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保存的危機與契機─韓國的經驗

種子不單單只是食物的種子,我們的祖先透過種子把文化、傳統技藝、物種多樣性都留了下來,「就算死!也要把種子收完再死」─對於我們韓國婦農協會來說,種子非常重要…

前言:

8/23~8/26,兩個韓國農民組織,韓國農民聯盟晉州分支(JInju KPL)和韓國婦農協會(KWPA),透過台灣農村陣線,前來和台灣農民交流,8/24的南部行程由旗美社大安排,以下是8/24下午關於韓國種子保存經驗的分享。

時間:2010.8.24

地點:美濃福安國小

分享人:姜民點(韓國婦農協會)

紀錄:Anu Takishusungan(旗美社大實習生,布農族青年)

DSC_3592

保存種子的事業

種子不單單只是食物的種子,我們的祖先透過種子把文化、傳統技藝、物種多樣性都留了下來,「就算死!也要把種子收完再死」─對於我們韓國婦農協會來說,種子非常重要,當我們無法自己保存種子的時候就只能依賴外面商行販賣的種子,

韓國保存本土種子的公司在90年代就消失了,現在原有的種子公司也被一些跨國企業或本地大企業所裁併,韓國政府的農林部只講求效率,透過種子養成法令的修改,朝向對大企業有利的方式,讓農民的損失非常大,現在我們農民都需要付費買種子了。

現在大多數的農友使用的是非本土作物的種子,認為收穫越多就賺得越多,在這樣過度依賴外來強勢作物的情況下,農產品的多樣性愈來愈低。目前韓國僅只有少數的人願意栽培、保存本土種子,所謂的本土種子是指數千年以前在我們這塊半島上長出來的東西,另外一部份便是近40年來的作物的種子。

其實,種子保存的事業,韓國政府也不是完全反對,但是做法上和農民有所差異,農民希望政府不要冷藏種子而是繼續栽種,讓種子自行發育、長大,透過不斷地耕種,讓種子的多樣性愈來愈多,這才是農民的訴求。

WTO帶來的影響

在2007推動的一項產業法也讓農民對使用、保存本土種子上充滿困難,因為這項法令希望種子能有認證,需要登記才可以使用。本來一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種子,但是在WTO簽訂了這樣的法令就喪失了對種子的自由。一般來說,有一些產品發明出來之後需要認證,而現在種子就變得像這些產品一樣需要認證。目前國際上以美國拿到的認證最多,這給其他國家很大的壓力,很多地方就開始產生關於種子的爭議與問題。

現在韓國的法令無法保障農民和種子,自從WTO或FTA開始,連種子都成了財產權,在歐洲地區完全禁止自己保存、保留本土種子,他們必須要花錢買種子、化學肥料,讓農民不再是在大自然中工作的農夫了。

這些被拿來販賣的非本土種子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範、約束,這些外來的種子沒有化學的藥劑來培養是沒有辦法生長的,沒有自生能力的種子本不應該販賣,但商人卻只顧自己的利益,這些事情農民沒有辦法去干涉,都是由政府強力的決定,而商人所在意的也只是自己所賣的種子能不能夠壟斷市場的通路。

目前韓國政府鼓勵企業來發展遺傳因子的工程,這樣子的趨勢帶動整個韓國好像非得去協助基因改造工程不可。目前全球前十大的企業,其中農藥市場有80%和生物工程有54%都在做類似的基因改造工程。一些專門從事基改工程的企業也與政府打好關係,希望透過制定法律來支持這樣的產業,維護他們的利益。

在韓國農村地區常常看到名為「LMO」(living modified organism,基因改造活體 )玉米的車輛,車子在運輸的時候會掉落一些玉米的種子,這樣的情況讓我們韓國婦農協會感到害怕,因為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基因改造的種子就有機會在地方生長,進而影響到在地的種子。

現在的韓國對於基因改造懷有夢想,政府使用國民的稅金開發「基因改造生物」 (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我們協會感到十分憂心,因為國人好像都在吃沒有保障的食物。

dsc-3920-360
分享人:韓國婦農協會的姜民點女士。

對種子保存的期望

保存本土種子不但只是保存種子本身,希望也能保存我們的生態環境,恢復人與自然本為共同體的概念,現在我們女性農民團體希望把這樣的價值觀呈現出來,成為全國農民發展的事業,一步步來保存本土種子,藉由女性農友來管理,生產出比較安全、讓人放心的食物,與農協、其他農民團體一起來努力。希望透過不同都市、地區,甚至南北韓之間的交流,有更多更好的運作機制,這是全國人民應該要做的事情,因為這樣子的訴求不是為了農友而已,也是為了人民的生活保障與我們相依相存的大自然。

目前韓國農林部還是很支持基因改造,希望政府能站在農民的立場思考,目前為止有世界有許多國家都意識到了保存本土種子的重要性,於是紛紛建立了種子銀行,用冷藏的方式保管。希望農友能意識到這件事情並保存本土的種子,分享給還沒有意識到的農友。

目前我們女性農民團體有一個農家保存一個種子的活動,也曾透過種子嘉年華的活動來募款,拿這些募來的基金種韓國本土的玉米,反應相當熱烈。未來,我們還計畫要調查每一個地區有哪些本土的種子,讓每一個地區有一個目標來做種子保存的工作。

希望本土的種子能建立起一個品牌來讓大家認識,目前正在努力希望這樣的想法能夠有組織地來實踐,也希望有更多農民參與,重視這樣的事情不只對農友有好處,對國民的飲食安全也有保障。雖然保存本土種子不是每個人民都意識到,但是以韓國人愛用國貨的觀念來說,我們相信保存本土種子是可以成功的事!

跟著「一週大事」到桃源鄉

《一周大事》記錄著因為八八風災很多學校的小朋友擠在同一所學校一起生活的時光,小朋友的父母有的已經『回去』,有的在平地工作打拼..

前言:

愛咪和換日線是八八災後隨著旗美社大的志工召募行動中進入旗美地區的志工伙伴,後來協助將台北愛樂的音樂陪伴力量引進了當時在舊和春校區安置的桃源鄉四所國小學童。在活動結束後,愛咪和換日線合力完成了一本影像記錄書,在八八災後滿一年後的九月中旬,他們進入已經返回桃源鄉的四所小學,要把這本書親手送給興中、建山、桃源、樟山國小的小朋友們。

38425_143192489040861_143192372374206_347423_2676611_n

“一週大事”的封面

上周隨著《一週大事》的愛咪、阿線到山上送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校長接待我們,他講著2009年8月7日他從小林國小調到興中國小就任,小林村的長老們還來祝賀,但是因為莫拉克風災那幾位長老回村後就『回去』了,聽到這裡我一陣鼻酸,差點飆出眼淚!

興中國小在原民部落中的幾座小學中的風景是最好的,校長凡事親力親為,送給我們部落特有的小禮物,還有掛在牆上的月曆,上面有小朋友天真的笑容,跟《一周大事》的想法類似,希望小朋友回家與父母分享在學校同學好朋友的生活點滴。

而《一周大事》記錄著因為八八風災很多學校的小朋友擠在同一所學校一起生活的時光,小朋友的父母有的已經『回去』,有的在平地工作打拼,有的要跟阿嬤一起住,每個小朋友的狀況各不相同,這些校長、老師如何度過那段時光?我想當時的壓力一定非常大。

DSC05325(2)
每個小朋友都充滿笑容的跟送書的姊姊道謝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風災過後,有太多的團體來拜訪這些學校,老師都已經能夠很快速的了解來訪的團體,並教導小朋友怎樣與客人應對,我不知道怎樣到底是好或是不好?心中留下了一個問號。施與受的界線在哪裡?能夠上山一趟,我總覺得我的收穫比別人都要多,為什麼小朋友還要跟我們說『謝謝』,這個『謝謝』應該要有更多的互相認識才對。

記得去柬埔寨的吳哥地區義診,當地的小朋友對外國人來也非常的熟悉,總是面帶微笑很有禮貌的接受禮物,雖然缺少了指揮的老師、校長或是村長之類的,我親眼看到一個當地負責旅行的導遊,看到場面有點失控,居然拿起麥克風指揮現場的小朋友與村民,過了一會秩序就恢復了。而台灣呢?我們在風災發生過後,指揮體系到底是政府?還是慈善團體?宗教團體?還是學校的主任、校長?還是民意代表?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答案,而且要有演習,而不是等著下次災難來的時候再來責難誰!

當然,我們要感謝很多慈善團體長期對風災過後的受災民眾的關心與資助,但是,彼此互相的了解與尊重更重要,由這位來自平地的校長能得到原民長老的祝賀,我看到在原民的小學老師與校長都能一個個叫出小朋友的名字與個性,教育真的是要因才施教。而風災過後,我們能不能也對各地文化有所了解,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竹子是外星球來的物種!?

竹子一天可長到120公分,三個月就可以長到5層樓高,而且颱風吹不會倒,這種生長速度及韌性,是目前研發複合材料科學所追求的。

這次參加【第九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課程,是案例分享(1)的『取材天地的容身之道』,主持人是成大建築系博士候選人王敏洲,二位分享人是『與可竹藝』負責人許春田及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仁政,與談人是『打開聯合工作室』負責人劉國滄。

老實說,在看到課程主題跟參與者的名單時,心裡是沒什麼預期的,想不到,單單關於對竹子的認識,就讓我大開眼界,這才體會到今年工作坊主題之所以訂為『看見,在地知識』的內涵。

P1330679
由左至右為許春田、劉國滄、林仁政

看見從土地裡長出來的在地知識

竹子在台灣算是使用相當普遍的植物,號稱從出生到死亡,舉凡食衣住行都用得到,在鄉村地區也很容易見到。但是,你對竹子的瞭解有多少呢?

許春田老師說,全世界的竹子有一千二百多種,台灣約有六十到七十種左右,在案例分享(2)『手作工藝裡的智慧』分享的竹編講師張永旺,簡單介紹了台灣較常使用的四種竹子:孟宗竹長得直挺,質地細密,適合雕刻用;桂竹質地堅硬,適合作家具、器具;刺竹粗大堅韌,能耐強風吹,所以常用來作支柱、建屋及編農具;長枝竹柔韌細長,適合拿來作竹編。

張永旺老師指出,一片竹林砍伐之後,不需重新種植,三年就可以恢復原狀,五到六年就是一個循環。與談的王文雄老師提到一句台灣俗語『留三去四不留七』,因為竹子超過七年就太老了。

其他一些特性,也都是我之前不知道的,許春田老師指出竹子約30至60年才開一次花,結的果實可以吃,稱為竹實,有些稀有品種的竹子,甚至要120年才開一次花,像貓熊愛吃的箭竹,會在60年一到,整個族群全部一起開花,然後死掉,這時只吃箭竹的熊貓大概也只有餓死的份。擅長蓋竹建築的許老師也分享,乾燥、成熟的竹子可撕下竹膜,用來止血。

P1330682
許春田老師帶來一些跟竹子工作時用的工具

最勁爆的則是王文雄老師說的:『竹子應該是外星球來的——因為實在是太神奇!』據說竹子一天可長到120公分,三個月就可以長到5層樓高,而且颱風吹不會倒,這種生長速度及韌性,是目前研發複合材料科學所追求的。張永旺老師也有提到,德國已經把竹子拿來作汽車板金。博士論文是研究竹子的王老師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台灣是全世界對竹材掌握最好的國家。

原來,我以為很平凡的竹子,竟然是個寶!關鍵在於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其內涵包括了對材料的熟悉度,以及使用上的經驗累積、技藝傳承,這些都是十足具有地方性的,不過,要能隨著時代變遷,還必須有創新的部分才能存留,不能一味懷舊。

許春田老師就感嘆,竹建築約民國60年代後就沒有人蓋,沒有市場,就沒有人繼續投入,現在台灣的竹管工師傅大概剩不到十位。張永旺老師也表示,竹編技藝的傳承有很大的斷層,年輕人少有人願意投入學習。

在地知識就像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竹子,無論我們怎麼利用它,也儘管有些東西會被時間淘汰,重點是:我們要能看見它!

P1330672
許春田老師跟現場展示的竹製品

另一種「藝術的社會參與」

好幾次我想著,當初選擇離開辦公冷氣房往偏鄉移動的狀態,感慨這領域的同好似乎很少數,相關資源的關注也比較缺乏,但支撐推進的動力是看見夥伴們在互動過程建立信任…

合作夥伴關係

七月初的豔陽,火燙燙的直射在小林組合屋的每個角落,讓人難耐這酷夏的極端溫度。我趕在純用即將在小林駐村告一段落的前幾天,去看看他的近況。遇見一位來自大陸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當他知道純用在駐村期間的行動之後,很不解的問起為什麼藝術創作要面對複雜的社區議題?純用笑笑的請我回應,我順口說出:「藝術的社會參與」,同時帶出台灣這十幾年社區營造脈絡的基礎。

我和純用曾經參與「2006-2008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進入社區的經驗,因此可以很熟悉的掌握這樣的操作模式,不過,對於藝術進入災區的經驗,以這次由旗美社大主持的藝術駐村計畫的彼此來說都是第一次的嘗試和實驗。

「高雄旗美社大」、藝術家和社區/群是這次行動中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在進行駐村的中後期,社大承接起文建會和高雄縣政府「八八風災在地組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輔導團的角色,而這次三個(荖濃社區發展協會、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甲仙鄉愛鄉協會)參與藝術駐村的社區/群組織也都有相關的人力在今年重建人力支持計畫裡;於是,社大在這次藝術駐村行動中從原先想在災區開課,到以藝術駐村為調整課程的操作模式,再發展為在地重建工作輔導角色的延伸,藝術家和社大和社區/群也在這樣的延伸平台裡創造出更多深刻的對話和內容。

經驗知識的看見

「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的工作者小小在六月底請我和這次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的工作者們進行第一次的共學團體,小小告訴我這次的課程目標先是認識彼此和抒發情緒,課後我們對話,其實某種程度也反映著她的狀態,工作者也需要抒壓的管道。

我透過這次機會看見了三個駐村藝術社區夥伴之外的其他工作者,其中包含另我印象深刻的社區重建工作新手—阿娟。在經過劇場遊戲暖身和雕像練習的過程之後,陸續聽見夥伴們這陣子的工作狀態和心情。當阿娟表達出災後從外地回鄉做社區重建工作的種種壓力時,眼淚不禁流下,一旁夥伴們相互鼓勵著。

對一個從未接觸過社區工作的年輕人獨自面對著災難過後的種種複雜情境,在沒有學習對象的陪伴之下,曾一度想要放棄這工作,後來,她因緣際會到另一個社區繼續工作時,從文史資料裡看見「甲仙埔事件」其中一位竟是她的阿祖,追溯之下才知道這社區有一些人和她是親戚關係,阿娟並不住在這個社區,從開始不知道如何切入的無助,到她說可以先拜訪這些親戚,我聽見她嘗試尋找進入社區工作的位置和方法。

我特別回應她的例子,告訴夥伴們很多年輕人處在跟自己生長土地疏離、斷裂和尋求身份認同的狀態裡,很重要的是阿娟的自覺意識,這經驗的啟發是連結她重新看待人和土地的關係,自我的歷史感於是漸漸清晰、立體。

我自己的學習歷程也曾斷裂、模糊、扁平…都是要經過無數次的跌跌撞撞,慢慢看懂脈絡、結構之後,逐漸長出獨立思考和面對問題的能力。穿過問題,看見阿娟的生命經驗脈絡,拉開看事情的視野,就比較不會被侷限在個人的問題。似乎,我們的教育很少貼近真實的自我生命探尋。

這次藝術駐村的社區/群工作夥伴中有多位年輕,更多是因為災後而剛接觸社區重建工作的高壓狀態,當他/她們的組織運作和學習對象(組織者)並不成熟時,藝術進入社區公共性的創造,不論是以心靈陪伴或是組織/社區再造等為目的,過程中一旦看見自我/他者的衝突或阻礙時,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促進對話?如何將個別的困境轉換為集體的解放?如何創造互為主體的過程?藝術家的養成又需具備什麼?

當我聽見、看見駐村在小林組合屋的純用倍感無力於重建協會工作者不夠積極的狀態時,一方面理解他處在現實複雜又相較其他二個社區條件更不穩定的小林組合屋;另一方面從他的限制狀態裡,促使我思考著在災後的重建情境裡如何協助彼此增能。

990908shopiy-450.jpg

在陪伴甲仙愛鄉協會時,透過各種互動的遊戲,讓工作伙伴之間的放開自己,彼此間情感也愈加緊密。對話性創作的練

對人有興趣、有溝通的能力、能和社區/群搏感情,全面性的關照和跨領域學習等特質,或許還包括對人類、社會、心理、環境、社區/群組織工作等等有興趣和敏感度的藝術家,這樣的人才好像不是一般藝術教育養成的內容,我自己曾在學院內接受的藝術教育(視覺藝術)就不重視這些學習。

我是等到進入職場,很幸運的在一個以社會福利/工作為背景的環境裡從事融入藝術的教育工作;尤其是1993年接觸了「民眾劇場」之後,它強調「對話」、「過程」和「培力」的實踐方法,一種貼近民眾日常生活、運用民眾熟悉的語言引導議題的討論,進行社會性的藝術表達。它是啟發我從較封閉式的視覺創作跨越到必須和人互動密切的戲劇創作領域,這跨越也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紀錄片、舞蹈治療、原住民基層組織參與等等。

我的工作角色也從畫廊職員、兒童畫老師跨越到藝術行政、輔導諮商社工、劇團團長、社區劇場老師等;這一段從私人企業到公部門再轉換到民間社團的歷練,背後緊緊連結著自我內在生命歷程的辨識,也是為什麼選擇往這條阻力很大的路徑行走的信念吧!

駐村行動的初期,四月的每星期二傍晚,我獨自一人開著車從甲仙往荖濃,在荖濃的夥伴—雨君、慧英和正一,她/他們都是第一次參與藝術駐村,因此我需要在旁陪伴和瞭解,更重要的是每堂課後我們的討論學習。回想這一段近半小時的山路因為風水災後造成多處路面塌陷,沿路最常看見的標示牌是「路基塌陷、請小心駕駛」!

好幾次我在車上心裡想著,當初選擇離開辦公冷氣房往偏鄉移動的狀態,感慨這領域的同好似乎很少數,相關資源的關注也比較缺乏,有時身心俱疲時也會希望獲得平衡的對待。更多時候支撐自己繼續推進的動力是看見工作/社區夥伴們在互動學習的過程建立信任關係、學習傾聽和同理,共同營造開放對話的空間,開啟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

或許當組織運作的成員們彼此之間從隱而不談到開放對話,進而帶動更深化的工作內涵時,工作者體認到工作價值而產生新的意義時,這對彼此來說也另一種心靈療癒吧!尤其在環境從破壞到復原的這段過程。這次藝術陪伴的三個社區/群受災程度不同,組織屬性也不同,卻都是在災後吸納較多資源嘗試進行重建工作。所以,駐村的藝術家無法對來參與藝術行為/課程的夥伴其所屬的組織運作狀態視而不見。更甚者,藝術家和社大在每月一次的聚會對話中討論最多的是各社區/群組織裡的工作者的狀態。

我在陪伴「甲仙鄉愛鄉協會」夥伴們的駐村期間,最常做的是和夥伴們之間進行「提問」和「對話」。這模式從以每星期一次的藝術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再從課堂外轉換到課堂內,來回辨識,試圖創造一個可以疏通、可以對話的空間。

那是在課堂外,我觀察到夥伴之間的工作狀態常常「卡住」,甚至是影響到整體運作的細緻度時,我會試著和工作者聊聊他/她的狀態,再從對話裡徵詢是否想調整目前的處境,帶著這樣的背景進入藝術的創造性場域,很多時候這些「卡住」、「不順暢」的氣流和能量,因為有了對話,慢慢被疏通、被理解,而產生新的詮釋。帶著這新的理解回到工作現場幫助彼此再繼續往前推進,來來回回、交錯併陳。

當一張張由每位夥伴繪製出心目中的組織/社區意象、當一個個透過敲打物件產生出各自節奏又需創作出集體共鳴的聲音、當一具具身體放鬆自在的即興呈現創意性的展演時….,他/她們正透過藝術性的元素,激發想像力,練習自信的表達、練習傾聽和同理、練習欣賞異與同,練習意識的覺察…,其實,我也正和他/她們一起共學、共舞!

從餐桌看見地方

餐桌上的食譜,世代之間可以有不同的創意發想,地方性不代表一成不變,就如阿柳的涼拌絲瓜;但地方性也應該包含土地倫理在其中…

旗美社大主辦的第九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主題是『看見,在地知識』,其中一場概念專題為【食物與地方性】,分享人是《島嶼的餐桌》作者陳淑華,與談人是阿蘭妹(洪馨蘭)。

食物原本就是很具地方性的產物,透過各種不同的加工、料理方式,以及種種諸如宗教、健康、禁忌、社會階級、文化傳統、個人喜好等因素的摻雜融合,讓每一個家庭的餐桌都是一個獨特的小地方。

就如陳淑華分享她為什麼動筆寫這本書的緣起,源自於她發現某些菜跟某些人的生命歷程結合在一起,進而去追尋每道菜的身世,也因而從自家的餐桌,看見了廣袤的田野。

P1330828
在農村工作坊享受滿滿一桌豐盛的農家晚餐

出發參加工作坊的前一晚,我跟兩位高中同學阿柳跟大個兒聚會,並在阿柳家中用晚餐。餐桌上都是蔬食,讓我覺得特別的,是一道加上黑色葡萄乾及紅色枸杞的涼拌絲瓜,飯是我種的『日頭米』,阿柳還要她的三位小孩跟我說謝謝。

晚上住在大個兒家,隔天的早餐有:丹麥麵包,用美國帶回來的羊油炒的蛋加上醬油膏,一杯咖啡,還有半杯對我而言甜到不行的奶茶,讓我不得不說抱歉。

大個兒是高樹的客家人,我想她以前在家鄉吃的早餐,應該不是這樣。與談時,在台北長大的阿蘭妹也提到,嫁作客家媳婦,她很難接受的一點是早餐是吃飯,甚至還配牛肉,她充滿不解且表情生動的一句:『早餐幹嘛吃得那麼生猛?』引來滿堂笑聲。

為什麼吃這個/這樣吃?為什麼不吃那個/不那樣吃?差異的背後總是有著故事。

阿柳的姊姊因病去世,讓她開始吃素;大個兒在美國求學、工作、結婚,身處文化的大熔爐,讓她有機會認識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也學會了許多國家的地方特色餐點;早餐吃飯,則是農家因應一日勞動所需,保留下來的習慣。

交通革命帶來食物國際化及飲食工業化的發達,讓我能在早餐吃到美國的羊油跟丹麥麵包,配上台灣的醬油膏,不過,也正因為全球化的影響,讓『地方性』遭受衝擊。

飲食的獨特地方性若該被維持,該由誰來擔負這個責任呢?

在工作坊『農家一日體驗』的行程中,我來到內門鄉的養蜂人家月存敬家中,他與妻子力玉香都是土生土長的內門人。我問大嫂,母親煮的哪道菜最讓她回味?隨遇而安的她表示,她跟母親同心,只要母親說好吃的她就覺得好吃,所以沒有特別的印象。

而月大哥的父親是內門有名的總舖師,據說他的兒子們也都有著一手好廚藝,不過在月大哥家中,維持著女性掌廚的傳統,遇有節慶及客人來時,男主人才親自下廚。我又問道,父親大人的哪道菜他們最喜歡?大嫂毫不遲疑地說是『芹菜魷魚湯』,月大哥也一致認同。然而,當我問月大哥的孩子喜不喜歡阿公這道好湯時,他竟然表示從沒吃過,也不知道家裡的餐桌有這道食譜。

我們的農家晚餐有煎土托魚、牛肉炒青椒、炸秋葵(他們稱作『uì-豆』)、竹筍排骨湯、白蒜炒秀珍菇、三杯雞肉,以及他們從山上摘的野菜,叫做牛蒿(gû-o),剛好是這個季節才有的。

第二天的早餐,有土司麵包、鮮奶、荔枝蜜跟蛋餅,除了後者,主人表示這就是他們平日的早餐,我問他們何時開始這樣吃?大嫂忘了確切的時間,只說今年就都這樣吃了。

餐桌既然能讓我們看見地方,換個角度,我們理所當然可以從餐桌看見台灣的農村。

P1330785-1 P1330807
(左)當晚負責掌廚的月存敬大哥,正在切牛肉(右)從山上摘的野菜:牛蒿

P1330836
我們在養蜂人家的早餐,有鮮奶、土司麵包、荔枝蜜(抹醬)和蛋餅

在每日的餐桌上,我們吃了多少在地、當季的食物?

而國際化、工業化生產的味道,又在餐桌上佔了多少百分比?

你瞭解這些食物是如何被生產、處理或加工及運送的嗎?

你知道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是多少嗎?當台灣的農家開始把麵包當主食,我今年都買不到台灣產的綠豆也不足為奇了。

餐桌上的食譜,世代之間可以有不同的創意發想,地方性不代表一成不變,就如阿柳的涼拌絲瓜;但地方性也應該包含土地倫理在其中,友善的耕作/畜養方式,適地適種,節能減碳的需要,食材選用的合理性等等。

你家的餐桌反映出的台灣農村是什麼樣子呢?關於『吃』,只用嘴巴是不夠的……

當農民遇到農民─南韓農民組織來訪美濃側記

剛下車,韓國農友們馬上展現對本行的好奇,一群人蹲在地上端詳著啟尚哥的除草機,另一群蹲在路旁研究各種作物,有人乾脆就直接跳下柏油路走起田埂,還不時探手看稻米根是否紮實。

8/23~8/26,兩個韓國農民組織,包括韓國農民聯盟晉州分支(JInju KPL)和韓國婦農協會(KWPA),透過台灣農村陣線,前來和台灣農民交流,8/24的南部行程由旗美社大安排,以下是8/24上午的交流紀錄。

8月23日一早在凱稻旁停了一輛遊覽車,到訪的是來自韓國的三十來位農民們。前來講解的啟尚哥已經在凱稻田割草邊等待著,濺得滿身的草屑還來不及擦乾淨,要我趕緊去車上替他拿來毛巾。而負責美濃地區行程規劃四處奔波的逸姿,先跳下車和啟尚哥確認後,才回車上帶韓國農友下車。

DSC_3581
韓國農友端詳著啟尚哥的除草機。

剛下車,韓國農友們馬上展現對本行的好奇,一群人蹲在地上端詳著啟尚哥的除草機,另一群蹲在路旁研究各種作物,有人乾脆就直接跳下柏油路走起田埂,還不時探手看稻米根是否紮實。啟尚哥向韓國農友介紹凱稻時,恰巧遇上農曆七月半中元節的拜拜,隔幾條馬路外正放起沖天炮,韓國人的注意力馬上從凱稻被轉移到這個節慶上,大部分人對這民俗慶典更有興趣。

DSC_3593

DSC_3594

對凱稻不感興趣可能是因為,在行程規劃上,韓方內部的協調出了點分歧,有許多農民此行的目的比較想要參訪台灣的名勝,想和台灣農業交流的人反而沒那麼多,因此意不在此;此外動輒數十萬人的韓國農運,對僅有幾千人的717遊行所延續的行動,如果不了解台灣社會,很難引起共鳴;再加上來訪人數眾多,戶外的場地很難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這行程的調整,可忙壞了負責規劃來訪行程的思潁。有韓國人建議,「在凱稻旁可以拉布條或者擺放說明,不然看起來只是一塊普通的稻田。」另外台灣農耕的除草劑讓他們很驚訝「在韓國大家都不敢用除草劑,因為除草劑會留在土裡三十年。」

DSC_3618
大家一起步行到福安國小。

參訪完凱稻。大隊人馬漫步到福安國小參觀。學校裡面充滿鄉土特色的裝置,也有許多是學生自己做的,讓韓國人紛紛在前面拍照留影。而最讓他們感興趣的,是福安國小的小火車。由於廚房離教室較遠,因此規畫了一條鐵軌,用小火車將餐盒送到教學大樓,也同時為學童做交通安全教育。

DSC_3649

接著是美濃地區國小推廣農作學習的分享,在思潁與韓方的負責人協調下,將韓國農友依個人意願分成兩團,一大部分去景點觀光,另一部分留下交流。留下的人雖不多,卻對彼此的交流還滿有興趣的。特別在教育中推廣農村的價值,美濃這兩所小學成功的案例激起他們的好奇與發問。

DSC_3761
福安國小童昌雄主任(上圖);龍肚國小李浩肇老師(下圖)。

DSC_3718

座談會在福安國小的視聽教室進行,來分享的是美濃地區的龍肚和福安這兩所小學的老師。這兩所小學這幾年推動學生農事體驗頗有成效,龍肚國小播放了兩部紀錄片「穀子穀子」和「鴨子鴨子」,這兩部引起許多迴響的影片,甚至連日本都有人因此慕名來訪。福安國小則是介紹學校推廣有機種稻和有機蔬菜的理念、過程和成果。

韓國團體都非常認同從學校開始的農村教育,紛紛提出許多問題,想更了解這活動在推廣上,從政府、家長到學生自己支持與否,還有遇上的阻力,以及是否有往都市推展。從學校的回應得知,除了少數小朋友一開始不敢走進稻田的泥地裡外,大部分的人都很支持這樣的活動。而台北和高雄等都會區的學生,也開始與本地的學校有些交流的活動。

福安國小分享到,營養午餐是採用有機的在地食材時,韓國團體回應到使用本土食材這件事。在加入WTO後韓國政府曾有一段時間禁止在包裝上「本土」「在地」等廣告標語,直到這幾年韓國國會才准許標示在地出產等相關的字眼。在「本土」標示被許可後,韓國人愛用國貨的性格,使得標示「本土」的農產品都有不錯的銷售成果。

雖然超過了時間,午餐也早已備妥,但會場熱烈的交流依然持續進行著。雙方對彼此的國情和農業的現狀都有許多好奇,都提出了許多問題。午餐前的討論氣氛,似乎預示著下午台韓兩國間更精彩與深入的交流。

DSC_3845
上午的分享結束,與會伙伴的合照。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實習生,清大物理所碩士生)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縣市合併之後,我們第一個遠景便是水資源的治理整合。曹公圳的建設,早期作為農業灌溉…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1)。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旗美社大高雄縣市合併論壇之四】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

時間:99年8月6日(五) 19:30-21:30

地點:加捷科技二樓(美濃鎮泰安路351號)

引言一:【環境治理】魯台營(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

引言二:【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劉孝伸(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

與談人:盧維屏(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記 錄:劉津君(旗美社區大學專員)

【前言】

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辦過三場(旗山、美濃、甲仙)的縣市合併論壇,這次是第四場,也是我們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場,我們特別邀請了高雄縣市政府方面的代表,綜合前面三場的問題一併討論,然而高雄縣政府的代表卻因時間無法配合而未能出席;之後,我們也會評估是否再接續此議題舉辦相關的活動。

P8068849 P8068814
縣市合併論壇

【環境治理】

引言人:魯台營(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

一、緣起

其實這次全台灣縣市合併的議題,高雄是唯一由下而上,由民間推動起的。高雄在好幾年前,就由一些環境運動、公民運動團體加上一些專業人士開始關心這件事情,由前年開始,台中談到縣市合併的問題,高雄也就趁此機會推動。

為什麼要推動縣市合併?從1960年開始,中央將高雄定位於重工業城市,加上很多土地都是國有的,因此在都市計畫時,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大約只有一半的土地,我們周圍的港區、工業區以前都不在都市計畫的範圍內,這些都是由中央管的,以後的發展方向也都是由他們決定,於是大量都市未開發用地被變更為工業用地。

所以,我們期許縣市合併後能得到主控權,讓土地做更合理的運用。若以國際的例子來看,做為一個直轄市,我們的規模是不夠大的,從前年開始,台中縣開始推動合併,加上台北縣升格,如果高雄縣市不合併的話,我們便會因為缺代乏競爭力而失去立足點。

P8068907
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

二、水治理整合-城市活水計畫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跟屏東一樣古早是一個峽,因為高山不斷的沖刷,形成了沖積平原,高雄在四百多年前,從鳳山以西,大多是沼澤區域,在發展上有受限,後來經過重建,慢慢才開墾成用地。

我先舉個例子:德國綠色之都,弗萊堡。它常因為阿爾卑斯山融雪而淹水,所以他們建了許多引水道,把水引到都市的所有角落,分散了流量,另外也兼具降溫、美觀、飲用……等功能。這樣的城市,給我們什麼啟示

當高雄縣市合併時,我們像極了這樣的一個城市,若將美濃這塊平原放大,我們發現美濃同樣有許多的水圳密佈其中,這是在一百七十年前開闢的曹公圳。

在縣市合併之後,我們第一個遠景便是水資源的治理整合。曹公圳的建設,在早期是作為農業的灌溉,幾乎貫穿了高雄的主要地區,現今也還有許多脈絡留了下來,對愛河來說尤其重要。

八卦寮是半屏山與觀音山聚集成的谷地地形,聚集的壓力讓這裡有了湧泉,加上曹公圳灌溉剩餘的水,成為愛河的上游,但後來卻開發成住宅區,愛河的上游也因此而斷流,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重新思考愛河整個水系的永續發展,希望將來水源可以更充足,也更乾淨。

未來改善水系的關鍵在蓮池潭,蓮池潭早期是農業灌溉用,都市開發之後,已沒有灌溉的功能,很多渠道也被封閉了,因為水無法流動,很容易變成死水。所以我們希望能把水路打通,一部分的水流到愛河,一部分流到海裡面的南海大溝,把斷掉的渠道接回,透過水的自由流動,讓蓮池潭不再是「死水」,我們希望透過縣市合併,能夠完成這件事。

三、以生態取水取代堰壩,改變大高雄取水的模型

大高雄80%的取水是仰賴高屏堰攔河取水,方法是利用攔河堰提高水面高度來引水,這種取水方式,後來造成了許多問題。

2004年7月敏都利颱風後,高屏堰因上游大量砂石沖刷而堵塞,之後每逢大雨就堵塞「陣亡」,無水可用。我們早期做越域引水,從甲仙引到南化水庫,九十二年完工,九十三年敏都利颱風來時,便損壞了,之後修了三年多,到了2009年8月8日,又再次損壞,目前已經修好,每天約可供水二、三十萬噸(本來有八十萬噸),所以,綜合來說,我們大多是用河川取水的方式。

在我們認知之下,台灣河川湍急,雨季集中,所以要喝水,就要蓋水庫,所以當初積極想要在美濃做水庫,其實這是非常荒謬的邏輯。相較於美國,台灣的地形非常陡峭,若是蓋了水庫,光是儲水量就差距頗大,加上我們有很多的淤積跟斷層,也會降低水庫的壽命,所以台灣很不適合蓋水庫。

以百年來的用水經驗,尤其是經過八八水災之後,我們深切體認到,台灣對環境的調查非常缺乏。日本人從一八九五年,花了十年的時間,加上數千名的專業人員,對台灣環境調查得非常清楚,之後出版了調查的刊物(台灣堡圖),我們把當年的刊物對照現在的衛星圖,誤差非常小,對於此,我們台灣是十分慚愧的。

我們最重要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每年經費只有五億,而一所高中,每年的經費就有兩億;由於經費不足,學者們能研究的範圍自然相當表面,所以造成了許多災害之後,例如日前發生的甲仙大地震到現在仍然無法判定是哪一條斷層造成,因此到現在仍是「盲斷層」?縣市合併之後,高雄都政府該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對高雄的地質做一個完整的調查。

在台灣,如果要抽地下水來喝,我們馬上會想到地層下陷的問題,但現在的美濃,還是有許多地方在喝地下水,因為美濃是沖積平原,從地面到岩盤有很大的儲水空間。過去,從屏東平原到高雄平原,曾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近年來農業與養殖用水大量減少,每年會從上游補注地下水進來,現在已經沒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已下陷的部分雖無法回復),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湧泉,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利用?

縣市合併之後,整合整個區域,做真正的越域引水,把屏東湧泉剩餘的水拿到高雄來喝。

四、有效的取水方法

一九二○年代,日本人鳥居信平在林邊溪上游開闢了二峰圳,他在河床上設置了集水廊道,使用有孔管渠水平或傾斜埋設於含水層中,汲取伏流水或淺層地下水,卡玫基颱風來的時候,我們有用這個方法取水,發現水是非常乾淨的,相對克服了高屏溪混濁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傍河取水」的方法,是八八風災後大高雄主要救援用水。傍河取水是結合地下水和地面水開發的優點,主要依靠地面水的引滲補給,利用地下水儲存空間進行調節,經過水岸的過濾能使地面水得到天然淨化,同時也可增加地下水的開採資源,擴大現有取水工程的出水能力,防止因地下水過渡開採而造成環境問題。

一個井的造價是六億,每天可取15萬噸的水,美濃水庫當初造價是700億,而越域引水的工程預算212億,每天卻只能取60萬噸的水。

美濃當時面臨水庫問題時,我們開始去關心,發現美濃的地形不適合做水庫,那麼,又該如何解決用水的問題?當時便參考荷蘭人工湖地下補注的工程,將地水引到飽和的人工湖,透過土壤跟砂的過濾自然下滲,荷蘭的學者說,美濃最適合做地下水補注。其實美濃大部分的地方都不需要挖人工湖,只要想辦法讓水流能夠下滲,整個美濃便是一個很好的地下水庫區。

高雄市應該成立自來水公司,擁有自己取水的權利,不然中央的取水完全是以工程導向(做水庫)。美濃是一個水資源保護區,可發展有機農業,農業回歸的水也可以下滲,所以農藥用得少,水質才會更好。

早期,水的問題一直讓我們困擾,主要是因為漏水率太高,以全台灣來看,大約有30%的漏水率,早期吳市長的政,在高雄換了許多水管,高雄的漏水率是最低的25%,最高的是台北的38%,如果縣市合併之後,由我們自己掌控水資源,換了水管,從25%降到15%,每天可以增加三十萬噸的水,就可以少開發很多的水庫。

五、工業問題、國際機場的建立

高雄市的工業區是在城市的邊緣,合併之後就變成在城市的中間,地理中心的土地做高污染使用完全違反都市發展原則。早期,竹科的廢溶劑非常多,為解決這個問題,水泥廠試燒了兩年廢溶劑,目前也還在燒廢輪胎,但水泥業是直屬中央管理,非地方可管。另外,中油地下管線破裂漏油,旁邊的蔬菜園卻長得非常好,就把這些菜賣到台北去,這是一個很諷刺的問題。

那麼,接下來的遷又該怎麼進行?高雄的中油承諾2015年後就要遷廠,至今卻未提出土地改變使用計畫,如果現在不趕快處理,將來會是很大的問題。

合併之後,我們有更大的空間來討論新機場的計畫,發展更好的南部國際機場,目前考慮在七股、彌陀、南星、屏北等地擇一建設機場。高雄機場現在最大的困難是跑道太短,無法降落747全貨櫃(載人可以),所以必須增加長度,因為它不在高雄的中心,也許我們可以改到南星來建機場。

另外,因為台南人比較能夠接受,便考慮在彌陀建機場,它比較重要的問題是,需不需要填海造路,從阿公店溪的出口北邊開始有國家重要的濕地,也有人提出與空軍的跑道做結合,之後也會考慮到遷村或漁塭收購的問題。

六、公民決策,高雄開始!

最後,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縣市合併之後,在整個討論決策的過程,我們有沒有一個更成熟的公民決策方式,想辦法推動公民決策的機制。以前決策都是政治人物在做,但他們是人民請來的「管家」,管家是要幫我們做事的,如果我們的國家要更民主化,便需要更多的公民決策機制。

長久以來,「政客」把參與公共事務與政治劃上等號,透過「政治是骯髒與黑暗的!」把「政治」與「公共事務」一起污名化!隔絕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使公共政策不透明,進而獨攬公共決策與私利。

我們希望公民的決策能從高雄開始,縣市合併之後,我們希望當選的市長,能夠每年有十個(以上)公共議題讓我們用公民決策來做決定,並成立一個公民決策的專門單位,一年內通過高雄市「公民決策」自治法規,期使公民決策有法源及運作機制!

(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如果世界上這些進步的城市都能維持都會區以外的鄉村景觀,那麼我們台灣為什麼非得把所有的鄉鎮都變得跟台北一樣?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未來市政府規畫的藍圖中,能保留我們農村景觀,與都市有所差別。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1)。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引言人:劉孝伸(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

我們不需要再去討論高雄縣市該不該合併,因為這已經是必然的結果,對於其中的利弊,未來該如何去取捨好的地方,避免壞的地方?我們會以鄉村地區的角度來關心縣市合併的問題,我跟一些美濃地區的鄉親做過一些交談之後,有些議題是我們比較關心的。

P8068933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

一、行政區的劃分的考慮

今年八八水災過後,我們在旗山區有一分夾報,標題寫得很聳動:「(八八水災,)小林滅村,(縣市合併,)旗山滅鎮。」,內容是說,跟據內部的消息透 露,縣市合併之後,未來旗美九鄉鎮會併為美濃區,旗山區就不見了,所以他們就例舉了自古以來,美濃是屬於旗山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是旗山存在,美濃消失,因 此,這樣的規畫對旗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但就美濃人的角度來說,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是否有別種選擇?我們希望以文化的認同做分區的依據。美濃、杉林和六龜一部分,大多都是客家人,是否可劃為客家自治區?

二、區域的角色和產業的衝擊

剛才魯老師有提到,在高雄區有些受污染的地方,還是繼續生產農作物,然後運到別的地方販賣,我們美濃幾乎是一個未受到重工業污染的地方,有著非常肥 沃、乾淨的土壤,如果我們將來在城鄉的發展中,能定位在生產大高雄地區的糧食,提供安全的糧食,並作為城鄉交流的基地,以農業生產作為未來規畫的遠景,那 麼美濃未來便較不會受到外來工業的污染,大高雄地區也能吃到安全的糧食,讓美濃被認同。

另外提到一個題外話,因縣市合併,目前美濃的農地價格有慢慢上升,可能有些人看好美濃未來土地增值的空間,所以開始在獵地,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還是危機?

也許有的鄉親會認為我的土地增值很好,就可以把農地變賣,到都市去生活。但就整個美濃地區的產業發展來說,農地價格飆升,將來會是個隱憂,因為土地被這些有心人收購以後,很有可能在未來的都市計畫裡面,逐步被變成建地,這將影響到未來台灣的地景(景觀)的改變。

三、農地的所有者和用途的異動

雖然現在都是農地,但還是有許多人在農地上建農舍,如果以後這種情況變多,我們從旗山騎車到美濃來,兩邊都是高大的水泥牆,當主要的道路兩邊都被變 為建地的時候,我們在美濃的街道上看到的跟在市區的街道上看到的景觀是一樣的,我們的後代要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嗎?如果合併之後是這樣子的話,雖然合併會帶 來城市的進步,但我還是寧可選擇不要合併,停留在這樣子的階段。

是否可能定出法條,或在土地利用的規劃上,讓美濃的土地維持農業用地,以提供大高雄地區的安全糧食,於此,是否有什麼對應的措施?

徐世榮老師在之前縣市合併的論壇中曾提出,歐洲國家為了鼓勵年輕人回到農村工作,採取了直接對地、對人的補貼,而不是對農作物的價格去做調整,因為那違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則。

事實上,我們在農村種植農作物,並維持農村的景觀,對於整個都會區發展是有貢獻的,而這種貢獻是應該被付費的,而不是單純去論一公斤的稻米價格是多少,這種貢獻不該只以最後農產品的價格來做衡量。

四、農村的景觀的維繫

我們去到市區,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非常的美麗;同樣的,都市人來到鄉村,也會讚嘆鄉村的美景。如果縣市合併後,我們走在美濃的街道上,同樣 看到五彩的霓虹燈,會是什麼感覺?我們看到牆上的畫作,這種美景已經不存在了,因為自然的河流已經被水泥的堤防所限制住了,這是我們感到很無力的一點,因 為水利單位以安全做為出發點,我們也不敢發表太多反對的意見,所以這個景像只能在記憶中存在了。

是否可以讓鄉村的景像還是鄉村?這其實不是一己之私,我們看到很多國際性的城市外圍,農村的景像可能跟一百年前一模一樣。以梵谷為例,其畫作現今已 變成世界上很重要的文化遺產,日本人很迷梵谷,我前幾天看到一部日本人拍的片,以梵谷的畫作為主題,在荷蘭找到當初梵谷做畫的地方,他們的風車、小橋、河 流,跟梵谷當初做畫時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甚至,荷蘭人為了促進觀光,他們還有梵谷的觀光列車,按照畫作帶你去參觀真實的場景。

如果世界上這些進步的城市都能維持都會區以外的鄉村景觀,那麼我們台灣為什麼非得把所有的鄉鎮都變得跟台北一樣?這樣才算進步嗎?並不見得。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未來市政府規畫的藍圖中,能保留我們農村,甚至進一步規畫農村的景觀,與都市有所差別。

最後,還是要呼應魯老師提的,大高雄將來水源的問題,即將成為我們美濃要共同承擔的問題,期許魯老師提出的永續取水法能成為我們將來主要的取水方 式,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美濃建水庫的困擾。當然,也有鄉親希望將來美濃的道路可以變寬,蓋許多高樓大廈,所以我們也要去影響周邊的人的想法,我們的語言、文 化才不會流失。

(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不要害怕縣市合併,因為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不做,台灣不會前進。我們把縣市合併當作一個理順的過程,過程中才有機會談一些問題,透過討論跟思考,我們才能有所改變。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2)。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與談】與【互動討論】

與談人:盧維屏(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因為台灣人現在比較不信任政府,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做的規劃就比較不容易是理性的。很多縣市合併後的問題,是之後才開始,現在也不太會去談到「旗包美」或是「美包旗」的問題,就算有,那也是一個漫長的政治過程。

高雄市現在所有官員們,的確不了解美濃,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不要去期待一個英明的縣、市長來幫大家決定,那樣有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 足夠的了解跟資訊。如果公民參與要變成真的,就是要有資訊,當民眾得到資訊的能力跟政府相同時,就不會去害怕政府,因為我們(政府)知道的,你們都知道, 透過資訊的公開化,自然而然就會有公民參與,利用資訊的力量去控制決策組織,解除對政府的不信任。

不要害怕縣市合併,因為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不做,台灣不會前進。我們把縣市合併當作一個理順的過程,過程中才有機會談一些問題,透過討論跟思考,我們才能有所改變,現有的問題,才有解決的機會。

P8068958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盧維屏

【第一階段互動討論】

宋財祥(釀酒業者):

高雄縣市合併後,我們美濃地區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認為高速公路的延續不夠,希望能到美濃、旗山,讓交通更有發展性。

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

一、資訊不對稱,造成現在對政府不信任,如何要求政府開放資訊?如果要做公民決策,資訊平等是個前提,也許我們要開發自己的資訊平台。

二、請問魯老師,未來大高雄的水資源,恢愎過去的水資源設計的可能性跟危機?成立一個自來水公司,對政府有什麼誘因?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政府來做這件事?國外的自來水公司是民營的,若政府不願辦,一旦私有化,水的價格可能會上漲。

三、請問劉理事長,農村的規模該如何保住,是否把美濃設為農業的保護區?以現在主流的開發思維,如何說服政府保留農地?

林再興(農民,客語發言):

我是土生土長的美濃人,美濃的好山好水生產了很多有名的農產品,我們要劃設一個客家特別行政區,讓客家人有自己的地方,種植農產品讓大家吃。我們不能蓋水庫,之前我們請了一些學者來研究,以地質上來看,美濃不適合蓋水庫,也不需要。

盧維屏局長:

客委會有個基本法規:為了確定地方的歷史文化,如果是在既有的行政轄區之下,是可以劃設特別區的。然而,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規劃,也許是為了維持好山好水,也或許是錢(補助)比較多,做文化保存、地景保存,是要花錢的,不能說完全不動它就好。

若以土地所有權來看,這也是一場硬帳,因為有很多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在行政上,也很難用政府的力量去強制不能賣,我們應該要設法提高它的經濟價值(例如峇里島的觀光產業),才能提高文化的保存。

魯台營老師:

建立水系統最主要的問題,是因為很多土地不是高雄市政府可以掌握的,有很多高雄的土地是別的(中央)單位的,如果以後都是高雄都,也許可以用都市計劃的手段來規畫,做利益的轉移,也更有彈性。

目前在都市計劃的規劃中,美濃在第一個階段是不會變動的,將來才會慢慢調衡,美濃以後會面對農再條例的問題,目前看來,這個法案通過還是由上而下,受限於權利,有很多東西不能實際來做。之前在美濃在反水庫的公民凝聚是很好的,所以在公民決策上是很有機會的。

縣市合併之後,我們能談的層次會更高,也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們相信合併後較有可能實現我們的期許,提高公民的成熟度,政府也就更能接受我們的訴求。

P8068916P8068948
現場互動討論

【第二階段互動討論】

徐華盛(有機農民):

一般的農業界的老前輩會擔心農民被邊緣化,所以美濃要發展有機農業,結合美濃客家人的「硬頸」經神,成立有機專區,確立美濃的地位。

吉洋人工湖的發展帶有政客的利益,當官啇勾結時,我們該如何解決?很多的官員,坐著公務車來看一看就走了,來到美濃,鞋子要脫掉,坐在田埂上跟農民談天,多跟農民接觸,真正了解農民及農業,農地也要有政策,農業才會有出路,政府才能真正得民心。

黃鴻松(八色鳥協會理事長):

如果我們有機會去高雄自由路,那一段的愛河現在改用生態的工法在施工,但現在美濃還在用水泥築堤,原來農村該是最自然的,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較新的概念反而是從都市回來。另一個例子,現在高雄市的學校都把圍牆打掉,在美濃卻是把小孩子圍起來。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要去思考,這是什麼原因?一個最安全的地方,卻用最不自然的方式來建造。如果真的要先有經濟價值才來談保存文化,我不太有信心,有沒有法律可以先把文化保存下來,才來談經濟?例如景觀條例,把能保存的先保存下來,再來談營造。

黃森蘭(高雄縣導覽協會總幹事):

「走上走下,不如美濃山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感受出美濃人對這塊地的親密及自信。我們美濃在八八水災之前,一個月大約有一千車次遊覽車到旗山、 美濃,目前大約恢愎了三分之一。美濃的觀光重點是什麼?它不像旗山這麼繁榮,這是一個很典形的農村,我們該如何保存?美濃合併之後,如果變成都市,我們的 老人家就會感覺像在坐牢,我們要如何保存現有的情況?

剛才盧局長提到了資訊透明化的問題,但目前我們在旗美區,也只看到社大辦的縣市合併論壇,都沒有看到政府為縣市合併做了什麼?當時高雄市候選人為了 民調來到美濃,告訴我們,在高雄市講農業,沒有人知道,所以特別來請教,以此爭取民調支持。高雄市沒有農業部,以後對美濃農業發展會有什麼危機?這是我們 現在非常擔心的。

宋美春(高雄市國中退休老師):

我退休後便搬回來美濃,回鄉是因為美濃有好山好水,更有好的文化,我們都夢想,退休後,能回到美濃居住。我們的願望是保留美濃的客家文化氣息,恬靜的田野風光。

王敏州(建築師):

我曾看過盧老師以前寫的書:「市民的社會」,我想知道盧老師從學生時期,到現在的想法,有沒有改變?當市民社會變成公民社會,又該如何來看社區營造?另外,從官方觀點來看,都市有都市的設計準則,那麼鄉村是否有什麼設計準則?

黃淑玫(美濃國中英文老師):

今天,大家都提到想保留農村,然而,目前美濃十分之一的農地可以蓋農舍,其他十分之九都填平做園藝造景,這樣的現況,是我們很不願意去面對的,所以,我們美濃的文化保留,是很急迫的。

盧維屏局長:

美濃的地,多一分水泥化,都會讓我覺得不舒服,如果我能決定,我希望能夠再多回去一點。現在很多建築弄得像歐洲別墅,讓我覺得很反感,我也知道住在夥房裡面,並不一定是那麼快樂,因為它也會慢慢慢壞掉。

因為美濃在高雄水源的上游,在水質上也有很好的條件,用農藥是很可惜的。然而,做有機是很痛苦的過程,土地都是需要被檢測的,做有機要非常有意志力。

我們必須承認美濃目前在改變中,例如水泥化的趨勢,不要太相信來承諾的人,當了官之後,會有官的思維,對於公共事務的考慮會多一些,也會更了解它的 不可行性。我沒有變很多,我從大學開始就在做社區營造,我也不知道我會做官,所以當年反抗政府的意志還有些存在,我想,在政府跟民間,我還是比較站在民 間。

高雄市政府合併後,確定新增了農業局,這是一定會存在的機構,而且不是小的,是一個大的機構。

魯台營老師:

大家對於此不要太緊張,美濃人要慢慢把意識聚集起來,發表出去,才會讓人家注意到,把聲音發出去,得到社會的重視,美濃就會有新的定位。

劉孝伸理事長:

農業是一個很古老行業,也是一個很永續的行業,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會有農業。但農地很容易被改變用途,要變回來卻是很難的,我們希望鄉親能有共同的意識,好好保存我們的農業。

【結語】

我們在第一階段的縣市合併公共論壇,總共辦了四場,讓我們主辦者很有收穫,今天的討論,也擦出了許多火花,接下來我們還會再評估,考慮辦下去的可能性。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今天的討論不是講過就算,而是能被繼續討論,造成影響力。

(系列結束)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認為農業問題很重要,卻沒有受到好的待遇。現在小農遭受許多困境,台塑的有機蔬果已經在和市場上和農競爭,同時台塑的六輕濃濃的黑煙燒起來,旁邊的漁民都受到影響了…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記錄文章,閱讀上文,請點選這裡。

前情題要:

彭明輝教授的引言證實,不論從國家戰略、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等觀點分析,重視台灣自主農業發展實屬必要。然而在台灣,大環境對農業並不友善,因此美濃農會鍾清輝總幹事接著教授的演講,分享美濃農業尋找出路的努力。

美濃農業如何尋找出路

美濃農會鐘總幹事指出台灣農業目前有四個大問題需要被正視,第一個是農產品的價格低落;第二個是糧田都在休耕;第三個是農村人口勞動力老化;第四個是連帶老化問題的許多農業相關的匠師,技術隨著老人一同凋零。

美濃為了尋找農業的出路,將農產品配合旅遊。在美濃有許多種類的體驗旅遊,包含採野蓮、採番茄、採白玉蘿蔔,在採蔬菜的活動中還可以帶入文化的內涵。

像白玉蘿蔔是美濃的特色農產品,同時也包含了客家的飲食文化。過去當蘿蔔吃不完時,會把它醃漬,而醃漬在客家飲食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未來節能減碳的風潮下,貨運和包裝的紙箱這些運輸成本都會是負擔,將農產品銷售到外地會越來越不容易。能從這類的活動中,影響都市的孩子,「增加他們對土地的認同,另外也讓他們願意選擇當地的農產品。」這都是很重要。

美濃的波斯菊花季活化休耕土地,以景觀作物結合觀光旅遊,是很成功的案例,然而這活動面臨了危機,因為往年都有來自縣政府的補助,隨著縣市合併現在這活動充滿著不確定性。

在縣市合併下,高雄縣的農村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鍾清輝總幹事問到:「我們的是不是只是高雄市的後花園?縣市合併後我們該何去何從。」鐘總幹事認為旗美地區要一起尋找共同發展的契機,像有鼓勵像醃漬蘿蔔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此外要行銷品牌,如甲仙的芋頭、美濃的木瓜,要使用產銷的驗證鼓勵農民生產,並且提高農產品的口碑。

鍾清輝總幹事1
鍾清輝總幹事的分享(圖左)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的分享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認為農業問題很重要,卻沒有受到好的待遇。現在小農遭受許多困境,台塑的有機蔬果已經在和市場上和農競爭,同時台塑的六輕濃濃的黑煙燒起來,旁邊的漁民都受到影響了;國際上,「WTO也禁止直接補助農民。」農村再生條例雖然很好,但政府「在談土地政策時,都不了解農民的需求」。

在農產品銷售上,中峯認為消費者都有各自的期望,「有他想要的,他才會來。現在不只是談有機,是大家對於安全農業的要求。」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安全,「直接要他們到田裡來看,知道我們是安全的,這就是教育。透過教育,讓他們知道農村的價值,我們也要多面向的去呈現農村的價值。」

「如果我們價值沒有被顯現,永遠是被拋棄的。」中峯也說:「農業生產區裡我們能有什麼發展?至少社區營造這方面我們可以從社大這邊開始,大家漸漸參與。」

中峯希望在縣市合併後,新的地方政府可以正視農業。「在合併的討論上談了很多教育和觀光,但卻沒有農業。」中峯呼籲,「縣市合併後我們不要求同等的資源來建設,但我們要求同等的價值來對待。」

縣市合併後目前的候選人都是高雄市出生的,讓人有點擔心農業地區的影響。

岳中峰1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

講者間的綜合討論

彭明輝教授認為面對現在艱難的處境,消費者要團結起來,農民也要團結起來。「今天台灣農業最大的問題,台灣農人把鄰居當成敵人。」颱風天自己的田沒事,別人的田損失嚴重會沾沾自喜。農民團結起來,一起買農藥,就能壓低農藥價格;一起面對菜販,就不怕它打壓價格。

而政府農委會也沒有做到該有的努力,教授舉出韓國和日本的農產品是國際價格的10倍,但還是能在國內銷售,是因為這兩國的農民團體都很強大。台灣進口的穀物也有很多問題,但日本農協就會主動替本國農產品打廣告做宣傳,甚至揭漏別國的農藥殘留。只要農會有計畫,就算是大陸農產品要來也不怕。只要政府部門願意做事,農產品就有出路,像「花東米硬是比西部米貴,是因為縣政府願意站出來擔保。」

最後教授仍然回過頭來,強調不是日韓和歐美的政府特別照顧農業,而是那裡的農民有團結起來,向政府施壓。至於串聯全國的農會這份艱鉅的任務,教授舉出日本政府在進入WTO前整併了全國大大小小的農會的例子,這當中有多燒地方派系和椿腳的利益需要處理,但只要有決心是有可能的。

而整合全國的農會目前也許很難,但至少「全高雄縣農會團結起來,高雄縣政府就不得不聽你的。所有高雄的農會團結起來,一起打造高雄無農藥農業產區。」

而中峯回應到,認為團結農民是很重要的,然而現實中有更多教育要做,逐漸凝聚農民的團結。同時也需要更完善的法規配合,如果現在種田沒辦法維繫自己的生活,那大家寧可賣掉土地;制度的規範也要更完善,例如現行驗農藥的制度,無法讓誠實的好農民受到鼓勵,僥倖用藥的農民也無法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還需要許多教育和讓制度更完善。

會中有主婦聯盟台中分社的邱經理來參加講座,邱經理本身也是杉林人,也簡單分享了他的看法。她肯定農村的價值:「有土地的人,才是未來最有資源的人。擁有土地的人,才是都市最羨慕的生活。」邱經理也提到,雖然主婦聯盟全台有上萬個會員,但還沒有好好來照顧小農。她感謝道,主婦聯盟期望能提供給消費者最優質的農產品,這都需要農民們來幫忙。

彭明輝教授則在稍後回應到,今天與會的農會代表、社大、主婦聯盟應該在會後彼此認識一下,農業需要一個經理人的角色,來協助農產行銷,邱經理的專長和網絡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家需要彼此合作,互相支援。「我到主婦聯盟演講,都會跟主婦聯盟講,如果你不關心台灣農業,如果台灣農業消失,受苦的不是台灣農民,而是消費者。」

教授也一再呼籲要改善現今惡劣的農業處境,兩方都要聯合起來「台灣農業處境很艱難,但還有可能更艱難。所以需要主婦聯盟主動結合消費者,消費者和農民都團結起來兩邊向政府施壓,這兩方缺一不可。」

老家在杉林的主婦聯盟中社經理邱俊英也來聆聽1
主婦聯盟台中分社的邱俊英經理

(全文結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