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綠豆粉粿,來囉!

為了解開我對綠豆粉粿的好奇,頂著 0度的高溫,騎了近40公里 的機車來到新營市近郊的新港東,雖然我有住址但在鄉下找門牌號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路口的雜貨店問了做綠豆粉粿人家…….

在此,感謝老闆願意將這綠豆粉粿製作的方法公開!因為有你們的「願意」、「堅持」,現今我們才能享用到以純手工、傳統方法製作的真誠美食。這是打從心底的感謝,謝謝你!

為了解開我對綠豆粉粿的好奇,頂著 30 度的高溫,騎了近 40 公里 的機車來到新營市近郊的新港東,雖然我有住址但在鄉下找門牌號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路口的雜貨店問了做綠豆粉粿人家的位置,中午 12 : 40 分我終於到了製作綠豆粉粿的 「灶腳」。

這個 「灶腳」設 在一個倉庫裡面(一般的農家都會建置一個倉庫,收放農務的所需工具),而做出讓人吃了會讓人感動的綠豆粉粿是一個古早的「灶」上熬煮。為了配合我要去採訪,老闆放棄休假特別製作綠豆粉粿給我看(星期一公休,所以星期日不做),也因為如此星期一他還是得外出去賣綠豆粉粿。

老闆說:經營這種手工傳統食物,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的勞力工資,而且並不是一整年都可以營業,一到冬天就必須休息。原來賣綠豆粉粿是副業,老闆的正職是農夫。他預測今年的稻米價格好,連同自己的地,今年種植 六甲 地的稻米,早上六點多出門賣綠豆粉粿,回家之後開始製作明天要賣綠豆粉粿,過午之後要到田忙碌農事…。
傳統的綠豆粉粿是由綠豆粉(去殼的綠豆磨製成的粉狀)熬煮而成,而把綠豆粉製綠豆粉粿只是後端的一項工作而已。首先必須先將綠豆製成綠豆粉, 30 斤綠豆約可製成 10 斤粉,一星期約需要製作 2-3 次的綠豆粉。製作綠豆粉的準備作業委由他的太太協助,這是一項繁瑣的工作一如傳統婦女的美德 — 任勞任怨
我說明手工綠豆粉的製作流程:

首先將綠豆脫殼變成綠豆仁,再將綠豆仁磨製成粉狀(類似黃豆做豆漿的模式),磨成粉狀開始進行人工處理的雜質過濾,這是一項耗人力的作業,老闆自己用竹管搭配紗布製作一個簡易的過濾容器。把磨製好的綠豆粉纖維去掉,再將已經過濾掉雜質的黃色液體靜置於水桶內,當綠豆粉逐漸沈澱於水桶下方則需把黃色的 水倒掉,這過程大約需要 2-3 次手續,這才是完成「白下下」(有點像麵粉)的綠豆粉。

濕濕的綠豆粉還得接受下港(南台灣)炙熱陽光的日光浴半天,這才完成製作綠豆粉粿的素材 – 綠豆粉,這也就是我當初一直想不透的地方,綠豆仁原本是黃色的,但為何綠豆粉粿的成品呈現是白裡透綠,原來這就是的秘訣啦。至於脫殼後的綠豆殼也沒浪費,曬乾之後變成冬暖夏涼的綠豆枕頭!

來吧!上完前菜,主菜上場了。真誠的綠豆粉粿是如何變出來的?

首先將曬成粉狀的綠豆粉加入少許的糖水(糖水是由台糖的二級砂糖,這是老闆堅持台製),在這過程還會有一個過濾的動作,因為綠豆粉在戶外由陽光照射,難免會有灰塵,別看這個不起眼的動作,還是會過濾出一些小雜質,這種細微的關注,都是對品質的堅持。

綠豆粉粿從加熱到完成需要 1 個半小時。剛下鍋的綠豆粉粿是白色液體,約略半小時後會呈現狀糊狀,在這過程中需在加少許糖水再攪拌均勻,這些動作需全憑經驗,一小時過後糊狀慢慢的變成透明狀,這個過程中需要不停的攪拌,注意喔!是不能停的攪拌、再攪拌…。

看似輕鬆的動作,要攪拌這一鍋的綠豆粉粿需花費大量的力氣,尤其是變成糊狀之後,除了要注意不能讓鍋底結塊之外,還要使勁的攪,這樣完成的綠豆粉粿吃起來才會有彈性的口感。

在這個攪拌的過程中,因為力道的關係鍋子裡的綠豆粉粿會出現「趴、趴」的清脆聲。當然要完成粉嫩粉嫩、ㄉㄨㄢㄉㄨㄢ的還需要做最後衝刺 – 使勁的攪拌、使勁再攪拌…。

當鍋中綠豆粉粿變成晶晶亮亮的時候,即表示完成了熬煮的階段了。老闆說年紀大了不想太「操勞」,一般夏天大約做兩鍋的份量而已。老闆迅速的將熱呼呼的綠豆粉粿直接裝盒,裝盒在一間小小的倉庫進行,我一進去第一眼瞧看到一部冷氣(感覺有一些奇怪),後來,老闆跟我說這一台冷氣是給綠豆粉粿吹的。夏天天氣炎熱,下午完成的綠豆粉粿需要隔天早上才會拿去販售,下午至晚上期間為了保持綠豆粉粿的品質與新鮮,在這一個小房間會打開冷氣給綠豆粉粿「吹」(當作冷藏作用),就這樣真誠的綠豆粉粿才是真正完工,也是即將展開品嚐美味的階段了。

後記:自從前年寫完稿子其實就一直惦記著要去採訪綠豆粉粿的製作過程,結果換了一份超級忙碌的新工作,更糟糕的是我把他的名片弄丟了,就這樣一直無法成行。冬天一過,今年 3 月份我想他應該出來賣了,想說去新營碰碰運氣,看能不能遇見他。那天我是騎機車去,幸運的我一樣在路口看到熟悉的身影,我先跟老闆買了綠豆粉粿跟菜燕回去給媽媽吃,然後我再問老闆說能不能去採訪?說這說著老闆這時候拿出小地方的稿子給我看,說是有人寫他綠豆粉粿的介紹(一開始我並沒有表明我是寫稿子的人),我有點不好意思的跟老闆說:那是我寫的,老闆既激動又驚訝的表示說,其實他很想知道作者是誰?但是一直都沒有人去向他表示……(當時我看到老闆高興的眼角泛著淚光)。我意外的發現綠豆粉粿,老闆意外的看到自己的報導,一連串的意外,串起了我與老闆心中一連串的感動。

當然我還是要幫老闆宣傳一下下, 每天 8點半開始 , 在新營市中華路與民權路交叉口, 每週二至週日 超級活力的阿伯都會在這裡賣古早味的綠豆粉粿、菜燕,以及減肥聖品 -寒天。想吃古早味的好朋友一定要來喔!

阿銘的加輦邦有機野蓮

阿銘以純有機的方式種植野蓮,不僅對環境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生態非常豐富,蜻蜓、細蟌、還有自己放的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或許除了買賣的利益以外,一種教育的意義也儼然從無形中出現。

因學生做農民調查的關係,我認識了一位在學校附近栽種野蓮的青年農民。他名叫曾昭銘,住在台南縣麻豆鎮,是一位在職進修的農民。目前大概擁有二分地,除了夜間進修二技課業以外,種植有機野蓮是他現在的工作。

在還未種植有機野蓮之前,他是一位南科的工程師,每天面對冷冷的機械,加上工作時間過長及不固定,於是放棄了這個高薪的工作。此時身為農民子弟的血液在身體裡蠢蠢欲動,他開始重新思索著從事農業的可能性與未來。

阿銘一直以來都很注意及關心水生植物,深深著眷戀台灣萍蓬草。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轉而走向種植有機野蓮。野蓮,學名又名龍骨瓣莕菜。決定種植有機野蓮時,大家並不看好,在麻豆這個地方,並沒有人種值過這種植物,甚至不知道這是可以食用的。他說服父親將休耕的農地交給他來耕作,並且到美濃取經,找到了種值野蓮的鍾華振伯伯,認真的學習種植的方法,做筆記及拍照記錄。離開美濃時要了幾株的苗,回到了麻豆開始讓夢想這在塊土地上實現。

其實,他除了家人不看好之外,連美濃的鍾伯伯也奉勸他放棄。種植野蓮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尤其在冬中,泡在水裡採收時,凍到身體都沒知覺,也無法戴手套工作,因為需要靠雙手的觸感來採收,才不至於將整株的根都給割斷了。阿銘的野蓮種植完全不使用任何的農藥,只用生態方法防制。家族世代務農,他的爺爺亦是農藥的受害者。且因累積的藥劑量而身患肝癌,雖然每天趴趴走,一樣下田工作,但仍然可以看出那肝功能異常帶來的疲憊。更種要的,是他拾不得任何的生命,不管是人與生態,他均深深的疼惜著。

clip_image002
冬天在泡在水裡採收野蓮,冷到全身發紫。

阿銘以純有機的方式種植野蓮,不僅對環境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生態非常豐富,蜻蜓、細蟌、還有自己放的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或許除了買賣的利益以外,一種教育的意義也儼然從無形中出現。他並不是沒有生活上的壓力,已娶妻的他育有一子。要給小孩什麼樣的生活,是經濟上無憂還是一個永續的生態,他選擇了後者。

clip_image002[8]
阿銘的野蓮池,留著一區種他最愛台灣萍蓬草,及其它的水生植物,裡面並養著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等各種生物。

clip_image002[6]
沒錢印名片,只好自己用手一張一張的寫。

他的有機種植,是沒有經過認證的,因為,花不起那個錢。自認有機種植,全憑良心與身為農夫的最後一份尊嚴與保證。有機的農作既費時又費力,但阿銘覺得這是台灣農業的契機,由於台灣農業人口老化,耕作的人以六七十歲的老年人為主,農業的觀念遲遲不能改變,他認為只要觀念改變,台灣農業就能化危機為轉機。他是這麼深信著。

阿銘前些天打電話給我,他說:「姐啊」!(他都這麼稱呼我),我快活不下去了,銷售一直不穩定,一包四十元,大家都覺得貴,有時,客戶訂購一包,騎摩托車送過去,油錢都不夠。但是,為了推廣大家食用,再辛苦,都要忍。他請我幫忙,可以在學校發起團購嗎?

這個忙,我當然是幫,我們一通一通的打電話,將他的理念解釋給同事了解,鼓勵大家統一訂購,並且請同事不要殺價。上星期訂購了十包,量並不多,但是阿銘很開心。這星期我問大家,這菜,吃的還習慣嗎?令人欣慰的,大家反應良好,而且詢問下一次訂購的時間。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幫上忙,至少,阿銘是開心的。

clip_image002[14]
阿銘帶著自己設計的置物箱,到社大來送貨。

青年回鄉,我們是否準備好了給他們的環境與位置呢?政府必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讓青年留下來,並且可以組織自己的家庭,讓青年的夢想,可以實踐於這塊土地上。僅以此篇文章,向努力不懈的阿銘至敬,感謝你以對這塊土地友善的方式耕種,並且堅持著當初信守的承認。阿銘!加油!

clip_image002[10]
阿銘會做農民筆記,記錄發現的各種生態及每日耕田時的變化。

這是阿銘的農業日記,大家可以參考,給予他鼓勵

http://tw.myblog.yahoo.com/jw!S6__mEKGAhYagZTFpYgWDHxA/

(本文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用表演認識社區─三協里劇場表演

每星期三,結束一天工作後仍然到三協里活動中心參加社區劇場的課程,即使很累,還是會在大家嬉鬧歡笑的課程中度過上課時間,有時累得打哈欠還是會繼續提起精神參與完全程。尤其在冬天那麼冷的天…

經過四個多月的社區劇場課程,三協里的社區媽媽和小朋友們的辛苦終於在2008社區劇場藝術節的社區劇場推廣交流計畫成果交流展中完整呈現。P1030840-雯6
表演後的大合照大家好開心演出成功

2008年4月26、 27日兩天在台南市「吳園藝文中心」舉行的2008社區劇場藝術節是南區場次的社區劇場推廣計畫成果交流展,參加的社區示範點有屏東縣鹽埔生活文化促進會、高雄縣內門鄉溝坪社區、嘉義縣布袋鎮內田慶和軒、台南市土城社區鄉音劇團及台南縣佳里鎮三協里;另外有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女窩、屏東縣崁頂鄉四季紅生活文化促進會作為南區成果展的交流團隊。

參加團隊所呈現之豐富成果讓這兩天的行程精彩且高潮迭起,有志工親切支援各個參加的隊伍,還配給每個社區一位保姆協助各社區整天活動行程。另外所有的種子師資都在現場擔任維繫大會與各負責社區間的聯繫,那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讓這次的大會進行的順利又充滿驚奇。

台南縣佳里鎮三協里是這次成果展第三場表演的社區示範點。早上報到後,大家紛紛欣賞吳園文化園區內的優雅景緻,已有一百七十餘年歷史的百年風采庭園確實是個清幽的表演環境,本來還抱持緊張心情的社區媽媽看見環境的古典韻味便忘卻上台的壓力,漫步在園區每個角落。這是一個沈澱、養精蓄銳的休息時刻,我期待著她們放鬆心情後的巨大能量展現在當天下午的舞台上。

上午半小時的彩排讓社區有機會瞭解並親自體驗表演所提供的場地空間,美英老師站在台上指導每個人定位,讓舞台上的表演能呈現最好的畫面給觀眾。媽媽們戰戰兢兢做最後排練準備,小朋友則在旁邊跑跑跳跳,問他們是否會為表演緊張,每個都搖頭說不會。果然是當小朋友好啊,無憂無慮的只顧著玩就很滿足了。

P1030700-雯1
台前大家互相勉勵補妝

下午一點半成果展正式開幕,排在第三順位的三協里在第二個社區表演完後趕緊到後台準備,補妝、整理服裝儀容等做最後上台前的確認,看媽媽滿是歡喜、緊張交錯的臉龐就為她們感到驕傲。

每個星期三,結束一天工作後仍然到三協里活動中心參加社區劇場的課程,即使很累,還是會在大家嬉鬧歡笑的課程中度過上課時間,有時累得打哈欠還是會繼續提起精神參與完全程。尤其在冬天那麼冷的天氣裡,願意踏出家門來上課的媽媽們,我真是深深敬佩她們不畏風、雨、冷的精神。近一個月來編輯劇本、演出的壓力常讓她們睡不好,感到憂心焦慮,大家都期待這次的演出可以順利結束,這麼一來她們就可以睡個好覺了。

工作人員提醒要上台的時間到了,每個人懷著滿滿的信心走上台要將這四個多月以來辛苦的成果最完美的呈現。三協里社區演出的是三協里社區的故事。由潭墘、後庄、菜寮三個部落共同組成的三協里,雖然是個小小的村里,卻有非常多值得介紹的珍寶在裡面。

P1030714-雯2
演出前的15分鐘紀錄片紀錄四個多月來的課程精采回顧

菜寮公園三月份的木棉花開、斑枝花音樂會和生態園區豐富的田野作物、蛙鳴都是里長精心為里民創建舉辦的;文旦種植也在每年春暖花開時飄出淡淡的柚花香,經過文旦果園旁都可以聞到陣陣香味;還有一種香是經營了六十年傳至第二代的合利醬油工廠飄出來的香味。手工傳統的作法不添加防腐劑自第一代傳下來都沒有改變,不會死鹹的調味料是社區居民很喜歡的做菜幫手;從前運送甘蔗的五分車道現已荒廢多時,也將要改造成社區的運動公園。這些都是社區居民心中最美的三協里特色,在這次社區劇場中,媽媽們用表演讓大家認識三協里,這個她們每日生活的地方。

P1030749-雯3
生態池內的小青蛙不按劇跳本在一起,畫面更有趣

P1030829-雯5
美鳳和阿月頭戴木棉花手拿蘿蔔真是可愛

表演,真的如願的順利結束,可以說是很棒的不NG演出。下了台每個人笑嘻嘻,可以放下心中大石輕鬆多了。大家急著彼此互相擁抱,為這次的演出成功感到開心,笑不攏嘴。大家聚在吳園大廳前將道具都拿著、戴著為當天的演出留下紀錄。

辛苦終究會有成果。在三協里媽媽、小朋友身上,我看到堅毅的學習態度和精神讓社區劇場更顯靈活生動。即使排演中所面臨的壓力和挫折令人感到沮喪,但是當表演完的那一刻,大家一定都會覺得,這些日子來的心血和努力都值得了。

P1030784-雯4
最後一幕大家牽著手舉起向觀眾致意

(作者為北門社大工作者)

尋找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

都市的小孩忽然到了一個在路上看得到牛車與機車並行的農村,是非常抱怨與厭惡的。每到放假時,總是迫不及待搭車回到都市生活。如何讓這些接受大學教育的青年,甚至是農業生態相關科系的學生,願意好好觀察農村陪伴農民…..

96年,真理大學許毅璿與莊孟憲兩位老師於「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裡開設了一門人文資源調查課程,由於系上學生研究大多注重在物種及棲地保育,為了要讓學生瞭解「人」是自然生態中重要的一份子,「人」與生態環境該如何和平共處,於是課程選定台南縣10個鄉鎮,共300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題雖以農民們是否了解有機農業為主,但在過程中,學生們漸漸領悟出農人與生態的相處之道,部份的學生更投入與農民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陪伴。
clip_image002[6]

藉由問卷調查,了解農民目前的農業耕種方式與收入。

clip_image002[10]
操著不太熟練的台語,與農民比手劃腳的談論有機農業。

都市的小孩忽然到了一個在路上看得到牛車與機車並行的農村,是非常的抱怨與厭惡的。學生每每到放假時,總是迫不及待搭車回到都市生活。如何讓這些接受大學教育的知識青年份子,甚至於是農業與生態相關科系的學生,願意在讀書的四年當中,好好的觀察農村,並且願意陪伴農民,盡一份知識份子的力量對於農村有所幫助。這門課程讓學生的心裡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大學的四年不只是玩樂、社團與戀愛,投入農村的建設與服務,變成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畢業後,或許他們的工作不見得與農村有任何關係,但烙印在生命中重要的這個部份,會深深的影響他們。

clip_image002[8]
學生與農民成為好朋友,一同喝茶聊天。

我有一位助理,也是當初參與農民調查的其中一位學生,叫婉如。從新竹到麻豆農村裡的大學上課,無法接受要在這裡待四年。開始與農民接觸後,她思索著,所何將學校所學的,應用在農村裡,幫助農民。現在的她不同了,每天跑到社區,與農民聊天,協助銷售,並且鼓勵學校團體購買直接向小農訂購農產品。而她最大的志願,就是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

clip_image002
農民邀請學生一同享用番茄。(圖左一是我的助理婉如)

大學開設許多與農業相關的科系,而這些大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真正投入農村的工作呢?或則,對這些人而言,只是因為填志願的關係,為了完成一份大學文憑而已。這些年來,我看著助理婉如的變化,文憑對她而言,只是一個努力的結果,但並不是全部,生命中在農村裡生活的四年,跑遍每一塊農地,與農民聊天,深入每個社區,了解當地的文化,運用自己的力量,做些事情。這個全心投入的過程,讓她深深的感動著,也成為她生命中很重要的部份,改變她對農村的想像。

我們是否將自己所做的事情,都看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來做。對於自己目前自認為是農村工作者的角色,我又是如何看待。我無法預期,自己能在農村裡工作多久,隨著各種可能性的變化,我也可能會隨時離開。但是,離開只是一種形式,「心」裡的那個重要部份,是其它的十年,二十年所無法取代的。我期盼著,在每個人生命中的一部份,都能與農村產生關係與情感,而這個部份將深深的觸動著您我的心靈。

clip_image002[12]
這是筆者回老家採收釋迦,真正的農民都苦哈哈的,只有我這個假農民是笑哈哈的!

(本文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小鎮生活兩三事

每日晨昏,我隨著小鎮甦醒與沉睡,偶而有幾天清晨,五六點即早起,天還灰朦朦的,這時最喜歡到橋南老街口里長伯家開的傳統早餐店喝一杯溫熱濃稠的米漿或豆漿,那是道地的古早味,手工熬製….

若從都市來(回)到小鎮,它總是給人寧靜無聲的感覺,直接一點地說,意思就是單調無趣的小鄉村,但一旦長期生活在此,融入為小鎮的一部份,卻慢慢發現,小鎮有著屬於自己的脈動與變化,偶而熱烈狂放,偶而如風輕吟,一年四季,樹葉枯了又綠,花謝了又開,穿梭在小城裡的人們離去又歸來,來來去去,構成了小城的人文風貌,……如今它不只是蜂炮的代名詞或所謂遙遠的「家鄉」,而是,我居住的地方──鹽水。

瑩如4-1
巷弄裡的老房子。

清朝時鹽水市鎮區真的是個「小城」,當時繁華熱鬧的月津港因治安不佳,為防盜匪而圍起了城,建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西南北門分別約在今朝琴路鹽水國小旁七歲姑娘廟前、月津路過加油站往學甲方向、南門路一帶及武廟後方等位置,這四處圈圍起來的範圍,正大約是今之鹽水市鎮區。如今城門雖多已不存(僅西門有遺址),但每天由朝琴路離開鹽水前往新營去上班的我,喜歡想著自己是從「東城門」出城去也…。

只是,古時候這出城、進城的次序和現在的正好相反,因為清朝時月津港比新營還繁榮,商業發達,由新營到鹽水來是進城,是從農村來到商業中心,而今縣府所在地的新營市,相較而言,屬比較都市化的城鎮,所以從鹽水到新營的路程,反成了一條由鄉村進入「城」市之路…。時代的演變,讓兩個地方的地位互換,相對關係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觀看日常生活中緊密相關的「地方」,它便多了一分趣味與表象之外的內涵,每個小「地方」從此豐富了起來…。

每日晨昏,我隨著小鎮甦醒與沉睡,偶而有幾天清晨,五六點即早起,天還灰朦朦的,這時最喜歡到橋南老街口里長伯家開的傳統早餐店喝一杯溫熱濃稠的米漿或豆漿,那是道地的古早味,手工熬製。而早餐店沒有店面,在騎樓下擺上兩張桌子,就做起生意來了,清晨在這半開放空間食用由鐵盤盛著的包子、饅頭或油條的早餐,讓人錯以為這是五六十年代台灣的早晨。

瑩如4-2
已鋪上紅磚路面的橋南老街。

若是周末黃昏時分,喜歡在巷弄中穿梭晃遊,橋南老街、王爺廟巷、一銀巷或連成巷,都有我與女兒的身影。在斜陽的光線照射下,那些座落在巷弄中的老房舍或院埕顯得更加動人,橋南老街的紅磚路面最近鋪設完成,更有韻味了,呂秀蓮小說〈三個女人的故事〉最近在此取景開拍…;或再行經看西街(第一銀行旁)、月津橋,在夕陽餘暉下遙想當年,街的對面應是一望無際的海水,映照出美麗的夕照,由古街名「看西街」可猜想出那如畫景致;而月津橋下的舊河道雖一貫是雜草叢生,未經整治與營造,但從斜垂至溝邊的成排綠樹遠遠望去,我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實景,忽略髒亂處,直直觀見老照片裡或畫家吳承硯水彩筆下的美麗橋影…。

瑩如4-7
月津橋旁。

還有小吃,我曾私下為小吃好吃與否定了個主觀的判斷準則,那就是本地人也愛吃的小吃才會真的好吃,非觀光客循著旅遊或美食雜誌上的那種。例如,我愛在下午三四點時,到伽藍廟對面買一兩個水煎包解饞,不論嚐過幾回,它的美味依然迷人,這攤下午才會推出,大約五點前就賣完了,幾次帶著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想要一嚐卻老是錯過…,不過近來這攤實在太熱門,連非假日的下午經過也老是排著長龍,於是不耐等候時,我會到中正路八角樓斜對面的「阿婆肉包」買一兩個手工饅頭或包子,份量剛好,吃來不撐,止飢但仍容得下晚餐。小時候,「阿婆肉包」沒有店面,阿婆在下午三四點時總會推著車沿街大聲叫賣「肉-包-」,台語發音的肉包聽起來像是國語的「大刀」,學生時代我和妹妹總抵擋不住這送上門來的好味,聽到「大刀」來了,即使偶而本來不想吃的,但十有八次都會掏出零用錢來買,而今阿婆年歲愈大,仍與下一代一起在店裡勤奮不懈…。

至於我先生則偏愛朝琴路上的「豆簽羹」,也是下午才開始賣,賣完就收,有不少死忠的食客頗愛這攤美味。另外,八角樓後代葉家開的「銀鋒冰果室」的紅豆牛奶冰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想來上一碗的,近來葉家姊妹為八十四歲老母親研發出一種將蕃薯飯與紅豆及鮮乳合製成的冰品,這味太獨特,我倒是還沒有勇氣做嘗試…。

若逢每月一四七(十一、十四、十七依此類推),則有小鎮最具活力的早晨,從清晨七點就擠滿人潮,到了有點寸步難行的地步,這是古東城門附近的牛墟市集。牛墟早已不見牛跡,但人潮依然洶湧,馬路兩旁盡是擺滿了碩美的水果、蔬菜與雜糧等的攤位,價格比一般菜市場還便宜一些,其他還賣有盆栽、花卉、魚肉類、黃毛小雞或各式雜物與奇貨等等,等著人們來挖寶…。

瑩如4-6
牛墟內也賣藤條。

瑩如4-5
牛墟入口。

而一年中總會有幾天特別的日子,那是公廟護庇宮或其他角頭廟展開遶境時,此時整個小鎮充斥著鑼鼓喧囂,熱鬧了起來,大人與小孩們駐足馬路兩旁觀看遶境隊伍中的各式陣頭經過,居民的心情也跟著興奮起來。廟前廣場則搭起戲棚演著野台戲,這時午后的小鎮好似沸騰了起來一樣,午睡的人們也縮減睡眠時數出門來湊熱鬧…。

瑩如4-3
遶境。

瑩如4-4
護庇宮前戲台。

在這個小鎮,我既是生活者,也是觀察者,我隨小鎮一同脈動,參與與見證了小鎮一年四季每一個風華或寂靜的時刻……。

給動物一條生態廊道

不知您在路上開車時,是否常見許多的動物被撞死在路上。我常開車到山上做生態調查,我居住的地方也屬農村,這個景象我經常看見。有一年開車到墾丁,因為路上蝴蝶太多,特地放慢速度,但還是….

不知您在路上開車時,是否常見有許多的動物被撞死在路上。我常開車到山上做生態調查,而我所居住的地方也屬於農村,這個景象,我經常看見。有一年我開車到墾丁,因為路上蝴蝶太多,特地放慢速度。但是,這麼做,還是撞死了不少,而其它的車輛,並沒因為有蝴蝶的關係而放慢。一路上,全是蝴蝶破碎的身軀,而我開車的道路,就建築在這些喪命於車輛底下的動物屍體上。

clip_image002
在往新營的路上發現被壓死的番鵑,我撿回來做標本。

clip_image002[6]
因為山上路燈設計的問題,一大群的蛾都被壓死在路上。

clip_image002[8]
被撞死的黃小鷺-幼鳥

clip_image002[10]
青蛇-蛇類因為身體較長,也最常見被壓死在路上

clip_image002[12]
看到最愛的青蛙被壓死,實在令人心痛。

我們現存的空間,是一個對生物非常不友善的空間。所有的公園設計考量是給「人」玩的公園,並不是給「動物」居住的公園。而我們開闢的道路也是給人、車走的,並不是給動物走的路。

動物的生存,並不會只是限於一個空間裡。它們會因為食物、氣候、天災、繁衍下一代等等的因素而遷移。在他們移動的過程中,以它們微小的身軀面對車水馬龍的鋼鐵車子。而我們在動物走的路上開了一條道路,並未留下一條路給它們。

去年曾文社區大學花了一整年調查休耕農地的變化,發現豐富的生態記錄。許多的水鳥築巢繁衍下一代,候鳥及留鳥常於休耕農地的溼地上找尋食物。而許久不見的環頸雉,也讓我遇見了幾次。只是,農地的零碎化,無法型成生態連結的管道。如何解決這些障礙,如公路、鐵路與渠道等,藉由隧道與通道等方式貫穿,如同我們「人」所走的天橋與地下道等,利用整合零碎化的區域形成一個生態網絡,讓其中的動物族群可以彼此依賴生存著,使得整體環境能夠永續。

我們如何在台灣這不友善的環境中,為動物找到一個安全的生態廊道。土地經營管理者如何以利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除了考量「人」的生存外,是否,也能為動物的生存發聲。政府應思考未來土地使用計畫與發展政策,“整合零碎化”土地,建立動物穿越的「生態廊道」,思索自然環境的連結系統規劃,確保動物生態的未來發展。

國家生態網絡的形式:(註一)

國家生態網絡係由核心區、生態發展區、經營管理區、連結區及緩衝區所組成一連貫性的網絡。

核心區-是具有國家與國際象徵義的大型自然區域,或者是由一些小型區塊連結組成的區域。

生態發展區-是用來加強(或鞏固)既有的核心區,也可以自行擴展成為新的核心區。許多舊有的農業區即可能成為生態發展區

經營管理區-也是自然區域,但通常是私有農地。這些土地的經營是立基於一份管理契約書的約定下進行,農夫有意願採取環境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以保護具價值的動植族群。

連結區-是在各核心區之間的區帶,能提供動植物族群擴展、遷移、交流的區域。這些連結以相互串聯或跳石同的形態構成,會隨著動物的散佈狀況而設計不同的形態,也會因動物形態大小的差異或“陸棲、飛行”之別而有所不同。

緩衝區-位於核心區外圍的區帶,是用來對抗有害的外來影響。

註一:本資料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6年翻譯的荷蘭農、自然與食物安全部發行的「生態網絡」刊物。

(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偶遇賣寵物的小販

大約一年前的新化菜市場,我遇見這位賣小雞的小販。回憶那天情景,上午7點多我到達心中的夢幻菜市場,沒多久,突然間這台復古的孔明車出現在我眼前,後面還載著剛出生毛茸茸的小雞….

星期假日通常是我上市場補給糧食的日子,一如往常星期日一早起床梳洗完畢,迅速拿著我的環保袋向菜市場出發去……。

大約一年前的新化菜市場,我遇見這位賣小雞的小販。回憶起那天情景,上午7點多我已經到達這個我心目中的夢幻菜市場,沒多久,突然間這台復古的孔明 車出現在我的眼前,孔明車後面還載著剛出生毛茸茸的小雞、小鴨耶!我在新化菜市場溜達這麼多年,這位賣小雞的雞販我還是頭一次看到。不知道他從哪裡來?我 緊盯著他看,他把車停在信義路的轉角處,細心的主人在的關小雞的雞籠上面還放置紙板跟樹葉,防止小雞曬到太陽,也很貼心放飼料在籠子給小雞吃。

圖1圖2圖3

才停不到10分鐘他就推著孔明車往老街方向走去,好奇的我很想問他從哪裡騎過來?都是騎到哪些市場賣?但是酷酷的他都不理人,我跟了他許久也不見他 停下來。只見過這麼一次,匆匆一眼,不到半小時他就消失在這個菜市場,這一天他好像也沒做到生意就回家了,留給我滿滿的疑惑?是生意不好嗎?可是他不是才 剛來而已嗎?隔了一個月我去關廟菜市場碰巧也看到他,但奇怪的是他好像只到市場晃晃,不到半小時的時間也不見了。之後,我在新化菜市場就未曾看過他的出 現……。

圖4 圖5圖6
(左) 看得出這是鴨還是鵝嗎?(中)好奇的小妹妹(右)無法分公或母的小雞

最近又到了鳳梨的產季,突然心血來潮想做做鳳梨醬,早上起床之後專程到關廟菜市場買配料。巧合的是我又遇見他了。他把孔明車停在市場的停車場旁,一個小妹妹好奇的一直盯著小雞看。今天他的心情似乎不錯,還跟隔壁賣豆花的在聊天,今天一定要把握機會跟他聊上幾句。

上前問他願不願意讓我拍照,然後我開口問他一個超極蠢的問題,我指著籠子裡面的「鴨子」問他一隻多少錢?他說那個是「鵝」,鴨子是下面哪一格才是。 天阿!我已經忘記「鵝」小時候的模樣了。我問他「雞仔」怎麼賣?他說:小雞一隻30元,2隻50元,鵝一隻150元、鴨子一隻60元,我問他生意好不好? 他說:還不錯!這著實讓我理不透,我見過他3次,在市場停留的時間前前後後不到1小時,今天是我看到唯一「開市」的一次,而且只有50元,他的「不錯」是 哪裡「不錯」,還是只是生意話語。還是他的銷售管道不在菜市場?那是在哪裡會有人買呢?

大約過了半小時他又把腳踏車推著走,我好奇的跟著他走,他在市場的外圍繞了一圈,幸運的我終於看到有人來買,這位年輕的阿媽買了兩隻小雞,他說孫子 喜歡買回去當寵物養,哇耶,小雞是寵物耶,這是電子雞退流行之後的新玩意嗎?年輕阿媽跟老闆說想買一對(公雞跟母雞),老闆卻說小雞沒辦法分公雞跟母 雞)?年輕阿媽看著手上的2隻小雞,直覺說這2隻好像都是公雞。在這同時賣小雞的雞販已經消失在我們的眼前……。

後記:好奇的我回去問我媽;在雞攤要如何挑選好吃的「雞」肉,媽媽說:一隻成熟的雞,雞的雞爪中間那一粒突出物會比較大,越大顆表示雞越成熟,越好吃。這是我媽媽教的「密枝」,下次去買雞肉時可觀察看看喔。

走進三協里的社區劇場

媽媽們白天都要上班,晚上仍然不減熱情來到社區,即使累了一天也還可以在劇場課堂上釋放快樂的歡笑。現在三協里社區劇場還在加緊籌備中,準備在社區劇場藝術節呈現成果,我們一起期待。

社區劇場是什麼?社區劇場是一種最貼近生活的表演方式,不需要專業艱深的舞台技巧,透過與他人的分享,激盪出最動人的劇本─屬於我們的故事,而社區裡的媽媽和小朋友們是劇場中最出色的主角。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承辦的「2007社區劇場推廣計劃」是台灣有始以來最具規模的劇場推廣計劃,北門社大自96年11月參與社區劇場種子人才培訓,並為台南縣佳里鎮「三協里」爭取成為全國十個社區劇場示範點之ㄧ的機會。

三協里是北門社大經營最久也最有默契的社區,去年2007年6月3日北門社大在蕭壠文化園區所舉辦的蕭壠藝術節中,地方傀儡劇的演出者大部分來自三協里的媽媽和小朋友們,這一次原班人馬再度上場演出屬於他們地方社區的故事。

從去年12月19日的初次見面到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四個月的時間,由來自台北的筆美老師與台南的美英老師互相做搭配,於每週三及幾次週五、六進行課程,,最特別的是週末的白天,社區媽媽會帶著老師到三協里各個他們引以為傲的景點參觀,這是學生帶著老師出遊的戶外教學。

開始上課–動起來的暖身

每次上課的開始老師會帶著大家先做暖身操,這可是跟體育課一步一步伸展筋骨的熱身操不太一樣的。這裡是用一種遊戲的方式結合豐富的肢體語言表達出身體想說的話,剛開始上課的前幾週暖身操也是學員自我介紹的一個方式。大家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分別用一個肢體動作並說出名字介紹自己。這個方法不只讓旁邊的人知道彼此的名字也可以從每個人所表現出的肢體語言中認識他,害羞的人動作較含蓄;活潑的人就會誇大肢體搞笑表達,重要的是每個人是在大笑的歡樂中相識。

紙上的面孔

有一次老師發給每人一張黑紙,將燈關了,兩個人一組,一個將黑紙固定牆面並側著臉貼在紙上,另一位將手電筒照在同伴側臉上,將側面輪廓的影子映在黑紙上描繪出來,裁剪後就是同伴的側面影子。每個人手上都有自己的側臉,比對之下相似度真的很高,不輸愛河河畔替人剪影師父的技術。

DSC06699
投影在黑紙上的側面像

還有一次老師發給每人一張A4紙,所有人圍成內外兩圈面對面,兩人一組面對面,看著對方的臉快筆將對方畫下,不要多加琢磨也不要仔細鑽研在畫筆上,一位接著一位,坐在外圈的人負責往右邊移動,繼續肖像畫。畫過一輪成果出來,一個人有好多種樣貌,很多學員都可以將對方的神韻和特色準確的表現出來,所以一看圖畫馬上可以知道畫中的人物,也有很多無厘頭作品讓人看得笑到肚痛彎腰。

DSC06562
面對面的肖像畫

DSC06624
作品呈現

肢體動作的表達

肢體表達是劇場中最重要的表現方式,用小小的身軀放大表現動作才有辦法將情境表現給台下觀眾知道。「信任的遊戲」,閉著眼睛由後面的同伴引導往前走,快要撞到東西時後面的人會給予停止的指示,只要放心的順著指令就可以安全完成路程;另一個表現方式是:一個人做出動作,同伴閉著眼睛用觸覺感受對方身體的動作,再模擬出一樣的動作。這是默契和信任的培養訓練,藉著遊戲引導讓大家適應彼此與了解自己的能力。

DSC06093
信任遊戲,準備好後大家就要準備在教室內冒險了

DSC06492
做了動作讓同伴摸索後模擬的遊戲 ,你看的出他的動作表示什麼嗎?

DSC06494
領悟力很好,馬上抓到要點表現出來

每一種課程內容看似沒有太大的直接相關性,但是每一樣都是要表現戲劇表演的重要元素,老師帶領大家發現自己的潛力,將個人不同的潛能用豐富的課程激發出來,再將這些小環節一個一個連接起來,成就最大的工程。

總是跟在美鈴(北門社大執行秘書,熱衷於地方社區發展,深得社區媽媽喜愛)後面到社區劇場中擔任小助理,攝影技術欠栽培的我,對於這片土地上強烈的社區凝聚力感到欽佩,媽媽們白天都要上班晚上仍然不減熱情來到社區,即使他們累了一天也還是可以在劇場課堂上釋放最快樂的歡笑。現在三協里社區劇場還在加緊籌備中,準備在社區劇場藝術節中呈現他們的成果,我們一起期待著。

(作者為北門社大工作者)

菜頭的護膚中心

小黑(白蘿蔔)住在南投埔里,當他長大後就得離家去流浪了。這天主人將小黑很多的好朋友裝在紙箱裡面,貨車哥哥把他們送往幾公里外的永康-菜頭護膚中心去去角質。為什麼要去去角質呢?因為這樣小黑皮膚會變的白晰、粉嫩,

不管是超級市場、大賣場或是傳統市場,都可以買到這種潔白無瑕的白蘿蔔。這一條白蘿蔔從產地採收後到您的手中,會經歷好幾公里的旅行,您相信嗎?甚至可能是環島一週的旅途喔。想知道旅途中他去了哪些地方?讓我來告訴您這個您所不知道的-菜頭的護膚中心!白蘿撥圖一

小黑(白蘿蔔)住在南投埔里,當他長大後就得離家去流浪了。這天主人將小黑很多很多的好朋友裝在紙箱裡面,貨車哥哥把他們送往幾公里外的永康-菜頭護膚中心去去角質。為什麼要去去角質呢?因為這樣的小黑(白蘿蔔)皮膚會變的白晰、粉嫩,賣相佳,主人才會有好收成。

從年輕做到老的護膚中心阿媽,經驗非常豐富,已經準備一大桶水,讓經過好幾公里的路程尚在暈頭轉向的小黑(白蘿蔔)清醒一下。去角質之前小黑需先將身體浸濕,護膚中心阿媽很溫柔的輕輕拿起小黑(白蘿蔔),靠在轉輪旁輕輕的將身上的皮膚角質一層一層的去掉,這是需要很小心的作業,太靠近轉輪是會去角質不成,可會將我碎屍萬段的一命嗚呼!一下子妳看我就從小黑變成一條「白嚇嚇」的菜頭。

白蘿撥圖二

回溯永康早期的產業,在地有一句俗語:永康出菜頭、大灣出美女人。這是永康大灣地區一項特殊的行業:洗菜頭。工廠主人表示他們一家已經經營近50年了,算是永康地區第一家經營洗菜頭的行業(我稱他為「菜頭護膚中心」)。兄弟二人從小跟著爸爸一起做到現在,現在在工廠工作的全都是自家人。

今天他們處理來自於南投埔里平頂農場的菜頭訂單,洗完後的菜頭會再運送到台北果菜市場或是本地的兵阿市。看似不起眼的菜頭護膚中心,他們可是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洗菜頭的業務,尤其是過年期間,這種菜頭護膚中心幾乎都需要通宵工作,才足以應付大量的訂單。為降低成本大都抽取地下水來清洗,因為大都是使用地下水,整個工廠四周都是使用地下水所產生的水鏽,這種工廠目前永康約有6家(我記錄到的),大灣一家之外,其餘都在市中心附近,算是永康地區一項蠻特殊的行業。

白蘿撥-圖三

公路運送的便利,讓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的蔬果可食用,買一條埔里白蘿蔔也許是20元,貴一點的可能是50元,或者說連過鹽水的日本大根,在台灣也滿街都是。可曾想過當您吃下一口菜頭時,當下吃的那一口是什麼?消費一條20元的白蘿蔔看的到、吃的到,但無形的消費-水資源、運過過程的能源卻看不到。

想想!當農人採收後直接送到菜頭護膚中心,處理完畢再載送到果菜市場之後,再經過小盤商販賣,到您的手中最快也是第二天或第三天了,你確定買到的是「新鮮」的白蘿蔔嗎?

一部「日子、生活」的寫實電影

這些年只要經過菜市場我都會刻意停下來,逛一逛,當然有時候也只是看看不一定會買東西。下營菜市場雖然我不常去,但在繁忙的日子中卻讓我常常想到他。感覺似乎看了一部電影,散場之後,感人的情節烙印在您心裡吧!

這些年只要經過菜市場我都會刻意停下來,逛一逛,當然有時候也只是看看不一定會買東西。下營菜市場雖然我不常去,但在繁忙的日子中卻讓我常常想到他。說不上來是為什麼?感覺似乎如同你看了一部電影,散場之後,感人的情節烙印在您心裡吧!

下營菜市場馬路的兩側有固定的商家,小農用推車載著他的青菜將攤位擺在馬路中央形成一個「川」字形的動線,這是「日子、生活」寫實電影中的固定場景。妳看這一幕商家與顧客的對話:你出來阿,今天比較晚喔,這個早上割的,昨天隔壁給我一堆菜瓜,菜很多……。這種不加味精的原味對話,如同喝白開水一般再平凡不過了,但這般溫情的影像都會吸引我用「心」的看下去!

clip_image002

以往我在菜市場買回家的東西,我爸都會「嫌」說東西不「純」?例如:摻粉的魚丸、這米粉不是米做的諸如此類,讓我一直搞不懂,外面賣的東西不都是這樣嗎?那有什麼是純的?米苔目是目前我買回家的傳統食物中唯一沒被會「嫌」的,包括連我媽都驗證過確定是「純」的喔。這一家應該就是他們以前吃過原汁原味的「米苔目」吧!

clip_image004

米苔目:早期農業時候常見的一種點心材料,可以煮鹹的,也可以加入甜湯,是農務時常見的點心。

漸漸的我開始去想生活在「米」的農業時代裡,「賺吃」不容易,平凡無比的米苔目在他們的記憶裡是珍貴的食物,可以吃飽肚子,讓人有力氣繼續工作。米苔目與他們過去的生活有更深層的連結,也因為這個「米苔目」回憶起過往以汗水打拼過生活的日子。

clip_image006

傳統食物的美味不是來自昂貴的食材,也不是運用花俏的烹調手法,傳統食物的美味在於它的「純」,沒有人工添加物、實實在在的用心製作,每一種的「口感」都隨著節氣、四季流轉,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傳統菜市場裡的飲食是簡樸生活的總和,每一食材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如同這一家賣米苔目的商家,夫妻二人從父母親接下這個工作至今,遵循古早作法,讓「米苔目」的日子,高純度的在這裡真實的上演著。

註:下營菜市場是屬於下營北極玄天上帝廟所有,每天廟方有管理員固定來收租金,一天20元,只要是有空位(臨時攤位),任何人都可以來這裡租攤位賣東西。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