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割稻去:讓孩子親近土地

基於希望下一代對稻米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大賣場的售物架上的商品;基於希望下一代對土地的想像,可以領悟土地生產糧食以滋養人類。得知有旗美社大舉辦收穫季,便報名參加,期望親近土地的行為,能內化為大人與小孩…

台灣早期聚落係建構在以農業生產及其衍生的相關行業為主要活動的土地上,社區的居民以稻米為主之農作物栽培耕作。社區聚落單元,週遭繞以農田,經濟活動於土地發生,而形成經濟性、社會性、教育性與生態性密切契合的綜合體。

然而當代農村在經歷工業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擠壓,逐漸形成鄉鎮模式的聚落空間,其中亦包括都市機能中的工業、商業用地,改變了傳統農村立基於農業的關係,與都市鏈結成為一種城鄉供需結構。因為市場機制,都市不斷榨取傳統村落資源,而不對等的經濟結構下,逐漸擴大城鄉差距,傳統村落在欠缺公部門政策正面積極關注以平衡城鄉差距情況下,鄉村逐漸面臨衰頹的危機。

人們對於土地的想像,往往成了房地產的價格數字;對於農作物的想像,漸漸成了大賣場的拍賣吆喝聲。基於希望下一代對稻米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大賣場的售物架上的商品;基於希望下一代對土地的想像,可以領悟土地生產糧食以滋養人類。得知有旗美社大舉辦收穫季,便報名參加,期望親近土地的行為,能內化為大人與小孩惜物愛鄉的性格。

割完稻子,打完穀子,進了村子與遠在新竹的人類學家以手機閑聊。我提到,或許在這畝實驗性的稻田,稻子的每個生命階段,都可以試著開放給期望親近土地的人某種程度的參與,在不影響稻子正常成長的情況下。因為,有這麼多朋友的關心,稻子應該會更有信心長得更好,表現給這麼多關心它們成長的人類吧!

980713-kidrice-360.jpg打穀�-2

旗美社區大學宅便來了二包在來米,剛好二個孩子一人一包,藉由身體的親近土地,然後得到土地的回報,體會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感受。藉由身教替代言教,相信會在孩子身上留下親近土地的記憶。

如果為了下一代,我們期望這樣的學習讓孩子長大後不會遺忘對土地的感情。那麼我們這一代是否也應該重新學習這堂與土地相處的課,少一些對土地價格的過度期待,多一些對土地價值的正面對待。不要努力在農村添加無謂不適宜的人造物,而多尊重大地隨四季自然的萌發、成長、結實與休養生息。留給下一代真實的作物、真實的土地與真實的村子。米-1

在〈走!割稻去:讓孩子親近土地〉中有 3 則留言

  1. 敏州老師:

    剛才意外發現,這篇文章的格式先前跑掉了,所以可能有一段時間,造成了大家閱讀的不方便,實在很不好意思,也要向你致歉!

    我已經更正了,請您海涵!

    也期待持續的看見您的稿件,感謝!

  2. 自動引用通知: 高雄 - 龍的耳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