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當時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與文人雅士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人,成立嘉義市的「新八景」評定委員會,在所評選出的八個景點當中,嘉義公園以「公園雨霽」名列其中,並有如下文字描述:
「中山公園(即「嘉義公園」)距市東約數百步,坦道如砥自火車站行半小時可達,園中樹木蔥籠,丘陵起伏,澗水環迴,苔徑曲折,池亭水榭,佈置有方。異木奇花,四時常開,身臨其境,塵慮都刪,尤其新雨初霽,碧空雲淨,夏木滿園,嬌翠欲滴,奇花滿境,嫩竹蒙茸,遊息者身心為之一清。」(資料來源:1954,《嘉義文獻專刊 創刊號》)
畫家陳澄波所描繪的嘉義公園景色是一片綠意(翻攝自嘉義公園陳澄波畫架)。
「霽」是雨停後天氣放晴的意思,「公園雨霽」所描繪的正是嘉義公園在雨後,園內樹木花草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嘉義「新八景」所標記的都是當時嘉義市區相當具有特色的景點,然而時隔不到一甲子的歲月,這些當時的優質景觀大多都已消失或破壞殆盡。
1948年的嘉義公園已開闢經營將近四十年,其空間特質從「公園雨霽」的描述中,可以鮮明的感受到「自然景觀」是當時嘉義公園的一大優勢。所指出的,不論是公園內的樹木、地形、水景、小徑步道,加上四季都有變化的開花植物,構成了嘉義公園鮮明的自然景觀特質。試回想當時具備這種優質條件的嘉義公園,即使時至今日來與其他公園相比較,無疑仍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公園。
高大的樹木是嘉義公園最主要的特質,也是北回歸線熱帶氣候的景觀。
但再過了六十年之後,嘉義公園其「公園雨霽」的自然景觀特質,似乎也隨著歲月而剝落。高大的樹木依然是這個百年公園的一大特色,但在實質環境上,公園整體環境卻也加諸了過多的人工設施物,甚至是水泥化的景觀。
嘉義新八景為當時的嘉義市,標記了一個鮮明的地方特質,但在時代的變遷中,卻發現這些原本擁有的景觀特質,並沒有被妥善保護或重視,地方特質也逐漸模糊瓦解。在嘉義公園百年紀念的此刻,1948年的「公園雨霽」,或許正指出了我們在辨認「何謂嘉義」的一個時代見證與提示。
註:1948年所評定之嘉義「新八景」分別是:蘭潭泛月、檜沼垂綸、彌陀晨鐘、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鷺橋跨浪、橡苑聽鶯等八處。
編按:嘉義公園系列報導可在即將出版的慢漫刊No.6《發現。嘉義公園》裡讀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