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流不會往上流」-中間路下部落籲政府重新評估

中間路的上部落被劃定為危險區域,永久屋近日落成,而下部落卻未被列入特定區域,居民納悶:「土石流應該是會往下流,如果上方都淹埋了,下方怎麼會安全,難道馬路會自動升起變成擋土牆嗎?」

中間路部落永久屋基地「普力姆」已然落成入厝, 但打從特定區域劃定以來的問題,至今仍未獲解決。中間路部落由屏199縣道貫穿,將部落分為上下兩的部份,然而當初戡定的專家們只將部落上方劃入特定區 域,下方卻未列入,居民專家們的勘定結果心存質疑,一旦部落上方遭土石流襲擊,下方的部落會安全嗎?今年七月便要求覆戡,至今仍未有結果。(請閱讀:中間路部落:要劃就全部劃,別拆散了我們的部落)

DKPSOMVimage001
圖中中間道路(屏199線)左側為上部落,右側為下部洛。上部落劃入特定區域,下部洛則被排除。居民質疑,土石流會往上流嗎?

中間路部落,在海棠颱風(2005)之前,部落內的地面及擋土牆就已經出現了幾道裂痕;海棠颱風使得這些裂痕持續擴大,當時的中間路部落便有撤村的 動作,也開始有了遷村的訴求。去年的莫拉克颱風,造成部落內更嚴重的傷害,以致後來的芭瑪、萊羅克、凡那比等颱風,中間路部落都會執行緊急或是預防性的撤 離。

每當颱風來臨必須撤村的時候,部落下方的居民也都必須跟著撤村,但專家們的安全評估結果卻只將部落上方劃入特定區域,將部落的下方忽略,對於這樣的評估結果,居民感到納悶:「土石流應該是會往下流的,如果上方都會被淹埋了,下方怎麼會安全,難道199線會自動升起變成擋土牆嗎?」

「如果有一天,土石流真的滑下來,把我們的房子淹沒了,誰要負責?」中間路居民白明成表示,這樣的訴求,打從評估結果出來之後就有了,但一直等到永 久屋蓋好入住了,還等不到任何答覆。白明成希望政府盡快給予答覆,讓下方的居民也可以入住永久屋,免除颱風來時就要撤離的恐懼,可以讓他們安心的去做每一 件事情,不再提心吊膽。

中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德行呼籲政府重視部落族人生命財產安全,他說:「土石流永遠不可能往上流,一定是往下流。如果當初專家學者有評估錯誤的地方,可借鏡小林村的案例:下方的部落全部被淹埋,上方還可能有一點生存的機會,建請政府盡快協助居民解決。」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表示,中間路永久屋共興建45戶,第一批審核通過入住的有25戶,另外,又以與部落協商的方式,通過第二梯的9戶。至 於部落下方未劃入特定區域的部份,相關單位已進行重新評估,評估後結果會送至中央重建委員會審議,結果最快將於12月中有明確的答案。

clip_image002
災害撤離,下部落居民要跟著跑,永久屋落成入住,卻沒他們的份。

clip_image003
當初劃定特定區域時,與居民取得共識的版本,和後來公告版本不同。

劉林惠珍:積極 肯作 才會有生活

劉林惠珍說:「以前在山上,我是作餐飲的,那個我ok,下來之後,第一次擺攤我會怕,碰到平地人的時候,我也怕被殺價、被懷疑,因為我沒有信心,我現在是邊走邊學,再怎麼累,還是要學、要作」

「住進永久屋已經八個月了,我要想辦法走,不走不行,邊走邊學東西,我只能這樣子了。」11月底的午後,劉林惠珍坐在我面前如是對我說,這棟28坪的永久屋裡,擺了一台中古縫紉機,滿滿的一個置物架的手工編織籃,一邊是梅精、筍還有十字繡的面紙盒與工具,門口則停了一台丈夫的電動代步車。DSC04817DSC04805

劉林惠珍是那瑪夏鄉南沙魯村的村民,丈夫在災前因為中風而不良於行,夫妻倆辛苦了一輩子,用積蓄在山上蓋了一棟國宅,去年夏天,莫拉克在南沙魯捲起的滔天巨浪,帶走了他們在山上的一切,國宅的貸款尚未繳清,丈夫的醫藥費、兩個兒子的學費、生活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壓力,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巨變,懷抱著對山上的思念,劉林惠珍與劉忠康夫妻選擇住進杉林大愛園區。

如同其他許多住進永久屋的人,劉林惠珍也是八八臨工的一員,但這份臨工的薪水仍不足以負擔家中的開銷,「在這裡,一打開門就是要花錢,喝水也要花錢。」於是,她在假日時,會在園區廣場的假日市集擺攤,賣的是手工藝品,來自「吉娜工作坊」的作品。

吉娜並不是劉林惠珍的名字,而是布農語的母親─「Cina」的音譯,大愛園區裡的七個婦女們,都像劉林惠珍一樣,必須面對「一打開門就要花錢」的壓力,劉林惠珍說:「我們這群媽媽,有孕婦、有身體不方便的、有生病的,但都是有小朋友的媽媽」,其中一個婦女,身體出現病變,帶著兩個孩子想投靠婆家,但卻遭婆家拒絕,又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只能住在親友的永久屋中,靠著吉娜工作坊的工作維持家計。

DSC04807DSC04809

DSC04820

問劉林惠珍,這八個月來,從山上到山下,曾經經歷過什麼,她笑了一下,緩緩地對我說:「不管被人家講什麼,我只要我行得正就ok。積極,肯作,才會有生活,要肯學,再怎麼累,還是要學、要作。我現在是邊走邊學,我只能這樣子了。第一次擺攤的時候我會怕,碰到平地人的時候,我也怕被殺價、被懷疑,因為我沒有信心。以前在山上,我是作餐飲的,那個我ok,因為那是我會作的,但是下來以後,這些都是邊學邊作。」

「不要想人家可以,我不可以,要看有沒有心。」劉林惠珍一邊這麼說,一邊指著家中層架上放的包包作品,過去未曾在眾人面前作過簡報的她,也曾在企業、政府官員面前介紹每一樣作品的故事、代表性。11月17日,杉林大愛園區內所有八八臨工都已告終,劉林惠珍和園區內的婦女們,在慈濟志工的牽線下,每個週末都到岡山上烘培課、果雕課程,同時也在慈濟志工的幫助下,上了中國結、西洋結的編織課程。

拿著上課作的作品,她對我說,有時候在假日市集中,也會碰到有客人直接反映:「我也到過其他的文化園區啊!為什麼你們這邊就賣得比較貴?」此時,她會詳細的告訴客人,桌面上的每一個作品的由來,以及作者所費的心思,但劉林惠珍也明白,如果不能夠走出一條「特別」的路,很難成功在手工藝品市場立足,

因此,她和其他在假日市集的設攤的住民共同討論,希望能夠設計「體驗活動」讓遊客到大愛園區時,可以買手工藝品,也可以體驗製作的過程,讓每一項作品的變得更有意義,遺憾的是,目前這項想法卻仍無法實現。

和Cina 郎安聊了一個下午,她拿出手機對著我說:「八八那時候的簡訊,我都有留著」當時在山下的族人,傳簡訊告訴在平台上的他們「我們已經知道你們的狀況了,已經跟政府還有救難單位通報了,要撐下去!」

跟著,Cina 郎安打開手機的通訊錄,指著其中一筆資料說:「這是我們以前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我們在想,他是不是被沖到鄉公所地下室了,所以我們一直沒有找到他。我們被直升機救下山之後,我的手機恢復通話,我打的第一通電話就是打給他,有通,那兩個月我都有打,一直都有通,後來……打不通了,變成空號,我想說要刪掉,但是想一想又覺得不要,因為我知道有這個人。」

郎安的侄兒也在這場災難中罹難,至今仍未找到遺體,每一次回山上,她都會將車停在原本的家的位置,再走到族人們猜測可能是小孩遭掩埋的地方,低聲的對石堆說:「嬸嬸今天有回來,我回來是因為要上來投票,今天你的媽媽他們也有回來,待會兒我會去Tama Dahu家,你如果想看看我們,我們都在那裏。」說到這裡,Cina 郎安舉手擦掉臉上的淚水,微笑地對我說:「我一直都覺得他就在那裏。」

災後一年多,住進永久屋的日子即將邁入第九個月,劉林惠珍和其他居民一樣,都在適應永久屋的生活,但卻從未忘記在山上的一切,但她知道,生活得繼續下去,吉娜工作坊,也要繼續下去。

災後一年(4)「回家的權利」是不可以被剝奪的。

在重建政策沒有非常明確之下,有族人不斷的收到要簽署永久屋意願書的這樣一個要求。不管是從地方政府或是從慈善團體都都造成一個這樣的困擾,而這個部份就產生了很大的法律上面的疑惑.

編按:11月12、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一年過後: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圓桌論壇以及議題發表討論的方式進行災區的族群代表、NGO代表、政府代表之間的對話。本文為會議整理系列報導(4),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附錄。前言:

重建政策訂定之法令問題在災後一年仍有多方的問題不斷的在重建的災區出現。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執業律師林三加表示,受災的民眾基本上對於重建的法律上面有相當的困惑,一開始是在「簽署永久屋意願書」的問題。

他也表示,「因為當時政府對於這個莫拉克風災重建將來要怎麼處裡的模式其實當時還沒有非常的明確。」但是就在重建政策沒有非常明確之下,有族人不斷的收到要簽署永久屋意願書的這樣一個要求。不管是從地方政府或是從慈善團體都都造成一個這樣的困擾,而這個部份就產生了很大的法律上面的疑惑。

許多災區的族人至今仍未安置到穩定的居所,在重建政策仍有著許多法律上的疑慮之下,災區的族人又該如何進行後續的遷村或安居方式,以下是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林三加對於重建政策在法律上產生衝突所提出的問題與建議相關整理報導。

image001
法扶基金會、執業律師林三加表示,安置的過程中,族人的心理狀態都還沒有平安下來,對於將來重建的問題應該怎麼樣來處裡根本沒有辦法仔細的思考。 (上圖左一為林三加)

一、問題的成因:「永久屋」跟「劃定特定區域」有太密切的連結。

林三加首先提出解釋說,重建條例二十條有關劃定特定區域的規定,基本上要有三個要件,(1)原住居基地是安全堪虞(2)要取得族人的共識(3)要提供適當的安置。而他也表示,劃定特定區域跟永久屋的這樣一個連結認為是不妥當的。

他說,「如果認為說一個部落有危險性的話,政府應該要負一個責任提供一個救難安置的地方,但是回家的權利,是不可以被剝奪的。」

(1)安全評估沒有納入族人的意見

他提出第一個問題就是安全堪虞的部份。在去年的11、12月份開始,就有很多陸續到各部落去調查這個安全堪虞的問題,但是安全評估其實一開始卻沒有納入族人的意見。

所以這個部份其實有很多部落對這個安全評估的結果有很多爭執。他也接著說,當時部落族人的困擾之一是,「如果這個安全評估的結果是部落族人所不同意的,在法律上面原住民可不可以做相當的主張?」

林三加也對上面的問題提出質疑表示,當初我們對這個部份也做研究,這個安全評估的結論是不是本身是一個行政處份?

而也因為後續政府的做法都是用「認定是特定區域」後才做相關的救濟,也因為在這整矛盾個過程中,大部分的族人對於要不要採取法律行動,其實都相當的猶豫。

(2) 重建工作的政策明朗度不夠

而在協助災區部落釐清重建所發生的問題,他也發現到,很多族人認為說其實政府有在做這些重建的工作,但因為重建工作的政策有時候也不是非常的明確。明朗度不夠,所以到底要不要採取法律行動。因此再這的評估的過程族人就會有一些猶豫的一個情形產生。

他也提到,劃定特定區域也是一樣的問題,有的族人同意有的族人不同意,同意的族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劃定特定區域跟永久屋有做一個連結。

他說,「就是說他(政府)希望你(原住民)遷永久屋意願書,然後希望你(原住民)同意劃定特定區域。然後將來才可以取得這個『永久屋』這樣的一個政策。」因此他表示,這樣的一個做法其實就造成很多族人的一些紛擾,有的人贊成有的人不贊成。

「大部分的部落是比較希望是一個整體性的思考。族人有不同的意見的時候對各部落造成一個很大的一個問題,然後一個部份是如果是進駐到平地的永久屋的話,會不會導致部落文化的喪失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林三加分析著與部落討論過程在部落所看見的問題。

(3)重建政策條文與原住民族語沒有相似的辭彙

林三加表示,分析以上的問題之後發現這些問題產生的來源,大致上有幾點,第一個就是說大部分的族人沒有充分的管道去了解重建的法律跟政策,特別是有的族人其實對於國語其實也不是聽的很懂,而中文很多詞彙在翻譯成原住民族語時,其實也有很多詞彙是沒有相似的辭彙。

所以這個部份族人在暸解整個重建法律跟政策的時候會產生相當大的一個落差。甚至包含是漢族災民的原居地被「劃定特定區域」,這樣的一個詞是什麼意思,恐怕也有很多的不了解,更何況還要翻譯成族語。

第二個問題點是文化程序的問題,在這個救災過程裡沒有被看重。重建的過程中政府花了力氣在怎麼救急救災,但是就急救災的這個東西的過程中,忽略了一個文化的一個問題,所以產生了後續相當多的這個後續的問題。

(4)中繼屋的部份被取消

林三加表示,當時其實有很多部落都要求政府都必須要提供中繼的選項,就是應該要提供中繼屋然後是永久屋。但是在重建的過程中政府本來是預計有安置的三階段,短期安置,然後中繼安置,然後再永久重建的三階段。

但是後來有一個部份,這個中繼屋的部份就被取消了!所以這邊也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就是說在安置的過程中,族人的心理狀態都還沒有平安下來,所以沒有辦法仔細思考將來重建的問題應該怎麼樣來處裡。所以這個部份也是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5) 忽略災民才是重建的主體

另外重建的部份忽略災民才是重建的主體,這個也是相當嚴重的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沒有把受災的民眾當做主體來看,有時候他們都變成客體,然後被要求說「你應該怎麼樣」。所以說,這個部份也是很大的問題的來源。

他表示,族語也有部落的人來翻譯,這個翻譯也非常的重要。過程中我也聽到的確是有一些東西很難翻,這個部份真的是必需要被認真的一個思考。

去年從風災過後政策也多次的改變,這個部份其實也造成族人的困惑,因為會有很多到各災區的政府官員本身所講的東西就不一致,那這個部份其實也會造成族人的困擾。

(6) 原住民族基本法沒有被落實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原住民族基本法沒有被落實。他表示,「對這個部份有很多應該是原住民族比較重要的一個權利被忽略,比如說今天要劃定特定區域,那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傳統領域的問題,還有原住民族對於這個傳統領域的自然資源的權利問題會被忽略到。」

他表示,重建政策與政府去年簽署《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裡提到的「適當住居權」產生矛盾與衝突。他說,「『回家的權利』國際法上是不可以被剝奪的,所以這個部份都是訴訟一個重要基本的訴求。」

image005

林三加表示,甚至包含是漢族災民的原居地被「劃定特定區域」,這樣的一個詞是什麼意思?恐怕也有很多的不了解,更何況還要翻譯成原住民族語。

二、重建政策後的建議

在整個思考法律的問題之後林三加也提出幾個法律上的建議。

(1) 政府應該要落實資訊公開。

比如說在蓋永久屋的時候跟慈善團體所簽的這些約,到底是怎麼約定的?有沒有侵害到各部落族人的利益?他表示,這部份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為依照行政法以及訴訟法的規定,簽了一個公法上的契約如果侵害到相關第三人的利益時,這樣的一個公法契約的合法性是有問題的。

他表示,個部份如果沒有公開的話,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權益有沒有受到影響!

(2) 相關的法令跟政策應該要用各部落族人所了解的語言去讓族人了解。

林三加表示,不只是要有翻譯,而且要用最淺顯易懂的族人可以了解的語言,讓很多族人都可以了解,那族人才有辦法進行相關的溝通跟討論。

因為如果說沒有辦法,很清楚的了解這個政策跟法令的話,族人可能就沒有辦法有充分的溝通,如果沒有充分的溝通就會造成誤解,或者是甚至不同意見的情況。

(3) 應該要落實原住民族的基本法

最後林三加也不斷提出表示,「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應該要落實原住民族的基本法,相關原住民法令的權益必須要落實並且應該要依照不同族群的性質需求來進行修法。」

災後還有什麼「辦法」能保障?!

法扶基金會的林三加也表示,重建政策所產生的法律上的種種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原住民族基本法沒有被落實。「原住民基本法」在莫拉克風災中嚴重失靈,更在八八風災之後面對「法力」無邊的國家政策下嚴重受創。

除了重新思考災後族人的生命安全保障還有什麼「辦法」之外,林三加也提出,重建應該以災民為主體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追求環境的保護跟族人在傳統領域裡面的永續發展。

以及部落遷村搬進去永久屋之後,大部份族人的生計大部分都是在山上,這個部份遷村之後怎麼樣維持生計?這個恐怕也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問題!

image003
林三加表示,目前正在協助屏東縣霧台村阿禮部落部份的族人提起一個劃定特定區域的一個訴願,目前是一個行政訴訟的一個狀態。

「普力姆部落」誕生─中間路永久屋落成入厝

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部落永久屋,在公部門協調、世界展望會協力興建及英業達集團的贊助下,共興建45戶,每戶32坪。日前舉行永久屋入住典禮,並以當地地名「普力姆puljimu」作為新部落的名字。

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部落八八風災後被劃入特地區域,歷經一年多,在公部門協調、世界展望會協力興建及英業達集團的贊助下,共興建45戶,每戶32坪。28日舉行永久屋入住典禮及揭牌儀式,並以當地地名「普力姆puljimu」作為新部落的名字。

入住典禮中邀請中間路巡理會獻詩祝禱,以及原住民文化園區傳統歌舞、中茄社區傳統歌謠表演,並將象徵開啟入住之門的大鑰匙道具交給部落耆老,同時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也由林中森執行長代表致贈每戶入厝禮金1萬元。會後,與會來賓與部落代表也一同在新部落種下牡丹鄉的鄉花-野牡丹,象徵種下生生不息的希望。image002
災後重建推動委員執行長林中森代表政府致贈每戶入厝禮金1萬元。

image003
屏東縣長曹啟鴻跪在地上為種植在新部落的野牡丹覆土,讓旁觀的居民好感動,喊著:「縣長加油」

林中森說,重建過程中政府與NGO的充分合作,各取所長,已獲國際社會的讚賞。屏東縣長曹啟鴻表示,除了感謝世界展望會在過程中,不厭其煩地與居民溝通,以符合居民最大利益為考量。另外也對臺北市政府表達感謝,北市府的善款也透過展望會提供給居民,入住時所需要的家具及家電。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會長強調,重建不只是恢復原來的生活,而是要比以前更好。永久屋建造考量文化傳承、環境保護、減災與防災等許多因素,並且「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中間路永久屋的入住,是八八重建嶄新的一頁,也希望普力姆的居民們能夠綻放出如同牡丹鄉花野牡丹一般的活力。

對於新部落的誕生,入住中間路居民皆表示興奮及期待,中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德行除了表達對於援建單位及政府的感謝,也期望政府能繼續在居民就業及產業轉型方面給予輔導、協助。他說,近期年輕人有回流的現象,希望搬到新部落可以讓部落的產業也能有新的生氣,可以自立更生,讓年輕人留在部落。就像部落入口的意象一樣,太陽照亮,五穀豐收,期待部落能夠「否極泰來」。

高士部落永久屋可望農曆年前落成

相較於中間路部落永久屋的竣工,同屬牡丹鄉的高士部落的永久屋顯得遙遙無期。杜明翰表示,高士部落永久屋因所處的地形及氣候較特殊,增加了在興建時的困難,基於之後居民居住安全的考量,加強很多擋土牆、基地的安全,也增強房子的防風係數,也因此造成成本的增加,中央重建會也願意增資,目前只要把最後的資金問題協商好之後,可望在農曆年前完工

另外,關於高士災民在生活及安置上所遇到的窘境,杜明翰表示,基於幫助災民的一貫立場,世展會會派社工員前往部落,給予居民協助。

以下為活動當日的照片集錦

image006

郵差先生請注意,以後牡丹鄉石門村多了「中興路」的路名。

image004

部落入口處的汙水處理廠機房,有著部落藝術家名為「否極泰來」的創作,象徵部落歷經苦難後,五穀豐收的光明未來。

image005

新任中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德行,將擔起新部落未來發展的重要角色。

image007

中茄社區的耆老們獻上普力姆的古謠,為新社區祝福。

image008

致贈鑰匙,象徵永久屋落成,交贈給中間路的居民

image009

部落巡禮,世展會八八重建專案執行長全國成親自擔任解說員,為與會的來賓導覽解說。

image010

入厝第一天,居民已辦喜事的心情,邀請親朋好友前來新屋參觀。

image011

雖然還沒有家具,但已經等不及設宴邀親友了。

image012

期待新部落能有新產業,將年輕人留住。

長治百合系列(10)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林清輝無奈的表示,目前長治永久屋的基地耕種的區域,只是暫時借給部落的族人使用,到時候還是要還給政府,部落就沒有耕地可以使用。「就跟『永久屋』一樣,土下面不是我們的,我們只用上面。」

因為天氣影響,不斷延後的道路的搶修,再加上那凡比颱風將霧台鄉魯凱族人回家的路再次沖毀,今年8月入住長治永久屋基地的阿禮部落族人林清輝感慨的說,「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

想回家看看山上的家是否一切都好,卻因為9月開始連續的颱風與大雨不斷沖刷。面對如此困境,即使想回家的魯凱族人也都無奈的表示,「只能這樣」。

因為莫拉克颱風迫使霧台鄉五個部落遷下山暫時安置在永久屋的基地,不能回家,加上面對剛剛熟悉的永久屋環境,族人又是如何渡過這段適應期,以下是長治分台阿禮部落族人的生活相關報導。

image001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上圖為前往阿禮部落,前方坍方路段之一)

老人家在家裡沒事做會生病。

目前在阿禮部落裡較年輕的族人大都外出上班,傍晚才回到家中。而部落的老人家,在新環境的生活中除了編織手工藝打發閒暇的時間,其實最期待的就是能夠有自己的一塊耕地,可以在田裡種植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整理環境與其他的朋友在田裡聊聊天。

擔心部落老人家因為與原來生活習慣的轉變而發生各種山下適應不習慣的生活問題產生,阿禮村長跟鄉公所商量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借用目前長治分台尚未使用到的空地。

阿禮部落族人林清輝表示,目前的使用方式是可以讓族人想要來種就來種。他也表示,「這邊的老人家在這邊一直沒事,在家裡沒事做會生病。」

林清輝今年10月在霧台鄉公所巡山員工作結束後,也因為暫時尚未找到其胎的工作機會,所以只要有空他就到這裡來整理環境也種植自己喜愛吃的作物。他表示,山林巡守員的計畫只到今年的10月,公部門回應是說還有機會,但是一直在等,可是都沒有消息。他也表示不知到明年還有沒有這樣的工作機會。

image003
擔心部落老人家因為與原來生活習慣的轉變而發生各種山下適應不習慣的生活問題產生,阿禮村長跟鄉公所商量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借用目前長治分台尚未使用到的空地。

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

林清輝也表示,以前在阿禮部落的生活,部分的食物是自己種來吃,但是孩子念書需要錢還是要下山工作,才能支付孩子的讀書費用。他說,「都是小孩子要念書的因素才到山下生活。」

對於8月就入住到現在的生活是否還習慣?林清輝也表示,「還可以,就慢慢來」。他說,「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我們阿禮也沒有辦法回去啊,道路都一直是不通的。

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

「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林清輝無奈的表示很想回家看看的念頭。遷居到山下的族人大部份山上的家都還有東西,都還沒搬到目前居住的永久屋。

林清輝說,「想回家,問題是這個路沒修好就沒有辦法。住在山上比較好,沒有什麼煩惱,有電,有飯吃就好啦。在山上花不到什麼錢,有賺錢的話還可以存很多錢,在平地的話,跑來跑去都是錢。」

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在山下一碰到朋友,聊天買飲料請朋友喝,也會花錢。在山下的生活,很多要買的小東西都很多,小朋友的飲料啊,什麼都要錢,他們去讀書也要錢。」

林清輝表示,「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部落族人表示下山後沒有工作做,下山後要重新適應生活方式,林清輝也表示,「年紀大了,也不好找到工作。」還好有一些暫時性的工作機會,可以撐過部分的過渡時期。

如果政府繼續提供(長治基地空地)給我們用,也可以賺一點錢。有一些外來的人,經過這邊,看到我們再種菜,就會跟我們買。部落族人表示,這也是一個可以賺錢的方式。

但是他也無奈的表示,目前長治永久屋的基地耕種的區域,只是暫時借給部落的族人使用,到時候還是要還給政府,部落就沒有耕地可以使用。

族人也表示,雖然目前有聽說政府已找到一塊耕地提供部落的無人使用,但是那塊用地離目前長治永久基的距離太遠,部落裡大部份的老人家沒有交通工具,要到那邊耕作有交通上的困難。

部落的族人平常也要上班,也不可能因為老人家要耕種,而特地開車載他們過去又載回來。如果這邊可以給我們用,那是最好。

林清輝說:「就跟『永久屋』一樣,土下面不是我們的,我們只用上面。」

產業發展若是能兼顧部落經濟雙重發展來計畫,對於目前暫居山下的生活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長居在山上的魯凱族人長久的生活方式卻不是以賺錢為取向,而是以維持基本生活為常態的一種生活方式。

原住民山下生活與經濟達成平衡的生活問題,確也是莫拉克颱風尚未發生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問題,而莫拉克之後這個問題又將如何被解決?

image005
「聊天買飲料請朋友喝,也會花錢。在山下的生活,很多要買的小東西都很多,小朋友去讀書也要錢。」8月入住長治分台永久屋的林清輝表示,「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只能等死?!

遷下山後,部落裡老人家的生活除了做手工藝種田打發時間,剩下的時間無法像在之前山上的生活,在部落裡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可以一整天在工寮,在自己的田裡、到自己部落的獵場做自己喜歡的事。

而遷下山後的霧台鄉魯凱族人,在生活衝突與適應下,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文化環境,切斷與部落土地的情感,環境的變遷產生了山上文化延續的另一個傳承問題。

部落青年也感慨的表示,在家訪過程中,詢問老人家未來的生活想要怎麼打算,部落老人家反而半開玩笑的說, 「只能等死」。部落老人家用開玩笑的回應,表達在山下生活的無奈與失落。

image007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上圖為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攀過文革,走過八八:唐媽媽饅頭落腳大愛村。

13歲便走過文革的唐玉英,不覺得八八水災能夠擊垮她直觀熱情的「助人為樂」邏輯,與變化多端的好手藝。「記得,下次你來,沒地方住,可以住我家!」

唐媽媽,本名唐玉英,在高雄杉林大愛村中賣著結實的饅頭。八八水災以前,她住在高雄縣桃源鄉,被一場水災奪走了山上的房子與雜貨店舖。但在更早以前,她來自於那從不被颱風侵襲的故鄉,湖南。

「我最喜歡幫助別人,我現在訪視的對象沒有錢,我就送饅頭去給他吃,不算錢!」在熾熱近午的陽光下脫去八八臨工的背心,唐媽媽自豪地說。她八八臨工的項目是關懷獨居老人,熱情又人緣好的她,甚至還有能力帶著新來的社工去拜訪高齡86歲的鄰居,為她們彼此介紹,又叮囑新社工關懷這位長者應該注意的事項。


大愛村的唐媽媽

經過文革來到台灣的桃源鄉

「我七歲的時候,就會揹不方便走路的同學去上學,天天揹,我喜歡幫助別人。我媽媽很早就過世了,剩我跟爸爸兩個人。後來文化大革命爆發,我爸爸出門開會一個月,就是這位同學收容我回家吃飯,所以你說是不是,幫助人是很好的。」

她口中的7歲,是中國的1959年,驚動世界的文化大革命,發生在她13歲,1966年。中共建國初期的連天烽火中,唐玉英的生命故事是首次助人以及得到回饋的經歷,與建立一個國家同樣熱情鏗鏘。

「你說我爸爸去開什麼會,批鬥大會呀!我爸爸是飛輪子隊,專門拉車的,管自己叫飛輪子隊,跟其他行業的隊伍鬥呀!其他隊伍因為這樣,還威脅要來把我們家房子炸平,我一個人揹著棉被逃了很遠。」唐玉英得意地講起這段經歷,彷彿回味一場熱鬧的大戲:「我爸爸離家時只留了兩毛錢給我,我去住同學家以後,自己出門賺錢,替生產隊把農產品裝袋,自己養活自己,回來還交了兩塊四毛錢給我爸爸。」

強悍到堪稱離奇的的個性,也影響了她後半生的婚姻,以及來到台灣的命運。「我民國80年跟我第一任老公離婚,他是當官的,在外面有了其它女人。」多才多藝的唐媽媽,在大陸時便自己掙錢,有一份工廠車間主任的工作,根本不希罕做官的丈夫。「他來跟我談離婚的時候,我看他眼睛腫腫的,我就說,你哭呀?你剛剛哭呀?哭什麼呢,你當初別去找女人不就好了嗎!」狠話說完,瀟灑地在協議書上簽字,休了他。

「本來都不打算再結婚了,是遇到現在的丈夫,說他要找一個女人來台灣一起打拼事業,就被他騙了。」帶著能量充沛而敢於冒險的心情,領了一份中國的下崗退休金,唐媽媽來到台灣,跟第二任丈夫胡伯伯一起在桃源鄉開小雜貨店。「我什麼都會做呢,連叉燒月餅我都會做,沒吃過吧?我們在山上開雜貨店,連聯合報都來採訪過。」誰知八八水災時,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雜貨店一夕全毀,唐媽媽沮喪不已。

「我水災那時候,血壓整個高起來,高到被送醫院,掛急診住了十天。」出院之後,唐媽媽急著想回安置災民的陸軍官校尋找丈夫,卻遍尋不著,旁人見她焦急哭泣,才私下告訴她,丈夫被兩個女兒送進了養老院。「女兒不是和我生的。她們不願意我去看他,是其他人偷偷告訴我的。」

從山上到大愛,仍然靠饅頭自立

大水沖走了兩人在桃源鄉心苦經營的雜貨店,甚至帶出一場家庭齟齬,唐媽媽也不以此為苦。她現在日日前往安養院探視丈夫,一邊在大愛園區中賣起手工饅頭,廣受好評;還要訪視孤老無依的左右鄰舍,忙得團團轉。

雖然曾受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自表揚,也被當做「災民自立」的產業重建典範,不過同樣必須囿於大愛園區住商分離的規定,唐媽媽饅頭並不能掛上招牌。她與大愛園區內其他雜貨商店一樣,在門口插上兩杆旗子權充門面,來買的多半是熟客。饅頭香甜而有嚼勁,大小皆有,更兼賣肉包,十四坪大的一樓客廳擺滿了蒸籠、廚具,熱鬧不已。

「說什麼呢?到哪裡都是一樣,我對別人好就行了,別人怎麼樣不重要。我覺得慈濟挺好的,助人,她們講的也是個助人。」13歲便走過文革的唐玉英,不覺得八八水災能夠擊垮她直觀熱情的「助人為樂」邏輯,與變化多端的好手藝。「記得,下次你來,沒地方住,可以住我家!」

IMG_0872
在住商尚未合一之前,就靠這個旗幟讓大家知道這裡有好吃的饅頭。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生活系列(17)共同生活的艱難: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高雄縣杉林鄉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其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誠如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所指出:「高雄杉林大愛村,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大愛村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這次會議中,坐在台前的官方與住民代表計有中央重建會綜規處長張恒裕、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高雄縣原民處以及建設、教育、觀交處等各級官員,和中華電信前來說明MOD與網路設置的人員。

第一次住民大會
大愛村的第一次住民大會,極富歷史意義。

簽到
尋找自己的地址並簽到。

選前氣氛詭譎,拜票反賄齊到場

適逢五都選前,擁有七百五十二戶居民的大愛村誠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陳菊陣營的志工已率先進場發放選舉文宣,旗美區市議員候選人蕭育穎也來到現場,在門口拜票。每個參與會議的住民手上,都拿到了一份競選文宣。

高縣地檢署檢察官更先行借用會議開始前宣導「反賄選」之政策,以威嚇的口氣表示:「今年五都選舉,台灣的賄選案件裡面有一半都在高雄抓到的,我們也已經接到情資,說大愛村裡面有人準備開始買票,我們已經開始監控,請大家不要心存僥倖。」

世代安居?互信不易。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主任首先代表上人向大家問好:「證嚴法師非常關心大家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在這裡世代安居。」但就隨後進行的各項生活議題討論看來,顯然目前的大愛村生活與「安居」還尚有一段距離。

首先登場的是「管委會是否應該收取管理費用」的討論。現任的管委會主委,原居六龜新發的王明耀在議案說明時,便再三強調這是法規規定應當收取的費用,而非管委會自肥之舉,顯然受到不少流言所苦。「我們管委會現在全部都是義工,完全沒有公共支出,各位現在開會的一杯水、一張紙,通通都是要錢的。」並將「社區生活公約」草案臚列於後,希望大家一併討論。

王明耀話音剛落,便有南沙魯村民站起來質疑:「不管是管委會還是社區公約,到底是誰訂的?誰說了算?我的感覺是這裡好像被當人民公社,太沒人權了。」南沙魯村民林清章也發難:「我們因為八八水災被迫下山,結果一下山就來收我們錢,收這個錢又沒有法源依據。我們應該是一個社區,不是公寓大廈,你收管理費好像把我們當成公寓大廈一樣。」隨後也有村民表示,大家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工作,哪裡有辦法繳交管理費?」

對此,王正一回應,收取管理費是有法源依據的(註:莫拉克颱風災後民間團體興建重建住宅(永久屋)社區管理要點第二十條規定,為充裕社區管理所需之經費,重建住宅社區住戶應遵照住戶大會會議議決分攤之規定,向管理委員會繳交管理費),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不同。

只是這樣的說法,依然無法回應村民的疑問,為何在第一次住民大會召開前,一份官方擬定的管理要點,可以決定居民是否應該繳交管理費?共同生活的規則與大愛社區的性質,是否早在社區民主落實以前就被擬定了呢?

慈濟離去
身為生活重建中心的慈濟基金會向大家問好,可惜於半途就離席前往花蓮總部,並未參與爭議最熾的後半場會議。

南沙魯發難
南沙魯發難:居民質疑收取管理費的正當性。

內外交迫,原漢彼此猜疑

台下連番的砲轟雖然是針對縣政府而發動,王明耀仍然忍不住站起來表示:「哪一個人願意當主委,我很願意讓賢。自從接了主委之後,我颱風夜都不能睡,整夜手機響不停,哪一家漏水,哪一家馬桶又不通,誰想來當,我讓給他!」王明耀進一步表示:「我當然知道收錢大家都不開心,如果我不負責任,應該要帶頭說不收錢,但這麼大一個園區,沒人管理真的會變破爛。」

這樣的發言,卻當場遭到桃源鄉民張新華的駁斥:「漏水是生活重建中心在管的,怎麼會變你管呢?」張新華甚至進一步發出驚人之語:「我們根本不要漢人來管我們,原住民的事情自己解決,原漢區絕對不能合併,漢人應該退出原民區!」

同樣來自桃源鄉的吳清雄則在會議的最後呼應這個提案,他拿出一份號稱「半數管理委員簽名」的連署,要求「解散現有管委會,原住民與漢人區分別成立兩個管委會」,震撼全場。但卻有部分不願具名的委員私下表示,那份連署上的名字不是他親手簽的,「是別人幫我亂簽的。」導致住民對於管委會組織的真正意向成為一場羅生門。

對此,居住在原民區的漢人鐘皓宇仍然表示,他相信原漢之間目前的緊張關係是不當政策下的受害者。「起碼我認識的原住民裡面,很多人並不這樣認為。未來的一年我還是要推動大愛村原漢交流的計劃,這樣的狀況可以改善。」

被預設遊戲規則的民主練習曲

一陣喧鬧之後,由管委會主導的大會議程很快進入「大家來舉手表決要不要收管理費」的場面。但今日的會議門口僅有簽到處,並無查驗住民身分的關卡,左右大門齊開,記者、輔選人員、大學師生等外人出出入入,完全無法得知舉手的是不是住民,也無法查證有沒有人舉了兩次手,更未宣布今日到場人數幾何,是否已達決議門檻?關乎共同生活最基礎也最尖銳的「管理費收取」規定,就這樣在舉手投票中達成了「不收錢」的決議。

話說回來,社區管理要點中所規定的是「應繳交管理費」而非「得繳交管理費」,乃屬強制規定,按法理來說,住民大會並無裁量權決定是否應該收取管理費。對於此一與法規牴觸的決議,主導法規制定的中央重建會與高雄縣重建會官員均沉默以對。

舉手表決
大家舉手表決要不要收取管理費。

會呼吸的家,還是動輒違法的國有地?

接下來,會議議程進行到「大愛村建築是否可以放寬居民自行加蓋」的討論。事實上,大愛村近日早就因為有居民搭建矮牆,縣政府原訂於本月初進場拆除,卻又取消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想知道房屋加蓋的界線在何處。

南沙魯村民林清章再度發難:「家是給人住的,不是給外人看的,我們有種種的個人需求,而且房子都沒有遮雨棚,雨水都會噴進來,日子真的很難過!這也許是慈濟施工的時候有疏失,但不管怎樣,加蓋都是非常必要的!」

王正一當場回應,針對這些缺失,縣政府都已經著手進行改善工程的規劃與發包,不管是遮雨棚、無障礙坡道、淹水改善工程、籃球場。「請大家不要私自加蓋,大愛村這邊的土地是國有土地,不是各位私人土地。做做綠美化可以,不可以蓋永久性設施,否則按侵占國有土地的法律究辦。」

反觀謝英俊建築師所設計、近日即將完工的瑪家農場永久屋,早已在建築結構上為居民預留了加蓋空間,也在房屋與房屋之間設計較寬的走道,讓居民在家庭人數增加時也可以自行改造家屋,不會像大愛村一旦加蓋便面臨堵死防火巷的窘境。

援建災區經驗豐富的謝英俊建築師,在談到瑪家農場設計理念表示:「每個人的家,都要自己親手去完成它。我的建築只提供架構,其他的就要靠居民自己努力,我不會替他們做到好。」未來大愛村是否也應比照這樣的理念,為居民開創自我營造家屋的空間,以免「違建」之爭層出不窮,卻無法解決居民生活空間不符需求的問題?

全國關注,檢驗支票:放寬商業限制,建立在地小學

此外,王正一還順帶宣布,大愛村目前住商分離的規定即將取消,將往「住商合一」的方向進行規劃,也將設置商店街,預備以原住民風味餐、有機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的方向發展。「我們會將旗山、美濃、杉林、到甲仙與五里埔這一條廊道做整體規劃,也已經得到了150萬的舞台音響設備,目前放在喜樂廣場,未來就要放到商店街!」

王正一甚至宣布,傳聞已久的「大愛小學」與「大愛幼稚園」,都會在明年一月開始動工。王正一承諾,明年九月就要讓大愛村的新生入學。對此,從事教職的大愛村居民李老師私下表示存疑。「身為一個教育人員,我不覺得八個月可以蓋好一間學校。校舍蓋好以後還要招老師、行政,有建校籌備委員會等等,八個月很難完成。該不會是選舉前說說的支票吧?」

待縣政府結束了洋洋灑灑的未來施政報告,換中華電信人員上場說明MOD與網路申辦的方案問題。多數居民均漸漸離席,空留部分居民與中華電信爭執MOD電視台的收費問題,身為生活重建中心的慈濟基金會更於半途就離席前往花蓮總部,幾未發言,並未參與爭議最熾的後半場會議。

大愛園區的第一次住民大會,不但必須面對上次混亂的管委會選舉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管委會與居民互信不足,無法收取公共費用的情況,更使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正式浮上檯面。因百年巨災而起,容納了旗美九鄉鎮的原漢居民,企圖以「人造村」的方式使大家成為鄰居的杉林大愛園區,正要展開艱難的共同生活之路。

不過,最值得欣慰的是,無論社區民主的過程令居民如何疼痛,「佛堂」終於在今晚回到了人間,於吵吵嚷嚷之中,再度成為居民的「活動中心」。所謂的天堂,原不存在於無垢的梵音頌唱中,而是生成自社區/部落的次次爭執、折衝、妥協的過程裡。

住商合一
住商合一之後,居民可以不必再等待一天一次的貨車來取得生活雜物。

沒有路燈的佛堂
在夜晚一片漆黑的佛堂,今夜終於短暫變身回活動中心。

谷川部落:我們也只能等待,雖然不知道要等什麼?

在居住安全以及生計問題的雙重的生存困境之下,即將離開安置中心返鄉的谷川部落,未來如何發展?感到不被關心的谷川部落族人表示,「我們也只能等待,雖然不知道要等什麼?」

前言:

八八風災後暫時安置在屏東榮家的魯凱族,其中沒有申請到永久屋以及決定回山上生活的族人,本來預定今年的10月撤離安置中心。因為凡那比颱風再次沖垮通往霧台鄉各部落的台24線,因此搬回部落的時間也延至到間年的12月底。

在山上有54戶,將近200多人的谷川部落,也即將告別近一年多的山下生活,目前部落的安置狀況又是如何?在12月底前就要搬回谷川部落的族人目前的生活打算又是如何?以下是相關整理報導。

image001
接受採訪的谷川部落族人呂靜花。

只要下大雨我們都會擔心

談到谷川部落未來是否還適合長久居住?呂靜花表示,目前部落的房子還是可以住,但是隘寮溪的情況無法掌握,不知道未來部落的環境會不會一直長期都要受到隘寮溪河流的改變威脅到居住安全。她說,「只要下大雨我們都會擔心。」

凡那比颱風部落安全再次受到威脅

呂靜花也表示,目前谷川部落居住環境最擔心的就是部落上方的土石。呂靜花表示,去年八八水災的時候就是因為部落上方的瀑布沖刷大量的土石到村莊裡。她也表示,還好當時部落裡剛好有一部小型的挖土機將土石挖開,將瀑布沖刷下來的大量雨水改道,才沒有對村莊造成很大的威脅。

而這次凡那比的颱風部落上方的瀑布又再次流向村莊裡,對部落居住環境的威脅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呂靜花也擔心未來如過搬回部落,不曉得下一次若又遇到大雨季節,又要搬到哪裡去?

image006
谷川部落族人表示谷川每逢大雨時仍常常受到雨水及土石流沖刷的威脅,(上圖為隘寮溪旁的谷川部落。)

image012
凡那比颱風被沖刷的台24線。

回去部落沒有地方可以工作

目前第一期申請入住於長治分台永久屋的谷川部落族人是18戶,呂靜花表示第二期部落有2戶通過申請,而其他30幾戶的族人就要搬回谷川部落。

呂靜花也表示,八八風災之前要進入霧台部落觀光,谷川部落是遊客的必經之地,當時還可以在部落入口處受傳統手工藝的紀念品,讓在山上的生活有一個經濟收入的來源。

面臨年底就要搬回去的生活,呂靜花則表示,「我們回去也不曉得可以做什麼?也沒有地方工作。」她說,「以前在山上做編織以及部落的傳統手工藝品,谷川部落是遊客的必經之地,可以製作一些紀念品賣給遊客。現在道路狀況不好,就算做了手工藝品也沒有地方可以賣,目前的路況也不會有遊客進來。」

沒有人可以為我們爭取什麼東西

霧台村有三個部落,霧台部落、神山部落、谷川部落,但就屬谷川部落離神山以及霧台這兩個部落最遠,而部落的行政中心也都大多設置於霧台以及神山兩個部落。

呂靜花表示,谷川部落屬於霧台村裡的一個部落,但是我們的部落離霧台最遠,也導致有什麼訊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她說,「我們的損失很大,沒有人可以為我們爭取什麼東西。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村長沒表示什麼,鄰長又能怎樣?」

「我們自己的部落也在想,我們可不可以自己申請一個村,因為我們的部落離霧台太遠,可是應該是戶數跟人口數的問題,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獨立成為一個村,這是比較可憐在這邊」。呂靜花道出偏遠部落在行政上缺乏被關注的無奈。

反而是部落的傳教士比較關心我們的生活

她也表示,谷川部落有自救會,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功能。她說,「我們也不知道能等待什麼,大概只有下山或回山上的時候經過谷川部落,大家才會想到有谷川這個部落,反而是部落的傳教士比較關心我們的生活。」

暫時安置在屏東榮民之家將近一年多的生活,呂靜花表示,最不習慣的就是吃的部分。她說,「原住民不習慣配料很多,老人家不習慣太多的調味,那樣反而讓食物的原本的味道都沒了,他們不喜歡吃。」

「地瓜就是地瓜純粹這樣吃,地瓜也跟豬肉一起炒著吃,這樣地瓜的味道就變了,老人家不習慣這樣的味道。」她說,「哪裡地瓜跟肉一起炒的,沒有這樣的。」她表示,老人家吃不習慣山下的料理方式,比較喜歡單純的就只吃一種食物的味道。

未來的谷川部落?

因為部落位置離行政區域距離較遠,而無法得到周全照顧的谷川部落,在台24線尚未修復之前,回家的路仍然都是個未知數。

而回到部落後因為颱風的迫害,目前山上的觀光在短期之內恢復到風災之前的情況更是沒有把握,即使族人有著一技之長卻苦無對外的銷售管道。

部落居住安全以及生計問題的雙重的生存困境之下,未來的谷川部落將如何發展?對於感到不被關心的谷川部落族人表示,「我們也只能等待,雖然不知道要等什麼?」

image003
那凡比颱風之後谷川部落上方的瀑布再次沖壞部落上方的24省道路況,也間接威脅谷川部落族人的安全。

image005
正在執行修復中的霧台鄉台24線路況。

image008
通往谷川部落的溪底便橋。

image010
(上圖為谷川部落上方被沖刷的路段。)谷川部落族人表示,每逢大雨部落上方瀑布所沖刷下來的土石,隨時會有威脅族人居住安全的問題。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高士永久屋完工無期 災民等待也無期

永久屋遙遙無期,收容所環境不佳,部分災民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另有少數災民依賴賑濟物資,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認為在這裡「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舊高士永久屋基地自今年4月10日動工以來,至今7個多月,本計畫在7月31日完工,趕著8月8日入住。但受天候及環境諸多因素影響,無法在政府計畫的時程內完工,因而將預劃完工日延到明年1月。如今記者再度走訪,基地內只見到整地、填土及部分公共建設,仍無任何關於永久屋的痕跡。

10月18日,屏東縣政府永久屋專案會議中決議,工程進度無法在明年1月底完工,並向中央重建會報延。

對於永久屋遙遙無期,收容所的環境不佳,部分災民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內。另有少數災民在收容所依賴賑濟的物資三餐,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認為在這裡「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image001

永久屋進度嚴重落後原因:天候、地形、位置

「颱風才剛走,落山風接著來,滿地的泥濘亂車子不動,這該怎麼施作工程。」高士居民描述永久屋基地的施作情形。高士永久屋基地位於日治時期的舊高士部落(牡丹鄉高士段763、764、811地號),佔地3公頃的山坡地,在整地的困難度較一般的平地高,再者,基地東側地勢較低漥,需挖取西側的土來填補。

在土壤受到嚴種的擾動之下,一旦下雨,鬆動的土質容易被雨水沖刷,造成基地及聯外道路泥濘不堪,工程車要進入受阻,甚至壞損,使得承包廠商成本提高。

因此一遇雨天,工程幾乎停擺,然而今年七月至十月底屬於雨季及颱風季,拖延工程的進度。另外地處偏遠,難以請到工人,也是永久屋工程中的一大問題。

image003
舊高士永久屋基地西側為迎風面,落山風季節時,風勢強勁,工程難以進展。

重建工作「趕趕趕」 基地規劃案僅一個月

高士村長李德福表示,永久屋基地的規劃,西半邊蓋在稜線上,當落山風季節來臨時,強勁的風勢,必然增加施作時的難度及未來入住後居民的困擾。他說,過去的舊部落,是在靠東邊屬背風面的位置,約在基地東側及再延伸的區塊。

而當初的規劃案是在前村長莊來金任內執行,工程單位也是按部落共識施作。至於何謂當時的部落共識,共識如何產生,其中牽扯到部落最敏感著神經-派系問題。歷史悠久的高士族人,過去活躍於恆春半島的強悍民族,靠著就是快速的動員力及向心力,然而「選舉」卻使得過去維繫部落秩序的倫理崩壞,也使得這強悍的部落從此走向分裂。

另外,政府將基地規劃案包發給顧問公司(三椏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時,僅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規劃,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洪明裕認為太倉促,一般規劃案至少也要三個月。

image004

災民日漸墮落 李德福:盼生活重建中心協助

對於永久屋的遙遙無期,等待入住的災民情何以堪。收容所的環境如此不善,災民無奈,部分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內。走訪發現,災民對於社會給予的賑濟過於依賴,少部分災民恃著收容所提供的物資及三餐,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說他們是「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收容所硬體設施的改善,牡丹鄉公所也承諾盡快給予改善。另外,李德福也期待,除了希望NGO及政府能盡快完成永久屋之外,生活重建中心能夠給予災民心靈上實質的幫助。

牡丹鄉生活重建中心主任陳沁渝表示,目前針對收容所內的災民,平時有社工員進行關懷訪視,也會配合如慶生會及卡拉ok等活動的辦理,給予災民情感上的支持。未來也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共同發展部落產業及培力部落婦女成為部落照顧人力。

屏東縣政府日前召開第28次永久屋專案小組會議,確定高士永久屋工程進度無法於100年1月底完工。舊高士基地永久屋後續工程,屏東縣政府確定委託世界展望會依「政府採購法」執行,公共設施部分亦請協商世展會即日起復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遷村前最後一場豐年祭 泰武期待文化館傳承歷史

泰武村遷村前最後一次豐年祭,族人共飲連杯酒、吟唱古謠和跳舞。遷村後,是否能在未來的永久屋基地保有豐年祭等文化傳承,泰武村重建委員會正在尋求解決之道。

前言

泰武村遷村前最後一次豐年祭,於8月13日在大頭目阿拉依樣(Arangiyan)住家前廣場舉行開幕儀式,泰武村長丁國屏、泰武鄉公所社會課長周利雄及泰武鄉民代表會主席雷正輝等人皆到場參與,穿插族人共飲連杯酒、吟唱古謠和跳舞活動。對於遷村後,能否繼續在永久屋基地保有豐年祭等文化傳承,村民大都寄望於未來尚在籌備的「部落文化館」,但文化館的設立,須由村民自籌經費,外界NGO團體並無援助,泰武村重建委員會往後仍須尋求解決之道。

image001

遷村前夕‧豐年祭

8月13日一早,泰武村大頭目阿拉依樣的家門前,擺滿小米酒、Cinavu(芋頭粉或小米包裹豬肉)及Avai(小米糕)等傳統美食。Vuvu(老人家們)都穿上傳統服飾、嘴裡嚼著檳榔,坐在象徵頭目家族的石碑前,聽著來賓們致詞。他們頭上別著花圈、百合花或羽毛,分別象徵不同的傳統地位。

泰武鄉民代表阮惠珍、泰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顏和、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以及前任泰武鄉民代表會主席華安義等人,皆列席大頭目旁。頭目致詞完畢後,眾人便將桌椅搬到一邊,有默契地牽手圍圈,輕鬆地跳起舞來。

image003 image005
(左)眾人在頭目家前的廣場,圍圈跳舞,現場也有許多紀錄團隊。(右)大頭目阿拉依樣,著傳統服飾。

image007
(上)來賓與部落人士共飲連杯酒。

也許舉辦時間並非週末假日,現場除了頭目、各家族Vuvu之外,很少看到年輕人。泰武鄉公所農業觀光課辦事員呂瑞芳,分享他小時候回部落參加豐年祭的人潮盛況:

「以前我記得最熱鬧的地方是派出所旁,有個叫『駐村辦公處』的地方,那邊幾乎每個豐年祭晚上都會辦晚會,(人)多到在屋簷上看表演,因為中間沒有辦法進去。(那時)我大概國小吧,不曉得為什麼之後(參與者)越來越少。」因為是遷村前最後一次在原鄉舉行,部落對此也很重視。

「過去辦豐年祭(場面)比較普遍,今年活動比較擴大。刺球以前沒辦,今年特別(加入)…我們在這個村莊可能是最後一次舉辦活動,(場面)弄比較大一點」泰武村長丁國屏說。

原本刺球僅能5年辦一次,但由於今年的特殊性,泰武村仍然破例進行,並且在遷村後的第一年豐年祭,仍會再辦一次刺球,並依此為下一個5 年週期的計算開端。

image009image011
藤球尾端綁著塑膠紅繩,拋球者將球甩到空中,掉落時用竹竿戳接。

前任代表會主席華安義,本身也是頭目家族的一員,他跟我們講解刺「球」的涵義:「以前(部落)5年要出草一次,出草回來的人頭(拿)來刺。後來日本人說這樣不對,於是原住民就做(藤)球,圓圓的假裝人頭。」可惜的是,刺球編法在泰武村即將失傳,這次的藤球是委託來義鄉古樓村耆老協助,60幾歲的華安義也只有小時候看長輩製作的模糊印象。

最後一次在部落舉行豐年祭與刺球,老村民的心中是否感到不捨?「我覺得把村莊放棄很可惜,在這裡空氣好,雖然交通遠了點,但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地方」丁國屏說。華安義也認為:「像我們已經習慣這邊氣候,所以不想搬,但政府說危險,下雨天大家都會緊張啊,村莊都有下滑的趨勢。」永久屋動土典禮早已舉辦,泰武村遷村已成定局,如何將部落既有文化資產移植到永久屋,也是部落人士要面對的挑戰。

遷村之後‧文物館

永久屋基地的土地規劃,目前留有一塊公共用地,部落人士希望能在此蓋一間「文化館」,移植部落文化資產,並利用剩餘空間舉辦豐年祭等大型活動。這個構想雖然值得期待,但建設經費的籌措卻有待解決。

「文物館是我們(泰武)部落的需求,希望能以(仿古)石板蓋一棟5、60坪的建築。但紅十字會沒有答應幫忙蓋,它說已經幫我們蓋了活動中心、咖啡工廠」泰武鄉公所民政課長莊德才說。

永久屋認養團體紅十字會,並沒有要幫泰武村籌「蓋」文物館,而是採取「劃」一塊公共用地的方式,保留該區塊的使用彈性,讓村民自行決定用途。紅會採如此作法,也是出於公平考量,它所認養基地並非單只有泰武村。「當初泰武村設文化館主要目的是保存文化、文獻,但紅會不能獨厚泰武村,因為別的(災區)永久屋沒有這種設施,只能幫忙蓋活動中心及咖啡展示館」莊德才說。那泰武村民要如何自籌建設經費呢?

「要往重建會、原民會去爭取經費,上面到目前為止還沒答應可以蓋。重建會的回答是,蓋起來後,營運要有人、經費去養護開支。但部落是用比較簡單的角度去看待文物館,(認為)只要蓋館體、把設施弄進去,以後的營運部落會自己想辦法」莊德才接著說。莊認為,如果文物館工程發包,經費將達上千萬;部落如自行雇工購料,也需5、6百萬。

向外爭取經費,部落就必須對文物館的定位有清楚目標。「每個建築物不可能你要求就(拿到經費)…這要寫計畫,說明建築物的用途,有什麼文化背景、價值意義」雷正輝解釋。未來部落如果要賦予文物館傳承歷史的角色,在爭取經費的同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文物館的價值何在。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