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成鄉─屏東長治印尼華僑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

在屏東縣的長治鄉有一群來自印尼遷居臺灣的客家華僑。自民國五十年代因為印尼排華運動許多旅居印尼的客家華人為避禍亂遷居臺灣,而在印尼當時的排華運動下所有的中國習俗或是中國文字都是被禁止、排斥的對象。就連祭祀祖先都得在室內默默小心的進行。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在室內把神祖牌位拿下來安放在供桌上,並擺上祭品祭祀祖先。臨時性的供桌就朝向原鄉廣東的方向,並且按照「祖、爐、香、茶、酒、果、粄(粿)、肉、糖」的口訣,將祖先牌位、香爐、茶杯、酒杯等祭品按口訣順序依序排列;由家族的老長輩帶領著子孫一起向原鄉方向祝禱祈求祖先保佑。這樣收藏神祖牌位到清明才請出來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余家遷居長治鄉崙上村都還是這樣祭拜著。

clip_image002
余氏華僑祭祀收藏的神祖牌,並按祖傳的口訣擺放供品。

印尼客家華僑來台時,有的家戶經濟能力不足,生活清苦。而在長治鄉長興村的天主教堂因接受美援物資以及國際天主教的資助發放給來做禮拜、望彌撒的教徒。當時經濟能力不足的華僑家戶往往為了能領到教會發送的奶粉、奶油、麵粉等援助品紛紛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信仰;由於部分第一代華僑早期信奉天主教而第二代華僑也因父母的關係從小加入教會,並且受洗,參加禮拜成為天主教徒。長興村的天主教堂附設有一間托兒所,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當初加入教會的家庭,年幼的子女便可免費進入托兒所。種種的優惠與援助使得部分經濟能力不足的印尼客家華僑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教會。

第一代的華僑表示子女往往比父母「虔誠」,父母往往必須承擔家庭生計的問題,而去信奉天主教,子女自小則參加種種宗教活動與儀式漸漸信仰「天主教」成為虔誠的教徒。許多第一代華僑在回應信仰問題時皆會擔心在後代信仰天主教後,「死後無人拜」的祖先祭祀問題。因此在長治鄉新潭村印尼客僑的劉家正廳就出現了祭祀祖先的遺照,旁邊又有天主的照片及十字架,這樣既要緬懷祖先又要信仰天主,成為族群遷移與定居的一種文化融合現象。

clip_image004
新潭村單庄仔的華僑劉家正廳同時供奉的祖先與天主。

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祖先信仰模式,顯現了客家的傳統信仰仍以尊天地、敬祖先為主。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隨著在融入當地社會後,隨著不同的地方情境與文化開始轉變原有的信仰習慣,而產生一個過渡的文化變異過程。長治鄉的印尼客家移民社會由於僑居印尼時對於當地異文化的適應與調適產生了文化的變遷,一方面想像著祖籍地的社會組織形式建立移民社會,另一面在適應新移居地的社會、經濟環境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產生了一些新的內容,與當地的文化與社會更不斷的融合與反應,形成一個新的文化現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