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教育:肯定自己,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原住民小學教育的過程要讓學童自己知道「他是誰?」。陳再興表示,這不是要去否定其他的人,而是要去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也欣賞別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前言:

在99年10月24日舉辦第一場座談子題為「教育體制內外談教育改革」後,在12月18 日星期六及將在三地門山中天餐廳舉辦,瑪家農場山林小學系列座談(二) :部落教育創生 —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

此次座談特別邀請,崇蘭國小陳美惠老師、民族國小張新榮校長、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中研院民族所周惠民研究員、縣政府顏慶祥處長,一同來分享部落的教學經驗。

三地國小校長陳再興在第一場座談會中表示,有部落才有學校,學校是部落的一份子,而不是學校大於部落,應營造部落學校生命共同體概念。

而面對明年度即將在瑪家農場召生的長榮百合國小,這次接續的第二個座談及將要討論的是在部落內的教育創生將如何結合部落文化。對於即將招生的長榮百合國小陳再興也表示,瑪家農場的長榮百合國小,未來也是做民族小學的方向,並且也是做實驗小學的一個方向。

image001

過去的教育,是否定原住民的教育。

部落的文化誰再決定?這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就是文化。但是陳再興也表示,過去的教育,是否定原住民的教育,這個非常恐怖。所以在小學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他自己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他表示,「部落教育:肯定自己,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原住民小學教育的過程要讓學童自己知道「他是誰?」。陳再興表示,這個不是要去否定其他的人,而是要他去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也欣賞別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他也提到,「所以我們常問,紮根文到底要做什麼?」他表示,「國語、數學也是很重要,但是自己的東西要先站穩住,就是自己的文化的認同。」

文化基礎愈深,自己獨特的特質就會呈現出來。

陳再興也表示,這樣未來面對外界文化資訊的衝擊,也不會出現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問題。站住腳後,反而是自己的文化基礎愈深,到更高階的時候看東西會不一樣,自己獨特的特質就會呈現出來,文化特徵就會很明顯。

他也分享過去的教學經驗說,「『我』會不一樣,是因為背後深厚文化養成的不一樣,這也就是我們再說的『存在的價值』。」

部落教育存在的價值,外來將如何「存在」?

面對霧台國小分校問題的處境以及山下魯凱族小朋友的學習問題。他也表示,政策不能再回去,當下可以去積極爭取的就是長治分台基地的分校空間。

現在是莫拉克的非常時期,離災不離村,而村的概念是裡面要有基本的生活機能空間。現在霧台鄉民遷至長治分台,那邊是有足夠的理由去為遷山下的原住民學童找到一個是和學習的教育環境並且設立學校。

面對路況不穩定的台24線,對災區學童上學的路線族人實為擔憂。八八風災後,瑪家農場基地以及長治百合部落的族人,所有的生活機能以及新生活步調都還在適應中。

而小朋友的學習環境也跟著遷村的變數有所變動,未來長治基地以及瑪家農場基地的原住民學童的教育環境將會如何發展,記者將為您做相關追蹤報導。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屏東災區的兒童才藝隊

為了提升災區弱勢家庭兒童福利,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將持續舉辦一系列學校才藝培訓課程,讓孩子走出家庭與災難的陰霾……

屏東家扶為災區學童成立才藝隊

屏東縣林邊、佳冬兩鄉自莫拉克水災重創後,造成多數災民生活陷入困境,並影響災區學童的學習生活。因此家扶基金會於莫拉克風災後,在屏東縣成立泰武、三地門、林邊等三處彩虹工作站提供災區災後重建階段性的服務,其中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主要以協助林邊、佳冬鄉的災民,並投入災區學校重建、災區學童才藝認養、安學獎助學金補助、災民第二專長能力訓練班、心理創傷復原治療等服務,以實際行動提升災區弱勢家庭生活及兒童福利。

屏東家扶自99年6月起,陸續在風災重創的林邊、佳冬鄉災區,推展學校才藝培訓課程,並認養六所學校成立才藝隊,讓災區弱勢家庭學童也能有機會接觸與學習不同才藝,希望藉由音樂、舞蹈、體能等多元化的課程學習,安撫災變對他們心靈造成的傷痛。

家扶補助林邊國小成立兒童舞蹈班,雖然舞蹈班成軍僅半年多,但由於學生們的努力,於今年11月參加99學年度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屏東縣初賽,由家扶聘請黃虹育舞蹈老師指導,帶領林邊國小舞蹈班11位災區弱勢家庭學童演出蓮花舞,以優美輕快律動的精采演出,榮獲優秀的甲等成績。

來自單親家庭的小芬表示,一開始學習舞蹈感覺到很害羞,因為肢體不太協調,對音樂的敏感度也不是那麼高,所以常會跟不上拍子,而且才跳幾分鐘就氣喘吁吁的。每一次的練習都覺得很累、很辛苦,但由於黃虹育老師的愛心與耐心,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細心教導,並不斷地鼓勵,因而跟大家的默契也越來越好,而且舞蹈動作越來越順暢。經過半年不斷的持續練習,覺得大家都進步好多,並且透過各種的舞蹈比賽與演出機會,讓我留下深刻並難忘的經驗。

linbianguo
林邊國小的舞蹈班

林邊鄉的竹林國小在家扶補助下成立廣東獅團,獅團雖成軍僅僅半年,演出卻是十分地出色。於今年10月中旬參加雲林縣政府主辦的「傳承盃」單獅組和雙獅組比賽單獅獲得第一名,雙獅獲得第二名;和11月中旬參加台南縣政府主辯「99年度鯤鯓王盃兩岸全國民俗龍獅藝陣錦標賽」,由家扶聘請林惠章教練指導,帶領竹林國小獅團10位災區弱勢家庭的學童參賽,以精采生動靈活的舞獅表演,分別獲得單獅、雙獅雙料亞軍殊榮。

家扶長期資助低收入戶、也遭受莫拉克風災的小志,家中共有三名就讀國小的孩子,媽媽是重度身障者,收入來源僅靠爸爸在鐵工廠工作的微薄薪資,並且因媽媽長期臥病在床另需要雇用看護協助照顧,使得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但是小志是個懂事乖巧、努力認真向學的好孩子,參加廣東獅隊除了興趣外,也是希望能獲得佳績領取獎學金以貼補家用。

在廣東獅團練習過程中,小志以小小身軀扛著沉重的獅頭左甩右拋的展現舞獅技藝,配合著宏亮的擊鼓節奏,以自信及熟練的動作,努力展現出精湛的和諧默契。雖然每一次的練習讓全身汗水如雨般落下,但未曾見過小志顯露疲態,希望藉由不斷地努力練習,在比賽時可以爭取佳績為校爭光。

竹林國小廣東獅團平日練習狀況7
竹林國小廣東獅團平日練習狀況

屏東家扶中心傅敏峯主任表示,為了提升災區弱勢家庭兒童福利,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將持續舉辦一系列學校才藝培訓課程,如林邊國小兒童舞蹈班/太鼓隊、仁和國小兒童舞蹈班/排球隊、竹林國小廣東獅團、羌園國小書法班、佳冬國小跆拳道、塭子國小偶戲班、林邊國中足球隊等等,讓災區弱勢家庭學童在災後也能享有各式多元學習的資源,以協助學童多元能力發展的需要,更重要是讓學生們藉著才藝培訓並透過表演和比賽,讓學童不僅走出災後傷痛陰霾、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並為災區孩童重新帶來滿滿朝氣。

12/18星期六上午9點,屏東縣林邊鄉公所將於林邊鄉河濱公園辦理「林邊莫拉克風災感恩祈福成果展活動」,當日除了安排林邊、仁和國小舞蹈班及竹林國小廣東獅團精彩節目,另外還有林邊國中足球隊五人制足球比賽,歡迎大家闔家蒞臨參與,與家扶一起為災區學童加油打氣!

仁和國小舞蹈班平日練習狀況7
仁和國小舞蹈班平日練習狀況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3)澎湖生活博物館

台灣在社造運動推動下,引發不少地方成立展現地域特色之主題博物館,其中又以澎湖生活博物館最具企圖與規模。

編按:本文為作者針對日本與台灣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探討系列文章,系列 (1)  與 (2) 介紹日本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系列 (3) 介紹台灣澎湖生活博物館(簡稱澎博)。閱讀系列文章,請見文末。

澎湖生活博物館之籌設歷程與概況

相較於年代久遠之歷史文物,或者身價非凡的藝術精品,以收藏民俗及民族文物為主題之博物館,與特定地域居民或特定族群人民之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生活,呈現更為緊密之連結關係。

台灣目前雖然沒有以民族學或民俗學為主題之國家級博物館,但是,在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之促進與推動下,卻引發許多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農(漁)會等單位,陸續成立許多展現地域特色之主題博物館,其中涉及民族及民俗範疇者也不在少數,其中又以於2010年4月3日正式開館之澎湖生活博物館(簡稱澎博)最具企圖與規模。

澎博雖然是目前澎湖地區最大型之公立博物館,但是,博物館之籌備過程卻是相當的坎坷,不像其他國立或縣(市)立博物館先核定專案計畫,並編列經費逐年推動,受限於地方財政困難,地方人士自1999年起開始倡議,澎湖縣政府於2001年編列經費委託北藝大執行「澎湖生活博物館調查研究與設置規劃計畫」(2002年7月完成),2003年,繼續編列經費委託林獻瑞建築師事務所執行「澎湖生活博物館設計規劃監造案」(2004年11月完成規劃設計)。

2004年起,澎湖縣政府逐年申請離島建設基金之經費補助,陸續推動博物館之建築、空調、展示、典藏庫房等工程計畫,並同步進行既有藏品檢視與登錄、發動民間文物徵集活動、辦理在地人才培育、強化軟體整備及服務機能提升等,另針對營運管理模式與組織編修進行研究、評估(部分經費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補助及澎湖縣政府自行編列預算支應)。

澎博除於建築外觀運用諸如馬背、天人菊、硓咕石、玄武岩、星空、風、海浪等在地元素及特殊意象,也思考與鄰居孔廟園區之空間互動與對話;此外,門口以居家常見之大茶壺為主體,結合磁碗及民眾參與機制建構而成之「澎壺-風如茶」公共藝術,也讓博物館之外部景觀更為獨特與搶眼。

SODOPJ14圖15

澎博富含地方特色意象之建築外觀(左)與門口大型公共藝術(右)

館內常設展位於二樓與三樓之部分空間,二樓展示發現澎湖、海洋的澎湖、歷史風華、兵家必爭、民間信仰、歲時節慶、做山-農的生活、討海-漁的生活、漁產加工、歌吹相聞等十個單元;三樓呈現萬年富貴澎湖厝、瓜瓞綿綿子孫萬代、澎湖的聚落、健康日記、文風教育、休閒娛樂、菊島大代誌等七個子題。較具特色者包括:

(1) 海洋的澎湖:

除展示大航海時代的古地圖(複製品)與船隻縮小模型,以及水下考古所打撈之歷史文物外,特別複製一艘實體仿真的透西船[1],讓觀眾可以登船了解貨船之實際運作情形。

圖16
澎博之「海洋的澎湖」展區,以影音多媒體模擬海洋意向(上),以及實體仿真的透西船(下)
圖17

(2) 歲時節慶:

以兩張方桌,分別佈置為「犒軍」祭儀神案(背後放映訓練「小法」之紀錄影片),以及放滿金銀紙及紅蛋的供桌;另運用六張披上刺繡桌裙的方桌,分別呈現「乞龜」文化,以及各種蔬果及熟食供品,其中,最有趣的是用蓬萊米製作而成的「雞母狗仔」,據澎博人員表示,為了傳承這項已經式微的民俗活動,未來將舉辦相關研習課程,除可延續傳統技藝,亦可激發常民之美學創意力。

圖18圖19
圖20圖21
澎博之「歲時節慶」展區,以擬真方式呈現「犒軍」祭儀神案(左上)與放滿金銀紙及紅蛋的供桌(右上),另展示當地之「乞龜」文化(左下)與各種蔬果及熟食供品(右下)

(3) 萬年富貴澎湖厝:

以澎湖傳統建築的外觀形貌及地域質材,設計饒富特色之展示櫥窗,分別介紹傳統民居建材及建築變遷之三個歷程。

(4) 瓜瓞綿綿子孫萬代:

於前述櫥窗後側,以文物陳列與情境展示等手法,呈現婚嫁、懷孕/生產、滿月/收涎、度晬、祖德留芳、灶腳等不同生活主題。

圖22圖23
澎博之「萬年富貴澎湖厝」展區,呈現傳統建築意象之特色櫥窗(左),以及「萬年富貴澎湖厝」展區之滿月/收涎之文物展示(右)

(5) 澎湖的聚落:

針對全國第一處,也是目前唯一一處國家級「重要聚落」之澎湖望安花宅,製作「30:1」之巨大模型,館方為了這座模型,特別設計高達兩層樓的「天井」,希望讓觀眾可於二樓近距離了解花宅之空間配置與各項細節,也可自三樓迴廊俯瞰花宅全貌,並經由展示設施了解石敢當、石塔、風獅爺、五營兵將等與聚落相關之厭勝物文化。

圖24
澎博之「澎湖的聚落」展區,位於二樓之花宅模型(上)與三樓迴廊之厭勝物文化展示(下)
圖25

(6) 其他:

與真人相同大小之「報馬仔」及「踏涼傘」,結合影音聲光效果之王船縮小模型,以及石滬、潮間帶、魚灶之情境展示等。

圖26圖27
澎博之「民間信仰」展區的報馬仔(左),以及「討海-漁的生活」展區的石滬情境展示(右)

除此之外,一樓有笑臉迎賓牆、互動留影裝置、半天鳥叫聲與飛鳴吊掛模型,以及大廳特展區;三樓則有澎湖劇場、願景澎湖互動區,以及我家寶貝特展區,前者由民眾提供文物,館方協助於一個或多個櫥窗呈現參與民眾之個人或家族歷史。

圖28圖29
澎博一樓之笑臉迎賓牆(左),以及三樓之澎湖劇場(右)

展望民族與民俗展示之未來性

相較於國家級之日本民博,縣(市)層級之澎博,自然在典藏、研究、組織、預算等資源面向上,很難與之相互比擬,但是,許多澎博之展示手法,卻與正在進行更新之民博常設展的展示理念,呈現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結合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思考民族與民俗文化之未來發展等,以及民博嘗試與文物擁有者進行交流,生博則透過主題特展讓專業、冰冷之博物館開始與民眾之日常生活進行連結與再現。

展望未來,澎博既以「生活」為名,除持續經由文物徵集、受贈或購藏等傳統方法豐富館藏,可考慮以現地保存或仿效「歷史建築」登錄之清冊建立模式,彙整澎湖地區之重要民俗文物清單,降低集中典藏數量,強化文物與既有文化脈絡之相互連結,藉此提升澎湖居民對於民俗文物之愛護與重視;

另援引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出之「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籌設理念,澎博可擴大展示架構之尺度與規模,除目前館內之常設展與特展外,應將澎湖地區之社區文化、地方文化館、文化及自然遺產等作為延伸性之展示場域,也可運用館內之專業資源,協助館外展覽之策劃及推動,以能將民族與民俗展示,由關注過往歷史,朝向連結當代生活、思考未來發展之前瞻性目標邁進。(系列結束)

圖30
澎博我家寶貝特展區之望安曾宅(上)與吳爾聰(下)之民眾參與式展覽
圖31


[1] 原型為澎湖早年往返廈門與台澎之間的帆船型貨船。(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系列閱讀: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1)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2)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2)

更新後之音樂館,希望不只展現亞洲音樂的特色,而是擴及全世界的多元音樂,並突顯多樣性的共通性,運用音像技術強化音樂的展現,讓觀眾思考何者為音樂,何者不是音樂,也加強關注現代的音樂…

編按:本文為作者針對日本與台灣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探討系列文章,系列 (1)  與 (2) 介紹日本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系列 (3) 介紹台灣澎湖生活博物館(簡稱澎博)。閱讀系列文章,請見文末。

更新後之民博展示案例介紹

更新後之非洲館的入口處規劃較大面積的緩衝區,除可讓展場環境更舒適,也可做為避難的緩衝空間(距離逃生門很近),展示主軸除歷史脈絡外,則呈現現代之休憩、工作、服裝、祈禱等四大主題,令人印象深刻之展示內容包括:

(1) 休憩區:收集與再製非洲咖啡攤。

XNLP051圖06
民博更新後之非洲館的入口處緩衝空間(左),以及休憩區之收集與再製咖啡攤(右)

(2) 工作區:特別設計的展示裝置,上方是等身大的照片,中間是受訪的錄像資料,下方是實際使用的器具,突顯被展示者與觀眾的當代連結,另為降低展示裝置之相互干擾,並非每個小主題都有影音資料,而是間隔出現,希望透過與正常人皆近的大小尺度,提升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親切感與接受度。

(3) 服裝區:展示目前非洲流行以印刷圖樣取代傳統編織品,並將兩者放在一起,展示效果似乎不是很好,吉田憲司教授表示,目前正在評估將傳統服裝與印刷布料進行前後區隔,期盼透過更為立體感的展示,相互對比的接受性與感受度能更好。

(4) 祈禱區:基本上無法展示喪禮器物-儀式完成就會燒掉,目前民博的收藏品,是吉田憲司教授在非洲學習後返回日本親手製作,此外,展場也播放吉田憲司教授為非洲助手主持喪禮的錄像資料。

圖07 圖08 圖09
民博更新後之非洲館的工作區展示裝置(左)、服裝區之傳統服裝與現代布料對比(中),以及祈禱區由吉田憲司教授返日後重新製作之祭儀物件(右)

除卻有形性之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也是民族及民俗展示之重要課題,本次國際課程邀請福岡正太副教授介紹無形文化遺產的展示活動,並針對音樂區之展示更新進行說明。

福岡正太副教授表示,民博對於音樂遺產之執行機制及策略包括:標本資料收集與展示、音響資料收集與公開、影像紀錄製作與公開、公開演出、演講活動及研討會議等;一般人對於博物館會有刻板印象,認為這裡是專門收集「東西」的地方,許多非物質性的資料,也是積極調查與收集的對象;有形文化遺產可以透過保存的手段來保護與留存,但是,無形文化遺產是由人來保存,必須由人傳承給人,除了可能無人傳承外,傳承過程也可能會產生變化。

像音樂這樣的無形文化遺產,當然也包括演奏音樂的樂器與器具等有形文化遺產,福岡正太副教授表示,民博收集許多音樂類的器具,原本展示內容包括印尼的合奏樂器,以及使用於歌舞伎之伴奏樂器,似乎是為了突顯亞洲音樂也有像西方管弦樂、交響樂一樣的大型合奏樂器,不過,這樣的思維與構想,已經變得有點落伍了;

更新後之音樂館,希望不只展現亞洲音樂的特色,而是擴及全世界的多元音樂,並突顯多樣性的共通性,運用音像技術強化音樂的展現,讓觀眾思考何者為音樂,何者不是音樂,也加強關注現代的音樂(也包括少部分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跨國及跨地域的影響,其中有共通性,也有獨特性),改變博物館較著重過去事物的限制與侷限,並思考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意義與連結,展示架構說明如下:

(1) 導入:說明何謂音樂。

(2) 太鼓(膜鳴樂器):日本與世界的為主。

(3) 鑼(體鳴樂器):東南亞儀式當中與神靈世界交流的媒介。

(4) 嗩吶(氣鳴樂器):日本沒有這樣的樂器,但是,在其他的國家與地區卻相當普遍,運用於儀式伴奏、競賽開場或戲劇當中。

(5) 吉他(弦鳴樂器):大航海時代從西方傳到世界各地,並與當地音樂結合,產生新的音樂型態,強調全球化如何影響音樂的改變。

(6) 音樂的現代及未來:投入音樂的表演者會有不同的意見,透過訪談來呈現這些想法;舉例而言,有些聲音對於部分人是音樂,對於其他人則不是音樂,同樣的,有些音樂對於部分人會有意義及感受,其他人則沒有,博物館是讓多元意見相互交流的合適場域。

圖10圖11
圖12圖13
民博更新後之音樂館,有關太鼓(左上)、鑼(右上)、嗩吶(左下)、吉他(右下)的展示區域

福岡正太副教授表示,有關樂器類型的四大分類,是目前音樂學比較普遍的分類方式,強調的是如何振動空氣發出聲音的型式及類別;以太鼓為例,這是全世界運用最為廣泛的樂器,屬於人類與神靈溝通的媒介,或者當代人類表達意見或情緒的工具,日本人提到太鼓就會想到「和太鼓」,其實,全世界還有許多不同的太鼓,運用不同的器樂與技巧;

展示手法上,除了播放音樂及影像外,也分析音樂中的元素及組成,許多太鼓演奏涉及人類與神靈的溝通,展場以日蓮宗紀念創始人之儀式活動為例進行介紹;

此外,過去日本製作太鼓的地區,因為殺獸、取皮、製鼓的關係,被貼上負面的標籤,這些地區雖然生產及製作太鼓(不是所有人),卻少有人演奏太鼓(甚至主要是使用太鼓的人會歧視製作太鼓的人),目前部分製作太鼓地區的社區居民開始以演奏太鼓洗刷污名(當然也有人是純粹純粹喜歡這樣的音樂及演出形式),並展現在地的資源及特色,民博也邀請這樣的團體到館演出。

有關音樂的展示,光是樂器本身就很有趣,不過,此次展示更新希望能將樂器與演奏出來的音樂共同展示,不希望偏於一方,也不希望分開展示;福岡正太副教授表示,有關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不同展示媒介,一定要看的資料,會在展場呈現(現場音像資料以一分鐘為限,避免個別觀眾影響其他觀眾),補充資料會放入移動式的電子導覽設備,若涉及複雜的歷史與脈絡,會放在個人視聽室內供觀眾自行延伸運用。(系列待續)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系列閱讀: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1)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1)

吉田憲司教授於課程中表示,世界上的民族學博物館,多半是由自己的文化出發,再去看待其他的異文化,近年來這些被展示的異文化,也開始提出詮釋自己文化的主張;如何面對異文化,以及思考自己與異文化的關係……

別開生面的跨國合作計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於2009年5月15日簽訂長達3年之合作協定,共同推動民族與民俗文化遺產之研究及教學工作,

第一階段,於2009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台舉辦「2009民俗與民族文化的蒐藏講座與工作坊」,邀請民博吉田憲司教授、福岡正太副教授、日高真吾副教授等前來台灣授課,並進行田野調查與研習工作;

第二階段,北藝大與民博繼續在2010年8月29日至9月3日,於日本舉辦「2010民俗與民族文化的展示講座與海外考察課程」,除兩天半於民博之研習課程(包含參觀民博之常設展及典藏庫等),配合課程主題,拜訪大阪歷史博物館、滋賀縣立琵琶湖博物館、財團法人竹中大工道具館、大阪市立住居博物館等,另預留一天時間讓學員自由參觀大阪市及周邊之重要博物館。

民博於1974年成立,1977年正式開館,原初的收藏品來自於1970年舉辦大阪世界博覽會時,由參展單位帶來的各國民族及民俗、文物,「致力於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並透過收藏及保存民族學物件及公共展覽,以促進對於全世界之人民、社會及文化的共同理解與意識為目標[1]」;

民博自2004年4月起隸屬於大學共同利用機關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並負責國立大學法人「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之地域文化學及比較文化學的博士班課程,有六十位民族學及相關領域之學術研究人員,吉田憲司教授表示,目前民博大約有四十位博士生,因為從事田野調查的關係,只有大約二十五位博士生經常在館內。

minzu01

民博園區之建築外觀(上),以及本館入口處之水域空間(下)

min2zu02

換言之,民博不但是國家級的文物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機構,也是高等教育之人才培育基地。這樣一座聲譽卓著的文化機構,近年對於既有的展示手法,進行許多的反省與檢討,吉田憲司教授於課程中表示,世界上的民族學博物館,多半是由自己的文化出發,再去看待其他的異文化,近年來這些被展示的異文化,也開始提出詮釋自己文化的主張;民博一開始是希望呈現一個縮小的世界旅行,但是,這樣的目標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如何面對異文化,以及思考自己與異文化的關係。

民博在開館二十年週年推出與英國大英博物館共同策劃舉辦之「異文化的視野」特展(分別在1997年9月25日至1998年1月27日,以及1998年2月11日至4月12日於民博與位於東京之世田谷美術館展出),主要構想是將大英博物館之民族誌展覽室在日本進行重建與重現,運用大英博物館的資料及照片,輔以民博及世田谷美術館的藏品,並以非洲及大洋洲作為主要的展示主題-歐洲人對於兩者的印象,前者是荒地,後者是樂園,無論如何,都是屬於最遙遠的地域及世界,此項展覽特別把非洲、大洋洲及日本放在一起,展現四大主題:

(1) 大英博物館的非洲、大洋洲及日本。

(2) 非洲人、大洋洲及日本人眼中的西方。

(3) 日本人眼中的非洲及大洋洲。

(4) 跨越文化的當代世界。

此項展覽之日方負責人吉田憲司教授表示,開展後,接到很多的抗議,包括:燈光太昏暗、展覽品太多、解說牌太小等,後來就特別說明這是大英博物館展覽室的重現,雖然消解抗議的聲浪,但是,還是解決不了大家的疑惑;因為這項特別的展覽,民博自2008年起,開始進行常設展區的全面更新作業,預計要花費六至七年才能完成(目前非洲館、西亞館、音樂館及語言館已經更換)。

minzu03

民博完成更新後之西亞館(上)及語言館(下)

min2zu04

吉田憲司教授表示,民博過去以地域及主題進行展示的規劃與設計,並沿用西方的觀點與操作方式,缺少當代收藏會讓文化停留於靜止的狀態,缺少動態的演變,也讓觀眾只看到大量的物件,卻無法理解使用物件的人與生活,此次展示調整方針包括:

(1) 更重視各區域與世界的連結及與日本的連結。

(2) 移除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

(3) 凸顯各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連結。

(4) 與文化擁有者共同策劃展覽(邀請非洲8個博物館擔任顧問,每年會到民博進行交流)。

(系列待續)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1] 資料來自民博官網:http://www.minpaku.ac.jp/english/aboutus/#history,點閱時間:2010年11月15日。

系列閱讀: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2)

阿南達瑪迦美濃生態示範村音樂會

曾在社大開設瑜珈課程的明珠老師,帶來的活動消息,歡迎各位朋友攜伴參加,一起認識在美濃耕耘多年的阿南達瑪迦。生祥也將帶著他剛發行的新作品來和大家見面喔!

曾在社大開設瑜珈課程的明珠老師,帶來的活動消息,歡迎各位朋友攜伴參加,一起認識在美濃耕耘多年的阿南達瑪迦。

生祥也將帶著他剛發行的新作品來和大家見面喔!

阿南達美濃生態示範村,經過四年來的摸索與建設,經驗過無數颱風摧殘及最嚴厲的八八水災,生態村內的環境大致整理完成。

將在12月 15日(週三)辦一場音樂晚會,邀請美濃當地民謠創作者林生祥及原住民古調傳唱金曲獎歌手雲力,希望給大家一個別緻心靈饗宴。

關於林生祥《大地書房》: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58244297529367

附註說明──阿南達瑪迦—社會服務

阿南達瑪迦的社會服務工作是全面性的,它包括了救難、教育、社會福利及文學藝術等項目 。它的服務對象包括人類、動物與植物等生靈。它主要的服務精神,幫助所有生命體在身心靈的每一層面的成長,最終帶領所有生命達到宇宙一體與宇宙意識合一的境界。

這個修道場於1986年設立,命名「阿南達瑪迦喜悅之母示範村(Ananda Marga Ananda Màtrika master unit)」,是專屬女性修行者的修道場。阿南達瑪迦在台灣有兩個修道場,分設台南縣玉井鄉和高雄縣美濃鎮;前者僅容納男性修行者。雖然依性別分設兩個道 場,一般活動進出倒是不限性別。畢竟有些粗重工作需要男性,而女性善協調溝通的特質也增加工作思考的彈性。台灣籍Didi解釋,在我們的觀念裡男女如同飛 鳥雙翼,要保持平衡才能飛翔,不能只偏斜一邊;美濃道場的目標,也是為了在當前偏重男性的社會裡,創造一個可以讓女性發展的空間。image

2010年社區大學 城鄉交流與培力工作坊開始報名

如果我們只是聆聽,世界永遠不會改變;如果我們連看都不看,就永遠不知道,我們踏在什麼樣的土地,想親身走進農村去看看,給自己不同的人生體驗嗎?那就跟著社大來趟城鄉交流的約會吧!

2010年社區大學 城鄉交流與培力工作坊議程

開始報名囉 !!

2010.12.04()~12.05()

如果我們只是聆聽,世界永遠不會改變;如果我們連看都不看,就永遠不知道,我們踏在什麼樣的土地,社區大學是一群關心台灣農村生活,也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想親身走進農村去看看,給自己不同的人生體驗嗎?那就跟著社大來趟城鄉交流的約會吧!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於12/4(六)與12/5(日)辦理2010年「城鄉交流與培力工作坊」,藉由分享人的經驗分享及專題講座解說之下,透過「公共論壇」、「專題講座」及「農村現場觀摩」的方式,暸解農村真實生活,更加明白農村社區特有文化、農村風情及生活方式,藉由社區大學城鄉交流工作坊議程,展現農村多樣風貌,推動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此次工作坊議程將邀請各社區大學之工作同仁、學員及社區民眾們,共同來認識社區在地農業!

讓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了解農業發展過程,享受綠油油的視野,自然中帶有田野味的微風,以及淳樸的農村體驗,放開平日生活的束縛,相約在台南縣新化鎮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來場快樂的認識農業學習之旅,帶著滿滿的收穫,在記憶中添上一筆難忘的旅程,因此也想邀請大家跟我們一起來看看台灣的農業發展。

■ 指導單位:教育部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協辦單位: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台南縣曾文社區大學、

台南縣新營社區大學、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 承辦單位:台南縣新化社區大學

■ 活動時間:12月04日(六)~ 12月05日(日)

■ 活動地點: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台南縣新化鎮那拔里牧場112號)農訓中心二樓 222教室

■ 交通資訊:

(1)自行開車:國道三號→新化系統交流道(往新化方向)→台20線右轉約100公尺左側

(2)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台南火車站下車後搭乘興南客運往山上、玉井、曾文水庫班車,於畜試所站下車。

■ 活動對象:全國社區大學工作人員、課程講師、學員及對城鄉交流有興趣民眾

1.活動洽詢:新化社區大學辦公室 (新化國中大穆降大樓三樓)

06-5904910、06-5907954

2.報名名額:48名,額滿為止。

3.報名費用:

社大同仁 : 350元/人(未住宿)、600元/人(住宿)

一般民眾 : 400元/人(未住宿)、600元/人(住宿)

■ 活動流程:
1806213392

食用校園 食入幸福

在這間學校,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吃的蔬菜與稻米與別的國小有些小小的不同,福安國小小朋友每天吃進去的菜蔬部份出自於學校內每一位小朋友的手,大家親手種植、栽培,然後分享收成的喜悅。

在高雄縣的福安國小,位於美濃鎮,一個純樸客家村,學校四面有三面被農田包圍,從學校的側面看過去,農夫在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種植作物,顯現出客家人勤儉、煞猛的精神。

在這間學校,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吃的蔬菜與稻米與別的國小有些小小的不同,福安國小小朋友每天吃進去的菜蔬部份出自於學校內每一位小朋友的手,大家親手種植、栽培,然後分享收成的喜悅。

今年的十一月,學校的主任在培養盆裡放入了玉米及青菜的種子,待青綠色的幼苗從培養土中冒出來向陽光招招手時,孩子們便提著水桶帶這些幼苗去他們的新家!

1238-002-1
▲玉米正舒展全身享受日光浴

看著這些小朋友細心的為作物翻土、除草,之後還得常常到菜園裡去探望、並幫它們抓抓菜蟲,看看作物是否健康。老師也藉此生命教育,菜蟲對於人類雖然是害蟲,但是牠們也是生命,要以尊重生命的方式將他們放稻草叢裡,別殘忍的傷害牠們。

clip_image002
▲小心放玉米苗到水桶,準備到田裡去囉!

福安國小種植的作物不灑農藥,全校師生吃得健康,校園內也不時有白鷺鷥在操場上找尋蚯蚓的蹤跡。為福安的小朋友設計的營養午餐菜單中,除了有機蔬菜及福安小朋友種的稻米外,有時還會有高麗菜乾、炒粄條這類當地的客家菜呦!只能說,在福安國小讀書真的好幸福。

clip_image003
▲挖挖土、清清雜草,給青菜玉米一個舒服的家。

作物種植後,在大家用愛心照顧下,相信不久之後,沉浸在幸福中的玉米及蔬菜,都會和福安國小的孩子們一樣健康,玉米也會比大家還要高大。當收成那一天,這些蔬菜貢獻出他們的生命時,營養午餐的菜單裡就會出現大陸妹、玉米等等的菜,屆時福安的孩子一定更懂得感謝農夫的辛勤及對天公伯的賜與感恩。所以福安的孩子每日中午吃進青菜與米飯時,可是連同幸福與平安也一起在口中與心中了呢!

1238 001
▲福安號小火車載著暖暖的菜飯,不知今天營養午餐有甚麼菜呢?

福安國小的食用校園除了種植作物之外,新生入學時還有做紅粄、敬伯公的活動。小朋友藉由做紅粄、敬伯公,不僅體驗了客家傳統美食與文化,做好的紅粄也用來祭祭大家的小五臟廟。拜伯公時祈求伯公保佑大家幸福平安、求學順利,小小的客家子孫,能夠在福安國小唸書,體驗、了解自己的文化是何等幸福的事!期盼這些小小種子發芽茁壯時與他們種植的作物一樣都能為這個世界、社會盡最大一份心力。

clip_image005
▲希望剛種下去的玉米和今年年中收成的稻子一般,陪伴我們幸福平安的長高長大。

實穗線上展覽─關於糧食自給率的種種思考

展望下一個十年,台灣的農業究竟是振衰起敝,亦或是繼續沉淪,取決於我們對於土地價值的詮釋,旗美社大將會繼續在農村中耕耘,正如那些默默守護土地的農民。

當你走進搗蛋藝術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農村中常見的稻田景觀,為了讓大家有置身農村的感覺,工作人員特地到休耕的田地,找到已經結穗的再生稻,並設法移植過來,創造了一畦稻田,並提供土壤與水份,讓稻穗可以在搗蛋基地維繫生命,帶給大家鮮活的農村意象。
1029393884
1029393885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在農業結構改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之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嚴重衝擊台灣的農業、農村、及農民。為了喚起大家對於糧食自主權的重視,展場中透過一字排開的麻布袋與米袋中所裝的稻穀數量來呈現糧食自給率的變遷情況,其中麻布袋與塑膠米袋則顯示了台灣農家慣用的工具也隨著工業化的開展而產生替換。
行政院農委會每年都會計算出該年的糧食自給率,但此數據究竟是如何算出來的,透過計算公式的說明,讓大家更明白左右糧食自給率高低的因素為何。
1960年代台灣的糧食自給率超過100%,代表台灣的農業生產除了能完全供應國內的糧食需求,還有餘力出口糧食,但曾幾何時,逐年下降的糧食自給率,逐年減少的可耕地面積,台灣的農村走向凋蔽,農業衰微,老農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
1029393887
「實穗」作為此次展覽的主題,呈現旗美社區大學十年來在農村地區的耕耘成果,正如結實纍纍的稻穗等待收割,並展望下一個十年。
展望下一個十年,台灣的農業究竟是振衰起敝,亦或是繼續沉淪,取決於我們對於土地價值的詮釋,旗美社大將會繼續在農村中耕耘,正如那些默默守護土地的農民。

更多展場精彩照片請見: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cmcu&book=90

實穗市集–座談熱鬧豋場

旗美社大今年剛收成的秈糯最適合愛煮甜粥或油飯的媽媽,以自然農法耕種,不灑農藥不施化肥,照顧家裡每個人的健康;南洋台灣姊妹會的辣醬述說了印尼姊妹們思鄉之情,新研發的蒜香與香茅兩種口味,滿足挑嘴又嗜辣的味蕾……

11月5日至11月21日這段期間,在高雄的生日公園裡,我們希望透過展覽及系列的活動,邀請都市的朋友更認識農村,也認識災後努力重建的社區。

生日公園位於在四維三路上,在搗蛋藝術基地裡,一樓有來自美濃的稻田,邀請您共同來關心糧食自給率的問題;四周的牆面上則呈現高雄縣市主要的兩大源頭流域─荖濃溪與楠梓仙溪,帶您認識河流沿岸的鄉鎮風貌;沿著終身學習綱領來到二樓,竹林背後是莫拉克風災後藝術家駐村的社區成果呈現,有六龜荖濃的農村社區劇場、小林社區的雕刻巧拼與大鼓陣影片、甲仙地區的掛布則呈現災後重建的過程。

實穗市集:把新鮮的帶回家,把感動的帶進心裡

11月13日,下午的兩點至五點,在搗蛋藝術基地二樓戶外的木棧平台,我們邀請了旗美九鄉鎮的農友、社團組織,帶著他們新鮮的蔬果、真誠的故事前來和你交朋友。

旗美社大今年剛收成的秈糯最適合愛煮甜粥或油飯的媽媽,以自然農法耕種,不灑農藥不施化肥,照顧家裡每個人的健康;南洋台灣姊妹會的辣醬述說了印尼姊妹們思鄉之情,新研發的蒜香與香茅兩種口味,滿足挑嘴又嗜辣的味蕾;三分顏色布工房以繁複細緻的工法,染出一塊一塊顏色自然又純粹的布,讓你將青山綠水帶在身邊。

實穗講座:縣市合併之後-大高雄市民的終身學習願景

11月14日,週日下午三點,在搗蛋藝術基地內,我們還要來談談縣市合併之後,成人的終身學習之路該何去何從。

由高雄縣市五所社區大學共同發起的「建立高雄市終身學習綱領──社區大學發展的願景」,提出成人的終身學習想像,在少子化和高齡化愈來愈顯著的現代社會裡,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已成為高雄市人口的多數,除了忙碌於工作、家庭之外,成人應如何追尋更高的自我實踐與學習機會呢?

社區大學在高雄已成立十年之久,且讓我們來聽聽長期推動成人教育的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陳銘彬和旗美社大課程委員會召集人王敏州,兩人分別以城市和農村的觀點,對談大高雄市民的終身學習願景。

由旗美社大書法班學員所繕寫的終身學習綱領,貼滿展場內每一步走上二樓的階梯,邀請民眾在一步步行走的過程中,一起來思考關於自己的學習權利問題。

免費帶走農村的陽光與養分

清晨,彎腰取出美濃的一塊稻田,帶著清新的晨露和稻香,就想讓您免費體驗;又一個透早,小貨車開進杉林的竹林,用農人慣用的柴刀砍下枝枝綠竹,趁鮮綠把竹葉香雙手奉上。

展場內的稻田與竹林在21日講座結束後,開放民眾自由索取。來自美濃的土、稻桿和稻子是種菜施肥的絕妙好物,不論是家中的盆栽或陽台農園都極為合適;來自杉林的竹子,適合喜歡動手DIY的你,做成各式的竹器,可以做成花盆、筆筒、椅子、竹筷等。歡迎帶走大把農村的陽光和養分,完全免費。

展覽地點:搗蛋藝術基地(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178號,生日公園)

展覽時間:11/5—11/21(週四至週日,下午三點至晚上九點)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