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公園系列(1)1910-2010

今年嘉義公園闢建一百週年,檢視歷經改朝換代的空間變遷,我們看到公園展現了強大的包容力,忠實記錄這些轉變所留下的痕跡。

在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並沒有「公園」這個名詞,城市裡的園林空間仍以私人庭園為主。日治以後,引自西方的現代化都市規劃理念,由日本政府逐步在台灣落實,「公園」也才首次出現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嘉義公園是嘉義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園,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8月26日創建於嘉義市區東側丘陵地原嘉義農會的農場(註:嘉義公園正式開園日期為明治44年11月3日)。嘉義公園也是台灣在日治初期都市計畫中,第一批建設開闢之公園(註:台灣第一座公園為1897年台北圓山公園)。

3-1福康安紀功碑是公園闢建時即�置的史蹟文物
福康安紀功碑是公園闢建時即設置的史蹟文物。

最早在日本政府的規劃中,嘉義公園並非設置於今天所在地點,而是位在鄰近嘉義車站前「大通」(今中山路)北側的土地上。當時之所以於此地設置公園大型開放空間之目的,一方面為鄰近火車站的迎賓公園,另一方面1906年嘉義大地震災之後,公園的開放空間也反映了都市防災避難空間之需求。

但在地震之後,因嘉義市推動市區改正進行土地徵收的需要,為安置原本居住於舊城區內之日本人,此公園預定地改提供給日本人使用。而公園則遷至市區另一頭的東側丘陵地來設置,整體定位也改為以觀光休憩為服務目的。

這個政策上的變化讓「大通」的發展,隨著兩端嘉義車站與嘉義公園的連結,帶動了整個軸線上的區域發展,嘉義市也因此擁有了一個有別於其他都市公園大多是平緩地形發展的形態,而是一個有小溪穿過與丘陵地勢起伏,自然景觀變化層次豐富的公園。

嘉義公園設置的初始,包括了從舊城區遷移來的福康安紀功碑、震災紀念碑等史蹟紀念物,另外就是順應著地勢與環境,所規劃的水池、橋樑…等景觀設施。同年底並擴大公園腹地,增加東南方約一萬六千餘坪的土地,整體工程於明治44年(1911)完成,11月3日正式落成啟用。

在嘉義公園開園之後,1912年阿里山鐵路通車營運,嘉義市的發展也開始突飛猛進,在地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也反映在對公園休閒需求的增加。1916年嘉義廳前闢建道路延伸至嘉義公園,方便市民前往公園休憩。昭和10年(1935)更設置連結嘉義車站與嘉義公園的市內公車,並與1934年開園的兒童遊園地結合,大大提升了嘉義公園的觀光功能。

嘉義公園內的建築,除了具有濃厚日本宗教色彩的辨財天祠之外,在公園內東北側尚有一棟「清香亭」建築,據說日本皇太子曾於此場所用餐,為當時嘉義市著名之高級料理屋。清香亭在戰後一度成為嘉義公園旁「神州補校」的辦公室,閒置多年之後毀於祝融。

日治時期的嘉義公園,其實並不包括嘉義神社與兒童遊園地的區域,且兒童遊園地需另外收費方能進入。在戰後這三個區域則陸續整併進嘉義公園範圍,嘉義公園也改名為「中山公園」,至1997年再改回「嘉義公園」的原名,但長達五十年的習慣,讓很多老嘉義人還是使用「中山公園」這個稱呼。

戰後的台灣,國民政府對於日本殖民時期的許多文化設施,採取破壞或掩飾的方式來處理,因此嘉義公園內具有日本風格的建築與設施,多被毀棄或將日本文字塗抹遮掩。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色彩的孔廟、涼亭等設施開始陸續興建,成為嘉義公園裡新的文化符碼象徵。

陸續置入的紀念碑,各自佔據了公園的某個角落,在嘉義公園走一圈,可以發現各種年代的紀念碑散落各處,組合起來竟也跨越了這城市三百年的歷史。這種歷史的拼貼與空間的零碎感,成為嘉義公園現貌的一大特質。

在合併了嘉義神社、兒童遊園地與鄰近部分空間之後,嘉義公園總計至今已擴充到約26公頃的面積,不過對於使用者而言,仍然可以很清楚的區分出這些區域之間原本屬性的不同。

兒童遊園地大約在靠近民權路與啟明路一側,阿里山森鐵蒸汽火車頭旁的盪鞦韆、溜滑梯與一隻大烏龜,是許多人童年時光的記憶空間。靠近中山路大門入口的尿尿小童塑像,為日治時期所設置,是嘉義公園裡頗具代表性的公共藝術造景。今日一般稱「小西湖」的水池,日治以來歷經數度變遷,曾經可划船遊憩,近年則是市府舉辦集團婚禮的所在。

3-2嘉義公園內的橋與小溪
嘉義公園內的橋與小溪。

嘉義公園小溪蜿蜒,共有五座小橋跨越其上,現存橋樑中有三座為日治時期所建。2002年公園內一座半月形拱橋被管理單位以阻礙水流名義拆除,引發市民團體發起一波守護公園運動,也喚醒市民對這座老公園的關注。

嘉義神社戰後改為忠烈祠,1994年神社主體建築被一把無名火燒毀之後,此地已改建為一座高塔建築,稱「射日塔」,登頂可鳥瞰嘉義市區景貌。神社的附屬建物齋館與社務所,為精緻的日式「書院造」檜木建築,已保存再利用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搭配至今留存的神社參道,是嘉義市少數具有濃厚日本風情的空間。

今年(2010年)適逢嘉義公園闢建一百週年,檢視這一百年來嘉義公園的空間變遷,歷經改朝換代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景觀改造,我們看到公園展現了強大的包容力,並且忠實地記錄了這些轉變所留下的痕跡。

註:嘉義公園系列報導可在即將出版的慢漫刊No.6《發現。嘉義公園》裡讀到喔。

在〈嘉義公園系列(1)1910-2010〉中有 3 則留言

  1. lysolin :

    沒問題,只要是非營利性質都非常歡迎任何轉載使用,感謝你讓更多人看見喔!

  2. 我們在facebook上,有一個社團”我是嘉義人(自己人)”。我覺得這系列的文章很棒,希望能有更多的嘉義人來看到這些文章。所以會先在社團首頁貼連結。如有不當,請告訴我哦^^ 感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