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滿街的丁香以外,石滬裡面也有抓到一些雜魚,例如我手上的這尾小扁魚
不用街頭小報派發、也不用八卦電台放送,吉貝今天大代誌,是只要走出門,就可感受風向的微微變化。先是一開始從家門走出巷道,看到幾塊正曬著的魚網,走到吉貝信仰中心武聖殿前的廣場上,眼界逐漸開了起來,放眼望去,滿滿都是正在做日光浴的丁香魚。不時有人騎車、走路過來關心,一問之下,全是今天凌晨三、四點巡滬的成果,兩口石滬,滿載五、六千斤漁獲。
颱風剛過的豔陽下,見阿嬤們拿著長耙子,一一撥開網內的魚,魚都是先處理過的,凌晨抓到後,先用大鍋煮熟,再趁太陽出來時,拿出來曝曬,通常中午左右就可以收起來。由於魚的尺寸不一,每一種大小的曝曬時間與價錢不同,阿嬤們還會特製化,將不同尺寸的魚區分開來,丁香魚越小越貴,一斤大約兩、三百元,不一會兒,這些曬好的魚,就要飄洋過海,拿到本島去賣了。
「攏ㄟ當甲!」,當地人見我們看的新鮮,熱情的叫我們嚐一嚐,旁邊雜貨店阿桑還給了一小包,囑咐著:「ㄟ當煮ㄇㄟˊ」,在居民的蠱惑下,才等不到回家煮ㄇㄟˊ呢!當場就先抓了幾隻吃,融合大海和太陽的味道,鮮美到不行!
一整天,走到哪兒,不管是在家門口聊天的、一邊看夜市人生一邊閒話家常的、還是坐在樹下吹風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今天的大豐收,也有不少小道消息出來,有人說,那個人一定是想偷巡滬,不然怎麼會半夜兩、三點跑去看;也有人後悔昨晚聽到消息沒跟去、還有人說這些魚一定是投藥的……等等。當然,魚沒被投藥,滬主放棄了巡滬的權利也不算偷巡,倒是那位後悔的阿桑是真的很後悔,還特地跑到廟前的雜貨店來怨嘆。
如果有谷鴿的話,「丁香魚事件」絕對是今日吉貝搜尋引擎第一名,提起今天餐桌上的主角,也一定非丁香魚莫屬,在小小的吉貝嶼上,因著今天的豐收,生氣了不少。
小辭典:
石滬是先民創作出來的捕魚法,距今至少兩百五十年,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地區有,其中吉貝有八十八口石滬,數目和密度居全台之冠。澎湖的石滬是以玄武岩在潮間帶上疊築石堤,以石堤內的藻類,吸引魚兒隨潮水進入覓食,並利用魚群的迴流特性,將石滬尾端做成捲曲狀,迫使魚兒滯留石滬內,方便漁民圍捕。
為了讓石滬內外的海水能交互流通,石頭必須以「站姿」一塊接著一塊互相契合,最後再用小塊的珊瑚礁岩填補空隙,以取代水泥的接合效果,因此,一口石滬的建造時常要花費數年的時間,尤其是在過去沒有動力機具的年代更是。
建造石滬的過程,就像開一間公司,先需要一段前置作業,最後再來分配利潤。
石滬會在建造初期募集股東,由股東來合力完成石滬的塡造,石滬完成後,擁有滬股的股東,即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巡滬順序,輪值到的巡滬者稱為滬主,一天一個,一天有兩次退潮,所有收穫皆歸滬主所有。
每年的農曆七月一號(當地人說七月一號,但相關書籍寫八月一號,還需查證),再重新抽籤決定順序下年的巡滬順序。
參考資料:《石滬島的對話》,2004,澎湖采風文化學會出版。
在〈吉貝小道報(1)滿街都是丁香魚〉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