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一百八十年─頂長庄的打面宋江陣

頂長社區的陣頭文化更是當地無人可比,流傳近一百八十年的「打面」宋江陣,白衣紅褲以及打面技術功夫代代流傳,而且是完全義務的奉獻,令人感動。

數年前的一部關於農村稻米的記錄片:讓台南縣後壁鄉隨著主角崑濱伯紅透半邊天,幾年下來也造就了臨近老聚落─菁寮的回春,在台南縣政府及媒體一路炒作下,附近相關社區聚落也逐漸被發現,更開始帶動了新一波的社區擾動。

頂長社區就位在由新營進入後壁菁寮必經道路旁的小庄頭,舊名「長短樹庄」,關於地名由來有二種說法,其一:明鄭時期移民入墾時,嘉南平野上多疏林莽原,矮樹參差,因而命名長短樹,其二:長短樹庄原名「長苑樹庄」,庄名來源尚待考究。

先民大抵來自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溯八掌溪而上來到頂長短樹庄開墾,後因墾民日多,為因應聚落的擴大,逐漸朝原聚落西南方另建新庄,並以原聚落在北稱為「頂長短樹庄」,而新建於西南的新庄則稱為「下長短樹庄」。

DSC_6804
年輕一代的打面師父正聚精會神的工作中

諸羅縣誌記載:「康熙三十六年,庄民合築長短樹陂」(周鍾瑄,1958:38)據此可見長短樹庄早在清初時期聚落發展已臻成熟,故能集庄民之力共同 築埤以解決農業灌溉用水之需求。而其居民則以蕭姓為主,居民來自泉州府安溪及晉江二縣,庄中宗廟─永安堂,主祀清水祖師,而於廟會慶典期間,由庄中男丁所 組成的「打面」宋江陣更是延續至今逾150年,也是台南縣後壁鄉地區的泰安宮下茄苳七十二路慶典的陣頭文化中,相當搶眼的隊伍。

此庄在清代屬下茄苳北保長短樹庄,日領時期行政區改制後歸屬鹽水港支廳菁寮區下所轄的下茄苳北堡長短樹庄,而於大正九年再度改制為大字之長短樹庄 (大字為行政區域之等級如同村里)、光復後將「長短樹庄」設為一村,以原庄名的前二字命名為頂長村。【部份摘錄自陳維仁先生:後壁鄉頂長(長短樹)社區簡 介】

頂長社區與大多數的農村社區有一樣的問題:農業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力的外流、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等等。只是面對如此問題他們認為,傳統陣頭 文化是凝聚社區居民最重要的資源,因為透過廟會慶典所帶回的鄉親即使是所謂資訊時代的現在,還是對農村成長的人們有著那是故鄉的認同。

而且頂長社區的陣頭文化更是當地無人可比的流傳近一百八十年的「打面」宋江陣,而且長久以來白衣紅褲更是沒有改變過,更令人感動的是連打面技術的功夫也被代代流傳下來,而且完全義務的來奉獻,那樣的感動是來自傳承與奉獻。

DSCF2445

八仙之鐵拐李

而打面其實就是在參與者臉上以水彩塗畫出角色的臉譜,這些臉撲譜圖案大抵來自於京劇的臉譜,角色分別來自三國演義、八仙及梁山泊好漢等等,而其中紅 臉鳳眼代表中忠義的關公或梁山泊的關勝,而臉如黑碳、眉心有桃則是黑旋風李逵,而一般執頭旗則為領軍之宋江,因其為書生故無打面而以素顏展現,另外有藍色 水紋則為水上飛、另臉上又烙印或「犯」、「軍」字者就是指被高俅陷害充軍的豹子頭林沖…..等等。

DSCF2401

臉有軍字者為林沖

這樣的角色扮演在一般宋江陣而言,幾乎是以梁山108好漢為主,但在筆者看過的宋江陣中以頂長社區的宋江陣中有一個即為特殊的角色,他的身份來自於 傳說故事中八仙之一的李鐵拐,此人陣中打扮即為突出,腳踏草鞋、肩背囊袋、手持棍棒,陣中行進不時自囊中取出糖果撒放供人取用,聽當地耆老說這對孩子不乖 有效,至於效果如何我也不知道。

DSCF2415

在後壁鄉的頂長社區無論是老人還是小朋友,對於這樣文化的保存是全力投入的,所以他們的宋江陣中有老中青少四代傳承,所以宋江陣這項常民生活習俗中 的陣頭文化,就這樣的被完整保存及傳承下來,所以當妳(你)下次有去無米樂的故鄉時,經過長短樹這個小庄頭時也請停下腳步來看看這個打面宋江陣的頂長社區 吧!

DSCF2397
宋江陣開館演練必供的宋江館陳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