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來的工作

三年後的我,會是在哪裡工作呢?是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嗎?還是在家裡幫忙我老公的事業呢?或是在外地工廠上班呢?帶著三歲小兒子的我,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常常想像著自己未來的模樣。

三年後的我,會是在哪裡工作呢?是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嗎?還是在家裡幫忙我老公的事業呢?或是在外地工廠上班呢?帶著三歲小兒子的我,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常常想像著自己未來的模樣。如果我在南洋台灣姊妹會上班,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其他姊妹:教剛嫁過來的姊妹們快速學中文的方法,跟他們分享帶孩子的心得,或是教姊妹們利用電腦的skype打電話回娘家,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錢。我會多鼓勵姊妹們來南洋台灣姊妹會,因為這裡是大家在台灣真正的娘家。

如果我在家幫忙老公工作,他肯定很高興,因為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聊天或是開玩笑,然後時間就會過得很快。如果有我的幫忙,老公就能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他也會輕鬆很多。下午時我可以坐在電腦前面:收收email、到yahoo拍賣買賣東西或是上網找質料,也許我還可以利用空檔時間到南洋台灣姊妹會幫忙做事。

samasama-1

假如我選擇在工廠上班,每天都有可能匆匆忙忙上下班。早上叫孩子起床時,我可能會大聲地對他們吼:「快點起來了!趕快去刷牙、洗臉吧!我要遲到了!」可憐的孩子們只能在床上打個大呵欠,伸伸懶腰,趕緊起床。到了下班時,我又開始緊張了,因為要趕去學校接孩子們下課,回到家還要趕進廚房準備晚餐。因為平日要上班,放假時只好在家裡打掃。但是再怎麼忙,也要帶孩子出去玩,算是對自己的期許,每次只要一出門,孩子總是連跑帶跳,笑得很開心呢!

以前的女人大多是家庭主婦,男人則在外打拼事業!隨著時代轉變,現在的女人工作跟生活壓力不亞於男生。受到媒體報導、 西方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女性社會慢慢地演變為男女平等的社會。所以現在的女人啊,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大部分都需要同時扮演著家庭主婦及職業婦女這兩種角色,下班後要煮飯、洗衣服、打掃…等做各種繁瑣的事,還要帶小孩。就算有的婆婆願意分擔家事,但做媳婦的可不能跑去休息不幫忙吧!

過兩三年後小兒子也該要上幼稚園了,我也不想要待在家裡等著孩子們下課,等著老公工作回來。我好想創造自己的夢想,我要當獨立自主的女性。可是,想來想去這可能會實現嗎?如果這樣的話,一來孩子會對我很失望,二來看著老公在太陽底下拼命工作,我會心疼,我也會不忍心,所以我不這麼能自私。我的老公又體貼又疼我,他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如果不好好的珍惜,我會後悔會一輩子呢!

我相信,有我的支持,老公的事業會成功的(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女人的支持) 。身為媽媽,我很愛孩子,因為他們是我的一塊肉,也是我的心肝寶貝,甚至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在他們成長當中需要母愛、支持及關心。所以我沒有辦法放下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我不忍心把孩子丟下不管。因此未來的工作我還是會以家庭為主。

foto-1

(本文作者為家庭主婦,原籍印尼)

觀音鄉之光─網球小將何智仁

音鄉這兩年出了一位網球小將,是住在新坡村的何智仁同學,經全國網球協會統計,以總分448分獲得青少年14歲級排名全國第一名;何智仁精湛的球技乃得自父親的真傳,在爸爸的調教和…….

觀音鄉這兩年出了一位網球小將,是住在新坡村的何智仁同學,經全國網球協會統計,以總分448分獲得青少年14歲級排名全國第一名;何智仁精湛的球技乃得自父親的真傳,在何爸爸的適度調教,和學校教練們的嚴謹的培訓之下,終能嶄露頭角為國爭光。何智仁的父親何金龍是觀音鄉知名的網球教練,何智仁小時後喜歡打籃球,但因個子瘦小而改打網球,何金龍發現兒子有打網球的天賦,遂其所願因材施教開始鼓勵他從事網球運動,何智仁不負父母期望履建佳績。

clip_image001

何智仁獲獎無數…未來成就將不可限量……

clip_image002
何智仁精湛的球技乃得自父親何金龍的真傳….

目前才國中二年級的何智仁,展現網球這項運動的潛力,今年已經取得台維斯盃青年(16歲級)男子網球團體錦標賽,順利進入「亞大區資格賽」,並準備於九月前往墨西哥晉級世界組決賽。每次參加晉級資格賽都是自費,為了栽培孩子成就網球志向,何金龍兩夫妻花費不貸,一路走來相當艱辛。

家庭經濟並不富裕的何金龍,對於何智仁出國比賽頻繁,面對龐大經費開銷問題,實在讓何家產生無力感。何金龍擁有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已經上大學,小兒子網球生涯正在起步,栽培三個孩子幾乎讓家庭生計陷入困境;經濟拮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對孩子的優異好表現,讓他夫妻兩只有咬牙硬撐。為人父母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在不同領域找到自己的目標 ,有更優異的成績 表現。

何智仁是個聰明乖巧的孩子,不因學習環境惡劣,力爭上游克勤克儉朝向既定目標來努力,自國小到國中二年級時學術科都極為優秀,小學時得到台北同濟盃品學兼優獎 ,畢業時也得到市長獎。何智仁不因為比賽頻繁而荒廢學業,雖然花較多的時間練球 ,但他會利用尚未練球的空檔去上一堂課 ,把生活上與課本相關而不懂的地方向老師請教,所以班上成績依然名列第一;何智仁平日表現的生活態度及球技,深獲裁判們及其他球隊教練的讚賞 ,肯定是未來網球之星。

何媽媽陪著智仁成長,一路走來毫無怨尤的表示:「學校老師們和教練們及眾多家長都給智仁很多關懷與鼓勵 ,使他能在學習的路上不斷成長 ,勇敢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網球生涯他以12歲級全國青少年組排名第一, 接下來要求自己在14歲級全國青少年排名第一 ,要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少年網球錦標賽 ;也在今年介由黃明春教練的推薦破格參加世界青年網球錦標賽, 提早一步出國觀摩學習 。七月份也代表台北市到舊金山參加城市盃網球錦標賽 ,往後賽事更加頻繁,出國經費問題常困擾我們,為了孩子的目標和成就,日子再苦也得撐下去。」

社會上確實存在 類似何家這種現實問題,很多父母在無力栽培下,會選擇放棄這一切;迫於家庭經濟短絀無法供給,因而有很多優秀的人才被葬送掉。好的運動選手得不到資助,就沒有辦法嶄露頭角,除了是個人的遺憾之外,也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台灣的運動風氣與環境尚不及國外,靠公益社團給予奧援則有限,如何能讓運動選手無後顧之憂,創造更多的「台灣之光」?

家園三種情懷─日本古川見學行

要慶幸的是,水壩畢竟沒有大規模地直接覆蓋掉像荻町這樣的地方,而荻町也未因水壩興建而遷村。更重要的是,村民並沒有因為僥倖而繼續讓合掌屋聚落隨時代變遷而凋蔽下去………

二○○八年四月下旬,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辦理了「社區營造人才赴日培訓計畫:古川町見學之行」,本年度遴選十名社區代表隨團參訪,加上主辦單位代表、記者等一行共廿一人,以「推選優秀社區工作者赴日見習,標竿學習古川町社區營造成功經驗,導入國內社造新觀點」為目的,主要參訪古川町、白川村、「大正村」等地,並於古川町舉行台日交流座談,交換社區代表們之觀察與社區經驗。

日本的中部地方,在四月下旬隨處仍見得春櫻燦爛。平均氣溫介於攝氏9.2至19.5度,高山頂白雪皚皚,山麓之間的鄉間集村已緊鑼密鼓地插下了一年僅得一穫的青綠稻秧。我們此行造訪了岐阜縣幾處在傳統聚落保存上不遺餘力推動的單位,帶回了美好的感動及滿囊的收穫,和留在心中一個個關於「家鄉」的情懷與許諾。

「大正村」最靠近名古屋城,是我們第一個造訪的社區組織;隨後沿著岐阜縣第41號線道北上,在下呂市苗代櫻與高山市臥龍櫻的沿路招手之後,抵達飛驒市古川町,參觀4月19日深夜的社區傳統祭典「起し太鼓」(中譯:古川祭之醒人大鼓),並將參訪心得在21日下午台日社區交流座談會中,以簡報形式與日本飛驒社區代表們交換意見。這期間我們搭著巴士走著山路第360號線道,穿過御母衣水庫廣大的集水區,來到著名的白山山腳下的「世界文化遺產白川鄉合掌屋聚落」,我們看到裡頭還住著居民的世界文化遺產,既遺世獨立保留著令人動人的社區互助,又入世地適應著觀光文化的大舉擾動。

這三個參訪點皆獲得當地友人的解說與接待,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傳統聚落中,目前正面對的處境以及他們面對問題的決心。

「大正村」:虛擬卻活跳跳的觀光小鎮

因為太過特殊,我一直是在離開「大正村」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聚落保存模式。「大正村」位於岐阜縣南方惠那郡的明智町。從國鐵JR中央線惠那站轉私營的明知鐵道,即可抵達明智站;或經363號國道,也可直接抵達明智町。明智町人口約有7,000人,為山間盆地開展出來的小村落,江戶時代因屬城鄉間的交通樞紐,位於「南北街道」與「中馬街道」的交叉點,所以是一個擁有許多提供旅客投宿的餐飲、郵送、更換馬匹等設備的「宿場町」。20世紀初期更是繁榮興盛,設有醫院、銀行、倉庫、電影院等,至今仍留有多棟該時期(即日本大正年間 [1911-25])的傳統建築。

這樣的一個小村落興起傳統聚落保存運動是在1980年代。就在1980這一年,當時仍屬國鐵經營的明知線(現在已改由明知鐵道株式會社經營)傳出恐因收益虧損而廢駛的風聲,這讓明知線沿線城鎮的居民為了村落產業的延續,而激起鐵道保存運動,隔年4月由地方居民和小企業主共同組成了「明知線守望會」。這即是明智町社區營造的開端。在此時,受到國鐵廢線衝擊影響,明智町預想到得更進一步思考活絡村落生機的發展,於是在1983年9月份由攝影作家澤田正春先生與明智町觀光協會職員的一段對話裡,首次提到了關於設置「大正村」的構想。於是,這部開往「大正村」的社區營造列車,反而在此時逆著明知線開往了更多日本遊客驚嘆的心中。

「大正村」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而是一個由「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所虛擬出來的「村子」,以明智町既有的建築群加上社區氣氛的營造,所創設出來的另一種傳統。透過一種社群的想像(imaged community),構成一個頗為觀光導向、介於主題樂園和生態博物館之間的「另類社區營造」。

其初期的推動頗有意思。許多有心人士(包括村里幹部、文藝界、企業界等),規規矩矩地組成了「大正村村委會」,遴選知名人士擔任「村辦」的公職。如非親身看到「村辦公室」如假包換地就在眼前(用舊役場建築再利用設置),也許有些人還會狐疑這莫非是場家家酒。然而,既是虛擬確又步驟翔實的「造村計畫」,在1984年(昭和59年)5月正式啟動了,居民與地方政府共同組成了「大正村實行委員會」,以地方仕紳三宅重夫先生擔任會長,其下設有企畫、總務、財物、文化、公關、人事、女性等各個委員會,統邀明智町內有力人士123位、加上町公所高層幹部、正副議長、教育長等,並特別強調町內的女性代表,組成了一個「官民一體」的推動小組。

051俯瞰明智町「大正村」_調整大小
▲大正村」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而是一個由「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所虛擬出來的「村子」,以明智町既有的建築群加上社區氣氛的營造,所創設出來的另一種傳統。

037「大正村公所」由老人義工建村_調整大小
▲如非親身看到「村辦公室」如假包換地就在眼前(用舊役場建築再利用設置),也許有些人還會狐疑這「大正村」莫非是場家家酒。村公所是由老人義工建立的。

歷經「大正村役場」(大正村辦公室)開幕(1984)、「大正村資料館」、「大正村通信資料館」開幕(1985),並徵選出第一任「大正村村長」——曾獲天皇頒發勳章獎勵的著名女演員高峰三枝子女士。隔年年初,高峰女士親自到訪「大正村」,年底與「大正村」議會議長等「大正村」幹部正式「走馬上任」,擔任象徵性的大正村形象顧問。

翻開造訪當日由「大正村」提供的《日本大正村名譽村幹部一覽表》,除「名譽村長」高峰女士之外,第一屆的「名譽村幹部」還包括村議會議長由日本大相撲協會理事長春日野清隆先生擔任,助役則是元警視總監國島文彥先生,另外兩位相談役則邀請國語學者金田一春彥先生及岐阜縣知事上松陽助先生就任。到了1999年第二屆名譽村幹部揭曉,村長日本知名女演員司葉子女士擔任,議長則是鳥羽水族館館長中村幸昭先生,助役為長良病院院長,另有三名相談役皆分別包括大學教授、縣知事、企業代表,另外有七名顧問也都是知名的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至今已至第三屆,主要的村辦公室長官都仍「續任」中。

在《日本大正村的理念》這篇文章中曾提到,「大正村」是一個嘗試將過去的時代保存再現的想法,希望透過古街道、建物、家屋的保存,展現日本在大正時期的生活特色。透過「大正村役場」、「大正村資料館」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收藏展示了從各地募集而來的各種用品,希望「大正村」真正能朝向「大正時期的博物館」這個方向前行。根據此行造訪,我摘錄「大正村」有形資產10處說明,大部分建築目前用以收藏展示:

地點名稱 地點說明 建物年代
大正村役場 1984年5月在此舉行立村式,並發表〈大正村〉建設宣言)為舊役場建築維修改築。提供免費休憩。 1906
大正村資料館* 收藏展示全國蒐集而來的大正文化資料。提供免費休憩。 1909年
遞信資料館 收藏展示從郵便創業時代至今現代化的郵政、電信、電話等。 1875年
玩具資料館* 收藏展示明治、大正、昭和時期民眾喜愛的童玩。 1988年
大正之館 庄中橋本家的分家宅邸,展示大正生活資料。 1910年代
繪畫館 曾為小學、派出所、商工會等,目前為美術展示館。 1877年
舊三宅家 屬於旗本遠山家的民居,自三宅家原址移築至明智町。為明智町文化財。 1688年
大正浪漫館* 展示第一屆村長高峰三枝子女士之生前遺物及生平簡介。 1994年
大正時代館(天久資料館)* 緊鄰天久資料館(1923),展示大正時代物品及大正天皇展。 2003年
回想法中心 針對高齡者身心靈健康而採行的心理學療法中心。中心裡設有許多懷舊用的生活展示,像是早期民家中常見的茶點等。是利用大正時期醫院原址的活化利用。 2005年

註:*為付費參觀。個人付費500日圓,則可四館通行。另有中小學生、身障者、團體等優惠。

非常有創意的是2005年的「回想法中心」,讓懷舊也是一種療癒,透過『醫療觀光』,讓高齡化的社會中的主角,返老還童的抒壓場合,很有遠見的想法,同時在引起高齡化日本社會的相當重視。臺灣也正在面對,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想像與創意?

「日本大正村」有村辦公室、村長,當然也有「村民」。2008年4月份造訪時,約有1,200名的榮譽村民,每個人都有「名牌」掛在「村辦公室」的牆上呢。其中約400人是明智町的在地住民,另外則有全國各地支持「大正村」的各界友人。加入「榮譽村民」的方式很簡單,「大正村」副會長安藤先生表示,除了認同之外,也可以透過捐款10,000日圓為「大正村」的營運基金,之後即可獲得硬草帽、明信片、勳章等「大正村」紀念物。走入明智町,戴著硬草帽的「大正村民」隨時都有可能會忽然走上前為您熱情導覽。看似虛擬,但卻是實實在在地朝著「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方向前進。從1989年開始,「大正村」陸陸續續獲得了許多全國或地方觀光獎項的肯定,目前年觀光人數約有五十萬人。

045「大正村硬草帽」_調整大小
▲走入明智町,戴著硬草帽的「大正村民」隨時都有可能會忽然走上前為您熱情導覽。

071「大正村公所」榮譽村名1200人_調整大小
▲日本大正村」有村辦公室、村長,當然也有「村民」。2008年4月份造訪時,約有1,200名的榮譽村民,每個人都有「名牌」掛在「村辦公室」的牆上。

090「大正資料館」的常設展示_調整大小
▲「大正資料館」的常設展示

「生態博物館」型態的聚落社區營造,臺灣的社造界必不陌生。興起於一九六○年代歐洲的新博物館運動,讓原址展示的生態博物館思潮開始了它的萌芽,目前幾乎超越主題樂園型態、成為臺灣社區觀光導向發展取向中,更為「正面」的指標路徑。「大正村」的成功經驗裡,我們感受到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關於傳統建築取用的過程與決心,值得我們學習。「大正村」協會副會長告訴我們,這些有形建物部分是由私人(家族企業)捐贈,有一部份則是由明智町賣下來交與「大正村」營運。我們看到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的施力,加上「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此民間團體的積極性,「大正村」的創意讓人咀嚼再三。

古川町:為住民自己設想的景觀再造運動

財團法人飛驒市觀光協會在古川町的熱情接待與安排,是此行活動最重要的交流項目,飛驒市觀光協會盛情籌畫了歡迎會以及台日座談會,地點就在古川町三之町的觀光協會會址。他們也帶著我們走訪穿梭瀨戶川的白壁土蔵街道,並於櫻花燦爛的樹下合影。歡迎會在19日的下午,是「起し太鼓」舉行當天的準備時間,街道上皆是各屋台吟吹簫笛的玄幽之聲。

飛驒市位於岐阜縣的最北邊,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也保留了人與人交往的情感。古川町為城下町,有著白壁土蔵以及千條鯉魚悠游的瀨戶川。副市長白川修平先生在歡迎會上以事先擬好的稿子,濃情慎重地代表市長歡迎我們的到來。「後天將請各位提供真摯的建議與感想,促進彼此的城鎮更有魅力。並祝各位平安。」

主辦單位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賴東明先生,則代表臺灣見學團致詞。他以日語對飛驒市觀光協會此行之接待,表達最真切的敬意,「我心中盼望著臺灣也和古川的社造成果一樣,這樣迷人。臺灣有一千個以上的社造城鎮,但通常都是部分、部分地做,我很期待臺灣也能夠有像古川町這樣全面的社造經驗。」賴董事長以簡短的說明,表達了他觀察目前臺灣社造的進展與困境,語中也透露出對臺灣社區工作參與者在方向與創意上的深深期許。去年,好鄰居古川見學團第一次造訪,古川町則對臺灣女性參與社造工作的積極印象深刻;今年好鄰居受邀再度重遊,期望更大,「今年我們將特別由女性團員來進行簡報,希望臺灣與古川之間,不僅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友誼,也能促成女性與女性之間的交流,」主辦單位本屆交流的目的如此定位。

飛驒市觀光協會會長村坂有造先生因參與祭典,帶著微醺的笑容歡迎著我們。他在簡短的寒暄之後,說到目前觀光協會面對的社會現況:「謝謝大家說要來『取經』。我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如何令這部『經』也讓居民都知道。」村坂會長表示,目前古川町的這個「經」面臨著少子化的高齡社會,在他已參與四十載的社造經驗之後,他現在正在摸索著如何發揮老人以及小孩及女性的力量,讓他們也都加入。

席間參與歡迎會的貴賓,還包括觀光協會副會長松下泰文先生、甫上任為飛驒市商工觀光部的部長谷口富之先生、參事前田重信先生、以及飛驒市觀光協會的山口正一先生、清水昭南先生、山田拓先生。其中,山田拓先生相對來說顯得比其它人年輕許多,經介紹才瞭解他去年底甫從東京神奈川帶著妻小移居古川,今年一月正式入籍。是夜在古川町山腰樓的晚宴中,我們不禁又好奇地問著這卅三歲的年輕人山田先生,是發生什麼事讓他決定「舉家下鄉」?腰下纏穿祭典裸男造型白棉布褂的山田先生告訴我們,只是為了尋找一種「文化感」,他追尋了許多年,最後他在古川看到了,也被接納成一員,於是帶著一歲半大的兒子,和妻子一起入籍古川,「想在這裡做著喜愛做的工作」。雖然目前只是觀光協會兼任的職員,但他在言談之間有一種魅力,一種對於內心召喚的毅然回應,非常令人動容。

古川町的社區營造經驗,臺灣並不陌生。在1997年底,由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系西村幸夫教授所撰、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王惠君副教授所譯的《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由遠流出版社正式發行,迅速地成為臺灣社造界的「經典教本」之選。公共電視2001年《城市的遠見》系列,除了三個臺灣的城市之外,另外製作了10個國際城市的介紹,其中古川町與京都、神戶同時入選。根據「公共電視_城市的遠見」官方網頁(http://www.pts.org.tw/~web02/city/),製播的城市遴選標準有四項,除了風格鮮明、得以取得專業協助拍攝之外,另外兩項則分別是「對於臺灣的居民」以及「針對城市計畫」都足有借鏡之處。「古川町」名列其中,且相較於其它入選城市的都會或工業特性,古川的小巧玲瓏與精緻,顯得更適合臺灣小型鄉村城鎮的社區工作者參考。

古川町:只是想讓居民生活得舒服

飛驒的朋友告訴我們,最早古川町發動清掃溝渠,而後的木匠工藝振興等工作,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不是要最給別人看的。後來因外界給予極高評價,古川町居民於是便對於這樣的作法得到自我肯定與滿足,更激發他們想繼續這樣走下去。

P1050063_調整大小
▲飛驒的朋友告訴我們,最早古川町發動清掃溝渠,而後的木匠工藝振興等工作,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不是要最給別人看的。

根據飛驒市觀光協會為我們提供的最近五年社區營造簡報,古川町的人口結構約略多於1.6萬人(男:7,949,女:8,528),他們自己亦評估古川町能做40年而不停歇的振興社區工作,和他們人口不多、較易取得居民同意是有絕對關係的。他們表示,觀光客多是因為祭典活動的舉辦吸引而來,但活動只是短暫的,景觀維護再造的目的「很單純地是想讓居民生活得舒服」。

景觀整備(景觀維護)是古川町社造多年下來最具指標性的成果。帶著對喜歡在古川的生活這樣的一種傲骨,他們強調就算是觀光客來,也要讓客人看到「最真實的古川」。一如19日夜祭的儀式現場,微醺的召集人就是社區耆老,他一個人簡短地答謝致詞,沒有翻譯,也沒有長官上台,就這樣宣布儀式開始,隨即全場進入興奮與半瘋狂的繞街。在櫻花將落的初春時分,觀光客可以趨近觀看或遠遠登高凝望,祭典本身是屬於在地人的,觀光客不過度參與似乎也突顯出這樣的傳統祭典,其主控權是那樣扎扎實實地握當地社區的手上。古川,不會因為觀光客而刻意濃妝豔抹,這一點相當值得臺灣過度觀光導向的大型社區活動借鏡。

P1050179_調整大小
▲祭典本身是屬於在地人的,觀光客不過度參與似乎也突顯出這樣的傳統祭典,其主控權是那樣扎扎實實地握當地社區的手上。古川,不會因為觀光客而刻意濃妝豔抹

P1050107_調整大小
▲古川町的小巧玲瓏與精緻,相當適合臺灣的小規模鄉村城鎮的社區工作者參考。

飛驒市觀光協會雖然名為「觀光協會」,但其前身其實是以青商會成員起家。因為青商會成員有年齡限制,當初成員中投入古川家園再造的人在離開青商會之後,即另外以觀光協會為名繼續組織起來,實際上進行的仍是之前青商會成員時期的家園再造工作。當初的帶領者現在自己的子女也都很大了。觀光協會談到近五年在景觀整備上成果,包括在第41號國道大量栽植櫸木、在瀨戶川及環繞社區的荒城川旁,也都持續進行景觀營造。這個過程仍然充滿著社區DIY的精神,觀光協會表示,「過去的大馬路都忽略周遭居民的感受,雖然馬路是給車子走的,但是人在開車,所以我們要整理出『為人設想的道路』。」在這個決定擬好了之後,他們對外募集了一百株的樹苗,在一百五十位社區居民的參與裡,把樹苗種了下去。這個過程裡,居民開始注意到這些馬路,開始思考人應該如何使用並利用這條大路。他們說:「我們不只把道路兩旁種了樹,也種下了人心的改變。」

景觀整備的社造過程充滿著歷史踅音。從1986年民間的「景觀賞表彰制度」開始,到翌年由西村幸夫教授率領的社區資源調查,促成1989年「飛驒匠師文化館」的成立,之後地方政府亦提出「古川町市街地住環境整備計畫」呼應,古川町的社造發展一直都奠定在官、學、民三者共構的基礎之上。官方提供行政支持、學界給予調查基礎、民間則發揮人民團體的創意,在過去,古川町就是市政府(町公所)、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團隊)、觀光協會(青商會)長期的合作,完成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挫折是一定有的,但我們不去抱怨,也不被單純的挫折給打敗,」他們這樣肯定地說著。

在景觀維護上最為人稱道的瀨戶川,則亦是另一個民間、學界、官方合力的成功典型。以民間自主的瀨戶川美化協會,從清潔河水到放養鯉魚,建築公會此時也加入協助將架在河上的水泥改成木條。除此之外,每年一度的社區大掃除,加上幼稚園小朋友每年的固定參與,影響了地方政府也為瀨戶川做了兩次的河川景觀整理工程。荒城川兩旁植栽經過被水泥化的摧殘,居民曾有兩次的請願改善,目前觀光協會則協助居民在兩旁置放盆栽,他們說,「等待『河川法』修改後,我們期待原有的櫸木河道都能一一活過來。」他們不諱言自己還沒能做到的部分,我們反而學習到的更多。

如何讓女性來參與社區

飛驒市女性會成員此次特別在飛驒觀光協會的邀請下,參加了一次與臺灣社區女性的「面對面座談」。臺灣社區代表相當好奇古川環境清掃與整潔是如何辦到的,飛驒市女性會會長安達美惠子女士及其它女性會成員特別為我們說明了女性在這方面的貢獻。

安達會長是一位植物染藝術家,她當日穿著正式的傳統和服前來與會,而和服的花色是他親手染上的。她告大家,在飛驒市這個地區,女性會約有300個成員,大家目前的工作內容最重要的包括學童讀書會,以及環境維護,特別是關於「垃圾分類」的宣導執行。她謙虛地說這裡的婦女所投入的社區工作沒有男性那麼多,而且她還說也無法想像臺灣的女性竟然可以「做那麼多社區的事情」。

會員代表之一的水谷順子女士,細節一點介紹一下關於垃圾分類:「其實我們都很要求細節,但有時候大家又都嫌煩,像是罐頭類,我們會要求居民要把裡面洗乾淨再丟,外面的包裝紙也要撕掉;塑膠類一樣,也是要洗乾淨晾乾才可以丟出來……。」水谷女士語畢,來自臺灣的我們也都面露訝異與敬佩,在當地的垃圾分類竟然是如此徹底!臺灣似乎沒聽聞有哪一個組織,能夠(有權力)在家庭之外,強力「介入」居民垃圾分類與倒出垃圾等的檢查。雖然女性會的前輩們一再地謙虛表示,沒有參加什麼社區景觀活動,但我讀到的是整個環境整潔——也就是我們對古川町非常敬佩之處——的工作,這一群「娘子軍」真是功不可沒!

臺灣的女性在社區參與上面,明顯地與我們在飛驒市見到的女性朋友們,在類型上多了許多的空間。我們利用短短的簡報時間,提出了臺灣女性在社區營造中,幾乎男性能做的女性也能做,而也有很多部分,是相當女性工作者取向的,例如對於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還有居家看護等等。

臺灣的婦女運動何時開始說法不一,但將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標誌為臺灣婦女運動的先驅者,則應該無所爭議。呂秀蓮女士所大力提倡的「新女性主義」,及其「拓荒者出版社」,在1970年代出版及翻譯了許多婦女運動相關作品,是臺灣婦運大步邁進的發動機。1982年「婦女新知」雜誌社成立,數年之後陸續成立的婦運組織,再加上大學校園中女性主義的研究社團的蓬勃發展,臺灣的婦女運動於提升女性意識上的成果,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相當前進的。

相對於臺灣,日本女性意識的提升受到城鄉差距的影響,在城市的女性與在鄉村的女性則迥然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都市中的女性主義有較進步的發展,但鄉村的女性地位則仍屬於傳統的延續。目前日本女性婚後去掉本性改冠夫姓的仍是絕大多數,且婚後退出職場的比例(雖下降中)還是超過半數以上婦女的選擇。

神岡青商會理事長加納睦生先生問到:「目前飛驒的社區發展主要都是由男性主導與推動,這邊的女性對社區的公共議題好像缺乏參與誘因與意願,不知道臺灣是如何鼓勵女性來參與社區呢?」針對家納先生的提問,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或與兩國民情與女性意識抬頭之歷史發展相異有關。而日本鄉村城鎮的社區運動若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投入,則要讓婦女提升女性意識,感受到自己在社區中與男性同為重要的存在性,可能是一條必須投入之路。

對於臺灣女性婚前婚後持續「拋頭露面」,積極參與公眾的政治經濟活動,而且集結成為各類婦女團體,女性會會長安達女士在回應時以手撫按著胸脯驚訝地說到:「聽妳們報告,我受到的衝擊太大了。我還想不出來如何回應,可能必須先回去打點滴才行。」會後我走向前和她握手致意時,她這樣對我微笑:「真希望感染到妳們臺灣女性對社區的熱情!」聽到安達女士的這句話,我不禁雙臂一張,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日本鄉村的女性要面對的「傳統壓力」仍然相當巨大,必須很ㄍㄧㄥ才能聽到自己內心的企盼以及有所行動。她們,真的辛苦了!

女性意識的提升也是一種「社造」的主題與過程。然而,臺灣因社造發展的1990年代,已有一定的婦女運動土壤,相對來說,四十年前開始的古川町社區運動則是今日才要面對女性意識「必須」提升的社造方向,並開展屬於他們的社區婦女、老人、小孩運動。這對於日本鄉村地區的女性來說,繁重的家務如果沒有男性也「平等」地投入,那麼,女性要如何平等地走入社區?因此,女性意識的提升同時也意謂著「男性協助家務」的兩性平等主張。在日本,非常強調男性氣概的民性社會,這該如何突破?是一大難題。

少子化在日本急速形成社會問題,在台灣也已經面臨。比較奇特的國情相異是,臺灣以跨國婚姻填充了婚姻市場的城鄉不平衡,而這些新移民女性則因背負生育的期待,亦往往不傾向節育。在台灣許多偏遠地方的迷你學校,得因這些「新臺灣之子」的進入學齡階段,而暫免於因人數過少廢校的命運。但日本並沒有出現這種大量的國際婚姻仲介的需求市場,「不婚」男女比例持續攀高,婚姻市場「內需」低迷,人口移出的鄉間則更難留住決定離農離土的年輕人。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飛驒古川仍能在過去的歲月裡,保持著居民人數的一定數量,沒有大量減少,顯然正是居民對於自己家鄉的感情,轉化成為一個又一個的「行動」所得到的不凡成績。鄰近的工業城鎮神岡町亦受古川成功的鼓舞,積極發展鄉鎮特色,確立了高科技工業城的一個新目標,這在整個日本的戰後社區保存發展史上,確實是一大令人讚賞之處。甫加入飛驒市觀光協會的兼職人員山田拓先生,以身體力行為古川町的社造做了見證,因為過去那四十年的投入,古川町已經成為足以吸引新一代年輕人「定居入籍」的「新故鄉」。

山田先生在歡迎會上這麼說過:「因為少子高齡化是日本社區普遍的處境,我想,成為古川町居民之後,我的身上也確實身負著延續與傳承的責任。」或許,飛驒市觀光協會可以讓山田先生擔任「古川大使」,鼓勵他與妻子到城市的大學社團去交流演講,讓年輕人對於投入鄉鎮社區獲得一種來自同樣年輕人的體驗與想望。畢竟,這種例子與機緣都實在太少、太少了,以致於反而感覺那麼地不真實,無怪乎臺灣團員們紛紛拿起相機與山田先生合照留影,也想感染他那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

歡迎會合照˙廖國雄攝影(smaller)
▲為了尋找「文化感」,古川町的社造接納了許多人的努力,鼓舞著大家「在社區裡做著自己喜愛做的工作」。(相片提供:廖國雄先生)

白川村:居民仍生活其中的世界文化遺產

白川村是此行於四月二十日(星期日)短暫的參訪行程,由白川村役場(白川村辦公室)教育委員會中負責文化財的職員近藤久善先生為我們特別「加班」解說。近藤先生雖然不是白川村裡人,七年前初調職於此接下文化財業務時,曾造訪臺灣台南及美濃兩地(簡報中也將此列為白川村『國際交流』項目成果,那時美濃之行是由許多社區營造的長輩們接待近藤先生,包括美濃愛鄉協進會的榮譽理事長鍾鐵民先生、畫家曾文忠先生等多人,並在鍾理和紀念館前合影)。

這個區域在1976年9月4日獲選日本國內審訂之「白川村荻町傳統式建築群保護地區」,19年後更以其與五崮山的「合掌式建築」(臺灣習稱「合掌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記為「白川鄉、五崮山的合掌式建築村落」。白川鄉(今已為白川村)的產業生活民居成為國際保護的文化遺產,並以每30年例行的更新茅屋頂的「結(ゆい)」社區活動,成為重要的觀光標誌。

白川村位於岐阜縣的西北邊,已算是岐阜縣的西北邊境;與富山縣、石川縣相連,總面積為356.5平方公里,保護地區面積則有45.6公頃,標高500公尺。區內的合掌屋有114棟,其中的109棟被指定為傳統建築;非合掌式建築則有329棟,而其中也有8棟被指定為傳統建築。另有7處的像是牌坊、燈籠、石垣牆等建築物,以及8項環境地景如神社樹林、樹木、渠道等。現在居住保護地區的人口約有600人。

P1050249_調整大小

▲白川村位於岐阜縣的西北邊,已算是岐阜縣的西北邊境;與富山縣、石川縣相連,總面積為356.5平方公里,保護地區面積則有45.6公頃,標高500公尺。

合掌屋其之成為民居的大宗,與當地發展興盛的養蠶產業息息相關。進入17世紀之後,隨著納入江戶幕府的直轄地,當地從50餘戶逐漸發展至江戶末期有80戶的規模,到了大約明治中葉時則已經超越百戶以上,即受養蠶業興起影響。我們在村子裡看到彎彎曲曲的小徑將家家戶戶都連在串接在一起,成為養蠶業發達之後擴增的道路系統。

P1050282_調整大小
▲我們在村子裡看到彎彎曲曲的小徑將家家戶戶都連在串接在一起,成為養蠶業發達之後擴增的道路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適逢高度經濟成長期,白川地區也成為大型水壩的設置地點,結果隨著公共工程所引入的世人目光,大家逐漸注意到村子裡仍有保存完整的合掌屋,而也因為對外交通越來越便利,村子裡人口外移,傳統養蠶業也隨著進口蠶絲的挑戰而逐漸凋零,村子開始有人將合掌屋賣給外人。生活形態的改變,讓原本主要為了養蠶需要而設計的建築,為了改成純粹民居之需要,而面臨了一波又一波的改建風潮。

1967年當地開始針對已經變成閒置空間的合掌屋展開移遷保護,聚集在一起成為當初僅有9棟的「白川鄉合掌村」,1972年首次公開展示了他們的保存成果。另一方面,也因為相較於其它村落,荻町合掌屋保留的情形較佳,所以荻町的部分居民就開始發起了合掌屋保護運動,在1971年成立「白川鄉荻町村落自然環境保護會」,制定了以保護為目的的「住民憲章」。1976年,根據日本的文化財保護法,獲選為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地區,政府的行政力量開始進入,對合掌屋及其所在的社區自然環境,進行全面性的保護。

P1050203_調整大小

▲荻町合掌屋保留的情形較佳,所以荻町的部分居民就開始發起了合掌屋保護運動,在1971年成立「白川鄉荻町村落自然環境保護會」,制定了以保護為目的的「住民憲章」。

P1050305_調整大小
▲面對觀光客的大量進入,他們認為還是應該要讓合掌屋原本與養蠶產業相連的關係,以另外的方式「再現」,並計畫要「將荻町當作一個團體來經營」。

我們爬上荻町旁的山丘,俯瞰荻町保護區域的全貌。這些合掌屋幾乎是規則地將房屋兩側的山牆面朝著南北興建,而另外附屬於合掌屋的木條製倉房和曬穀小屋則選離正房而建,這樣子的錯落,似乎是為了避免火災蔓延。而且除了將易燃建築區隔開來,村裡消防拴也四處林立,並定期進行消防噴水測試,讓農田環繞的合掌屋建築群,每至消防演習時分,充滿著非常浪漫、水氣氤醖的氛圍。

近藤先生很專業地說明介紹了整個過程,但也誠懇地表示了目前白川村投入傳統聚落保存的努力,已嚴重面臨觀光人口暴增的壓力,包括民宿、停車場、交通動線、田地休耕等社區問題紛紛產生;但隨後他也很努力地表示目前這些問題都已經列入考慮,包括創造新住宅地、規劃接駁車、交通管制、休耕田提供小學生學習耕種等農事教育等。

面對觀光客的大量進入,白川村政府負責文化財的教育委員會覺得,其影響的層面最大的還是在經濟面,也就是因為食宿以及購物的需求,讓當地居民從事服務業的比例大幅增加。但若落實在「村民集體經濟」層面來看,他們認為還是應該要讓合掌屋原本與養蠶產業相連的關係,以另外的方式「再現」:例如,或許可以推展絲製品的創意產業。因為思考到集體,所以負責為我們做簡報的近藤先生更提出,他們計畫要「將荻町當作一個團體來經營」,包括要設立公辦停車場,以解決目前觀光車輛隨意停放在食宿或特產店前影響交通的問題;同時公辦停車場也將採收費制,所得將用來建立「保存協力基金」,提供居民包括修理屋頂、整修環境、地域活化、以及持續的社區調查等工作。設置接駁車,強制僅能在固定的定點上下車,同時也規劃車輛管制區域,讓假日社區內仍能保持通暢的行走動線。

村子的活化很重要,這顯然是他們目前正在大力進行的。如上所述,他們故力小學生進行農業體驗,跟農民租地以學生種田來參與「復原農地運動」;找來中學生割茅草,協助將茅草收入倉庫中,以及協助更換茅草屋頂的人家遞茅草,體驗社區協力的工作。近藤先生說,學生們參與活動後都會寫下心得,大部分都表示「能與世界人類遺產住在一起,真是一種榮幸」。

我們在白川村的參訪經驗中,感受到臺灣目前仍未有機會實際操作的「世界文化遺產」式的聚落保存模式。但從1960年代後期一路走來,我們看到他們先從「社區保存」做起,先將部分傳統建築集中修復保留,然後吸引了更多居民投入,並制定一個大家遵行的公約;這才吸引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投入,並成為舉世注目的人類文化遺產。

而就在進村之途的蜿蜒中,我望著集水區域廣大的水壩就就座落在被保護區的不遠處。在還未來之前,曾經非常好奇這一個部分,因為我所在的美濃正是一個從反水庫運動開始的社區運動。我想知道合掌屋的社區保護與水壩的關係如何。後來更清楚的是水壩在社區人還沒意識到合掌屋價值前,即已拆掉了不少傳統建築;之後亦間接地引動了外人與在地人對此建築的重視。也許,要慶幸的是,水壩畢竟沒有大規模地直接覆蓋掉像荻町這樣的地方,而荻町也未因水壩興建而遷村。更重要的是,村民並沒有因為僥倖而繼續讓合掌屋聚落隨時代變遷而凋蔽下去,反倒是讓自己以及讓世人看到了傳統的價值,他們掌握了也創造了自己村子的命運。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逝去的菜市場

你出來喔、買好了、今天買什麼菜、明天有空嗎?太晚去,高麗菜已經賣完了、錦文,昨天拔草的工錢順便算給你……,這些都是我從小在菜市場最常聽到的話語,這些熟悉話語現在似乎漸漸消失…..

清晨5點時分,隨著太陽的甦醒,在嘉南平原的小庄頭—-下溪洲,也隨著菜市場熱絡的聲音給叫醒了!你出來喔、買好了、你今天買什麼菜、明天有空嗎?來幫我「貼」稻子(台語)、電線桿上的麻雀吵叫聲、太晚去,高麗菜已經賣完了、錦文,昨天拔草的工錢順便算給你、(廣播)各位村民,明天……,這些都是我從小在菜市場最常聽到的話語,而這些熟悉話語現在似乎漸漸消失了!P1770542
空蕩蕩的菜市場舊址。

依稀還記得小時候菜市場的場景,下溪洲這個小庄頭的菜市場有一家豬肉攤,兩攤賣魚的,媽媽說以前爸也曾經在這個市場賣魚,但是我毫無印象,應該是我還沒出生吧!兩攤賣青菜,還有舅媽經營的雞肉攤。一直到唸高中,早上6點多我還經常跟媽媽提著菜籃一起上菜市場去買菜,買完之後才去上學呢……。

P1770531
菜市場旁第一家關門的雜貨店。

在我的記憶裡,緊鄰菜市場旁有3家雜貨店,經營的商品略有不同。其中一家最早歇業的雜貨店店內一直只點了一盞5燭光的燈泡,店內光線一直是陰陰暗暗,那時候媽媽還經常叫我拿油罐(玻璃瓶)去「搭火油」(零售的花生油);火油桶是放在地上,上面用一張舊報紙蓋著,每次只要去「搭火油」,老闆都會從火油桶裡面拿出一個小油杓,然後將「火油」一杓、一杓的倒滿我的油罐子。現在已經忘記當年「火油」的價格了,但當雜貨店老闆掀開火油桶子的那一剎那,那香濃的火油味(花生油)似乎仍清晰可聞……。

P1770541
慶順伯的雜貨店。

慶順伯的雜貨店是緊鄰這庄內菜市場旁其中一家,也是這市場旁三家雜貨店經營最久的,除了賣一般雜貨店的食品雜貨之外,逢年過節也會兼做磨製米漿(蒸年糕或是蘿蔔糕的磨製)的生意,媽媽經常誇獎說慶順伯母磨的米漿最細緻。在只有黑松汽水的那時代,我還拿了爸爸未開的啤酒去換黑松汽水回來享受一番呢。

雖然十多年前菜市場「畢業」(歇業)之後,但慶順伯的雜貨店仍然是庄內超高人氣的雜貨店,店門口經常聚集一大票的庄民在聊天、儼然是下溪洲村小道消息的廣播站。尤其是他的雜貨店位在庄內的中心點,假如有陌生人進入庄內,雜貨店可都是看的清清楚楚,無形中也擔負起庄內的守衛工作。

一如所有農村罹患同樣的「病」—-人口外移、人口老化。這些年每次回家,媽媽告訴我庄內的訊息都是「誰」走了、「誰」走了(上天堂),過年聽說慶順伯去住院,而最近一次回家得到的訊息是慶順伯的雜貨店-關了!因為慶順伯離開之後,大兒子把媽媽接到台北去生活了。

小庄莊的老人一個一個的走、再來小庄莊的雜貨店也是一間一間的歇業,當然小庄頭的菜市場也必然走上「消失」的路!

P1770535
市場內的水源現今只留下基座。

關門的雜貨店、消失的菜市場、沒有人的庄頭,這般模樣真如傳真機的感應紙隨著時間的因素,一點一滴將印在傳真機紙上的文字一點一點的消失掉、褪色,直到變成白紙一張,「過去」不見了,只留下空白!

你還記得,小時後牽媽媽的手上菜市場的記憶嗎?

你還記得,小時後媽媽帶你上菜市買衣服的的樣子?

現今,如果還能重遊童年的菜市場,是絕對的幸福,至少您還擁有!

關鍵字:

利吉惡地解說策略:文化景觀的觀點

位於臺東市北側之利吉社區,夾處於卑南溪與草木稀疏的低矮山丘之間,後者是著名的「利吉混同層」,主要由層理混亂的泥岩所組成,因滲水性及透氣性不佳,不利植物生長,俗稱「利吉惡地」…..

位於臺東市北側之利吉社區,夾處於卑南溪與草木稀疏的低矮山丘之間,後者是著名的「利吉混同層」,主要由層理混亂的泥岩所組成,因滲水性及透氣性不佳,不利植物生長,雨水於地層表面形成帶狀的雨蝕溝,俗稱「利吉惡地」。

另外,隔著背南溪與社區對望,則有一片寬達2公里的斷崖地形,屬於中央山脈末端的卑南山,經雨水沖刷為類似水墨效果的獨特景觀,一般稱為「小黃山」。

圖01 圖02
利吉惡地(左圖)與小黃山(右圖)為利吉社區著名地理景觀

利吉社區發展協會為深入調查與整理當地資源及特色,於2007年,在農委會林務局臺東林管處協助下,完成社區導覽摺頁之編印工作。摺頁封面上,直接了當寫著:

惡地水噹噹

惡地有惡人?

惡地產好果

惡地樹抱石

以有別於傳統之風趣詼諧方式,重新思考與定位當地豐富性之自然資源及文化特色。

為測試運用諸此社區資源發展生態旅遊之可能性,富山國小利吉分校與利吉社區發展協會,在2008年5月17日至18日,策劃舉辦為期2天1夜的旅遊活動,並邀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及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等師生共同參加。

行程依據上述 4大主題進行規劃及設計,簡要說明如下:

(1)惡地有惡人:阿美文化

利吉分校黃主任及部落陳主席,引導眾人體驗植物染製作方法,並協助3位利吉分校小朋友示範原住民編織工藝。之後則由利吉社區發展協會曾理事長進行社區簡報。

圖03圖04
(左)利吉分校小朋友示範原住民編織技術(右)曾理事長進行社區資源之簡報及說明

(2)惡地水噹噹:利吉地景

離開利吉分校,開始騎腳踏車逛社區的戶外行程。除參觀當地頗富盛名之雍雅坊農莊,並繞經聚落環境外,主要由曾理事長進行利吉惡地及小黃山之導覽與解說,此外,亦越過卑南溪畔之卵石區域,來到利吉橋下,憑弔過往對外交通工具-流籠(簡易纜車)纜索基石遺跡,見證交通不便之過往歷史。

圖05圖06
(左)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之解說步道(右)卑南溪畔流籠纜索基石遺跡

(3)惡地有惡人:阿美美食

騎了大半天之腳踏車,眾人皆已飢腸轆轆,更加強利吉美食館之部落風味餐的豐美與可口。

(4)惡地生態豐:溪流生態

將行李放置於社區居民家中,並進行短暫休息後,繼續由曾理事長帶領眾人進行卑南溪夜間生態觀察。

(5)惡地有惡人:阿美文化

雖然夜色已深,利吉社區為展現阿美族文化之活力與熱情,精心準備了原住民歌舞及魔術表演,以及充滿趣味性之搗麻糬活動。

(6)惡地產惡果:釋枷果園

隔天晨起,享受簡單又溫馨的早餐後,來到當地頗負盛名的釋枷果園,實地瞭解釋枷授粉與接枝等農業知識,並探訪已有60年歷史之朱家土角厝,目前仍居住於此之老奶奶也很開心與眾人聊天、合影。

圖07 圖08
(左)釋枷果園主人介紹人工受粉的相關步驟(右)眾人與朱家土角厝老奶奶合影

(7)惡地生態豐:養羊山步道

穿過利吉分校,前往養羊山步道。除卻是眺望週遭景觀的良好地點,亦可於此認識社區植物、昆蟲、蝙蝠等生態資源。另亦前往利吉社區重要供水源頭之阿邦安水源地,並參觀鹹水溫泉及樹抱石等特殊自然景觀。

圖09 圖10
阿邦安水源地(左圖)與樹抱石景觀(右圖)等自然景觀

(8)惡地產惡果:芭樂果園

圖11
懸掛於電線桿之惡地芭樂招牌

釋枷、芒果、芭樂是目前利吉社區產量最大的3種水果。因為當地泥岩地質為海底沉積物,富含礦物質,導致果實特別甜美。近來利吉芭樂以「惡地芭樂」於市場上闖出名號,可說是結合在地資源進行產業行銷的成功案例之一。眾人於果園主人之細心帶領下,實際體驗採芭樂的樂趣,也更加瞭解當地農業環境與產業特色。

2天1夜的行程,在豐盛午餐及午後討論會中劃下句點。

參照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之網站內容,以及觀景臺、涼亭、步道等現地解說設施,主要針對當地地質、地形、生態等資源進行介紹及說明。量體龐大之遊客服務中心,內部除於入口處擺放大型立體模型,僅有少數老照片及農具展覽,無法呈顯當地自然與人文之多元樣貌及豐富內涵。

圖12liu-13
解說設施以傳遞科學知識為主軸(左圖),量體龐大之遊客服務中心則缺乏實質機能(右圖)

欣見利吉分校與利吉社區發展協會費心策劃及安排此次別開生面之生態旅遊遊程,嘗試回歸社區觀點,並突破過往自然解說之侷限及困境,呈現部落文化、地理環境、產業型態、景觀生態等總體面貌。

稍嫌美中不足的是,為將豐富且別具特色之社區資源進行完整介紹,造成行程安排過於緊湊,並與目前強調勞動、慢活、自主、體驗等生態旅遊特質相互衝突。另外,不同導覽主題之明確劃分,亦陷入以知識傳遞為主軸之傳統解說窠臼。

若由地理學域所著重之「人地互動」傳統,乃至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所強調的「自然與人類的整合作品」等觀點進行檢視,利吉社區4大導覽主題中,最具在地特色之地理環境(惡地水噹噹),並非個別性之獨立存在,而是部落文化(惡地有惡人)、產業型態(惡地產惡果)、景觀生態(惡地生態豐)等其他課題之關鍵與基礎。

以前述利吉芭樂為例,其於市場上闖出名號,除卻果園園主之悉心栽培,更與當地獨特性之土壤、空氣、水文、生態等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若能於解說策略,加強不同主題之互動模式,以及時間軸向之演進過程的介紹及說明,將有助於化解科學及文化知識之冰冷與疏離,並重新轉變為在地居民與外來遊客可以共同分享及相互理解的重要價值(詳如圖一)。

20080626-chart1

建議參考上述策略,評估學術考察、鄉土教學、家庭旅遊、銀髮旅遊、冒險旅遊等不同旅遊需求,並依據旅遊者或旅遊團體之停留時間、預算及人數規模等不同條件,針對4大旅遊內容進行增刪與調整(詳如表一)。

相信未來利吉分校與利吉社區發展協會將有機會攜手營造出-觀「惡景」、吃「惡果」,在「惡地」與「惡人」共處的奇幻旅程

20080626-chart2

參考資料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網站(利吉惡地及小黃山):

http://www.tbrochtb.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059

臺灣社區通網站(台東縣卑南鄉利吉社區):

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index.php?CommID=3903

孩子的航行

夢想是現實向未來的無限延伸,我的想像沒有止境的前行著,期望孩子能更獨立的乘船,讓我能獨自帶他航行。終於在他近四歲的時候,在太太的揮手道別中踏上父子倆的航行…..

可能是因為我喜愛自然,頻繁出入山林水邊就像打開家門進入庭院般自在。因此一直有個和孩子一起在藍色世界遊蕩的夢想!身為賞鯨船上的解說員,雖然要負擔忙碌的解說與遊客服務工作,但我還是想讓孩子陪伴在身旁,共同經歷每一回航程,看清楚大海上的一切。而直到兒子一歲生日的當天,夫妻倆才陪著他進行生平第一回的航行,將大海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我在船頂搜尋鯨豚、解說、拍照,母子坐在船首興奮的踩踏著船身濺起的白色浪花。於藍色的海面上,我無法忘記從三樓船頂看到的景象,兒子不時回過頭,好奇望著我在高處迎風解說的眼神,以及滿足的微笑。

爾後,只要太太願意同行或有朋友隨船時,「看海豚跳跳跳」便成了我們出海的密語!兒子的航行時數也隨之增加。船上是一個小世界,兒子小小的腦中也充滿著探索這個小世界的興趣。他從船首、底層甲板、上層船艙、船長室,終於有機會來到頂層的解說平台,靠坐在我身旁。與往常不同的是,在解說的間歇時段,我不再只是靜默的看著山海,而是輕鬆的和他聊聊天、開開玩笑,一同經歷「我們的」海洋旅程。

攝影周家宇
(攝影/周家宇)

夢想是現實向未來的無限延伸,我的想像沒有止境的前行著,期望孩子能更獨立的乘船,讓我能獨自帶他航行。終於在他近四歲的時候,在太太的揮手道別中踏上父子倆的航行。我答應去買飲料放在他的背包中,於是他就這麼第一次揹了他的黑色背包隨我上船。那天,海豚不多!但對我而言,這已不只是旅遊,而是一種讓彼此生命有更多重疊的期盼,和更多共同記憶的蓄積可供來日分享。

隔週,我問他想不想出海?他同意了。晚上,他收拾好他的相機、背包、奶茶,在他的航行中,已逐漸有了儀式。這些儀式都與海洋的記憶有關,成了出航前的祭儀,一如我在出海前整理相機背包的動作。

這天,風大、浪也逐漸在航行過程中增強,而海豚卻在風雨中熱情的跳躍、翻轉。他拿出去年我在網路上標到的二手相機,拍船長、拍浪花、拍我,也拍海豚!極為自然的複製著我常在戶外進行拍攝時的姿態、神情。

漸漸的,他愈來愈熟悉出海的過程。在海上的他,冷靜而敏銳,時時好奇的觀察著週遭環境。他喜歡看著船弦濺起的水花、滑行的飛魚、海鳥。而我則盡可能的給予他最少的協助,只牽著他的手在甲板上緩緩行動,或是在爬樓梯的過程隨行在後,我把這一切視為學習,讓他自己去感受甲板的搖擺與海洋的律動,讓他試著在另外一個世界站立。

一天,我接他放學,他竟然問我:「爸爸!我們明天出海好不好?」,他訴說的口吻如同孩子要求玩具般自在,卻顯然對他的身心更有益且珍貴。原來航行已進入稚嫩的童心裡,海洋也出現在童言童語中,乘船與航海變成他極為自然的經驗、生活的一部分,況且永遠能有期待下一回航行的機會,是幸福。

其實我並不是全職的解說員,只在有空時才能來到海上,但我總是把握著每一回的航行,享受每一次與孩子出海的機會,因為那是面對逐漸惡化的環境時,我所能給予最美好的禮物,讓他還能記憶此刻的海洋,也讓我們的生命為自然擁抱。

拆了郡役所,就是拆了嘉義、文化、觀光

近幾年來,嘉義市無論是公有或私有的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正以「飛快」的速度在消失當中:2001年嘉義稅務出張所被拆除、2003年台銀宿社群被拆除,2004年建國二村被拆除,2006年……

國際文化觀光的趨勢
自從1999 年後,在「國際文化觀光憲章」之推波助瀾下,世界各國無不竭盡所能地企畫方案、整合資源,應用策略行銷文化資產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資源。歷史環境與文化資產不再只是被動的硬體,它們逐漸改善軟體或結合硬體與軟體成為觀光之主體。

而文化遺產與文化觀光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中國大陸萬里長城、希臘羅馬古典遺蹟、埃及金字塔,日本京都、沖繩首里城等地,因為世界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深意,不僅映照出祖先們的生活軌跡與智慧,同時更傳達了當地的人文地景產的特色,除了人文藝術價值之外,同時對現代人而言,也是豐富生活內涵的重要資源,也是吸引民眾前往觀光旅遊的焦點。透過文化資產推動文化觀光,藉此促進提升地方經濟,達成「文化」、「觀光」及「經濟效益」三者間的緊密連動。

嘉義市文化保存的倒退嚕
近幾年來,嘉義市無論是公有或私有的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正以「飛快」的速度在消失當中:2001年嘉義稅務出張所被拆除、2003年台銀宿社群被拆除、2004年建國二村被拆除、2006年益順堂中藥房及英石診所被拆除、2007年嘉義郡役所二、三樓被拆除、2008年4月嘉義佛教會道場被拆除。現在,嘉義市政府決定2008年7月工程發包拆除嘉義郡役所(舊市府)一樓僅存16根柱子移地保存。

嘉義市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不論在那一個黨派的主政之下,同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我們終於明白,主政者大聲疾呼要將嘉義打造成「台灣京都」的意象口號,原來只是一時的選舉語言;大批的市府官員到日本京都去「考查」,原來也只是市府員工的「觀光旅遊」?嘉義市珍貴的歷史建築正一棟棟地被「謀殺」,而「文化殺手」正是一天到晚高喊保存文化、振興文化觀光的市政府,並且巧妙地將「謀殺古蹟」的最名轉移給市議會的「諸公」們,真讓人民稿不清處是誰在當政?

我們不禁懷疑,當嘉義市中山路最後一棟具歷史價值的官署建築也被拆除鏟平時,嘉義人還能夠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是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諸羅古城」嗎?

自然與文化遺產是屬於全體人類所有,每一個人都有權力與責任去了解、重視與維護其普世性的價值。……遺產涵蓋了景觀、歷史地方、場所和營建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收藏品、過去及現在持續的文化執業、知識與生活經驗。遺產記錄並表現歷史發展之長期過程,形成了民族、區域、本土的多樣本質與當地的自明性,並且是現代生活之整體的一部份。……每一地區或社區特殊遺產與集體記憶是不可取代的,同時是現在與將來發展一項重要的基石。(1999 年國際文化觀光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CulturalTourism)

20080625-building

上圖是截自市府與北棟的建築師委託成大建築系進行的評估報告! 市府卻從來沒有用此來遊說議員~

拜託大家幫忙四處轉貼並動手去陳情一下

一起將關心化為行動!動手一分鐘救文化資產! 拜託大家!

向市府陳情! http://www.chiayi.gov.tw/mayor_02.asp

向總統府陳情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oopmail/mailform/mailform.php4

嘉義市長黃敏惠的文化政策將成為馬英九的國家文化政策的縮影

文建會迄今仍不緊急介入協調,是壓力不夠?還是視若無睹?

http://www.cca.gov.tw/app/complain/leader_mail.jsp

關於 嘉義郡役所 可以搜尋 http://tw.myblog.yahoo.com/chiayi300

洪雅書房 代為發放此訊息!

洪雅書房暨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忠孝路與長榮街交叉口,路口有一間護理之家,其後面第二間)
電話: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本文作者為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總幹事)

高油價時代的台東地方經濟

沒有在地的參與感與緊密的連繫,遠離西部的台東縣就無法產生對縣裡的驕傲,而僅會處處依賴西部的工商業體系。 在地生產與消費食物的疏離,僅管大家仍有不願改變的心態,但在大環境變化中……….

台東市將近 11萬人口,佔全縣人口45%,位於狹長的台東縣中間位置,是台東縣境內人口最集中的生活中心,也是行政中心,可說是扮演台東縣火車頭的角色;由台東市開車沿南迴公路到南二高南端要2.5小時、經花蓮沿蘇花公路到台北市也要6小時車程,台東市距離西部遙遠,若以西部為觀點,台東市很偏遠,才會昔稱為後山。在這裡,市民日常生活購買蔬果等日用農產品,主要是到批發市場、中央市場與幾間超市選擇,台東立基於觀光與農業兩大產業,日常蔬果的來源有一定比例由台東縣境內供應,但仍有很大比例來自於其它縣市或國外等產地。

在市場看到攤販賣綠蘆筍,每天都賣掉不少,這些綠蘆筍用厚深的保麗龍箱保鮮,賣完蘆筍後,每天都剩下幾個無法回收、也不易分解的保麗龍箱子,箱子上貼著空運的聯單,原來蘆筍的保鮮限制,必須要用昂貴卻快速的航空運輸,由國外產地越洋過海,再由冷藏貨車由機場從西部運送過來;台東由於平均收入較低,對價格更敏感,綠蘆筍算是較高價農作物,又有高昂的冷藏進口運輸成本,應該不容易賣,但賠錢生意沒人作,攤販仍願意賣,也經常賣不少箱,一定仍舊有利潤。

clip_image002
航程數驚人的蘆筍

離台東市北邊僅 25公里遠的鹿野鄉,這裡也有數個農民種綠蘆筍,與進口的綠蘆筍相比,雖然是較細小的品種,但吃起來口感很好,這些綠蘆筍除了少數銷售給在地的餐廳之外,主要也是銷售到西部。在地菜販賣進口綠蘆筍,代表有市場需求,但在地農夫種的綠蘆筍卻銷到西部去,生產沒有辦法在地消化? 這當中一定有產銷資訊無法得到聯結的失聯情形,不止是綠蘆筍,還有很多種農作物都有同樣之現象。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站在農夫立場,賣到西部的行口較簡單,農夫只要專心種植,不用擔心賣給好幾個來源的管理問題;站在小販立場,向蔬菜進口商買綠蘆筍或其它農作物,扣除運費後,只要有利潤,有穩定供貨,也不需要擔心在地小農生產可能較不穩定的情形。 需求與供給面各自有管理效率與利潤的考量,在全球化盛行的時代,批發與進口蔬果的商人,看到市場機會而投入,與國外之大農合作,規模作大之後,其運作時的銷售成本,甚至比在地小農生產與銷費之整體成本還低。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農夫與菜販根本不認識? 每個人都習於熟悉的領域、習於與熟知的上下游合作,日常忙著本身的工作,不會去找到在地已經產生的資源。 在既有的生產與銷售都很穩定的狀況下,很少人願意去作不必要的改變。 改變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麻煩!

兩個可能的原因,造成在地的消費者沒辦法吃到在地最新鮮的食物,無法透過食物去認識在地的風土與人情,而在生產向外運輸,銷售由國外運入的過程中,製造了許多無法回收與分解的垃圾,也製造了許多運輸能源之消耗; 生產與消費也無法形成一個內需的市場,並藉由生產與銷售的在地聯結,產生一個在地人際運作的緊密網路。

沒有在地的參與感與緊密的連繫,遠離西部的台東縣就無法產生對縣裡的驕傲,而僅會處處依賴西部的工商業體系。 在地生產與消費食物的疏離,僅管大家仍有不願改變的心態,但在大環境變化中,已漸漸的形塑出一股壓力,這壓力就是油價上漲所帶動的物價上漲。

原油又漲價已是近一年多來不斷發生的新聞,2008年6月每桶原油的杜拜價格已經達到130.6美元;對照 2007年6月,每桶原油才 66.8美元;再回到 2004年 6月,才不過是 33.6美元。 參考五年內原油上漲的速度曲線,愈來愈陡俏的曲線顯示漲價的速度快速, 在石油供給量低於需求量、且地底下蘊藏的低開採成本油源愈來愈少的情形下,很少人認為原油會跌價到過去多年的水準。

20080623-chart

這股石油漲價的壓力,大家都感受到了:布店的老闆聊到布已漲幾成,但不敢漲價,怕客人跑掉;裝潢兼油漆師父聊到裝潢生意變差,因為木料漲價太快,很多家庭不再大肆裝潢,只作必要的油漆;農民提到殺草劑漲了60%,1號化肥漲價 50%,成本壓力愈來愈大;修車行的老闆提到14吋的輪胎,每個漲價了快25%…………。 油電上漲帶動百物上漲的趨勢,每個行業在未來都躲不掉,生活模式若不作改變,依然過度依賴石油將會突然無所適從。

在這樣的高油價時代,總有一天,台東市的菜販會發現進口的蘆筍不再有銷售利潤;鹿野的生產農夫,會發現綠蘆筍運送到西部不再有競爭力。 其它類似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會如此,因為,如台東市這般遠離西部走廊的都市,永遠要用到比較多的石油來運輸,成本愈來愈高將扼殺台東的地方經濟。 觀光客會因為生活壓力而削減觀光支出,距離遙遠的台東因交通成本高,被割捨之機會變大;農產品將會因運輸成本較高,而降低競爭力,而觀光與農業,是台東縣的兩大命脈。

如何避免未來的窘態發生,有沒有可能充份利用台東的獨立位置,讓縣境內的經濟行為盡量在地化,而不是一味思考要充份與外界交易。

有沒有可能台東市這 11萬人口、甚至全縣人口,其所需求之稻米、水果、蔬菜、雜糧、調味料、食用油、甚至熱門的生質能源都能在地生產,如前述之第一與第二原因,第一原因將因油價高漲而使全球化的趨勢衰退,外地之生產加運輸成本提高;但第二原因就需要將縣境內劃為幾個生活中心,公部門扮演好資訊流通的橋樑,各區域所需之食物需求量,能由各區之農會輔導生產,用政策引導生產與銷售的雙方得以連結,僅僅供應台東在地的人口,就能養活不少農家。 農作物生產是台東最容易開始在地生產與消費,減低高油價影響的項目。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物可以想像,如在地的堆肥生產、在地魚產的整合、在地木料之生產、區域循環公車的運行等。

面對可預知的高油價未來,若不及早作徹底的改變,地方經濟將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將是無法預料的。 偏遠的台東縣,因先天地理的遙遠距離,勢必永遠處在競爭的弱勢,只有主動思考未來,翻轉競爭的軸線,讓距離變成台東的優勢而不是劣勢,讓在地生產與消費變成台東的生活常態,才不會是高油價浪潮下的被淹沒的輸家。

夏日涼菜─刺莧

刺莧有白色和紅色兩種,在美濃見到比較多的是白刺莧;彷彿是伴隨雨水而生,雨下得越凶猛,刺莧長得越強悍,溪畔、荒地上,隨處可見。這一日,因為勞動過度,傷了手肘的靜英…….

南台灣夏日多颱風多雨,是一個蔬菜供應比較黯淡的季節。但無法於流通的市場上見到多樣的蔬菜,不代表一般小農之家的飯桌上,蔬菜菜色同樣窘迫。多年來,他們早已練就一身,自大自然中汲取佳餚的本事。看似蔓草雜生的野地上,其實也是農家的菜園。

刺莧有白色和紅色兩種,在美濃見到比較多的是白刺莧;彷彿是伴隨雨水而生,雨下得越凶猛,刺莧長得越強悍,溪畔、荒地上,隨處可見。這一日,因為勞動過度,傷了手肘的靜英,長年勞動的身子畢竟閒不下來,雖然無法繼續幹粗活,但一大早就到圳邊的畸零地上,採了一大把的白刺莧,趁著太陽尚未高升,就著隔壁房舍的樓蔭,輕輕巧巧,逐條逐條地撕起刺莧莖幹的外皮來。

鄉間隨處可見

(上)鄉間隨處可見的野莧(下)肥碩刺莧

肥碩刺莧

刺莧是很多介紹藥草的書籍上的常客,關於其療效,琳瑯滿目,不下十種;在若干介紹台灣野菜的書籍上,此草也必不可少。在野菜食譜上,通常介紹的是食用其嫩葉和嫩莖,在藥草書籍上,則提及食用部位還包括莖和根部。

美濃人以「假莧菜」稱呼「刺莧」,以有別於一般的真「莧菜」。「莧菜」是人工栽植,食用時整株入菜。靜英最常料理的方式,是蔥頭爆香後,加入莧菜和水,煮成莧菜湯;若是紅莧菜,則湯汁呈現近乎鮮紅色,蔬菜中少見此種顏色,富含鐵質,爽口甘甜,加上濃郁蔥油香的勾引,通常當頓就會被席捲。但是靜英卻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料理白「刺莧」。

看靜英挑回來的刺莧,每一株都長得粗粗壯壯的,就知道靜英看上的是刺莧的莖。她沒有像書上食譜介紹的,用嫩葉和嫩莖熬煮或快炒,而是將去了皮的肥碩莖幹川燙過,然後淋上以蔥頭或蒜頭爆香的醬油。想多嘗野菜鮮味的,醬油可以少沾一些,甚至不沾;愛好野菜和調味融合後的味道的,可以多沾一些。

去皮

(上)去皮(下)準備川燙

準備川燙

靜英沒有看過任何的藥草和食譜書籍,雖然她偶而也會說上一些療效,他對於「假莧菜」的知識,來自於他的上一代。就像他會種田,也不是透過書籍,而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跟著父親到田裡割蕃薯藤餵豬,是透過經年累月的實作累積而學來的。但是,他說這種菜清涼退火。我去翻翻了藥草書籍,真有解熱的療效呢。

虎尾小鎮的藝術工坊

剛開始招生時,我們可以從招生觀察到人們對藝術學習的期許,例如兒童課後學才藝,成人則是追求好的休閒活動,下班後來捏陶、揮揮毛筆畫國畫,退休的老人與另一半來消磨「優質的時間」…….

如果有一個荒地,沒有樹,沒有花,鳥兒就不會來棲息。我想虎尾地區的藝文也是,沒有藝術教室,沒有指導老師,沒有藝文行政單位統籌,也就不會有愛好藝文的學生、朋友、夫妻、小學生、退休老人等來學習創作。

在結束研究生的生活之後,來到虎科大,便接觸了虎尾小鎮的人、事、物。今天想聊聊成立將近一年虎科大藝術工坊,是由一個學校廢棄數十年的地下室空間改建規劃而成,這一年陸續藝術工坊開設五個班,分別是彩墨班、水彩班、陶藝班(成人、兒童)、兒童美術造型班。

DSC02684

IMG_2212

剛開始招生時,我們可以從招生觀察到人們對藝術學習的期許,例如兒童課後學才藝,成人則是追求好的休閒活動,下班後來捏捏陶、揮揮毛筆畫國畫,退休的老人與另一半來消磨「優質的時間 」,虎科大的學生則更是欣喜來上課,彌補理工學校沒有正式的人文、藝術科系的缺憾,所以第一期藝術工坊的上課人數,很快到達適當的上課人數,形成小小的藝文學習團體,非正式學院派的藝術學習,上課人數約80 人,學習效果良好,並在一學期課程結束後舉辦成果展。

DSC02445
正在拉坯的 展覽的成果

這不同於每個縣市的社區大學型態,相同的是開放社區民眾,但經營的理念與相關資源的配套是以藝術專業為首要考量。因為結合學校藝術中心行政單位,提供展覽資源、優良專業師資,更具專業的把關。

然而,第一期藝術工坊的成立,多半因為學員抱著新奇與珍惜的心情來上課,當第二期招生時,加入新進學員,但也有少數因時間無法配合的學員無法繼續上課,但仍順利的成班,真希望這股優質的休閒活動可以持續,讓這股漸漸成形的藝文活力源源不絕,無論是小朋友、大朋友的生活中都有機會接觸藝文的感動與喜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