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農業與財管免費課程1113,1125,1209

我們是台灣經濟研究院,正在協助農委會推廣農業與財務管理的相關訊息,課程的內容是協助農企業做好公司治理與如何籌措資金,並有業界的經驗分享,全程免費…

我們是台灣經濟研究院,正在協助農委會推廣農業與財務管理的相關訊息,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協助農企業做好公司治理與如何籌措資金,並有業界的經驗分享,全程免費,希望邀請農民或農企業來參加課程。

1.農企業永續經營財務管理課程

日期:11/13

地點: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中型會議室(台南縣後壁鄉烏樹村烏樹林325號)

報名網址:http://seminar.tier.org.tw/SignupForm.aspx?GUID=5c847bec-d1d8-4d7e-8d63-e0f7bc1ac5b2

課程安排:

§ 09:30~09:45 報到

§ 09:45~10:00 農委會長官致詞

§ 10:00~12:00 公司如何進行適當之財務管理 藍經堯會計師

§ 12:00~13:00 午餐

§ 13:00~15:00 如何籌措資金 藍經堯會計師

§ 15:00~15:15 Q&A

2.農業創新經營與財務管理課程(台南場)

日期:11/25

地點: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大樓1F 視聽教室(台南縣新化鎮牧場70號) 報名網址:http://seminar.tier.org.tw/SignupForm.aspx?GUID=05a3e429-2168-43c3-b592-b9cecf6cae43

課程安排:

§ 08:20~08:50 報到(請於8:50前完成報到手續)

§ 08:50~09:00 開幕式 農委會長官致詞

§ 09:00~10:00 公司組織介紹(農業經營之組織型態介紹)-藍經堯會計師

§ 10:00~10:10 休息

§ 10:10~11:50 銷貨及採購管理及【Q&A】-藍經堯會計師

§ 11:50~13:00 午餐

§ 13:00~13:50 由農民轉型到公司之各階段歷程及公司產品研發經驗分享-無患子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王瑞閔總經理

§ 13:50~14:00 休息

§ 14:00~14:50 合作社經營與產業佈局經驗分享-玉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建新總經理

§ 14:50~15:10 茶憩與交流

§ 15:10~16:50 組織如何以成本控制來獲利及【Q&A】-藍經堯會計師

§ 17:00 專車接送至高鐵台南站(17:00準時發車)

3.農業創新經營與財務管理課程(台中場)

日期:12/09

地點:農業試驗所(台中)行政大樓3F大禮堂(台中縣霧峰鄉萬豐村中正路189號)

報名網址:http://seminar.tier.org.tw/SignupForm.aspx?GUID=28646d87-88e5-41c4-a98e-32d60d5d8bd5

課程安排:

§ 08:20~08:50 報到(請於8:50前完成報到手續)

§ 08:50~09:00 開幕式 農委會長官致詞

§ 09:00~10:00 公司組織介紹(農業經營之組織型態介紹)-藍經堯會計師

§ 10:00~10:10 休息

§ 10:10~11:50 銷貨及採購管理及【Q&A】-藍經堯會計師

§ 11:50~13:00 午餐

§ 13:00~13:50 由農民轉型到公司之各階段歷程及公司產品研發經驗分享-無患子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王瑞閔總經理

§ 13:50~14:00 休息

§ 14:00~14:50 合作社經營與產業佈局經驗分享-玉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建新總經理

§ 14:50~15:10 茶憩與交流

§ 15:10~16:50 組織如何以成本控制來獲利及【Q&A】-藍經堯會計師

§ 17:00 專車接送至高鐵台南站(17:00準時發車)

六堆嘉年華~重返六堆光榮之役

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的阿猴城,在六堆地區客家聚落裡的仕紳們與各堆領袖聚於內埔天后宮商議六堆之事,並聚集六堆客籍百姓廣招義勇軍保衛家園。為了重塑六堆聚落的團結與融合…..

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的阿猴城,在六堆地區客家聚落裡的仕紳們與各堆領袖聚於內埔天后宮商議六堆之事,並聚集六堆客籍百姓廣招義勇軍保衛家園。為了重塑六堆聚落的團結與融合,今年將在內埔天后宮前號召各路人馬變身為戰役場景中的六堆勇士,一同以歡欣鼓舞的心情沿路行至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參與一場嘉年華盛會。行政院客委會舉辦的六堆嘉年華於十月十八、十九日舉行。今年度的主題為「重返六堆光榮之役」,還原當年浩大的現場。主場於十月十八日六堆客家文化大草坪舉行,當日晚上由蘋果劇團與內埔國中的300名同學一同演出。

活動從當日中午開始,共有30對參加踩街創意遊行的彩妝隊伍與遊行民眾在內埔天后宮集結,以民眾參與的方式讓過去誓師保衛六堆家園的義勇軍場景再現,一路遊行誓師至六堆文化園區,並由大總理誓師授旗為遊行拉開序幕,並為晚上的光榮之夜開了頭。

971031war-360.jpg
由年輕學生組成的亮麗創意踩街隊伍。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01
「客家時尚漾新彩」客家服飾成果動態秀。

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裡頭,早已安排好其他客家傳統的相關活動,準備迎接參加這場盛會的民眾們。當天傍晚在園區演藝廳有金滿園戲劇團的客家大戲「三娘教子」,還有「客家時尚漾新彩」成果動態秀,展示客家創意時尚服飾,將客家傳統服飾以新的創意元素在伸展台上亮麗的展現,以及在園區的草皮場域還有「六堆嘉年華客家特色商品聯合展售會」,展售由客委會輔導的在地產業,讓參觀的民眾讓能了解客家相關的產業文化與產品。而晚上的重頭戲則由專業的劇團演員與在地學生及居民合演「重返六堆光榮之役」;重塑當年六堆義勇軍團結英勇抗戰、抵禦外侮的精神。

結合了聲光效果與戲劇,重現歷史情境,使人了解客家的團結精神,表演在黑暗中,歌隊提著象徵歷史長河的燈籠,在六堆長老充滿情感與悲涼的吟唱聲中緩緩的進場,述說著六堆客家先民的義勇精神及保家衛鄉的忠勇情懷。經過沈靜的開場,由先鋒堆大將軍傳令,呈報光榮之意即將開始,大總理命令擊鼓並點燃烽火臺。接著六堆將軍騎著戰馬出場,象徵著戰事開啟,緊接著身著六色服飾象徵著六堆義勇將士也陸續進場。在戰鼓齊鳴、烽火四射、狼煙四起中,代表著敵軍的將士節節敗退,六堆義勇軍歡呼迎勝,生動的演出令人嘆為觀止,一場結合文化與藝術的光榮之役在掌聲如雷的情境下落幕,更為下週在美濃舉行的六堆運動會拉開六堆精神團及的序幕。

UNKNOWN_PARAMETER_VALUE
煙火四起的六堆光榮之役表演現場

苦盡甘來─冬令野菜龍葵

龍葵的料理極其簡單,不喜油膩的人可以汆燙,然後沾點醬油,並隨各人喜好加入蔥蒜等香料;那是一種微苦帶甘的味道,美濃人說「苦甘苦甘」,令人嚐過之後忍不住再來一口….

南台灣夏季雨水多,對蔬菜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提及野菜,聯想到的是在蔬菜供應疏落的夏季。但是有些冬季的野菜,卻令人難以忘懷。「苦盡甘來」常用來形容人生的滋味,但若有一種野菜也提供這樣的味道,那必定讓你無論如何都無法忘懷了。

龍葵正是這樣一種野菜。大部分的野菜由於終年生長,摘採不多,因此一般沒有明顯季節性;但由於夏季對野菜需求量大,因此喜歡夏季多雨水的野菜如刺莧,就予人一種夏季野菜的印象;相對地,若有野菜和其他蔬菜一樣,於多雨的夏季生長不佳,也喜歡乾燥不寒的冬季,就會成為冬令的野菜。龍葵在夏季的生長易受雨水影響,即使夏季仍可見龍葵蹤影,其味卻不如冬令甘美,因此成為一種冬令野菜。

971030veg-36o.jpg
龍葵葉子有鋸齒,在路邊很常見。

美濃客家話以「打烏子」稱呼龍葵,客語「打」有「結果」之義,顧名思義,取其黑色漿果特徵。只是時下聽到的多是「o2 di2 ia4」,其音或許受閩南話「黑甜仔菜」影響,「打烏子」一詞逐漸只存在於老人口中以及兒時記憶中。

小時候沒有什麼零用錢,一個星期平均只有一、兩元,沒有錢買零食,只好自力救助,山上的野芒果,路邊的野石榴,還有田間結有黑色酸甜漿果的「打烏子」,就成了我們的目標。我想當時冬季的飯桌上一定也出現過龍葵,但是因為不是自己摘採的,所以童年只對味道酸甜的黑色漿果留下記憶,飯桌上的熟食則全無印象。對龍葵的味道產生感覺,是回來美濃工作以後的事情。

龍葵漿果

男孩手上的那一個黑色顆粒,就是龍葵的漿果。

在冬季不噴農藥的田間,伴隨玉米、蕃茄和蕃薯,龍葵長成茂密一片。識貨的城市消費者夫婦,選了個溫暖冬陽的下午,帶著兩個小朋友,到田間來,不疾不徐地摘採著在風中簌簌抖動的龍葵嫩葉和嫩莖,在享受田園之樂的同時,也帶回去一種「苦盡甘來」的味道。

龍葵的料理極其簡單,不喜油膩的人可以汆燙,然後沾點醬油,並隨各人喜好加入蔥蒜等香料;更多的人,則是切幾片薑絲,大火快炒,龍葵的美味在這過程中,已被充分提出。那是一種微苦帶甘的味道,美濃人說「苦甘苦甘」,令人嚐過一口之後,忍不住再來一口,就這樣將一整盤清空,回味無窮,留下對下一餐龍葵的期待。

查了一下書,才發現,在大部分藥草書籍都收錄了龍葵,但也幾乎都提醒,「生鮮的龍葵,以及未成熟的漿果帶有毒性」。我沒有嘗過生鮮的龍葵以及未成熟的漿果,但不會想去嘗試;畢竟我們不是現代神農,還是避免為妙。還好,煮熟的龍葵,沒聽過有人中毒的,不然,我們就少了一樣人間美味。

(本文作者為高雄縣旗美社大主任)

【文學】從森林裡吹進城市的風–亞榮隆‧撒可努1101

「呃……大哥,你記不記得……我上次在小米收穫祭跟你提過,那個來樂生演講的事情……」在撒可努的部落裡跟他講話,總是叫人有點緊張。對我來說,跟他說出….

樂生文學周末:從森林裡吹進城市的風—亞榮隆‧撒可努11/1(六)

講者簡介:
亞榮隆‧撒可努〈漢名:戴志強〉生於台東太麻里香蘭部落;喜歡外公的大海、祖父的山;崇拜著自己的獵人父親;並以排灣族為其中伸的;目前擔任工作:保一警隊隊員。撒可努在出版第一本著作《山豬‧飛鼠‧撒可努》後,便成為各大專院校競相邀請的演講者,足跡踏及美國、菲律賓、中研院、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海洋大學、輔仁大學、銘傳管理學院、文化大學……,目前並擔任大學社團的指導老師。

2000年更獲得《2000年巫永福文學獎》首獎、《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首獎,而成為媒體寵兒,除了聯合報、中國時報的人物報導外,台視的大社會和公共電視更製作一小時的人物專訪。此外,撒可努更是國家文藝基金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被贊助者。

從森林裡吹進城市的風──撒可努/文:何欣潔

「呃……大哥,你記不記得……我上次在小米收穫祭跟你提過,那個來樂生演講的事情……」

在撒可努的部落裡跟他講話,總是叫人有點緊張。對我來說,跟他說出這句話好像比在千萬人面前演講還困難。

「所以妳到底要我講什麼啊?妹妹?」他笑著問,手上一邊不停地攪拌著準備作植物染的大鍋花草,爐灶裡的火光閃爍著夜色。

夜深了,這裡是拉勞蘭部落,背靠著中央山脈,面向著太平洋,南迴公路從部落腳下穿過,像一條無聲的河。

「呃……就是,我覺得,」遠方,太平洋上有定置漁船點點的燈光,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我自己在台北也參加了一些所謂的運動,參加了好幾年,可能也算參與得很深入吧。可是整個台北的氛圍讓我感覺好蒼白,那些表面上看起來熱血的年輕人,其實私底下一個比一個虛無,一個比一個孤單,好像那些慷慨激昂的口號都只有在街頭與媒體面前發生意義,回家以後卻很難給彼此一點支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那麼疏離、冷淡、無能為力,那我就在想,這樣的『運動』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我第一次來大哥這裡的時候,已經覺得我做不下去了,乾脆回去當個上班族賺錢好了。」

他抬起頭看著我,眼睛亮亮的,像一隻山中的鷹。

「可是我在部落裡看到大哥帶年輕人成立青年會,教他們如何當個獵人,教他們怎樣用古老的智慧和勇氣面對現代社會,讓那些國高中的男孩子有個哥哥可以學習,學著怎麼樣做一個大人;讓來到部落的這些台南女中的妹妹(註一)可以找到她們在城市裡找不到的東西,那些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跟善意,我就覺得很棒。」

他停下手中的動作,用眼神鼓勵我說下去,在那一瞬間,我以為我也要像那些高中女生一樣,在他面前掉下感動的眼淚了。

「所以大哥,雖然我有想過,你的魅力跟拉勞蘭是密不可分的,我也許應該勸大家來你的部落看看,而不是把你請來台北。但我還是想要邀請你來,讓大家知道,在台北的小圈圈之外,還有這麼寬廣的世界,還有這樣的人,我想要讓你像一陣森林裡的風一樣(註二),吹進那個讓人很悶熱很絕望的台北盆地。」

「好啊,我就先答應妳。」他笑著說,「妳是說十月四號嗎?」

這是我第三次到拉勞蘭部落。拉勞蘭,是當地排灣族人的自稱,在台灣省通志中又有另一種的名稱為「Qalinavet(加里那母奴) ,這是源自於卑南族語,有著人口眾多之意。在部落中流傳著兩個比喻形容Qalinavet 之意思,一個是此處人口多到有如在地上竄動的螞蟻,尿可成河流向大海;其二是,如果有一顆長了幾十年高的黃藤被部落族人一一用腳踩過去,黃藤的根部都會被踩斷。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部落。」撒可努會這樣說。

我是相信這句話的。在這裡,每個男生女生都眼睛閃亮,行止沉穩,沒有青少年常見的輕佻或茫然,「有家」的孩子才能有這樣的眼神。而在祭典裡的每個繁瑣工作裡,也看得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勤快地忙進忙出,看來竟比很多大人都還成熟,他們在古老的祭儀裡得到了成就感,得到了自尊,也得到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而撒可努,這個他們叫他大哥的人,是這幅景象的重要推手。借住他家裡的期間,不斷有他的弟弟妹妹來找他說話。當然,大多數都不是他的親生弟妹,是部落裡(甚至其他鄰近的部落)尊敬他的孩子們。他一一聽他們說話,認真地聽,誠懇地回答。而他說的故事裡,充滿了大樹與山脈、山豬與老獵人,在他生動而充滿魔力的敘述裡,彷彿整個中央山脈的精靈都來到你身邊,讓你不再孤單。

「唉呀,妳們的腳,怎麼變成百步蛇了!」看到我們因為穿涼鞋騎單車而曬得黑白分明的腳背,他用可愛的排灣族腔這樣笑著說。

我們也笑了。你看,你能想到用百步蛇來形容你曬黑的腳背嗎?

十月四號,依漢人的節氣來說,已經過了秋分了。請你一起來聽聽撒可努說故事,讓那陣來自山裡的風,吹上你的臉龐。

註一:每年暑假的小米收穫祭,台南女中都有老師帶著社團學生來到部落「幫忙」。她們並不以漢人菁英服務原住民的心態前往,認為來到部落是一種學習與反思。

註二:靈感可能來自於撒可努的書「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一時也難以明白為何我會說出這樣優美的句子,也許是被撒可努與他的部落影響了吧!

時間、地點與交通方式

時間:11/1(六)下午2:30-4:30。
地點:新莊樂生療養院,蓬萊舍。
地址: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794號
交通方式:請參考Urmap規劃路線或此頁面。

報名方式與收費
請於活動前Email至savelosheng@gmail.com報名
費用:免費。

內本鹿─與部落共行的登山課程

大學時代有這樣的機緣接觸台灣山林,也因此促使我的人生大轉彎,自此之後我的路似乎跟「山」總是脫離不了關係。在研究所期間我以台灣生態登山學校作為研究基地….

在還沒有GPS和地圖的年代,這群人早已在山裡『生活』著,

石版屋、木造屋,小米田座落在山坡上,以最省力的方式彎腰收成,

一切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

1154291876-360.jpg

大學時代有這樣的機緣接觸台灣山林,也因此促使我的人生大轉彎,自此之後我的路似乎跟「山」總是脫離不了關係。

在研究所期間我以台灣生態登山學校作為研究基地,規劃長達三個月的生態登山培訓課程並以此作為研究,課程雖然只有三個月,但前後製時間大概投入幾乎一年時間在摸索,這樣的機會卻也讓我有機會實際操作「登山教育課程」。越投入卻也發現在山這所學校裡,學無止盡!但相較於廣大的登山人口,國內目前所擁有的完整登山課程實在少的可憐!也造成許多青年學子寧願遠渡重洋,學習國外的登山技術與觀念,走著國外的山路!

這幾年追蹤師系列的書很熱門,從一開始的驚艷,到後來越來越不敢翻這本書,越看越覺得Tom Brown實在是個奇人!能夠有機緣遇到像「教父」級的祖父授予其印地安式思維與山林的生存方式,這過程不像是在學登山反倒像是在靈修,或者說這是一種「祖父思維的生活方式」。而Tom Brown就像是萬中選一的創世者承襲了這樣的智慧與精神,甚至成立了「Tracker School」將來自祖父的技術與哲學思想繼續傳承給更多人!

我的工作有很多的機緣與部落接觸,因為要獲得關於野外動物的訊息,訪談對象大多也是遊走山林的獵人!越接觸下來心理上所累績的遺憾就會越來越重!似乎自己正見證著一種昔日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智慧正漸漸的式微、晦暗不明中!防備之心讓部落人不敢暢所欲言,昔日的報戰功是最榮耀之時,現在這項「過程」除了在祭典之外,還有多人人慎重的看待呢?而他們,都是我這輩子嚮往學習的對象之一。

2007年底,我有這樣的機緣隨著內本鹿的後裔回到他們的老家,並且進行重建工作。也許這是最最遙遠的老家,需要步行五天才能到達mai- lumah(布農語-老家)。在過程當中我彷彿置身於大型博物館、活的歷史教室,而部落大哥就是隨行解說員,娓娓道來這一路上所有的歷史與故事。而我也終於有機會更進一步的去了解原住民在山中的智慧,沉浸在內本鹿的20天裡,我找到了一個方向與契機!也許是出自於愛山惜才,也許只是出自於希望讓部落大哥人更有機會發揮所長,我希望國內也可以慢慢塑造出類似像Tracker School這樣的課程。讓這些以後山為家的朋友們來引領我們了解我們的山!

在開始運作內本鹿小學前,我已經對部落這塊肖想很久!因為要了解台灣的山怎麼可以不跟在地人學習呢!一直覺得國內做登山教育都應該去思考跟部落接軌,學習在地知識、文化與技術,即使是登山亦然,除非你的目標是連原住民都不常走的技術路線(斷壁挑戰、峽谷溯溪or海外遠征),那就另當別論。

坊間不乏與原住民登山的活動,對於「初體驗」者,那的確會是個好的入門經驗,但是要「深入」的課程卻不易取得。因為入門活動其實普遍大多是可想而知「山上祭儀」、「足跡辨識」、「野菜辨識」、「找材生火」、「搭寮炊事」、「狩獵文化與習俗」等等。但是接下來的課程呢?相信我!那些日積月累已經融入於生活中的課程並不十分容易一絲絲的抽離作為一套套的課程,這也是我看到Tracker School越看越驚喜的原因,他們所開發出的課程已經超乎想像,更邁入自然哲學思維觀。雖然如此,我仍期許這是一個開始,我們的目的不在於開發一個容易複製的登山商品,而是每一次都能有不同的嚐試與新的課程產生進而累積一個課程資料庫。於是,就在部落朋友與生態登山學校的支持下,內本鹿小學誕生了!

與部落共行,一個新的結合與嚐試

真的開始運作後,越是投入越發現原來投入後所面臨的問題卻是超乎想像的「多樣性」。生態登山學校的專長是「山上」活動規劃,不過與部落合作,「溝通」與「真誠」是在處理所有事情上最需要的兩大要素!

帶著「把事情做好」為至上的原則,每次活動簡章出來前,我得先到部落裡跟大家聊每次上山欲達到的目的與課程,透過他們的知識與經驗,才有課程的「產出」。這道手續都妥了之後才會開始著手簡章與宣傳事宜!把討論空間也直接選在部落,當然也讓遠在台北的夥伴們無法就近參與(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為北部團體),而我這個在屏東工作的因地利之便也樂於到台東部落,某種程度到是像自我培力、卻又間接的培力了共同討論的部落人!

所有活動中的「講師」都是部落裡的人,多少都是我所熟悉,在山上各有所長的大哥們。既是講師,站在使用者付費的立場,讓這樣的活動可以成為他們的收入之一,對現實生活也許沒太大幫助,但理想狀態是讓大家「發揮所長,半農半X」;活動大部分的消費(餐點、交通接駁等等)盡量使用「在地資源」某種程度也是微微促進地方經濟,只要確定這筆消費最後回饋到部落人身上。因為部落中許多熟識朋友的協助,讓活動的規劃上算是順利許多,內本鹿小學的核心團隊是包含「部落+生態登山學校+参與者」,把人帶進部落,讓部落更多人認同「內本鹿小學」也是我們未來的工作之一。

山是一所學校、斑駁牆垣是課本、部落大哥是老師

我們把「生活」的概念融入在活動中的每一刻,要學員試著去接受在此是在學習一種山上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食衣住行育樂皆得與山林接軌,了解所處的環境有多少資源可以運用,減少文明的緩衝器(ex:方便的爐頭瓦斯)。在開學典禮我們試著先帶領學員進入內本鹿的「老家」、「古道」,藉由真實的接觸實體建築來去了解內本鹿所發生的歷史,包括日人開鑿內本鹿古道以管制此處廣大的布農族郡社群因此而衍生的總總抗日衝突。

運用空間做為不同的教室與課本,在老家我們可以做老家的教育,伴隨著我們上山的阿公Dalu告訴我們在老家應有的禮儀與祭禱方式,在那裡我們談阿公小時候在山裡的記憶。第二堂課我們則來到部落後山的獵場進行獵場教育,了解具象的動物痕跡以及環境辨識、山上的陷阱如何因地制宜的放置,並且了解一個狩獵活動背後,繁複且嚴謹的文化與傳統。除此之外,卻也得面臨當代狩獵文化的困境,我希望學員所接觸的是「真實」而非一種觀光型態的導覽活動,而我們也必須去面對這個社會共同的議題!

學員的回饋是前行的動力

每一次課程的結束,一定會有一個時間是專門給學員表現。就如同是三天活動的總整理,翻攪自己的思緒並且透過眾人之智來去呈現一個表演。不論是默劇、唱歌、藝術創作都好,前提是讓所有人都懂,即使有聽不太懂國語的阿公Dalu也能了解你的明白。這個過程總是會讓在座的部落長輩們忍不住眼眶泛紅,也許是太感動了!也許是那股在山裡的成就感又回來了!只知道這群人已經在用生命影響生命了!

一個充滿學習的場域-內本鹿小學

雖然開發課程是件辛苦的事情,不過能夠遇到像內本鹿「天時、地利、人和」的所在,更是要好好珍惜這塊福地與福氣。想要建構的也許與一般登山課程不同,人一來到山裡是要學習「生活」,了解過去人在山中生活所衍生的「歷史與文化」,這樣的目的不是在於鼓吹大家過回山上的生活,而是去看見、學習與尊重山裡的價值!透過不同的視野角度去看山,你將看到不止第一層的表象,而是更深層的抽象概念進而轉化成自我的生活經驗!

與部落共行的嚐試是個開始,讓每一座山區裡面的人說出他們的故事、分享他們的生態智慧,讓我們去學習不同的價值,山應該是這樣被豐富的!這不僅只是個活動,而是一個嘗試要再現山林與部落價值一連串的行動!

11/1-2內本鹿小學要進行第三堂課文化課程囉~歡迎加入我們!

有關內本鹿小學的課程點滴,請見內本鹿小學a故事
(本篇首刊發表於Moco view,感謝作者同意轉載)

恆春郡「羊腳」七號番地

若你有機會看著電影海角七號,來到恆春一遊,可以順道拜訪恆春的養羊人家,喝著純的台灣羊奶(保證鮮純不含添加物),吃著當季的西瓜,以行動支持台灣的農漁業。

This is an era — it is often said — when things are speeding up, and spreading out…. It is a phenomenon which has been called ‘time-space compression’.(A Global Sense of Place – by Doreen Massey,1994)

瑪西在1994年《全球地方感》文中提到,「這是個事物加速傳播的時代…這個現象有人稱之為時空壓縮」,生活或者工作於所謂「恆春郡」(拜海角七號所賜)這個地方,人們有些不解,為何10月10日到12日的連續假期,這麼多人湧入恆春鎮(這是當代的說法),而屏東縣恆春鎮郊區無名的產業道路旁的羊舍,仍舊依著既有的步調,生產新鮮的在地的羊奶,期望跨越不景氣。

因為同事的姊夫是恆春的養羊人家,就找時間去參訪這個所在。經過砂尾路,彎進產業道路,路邊的西瓜田正在採收。產業道路末端就是這間據說是恆春最大的羊舍的所在。

watermelon-360.jpg
路過西瓜田

因為熟識養羊人家的舅阿,因此受到熱情的招待。看到養羊的設備,種植牧草的所在,剪牧草的車子。

自家種牧草
自家種牧草

割牧草的車
割牧草的車

這個時陣,養羊人家手機突然響起,高雄的朋友請宅配的車,要來領羊奶,所以養羊人家就請我們一行人先去看小羊住的羊舍。等他事情處理好(大概是包裝羊奶這件事),他再請我們喝羊奶。

喝著這純的羊奶,發現並沒有羊騷味,可能這就是高雄的朋友,為什麼要派宅配的車持續來這裡訂購鮮羊奶的原因之一。

剛出生小羊
剛出生的小羊

吃草的成羊
吃草的成羊

深受中國(或者說是中國大陸)毒奶驚嚇過度的我們,也希望這陣子,大家可以認真反省「地產地消」的重要性。所以回家的路上已經在籌劃如何向同事登記,以便家人都可喝到信任的農人生產的鮮奶。

不是很清楚在電影院看著「海角七號」的人們,是搭配什麼樣的零食。比較期待的是,看電影的觀眾,除了支持國片,也能支持在地的農漁產業。2008年5月3日公視暗時新聞曾報導:「港口社區是以茶葉為地方特色,因此,對於社區景觀環境也以生態工法、綠化等理念施行。現在更加入漁村特色元素,配合飛魚、鬼頭刀魚的到來,讓這個在海邊的村落,重新營造新的生機…..若您有機會到此一遊,可以享受在海邊衝浪,吃著香美的魚和喝著上等的好茶。」

我們將它改寫一下:「若你有機會看著電影海角七號,來到恆春一遊,可以順道拜訪恆春的養羊人家,喝著純的台灣羊奶(保證不像大陸三鹿奶,還有含三氯氰胺這種嚇死人的毒物),吃著當季的西瓜,以行動支持台灣的農漁業。」

(本文由王敏州老師指導寫作)

【紀錄片】「油症─與毒共存」放映及導演座談1029

本片尋訪不幸中毒的惠明學校盲生與窮鄉居民,被遺忘的油症倖存者與生來即帶有餘毒的第二代,只能憑著強韌的意志力,與血液中的世紀之毒進行唐吉軻德式的永生搏鬥…

洪雅書房第432場例行性免費推廣講座

10月29日周三晚上七點半於洪雅 蔡崇隆導演親自來播映 油症-與毒共存記錄片

1979年,台灣發生了兩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多氯聯苯毒油事件-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悲劇;美麗島事件-黨外民主運動的重挫與轉捩點。三十年後,台灣已成亞洲最民主國家之一,但多氯聯苯油症受害者卻幾近戲劇性地從人間蒸發。

本片尋訪當年不幸中毒的惠明學校盲生與窮鄉居民,探索毒油事件的科學真相,意外發現台灣竟然重蹈日本公害覆轍,厄運原可避免。而被遺忘的油症倖存者與生來即帶有餘毒的第二代,只能憑著強韌的意志力,與血液中的世紀之毒進行唐吉軻德式的永生搏鬥…

蔡崇隆導演將親來座談! 敬請不要錯過!

影片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urviving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忠孝路與長榮街交叉口,路口有一間護理之家,其後面第二間 )
電話: 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下午兩點後再打)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寄居蟹需要家─讓貝殼回歸大海

背著重重的貝殼緩緩爬行,是大多數人對寄居蟹的印象。但是,你是否發現現在的寄居蟹造型有著和以往不同另類造型;在屏東縣恒春半島墾丁的海岸林和礁岩石岸上…..

拜託…千萬拜託…大家不要再撿拾屬於海裡來的貝殼,也再此呼籲不要再購買寄居蟹來當寵物了。

0903-1-1-360.jpg

世界上約有800多種的寄居蟹,我們台灣至今記錄約有50 餘種之多。寄居蟹屬節肢動物甲殼類中異尾類,脆弱的異尾需要一個能保護它的殼。你們知道嗎! 寄居蟹明顯的特徵是那腹部不對稱的右旋,好像是特地為了居住於海邊右旋貝殼而生成的,表面沒有甲殼覆蓋卻讓它在貝殼裡容易進出,而腹肢退化剩下的尾節及尾肢卻是用來鉤住殼軸,讓敵人不易把自己拉出,然而第四和第五胸足萎縮退化能讓它伸縮於殼內外,這些特徵都使得牠非常適合去背負死去貝類所留下的空殼而行動。

寄居蟹絶大部份是在大海出生,幼體在海水中成長,經過浮游期,再到幼苗而生長成為成體陸寄居蟹,牠們大都棲息在熱帶海濱陸地上,為了繁殖下一代還是會回到大海裡去釋放幼體及找尋適合牠的殼。寄居蟹大都是攜帶貝殼移動的,特殊的椰子蟹則只有在其後期幼體跟前兩年的小蟹才住在殼內,而後就裸露自己的腹部生活了。

全世界30多種的硬殼寄居蟹,台灣共記錄有10 種的硬殼寄居蟹。硬殼寄居蟹通常都不是很活躍的,牠們常會倒吊於岩石或停留在陡峭斜坡上,淺亞潮帶的礁岩海岸常是牠們聚集的地方,然而常住於珊瑚枝頂端的硬殼寄居蟹如感受到有干擾時,牠便會立即縮入殼內,使自己能順勢地掉落於珊瑚叢枝深處,讓想捕捉牠的敵人難捉的到牠,而有效的避開自己的敵人,讓我真是佩服牠呢!

背著重重的貝殼緩緩爬行,是大多數人對寄居蟹的印象。但是,你是否發現現在的寄居蟹造型有著和以往不同另類造型;在屏東縣恒春半島墾丁的海岸林和礁岩石岸上,許多陸寄居蟹卻背著各式各樣的塑膠瓶蓋、更有的甚至以破玻璃瓶為家呢!那麼難不成他們也在舉辦環保創意大賽,把許多人們丟棄的垃圾拿來當成衣服穿?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才讓他們不得不把這些瓶蓋拿來當做容身之所?那麼海邊的貝殼又到哪裡去了?是值得深思的..

寄居蟹在生態環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寄居蟹的殼上有超過一百二十種的附著共生物!由於寄居蟹的殼提供了這些共生生物一個可移動的地基,這些共生物對殼的作用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作用,對貝殼的使用年限可大有影響!如我們又帶走其中一部份..你想牠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對寄居蟹的保育,我們能為牠們做些什麼呢?在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帶走寄居蟹,更不要撿拾海邊的貝殼、千萬不要再向小販購買寄居蟹回家飼養了─因為它們是無法在一般水族缸中生活的。

0903-2-1

國家公園的義工老師教大家認識寄居蟹的生態

0903-2-2

(本篇文章由作者初稿,王敏州編輯修改)

【講座】微物論:台灣日常生活物件史1029

台灣鹽業包羅廣闊,無法在短時間內一一探討,本次報告將從STS的角度討論鹽業發展過程的兩個主題:一是以鹽業為例,探討從科學到產業的落差,談的是從鹽的生成…

【微物論:台灣日常生活物件史】系列講座第七場 10/29(三)14:00-16:00

地址:工博館南館S104教室

主題:從STS看台灣鹽業的歷史與科學

主講人:方俊育

演講概要:

台灣鹽業,從1665年明鄭時期,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教導台灣島民囤兵曬鹽,到2002年曬鹽結束,這338年來歷經多次技術演進:從淋滷曬鹽法,到全面機械化的鹽灘;汲水的方法也從人力踩水車,演變到運用大自然的風車,到後來以柴油或電力的抽水馬達。但是繞了一大圈,仍然不敵全球化的競爭,而走到停曬的命運,即使如此,這濱海一帶曾經有超過六千甲的鹽田,在最困苦的年代中,養活了一群來自唐山的台灣客,讓遷徙不定的移民得以安身立命,也引領許多基礎工業走向國際。

台灣鹽業包羅廣闊,無法在短時間內一一探討,本次報告將從STS的角度討論鹽業發展過程的兩個主題:一是以鹽業為例,探討從科學到產業的落差,談的是從鹽的生成與科學的分析,到鹽業勞動的人脈網絡,從科學到產業將發生什麼事情?;二是鹽業在七零年代的機械化過程,試圖探討傳統產業試圖救亡圖存,最後仍然無疾而終,是後進國家技術追趕的邏輯與在地知識的矛盾。

一、從科學到產業的落差

我們現在知道鹽的成分是氯化鈉,化學式寫作NaCl,而氯化鈉也正是製鹽業進步的重要指標。氯化鈉的檢測也非常簡單,在台鹽各大鹽場裡頭,均設有化驗室以檢測鹽的成分與品質,但弔詭的是,雖然鹽業如此進步,但是一直到民國90年台灣人工曬鹽結束之前,鹽場的曬鹽品質,仍是以目測或外觀為判斷依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二、科技如何改變傳統鹽業?

鹽田機械化的歷史背景是民國六十年代,當時台灣經濟面臨轉型,由農業經濟轉型為現代工商業經濟,農村青壯人口外流,鹽業的從業人口也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台鹽高階主管前往到美、法、澳洲等國考察鹽業之後決定性政策,就是台鹽及降邁向全面機械化。西方先進國家的鹽田留給台鹽深刻的印象,機械化鹽田可以用極少的人力操作大型機械進入鹽田,而及結果是產量大增、品質優異、成本低廉。

我們將檢驗鹽灘機械化的最後結果,是否符合「產量大增、品質優異、成本低廉」這些機械化之後的普遍預設。

【講座】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訪台講座,10-11月

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在學術界中被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是形塑環境倫理學這個學科的基本特性、範疇和議題的學者。他的環境倫理學是由內在價值…….

羅斯頓簡介

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在學術界中被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是形塑環境倫理學這個學科的基本特性、範疇和議題的學者。他的環境倫理學是由內在價值所引發之責任的倫理,中心概念就是「內在價值」和「整全主義」。

羅斯頓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1975在<倫理學期刊>所發表具突破性的文章,以及1988《環境倫理學》一書中所表達其成熟、整全的倫理學理論。他的學術專長在於探討「科學與宗教」交織互動中最核心的議題,特別是在「生態系與倫理學」方面的論述更是貢獻卓著。

1997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著名的吉福特講座 (The Gifford Lecture)中擔任講員,演講內容於1999出版《基因、創造和上帝》(Genes, Genesis and God)。2003於英國白金漢宮接受象徵宗教領域最高成就的天普力登獎(The Templeton Prize,作家索忍尼金、德蕾莎修女都曾得到這個大獎),由此可見教授在宗教界和學術界都擁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004春季第一次訪台,在全國各地舉辦環境倫理講座並從事生態文史踏查,強調:「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具體展現生命。」今年秋季訪台行程,將至全國大專院校推廣普及環境倫理通識教育。

系列講座主旨

在工業化、高度發展的科技、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消費主義和人口爆炸等錯綜複雜的因素下所造成的環境危機,引發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是否維持著一種永續發展的關係?人類是否公平分配從各種天然資源所得到的利益?對於同一個生態場域內其他生物的生存價值和權益,他們是否能夠敏感細緻地尊重及照顧?

二十一世紀工業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一方面擁有更多關於自然循環過程的知識並且更懂得如何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卻似乎和大自然漸行漸遠,引起大地的反撲。因此,自然世界也逐漸成為倫理學關注的重點。這樣的倫理學現在還是個在發展之中的新學門。歡迎大家前來聆聽大師建構環境倫理學的心路歷程與研究心得。

羅斯頓訪台系列講座

1-1→1-6成功大學講座:「羅斯頓作品導讀」(每週二下午15:00-17:00)

1. 1007野性的呼喚:哲學走向荒野(成杏廳)

2. 1014全球環境危機對科學與宗教的挑戰(成杏廳)

3. 1021人類對大自然的責任:環境倫理學的見證(文學院演講廳)

1. 1028 自然與文化之間的對話:對保存自然價值的呼籲(文學院演講廳)

2. 1104 科學、良知、保育:基因、創造、上帝之間的迷人課題(圖書館演講廳)

6. 1111低碳時代的環境倫理:安居地方的企業責任(南科樹谷園區音樂廳)

2-1→2-2台灣師範大學講座:「環境倫理通識教育」

1. 1008(週三10:00-12:00師大大禮堂)對大地反撲的省思

2. 1013(週一9:00-11:00師大分部教學研究大樓)自然的價值

3靜宜大學講座:「生態與宗教」

10/17(週五15:00-17:00)上帝的攝理與生態中心主義

4東海大學講座:「生態與倫理」

1. 1018(週六10:30-11:30)全球暖化危機下的典範轉移

2. 1022(週三10:00-11:30)再來一個地球日!

5淡江大學講座:「環境倫理與生態論述」

1. 1023(週四)「全球化與科技時代的環境倫理」

2. 1024(週五)「科學與宗教對話」

6-1→6-2清華大學日期:10/31; 11/01(週五、六 9:00-10:00人社院A202室)

1.「全球環境危機對科學與宗教的挑戰」 2.「科學與宗教對話的重要性」

7東華大學講座:「生態與原住民」日期:11/5(週三14:00-16:00)

台灣脈絡下的環境倫理:一個基督教與原住民的觀點

8信望愛社:「低碳時代的環境倫理」日期:11/8(週六9:30-10:30市立圖書館)

9台灣大學:「從森林談環境倫理」日期:11/12(週三14:00-16:00)

10林試所:「從全球暖化危機談森林」日期:11/13(週四9:00-12:00行政大樓4F)

主日講道(羅斯頓教授訪台期間六個星期日上午分別在下列教會訪問/講道)

10/05太平境教會(台南市)訪問 10/12 濟南教會(台北市)自然與靈性

10/19 北門教會(台南市)訪問 10/26 未定

11/02 大安教會(台北市)面對環境危機的全球倫理

11/09 新店教會(台北縣)自然與靈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