皆能給予豐富的口述資料,三位學生努力參與訪談與騰逐字稿,相當有挑戰性,對芳玲老師來說,每一次霧峰學都是一次奉獻與成長,我每個學期見證她的進步與方法越臻成熟,內容越來越豐富。背後謝仁芳老師的大力協助,更是整個計畫成功的重要因素之ㄧ。

舊正社區在這個學期有很大的突破。由社區發展協會林綉汝理事長親自帶他們,參與社區各個班隊,紀錄他們的活動,拍成記錄片,來敘說舊正社區小故事。三個同學學習態度很認真,不斷要求自己,作業部分要求做到最好,做出來的成果很出色,社區也很讚賞。

小毛孫崇傑老師和何佳修老師是好搭檔,兩組一起上課,分別作專題,一組是研究安藤忠雄,另外一組是探訪霧峰的文化空間。他們訪問劉副校長,也拜訪各個文化空間負責人,例如亞大藝文中心、國立台灣交響樂團、921地震教育館、議會博物館、天主堂、長老教會等,紀錄其文化呈現與特色。

這一組同學起步比較晚,但是很認真,很主動,他們是我課程微調後的受惠者,讓他們有機會好好把一份報告做好,這是何等難得經驗啊!安藤忠雄是一代建築大師,能把他的作品放在亞大,是亞大盛事,值得大力來探討。

這學期新加入吳昆儒老師,吳老師任教於明台高中,致力於培養優秀導覽人才,對於明台高中所在地的林家花園,有著濃厚的感情與了解,帶領學生從這裡藉由導覽認識霧峰林家,是最好不過了。另外,霧峰鳳梨的魅力在林正光老師的帶領下一再發燒,連續三學期的霧峰鳳梨議題讓林老師努力思考,在學生的參與下,能為霧峰的鳳梨生產者帶來什麼樣的未來。當然,每一位同學在課堂上都有親口嚐到很甜又很有鳳梨香味的霧峰鳳梨。

講到霧峰,農會的參與是不能缺席的。柯義雄和林傳育兩位老師以活潑有動力的方式帶領學生從遊戲中學習。柯老師的農產文化行銷思考方式與計畫非常受到學生的肯定,雖然學生離獨立做出一個企劃仍然有一段距離,仍然很有收穫;而傳育老師更是學生心中的寶,學生說「我們的老師是一位非常活潑、有朝氣、很寶、每天都充滿活力的超年輕大哥」,學生跟著他跑,好玩有可以學到好多東西,四健會的精神在此發揮無遺。

這學期的八個個議題中,包含霧峰文史、藝術、社區文化與社區產業,這些議題環環相扣,霧峰學的核心理念在於彰顯人的存在價值,彰顯人與自然和所生長土地的不可分割性,在地教師與學生的地方實踐之調查訪談報告,呈現了霧峰學的核心價值。霧峰學的師生不僅創造知識,累積知識,從自我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己,繼而關懷他人,霧峰學的課程有了如此深厚的內涵,能夠越走越厚實。

這學期的成果延續過去努力的成果,將之彙整起來,我們期盼這樣的踏實努力能夠持續前進,也希望在大學/社區的夥伴關係在學術的領域中能有所貢獻。而「霧峰學‧學霧峰」的三角遠景: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學習、對社區教師而言是為霧峰培育在地文化的師資、對大學與教師而言是建立地方知識,以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基礎,因此,「霧峰學‧學霧峰」是不斷地實踐前進的,有了社區的活水、有了學生求知的熱情,這門課「有機的」朝前邁進中。

96學年度參與林錫詮老師的「社區美學」課程健康街的海報展之後,延伸了一些想法,想把師生的成果展現出來,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也希望能與同樣都在進行地方學的朋友切磋琢磨。老師們討論之後,提出了上網的想法,小毛想到了好朋友馮小非正在經營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是否可以和小非談談看上網的可能性。當我們和小非分享霧峰學時,小非非常開心,極力促成此事。

於是我請小非來學校介紹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老師學生一起來探索霧峰學的上網可行性,學習將學術性的期末報告,改寫成小地方的文章格式,與網友分享霧峰學的學習成果。這是一個新鮮的嘗試,依著小非的引導,老師與學生努力把學習成果轉變成一篇文章,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就是希望能符合上網的要求,早日能看到網路上霧峰學的文章。

這學期總共有七位老師來帶同學探索霧峰,孫崇傑(小毛)老師、何佳修老師和張永清老師是好搭檔,三組一起上課,分別作專題。每一組又分成兩個主題組與一個側錄組,他們探索的主題有農試所的土壤館、阿罩霧圳、農會酒莊、霧峰林家大花廳、霧峰菇類、桐林。黃秋玉老師引導學生探索霧峰休閒產業-湧旺農場、桐林鐵馬、美食。秋玉老師剛從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所畢業,把所學透過課程貢獻給霧峰。

舊正社區發展協會林綉汝理事長帶學生訪問三個社區達人,來敘說舊正社區小故事。萊園社區發展協會林正光總幹事帶學生了解霧峰的農特產:鳳梨、龍眼和荔枝。

這學期新加入的黃圻文老師是霧峰的藝術家,黃老師有非常豐沛的創作力,霧峰在他的眼中就是一個藝術學院,處處可以見到藝術的渾然天成,他引領學生一步一腳印,踩在霧峰的土地上,讓學生親自感受到霧峰的歷史與文化,以及蘊育出來的藝術氣息,這是藝術的霧峰。

霧峰學的師生持續地創造知識,累積知識,從自我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己,繼而關懷他人,霧峰學的課程有了如此深厚的內涵,能夠越走越厚實。期待這學期的學習成果上網後,能有一些迴響,能更充實課程內容,以及對霧峰的貢獻。

(本文作者為亞洲大學社工系老師,「霧峰學」課程主持人)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