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塑膠袋、還是塑膠袋!

台南市是一個海洋的城市,現今海岸線就近25公里,未來大台南市,海岸線更長達60公里左右,海飄垃圾已成為台南未來將面對的嚴重問題。大台南市是否率先推動限塑政策?是否率先制訂清潔法案?

別懷疑,這是我們海岸的現況!

2010年10月台灣台南市安平港南側至黃金海岸北側長約3公里的沙灘上,有這樣一條寬約20公尺的垃圾帶:行成塑膠袋覆蓋的海岸。

untitled-10

其中5公尺寬是屬高密度的塑膠袋及塑膠垃圾,我們以1平方公尺計算發現有53個塑膠袋,若以1平方公尺50個計算,2公尺寬(密度最高的區域),長3公里,也就是說海岸上的塑膠袋就有30萬個以上,還不包括其他垃圾。

去年88風災後曾沖刷上大量了垃圾,塑膠袋、塑膠製品就非常多,當時在近200公尺的沙灘就檢了近10000個塑膠袋,今年二月,同地點塑膠袋已經碎裂,80公尺就撿了近6000個,今年5月底鋒面過境,又將沿海蚵架保力龍大量沖上岸成環境的災難。919颱風後,又再次沖上岸大量的垃圾。這兩年來,只要鋒面一過、颱風一過,就會沖上岸大量的垃圾,尤其是塑膠製品真是多的嚇人,宛如置身大型垃圾掩埋場。

國際在研究海洋廢棄物的來源與流佈的同時,發現有八成左右是來自陸地,其中最令人頭痛的是塑膠製品,因為塑膠的東西只會破碎但不會分解,碎裂成的粉末、微粒如同浮游生物一般,更直接從食物鏈的源頭至生物的死亡。

其中日本的研究發現塑膠的特性會累積油質污染、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在海上漂流許久的樹脂顆粒與周圍海水中多氯聯苯的濃度,累積係數高達一百萬倍(東京農工大學),變成所謂的毒塑膠。越來越多的塑膠袋、塑膠製品流入海洋,漂流海洋上的塑膠越來越像食物,造成大小生物都會直接誤食。

而這些有害的物質在生物體內蓄積,最終也都回到人類的身上。

台灣是石化王國,毫無忌諱的大量使用塑膠製品,就算有規範也沒有明確的執行,塑膠製程中所消耗的大量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都還不能解決,現在再加上各種塑膠廢棄物所造成環境災難更是火上加油,台塑的問題都無法解決,中油後勁地區的污染也未解決,國家卻還想再開發國光石化,當大家面對滿佈塑膠垃圾海灘的同時,是否該想想台灣的產業政策還要這樣搞下去嗎?

全世界都朝向源頭減量、源頭改善的方式去努力,台灣是否也該盡己之力,限塑政策要再重新檢討啟動,更積極的去發展替代材質,生活優渥的台灣是否還需繼續發展石化業?或是朝向對子孫友善的產業去發展。

在台南社大2005年開始的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上,塑膠製品一直是最大量的垃圾,牡蠣養殖的保力龍蟬聯七成的榜首,其他第二多的是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包括吸管、瓶蓋),若依材質來分,全部是塑膠製品。自2007年開始,塑膠袋開始明顯的增加,2009年開始,甚至大量的沖上岸,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就這次海飄上來的塑膠袋來看,並沒有看到中國或東南亞國家的東西,且都還完整沒有碎裂,表示都是台灣自己產生出來的東西,至於來源在哪?為什麼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量?需要更多單位一起投入研究,但最有效的還是要從源頭減量、源頭改善做起。

台南市是一個海洋的城市,現今海岸線就近25公里,未來大台南市,海岸線更長達60公里左右,海飄垃圾已成為台南未來將面對的嚴重問題。大台南市是否率先推動限塑政策?是否率先制訂清潔法案?率先抵制國光石化?(因為台南市會是首當其衝的受害城市,包括空氣物染、塑膠垃圾及氣候變遷等),有待未來新市長的遠見與決心。

17日(星期日)下午3:30,歡迎大家一起來淨灘。我們希望將塑膠垃圾盡量清除掉。或者這其間只要你有空,帶個大垃圾袋,就己之力,能撿多少算多少,裝袋後拿到景觀橋

下垃圾桶邊,環保局會來載走。

10/16(六)、10/31(日)下午4點後,也都會有志工至此撿塑膠袋,歡迎大家參加。

【黑潮書寫13】來看花紋海豚,看花紋海豚「來」

「來」是一隻背鰭左面有著「來」字簡寫花樣的海豚,我常於許多公開場合的分享中開玩笑,說海豚喜歡人,甚至在背鰭上寫字讓人知道。他在台東與花蓮間游走,並且與許多人的記憶產生連結…

我們都喜歡在海上與鯨豚相遇!這些海中的朋友,與居家附近的鄰居相同,經常性的出現於我們身邊。無論是憑藉著遠方炸起的水花、突出於水表的黑色背鰭或是其他線索,能夠在茫茫大海中發現牠們的蹤跡,總會帶來極大的歡喜。然而,在我眼中,海洋太大,大到我從來不敢想像能在海上重複看見一隻海豚!

只是在某些區域,人們會藉由尾鰭的色塊形狀、身體上的記號、背鰭的特徵差異,而辨識出居住在港灣裡的鯨類,甚至給予個別的名字。從命名那一刻開始,鯨豚已不再只是一些在海裡活動的生物,而變成我們的朋友,甚至家人。

透過尾鰭辨識鯨豚的獨特性

以大翅鯨為例,尾鰭裡面黑與白的斑塊分布,造就了每一隻個體尾鰭花色的獨特性,也讓科學家可以此作為個體辨識的依據;殺人鯨的斑點、背鰭形狀、缺刻、刮痕、背鰭後方淺色馬鞍花紋的形狀,乃至於眼後白斑特徵,都成為我們辨認個別個體的根據。

在1970年代,Roger Payne藉由照片的比對,首先針對露脊鯨Right whale展開了個體辨識的先例。爾後,其他研究人員陸續進行了包括殺人鯨甚至瓶鼻海豚的個體辨識工作。族群內個體的辨識,可以增進我們對族群大小、洄游路徑、棲地偏好與區域忠實度、壽命、生殖歷史的了解。因此,個體辨識雖然是鯨類研究中極基礎的工作,卻對生態學、行為學、生活史研究有著顯著的貢獻。

針對港灣內或是有固定洄游路徑的鯨豚,這樣的辨識工作或許還不算困難,但對於開放性的大洋族群,鯨豚的辨識便會是極耗費時間與人力的工作。在臺灣,有著30多種的鯨類出沒,而在東岸便有著全世界1/4的鯨類的觀察記錄,因此,針對東岸的鯨豚族群進行個體辨識的想法,就悄悄的在研究人員腦中浮現。

花紋海豚,在東部海域的發現機率雖然不比飛旋海豚,但也總是經常性出現在我們的船邊。這兩種花蓮海域的常見鯨豚,有著截然不同的體型、樣貌與習性。飛旋海豚總是以極其華麗的旋轉穿出海面,並且在遠處用一陣陣炸射出的漂亮水花來吸引遊客;而花紋海豚似乎只能用牠鐮刀般的背鰭劃破海面,偶爾在用龐大身軀撞擊海面後,用憨厚的笑臉來吸引賞鯨船上的解說員。

但是,線條滿佈的軀體,這樣的花紋太特殊,讓每一隻花紋海豚在生命的歷程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樣組合。牠們身上的花紋實在太迷人,無論來自與鯊魚的對戰、狩獵魷魚的傷痕,或是爭風吃醋的印記,總用身上的線條、斑塊來刻畫過去的歷史,是戰士、獵人,也是生活在海中的情人。因而,不管飛旋海豚有著多麼炫惑人心的旋轉,跳躍是多麼有力道,當研究人員想要在東岸進行鯨豚的個體辨識時,腦中總會有花紋海豚形象的浮現。

我們的共同記憶─名為「來」的花紋海豚

在數年前,我曾經整理過一些花紋海豚的照片,給當時在從事鯨豚研究的朋友作為個體辨認之用。雖然當時數位相機尚未普及,我也沒時間將所有的幻燈片一一掃描、建檔,但幸運的是,一隻被我稱作「來」的海豚,從這批照片中被比對出。

「來」是一隻背鰭左面有著「來」字簡寫花樣的海豚,我常於許多公開場合的分享中開玩笑,說海豚喜歡人,甚至在背鰭上寫字讓人知道。這隻在朋友的口中被稱作「小米」的海豚,在南邊的海域留下珍貴的影像記錄,讓我知道在牠逃離我鏡頭後,曾在台東與花蓮間游走,並且與許多人的記憶產生連結,其中也包括我的朋友。

13圖一

背鰭左面有著簡體字「來」字花樣的花紋海豚「來」。(攝影/王緒昂)

SLJ013-1

去年,東良,一位曾經參與講座的夥伴,想要我幫忙檢視一些照片,以確認照片中的花紋海豚是否為「來」?經由電子郵件寄來的幾張照片,讓我再次見到了牠,那是「來」沒錯!而從拍攝的時間,2009年8月21日10:30的航次,也清楚的傳遞出一個訊息,就是說去年夏天我可能與牠擦肩而過,甚至看著牠卻沒注意到,不管如何,隔了7年後,牠依然來到了這片海域。

沒想到,寄送給朋友的一些檔案照片,竟成了後續無數驚喜的起點。「是”來”!」我和東良幾乎同時叫喊出。7月2日8:00航次的船上,我們從數十隻的花紋海豚群中認出了牠,與第一次相見,已經八年了!

經歷無數次的旅行,有了不同的人生歷練,這八年中,在陸地上的我,相信有了些許變化。八年來,於海洋的國度裡悠游,牠在我無法想見的部分,也必定累積了更多的磨練、挑戰;而在可以眼見的部分,則是那隨著年紀不斷累加的刮痕、記號。

7月30的航行裡,律清在海上看到「來」,同行的還有牠的朋友「洞洞」; 8月23與31日,牠與家族成員又悄悄的闖進文龍船長的Facebook相簿中……。很顯然的,在茫茫大海中,我們或許曾經有過多次遭遇,縱然為牠留下了無數影像紀錄,但卻不會特別去注意牠的存在,因為那只是一隻花紋海豚,一隻與其它海豚並沒有甚麼不同的海豚。然而,當牠被我們從檔案照片中比對出,成為一隻被稱作「來」的花紋海豚時,我們就會在每一次與花紋海豚的會面裡,努力從群體中去尋找牠的蹤跡,只因為他已成為我們的朋友,甚至家人……。

於東岸的強勁海流中泅泳,「來」成為我們所熟識的花紋海豚。藉著長時間的觀察與細心比對,相信陸續會有更多「有名字」的海豚出現在洋流裡,在浪中隨著我們的船隻翻滾、跳躍。「英雄何須留名?」而名字,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

的確,對海豚自身來說,這樣的命名行動其實並無實質價值。只是,對於陸地上的我們,花紋海豚的名字,卻存在著不同的意義。我們會在海豚群中尋找認識的個體,也會在颱風後關心牠們的狀況,這些經由其獨特花紋、特徵而衍生出來的個別符號,如同長長鎖鍊的一個環節,緊緊扣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也拉近了陸地與海洋的距離。

明年夏天,我還會想看到「來」再出現在我船頭,就像有人也想見到「項鍊」、「洞洞」、「耳環」……一般。名字的確只是俗世間的一種符號,但當我們熟悉用不同符號來稱呼與區辨我們的家人、朋友與環繞我們的一切時,為海上的朋友命名又何嘗不可?我們似乎也無須矯情的刻意閃躲。

當其他地區包括灰鯨、布氏鯨或是瓶鼻海豚個體都被辨認出時,我們也期望在花蓮外海會有一群我們熟識的海豚。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將會有愈來愈多花紋海豚有著一個屬於自己的符號!相對的,海豚甚至海洋與我們的距離,也將會因海上漸漸佈滿的符號而愈來愈近。

13圖二

「來」和同伴悠游大洋。(攝影/林東良)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都水岸的想像

在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發現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這在屏東林邊淹水地區常見到的設施,是否意味著高屏也有著類似的「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

在莫拉克風災屆滿週年(2009年8月8日)之後的九月十九日,凡那比颱風造訪台灣,高雄地區除了原來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重建區域之外,這次連高雄市區也受到凡那比風災的影響,愛河19日河水暴漲,河水漫溢河岸週邊區域,高縣市交界的高市三民區一帶,更是水深約100公分,讓高市一夜之間也經驗了水鄉澤國的災難感受。

pic1
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

顯然老天爺在台灣行政區域縣市合併這件事上,也表達祂的看法。高雄必須提早因應縣市合併的議題,尤其是對於災難社會的因應,縣市邊界重新界定的同時,也要考量自然邊界的地理意涵。

Escobar在其2001年發表的〈Culture Site in Place: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文章提到:

無論「全球」如何打造地方與區域世界,重要的是學會看見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是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在社會層面上,有必要考慮能夠使防衛地方-或者更精確的說,地方的特殊建構,以及這所導致的地方重組-成為可實現之計畫的條件。(Escobar,2001)

pic2

pic3
愛河沿岸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

既然高雄縣市合併,官方說法上,係為了全球競爭力,那麼這樣的企圖,在面對災難因素的推波助瀾之下,經由相對弱勢處境來重構地方,必須展現出其反制全球化的積極作為。

在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發現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這在屏東林邊淹水地區常見到的設施,是否意味著高屏也有著類似的「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其「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就是建築物裝設水閘門設施?暗示高屏未來也可以縣市合併在這「地方的特殊建構」,成為防衛地方的計畫實現條件?

就參與高雄縣市合併的公民觀點,筆者更贊同芬蘭地理學家Anssi Paasi 在〈Territories, Boundaries, and Consciousness〉文章提到他的觀察,意即「區域化」,除了只是政治地圖上的一條線外,還涉及了「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Paasi,1996)

pic4
筆者手繪與河流共生的可能建築元件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

因此筆者試著勾勒一個想像,一個與河流共生的可能建築元件的思考,試著代替醜陋的水閘門想像,作為相對弱勢反制全球化負面效果的「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公民看法,企圖提醒參與縣市合併的高雄都的公民,我們有權利表達我們對高雄「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的思考,諸如地圖、景觀、地標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想像,建構地方的象徵,使地方成為人群生活的重要部分。

【黑潮書寫12】海豚的圈圈-「黑友」眼中的鯨豚與海洋世界

大多數的黑友們都因著一些可以解釋和不能解釋的原因喜愛著鯨豚,對這些人來說,能夠看著鯨豚在台灣的海岸邊悠游就是最大的快樂。

編按︰「黑友」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志工與工作人員對彼此的暱稱,下文提到的「海豚的圈圈」試播版,請見文末影片。directors-001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2008年開始製作的鯨豚生態紀錄片終於在2010年發行上市了。從送出DVD母片的那一刻起,我終於把心中的「作者」謀殺了,讓自己的身份轉變成一個完完全全的讀者,從較為客觀的角度來觀看這部二十三分鐘的短片,並冷靜地去評論它的優缺點。

「海豚的圈圈」從一開始的概念發想,就幾乎已經確定不會用一般的影像語言和敍事方式去訴說它。簡單地說,「海豚的圈圈」製作的概念是一部給已識字年齡層以上觀賞的「影像繪本」。

我們不希望用大量的旁白來交代花蓮外海常見鯨豚們生活的環境,和有關牠們的種種身家資料,而因此剝奪了觀眾們直接感受鯨豚浮游在大山旁、大海中的悠然,和在船邊衝刺、濺起水花的力與美。然而在電影工業發達到足以呈現逼真想像世界的3D影像,同時述說故事的能力也已經進步到可以牽動每一個觀影者最細微感受的今日,我們很在意觀眾是不是能接受這樣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對於第一次看「海豚的圈圈」的朋友來說,應該會有很不同於觀看其他生態紀錄片的觀影經驗。因為「海豚的圈圈」旁白很少、音樂很多,而且節奏不快。因此在發行前,我們曾經在小學、賞鯨前的行前解說和其他的一些場合試映,並認真的觀察觀眾們的反應,也聽取觀眾們直接的回饋。

大多數觀眾在看到大群飛旋海豚衝刺、飛旋海豚寶寶半調子的跳躍動作和抹香鯨舉起巨大的尾鰭潛下深海時,都會發出驚呼聲,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觀眾很直接的告訴我︰「你們拍的畫面很美是沒錯,但是沒什麼主題啊!影片要有主題才行!」

因為這位觀眾的直接而寶貴的意見,我們每天都在想著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介紹這些生活在台灣東部海洋裡的鯨豚們。一直到成品完成了之後,我把到手的DVD塞入電腦中,從頭到尾以一個觀眾的心情再看一遍,卻有了如下的感想︰如果說作品呈現的是創作者的意志,那麼「海豚的圈圈」為了呈現黑友們集體創作的集合意志,它就非得是現在這個面貌不可了。

愛海的多樣選擇

黑潮基金會一直以來都以「推廣海洋教育」為一個重要的工作重點,但是卻很少明確的告訴別人「我們應該怎麼樣愛海洋和保護海洋」,反而比較鼓勵大家對海洋「各自表述」。

黑潮基金會成立十二年來,有許多不同背景的志工加入,有些人學的是自然科學,便傾向以科學的方法,來認識和詮釋海洋;有些人學的是社會科學,便以人文的精神,透過觀察、記錄、分析和批判來認識人與海洋的關聯;另外有些人學的是文學,便以文學的眼,來認識和詮釋海洋。還有學美術的,便以手中的畫筆,來描繪海洋。不同專長的人在此受了彼此的影響,讓學自然科學的人可以寫出平易近人、充滿文采和情感的文章,讓學藝術的人對海洋認識得更多,增加創作的面向與能量。

黑潮基金會所認為的「愛海」,並不是只有一種選項。你可以為了愛海去讀研究所、學潛水、划獨木舟、出海賞鯨,也可以寫詩、寫歌、畫圖、攝影來表現你心中的海,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就是坐在沙灘上、聽海潮、在農曆十五月出時看月光灑在海上,不管是什麼方式,都是感受海的方式。

這樣的精神反映在「海豚的圈圈」這部影片上,便造就了這種「繪本」式的、影像先行於文字和故事的風格。讀繪本時因為文字的敍述很少,許多的細節都蘊涵在圖片之中。「海豚的圈圈」也是一樣,有許多我們出海時,在賞鯨船上感受到的海洋,也蘊涵在這些畫面之中。

例如︰出海時悠閒的氣氛、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兩種不同的氣質與個性、平靜的海面、海豚在海面上活動時造成的粼粼波光,和海豚換氣呼吸的噴氣聲,都是影片中我們想要表現的重點,也是我們希望觀眾在觀看兩次到三次後,可以體會到的感受。

許多黑友們喜歡搭船和出海,在賞鯨船上解說時,也都很努力地想把出海的快樂心情帶給遊客們。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們會鼓勵遊客們脫去鞋襪去接觸海水、去看海上的潮水和天氣的變化、去感受船在海上起伏的感覺和欣賞除了鯨豚外的其他生物。

台灣雖然是座島嶼,但台灣人卻是陸封型的島嶼民族,所以在一生中寥寥可數的出海機會裡,我們努力的把海洋介紹給參與的朋友,希望在離開碼頭到回到碼頭的這段時間裡,能讓大家感受到在海上不同的經驗,能夠喜歡海洋,之後才能夠關心海洋,進而想認識海洋和保護海洋。

「海豚的圈圈」挑選了海上的精華片段

「海豚的圈圈」同樣繼承了這股精神,挑選出來的畫面都是我們認為在海上最精華的片段時刻,像果凍一般平靜的海面、令人摒息的中央山脈、海風、飛魚飛掠海面⋯幾乎是把一整個夏天賞鯨船上的最美好時刻都集結在一起了。

我們把航行中的感受,想辦法複製到影片中。雖然少了海水的氣味,但我們另外請了知名的阿美族音樂家量身訂做了配樂,用聽覺來補足嗅覺的不足。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是成功的,而且音樂反而成了影片最重要的一項元素。如果沒有這樣精準的配樂,「海豚的圈圈」將會非常乾癟而無生氣。

大多數的黑友們都因著一些可以解釋和不能解釋的原因喜愛著鯨豚,對這些人來說,能夠看著鯨豚在台灣的海岸邊悠游就是最大的快樂。

還記得當我們第一次拍到飛旋海豚在船頭「飆船」的畫面時,看著電腦上播放著飛旋海豚精瘦的身軀,那流線型的身影中掩飾不住的強健肌肉線條,那麼快速地破開水花,頭頂的呼吸孔一開一闔地換著氣,看得都傻了,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播放。於是我們也嘗試把整段具速度感的飛旋海豚飆船畫面放進影片中,希望觀眾也可以感受到海豚在海中快速游動、轉身時,那種暢快、自由與生命力。

雖然,在有限的經費和自然環境的限制下,許多夢想中的鏡頭都還無法拍攝到(例如︰空拍、水面下、生產等畫面),而且在攝影和剪接的技術上都還有很多生嫰之處,但是在呈現黑友眼中的海洋與鯨豚這方面,我想「海豚的圈圈」算是有達到要求了。而對於剛接觸台灣海洋和鯨豚的朋友們,「海豚的圈圈」是一個引子,希望能引發更多人的興趣,跨出陸地和海洋的邊界,走進更寬廣、神秘的內太空裡。

「海豚的圈圈」試看版

「海豚的圈圈」專屬網站 http://www.dolphincircle.org.tw/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臺東縣府強渡美麗灣 違法營運在所不惜

刺桐部落居民及關心本案的台東縣民很沉痛的控訴,現任總統帶領下的地方政府是一個帶頭違法、視環評法為糞土的政府,族人誓言用進一步行動守護杉原海灣。

縣府無視停工判決 核發使用執照

臺東杉原灣美麗灣開發案,事態越演越誇張,臺東縣府城鄉發展處建築管理科,昨日(21)悄悄公告核發美麗灣渡假村公司[部份使用執照],此一消息出來,刺桐部落、狼煙行動聯盟、環保團體皆譁然,簡直無法置信臺東縣政府以此鴨霸態度,無視停工及違法環評法判決,無視地方民眾觀感,以政府身份帶頭衝撞法律,不但在訴訟進行中違法核發六公頃建照,還一氣呵成發出建築執照與使用執照,誓為美麗灣年底營運開道。

image001

美麗灣徹頭徹尾違法

從民國93年起,一個徹頭徹尾違法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歷經三任縣長,到現任的黃健庭縣長,仍勇於為美麗灣開後門。

7年期間不斷有臺東縣民、原住民族團體、環保團體、海洋生態、地質等專家學者對此違法開發案提出質疑與表達反對立場,並對臺東縣府及美麗灣違法部份提起法律訴訟,行政法院9月7日已判決臺東縣府及美麗灣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敗訴】,[應停止一切開發施作行為],法院從頭到尾判給美麗灣及臺東縣府紅牌出場,縣府仍不顧一切強力護航。

縣長黃健庭強調,雖然環評無效行政訴訟還在上訴中,但這次的建照是業者依合法程序申請的六公頃面積,在行政訴訟定讞前,環評仍屬有效。但詹律師之前已針對台東縣府8月核發建照行為指出:「環評被撤就是溯及既往!當初此案會發回,是覺得學理上法律適用部分要再釐清,並沒有認為不須停工!」

他並指出,4月時台東縣府還不敢發建照,上月卻發給業者建照,「這難道不是受環署的影響嗎?」

建築執照 - 複製

台東縣府面對外界發照疑慮,僅提供了「核發建造流程圖」給民眾,其餘沒有說明。

杉原灣被破壞殆盡

然而昨日的縣政記者會,臺東縣長黃健庭誓言會讓美麗灣公司趕快營運:「美麗灣營運可以帶動觀光人潮、增加縣民就業機會,提高經濟發展,只要對臺東長遠發展有利的產業,我們都會展開雙手熱情歡情,我們希望它(美麗灣)儘快營運。」(http://www.taitung.gov.tw/tw/Information/CountyNewsDetail.aspx?SN=21098)

刺桐部落林淑玲表示反對民眾並不是反對臺東觀光發展,但美麗灣施工過程不但違法、且接連破壞環境,傷害縣民與美麗杉原灣建立的深厚情感、掠奪人民親水權,瞞騙當地居民、侵佔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建築體超挖、超建、超高、濫倒施工廢土鋼筋於沙灘,飯店廢水排向不明…….

陳昭倫老師的調查及連續三年珊瑚礁體檢更發現珊瑚礁生態因此岌岌可危,阿美族耆老指出60年前東海岸發生過大海嘯,今氣候異常,美麗灣如此臨近海岸,旅客安全堪慮,地質專家姜國彰老師憂慮,大雨一來美麗灣旁藥子橋上游泥土沖刷成河,將危及兩旁居民住宅的安全,近日臺東大雨更證實此憂慮,將來來臺東的旅客,還敢住美麗灣嗎?

林淑玲指出種種疑慮,皆不是可用反對觀光發展的大帽扣上,一個美麗灣開發案,可能會賠上人民的性命與黃縣長甚至馬政府的聲譽,一個將沙灘、海洋、土地視為生財工具的財團,為了發展觀光、不惜賤賣了子孫永續的未來,一個50年的BOT,會將阿美族世代傳承的海洋文化殺死,難道這是臺東永續發展的真相,這不但是東海岸第一個違法BOT,東海岸數十個BOT等著仿效美麗灣蓄勢待發(都蘭鼻、黃金海、棕梠海、遊艇港…)。

中秋夜 守護杉原灣

刺桐部落居民及關心本案的台東縣民很沉痛的控訴,馬英九先生帶領下的地方政府是一個帶頭違法、視環評法為糞土的政府,迫害人權的政府,原住民族權益大倒退的政府,永續破壞的政府,並誓言用進一步行動守護杉原海灣。中秋夜裡,杉原灣,妳不孤獨。

image003

如果核廢料不可怕,為何要放在台東原鄉?

曾經接到通知,要集合耆老討論早期排灣族文化等內容,並且要穿上原住民的傳統服飾,不過到達現場後,卻發現是一場台電公司要進行核廢料場址的公投說明會,族人一陣錯愕。

核廢料潛在場址 達仁鄉南田村再度上榜

台東達仁鄉的南田村曾經是經濟部選定的核廢料候選場址,把目前在蘭嶼的核廢料遷移到這兩個地點中的一個地點。多次遭到反核人士反對,認為政府總是要把核廢料放在原住民族地區。這個選址作業在今年一月一度停擺。

9月10日重新評選的最新結果出爐,經濟部又選中了台東達仁鄉的南田村為即將要潛在場址。而以排灣族人為主的地區南田村,就又可以成為核廢料的儲存場址。經濟部表示,由於達仁的地質條件沒有改變,所以重新評選,達仁鄉的南田村自然就很容易再度被評選為目標。

不過對於再度被評選為核廢料候選場址,南田村的族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及意見,當地族人表示:經濟部在10日公告潛在場址後都沒有來村莊作說明會,所以感到不滿及不被尊重。而鄰近的安朔部落有族人對於核廢料潛在場址再度上榜,持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表示:如果台電承諾族人有多少的待遇,或許可以減少推動公投的阻力;若能帶來地方上的繁榮很好,但是後續的配套措施一定要完善。

002
南田村的海景,以後要放核廢料嗎?

如果核廢料不可怕,為何要放在原鄉?

經濟部9月10日公告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潛在場址,台東縣達仁鄉再度上榜,經濟部國營會表示,選址作業重新從全國各地區進行遴選,但是由於達仁鄉地質條件並沒有改變,因此再度納入潛在場址名單中,

9月10日經濟部公告台東達仁鄉、金門烏坵鄉為潛在場址後,六個月後,經濟部選址小組將會針對兩個地區針對社會經濟因素、場址環境因素以及工程技術因素三個面向進行評估,票選建議候選場址,提出遴選報告,並進行公告,根據選址條例規定,必須遴選出兩個以上的建議候選場址,也就是兩個地區可能直接成為建議候選場址,在公告的一個月期間,也就是明年3月9日前,經濟部必須廣納各界意見,並且進行答覆,之後才會正式公告建議候選場址,最後進行公投作業。經濟部表示,整個選址過程會尊重原住民族人意見。

經濟部表示會尊重選址小組中原住民代表意見,選址小組19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委員中,原住民代表只佔一席,會是由行政院原民會派出代表,是不是真的能夠代表所有族人表達意見,是不是能被另外18位委員接受,值得關注。

經濟部選定達仁鄉為核廢潛在場址,前鄉長和現任鄉長在去年的競選期間面對這個事件的立場就大不相同,不過 16日有媒體報導現任達仁鄉長包世晶上任之後立場改變,表示如果這是中央的政策,他也只能被迫接受,似乎展現了有但書就可以接受的說法,引起達仁鄉鄉民的討論。

不過鄉長包世晶再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再度表達他反核的立場,鄉長包世晶表示:我是持反對的立場,既然核廢料沒有那麼可怕,又有高科技及專業的處理方式,那為什麼一定要把核廢料放在原鄉呢?達仁鄉很多地方不用靠核廢料來發展,反而可以用當地的產業來發展達仁鄉。

事有端倪─台電私下進行多場說明會

早在經濟部今年公告核廢料候選場址之前,其實台電公司就己派員在達仁鄉走透透並進行說明會,不過卻都沒有對部落公開,反而召集了部落耆老到私人場所進行說明會,根據族人的說法,當時他們聽到的消息是要集合耆老討論早期排灣族文化等內容,並且要穿上原住民的傳統服飾,不過到達現場後,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原來這只是一場台電公司要進行核廢料場址的公投說明會。

當天記者也實地到現場觀看及學習,原以為可以學習到不少排灣族傳統的文化內容,不過就跟族人一樣到達現場後反而是一陣錯愕,並且心中一直有很多疑問,為什麼這個說明會不是公開的,應該要廣納族人的意見不是嗎? 耆老們不是聽不太懂國語為什麼只召集部落耆老,因為核廢料的問題是那麼的專業及複雜,耆老們聽得懂嗎?而且要穿上傳統服飾呢?

當時族人並沒有表達任何支持或反對的意見,經過影片及台電公司的說明後,族人們中午就直接在現場吃午餐後就直接返家。這樣的說明會引起部落族人的討論,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只不過時間過了族人大概也都忘了。

現在核廢料場址問題再次在新聞媒體上出現,族人應該要好好想一想支持或反對的立場,雖然台電核廢料潛在場址作業一度停擺,如今最新的發展就是南田再度上榜,一定會再度挑起反核人士及當地族人的敏感神經。

IMG_2378
土坂部落,台電在私人場所進行說明會

搶救海岸年(7)尋寶啟事!誰奪走後灣寶貝?

後灣忍無可忍,毀了一半沙灘,趕了一次陸蟹,僅剩的珍貴區域,又再一次吃乾抹盡,一點不留,全吞到財團肚裡。財團想發財,別破壞國土保育,別搶走社區願景,都市豪宅炒不夠,還搶到濱海蓋VILLA…

image

屏東後灣社區最近將發出尋寶啟事!

社區居民想請求協尋一片沙灘,以及一群陸蟹。因為在風光明媚的南國海濱,有人心一橫,想要奪走後灣的一對珍愛寶貝。

沙灘和陸蟹,可是陪著後灣好久的心愛寶貝,一起生活,一起築夢,一起度過寂寞又喧囂的南國時光。

但是,又是開發一樁,打破寂靜,甚至奪走生機,後灣寶貝將要不見了!

image

先說沙灘,後灣人說起社區外的沙灘,可是很驕傲的。因為他們說,台灣冬天不起浪,一年四季清澈,還有沙灘都是貝殼細沙,在台灣不屬第一,也排第二,就算全世界也擠的進十名之內。

後灣人為沙灘驕傲著,長久時間,靠海吃海,就算漁船變少,也盼著遊客前來。

不過前些年被騙,河川局說要救沙灘,敲鑼打鼓搞了海岸工程,沙灘前堆巨石,放沙袋,想要擋住沙灘流失。

image

結果,搬大石擋細砂,沙灘沒擋住,海岸反被浪潮淘空,沙灘往前走突然變深溝,原本小孩可以戲水的海灘,變成陡降的危險海域。更離譜的是,放在沙灘前的沙袋,長年浸泡破碎分裂,活脫像白色海帶,以髒亂嚇人的姿態,在水裡漂啊漂。

沙灘被毀,後灣人很惱火,人工救沙灘變工程毀沙灘,所幸在村旁北方,還有一片沙灘保留著,後灣人當它是希望。

image

再說陸蟹,原本住在後灣社區北方3廣大濕地內,數量龐大驚人,後灣居民以前還抓蟹賣遊客,國家公園一設立,說要保育不能抓蟹販賣,後灣人不敢觸法,學著與蟹共存。

保育陸蟹,管制捕捉,美事一樁,但是沒想到幾年後,原本一大片陸蟹棲地,政府帶頭開發破壞,蓋上巨大海生館,陸蟹被逼的只能往南跑,在海生館與後灣社區間,就是僅存自然沙灘的後方濕地,無奈的安居下來。

後灣人看著怪,要人民保育,政府卻先破壞,但是一想到政府千保證萬發誓,蓋好海生館,後灣社區一定輝煌騰達,滿村致富,大家只得相信的政府保證。

image

但是過河拆橋,說好的園區就業沒幾份,十多年一輛輛遊覽車來了又走,就是不進後灣觀光,村裡雜貨店連涼水也賣沒多少,最後生意差到,一家接著一家關。

後灣人又被騙!那種蓋石化,蓋廠區,蓋樂園的利多大放送,常常是肥了財團,苦了居民,根本都是謊言一場,結果年年有人受騙。

後灣人決定不想被騙,守著村落旁僅剩的沙灘和濕地,居民和陸蟹一起等待美好的明天。

image

可是到最近,發現僅剩的濕地和沙灘,又將被開發,將要蓋起117間房間的精湛VILLA樂園,沙灘可能將被圍走私用,陸蟹又將逃難迫遷,後灣一下失去二個寶貝。

陸蟹失去棲地,社區失去資產,又是肥了拿錢就想吞下全世界的財團。財團賣下部分私有地,政府再釋出國有地,公私合謀的觀光圈地,讓後灣人很火大。

更火大是看見開發說明的文字,竟然寫著「申請開發「一般旅館設置計畫,以對國家公園將產生認同感,將能使保育的理念更深植於民眾心中,且國家公園永續發展的結果,帶來的是全民的利益分享。

國家公園的陸蟹保育地區,申請旅館開發破壞棲地,還能夠更深植保育觀念給民眾,這種天才文句,還真是天才到底。

image

目前社區旁僅剩3公頃多的陸蟹棲地,根據朱玉璽老師調查,「初步觀察每平方公尺範圍可發現超過10個以上的蟹洞,種類包括奧氏後相手蟹、凶狠圓軸蟹、毛足圓盤蟹、中型仿相手蟹與字紋弓蟹。」這塊最後棲地一旦開發,陸蟹那管什麼綠建築、環保旅館,一旦工程進行,噪音、震動,污水,加上棲地毀壞,陸蟹不是逃,就是等死,那一隻還想留著當保育樣板。

這種破壞物種棲地的開發,違背國家公園設立目地,還能闊言深植保育,推展永續,真是鬼扯的開發目的。

更惱人是VILLA樂園建立,蓋的濱海游泳池緊臨沙灘,到時私人佔用,公共財產又成私人利益。

image

後灣居民很氣,很多居民沒有賣地獲益,更多居民希望能和沙灘、陸蟹,一起共生,以保育生態追求共榮的未來。

如今財團一來,政府放縱,忘了保育,忘了社區,就只是想賣地開發,多添點國庫財力。

後灣忍無可忍,毀了一半沙灘,趕了一次陸蟹,僅剩的珍貴區域,又再一次吃乾抹盡,一點不留,全吞到財團肚裡。財團想發財,別破壞國土保育,別搶走社區願景,都市豪宅炒不夠,還搶到濱海蓋VILLA,台灣不是只有富豪要活!

後灣最近要發出尋寶啟事,找找即將失去的沙灘、陸蟹,也找找那一本「人民要保育,財團可破壞」的歷史舊帳。

寶貝不見了,後灣傷心著!大家請關心,幫忙找找看,寶貝怎麼不見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搶救海岸年(6)又來了!杉原棕櫚村開發登場

美麗灣未止,棕梠村又來,別以為這就是開發的全部,杉原灣南邊一個遊艇港與港區開發案,還在等待時機,徹底讓大杉原灣區變成豪華旅遊區。杉原海域的自然美麗,可能在人禍裡消失。

image

開發沒完沒了!

逃避環評開工的杉原美麗灣渡假村,九月七日在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維持違法動工的原判,又落入縣府不顧停工判決,縱容業者以修繕為名,持續進行工程,再度引發行政強凌司法的風暴中。

但是海邊的美麗灣飯店,風暴還沒落幕,山坡上的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卻在社會聚焦美麗灣飯店爭議中,一路闖關悄悄上場,六月已經完成差異分析的專案小組審查,等待下一次補足修正問題,再度審查走完環評程序,然後開始動工興建。


image

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在哪裡?它就在台十一線公路的山坡上,隔著道路和美麗灣渡假村遙遙相對。

它的開發面積高達25.7公頃,足足是6公頃美麗灣渡假村的四倍大,更驚人是開發的31筆土地中,13土地是國有土地,約佔開發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在土地使用分區上,90%是農牧用地,0.37%是丙種建地,竟然能在絕大部分山坡地,蓋上一座有七公頃旅館區的超大型渡假村。

image

原本以為這種八十幾年就存在的老酒新瓶開發案,山坡上開發25公頃,那種嚇人面積,應該是一進審查就被否決,沒想到竟然是補足修正再行審查,給了等待闖關機會。

被退回修正的重點是什麼?挖掘山坡上的二處滯洪池,沒人知道這種滯洪池以後會變游泳池或景觀湖泊,但是眾人擔心在山坡上蓄積龐大水體,無異為山坡下帶來威脅。

山坡上興建滯洪池,一旦暴雨洪災,危害不小,台北早期已有崩潰釀災記錄,公務員依瀆職罪送法辦判入獄,現今審查人員個個清楚責任太大,不敢貿然同意,只得要求清楚標示。

山坡下,越過馬路就是苦命的刺桐部落,他們知道美麗灣風暴未息,卻不知後方山坡上,更大的開發危機已經迫近。

image

一旦杉原灣渡假區域成形,圍在其中的刺桐部落,下場可能會像河濱部落一般,在布爾喬亞休閒美學下,豪宅樂園怎容小民陋屋當前,結果又是面臨收地迫遷的命運。

另外,整體開發工程浩大,土地開挖裸露,縱使分期進行,但是工地污水依舊可能進入杉原灣,海域內高達110種珊瑚種類,加上全台首次發現的貝式耳紋珊瑚,到時又是面臨浩劫。

開發問題重重,查看開發區域,山坡田野相當自然,長期低度使用,生物相非常豐富,搞不懂這樣地區為何還要開發。當望向大海,杉原灣盡收眼底,美景當前傲視群宇,符合尊貴奢華的Villa風潮,開發當然有雄厚商機。

美麗灣未止,棕梠村又來,別以為這就是開發的全部,杉原灣南邊一個遊艇港與港區開發案,還在細心等待時機,徹底讓大杉原灣區變成豪華旅遊區。

image

一件件開發,苦了在地居民,害了生態環境,倒底誰在合作圈地?又是拼出誰的利益?

刺桐部落一直在找永續生機,杉原海域一直是自然美麗,憂心是天災毀不了,卻在人禍裡,暗然消失。

搶救杉原灣,不只沙灘,不只山坡,不只部落,還有換給國民親近自然的權力。

image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為我們失去的杉原海灘以及共同回憶,要求縣府道歉

台東縣政府於94年,未經地方居民同意,簽訂長達50年BOT契約。這個曾經帶給大家歡笑、愉快與增進親子情感的杉原海水浴場,在開發過程中,一一解體,一部份被當作廢棄土埋入主體建築體前的沙灘中。

 編按:昨日(9月8日)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判決,美麗灣飯店為「違建」,應停止開發,部落隨即發表【刺桐部落回應縣府聲明】,希望讓大眾更瞭解部落想法。美麗灣飯店相關新聞請點選這裡閱讀。

────────────────────────────────────────────────────────

 害我們失去杉原海水浴場及其共同回憶 要求道歉

台東縣政府於94年,徐慶元擔任縣長時,未經地方居民同意,簽訂長達50年BOT契約。隨之,這個曾經帶給大家歡笑、愉快與增進親子情感的杉原海水浴場,在開發過程中,一一解體,它的一部份則被當作廢棄土埋入主體建築體前的沙灘中。

接下來;台東縣民被迫失去美麗沙灘(已成廢棄土)及親海的權利、長期忍受有礙瞻觀、佔據觀海視線長達近5年。多年來,破壞地方生態及毀損台東觀光形象,亦是前所未有的。為此,我們認為台東縣政府要為錯誤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向台東縣民道歉。

台東縣政府強調地方發展與環保要平衡?

一、開發案並非只有一件,如只為創造就業機會就任由財團圈地、破壞生態、違法開發,我們寧願再等待有良心、合法、重視環保、真心為人民、社會出一份心力的企業合作來為台東觀光發展。

二、本地人謀生確實不易,工作自然應依本識學能就業。但是要學以致用,在觀光界卻是學非所用居多,如要長期在觀光立足,須充實該界之學識,但觀光屬服務人員較為短缺,服務員薪資不算高,以力爭上游之心態在服務界任職不知能有幾人,故多為短期型工作。

三、觀光業能繁榮地方確實有幾例,但特殊風景區或處所圍地,獨自獲利益,卻不能繁榮地方,只是圖利了該企業,他人不得其門而入,更何況當地居民無與可比企業更有競爭力之財源、設施及協助,地方蕭條反先能看見,唯獨房產業之熱門。

四、政府口說要發展,但對於位在風景區的村落開發卻是村落老舊,對財團企業,配合並協助。甚至對違法開發仍坐視不管、枉顧人民託付,應如何選擇優良企業並與之合作,法令皆有相當之規範,怎可因創造政績,任由不當的企業壟斷當地美麗資源、犧牲人民福祉,破壞生態,損及社會權益。

五、當地民眾原有權益在政府機關名為發展光觀下的光榮政績,被賤踏;政府機關漠視當地阿美族先人所建立的家園;只圖利益、本末倒置,棄人民於不顧。自古有教,做人應飲水思源,不忘本,在發展觀光後,當地的根本如何延續,卻不見政府有措施。

六、土地與海洋,非個人或獨立團體能獨佔,全民共享共有,全民皆有權親近之。如政府依舊將之獨厚,特定團體,我們將誓言反對到底,直至還予我們自然主權。

2009.9.21風雨下的美麗灣飯店
921風雨下的美麗灣飯店

建照無效 立即停止一切違法動工 台東縣政府不作為告其瀆職

依據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之判決,主文:「台東縣政府應命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停止在坐落台東縣卑南鄉加路蘭段346-4地號(重測後併入富山段459地號)土地上之一切開發施作工程行為」。

有鑑於此,刺桐部落對於法院所作之判決與台灣司法給予肯定,因此也呼籲台東縣政府不應該再上訴,以符合社會正義與期待。此一判決亦意指「建照無效」,即美麗灣飯店為違章建築;台東縣政府應按照相關規定,將之拆除,否則將告其瀆職。

環保署監督機制無效 缺乏公信力

經過美麗灣這次違法動工事件之後,民眾對於自身監督權的行使上認為有困難,乃是因為環保署對於「動工」的定義非常糢糊以及監督機制不夠具體化所致。環保署邀請民眾行監督之權利,亦是衡量人力與時間上的不足,故其勘查而來的結果也應達到資訊公開化,以免造成環保署人員作業上及民眾行使權利的困擾。故籲請環保署儘速擬定相關有效且有公信力之監督機制。

刺桐部落的反思與強調重視自然生態、環保的部落

美麗灣飯店開始建造時,刺桐部落阿美族人未於第一時間覺醒阻擋該開發案,以至於主體建築物己建構完成,至今仍後悔莫及。這個原因包括為了找回失去已久的部落主體性、自身文化的認同,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在爭取還我土地的同! 時,亦遭受求助無門、公部門知法犯法的不公平對待。

美麗灣飯店BOT案,美其名是台東的第一個BOT案,但也是違規最多、建築手法粗糙、破壞生態環境之證據最為明顯的BOT案,而它的錯誤是否帶給我們反思的能力呢?

刺桐部落藉由生態旅遊,開始再現既有的傳統手工藝如月桃編編織、搗糯米、傳統茅草、漂流木建築等,亦期望成為部落產業,部落文化得以傳承。當我們在評批美麗灣飯店搞破壞、污染的同時,我們的生活模式與生活態度是否又兼具環保或低碳?

而開始嘗試了具有原住民知識、環保教育內涵的活動;如協助環資會辦理工作假期及珊瑚礁體檢、或台東大學的體驗海洋文化等活動。藉由活動讓志工或學生們思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影響力,瞭解美麗灣飯店背後的事實,培養對環境及自我欲望節制的責任與態度。

在此,我要感謝一直以來給予我們協助的正直及公義的地方人士、學者專家、律師與環保團體、許多反對美麗灣不當開發的台東在地人 、台灣各地關心熱愛此地的民眾與投入過杉原灣環境行動部落發展的志工們,人民也才得以有此勝利。我也相信上天願意再給予台東一個機會,我們更應該繼續努力愛惜守護這片土地。

(作者為阿美族刺桐部落族人)

【黑潮書寫09】海洋垃圾大軍

當塑膠袋像水母一般漂浮在海中,當閃亮、各種顏色的打火機像小魚群一般在海面徐徐前進,吸引了不知垃圾為何物的海龜、海鳥爭相捕食,目前已經確認267種的海洋生物受到垃圾的威脅…

中途島,夏威夷西北方兩千公里海面上的珊瑚礁小島,若不是因為戰爭,全世界大概沒人聽過它的名字,特殊的地理環境,曾經吸引大批台灣漁船競相前往採撈寶石珊瑚,最後我們還因此受到美國貿易制裁,足見這個小島海洋生態之豐富多樣。

中途島無人居住,只有150名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派駐人員,和數以萬計的海鳥、海龜、海豹、海豚和珊瑚礁魚類,但這個位在天涯海角的野生動物天堂,好不容易從人類的戰爭摧殘中恢復,卻又慢慢的被人類造成的惡果吞噬。

全世界71%的黑背信天翁住在這裡,研究人員發現每年有將近50萬隻稚鳥誕生,20萬隻因脫水或營養不良死亡,根據美國環保署的研究報告,這些餓死的稚鳥肚子裡的塑膠垃圾數量是其他死因稚鳥肚子裡的兩倍。

數千公里外的我們也許很難想像,在面積僅6.7平方公里、只有150人的太平洋小島上,海岸堆積如山的垃圾和台灣的海邊沒有兩樣,中途島已經被垃圾淹沒了,源源不斷的海漂垃圾隨潮水日以繼夜攻擊著小島,比戰爭、炸彈還可怕的是,污染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

09圖一
被網繩纏住的海洋哺乳類。(照片來源:The Ocean Conservancy)

09圖二
中途島上與垃圾為伍的夏威夷僧海豹。(照片來源:message in the waves)

全球製造的垃圾都在海洋團聚

英國BBC野生動物影片製作小組將上述的情況拍成紀錄片,並製作『海浪的訊息』網站,www.messageinthewaves.com,提醒我們海洋垃圾大軍已經全面入侵海洋了。

全世界每年用1.2兆個塑膠袋,平均起來每個成人每年使用300個。

全世界每分鐘使用超過一百萬個塑膠袋,每個塑膠袋的平均使用時間為12分鐘。

一隻布氏鯨在澳洲的凱恩斯擱淺死亡,解剖後在牠的胃裡發現了六立方公尺的塑膠垃圾。

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www.algalita.org)從1997年開始研究太平洋上的垃圾大軍,名為Algalita號的帆船一邊航行一邊下網捕垃圾,並將發現垃圾的地點標記下來,他們證實了太平洋有兩大垃圾渦漩,因為海流、風力等自然因素,垃圾大軍明顯集中在大洋的特定區域,負責人Charles Moore說:「那看起來就像垃圾濃湯一樣,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人為製品都找得到!」

當垃圾大軍在太平洋渦漩集結時,日本鹿兒島大學的藤枝教授則開始收集海邊的打火機,希望從打火機上面的商標符碼破解他們旅行的航線,經過六年的研究,藤枝教授發現,中途島上黑背信天翁幼鳥屍體肚子裡發現的打火機,有58.2%來自日本,18.8%來自台灣和中國。

09圖五
Algalita號於1999-2009在東太平洋發現的海洋垃圾位置。(照片來源:www.algalita.org )

09圖四
中途島上死亡信天翁的胃裡面都是塑膠垃圾。(照片來源:message in the waves)

當塑膠袋像水母一般漂浮在海中,當閃亮、各種顏色的打火機像小魚群一般在海面徐徐前進,吸引了不知垃圾為何物的海龜、海鳥爭相捕食,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目前已經確認267種的海洋生物受到垃圾的威脅,每年至少有一百萬隻海鳥誤食或受困死亡。

這些垃圾大部分為塑膠製品,依照成分不同,它們大約需要20~450年才會被分解,而在這個過程中塑膠垃圾不斷地破碎成塑膠微粒,釋放出有毒物質污染海域、土壤,並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更嚴重的是那些卡在海底或隨波逐流的廢棄魚網,圍網、流刺網、拖網等各式巨型網具,在全球海域不斷的捕殺魚蝦蟹類,這些主要由聚酯纖維製成的強韌漁網,預估得花600年才能被分解。

垃圾大軍來勢洶洶,特別是那些20世紀初才被發明的塑膠製品,只花了100年的時間就悄悄佔領了這個星球,如同紀錄片「塑料成癮」的內容,即便我們開始警覺到塑膠垃圾造成的問題,但生活在都市的我們總有數不盡的理由,去使用一次性用完即丟的商品,也可以說便利的現代生活,是由塑膠製品堆砌而成的。

由此看來,垃圾大軍的數量會隨著人口與人類活動增加,難道我們除了放棄一切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外,沒有其他方法了嗎?難道毀滅在自己發明的怪獸手上,是人類的宿命嗎?

09圖八
隨颱風沖上沙灘的垃圾大軍。圖/張泰迪攝

09圖三
受困廢棄漁網的鯨。(照片來源:The Ocean Conservancy)

有些人並不認命。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像藤枝教授一樣投入海洋垃圾的研究。

越來越多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解決方案。

越來越多的公部門制定政策減少污染。

越來越多負責任的企業改善產品包裝、改良對環境更友善的成份。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用責任企業的產品,並從自身做起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

這些努力雖然規模還很小,但既然垃圾大軍是花了一百年造成的,我們難道不用花一百年去彌補過錯嗎?

算一算,一項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也只努力了25年。

1986年,美國德州第一次的淨灘監測行動,共2800名志工花了三小時,沿著200公里長的海灘清理出124噸的廢棄物。

2009年,全球108個國家將近50萬名志工,沿著24萬公里的海岸線清理出3350公噸的廢棄物。

ICC國際淨灘行動在每年九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舉行,與一般淨灘不同之處在於,全世界將使用同一套紀錄表格,統計垃圾的種類與數量,這些資料將被送到美國的海洋保育協會彙整,製作成海洋垃圾的年度報告,亦作為相關研究的參考基礎。

ICC計畫旨在透過實際參與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海洋垃圾的危害並從自身做出改變,同時透過觀察海洋垃圾的來源途徑,要求公部門與企業從源頭控管,發展適當的解決方案,根據2009ICC報告內容,64%的垃圾來自一般生活行為,沒有處理好的垃圾,隨雨水、風力流進下水道、河流,最後進入海洋;25%是菸蒂、打火機、香煙盒等抽菸行為產生的;8%則是海上船隻所拋棄。

09圖六 09圖七
(左)志工們進行ICC淨灘監測行動(右)志工清除廢棄的流刺網。圖/張泰迪攝

平均來說,60%的海洋垃圾都是用完即丟的一次性商品,例如免洗餐具、飲料罐等等。若回顧1989~2008這十年間的全球十大海洋垃圾,排名依序為煙蒂、飲料蓋、食物包裝容器、塑膠袋紙袋、免洗餐具、塑膠飲料瓶、玻璃飲料瓶、鐵鋁罐、吸管、繩子。

這些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除了公部門與企業的責任之外,每一個個人都必須為海洋垃圾的汙染負起責任,因為我們貪圖便利的行為造就了60%以上的海洋垃圾大軍,而只要我們改變生活習慣,很可能就解決了一半的問題。

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自己帶餐具水壺,這些聽過不知道多少次的呼籲,真正要落實到自身生活上,遠比想像中要困難,但想到太平洋的垃圾渦流就是一件一件累積來的,那我們是否也可以一件一件的減少使用,做一個負責任的使用者。

附註:

2009年台灣的ICC國際淨灘行動共有370名朋友響應,而今年的ICC行動將在9月18日展開,由台南市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國立海洋科技教育博物館籌備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歡迎關心海洋的個人、團體報名參加,個人報名請洽詢荒野保護協會www.sow.org.tw,團體報名請洽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www.kuroshio.org.tw

資料來源

www.messageinthewaves.com

www.algalita.org

www.oceanconservancy.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program_marinedebris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有多年推動海灘廢棄物監測工作經驗)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