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莫拉克颱風遠離台灣,有五個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分別進行著一項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他們共同關心的是在那場浩劫後的少年和兒童們後來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也記錄了藝術治療對受過創傷的兒童們的心理重建過程。
今年的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已於4月1日開始上演,其中開幕片為以莫拉克災區孩童為主題的紀錄片─「Bye-Bye莫拉克」,於4/07(三) 19:00在台北市信義威秀12廳開演 ,關於演出與購票資訊,請閱讀這裡。
以下文章原刊載於今日(4月4日)聯合報副刊,作家小野撰文介紹這部由5位導演共同拍攝的紀錄片──「Bye-Bye莫拉克」,轉載於此與更多讀者分享(原出處請點選這裡)
─────────────────────────────────────────
莫拉克颱風給台灣帶來了和半個世紀前的八七水災相當的八八水災浩劫。不同的是五十年後的台灣在政治、社會和傳播方面都和五十年前不一樣,透過傳播媒體的集體力量,不但扮演了比政府更積極有效的角色,對政府而言更像是另一種土石流,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完全掩埋掉。當莫拉克颱風漸漸遠離台灣,當媒體不再那麼熱中報導莫拉克颱風遠離後的種種時,有五個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分別進行著一項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他們共同關心的是在那場浩劫後的少年和兒童們後來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也記錄了藝術治療對受過創傷的兒童們的心理重建過程。
想念的方式
紀錄片《想念的方式》中少女玉米不斷寫信給在天堂的蚊子。 圖/「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提供
因為拍攝過邊緣少年騎獨輪車環島的紀錄片《飛行少年》,獲得極大回響和肯定的導演黃嘉駿,在甲仙鄉小林村的五里埔尋找到一個讀國中的少女玉米,發現她不斷的寫信給另一個住在小林村因為風災而喪生的好朋友蚊子。在一張國小的畢業照上,蚊子站在玉米的旁邊是那麼的青春洋溢,玉米指著照片中的一些女生和男生說,他們都在這次的水災中失去了生命。照片中的蚊子消失了,她放下了那隻伸著食指和中指的手黯然離去,導演用白色線條的動畫來處理這樣的畫面。
過了難熬的暑假後就要上甲仙國中二年級的玉米,和許多隔代教養的孩子一樣,都有著早熟的性格,她從來不願意在阿公和阿嬤面前表露出心事和悲傷,其實在水災過後她常常無法睡眠,每隔一個小時醒來一次。當她對著鏡頭述說這件事情時,坐在一旁的阿嬤還說:「要你去做工你就睡得著了。」玉米說蚊子的媽媽開了一家「超好吃」的早餐店,母女都很樂觀開朗:「我們能活下來是幸運的,可以繼續在人世間體驗很多感覺。可是蚊子一家人卻是幸福的,謝謝他們給了我很多東西,他們沒做什麼壞事,她們會上天堂。」這段話讓我們體會到玉米對一家人能相聚的嚮往。
更寂寞的玉米不斷寫信給在天堂的蚊子,告訴她說她們最近有和老師聚餐,也告訴蚊子說,蚊子的二姊要結婚了。玉米回去小林村的組合屋探望當時從災區搭直升機逃出來的朋友宜婷,宜婷的爸爸在水災中過世。早熟的玉米還會老氣橫秋的說:「她一直不願意去談這件事,她不去處理傷口,我們朋友當了九年多,我會協助她走出來。」
風災後半年失業的阿嬤決定在五里埔開一家可以讓人唱歌的麵店,玉米替阿嬤寫著招牌:「ㄚ枝卡拉麵店」。在蕭條清冷的店門口點燃了一串鞭炮,阿嬤說:「鼓起勇氣跟它拚了。」阿嬤要跟誰拚呢?是跟惡劣的環境和命運拚吧。玉米繼續寫信給蚊子說她現在很快樂,她用好好活著來表達對朋友們的想念。導演用動畫線條畫出蚊子來收玉米燒給她的信,並且靜靜的坐在玉米的對面,伸手撫摸著玉米的頭安慰著她。
流浪小森林
紀錄片《流浪小森林》裡孩子們想像著這一切都只是一場躲貓貓的遊戲,朋友們只是假裝死了。圖/「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提供
雖然導演溫知儀選擇拍攝的對象也是住在小林村,但是他挑選的三個孩子都還在讀小學,而且是在災難發生當時被救出來的生還者,比黃嘉駿導演拍攝的國中少女玉米多了一份逃出來的驚恐,和對被安置的地方和學校的不安。
曾經以台灣新住民為主角拍攝過《娘惹滋味》和《片刻暖和》而得獎的溫知儀,用說童話故事的方式進行著紀錄片的拍攝。
兩個生還的女生翁靜雅、潘又嘉和她們的媽媽們暫時被安置在碧宮旅社,透過她們童稚天真的語言像是在訴說著一個悲傷的童話:「碧宮旅社像是山洞,我們就像小白兔一樣跳進了山洞,裡面有號碼 302、503……新的學校不屬於我們……就像地獄,上課還要爬樓梯找不到路……同學們都罵小林……他們不懂我們很悲傷的感情……我現在很想哭……我忍住不哭……有時候我沒時間哭。」兩個半大不小的女生背著鏡頭在陌生的操場上越走越遠,壓抑的哭聲卻越來越清楚,到後來成了放聲痛哭。導演用含蓄而收斂的方式傳達了孩子們的傷痛,一如她的表現手法般壓抑。
年紀更小的生還者小男生陳品華在上學途中還會學著豬哥亮的動作來逗其他女生笑,但是他內心真正的恐懼只有在和媽媽相處時表現出來。導演用更壓抑的方式來表現也是住在碧宮旅社的小男孩那種沒有任何語言的恐懼,拍他整個人把臉貼在床上跪著,拍他整個人縮躲在棉被裡面只露出一個呆滯恐慌的眼睛。品華的媽媽美香哭著說:「他說害怕睡醒後起來看不到你們……全班十四個人死了九個……原來以為只剩四個……後來又有一個從台北打電話說我還活著。」
從浩劫中生還的孩子們和大人在周末時回到已成廢墟的小林村,他們訴說著依稀還可辨認的家園:「那是一條常常被大水沖走的橋……那裡原來種香蕉……河流已經不見了。」有的孩子一下車看到已成廢墟的家園就哭了,但是卻告訴大人說是肚子痛。孩子們沿著廢墟在石頭上寫著記號,刻著一些字,有一種說不出的淒清悲涼,潘又嘉說:「我們好像在玩躲貓貓的遊戲,他們全都躲到土裡面去了。我找不到人,好像都死掉了……」
大人們在荒蕪的土地上撒下菜的種子,唯有這樣才能暫時忘掉悲傷,孩子們拔著已經長出來的菜,快樂的跑著笑著。他們想像著,這一切都只是一場躲貓貓的遊戲,朋友們只是假裝死了。而她們只是在遊戲中扮演生還者,要大聲的笑著,表示還活著。
一條流到我家的河
紀錄片《一條流到我家的河》中老師帶領著孩子踏遍家鄉的土地,尋找「家裡的水來自哪裡」。圖/「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提供
就像當年拍《翻滾吧,男孩》一樣,林育賢並沒有去觸碰惡劣環境中的絕望和悲傷,他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孩子們如何面對艱苦的生活和對未來的希望。
在莫拉克颱風肆虐台灣各地山林的那段日子,曾經有許多關於南化水庫的報導,關於上游沖刷下來堆積如山的漂流木,關於水庫淤泥造成水庫混濁已經影響了對台灣南部的供水。媒體關注的都是水庫本身和對水庫下游等待乾淨自來水的民眾和科學園區,幾乎忘了還有一群住在水庫上游平日沒有自來水可用、當颱風來時又首當其衝的居民和孩子。於是林育賢導演挑選了住在南化水庫上游,就讀於台南縣南化鄉關山村瑞峰國小的二十七個孩子作為拍攝的對象。
瑞峰國小六個年級加起來只有二十七個學生,其中有十四個人住在學校宿舍。導演挑選其中幾個孩子坐在小椅子上,面對著鏡頭說著學校的生活、說著莫拉克颱風來時的回憶、說著對水的感覺,孩子們的口氣裡有一種和前面兩部紀錄片不同的輕鬆。有的說已經忘記了颱風,有的人淡淡的說著小狗死了的事情,有的說神木倒在家門口可以坐六十幾個人,於是作了一個踩在神木上衝浪的美夢,不過,也有人夢到以為自己其實是死了。
這些孩子們沒有大人想像的悲情,當他們描述著自己天天喝的水像混濁的味噌湯時還笑了出來,當他們用混濁的水洗完澡後將衣服丟進洗衣機時還用灌籃和投籃的姿勢。他們早已習慣家裡和學校用的水是引自山上不同的河流或小溪,他們隨時要面對大水摧毀家園的命運。
學期末的學校作業就是要孩子們去尋找自己家裡所使用的水是來自哪裡,那些高懸在空中的水管一根接著一根,在叢林中穿梭如一條細細的血管。有個孩子說,他家的引水管是用了五百多根水管接起來才完成的。這些水管用了許多高難度的技巧,是一代傳一代的技術。每個孩子在畢業前都要由老師帶領著踏遍家鄉的土地,沿艱困的山路爬著,晚上搭帳篷過夜,他們對著山林快樂的呼喊,因為他們沒有悲傷的權利。
不過,那個最小的孩子還是淡淡的說了一句話:「想跟老天爺說,不要再下雨了。」
大雨過後的美勞課
紀錄片《大雨過後的美勞課》中,孩子們扮演各種不同的房子,演出「房子逃生記」。圖/「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提供
高雄縣茂林鄉萬山部落裡的居民以魯凱族居多,現在也有了外籍新娘。據說萬山部落的魯凱族祖先曾經和布農族及南鄒族的人通婚,所以他們發展出一種特別的語言和其他魯凱族部落的人不同,也因為在深山裡發現了神祕的史前岩雕,使得萬山部落成了考古人類學者感興趣的地方,林文龍導演和張淑滿導演決定在這個美麗的部落進行他們的藝術治療課程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張淑滿導演設計了幾個漸進的動畫課程,她先用簡單的動畫技巧引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於自己說故事和創作的能力產生信心,然後開始分工合作,有人當導演,有人負責攝影,很自然的讓孩子們藉著創作來抒發他們在風災中的害怕和傷痛,讓他們接受了藝術治療,於是我們終於在美麗的山河和燦爛的笑顏之外,發現到孩子們內心隱約的哀傷。
像用剪紙放在白布後面表演的光影劇中,有的孩子敘述,因為颱風受困在家中,被直升機救出來,目睹房子被大雨沖毀的過程。武天威演出的劇情是這樣的:「兩個兄弟跑到村長家說,我們可以住你家嗎?村長說可以,我帶你們去房間。兩個兄弟對耶穌祈禱說我們好久沒有吃到食物了,可不可以給我新鮮的食物吃?耶穌說可以。表弟先吃魚,表哥吃雞腿。感謝你,阿門。」武天威做的耶穌有一對淡紅色的翅膀,在黑夜的深山裡閃著光芒。颱風過後的第一個平安夜,孩子們頭上點著燈,手中拿著蠟燭聚在教堂哩,部落的夜景美得像天堂。
當課程進行到「房子逃生記」時,我們才從鏡頭中看到當時大水沖走魯凱族人的祖墳的悲慘情況。孩子們扮演著各種不同的房子,他們頂著自己做的硬紙板房子走在被破壞過的河床和倒塌的屋子旁。有個小女生在她的房子上畫了一個愛心,導演追問她說,為什麼要畫愛心?她不願意說,旁邊的小男生立刻拆穿了她:「因為她已經有愛人了。」
最後孩子們終於要合力來完成一部黏土動畫了。他們用黏土做著各種有表情的房屋,也有小狗、白雲、石頭和河流,他們照著小導演的分鏡表移動著每個物件,小攝影師拿著遙控器一格一格的拍著,故事的結局是有一艘小船從水裡冒了出來,被大水沖走的房子們紛紛跳上了船躲過了災難。孩子們又重演了莫拉克颱風重創萬山部落的過程。
影片的最後是孩子們各自想像著他們心目中的萬山樂園:「我的樂園有很多茅草屋可以養很多的動物。這是一間石板屋,裡面有一隻山豬和山羌。山豬過年就會被殺了。」「我的樂園有雲霄飛車和摩天輪,動物園有我們魯凱族的百步蛇。還有斑馬和企鵝……」「我不要搬家,我喜歡這裡,這裡的山很漂亮,水也很乾淨,有我們最好的回憶。還有一個祕密基地,我們把過去拍的照片和收集來的糖果、石頭偷藏在那裡。」
鏡頭特寫那個說著祕密基地的魯凱族女孩,像潭水般清澈透明的眼睛和天真無邪的笑容,讓你忍不住會祈求上蒼能保護她們的祕密基地。
按:《BYE-BYE莫拉克》這部影片是第四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的開幕片,關於影展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2010/04/0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