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茂林獵人學校觀點分析(上)

老人家極為贊同此次活動要在地小朋友一同參與,最主要原因是現今多數年輕獵人根本不懂獵人倫理,更別說那些小朋友是否有這些價值觀,而陳誠擔心的是原住民小朋友活潑難以管教…

編按:本文為作者參與2010年「茂林獵人學校」活動籌備過程之後記,探討在部落進行原漢交流與部落文化教育的各個議題,因原文篇幅較長,切分成上下兩文刊登。

1089840222
活動中,大家一起用石頭排出「魯凱小勇士」的字樣

活動基本資料提供

活動名稱 茂林小獵人學校
時間 2010/07/12-16
地點 得恩谷生態民宿
對象 國小以下的原住民小朋友與漢人小朋友,共計17位。
活動執行者 得恩谷民宿:陳誠【精通魯凱文化、語言、與外界接軌】荒野保護協會:野馬、雞母珠(自然名)【招生、活動執行、繪畫老師】
活動宗旨 希望可以透過魯凱傳統山林智慧,學習一般學校所無法習得之價值觀與經驗。也讓原、漢學生在交流中得以了解彼此且相互尊重,再透過繪畫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繪製圖中了解他們心目中哪些學習階段對他們來說最為重要。

活動前的思考

本活動在今年初時已試辦過一次,荒野的野馬在整體活動中除了對外招生,透過網路行銷及家長對野馬的信任是此次活動最主要成行的關鍵;而陳誠在活動中除了是連接部落耆老與活動安排者之外,更是活動執行過程中主要靈魂人物。

本次活動希望促成原、漢小朋友之間的交流,計茂林部落參與人數為9人,霧台村3人及5位漢人小朋友。寒假期陳誠與野馬多次討論本活動的運作與方針,而在今年三月份也與樹谷基金會同仁一同會勘場地,之後樹谷基金會同意全額補助原住民孩童參加此次活動,而漢人小朋友必須自費參與,活動每人經費3,000~5,000元。

所以,依照先前多次的經驗來看,大多參加此次活動的漢人小朋友的家長多屬中高階層的家庭,計有牙醫師、教授、老師、工程師等等,這種屬於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通常會被歸列為生態旅遊的範疇,而是否暗示未來生態旅遊也必須朝向高層頂樓為目標發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是,如果傳統文化必須具有教育價值,但卻又只能劃為小眾化,對原鄉地區之發展不會有太多助力。

1089840231

遇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此次活動原住民小朋友之經費全額補助,但陳誠在部落及其他地區招生時,卻屢遭拒絕,可能與當時全鄉的族人忙於準備當時的衛生杯籃球、排球比賽等活動,故對於全額補助參加學習原住民獵人精神活動完全不感興趣。因此,在部落招生時多以私下尋找學生,而非透過村長廣播(在部落,廣播可以隨即招收到許多學生)收尋學生,

陳誠表示,此次活動並非一般的夏令營或是學習營,再加上本活動首次邀請在地居民參與,陳誠擅於掌握原住民小朋友的個性,所以,希望私下招生,透過茂林國小老師挑選適合的學生。陳誠表示,在原鄉地區教書教了三十年,對原住民小朋友的性格太了解了,原住民小朋友難管教,好動,但學習能力很強,尤是在音樂、體育方面。

而要尋找一個願意學習獵人學校的精神,且深深影響這些原民小朋友的辦法,就是要透過班導及陳誠對學生家長之了解(茂林國小小朋友之家長,幾乎都是陳誠任教時所指導的學生)。

但筆者發現,有些家長較晚得知此消息後才詢問是否還可以再補報名,但野馬表示,本活動如果只參加活動的某一片段,效果沒辦法真正展現出來。再加上許多原住民小朋友因舉辦活動之地點距離部落相當近,不時藉以要求回家拿衣服或者盥洗用具等,對學習成效來說相當不好。且本活動有人數限制,所以不宜臨時再多收學生。

前置作業

活動執行的前一個星期,陳誠與部落耆老、年輕獵人開了一次會議,對於此次獵人學校的活動大家都較陌生,而多數提供之意見也相當有趣,譬如,「是否真的要帶上山放陷阱」、「是否要真的抓到獵物」、「平地人可以住山上嗎」、「我們不會台語」…等等,但他們對於如何收費計價的方式卻毫不在意,

但在討論中,老人家極為贊同此次活動要在地小朋友一同參與,最主要原因是現今多數年輕獵人根本不懂獵人倫理,更別說那些小朋友是否有這些價值觀,而陳誠擔心的是原住民小朋友活潑難以管教,屆時沒有老師可以管理,秩序很可能因此而出現兩套標準,導致漢人小朋友對於獵人精神可能的錯誤觀念。

1089840240
陳誠(面對鏡頭者)與耆老、年輕獵人的行前會議

三種不同的思考方向

討論過程中,耆老所提出之問題多屬現實層面考量,而年輕之獵人多數關心活動流程與獵人精神如何呈現,年輕獵人很可能因80年代原住民權力運動、文化主體意識認同影響所致,譬如,「活動應更多人參加,數百個都可以」、「應該把真正的獵人呈現出來」、「應該到小鬼湖那邊去尋找祖先」..等,年輕獵人所提出之問題是希望傳統文化應該被更多大眾所熟知,也多較屬於鄉愁、思念與緬懷過去,但陳表示此次活動是第一次舉辦,重心必須在於整個運作過程、流暢度與適合度。

在討論的過程中陳誠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必須考量現實執行層面、兼具考量活動之真實性、安全性、地點線路安排等,最後部落耆老、獵人全部同意陳的安排,但陳誠表示,多數參加此次活動之平地小朋友較易於管理,可能與家庭教育、環境等關係使然。

其仍較擔心的是,原住民小朋友相當活潑,如果沒有籐鞭教育,實在是很難管理這些原住民小朋友,陳誠甚至以自身教育經驗說,多數平地小朋友上課時可以專心的坐在椅子上聽課20~30分鐘,但原住民小朋友坐不到5分鐘,開始動來動去、說話、聊天..等,所以在挑選部落學生參與此次活動時特別關注其在校學習經驗,甚至透過班導來了解學生之狀況。

而對於訪談中耆老等人所談論之問題,陳誠認為大家都只是在想像中模擬獵人學校的理念與走向,這固然是好事,但必須更關注於如何把教育、文化與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甚至讓大家有收入。在這三種不同時代出生的在地族人。耆老重視精神、陳誠重視結合性,年輕一代付諸理念與期待,三者之間對於獵人學校之期待有所不同,但大致上都相當支持舉辦獵人學校的活動。

1089840235
茂林部落耆老,同時也是打獵經驗豐富的老獵人。

陳誠所擔心此次活動適不適合原住民小朋友參與,是值得討論的問題,而我們必須假設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樹谷基金會不願意補助原住民小朋友參與此次活動,是否原住民家長仍舊願意付費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此次與自身文化息息相關的活動?

筆者認為,以經濟、教育層面的角度來看,文化是無法被建構在沒有經濟、教育基礎之上的理念。也就是說,現代原住民族所必須關注的不是如何打獵、如何放陷阱取得獵物而生存,而是如何賺更多錢、如何在這社會之上保有被尊重的一席之地。

而願意讓自己小孩參加此次活動的漢人家長,也絕不是要自己的孩子以後靠打獵維生,而是希望在學習獵人精神時,可以得到許多在一般現實社會中所沒有接觸、學習過的東西。說穿了,對於漢人小朋友來說,此次活動是教育的一環,卻不是文化的一環。然而對在地小朋友來說,卻同屬於教育、文化的一環。

(未完待續)

在〈2010茂林獵人學校觀點分析(上)〉中有 2 則留言

  1. 獵人學校活動執行的前置作業中,我們招集部落耆老討論「哪些活動課程」可以當做獵人學校的教材。討論中,耆老們把過去對某些文化的片段回憶提出來,當下被大家所拼湊出來的「記憶文化」被大家一致所認同,即便這樣的文化與文獻所記載的不同,它也被賦予「部落認同」的價值,這是不可以被否定且具有文化傳承的意涵在的。

    以上是我淺薄的看法! yann juin

  2. 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兼具文化、教育及生態的活動出現,也謝謝達卡鬧記錄分享。

    關於”不補助原住民小朋友參與此次活動,是否原住民家長仍舊願意付費?“依照我的經驗,答案是不會,如果會,比例也不到5%。收入多寡是影響因素之一,但即使生活過得去,願意投資教育費用在孩子身上的原住民家長真的極為稀少。所以希望提高原住民小朋友參與比例,需要用另一個模式。或許小朋友自己帶乾糧、用具跟獵人去山上見習,會比較有效一點,這樣一來也不用收費。

    對於漢人小朋友來說,此活動應該算是“帶有原住民風味的童軍活動“,對於多元文化會有尊重和了解,不過與建立在地獵人文化傳承就無關了。

    另外附上授課講師野馬的部落格,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點進去該活動過程圖片。
    http://tw.myblog.yahoo.com/yes-far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