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部落:在傳統與現代間Bulaubulau吧!(下)

偉浪寫道:「都市與原鄉,造作與自然,規矩與浪漫開始在衝擊我與族人和這片山林,一開始新鮮有快樂,慢慢的大家發現這之間差異是有一些。」

編按:本文為作者造訪宜蘭不老部落的紀錄分享,閱讀上文請點選這裡。

看見不老部落,看見偉浪這個人

偉浪體悟到忽略大自然力量將會讓自巳更辛苦,於是他們摒棄化學農業,在部落裡努力種菜,上天要賜給他們多少收穫,就欣然接受,目前的食物鏈已經達到 一個大的平衡,不過,目前每個月平均接待約500名的客人,為了應付遊客用餐的量,有一些食物還是必須向外採購。他也不諱言,客人為他們帶money進 來,讓他們有錢買石油、買物品,同時,也讓他們更有自信。

偉浪介紹二年多前蓋好的三棟『農舍』,也就是他們的住屋,其中屋頂植草最引人興趣,據說植草前後的室溫差達到12℃,施做方法要用柏油紙,做二層防 水,鋪塑膠布防根破壞,用訂做的蜂巢格板,因為其材質可以抗氧化,沒有特意植草,趁四、五月時雨水多,把草跟土一起丟上去,因為屋頂是個極端環境,經過適 者生存的考驗後,最後存活下來的是族人形容為『九個太陽曬不死』的鴨趾草,不用灑水看顧便一片綠油油。

看他說明時充滿自信地的風采,對建築法規的熟悉,以及房屋外觀的風格設計,忍不住問他:『你是什麼背景?』他笑了笑,謙遜地回答說:『我是做景觀設計的』『哦~難怪!』

後來經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的張清來先生介紹,才知道原來偉浪在歸隱山林前是國內知名景觀設計公司的老闆,國賓、喜來登等大飯店都出自他的手筆,這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這林野間的小部落,許多空間及小角落的設計,都讓我覺得有現代化高級旅館的質感,一點也不原住民呢!

P1350272
『偉大的男人』偉浪,在部落裡找到對土地的鄉愁

P1350294
最終在屋頂上存活下來的『九個太陽曬不死』的鴨趾草

回來之後,瀏覽不老部落的部落格,看到偉浪寫的一篇【偉浪的八月八】,文中寫道:

都市與原鄉,造作與自然,規矩與浪漫開始在衝擊我與族人和這片山林,一開始新鮮有快樂,慢慢的大家發現這之間差異是有一些。『略悟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萬物演化定律,把自己轉變成山上的原住民可能會比改變那麼多族人成為城市人還容易生存在不老部落吧。』

一個在大都市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回歸山林尋找他對土地的鄉愁,偉浪的浪漫情懷,到了他兒子瓦歷身上,顯然又是另一種意境。

雜食性物種的極致典範:餐桌上的貴族

瓦歷留學澳洲後回到不老部落,學的是飯店管理和多媒體,目前整個部落對外的網路行銷、聯繫窗口、接待遊客及餐飲規劃都是由他負責。我以為,不老部落 在世俗的成功,跟專業稱職的經理人密不可分,瓦歷正扮演著這個角色;讓我們從在不老部落讓人停留最久的地方——餐桌——看起吧。

從古老的時代開始,食物便有著區分社會的機制,從對食物的掌握,如數量、烹煮方式,可以顯示人的階級,以此衡量人的地位。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 拖在《食物的歷史》中提到,『多樣化和品質代表了高社會地位的飲食,這或許也是隨著演化過程而來的某種欲求,是雜食性物種的極致典範。』

不老部落在餐桌上所呈現的藝術,無疑地,也是一種典範。

偉浪致歡迎詞時說,要大家來這裡體驗原住民的飲食文化,要注意!他指涉的其實是這個文化的現象:要讓客人吃飽喝醉,不是指文化的內容物。

首先,一人份1800元的餐費,在台灣社會絕對屬於奢華時尚;烹調耗時,需要煙燻三天的苦花魚乾;從前菜、主餐到餐後甜點的次序講究;滿綴鮮花,五 顏六色的擺盤裝飾;裝飾桌面,要價上萬的傳統泰雅織布;樸拙的原木餐桌及手工竹製餐具;搭配菜色風味更換的小米酒;來自遠方的食材,如綠竹筍上的飛魚卵; 送餐必定女士優先的餐桌禮儀;席間的娛樂節目:射箭及泰雅歌舞同樂;整整超過三小時以上的用餐時間,以及瓦歷母親胡璦玲特製的伴手禮:苧麻粿……等等

所有這些精心設計過的細節,讓訪客成為餐桌上的貴族,享用了難忘的一餐,而其中泰雅文化佔最多份量的地方,就是整體的文化包裝。

P1350225P1350383
(左)原木製作的餐桌,鋪上傳統泰雅手工織布,竹製餐具也是手工的(右)油煎絲瓜上搭配麵線的創意料理,擺盤裝飾的美感,是標準現代化的美食饗宴

P1350492P1350247
(左)用餐間也安排了射箭體驗活動(右)部落裡也販售自釀的小米酒當伴手禮

傳統與現代的連結:泰雅手工織布

不老部落做到讓遊客心甘情願把money帶進來,這是世俗的成功;在另一個層面上,他們實踐著身、心、靈結合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帶給他們喜樂的泉源。

偉浪表示,織布文化對泰雅族很重要,只有女性可以織布,不會織布的女性就不能黥面,黥面象徵美貌與智慧,沒有經歷這項儀式的女孩也無法成婚。織布是 一件很辛苦的事,傳統的地上機,要坐在地上腰挺直呈90°,婦女白天有其他工作,無法織布,要等到晚上其他事都告一段落的時候才進行,支持她們的力量,是 為了讓家人溫暖的心情。因此,學習織布除了技藝之外,也是訓練一個人有愛心、耐心,同時也長智慧,因為編織的圖案,必須在經緯線交錯之前就先預設好。

不老部落裡的家族,包括偉浪76歲的岳母,以及他的二位小姨子都在傳授傳統織布,後者使用的是荷蘭人引進的改良式機器。他們鼓勵寒溪部落的孩子假日 來學織布,完成的作品掛上自己的名字,就放在織布工坊販售,收入全歸他們所有,港澳、歐洲來的遊客,很喜歡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飾品,曾經有個小女孩一天內 賣了8000元之多。

往昔織布是為了溫暖,現在織布則是為了溫飽。偉浪在他父親去世後寫下『自己頭上只剩下大自然這個爸爸,又要每日當土地的爸爸照顧祂,好讓祂照顧全部的族人,讓不老的傳說勇敢的走下去。』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連結,仍能不忘初衷,才是感動人的地方。

P1350315
寒溪部落的孩子來這裡學織布,掛上自己的名牌販售,收入也歸他自己

瓦歷:你說Bye-bye我也聽得懂

在Bulaubulau時,偉浪帶我們參觀了瓦歷的房間,從室內設計、書架上的書籍到主人收集、擺設的物品,完全沒有一點關於泰雅族的聯想,是標準 的數位資訊時代接受全球化洗禮的世代。我期待不老的傳說在瓦歷身上會有更精彩的發展,因為我們無法不面對現代化伴隨來的一切,而一味地護衛傳統,無論好與 壞,總該有不捨與割捨。

回程時搭瓦歷開的車,行至寒溪吊橋,他讓我們下車步行。同行的人問他:『再見的泰雅話怎麼說?』他回答了,但也補了句:『你說Bye-bye我也聽得懂啦!』畢竟,他是個在台北長大的孩子啊!

旅程結束了,想到多年來政府所主導的原住民部落營造,不老部落給我的發想,到此刻還在進行中……

想看更多不老部落的照片及影片請至作者部落格瀏覽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226/post/9373/11397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