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裡街上的麻油香

現今還能夠用500元買到一瓶MADE IN TAIWAN 麻油,真的需要感激一直在「養」我們的農民,雖然老農一直唸著「種」這個是連工錢的不夠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土地」。在此,謝謝他們提供我們這麼好的食物。

編按:本文為作者記錄胡麻從生產到製油的過程的系列文章,關於胡麻生產的過程,請閱讀「搶救黑金─胡麻」
────────────────────────────────────────────────────────────

在地人常言:善化有兩個味道,夏天酸酸的,冬天甜甜的。怎麼說夏天酸呢?早期善化地區粉間多(製作澱粉的工廠),只要一到製粉階段,到處都會聞到澱粉製作時所發酵的酸味。冬天甜又是什麼因素呢?冬天是製糖的好季節,善化糖廠一開工,甜甜的糖味道會隨著高聳的煙囪飄散到整個市區。

但隨著粉間行業逐漸凋零下,酸酸的味道似乎已經遠離,但在農曆潤五月的時節來到灣裡街(善化的舊稱呼)卻聞到街道飄來陣陣濃郁的麻油香,聞香而至拜訪這間傳統的麻油車(間),一探榨麻油的傳統產業。

980731-oilhuma-001-360.jpg

這家位在善化鎮中山路上的麻油間,小小的空間擺放著多種榨麻油的機器,麻油間裏看到的黑色的胡麻、黑色的人影、黑色的空間,第一眼讓我瞧見便是「黑」。

走入麻油車間內便可瞧見三位忙碌的勞動者,一位擔任炒胡麻及碾碎,一位擔任蒸煮以及整型入模,另一位則擔任壓榨的重責大任,小小的一間麻油間一天可以生產18斗(216斤)的胡麻量。

980731-oilhuma-002-360.jpg

剛剛炒好的胡麻

壓榨麻油總需經過五道步驟,這幾道步驟時間約需要5小時左右。

第一步驟:炒胡麻。首先將胡麻以高溫烘炒,約略40分鐘左右的高溫烘炒後,將烘炒好的胡麻取出立即攤平於地面上,用風扇吹風快速冷卻。如果不即時冷卻胡麻,胡麻會因累積過高溫度持續加熱而燒焦,麻油的品質和香味就大打折扣。看似簡單的炒胡麻,但技術卻一點都不馬虎,因為炒胡麻的溫度若不夠炸油則不香,炒太熟麻油則會變苦。

980731-oilhuma-003-360.jpg

第二步驟:輾碎。將已冷卻的胡麻以10斤的胡麻量裝入黑色袋子(10斤的量,作用是因為後續壓磨整型的一個份量),然後放入專門攪碎機器中輾碎,這樣的作用是希望增加榨胡麻油的效率和產量

980731-oilhuma-004-360.jpg

第三步驟:蒸煮。再將剛剛碾碎的胡麻粉放入在爐內蒸煮,蒸煮目的在以蒸氣將胡麻內所含的油量逼出來。

980731-oilhuma-005-360.jpg

第四步驟:整型入模。剛蒸好的熱騰騰胡麻粉倒入一個約30公分直徑的圓形模型中,透過機器的力量加壓成圓形的餅狀,已經完成的胡麻粉餅會先用塑膠袋蓋住,以免胡麻粉餅的溫度外洩,因為胡麻粉餅可是等一下壓榨胡麻油非常重要寶貝呢。

980731-oilhuma-006-360.jpg

到了這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壓榨,將剛剛製好的胡麻粉餅排列到榨油機器中,利用機具擠壓的力量將胡麻粉餅中的油份逼出,所壓榨出呈現麥芽糖顏色的麻油即為道道地地正港純台製胡麻油。

就到這一刻才是老天爺賞飯吃公布答案時刻!怎麼說呢?

農民收成的胡麻量不等於榨麻油的量喔。因為胡麻的品質會影響胡麻油榨出的油量,例如:甲農民種植5分地收成400斤(台斤)的胡麻,乙農民種植4分地也是收成400斤(台斤)的胡麻,他們將全部的胡麻都拿去榨油。一斗胡麻能榨出多少量的麻油其實是沒有標準,有12斗榨出5斤油,有12斗榨出7或8斤油的,所以甲乙兩位農民所得到的胡麻數量雖是一樣,但收成是以榨出麻油的數量才是最終的成績單。

今年胡麻產量少價格稍許上揚,一斤麻油售價約在400-500元左右。其實如果不是去記錄這一家胡麻油間,我還一直以為我所吃到的是正港台灣胡麻所榨的胡麻油呢﹗

現今還能夠用500元買到一瓶MADE IN TAIWAN 麻油,真的需要感激一直在「養」我們的農民,雖然老農一直唸著「種」這個是連工錢的不夠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土地」。在此,謝謝他們提供我們這麼好的食物。期待多年之後讓人感到幸福的在地麻油香依舊飄散於灣裡街在空氣中…。

行家報報:

一般我們在市面買的大都進口胡麻榨的胡麻油,其實也都是胡麻油,只是這個胡麻油是不是台灣生產製作的胡麻油而已。在地熟識的行家大都會到這種麻油間來買麻油。如果是這榨胡麻油期間到麻油間,想買到真真正正在地產的胡麻油,可以跟在門口等候榨胡麻油的農民詢問,情商他們將現榨好的胡麻油「撥」(賣)你,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擁有「純」MADE IN TAIWAN麻油,懂嗎?

當然除了買胡麻油之外,有種植有機農作的農民或是園藝栽培業者也可以來此購買1個30元壓榨後的胡麻粉餅回去當肥料喔。

搶救黑金–胡麻

當胡麻種植下去那一刻直到收成之時,我與胡麻都是接受同角度的陽光、喝著同一水庫的水,我跟胡麻在這裡一起過生活,似乎只有冬天吃著熱呼呼的麻油雞才驚覺似乎相識,對於胡麻的認識與瞭解可真是全然不知呢﹗

編按:本文為作者記錄胡麻從生產到製油的過程系列文章,關於胡麻製油過程,請閱讀「灣裡街上的麻油香」
────────────────────────────────────────────────────────────

胡麻(Sesamum indicum L.)屬胡麻科胡麻屬,原產於非洲及印度,為一年生草本作物,又名芝麻、油麻、烏麻及麻仔等等。

980731-huma-001-360.jpg

胡麻種植以春、秋作為主。春作以2月下旬到3月下旬,秋作以8月下旬到9月中旬,撥種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作畦栽培方式播種,也有的以撒種子方式。至於種子的來源,假設今年有收成胡麻一般農友都會留下一部分胡麻以作為隔年栽種的種子,胡麻種子也就會一代一代的被傳下來。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網頁資料指出:民國50年胡麻的種植面積曾高達8,845公頃(產量約4,501公噸),民國88年種植面積為838公頃(產量約為458公噸)之後便逐年漸少。台灣胡麻每年消耗量約3萬多公噸,其中進口胡麻約佔98%,國產胡麻僅佔2%。又以台南縣種植最多。

980731-huma-002-360.jpg
在農曆潤五月的季節裡,台南縣境內多處都可看到這般農田景象,一束束的胡麻相依偎的站立田間。

怎麼說要搶救黑金–胡麻呢?

胡麻因為不是高經濟作物,而且都是休耕時期才會種植。目前胡麻並沒有用機械採收,從採收至脫粒全部皆需人工,雖然種植胡麻是相當費時費工的農作,但這些種植的農友們依然沒放棄這項幾乎沒有利潤的黑金-胡麻。

種植一分地約可收成200斤胡麻,但也有收成不到100斤,據說胡麻已經「失收」兩年(收成不好),所以今年價格稍許上揚。一斤胡麻約在150-160之間(進口泰國或越南的胡麻一斤大約60元左右)。雖收成效益不佳但種植的農民卻仍豁達的說:種下去能夠收成多少,那是天公伯決定的﹗

980731-huma-003-360.jpg
綁胡麻的竹片

當胡麻成熟到可以收割的時候,農民會到菜市場或竹子店購買竹子剖切而成的竹片條(一束大約35元。),這也是綁胡麻必備的用具。首先將割下來的胡麻用竹片條捆成一束一束,約略6小束再捆立成一大束然後站立於田間,讓炙熱的陽光慢慢曬乾果莢。

980731-huma-004-360.jpg

雖然35度的超高溫太陽「毒」的讓人受不了,但一顆顆小不拉嘰的胡麻卻超享受這豔陽的照射全身上下乾燥的迫不及待想脫殼而出。曬了10天的胡麻已經「乾」(乾燥)了,邀夥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一起來「鬥卡手」「共麻阿」(台語)。

「共麻阿」(台語)首先要在農地鋪上帆布,用棍子在曬乾的胡麻蒴果上下敲打,讓已經乾燥的胡麻掉下來。因為還有部分的胡麻尚未乾燥,敲打完的胡麻會再豎立田間3-4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的「共麻阿」(台語)。

980731-huma-005-360.jpg

被敲打的胡麻會連同胡麻葉子等雜質一並掉下,這個時候需要有一組人將胡麻進行簡單的過篩去掉雜質。

過篩雜質時自然「風」是很要緊的角色,這時候如果有徐徐吹來「風」的幫忙,這道手續即可將雜質去掉得非常乾淨,如果當天完全沒自然「風」,在田間做完簡單的分離之後,農家主人就得帶回家用人工風力-電風扇幫忙「吹」掉雜質。大熱天採收這僅僅0.1公分大的胡麻真是費時費工,得來真是不易!

980731-huma-006-360.jpg

經過多日,第二遍的胡麻也已採收完成,老農夫婦將珍惜多年阿公所留下來的「竹篩」拿出來,在自家旁的空地進行最後的整理工作。看到這一幕,讓人驚覺這已是多年不見讓人熟悉的農村樣子!

當胡麻種植下去那一刻直到收成之時,我與胡麻都是接受同角度的陽光、喝著同一水庫的水,我跟胡麻在這裡一起過生活,似乎只有冬天吃著熱呼呼的麻油雞才驚覺似乎相識,對於胡麻的認識與瞭解可真是全然不知呢﹗

這應該是我們對於食品知道的多;對於食物(食材)瞭解太少吧!

日本安曇川的傳統簗漁技法

這種傳統的漁法,珍貴在於是看似簡單的事物,包含著歷史的智慧,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運用生活周遭的物件,理解魚類的特性,發展出來的文化模式。安曇川的簗漁法,在2006年被日本水産廳選定為漁業漁村歴史文化財産…

編按:

本文為資深記者munch 於「漂浪。島嶼」部落格中的「日本見學」系列文章之第六篇。感謝作者同意轉載,本系列尚有其他精彩見學記錄,請移駕「漂浪。島嶼」繼續閱讀。

980730-antancuan-3db4a44_40.jpg

對於文化,有形的物件保存艱難,無形的技術消失更快,就像一棟老房子,木石磚瓦還能在歲月中殘留,但是蓋房子的技術、物料,可能一失傳,就永久消失。

在日本安曇川,看見一個傳統漁法被保留延續著,江面上美麗的河水,流動著千年的感動。

2-3770418556_5d8994b868_o

簗(やな)漁法,一種利用細竹編織柵欄,圍在河道上,捕捉魚類的傳統漁法,盛行在滋賀縣琵琶湖流入的河川內。

特別是安曇川,以簗漁法(竹簣漁法)捕捉河裡的鲇魚(香魚),在千年之前,提供給京都最古老的上賀茂神社,成為皇室御廚的指定食物。

這種有著千年傳統的捕魚方式,就像影片所見,漁民組合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編成一片片的竹簣,在河道的特定地點,先行設置河床基礎。等到每年三到八月間,琵琶湖的鲇魚順流而下,到下游產卵,漁民就開始進行捕捉作業。

傳統的簗漁法的捕魚方式,漁民先在河床上建立堆石基礎,底部設有插孔,先以粗竹、木棍管為立柱,竹竿為橫樑,搭好一個架子,再一片片放上細竹編成的竹簣,然後鋪設稻草或布片,利用水流的力量,將稻草或布片壓制在竹簣上,擋住河水,

彎弧形的欄柵設計,除了像水壩一般,有著緩衝河水沖擊的力學思維,更重要是利用香魚逆流而行的特性,在兩端開設河水出口,引誘香魚向二端的集魚區游去。

3-3770417726_1d1e817431_o

當香魚沿著柵欄上溯,游到河道兩端,漁民會設置孔目適當的漁網,只讓香魚游入,沖進集魚區內,香魚就落網入袋。

這種傳統的漁法,珍貴在於是看似簡單的事物,包含著歷史的智慧,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運用生活周遭的物件,理解魚類的特性,發展出來的文化模式。

安曇川的簗漁法,在2006年被日本水産廳選定為漁業漁村歴史文化財産,成為一種進行保護的文化資產。

如果嚴格計較,其實一些物件已有改良,像立於河面的塑膠管,或是擋住河水的帆布,都不會是千年之前會出現的物件。

但是,這些小變化,並不妨礙文化財指定,代表文化意象的竹簣,依舊被運用著,更重要是技法的方式,完整的被保留下來,並且為生活所用,這才是重要的無形文化財觀念。

4-3769617929_9b65fd5784_o

生活生計的文化,而非表演展示的文化,成為保存無形文化財,最不容易的事。

這種連結連結生活的文化景觀,其實也富有高度的生態意義,因為漁民靠河吃飯,他們是真的要捉魚來賣,不是表演給觀光客看,於是河流的潔淨,關係漁獲的多寡。

他們申請漁權抓魚,漁場是他們的飯碗,自然成為河流最佳的守護者。

5-3769619369_0f578905fd_o

幾十年來,安曇川上游的琵琶湖,長期面臨工業污染以及優氧化問題,不僅破壞湖區生態,也影響下游多條河川,環湖區域的民眾,驚覺問題的嚴重,恢復琵琶湖生態,成為重要的環境運動。

6-3770417976_900e6e3482_o

日本攝影家今森光彥拍攝的著名影像詩記錄片《里山》系列,從2000年《人與自然的共生》、2004年《生命循環的水邊》、到2008年《生命回歸的森林》,就是以社區旁郊山的觀念,拍攝琵琶湖畔的生態,意指一個自然美好的生態空間,呈現一種天人共生的和諧自然環境。

現今每年七月一日,滋賀縣訂為「琵琶湖日」,環湖的居民都加入湖區環境整理的工作,縣府也將解決污染源,放養原生物種視為重要工作。

在安曇川,看見一個千年傳統的感動,也體認到文化的保存,不只是生活的實踐,更是整體環境系統的良善互動。

7-3770419788_60c741a6e2_o

能夠看見這麼美好的傳統生活文化,必須感謝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丘如華老師,如果不是她的的細心規劃和良好交情,安曇川漁法不是隨意觀光的地區,更不會體驗特別的傳統技法之美。

附上剪接的影片,有助瞭解簗漁法的樣貌。

旗美社大 [公民新聞寫作] 座談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張副處長茂林於6月14日在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參與「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座談會表示,新聞局辦理是項訓練課程有3項目的:1.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讓好人不寂寞,聲音有發出的管道2.培養「小地方」寫手,期勉學員將自己所見所聞的社區小故事投稿各媒體通路3.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成為一個獨立批判解讀媒體的聰明閱聽人。

張副處長也指出,依據本年度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的招生資料,越是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及離島,學員報名越是熱絡,例如花蓮有43位、澎湖有31位、高雄縣旗美社大有21位,顯示此項課程對偏遠地區學員的需求及重要性。行政院新聞局為了有效運用此項資源,未來規劃辦理此項業務,一定會更審慎評估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

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農村,很欣慰能夠透由此次課程,學習寫作技巧,去紀錄自己成長的地方,讓她更因此而對地方產生濃厚的感情。她同時認為,未來開辦此項課程,可以增加寫作技巧的內容,開班宣導期亦可再予提前,讓有興趣的學員能早作安排,她也建議,本項訓練課程未來可以更加多元,而且不應侷限於農村議題,此外,還可增加團體自主時間,透由團隊分工互相學習。

980630-zuotanqimei-360.jpg
王依萍學員表示,本項課程讓她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

B組代表邱麗珠學員表示,任何想法若沒有執行皆等於零,因此她特別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她也感謝相關單位的安排,讓她這位封閉8年的宅女,透過本項課程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林素如學員也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D組代表傅水招學員則表示,她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及攀爬國內百岳的心得,惟欠缺寫作能力,希望透過這項課程訓練,將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4
邱麗珠學員表示,透過本項課程讓她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clip_image006
林素如學員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8
傅水招學員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希望透過課程訓練與大家分享

針對各組對本項訓練課程的心得分享及建議事項,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強調,任何課程即使講得再好,若沒有經過實作,也只是空談,他期勉學員在興趣被啟動之後,即能找到學習的機制。

張副處長則表示,「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可以讓學員學到組織能力,他鼓勵幾位就讀實踐大學的同學組成團隊,對台灣的休閒產業及文化產業議題,能夠積極寫作或是拍攝紀錄片,以增加自己的實作能力;他也對於邱麗珠小姐因參加本項課程,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感到高興與欣慰。

另外,趙文芳學員則建議本項課程應邀請各領域的老師上課,以增廣見聞。林靜慧學員亦表示,她期待下學期能增加一些自主的學習課程,她也認為「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這個平台,連結強度很棒,已累積了相當多的資訊,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0
林靜慧學員表示,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2
張副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作者任職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上樹山的一杯茶

繞了大半圈,回到宣化堂,又遇見了清掃開基伯公的伯母。熱心地端上熱茶,問著今日的收穫,因為趕著五點敲鐘打鼓不能多談,又多倒了一次茶,熱氣上加熱,卻也透心涼。外頭架上曬著乾燥花瓣,是敬奉後的盤花,加上芙蓉菊…

從前的地名,多半是依照當地的環境特色來取名,例如竹子很多的地方,可能稱為竹圍、竹頭角,在這叢竹林的另外一邊,就稱為竹頭背。

上樹山呢?或許從前此地有很多很多的大樹,或者地形有點高度,因而稱為樹山。又或許發現了另一地同樣有著許多的大樹,兩地南北相互遙望,而有了上下之分,就分別名為上樹山、下樹山。如今樹山裡的樹,早已換成了一坵一坵的檳榔田(當然也有地方名為檳榔林)。

上樹山鄰近新東勢,離開新東勢尾往南前進,經過公墓區及檳榔園後,遇見滿畫大紅花的井字形路標,就進入村落。入村後先找尋土地伯公,似乎成了造訪聚落的第一站。開基伯公前有三棵高聳的大榕樹,樹下設立了榕樹福神,再過幾年,三棵榕樹就要合為一片頂蓋了吧。

聽說,樹旁的活動中心側邊有條小徑,沿著小徑邊的水圳能找到一座敬字亭。小徑走到盡頭,轉個彎,再轉個彎,遇見了在水圳轉彎處的細圳伯公,而敬字亭亦設立在旁。有趣的是細圳伯公的天公爐、香爐皆有個小香插,水圳流出的轉彎口又出現一個小香爐,是匿名的水口伯公嗎?

看著這條水圳流出口、流進檳榔園中灌溉?回到開基伯公前,清掃廟前落葉的伯母給了一個有趣的答案:原來在西邊有個伯公,因為大家過去祭拜路途有點遠,於是就擲爻問了祂是否願意搬遷過來,於是,就這樣居於細圳伯公旁,祭拜的方位還是朝著西方。嗯,不是入境隨俗,伯公也得適應人們的生活啊。

村子裡,其實已經少有傳統的紅瓦屋了,是一種建築的演變,同時存在著舊屋瓦與新樓房,禾埕空間漸漸出現許多邊線與稜角。或許因為生活環境空間改變,人的生活習慣隨之更動,為了保留從前農村社會,或說客家社會的面貌,村中大塊牆面出現了宣傳性的繪畫與文字。例如:客家人在客家庄請講客家話;繪著農耕、牛犁田的景象。然而,遇見祖孫的對話,阿公阿嬷仍舊操著濃重客家腔調的華語說著關心的言語。

980730-14d868507e7a-360.jpg
空白圍牆寫著提醒大家是客家人的標語及圖畫,還有二十四孝圖畫版本。

上樹山不大,卻可以說是伯公密集度高的地區。另又因為村中大信仰中心:宣化堂為鸞堂,供奉元帥爺,因此在村子四周設立了五營,據聞由祖師爺降旨設立。檢視多數客家庄極少設立五營,設立者多為靠海的村落,如佳冬地區。此處的鸞堂,或許也擔任了教化、教育的角色,廟裡亦有一座敬字亭。

不同於細圳伯公處的敬字亭,此座頂端處各面充滿剪黏,立體的玻璃花,線條有些現代,讓洗石子的外表活潑起來。據說許多建造伙房的匠師,皆選擇上樹村居住,不知是什麼原因呢。宣化堂敬字亭的剪黏風格亦傳自台南地區。

很多伯公
(左) 右邊為東方福德壇、左邊為東營祠,兩者皆供奉伯公。(中)東營祠牌匾。 (右)迷你伯公與迷你葫蘆香爐,就在家屋的屋後。

IMG_7871
遙望原來方位的超迷你伯公。

漫步其中,就是個簡單的生活環境,少用的空地,大家種種花,有空閒的老人澆澆水、種個菜,傍晚時分到菜園加個菜。沒有多餘的商店,僅兩家家庭理髮,分別因應學生及媽媽們有不同的髮型風格;「武雄商店」算是老時代的代表了,狹小空間擺了零食櫃、米酒櫃,冷藏庫還印著養樂多字樣,要買什麼還是告訴老闆幫你找比較快。牽著孫女的阿嬤,買了包小零嘴,暫時解了她的哭鬧。商店招牌還閃亮亮掛在門楣,霸氣地宣示自己曾存在的時光。

IMG_7902
經營了5、60年的雜貨店

繞了大半圈,回到宣化堂,又遇見了清掃開基伯公的伯母。熱心地端上熱茶,問著今日的收穫,因為趕著五點敲鐘打鼓不能多談,又多倒了一次茶,熱氣上加熱,卻也透心涼。外頭架上曬著乾燥花瓣,是敬奉後的盤花,加上芙蓉菊,驅邪且馨香。

拜訪村落的起始與結尾皆遇到同一個人,並以一杯熱茶作終,倒也親切。

IMG_7946
宣化堂乾燥盤花,準備作為淨身香包。

IMG_7904
黃家伙房柱頭上的瓷磚。歐洲風景與紋樣,細節的華美。

【社區】921地震10週年系列研討會0921-23

值此10年之際,期望透過「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之辦理,邀請國內外參與震災工作之專家、學者、工作團隊與會,彼此分享經驗,從中獲得深思與啟發,並讓自地震以來所匯聚的光與熱,能成為後重建時期社區良性轉變的能量。

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

一、前言

10年前的921大地震,是臺灣人永難抹滅的創痛記憶。

地震10年來,社區重建普遍有基礎的成果,諸多社區從滿目瘡痍的家園中再度站起,重新看待隱藏在生活經驗中的地、景、人、文、產,並賦予豐厚的文化內涵及建構自我的認同;但是也有不少社區,遇到發展瓶頸的困境,無力再奮戰。在邁入後重建時代,在揮別地震的陰霾,重建區的社區能否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值得我們更加關注。

這10年的地震重建經驗,究竟帶給台灣社會什麼資產,人們又從中得到什麼教訓,可以成為後重建時代台灣社會再發展的養分?我們希望歷史的教訓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泯滅,人間的愛不會因震痛的遠離而消失,10年來台灣也累積彌足珍貴的重建經驗,更可與同遭地震重創的國家、地區分享交流。

值此10年之際,期望透過「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之辦理,邀請國內外參與震災工作之專家、學者、工作團隊與會,彼此分享經驗,從中獲得深思與啟發,並讓自地震以來所匯聚的光與熱,能成為後重建時期社區良性轉變的能量。

clip_image002

二、辦理單位

(一)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 承辦單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三) 協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

展中心

三、活動內容

本次「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活動,我們以「走過10年.前瞻未來」為主題,將回顧震災社區重建10年來的階段性成果,並進而檢討與思考未來後重建時代社區營造之推動方向。

研討會主要以跨域合作、永續性、創新社區產業、社會福祉和政策分析做為此次研討會之議題面向,包括「心靈重建」、「生活重建」、「震災與社區重建機制」、「震災與復興基金」、「震災與山村重建」、「震災與文化轉機」等課題,邀請長期參與台灣921地震、日本阪神地震、中越地震和中國汶川地震社區重建工作之「NPO組織」、「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與會,進行對話與座談。

研討會議程規劃如下所示:

(一)活動時間︰中華民國98年9月21日至9月23日(共3天)

(二)活動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院會議室」

(三)研討會議程:【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

第一天  9月21日  
12:00—12:20 【報到】主持人/發表人/學員
12:20—13:10 【午餐】便當
13:20—13:30 開幕式  文建會長官致詞
13:30—15:30 【震災與復興基金】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日本阪神.淡路大震災復興基金的運作與反思

發表人/青田良介〈 財團法人兵庫縣震災紀念21世紀研究機構學術交流中心事業科長〉

發表人/垂水英司(兵庫縣建築士會會長)

台灣921震災基金會的運作與反思

發表人/謝志誠(前921震災基金會執行長)

發表人/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15:30—15:45 休 息
15:45—18:00 【震災與心靈重建】

主持人/張英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菩提長青村

發表人/王子華

(南投縣長青老人服務協會總幹事)

空手道少年

發表人/黃泰吉(社團法人南投縣青少年空手道推展協會)

坂神高齡者支援網絡之運作

發表人/黑田裕子(坂神高齡者‧障害者支援網絡理事長)

18:00—19:30 晚 餐
19:30—21:00 【震災經驗交流】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翻譯人/陳亮全(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在焦土中打造多元共生的理想

發表人/神田裕

(NPO鷹取社区中心理事長、天主教大阪総教区秘書長)

從紙教堂到新故鄉見學中心

發表人/顏新珠(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第二天 9月22日
09:00—10:20 【震災與社區重建機制】

921震災重建區社造中心之運作與省思

主持人/吳密察(前文建會副主委)

發表人/黃世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廖俊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

10:20—10:30 休 息
10:30—12:30 【震災與文化轉機】

主持人/孫華翔(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發組總監)

仙鹿巷壹號布工房

發表人/馬麗芬(布工房負責人)

編織夢想

發表人/尤瑪達路(野桐工坊負責人)

留住心中的風景

發表人/水野雅男(NPO輪島土藏文化研究會、金沢大学教授)

12:30—13:30 午 餐
13:30—15:30 【震災與山村重建】

主持人/卲珮君(私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副教授)

土石流.咖啡情

發表人/林廷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學系副教授)

我的中寮經驗

發表人/羅時瑋(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中越地震山村重建的課題

發表人/澤田雅浩(長岡造形大学准教授)

15:30—15:45 休 息
15:45—18:00 【社區重建與NPO】

NPO在震後社區重建的角色與運作

主持人/江明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發表人/小林郁雄(人與防災未來中心高級研究員)

發表人/張國遠(NGO備災中心秘書長)

發表人/郭虹(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發表人/廖嘉展(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發表人/張力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18:00—19:30 晚 餐
19:30—21:00 震災社區居民交流會
第三天 9月23日
09:00—10:20 【震災與生活重建】

主持人/曹行健(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主任)

石崗社區媽媽美食

發表人/呂玉美(石岡傳統美食小舖理事長)

達觀部落共同廚房

發表人/黃盈豪(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秘書長)

小千谷・柏崎便當計畫

發表人/永松伸吾(人與防災未來中心研究副主幹)

10:20—10:30 休 息
10:30—12:30 震災社區重建工作論壇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12:30—13:30 午 餐
13:30—15:30 【震災與展望】

走過十年.前瞻未來—後重建時期台灣社區營造的未來與展望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與談人/陳錦煌(前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

與談人/喻肇青(私立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

與談人/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與談人/江大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與會成員

15:30– 賦 歸

三、招生對象及人數

預計招收人數80人,招生對象如下:

(一) 參與921震後重建工作之團體或個人,享有優先錄取權。

(二)參與社區營造或對社區營造議題有興趣之民眾。

(三)參與對象非具有前揭資格之學員,需進行審核與遴選。

四、住宿地點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

五、活動費用

學員報名經錄取後,須於期限內(98年9月5日以前)繳交保證金及部分負擔共計1500元,費用內容說明如下:

(一)活動保證金500元:

1.為保障與會學員之權益,主辦單位事前將收取保證金500元。

2.凡全程參與之學員,此費用將於第三天研討會結束後全數歸還。

(二)三天食宿部分負擔1000元:

1.包含三天兩夜之2晚住宿及7餐(不含第一天早餐及第三天晚餐)。

2.全程參與三天研討會者,活動結束後,將贈送本會出版之精美書籍「地動的花蕊——台灣921地震社區重建的故事」上下兩冊(市價800元,絕對物超所值!)。

六、報名須知

(一)請於98年8月25日以前完成網路報名手續,不能全程參加者請勿報名。請將下列報名表填妥e-mail至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信箱:land@homeland.org.tw,或傳真049-2422018,請註明鄭坤全先生收。

(二)本會將在98年8月31日下午5點於本會網站公佈「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與會80人名單。

(本會網站: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index.php

(三)經確定錄取名單之學員,務必於98年9月5日以前繳交1500元活動費用(保證金+部分負擔)。

(四)繳費方式:

1. 郵政劃撥帳號:22322812

2. 戶名: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1)劃撥時請於劃撥單上註明參加「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姓名與聯絡方式

(2)劃撥後請將收據妥善保管,並請來信、來電告知已完成繳費程序

七、活動報名表【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報名表

姓 名

性別 □男 □女

生 日

民國 年 月 日

手 機

身分證字號

(登錄研習時數用)

所屬單位

職 稱

單位地址

電話

(O)

(H)

電子信箱

時數認證

□ 需要 □ 不需要

住 宿

提前一天抵達者,本會可代訂,學員須另行付費

工作坊期間本會統一訂房及付費。

□ 不需要,自行處理

餐 點

□ 葷食 □ 素食

相關經驗

曾參與「921震後重建工作」 □是 □否

曾參與「社區營造」相關活動 □是 □否

請簡述相關經驗之主題與內容(300字內)

八、研討會地點交通路線圖

image001 

九、承辦單位及聯絡窗口:

(一)承辦單位: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單位地址: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259號

電話:049-2422003

傳真:049-2422018

e-mail:land@homeland.org.tw

二)聯絡窗口:鄭坤全先生

電話:049-2422003

黑糯米是怎麼變黑的?

大家都知道,米可以分成蓬萊米、在來米與糯米三大種類,還有某些特殊的品種,包括紫米、紅米,但是若論及稻米的品種,光是台灣現有培育的品種就超過百種,全世界更擁有十四萬種的稻米,其實這些稻米都是…

大家都知道,米可以分成蓬萊米、在來米與糯米三大種類,還有某些特殊的品種,包括紫米、紅米,但是若論及稻米的品種,光是台灣現有培育的品種就超過百種,全世界更擁有十四萬種的稻米,其實這些稻米都是從全球少量的野生稻開始,經由農夫幾千來來種植、篩選、交換稻穀試種演變出來的。

野生稻為了族群延續的需要,演化出「芒」的特徵。另外,只要稻穀具備足夠的養分,在尚未飽滿之前,野生稻的稻穀就會變色,及早落入地面萌芽。目前種植的稻米品種,多是經由專家育種而成,不過在種植的過程中,總會有那麼幾株,透露出祖先的模樣,透過田裡的實地觀察,我們也可以探究更多屬於稻米的秘密。

在此之前,我並未真的瞭解黑糯米是怎麼「變黑」的。是稻穗一長出來,就是黑色的嗎?

已經碾好的黑糯米,可以看出黑糯米真正黑的部分僅有米糠層,所以判別是否是染色的黑糯米,就看還沒烹煮的米粒,米糠層的內部是否也是黑紫色,如果連內層都是黑色的,那應當就是染色的了!

前一陣子經過吳水池老師家的稻田,看見他的稻子已經長出綠色的稻穗,看樣子是長米,起先我以為是跟我們這邊一樣的台農秈22號,畢竟吳老師對這個品種是讚不絕口。這幾天晃過去看了看,發現稻穗的顏色竟然改變了,原來,吳老師還是繼續種植黑糯米啊!而且,黑糯米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慢慢變黑的!

980729-e06e82aa59-360.jpg

拿了相機到吳老師的田地晃了一圈,仔仔細細的看了黑糯米的結穗。原來一開始黑糯米的稻穗是綠色的,隨著稻穗的成熟,稻穀才會漸漸轉變顏色,於是就會看見像是彩色米一樣,有綠有橙有紅有紫的稻穗!

2-3699247031_965916428b

在稻田裡東看看西看看,有時後就會看見一些特別的。像是長毛的稻穀。不只是在吳老師的稻田裡,在「有機稻場」的田地裡,也可以看見幾出長的比較突出、比較高個子,稻穀上面長出或短或長的毛。

3-3699248473_7f5d392263

其實,毛是簡單的說法,真正的名稱,應該是「芒」。在台灣的野生稻身上,也可以看見這樣的特徵。芒的功用,據說是為了避免稻穀被鳥類吃掉,只是後來育種的稻米都沒有見到「芒」的特徵,不過在一大片稻田當中,總有那麼幾株會顯現出這種祖先的特徵。

稻場的稻田裡,還有一些鶴立雞群的稻穗,除了長出短短的芒之外,稻穀的外殼也變黑了。起先懷疑是否是混到了黑糯米的特徵,不過剝除稻殼,發現裡面的米糠層並不是黑色的,跟正常米色相同。那麼,是不是因為穗稻熱病的關係,導致到殼變色(乾枯),或者,也是來自祖先野生到的基因本能,在稻穀初具雛形與能量後,就急著掉落地面,避免被鳥類吃掉呢?

4-3700058886_b351559113

即便是我們每天接觸的米食,對於稻米,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實,等著我們到稻田裡去挖掘,只要有心觀察,讓我們到稻田裡去,持續發掘更多稻米的新鮮事!

(作者為觀樹教育基金會專案主任)

苗栗社區行動影展之2:工傷日記─潘姐

有人問道,劉孟芬導演為何會拍這部片子?劉導說:「RCA員工關懷協會在開大會時,全省各地的員工都到場挺身控訴,因為我媽媽在60年代也是電子廠的女工,小時候都會聞到媽媽衣服上有溶劑的味道,因此她想紀錄…

美商RCA在台灣設廠生產家電產品,因就地傾倒廢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有機溶劑,從民國58年到81年關廠為止,全廠八公頃土地土壤和周邊地下水都嚴重污染,前後有1059名員工檢查出罹患癌症、其中已有216人死亡,存活者也仍在與癌症搏鬥中。

7月22 日晚間,苗栗社大與苗栗社造中心合作推動的「2009苗栗縣社區行動影展」,就在苑裡鎮濱海藝文中心播映「工傷日記─潘姐」紀錄片,讓在地社造工作者與社區民眾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呼籲社區民眾關心環境污染,現場還邀請到該片導演劉孟芬與影片中的主角潘姐,跟在場觀眾一起分享、討論。

980729-gugshang0298-360.jpg
手持麥克風為主角潘姐,面對鏡頭,坐在潘姐旁邊的是導演 

影片中指出RCA曾經是世界聞名品牌,也曾獲台灣政府頒獎表揚為績優外銷廠商,但該廠的土壤污染公害,在民國83年由當時環保署長趙少康給曝了光後,工業安全和環保的議題引發廣泛的注意,RCA的員工也自十年前成立自救會、RCA員工關懷協會,努力不懈地與廠方打賠償官司,迄今仍在訴訟中。

片中也紀錄主角潘姐(潘說娥)自2002年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後,如何就醫和自我心理的調適歷程,並由公害的受害者,轉變成公害的見證者,再轉變為工安環保的宣傳者。

觀眾在看完影片後,有人就讚譽說「潘姐,妳是在做功德!」、也有人心中不捨的詢問:「潘姐,妳身體現在還好嗎?」

潘姐說,她讀高職二、三年級時因為建教合作到RCA上班,後來嫁到苗栗銅鑼,仍在RCA上班,在她發現癌症後,曾經一度萬念俱灰,但想到女兒還小要照顧,先生只在家種田,就堅強起來,動用積蓄來就醫,也期待自救會到國外打官司,可以挺身作證。但考慮積蓄總會用完,所以身體好一點了,就去接家庭清掃工作,她服務的品質好,工作也接不完。

有一位觀眾說,他現在電子廠工作,該廠也是把廢水往水溝倒,跟RCA一樣。

影片的導演劉孟芬回應說,你看,RCA事件鬧了十多年了,沒良心的工廠還是存在。政府對工廠的公害一定要徹底的監督。這個影片,就是要告訴社區民眾,要隨時關注自己和周遭的公害問題。

社大老師徐新浩、康乙任問說,RCA事件,政府有關單位應該有作為才是啊?

導演劉孟芬說,RCA的廠區土壤污染,經科學檢測確定是有污染,政府已進行管制,在土壤未改良前不能使用,但是她曾發現有老婦人在廠區附近土地種菜,問老婦知不知土壤和地下水都有污染?老婦說知道呀,但菜要賣給別人,自己不會吃。實在需要再教育。

至於「人」罹癌的受害問題,學術界只能證明可能與公害有關,但並非直接與致癌有關,員工要自己舉證。所以到現在求償官司還持續中。

現年44歲的潘說娥也跟著回應說,她家族沒有癌症病史,生活也很正常,會罹癌應該與職業災害有關。RCA員工關懷協會和美商打官司已十年了,有同仁在打官司中,一個個往生,時間變成了受害者的最大殺手。她覺得越走越累,媒體也是看熱鬧的多,選舉到了又會有人拿出來當話題說說,她已不再指望獲得賠償了。

一位退休的計程車司機說,勞工就是弱勢團體,職災的索賠非常非常困難,政府也不重視,許多勞工只好認命。

有人問道,劉孟芬導演為何會拍這部片子?

劉導說:「RCA員工關懷協會在開大會時,全省各地的員工都到場挺身控訴,因為我媽媽在60年代也是電子廠的女工,小時候都會聞到媽媽衣服上有溶劑的味道,因此她想紀錄一下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的女工為台灣做哪些貢獻!就以潘姐個人的生命史來做主角。讓大家瞭解那個年代的媽媽是如何不惜犧牲生命,來養活自己的孩子。」

最後她和潘姐向觀眾呼籲,不管這段影片中的議題,是否與大家切身問題有關,但RCA事件的公害職災問題確實存在,我們社區的民眾或政府對工安和環保問題,一定要投入關懷,這樣大家才會有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台東美又美的反核週記0714-25

遊說的過程中,我們獲的最棒的能力就是漸漸的學會如何跟陌生人說話,如何讓一個陌生人信任我們,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反核的宣傳活動,仍有很多的缺點和改進的地方值得我很好好去學習,這些吸取的經驗…

「台東美又美」這個禮拜跑了許多場,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來一同與我們一起反對核廢料,讓台東的美可以一直延續下去,而不是用錢來收買台東人,而將垃圾依樣的核廢料丟在台東,要台東人民買單(「台東美又美」是由台東在地學生組成的反核團體,更多資訊請閱讀這裡)。

行程:

7/14 金峰鄉宣傳

7/15火車站宣傳、知本部落宣傳、遊街

7/16市區宣傳

7/17馬蘭部落宣傳

7/18馬當部落宣傳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利嘉部落宣傳

7/19小巨蛋和Makapahay活動會場

7/21三角公園、水果街

7/22正氣路 東海運動公園 菜市場鐵道公園、体育場

7/23各社區發文宣 海濱公園 游泳池

7/24 各社區發文宣

7/25 寶桑國小總統現身場地、香蘭村拉勞蘭部落、台東森巴嘉年華 、賓朗村有機市集

以下是我們參與了馬卡巴嗨與馬當部落,有進行拍攝所照的照片:

980728-youmei11-360.jpg

今天的馬卡巴嗨簽署行動,我們下午頂著烈日向所有的攤販做宣傳,希望可以獲得大家的支持。許多的民眾對我們非常捧場,並且給予我們許多的肯定。即使我們只是一群大學生,沒有財力,沒有後盾來幫我們完成這些任務,可是每位給我們支持與鼓勵的群眾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也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下去。

image003

「人在青春的時候就是要做一件熱血的事情!加油!」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就是要做這種有意義的事情!很好!」

「開玩笑!核廢料為什麼事台東人民要買單!同學加油!」

許多的民眾給我與我們很多很好的意見與加油鼓勵,讓我們感到非常感動,有更多的信心去向下一個民眾宣傳。雖然有時民眾意見與我們分歧,但我們仍是虛心受教,在向下一位民眾宣傳,這次的馬卡巴嗨行程非常的有趣。即使熱到快中暑了(笑),我們還是非常開心的完成!!!

image005
縣議員參選人 林宗瀚,幫我們簽連署書

參選人的保證、參選人的簽名,通常可以帶給我們極大的力量和幫助,這也是讓我們相信這個參選人是真心為台東好的最佳証明。

大雨滂沱卻澆不熄我們的熱血,一個地方接一個地方跑,到處跟別人說我們的理念,並請求簽連署書。今天還遇到了擁核的人士,他們不但給臉色看還揮手送客,這樣”良好”的態度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為人心被金錢收買感到難過。但是,還是有人是大力反核的,毫不猶豫的簽名,並跟我們說聲加油,讓我們還有力量去做這件困難但意義重大的事。

image007
馬當豐年季 豐榮國小 遊說民眾

遊說的過程中,我們獲的最棒的能力就是漸漸的學會如何跟陌生人說話,如何讓一個陌生人信任我們,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反核的宣傳活動,仍有很多的缺點和改進的地方值得我很好好去學習,這些吸取的經驗在未來的人生都將對我們有許多幫助。

image009image011
馬卡巴嗨 海濱公園 烈日連署中

不管烈日或下雨,我們都依然到各個地方去宣傳我們的理念。太陽依舊把我們曬的通紅,雨依舊會把我們淋成落湯雞,但在心裡的熱血還在繼續沸騰著,為保護台東而繼續奮鬥著。

image013
馬當部落豐年祭,王清堅議員簽署連署書

其實當天是颱風天,天空下著大雨。不過我們還是抓緊時間趁著沒有下雨的空檔去做宣傳,很謝謝所有有意願幫我們連署的所有人,尤其是對地方和台東有影響力的人士也用簽名來支持我們,來一起反對台電核廢料放置在台東的錯誤決策。

image015
前縣長 吳俊立

image017
秘書 吳信和

image019
縣長參選人 劉櫂豪

image021
立委黃健庭簽連署書

image023

馬卡巴嗨的擺攤,非常湊巧的台電的攤販與我們面對面對打。我們在前幾個星期之內,獲得了許多立法委員與縣長候選人的連署書,所以讓我們在工作起來更有信心可以和台電在同一個場地競爭,而不會被台電既出的有獎徵答所打敗。

我們更直接在台電攤販的旁邊直接做宣傳,希望大家可以對我們有更多的支持。

image025

因為前幾天的大雨,馬卡巴嗨場地泥濘難行,儘管狼狽,我們仍然克服萬難為台東盡力,努力向大家宣傳反核廢料,也有不少外地和外國遊客支持我們,這讓我們異常的覺得興奮與有活力,連外地、外國人都願意以他們的行動來一起跟我們反對核廢料,對於這塊土地,我們有更多、有更深刻的感觸。當天連署書數量超過三百張,我們非常感謝所有幫助我們的人。

為期快兩個星期的宣傳,讓我們體驗到了許多的人情冷暖。有些人也和我們一樣反對核廢料,自動來像我們所取文宣與簽署;也有人冷眼旁觀;也有人認為我們是位台東進一份心力,要我們加油;也有擁核人士大力反對我們,也有有禮貌的像我們闡述他的理念。

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人,我們都非常謝謝他們。因為有他們的支持或反對,讓我們更加的珍惜這塊土地,更加愛戴我們所有的好山好水。謝謝所有我們遇到的人,謝謝你們。這條路雖然很艱辛,可是我們會繼續努力下去。[台東美又美],衝啊!!!!!

澎湖「公民新聞寫作」學員座談

韋慶陽學員提到當兵交女朋友時,曾因寫情書引用詞句不當,感覺很受傷。他同時說明,有幸參加本項寫作訓練課程,讓他學到如何將感情表達出來,他也很感謝地新處及深耕開辦此項課程,讓他收穫很多,也學到…

行政院新聞局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今年第一次將觸角伸到離島澎湖地區開班,出乎意料竟有31位學員報名參加,遠勝於在台灣本島其它地區開課的招生人數,顯現出離島民眾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有一股積極求知的精神,值得敬佩。

地方新聞處趙義弘處長於7月6日來到澎湖,訪視學員並辦理座談會,聽取學員對是項課程的建議,趙處長提到新聞局開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的目的有三:

1.教導學員基本的寫作技巧,運用所習得的知能,將自己看到社區的人事物寫下來與人分享。2.提供「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平台,讓學員有展現所學的機會。趙處長提到,社區裡頭大大小小的事件,雖然默默無聞,但或許是獨一無二的在地溫馨感人的故事,他期勉學員將所見所聞有關澎湖地區鄉土文化記錄下來,透過小地方新聞網讓其他地區的網友都能看到,也可透由學員自己架設的部落格發表,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希望學員都能成為「小地方」報導的尖兵。3.培養「讀媒識讀」能力,讓自己成為聰明的閱聽人。

趙處長進一步強調,短短的26小時訓練課程,教導學員基本的寫作技巧及概念,一方面歡迎學員來上課,同時也對深耕文化工作坊王執行長貞儒及同仁對本課程的辛苦規劃表達謝意,特別是在這離島地區及經費短絀,非常艱辛的環境下,能招收這麼多學員,誠屬不易,他也期勉學員成為社區大小事的發聲者,將在地的聲音傳播出去。

學員蔡愛清目前已有作品刊載於小地方新聞網(走過歷史的軌跡─澎湖牛車製作),記錄著澎湖牛車製作過程,在與大家分享學習心得時表示,她本身對地方的人事物很有興趣,也常找地方人士採訪,雖然本身非大媒體的記者,但是受訪者亦不排斥她的專訪,表現出澎湖地區極富人情味的樣貌,她才能把澎湖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且讓平常蒐集記錄的東西,能運用小地方新聞網發表,讓澎湖地區的人事物,能有發聲的管道。

趙處長馬上回應表示,「小地方」新聞網最歡迎的題材就是地方溫馨感人的人事物報導。

980728-penghuxinwn-360.jpg
蔡愛清學員表示在採訪時感受到澎湖地區極富人情味的樣貌

韋慶陽學員提到當兵交女朋友時,曾因寫情書引用詞句不當,感覺很受傷。他同時說明,有幸參加本項寫作訓練課程,讓他學到如何將感情表達出來,他也很感謝地新處及深耕開辦此項課程,讓他收穫很多,也學到相關新聞寫作的竅門,未來他將從「新故鄉電子報」入門,積極從事新聞寫作。他最後強調,雖然住家離上課地點路途最遙遠,卻從不遲到,預計兩年後自己會寫得很輕鬆。

image003
韋慶陽學員提到當兵交女朋友時,曾因寫情書引用詞句不當,感覺很受傷

image005
退休老船長吳長茂學員秀出自己的部落格,分享他的愛情故事

退休老船長吳長茂學員則秀出自己的部落格,與大家分享他的愛情故事,他也表示,他是利用寫部落格的技巧來從事新聞寫作。

鍾幸鈴是社福工作者,目前派駐澎湖服務,她表示,本身很期待本課程在澎湖開班,對社福工作的推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推薦工作伙伴來上課。感謝深耕的用心安排,也深感要在經費少的澎湖,推動這類課程實在不容易。她建議實作課程要增加,因為不同學員有不同的需求,上課前與老師多溝通,共同討論大家皆能接受的授課方式,以引導學員參與此項訓練課程。

趙處長回應表示,明年澎湖若再接辦此訓練,課程可作適度調整,歡迎大家參加,也希望大家在訓練課程告一段落後,可透由此項訓練,繼續加強及延續新聞寫作工作。他最後並引用深耕王執行長在簡報時的一段話,「我們不會因課程結束而劃下休止符,反而因它而開啟了我們傳播的動力,我們將持續寫下澎湖在地的大小事!」與所有學員共勉。

image007
趙處長與學員合影留念

(作者任職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