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99年10月24日舉辦第一場座談子題為「教育體制內外談教育改革」後,在12月18 日星期六及將在三地門山中天餐廳舉辦,瑪家農場山林小學系列座談(二) :部落教育創生 —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 。
此次座談特別邀請,崇蘭國小陳美惠老師、民族國小張新榮校長、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中研院民族所周惠民研究員、縣政府顏慶祥處長,一同來分享部落的教學經驗。
三地國小校長陳再興在第一場座談會中表示,有部落才有學校,學校是部落的一份子,而不是學校大於部落,應營造部落學校生命共同體概念。
而面對明年度即將在瑪家農場召生的長榮百合國小,這次接續的第二個座談及將要討論的是在部落內的教育創生將如何結合部落文化。對於即將招生的長榮百合國小陳再興也表示,瑪家農場的長榮百合國小,未來也是做民族小學的方向,並且也是做實驗小學的一個方向。
過去的教育,是否定原住民的教育。
部落的文化誰再決定?這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就是文化。但是陳再興也表示,過去的教育,是否定原住民的教育,這個非常恐怖。所以在小學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他自己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他表示,「部落教育:肯定自己,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原住民小學教育的過程要讓學童自己知道「他是誰?」。陳再興表示,這個不是要去否定其他的人,而是要他去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也欣賞別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他也提到,「所以我們常問,紮根文到底要做什麼?」他表示,「國語、數學也是很重要,但是自己的東西要先站穩住,就是自己的文化的認同。」
文化基礎愈深,自己獨特的特質就會呈現出來。
陳再興也表示,這樣未來面對外界文化資訊的衝擊,也不會出現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問題。站住腳後,反而是自己的文化基礎愈深,到更高階的時候看東西會不一樣,自己獨特的特質就會呈現出來,文化特徵就會很明顯。
他也分享過去的教學經驗說,「『我』會不一樣,是因為背後深厚文化養成的不一樣,這也就是我們再說的『存在的價值』。」
部落教育存在的價值,外來將如何「存在」?
面對霧台國小分校問題的處境以及山下魯凱族小朋友的學習問題。他也表示,政策不能再回去,當下可以去積極爭取的就是長治分台基地的分校空間。
現在是莫拉克的非常時期,離災不離村,而村的概念是裡面要有基本的生活機能空間。現在霧台鄉民遷至長治分台,那邊是有足夠的理由去為遷山下的原住民學童找到一個是和學習的教育環境並且設立學校。
面對路況不穩定的台24線,對災區學童上學的路線族人實為擔憂。八八風災後,瑪家農場基地以及長治百合部落的族人,所有的生活機能以及新生活步調都還在適應中。
而小朋友的學習環境也跟著遷村的變數有所變動,未來長治基地以及瑪家農場基地的原住民學童的教育環境將會如何發展,記者將為您做相關追蹤報導。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我找到座談會逐字記錄了,內容挺精彩的。
http://forestschool-of-ours.blogspot.com/2010/11/1024_04.html
很高興看到在小地方看到關於屏東縣教育的文章,希望作者能持續關注後續發展。與會者有五位,雖然陳再興校長的發言很重要,也希望能夠看到其他的貴賓的意見,讀者才能一窺座談會全貌(不知道處長的發言官不官腔XD)
陳校長希望長榮百合國小未來做為民族小學、實驗小學,但到底”實驗”到什麼程度,不知陳校長有無陳述具體的計畫與措施?在下於排灣族部落從事教育工作,據我觀察,鄉土語言課程(語文領域時間)可教授原住民語言及文化,現有教育制度也賦予校方發展自身特色的本位課程,原住民學校可整合各領域時間融入部落教育,加上晨間時間、課間活動時間和校園氣氛營造已經很足夠了。
陳校長口中的民族小學、實驗小學是在現有方法之外,突破框架,展現創新的做法嗎?還是純粹抒發一個小時候被黨國教育壓制過的中年牢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