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有兩股,一股在海洋裡,一股在陸地上。黑潮是默默流經台灣東部海域的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另一股黑潮是設立於花蓮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這是我們最常用來介紹「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開場白,簡單地以「黑潮」這股洋流的特質,暗喻了這個以海洋為名、誠懇又堅持的非政府組織。
洋流「黑潮」、與島嶼東岸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您,聽過哪一個呢?
創會時由海洋作家廖鴻基擔任董事長、楊世主擔任執行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前身是1996年發起的「台灣尋鯨小組」。這一群從事鯨豚觀察研究的第一線海上工作者,為了擴大對海洋的關懷面向,以過去累積的調查工作成績作為基礎,募集基金並邀請喜歡海洋、關心海洋的專家及朋友們共同籌備、設立基金會。
於是,自1998年成立迄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已在台灣東岸佇立了12個年頭,始終如一地在海洋生態觀察、海洋環境教育、海洋文化研究、海岸污染紀錄、以及海洋論述與書寫等方面默默努力,持續拓展著陸上視野不易企及的海洋觀點。
多年來的堅持,讓黑潮不僅累積了2,700多筆的鯨豚觀察紀錄、14份以上關於鯨豚、漁業、海岸、海岸阿美族傳統竹筏的文字、調查圖文、繪本、刊物、紀錄片等出版品;舉辦過無數次的校園海洋教育講座、海洋攝影展覽、海岸行旅、海洋創作坊、海洋親子營、海洋少年營、海洋種籽營等活動;並於2000年底發起「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持續了近6年、另於2008年發起「搶救珊瑚行動」;
此外,藉由每年舉辦的「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培訓出30多位海上鯨豚解說記錄員,以「海上生態教室」的概念,在賞鯨船上進行寓教於樂的環境教育工作,並持續創會時記錄花蓮海域鯨豚生態的初衷。
藉由多面向的海洋活動參與,黑潮吸引了來自台灣各地愛海洋、愛自然、愛鯨豚的志工朋友,這些夥伴們多元的生命背景讓黑潮如同海納百川,吸收著各種不同的養分,逐漸成長茁壯。
除了動態的海洋環境教育活動,黑潮在靜態如海洋書寫、論述方面的發展與影響,如同一股伏流,經年累月地流竄、深潛著。
從1999年出刊的會訊、到後來演變成電子報;9年前與環境資訊協會合作、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顧問和工作人員組成的主筆團所撰寫、<環境資訊電子報>刊登的【黑潮觀點】專欄,自2001年3月23日開始到2002年11月8日,共累積了75篇文章。
這些文章所匯流出來的「黑潮觀點」,從生態、議題、海岸、海洋、教育等各個領域書寫,蔚然成為一片獨立並具有代表意義的黑潮風景。一篇篇有批判、有紀錄、有思考的文字,展現了「黑潮」這個海洋環境組織所關懷的議題,如同一扇扇窗口,打開了讀者對海洋、對「黑潮」的認識。
當時針對環境說的、批判的論點,至今仍然是不減熱門的話題──也許可以說是台灣的環境運動走得太慢,沒有顯著的成長;另一個層面來看,當年討論的現象和問題並未獲得根本的解決,這些扮演著「先聲」角色的黑潮寫手,的確需要再持續地監督與批判──或者說,記錄。
文字的持久力和影響力,遠遠超乎想像。
相較於走上街頭賣力賣命的呼喊,文字書寫是另一種表達的方式,而且產生的力道不見得比較弱。
台灣的海洋文化尚待發展,而「海洋」這個大主題更是「黑潮」多年來不曾偏離的宗旨。將國人普遍缺乏的海洋經驗以書寫出來,帶入海洋角度的環境思考與主流之外的視角,仍是「黑潮」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多次的討論之後,終於在今年五月底,新一代的黑潮寫手紛紛出線。接續當年【黑潮觀點】專欄的精神及對海洋不變的關懷與愛,新一代的黑潮寫手將以【黑潮書寫】為題,繼續匯集眾人對黑潮、對海洋、對環境的體會與努力,以更寬廣的寫作主題、更豐富的呈現方式,迸現出黑潮書寫的多元與活力。
2010年7月,【黑潮書寫】正式啟航──揚帆,再出發──攜手航向更遼遠的大海、走著更綿長的海灘、探索更艱難的生態危機、進入更奧妙的海洋文化,以蔚藍太平洋浸潤的心手眼,觀看、體悟、書寫、拍攝,讓文字與影像引領更多人認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海洋。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