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學習心得─米飯吃寶島,農地不會少!

台灣的稻米不僅要對抗外來食物的入侵,還要與各種進口米明爭暗鬥,又加上現在老一輩們,雖然還是務農的農民,但因考慮到現在的市場、成本、科技與利潤,也不願讓自己的小孩去扛下這些苦力,也很少會有年輕人自願下田耕種。

在這個進步的時代裡,不管是在科技建築或者食品服飾上,總是有如我們走路的速度一般,不斷的加速與更新,也讓我們在這些方便之中,習慣性的忘記了最自然的鄉村美景,或者是迷失了內心的另一個自己。

從前,在台灣的許多角落,農民們一大早起床運用人力的方式種稻,包括以牛犁田、插秧、施肥、除蟲,樂在其中。不管是炙熱的太陽、狂風和暴雨,或者到處肆虐的小黑蚊都擋不住農民那一滴汗水裡的幸福。

而農家的作物大都以稻米為主,然而刻苦耐勞的莊稼人也沒有一刻閒暇過。稻作在除草之後,有一段較為空閒的時光,於是就利用這段時間,種植一些水果雜糧,除了自給自足之外,還可以與別家的農民以物易物並互相增進友誼。

在以前的社會,不管是在農村或者是在開發比較好一點的地方,大家都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不外乎在鄉村要和大自然對抗一整天的莊稼人了。辛勤努力了一整天下來,食慾也增加了不少,一次可以吃下六、七碗飯呢!而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電腦普遍使用率升高,很多訊息都唾手可得,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也能賺錢,像白領階級那樣一整天待在枯燥的冷氣房也不足為奇,食量當然也會小了許多。

但是,隨著時間的日星月移,許多科技的技術讓人們的各個水平都提高了,對飲食的習慣也漸漸的在改變,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吃得精緻!而因為有這樣的商業需求,加上國際貿易的發達與開放國外稻米進口,讓我們周遭的食物變得更多選擇、更多元化。

台灣的稻米不僅要對抗外來食物的入侵,還要與各種進口米明爭暗鬥,又加上現在老一輩們,雖然還是務農的農民,但因考慮到現在的市場、成本、科技與利潤,也不願讓自己的小孩去扛下這些苦力,也很少會有年輕人自願下田耕種。以至於我們要開始擔心到農地變少、台灣農業文化沒落的課題。

對稻米之於土地、稻米之於農民的那種純樸感情已經離現代人很遠很遠了,對米的價位與背景也都模糊不清楚,雖然政府目前有打算實行農地再生的企劃,不過把農地變成觀光景點、花園、倂地,還不如多多推廣農業的文化和農村的情感,或者開放農地體驗營之類的,讓人們真正用心去體會這片大地的美,而不只是注重外表!

指導老師:張永清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情感豐富的霧峰鳳梨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加上,周邊還種了些龍眼樹,當時還開著花呢!如此清幽的環境,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這樣的地方,就在鄉風淳樸的霧峰,即使它看來不起眼,在它的背後,也有許多的新發現。

97-2-5-image001-450.jpg

在看過這一片片的鳳梨田後,我只能說辛苦了,尤其是這山坡地型,行走不易,就算如此,這植鳳梨的農人還是勤奮不懈,默默付出,才有至今的霧峰鳳梨。看著這片風景優美的鳳梨田山丘,不禁讓我讚嘆,或許就是美麗風景的陪伴下,霧峰鳳梨才能長出既甜美又可口的滋味吧!

在我們和種鳳梨的農人-阿貴大哥有第一次接觸時,他細心又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們有關種植物峰鳳梨的任何問題和相關知識,真的讓我們也深刻的體會到,農人對霧峰鳳梨的用心。

97-2-5-image003-450.jpg

鳳梨長到一定大小之後,就用電土石催熟。(電土石:鳳梨栽植一年後,即可用電石、乙稀NAA藥物處理,可以使果實成熟。) 老師帶我們參觀的那一區鳳梨大約在去年的農曆十月就開始電土,到現在已經電約四個月,大概到五月的時候就可以採收。而鳳梨園裡不同區的鳳梨電土的時間不一樣,前後要差一星期。因為一區成熟後採收,拿去販賣後,就可以換另一區採收。不然一下子太多鳳梨成熟,採收不完,會容易爛掉。

97-2-5-image005-450.jpg

而將鳳梨摘尾是為了使它將來長的比較平均,可以比較漂亮,不會像南部的鳳梨,底部大大的,頂部尖尖的。而摘尾摘掉的頭,仍然繼續留在鳳梨上,可以防止日曬雨淋。

97-2-5-image007-450.jpg

每顆鳳梨接近根部的地方都會有嬰仔,拿去栽種,可以長出鳳梨。但要把鳳梨過多的嬰仔摘掉,才不會和鳳梨競爭營養,使鳳梨長不大。一顆鳳梨只留三個嬰仔在上面讓它長大,等到一定的大小,再拿去種,就可以長出新的鳳梨。而摘下的嬰仔,就丟棄不使用。最後,用葉子包起來,比免被太陽曬壞掉,可以遮風擋雨。

等到鳳梨成熟,全部採收下來後,再去分辨硬的或是軟的。不論是什麼品種的鳳梨,都會有軟有硬。而分辨軟硬,必須要用人工去一個一個分辨。

最後,還需多注意的事情有:鳳梨適合微酸性的土壤、不能在低漥地區種植,怕水分過多,以防鳳梨爛掉。 鳳梨喜歡高溫環境、日照充足。所以明台後山相當符合種植鳳梨的條件,也是因著這些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上傳統人工的種植方式,才能種植出有鳳梨味的霧峰鳳梨。

鳳梨栽種的過程非常辛苦,除了栽種前的準備,栽種過程也要非常的注意,不然容易前功盡棄。鳳梨農們,用心栽種鳳梨,其實最後收成販賣後所得到的錢,也只是差不多成本的錢,沒什麼賺。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的種出好吃的霧峰鳳梨,這種感人的情操很偉大。

97-2-5-image009-450.jpg

鳳梨田裡有鳳梨的雜草,一定要把那些雜草除掉,不然的話會影響鳳梨的生長的,所以種植鳳梨的農人,幾乎每天都要鳳梨田巡巡看,邊巡邊除鳳梨草,還得幫鳳梨防曬,綁起草來,就像在照顧孩子一樣的細心。每天一大早豔陽依舊,縱使太陽艷陽高照,農人依然得下鳳梨田除草,鳳梨田很大,要割完雜草要很花時間,雖然很辛苦,但要種鳳梨絕不能怕吃苦,這更讓我們佩服起農人的辛勞了。一大片的鳳梨田,這是農人的心血,每一粒的鳳梨就像農人的孩子一樣,用心裁培,直到成熟為止,看到鳳梨成熟,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再多的辛苦都不算什麼了,當看到別人吃到鳳梨時那讚不絕口的神情時,似乎十幾個月種植鳳梨的辛勞都不算什麼了!

霧峰鳳梨真的是令我們感觸很深,不只是霧峰鳳梨讓人驚嘆的口感,還有農人的辛苦,他們要種這麼大的鳳梨田,頂著大太陽去巡田、除草,這麼一大片的鳳梨田,要除草除到什麼時後,聽老師說種鳳梨收成並沒有賺多少錢,他們依舊為霧峰鳳梨的堅持,種出一粒粒香醇的霧峰鳳梨,這實在很值得令人尊敬。

97-2-5-image011-450.jpg

霧峰山區種植鳳梨的農夫們,種植鳳梨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支持他們做下去的動力是對鳳梨的特殊情感,對他們來說鳳梨是他們的孩子、是他們的心頭肉,溫柔的對待鳳梨苗,害怕他們因此有任何損傷,輕手輕腳的就怕不能給那些孩子最好的照顧,辛辛苦苦的幫他們施肥、鋤草、澆水。在山上的種植是靠老天爺吃飯的,老天爺不賞臉,那年的收成就沒了,他們也會心痛,心痛的某部分原因是因為錢,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今年的努力全白費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孩子無法順利的開花結果,經年累月的看著鳳梨們開花結果一代又一代,親眼看著他們誕生,也親眼看著老植株的殞落,對他們來說鳳梨的果實是種榮耀,是他們豎起大拇指對這些孩子引以為傲的地方。

指導老師:林正光老師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彩繪舊正‧舊甘心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

關於舊正社區: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

舊正社區在以前是種植菸葉的,當時有很多的菸葉工廠,後來因為從外國進口來台灣的菸葉比較便宜,導致舊正社區的沒落,菸葉工廠也一間一間的消失了,在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因為前任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不認識字,所以社區呈現瓦解的狀態,之後由現在的林綉汝理事長接任後,配合政府發展社區工作,幫社區籌備一些計畫、整理資料、申請等等,並希望當地居民一起參與社區改造計畫,一同創造一個優質的理想社區。

彩繪社區的緣由:

我們第一次去舊正社區時,發現當地附近又一些老舊的牆壁,沒有上任何的油漆只有水泥的顏色,在之前的彩繪組有到舊正社區彩繪過,他們彩繪的地方就是林綉汝理事長家附近,他們以稻米收成時的顏色淡黃色作為底色,然後構思圖案加以上色。

後來林綉汝理事長覺得很不錯,把社區的老舊牆壁彩繪一翻,讓它們看起來漂漂亮亮的煥然一新,社區的居民看了也會覺得很有活力、很舒服,不然都只是水泥的顏色看起來死氣沉沉的沒什麼朝氣,所以決定讓霧峰學彩繪組的同學以這種方式來上這一門課。

彩繪過程:

97-2-6-image001-450.jpg

97-2-6-image003-450.jpg

理事長跟我們說希望我們以之前彩繪的淡黃色,作為我們要彩繪的那面牆壁的底色,竟然已經知道了底色要用淡黃色,我們就開始動手把牆壁塗上底色,我們跟理事長去倉庫裡找油漆和油漆刷,但是油漆刷大多是小隻的,所以理事長決定去買大的油漆刷和滾輪,不然的話底色畫到明天天亮也畫不完吧。

先把油漆攪拌完後,開始調濃度弄完後我們就開始漆牆壁了,女生則是蹲在後面聊天,可能是怕弄髒吧,等到理事長把大隻的油漆刷和滾輪買回來後,女生也加入了漆牆壁的行列了,老房子的牆壁果然有點難刷,坑坑洞洞的以及牆角很難把油漆吃進去,要拿小隻的慢慢補上去還補了好幾次。

97-2-6-image005-450.jpg

97-2-6-image007-450.jpg

上完底色後我們討論著那面牆壁要畫什麼,那面牆因為中間有一條樑柱將牆壁一分為二,所以要設計兩個草稿,有人說要畫亞洲大學、有人要畫舊正地圖,在討論的過程中理事長聽到我們要畫舊正社區附近的地圖和景點時,她拿出了以前一位大學研究生做的地區介紹圖給我們參考。

之後我們決定右邊比較大的那一面牆,畫上舊正的地圖以及一些機關的地點,然後再把景點以及道路的名稱標示上去,因為理事長說他們「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的路不好找,那些從外地來找理事長的人要找到他很難,還有就算是舊正社區的居民,對舊正村裡的景點或機關也不一定知道在哪裡。

所以我們決定畫舊正地圖,亞洲大學構造太過複雜要畫的話實在有點困難,所以只好把它取消,我們到那面牆開始打草稿,先把舊正地圖的大小確定,然後開始畫外形,本來用白色的蠟筆畫,結果我的天哪竟然看不到我們畫的痕跡,真的氣死人,我們決定改用鉛筆畫。

畫了一下子才發現我們之前上的底色,竟然給我掉漆,是隔了兩個禮拜太久了嗎;還是我們技術太爛所以油漆擦不上去;或是那面牆太老舊了,算了有時間再補上去吧,外形畫好了以後,開始畫地圖裡面比較大條的道路,然後是烏溪以及比較小條的溪流,再把一些次要的道路以及地圖上代表景點的小房子畫上去,就可以開始著色了。

97-2-6-image009-450.jpg

97-2-6-image011-450.jpg

我們設計草稿的學姊要我們主要道路塗灰色、烏溪塗藍色、小道路塗咖啡色、景點的房屋塗白色屋頂紅色、其餘的部份用綠色塗上,右邊大致完成了我們開始想左邊的草稿,有些居民跟我們說不要畫人在上面,他說如果畫人的話晚上出去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在那邊會被嚇到,我聽到的時候有點呆滯,我根本沒想過要畫人,就算要畫人我們也不知道要畫誰,雖然他的叮嚀有點多餘,不過還是謝謝他提供意見給我們參考。

後來居民提議可以搭配山水風景或是田園風景,我們想一想舊正社區大部分都是農田,畫田園風景圖剛剛好可以搭配舊正地圖以及這邊的稻田,決定好了就開始畫田園風景的草稿,想不到我們這組有那麼繪畫草稿的高手在,田園風景的草稿沒有多久就被他們給畫完了。

97-2-6-image013-450.jpg

97-2-6-image015-450.jpg

田園風景的草稿畫好了,就開始塗上顏色,過了一會兒我們設計草稿的學姊跟我們說,我們舊正地圖畫錯了,聽到的時候有點不知所措,畢竟都畫好了才說要改,理事長跟她說我們之後上的地圖草稿,道路的部份有些是錯誤的,還有一些次要道路不要一樣用咖啡色,希望我們用別的顏色把它標示出來。

97-2-6-image017-450.jpg

97-2-6-image019-450.jpg

關於要標示景點的字的部份,我們想過許多辦法,一個是先把字的大小型式先用電腦用出來,再把外型割出來用噴漆下去噴,結果有些字的中空部份不好用以及用噴漆會把周圍弄髒因此作罷;另一個是一樣是把外型用好,然後用油漆刷過去讓字印上去,結果也是因為中空部份以及字的周圍會歪七扭八而作罷;最後我們想說直接把字割下來後,直接拿鉛筆上去把外型描出來,然後再慢慢的上顏色了,但是這樣又太花時間實在是有點來不及,所以我們只好拜託理事長請人來寫了。

成果:

97-2-6-image021-450.jpg

97-2-6-image023-450.jpg

這兩張照片就是修改前與修改後所拍下來的,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兩張不同,左邊那張橫躺在地圖中央的主要道路是國道六號,位於國道六號下面比較小條一點的是次要道路「北安路」,其餘再上方的一些次要路線,我們只用咖啡色畫一下而已,沒辦法區分出它們跟一些小道路。

所以理事長才希望我們能把它們給用清楚一些,改過以後國道六號就是在右邊那張照片裡灰紅相間的那一條,我們還畫上了國道六號的梅花標誌,「北安路」變成跟國道六號相交的黃色道路,上方的次要道路我們也用黃色跟一些小路給區分了出來。

97-2-6-image025-450.jpg

97-2-6-image027-450.jpg

最後,這兩張圖是我們把這面牆完成後所拍下來的,左邊這張是理事長請他們社區裡最會寫書法的老師來把道路、景觀以及烏溪的名字給寫上去的圖,右邊這張是我們彩繪組把這面牆壁彩繪完後的全貌,隨著這面牆壁的完成我們這學期的霧峰學也跟著到了尾聲。

感觸:

在這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彩繪社區時的快樂和辛酸、舊正社區的熱情以及人情味、理事長對社區的付出;在過程中組員們跟理事長一起討論彩繪內容大家有說有笑,一起拿著鉛筆在牆壁上畫著草稿,拿著油漆一起上色,雖然有時候會把牆壁搞得像鬼打到一樣,但是還是很開心;因為田野調查的時間有限,所以這面牆可能無法如期完工,所以希望組員能夠禮拜六日來繼續趕工,但是來的人總是那幾位,所以總有一股無奈感,可是還是感謝他們的負責。

我們在上底色的時候,舊正的居民來看我們漆牆,有一位婆婆特地去做東西來給我們吃,她做的是蔥油餅還做了兩盤給我們吃,真是太感動了還能吃到傳統的蔥油餅,讓我們感受到了舊正居民的人情味。

其中有位婆婆的兒子也跑來幫我們粉刷牆壁,婆婆說她的兒子都自己幫家裡上油漆的,果然師傅級人物就是不一樣動作好專業,還教我們漆牆的技巧不像我們只想著上色沒想到要塗均勻,真是太謝謝他了。

在我們畫左邊草稿的時候,理事長拿了一些飲料給我們喝,理事長說那個是梅子汁加梅子醋,我們喝起來覺得酸酸甜甜的很好喝,一些村民也來看我們畫草稿,理事長一邊跟他們解說一邊跟他們有說有笑的,在我眼裡感覺真不錯。

有些村民也跟我們說,我們另一半的風景圖可以怎樣畫比較好,還有一位婆婆她不能說話,所以跟我們比手畫腳的,雖然她在比什麼我看不懂,但是我隱隱約約感覺的到她很開心,她指著我們的畫,又比著一些東西好像在跟我們說可以那樣,也好像跟我們說我們畫得很不錯,所以我們也笑著看著她目送她離開,她走的時候還不時回頭跟我們比手畫腳。

在這段期間理事長一直在想如何把這面牆畫到最好,怎樣畫才能讓社區居民們一看就懂,另一邊的圖要怎麼搭配,拿了很多之前別人做的成果給我們看,居民來看圖的時候不忘要跟居民解釋這面牆的涵義,跟居民討論著圖的內容,所以要我們改來改去,希望把牆壁做到最好,有著這麼好的理事長,難怪能在理事長接任後短短四年,就能有這麼輝煌的成果,能來舊正社區彩繪認識理事長真是光榮。

指導老師:林綉汝理事長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當霧峰遇上農夫市集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

無意間,在網站上,連結到了中興大學農夫市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前往去參觀。一大早,在中興大學蕙孫堂後方,有一群農民互相幫忙搭起棚架、擺設攤位,販售有機農產品,他們是興大的有機農夫。堅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滿週年,結合學校社區化的經營模式,從起初不被看好到現在已有一千多位會員的肯定。在如此的市中心區,能夠見到這麼一個農夫市集,為周邊的居民提供健康的農產品,也同時為有心種植有機農作物的農民謀求更佳的生存空間。

中興大學有農產品之相關科系,而與他們合作之農民,必須與中興大學「農產品檢測及驗證中心」合作,就農場土壤、水質和產品做檢驗。中興大學無論是教授或者是學生,對農產品相關研究都具有相當專業之水準,人力資源豐富中興大學農夫市集,能利用校內豐富的資源,提供給消費者許多精采之講座,並且教導消費者如何養生以及烹飪有機食材。

中興大學除了每週六的市集以及講座外,每個月市集會舉辦農場參訪,除了了解該農場的作物種類、生長環境、施作方式外,還安排專業課程教導農民,教導農作專業技術以及行銷技術。透過每個月的參訪除了有監督功能、增加農民感情外,並期望特過如此的聚會,農民互相觀摩學習、技術交流,讓市集的品是越來越佳。

97-2-2-image001-450.jpg
(中興大學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在歐美國家相當普遍,部分市集更成為大都市的活動盛事或是著名的文化節。英國目前有近500個農夫市集,根據美國農業部2006年的資料,美國也有4,385個定期的農夫市集,新市集出現的年成長率為18.32%。

常態性的農夫市集在台灣地區仍是少見,目前較有名氣的當推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的「旗美農民市集」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 節慶活動時由農政部門或縣市政府籌辦之「農特產品展售」活動,多為臨時聚集而成的市集,無法提供消費者穩定、可靠、優質的農產品,銷售者多數為非農民,難以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產品特性與生產理念的管道。

農夫市集的實行是有機生活概念的完整實現。因為真正的有機食品除了在種植的過程中達到有機的標準外,還包括了在運送過程中不能超出一定距離以減低消耗運輸燃料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透過農夫市集的成功推廣得以達成農戶、消費者與土地環境三贏的正面循環。

而農夫市集的特色有:

一、農民親自銷售農產品

農夫市集強調只有農民才真正瞭解其生產的農產品,由農民親自販售,更能取信於消費者,並且解釋各種蔬果的特色,以及農產品產生瑕疵的原因。

二、定期在戶外舉行,成為地區文化休閒特色

農夫市集並非只在重要節慶或特殊場合所舉行,而是一個固定時間、地點的長年活動,並與在地社區居民的活動相結合,變成地方、社區文化的一部份,甚至成為觀光、休閒的重要景點。

三、產品是新鮮、自然和在地生產

農夫市集所販售的蔬果,不僅是有機生產且新鮮的農產品,還是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消費者享受彷彿親手摘採的感動,並感受農民自然健康的風情和熱情。

四、產品雖少量但多樣,購物成為樂趣

農夫市集的農民屬於小規模經營,少量但種類繁多,因此來逛市集的消費者,常會有許多意外的購物驚喜,有時甚至要「先下手為強」,否則錯失良機便買不到數量有限的蔬果,也讓逛市集成為一種樂趣。

五、快樂的農夫

農夫市集提供一個消費者與農民最直接的對話平台,經由長期的互動建立朋友關係及信任;農民之間也能彼此交換生產技術的經驗,因此每次市集日都如同去會見老朋有般,快樂而知足。

六、減少中間價差,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產品若能跳脫層層中介轉售,農民較能獲得合理的利潤,農夫市集可以說是一種讓農民直接銷售農產品予消費者的過程,因此可減少中間價差的損失,讓農民獲得合理的收益。(以上農夫市集資料由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轉載)

曾經參與過一場演講,是由綠色小鎮創辦者詹益清先生,所擔任演講者;演講內容中提到,當他一開始開始在創業時,為了讓農民了解有機蔬在的消費市場,他曾經帶領著一群消費者,到農田裡參觀農民栽培有機蔬菜,農民看見了消費者,更能夠開心的耕作,而消費者對綠色小鎮所產出之有機蔬果類,更加有信心,這就是農夫與消費者間的互信;詹益清先生還提到了「食物里程數」這個觀念,他表示食物由農民親自摘採然後親自到市場販售,縮短了食物的里程數,這表示這類的蔬果對人體是比較健康、營養的。而霧峰所規劃的農夫市集所販售之蔬果,不僅是有機生產且新鮮的農產品,還是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消費者享受到更新鮮健康之蔬果。

省諮議會農夫市集規劃

97-2-2-image003-450.jpg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鳥語花香、涼亭處處,漫步期間令人心曠神怡。上山時看見許多的攤販在步道口擺攤,賣著自家的雞蛋糕與蔬菜水果,省諮議會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與歷史景後山步道,似乎缺少了一些管理與規劃,感嘆著這些豐富資源被荒廢,讓我突然想起前陣子前往中興大學農夫市集的那種盛況。我想霧峰應該也能如此,發展出有自己特色之農夫市集,販售著霧峰當地特產。步道口旁的籃球場,則是一個很好的場地,方便停車、遊客眾多,結合霧峰當地觀光景點以及鄰近的國道,將能帶領霧峰發展為台灣一個良好之觀光景點,讓更多的人能夠熟知霧峰。

97-2-2-image005-450.jpg

上面這張圖片,是本報導針對省諮議會後山步道旁的籃球場規劃之農夫市集的場地,再進入步道口前左側,有一個籃球場,也許是因為很少人到那裡運動,以至於讓遊客當坐摩托車的停車場,而步道口的右側有許多汽車停車格,讓遊客開車前往觀光時,方便停車。交通方便、遊客眾多的省諮議會後山步道,一星期規劃一兩天作為農夫市集,販售霧峰當地特產之農產品,發展成獨特之農夫市集,吸引更多遊客前往霧峰,形成一個霧峰之旅遊路線,希望能帶結合交通方便且自然、歷史景觀豐富的霧峰,成為著名觀光景點之一。

面臨的難題

目前農夫市集經營方式在台灣也遇到一些問題,透露出一些未來發展的隱憂,一個是在制度面上的問題,包括:

一、小規模農場雖然生產彈性大,但平均生產成本相對高,且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價格不一,易使消費者質疑;

二、由於農業行政機構不重視,使各農夫市集各自運作,缺乏交流。如果沒有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之管理介入,以及眾多義工之投入,市集很不易運作;

三、有機認驗證制度之紊亂,限制了市集新成員的加入和銷售產品品項多樣性,也使新市集不易成立

四、社會對『有機』驗證之信任仍嚴重不足,影響市場之擴大。

而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則呈現在農民素養方面,包括:

一、參加市集之農民的視野多數不夠寬廣,過於重視眼前的利益,缺乏遠景考量。

二、小農中具有較佳有機經營理念的,大多不具有好的有機栽植技術;技術好的,則有許多理念不足,未來需要同時挹注更多的理念和技術之教育訓練。

文: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系主任/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創辦人)
出處:農夫市集與台灣有機農業的未來

由於鄰近霧峰之大學,缺乏言就農產品之相關科系,與中興大學農夫市集相較下,顯得人力資源較於缺乏,雖然霧峰的農產品豐富,而省諮議會的設備充足,由於缺乏人力資源,在檢測、演講以及活動上的操作,則會略微困難,霧峰地方政府若規劃發展農夫市集,也許能與鄰近的大學規劃、開設相關科系,豐富此方面之人力資源。

台灣的農夫市集目前仍屬於萌芽階段(北部有248農學市集,中部有興大和合樸兩個農夫市集,南部則有南科有機農夫市集)。這些市集的茁壯,仰賴消費者的共襄盛舉。在地的民眾有機會一定要去農夫市集走走。但願數年之間,我們也能發展出屬於台灣在地的農夫市集文化。

指導老師:黃秋玉老師,廖淑娟老師,林裕峰助教

資料來源:

小地方新聞網 https://www.dfun.tw/?p=12283
國立中興大學農夫市集 http://organic.nchu.edu.tw/farmket/pages.php?ID=farmermarket4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芋香之米

2006年,霧峰鄉農民更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將閒置的穀倉改造成「台中縣霧峰鄉農會酒莊」,聘請日本擁有卓越技術的釀造名人、農學博士廣井忠夫教授親自駐台傳授清酒的釀酒技術,傳承日本杜氏「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

1.國內米的包裝一些自己的看法,因為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米都有很多包裝,或是一些碾米廠也有自己的包裝,針對這部分去找資料,去寫自己的觀察跟想法。

2.”農委會”每年都會有良質米的比賽跟評選,針對”霧峰香米”在這比賽評選的狀況下去找資料,來寫。

霧峰香米:

本省香米自民國66年開始育種,先後育出台農4號、台農72號,而由台農4號與絹光米擷取其優點,改良成功為台農71號,於民國89年由農試所郭益全博士登記為第3個香米之品種。為紀念郭益全博士,故取名為「益全香米」,又因研發地在霧峰,因應霧峰天候及水質各要素,加上霧峰鄉農會極力推廣,而稱之「霧峰香米」,是為台灣加入WTO後,進軍國際市場最具競爭力的稻米品種。
霧峰香米特色為米粒短圓飽滿、外觀晶瑩剔透,烹煮時散發芋頭香味,飯粒黏度適中、香Q彈性優、口感佳,加上澱粉質低、易消化。以前都只認為米只有一種,但還是會有差別的,吃米也要知道吃的是什麼米才行。

外表晶瑩剔透、短圓飽滿,煮後黏性十足又帶有芋頭香氣的霧峰香米,是由農委會農試所的郭益全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以日本頂級越光米血統的絹光米為母本,找出控制水稻生長發育、高度、產量、抗逆境…等重要基因,與台農九號米混血,歷時九年所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就是因為有用時間與心去栽培,才能出產這麼優秀的米。

為了提昇香米的品質,研究員定期進行田間檢查、嚴格地管控農藥與肥料的施用,農會更大筆投資現代化設備,管控稻穀乾燥及低溫貯存流程,並採用最先進的選米及碾米設備,進行雜質篩選。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食用權益及生產者的收益,霧峰農會也推動產銷履歷,讓香米的品質獲得國際認證。

2005年,霧峰香米參加日本愛知博覽會時,以每公斤台幣180元的成果進入了日本巿場。2006年於全國冠軍米競賽中,更創下每公斤台幣1萬元的天價。年年得獎的霧峰香米,成為台灣第一個具有商業名稱的水稻品種,早已被認為是台灣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之一。看到這個訊息,才知道原來台灣的米在亞洲早就具有知名度,可見台灣的米是不輸人的,總是認為台灣沒有什麼長處,原來只是自己見識太過於狹小,經過這樣的比賽,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米真的很棒!

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

2006年,霧峰鄉農民更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將閒置的穀倉改造成「台中縣霧峰鄉農會酒莊」,聘請日本擁有卓越技術的釀造名人、農學博士廣井忠夫教授親自駐台傳授清酒的釀酒技術,傳承日本杜氏「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嚴選台灣霧峰鄉特別栽種的香米,汲取台灣最清淨甘甜的埔里山泉名水,成為台灣唯一符合日本標準的清酒,並成立台灣第一座日本美學酒莊。自己也喜歡喝酒,加上這個酒裝就在自己學校的附近,有時間定會去嘗試這不一樣的東方酒。2007年才剛推出,就已經創造460萬的業績。技術的先進,讓我們更有福嚐到各種不同的產品,這才讓香米成為真正「高品質」的台灣農產品。

米的包裝印象:

97-2-4-image001.jpg

從以前到現在看到米的包裝,小時候總是看到父親扛了一大袋米回來,直到現在米開始縮小,變成精緻的包裝,證明了時代的進步與方便。而且從以前單純粗糙的麻布袋,但現在外表有可愛亮麗的圖案及色彩的點綴,還有以前都一直以為只有白米,但漸漸的出現了很多養身健康的糙米等別種種類的米,讓我漸漸的米的市場大開眼界,但自己還是喜歡吃純正的白米,糙米的種類很多,雖然健康,但卻讓我吃不出那最原始的味道。包裝也逐漸講究了,因為人開始注重五官的感受,喜歡精緻漂亮的東西,但還是有讓人質疑的是,品質是否仍是一樣呢?現在有太多東西,只注重包裝而來欺騙消費者,不然就是強調包裝而哄抬價格,這些都是在週遭發生的事情層出不窮,在我們注重包裝的同時,希望也可以理解內涵的東西是否實際,而不是就被外表所騙。

97-2-4-image003.jpg
(這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都是農夫辛勤耕耘的成果)

以往大宗農作物並沒有品牌形象,然而在台灣農業專家及農民長期投入心血研發、推廣、改良品種下,這幾年已讓台灣農產品在國際間建立一定的商譽及品牌價值。近期來,中國除了毒奶粉事件外,在日本也有中國毒米事件。產品對於個人身體健康的影響,在國際間頓時成為大家所關心的焦點。對於大陸的黑心商家,只能讓許多人搖頭,而也很開心自己身在台灣,農人的樸實都是一步一腳印,不會做偷吃步的事情,而且台灣的農產品是有一定水準的,身為國人,怎能不愛用國貨呢?而也希望政府能在此時大力宣傳Made in Taiwan的概念,透過法律與制度的設計,保障台灣研發的農產品品種及技術,而很可惜雖然台灣的技術不輸人,但總是看到新聞都說些很無意義或者挑撥各個族群的濫新聞,何不如多報些可以引起大家共鳴,也希望政府可以團結起來,讓台灣的舞台推向全世界都知道,而中國的毒奶、毒米事件也將會是幫助台灣更邁向國際的另一個契機。

97-2-4-image005.jpg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子孫也能這樣跟田野一起拍照。)

霧峰樂活─省議會

多年來省議會景觀上沒有太大改變,婚紗社雖然不再來,卻轉型成為周遭家喻戶曉的健行運動勝地,清晨黃昏都有很多中老年人帶著狗和小朋友來這散步流流汗。從山下入口(籃球場旁邊)沿著柏油路而行,終點就是這個霧峰亭。

自從10年前凍省(精省)之後,很多人以為”省”就消失了。省議會後來改成了”省諮議會”,又因為顏清標的大力奔走,現在從省諮議會變成了”立法院中部辦公室”。台灣省議會在本鄉東南郊火炎山麓,中潭公路邊。佔地四甲餘,背負翠巒,面臨綠野,為全省最高民意機關。進入大門,兩排高大椰樹迎道而立,末端之議事廳,為兩層方礎圓頂之建築,巍娥宏偉,莊嚴肅穆。議事廳右前為圖書館、議員會館及辦公室宿舍,右前為圓環噴泉及大草坪。自民國五十二年省議會由台北疏遷至此,即由省林務試驗所精心栽種各種熱帶花木,使得整個會址所在宛如一座植物園,庭園佈置得宜,花園內橋亭假山,幽徑砌石,荷池垂柳,芳草如茵,早成為休憩觀光之勝地。省議會是臺灣省最高的民意機構。環境幽雅,議會後山梅園小徑更是清幽,供您享受爬山之樂。

97-2-3-image003.jpg

97-2-3-image001.jpg

97-2-3-image005.jpg

一開始,我們對裡面的景物,一些建築物的故事其實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們就這樣,還是騎著機車在裡面逛了一下,果不出其然,與想像中的一樣,就是面積不大!但卻意外的發現,裡面還有可以接到外面的路,礙於不會走,所以就沒繼續騎下去了。這地方真的不錯,沒想到還有涼亭與水池,後面還有健行的步道,那時閃過的念頭就是,在這上班的人還真是幸福阿,工作累了,就出來走走,壓力大了,山爬一爬就輕鬆了,除此之外,住在省議會附近的街坊鄰居,皆可來享受這地方所來來的的福利,就像是自己家裡的大後花園,舒暢無比。

省議會的宿舍

據說宿舍從民國48年就存在了,而很久以前馬路兩旁是種鳳凰木,想像6月的時候應該是一片火紅超級壯觀吧!不過他的小葉子太會掉工友會瘋掉於是變成了樟樹,居民說以前宿舍長得像舊式眷村,住家的水泥路窄窄一條,籬笆是朱槿圍成的 水溝裡很多大肚魚和福壽螺,院子裡一堆灌木喬木反正都是樹,後來就統一改建成現在照片上的模樣,屋瓦也改成紅色,大人們寧願有草皮,因為會比較清爽,所以就一直砍樹, 921之後宿舍區本來有2棵超大松樹也礙於安全因素鋸掉了。

97-2-3-image007.jpg

97-2-3-image011.jpg

97-2-3-image009.jpg

萬佛寺

萬佛寺位於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後山,民國60年由聖印法師創立,宏偉的建築群與坐佛像,向為中部著名的佛教寺剎。921地震發生時,霧峰地區受創嚴重,萬佛寺的殿堂、僧寮、佛學院等眾建物,也在這場災難中夷為平地,惟清靜高雅的禪修之地雖受重創,僧眾仍舊搭造鐵皮屋臨時處,致力護持佛
寺的重建。目前寺方亦提供團體導覽服務,為信眾講解萬佛寺災前、災後的歷程。

佛學院創建於民國六十四年,畢業生五屆,培育僧才近三百人,其功厥偉。目前佛學院的院務由甫從港歸來的常證法師及慈學法師、常釋法師共同負責,舉凡學僧的行、住、坐、臥都有一翻新的氣象。進了山門,一尊七丈藥師佛趺坐於殿頂,這是「萬佛寺」的最主要特徵之一。面對藥師如來的右手邊是大悲殿,這是佛學院學僧每天晚上打坐、拜佛、誦經的所在,與大悲殿相望的是「安樂邦」與地藏殿,兩殿相對的空間就是大殿的前庭。兩條青色九頭巨龍從七丈藥師如來的座下蜿蜒而下,此象徵九龍祥瑞之意,龍尾兩旁的浮雕是十八羅漢、飛天天人及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拾級而上,階梯的盡頭是大殿,也就是「萬佛寶殿」,裡面供奉著萬尊藥師如來的雕像,十分莊嚴。

霧峰亭

多年來省議會景觀上沒有太大改變,婚紗社雖然不再來,卻轉型成為周遭家喻戶曉的健行運動勝地,清晨黃昏都有很多中老年人帶著狗和小朋友來這散步流流汗。從山下入口(籃球場旁邊)沿著柏油路而行,終點就是這個霧峰亭。全長大概只有300公尺,很多人都是來回重複走。

97-2-3-image015.jpg

97-2-3-image013.jpg

網球場

山腳下還有一個網球場,夜間也可以開燈繼續打,最早其實是紅土球場,不過原址現在改成停車場,除了網球場,大水池旁邊還有高爾夫球場(最遠大概200碼),不過這就要收費囉!

97-2-3-image017.jpg

省議會後山、漫步森林浴

凍省後,省議會少了政治人物穿梭,但全區花草扶疏,公園的角色更為突出,尤其後山的登山步道古木參天,想要散步、冥想、吸飽芬多精,一定是首選。 一般人多僅記得區內筆直大道和兩旁大片樹林,很少人知道它的後山藏有個設計良好的步道。從議事廳右側繞至廳後,先見到籃球場,場邊有個矮柵,進入後才發現裡面有個步道蜿延而上,兩側古木參天,森林特有氣味撲鼻而來,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步道坡度不陡,有柏油路面也有棧道,上下一趟僅30分鐘,好控制時間又能享受運動的好處。

97-2-3-image019.jpg

這是幾乎是一家人最常走的步道了,因為近,而且小孩子走的話長度跟坡度的都很適中,是一個環狀的登山步道。

省議會中心圓環向右走,經過一些攤販、萬佛寺後開始進入主道(往玉蘭谷,因中途有家卡拉OK店叫玉蘭谷而得名)主道雖有起伏,但多是一路平坦,沿途有些餐廳附設卡拉OK,一路走(騎)到最高涼亭處,這裡也是不少車友騎車鍛練腿力的好地方!到達元長土雞前後的坡道及最後要騎上涼亭的坡道有難度喔!

但走路的話,重點要主道左右二側的幾條登山步道(入口都有獅子會的大理石指示牌),主道右側的步道多是繞一圈又回到主道,主道左側步道都是繞一開始”議會中心圓環”的左側入口,等左側步道繞熟了,以後就可以從”議會中心圓環”左邊進入!而繞到這條主道上。

97-2-3-image021.jpg
主道右側過一小石橋上坡,人稱”好漢坡”。

省議會深處東方雨林人文餐廳

之前就有聽說省議會深處有間「東方雨林人文餐廳」好像挺有風評,而心中更帶著不妨去試試的心態,順應民情,往深山更深處出發。只是,轉了兩圈,這省議會好像被走盡了?除了幾間議事型的殿堂之外,怎有什麼「餐廳」?不會是地下學餐這類的吧!

97-2-3-image025.jpg

97-2-3-image023.jpg

順著路旁的小路右拐出去,又別是一番柳暗花明的風景,但是,千萬不要懷疑你的眼睛,我們先遇到的建築物,就是曾經力抗震災的霧峰萬佛寺,或許心中有了很大的疑問,那東方雨林呢

指導老師:黃秋玉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霧峰樂活─欣欣小吃和古早味早點

霧峰學上課第一週,分小組上課,而老師介紹接下來上課的重點-『樂活』;以前不曾聽過樂活這新鮮但最近又很夯的名詞,但是經由秋玉老師詳細的介紹樂活的定義樂活主義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反而十分有趣

霧峰學上課第一週,分小組上課,而老師介紹接下來上課的重點-『樂活』;以前不曾聽過樂活這新鮮但最近又很夯的名詞,但是經由秋玉老師詳細的介紹樂活的定義樂活主義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反而十分有趣,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樂活又稱樂活生活、洛哈思主義、樂活,是一個西方傳來的新興生活型態主義,由音譯LOHAS而來,LOHAS是英語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型態過生活。

在老師帶領之下,我們這一組被分配到參訪的兩間店。

第一間
店名:欣欣小吃
地點:民族街九號
年代:民國六十幾年代創店

老闆所推薦的招牌菜:肉包、筍包、餛燉湯、炸菜肉絲麵(聽老師說榨菜吃起來有ㄎㄠˊㄎㄠˊ的清脆聲音).較著名特色為:四十年前店裡就裝設冷氣,十分先進(一方面是為了控制包子的發酵) 。發展背景現以傳至第三代,在早年的民族老街裡,有戲院的存在,所以當時生意非常的興榮,當時包子的價格是一粒約為6、7元,曾創下一天單賣包子的數量達到兩千多顆,是非常可觀的數字,店裡的特色包子所採用的是草屯出產的竹筍跟市場當天的溫體現宰豬肉,因為素材新鮮,所以才能讓顧客一再光顧,蒸籠是店主們特別設計,蒸籠總共十一層,每層都能蒸30多個包子,所以總量大約300多個包子,而一天則要蒸個2~3回,如果要親眼目睹包包子的過程,在每天早上十點左右可至店裡觀賞,然後到了中午就可以開始蒸包子,在早期整條民族老街是非常熱鬧的,即時是現在也是,但是從在921中遭到創傷,雖然重建了,但是景況卻不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是還是深受在地人和老饕熱情的支持。

因為我們這組參訪這間時先點了,他的招牌筍包和肉包,在享用他的筍包,而他的筍包口感,筍子真的是傳說中粒粒分明品嚐起來的口感不會向ㄧ般吃完肉包油膩的口感,因為搭配了鮮嫩筍塊所以吃起來不只解油膩,還特別爽口真的是很鮮嫩多汁呢!

97-2-1-image001-450.jpg
店名

97-2-1-image003-450.jpg
蒸籠器具

97-2-1-image005jpg-450.jpg
價目表

97-2-1-image007-450.jpg
包子(筍包)

第二間老店
店名:古早味早點
地點:民族街菜市場裡頭。
年代:民國七十幾年。
老師強力推薦的招牌菜:豆漿和燒餅。

學生個人認為豆漿衣錠要在無糖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容易品嘗到豆漿真正鮮美,可以強烈品嚐出純純的豆渣味,想必老闆的用心吧!而燒餅雖然買回來時已經有些冷掉了,但是絕對不失燒餅酥脆的口感,尤其搭配上芝麻濃郁的香味,真是令人大快朵頤;好吃到不行, 油條也是每天現炸,不油不膩,口感格外酥脆特別好吃。與外面永和賣的可是天囊之別呀!

本店特色:在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內,有濃濃的親切感,會回憶起小時候外婆或奶奶帶你來菜市場採購的感覺。老闆強調每天現做的餅皮、豆漿和油條,保證新鮮。

本店故事:在民國七十幾年代,當時霧峰的民族街就跟現在年輕人經常往台中市區的感覺一樣熱鬧,以前民族街過去現在的中正路還是一條連接大里的鐵路幹道,每天都有火車運送物資貨源,來霧峰這裡,所以霧峰菜市場這算是當時中區首屈一指的原物料集散地。當時的繁榮可見,但自從921大地震後,許多在霧峰的房屋倒塌,很多老房子都不堪一擊,人口外流也逐年增加,當年的景象已不在。但現在仍然處於菜市場的古早味早餐店,還繼續的營業,雖然路標真的不太好找,因為在菜市場裡面,裝潢看起來雖不起眼,但賣的東西果真真材實料,絕不馬虎。許許多多老顧客,為了懷念當時的味道都特地紛紛從外地過來菜市場裡吃早餐。

97-2-1-image009-450.jpg

97-2-1-image011-450.jpg

97-2-1-image013-450.jpg

指導老師 : 黃秋玉老師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