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小道報(6)這裡有放送,沒有張君雅

在吉貝,沒有張君雅,這裡有的是:「台電公司在土地公廟前收費,請大家來繳錢。」或是「今天風浪大,下午交通船停開」。

image001

「張君雅小妹妹,你家的泡麵煮好了,你阿嬤限妳一分鐘趕緊回去吃。」

螢幕上,一個捲捲頭,穿著制服的可愛女孩兒,從街頭跑到巷尾,穿過一個又一個的場景,成功行銷了某牌手打麵,還衍伸出一系列以他為名的商品。

在吉貝,沒有張君雅,也沒有幫孫子泡麵會限時的阿嬤,這裡有的是:

「XXX商店有現撈的煙仔魚喔!歡迎大家來參觀選購。」

「台電公司在土地公廟前收費,請大家來繳錢。」

或是

「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趕緊來衛生室打流感疫苗」

「今天風浪大,下午交通船停開」

沒有誇張的戲劇情節,吉貝的社區廣播,說的都是很尋常、很生活,但卻很重要的事。當地人不叫他「廣播」,而稱他為「放送」(音:ㄏㄨㄥˋ ㄕㄤˇ)。(註1)

離島的交通不便與地區經濟

還記得第一次聽到台電公司在土地公廟前收費,我大驚小怪的帶著相機飛奔過去,只見幾個穿著制服的人坐著,一邊悠閒聊天,一邊讓居民拿單繳費,我突然恍然大悟:「對ㄟ!這裡沒有便利商店,也沒有台電駐點,領到單的居民,若沒有自動轉帳,就只能靠著每兩個月一次在土地公廟前的小小臨時辦公室。」

image003
土地公廟前的台電臨時辦公室

相較於佈告欄得看一大堆字,又不夠即時,吉貝所有動態訊息,靠的就是一只小小麥克風與綁在木頭電線桿上的喇叭,尤其,是和買賣有關的。在吉貝,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哪裡又在賣著什麼的放送訊息,那往往是漁船剛捕回來最「新鮮」的魚獲。

image005
碼頭邊放送的新鮮魚獲

在城市的大社會裡,賣東西、辦活動得行銷、發傳單,最好還要跨國宣傳,擴大市佔率或影響力;但在吉貝的小聚落裡,這些複雜的前置作業、宣傳語彙、形象塑造通通不用,只要抓起麥克風,把魚種、地點講出來,生意好不好過一會兒馬上見真章,若有剩餘的,再往外賣去馬公或台灣。吉貝人捕魚給吉貝人吃,這種地區經濟的魅力在於,絕對便宜、絕對新鮮、也絕對的無預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今天會捕到什麼魚或到底有沒有人在賣魚?

討海人看天吃飯,煮飯人聽「放送」吃魚,但一山還有一山高,厲害一點的婆婆媽媽,靠著耳語傳播,早搶先一步在「放送」前,就把新鮮的魚獲買走了。

image007
聽到放送來買魚、看熱鬧的居民

但不管怎麼樣,各種新鮮、要讓大家立刻知道的即時訊息,都會透過吉貝的兩台放送機(一台在廟宇信仰中心武聖殿內;另一台在村辦公室裡)來傳遞。

如果動用一點想像力,放送的感覺很像按住電影的暫時停止鍵,從按下麥克風還未講話前的沙沙音,或有人拍拍麥克風扣扣扣的測試,大家就開始摒氣凝神了,待「放送」聲音一下,原本正在講話的人都會停住,拉長了耳朵,聽空氣中的隻字片語,待挖挖挖一長串的內容結束後,才又七嘴八舌了起來。那段很短的時間,所有動作都會打住,只有聲音在流動,剛好可讓人準備爆米花、上廁所。好了、好了,電影又要重新開始,畫面活了起來!

吉貝最佳放送員

在吉貝的放送界裡,最常聽到的聲音,便是吉貝菜董(關於菜董文章,請見「人物側寫-菜董,我的開心果」)。菜董因口齒清晰,速度適中,講話又有禮貌,榮登吉貝最佳放送員。舉凡誰家有要賣魚、賣螃蟹、賣小卷、還是社區活動中心要辦活動,都會麻煩菜董「放送」。

對於榮登最佳放送員,菜董的得獎感言是:「吉貝人唱歌麥克風搶第一,但如果要放送就害羞了。」。

其實,菜董的秘訣是,一定講兩次,且不能講太快,最重要的是,當他放送自己的菜和別人的魚時,一定要有差別。

「等等,差別在哪?」我問。

「你沒發現我在放送自己家菜時,都會在最後加一句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嗎?」

祝福,是菜董要給自己客人的,其他幫忙的,就公事公辦,把事情講清楚就行。

原來,還有這一招。

敲鑼打鼓報馬仔

問到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放送」的,這裡的人大多都不記得了。

「是從小就有嗎?」城市俗,從沒住過有「放送」地方的我問。

「不是,我小時候沒有」莊大哥回答。

「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嘛!」我纏著再問

「我哪知道,你去問比較老的人」

後來,我問了年輕的、老的,就是沒人能確切回答這個他們每天聽的、用的很習慣的放送器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倒是村長想起了從前沒「放送」時的光景。

以前如果遇到什麼事要通知大家,會有一個報馬仔沿街敲鑼打鼓,邊敲邊喊:「來喔!來喔!大家作伙來修堤岸;或是,民丁注意,要犒軍了!」,居民聽到,也會幫忙交相走告。

原來,「放送」只是報馬仔的變形,祖先渡海來吉貝三百多年了,很多的本質都沒有變。

比如說,為了避風居民集中在島嶼東南方的聚落內,房子挨在一起,百年來,人與人都被繫的緊緊的,只要幾天沒去給鄰居們看,大家都會以為我們回台灣了;比如說,過去「做山討海」(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還存在著,婦女到菜宅種菜,男人趁風靜去討海;又比如說,專門賣給當地人的柑仔店、小吃店,傳承了幾代後,也都還好好的在這裡。

在面積只有一半中正紀念堂的吉貝聚落裡,傳遞、聯繫、動員,不用很複雜,一只小小的麥克風,就夠了。

註1:「放送」字源應來自日本。日本於1926年成立「日本放送協會」(NHK),當時NHK不是電視台,而只有廣播的形式;1928年日本陸續在台北、板橋、台中、台南、嘉義、花蓮成立放送局,以「放送」來傳遞各式訊息。

(閱讀吉貝小道報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枕戈待旦紀念公園的下一步

有關歷史遺產之活化再利用,最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要讓歷史遺產說話,講述自己的故事;舊的功能消失,勢必需要注入新的機能,如果能在前者之脈絡下,緩慢與逐步之醞釀下生成後者,可能是比較好的手法。

獨特性之戰地景觀

去過馬祖好幾次,雖然四鄉五島還沒走遍,但是,許多重要景點皆已陸續探訪,包括饒富盛名之芹壁、牛角、津沙、鐵板等傳統聚落,以及馬祖民俗文物館、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八八坑道、北海坑道等,但是,枕戈待旦紀念公園倒是最近才親臨現場的初體驗。

簡單來說,馬祖與金門一樣,因為過往戰地政務的關係,民間開發受到管制,相較於臺灣本島,留存更多傳統民宅及宗教建築,另外,因應軍事機能及相關用途,則建造大量碉堡、坑道、指揮所、營房等,以及許許多多帶有威權色彩之紀念館或紀念物等。

枕戈待旦紀念公園屬於後者,地點位於南竿的福清嶺上,當船隻駛進福澳港區時,就會看到山頭上矗立之「枕戈待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蔣中正先生於1958年1月來到馬祖巡視時,為了嘉勉馬祖軍民不忘反攻復國而題;然而,目前看到的四個大字卻是在1988年1月由軍方興建完成,為了容納巨大鮮明的文字,因此,建造了高達五層樓的建築,面向陸地的一側,也是此一建築物的正立面,則由當時馬祖防衛司令部題上建造緣起:

先總統 蔣公於四十七年蒞止馬祖親題枕戈待旦以勗軍民謹勒之於壁期相勵翼焉。

zhengedi600

圖片2
枕戈待旦大樓之正面(上)與背面大型題字(下)

枕戈待旦大樓早年曾作為展示馬祖地區軍民生活點滴的展示館,靠海一側之觀景台也曾委託民間單位經營咖啡廳,已於2007年約滿終止運作,目前則由馬祖藝術家曹楷智先生進駐枕戈待旦大樓之一樓空間,作為藝術家之辦公、接待及創作場域等,未來也希望吸引更多藝術家進駐,或作為文創商品之展售空間等。

閒置空間再思考

伴隨全球化風潮之衝擊與壓力,許多鼓吹保存在地資源,突顯地方特色之呼籲也越顯強大,因此,原本被視為是發展障礙的歷史性資產,開始獲得保存的契機,從重要性高、歷史年代久遠之古蹟、歷史建築,拓展至一般性之歷史建物、近代性之工業與產業遺產等,至於金馬地區之豐富戰地設施,也因位居冷戰時期之最前線,近來也受到更多的關照與注意。

依據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之文化再生產理論,特定階層或社群透過教育及相關機制將所擁有之文化內容及意識形態,透過再生產的歷程,持續傳遞與延續下去,過程當中,優勢族群會儘量鞏固自己的勢力,文化形式及內容也會有所改變;不過,因應資本主義之壓倒性力量,所謂「M型社會」開始在全球快速滋長與蔓延,相較於強勢文化之弱勢文化,或者主流社會裡之弱勢族群,更加無法保留自身之文化內涵-無論是主動向優勢文化靠攏,還是被迫喪失文化存在的條件;另外,在消費主義的趨勢下,以及生產模式與產業結構之快速改變,一旦失去競爭力,也就沒有留存的空間與條件,因此,傳統產業視微或現代工業區被捨棄,也在全球各地到處可見。

至於,上述所提之金馬地區戰地景觀,因應國際局勢轉變與兩岸政治和解,前線駐軍人數快速下降,新型態之戰爭工具也造成傳統性之戰地設施失去存在的必要,另以「枕戈待旦」大樓為例,原本基於威權主義的考量,以及作為自我激勵的訴求等外部因素皆已逐漸消失,但是,具有時代意義的硬體建築卻仍保留下來,荒棄雖然可惜,但是,已經逝去的文化又該如何進行再生產呢?

重返日常生活之思維及脈絡

探訪枕戈待旦紀念公園之時,曹楷智先生一直以「油漆工」自稱,誠如前述,過往大樓建築曾作為展示館,景觀台也曾經營咖啡廳,大樓前方廣場則是當地居民烤肉之良好去處,曹先生進駐後,就開始進行大樓之塗塗抹抹,也激發許多新的創作靈感,持續在新的畫布上塗塗抹抹,

拜訪當時,曹先生正在創作以北竿芹壁聚落為主題之大型油畫,雖然建築物之物質條件不甚良好,但是,充滿藝術家之日常生活氛維的現地情景卻讓人動容;後於曹先生之帶領下,由建築物之一樓室內走向室外,再繞經扁長型建築之外部迴廊來到建築物之背面,當「枕戈待旦」之四個斗大紅字突然映入眼簾,早已消散之威權氣氛與戰地情境似乎又重新再現,不過,不是緬懷而是一種全新的再體驗。

因此,有關歷史遺產之活化再利用,最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要讓歷史遺產說話,講述自己的故事;當然,舊的功能消失,勢必需要注入新的機能,如果能在前者之脈絡下,緩慢與逐步之醞釀下生成後者,可能是比較好的手法。不過,就目前諸多案例看來,部分是步伐太慢,缺乏實質進展,甚至無法等待活用就已毀壞,部分則是步伐太快,歷史遺產往往淪為開發計畫之基地與背景。

雖然,枕戈待旦紀念公園之未來發展,仍然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但是,目前所採取之邀請在地藝術家進駐,且非以工程思維進行大幅改造與快速革新,或許是最適合召喚過去與未來進行對話之有效方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為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讀音為ㄒㄩˋ,是「鼓勵」、「鼓舞」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食用校園 食入幸福 (二) 收成

福安國小的老師過著半農半教學生活、學生過著半農半學習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親近土地,這不就是最簡單的愛鄉土教育嗎?

福安國小11月初播下作物種子,現在12月將近尾聲了。原本由福安的孩子們呵護著的幼苗,玉米比孩子們高了,萵苣一顆顆比小朋友頭還要大。收成的季節將近,孩子拿著器皿到田裡,抓起一隻隻又大又肥的菜蟲,有人驚聲、有人尖叫,有人乾脆和老師研究起這些小蟲子的名稱。

小朋友說:「它叫”尺蠖”是菜蟲的一種。」,食指舉起來一伸一彎開始學它爬行的樣子。小朋友蹲在地上,除雜草時隨手摘幾片較大片的雜草葉子,放在拳心用力一拍,發出很大的聲響,單單的一片葉子與小蟲,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

P1060421
高麗菜裡好像有菜蟲的蹤影,看我把它抓出來!

作物中有些可以採收了,但有部分作物還沒有完全成熟,玉米就是其中之ㄧ,雖然一顆顆的玉米都已經長的比小朋友還要高,但是還不見玉米果實冒出來呢!小朋們只有更辛勤的幫它除草,拔掉玉米側芽,放學時,還可看到幾個零零星星的學生手中抓著、腳踏車夾著玉米側芽,隨風飄搖的側芽葉子向學校揮手告別,因為他又要搬新家了。小朋友帶著這些側芽,種在自己家的菜園中,過陣子就可以直接採收新鮮玉米囉!

P1060423
把玉米側芽拔掉,它才不會把養份吸收走。順便把它帶回家種~

最近美濃蘿蔔季,你可知道,福安也種蘿蔔呦!福安國小除了種玉米和萵苣的小田,部分作物可以收成,另外一片大田,種了滿滿的青江菜、油菜花和蘿蔔…等等許多的作物。孩子們在大田中拔蘿蔔,雖然因為和其它蔬菜一起種植,養分不是很足夠,但一人拔一些小蘿蔔帶回家,與家人一同分享這一份幸福,也是在福安讀書的孩子的一些特權。

學校主任用混合式農法,因為菜蟲會吃單一的作物,將不同種類的作物種在一起,減少了菜蟲的危害,收成量也可提高。小朋友到菜園裡採收時,他們同時認識了這些時常在營養午餐中吃到的蔬菜,也體驗了農村學校生活。

IMG_4640
採收青菜囉! 你認識我嗎? 我是紫色捲心萵苣!

學校的這幾塊田地,上頭種植的作物,只用了一些有機肥,所以福安師生每天吃進肚的都是有機、天然的食材呦!這陣子期中種下去的蔬菜有些已經長大,早上九點多老師請幾位同學到菜園幫忙採收,十點多送進廚房,十一點五十,一鍋鍋熱騰騰的飯菜由小火車載出來,你說這樣幸不幸福?

IMG_4651
嘿呦!嘿呦!拔蘿蔔~來這片菜園尋寶吧!

在福安庄中,有些人在上班之餘還會種些作物,過著半農半X式的生活。

福安國小的老師過著半農半教學生活、學生過著半農半學習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親近土地,愛護自己的鄉土,這不就是最簡單的愛鄉土教育嗎?吃下這些又高又大的作物,補足了幸福、擁有了平安,福安的孩子,未來要比這些這些作物還要更高、更大。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親愛的朋友,阿禮見!

旱季來臨,我們回家了,帶著簡單的家當,五金工具、貓、狗、鴨鴨,還有人。回家的感覺,問阿福就知道,東嗅嗅,西嗅嗅,我們也是。

編按:本文為阿禮部落留居戶在旱季回山之前,寫下的心情。雖然山下避難屋沒有進展,但留居戶發展生態旅遊,準備山居永續之路的努力仍然持續中。

──────────────────────────────────────────────

旱季來臨,我們回家了,帶著簡單的家當,五金工具、貓、狗、鴨鴨,還有人。

回家的感覺,問阿福就知道,東嗅嗅,西嗅嗅,我們也是。再熟悉的牆垣畦角總是透著新意。

乾淨清爽的空氣,讓我們的心肺舒暢,久違的山巒,不禁令人嘆息…。這幾天,媽媽總是三不五時用一種魯凱特有的悲腔,詠唱她對家園變故的情懷。孩子們 聽了,搖頭吭鼻有點不以為然,小聲苛責著吶!這就是代溝吧。我們有很多夢想要修補,忙碌中忍不住要坐下來享受寧靜,急甚麼,簡慢從容的生活步調不就是留居 山林的福報嗎?

這幾天寒流報到,山上6度的濕冷空氣,濃霧中烤火取暖兼燒水,打水洗澡真像小時候在花蓮鄉下的生活。年紀大了吧,總覺生活別再往前衝,美麗的事務也在回憶裡。

莫拉克風災496天以來,只維持了一個月的電力,在今年四月的時候。目前,山上沒有電、沒有通訊,道路也要在本月20號之後封路整修,公告是到元月30日。這段期間我們不方便和外界隨時聯絡,部落格也只能等下山再補記,就像現在。

這次下山,是為了到百合社區〈永久屋〉上最後一堂初階班的皮雕課。待會兒採買完畢,我們又要上山了。

等路修好,親愛的朋友們,阿禮見!

1562684378-480
家當簡單,工具、貓、狗、鴨鴨,還有人。

image
整理空地安頓鴨鴨,泰德靈光乍現,想養雞。

image
跟著我們一起流浪,一起回家。

image
打打零工

image

micky怕我們下山把牠留在山上,整天守著阿六寸步不離,讓阿六都嫌牠煩了。

image
鴨鴨有點不習慣山上的氣候,太陽一出來,就在院子裡踢正步。

image

當初,小鴨仔帶回避難基地的時候,很多人告訴我們這種綠頭鴨,要剪斷雛鴨的翅膀末節,不然牠們會飛走。我們覺得那樣做很殘忍,心想飛了就飛了。現在,牠們長大了,到了山上果然每天都會飛出去,還好,牠們會找路回家。

image
濃霧中烤火取暖兼燒水,打水洗澡真像小時候在花蓮鄉下的生活。

image
汛期在山下製作的路標。

image
哇,月亮繞著地球跑,地球繞著太陽跑,太陽帶著成員在銀河旋臂裡….呵呵呵,到阿禮一窺天上的奧秘囉。

image
回家的感覺,問阿福就知道

image
喝喝過期的咖啡。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黑潮書寫25】為愛轉彎

一個多月沒出海了,不曉得飛旋海豚他們好不好?如果是莊子的那個朋友惠施,大概就會問:「你不是飛旋海豚,怎麼會知道飛旋海豚好不好呢?」

一個多月沒出海了,不曉得飛旋海豚他們好不好?如果是莊子的那個朋友惠施,大概就會問:「你不是飛旋海豚,怎麼會知道飛旋海豚好不好呢?」

25圖一

我確實沒本事洞悉野生動物的情緒,僅能用目擊率來做粗淺的臆測──花蓮外海對飛旋海豚來講,應該是還不錯的生活棲地,食物充實有得吃、環境整潔有得住、生態多樣生活有伴,最重要的是,如果遇見,表示他們還在,表示他們多數是安全的。

冬天不是和海豚約會的季節,不是海豚的問題,是我們人泰半不適宜頂著凜冽強勁的東北季風出海。可是站在陸地上,懸念仍然可以攀過消波塊、防波隄,逕自往海上去。

12月20日中午,接到朋友來電,說她早上跟了漁船出海,在七星潭灣裡遇見一群飛旋海豚。

「妳家旋旋來飆金發漁耶!在船邊、船艏下,都不肯離開……」電話那端傳來友人興奮的聲音。

漁船這日出海本為鏢曼波,卻遇上肯來飆船的飛旋海豚,老船長都不由得嘖嘖稱奇。飛旋海豚飆賞鯨船已是家常便飯,但飆的是漁船就罕見了,更何況,鏢魚台上還架著三支白晃晃的鏢槍,不知死活的飛旋海豚竟然膽敢在鏢槍倒影中船艏乘浪。

你或許可以說,這些野生動物只是畜牲,沒那麼聰明,哪裡曉得鏢槍是甚麼?

但,如果你曾經到海上去和野生的鯨豚有過近距離的互動,你就會同意,他們不笨;你甚至會願意相信,在某個交會的片刻,野生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的確確存在著奇妙的信任。

當然,你也可能聽人說過瓶鼻海豚的智商和七歲孩童不相上下,也或者從最近沸沸揚揚的媒體輿論中,再三聽見中華白海豚面臨滅絕危機。可是,在此之前,你知道海豚家族中還有一種飛旋海豚嗎?

飛旋海豚在生物分類學上隸屬哺乳綱齒鯨亞目海豚科,最大身長220公分,體重75公斤,有細長嘴喙、三角形背鰭、明顯的三層體色,水面行為活潑,是花蓮港外最常見的近岸小型鯨豚。

這些年以來,要不是飛旋海豚願意和我們比鄰而居,我想,花蓮或者台灣東部的海洋生態會變得非常寂寞。

25圖二

我喜歡飛旋海豚,一直很想把他們的眼睛看清楚一些,但在賞鯨船上並不容易做這樣的觀察,因為海豚的游速太快了。真能把飛旋海豚的眼睛看清楚,多半是借由照片。每趟船班回來,整理照片的時候,我最想看見的倒不是有沒有來得及用快門捕捉到飛旋海豚精彩的旋跳,而是──有沒有眼睛?有沒有來自深海的眼睛游進我的相機?

你知道嗎?海豚的眼睛其實都不大,不過十分清亮,而且他們流行煙燻眼妝喔。

即使曾經俯身與船艏乘浪的海豚相望,也不可能知道他們是不是真能從水中看見船上的我。海豚是用聲音來「看」世界的,他們的頭部有一個叫額隆(melon)的特殊構造,下顎後端有個聽窗(panbone),能夠以回音定位的方式辨識週遭環境。國外的科普書籍所載,海豚甚至能以「聲波」「看」進人體,知道一個人是否友善、是喜悅還是悲傷、是冷靜還是恐懼。

可是,我無法用陸地上的眼睛讀懂海豚的心事。我只能想像,想像那一隻明亮的小眼睛,究竟看見怎樣的大海洋。

六、七月時,針對西岸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瀕危的中華白海豚一夕走紅,尤其是行政院的長官說中華白海豚「既然在台中港那兒都可以轉彎了,白海豚自然有牠的生存、游水的路徑,牠也是會轉彎的,不是車子就一直往直線走。」

整個夏天,在賞鯨船上常有遊客朋友會問道──海豚真的會轉彎嗎?為甚麼不叫中華白海豚來花蓮生活就好?

我曾經四次從台中梧棲搭船出海,試圖想要從望遠鏡中發現粉紅色的背鰭,沒一次成功。

我無法如長官那樣向你預言中華白海豚會轉彎的事,也沒辦法呼喚他們離鄉背井搬來花蓮當新移民。可是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2010年8月15日清晨,賞鯨船拂曉時從花蓮出港,目的地清水斷崖,卻在港嘴外遇見第一群早起的飛旋海豚。和第一群飛旋海豚接觸互動了一刻鐘,船隻繼續北行。到了七星潭外海,眺望台上的解說員看見更遠的北邊,有一群迅速往南移動的飛旋海豚。同一種,解說員和船長決定不停留,打算繼續往北。

然而,當賞鯨船與這第二群飛旋海豚以一百公尺左右的距離「擦身而過」時,急速豚游南進的飛旋海豚煞車了,他們似乎發現賞鯨船,然後調頭──

約莫兩百隻,原本整齊的隊伍因方向的突然改變顯得有些混亂,不過,飛旋海豚轉彎了,朝賞鯨船加速游過來,團團把船隻圍住,前後左右都有,或旋轉、或跳躍、或仰泳,或者只是很普通的發出哨音和換氣。

船隻滯速了,那當下,任誰都捨不得離開。

海豚怎麼可能不會轉彎?

海豚善用上下擺動的尾鰭控制方向,他們想往哪裡去就往哪裡去。

為了愛,飛旋海豚會轉彎。這無關常識不常識。

沒有愛的海豚,不會轉彎,會離家出走,會從地球上消失。這一點倒可以從其他已滅絕的物種得到前車之鑑。

25圖四

花蓮外海,超過十年的人豚互動,跨物種之間才有了愛。所以,可不可以都不要傷害他們?好不容易,真的好不容易,他們才相信了岸上長腳的人。

然而,西岸的中華白海豚就沒那麼幸運了。

他們愈來愈少,少得有人覺得反正就要絕種了,也不必多去管他們。物競天澤,適者生存,不是嗎?

可怕的是,自大而貪婪的人類愈來愈以為自己是「天」了。

各路人馬為了捍衛自己的理念、彰顯自以為的未來遠景,理論也好、專業評估也好,都可以說得天花亂墜,可是,我以為最腐臭沉淪的還是人心。這些年來,整個環境,從山到海,彷彿生態就是必須為國家經濟的衰退與繁榮做絕對的犧牲與準備。

這實在太沒道理了,關於生態的傷害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等到發現浩劫、心生懊悔之時,都不可能再去追究當初究竟是誰該負責。再說,如果有一種生物因為某幾個人的政策而受到傷害,因為某一財團的建廠大計而走向滅亡,到時候才來要誰丟幾頂烏紗帽、要誰關閉廠房、要誰賠償多少錢,根本都已無濟於事。

我喜歡海豚的眼睛,因為太澄澈,彷彿可以從中映照自己的初心。

你還記得你的初心是甚麼?

我以為一尾鯨豚的價值,不應該只是滿足口腹之慾的一塊肉,不應該被拿來論斤論量的與所謂「國家經濟」做對等的「比價」。對一尾鯨豚的態度,其實不是只是對一尾鯨豚而已,而是對一整座海洋。

想想,海豚都可以為了愛轉彎,我們人為甚麼不行?

如果可能,我很想呼喚中華白海豚來花蓮外海生活,但我們可以如此自私妄為嗎?

而且,眼前,我也沒辦法去跟親愛的飛旋海豚保證,花蓮絕對是──安全的天堂。

25圖三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看見台南之美─《走讀台灣》成果發表

台南縣市合併,這套書正好做為歷史見證,尤其未來大台南市是以「文化首都」為特色,而文化需透過解釋才能深入人心…

1
活動以樹人國小創意偶戲表演迎賓開場。

由教育部、國家文化總會策畫執行的《走讀台灣》系列叢書,為落實走讀理念,於12月17日特別到台南縣後壁鄉樹人國小發表台南縣、市和基隆市等5冊新書。活動在樹人國小學童表演創意偶戲中開場,現場並展示電子白板、IPAD電子書等數位應用。

2
樹人國小表演迎賓開場。

前行政院長、現任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致詞時表示,這套叢書讓我們可以實現古人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境界,此次離開台北來到後壁鄉樹人國小舉辦新書發表會,看見這所學校因為小,而可實施個人化教育,尤其全校雖僅62位學生,但超過半數的學生來自其他學區,可見在少子化時代,所有學校若能像樹人國小這樣,走向特色化與精緻化,將能突顯存在價值。他還說,「台灣也是,雖然小,卻令人驚豔」,而這套書不只有紙本呈現台灣特色,還透過數位版本,讓台灣之美行銷全球。

3
台南縣撰寫團隊召集人黃文博校長致詞。

出身台南縣的教育部主任祕書陳明印也說,《走讀台灣》內容生動傳神,符合教育學與心理學原理,透過「走讀」,能讓生長在此的子弟們認識台灣,並進而愛惜台灣。他認為,這套書兼具地理、文化、自然、歷史與產業等特色,尤其電子書版本更使教師容易取得教學資源,建議學校老師應多利用其內容轉化成學習單,培養學生愛鄉愛國的熱忱。

4
與會貴賓與撰寫團隊合影

此次發表的新書,台南縣部份共有兩冊,負責撰寫的團隊是由退休校長黃文博邀集地方文史工作者和學校教師與校長共同進行,他以一貫坦率本色說:「我覺得自己是很很龜毛的人,沒想到文化總會比我還龜毛,編審對書裡照片和文字要求都極高,我們一度想乾脆放棄,但最後在編審委員鼓勵下,終於堅持下去而完成。」他說,「正因如此,所以這套書呈現出精緻程度,照片精彩,文字洗練,可做為參考典範。」

台南縣副縣長顏純左則認為,台南縣市就要合併,這套書正好做為歷史見證,尤其未來大台南市是以「文化首都」為特色,而文化需透過解釋才能深入人心,有了這套資料完整豐富的書,將使人人都有能力成為台南文化的觀光大使。

5
文化總會劉兆玄會長體驗做版畫。

發表會後,也是作者之一的樹人國小張溪南校長帶領與會貴賓實際走讀並介紹書中景點「樹人國小」。創建於日昭和2年(1927)的樹人國小,曾是培育烏樹林糖廠日人子弟為主的貴族學校,僅少數台灣人就讀,但隨時代變遷,學生人數銳減,目前發展成一所小而美的小學,近年以蔡瑞頒醫師指導的創意偶戲和吳鴻滄老師的美術教學為辦學特色,連年獲得各項比賽獎項,陳坤厚導演的電影《孩子的天空-新魯冰花》便是選定該校舊木造教室取景拍攝,全校師生皆參與演出。

6
劉兆玄會長(中)與吳鴻滄老師(右)互贈作品並合影留念,左為樹人國小校長張溪南。

活動最後,由吳鴻滄老師示範版畫做法,並邀請與會貴賓實際參與製作由他所刻版設計的木造教室彩色版畫,與會的劉兆玄會長等來賓在完成後簽名並與樹人國小互贈作品留念,為發表會畫下完滿句點。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半年一會:台東秀明自然農法市集

這是在地、樸素的農夫市集,沒有華麗的布置與精采的活動。 只有讓更多在地朋友,直接面對親自耕作的農夫,摸到、看到新鮮採收的農作物。

台東 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一群生根在台東的專職農夫,共同以純淨的「秀明自然農法」無農藥無肥料栽培農作物,除了草葉堆肥,不用任何化學或有機肥料,更不用任何化學或有機之防治病蟲害資材,純然信任土地與植物的生命力。幾年下來,土壤更乾淨了,農作物展現出大自然生命的純淨本質,種植的蔬果具有獨特的香味與口感,農地上也出現多樣與多元的生物。

我們幾個農夫持續進行全家的月聚會,分享技術、快樂與經驗,在農地上耕耘,沉浸於農業的喜悅,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喜樂。很盼望讓更多在地的朋友,一起分享我們的感受、發現農業的美好,因此自兩年半前起,每半年舉行一次台東的「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這是在地、樸素的農夫市集,沒有華麗的布置與精采的活動。 只有讓更多在地朋友,直接面對親自耕作的農夫,摸到、看到新鮮採收的農作物。可以單純逛逛,也可以找農夫聊聊耕作心得、對環境的思維。

xiomiguntitled1

台東的幾個農夫家庭的攤位,將有稻米、當季水果、自用之蔬菜、農產加工品,還有一些小點心。 我們都是親自耕作的小農,沒有數量很多的農作物,晚到的朋友也許向隅,只好先說抱歉!

除此之外,幾個農夫的好朋友過著自然的生活,如自然材、非洲鼓、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等,我們也邀請一起來分享。

我們的市集沒有任何政府或民間團體協助,只有「誠品台東故事館」基於社會責任,提供寬敞便利的場地並幫忙宣傳。

誠摯歡迎台東或外地的朋友闔家光臨!

日期 / 時間:2011 年 1 月 22日 (週六) / 早上 9:30 下午 13:00

地點: 誠品台東故事館 (台東市博愛路 478號) 後方院子

09:30 – 13:00【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 農夫耕作的農產品展售 * 自然生活分享:非洲鼓、荒野保護協會等誠品後院

11:00– 12:00【環境紀錄片】

社區的力量~ 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

(美國發行紀錄片、英語發音、中文字幕、53 min.)

誠品2樓藝文空間*自由入場

13:10 – 13:40【自然演唱】

演唱者:曾意晴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台東Message樂團成員,歌仔戲歌者)

誠品後院  *自由入場

聯絡人:林義隆 / TEL:0916-146102

untitled2

山林小學(1)部落需要什麼樣的校長?

如果部落裡的頭目、耆老、獵人或藝術家,比擁有教育學分的人更加知道如何培養部落的下一代,他有沒有資格成為這所實驗小學的校長?

4687480405_a0d732c27f_z
攝影/鐘聖雄

號稱原住民規模最大的聚落–瑪家農場即將於本月底開張,預計會有好茶、大社及瑪家三個部落共483戶近2000名族人入住。規劃興建的長榮百合小學也將於明年初動工,預計於100年9月落成啟用。為了能使籌備工作順利,縣府最近正在辦理籌備主任及未來教師的遴選作業。

根據『屏東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籌備處主任遴選簡章』,第二條有關籌備處主任的資格規定:『凡中華民國國民,符合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4條及國民中小學 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第10條所列校長資格,且無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1條、第33條規定情事,得申請參加本次遴選』。因為籌備處主任就是 未來的校長,因此備受矚目。

根據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4條規定:『國民小學校長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師範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院、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或其他院、系畢業曾修習規定之教育學科及學分,並曾任國民小學主任二年以上,成績優良者。二、師範 專科學校或大學、獨立學院教育專修科畢業,並曾任國民小學主任三年以上,成績優良者。三、具有第一款、第二款學歷之一,並曾任國民小學教師二年及分類職位 第七職等或與其相當之薦任教育行政職務三年以上,成績優良者。』。

另外,從『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第10條所列校長資格』,候選校長必須是『參加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甄選合格,經儲訓期 滿成績考核及格者,列為候用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除發給證書外,並由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分別列冊候用。選、儲訓及候用作業,由直轄市、縣(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換言之,根據以上規定,百合小學的候選校長必須已是目前候用校長才可。

從事教育工作者,是否一定得有教育學分才可,本身就是個大問題。好像只有教育科系畢業者或有修習相關學分者才知什麼是教育,只有他們才有資格擔任教師或經營學校,別人無此專業也無這個能力!按照這種制式的遴選方式,實在看不出長榮百合小學會與其他學校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如果部落裡的頭目、耆老、獵人或藝術家,比擁有教育學分的人更加知道如何培養部落的下一代,他有沒有資格成為這所實驗小學的校長?

這所小學標榜以多元文化為經營主軸,但多元文化的落實不是喊喊口號而已。在我看來,多元文化能否落實的關鍵取決於掌舵者是什麼背景、什麼族群,甚至 是什麼出身。如果校長與學生的族群背景和人生經驗差距太大,我實在懷疑他會如何設計多元文化課程,如何看待學習成果不佳的學生,有多少時間參與部落的公共 事務,與 “不懂”教育的父母互動。當校長任期結束,是否就像我們認識的許多校長一樣,拍拍屁股從此與部落再見。

期待這所山林小學可以擺脫制式僵化的程序,透過開放、彈性及創意方式遴選最佳的掌舵者。

延伸閱讀:山林小學(2)部落教育:文化是在生活裡面來實踐。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之後。事實上,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將軍、漚汪、學甲、西港…到台江,文化同源,血源同脈。

台江公民記者,文化拓墾溯源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之後。

事實上,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將軍、漚汪、學甲、西港…到台江,文化同源,血源同脈。

一早趨車,帶領著海尾、十二佃及總頭寮,民俗工作坊的大廟興學志工學員,踏上台江文化溯源之旅,沿著濱海公路前進。今天要來尋親認人識文,今天是台江公民記者實戰培訓,台江拓墾移民之路的行路見學。

認人識文,西哲凃爾幹認為這是教育的二大核心。

台江公民記者實戰培訓,要養成的也是這二大核心能力。

taijinitled1

一路上與夥伴分享經驗,不要急著去記錄田野文獻資料,而是先認人尋親,建立彼此的社會關係,熟識人,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做好文化記錄研究工作。

九時不到,將軍小引廈的族親吳南雄早己在金興宮等候著我們,吳南雄先生也是將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說,村裡目前約有千餘人,年青人大多到外地謀生。

南雄兄有一個想法,若是這片鹽田觀光能夠發展好,那麼,將軍社區定有第二春。

將軍社區,父祖習以台語喚做「將軍庄」,這裡是西南台灣「將軍吳」子孫的母庄,向北到雲林彰化,向南到台江、高屏。

族親吳昭邦說,當年吳施二家從福建搭筏來到現今廟址的港邊,施姓人家在港南,吳姓人家在港北搭寮安居,夜深二盞油燈高掛在茨前,一早只見施姓人家的油燈早熄,吳姓人家的茨燈仍亮著…後來,施姓再北遷四湖、彰化一地。

在地耆老施永龍先生則轉述著祖先的記憶,他說,施琅被賜跑馬三天封地,馬跑到將軍一地時,馬蹄鐵掉了,因此,就不跑了。施琅從蘆竹港登岸之後,分四地安營,一是頂山,二是馬沙溝,三是下山仔,四是將軍,中間設公館,「公館」舊名,地方鄉親仍知。

施先生還說了一則施吳二家「姑換嫂」的典故,他說,將軍施姓族親後來只剩一戶人家,施母帶著兒女打拚,施家的女兒就嫁給大引廈的吳家,然後,施家的子孫又娶大引廈的吳家的女兒做媳婦。

從施永龍先生的口述,可見施吳二姓人家在將軍一地,曾經相互扶持拓墾,親上加親。

他還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土匪來搶將軍庄,一聽「海尾黑令旗」到,就慌忙撤退。

人親土親!

先民在西南台灣圈田築塭,搭竂興社,憑藉著就是這一份「相放伴」的精神─團結拓墾,開創文化!

untitled-2

昔日曾聽祖父輩口述,海尾族親每年逢鯤鯓王聖誕時,騎單車、駛牛車回將軍庄吃祖酒,尋親敘舊,今日將軍文化溯源之行,也巧遇民國五年出生吳陳玉蘭老祖婆。她告訴我們,四十年前丈夫吳正未往生前,時與海尾族親「相找」,可惜她不曾去過海尾。

從將軍到海尾,「將軍吳」族親像似候鳥轉為留鳥,在台江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

在南雄兄、昭邦叔的介紹下,我們重回「將軍吳」先賢吳萱草的舊居,門前寫著「延陵演派」,廳堂前加建拜亭,十分古樸,吾人入內向挺谷公參拜,祈願台江文化久久,台灣子弟百代長榮。

untitled-3

離開將軍庄之後,再驅車赴漚汪大廟文衡殿參拜,這裡是台江什二佃程、高及總頭寮林姓人家的祖籍地,入鄉先進廟,一廟之主即是一村之主,大廟是地方文化歷史藝術中心,這是進行民俗文化踏查很重要的起點。

在大廟解說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林崑崗紀念館、方圓美術館…這是漚汪子弟鄉親發展現代文化教育的努力。

一地之興不只是要有傳統文化,更要有現代教育文化的建設,從社大公民學習的精神來說,立足本土,放眼未來,從本土文化的再認識過程中,觸發出現代性的問題意識,因此,社大師生、台江公民記者要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轉譯小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如此,大手攜小手,共創文化的、現代的、幸福的台灣。

untitled-4

結束上午文化尋親見學之旅,我們繼續北上北門,參訪「磘火重生」的玉湖社區。

這裡舊稱蚵磘港,透過友校北門社大的介紹,大家結識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敏雄先生,王理事長在玉湖大廟內,透過簡報與我們回顧「磘火重生」的問題意識及在地知識再生產的過程,流露著他對振興家鄉的希望與熱情。

原來,蚵灰不只是有機建材,也是有機栽培驅蟲、改良土質的好材料,更是古早的食材藥引,未來還可以開發成美容保養品。

原來,在地充滿希望,只待後輩熱情者開採發展。

untitled-5

今日的玉湖蚵磘港一行,讓我們見識到為鄉、為文化發展的知識經濟力量,王理事長從研究中發現了蚵灰帶給地方無限的生機,這是我們從本土文化知識再生產過程中,所看到的希望。

從玉湖社區的文化振興之路反思,吾人也看到社區營造是台灣本土文化創新的實驗,這種實驗是為了在地文化精神與生產而努力,文化生產應從教育、學習、經濟、生活等層面再發展,而不是停留於文化的整理與展示而己。

簡言之,社造的生產是一種學習與教育的產出,例如,蚵灰磘小規模的實驗試燒成功之後,可以做為學校本土教育的體驗學習課程,可以擴大到產業的技術移轉,這就是社大知識解放、台江文化運動的學習精神。

社造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實驗,要彰揚在地精神,要努力生產,如此才能產生力量,而不會停留某一種古老的美好擁抱。我們必須將文化知識化,採取研究精神,解構其所以然面,然後再進行知識經濟的創發,這就是蚵灰磘給吾人的啟發。

從傳統文化中去發現知識,發現所以然的秘密,如此,我們就可以發展在地的文創希望。

untitled-6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樂樂蘿蔔.樂樂台灣

用白蘿蔔切塊醃蜂蜜製成的「蜂蜜蘿蔔汁」是保養支氣管的絕妙好物唷。醃完的蘿蔔還能當蘿蔔干吃,整個喉嚨也會鬆開,這是我在日本學到的妙方。

昨天晚了半小時看「Lost檔案」,沒想到就搞得我非常lost(其實根據這種編劇少看一集應該也不會發現)。正有點力不從心的時候,朋友說,去煮點蘿蔔好了,你最近不是一看那蘿蔔就心情很好嗎。

我笑出來。我乖不是因為吃了乖乖,我快樂也不是因為蘿蔔來自於樂樂農場。但朋友說得對,我的確是很為這幾天才認識的樂樂蘿蔔開心得很。

上週四冰拿鐵傳來一信推薦,高雄美濃樂樂農場的白玉蘿蔔

我連過去部落格一看就一見鍾情。白玉蘿蔔長得好像小白腿(不是小白臉),農場主人的小孩「樂樂」本尊還坐在田當中。別說公視「我們的島」記者返鄉生產+務農的祝福,蘿蔔不用除草劑並經過農藥檢測,「不用削皮」這件事更是完全打動我。

(用隔熱墊當比例尺之樂樂蘿蔔CSI。一個個寶島台灣。)

7120af5d

當天我就立刻訂了兩盒10斤,跟幾位有在進廚房的同事分享。周一近中午,「樂樂蘿蔔」就來了。長得跟部落格照片中是一模一樣!當晚回家我就洗了一根直接切塊煮湯,吃起來跟沒皮一樣,全身從鬚到葉梗吃光光,太方便了,不用擔心切了一半的蘿蔔不酥湖。拿一條煮一道菜或一小鍋湯剛好。非常適合都市人!這麼棒,誰來救救我啊。

值此同時,我按照貓玲玲的指示製作蜂蜜蘿蔔汁:

用白蘿蔔切塊醃蜂蜜製成的「蜂蜜蘿蔔汁」是治療保養支氣管炎的絕妙好物唷。

醃完的蘿蔔還能當蘿蔔干吃,整個喉嚨也會鬆開,不會那麼緊。這是我在日本學到的妙方。

我家隨時都有「蜂蜜白蘿蔔汁」。

直接生食切塊,放進容器裡(最好是玻璃容器),再倒入蜂蜜,份量為淹過蘿蔔塊,然後封起來,置放在常溫下。

妳會看到蘿蔔和蜂蜜的神奇變化。食用方式是:直接用湯匙或倒出來杯子裡喝,不要再加水。沒喝完請放在冰箱保存。

我一邊喝著蘿蔔魚頭湯,一邊看蘿蔔與蜂蜜結合的物理變化。從8點開始製作撐到11點偷喝,蘿蔔放水之後稀釋了蜂蜜甜度,讓蜂蜜有蘿蔔的香氣,非常順口,果然不用另外加水。
當晚我看到樂樂農場e來的叮嚀,便回信給樂樂娘致意,她也很高興的說要學習蜂蜜蘿蔔汁。(其實美濃應該已經有64種蘿蔔吃法了吧)

樂樂農場的叮嚀:

(1)記得不要洗,蘿蔔皮上保留一些田裡的土,可以保鮮得更久,反正等到要料理時再洗也不遲。
(2)把白玉蘿蔔包上報紙或廣告紙,放進冰箱下層冷藏,至少可以保鮮十天半個月都不會變軟。

(3)如果要煮湯,記得不要太早將蘿蔔下鍋,因為這種蘿蔔很嫩,太快下會煮太爛,雖然煮久可以增加湯的甜度,但是吃起來就失去口感了!

(4)少部份蘿蔔的頭會有些青青的,那是因為受到陽光直射的關係,這部份有時候會有些苦味,如果不喜歡直接切掉就可以了,沒有關係,不過有些喜歡蔬果甘味的人,就不會切掉,看個人需要而定。

第二天我馬上挺著胸脯辦起團購。要吃就趁當季,而且價差實在是太多了柳: 一盒5斤特價169元,買五送一,黑貓運費另遞增。

一箱25斤特價450元,含運費為600元。也就是5斤才120元!
5斤大約是有15至20條的蘿蔔,怕重的人可以分兩次扛回家。(不要問我蘿蔔是長得跟樂樂一樣大嗎這種話,小孩照片太吸睛導致你失神嗎)所以一天下來我已經身肩了大約60斤正式結案100斤的訂量,誠可謂十分愉快。當然也包括了超愛吃蘿蔔、不想吃中國蘿蔔、首次以Soho族加入團購興奮不已的貓玲玲。

我誠懇的團購徵召信被冰拿鐵轉回給樂樂農場。 樂樂的娘慧宜寫了一封信給我們,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說要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因為這讓我在今天低溫中感到和風徐徐:

「晚安!

看了這些,很感動,覺得自己雖然是一個人在田裡工作(其實還有樂樂在車上睡覺),但是真的不孤單耶!

之前,以為有風吹、有鳥叫、有蟲鳴、有鄰田聊天的笑聲、、、,但是現在又多了一個,那是等著我們收成的朋友們的心情啊!

我覺得,這種被等待的感覺,是會讓農人更有價值感與自信心,也會因此覺得務農是有自尊、也被尊重的一種行業。

希望所有農民,也能夠跟我一樣,擁有過這種感覺!(謝謝WC,妳讓我重拾很多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信心!)

是不是,農陣最後的目標應該也是這樣呢?讓每個農民驕傲的、快樂的在田裡工作與生活。

我還想再說一次:在農村生活,幸福!

擁抱!大擁抱啊!」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興趣的朋友,記得趕上12月的產季,樂樂台灣。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