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鹽景(1)鹽份子民的探索

原來這些破陋的小建築都是當時鹽民們生計上很重要的地方,瞭解之後,不再覺得毫不起眼甚至有礙觀瞻,反而對它們憑添了許多敬意。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

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獻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

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IMG_8617

從明鄭時代開始的鹽業歷史

原來台灣有紀錄的鹽業歷史從明鄭時代就開始了,早在鄭成功來台時,陳永華將軍就在北門一帶教人民製鹽,現在北門鄉的「永華村」就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日據時代殖民政府大規模的規劃鹽區和鹽田,創立了產製運輸的程序,還建設了鹽田鐵路,也留下許多大小建築物,奠定了台鹽的厚實基礎,也開創的台灣鹽業的鼎盛時期。

國民政府接收了日本的製鹽產業,大致還是因循原來的作業程序,但早期都還是肩挑鹽的採收方式,直到民國76年才開始改用機械採收,這是鹽業的一個大革命,原來的許多設備開始被棄置荒廢,成為歷史陳跡。

也由於台灣的工資昂貴,海鹽採收不敷成本,漸漸不敵便宜的外國湖鹽,台灣的鹽場終於在2002年停產,走到歷史的盡頭。如今只剩下一些遺跡讓我們憑弔和想像當年的風光。

製鹽原來是這樣…

鹽場的規模比我想像的大太多了,從小看到鹽民在一畦畦的鹽田中扒鹽、擔鹽的景象,以為只要把海水引到鹽田中,經日曬蒸發就會有粗鹽結晶出來,其實並沒那麼簡單。

今天我們在許老師的引導下,才見識到鹽田的真正結構,把海水從海堤外引進來要有巨大的水閘門,經由「集水道」分區引到內陸,鹽池又因濃集程度不同,分成「大蒸發池」、「小蒸發池」、和「結晶池」,另外還要有輸送濃縮滷水用的「輸滷溝」系統等。

收集好的鹽要有「鹽堆地」放置,然後用鐵路或卡車運走。本來這些各類池子自從廢棄後都成一片汪洋,根本看不出裡面有分格,以前我經過這些地方,都以為這是魚塭,不知道這些原來都是鹽田。

今年由於苦旱少雨,這些鹽田的積水乾涸了,才重現了本來面貌。許老師教我們看,格子最小的就是蒸發池,通常連續四格,再來是較大的小蒸發池和更大的大蒸發池,車子一面跑,我們一面看,一面數,相當有趣。

鹽田的底部結構分「土盤田」和「瓦盤田」兩種,台區、鹽山一帶的是土盤田,要用「石輪」來壓實鹽田底部,石輪很重,鹽田廢棄後,偶而還可見到留在鹽田中的石輪。井仔腳一帶的是瓦盤田,鹽田用瓦片或破碎的碗、甕墊底。

我們認為瓦盤田生產的鹽應該較好,但許老師說,瓦盤田的鹽水蒸發快,結晶的鹽顆粒不實,土盤田的顆粒較硬,品質較好,這倒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又後來改用機器採收,底土會隨結晶鹽一起刮起來,不能用機器採收的瓦盤田就漸漸少了。

要從集水道或集滷溝將海水或滷水打入鹽田,早期是用水車。在鹽山旁的體驗區,架設了幾個大小水車供參觀的人親自下場踩踏,在井仔腳的鹽場也做了幾個。不過那都是後來造的,應該不是以前留下來的。看似簡單的踩踏動作,若是不得要領,還是很難順利踏動它,不少人上去後,手忙腳亂,就跌跌撞撞敗下陣來。

後來有一位鄉土工程師造了六片扇葉的風車代替水車來抽水,那時候一座座的風車矗立在廣袤的鹽田中,景致一定非常壯觀。不過一旦遇到無風的日子,風車就停擺了,所以後來抽水機出現,這些風車也就走入歷史。許老師帶我們看鹽山北方目前可見的唯一一座風車,小小的,只有四個葉片,不是當年的型制。

IMG_8675

以前經過潟湖一帶的鄉野,常常見到在路旁、堤岸或遠方有一座座小小的、破舊的、甚至已經傾圮的小寮房,點綴在平曠的地面,不但不起眼,還覺得有礙觀瞻。今天許老師不厭其煩的指點給我們看,那一個是工具寮仔,是鹽民當年在野外放置各種工具的地方;那一個是修繕寮仔,是專事整修工具的寮房;那一個是抽水馬達房,水車、風車時代過後,就靠這些馬達來抽鹽水。

原來這些破陋的小建築都是當時鹽民們生計上很重要的地方,了解了這些,不但不再覺得它們不起眼、有礙觀瞻,反而覺得它們對這片土地的風情有畫龍點睛之妙,對它們憑添了許多敬意。

(閱讀南瀛鹽景(2),請點選這裡)

老醫師小故事-默默行善的蔡萬述醫師

蔡萬述小女兒蔡雀音說,父親留下許多身教,每逢冬天,父親交待母親要去打一床棉被或買一包米,以贈送給某生活窮困的村民,而且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嚀母親說:「記得一定要從後門拿給人家」,這種處世態度…

除了廣為人知的菁寮醫生梁耀明以外,早年後壁鄉菁寮地區尚有一位優秀的西醫師蔡萬述。

民國前2年(1919)出生於嘉義義竹的蔡萬述,年長梁耀明一歲,蔡家在義竹原本家大業大,擁有船隊,但是在一次颱風中船隻遇難,船員後來被其他船隻救起,但他的父母卻面臨了船員賠償的龐大債務,因而傾家盪產,經商也失敗,於是帶著蔡萬述等一家大小搬遷至菁寮來賣豆腐。

長大後,學醫的蔡萬述先是受聘、任職於蒜頭糖廠衛生所,二次大戰終戰以後,在他大約40幾歲時才自行開業,於現在的「萬味香醬油工廠」斜對面開設「濟生診所」,當時雖然主治內科,但早年醫療不發達、幾乎不分科的情形下,一般外科及眼科等也都能處理。

990628jiiuogoigio-360.jpg
蔡萬述醫師小女兒蔡雀音取出所珍藏「濟生診所」木製門牌,診所開業時它就懸掛於門口,具有紀念價值。

蔡萬述認為:「打營養針不比自己吃下食物來得好」,所以雖然有時村民主動要求打點滴,但除非真有必要,否則他不會為了多賺錢而幫忙打針。蔡萬述雖然一直到晚年仍為人診療醫病,但他個性豁達不與人計較,晚年時更培養出盆景園藝、木雕及竹雕創作等嗜好,只要發現村民有要丟棄的廢木頭,常常主動撿拾回家並經過一番巧手改造成美麗的藝術品,作品曾參加老人藝品展且榮獲冠軍,所以他晚年可以說是每天接觸美的事物,生活怡然自得,於民國75年(1986)時在睡夢中安然辭世。

3
蔡萬述醫師雕刻作品因被竊,留下來的不多,圖為其僅存作品(局部)。

蔡萬述小女兒蔡雀音說,父親留下許多身教,記得小時候每逢冬天,就常常聽到父親交待母親要去打一床棉被或買一包米,以贈送給某生活窮困的村民,而且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嚀母親說:「記得一定要從後門拿給人家」,這種為善仍處處替人設想,不讓對方感覺是在施捨的處世態度,至今仍然深深影響了蔡家的七個兄弟姊妹。

也因為這樣的胸懷,雖然鄉村地區賒欠醫藥費的情形是司空見慣,但蔡醫師總是盡量給人方便,以醫病為先,常常等到歲末年中村民們農產收成後,手頭寬裕些的時候,再請人拿著欠條向村民慢慢收款,當然也時常有拿不到錢的情形,但他也大多不計較。

1
濟生診所建築閒置許久,門口仍見寫著「蔡萬述」的小牌子。

蔡萬述還長期為台南教養院院生診療達十幾年的時間,且幾乎是義務性質,僅收取一點車資,院方為了感謝蔡醫師的無私付出,主動幫他提報內政部「十步芳草錄」、「好人好事」事蹟評選,數次都獲得肯定與表揚。蔡萬述醫師雖然行事低調,不喜歡出鋒頭,但他對於地方的醫療貢獻很大,至今許多村民都仍深深感念著他。

319旅行事誌-台南水道水源地 (2) 山仔頂淨水池

「原台南水道」2005年9月公告為國定古蹟後,從此「原台南水道」的命運就隨著公文到處旅行。今年五月開始陸續發生「鑄鐵通氣管罩」遭竊的事件,6月22日見諸報章,這才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似乎,這是所有古蹟的宿命!

編按:本文為作者歷史建築旅行記錄系列之「原台南水道水源地」之2(之1請點選這裡閱讀),文中藍色字均為可點選觀賞的圖片,請大家記得動手閱讀!

─────────────────────────────────────────────────────

原台南水道」國定古蹟的另一部分「山仔頂淨水池」,位於「水道水源地」南面的坡地高點。水源係抽取的曾文溪表層水經沈澱、過濾、淨化之後,經由唧筒加壓送水室加壓,以兩條14吋的鑄鐵管輸送至山仔頂淨水池中儲蓄,後再轉由淨水池左右二條20吋的鑄鐵管,採用高低落差的重力原理,將水輸送至台南市街。

在進入「山仔頂淨水池」前,山腳下有一幢「量水室」磚砌建築,雖然閒置荒廢但灰泥簷線、雨遮托座裝飾無礙於與紅磚產生的對應美感。「山仔頂淨水池」的功能乃儲存與配給已過濾的清潔水,所以必須有完整的覆蓋以防止日光照射與雨水的污染,週邊林蔭繁茂,主體建築又為仿石砌外飾左右又有兩座圓頂翼樓,遠眺仿如一座防衛堅固的小型城堡

990627poolhigyfudsc_2448-45.jpg
舊台南水道水源地之山仔頂淨水池 (正面主入口)

「山仔頂淨水池」採雙池儲存,水池採半地下室開挖,為方便管理主入口與中央通道設於中軸線上池上左右兩端各設置水質檢驗室(仿如左右防衛翼樓)通道後方設抽水室三角山牆上塑有「南水」標誌文字。淨水池均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與門窗均採仿石砌外飾,圓拱中崁拱心石砌,簷柱並放大尺寸處理,營造出堅定穩健的建築風格。 淨水池上方覆土與植披約90公分,並設有59個鑄鐵通氣管柱,陣列整齊,功能與工藝兼具,更是令人驚歎

「山仔頂淨水池」環境清幽,林木密佈,可有效恆定淨水池水溫,避免水質劣化。且「淨水池」為水道供水系統中的最末端與使用端的關係密切,在水源與軍事安全的考量下,更必須選擇茂盛樹木或竹林的山區作為掩體,並可避免人為的破壞,傳統上均為禁止進入的管制區域。

「原台南水道」2005年9月公告為國定古蹟後,11月13日台南縣政府風風光光舉辦了一場「升格禮讚」,活動後「原台南水道」的文化支票滿天飛,但從此「原台南水道」就隨著公文到處旅行。今年(2010年)的五月份開始陸續發生「鑄鐵通氣管罩」遭竊的事件,6月22日見諸報章,這才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只是不知道這次「熱度」可以維持多久?似乎,這是所有古蹟的宿命!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劉俐伶碩士論文)。
上水道於城市近代中的角色變遷-以台南水道發展脈絡與轉型為例(台大城鄉所/李宛諭碩士論文)。
台南水道~山上水源地
台南縣文化處-原台南水道
文建會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原台南水道
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
濱野彌四郎(1869-1932)

319旅行事誌-台南水道水源地 之1

位於台南縣山上鄉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山上淨水場」(原台南水道),「原台南水道」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水道系統之一,更是全台目前保存日治時期最完備與規模最大的自來水設施。日治時期的台南市….

編按:本文為作者歷史建築旅行記錄系列,文中藍色字均為可點選觀賞的圖片,請大家記得動手閱讀!

990627shiohiiugo-500.jpg

「原台南水道」的歷史重要性

在拜訪過「台北公館水道水源地」、「高雄大樹水道水源地」之後,自然不能遺漏位於台南縣山上鄉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山上淨水場」(原台南水道),「原台南水道」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水道系統之一,更是全台目前保存日治時期最完備與規模最大的自來水設施。

日治時期台南市(台南州廳所在地)為台灣第二大城市,但水道的起造卻是在領台17年(大正元年;1912年)後才開始,卻又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原料短缺,工事費用暴增至400多萬圓的天價,加上1920年台灣行政區制改正,工程再延遲至大正11年竣工,工期前後歷時10年。

原「台南水道」雖創設不僅波折,工程更是耗費鉅大,但啟用終至日本戰敗結束統治,台南水道均維持其原建工事與給水系統,並無大幅擴張與變動,足見擘畫之周詳。

戰後,「台南水道」更名為「台南市自來水管理處」簡稱「台南水廠」,水源地則更名「山上淨水場」。1973年因水源交換計畫,山上淨水場部分功能移轉停用。從1973年到1994年經歷近20年的沉寂,山上鄉地處偏遠,又無重大開發計畫,「台南水道」得以完整保存迄今。

1994年-1995年大幅整理老舊水道廠辦設施與環境,重建台南水道風貌,2001年「原台南水道」在歷史建築百景中名次排名第19,引起全國各界高度關注。

「原台南水道」離台南市僅21公里,腹地廣大,目前為水源管制區,並未對外開放,又地處偏遠鄉鎮沒有人為的破壞,主要建築與設施保存完整,生態資源豐富,但囿於土地與地上建物產權分屬台南市政府、自來水公司,台南縣政府對於劃定古蹟保護一直猶豫不決而陷入膠著。

2002年11月25日台南縣政府決以「原台南水道」名稱逕行公告為「縣定古蹟」,但公文發布前台南市政府、自來水公司並不知情。也從此開啟台南縣、市史無前例的換地計畫,但現今在台南縣、市合併為「新南市」之後,已經迎刃而解。

2003年12月台南縣政府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古蹟現況調查與整體規劃,並據以申請升格為國定古蹟,2005年9月29日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這也是原古蹟管理權責單位-「內政部」移轉「文建會」前,最後一件公告的國定古蹟,見證了「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05年重大的變革

image
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台南山上淨水場–台南水道水源地 (台灣僅存最大最完整的快濾 筒室)1920年間自英國進口

「原台南水道」的空間特色

「原台南水道」古蹟定着範圍廣達57公頃,分為「水道水源地」、「山仔頂淨水池」兩大區域。「水道水源地」主建物包括「快濾筒室與事務所」、「送水唧筒室與火力發電室」,附屬設施有「便所」、「工具室」、「第二唧筒室」、「防空洞」與煙囪遺跡。「山仔頂淨水池」的建物則包括「量水室」、「淨水池」、「抽水室」、「檢驗室」、「鑄鐵通氣柱」,完整呈現日治時期台灣上水道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

進入「山上淨水場」大門,即見1952年所見的「快濾池室」,目前為保全管理室,前方有一尊濱野彌四郎雕像,這尊雕為奇美董事長許文龍在2005年捐贈以感念濱野彌四郎對台灣的貢獻。而原立「飲水思源」卻被棄置在快濾筒旁,似乎也有不尊重歷史之嫌;在歷史古蹟中仍在「去中國化」、「去殖民記憶」的擺盪中。

快濾筒室與事務所」位於淨水廠西側,為磚造前後連棟建築,快濾筒室採雙層西式桁架,節點以螺栓與鐵件固定,屋頂為雙披水,中央凸起部分類似「太子樓」加窗戶,以利於熱空氣排放。室內14座快濾筒及零組件全自英國進口,至今保存十分完整,為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快濾筒設施,極具歷史意義,後方則為管理「事務所」採磚砌拱廊建築風格樸素優雅

在「快濾筒室」東邊為「加壓唧筒送水室及火力發電機室」鋼筋加強磚造建築,高聳而剛性的建築線條,強硬地屹立在地面上。由於功能不同,在結構與空間上也有極大迥異。「加壓唧筒送水室」有四部1915年製造的橫式加壓幫浦,二樓為管理空間,拱圈托座均採圓拱式,以緩和工廠生硬的氣氛,外開式大型的長條窗,更強化通風採光的機能,更憑添建築的風趣。

從二樓有小梯可直接下達發電機組室,發電機組已卸除,空無一物鍋爐間建築則直接挑空處理,牆體仍遺有通風管路圓孔,而室外的巨型磚造煙囪僅存基座,若非解說外人很難理解遺跡的功能。右外側則仍保存「第二唧筒室」「工具室」、「芳空洞」等設施。而為強化建物耐震與穩定度,兩幢建築均強化柱體基腳加寬與放大處理,並有設置扶壁的構造

整體而言,台南水道水源地建築以著重內部空間的實用機能為導向,外部不多做裝飾,呈現昔日產業建築的共同樣貌。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劉俐伶碩士論文)。
上水道於城市近代中的角色變遷-以台南水道發展脈絡與轉型為例(台大城鄉所/李宛諭碩士論文)。
台南水道~山上水源地
台南縣文化處-原台南水道
文建會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原台南水道
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

瓜農守護神-宋王公

這間有應公廟最特別的地方是設有籤詩,據廟公表示,種哈密瓜農或辣椒的農人最常來問事,因為這類作物怕水,他們總是來詢問適當的播種時機,好避開雨水豐沛的期間;卻幾乎不曾見過稻農以耕種事來廟裡請示。

宋王宮為台南縣後壁鄉有應公廟,奉祀神靈宋王公,廟的地點座落在「前菁寮」聚落的菁豐村7號,臨主幹旁,空間明亮,規模較大,幾乎不見一般有應公廟常有的矮小與陰暗感,在炎熱的夏日午後,廟前樹蔭下還聚集了一群老人,正神情專注地圍坐著,等到我湊近一看時,才發現人群中央有盤棋局正在分出高下,就像是在庄廟前埕常見到的景像一般。

6-1
宋王宮位於前菁寮大馬路旁。

這廟是由鄰近的菁寮、菁豐、墨林、崁頂、後廍等五個村共同合資興建,於1969年建成;而於1975年重建且增設會議室;到了1977年,為避免天公爐受雨淋,又建拜亭。廟方設有管理委員會,首任主委為菁寮村進成自轉車店創立者黃添丁,第二任是墨林村黃文奇,現任第三任則由菁豐村黃祥山擔任。

6-2
宋王宮拜亭下

建廟緣由則需從日治時期說起,那時在今廟身後方曾有座倉庫,地主在此銷售蕃薯簽給人做牲畜飼料維生。有一次,蕃薯簽堆突然自燃焚燒,請示菁寮庄廟徳馨宮內的姜府千歲,經王爺指示,才知倉庫後方有座小祠,因年代久遠,被掩蔽住,地主渾然不知,遂致使倉庫將其擋住,需做處理。

一開始地主猶半信半疑,但正當他望著一堆被大火燒過、浸過水、早已乏人問津的蕃薯簽感到苦惱時,突然來了一位陌生的年輕人,付款爽快地將其全數收購,雖然後來知道是嘉義酒廠買來發酵製造酒精用,但地主眼見無用之物竟然還能賣錢,加上他弟弟不久前因事故身亡,自己又遭祝融災害,心裡覺得很不平靜,才願意相信確有其事,無條件將地獻出來建廟。

宋王公,相傳是明末清初鄭成功麾下將軍,英靈亡後,士兵感念其德,建祠奉祀。其神威可由拜亭前柱楹聯「宋氏顯神威香火氤氳安海嶠,王恩浩福地空宮亭壯麗鎮菁寮」,及後柱楹聯「宋公靈弗替萬古長昭日月,王者德無私五村共仰幈幪」感受一二。

6-3
宋王宮奉祀的神明

廟內有三尊宋王公神像坐鎮正央,無陪祀神明,廟公表示,神像共刻了五尊,其中兩尊由信徒請回家裡設私壇,他還說,宋王公聖誕日為農曆五月十五日,信徒除了五村居民外,更有來自長短樹、平安村及魚寮等較遠村落的信眾。

這間有應公廟最特別的地方是設有籤詩,據廟公表示,種哈密瓜農或辣椒的農人最常來問事,因為這類作物怕水,他們總是來詢問適當的播種時機,好避開雨水豐沛 的期間;詢問生意及婚姻大事者也不少,不過,雖然後壁地區以盛產良質米聞名全台,卻幾乎不曾見過稻農以耕種事來廟裡請示。6-4
宋王宮廟內可求籤詩

老醫師小故事-[菁寮醫生]梁耀明

梁耀明醫師,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有「菁寮醫生」美稱,村民則習慣稱呼他為「耀明仙」。「耀明仙」的父親是義昌碾米廠梁新義的兄長梁新傳,他們從小失去父親,兩兄弟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創造出百餘甲田產成為大地主…

梁耀明醫師,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有「菁寮醫生」美稱,村民則習慣稱呼他為「耀明仙」。「耀明仙」的父親是義昌碾米廠梁新義的兄長梁新傳,他們從小失去父親,兩兄弟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創造出百餘甲田產成為大地主,所以梁耀明出生時家境已十分富裕,一家人住在今「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這棟四合院內。

990529-jigliaooshui-400.jpg
重仁診療所今已成為墨林農村文物館。

梁耀明畢業於台北醫專(台大醫學院前身),學成後奉父命返鄉,約於昭和13年(1938)在梁家自宅臨街面設「重仁診療所」,並與出身新營太子宮地區望族的周愛美小姐完婚,當時還有一位隨身丫環陪嫁來伺候她。

4梁耀明周愛美及其長女
梁耀明醫師與名媛周愛美婚後和長女合影。(老照片提供/葉梁雪)

臨街面另一處是時任糖廠原料委員(註1)的梁新傳之營運空間,天井後的內院則為梁家人生活起居場所。這棟建築格局特殊,是4開間的合院建築,由年輕時的莊金良(菁寮著名建築匠師)和他的父親莊才一起興建完成的。

3

四合院的內院原為梁家人起居場所。

與梁新傳熟識的文史工作者蔡文玉說,可能是梁新傳先後擔任烏樹林糖廠原料委員及菁寮農場「苦力頭」(註2)職務,長期與基層工人相處而能體會他們生活艱困,所以常訓戒梁耀明,若有工人請他往診,即使可能被積欠醫藥費,也不能推辭,因往診費用較高,而工人收入微薄,一定是病況沉重無法起身,才不得不央請醫師往診,所以要體諒他們的貧苦之痛。蔡文玉說,梁耀明遵從父親之意,常見到他往菁寮農場去為工人診療。

2
重仁診療所牌匾妥善保存於文物館內。

生於大正7年(1918)的耆老黃水寬也說,「耀明仙」十分勤勞,常於深夜出診為居民看病。墨林村長殷獻政則回憶說,「耀明仙」出診時習慣坐著專人拉的人力車,後來才換成一輛踩踏式三輪車,仍是同一位車伕,記憶裡,這輛三輪車比一般營業用三輪車還要嶄新亮麗許多,因此對它印象非常深刻。

村民普遍認為,「耀明仙」因專業科班出身,診療費比較貴,但也較具療效。梁耀明在菁寮開業約37載,於1968年遷居高雄,後來在60幾歲時過世,老診所空間因而長期閒置,後來經墨林村長殷獻政奔走協調,尋求保存再利用,終於獲得梁耀明兒子梁正隆(高雄重仁骨科醫院院長)認同,於2000年底將空間規畫為「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館內特別設置「明美館」展示早期醫療器材,並收藏原屋主的家居生活器具及文物,以紀念無償提供者梁氏子嗣之先父母梁耀明、周愛美夫婦。

註1:所謂「原料委員」,任務是協助糖廠推廣種蔗,並負責採收事宜,因工作內容牽涉大量人力的調派,所以通常由具影響力的地方頭人擔任。菁寮地區歷任原料委員為莊秀、殷占魁、楊群英、梁新傳及莊長溪等。

註2:菁寮農場成立後,日本人委託梁新傳擔任日語稱為「苦力頭」的職務,負責招募、管理糖廠臨時工,糖廠提供5%佣金做為其酬勞。

菁寮有應公廟─朝柏宮傳奇故事

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往白沙屯方向的大馬路旁的田野上,臨馬路邊佇立一座小祠名為「朝柏宮」,相傳在「嘉慶君遊台灣」前就已存在,清朝名將王得祿還曾在此歇宿過,但經歷朝代頹圮,後來經村民們倡議始重建廟身。

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往白沙屯方向的大馬路旁盡是農田景色,在這片田野上臨馬路邊佇立一座小祠名為「朝柏宮」,相傳在「嘉慶君遊台灣」前就已存在,清朝名將王得祿還曾在此歇宿過,但經歷了幾朝幾代而頹圮,後來經村民們倡議始重建廟身。

990518jigliaoyouying-400.jpg

大馬路旁的朝柏宮

昭和9年(1934)生的現任主任委員莊金才說,自他懂事以來,不曾見過廟身,今廟之所在地原為一片土地,旁有一棵樹木,後來他因數次在此遇到驚險萬分、最後卻都化險為夷的事,使他相信冥冥中必有神蹟庇佑,方能次次脫險,閒談間遂聽到村裡的老輩提起此處曾有一間小廟的事蹟。

2

朝柏宮內部

他說,某日他牽著牛到水溝邊喝水,牛無端突然發作,和另一隻牛「相鬥」,且往村內狂奔,所幸沒有釀成災禍;另一回,他滿載著一牛車的甘蔗葉,將返回村裡時,看見有人地上燒了一堆金紙,說是來謝神,心裡正感覺奇異時,牛車因載重而不穩,險些翻車,他只好將牛車急駛向北面以求平衡,但最後牛車仍然滾進大溝裡,可是牛與人卻安然無事;

還有一次,牛車載滿著蕃薯,行經此地時突然失去重心從側面倒下,在地上連續翻滾了數圈,老一輩的人常說,牛只要翻過身,通常性命就不保,然而事後又無大礙…。其他村人也頻頻遇到相似的感應事蹟,於是眾人起意重建廟身,透過手轎請示,神靈降鑾自道是尤府千歲,村民便為雕塑金身奉祀,西側陪祀註生娘娘,東側為福德神。

3

朝柏宮的中營

第一、二任主委由菁寮村前後兩任村長擔任,莊金才於1981年左右接任第三任主委至今。在1977年前後,當時僅是一落竹拱仔厝式的廟身,約十年後由莊金才擔任主委時,始擴建廟身並增設辦公室與廁所等設施,並依神靈指示興建中營,為一般有應公廟所罕見。不過不知為何緣故,這座廟常遭小偷,不但金爐、廁所窗戶、中營鐵柵門等設施陸續被拆下取走,連神尊亦失竊,後來只好另刻一尊神像奉祀。至於當年的樹木,為了避免擋住廟身,將它稍為移植於一旁,如今已是枝葉茂盛的老樹。

4
莊金才遇到幾次驚險最後卻都化險為夷的事,使他深信有神蹟庇佑。

尤府千歲千秋日為農曆二月十一日,信徒常擇此時捐獻,特別的是,一般小廟鮮少刈火,但此廟曾至雲林三條崙海清宮(包公廟)刈火五次,及台南四草媽祖廟刈火四次,因莊金才亦長期擔任菁寮村與墨林村兩村庄廟-德馨宮的金獅陣「館主」(約1974~2005年),負責金獅陣相關事宜,因此陣頭出動菁寮金獅陣,並聘請外地的鼓隊與電子琴花車等等,陣頭加上信眾,往往都需出動四、五輛遊覽車,隊伍浩蕩,莊金才形容是「廟小場面大」,亦是這間小祠有別於其他有應公廟的一項特色。

傳統合院建築的諦造者 ─訪木作匠師莊舜卿與莊天輕

實際造屋的經驗,莊舜卿說明,早期諦造一間合院,施工期至少要兩至三個月,格局規模依主家財力狀況而不同,但以建「五間厝」者居多,主家在日後富裕些時,有些則再增建「伸手」。而古人云:「一丈廳,九尺房」…

菁寮地區有許多傳統建築匠師,早期曾有兩大班,一是由莊金良領導的匠師群,另一是人稱「鑿厝基仔」領頭的班底,規模以前者最大,所以探討莊氏家族史,猶如翻開一部菁寮地區合院建築發展史。

990513chuantngjio-455.jpg
莊舜卿與莊天輕。莊舜卿(右)親手繪圖說明傳統合院壁面構造,直線為木材,曲線為「竹拱仔厝」,兩側「竹拱仔」彎曲方向一致以求美觀,下方為磚造部份。

莊金良的兒子莊舜卿(昭和9年生,1934)說,祖父莊才便開始從事此業,他的七名子女中,大伯莊賜、二伯莊平、父親莊金良(行六)及叔叔莊魚等四兄弟承襲家業,除莊魚為土水師外,其餘兄弟都是出色的木作匠師。起初由莊賜、莊平、莊金龍、莊魚昆仲合力經營,後來莊賜、莊平相繼歇業,莊魚早逝,晚期由莊金良獨領一班門徒沿續著家傳事業。莊金良,村人習慣稱他為「良師」,約民國前2或3年生,享年77歲。

莊舜卿說,由於聘請父親造屋的人很多,業務量大,因此除了門徒,還有許多自其他地區來的師傅依附在這班底下,當時聚集了超過30位土水、木作等各類匠師。他說,早年交通不便,某地要造屋,往往派一批工匠前往該地住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人家需負責群匠的三餐與住宿問題,如此直至新屋完工後整批工匠才返回,於是在如此的作業型態下,若工匠人數不足,便無法同時承接太多委託案。小莊舜卿兩歲的莊天輕,是良師徒弟,也是莊天輕妹婿,他也表示,盛況時常有三、四處不同施作地點於同一日舉行「上樑儀式」的情形,日子過得非常忙碌。

2
此處以「小蕗」檜木做為客廳橫樑。

至於實際造屋的經驗,莊舜卿說明,早期諦造一間合院,施工期至少要兩至三個月,格局規模依主家財力狀況而不同,但以建「五間厝」者居多,主家在日後富裕些時,有些則再增建「伸手」。而古人云:「一丈廳,九尺房」,可知早期內部空間主廳寬為一丈、房間九尺,但日治後期至戰後多已演變為較為寬大的主廳十二尺、房間十尺型態。

3
「甲扇型」屋頂弧度優美。

造屋步驟是先由主家聘請地理師以羅盤依風水定出方位,之後由木作師傅對準指針方向,以兩塊磚埋入土裡固定,稱為「合磚」,此後直至接近完工進行地板工作時才能將其取下。合磚後,便可依此定出中軸線,木作師傅審視周圍地勢與環境條件(如主廳正向需避開其他房舍屋角或樹木等),定出稍左或稍右於合磚的平行線做為中軸線,再依中軸線向左右各畫出六尺長,合計十二尺,便是正廳的位置及空間大小。

接著還要設地基,以及整個建屋最高潮及重要階段的「上樑立壁」,這個階段也需先請地理師先擇定良辰吉日,匠師們在此之前則預先將所有構件先行分別製作完成於一旁備妥,等時辰一到時,架上中脊大樑,便叫「上樑」,接著將主廳左右兩面牆壁立起,此動作稱為「立壁」。上樑時,匠師需唸祈福咒語,咒詞極長,莊天輕至今仍倒背如流。此後,其他各部份便可接續進行,直到完工時再隆重舉行謝土儀式。

4
日式「車通型」屋頂。

匠師一般「包工不包料」,但由於購料有專業性,因此大多仍由匠師帶著主家同往採買。莊舜卿指出,傳統合院木構型態有三種,具財力者全用木材;經濟中等者,木材搭配「竹拱仔」,稱「杉甲竹」;成本最低者是全數以「竹拱仔」構成,但因極易損壞,所以此類建築至今已極罕見。

至於木材類型,福杉多見於清朝時建造的房屋,因本地不出產,皆自大陸運至,俗稱「過鹹水的」(渡過海),質性堅硬,日治以後則以檜木居多,質性較軟,我們可從一些古蹟與歷史建築得到印證。其中,檜木品質還有優劣之分,樹幹外圍屬質佳的「上材」,多用於門窗等小木構件;樹幹中央者品質次等,稱為「蕗炊仔」,表面有坑洞而易斷,適用於樑柱等大面積部份。其中僅坑洞不多的「小蕗」尚能作為橫樑,但滿是坑洞的「大蕗」極易斷裂,只能另做他途。

屋頂型態也有不同,有傳統紅瓦厝的「甲扇型」屋頂,線條優美,其弧度需經過精細計算,方能使雨水順勢流下,另一種為日治時期開始盛行的斜直式屋頂,俗稱「車通型」。

 5
莊舜卿隨身使用的小工具。

被汙染的土地 3之3-爐碴何處去

黃煥彰指出,歐盟在2004年就訂出一些規範,爐碴第一不能在易淹水地區,第二不能跟水接觸,「我們現在不但在易淹水地區,又直接在河道邊,這樣的工程簡直在毒害台灣人民。」高雄縣大坪頂駱駝山,混合爐碴、集塵灰….

本文為資深記朱淑娟於公視製作的深入報導專題文稿,系列共有三篇,本篇為3-1,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點選這裡:

<被汙染的土地 3之1>追尋環境正義

<被汙染的土地 3之2>農地污染何時了

公視將於今日(5月10日)周一晚間10點,於「我們的島」13頻道播出,請大家準時收看。<被汙染的土地>採訪/撰稿 朱淑娟  攝影/剪輯 葉鎮中

990510shuiuybiugtii-420.jpg

台灣一年因電弧爐煉鋼產生150萬噸爐碴廢棄物,爐碴含有鉛、鋅、銅、鎳等重金屬,環保署認為爐碴重金屬不易溶出,因此開放可再利用做為道路級配、水泥原料。

問題是,重金屬是否真的不易溶出還有待舉證。而且有業者將爐碴非法棄置,還有的將爐碴混入重金屬含量高、且含有戴奧辛的集塵灰,導致最近接二連三爆發爐碴與集塵灰非法棄置、或不當再利用事件。

廢棄物管控不善,最後汙染都回歸土壤。爐碴混合集塵灰汙染土壤的事件像未爆彈,不積極管控,類似戴奧辛鴨、重金屬稻米等公害事件,隨時都可能引爆….

台南縣七股鄉鹽埕村,是一個典型的海邊小鎮,七股潟湖風光明媚,村民依海為生。沒有化工廠汙染,這裏的牡蠣特別肥美香甜。平靜的小鎮,最近因不遠處台61線被發現路基滿佈爐碴,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中華醫事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拿竹子敲打爐碴土堤,「這是61號公路的級配,把爐碴拿來當級配,現變成魚塭的土堤,像這一顆應該就是集塵灰。還是有發現集塵灰,戴奧辛含量一定超過土壤管制標準,集塵灰是有毒廢棄物,怎麼會有集塵灰在公共工程裏面?」

爐碴是煉鋼時爐床底部產生的廢棄物,重金屬含量高,依台南社大今年四月採樣,包括鉛、鋅、銅、鎳都超過土壤管制標準。

爐碴重金屬不易溶出?

image

但環保署認為爐碴性質穩定、且重金屬不易溶出可再利用。環保團體卻質疑,爐碴經長期風吹日曬雨淋,難保不會溶出或風化成微細顆粒,進入食物鏈,基於保障民眾健康,爐碴再利用應避開土壤、水源等敏感用途。

在台61線發現各式各樣的爐碴,許多未經破碎也未經過篩選,「你看這些石頭表面就有銅綠,可能因海邊風很強,這些爐碴風化後就變小顆粒,變灰塵,或沉降在魚塭裏。」黃煥彰說,「風險更大的是這些含重金屬的爐碴,泡在水裏,會慢慢溶出,八八水災前這河道都養牡蠣,這會不會造成重金屬含量偏高?」

公共工程應建立爐碴再利用工程規範

從曾文溪堤岸彎進台61線公路,一路往北,是一望無際的七股潟湖。走進台61線路基,發現佈滿各種型狀的爐碴,有的已變成粉末與土壤混合無法分辨。生鏽的鋼筋冒出頭,鏽蝕已擴散染紅土壤。有的則明顯看出銅綠。

黃煥彰認為,路基臨近水源,且是魚塭共用的水域,「如果可以用來做道路,變成一個河道的土堤,對河道安全影響重大的。」他呼籲公共工程應建立嚴格的施工標準及規範,否則將帶給當地居民很大災難。

鹽埕村民李銀治說,台61線在興建時,有包商把還有餘溫的廢鐵爐碴直接倒在路基,不符合再利用程序。他曾經被聘當臨時工從爐碴堆中撿拾鐵片。他並不知道那就是爐碴,否則一定反對到底。

「我們是傻百姓,不知毒素是什麼。」李銀治說,政府做公共設施之前,不論包商用的是土方還是爐碴,應該跟百姓說明是否安全。

無辜漁民恐慌 爆衝突

image

七股潟湖是重要的牡蠣養殖區,一傳出爐碴汙染事件,漁民生意立刻受到影響。七股龍山村漁民表示,當天牡蠣完全賣不出去,都是因為鹽埕村民揭發爐碴事件,隔天一早相約到鹽埕村抗議。

消息曝光後龍山村民來兩部卡車,到鹽埕村抗議,鹽埕村民不甘示弱,全身包得只剩露出兩個眼睛、正在挑牡蠣的婦女也跑來助陣。

「我們龍山村全都靠蚵仔生活,這邊田也種不起來,都是鹹水,全村人都靠養蚵仔。」龍山村漁民陳祥麟說,汙染消息曝光消費者對七股的蚵仔沒信心,現在正是蚵仔最肥的時候,「番仔叫我們延後等澄清時再來跟我們拿。」

政府未防範汙染在前,事後又未即時處置,讓無辜的漁民產生衝突。為了避免爐碴再利用引發疑慮,學者建議爐碴不應只開放、不管理,應訂定更嚴格的管理規範。

爐碴再利用應避開土壤、易淹水地區

黃煥彰指出,歐盟在2004年就訂出一些規範,爐碴第一不能在易淹水地區,第二不能跟水接觸,「我們現在不但在易淹水地區,又直接在河道邊,這樣的工程簡直在毒害台灣人民。」

事後環保署也正面回應,修正爐碴再利用規範,不得與土壤接觸、不得用於農業用地、或自來水保護區。

環保署土汙基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表示,已要求工業局修訂爐碴再利用規範,希望爐碴不要跟土壤接觸、不要影響到農地,因為農地要種植、養殖、畜牧。另外也不能影響到水源區,「這是一貫堅持的原則」。至於其他管道如何再利用,他認為只要有法令管制,應該就沒有問題。

不過,如何監督業者合法再利用、並舉證爐碴再利用的確沒有危害、同時避免爐碴被非法棄置,環保署有必要提出更嚴謹的規範,才能說服民眾,減輕對爐碴的疑慮。

爐碴堆置農地已半年 至今未清除

image

距離鹽埕村1小時車程外的台南縣後壁鄉,去年底也發生爐碴堆置汙染農田事件,環保署檢測總計有5筆農地鉻濃度超過土壤管制標準。在農地上堆置爐碴已違反區域計畫法,但事件至今已半年,爐碴依然尚未清除。

後壁鄉農民陳信璋的稻田去年被驗出鉻濃度超過標準,環保署要求汙染行為人超翔公司整治,但田間的爐碴並未清除乾淨,農水路上明顯殘留許多爐碴。重新種植的稻穀已長出稻穗,令人擔心這批稻米能否通過重金屬檢驗。

蔡鴻德說,已確定超翔是汙染行為人,而汙染到農地就要負責鏟除、銷毀、整治,然後才還給農民。這些農地已經環保局驗證後才讓農民種植。

稀釋法整治農田 總汙染量並未減少

環保團體則質疑,農地汙染後多半採「稀釋法」整治,並立即恢復耕作。但稀釋法只是暫時讓汙染不要超過標準,汙染物濃度並未減少。過去環保署用稀釋法整治的農地,後來證實,再度受到重金屬汙染的比例相當高。

黃煥彰表示,根據農民描述,業者來上下翻土後檢測沒有問題,他質疑用稀釋法並未減少存留在農田裏的鉻總量,未來種植的作物還是有可能再受汙染。

不過,環保署認為,稀釋法是一種最不會傷害土壤的整治方法,針對已汙染的農地,可改種其他較不易吸收重金屬的作物,以減輕民眾飲食安全的疑慮。但無論如何這只是治標、無法治本,如何防範農地遭受汙染,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為何爐碴再利用工廠可位於農地?

image

距離爐碴堆置場不遠處,是一家爐碴再利用的製磚工廠,完工的磚塊、一堆堆五顏六色的爐碴原料堆置在農地,怪手正在搬運材料,不時揚起灰塵。

附近居民反映只要開窗戶,灰就會飄進屋裏。而居民最想問的是,為什麼有重金屬汙染疑慮的工廠可以設在農地?

黃煥彰表示,台灣過去喊出「客廳即工廠」造成很多工廠下放到農村裏,可能帶來水汙染、空氣、爐碴汙染,他認為應該重新畫定農業保護區。

蔡鴻德則說,工廠靠近農地要看是什麼樣的工廠,如果會產生重金屬的工廠就不好,因為會造成農地汙染。但這部分並非土汙法可介入,希望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等相關法令從源頭把關,後面就會比較好做。

駱駝山 廢棄物的天堂

高雄縣大坪頂駱駝山,是另一處混合爐碴、集塵灰、以及事業廢棄物的非法棄置場址,去年底經環保署檢驗,發現土壤中的鋅、鉛都超過管制標準。至今已經過半年,現場的汙染物不但未清除,還發現被丟棄新的廢棄物。

入口處就看到一大片爐碴,還滲雜一粒粒的集塵灰,大雨來時如果把戴奧辛直接沖刷到水溝,風險很高。黃煥彰說,環保署應優先清除駱駝山的集塵灰。

再往山裏走,大大小小的集塵灰混在爐碴中,道路兩旁原本被樹葉覆蓋的山林已開挖,曝露出更多爐碴與集塵灰。

發現大量集塵灰夾雜爐碴丟棄

image

集塵灰,是煉鋼時集塵袋內所收集的煙塵,含有高濃度的鉛、鋅、戴奧辛,嚴禁再利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集塵灰被亂丟?因為國內處理容量不足,估計還有50萬噸無法處理,不肖業者趁機惡意棄置汙染土壤。

黃煥彰說,「這是控管出了問題」,電壺爐碴可以再利用,最擔心工廠夾雜集塵灰丟出來,集塵灰戴奧辛含量可能達上千、甚至上萬個ppm,「像這樣讓我們非常擔心。」

再往山裏走,發現滿坑滿谷的事業廢棄物,泡棉、營建廢棄物、雜草、磚頭,看起來才剛被丟棄不久。整座山灰濛濛一片,空氣中一股濃濃的腐臭味。除了偶爾出現的流浪狗,完全沒有人煙,整座山死氣沉沉。

台南社大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晁瑞光擔心,一旦下雨,這些廢棄物會往山谷衝下去,「各式各樣的汙泥就汙染我們的土地。」

汙染管制區竟有工廠租地工作

image

晁瑞光隨身帶著黑色小提袋,袋內裝有採土器、塑膠袋、標記用的水性筆、衛星定位系統,只要看到可疑的土壤,隨時採樣。去年底台南社大檢舉高雄縣大坪頂多個爐碴棄置場,半年後重返現場,發現處理速度相當緩慢。

高雄市植物園對面的爐碴棄置場址,鳳梨園已經鏟除,入口處還掛著「非法棄置場址,請勿擅自進入」的牌子,但空地上卻有人租地工作。場址下方埋的事業廢棄物還沒清除,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爐碴散置在現場。

黃煥彰質疑,這裏違反廢清法,地主應把廢棄物清除掉,但地主不但沒有把廢棄物清掉,反而出租當工地,「環保署或環保局好像監督不周。」

非法棄置場址有300多處

全台類似的非法棄置場址有300多處,除了風險較高的21處甲級場址已處理外,其餘還謹止於調查階段。土地一旦被汙染,還波及民眾飲食安全。爐碴、集塵灰只是非法棄置的縮影,唯有嚴格把關,才能讓我們的土壤免於汙染。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台61線廢爐渣事件(2)沿水土擴散的超標重金屬

如魔鬼一般的,台61線所到之處,處處遭殃,不得不懷疑這條路的背後,有著天大的秘密,龐大的利益及廢棄物銷贓,不知有多少高層、財團、高官捲入在其中。 放眼望去全是爐渣。台61線就像一把刀,狠狠切下七股潟湖的咽喉…

春天涼涼的風,在烈日下吹過臉頰,小小的漁村,開闊的視野,一個單純與世無爭的地方,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去了,村莊裡平常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伴隨大家的還有群起群落的水鳥、地上奔跑的環頸鴴、沙地上的螃蟹、水岸邊的彈塗魚。廣闊的大地有著望不盡的視野,一條條的水平線,訴說著看不到盡頭的未來。

七股潟湖是西部海岸最乾淨的一個地方,豐富的生態,廣大的濕地,自然環境演變的過程,訴說台灣近百年來發展的歷史,野生動物在這裡遷移與繁殖,先民們在這裡落腳發展,淺的水域、風吹的砂,妳我的家。

簡單純樸的生活,這是他們的家,也是我們的家。環境在變遷,孩子的家在哪裡?

990430hugeiohiuv-450.jpg

大家看著水岸邊,他們在做什麼? 家,發生了什麼事?村裡的婦女都含蓄的在旁邊看,雖然不講話,但所有的事都看在眼裡,是非善惡大家心裡都有把尺。在村莊裡,婦女可是支持整個家庭、社會很重要的。

untitled-2

水岸邊發生了什麼事?~衣服上寫著『向毒說不!』,似乎在對社會大眾控訴著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毒不是只有毒品,還包括會污染環境、污染土地的毒素。

untitled-3

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道路帶來了便捷,但也帶來了災難,純樸的漁村、美麗的風景,從此改觀。

untitled-4

土地的未來,孩子的未來。妳的未來在哪裡?

untitled-5

從曾文溪堤岸彎往台 61線,一路往北走,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魚塭與潟湖水域,大家都在車子裡快速的經過,少有人會去注意路旁有發生什麼事。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在台灣大家寧願選擇不知道。

也因為如此,養成政府一堆人欺騙的特性,不願面對事實,不想解決問題,大開方便之門,只為許許多多的不合理想辦法解釋成合理化,然面對純樸的百姓及小朋友,大家仍是一臉的疑惑,這和基本的常識不一樣,小朋友會問~為什麼?

沿途我們隨機採樣,發現一個天大的秘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untitled-6

這裡是台61線南端,曾文溪堤岸開始的地方,道路間綠地回填了大量的電弧爐渣,土地上清晰可見。

untitled-7

直接混在泥土裡,風吹日曬雨林,加上海風的鹽分,很快的所有東西都結合在一起。

untitled-8

魚塭、水域、土堤,台61線所經之處,似乎處處遭殃,台61下土地、魚塭邊,盡是電弧爐渣。

untitled-9

通往潟湖的水域,台61下面河道邊,隨著漲退潮,爐渣等污染就近入了水域。

untitled-10

妳分的出什麼是爐渣,什麼是泥土嗎?很不幸的畫面中除了塑膠袋、採土工具之外,全部是爐渣,連那看起來像土的也是爐渣的粉末,這些粉末不需要溶出,直接隨著雨水、風吹就進入了水域、河道,透過微生物、底棲生物,重金屬就直接食入進入生物體,然後進入食物鏈的循環,最後回到人身上。

我也懷疑這裡面有混著集塵灰,集塵灰是更濃縮的,除了重金屬外還有戴奧辛,那影響就更大了。

untitled-11

這是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下的土地,以前是魚塭,現在填了非常多的爐渣廢棄物,放眼望去全都是。

untitled-12

結塊的地表,發現一顆黑褐色小丸子,果然有發現集塵灰混在裡面。集塵灰固化後的小丸子,就像以前煉金術的仙丹,集精華於一身,讓大家盡快成仙,只怕上不了天堂而直接去了地獄。

untitled-13

這是台61線所經過的水域、河道邊,如鬼魅一般,所到之處風雲變色,土壤變質,乾淨與美麗不在。

untitled-14

這裡原來的環境是泥灘地,所以眼前所見全是爐渣廢棄物,包括水裡的也是。這些爐渣都是來自鋼鐵業,尤其是電弧爐煉鋼廠的爐渣。

untitled-15

被漲退潮海水沖蝕的邊坡斷面,全是爐渣,且很多都風化粉碎成粉末了,並不是像公部門說的穩定、不易溶出等等。細小的粉末、高濃度的重金屬,直接污染土壤、直接污染河道、直接污染底泥,直接進入生物體。

untitled-16

靠近馬沙溝的台61線下面,放眼望去一粒粒的也全都是爐渣,下面的河道直接通潟湖,污染直接擴散。別以為蓋上一層土大家眼不見為淨就沒事!

untitled-17

連道路的排水,都直接沖刷出一大片的爐渣及粉末,直接進入河道水域。

untitled-18

如魔鬼一般的,台61線所到之處,處處遭殃,不得不懷疑這條路的背後,有著天大的秘密,非常龐大的利益及廢棄物銷贓,不知道有多少高層、財團、高官捲入在其中。

untitled-19

放眼望去全是爐渣。台61線就像一把刀,狠狠的切下七股潟湖的咽喉,一刀切到底,切的真狠!

如果警察在抓毒販販毒,這事件幕後的主謀及財團高官,應要判比販毒的毒販還要更嚴厲的刑罰,因為毒販傷害的是特定對象,而環境污染案毒害的卻是萬物眾生。

台灣的資源再利用法,就像是銷贓法案,包裝美美的替企業財團服務,同時開了些漏洞,讓行為合法化。但是大家別忘了憲法所規定國家為何,國家要保護全國人民的健康安全才是。

untitled-20

這是一部份樣品的數據,重金屬超過土壤管制標準數十倍至百倍,這些東西有的風化成粉末像沙土,有的直接就是粉末,這都不需要溶出,而是直接混在泥土裡,直接進入食物鏈,直接影響在生物體。

千萬別被公部門騙了,說什麼溶出實驗沒問題,因為直接粉末、直接進入生物體,直接食入、直接影響。如魔鬼一般,所到之處風雲變色,土壤變質,乾淨與美麗不在。

真是不可原諒啊!

untitled-21

延伸閱讀:
又是環境公害!台南七股地區台61線廢爐渣事件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