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農村振興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0208

為了深入地解讀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為了協助各地農民、社區、農村、部落、環境工作者擴大討論,發展行動連結。我們將工作坊及後續的行動定位為一場農村工作者的自覺行動。期待參與者於工作坊之後,回到地方,辦理說明會。

 980130-seed-450.jpg

農村出代誌!

【農村再生條例】去年十二月十八日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初步看來,這部法令分成二塊,其一為”農村社區的再生計畫”,其二為”整合型農地整備”。

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法令?為什麼在農村再生的條例中包裹著土地開發法案?

為了深入地解讀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為了協助各地農民、社區、農村、部落、環境工作者擴大討論,發展行動連結。我們將工作坊及後續的行動定位為一場農村工作者的自覺行動。期待參與者於工作坊之後,回到地方,辦理說明會。

播種季:一起來,下田春耕!

台 北 場|時間:九十八年二月八日地點:台北縣社區大學(台北縣淡水鎮鼻頭街22號)
統籌執行|社區營造學會、OURs都市改革組織、環境資訊協會

邀請對象:農民,以及社區、農村、部落、環境工作者,預計招收五十名。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月4日止。
報 名 費:200元(餐點+資料費用)。歡迎消費卷!

注意事項:
1.參與者請先閱讀基本說明文件。
2.自備茶杯與環保餐具。
3.參與者務請全程參與。

工作坊議程

時間 主題/內容 參與者
08:30 報到  
09:00~12:00 解讀農村再生條例
1.農村再生條例?
2.土地活化為了誰?
主持人:吳音寧
引言人:徐世榮教授/政大地政系主任
曾旭正教授/南藝大教授
吳東傑先生/綠色陣線協會
蔡培慧小姐/蕃薯葉農組
馮小非小姐/小地方新聞網
12:00~13:00 午餐與討論  
13:00~16:00 春耕工作坊
1.如何組織一場地方說明會?
2.說明會情境演練?
主持人:張正揚
帶組員:
楊志彬先生/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林淑雅小姐/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
鄭秀娟小姐/文山社大校長
黃仁志先生/OURS秘書長
金惠雯小姐/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
彭瑞祥先生/環境資訊協會編輯
16:15~17:15 回饋與討論 主持人:陳錦煌醫師
17:15~18:30 行動方案規劃 1.區域小組的分工
2.行動連結與評估
主持人:陳錦煌醫師

活動聯絡:
社區營造學會 秘書長/楊志彬
電話| (02)2393-0629 # 222
Email| hermes0928@mail2000.com.tw
都市改革組織 秘書長/黃仁志
電話 |(02)2365-6515
Email| hjcours@gmail.com

其他場次預告
花蓮場|九十八年二月十五日
統籌執行|蘇花糕餅鋪、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高雄場|九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統籌執行|美濃愛鄉協進會、旗美社區大學

更多資訊請詳見: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
線上報名請按此

基本閱讀文件:
1. 農村再生 四去一沒有
2. 活化農民所得 農村才能再生
3. 有如世紀荒謬劇
4. 如果你是農家子女
5. 解讀農再條例
6. 從社造觀點看「農村再生條例」

菜頭與乾癟三姊妹

「我們是吃菜頭長大的!」,此言不虛,耕地狹小的其他地區,如美濃,靠二期稻作後才輪種菜頭,我們北部(很「地」大氣粗),家族菜園有菜頭保留地,因此,與菜頭的親暱不可以量計。菜頭盛產這段時間,每天至少……

桃園地區客家人說的「菜頭」,苗栗以及南部六堆客家人多說「蘿蔔」,這種在語言上有明顯區域性差異的作物,產季橫跨秋冬兩季,大約農曆八月到次年二月。這段期間,盛產之故,農家的餐桌上,菜頭粄、菜頭湯、菜脯蛋、菜脯炒青蒜、菜頭燉肉、菜頭與紅菜頭(紅蘿蔔)的涼拌菜,盡皆圍繞在菜頭這主角身上,菜頭家族盤據餐桌獨霸數月,一道「菜脯蛋」也能讓它們苟延殘喘一整年,讓同產季的芥菜也相形遜色。還好我媽不知外頭餐廳有「菜脯雞湯」這道名菜,要不然,過年肉類較豐厚時,一餐吃剩的剁盤白切土雞,也會被她一網打盡,沾染季節蘿蔔味。

980129-radish-360.jpg
迎著冬陽,不起眼的菜頭醞釀著幸福。(阿喊 攝)

偷吃的才是美味極品

「我們是吃菜頭長大的!」,此言不虛,耕地狹小的其他地區,如美濃,靠二期稻作後才輪種菜頭,我們北部(很「地」大氣粗),家族菜園有菜頭保留地,因此,與菜頭的親暱不可以量計。菜頭盛產這段時間,每天至少一桶滿滿的沾著濕泥的菜頭,從菜園裡被媽媽粗魯的拔起來,要是晴天,她會瞄一瞄日頭,確定天氣的穩定度,然後像在跟太陽競賽,急切地洗淨、削皮、切條、鹽漬,舖在竹篩子或紗網上—「曬菜脯」咧。

然後一天當中,看著條陳著的、鮮嫩多汁的白色菜頭,漸漸脫水、變形、扭曲、暗沈,我像一隻饞貓,以無比的耐心,靜待著。日頭夠狠烈的話,很快,下午就臨到等待已久時刻—-變硬糾結的菜脯像大幾號的鼻屎(髒?喔!不,承認吧!鼻屎和菜脯都是迷人的童年滋味!),蓄滿太陽的熱氣,那鹹香味襲人,捏一條,放入嘴裡,富彈性、有嚼勁,這可是我們小時候「樹奶糖」(橡膠糖、口香糖)的替代品,嚼著嚼著,口水慢慢還原它的鮮嫩,一直到香味漸失,流連往返於舌根後,才不甘願的吞下去。小時候這零食必須用偷的,可能正因為要背著大人偷吃,它的美味才成立,但因它也非食物櫃上尤物,無害於道德感,我們遂樂此不疲。

陽光和鹽巴—最好的調味料

菜脯滋味最好時,就是正在陽光下曝曬時,幾日後收進甕或冰箱裡保存的,都吸了濕氣,趕跑了日頭味。日頭下曝曬絕對是菜脯美味的必要條件,產地、品種、形狀就比較次要了。美濃的「白玉蘿蔔」,號稱是從日本傳來已在地化的「小菜頭」品種,鮮嫩可口自不在話下,但尊貴如她,鮮採現賣都怕不夠,還要醃漬,再來曬乾,可能嫌浪費,可是偏偏菜脯是無階級意識的,所有品種,不論老嫩,加了鹽巴和陽光,都是好料。

2菜脯與鹹菜(鍾延耀攝)
菜脯與鹹菜一起曬太陽是客家農庄常見的冬天景致。(鍾延耀 攝 )

苗栗人還有一種「蘿蔔錢」,通常取用小蘿蔔,削成一片片薄薄會透光的,像銅錢形狀,有些臨水家戶,就地鋪曬在溪流的岩石上,我初見這景致時,很納悶,溪流湍急,如何把蘿蔔錢一塊塊舖上去?每天要收也麻煩吧!一位苗栗獅潭的朋友給我解答,她說,只要確定第二日是好天時,通常不收它,讓他曬月光。哇!蘿蔔錢吸取日月精華,還多了一種岩燒味,應該比菜脯更美味吧!朋友這時打斷我的遐想,她說意象美則美矣,通常在她們靠山的窮農家,是田裡老掉的才勉強收來作蘿蔔錢,因薄而纖維質較硬,用來煮湯的多,陪伴它的是排骨、三層肉等,與酸菜、覆菜料理相同。

美味的乾癟三姊妹

在上一輩人眼中不起眼的賤食物,現代人當寶,「蘿蔔錢」在苗栗縣政府的美食觀光促銷廣告詞,它是「苗栗餐廳才吃得到的」,多搭配上等里肌肉煮湯,包裝的多珍稀啊!其實聽我媽說,我們桃園地區早期也有少數家戶曬蘿蔔錢的,但沒受到重視,「蘿蔔乾」、「蘿蔔錢」、「蘿蔔絲」這乾癟三姊妹當中,「蘿蔔絲」也不受桃園客家鄉親的青睞,我們不像苗栗人,煎菜脯蛋用它,作菜包還要用它,菜包是客家人善用蘿蔔做的米食之一,桃園地區的內餡是採用生蘿蔔絲,苗栗的則是曬乾的蘿蔔絲,有很明顯的差別。

3菜頭刈成絲
菜頭刈成絲,可以曬成菜脯絲;炒成菜包內餡;也可以蒸菜頭粄。(阿喊 攝)

歲末到年初的冬天,菜園裡一顆顆肥胖白皙的蘿蔔,探頭迎著冬陽,這尋常景致卻是我們幸福的保證──多麼的輕易可得,又帶給我們多大的滿足啊!

【台灣頭】–曾敏雄人物攝影展

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形容他的作品:[在黑與白之間,鋪陳出一個大時代的縮影…人物最深沈的內在力量躍然於相紙上],作曲家李泰祥說:[曾敏雄把我內心深處的力量給拍攝出來] 雕刻大師朱銘更形容曾敏雄是台灣最值得關注…

2007年五月,攝影家搭機前往美國洛杉磯,特地為老作曲家呂泉生拍攝肖像,幾個月後,作曲家因年事已高而過世…將時間拉回2002年四月,在為畫家劉其偉拍照後幾天,劉老意外猝逝…人權作家柏楊坐在落地窗前,倒影出另一個沈思的柏楊…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瀟灑的站著,一付風流倜儻的模樣…宗教界領袖印順導師慈祥笑開懷的露出缺了牙齒的可愛模樣…布袋戲的黃海岱, 在鏡頭前伸出一雙大手,道盡掌中風華的一生滄桑….

 980127-exbi-360.jpg

image001

image005

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形容曾敏雄的作品 : [ 在黑與白之間,鋪陳出一個大時代的縮影…人物最深沈的內在力量躍然於相紙上 ! ] 作曲家李泰祥說 : [ 曾敏雄把我內心深處的力量給拍攝出來了!] 雕刻大師朱銘更形容曾敏雄是台灣最值得關注的一位攝影家 ; 美術評論家謝里法為曾敏雄寫的序文中提到 : [ 他是真正用藝術家的手去按下快門 ! ]

image007 

一位剛開始自我摸索攝影的愛好者,在一場百年大震後成為受災戶,因為低落的情緒無法平復,竟意外的與謝里法教授合作,開啟其人像攝影的生涯,短短幾年間,在毫無任何資源奧援的情況下,默默的南北奔波,為著一個又一個在台灣各個領域內獨領風騷的人物拍攝肖像,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原本無法完成的龐大計畫竟然在攝影家的堅持下開花結果,這批珍貴的人像作品於2004年獲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展覽,也使得曾敏雄成為在國家級藝廊受邀舉辦展覽最年輕的藝術家之一.

image009

五月畫會健將莊喆說 : [ 比諸世界知名的人像攝影家卡許(Karsh) , 曾敏雄毫不遜色,他就是台灣的卡許!] 然而,謝里法教授也曾說過 : [ 這是在跟時間搶人頭的攝影工作,每拍攝一位,曾敏雄就好像向老天爺多搶了一個 …] 從1999年開始至今,曾敏雄仍以驚人的毅力持續拍攝著一位又一位的台灣人物,攤開近十年來所累積的肖像攝影作品,彷彿就是一頁台灣近代人物的磅礡史詩.

image011

被譽為為台灣人物攝影最具傳奇性的攝影家曾敏雄,即將展出百位經典人物的肖像攝影作品以及動態播放近千張的壓箱寶,其中並包括30位中部地區藝術家,本次展覽為台灣歷年來難得一見的人物攝影大展.

[ 台灣頭 ] – 曾敏雄人物攝影展

展期 / 2009.01.31 – 2009.02.12

開幕茶會 / 2009.01.31 ( 週六) PM02:30

地點 / 台中市文化中心 大墩藝廊(一)

地址 / 台中市英才路600號

UNKNOWN_PARAMETER_VALUE

還在門外-農再條例相關訪調報告

課長認為這個條例太草率、急就章,沒有任何正式的行政機關監督,所有建設都在某一帶,經費一直湧上來,社區自然得巧立名目,今天蓋什麼,明天蓋什麼,今天打掉什麼,明天才能又再蓋什麼…就算開說明會,也只有關心的人…

受訪人:李傳欣(光復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課長)
訪問日期:2008.1.13
訪問地點:花蓮縣光復鄉公所

我們來到光復鄉公所,希望了解地方單位對於農村再生條例的看法。農業暨觀光課課長李傳欣先生表示,農再條例的資源並沒有經過地方單位,幾乎是直接由水保局撥款給社區組織,在這樣的狀況下,缺乏負責監控的單位,有可能產生下列種種問題:

一、有的組織根本沒有立案,卻仍然可以得到補助。
二、施工過程中,即便提供了當地人工作的機會,但帶頭的組織只用自己人。
三、偷工減料或是浮報預算,沒有人監督。
四、公共設施在私人土地上,造成產權的糾紛以及浪費。課長舉鄉內的一座蝴蝶園為例,蝴蝶園建築於法拍地,政府挹注了許多錢在這個地方,但四年一到,這塊土地原本的主人不願意再承租土地,結果建設的暖房等等不知如何處置。

課長表示,大和與馬太鞍的計畫他們都知道,但若是社區在執行上發生什麼困難,他們也不方便插手。所謂由下而上,應該有階段,而不是直接略過地方單位,產生這樣的狀況,課長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要「馬上」見到績效,如果經過鄉公所,就必須受到採購法等限制,時間勢必會拖長,沒有辦法劍及履及;另一原因是社區與村里都鄉公所沒有信任感。

課長認為這個條例太草率、急就章,沒有任何正式的行政機關來監督,所有建設都在某一帶,經費一直湧上來,社區自然得巧立名目,今天蓋什麼,明天蓋什麼,今天打掉什麼,明天才能又再蓋什麼…就算開了說明會,也只有關心的人會來,而所謂「關心的人」往往不會是民眾,而是業者。

課長說,條例還沒有正式頒布,這是人的問題,「字大家都會寫,實際操作不是這樣。」建議我們到大豐村大富村一帶繼續進行訪談:「你去問問那邊的理事長阿、村長阿,沒有人知道農村再生條例是什麼東西。」最後他開玩笑卻又意味深長的說:「他們的問題比較多,我們沒有問題,因為我們還在門外。」

980130-hua-450.jpg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花蓮分局

(本文轉載自「蘇花糕餅舖」,更多蘇花高與環境議題,請點選這裡

決戰年菜市場

年前市場採買時節大約是除夕夜往前推的一到兩周,隨著日期接近,賣販會漸次的推出庫存的好貨好料,大顆的干貝、鮮藍的蝦、豪華龍蝦、特大號白鯧。採買年菜是歐巴桑一年之中打混市場的最高潮,那種廝殺的搶貨色狠勁……

該慶賀的不景氣

今年的年前市場異常的冷清,不見以往歐巴桑採購大軍出沒,打從冬至開始在攤前詢問度提高,購買率卻降低許多,金融大怪獸在媒體的威嚇聲張之下,歐巴桑使出史無前例的緊縮功力,也許這樣的保守消費,應該感到慶賀才是。

記得大約國中時期開始,媽媽常常在跑過路口ㄆㄣ桶回來之後,就怨嘆個一兩句,說她剛剛看到整包好好的包子或是一條長土司或是一鍋白米飯,丟棄在ㄆㄣ桶中,外包裝都沒有去除,就這樣整個丟入,說是嘆現代人浪費食物也是在怨現在人的不知道替人設身著想,沒有去除的塑膠袋,除了讓收ㄆㄣ的人棘手外,也極容易讓豬隻囫圇噎到。
過年過節前後,ㄆㄣ桶也跟著節日出現變化,29拜天公後紅白湯圓點綴著ㄆㄣ桶,除夕與初一稍微歇息,初三之後高潮出現了,整個看起來完好的年糕還帶著玻璃紙,紅色的一顆顆發粿,大塊的菜頭粿,各式雞、魚、豬腳,推到滿溢,這樣的收穫滿滿要持續一個月左右。

當物質充裕價格低廉之後,食物的浪費的程度是無可想像的。

如果說景氣不好害大家都皺起沒眉頭,不景氣也讓大家收斂起狂買特買的狠勁,斟酌的吃多少買多少,讓物質可以更充分利用,因為在意錢的支出而帶來了物質不被浪費的好處,也讓ㄆㄣ桶先生可以歇歇飽脹的大肚桶。

980124-market-450.jpg
左圖:異常的年前市場,機車還能來去自如 右圖:歡迎消費券

市場之年前一周
年前市場採買的時節大約是除夕夜往前推的一到兩周,隨著日期的接近,賣販會漸次的推出庫存的好貨好料,大顆的干貝、鮮藍的蝦、豪華龍蝦、特大號白鯧….。
採買年菜是歐巴桑一年之中打混市場的最高潮,那種廝殺的搶貨色狠勁令人傻眼,擠爆的程度寸步難行,通常市場的攤販會在年前一個月左右開始囤積年節貨物,從日期的越接近價格也越來越誇張,某一年碩大的杏鮑菇才出現市面不久,一包從150元一路漲到250元,紅色喜氣的鮮蝦從一斤120元一路開高走高到300元,綠色的荷蘭豆從40元一路飛到150元, 肉攤在年前開始囤積蹄膀、豬腳,魚攤囤積大白鯧、大黃魚、迦魶魚,非買不可的用搶的,緊張的殺氣決戰在這年前這兩周,隨著日子接近人潮越洶湧,然後在除夕的中午到傍晚市場人潮一空而散。

02
左圖:各式的麻老米老 右圖:看起來真像是賣玩具的年糕攤

採買手則
採買年菜從規劃菜色開始,去一趟便利商店,看是7-11或是你家我家都可以拿到今年外賣年菜各式型錄,給自己一些靈感,並且撇除一些熱門食材的菜色,自然就可以避開被賣販哄抬的因素, 菜單規劃的大原則,建議以[份量]、[環保]、[當令]、[在地]、[健康]…五大方向去考量。

1.:份量:
往往初一開始收拾年菜的頭痛問題就來了,誰也不想吃過餐的菜餚,視圍爐夜飯的人數不會剩餘太多的份量是首要考量,當10個人用餐時,菜單假若有8菜,每一道菜看起來可以讓一個人飽足的份量即可,因為加上湯及主食和酒水,就可得10個人肚皮飽飽,以此推算,剛剛好的份量讓美味加分,過分飽脹的肚子,味覺都忘的一乾二淨。

2.環保:
魚翅、鮑魚、海蔘、髮菜、龍蝦,大家都知道吃了髮菜,可不見的就會發財,魚翅/海蔘也是無味之物,需要鮮美高湯調味,十幾年前的迪化街滿滿的大尾乾海蔘,十年後越來越小的像條黑毛蟲,擺在櫃子裡價格像在賣貴金屬,海裡的鮮物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過年不吃這些東西真的運氣沒差到哪哩,但是吃了海裡的生態可就差很多了。

3.:當令:
冬天盛產蘿蔔,所以會有菜頭粿,芥菜在這季節大出,所以圍爐不能缺長年菜,順著季節順著腸胃走,冬筍是這各季節很特別的蔬菜,長在冬天的筍子可想而知的嬌小一個價格經常飆上一斤400多,冬筍別於夏筍香氣成熟含蓄,但是如果不會處理去除苦澀,還是別買的好,以免平白浪費這冬季土地的珍貴香氣,除此之外芹菜、高麗菜、荸薺、大頭菜、大蔥、菇…好好享受冬季蔬菜的正時美味。

4.在地:
市場裡一包真空百合,卻是來自中國蘭州,傳統市場裡各式各樣的蔬菜瓜果漂洋過海遠道而來, 如果可以的話,宅配方便的現代,把台灣的在地寶島產物,竹山的冬筍、中部的鮮菇、花東的漁產,拼湊在餐桌上,也是很棒的考量,島內在地產,遠比過鹹水的更環保也更新鮮美味,也趁此時節推薦給來自不同縣市匯集一桌的親友們品嘗,就是非常好的本島物產行銷品嘗大會。

5.健康:
除了豬腳魯筍乾,白斬雞、烏魚子、香腸….,辛苦準備這些傳統的年菜的歐巴桑,卻也是被嫌到不行,一來缺少了蔬菜,二來濃油重味,害怕脂肪上身,吃膩了這些菜色,再加一點點心思就可以年菜改版變身,以圍爐夜不可缺的全雞來說,將白斬雞換烤雞,平平都是雞兩者受歡迎的身價立判,況且白斬雞在烹煮完後,總是會留下一鍋厚油雞湯,要消耗這一鍋可能就衍生出一鍋魯筍乾或是魯芥菜,白斬雞隔餐後也總是澀乾無味,烤雞在過程中,雞皮的油脂也被烤滴出來,相對的低脂一些剩餘的也容易處理多了,吃烤雞時包裹生菜葉來搭配,更能多吃進一些蔬菜。

只要多一點蔬菜少一點油脂或肉類,整體上過完年不用再擔心減肥就可以放心的歡度接下來的情人節大餐了。

03
左圖:來自南投嬌小昂貴的冬筍 右圖:青蒜看到大蔥只能當小的

菜色大致抵定後,採買的順序請從魚肉類開始,然後蔬果類,儲備的份量魚肉類約五天,蔬果類為三到四天左右,過年的魚市與肉類屠宰場通常休假到初五,蔬菜則是初二就可以買到了,超市與量販店雖然蔬菜看起來都沒元氣,不過卻是全年無休,因此考慮每項食材的保存時間,預估需庫存多少量,魚與肉類是最先採買的重點,在兩到三周前率先鮮買,妥善清理後進入冷凍保存,以免價格飆漲,人擠人也買不到新鮮貨。

採買冷凍海鮮要注意包覆在內的冰有多少,有時候一盒冷凍海產可以包覆三分之二以的水,秤斤論兩的簡直像是買了一盒昂貴的冰塊,這在冷凍鱈魚蝦貝最常見到,蔬菜水果類會價格暴漲的荷蘭豆則需要事先採買,菇類挑選新鮮不潮濕的保存上可以長達兩周都沒問題,綠葉蔬菜容易腐壞則是最後採買食材,初一的素食材料因為價格及供貨平穩不需擔心太多。

04
左圖:只中看的供桌用水果 右圖:年年上新聞的又貴又大白鯧魚

最後殺場–除夕日下午
如果真的沒有時間這樣安排菜單與採購行程,那麼請特別注意,除夕當天的下午過後,大批市場裡就像跳樓拍賣的百貨公司一樣下殺五折出清存貨,火拼多日下來剩餘的就在這除夕下午賠本出清,撿便宜的非常時刻,不過記得亮出眼睛看準,這些經歷許久吹風曬日的食材或許都不太新鮮了,使出挑貨的本色,照樣可以在這人潮散去的大市集便宜的拼出一桌彭派圍爐飯菜。

05
左圖:穩定供貨的素料 右圖:一點都不像雞的素雞

做粿迎新年

我問阿姨,這是要賣的嗎?阿姨說:「不是啦!這是大家一起做,過年要用的粿」。每個人帶著在家裡先準備好,糯米打漿瀝乾後的粉塊,街坊鄰居們分工,完成一家一家的粿。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這個甜粿的作法,跟以往聽聞…

昨天往觀光學院路上,看到怎麼路上聚集了一群人,我忍不住把摩托車掉頭回來一瞧究竟。

只見到一個鍋子裡煮著糯米團塊,不時還要用扁扁像鍋鏟一樣的木棒按壓,阿姨跟我說,她們在「ㄍㄡ/粿」。

980123-year-360.jpg
clip_image002

我問阿姨,這是要賣的嗎?阿姨說:「不是啦!這是大家一起做,過年要用的粿」。每個人帶著在家裡先準備好,糯米打漿瀝乾後的粉塊,街坊鄰居們就分工,完成一家一家的粿。
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這個甜粿的作法,跟以往聽聞的、小學課本裡看到得,用蒸汽「炊粿」,截然不同。阿姨說,用炊的很費時,要好幾個鐘頭,這個方法是村子裡研發出來的,很快。
clip_image003
首先大鍋子裡先倒點油,然後加入水跟糖,水的份量是一「巾」的米配四碗水。另一個阿姨跟我解釋,「一巾」就是一「升」,由2.3斤的米打出來的米漿。加油的用意,是不會黏鍋。糖的份量是一巾一包,但甜度就可依個人口味調整。
clip_image005clip_image007
這時候一旁會有其他人把米粉塊切開,用手按壓緊實,等會丟入鍋中才不會散開。
clip_image008
糖水燒滾後,就一塊一塊地丟入鍋中,先用大火滾煮,一邊煮要一邊輕輕攪拌,不要讓米團黏鍋燒焦了。
clip_image009
煮的過程,還要邊用木棒按壓,把米團壓扁,會比較快熟。米團煮著煮著,會慢慢變得柔軟、澎大,糖水也會愈煮愈少,這時候,要請在一旁顧火的人,把火調小。
clip_image010
煮到糖水都快乾了,米團也熟了,而且愈來愈黏。
clip_image011
這時候就熄火,快速攪拌米團,米團會愈來愈黏、愈Q。
clip_image012
如果想吃紅豆年糕,也可以在這個時候加入紅豆餡攪拌。也可以依照各家口味,加入香蕉水增加香氣。
clip_image013
「速食年糕」完成啦!我在一旁感覺這真的很快,大概十分鐘就可以完成一鍋。
clip_image014
之後將做好的米團,分裝在容器中。
看到那個Q度了吧!
clip_image015
還要將飯匙抹點油,將年糕的表面抹平,比較好看。
clip_image016
阿姨們跟我說,村子裡這個一起做粿的習俗已經好幾十年了。每年上圖裡的這位阿嬷,會把自家提供出來,給大家來一起做粿。這附近聽說也只有豐山這邊與再過去一點的樹湖,有這樣一起做粿的習俗。

對我來說,這種年節快到了,村子裡的人一起做粿的情景,只有在書上讀過。就連自家做粿,也只有印象裡,很模糊的,小時候在奶奶家看到,長板凳上綁著用石頭壓糯米粉漿的畫面。我們長大後,奶奶年紀也大了,每年的粿,也都是從市場買回來的。
clip_image017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跟大家一起做粿,好好玩。

街坊鄰居們,邊做也邊閒聊,問候起各自的身體狀況,也聊起自家老公的事情。一個阿姨還把拇指與食指圈起來,放在眼睛旁比畫,跟我說:「眼睛要張大一點」
阿姨們還邀我,明年還要再來喔!
clip_image019
提供場地的阿嬷,送我一碗粿,昨天晚上吃完晚餐,我就好想吃。可是不行,我今天要把它帶回家給我家人看,還要拿去外婆家拜拜,拜拜完以後再吃。

寒夜裡的農民電腦課

蔡老師與認真的農民學員,讓「有機稻場」的寒冷冬夜裡,充滿了學習的熱誠氣氛。看著農夫爺爺們,戴著老花眼鏡,用著曾經風吹日曬,胖胖的微黑手指,努力在鍵盤上找出要輸入的字,然後小心翼翼的按下去,再看看螢幕上出現的符號……

12月23日,聖誕節前夕的苑裡,天氣冷颼颼,寒風刺骨,路過的行人拉緊衣服,縮著頭,都急著趕快回到溫暖的家中。但是有一棟矗立在稻田中的玻璃屋,寒風中卻透露出暈黃的溫暖光線,幾位有著斑駁白髮的老農民正陸陸續續抵達,走近溫暖的教室,彷彿預告世人有什麼好事要發生了~

這天晚上,正是「有機稻場」舉辦了兩期的「在地農民學堂」,準備邁入另一個里程碑的關鍵時刻,因為農夫爺爺們殷殷期盼的「電腦課」,終於在這個寒夜裡正式展開了。讓我們隨著溫暖的燈光,走進「有機稻場」瞧瞧,大半輩子都在田裡努力耕耘、年過半百的農夫爺爺,踏入教室學電腦,究竟會是怎樣的景況呢?

一走進有著玻璃及清水模牆壁的灰色調稻場教室,讓人還是覺得天氣真冷。但是進了教室,突然驚覺現場熱絡的氣氛,與外面冷冽的氣溫,形成了強烈對比。只見教室內坐了七位老農夫、一位代老農上學堂的老農夫人,另外還來了三個興致勃勃說是要當臨時助教的小孫子。加上「有機稻場」派出電腦能力最堅強、邏輯能力極佳、語言能力一級棒的實習農夫-蔡嘉恆,來擔任農夫爺爺的電腦入門老師。於是,全程以台語授課的農民電腦課就此展開。

980122-img_1124-360.jpg

在冷冷的教室中,充滿了熱切的學習氣氛。

P1110586

為了讓農民學電腦,甚至可以把電腦帶回家練習,「有機稻場」準備了10台二手筆記型電腦。這十台電腦,可說是得來不易、大有來頭。話說「有機稻場」要幫農民開電腦課,說著說著,也過了大半年了,就是不見半個影兒。一方面是「有機稻場」工作十分忙碌,一直抽不出空來,再加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機稻場」很有心、農民很想學,但是沒有電腦硬體,電腦課也無法上。

幸而在八月份,獲知華碩電腦公司有個「捐贈再生電腦」的計畫,主要為了推廣電腦循環再利用,並藉此幫助弱勢族群銜接數位生活提出的專案。農民電腦課所需的硬體,終於出現一線曙光了;然而,晴天霹靂的是,「有機稻場」的工作太過繁忙,等到回過神來,這個計畫已經快要過了申請期限,再生電腦已經快發放光了。

幸好我們遇到華碩電腦的吳先生,貴人相助,不辭辛勞的幫我們奔走,才終於趕上了這個計畫專案的尾聲,並且順利於十一月中旬送來了十台筆記型電腦。剛好十二月農民已經收割完畢,「有機稻場」的冬季也終於比較有空閒了,就這樣條件具備,電腦課也開張了。

P1110577

11月23日的第一堂電腦課,當蔡老師將電腦一一發下,學員們卻手足無措、充滿了困惑。原來,農夫爺爺對電腦,真的是一張純潔的白紙,完全不知從哪裡開始。於是乎,小蔡先生的第一堂課,就是從接電腦插頭、接電腦滑鼠、開啟電腦電源,進入電腦畫面開始。

知道農民學員們對於電腦陌生多於恐懼,完全不知從何下手,蔡老師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就有備而來。熟悉電玩的小蔡知道在玩電腦遊戲的遊戲過程當中,一定會操作到整隻的滑鼠,包括左鍵、右鍵、以及中間的滾輪,可以幫助農夫熟悉電腦的操作。所以蔡老師在網路上找到了適合的電玩遊戲—透過遊戲的趣味性,以及一定要闖關爭一口氣的人性,蔡老師成功的讓農夫爺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可怕的、遙不可及的、冷冰冰的高科技產品。還有農民興奮的告訴蔡老師:我過了三關唷!

IMG_0678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雖然只是成功的操控小滑鼠,卻因此激勵著努力向上的老農們,更勤奮的學習如何用電腦。來上電腦課的同學們,與用蹩腳台語授課的蔡老師,認真討論過後,決定在年底這寒冷卻難得的農閒時期,要多多上課,因為擔心自己會不會「學了很快就忘了」?因此決定從開課日起,每個禮拜二、四、日,晚上七點,每次兩小時的授課時間,從怎麼開、關機開始學起,一步步地學習滑鼠怎麼使用,windows怎麼操作,最後還要學習如何上網,以及上網註冊信箱來收發email。

就這樣,蔡老師與認真的農民學員,讓「有機稻場」的寒冷冬夜裡,充滿了學習的熱誠氣氛。看著農夫爺爺們,戴著老花眼鏡,用著曾經風吹日曬,胖胖的微黑手指,努力在鍵盤上找出要輸入的字,然後小心翼翼的按下去,再看看螢幕上出現的符號是否正確,就覺得一陣感動。這樣簡單的動作,曾幾何時,我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對於老農夫們,卻這樣的珍貴且得來不易。

為了讓對輸入法包括注音、英文大小寫完全不熟的老農夫們熟悉鍵盤,「有機稻場」的工作人員,還作了英文大小寫的比對表格,希望可以幫助我們的農夫爺爺快一點進入狀況。學email時,大家也努力的寄信到農夫爺爺的信箱中,因為小蔡先生說,這樣他們就可以練習收信、轉信、開附檔、回信等等。

一轉眼,新年就要到了,課程也上了十三堂,總算暫時告一段落,原先規劃的課程雖然還是無法完全的上完,可能過完農曆年後,農夫就把學到的技術忘了大半,但是看著農夫爺爺每次前來上課,越來越踏實的表情,相信電腦進階班課程一定很快就會開課了,而苑裡的農民的新希望,包括用電腦上網、用網路查相關資訊、用電腦建資料庫,在農民的持續努力下,也將一一實現。不管如何,認真的農夫爺爺,將會以耕耘田地的踏實精神,努力迎接更新的挑戰,因為他們已經成功的踏出電腦課的第一步了。

天空變亮了–校樹綠樹修剪服務

11月21日義剪第一天,阿旺領著他的工作團隊,總共是5個人一部吊車,吊車有一個載人的鐵籃子。這一天Y國小二年級以上的學生都參加城鄉交流活動,小小的校園顯得好安靜。學校小所以要修的樹也不多,主要是3株橄欖樹;它的樹幹……

基金會今年度還有一些經費,做什麼好呢?在教育界服務卅年,我發現在校園的綠化美化有一個部分是容易被忽略—-也許不是忽略,而是有難度,那就是修大樹!

在橫山鄉的沙坑國小服務14年,學校只有修一次大樹;那一次還是靠校長的公關,才請了台電的工人來幫忙。學校的綠化美化通常是栽花種樹,少有編列經費修剪大樹;但修樹其實是需要的!

那就來幫學校這個忙吧,算是另一種「義剪」!

今年是試辦,就從基金會所在的關西鎮開始吧!

11月初我們發函給鎮內14所中小學,提出需求的學校有三所—還好,如果太多,可就難安排了。

11月18日我請木軒園藝的鄭先生—阿旺陪同場勘,並確定修樹的日期。兩所國中的校長都親自接待,可見他們很重視這件事;尤其F中更是高興,因為12月就要辦校慶活動,校長大人正為大樹雜亂、影響跑道而苦惱呢!

11月21日義剪第一天,阿旺領著他的工作團隊,總共是5個人一部吊車,吊車有一個載人的鐵籃子。這一天Y國小二年級以上的學生都參加城鄉交流活動,小小的校園顯得好安靜。學校小所以要修的樹也不多,主要是3株橄欖樹—不是錫蘭橄欖,是所謂的正橄欖,應該是台灣原生種;它的樹幹長的高又直,可是又老了,學校擔心它被颱風吹垮,危及教室師生;校長希望把它修矮一些。

980121-1-360.jpg

第一棵很順利的完成,我們還順便撿了許多橄欖。

第二棵橄欖樹這半年只落葉,不長新葉;阿旺研判可能死掉了—裡面空心!果真靠近根部已經長蟲,密密麻麻,戕害了大樹的生機!

雖然學校要修的樹量不多,但有兩棵卻很棘手——

那大榕樹,它的枝葉在酷暑對玩耍的孩子多麼重要,可是大榕樹臨馬路的部分,聽說去年被家長修過了,顯然修太多了,所以它看起來是不對稱的。

唉呀!難題出現了–少修–繼續容忍不對稱;大修–讓它產生全新造型!最後,尊重阿旺先生的專業—-大修!

可是…….大榕樹剃了光頭,好醜呀!

唉,修樹可真難為呀!

大榕樹旁邊還有一棵高又直的橄欖樹,學校也想修;可是旁邊就是電線杆和電線。場勘那一天阿旺就說了,擔心導電。今天天公做美,天氣晴朗,校長希望把它修矮;可是施工難度高:圍牆外是電線,樹下是遊戲器材;怕觸電,也擔心剪下的樹幹砸壞遊戲器材………,最後仍然選擇放棄,無法達成校長的願望!

「義剪」的第二所學校是G國中。主要修剪的樹都在校門口附近:有黑板樹、菩提、美人樹、豔紫荊等,花了一天半的時間,總計修了約70棵樹。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1.jpg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4.jpg

那天晚上心中有些苦惱,因為阿旺的工作團隊太認真了;他們採取大修的模式,本來枝葉繁茂的校園,突然變得天空遼闊—–其實是光禿禿!

我擔心星期一老師學生們看到了一定批評「好醜!」也擔心校長遭受老師家長的批評壓力!

修樹的過程我都在現場,也嘗試溝通:不要修太多!

可是阿旺的技師回我一句「修那一點點,不如不修!」校長客氣的說「尊重專業」,可是—–修校園大樹和修路樹到底不一樣呀!

思量了幾天,我跟他說:F中只要小修,把雜亂的部分修掉,還有影響跑道的榕樹、茄苳樹,就修跑道這一側;我又強調學校12月校慶,若大修的話,大家都嫌難看,那我們的好意和辛苦可能招來諸多批評;而且只有一個工作天。

另一方面我也致電校長,請他修樹當天,務必派員現場溝通。

所以F中總算讓我比較滿意了,感覺學校變了:明亮寬敞,又不會太突兀。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3.jpg

總計花了四個工作天,修了151棵大樹。

四個工作天,監工兼小工—整理枝葉,我有些觀察和想法:

其一:校園綠化工作應有整體概念,考量空間、季節、教學需求、遮蔭等。

其二:勿存撿便宜的心態。這幾年農業局在春天讓學校免費索取苗木,有些學校會先索取,等苗木拿回來再去規劃種植的地方;這樣可能就會流於勉強,很難考慮到整體;而且易忽略—-小樹會長大,有一天變成大樹,生長空間不足,形成擠迫感。這次修樹就發現兩所國中校門口的庭園,一個園子裡就有超過十種樹,例如F中,有龍柏、肖楠、木棉、南洋杉、九重葛、桂花,甚至麵包樹,各樹枝幹極力伸張領域、互相較勁,園裡白天都很陰暗,哪有美感呢?

其三:種什麼樹好?現在外來種植物太多了,黑板樹、美人樹、豔紫荊……。黑板樹樹型美,但生長快速,木質不夠緊實,強風來易折斷,樹幹含水多很重,修剪下來的木頭毫無用途。豔紫荊因為花色豔麗繁殖快,所以頗受歡迎,在台灣很常見,但記得要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在G國中就發現被鋸短的豔紫荊,同時發出幾十枝嫩芽,學校再鋸,它又再長;似乎是「鋸不斷理還亂!」生命力強繁殖快速,是優點,其實也是缺點哪!我還是傾向—學校多栽植本土原生種的植物!

其四:學校應定期修剪大樹。樹會長高長大,校園空間有限,大樹不修,久必凌亂。我請教了在F中退休的老師,證實我的猜測:這學校竟然已經20年沒有修樹!怎能不亂呢?

總計今年的校園義剪活動:為三所學校服務,花了四個工作天(其中一天G中負擔部分枝葉處理的經費),技師工人合計17人次,修剪了151棵中大型的樹。

「財團法人鹿江教育基金會」樂意為學校服務。我們覺得修剪大樹很有意義,基金會花費不多—-約伍萬元(感謝阿旺和他的工作伙伴,知道這是公益活動,給我們優惠);但學校除了節省經費,還可省卻許多的繁瑣事務,減輕師長的負擔。

有了今年的經驗,我想明年我們可以服務更多學校,並且更符合學校綠化和美化的要求。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農村再生條例美濃說明會

這一次說明會希望能成為農村民眾勇於參與公共領域,討論農村公共事務的開端。最末並提出未來的行動構想,希望農再條例的暫緩通過,政府如果不願意傾聽老百姓的聲音、則民間必須自己發聲,地方社團應辦更多類似的地方、社區…..

由美濃愛鄉協進會、八色鳥協會、旗美社區大學共同舉辦的「農村再生?-農村再生條例美濃地區說明會」,於1/16(週五)晚間七點,在美濃鎮南隆地區五穀廟旁南興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活動第一階段由受邀學者專家個別發表意見,第二階段開放現場民眾提問討論,參與的農友、民眾相當踴躍的提出自己看法,並認為現階段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並不符合農村的迫切需要,政府若要農村再生,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村生計、是農作收入偏低、是產銷失衡的問題。

980120-dscf106-360.jpg

DSCF1037
現場民眾踴躍參加

主持人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開場時表示,民間之所以要自發地召開說明會,就是因為發起團體堅決反對目前《農村再生條例》經由少數官員學者草擬的法案內容,至府立法前從未認真傾聽過農村民眾的需要,未來不可能有另一筆兩千億投入農村,因此才會發起舉辦這場說明會,邀請農友鄉親發聲,說出農民和農村的心聲,希望在二讀通過前,讓學者跟立法委員聽到老百姓的心聲,讓《農村再生條例》更符合農村的需要。

主持人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劉�伸老師與旗美社大的老爹
主持人–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劉孝伸老師與旗美社大的老爹

農村再生試辦點執行團隊、稻江科技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林育諄表示農業生產的部分,應該是在農業發展條例,農再條例關注的是農村環境是否具有讓年輕人回來的條件?以往的農村太依賴政府政策,農村再生條例立法構想則是如何讓農村自己動起來,由下而上對於農村社區的未來由居民共同承擔,從宅院到文化和生態透過政策和資源投入,可以有不同面向的動員和整合。

另外面對質疑土地開發的問題,事實上,少部分鄰近都會區可能會有開發的壓力,但現在要創設子法有些原則,例如優先保留特地農業區,讓其不受到開發壓力。目前農再條例備受批評應該是行政機關操之過急,造成配套措施不足,讓人對條文有各種解釋與擔憂,未來還需要各界集思廣益去修正。

參與農村再生試辦點的林育諄教授懇切的指出農再條例有其理想當然也有其不及之處,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參與農村再生試辦點的林育諄教授懇切的指出農再條例有其理想當然也有其不及之處,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社造學會理事長、南藝大建築所教授曾旭正表示:農村再生必須針對關鍵的問題下手,但現在《農再》只是將農村外貌規劃得很有特色,有如要將破敗的農村濃妝豔抹招搖示人,但他質疑這樣年輕人並不會因此回流農村,政府需要瞭解農村需要再生的原因何在?農民需要的是什麼?如果農再條例只關注在土地跟景觀,那就不應該稱之為「農村再生條例」,應該稱之為「農村土地建設條例」。

社造�會理事長曾��1
社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

農再條例修法聯盟代表蔡培慧表示,目前著重在景觀與硬體規劃部分是討好、吸引都市人移居農村的作法,根本沒有考量過農民、農村、農業。為了達到整建農村破舊外觀的目的,政府有權力認定破舊需要修復的窳陋地區,強制人民修復,這種作法是侵害人民的財產權,「公有地一律參加土地整備」未來極有可能出現類似都市更新財團兼併公有地圖利的弊端,另外只要地方有力人士通過「社區公約」,即可以強制不同意的民眾參與整建規劃;政府審查後的整建計畫公告後百姓也無管道覆議,根本濫用了社區營造「由下而上」的精神。

農再修法聯盟的蔡培慧博士
農再修法聯盟的蔡培慧

剛卸任荖濃溪有機產銷合作社理事長的農友代表徐華盛提到,修復農村外觀並不能解決農村破敗的問題,也就是農村的生計、產銷失衡、農作收入偏低的問題。徐華盛沈痛的質疑政府歷來建設農村都變成工程綁樁,農村政策從來沒有真正體恤農民需要,盡是在文字上搞名堂、粉飾太平。農村再生條例最重要的應該是照顧農村獨居老人、扶助農民在產銷上自主,而不是開發土地,讓農地開發買賣,這種作法只是好到派系政客、開發商、建商跟一些買賣土地的人。徐華盛認為農村要再生不應是吸引都市人移居到鄉下,而是要把農業跟農村環境和生態弄好,農村年青人自然願意留下來。

農友代表  徐華盛
荖濃溪有機合作社前理事長–徐華盛

第二階段開放提問討論時,居民提問的問題大多集中於政府應該專注於改善農業跟農村的問題。例如老農林松華提到,留在農村的年輕人不願意回來,不得已留下來的又不願意耕田,因為農業收入太少,很多就變成社會問題。

農友陳瑞良就以今年小蕃茄歉收舉例,農再2000億應該拿來補助農民無息貸款修建溫室,政府不但沒有拿出魄力解決產銷結構問題,還開放農產品進口,在小黃瓜價高時用三通進口大陸貨,讓農民賺不到錢,然後價賤時就讓農民去賠錢。

地方居民 認為可耕地持續減少是嚴重的國家危機
地方居民 認為可耕地持續減少是嚴重的國家危機

居民李永龍表示,他相當擔心仰賴大陸農產品進口的走向會讓台灣香港化,變成沒有農業的國家。農友曾啟尚則認為,農業長久以來的破敗是因為農業生產無法養活一家人,而不是農村不夠漂亮,另一方面他也批評現有的規劃政策都在開發農地變成建地,而問題在於現有的建地沒有效率的利用,他認為《農再條例》必須提出不會變相蠶食可耕地面積的保證。

這次說明會也吸引了遠從屏東來的朋友來參加,來自高樹的鍾昌金就建議政府如果要拿出2000億建設農村,不如重劃土地,或者直接補助農民不要層層剝削,這樣才能增加台灣農產品競爭力,而不是開放農產品三通,讓大陸農產品傾銷台灣。

第二階段的討論到九點半接近尾聲,主持人劉孝伸結論時期許,這一次說明會也能成為農村民眾勇於參與公共領域,討論農村公共事務的開端。最末並提出未來的行動構想,希望農再條例的暫緩通過,政府如果不願意傾聽老百姓的聲音、則民間必須自己發聲,地方社團應辦更多類似的地方、社區說明會,廣納各界意見,尤其是基層農村的聲音,讓農村再生條例更貼近農村的需要,讓這條例推出的目標也可以達成。將近十點,民眾遲遲不肯散去,仍在南興社區活動中心門口熱烈的討論。

農村再生-我們的主張

年輕農夫有個夢-訪阿飛

不少人會疑惑這麼年輕怎麼會來種田,阿飛說:當初下定決心回到山上,也帶有絕對要做好一切的決心,外界認為種田是沒什麼工作、生活乏味等,對他而言則不然,每天總有不同的工作,每天照著計劃,輕鬆又自在來面對……

台灣農業人口年齡不斷老化,在農地裡鮮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認識甲仙蔓花生家族卻發現幾位年輕的面孔,其中最年輕的是年僅三十六歲,他是蘇青飛,大家慣稱他阿飛,在普遍中、老年齡的甲仙農夫群中,少數的年輕農夫。

img_1009-360.jpg
阿飛—蘇青飛

不禁好奇,什麼因素促使其加入農業行列,阿飛笑說:「在外面無法混了,就回來了。二十多歲,我爸爸威脅我,要是我不回來要把地賣掉。」原是嘉義人,十多年前買下土地才舉家遷居至此,阿飛說,當初父親買下這塊田地便邀約一同到山上耕種,父親年紀已大,在外工作總有一天得退休,回到山上有耕種同樣也會有一份收入,這麼一想,阿飛決定與父親到雙連堀山上共同經營土地。

當然日後總不少人會疑惑這麼年輕怎麼會來種田,阿飛說:當初下定決心回到山上,也帶有絕對要做好一切的決心,外界認為種田是沒什麼工作、生活乏味等,對他而言則不然,每天總有不同的工作,每天照著計劃,輕鬆又自在來面對山上的各種農事,一天就這樣過去,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而與蘇爸爸聊起此事,蘇爸爸說,早年他在嘉義從事中盤商生意,後期景氣不好,常常被倒帳,又鄰人不斷鼓吹蘇爸爸買下他的山地,蘇爸爸說當初買下這塊地是當作被倒掉另外一筆帳,沒想到意外開展他與阿飛投入農業、種植芒果的一個契機。

IMG_0992
阿飛與他的芒果園

蘇爸爸說當初到這裡想著種果樹一定能有收入,一切簡單就好。搬至三民鄉雙連堀,阿飛與父母親三人從頭開始學習,墾山、種植果樹,種植果樹後才慢慢自行摸索、請教他人管理、銷售資料,十多年一直到近年來逐漸有自己管理模式。

在全心以芒果為經濟作物之前,阿飛家嘗試種植過多種水果,如:鳳梨釋迦、水蜜桃、酪梨、黑胡椒等作物,最開始是以鳳梨釋迦為主,但是生長不盡理想、開花結果不如預期,嘗試幾年便放棄。前一段時期則是以水蜜桃為大宗,雖然水蜜桃單價高,它的保存卻很不容易,成熟期約二十多天必須採收完畢,然而大量採收不一定有這麼多的需求。阿飛家的水蜜桃是直接銷售給客戶,沒有進入市場,有時候客戶並沒有大量的購買,大量的採收就造成供過於收,又得考慮氣候因素,寒流影響會提早或者延後結果時間、雨季會造成水蜜桃表面的水傷,種種因素讓水蜜桃在價格及客源上難以穩定,種種天然的、人為的外在因素對果農來說都是一大損失。

多年的經驗與嘗試,發現芒果是最適合的作物,目前也是阿飛一家大規模種植的核心作物。除了芒果、水蜜桃之外,近來也開始栽種甜蜜蕉,甜蜜蕉是阿飛外公留下來的,起初種植數量不多,僅供與親朋好友試吃、分享而已,卻意外地受到大家的歡迎,讓阿飛與父母親考慮大量種植。關於水蜜桃和香蕉的種植阿飛說:成敗都歸於海拔,由於海拔因素不用灌溉,利用溼氣、露水得以輔助,有一定的品質,相對的,也影響產量。

拜訪幾天,阿飛家正在種植甜蜜蕉,也藉機一探究竟,蘇媽媽說香蕉是需要大量灌溉的作物,栽種時間點必須在雨季,利用山區午後雷陣雨給予剛種下的蕉苗水分。原本想像香蕉應該種於在一片空地上,但是阿飛家卻是在一片陡坡地上準備種香蕉,一問才知,除了氣候因素配合,地勢也很重要,坡地一方面近水源地,二來利用陡坡的排水功能,最後,高度的地勢讓甜蜜蕉的口感不同於平地香蕉,不過坡度也有壞處,山坡之下即使山溝,是有一定的危險性。

第一次種香蕉又在坡地上,太多農事不熟也不懂,僅止幫忙搬運蕉苗,但是親身體驗走在坡地上,真正感受到農民的辛苦,短短兩三個小時,在坡地上來來回回好幾趟便是滿頭大汗,更別說是拿著鋤頭掘土、砍草的阿飛家三人。
與父親經營土地,阿飛不諱言直說,剛開始種植作物會受到外界風潮影響,在市場上哪種水果價格不錯,便隨著風潮種植,結果往往是不如預期,後來慢慢摸索到土地適合的作物,考慮到地形、氣候等因素。多年的心得發現最穩定是單一作物持續照顧,總有一天會遇到好價錢的時機,不隨波逐流才有辦法收成。

在個人心態上,阿飛說從前土木工程工作,必須和包商、工務人員不斷接觸,職場上的應對長期下來的疲累狀態,比山上農事還累。回到山上,時間、工作計畫並沒有進度壓力,前天若工作太累,隔天就多休息一點,不像都市生活緊湊的行程安排,輕鬆但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足夠了。看著自己對於農事逐漸上手,把田地整理出一個適合種植果樹的環境,並且讓水果保持一定的品質,阿飛說這只是階段性的,更遠大的目標希望能朝著複合式農場邁進,發展休閒、行銷共同經營。

而對於土地的理念,阿飛說參與旗美社大有機農業課程是希望農業可以進步,走向精緻路線,進修農業課程過程中給他提供許多想法,雖然目前無法應用,卻是提供一個很好的模式來參考。也相當認同有機的觀念,他說當自己吃水果絕對不想吃到有農藥殘留的水果,用同理心來思考種植水果這件事,健康為唯一的原則,亦是希望朝著有機路線。

然而有機芒果的實行以他目前的技術上有很大困難,不能完全走向有機之前,在用藥上,堅持遵守安全範圍及注意藥物殘留時間,阿飛說自己勤勞點動手做就不必使用藥性過強的農藥,過度使用農藥,一來會讓消費者對於農民的不信任,本身也無法向自己交代。

IMG_1038
農園裡的蔓花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