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招財貓

從小,這個人的背影總是挺拔,但當我漸漸趕上他的高度時,才發現他的背也漸漸駝了,但他還是在蒜田裡彎腰,這些身影之於這個社會,除了落後、高勞力、低所得之外,還有其他的聯想嗎?

image001

一個禮拜前,姐姐打電話給我:「我跟你說,老爸要開刀了。」

我:「為什麼?!」

「他的手指肌腱斷了,要開刀」
「什麼時候要開刀?」
「24號。」

我撥了通電話給劉太太,媽媽說我消息靈通,一邊跟我叨念著劉先生的「豐功偉業」,不外乎是不太想開刀、覺得沒有什麼、怕工作沒有人作……

電話轉給當事人─劉先生,他邊笑邊問我找他做什麼?

我:「笨蛋!哪有人肌腱斷了兩個月了還沒有去處理。」
他:「又不會痛,那陣子種蒜頭在忙,我想說跟以前一樣使用過度所以比較沒辦法使力啊!」

23日晚間,上完讓我頭昏腦脹的統計課,打了通電話給病房裡的劉先生,為了隔天一大早的手術,他在周四下午就住進醫院,他說:「你忙就不用下來了啦!又不是什麼大事情!」

「我都請好假了啊!」
「好啦,那你看幾點到再打給姐姐,她會去接你。」

那一晚,當我到了病房,看到了這個大個子坐在病床上,怎麼看得顯得有點侷促,手上掛著病人名牌,病床前寫著:「劉○,禁食」。

看著他腫脹的手,我問他,腫成這樣不痛嗎?果不其然,劉先生給了我一個非常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但又不會太意外的答案。

image002

「還好啦,我昨天還去扛了60包40公斤重的肥料,廠商說要漲價,我先去弄好,不然接下來只剩下你媽媽一個人工作的話,如果我沒有先幫她張羅好,她會忙不過來。」

「……你肌腱斷了都沒有感覺嗎?」

「不會痛啊!我是到那天不知道在算什麼的時候,扳手指算,然後才發現中指沒辦法正常使力,一直彎曲著,隔天才想說你媽要回診,那順便來看一下好了。」

那一晚,我們聊到深夜,他說,換了床,睡不著,雖然眼睛又酸又澀,還是無法入睡。

image003

一大早,護士小姐來通知我們,要準備換病人服進開刀房,手上已經裝上點滴,所以換衣服的工程由我和也是護士的二姐幫忙,就連換褲子也是由我們代勞,我問他,是不是覺得很沒尊嚴,他點了頭,舉起雙手讓我們換衣服。

接著,醫護人員推來輪椅,他問「我可以自己走耶,還要坐輪椅喔!」醫護人員點了頭,他乖乖地坐上輪椅,由姊姊推著,到了開刀房前,我在姐姐和爸爸身後,看著爸爸坐在輪椅上的樣子,那一刻,心很難受,。

我們在準備區陪著他,護士上前來幫他戴上手術貌,並要我們先離開準備區,我在開刀房門口,看著他坐在輪椅上,身旁是其他等待開刀的病患,雖然,我知道這只是一個小手術,但從開刀房裡到開刀房外,那段距離卻讓我將劉先生的衰老看得更清楚。

他頭上的手術帽戴的歪斜,但我卻沒辦法幫他調整,突然,他轉身看著開刀房外的我們,原來,不能穿著拖鞋進去,找尋我和姐姐身影的那一幕,直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

手術從早上八點一直到十一點都還沒有結束,醫生在縫合前先出來向我和姊姊說明狀況,才知道,他不僅僅只是中指的肌腱斷了積在手腕處,連食指的也斷了,只好取下一整段的手腕內側沒有用處的肌腱作重建,醫生說:「這應該是過度使用,突然之間使力造成的!爸爸平常都是作粗重的工作吧!」

我看著顯示著手術進度的螢幕,中間伴隨著劉太太的來電,每一通都是「開完了嗎?怎麼開這麼久。」我知道,她雖然因為阿公一個人在家所以沒辦法來醫院,但她焦心。

螢幕顯示爸爸人在恢復室,我們在開刀房外又等了一個小時,然後,他被推出來了,眼睛是張開的,但看起來虛弱無比,問著我們現在幾點,聽到已經接近下午一點,他嚇了一大跳,他一直以為自己只睡了一下。

回到病房後,他說:「在恢復室的時候,我以為你們會在旁邊,所以我一直在找你們,但是我沒有力氣抬頭。」

23年來,我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場景,正確來說,我一直沒有作好準備要面對在他身上可能會有的病痛,反倒是他,總是說,如果有一天他沒有意識了,需要人把屎把尿的時候,就放棄了,讓人生就到那時結束。

開完刀的那個下午,他說「你不是還有採訪嗎,快點去吧!」我看著他手上的引流管以及腫脹的指頭,說:「沒關係,還能再待一下。」

27號他出院後,特別要媽媽打電話來給我,媽媽說:「你爸說他現在要當招財貓當到農曆過年啦!」

從小,這個人的背影總是挺拔,但當我漸漸趕上他的高度時,才發現他的背也漸漸駝了,但他還是在蒜田裡彎腰,在瓜田中揮汗,或者應該說,每一個農村人的身影皆是如此,但這些身影之於這個社會,除了落後、高勞力、低所得之外,還有其他的聯想嗎?

我是一個研究生,也是一個獨立媒體的記者,我沒有偉大的抱負或者理想,但我一直認為,每一位高學歷的人,在面對土地、面對人時,請努力讓自己更謙卑,因為,你們的學業成就除了來自於你們的努力、家人的栽培之外,還有台灣農民的付出,沒有這些人,想吃素減肥都有困難,不是嗎?

我是農人之女,所以我對父親的心疼不僅僅來自於他身體上的病痛,還有他的無悔付出。

註:
其實劉先生非常不喜歡我把他開刀的事情公諸於世,因為他很怕給大家添麻煩,不過,我想這大概是全台灣以農為生/維生的人共通的「害羞」吧!

另外,他最擔心的是自己不能工作,因為他是專職的農夫,不過我想目前恢復情況還不錯,請大家放心。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青菜盛產囉 請多支持有機農夫!

時序入冬,又到了蔬菜盛產的季節,飽受颱風打擊的農夫們終於可以開始享收豐收的樂趣,但是,因為使用農藥的蔬菜也大量釋出,價格低廉,希望大家多多多支持有機農民,繼續無毒的栽培。

時序入冬,又到了蔬菜盛產的季節,天氣涼爽之後,葉菜類大多開始能夠採收,飽受颱風打擊的農夫們終於可以開始享收豐收的樂趣,但是,豐收不一定是喜悅的哦!

因為幾乎什麼都種得出來,尤其是使用農藥及化肥的蔬菜更是量產,於是大賣場開始出現超低價的蔬菜促銷,如果不是真的有心支持有機農夫們或是真的注重飲食健康的朋友們,誰還願意多出較多的金額來支持有機農民呢?特別是像微風市集這樣強調地產地銷,農夫自產自銷的友善市集.

在市集裡您經常可以看見熟客幫忙純樸的農夫們賣菜,招呼客人,圖右則是市集的熟客.圖左是市集農友,這是歐特賢大哥的攤位,要買到他們的玉米,需要一早先到市集才能買到,已是熟客們口耳相傳到市集時要先去購買的第一攤.

DSC_0842

因為擔心市售小黃瓜農藥殘留的問題,市集客人們也會優先選購小黃瓜,這是杉林有機專業區- 李進財的攤位.

這是超級推薦的美食,青花筍,可以同時吃到青花菜及蘆筍的美味,而且不論中式西式的料理,或燙或炒都很棒的食材,歡迎到余稼莊農場的攤位選購

我們一般熟之的青花菜(椰),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媒體報導青花椰對身體有什麼好處,青花椰是一朵大朵的花,而青花筍是一支上來有好幾朵小花,口感不大一樣,吃吃看就會知道.

另外,白色的花菜,也就是花椰菜(白花椰),也是當季盛產的蔬菜哦,青花菜和白花菜都是蟲非常喜歡吃的菜,市集農友在多年經驗的累積下,已經能在不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的情況下種出這兩種蔬菜,大家可以在市集安心的購買,若您有任何的疑慮包括沒有用農藥怎麼能種出這樣的菜,歡迎您在市集日到市集來與農夫們面對面交談,了解生產過程.

另在一個大家熟知一般農藥非常重的蔬菜-高麗菜,在市集也逐漸進入量產,需要大家幫忙購買,沒有用化肥種植出的高麗菜口感更是清甜,是很容易吃得出差別的蔬菜.

另一個冬天受歡迎的”大菜”是白菜,今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韓國的白菜欠收而影響了泡菜的生產,變成需要從中國進口白菜才行;其實,目前在台灣已經有進口的蔬菜,這些蔬菜飄洋過海而來,需要耗費多少能源,排放多少二氣化碳,才能到達台灣,這也是我們希望”地產地銷”的目的,到農夫市集買菜也能做環保,沒想到吧~

喜歡吃生菜的朋友則可以在如意農場-張萬燕的攤位買到紅萵苣,除了做生菜沙拉外,早餐夾麵包,饅頭也很適合.

田園有機農場-陳文選大哥的攤位則有奶油萵苣,不過一上架很快就售完了.

懷恩有機園-陳金和大哥的蘿蔔已開始量產,中央那個蘿蔔看起來像不像宮崎駿卡通神隱少女裡的人物呢?看來也很像一個蘿蔔頭坐著的樣子,大自然真的是很神奇.

種菜老前輩張三仁果園-張三仁前輩的青蔥,種的可是很漂亮啊!

喜樂農場-林憲輝大哥的葉菜也開始量產,他的芭樂在上次颱風受損嚴重,有機農夫真的是很辛苦,要面對蟲害病害草害還有天災.

希望我們每位到市集的朋友,都能像喜樂農場的黑板上寫著,讓身心靈都樂活起來.

市集農夫以真誠的心種植出來的菜,希望讓每個人都吃的健康,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農夫們.

(本文轉載自微風市集部落格)

社區型農業在桃園- 伊莉莎白韓德森來訪

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有待結構性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編按:伊莉莎白韓德森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重要推手,在十一月應旗美社區大學、桃園縣政府城鄉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邀請,來台分享農業推廣知識。以下為在桃園縣分享記錄。

伊莉莎白參加新楊平社大座談
伊莉莎白女士。

「如何容許發展發生但又能保存農地?」

這是伊莉莎白看著窗外高速公路旁,工廠叢生,與農田混雜的景象時,所問的問題。

桃園因為眾多的工業發展,農田往往和工廠比鄰而居,農田有被工業汙染的可能。 而如何釐清農地跟工業用地之間的關係,似乎成了桃園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曾經在紐約州韋恩縣(Wayne County)農業部門作為規劃委員一員的伊莉莎白,曾與農夫、開發商、學者、政府官員,一起提出縣級的農業藍圖。她建議以成長管理的概念,去提出地方的農地保存計畫。

可是對於台灣來說,訴諸區位劃分的作法似乎有限的,即便政府劃分了工業區與農業區,仍然有許多農業污染的情形。因為以桃園為例,面臨的是小型工廠的私人排放,而不是大型工業區的違規,對於這點,政府的執法力量有限,即便是做出懲處,許多小工廠寧可付罰款,不願、或沒有能力做遷廠、排汙的改善。

這是台灣農地受汙染下所面臨的真實,一時無解,但是人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在一個汙染日增、快速成長的城市,尋找台地農業的面貌。

以龍崗社區為例,在屋頂種菜,用水耕的方式,給活動中心的老人吃。他們說,桃園曾是台灣重要的花卉產地,而 社區就是其中之一,也許未來可以靠種植花卉,重新為社區經濟找到一條出路? 目前社區也在嘗試綠屋頂、綠窗簾,各種綠美化的技術。

綠門簾立面 龍崗社區提供
龍崗社區的綠門簾(龍崗社區提供)。

而新楊平社區,則是透過社區學的平台,吸引了當地居民、甚至有遠從台北的學員來,參與者有健康飲食推動家、Peopeo公民記者、主婦聯盟成員、農業局退休官員,大家都在這裡,用種植展開生命的喜悅,一起分享收成。

在新屋社區,則是由有經驗的生態肥料經營者,帶領居民一起做埤塘的生態維護,並且用溫室栽培的方式,去種植多樣化的蔬菜。經過改良的土壤,鬆鬆的,不似一般台地土質的濕黏。一隻蟲爬出來,證實裡面真的沒有農藥,那溫室裡植物的欣欣向榮和生態繁盛,是無庸置疑的,他們在考量的是如何將這樣的溫室種植推廣,讓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生產有機蔬菜。

他們認為,只要農業能為家庭帶來萬把元收入,一定可以讓許多人樂於投入。

這些蔬菜,距離「有機認證」的標準,都有一段距離。一來是當地水質不佳(位於河流下游),無法通過檢測,同時認證費用高昂,小農負擔不起。

對此,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的方式,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自然會因此而購買。但是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仍有待於結構性的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在座談中,人們的意見終歸有幾點:

一、許多人對於社區支持型農業有興趣,期望政府釋出公有土地,做為示範點,引發私人參與。

­二、參與者多認為自己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知識和輔導,似乎有賴更多的書籍、影片、出版品、報導,去引發風潮和討論。也促成市場端的討論。伊莉莎白便推薦了幾本書籍與影片(像是「美食有限公司」Food Inc、「快餐帝國」Fast Food Nation),認為是引發美國農業改革的重要知識,而台灣當地,相信也有優秀的出版品,等待被整理。

三、在2012年,地球高峰會議即將展開,民間部門如何以生態社區的特色發展,擠身國際論壇,是大家所關注的。

儘管桃園要以農業作為經濟來源仍有一段距離,而且有機農業是否過於昂貴、消費者是否負擔的起,口味是否合適,許多的問題都還是未知數,但是在非經濟的因素上,農業的確扮演許多重要的角色–為了親近土地,社群活動的樂趣、為了身心的放鬆。

而對於籌畫這次活動的公部門人員來說,桃園外來人口非常的多,建設的速度很快,而公部門的管理、規劃系統無法趕上發展的速度,農業、種植,是一種方式,讓人們去探究自身的水文、土壤、食物從何而來,跟地方產生連結,從而自發性的產生環境的協調。

食用校園 食入幸福

在這間學校,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吃的蔬菜與稻米與別的國小有些小小的不同,福安國小小朋友每天吃進去的菜蔬部份出自於學校內每一位小朋友的手,大家親手種植、栽培,然後分享收成的喜悅。

在高雄縣的福安國小,位於美濃鎮,一個純樸客家村,學校四面有三面被農田包圍,從學校的側面看過去,農夫在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種植作物,顯現出客家人勤儉、煞猛的精神。

在這間學校,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吃的蔬菜與稻米與別的國小有些小小的不同,福安國小小朋友每天吃進去的菜蔬部份出自於學校內每一位小朋友的手,大家親手種植、栽培,然後分享收成的喜悅。

今年的十一月,學校的主任在培養盆裡放入了玉米及青菜的種子,待青綠色的幼苗從培養土中冒出來向陽光招招手時,孩子們便提著水桶帶這些幼苗去他們的新家!

1238-002-1
▲玉米正舒展全身享受日光浴

看著這些小朋友細心的為作物翻土、除草,之後還得常常到菜園裡去探望、並幫它們抓抓菜蟲,看看作物是否健康。老師也藉此生命教育,菜蟲對於人類雖然是害蟲,但是牠們也是生命,要以尊重生命的方式將他們放稻草叢裡,別殘忍的傷害牠們。

clip_image002
▲小心放玉米苗到水桶,準備到田裡去囉!

福安國小種植的作物不灑農藥,全校師生吃得健康,校園內也不時有白鷺鷥在操場上找尋蚯蚓的蹤跡。為福安的小朋友設計的營養午餐菜單中,除了有機蔬菜及福安小朋友種的稻米外,有時還會有高麗菜乾、炒粄條這類當地的客家菜呦!只能說,在福安國小讀書真的好幸福。

clip_image003
▲挖挖土、清清雜草,給青菜玉米一個舒服的家。

作物種植後,在大家用愛心照顧下,相信不久之後,沉浸在幸福中的玉米及蔬菜,都會和福安國小的孩子們一樣健康,玉米也會比大家還要高大。當收成那一天,這些蔬菜貢獻出他們的生命時,營養午餐的菜單裡就會出現大陸妹、玉米等等的菜,屆時福安的孩子一定更懂得感謝農夫的辛勤及對天公伯的賜與感恩。所以福安的孩子每日中午吃進青菜與米飯時,可是連同幸福與平安也一起在口中與心中了呢!

1238 001
▲福安號小火車載著暖暖的菜飯,不知今天營養午餐有甚麼菜呢?

福安國小的食用校園除了種植作物之外,新生入學時還有做紅粄、敬伯公的活動。小朋友藉由做紅粄、敬伯公,不僅體驗了客家傳統美食與文化,做好的紅粄也用來祭祭大家的小五臟廟。拜伯公時祈求伯公保佑大家幸福平安、求學順利,小小的客家子孫,能夠在福安國小唸書,體驗、了解自己的文化是何等幸福的事!期盼這些小小種子發芽茁壯時與他們種植的作物一樣都能為這個世界、社會盡最大一份心力。

clip_image005
▲希望剛種下去的玉米和今年年中收成的稻子一般,陪伴我們幸福平安的長高長大。

夏耘農莊生活No7–進入秋天

開始想來劈柴煮飯,想在空地上做一個三角架、吊一個大鍋子,下方生火,親友圍坐烤火、吃飯、聊天,應該比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來得有趣多了。

 前言:每個月想寫電子報,總有更想去作的農事與義工的事,只好一拖再拖,又過了二個月,趁著鳳梨剛種完,快寫下這兩個月的想法!

image001

1. 楊桃園 (B 區 / C區)

八月擔心過早開花,事後證明是多心了,這些幼果在九月多順利長到約四、五公分大,滿樹的楊桃等著套袋,雇了幾個新移民朋友一起幫忙,雖然大家沒經驗卻也學的很快,加上夫妻兩人,花了約五天套完 13000個袋子。 240株楊桃樹,一棵樹平均掛了54個白袋子,滿園如白雪承載希望的足印。

過去四年的採收,從沒有過11月是主要採收季,不知味道如何,再長到10月底,楊桃一路長大,偷偷打開幾個袋子看,都長到過去正常之尺寸,偷吃幾個仍青綠的,口感仍舊正常,心裡的大石也放下了,就等11月下旬到12月的楊桃採收了。 原先擔心的秋颱也沒幾個,也沒登陸台東,一切平安。

只是每年都一樣會讓人有點心疼,因為套袋完後每幾天去巡園,總有被風吹落、乾枯、弱小、早被蟲叮的果實掉落,於是兩三週後又撿回2000多個袋子,這些數量 (近 1/6) 等於都作了白工。 這或許是秀明自然農法楊桃的命運吧!

在剛套完袋沒多久,楊桃樹上同時開出下一水的花苞,一週後又是滿滿的粉紅花苞,疊在白與綠的背景中,很令人期待2月會再有一波楊桃可採收。或許是產量終於向上爬升的契機。 然而,自然總有一點小磨難給我們,10月初經常下雨,下雨時蜜蜂就休息,等不到蜜蜂來授粉的小花,一天天等待,然而花總是會累,兩週多後就枯了、謝了,青春一去不回,於是11月了,只有不多的幼果長出,等待下一波的套袋 (2月採收) 也許這是讓我們終於可以在農曆過年好好休息吧!

自從搬家到農地,五點多天亮還沒吃早餐,我就像晨間運動般,揹起割草機除草,每天一、二小時,在九月、十月八點多仍感到熱的季節,這樣涼爽的晨間工作很舒服,於是農地上不再經常是過長的野草,園裡感覺通風許多。

10月經常下雨,趁著土壤濕潤,在楊桃園的空位種下12株大果桑葚樹苗、3株紅肉李樹苗,種下後覆蓋一圈厚厚的落葉與草,不再需要澆水,省下很多力氣,一個月了,樹苗都很正常。 種桑葚是因為小鳥在曾園裡播種了好幾棵野桑葚,長得很好,或許這裡很適合桑葚。李子樹是因為原有的四棵樹在沒有灌溉的環境下長得不錯,有一株已結果且好吃,我特別愛吃酸甜的李子,或許將來還可以釀點水果酒招待朋友。

種這幾株小樹苗時要先挖洞,意外地在挖出的土壤中,發現比前三年挖洞種甜橘時,蚯蚓數量增加不少,每一手握住的土塊捏碎後,總會有一兩隻蚯蚓,是好是壞? 我不知道,表示土壤機質提高了吧!

楊桃園裡空地間種的10多株甜橘,今年長出第一次果實,10月底起陸續採收,兒子直接切片煮開水加糖,就是很好喝的金佶茶,女兒就不太愛喝。 另外2年多前種下的10株柳丁樹,今年也第一次結果,雖然被摘去不少花朵以保持營養生長,但漏網之魚也留下20多棵柳丁長大,因為果實少,個頭都不小,令人期待12月的黃熟,奇特的是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被果實蠅叮掉。

2. 鳳梨園 (D區 / E區)

人生很奇妙,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轉機,E區的楊桃園在七月底採收完後,原本因地主想賣而想另租地重種鳳梨,就在新租地快要整地時,9月底有位朋友與E地地主談好,出資買下E地借我種,新租地因人手不足以照顧就緊急踩煞車停止了。 朋友買E地後,大方的讓我按自己意思種植,心中實在非常感謝其慷慨。與朋友談好起先不付租金但幫忙種四周的樹與綠籬,以後就正常付租金,使用者付費是我比較心安的作法。

這一片三分五千多株的金鑽鳳梨,七月底剛採收完果實的側芽(吸芽)當時植株還不大,或許是預知自己命運平安,到了10月初採側芽時已迅速長大。

既然E地可以長期種,這片鳳梨就自然繼續留,明年收成”老欉”鳳梨,每株鳳梨新長之側芽約2根,割下一根可以移植,留下一根讓它在原株上長大,總共在 5400株鳳梨中割下約2600根側芽,雖然不夠多卻也出乎意外了。

11月初終於等到不再下雨,E區有 5.9分地大,原先只種 3分地,扣除綠籬、車道、隔離帶,還有一片約 1.5分空地,就種一片新的金鑽鳳梨。 三區鳳梨輪流長、輪流收 (明年: D區第一次收、E下區第二次收、E上區成長中),這是種鳳梨原本的規劃—產量不多不少,人力也負擔得了。

11月初終於等到不再下雨,趕緊把E上區第二次整地,剛好有志工幫忙,就一鼓作氣把4800株金鑽鳳梨種下,從拉水線、搬側芽、排側芽、用鋤頭種下、收水線,花了約四天時間,雖然揮動鋤頭令人手臂酸、大腿酸,但看到整齊的鳳梨一字排開,很有成就感。

這次種鳳梨有一半是用自己的側芽,另2100根用的是慣行農法鳳梨裔芽,剛好可以作為比較生長狀況用,觀察是否秀明自然農法留的芽會有生長差異。

割完側芽的原先E下區鳳梨,少了一根分散營養,更像被人拉過一樣,突然在10月又長得更高大,相比於今年七月初採果時之植株大小,平均都大上 1.3倍,如果植株壯碩就能提高發芽率的話,那明年二月這E下區開花應該會很多,當然,也有人說植株壯代表葉片搶掉營養,可能影響開花。不管怎樣就等吧! 如果明年收成依然很多,就證明秀明自然農法鳳梨即

使多年種植,產量不會愈見低落。

E區也同樣趁著10月多雨,下雨天種下160株灌木綠籬(金露花)、14株樹苗 (台灣欒樹、光蠟樹、楓香、梅子),覆蓋落葉以免擔心澆水。

image001
9/18 請本地部落原住民幫忙E地/D地除草,我也要抽空做,這是E地

3. 新的水田

水田終於在10/30整理好了,一再下雨、或因怪手拋錨、拖了一個月才等到。 雇請老經驗的農夫幫忙當監工,與怪手司機溝通如何整出田埂、溝渠、菜園與水田之水平,一天下來,很順利地完成了。連耕耘機第一次粗耕耘,總共花了約 1萬元。以租10年之攤提、加上每年租金,這片地不在經濟收入規劃之內,只要能提供全家一年的稻米與平日之蔬菜,這些租金就值得了!

整地前丈量尺寸,才發現可耕面積不大,水稻約 1.7分地,菜園約150坪,數字不多,但整地後站在田中央想像未來的金黃稻浪,就感到滿滿的快樂! 太太尤其高興,又可以種菜了,早上走出門就可以採水果當早餐,未來又可以採菜來吃了!

不過快樂之餘還是要面對新的挑戰,我對水田是一竅不通,這些天拉水管引灌溉水入水田,需水量比我原先以為的還要多,接好的3吋水管洩水了一天,竟然淹不到 1/3面積,又要重拉更粗的5吋水管,未來淹完水後要作什麼也沒弄清楚? 只能邊走邊問。 種水稻是更精細的農業操作,比起水果有更多步驟與管理。 太太主動擔起照顧水田的工作,已在準備要到足夠的秀明自然農法穀種,也到處請教種稻技巧,我樂得輕鬆當個學習者,出力氣是我的主要工作,這樣我能專心看顧楊桃與鳳梨。

這片水田與東鄰的慣行農法水田相鄰,只有一個灌溉水溝寬,我們留了一個更寬的長溝,作為擴大緩衝帶用,也多了很少走到的田埂,女兒同學的媽媽種一大片野薑花,答應給我們不少分株苗,就可以種在這個田埂,將來會有一片高達胸口的野薑花可以作綠籬,每年4到10月,能在家裡插上一把清香的野薑花。

一月就要插秧了,農事的最後夢想很快就要實現。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怪手挖溝渠,作為左邊鄰田隔離帶、想貪心地種荷花、菱角與筊白筍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整地前的屋前水田地,只有 2分多

4. 農舍

搬到園裡的新家已經2個半月,八月的酷暑,家裡沒冷氣機,卻沒感到屋內熱到受不了,只要打開窗戶與電扇,就能感到舒適。進入秋天中期,早晚溫度較低,鐵皮的新屋開始被「冷」所考驗,每到晚上,北側窗戶就吹入涼風,睡覺時,窗戶只開一個書本寬的縫,電扇只開啟約2小時,這樣就夠涼快了。 這裡安靜,聽不見屋外的車聲、小狗不再因為路上的動靜而經常狂吠,全家一夜好眠。

五、六點起床,東邊的海岸山脈就被白雲遮住腰部,我們地勢雖不過160公尺高,但望過去都蘭山下的卑南溪谷,感覺就像一千多公尺高山看到的雲海,屋子東邊幾乎都是窗戶,隨處一見就是樹、草、山與雲,沒有任何人造物阻擋,太太總是說「我們家好像是民宿!好美啊!」

其實家裡一點也不像民宿,總是亂亂的! 書房與客餐廳的水泥地,自搬來後因為忙、因為懶,始終沒擦過,只是天天掃地就好。磁磚地板久不擦就很髒,水泥地不擦也沒關係!大家都多了時間作別的事。更絕的是女兒發現水泥地的妙處:即使不小心潑水也不用擦,因為一下就化開乾掉了。 也許大家都試看看這樣的地板,不要為了美觀與過度之清潔,而使用瓷磚、甚至是石材地板,浪費能源且採石礦對環境有許多破壞。

搬到新家對丈母娘很好,屋前門有一個夠寬的遮陽蓬,地面只是鋪上碎石,丈母娘不管晴天或大雨都可以坐在這裡,吹涼風、摘菜葉、削瓜果皮、做點雜務,小狗就蹲或躺在身邊,不用像以前只能在屋子裡。

現在開始有念頭想養雞了,已經構思好大概之方向。 也開始想劈柴來燒柴火煮飯,想在空地上做一個三角架、吊一個大鍋子,下方生柴火煮食物,親友一起圍坐烤火、吃飯、聊天,在暗暗的夜裡,應該比坐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來得有趣多了。

屋子四周的幾棵樹,自四年前種下後逐漸長大,四月蓋新屋起的這半年春夏天,似乎感受到我的期待,突然長高,光蠟樹、青剛櫟、台灣欒樹、香楠、楓香都已是比碗口粗、比屋頂高。

終於,台灣欒樹第一次開出黃花、長出紅色翅果;香楠第一次長出紅嫩的新葉;青剛櫟第一次長出核斗。最令人驚訝是生長緩慢的烏心石,也緊追不捨,絲毫不示弱。於是趁著十月的雨,我又在屋四周空地種下9株桂花樹、3株烏心石、1株樟樹、2株光蠟樹、3株七里香、1株龍柏。 種樹看它長大的快樂,比起農作收成有過之而無不及;屋子被樹圍繞的舒適也令人留戀。

5. 農夫市集

明年的1/22 (週六),也是孩子的寒假、離過農曆除夕還有11天,雖不是最棒的日子,但已是幾個台東農友的最佳選擇,我們將要辦春天的「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大概還是在「誠品台東故事館」吧!七月的合作雙方都滿意,所以場地應該不會變。細節等有空想好並發出,想來玩的朋友請記得。

十月起的每個月第三個週六下午 15:00到20:00,台東的鐵花村慢市集出現我們的身影,未來每個月也是相同時間。 十月的活動,人潮沒有自己辦的市集多,但有不少機會,可以向沒接觸過秀明自然農法的新朋友介紹。自己不用佈置帳蓬與場地控制,可以專心和客人談。所有的農友都覺得很好,大家希望各自能多想一些古早或有趣的農作玩意或點心,不要讓現場只是聊天或賣農作物。

兒子在市集裡到處玩,傍晚終於回來顧攤位,芭樂早賣完,他竟然很主動拿起太太的手工皂,拿出去推銷。以為他開竅了,結果竟然拿手工皂,和其它農友換了農作物回來,還得意說被他賣掉了,真是人小鬼大。

6.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親子一團 (炫蜂團)

台東的荒野炫蜂東一團雖然人數只有24人,但卻是很特別的團體。

孩子分成四個小組,除了團長、副團長、家長的育成會會長、副會長外,還有八個帶活動與孩子的志工導引員。導引員工作很多,每次活動要關心孩子的情緒與反應,每個月要輪流策劃一整天的活動,這一天的活動要探勘,全體彩排、開會討論至少兩次、寫下詳細的教案、準備器材與教具。對於上班族白日工作之餘,算是很大的負擔。一般人下班就玩自己的興趣、休閒,很少人願意付出時間去作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孩子還常會吐槽說不好玩。 所以導引員需要熱情與投入。

在新竹時,印象中女兒當時參加的炫蜂竹二團,第一年,大部份的導引員都不具父母身份,且年紀都是30歲以下者;然而台東八個導引員有四個家長,沒受過任何訓練就開始付出,另外四個,一位是台東大學學生,其餘都是三、四十歲上班人士,這大概是台東人口少、青年少的特殊狀況。父母沒經驗卻站出來為孩子作事,令人感受到父母的愛;不為自己孩子的志工更是令人敬佩,尤其上了四十歲後,還要陪著活力充沛的孩子玩,真是為難了。

前幾次活動,我只是家長兼偶而幫忙的觀察員,因為一個導引員全家退出,我怕大家累垮就志願進來幫忙。進來參與規劃,才知道這些導引員真的很用心也付出許多,自己農事之餘雖然更忙了,但也因如此,有機會學到帶孩子的經驗與學到他人的優點。

兒子看在眼裡,會不會學到志工的快樂這件事?我不知道,至少他看到父親為了他,願意花時間,這樣就夠了!幾個月的團體活動,也讓他交了很多孩子朋友、學到團體的適應與相處能力。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炫蜂團10月的會外會-成功鎮麻佬漏步道登山, 要涉水、拉繩, 很有挑戰

參考台東炫蜂團之部落格: http://taitungbees.blogspot.com/

7.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部落格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ow-taitung/

生態保育團體總是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面對政府公權力強勢的開發,表面是經濟掛帥的指導原則,背後則是犧牲環境與公眾利益,只有少數人獲利,然而真相離民眾遙遠,忙著自家事的民眾為此而站出來總是不容易,少數願意站出來的人只能盡己所能,作多少算多少。

自從在荒野台東分會參與議題組的活動,才慢慢從單純的自然喜愛者,進一步留意這些破壞與開發的作為,台東縣從富崗、都蘭到成功都傳出不少開發案消息,都是在環境敏感的海岸地帶開發,讓人擔心海岸線被破壞殆盡,每次聽到烽火般一路燒起的開發案,就感到無力注意每個案子。

生態保育團體蒐集到情報,先進行現況與法令分析就很吃力,要凝聚在地居民意志更不容易,再要讓一般民眾瞭解真相更是困難,遑論要產生具體有效的行動,總是不知道行動到底有效與否,自己有很多事,也無力每件都去關注,總感到有點對不起,這也是開始參與環境活動後,常會產生的無力感。

在荒野台東分會,每個月要安排兩次免費的分享演講活動,從生態、文化、NGO、農業、創作談到遊憩。第二個週五晚上在誠品書局,第三個週五晚上則在台東分會,已進行近2年、20場演講了,這件事是我負責聯絡與安排,我已快把所知、所認識台東的人物都請完了,因為沒辦法給講師費,只能以荒野的招牌去拜託,幸好所有的講師都很願意分享經驗。

但上課聽講人數有時多、有時話題冷門就人少,人多就讓我高興,覺得沒有白費力氣,也對得起講師的準備;人少就令我悵然也對講師失禮。 這件事如同前面提到的環保活動,總是讓人學習:把努力當成灑種子,不期待何時會發芽。

但有時也讓人難忘,幾個月前,請到在台東發起知本「建和書屋」的陳先生,講有關他多年努力,為弱勢家庭的孩子作課輔與陪伴的行動,當天我有事無法到場,可是事後聽到幾個人說:那天陳先生的演講感動了他們。這樣的回應就是付出後最快樂的收穫。

自從到鄉間,接觸更多環保、農業、文化等過去陌生的事,發現原來台灣四處都有特別的人,有很多不是整天只把賺錢當第一的人,這股向上、向善與正義的力量,才是推動台灣成為更美好社會的原動力,這也是幾年前仍只管賺錢的我,所從來不曾體會的。感受美好的事與人,就會讓自己也想更好。

image005
荒野台東分會的週五見分享

8. 國小籃球隊

六月底一次畢業四個練得不錯的女生,兩年多的相處令我很感傷,只剩下一個有基礎的女生,女生隊要再拿到全縣第三名已很難,於是今年起,就將重心放在男生隊,看這五個六年級男生與三個六年級女生 (都同一班),是否在練了一年後,有實力去縣裡比賽。

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一代代上演,這些孩子經過一個暑假,長高一些、壯一些、體能又好一些,才幾個月就出乎意料,已練出比較像樣的基本動作,加上兒子在內的三個五年級男生,我把他們組成A隊,給更多難度高一些的動作或小組練習。

兩週前,A隊孩子左手上籃還是常常不進,不認真的態度令我受不了,於是把動作拆解,一段一段加強練習,不再保留孩子最期待的 20分鐘三對三鬥牛時間,最後還要求他們11人排隊輪流半場左手上籃,規定30次上籃沒進到25球就要重來,每次數到23球左右就失敗,一次次重來,最後整整上籃了2小時。

孩子臉色最後都很難看,結束後好幾個人抱怨腳起水泡、腳酸,這是我教球以來最嚴厲的一次了,但下次練習上籃,孩子的動作就穩定多了。 我不想太嚴格要求而讓孩子討厭籃球,但不進步也對不起他們,如何拿捏訓練與樂趣的尺度,就是當孩子教練最困難的。

球隊裡另有約 10位三到六年級孩子,因動作不純熟被分為B組,這裡面有好幾個是這學期才加入的菜鳥,但有些卻已練了一年,每個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訓練進度,但自己同時間要顧及A隊,只能顧及大方向,無法因材施教。 自己有點吃力,只好請A隊的學長姊,輪流去另一個籃框指導 B隊。學校雖支持卻不強調運動,孩子家長也只當這是孩子的課外活動,但A隊孩子們不認為這只是社團活動,而想多比賽,也能贏球,但無更多資源投入下,目前也只能用每週短短三小時練習了。

兒子在球隊裡除了個子矮小外,耐力、學習速度與身體協調性算是很不錯的,已學會雙手交換胯下運球,底線反手上籃等技巧性高的動作,外線與切入也有一定水準,他偶而總會說長大想打 HBL、有時又甚至說想打NBA。對於這些說說的目標,我只會請他多加油,抽空陪他加強練習,但也告知這些目標的難度,還找了“籃球夢”這部得獎紀錄片給他看 — 那是追蹤美國高中兩位有才華的籃球員,夢想進NBA但最後無法圓夢的真實故事。

剛開學,兒子還提出想法:想轉學到台東市前兩年全縣冠軍的國小打籃球,我沒潑他冷水,只是讓他知道國小每天通勤2小時,是多辛苦與令人不放心、會影響睡眠、花交通費、也不一定能當上先發球員。 某次非假日下課後,專程帶他去該國小觀察練球狀況,幸好那天該國小練習學生很少,而且去年主將多已畢業,剩下的只是去年與他差距不大的白隊成員。 還查詢到全縣國中冠軍隊是鄰近的鎮上國中,將來他有機會只以短程交通就能去就讀。兒子想了半天,或許考量到家裡賺錢不多,供應交通費很吃力吧!終於不再提及這件事。

但身為父親的私心,就會希望讓A隊的訓練強度增加一些,讓孩子學習的興趣能被滿足。

******************

第7次的電子報就寫到這裡,謝謝耐心看完。 祝您

冬天快樂

還我土地正義,停止浮濫圈地─農民團體與行政院會議1112

雖然行政院沒有給農民具體承諾,但農民們會踏著穩定的步伐,繼續推動修法工作。另方面,已屆成熟的凱稻即將在11/14於美濃收割,這是南北農民大串連的新一波社會行動。

召開記者會,農民團體面見吳敦義院長

本日(12日)台灣農村陣線與捍衛農鄉聯盟一同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公布民間版土地徵收條例。苗栗大埔自救會葉小姐表示,由於土地徵收惡法,大埔地區居民至今未走出傷痛,目前仍面臨被強迫拆屋的大埔張先生、以及相思寮未劃入保留區的王錫溪先生與陳正宗先生都有來到現場,顯示政府先前在大埔與相思寮的保留計畫,根本不是從關懷農民、重視農村的角度出發,這些散戶日後的居住權與就業權,都還有一段長長的抗爭路要走。

而為根絕現行土地徵收條例的弊端,本次土徵條例的民間版本特別強調往後徵收案:一、須具體明列出「公共利益」之事由,才可發動徵收。二、實行「聽證制度」,讓開發者與土地被徵收者有充份交換資訊的管道,確保雙方資訊對等。三、實行「完全補償」,充份保障人民的權利(草案內容請點選文末「延伸閱讀」)。

立法院記者會結束後,各徵收區農民代表與台灣農村陣線至行政院,面會吳敦義院長與內政部江宜樺部長,詹順貴律師重申上述民間版法案三原則,強調在徵收案之前,如能有充份的民眾參與程序,可大大減少徵收案日後的爭議與社會成本。

吳敦義院長原則上同意三大方向,責成內政部處理,江宜樺部長則表示,已委託研究案正在進行研究,但吳院長與江部長在禮貌性的回應之後,都不願承諾具體的修法時程。政大徐世榮教授表示,在土地徵收條例新法修正之前,應暫緩目前農地徵收區的開發進度,但吳院長回答:「不可能。」顯見吳院長還有沒意識到農民團結的力量。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質疑政府,在凱稻生長的120天內,民間已經提出務實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改版本,而政府呢?雖然本日行政院沒有給農民具體承諾,但農民們會踏著穩定的步伐,繼續努力推動修法工作。另一方面,已屆成熟的凱稻即將在11/14(日)於美濃收割,這是南北農民大串連的新一波社會行動,蔡培慧提醒政府不要錯估農民的意志力。

以下為大埔與相思寮的土地徵收案發展之摘要整理。

iuy-1

大埔現況摘要整理

一、前言

民國99年6月9日凌晨,兩百多名的警力「護送」共二十多輛的推土機、挖土機進入大埔,鏟挖即將收成的稻田;此事震驚台灣社會,也帶起了後續數波農民反浮濫徵收的抗爭,乃至717三千名農民與民眾夜宿凱達格蘭大道,要求政府正視農業發展並於120日內修改現有的土地徵收條例。當時的社會氣氛之下,行政院欲盡速以個案解決;時至今日,大埔徵地案表面上看似解決,實則進入與政府之間漫長的協商過程。而此刻大埔居民的心靈折磨仍持續著,對於不適行政院方案之住戶,仍繼續透過法律途徑爭取權益。

二、行政院「原屋保留、以地易地」方案

行政院於提出「房屋原地保留、農地集中劃設」方案,為大埔自救會所接受;此方案即將住戶原住屋保留(含生活機能建築,如雞舍),並將各戶的農地集中至9公頃的農業區內。

三、漫長協商過程

在行政院提出解決方案後,大埔案在新聞版面迅速消失,但這並非代表事情圓滿解決;從方案公布那天至此時此刻,大埔自救會便開始了與政府單位協商的漫長過程。在這段日子內,自救會居民數度到內政部營建署、苗栗縣政府協調;政府單位也曾派員到現場察看,聽取民眾意見;大埔案徵收區的工程也部份暫停施工。

行政院提出的方案並非完善;位於公義路與仁愛路交叉口的張藥局一家,因政府規畫公義路及仁愛路道路寬度分別為24公尺及12公尺,張家不符合「竹南基地周邊地區特定區都市計畫」的「截角標示」須退讓五公尺條件,仍要求拆遷。目前自救會與律師也透過各種管道與政府單位協商,期望能給張家合理方案。

四、終結禍源:土地徵收條例的修改

大埔自救會與居民們深刻地盼望修改土地徵收條例,因為這才是導致今天一切禍端的原兇。不管是整個大埔看似解決的徵收案,還是至今仍然無解的張藥局一家,背後的兇手便是土地徵收條例對徵收發動條件與徵收程序的不嚴謹規範,造成需地機關的苗栗縣政府能夠強徵良田。因此,除了繼續協商重建家園外,大埔自救會將會繼續堅持土地徵收條例應盡速修法。

五、未來展望:回歸農業

在歷經家園鉅變的大埔居民們,也期望在未來若能重新安居樂業時,將全心全力回歸農業。自救會居民都將在未來持續耕種,並有意識的投入農業產銷與農村發展工作。決不會讓依靠與大家共同努力而重建的家園沒落,並希望將農村、農業復興。

iuy-3

相思寮現況摘要整理

一、背景

相思寮案乃因為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開發計畫,因而要迫遷相思寮、萬合農場、農場巷等蔗工百年聚落。在目前國內工業區與科學園區仍有大量閒置用地的前提下,中科仍執意開發二林園區,令人不解。且二林地區附近是廣大農漁牧生產地帶,還有稻米生產專區,中科四期環評問題重重,至今爭議未決,但政府強行在2009年12月25日舉行動工典禮,且在未與居民有資訊對稱完整溝通之下,2010年1月發出徵收公告要求居民儘速領取補償搬走。

二、相思寮的保留問題從來不是死結,只是政府拖延時間不願意做

2010年1月,相思寮居民北上,透過立委林淑芬的協助,第一次與中科開協調會,會議中,立委林淑芬要求中科做出評估報告,研究相思寮聚落保留的可能性。

2010年2月,中科的相思寮保留報告出爐,由於相思寮主聚落位於科學園區主幹道上,只要稍將道路南移,相思寮即可保留;而萬合聚落則位於滯洪池區域,只要更改滯洪池形狀,也可保留萬合聚落。此份報告代表中科也認為保留相思寮與萬合聚落是技術可行的,但遲遲不願意承認相思寮保留可能性,也不願意處理後續保留事宜。

三、與行政院長會面,保留態度大轉變

直至2010年6月大埔事件,與717農民夜宿凱道之後,府院對於相思寮保留之事態度才轉積極。7月27日相思寮居民北上,至立法院與總統府召開「相思寮不賣」記者會。8月13日相思寮居民在詹順貴律師、徐世榮教授與廖本全教授的陪同下,至行政院與吳敦義院長協調保留事宜,會議結論為聚落現地保留,農地採以地易地方式,等面積集中換至聚落北側,中科需協助處理整地、屯土、農水路建設。8月至9月,中科繼續與居民開過3次討論會,確認農地規劃等細節事項

四、保留不圓滿,還留散戶問題未解

然而這不是圓滿的結果,相思寮聚落北側,散戶王錫溪的農戶無法保留,還有友達基地內,農場巷聚落的陳正宗、洪景村等,共有四戶散戶的居住問題至今無解,這些散戶居住問題,可以透過合併綠地,劃設保留區等方式來解決,無奈政府與中科冷漠相應,不願正面處理。

此外,相思寮聚落保留區內,也出現續住難題。由於政府限期拆遷的獎勵金機制仍在,居民蔡秋豹因叔伯分家,現居於三合院右護龍,分到左護龍的叔伯已離家數十年,如今因拆遷獎勵金問題,堅持拆屋,這將導致續住的蔡秋豹面臨家裡三合院將從中間對半剖開拆除的困境,連正身都要被拆,他感嘆:雖然中科保留相思寮,但徒留不合理的拆遷制度,讓他再度面臨公媽要搬去哪裡的煩惱。

iuy-2

延伸閱讀:

還我「土地正義」:民間版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出爐

違背正義的造林政策─以水保之名,抓部落小農祭旗

梅樹、無患子、橄欖、土芒果等大樹都不能算是造林樹種,但是無患子樹根系抓地緊,長在植土不多的陡坡懸崖邊,是隨處可見的原生樹種,只因會有人來收購無患子,就說這樣不能算造林,要求砍除長草,這樣有利水土?

傷害災民生計的徹查林地超限利用政策

最近桃源鄉各村村民陸續收到高雄縣政府公文,主旨是勘察其名下所有的林地超限利用(林業用地從事農地使用),要求引導勘查;隨後多人接到勘查結果,指出其現地尚有種植農作物(梅子、紅肉李、水蜜桃、苦茶油…等),已屬超限利用,要求依照水土保持法第22條規定,將農作物移除改行造林,若99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改正,便將依照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裁處。

由於族人對於公書文件不敏感,以為只是尋常勸導造林,擱置一旁,或者將之丟棄;等到縣府官員來現場會勘,才被告知種了三、四十年的果樹違反規定,必須在年底前砍掉移除,否則將會收到罰單。

鄉長坦言,去年八八風災之後,鄉公所就收到上級指示,要求徹查鄉內土地超限利用問題,其性質被列為中央重點施政,「整個台灣各縣市都受令調查」。然而當時鄉公所撤到旗山去,無法執行,所以拖到今年才辦理

。桃源鄉公所農業課表示,本鄉經縣政府來文列管要現地勘察的林業用地,幾乎每一村都有超限利用的情形,主要集中在建山村、高中村、勤和村、梅蘭村與梅山村,全鄉共有140多筆的土地被清冊列管,縣府要求鄉公所清查,把使用狀況往上呈報,已經荒廢者解除列管,若尚使用中就列為超限,會要求今年12月底以前改正。

族人大感不解,明明手上有白紙黑字的合法所有權狀,卻被限制用途。「梅子、水蜜桃樹全部砍掉,我們怎麼生存」?「政府是不是故意要把我們趕走到平地去流浪啊」?


令人不安的公文

林地可以拋荒長草不可留果樹?

根據規定,山區的坡地使用,依照坡度,凡是傾斜度大於45度者,一律規定為林業用地;傾斜度居於15度至45度之間者,列為農用保留地;小於15度者,則列為旱地,可以種田或者是申請為建地。林業用地,必須用以植樹或種竹子,種植經濟作物如果樹、苦茶、無患子等都屬超限利用。

「我們以前哪有在分林地旱地?我們布農族沒有水田,都是旱地啊。政府訂了法令,就把林地變成旱地啊。以前我們住在中央山脈,也有平原,是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平原,都是我們的土地,政府把它變成林務局的,把我們移下來」。

Tama Chiang質疑,「這是變相侵占我們的土地,以前把中央山脈土地變林地,後來林地界線又往下,又變林地,我們子孫怎麼辦?後來發生『還我土地運動』,我們越來越有立場,所以政府用法令要先限制我們,把土地接過去」。

縣政府水土保持科承辦人員蘇振得先生表示,林業用地不可以從事農業使用,果樹算農業的一種,一般果樹砍掉之後要造林或是種竹子,如果不造林,建議地主「可以『拋荒』或變為『草生地植草』都可以,就是果樹不行」。

他進一步表示,「雖然原住民保留地屬私有地,不能強制造林,但是不可作違規用途;這屬於農委會(水保局)業務,那邊文下來一定要開罰,根據水保法規定,可罰六萬到三十萬」;另一個途徑是申請變更編訂,向農委會水保局台南分局申請變更使用類別,水保局會派人來審查現地坡度,然而桃源鄉很多地方坡度陡峭,恐怕難以過關。


琳瑯滿目的林地超限利用名單,要求砍除的都是已經種植多年的梅子樹、紅肉李、油桐、龍眼等

不沾血的政策殺人

林地的造林補助,新植造林者第一年每公頃每公頃12萬元,第二至六年每年補助每公頃3萬元,第六年至第二十年每公頃2萬元;二十年後得以申請伐木計畫,將植被上的造林樹種砍掉賣掉,重新進入新的植造林的循環。

多年以來,山區植造林補助過低,遵守規定造林者難以依靠此補助維持生計,以致政策吸引力不大;以及政策執行方式,砍大樹種小樹,或者種植抓地力不佳的竹子,實際上對於水土保持不利等,種種問題,一直引人詬病,但都未受到政府單位的重視。

村民也表示,「造林一年每甲地補助二萬元,連雇工砍草的錢都不夠」。「如果一甲地造林補助十萬以上,我們就造林啊,現在一甲地補助二萬元,叫我們吃什麼?叫我們餓死喔?」有村民表示,「這是聰明的殺人耶」。

村民杜拉隆指出,「那些大官學者以為山上都是平地嗎」?Tama Chiang表示,「山上哪有平地?我們的平地就是山啊,我們(布農族)上山,都是直線上去,叫布農族在平原工作,腰會很痛」。

這一波來勘查的縣府官員每次蒞臨,由鄉公所的人帶著,直接要求族人帶到園子去勘察,「連名片都沒有」,許多園子仍舊因為汛期農路毀損無法上去,就口說透過衛星影像看到林地上種了果樹,要求移除。Tama Chiang氣憤表示「有如詐騙集團」。村民哀嘆,「八八風災後,生活已經夠苦的啦,政府沒有幫忙我們,反而一下子要把我們劃定特定區,一下子又要我們把果樹拿掉,沒有一天安靜的生活」。

由於許多被歸為林地的園子,事實上是鄉民生計的依靠,在八八風災大雨的洗禮中,這些果樹緊緊抓住土地沒有被沖失,如今卻將面臨另一波「要求依法砍樹造林或拋荒」的政策土石流,對於未來生計的茫然,帶給村民全體,不分去永久屋者與留地重建者極大的不安與痛苦。

造林政策真的保護水土?

其實,傳統的部落生活,沒有區分林地與旱地,都一樣種植芋頭、小米、地瓜等生計作物;村民手上被政府編列為林用的保留地,「國民政府還沒有來台以前我們就在種了,那是我們的傳統耕地」。後來政府輔導大家種植經濟作物,才開始一窩瘋,產生青梅價格好的時候,全鄉種梅子。「70年代鄉公所還曾經發給大家梅子樹,每一戶150棵,鼓勵我們種植」。

官員所談的禁止之列的經濟作物樹種,例如梅樹、無患子、橄欖、土芒果等等,早年也曾是造林樹種;「民國50幾年的時候,無患子也是造林樹種,後來因為有人會來收購無患子,又變成不是造林數種了」,其實無患子樹根系抓地很緊,性喜生長在植土不多的陡坡懸崖邊,是隨處可見的原生樹種,居然不在造林的核可之內;

顯示官方對所謂造林樹種的擇選,並不是根據在地水土適宜性為第一選項,僅是粗糙地以平地思維將經濟作物剔除;以水土保持之名,防堵原住民使用祖傳土地維生,無視民生經濟。部落中有的林用地中保留有老梅樹林,是祖父時代就種下的,已經是生態系的一環;如今被一紙公文要求一律砍除,寧可拋荒長草,村民不解,「這樣有比較利於水土保持嗎」?

P1010082
滿山梅樹砍除拋荒較利水保?

去年的八八風災,桃源鄉荖濃溪上游的部落族人親眼看到,林務局專管的林班地整山整山地大片崩塌垮下;連比較接近六龜的建山村上方的林班地,也因為林務局讓人去佔地建廟,造成建山村後方坍方,危及部落安全。

災後百廢待舉,至今尚未恢復道路、用水、用電機能尚未完全復原,部落村民除了努力恢復生計重建家園之外,無瑕顧及其他,卻猛然又接獲這樣的公文要求砍除園子中的果樹,本身也是布農族人的桃源鄉公所農業課長坦承,「水土保持問題的根源是林班地,土石流不完全是因為原住民保留地的超限利用,但是現在卻把徹查林地的移農使用列為重點施政,是搞錯對象」。


林務局轄下林班地大片崩塌致災問題未聞政府檢討

從日本政府到國民政府,一樣的殖民政權

排灣族耆老,同時也是文化工作者的薩古流有感而發,「中央山脈的原住民過去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山上的土地並未漠化,例如木材是很重要的能源,是燃料,卻一直砍不完,因為我們有祖傳的伐木倫理,我們會去注意林相,可不可以取、怎麼取,都有規矩;取用木材也是只採橫生枝幹的『借手臂』,不會連根拔除,還要培養注意種植『孫子樹』給子孫未來蓋房子用」;

以種植來說,「我們也有累積的祖傳智慧教導我們土地使用的倫理,例如1-3月較沒有雨水,是整地、播種的季節,到了4月份,開始下雨,小米已經長出根系足以抓住土地,讓珍貴的土壤不會被水沖掉;到了5-6月小米結穗,是趕鳥的季節;7月份就可以把小米收成入倉,確保一年的糧食」,原住民族自有的敬天畏地的生活知識,在外來的宗教與殖民政府統治的教育政策之下,被連根地剷除,薩古流坦言,「台灣原住民沒有文化主體性,喪失了發言能力」。

對於政府以公權力之名,在原住民領域行使統治權的過程,歷經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再殖民的經驗,高雄縣布農族也是充滿心酸。「祖先哪有權狀?祖先就是站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土地啊」Tama Chiang指證歷歷:

「日本人來的時候,就把中央山脈劃成公家的,當時原住民抗爭,也不懂文字,土地變成日本政府用;國民政府來台灣,就把以前日本人的土地接管,改為林務局;原住民一樣不懂林務局是什麼,再不久,又把林務局的土地擴張往寶山,把原住民移走,馬里山流域又被劃為林務局的土地。像我們勤和村本來住在山頂Tasibar,被日本人遷移下來,Tasibar被列為農墾署,國民政府來台灣,把農墾署直接接收成為林務局;現在再把我們的保留地編成林地之後,就不能耕種,我們就沒有土地了」。

在自己保留地上種植無毒水蜜桃的Tama Chiang說:「我們是靠山生活吃飯的人,按照政府的規定,這個坡度不能做宜農地,要變成超限利用,那我們怎麼規劃原住民的未來?我們就不能生活了!政府應該看看我們民族的特性,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地方的人」。

延伸閱讀:查地不實 監院約談 投縣喊冤(聯合報2010.11.03報導)

農民開講─硝酸鹽致癌,問題那裡來

農民有時會有迷思,認為施有機氮肥就不會有硝酸鹽過量的問題是不正確的。要讓硝酸鹽含量降低除了少施氮肥之外,陽光是很重要的因素。消費者也要有正確的知識,不要買菜都要挑看起來鮮嫩欲滴的早上現摘蔬菜…

編按:日前有媒體報導有機店販售蔬菜硝酸鹽含量過多,恐有致癌危機,再次引起消費者恐慌。硝酸鹽超量固然對人體帶來致癌危機,但報導並未闡明原因,以及有機蔬菜、慣行農法與硝酸鹽的關係,甚至有誤導之嫌。以下文章為栽培有機芭樂農友謝美麗的文章,提供詳細說明,轉載與大家分享。

───────────────────────────────────────────

里仁的師姐問我,我們的芭樂有沒有硝酸鹽問題。這一問讓我驚覺須要說清楚講明白。前些日子主婦聯盟公佈蔬菜含硝酸鹽問題,相信引起很多人的震撼,尤其他說有機商店的蔬菜含量過高,更是讓一貫以健康為導向的有機消費群大吃一驚。想不到花較高的金額還買不到健康的蔬菜而驚恐不已。其實這則主婦聯盟的報導並不完善,也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誤解,須要說清楚、講明白。

首先有機商店的蔬菜含硝酸鹽嚴重,這樣的標體就有誤導的嫌疑。也許是記者想要製造收視率的慣用手法,卻害了有機農民實在不該。因為蔬菜含硝酸鹽問題不只存在有機商店的蔬菜,而是所有的蔬菜都有如此的問題,不該凸顯有機商店這一塊。硝酸鹽對於人體的嚴重性,媒體已報導清楚不再贅述,僅就蔬菜為甚麼含硝酸鹽議題討論。

植物需要大量的氮肥生長,晚上又是植物吸收養分的時刻,所以晚上植物吸收養分。而氮肥就是其中一種,氮肥又分兩種型態,一種為銨態氮,植物可以直接吸收轉換為胺基酸成為植物的成長所需。另一種則為硝酸態氮就是硝酸鹽,植物晚上吸收硝酸態氮儲藏於體內,必需等到陽光出來行光合作用,轉變成氨態氮再轉成胺基酸為植物所利用。

如此說來,氮肥是植物所需,所以植物吸收硝酸鹽也是正常,但是要讓硝酸鹽變成植物所利用,光合作用就很重要。

可是國人的消費行為不正確,喜歡買蔬菜是看起來鮮脆欲滴的樣子,才覺得是新鮮好吃。因此養成農民為了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都喜歡大清早摘蔬菜保持它的新鮮,而且植物吸收大量的氮肥也會長得快又鮮嫩,所以農民就更喜歡施大量的氮肥,提高產量及鮮嫩度。不只是化學的氮肥會如此,其實施太多的豆粕類也會有如此的效果。

IMG_1673
早上的新鮮蔬菜是硝酸鹽含量最高的時候。

有機農民有一種迷思,認為施有機氮肥就不會有硝酸鹽過量的問題是不正確的。要讓硝酸鹽含量降低除了少施氮肥之外,陽光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主婦聯盟都要求其配合的農民下午摘菜,陰天也不摘菜就是這個原因。

而做為一般的消費者也要有正確的知識,不要買菜都要挑看起來鮮嫩欲滴的蔬菜,又是早上摘的最好,這樣才能改變農民的耕作習慣,也能少吃一點硝酸鹽了。

再說水果吧,蔬菜有硝酸鹽問題,那水果呢?水果基本上不會有硝酸鹽問題。因為水果成熟的最後階段需要磷鉀肥,已經不需要氮肥。如果此時氮肥還太多,就會品質不好,不但吃起來沒有水份粗糙,也會不甜,根本很難下嚥。所以農民不會在水果成熟後期還傻傻的施大量的氮肥,因此水果不會有硝酸鹽的問題。

水果不會有硝酸鹽問題,根莖類的蔬菜像地瓜、馬鈴薯因為吃的部位不同也沒有硝酸鹽問題。絲瓜、苦瓜等果實類蔬菜也不含硝酸鹽的,只有葉菜類屬於成長階段需氮肥來加速成長所以含硝酸鹽較嚴重。

很多事情的真相須要有人揭發,才能讓更了解是好事,但是在揭發真相時,也希望能說清楚、講明白,不要只說一半讓人有想像的空間,而造成更大的誤會,也讓其他人受無妄之災。更也希望消費者要能追根究柢,不要人云亦云而驚嚇自己,所以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是現代人必修的課程。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出貨真開心

今年帝王柑第一次供應給主婦聯盟,時間比較早,多半在網路上訂帝王柑的朋友,都想吃比較黃熟的,但主婦這邊覺得清爽的滋味也不錯,所以就比較早出貨……

今年帝王柑第一次供應給主婦聯盟,時間比較早,多半在網路上訂帝王柑的朋友,都想吃比較黃熟的,但主婦這邊覺得清爽的滋味也不錯,所以就比較早出貨,最近常看到阿伯開著如小火車一般的搬運車來到溪底遙出貨,看看這台車,好可愛喔!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82541-1-thumb.jpg

側面長這樣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82554-1-thumb.jpg

方向盤超大一個,上面是綠色的塑膠防滑圈,一定很重,才會怕打不動!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82557-1-thumb.jpg

蕭秋文阿伯站在車子旁邊,有太陽有低溫,水果越來越好吃了!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82552-1-thumb.jpg

工作的痕跡

最近開始出帝王柑,阿伯沒下雨的時候忙著採果,那天稍微下了一點雨不適合採收,就去砍牧草,還有收割我們在學堂樹林那邊種的田菁,準備做第二次堆肥,

最近開始出帝王柑,阿伯沒下雨的時候忙著採果,那天稍微下了一點雨不適合採收,就去砍牧草,還有收割我們在學堂樹林那邊種的田菁,準備做第二次堆肥,

我們本來是想說樹還小,在樹中間種田菁就不用除草,還可以給阿伯當堆肥材,但忘了考慮這塊地無法讓小搬運車開進來,又因為樹林原先是果園,所以地上一畦一畦高高低低,連獨輪也不好推,阿伯只好步步挑出去,真是累到他了,

阿伯說,可以考慮把堆肥場旁邊的地租下來中田菁比較實在,那塊地,曾經我們租了很多年,沒用上,前兩年還回地主,現在竟然要重新再啟關係,緣分啊!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79-1-thumb.jpg

我們出的餿主意,害阿伯得步步挑出去,真不好意思!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81-1-thumb.jpg

近看,阿伯的鬍子已經白了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63-1-thumb.jpg

農人經常使用脖子挑、扛,一點一點的紅色疹子,是被牧草割的。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56-1-thumb.jpg

辛苦扛來的草,最後變成黑色的肥份,是勤奮的回報。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