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溪青梅大歉收,農民血本無歸

花蓮縣卓溪鄉72.71公頃的青梅嚴重歉收,預估產量只有去年的1成,創下近30年來最低記錄。依照農委會的認定,果樹只有在收成前夕受災才能申請救助;但像梅子這種在開花期遭受天災,導致無法授粉、結實,卻無法申報災損….

受到冬季忽冷忽熱、以及去年11月底米塔颱風的影響,花蓮縣卓溪鄉72.71公頃的青梅嚴重歉收,預估產量僅約50公噸,只有去年的1成,創下近30年來最低記錄,花蓮縣瑞穗鄉的青梅也減產5成以上,農民血本無歸,無語問蒼天。

20080330--1
青梅已進入產季,原該綴滿果實的枝條上卻只有一顆青梅孤伶伶懸著。

花蓮縣是國產青梅的主要產地之一,3月份即進入產季,是最早上市的青梅,碩大優質的頂級手採青梅市價可達一台斤35元以上,竿採(以竹竿敲打採收)後經過分級的上等青梅批發價一台斤15元,每年為山區農民帶來不少收益。

然而這個冬季氣候異常,梅花盛開的12月和1月份天氣忽冷忽熱,導致花期大亂,梅樹分批開花、分批結實,同一棵梅樹上,同時綴著花、果,使得梅農不知如何採收,竿採怕敲壞了花、手採又不敷成本。

南花蓮的梅樹除了受到冬季天候不穩的影響,更在開花初期就慘遭秋颱摧殘,玉溪地區梅李產銷第四班班長李宗信說,去年11月底,花苞才剛成形,就遇到米塔颱風,掃光了所有的花苞、也損傷了枝條,梅樹根本來不及開花授粉,「沒受孕的樹長不出果子啊!」

20080330--2
玉溪梅李產銷第四班班長李宗信拉著梅枝說,「往年收成好時,結實累累的枝條會垂到這麼低」,但現在枝條上卻空盪盪的。

卓溪鄉中平部落的梅農金阿榮種植一甲地的青梅,去年的收成有4,000多公斤,結滿青梅的枝條沉甸甸地垂墜到地;但現在走進梅園,原該結實累累的枝條上只有零星一兩顆青梅孤伶伶懸著,一棵樹採不到50顆青梅。

金阿榮說,種青梅將近30年,今年是最淒慘的,光是兩次施肥就花了36,000元,卻只有四、五百公斤的收成,估計最多只能賣到30,000元,「連肥料錢都不夠付啦!」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曹紹徽3月10日南下視察玉溪地區農業,特別關注青梅嚴重減產的情形,前往卓溪鄉梅李產銷班慰問梅農,表示會與農友和農會共同努力,為卓溪青梅產業打拼。

李宗信向曹紹徽訴苦說,這兩年班員們投入很多人力修剪枝條,讓梅樹矮化,並施用有機肥,希望提升青梅品質,沒想到老天爺不幫忙,梅農投注比往年更多的人力與生產資材,產量反而銳減,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玉溪地區農會總幹事龔文俊指出,依照農委會的災損認定,果樹只有在收成前夕受災、落果嚴重才能申請救助;但像梅子這種全年生果樹,明明在開花期遭受天災,導致無法授粉、結實,卻無法申報災損救助,非常不合理,農委會應該認真檢討災損認定標準,以免農友繼續受害。

對於這麼奇怪的災損救助標準,南花蓮有農友是這麼形容的:就好像健保只補助落胎的,卻不補助少女時代被強暴而致不孕的不幸婦女。

面對嚴重歉收的局面,曹紹徽表示,只希望今年因為青梅產量少,價格能夠上揚,減輕梅農的損失;她也指出,未來行銷青梅的方向是品牌行銷,要做到讓國人都知道「花蓮的梅子就是好梅子」的口碑。

龔文俊則希望農糧署伸出援手,今年卓溪青梅產量創下有史以來最低紀錄,梅農投入的心血與成本無法回收,盼相關單位給予協助。龔文俊說,產量減少或許會讓青梅價格稍微上揚,但近幾年政府鼓勵粗放梅園轉作,等於是不鼓勵青梅增產、又受到中國進口青梅的影響,台灣青梅的價格一路下滑,青梅產業局勢不利。

今年這些逃過風災和天候影響的青梅因「競爭對手」遽減,倖存的梅子滋養得更好,量少質精,龔文俊表示,農會將和往年一樣輔導青梅加工、協助農友做品牌行銷,打開卓溪青梅的知名度;而許多梅園位於深山地區,運輸成本高昂,將研議辦法輔導梅農轉作,但近郊緩坡產區的梅園仍具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也將輔導梅農加強田間管理、並儘力爭取資材補助,期使卓溪青梅產業更上一層樓。

島嶼極南方─屏南社大周歲記

許多人詢問屏南在哪裡?其實這很難說清楚的。如果要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界定,可以模糊的說,屏東縣東港溪以南的區域。然而如果要從社會學或者文化學來說,也可以說,屏南就是台灣。

我願,當我歸去時,有了山的沉穩,有了海的曠達。(引自林雙不,1974,《千里煙波》)

沿屏鵝公路過枋山進入恆春半島時,視覺總會有不同的變化,灰濛濛的靄霧霎時消散,天空豁然開朗,陽光清燦明亮,海水無限湛藍……這就是墾丁,一個陽光國度,感覺上比南方更南的地方。(引自杜虹,2001,《比南方更南》)

image001
屏南社區大學,以閒置空間(衛生所)改造再利用為辦公室及教室。

屏南社大滿周歲了。時序進入3月,伙伴們循例忙碌於下學期的課程相關事宜。在這學期之初,我思考了許久,借用民俗上「抓周」的習慣,「抓」了林老師與謝老師的文字作為本文的靈魂,自我期勉也與大家分享。

許多人詢問屏南在哪裡?其實這很難說清楚的。如果要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界定,可以模糊的說,屏東縣東港溪以南的區域。然而如果要從社會學或者文化學來說,也可以說,屏南就是台灣。經營台灣,要有台北、高雄雙首都的概念;經營屏東,要有屏北、屏南雙區域的概念;經營屏南,則要有東港、恆春雙核心的概念。屏南的經驗對台灣相對上有重要的啟發-出發於恆春,拓展於東港,遍佈於屏南。

屏南在鳥類生態上,是台灣的縮影,屏南的龍鑾潭好比是鳥類的五星級國際飯店及國際機場,鳥類們在這裡吃飽喝足,便展開偉大的跨國旅行。屏南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也是難得的台灣經驗--在去年的公共論壇上,我們促成了書寫台灣的二元纏繞主軸的發生--人文與自然;本土與生態;作家與讀者的對話。

民主、多元的台灣,漸漸成型。在台灣,漸漸不再將原住民稱為番,甚至以族名為榮;也漸漸不再將新移民女性稱為外籍新娘,而願意投入關懷。但步向永續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比南方更南的地方,彼此尊重,互相豐富的經驗悄悄發生。可是不夠,真的還不夠,我們要讓南方的聲音,投射於北方的他者,反射出草根台灣的公民意識。

由上而下的官方觀點造成的單調印象,中南部是過年回娘家的地方,東部是度假的後花園。不平均的知識與資訊生產,台灣被簡化為台北觀點,台北101作為台灣的經濟象徵,兩岸三通只是台北與上海的家務事(王宏仁,2007,《台灣社會學會通訊》)。然而,毋庸置疑,台灣的象徵絕對是南方,好比年輕人說的「這樣很台!」,絕對是說南台灣而不是說北台灣,不是嗎?

作為全國最南的社區大學,作為台灣正規高等教育與非正規高等教育的「極南方」,我們作為地理的南方,空間上的親近性,精準的描繪南方社會的脈動;作為社會的南方,我們持續關懷各種社會支配關係上弱勢的那一邊;作為全球的南方,台灣是全世界分工體系的南方,靠著辛勤的人民,不斷力爭上游。我們唯有基於這種透過這種深刻的反省,才能更清楚的定位台灣經驗的意義。

今年,屏南社大邁向第二年,除了滿心感謝一路上陪我們走來的前輩與朋友,也以十二萬分的誠意邀請大家,繼續支持屏南社大,讓社區大學系統再次為社區學習,成人學習寫下新頁,成為台灣的經驗,並讓這股安定社會的力量,溫暖屏南各個社區,各個角落。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留田角的生態哲學

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可思議的複雜關係,其中奧密還有太多是科學界尚未發現的,但並不表示尚未發現的價值就不存在。土壤裡的蚯蚓曾在很長的歷史中被視為會破壞植物根系的害蟲,卻在研究

「飼老鼠咬布袋」是一句古老諺語,人人耳熟能詳,而我卻到近日才從八十三歲的老母親口中得知「留田角以養鼠」的農俗。

那天母親站在窗前看著在收割過的田間曬太陽的野貓,直說那貓長得漂亮,我說那貓不近人,可能靠捉田鼠為生吧?母親卻忽有所感,說現在人割稻,田裡收到光光光,怕連老鼠都沒得吃了,「恰早你老祖尹割稻仔,攏嗎會留田角乎老鼠吃!阮細漢ㄟ時都還留過咧!」

「啥米是『留田角』?」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的陌生辭彙。

「就是割稻仔勿使割尬光光,田角要留幾撮仔乎老鼠吃。」

「留著的稻穗也有鳥仔會來吃吧,敢一定能給老鼠呢?」

鳥仔來還要趕哩,那時連落在田裡一粒穀子都撿得乾乾淨淨,就是田角一定勿使收,囝仔去抽一穗大人都要罵。」

小只聽人們視鼠如患,這是頭一遭聽說人為鼠留食。老人有此一說:遠古時候人苦於饑饉,是老鼠從天庭咬來穀種給人種作,人和鼠從此有了協議,每逢收割一定為鼠留下一些以示酬謝。 「現在人都反背(背叛老鼠)了,稻仔收尬光光,連草也除到光光,勿識擱看人留田角囉。」

母親沒說人反背了之後會有什麼後果,但這耐人尋味的故事卻繼續在我心裡琢磨著。古人沒有科學的生態觀,卻對「天」(或自然)有極高的尊敬,天既生萬物,敬天者當然也該敬萬物,生存的競爭雖不可免,凡事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卻是應該做到的仁厚,但是像老鼠這種人人討厭的東西,要說服大家網開一面怕有些困難,這故事也許是哪位有影響力的仁智長者希望人們不要一味趕盡殺絕,卻又沒有為鼠辯駁的根據而編出來的吧?

現今的科學昌明,要人再相信這種神話已經不可能了,然而這故事的精神卻與最先進的生態觀念若合符節。農業科學也一度以「害蟲」「益蟲」的簡易二分法為昆蟲定功過,對害蟲的撲殺幾乎是不擇手段務求殲滅,連帶的益蟲也遭殃,對待生態系中的其他生命亦復如是。但一切以人為本位的思考,已漸漸被越來越廣泛深入的科學研究證實為狹隘短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受到重視是相當晚近的事,直到一九九二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世界各國終於正視生物複雜度的重要,人們普遍承認自然界的萬物都有其生態地位與存在的價值。

950311文錦田裡的蝌蚪_2953
稻子與蝌蚪共存的田裡面,蘊藏著無數的生命值得探索。

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可思議的複雜關係,其中奧密還有太多是科學界尚未發現的,但並不表示尚未發現的價值就不存在。土壤裡的蚯蚓曾在很長的歷史中被視為會破壞植物根系的害蟲,卻在足夠的科學研究發表後成為土壤最大的功臣就是一例。而更廣泛的生態觀所觀照的是整個地球生命圈的健全,這個健全之鑰就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美國有些州規定農業栽培者必須在收成時留下一定百分比的農作物供野生動物取食,瑞士則補助每一棵不加修剪的農家果樹,以利野鳥留棲,都是因應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前衛做法,那個失傳的「留田角」舊俗一點也不落伍,倒是我們現今絕大多數的農夫可能落伍了。
鼠年快樂!

(本文轉載自「寶蓮園」網站,作者為農人)

融入社區的地方文化館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緊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宜蘭縣政府於社區裡頭,結合綠建築的概念,規劃興建了「無尾港解說中心」,目前委託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經營與管理。然而,有限性的委託經費,並無法支持非營利性質的營運需求。

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鼓勵縣市及鄉鎮層級地方政府,依據在地特色成立各種主題展示館及展演設施,另伴隨後續社區營造之蓬勃發展,以及「地方文化館計畫」之推動,促進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運用閒置空間,成立以文化資產、環境保育、生活美學、地方產業為訴求之小型性展覽、演出及活動空間。

許多館舍於籌劃初始,經常滿懷衝勁與熱情,但是,卻因未能針對後續組織人力及財務結構進行仔細評估,導致開館活動之後,淪於長期閒置、低度使用或無以維繫之慘痛結果。

仔細想想,由社區總體營造催生之地方文化館運動,兩者仍有本質性的差異,前者多少仍存在著社會福利的思維,因此,只要社區居民願意走出家門,共同營造健康環境,推動弱勢族群照顧,就覺得滿足與欣慰,甚至需要持續性的投入補助經費,也覺得理所當然。

不過,後者卻是一種高投資、低回收之文化事業,或許在評估、規劃、建置階段,結合政府資源共同推動,仍屬合宜,等到實際開館營運後,則普遍認為應該逐步減少政府資金挹注。可是,此時所需要的專業(職)人力,以及各項展演活動、解說教育課程,日常水電、網路、電信、館舍維護等開支,乃至典藏與研究工作之持續推動,經常遠非個別社區或地方組織,甚或多數地方政府部門,所能有效因應與面對。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一句老話:
要害一個人,就鼓勵他去創辦一本雜誌。
現在也許可以改為:
要害一個人(或團體),就鼓勵他(們)去成立一間地方文化館。

也因此,除少數政府部門或企業及民間團體,的確擁有相當豐富的典藏文物,也準備好接下來之各項任務與挑戰,否則,真的不宜貿然邁向這條必須長期投入的不歸路。當然,這並不意味,地方文化館是個錯誤的推動方向。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緊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宜蘭縣政府於社區裡頭,結合綠建築的概念,規劃興建了「無尾港解說中心」,目前委託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經營與管理。

image001
兩棵大樹之後就是無尾港解說中心

然而,有限性的委託經費,並無法支持非營利性質的營運需求。還好,港邊社區自從1990年代前後,因為反對「蘇澳火力發電廠」之設立,結集了一群自然生態的愛好者,除長期關注環境事務,後續亦結合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逐步與社區居民共同朝向「生態社區」的願景進行努力。

社區裡頭,除解說中心外,還有私人民宅改造的社區願景館(目前已逐漸轉型為老人學習中心),新的願景館「嶺腳埕」,以及無尾港工坊等3個地方文化空間。後者由原本擺放漁具與牽罟用器具的工寮改造而成。男性長者於此傳授將木材以火燒烤,進而解決蟲蛀、發霉等問題之傳統碳燒工法,並將處理完畢的木材,製作成櫃子、椅子等家具,婦女們則接受預約,提供外來訪客美味的在地佳餚。

image003 image005 image007
無尾港工坊包括阿公ㄟ工寮(左)、再生藝品坊(中)、阿嬤ㄟ灶腳(右)等。

近年社區研發備受各界好評之石頭魚彩繪工藝產品,亦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與生命,此外,也積極投入老人照顧工作,與鄰近岳明國小合作推動鄉土教育課程等。

這樣的累積與成果,讓原本於城鄉差距的趨力下,逐漸被遺忘與拋棄的鄉間社區,重新成為一個離鄉居民願意回此安享晚年的新「心故鄉」。同時,結合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之自然資源與上述文化空間之活力與能量,則讓港邊社區成為外來訪客可以到此學習生態知識、體驗地方工藝、品嚐社區美食、分享社區情意的「慢活社區」。

雖然港邊社區的經驗,並無法被全然學習與模仿,目前許多可見成果,皆有其獨特性的發展條件與推動歷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地方文化館若能與其週邊館舍,乃至所位處之在地社區進行相互合作,共同建構一個完整性的生活體系與生態脈絡,將有助於改善個別館舍之營運體質,提升執行效益,進而走出一條可以永續發展的迢迢活路。

晚春枇杷滋味

在市場裡看見枇杷的小販,忍不住帶了這晚春的滋味回家。住在中部,可以很容易的、幸福的品嘗到這美麗優雅的果子,阿嬤小販來自東邊山郊太平,帶著自家產的枇杷來到城裡的大市場,除了新鮮的枇杷…

在小巷拍著枇杷,
看著她豐美,接著風乾出略粗皺的皮膚,然後瘦黑乾扁而凋。
生命的美好姿態啊!
從最美好到凋萎的肌理,
每一分、每一份都是美、是驚喜、是讚嘆、是靜默、是憐惜。

20080328_02

20080328_04

在市場裡看見枇杷的小販,
忍不住帶了這晚春的滋味回家。
住在中部,可以很容易的、幸福的品嘗到這美麗優雅的果子,
阿嬤小販來自東邊山郊太平,帶著自家產的枇杷來到城裡的大市場,
除了新鮮的枇杷,分果實大小與完整度不同價格外,
還有自家熬煉的枇杷果膏,濃黑滋味甜蜜。

20080328_01

太平是枇杷的重要產地與種植發源地。
早期日本人在這裡種下枇杷,並且成功結果,大量開始種植,
曾經有一度太平的枇杷產量真是多,
當季時節,許多人來到這裡,買著一大竹蔞的枇杷回家品嘗,
多年後枇杷似乎不太受人喜愛,種植面積也下滑,
也許是食用時與其他水果相較,就顯的不夠俐落乾脆而麻煩。

20080328_06

食用枇杷時,可以三四指頭扥握住較圓肥的底部,
由尖部撕下果皮至臍部停止,
逐一的一瓣一瓣私下全部果皮,
薄而軟的果皮,像是舞裙一般垂下,
美好而多汁水嫩的果肉扥在指頭上,
再開始品嘗那濕潤與柔軟的果肉美好,
微甜的,不酸、不澀、不需硬齒、不需費力的。
枇杷是體態優雅,皮膚溫柔細緻的女性,
適合這樣慢慢的品嘗,
也正適合晚春時節,
像是不捨春天的美好一般,
帶著輕輕嘆息與感謝大地美好的心情,

來自晚春的枇杷。

20080328_05


(本篇文章承蒙作者同意分享,轉載自「miru」部落格,網址:http://www.miru.idv.tw/index.htm

滇緬味道在尋常巷弄

這裡是中和市華新街,85度C招牌佇立後是滇緬移工的天堂。空氣中浮盪辛香酸辣與汗水勞動揉合而成的獨特,舉目可見各式滇緬食物店號,一條街景左右兩側幾為飲食小店,一日之晨正是各地滇緬移民由四方聚集….

週末午後,我車行穿越人潮洶湧的南勢角黃昏市場,陣陣逆流的人潮,彷彿提示我逆行過後的目的地,也是叛逆於所謂本土在地的根植;來自異國的族群,落腳、生根與適應或不適應,錯錯落落一傳十、十傳百,鄉愁與鄉愁的牽繫構築異鄉空間生成…。這裡是中和市華新街,85度C招牌佇立後是滇緬移工的天堂。空氣中浮盪辛香酸辣與汗水勞動揉合而成的獨特,舉目可見各式滇緬食物店號,一條街景左右兩側幾為飲食小店,根據友人轉述,一日之晨正是各地滇緬移民由四方聚集於此飽足一餐準備為一日上工展開起點的第一站,而那樣的熱鬧盛況與交談是獨屬於那樣的族群與家鄉味,店家大膽地書上家鄉文字菜單,舉凡租屋、移工活動、移工學習識字班…等食衣住行育樂新聞都轉化為家鄉文字被重新解讀與注入外籍移工的生活。

image001
富有緬國風情的餐飲招牌。

騎樓街頭下販賣來台緬甸人士必備的語言學習第一課。

image003
因英國殖民尚保有的早午茶習慣,讓街頭隨處可見喝茶吃餅。

華新街,看在外人眼中,它或許只是一個嘗試異國美食的尋常巷弄、是一處體驗異國新鮮的場所空間。這裡保有英式殖民風情生活慣習,有早茶午茶的補充活力與悠哉閑談、有舊式樓宇打出騎樓,再放上幾張桌椅,一盅茶、一塊餅、幾個人、便可泡上一陣。我看著陌生文字綠黃相間、鮮豔而又濃烈映入眼簾、穿心越嶺領我去幻想遙遠國度的一切,轉換地域空間來到台灣求生讀書的滇緬子民,是家鄉的氣味匯聚各路人馬落腳此處,我們開店販售挾帶海洋氣息而來的一切。這張唱片與那套緬式風情月曆、那本緬華字典與日日新鮮的緬文日報,串聯起生活圈與故鄉情報的交換。連路口的牙醫診所,都還是緬甸華僑開設。除開食衣,精神組織與緬甸移工的關係更是不可分,在華新街區還是保有緬甸移民之宗教組織與空間,透過固有的精神組織連結起家鄉在異地的想像。

image005
專售緬甸食品貨物及思鄉必備國際電話卡的雜貨店。

image007
緬甸華僑所開設之診所。

身在異地的滇緬移民,特殊族群在此區的政治選票與利益,也讓這群領有身分證的子民成為政治選舉中不可忽視的一群。也因為如此,每逢選舉此處反而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並且戰況猛烈,各方拉峙勢力不容小覷。只是聽聞縣府有意將此區一律統一化為異國風情之觀光商圈,一來經由滇緬異國情調創設特性,二來看到的是抹滅有機生長的秩序,反倒為了乾淨整齊的市場化而捨棄這些蓬勃有力因應在地而生的看板與生活模式。或許取代的是一格一格的店租小間、具有特殊圖騰的整齊路燈、一致統一的招牌模式、觀光與商業需求的入口意象….。或許…或許…滇緬移民唯一思鄉的場所,又再度被公共性給入侵統馭、這唯一的唯一,似乎…也開始失風去味….。

菜頭的護膚中心

小黑(白蘿蔔)住在南投埔里,當他長大後就得離家去流浪了。這天主人將小黑很多的好朋友裝在紙箱裡面,貨車哥哥把他們送往幾公里外的永康-菜頭護膚中心去去角質。為什麼要去去角質呢?因為這樣小黑皮膚會變的白晰、粉嫩,

不管是超級市場、大賣場或是傳統市場,都可以買到這種潔白無瑕的白蘿蔔。這一條白蘿蔔從產地採收後到您的手中,會經歷好幾公里的旅行,您相信嗎?甚至可能是環島一週的旅途喔。想知道旅途中他去了哪些地方?讓我來告訴您這個您所不知道的-菜頭的護膚中心!白蘿撥圖一

小黑(白蘿蔔)住在南投埔里,當他長大後就得離家去流浪了。這天主人將小黑很多很多的好朋友裝在紙箱裡面,貨車哥哥把他們送往幾公里外的永康-菜頭護膚中心去去角質。為什麼要去去角質呢?因為這樣的小黑(白蘿蔔)皮膚會變的白晰、粉嫩,賣相佳,主人才會有好收成。

從年輕做到老的護膚中心阿媽,經驗非常豐富,已經準備一大桶水,讓經過好幾公里的路程尚在暈頭轉向的小黑(白蘿蔔)清醒一下。去角質之前小黑需先將身體浸濕,護膚中心阿媽很溫柔的輕輕拿起小黑(白蘿蔔),靠在轉輪旁輕輕的將身上的皮膚角質一層一層的去掉,這是需要很小心的作業,太靠近轉輪是會去角質不成,可會將我碎屍萬段的一命嗚呼!一下子妳看我就從小黑變成一條「白嚇嚇」的菜頭。

白蘿撥圖二

回溯永康早期的產業,在地有一句俗語:永康出菜頭、大灣出美女人。這是永康大灣地區一項特殊的行業:洗菜頭。工廠主人表示他們一家已經經營近50年了,算是永康地區第一家經營洗菜頭的行業(我稱他為「菜頭護膚中心」)。兄弟二人從小跟著爸爸一起做到現在,現在在工廠工作的全都是自家人。

今天他們處理來自於南投埔里平頂農場的菜頭訂單,洗完後的菜頭會再運送到台北果菜市場或是本地的兵阿市。看似不起眼的菜頭護膚中心,他們可是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洗菜頭的業務,尤其是過年期間,這種菜頭護膚中心幾乎都需要通宵工作,才足以應付大量的訂單。為降低成本大都抽取地下水來清洗,因為大都是使用地下水,整個工廠四周都是使用地下水所產生的水鏽,這種工廠目前永康約有6家(我記錄到的),大灣一家之外,其餘都在市中心附近,算是永康地區一項蠻特殊的行業。

白蘿撥-圖三

公路運送的便利,讓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的蔬果可食用,買一條埔里白蘿蔔也許是20元,貴一點的可能是50元,或者說連過鹽水的日本大根,在台灣也滿街都是。可曾想過當您吃下一口菜頭時,當下吃的那一口是什麼?消費一條20元的白蘿蔔看的到、吃的到,但無形的消費-水資源、運過過程的能源卻看不到。

想想!當農人採收後直接送到菜頭護膚中心,處理完畢再載送到果菜市場之後,再經過小盤商販賣,到您的手中最快也是第二天或第三天了,你確定買到的是「新鮮」的白蘿蔔嗎?

鑑湖堂溼地生態

宜蘭雙連埤,擁有其獨特溼地生態。早期屬於民間一位地主所有;2001年地主以改建成漁塭為由,挖土機進駐剷平週邊植物,並放養魚類吃食水生植物。而為了保存這些稀有的生態植物,民間團體出錢、捐地…

去年與社大庭賢閑聊時,庭賢舉了一個例子:鑑湖堂,溼地生態保存區。宜蘭雙連埤,擁有其獨特溼地生態。早期國土政策不完備的情況下,它屬於民間一位地主所有;2001年地主以改建成漁塭為由,挖土機進駐剷平週邊植物,並放養魚類吃食水生植物。而為了保存這些稀有的生態植物,民間團體出錢、捐地在目前的鑑湖堂所在地將僅剩的植物保存於此。

同年底獨自來到原以為陌生的鑑湖堂,驚覺原來是中學時每天上下課都會經過的地方。十七年了,這裡變成什麼樣子??還記得小學時曾去觀察那長出地面的氣根。入口小徑還是一樣窄小,只能容納一部車經過;原本的農田成為溼地,長滿各式植物。整個地方的氛圍雖然跟以往一樣靜謐,但因為這些植物的存在,而增添了許多風情。原本的雙連埤則因為民間力量的發揮,縣府也將之列為保育地,所有的開發行為都必須經過公部門同意,受到更多保護。

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促成一件美事,前人的心意得以持續流傳。每一回來到鑑湖堂除了欣賞景觀,也深為這些熱愛家鄉的人與事感動。

a

圖為「鑑湖堂,溼地生態保存區」

GMAIL-IMG_0216

【礦山音樂】小高在洪雅演唱

九份的音樂創作人小高,與當地民宿業者「勇爸」,以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編成「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專輯,這次專輯還請來金曲獎音樂製作人董運昌加入,小高說,希望山城故事能以音樂形式廣為流傳。

2008年3月26日(三)晚上七點半 於洪雅書房
慶祝洪雅書房滿8年3個月未倒~
來自北部的 小高(高賢志)來洪雅主唱~
其作品有:礦山音樂故事劇場(描述九份)350元,青簿仔寮350元, 購2卷贈九份人專輯~ 限量。

小高(高賢志)是陳明章力薦的吉他歌手 ~ 紀錄了礦工家族共有的喜怒哀樂! 當你聽到小高的歌聲,會發現他帶你坐上時光機,回到那一百年前,悲情城市的第一幕場景!

敬請提早入場~~免費開放

礦山故事出輯 小高唱給你聽 〔記者簡群育╱瑞芳報導〕
九份的音樂創作人小高,與當地民宿業者「勇爸」,以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編成「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專輯,這次專輯還請來金曲獎音樂製作人董運昌加入,小高說,希望山城故事能以音樂形式廣為流傳。

小高是九份地區知名的音樂走唱人,常以簡單的吉他彈唱,唱出九份的人文風貌,每逢金九地區節慶或社區自辦的市集活動,都能看到小高彈唱的身影。

小高說,很多來過九份的人,都吃過芋圓、草仔粿,或找家茶樓眺望遠方基隆嶼景致,漫步在山城小徑間,彷彿置身幾十年前的場景,對九份的認識,總和電影「悲情城市」劃上等號,「礦山音樂故事劇場」正上演著一幕幕九份的故事,希望到九份的朋友,除了芋圓外,也能聽聽在地的好音樂。

小高這次特別邀請「吉他詩人」董運昌協助製作專輯, 9 年前以「聽見藍山的味道」咖啡廣告配樂一炮而紅的董運昌,對九份山城始終有著一股特殊情感,因此這次負責「礦山音樂故事劇場」編曲製作,兩人以過去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納入專輯中,專輯裡17首歌曲,代表著17個礦山故事。

小高把「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列為礦山第三部曲,他說,相較於先前兩張專輯,這張專輯更完整地呈現礦山文化,有多位在地人以非商業手法填詞,文字更加純淨,還有刻畫人心的口白,希望獲得更多人了解九份之美。
(該報導摘錄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oct/26/today-taipei11.htm)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忠孝路與長榮街交叉口,路口有一間護理之家,其後面第二間)
電話: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閱讀新移民小說】妮娜

本書是一個關於台灣女人與外籍新娘的記實體故事,作者替這一群新台灣之母留下一段深刻而寫實的庶民生活史。媒體的資料顯示:一個台灣人本身或親朋好友中有嫁娶外籍配偶的比例是46.1%的高比例….

書名:「妮娜──來自南洋的妯娌」作 者:曾心怡
類 別: 小說
出 版: 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08/3/5

南洋,曾經是台灣男人經商致富的國度。現在,則是台灣男人娶老婆的熱門地點。

這一群台灣的新移民和大陸新娘一樣,以一種語帶歧視的稱呼被喚做「外籍新娘」。她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在都市、鄉間、窮苦與小康的家庭裡,為台灣生下一個個流著不同文化血液的新台灣之子。但是,她們的付出不一定會替自己帶來好運,這一群被媒體稱為「隱形族」的台灣母親,已在台灣留下許多幸福與悲慘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卻還沒被大量書寫出來。

外籍新娘的故事寫不完
這一群來自南洋的女人,在我們身邊及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是你我都可能不常將她們當成一般的台灣女人一樣看待。因為常識告訴我們:她們若不是被買回台灣的外籍新娘,就是來從事底層工作的外籍勞工。由於一般人很少正眼看過她們,也不太想多瞭解她們,她們才會像一個隱身在台灣社會的族群一樣,被嚴重忽略掉。

本書是一個關於台灣女人與外籍新娘的記實體故事,作者以其紮實的文學創作功力,替這一群新台灣之母留下一段深刻而寫實的庶民生活史。
媒體的資料顯示:一個台灣人本身或親朋好友中有嫁娶外籍配偶的比例是46.1%的高比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每個台灣人身邊都會有像故事中主角「妮娜」那樣的「新移民」,你可能要稱呼她「嫂嫂」、「小嬸」、「舅媽」、「叔婆」,甚至是一句「媽媽」。

就算你身邊都沒有「妮娜」這樣的姻親,但是或許你早上上班前可能剛從一個「妮娜」手上接過早餐,中午吃自助餐時幫你結帳的也是「妮娜」,晚上加班完買個路邊攤當宵夜,還是「妮娜」在掌廚。如果你身上的衣物、包包、鞋子都還是made in Taiwan,那麼縫上標籤、打包、搬貨的可能也都是「妮娜」。

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妮娜」這樣身分的人所包圍,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正在和愈來愈多的「妮娜」之子一起上學和成長。這樣的新移民家庭已經不能算是弱勢,但在現實的社會氛圍與處境裡,她們卻仍未受到應有的尊重與重視。

十八年之後,外籍新娘還是少數族群?
本書是外籍新娘的故事,也是台灣女人與外籍妯娌的故事,更是台灣許多家庭每日在上演的真實生活。

故事的只角「妮娜」是依神明指示,從印尼娶回來替患有精神疾病的博武「沖喜」的。妮娜是個單純賢淑的女孩,她青澀的模樣和台灣十六、七歲的年輕女孩幾乎沒兩樣,依她的條件若生在台灣,肯定不會下嫁博武,但是當她成為台灣人口中的外籍新娘,好像她擁有幸福的權力也「理所當然」被打了極大的折扣。

其實有許多像她一樣的外籍新娘資質相當聰穎,若不是因為嫁到台灣就被人看矮了好幾截以至於自信心退縮,不然若以她們的能力和個性來看,絕不見得會比台灣女人差。和她同樣嫁進彰化章家的佳玉,經常和妮娜有生活上的互動,透過她客觀但同為女人的雙眼,佳玉帶著讀者看到了她外籍妯娌的苦悶與希望,以及許多外人不一定能從她的眼神解讀得出來的想法與情緒。
作者讓我們看到牽動著妮娜與婆家親人之間相互依賴又競爭的敏感關係,她也藉此故事告訴讀者:

不需要戴上憐憫的眼鏡,不可以用歧視的眼光,就只是好好的聽聽她們。或許了解了之後,你除了擔心M型社會更加明顯之外,還要好好想想十八年後的台灣究竟會是怎麼樣的樣貌?誰才是少數族群?

這是一本期望促進不同族群相互瞭解與包容的書,也是數十萬新台灣之母被忽略的真實故事之一。正如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一樣,我們需要更多的「新移民」論述和故事,來豐富我們對新文化元素的認識,畢竟新的文化基因與生物基因已經大量融入我們的血液與生活之中,你我都不可能再去迴避、不去正視她們的存在。

更多的訊息請至「印書小舖」

http://www.vital.com.tw/ps/book/book_content.asp?bo_id=232&hitid=285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