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稻農的心事

耕種稻米並飼養生豬的齊藤一志是這些革新者中的一員。六年前,他試圖通過註冊屬於自己的小型合作社,與日本農業地區最有權勢的機構之一——國家農業合作社競爭。當時他聯合了一百二十名不滿國家合作社…

編按:

被捲入全球貿易下的各國農業,都面臨許多困難的問題,日本與台灣都屬於耕地面積不大,土地成本昂貴的國家,以下這篇文章轉載自「紐約時報」2009年3月28日的報導,或可與台灣的狀況互作對照。

日本的農業危機

日本海沿岸有著廣闊的平原地區,那是這個國家最為重要的糧倉之一。在豐沛水源和肥沃土壤的眷顧下,整齊的稻田為此地的早春時節鍍上一抹金黃的色彩。然而,這裡卻並非完美無缺。

在田地中勞作的農民越來越少。視野所及,荒蕪廢棄的耕地隨處可見。由於土地狹小,加上水稻價格下跌,許多稻農發現種地並不划算。

980405-nipponricefarmer-3.jpg
日本務農人口老化嚴重

海那邊吹來一陣冰冷的風,五十七歲的農場主鈴木仁站在擁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自家農場裡,對記者說道:「日本農業沒有金錢,沒有年輕人,也沒有未來」。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正在成為一個中風病人,農場主們遇到的煩惱正是這種總體感覺的象徵。經濟學家們認為,面對人口結構老化和長期低增長帶來的挑戰,這個國家試圖通過燃燒早年積累的豐富財富維持現狀,而不願做出根本性的變革。

日本農業危機預示著整個國家的未來」,東京瑞穗證券經濟學家康成野表示。

許多農場主和農業專家認為,日本農業正在快速走入某種絕望的境地,這是人口下降、貿易自由化和政府財源耗盡的結果。他們將其稱之為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農業危機。在莊內町(Shonai),耕地價格在過去十五年中下跌百分之七十,另外耕種者數量自1990年以來也縮水一半。

日本統計局記載,作為這個國家傳統上最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稻米產量在最近十年中下降百分之二十。這對整個國家都是一種警報,目前該國百分之六十一食品需要進口。

農業地區最大的麻煩是老齡化問題。據農業省統計,日本三百萬耕種者中百分之七十年齡在六十歲以上。自2000年以來,暴增的財政赤字迫使東京削減曾支持鄉村經濟的公共開支項目。另外,猛烈下滑的出口正在消滅許多農業家庭賴以擴大收入的工廠職位。

雖然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令情勢雪上加霜,但問題的根源在於日本農業經濟體制,那種小規模、無效率的家庭耕作方式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而且,儘管許多農場主和農業專家認識到這種體制已經在崩潰之中,但一些既得利益者和因循守舊的人一直阻止變革的發生。

現在的問題在於,某種類型的突破是否可以達成。

對執政方向不滿

日本的政治金字塔中,統治這個國家超過半個世紀的自民黨站在巔峰,而農村選民正是他們的基礎。今年九月初,自民黨預計將在大選中面對主要反對者民主黨的嚴重挑戰————這可能是個標誌性的改變。

在莊內所在的山形縣——北方水稻高產地區,這類跡象仍然難以辨識。

當地一家建築公司的老闆工藤隆表示,他仍是自民黨議員的忠實支持者,因為議員們投資了當地項目,這不僅幫助了當地經濟,也有益於他的公司。然而,他還表示,最近十年中,他的公司銷售額已經下降三分之二,這迫使他解僱了二十三名僱員中的半數。

他說,世道如此艱難,當地神社已不再為夏季慶典僱傭樂師。而且本地居民認為遭到自民黨的遺棄,因此導致選舉支持組織的會員數正在下降。但居民們對反對黨也並不買賬,對此他解釋說,與執政黨一樣,在野黨也缺乏明確的方向。

「人們的反應是對政治失去信心,而不是改朝換代」,四十五歲的工藤先生認為。他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頂上方掛著一幅所在選區自民黨議員加藤紘一的照片。

儘管如此,要求給民主黨一個機會的呼聲越來越高。今年一月,一個不為人知的學校董事會成員以反對黨候選人身份取代自民黨候選人,當選山形縣知事(縣長,譯者),但過去這個位置一直由自民黨把持。

「有一種看法認為,自民黨正在疏遠真正的鄉村問題」,山形是一家市場研究公司——荘銀総合研究所主管細野剛史表示。

在削減公共開支和貿易自由化方面,許多山形居民認為該黨已經走的太遠,細野先生指出。這是一種不滿的體現,近年來,當類似東京的城市繁榮興旺的同時,農業地區卻日益衰落。

980405-29japanmap-240.jpg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自民黨在推動變革方面走的還不夠遠。他們抱怨說,該黨及支持它的地方組織正在妨礙當地農場主們做出挑戰現狀的重大改變。

耕種稻米並飼養生豬的齊藤一志是這些革新者中的一員。六年前,他試圖通過註冊屬於自己的小型合作社,與日本農業地區最有權勢的機構之一——國家農業合作社競爭。當時他聯合了一百二十名不滿國家合作社的農場主,這些人認為後者僅僅致力於向他們推銷昂貴的農機和肥料。

不過,當他試圖註冊新公司時,主管農業的官員拒絕經辦此事,於是他的計劃胎死腹中。

「既得利益者讓日本農業走入死胡同」,齊藤先生嘆道。

29japan_600
照片:日本,山形縣,齊藤一志站在稻田裡,抱怨自民黨政府不願進行必要的改革。

齊藤先生與其他農場主都認為,創立更大、更有效率的農場明顯是治療農業弊病最好的藥方,但政府為此設置了障礙。目前,平均每個日本商業農場佔有四點六英畝商業耕地,但在美國,這個數字是大約四百四十英畝。

儘管政府也認為這種聯合是必要的,但齊藤先生和其他人都表示,他們積累土地的努力受困於對農田的價格支持,該政策傾向於保護擁有小塊土地農場主的利益,卻令土地昂貴得難以購買。許多農場主認為,對於產量的限制旨在通過支撐稻米價格保護小型農場主,但這讓擴大產量變得困難。

而且,即便有價格支持,但日益弱化的進口限制,以及由於日本人飲食習慣改變而造成的需求下降也讓稻米價格走低,無論規模大小,農場主們的利益都因此而受損。這種上升的不滿不僅針對自民黨,也殃及強大的日本內閣,他們傳統上一直在指導這個國家,但現在來看他們似乎沒有能力引導人民走出泥潭。

「戰後依賴東京的時代顯然已經結束了」,莊內市長真原田表示。

齊藤先生本人耕種四十畝土地,然而他那擁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私人農場面積四倍於此,其中絕大多數都已被他出租給退休的農民。但膨脹的土地價格,對稻米產量的限制,以及日本高度機械化耕種的高昂成本意味著與較小的農場主相比,他耕種的土地越多,金錢的損失就越大。

「如果得到健康的再造,農業可以復甦當地經濟」,東京大學農業教授本間正義認為。「但如果沒有變革,它會一直衰落下去,直至死亡」。

回歸初心─訪[半農半X]鹽見直紀

跟著馬祖文化局的一行人拜訪了日本綾部。在那兒待了短短的兩天,見到了「半農半X的生活」的作者鹽見直紀、經營民泊的芝原婆婆、製作蕎麥果子的志賀婆婆,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在綾部生活的人:郊山聯絡網.綾部……

前言:

三月一號,跟著馬祖文化局的一行人拜訪了日本綾部。在那兒待了短短的兩天,見到了「半農半X的生活」的作者鹽見直紀、經營民泊的芝原婆婆、製作蕎麥果子的志賀婆婆,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在綾部生活的人:郊山聯絡網.綾部(里山)的工作人員前田先生、製作石窯烤麵包的田中媽媽、退休回鄉的芝原婆婆長子、在奧上林區愉快生活的老人們…,除了毫不保留的熱情與善意,我更驚嘆於綾部居民對生活的甘之如飴—那是由無限可能的天賦所釀成的甜蜜。

一號的下午,很冷,我們擠在郊山聯絡網.綾部辦公室旁,由當地人捐贈、已成為絕佳活動基地的「幸喜山莊」,聽鹽見先生緩慢而堅定的訴說綾部、訴說「半農半X的生活」

980319-xfarmer-360.jpg
「半農半X的生活」作者–鹽見直紀

「哲學力」改變弱勢

綾部市,位於京都的西北方,屬於京都府的丹波地區,僅有三萬多人口,以每五年減少約1000人的速度緩緩走向過疏化的未來,將近三分之一務農,高齡化程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有的地區60歲以上的居民甚至超過55%。這樣典型的農村景象,日本處處可見,台灣,也不遑多讓。

clip_image004
寧靜安祥的綾部景色

然而鹽見先生卻告訴我們,很多人會特地來拜訪綾部,也有多外地人搬了進來,現在的煩惱反是沒有太多空屋可以出租,這是運用「哲學力」進行判斷的時代,即使資源有限、地處偏遠,還是會吸引很多人來。

鹽見先生的哲學就是「半農半x的生活」吧,我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他說,一開始是煩惱環境問題和人如何生存,後來發現「半農」可以改善環境問題,「半x」則可以維持生存。

DSC00040
鹽見先生說,這本書是沒有版權的,copy free,希望可以有更多人讀過這本書,能用新的方式生活,盡量的去給予(give away)。

一路走來,始終「半農半X」

郊山聯絡網.綾部(里山.)成立於2000年,當時「里山」的概念很流行,許多都市人常常到鄉下去玩,綾部市長卻覺得光靠硬體,發展終究會有極限,於是決定發展軟體,聯絡網於是成立。

clip_image008
古樸的「郊山聯絡網.綾部」招牌

clip_image010
聯絡網辦公室內販售相關書籍,有半農半X的續集,也有野菜的條理方法。

1999年鹽見先生回鄉,後來進入郊山聯絡網.綾部工作。目前政府提撥固定的預算給聯絡網,並派一個公所職員來這裡工作,聯絡網現在共有六名工作人員(含公所職員),以自立為目標在發展。

地方上有許多小社團支援聯絡網的活動,鹽見先生覺得,最理想的就是有一百個小社團,有喜歡爬山的社團、喜歡作麵包的社團、喜歡拍照的社團,能夠呼相幫助、互相支援,在社區內作自己喜歡的事。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
教我們作石窯烤麵包的綾部媽媽們,因愛麵包而聚在一起,真好!

聯絡網所處的廢棄小學是屬於政府的,日本的公共建築物有「指定管理制度」,可以委遊民間團體管理,聯絡網就是這樣的團體。

目前他們致力發展生態旅遊,合作的「民泊」(就是農家住宿)有五六家,我們造訪的時候是淡季,沒什麼遊客,「等到天氣暖一點會有很多人來,」鹽見先生笑:「現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投入農業,因此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了。」

綾部市長也很重視農業,常常幫忙宣傳半農半x。日本各地方的營造常常由鄉鎮公所發動,通常行政區小越容易成功,鹽見先生說,不能把所有事情都交給國家來處理。

綾部有很多兼業農,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點東西,但並不是這樣就是半農半X,現在的居民都很努力投入社區營造,算是滿接近半農半X的狀態。

目前60歲以上很多專職農人,中生代算是兼業農,年輕人比較少,但越來越多外地的年輕人搬進來,所以綾部的小朋友其實沒怎麼減少。村落最怕變成「封閉性村落」,很多人搬到都市,空屋不想租給別人,也不想賣,其實對地方並不好。

目前日本的土地使用是有嚴格區分的,不是所有土地都能蓋房子,因此郊山聯絡網.綾部所要做的就是思考土地的使用制度,如何讓更多更好的人搬進來。

clip_image016
綾部的稻田。還不到插秧的時候,正在整地。

clip_image018
幫蔥蓋個屋頂,抵擋寒冷的天氣

clip_image020
日本蘿蔔,顏色比較綠,想來就是「あおくび大根」的原型吧!

石頭上坐三年

現在很多日本人開始回鄉種田,雜誌也紛紛做了專題報導,對鹽見先生來說,沒有下田工作,就沒有批判的立場,「農」也因此產生了很多「X」。

說到這,鹽見先生看了看外面的天空,有些擔憂的說:「最近不太下雪,滿令人擔心的。」他認為,好的米需要播在冰雪凍結過的泥土上,這難道就是日本米之所以好吃的關鍵嗎?現在氣候暖化,氣溫升高,會有很多蟲子活動,越來越不容易種出好的米了。

鹽見先生的生活關鍵字就是食、農、X。「食」是LOHAS的生活,「農」是不增加地球負擔,「X」是自己喜歡的事。到底「X」是什麼?很多人會問,不知道自己的X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鹽見先生給這些人的建議很簡單:當你發現自己對什麼有興趣,就「增加一萬小時的學習」吧!(約三年半的時間)。日本有句諺語是「石頭上坐三年」,不下功夫、不花時間,又怎麼有辦法有所成就呢?

用「志緣」(しげん)找「資源」(しげん)

作為一個在地居民,要仔細思考到底「誰」要來這裡?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來,而是要找到真心喜歡這地方的那一類人。東京的電視台也報導過「半農半X的生活」,每次播出後,聯絡網總會接到很多詢問電話,但通常這些人只是因為這邊比較便宜、這樣的生活比較少見,覺得新奇,所以綾部人都不希望這些打電話的人搬來,反而是透過書籍、網頁而來的人會比較適合。

很多都市人總是嚮往鄉村生活,首先必須釐清「鄉村生活」和「半農半X」到底有什麼不同?對鹽見先生來說,想過鄉村生活的人是「依自己想法生活的人,通常獨善其身,比較『任性』」,半農半X則有一項重點:「X」是人與社會的互動交流

因此地方上需要的是擁有「志緣」的人,「志」為想法,「緣」為與人的交流,這樣的人就會成為綾部的「資源」。

一個小地方–目前郊山聯絡網.綾部所在的鍛治屋町只有250戶—要怎麼經營?鹽見先生建議首先用「A to Z」的方式來找尋資源:把A到Z 26個字母羅列出來,將地方上字首相符的資源填上去,例如「E」是elder、「D」是diversity…等,這是目前很流行的方法。

現在鹽見先生也在作老人訪談,「地方上的耆老就是很棒的資源,」他笑著說:「非洲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一個老人過世就如同一座圖書館被燒毀。』」,另外,年輕人的文章、照片、影片也是很棒的地方資源,確實的訊息透過部落格、網站、youtube等管道持續發散出去,最後將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除了整理社區的資源,整理自己也是必要的。郊山聯絡網.綾部先前出版了一本半農半x設計小書「翼と根つこと」,裡面有很多讓大家思考自身的遊戲,像是「自分A to Z(自己的A to Z)」、「人生年表」等,透過這樣的過程,也能間接釐清未來的道路。

clip_image022
鹽見先生手上拿的就是「翼と根つこと」

另外,決定住在哪裡是非常重要的事,日本有句諺語就說「場所決定的話,修業就會開始」。

改變的重點:持續不斷地散發訊息

綾部的人常讀「市民新聞」、「京都新聞」,報紙上常常會刊登半農半X的消息,一登再登,最後就有可能改變。「你必須不停的把消息送出去。」鹽見先生加重語氣,認真的強調。

認為賺錢很重要的人很多,但是會有一些事件改變這些人的想法,像是中國的毒水餃(在我們接下來的參訪中,這個事件起碼被提到了三次…)、氣候異常等,另外出版書籍也是改變人們想法的好方法,人們會因此抱著期望。人其實是不太會改變的,必須從健康、環保、心靈等各種可能相關的層面不停的散發訊息。

我們的確看到了鹽見先生的實踐。與鹽見先生的座談過程中,有一位年輕削瘦、帶著黑框眼鏡的記者從頭參與到尾,隔日我們的參訪就被刊登在京都新聞上–「台湾の離島住民共感「半農半X」実践したい 綾部を訪れ著者に学ぶ」。

很多作社區營造的人,往往會發現在地居民反而是最難經營的部份,如何說服當地人投入「半農半X」,除了持續散發訊息,「紀錄對方的想法」也是一個好方法。採訪人時,不管他贊不贊成你的論點,都會感受到你的善意。很多人其實是很孤獨的活著,當你去採訪他的時候,就像有個spot light打在他的身上,如果人受到尊重,就不會作出不好的事。

在第一本書出版之後,鹽見先生又訪談了88個綾部的半農半x居民,去幫婆婆拍照的時候,她們都顯得非常開心。鹽見先生笑:「紙、筆、相機是最有用的武器。

簡簡單單的作社造

「各位可以舉出『3個最喜歡的東西』嗎?」座談尾聲,鹽見先生冷不防問我們。大家面面相覷,我低下頭仔細思考,有興趣的事物似乎很多,但最喜歡的…卻難以抉擇。

「我最喜歡的三樣東西,」鹽見先生繼續說著:「就是『在村落裡拍照』、『收集世界名言』、『推廣半農半x』,這三者加起來,就可以作很棒的社區營造。」

這三樣就可以作社造?抬頭盯著鹽見先生堅定的神情,確定他不是在開玩笑。

他接著說,社區營造要作到「,」,就是「用地方上有的資源,作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日本還流傳一句話,會投入社區營造的只有三種人:「年輕人、外來人、笨蛋」。

在場的人聽了,彷彿開啟了什麼開關,一起會心的哈哈大笑起來。

clip_image024
座談之後,鹽見先生帶著台灣來的我們漫步綾部

clip_image026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2
處處可見上百年的民宅。–以上有一棟房子是鹽見先生的家,猜猜是哪一棟?

日本明日香景觀保存工作假期

北門社區大學去年9月底舉辦兩次的工作假期,均有來自日本明日香景觀保存志工協會之成員來台交流,當時,學過一些日語的我,被分配為日本志工之隨隊輔,負責做簡單的翻譯工作,也因此與日本朋友有更多的接觸與對話時間…

北門社區大學於去年9月底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辦理了第一次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以編籬護沙的方式開啟了工作假期的新體驗。今年五月舉行了第二次的七股護沙植生工作假期,期望藉由種植馬鞍藤留住沙洲之方式,帶領來自各地的志工認識與了解七股的生態與環境。兩次的工作假期,均有來自日本明日香景觀保存志工協會之成員來台交流,當時,學過一些日語的我,被分配為日本志工之隨隊輔,負責做簡單的翻譯工作,也因此與日本朋友有更多的接觸與對話時間,當我了解明日香景觀保存志工協會於每年都會固定辦理工作假期,而工作假期的內容是以保存飛鳥地區之景觀為出發點,深深的引起我的興趣,也因此想前往明日香去親自體驗…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非常感謝有這次難得的經驗能夠出國走走,受到前兩次來七股交流的日本志工熱情的招待,這趟旅程令人難以忘懷,當然回國後思緒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陶醉在異國文化的洗禮,而另一方面卻對於回國後接踵而來的工作感到心情難以轉換…不得不承認我實在陶醉太久了。

日本明日香村,於六世紀初時為日本的京城所在地,因此,傳統文化、歷史古蹟相當豐富,而這次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清除飛鳥川兩岸的雜草。

971215-aska-360.jpg

DSCF3601

如同我們自己辦的工作假期一樣,第一天先是介紹了整個活動的介紹說明,隨後則是工作人員與志工們的自我介紹,這次前來參加工作假期的志工共有40位,男女各半,而台灣參與者共有5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人、北門社大2人、藍色東港溪1人),明日香景觀保存志工協會並沒有安排翻譯人員協助我們,因佐佐木孝子(Sasaki Takako)小姐略懂中文,且亦能以英文溝通,因此她成為三天活動期間我們這些所謂”外國人”的靈魂人物…

行前說明中,工作人員特別交代在這片草叢中可能會有毒蛇的出沒,實在令人膽顫心驚…實際走訪工作現場,飛鳥河的河水十分清澈,天氣預報報導著氣溫約35.36度C,炎炎夏日,心想著接下來兩天要頂著大太陽工作肯定會令人吃不消,我想大家應該都想下去泡水吧。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了解工作現場的狀況後,我們趨身前往飛鳥的水落遺跡,這是一個時間的裝置,但如何運作實在是令人不解(因為我們聽不懂那麼一長串的日文),第一天晚上有針對水落遺蹟做說明,但看著拿到的手冊上寫著:「因為翻譯問題,所以台灣參加者在這段時間為自由時間,不必參加」,心裡對於這樣的安排感到困惑,也對於無法認識何謂水落遺跡感到可惜…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三天兩夜的活動中,最為有趣的應該就是第一天與第二天晚上的party了,我們將從台灣帶去日本的伴手禮送給協會,協會也在party中介紹給在場的所有志工知道,並且共同享用。奧田先生是兩天晚上party的主持人,雖然party是自由參加,但志工們的出席率幾乎到達百分百,隨後,奧田先生先是一一點名,讓志工起來分享自己參與此次工作假期想法,無論是工作人員或志工均有發言的機會,每當輪到曾經來台灣參加過工作假期的工作人員發言時,總是最為激烈的時候,因為他們分享著台灣與日本在飲食文化上以及他們認為令他們感到印象深刻的事情,現場總是一陣又一陣哈哈大笑,實在很想知道風趣的奧田先生聽完分享後到底說了些什麼,怎麼會贏得滿堂喝采…

而兩次的party中,或許是因為酒精的效果,現場互動十分良好,氣氛非常的活絡,不分台灣、日本我們聊的很開心,充分達到了交流的效果,雖然日語不太通,但是有許多志工都能用簡單的英語對話,而日本志工們對於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也感到好奇,這讓我們感到好溫馨,因為我們沒有因為語言的隔閡而阻礙了彼此的認識。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溫馨愉悅的第一天結束後,緊接而來是緊湊的工作內容,事前已做了詳細的分組,每組都有班長與副班長,負責掌握整組的工作進度,分好工作範圍後,各組便開始執行,在此十分佩服各位志工,能夠頂著如此大的艷陽,努力不懈的除著草,這過程中,曾經還有志工因為太過炎熱而中暑昏過去…幸好,志工當中有兩位護士,隨即協助處理,就連我這班的班長也因為天氣太過炎熱,而感到不舒服,他是位高齡七十幾歲的志工唷…才過一個上午,原本雜草叢生的河川兩岸,瞬間雜草就被夷平了,很有成就感 。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第三天的工作,有些志工繼續處理未除完的雜草,而有些志工就兩兩一組撿河川兩岸的垃圾,垃圾撿到一半突然看到母鴨帶著一群小鴨在飛鳥河上悠哉的游過去,突然引來一陣歡呼,這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畫面,真是太神奇了!

clip_image018
結束工作後的大合照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工作假期中,兩天的午餐都是由飛鳥地區的社區媽媽們為大家準備的,左圖中最左邊者即為飛鳥地區的地區長,他在第三天午餐完畢後的休息時間,帶我們幾位台灣人去參觀全日本第一間寺廟「飛鳥寺」,也因為是地區長帶我們進去的,所以我們省下了入寺廟的費用,並且受到了特別的招待,當然這過程非常感謝我的室友森田智子(Morita Tomoko)的翻譯陪同。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飛鳥寺

三天的活動感覺時間過的好快,似乎才剛開始而已,就已到了尾聲…

明日香真的是一個好漂亮的地方,來到這裡讓人感覺好舒服,或許是身心都放鬆了的原因,也或許是受到熱情招待的緣故,對我而言,參加明日香的工作假期,不僅看到了有別於以往社大與環資會辦理的工作假期操作模式外,最大的收穫便是,不管是否語言能夠相通,只要有熱情、有心,認真去了解,就能夠有美好的回憶…

(本文作者為台南北門社大工作人員)

遇見台灣原住民勇士:東幸男

東幸男先生會讓我稱為台灣原住民勇士,起因於一場宜蘭社區大學的公共論壇,會中主要討論國民信託如何實施,並保存重要史蹟或文化產物的議題,東幸男先生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議題……..

第一次見到東幸男先生是在本人開設的課程:宜蘭社區大學羅東校區的電腦軟體課上,東幸男先生學習十分認真,待人處事溫和有禮,讓我感覺好像是一位脾氣溫和的好好先生,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到了原來東幸男先生是從日本回來的台灣原住民,可能有人會想說從日本回來的台灣原住民,那有什麼特別或特殊之處?有需要對他做專訪嗎?當然如果只是從日本回來台灣原住民雖然不常見,但確實是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因為某次事件,我認為東先生他是一位 從日本回來的台灣原住民勇士!

東幸男先生會讓我稱為台灣原住民勇士,起因於一場宜蘭社區大學的公共論壇,當時與會的有政府官員、社大校長、老師還有專家學者,會中主要討論國民信託如何實施,並保存重要史蹟或文化產物的議題,會後開放討論的時間,東幸男先生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議題,就是台灣山林保育的問題,試想如果台灣的山林都被破壞了,那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將難以安居樂業,東先生直言:「你們漢人的開墾,美其名是建設台灣,把山林視為取之不盡,實際上是對原住民長久生長的山林一再的破壞,傷害」。

接下來的5分多鐘時間,在場的所有人,包括與會來賓及專家學者沒人可以反駁東先生的意見,這時在我眼中的東先生,不再是那位脾氣溫和的好好先生,而像是位無所畏懼的原住民勇士,為部落為弟兄站在第一線,奮戰不懈。

因為先前宜蘭社區大學公共論壇的機緣,我一直想多解一下,這位台灣原住民勇士,是什麼原因,會從日本回到台灣,以下是這一次的專訪。

abo-people-360.jpg
東幸男先生

東幸男先生原住民的本名叫東山旭日,出生於民國32年4月28日,從小生長在阿美族酋長之家,因為從小身份地位的不平凡,,所以比其他原住家弟兄幸運,擁有就學的機會,當初城鄉差距是相當大的,所以小學是在台北的松山國小就讀,而高中則是就讀於台北工專。

東幸男先生的學生生活是這樣子的;東幸男先生表示:「當初你們漢人政府對原住民是採取育民政策,曲解原住民文化及歷史,像吳鳯的故事就是一例,原因相信之前眾多媒體以經描述得很明白了,我就不再多言」;我們可從言談中了解到當初原住民所受到對待和迫害。

東幸男先生就讀的台北工專在當時可以說是秀才學校,專門在培養企業人材,時代背景正值台灣經濟起飛,因此東幸男先生在還沒畢業就被美商公司網羅,在美商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正好有日商公司都要蓋新廠,東幸男先生便試著給自己一個機會,換來這間日商公司發展,之後日商公司便派駐東幸男先生前住日本公司,也開始東幸男先生長達20年的日本生活。

東幸男先生對日本的印象大致是表示贊同的,像日本的企業文化最讓人印象深刻是(敬業精神),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真是一個很有團隊默契的民族,而且日本也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回復及經濟發展都十分快速的國家;此外東幸男先生在日本這麼多年,郤發現一件十分的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在日本當地保存了所多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及歷史資料,比東幸男先生在台灣就學時所看到得都還要完整而且正統,這些資料都是當初日本政府在台灣的學者所研究考查出來的,東幸男先生在回到台灣後才發現,目前有許多在台灣研究台灣原住民的學說或論述,大多引用或節錄這些我在日本看到資料,這件事不只是東幸男先生,筆者本身也感到十分的震驚。

東幸男先生回來台灣的主要原因是在9年前,因為母親身體的情況,讓東幸男先生決定回來台灣,東幸男先生希望在母親有生之年,好好陪伴她,東幸男先生的母親在5年前往生,他為母親守孝3年。

東幸男先生是一個懂得飲水思源的人,當初在日本了解到台灣原住民文化是如此的優質且珍貴,便在心中默想,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回台灣,把真正台灣原住民的優質文化,推廣給大家明白。

東幸男先生所提原住民的優質文化就是敬畏大自然,尊重生長的環境,並與山林共存共榮,而不是一味的向環境索取豪奪,原住民打獵會留下幼仔,不會砍伐新樹,尊崇尊老敬賢及百善孝為先,有老人在場,原住民年青人會有自覺站在老人身邊,這種表現是對長者的一種尊重,與中國儒家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為了推廣原住民優質文化,東幸男先生回台灣後擔任過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日語組),並利用時間實地到阿美族及布農族部落教日語,此外因機際會至台北原住民部落大學任職日語講師及台北原住民部落大學主任秘書,利用解說和教學的過程,推廣優質的原住民文化,不僅讓現在的原住民的弟兄了解自己文化和歷史的可貴,也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台灣的原住民。

東幸男先生目前以經60歲了,東幸男先生表示:「現在正是我人生的第二春,我希望可以為部落為弟兄做一些事情,其實原住民文化首要(教育),教日語或做解說員都只是手段,重點是推廣原住民文化,再者我會以柔性的主題和方式,用聽故事的方式了解原住民,而且有必要讓社會大眾了解目前原住民遭遇的困境,原住民原有的土地和生活被破壞了,因為時代的改變,我們不再是自給自足,而要跟一般人競爭,結果就是多數的原住民只能做勞力工作,收入不固定;雖然台灣在2000年成立原住民委員會,以經比早期的政府對原住民友善許多,但是原住民許多權利和心聲還是沒有受到重視」。

訪問完後我心中感覺十分的快樂,看到這裡,相信小地方新聞網的朋友也可以感覺得到,東幸男先生的理想深遠而且正面,台灣需要多一點像東大哥這樣正向且積極向上的人,本來台灣就是個多元的文化圈,每個文化我們因該都要重視,如此一來台灣社會才會朝向正面且充創造力和活力的方向發展。

東幸男002

東幸男(東山旭日)小檔案
出生:民國32年4月28日
小學:台北的松山國小
高中:台北的台北工專
經歷: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 (日語組)
台北原住民部落大學 日語講師
台北原住民部落大學 主任秘書
現職:台北原住民部落大學 觀光日語導覽講師,宜蘭社區大學羅東校區 聽故事認識原住民講師

伊香賀 典子的西螺

白色在日文叫Siro,諧音〝西螺Shi-Luo〞用純白鑲金箔的紙,折成潔白的Kusudama是在進駐期間發明的新摺法,命名為〝西螺〞獻給西螺。這朵紅彩球是之前開發的技法,但是漫步過鮮紅的西螺大橋後…….

2007年,應留下些什麼?想抓住2007年未來的及紀錄的事。

2007年夏天,西拓藝術家進駐留下幾件優秀的作品,現在來看,有幾件值得再細細品嘗,沒拿出來寫寫,真得太可惜!

2008.8 接近中元普渡,軍營又回到荒廢的樣子,廚房長了些許蜘蛛網,不過這次的荒廢,像是未修整的花園。不是未開墾的荒涼。我們曾經留下的壁畫,被強勢的雜草淹沒了。荒廢、開張、又荒廢;有人拜訪、沒人拜訪、停擺經營…反反覆覆,軍營似乎會自己呼吸,生命自我流轉。

這裡,雜草是寶,因為是軍營的獨特氛圍。草是基調,藝術需要野地,抽離習慣的視覺品味。

第一屆藝術家進駐,我參與探勘,發現秘密基地。

第二屆藝術家進駐,我參與了進駐成果展。

第二屆藝術家,我都很喜歡。有一件事,縱然過了一年,我仍然忘不了。今天讓我來拍拍記憶的灰塵,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每次來西螺小鎮,是為了追尋莫名的感動。具體的說,藝術的感動,不僅是作品,更令人渴慕的是與「本人」交會的感覺。這也駐村者駐留於此的原因。令我難以忘懷的一位藝術家-伊香賀 典子(Noriko Ikaga 日本),她是旅居澳洲的日本藝術家。鎮上都愛與伊香賀 典子交談(雖然她不會說中文),更愛她做的菜。 我也是。至今都懷念那蔬菜水果做成的醬泥滋味。接待住宿伊香賀 典子的家庭更是有福,除了她不抱怨,事事感恩之外,還得到她親自摺製的祝福,最無價的紀念。無法說出她的好,我們用作品來回憶伊香賀 典子留在西螺的生活點滴吧。

bri-360.jpg

伊香賀 典子(Noriko Ikaga 日本)

以下是伊香賀典子的部分作品,關於作品的詮釋,是摘錄進駐成果專刊的「2007年 西拓藝術進駐創作營 行軍‧紮營」,這本專刊也是值得收藏的手記窩!

(1)〝連體鶴〞(Renzuru)90~98cm紙

這件作品我是用來表達對這小鎮的感謝。我算不出來到底有多少人協助我完成。〝紙鶴〞(Zuru)是和平的象徵,每一隻紙鶴都是一張照片,在這小鎮拍的人、事、物。我也把對世界的期望及自己的感謝結合在這100隻紙鶴裡。我將〝連體鶴〞送給西螺。

典�作品-連體鶴

(2)〝西螺〞(Siro)20cm圓球/日本紙

白色在日文叫Siro,諧音〝西螺Shi-Luo〞用純白鑲金箔的紙,折成潔白的Kusudama是在進駐期間發明的新摺法,命名為〝西螺〞獻給西螺。

西螺

(3)〝西螺大橋〞20cm 圓球/紅色絨紙,

這朵紅彩球是之前開發的技法,但是漫步過鮮紅的西螺大橋後,我決定將之命名為〝西螺大橋〞!你覺得像不像呢?

red-360.jpg

3件令我感動的作品,原因是什麼?從事藝術創作者常說,創作靈感來自在地,我在典子的作品裡看到了!西螺給伊香賀 典子帶來視覺殘留所反芻後的創作,好的作品就是能留在西螺鎮上每個人的心,讓人時常想起。

而西螺這群人默默耕耘,從住宿家庭接待到藝術家創作,都是這樣像默默的。我總覺得他們熱情像雜草一樣,不斷生長,不被人重視,一屆又一屆,反反覆覆的串連。真希望他們能有多一些種子,長些花來。

PS. 會寫這篇小文,是因這兩天回西螺看看老朋友,聊起來,大家還是很想念伊香賀 典子,不禁的稱讚她;其實書寫過程中,我更想稱讚的是感謝西螺鎮上的鄉親;還有憐惜著的朝倉,他十分努力四處張羅募款,有零星的兩萬、一萬、六千、五千,甚至為了幾萬塊還需做結案報告,這兩天他又說,要開拓軍營隔壁的另一個廢棄平房,讓藝術家住。天呀!看完廢棄平房後,心想藝術家怎麼這樣堅持阿!~~~~有空到西螺走走,一定讓您有新收穫。

【徵求旅伴】kasumi找同好去日本逛菜市場

我想找1-2位對菜市場有興趣的朋友,地點:日本高山市鄰近都市,預計一天逛一個傳統的朝市(菜市場)。旅行天數:約7-9天採自助行,行程也有可能加入京都的朝市,去看看日本的醃製物。

kasumi是小地方的寫手,長期關注菜市場的議題,今年她想去日本進行專門的菜市場之旅,在此誠徵旅伴囉。以下是她的想法,請有興趣的朋友和她聯絡。

我想找1-2位對菜市場有興趣的朋友,地點:日本高山市鄰近都市,預計一天逛一個傳統的朝市(菜市場)。

旅行時間與天數:預計在10月份出發,約7-9天採自助行,行程也有可能加入京都的朝市,去看看日本的醃製物。

我第一次去日本、也不會講日文,所以也沒有人導覽,純粹以「逛」朝市的進行(如果有懂日文的朋友一同前往,當然更優啦),逛朝市的時間約略是每天的7-12點(到市場時間),所以每天必須很早起床,包括午餐一併在菜市場吃,然後下午再安排其他行程,細部行程大家可以商量跟討論。

名額有限,喜歡逛菜市場趕快跟我聯繫喔。

聯絡人:kasumi msn:q0921278116@hotmail.com

旅行的意義 (3) 世界遺產背後故事

以2007年入選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之「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為例,長期參與石見銀山社區營造事務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於2008年6月14日在建國啤酒廠之演講活動表示,石見銀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日前甫結束於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大會,新選出19處文化遺產與8處自然遺產,累計世界遺產總數達到878處,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分別提高為679處及174處,複合遺產則維持25處。

受到國際旅遊活動蓬勃發展的影響,「世界遺產」已經成為觀光產業之國際知名「品牌」,為了避免世界遺產集中於少數國家,目前每個國家每年最多只能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1處文化遺產及1處自然遺產,跨國申請,或者目前還沒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則不在此限。

以中國為例,已連續3年每年增加2處世界遺產,2008年是由「福建土樓」及「三清山國家公園」分別入選為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因為名額有限,在將名單提送至世界遺產委員會之前,各國內部之競爭即相當激烈,送出國門後,又將面臨國際專家之嚴厲考核及評選。許多個案從開始準備提報資料,乃至最後獲選,皆歷經迢迢長路之努力過程。

不過,入選為世界遺產,並非僅止於遺產價值之評估及判斷,各國政府是否於法規與政策等面向,建立完善保護及配套機制,地方社群能否凝聚保護意識及共識等,皆為審查過程之重要考量因素。

以2007年入選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之「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為例,長期參與石見銀山社區營造事務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於2008年6月14日在建國啤酒廠之演講活動表示,石見銀山於前置準備及討論階段,地方上曾出現正反兩派之不同意見,而這兩股力量的代表:中村俊郎及松場登美,都是長期支持與推動地方文化及歷史保存之重要人物。

中村俊郎出生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大森町是石見銀山之礦業行政中心),26歲回到家鄉創辦經營醫療用品與義肢的中村株式會社,曾買下廢棄的銀行建築,建立小型銀礦展示館,並長期關注地方事務。

heritage-360.jpg
中村株式會社在江戶時代設立之統治機構-代官所遺址旁側

松場登美之夫婿松場大吉亦出生於大森町,兩人於1980年,回到大森町,致力於開創可以讓人享受鄉間生活之服裝事業-布拉房,是帶動大森町社區營造及地域發展之重要人物之一。

hertiage11-360.jpg
群言堂是布拉房接待室及迎賓館

因無須與遊客接觸,中村俊郎很直接的認為入選為世界遺產,是故鄉的榮耀,也是對於保護石見銀山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之肯定與支持,相較於此,必須直接面對遊客之松場登美,擔心登錄世界遺產所帶動之大量人潮會造成生活條件及環境品質的影響與破壞。

對於大田市役所而言,中村俊郎及松場登美皆為當地重要之意見領袖,也是推動世界遺產登錄及保護之重要成員,自然必須進行雙方意見之瞭解、溝通與整合,是故結合行政部門及社區居民,籌組成立「石見銀山協働會議」,透過大量之會議及討論,於平成18年(2006)3月12日完成「石見銀山行動計畫」,除針對提報世界遺產達成共識,並於「保存管理」、「調查研究」、「情報發信」、「受入」、「活用」等5大主題架構下提出後續之具體工作及規劃。

簡言之,即便世界遺產已經成為彰顯國家資源及特色之重要表徵,入選為世界遺產亦可望帶來豐厚之旅遊收入,但是,基於不同向度之考量與需求,並非所有社區居民或在地團體,皆能全然支持世界遺產之相關工作推動,如何妥適面對不同個人、社群之意見及看法,進而有效調節與整合,將是落實執行文化資產保護工作之核心議題與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Twenty-seven new sites inscrib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ebsite. [Online] Available: http://whc.unesco.org/en/news/453(2008.7.8)。

石見銀山協働會議(2006)《石見銀山行動計畫》。日本島根:大田市役所。

西村幸夫(2004)(王惠君翻譯)《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1刷)

朱競若、余榮華(2008)〈福建土樓:十年申遺托出深山明珠〉。《人民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7498236.html(2008.7.11)。

劉正輝(2008a)〈旅行的意義(1)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223(2008.3.17)。

劉正輝(2008b)〈旅行的意義(2) 礦業小鎮的未來〉。《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551(2008.3.23)。

劉正輝(2008c)〈世界遺產背後的故事-側記西村幸夫石見銀山演講)。《Dennis的文化資產筆記》。[Online] Available:

http://web.hach.gov.tw/hachweb/blog/dennisliu/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8089

(2008.6.15)。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2008)〈三清山 世界自然遺產進榜〉。《聯合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udn.com/2008/7/9/NEWS/WORLD/WOR1/4418507.shtml(2008.7.9)。

家園三種情懷─日本古川見學行

要慶幸的是,水壩畢竟沒有大規模地直接覆蓋掉像荻町這樣的地方,而荻町也未因水壩興建而遷村。更重要的是,村民並沒有因為僥倖而繼續讓合掌屋聚落隨時代變遷而凋蔽下去………

二○○八年四月下旬,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辦理了「社區營造人才赴日培訓計畫:古川町見學之行」,本年度遴選十名社區代表隨團參訪,加上主辦單位代表、記者等一行共廿一人,以「推選優秀社區工作者赴日見習,標竿學習古川町社區營造成功經驗,導入國內社造新觀點」為目的,主要參訪古川町、白川村、「大正村」等地,並於古川町舉行台日交流座談,交換社區代表們之觀察與社區經驗。

日本的中部地方,在四月下旬隨處仍見得春櫻燦爛。平均氣溫介於攝氏9.2至19.5度,高山頂白雪皚皚,山麓之間的鄉間集村已緊鑼密鼓地插下了一年僅得一穫的青綠稻秧。我們此行造訪了岐阜縣幾處在傳統聚落保存上不遺餘力推動的單位,帶回了美好的感動及滿囊的收穫,和留在心中一個個關於「家鄉」的情懷與許諾。

「大正村」最靠近名古屋城,是我們第一個造訪的社區組織;隨後沿著岐阜縣第41號線道北上,在下呂市苗代櫻與高山市臥龍櫻的沿路招手之後,抵達飛驒市古川町,參觀4月19日深夜的社區傳統祭典「起し太鼓」(中譯:古川祭之醒人大鼓),並將參訪心得在21日下午台日社區交流座談會中,以簡報形式與日本飛驒社區代表們交換意見。這期間我們搭著巴士走著山路第360號線道,穿過御母衣水庫廣大的集水區,來到著名的白山山腳下的「世界文化遺產白川鄉合掌屋聚落」,我們看到裡頭還住著居民的世界文化遺產,既遺世獨立保留著令人動人的社區互助,又入世地適應著觀光文化的大舉擾動。

這三個參訪點皆獲得當地友人的解說與接待,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傳統聚落中,目前正面對的處境以及他們面對問題的決心。

「大正村」:虛擬卻活跳跳的觀光小鎮

因為太過特殊,我一直是在離開「大正村」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聚落保存模式。「大正村」位於岐阜縣南方惠那郡的明智町。從國鐵JR中央線惠那站轉私營的明知鐵道,即可抵達明智站;或經363號國道,也可直接抵達明智町。明智町人口約有7,000人,為山間盆地開展出來的小村落,江戶時代因屬城鄉間的交通樞紐,位於「南北街道」與「中馬街道」的交叉點,所以是一個擁有許多提供旅客投宿的餐飲、郵送、更換馬匹等設備的「宿場町」。20世紀初期更是繁榮興盛,設有醫院、銀行、倉庫、電影院等,至今仍留有多棟該時期(即日本大正年間 [1911-25])的傳統建築。

這樣的一個小村落興起傳統聚落保存運動是在1980年代。就在1980這一年,當時仍屬國鐵經營的明知線(現在已改由明知鐵道株式會社經營)傳出恐因收益虧損而廢駛的風聲,這讓明知線沿線城鎮的居民為了村落產業的延續,而激起鐵道保存運動,隔年4月由地方居民和小企業主共同組成了「明知線守望會」。這即是明智町社區營造的開端。在此時,受到國鐵廢線衝擊影響,明智町預想到得更進一步思考活絡村落生機的發展,於是在1983年9月份由攝影作家澤田正春先生與明智町觀光協會職員的一段對話裡,首次提到了關於設置「大正村」的構想。於是,這部開往「大正村」的社區營造列車,反而在此時逆著明知線開往了更多日本遊客驚嘆的心中。

「大正村」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而是一個由「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所虛擬出來的「村子」,以明智町既有的建築群加上社區氣氛的營造,所創設出來的另一種傳統。透過一種社群的想像(imaged community),構成一個頗為觀光導向、介於主題樂園和生態博物館之間的「另類社區營造」。

其初期的推動頗有意思。許多有心人士(包括村里幹部、文藝界、企業界等),規規矩矩地組成了「大正村村委會」,遴選知名人士擔任「村辦」的公職。如非親身看到「村辦公室」如假包換地就在眼前(用舊役場建築再利用設置),也許有些人還會狐疑這莫非是場家家酒。然而,既是虛擬確又步驟翔實的「造村計畫」,在1984年(昭和59年)5月正式啟動了,居民與地方政府共同組成了「大正村實行委員會」,以地方仕紳三宅重夫先生擔任會長,其下設有企畫、總務、財物、文化、公關、人事、女性等各個委員會,統邀明智町內有力人士123位、加上町公所高層幹部、正副議長、教育長等,並特別強調町內的女性代表,組成了一個「官民一體」的推動小組。

051俯瞰明智町「大正村」_調整大小
▲大正村」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而是一個由「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所虛擬出來的「村子」,以明智町既有的建築群加上社區氣氛的營造,所創設出來的另一種傳統。

037「大正村公所」由老人義工建村_調整大小
▲如非親身看到「村辦公室」如假包換地就在眼前(用舊役場建築再利用設置),也許有些人還會狐疑這「大正村」莫非是場家家酒。村公所是由老人義工建立的。

歷經「大正村役場」(大正村辦公室)開幕(1984)、「大正村資料館」、「大正村通信資料館」開幕(1985),並徵選出第一任「大正村村長」——曾獲天皇頒發勳章獎勵的著名女演員高峰三枝子女士。隔年年初,高峰女士親自到訪「大正村」,年底與「大正村」議會議長等「大正村」幹部正式「走馬上任」,擔任象徵性的大正村形象顧問。

翻開造訪當日由「大正村」提供的《日本大正村名譽村幹部一覽表》,除「名譽村長」高峰女士之外,第一屆的「名譽村幹部」還包括村議會議長由日本大相撲協會理事長春日野清隆先生擔任,助役則是元警視總監國島文彥先生,另外兩位相談役則邀請國語學者金田一春彥先生及岐阜縣知事上松陽助先生就任。到了1999年第二屆名譽村幹部揭曉,村長日本知名女演員司葉子女士擔任,議長則是鳥羽水族館館長中村幸昭先生,助役為長良病院院長,另有三名相談役皆分別包括大學教授、縣知事、企業代表,另外有七名顧問也都是知名的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至今已至第三屆,主要的村辦公室長官都仍「續任」中。

在《日本大正村的理念》這篇文章中曾提到,「大正村」是一個嘗試將過去的時代保存再現的想法,希望透過古街道、建物、家屋的保存,展現日本在大正時期的生活特色。透過「大正村役場」、「大正村資料館」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收藏展示了從各地募集而來的各種用品,希望「大正村」真正能朝向「大正時期的博物館」這個方向前行。根據此行造訪,我摘錄「大正村」有形資產10處說明,大部分建築目前用以收藏展示:

地點名稱 地點說明 建物年代
大正村役場 1984年5月在此舉行立村式,並發表〈大正村〉建設宣言)為舊役場建築維修改築。提供免費休憩。 1906
大正村資料館* 收藏展示全國蒐集而來的大正文化資料。提供免費休憩。 1909年
遞信資料館 收藏展示從郵便創業時代至今現代化的郵政、電信、電話等。 1875年
玩具資料館* 收藏展示明治、大正、昭和時期民眾喜愛的童玩。 1988年
大正之館 庄中橋本家的分家宅邸,展示大正生活資料。 1910年代
繪畫館 曾為小學、派出所、商工會等,目前為美術展示館。 1877年
舊三宅家 屬於旗本遠山家的民居,自三宅家原址移築至明智町。為明智町文化財。 1688年
大正浪漫館* 展示第一屆村長高峰三枝子女士之生前遺物及生平簡介。 1994年
大正時代館(天久資料館)* 緊鄰天久資料館(1923),展示大正時代物品及大正天皇展。 2003年
回想法中心 針對高齡者身心靈健康而採行的心理學療法中心。中心裡設有許多懷舊用的生活展示,像是早期民家中常見的茶點等。是利用大正時期醫院原址的活化利用。 2005年

註:*為付費參觀。個人付費500日圓,則可四館通行。另有中小學生、身障者、團體等優惠。

非常有創意的是2005年的「回想法中心」,讓懷舊也是一種療癒,透過『醫療觀光』,讓高齡化的社會中的主角,返老還童的抒壓場合,很有遠見的想法,同時在引起高齡化日本社會的相當重視。臺灣也正在面對,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想像與創意?

「日本大正村」有村辦公室、村長,當然也有「村民」。2008年4月份造訪時,約有1,200名的榮譽村民,每個人都有「名牌」掛在「村辦公室」的牆上呢。其中約400人是明智町的在地住民,另外則有全國各地支持「大正村」的各界友人。加入「榮譽村民」的方式很簡單,「大正村」副會長安藤先生表示,除了認同之外,也可以透過捐款10,000日圓為「大正村」的營運基金,之後即可獲得硬草帽、明信片、勳章等「大正村」紀念物。走入明智町,戴著硬草帽的「大正村民」隨時都有可能會忽然走上前為您熱情導覽。看似虛擬,但卻是實實在在地朝著「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方向前進。從1989年開始,「大正村」陸陸續續獲得了許多全國或地方觀光獎項的肯定,目前年觀光人數約有五十萬人。

045「大正村硬草帽」_調整大小
▲走入明智町,戴著硬草帽的「大正村民」隨時都有可能會忽然走上前為您熱情導覽。

071「大正村公所」榮譽村名1200人_調整大小
▲日本大正村」有村辦公室、村長,當然也有「村民」。2008年4月份造訪時,約有1,200名的榮譽村民,每個人都有「名牌」掛在「村辦公室」的牆上。

090「大正資料館」的常設展示_調整大小
▲「大正資料館」的常設展示

「生態博物館」型態的聚落社區營造,臺灣的社造界必不陌生。興起於一九六○年代歐洲的新博物館運動,讓原址展示的生態博物館思潮開始了它的萌芽,目前幾乎超越主題樂園型態、成為臺灣社區觀光導向發展取向中,更為「正面」的指標路徑。「大正村」的成功經驗裡,我們感受到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關於傳統建築取用的過程與決心,值得我們學習。「大正村」協會副會長告訴我們,這些有形建物部分是由私人(家族企業)捐贈,有一部份則是由明智町賣下來交與「大正村」營運。我們看到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的施力,加上「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此民間團體的積極性,「大正村」的創意讓人咀嚼再三。

古川町:為住民自己設想的景觀再造運動

財團法人飛驒市觀光協會在古川町的熱情接待與安排,是此行活動最重要的交流項目,飛驒市觀光協會盛情籌畫了歡迎會以及台日座談會,地點就在古川町三之町的觀光協會會址。他們也帶著我們走訪穿梭瀨戶川的白壁土蔵街道,並於櫻花燦爛的樹下合影。歡迎會在19日的下午,是「起し太鼓」舉行當天的準備時間,街道上皆是各屋台吟吹簫笛的玄幽之聲。

飛驒市位於岐阜縣的最北邊,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也保留了人與人交往的情感。古川町為城下町,有著白壁土蔵以及千條鯉魚悠游的瀨戶川。副市長白川修平先生在歡迎會上以事先擬好的稿子,濃情慎重地代表市長歡迎我們的到來。「後天將請各位提供真摯的建議與感想,促進彼此的城鎮更有魅力。並祝各位平安。」

主辦單位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賴東明先生,則代表臺灣見學團致詞。他以日語對飛驒市觀光協會此行之接待,表達最真切的敬意,「我心中盼望著臺灣也和古川的社造成果一樣,這樣迷人。臺灣有一千個以上的社造城鎮,但通常都是部分、部分地做,我很期待臺灣也能夠有像古川町這樣全面的社造經驗。」賴董事長以簡短的說明,表達了他觀察目前臺灣社造的進展與困境,語中也透露出對臺灣社區工作參與者在方向與創意上的深深期許。去年,好鄰居古川見學團第一次造訪,古川町則對臺灣女性參與社造工作的積極印象深刻;今年好鄰居受邀再度重遊,期望更大,「今年我們將特別由女性團員來進行簡報,希望臺灣與古川之間,不僅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友誼,也能促成女性與女性之間的交流,」主辦單位本屆交流的目的如此定位。

飛驒市觀光協會會長村坂有造先生因參與祭典,帶著微醺的笑容歡迎著我們。他在簡短的寒暄之後,說到目前觀光協會面對的社會現況:「謝謝大家說要來『取經』。我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如何令這部『經』也讓居民都知道。」村坂會長表示,目前古川町的這個「經」面臨著少子化的高齡社會,在他已參與四十載的社造經驗之後,他現在正在摸索著如何發揮老人以及小孩及女性的力量,讓他們也都加入。

席間參與歡迎會的貴賓,還包括觀光協會副會長松下泰文先生、甫上任為飛驒市商工觀光部的部長谷口富之先生、參事前田重信先生、以及飛驒市觀光協會的山口正一先生、清水昭南先生、山田拓先生。其中,山田拓先生相對來說顯得比其它人年輕許多,經介紹才瞭解他去年底甫從東京神奈川帶著妻小移居古川,今年一月正式入籍。是夜在古川町山腰樓的晚宴中,我們不禁又好奇地問著這卅三歲的年輕人山田先生,是發生什麼事讓他決定「舉家下鄉」?腰下纏穿祭典裸男造型白棉布褂的山田先生告訴我們,只是為了尋找一種「文化感」,他追尋了許多年,最後他在古川看到了,也被接納成一員,於是帶著一歲半大的兒子,和妻子一起入籍古川,「想在這裡做著喜愛做的工作」。雖然目前只是觀光協會兼任的職員,但他在言談之間有一種魅力,一種對於內心召喚的毅然回應,非常令人動容。

古川町的社區營造經驗,臺灣並不陌生。在1997年底,由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系西村幸夫教授所撰、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王惠君副教授所譯的《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由遠流出版社正式發行,迅速地成為臺灣社造界的「經典教本」之選。公共電視2001年《城市的遠見》系列,除了三個臺灣的城市之外,另外製作了10個國際城市的介紹,其中古川町與京都、神戶同時入選。根據「公共電視_城市的遠見」官方網頁(http://www.pts.org.tw/~web02/city/),製播的城市遴選標準有四項,除了風格鮮明、得以取得專業協助拍攝之外,另外兩項則分別是「對於臺灣的居民」以及「針對城市計畫」都足有借鏡之處。「古川町」名列其中,且相較於其它入選城市的都會或工業特性,古川的小巧玲瓏與精緻,顯得更適合臺灣小型鄉村城鎮的社區工作者參考。

古川町:只是想讓居民生活得舒服

飛驒的朋友告訴我們,最早古川町發動清掃溝渠,而後的木匠工藝振興等工作,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不是要最給別人看的。後來因外界給予極高評價,古川町居民於是便對於這樣的作法得到自我肯定與滿足,更激發他們想繼續這樣走下去。

P1050063_調整大小
▲飛驒的朋友告訴我們,最早古川町發動清掃溝渠,而後的木匠工藝振興等工作,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不是要最給別人看的。

根據飛驒市觀光協會為我們提供的最近五年社區營造簡報,古川町的人口結構約略多於1.6萬人(男:7,949,女:8,528),他們自己亦評估古川町能做40年而不停歇的振興社區工作,和他們人口不多、較易取得居民同意是有絕對關係的。他們表示,觀光客多是因為祭典活動的舉辦吸引而來,但活動只是短暫的,景觀維護再造的目的「很單純地是想讓居民生活得舒服」。

景觀整備(景觀維護)是古川町社造多年下來最具指標性的成果。帶著對喜歡在古川的生活這樣的一種傲骨,他們強調就算是觀光客來,也要讓客人看到「最真實的古川」。一如19日夜祭的儀式現場,微醺的召集人就是社區耆老,他一個人簡短地答謝致詞,沒有翻譯,也沒有長官上台,就這樣宣布儀式開始,隨即全場進入興奮與半瘋狂的繞街。在櫻花將落的初春時分,觀光客可以趨近觀看或遠遠登高凝望,祭典本身是屬於在地人的,觀光客不過度參與似乎也突顯出這樣的傳統祭典,其主控權是那樣扎扎實實地握當地社區的手上。古川,不會因為觀光客而刻意濃妝豔抹,這一點相當值得臺灣過度觀光導向的大型社區活動借鏡。

P1050179_調整大小
▲祭典本身是屬於在地人的,觀光客不過度參與似乎也突顯出這樣的傳統祭典,其主控權是那樣扎扎實實地握當地社區的手上。古川,不會因為觀光客而刻意濃妝豔抹

P1050107_調整大小
▲古川町的小巧玲瓏與精緻,相當適合臺灣的小規模鄉村城鎮的社區工作者參考。

飛驒市觀光協會雖然名為「觀光協會」,但其前身其實是以青商會成員起家。因為青商會成員有年齡限制,當初成員中投入古川家園再造的人在離開青商會之後,即另外以觀光協會為名繼續組織起來,實際上進行的仍是之前青商會成員時期的家園再造工作。當初的帶領者現在自己的子女也都很大了。觀光協會談到近五年在景觀整備上成果,包括在第41號國道大量栽植櫸木、在瀨戶川及環繞社區的荒城川旁,也都持續進行景觀營造。這個過程仍然充滿著社區DIY的精神,觀光協會表示,「過去的大馬路都忽略周遭居民的感受,雖然馬路是給車子走的,但是人在開車,所以我們要整理出『為人設想的道路』。」在這個決定擬好了之後,他們對外募集了一百株的樹苗,在一百五十位社區居民的參與裡,把樹苗種了下去。這個過程裡,居民開始注意到這些馬路,開始思考人應該如何使用並利用這條大路。他們說:「我們不只把道路兩旁種了樹,也種下了人心的改變。」

景觀整備的社造過程充滿著歷史踅音。從1986年民間的「景觀賞表彰制度」開始,到翌年由西村幸夫教授率領的社區資源調查,促成1989年「飛驒匠師文化館」的成立,之後地方政府亦提出「古川町市街地住環境整備計畫」呼應,古川町的社造發展一直都奠定在官、學、民三者共構的基礎之上。官方提供行政支持、學界給予調查基礎、民間則發揮人民團體的創意,在過去,古川町就是市政府(町公所)、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團隊)、觀光協會(青商會)長期的合作,完成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挫折是一定有的,但我們不去抱怨,也不被單純的挫折給打敗,」他們這樣肯定地說著。

在景觀維護上最為人稱道的瀨戶川,則亦是另一個民間、學界、官方合力的成功典型。以民間自主的瀨戶川美化協會,從清潔河水到放養鯉魚,建築公會此時也加入協助將架在河上的水泥改成木條。除此之外,每年一度的社區大掃除,加上幼稚園小朋友每年的固定參與,影響了地方政府也為瀨戶川做了兩次的河川景觀整理工程。荒城川兩旁植栽經過被水泥化的摧殘,居民曾有兩次的請願改善,目前觀光協會則協助居民在兩旁置放盆栽,他們說,「等待『河川法』修改後,我們期待原有的櫸木河道都能一一活過來。」他們不諱言自己還沒能做到的部分,我們反而學習到的更多。

如何讓女性來參與社區

飛驒市女性會成員此次特別在飛驒觀光協會的邀請下,參加了一次與臺灣社區女性的「面對面座談」。臺灣社區代表相當好奇古川環境清掃與整潔是如何辦到的,飛驒市女性會會長安達美惠子女士及其它女性會成員特別為我們說明了女性在這方面的貢獻。

安達會長是一位植物染藝術家,她當日穿著正式的傳統和服前來與會,而和服的花色是他親手染上的。她告大家,在飛驒市這個地區,女性會約有300個成員,大家目前的工作內容最重要的包括學童讀書會,以及環境維護,特別是關於「垃圾分類」的宣導執行。她謙虛地說這裡的婦女所投入的社區工作沒有男性那麼多,而且她還說也無法想像臺灣的女性竟然可以「做那麼多社區的事情」。

會員代表之一的水谷順子女士,細節一點介紹一下關於垃圾分類:「其實我們都很要求細節,但有時候大家又都嫌煩,像是罐頭類,我們會要求居民要把裡面洗乾淨再丟,外面的包裝紙也要撕掉;塑膠類一樣,也是要洗乾淨晾乾才可以丟出來……。」水谷女士語畢,來自臺灣的我們也都面露訝異與敬佩,在當地的垃圾分類竟然是如此徹底!臺灣似乎沒聽聞有哪一個組織,能夠(有權力)在家庭之外,強力「介入」居民垃圾分類與倒出垃圾等的檢查。雖然女性會的前輩們一再地謙虛表示,沒有參加什麼社區景觀活動,但我讀到的是整個環境整潔——也就是我們對古川町非常敬佩之處——的工作,這一群「娘子軍」真是功不可沒!

臺灣的女性在社區參與上面,明顯地與我們在飛驒市見到的女性朋友們,在類型上多了許多的空間。我們利用短短的簡報時間,提出了臺灣女性在社區營造中,幾乎男性能做的女性也能做,而也有很多部分,是相當女性工作者取向的,例如對於新移民女性的生活適應、還有居家看護等等。

臺灣的婦女運動何時開始說法不一,但將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標誌為臺灣婦女運動的先驅者,則應該無所爭議。呂秀蓮女士所大力提倡的「新女性主義」,及其「拓荒者出版社」,在1970年代出版及翻譯了許多婦女運動相關作品,是臺灣婦運大步邁進的發動機。1982年「婦女新知」雜誌社成立,數年之後陸續成立的婦運組織,再加上大學校園中女性主義的研究社團的蓬勃發展,臺灣的婦女運動於提升女性意識上的成果,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相當前進的。

相對於臺灣,日本女性意識的提升受到城鄉差距的影響,在城市的女性與在鄉村的女性則迥然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都市中的女性主義有較進步的發展,但鄉村的女性地位則仍屬於傳統的延續。目前日本女性婚後去掉本性改冠夫姓的仍是絕大多數,且婚後退出職場的比例(雖下降中)還是超過半數以上婦女的選擇。

神岡青商會理事長加納睦生先生問到:「目前飛驒的社區發展主要都是由男性主導與推動,這邊的女性對社區的公共議題好像缺乏參與誘因與意願,不知道臺灣是如何鼓勵女性來參與社區呢?」針對家納先生的提問,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或與兩國民情與女性意識抬頭之歷史發展相異有關。而日本鄉村城鎮的社區運動若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投入,則要讓婦女提升女性意識,感受到自己在社區中與男性同為重要的存在性,可能是一條必須投入之路。

對於臺灣女性婚前婚後持續「拋頭露面」,積極參與公眾的政治經濟活動,而且集結成為各類婦女團體,女性會會長安達女士在回應時以手撫按著胸脯驚訝地說到:「聽妳們報告,我受到的衝擊太大了。我還想不出來如何回應,可能必須先回去打點滴才行。」會後我走向前和她握手致意時,她這樣對我微笑:「真希望感染到妳們臺灣女性對社區的熱情!」聽到安達女士的這句話,我不禁雙臂一張,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日本鄉村的女性要面對的「傳統壓力」仍然相當巨大,必須很ㄍㄧㄥ才能聽到自己內心的企盼以及有所行動。她們,真的辛苦了!

女性意識的提升也是一種「社造」的主題與過程。然而,臺灣因社造發展的1990年代,已有一定的婦女運動土壤,相對來說,四十年前開始的古川町社區運動則是今日才要面對女性意識「必須」提升的社造方向,並開展屬於他們的社區婦女、老人、小孩運動。這對於日本鄉村地區的女性來說,繁重的家務如果沒有男性也「平等」地投入,那麼,女性要如何平等地走入社區?因此,女性意識的提升同時也意謂著「男性協助家務」的兩性平等主張。在日本,非常強調男性氣概的民性社會,這該如何突破?是一大難題。

少子化在日本急速形成社會問題,在台灣也已經面臨。比較奇特的國情相異是,臺灣以跨國婚姻填充了婚姻市場的城鄉不平衡,而這些新移民女性則因背負生育的期待,亦往往不傾向節育。在台灣許多偏遠地方的迷你學校,得因這些「新臺灣之子」的進入學齡階段,而暫免於因人數過少廢校的命運。但日本並沒有出現這種大量的國際婚姻仲介的需求市場,「不婚」男女比例持續攀高,婚姻市場「內需」低迷,人口移出的鄉間則更難留住決定離農離土的年輕人。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飛驒古川仍能在過去的歲月裡,保持著居民人數的一定數量,沒有大量減少,顯然正是居民對於自己家鄉的感情,轉化成為一個又一個的「行動」所得到的不凡成績。鄰近的工業城鎮神岡町亦受古川成功的鼓舞,積極發展鄉鎮特色,確立了高科技工業城的一個新目標,這在整個日本的戰後社區保存發展史上,確實是一大令人讚賞之處。甫加入飛驒市觀光協會的兼職人員山田拓先生,以身體力行為古川町的社造做了見證,因為過去那四十年的投入,古川町已經成為足以吸引新一代年輕人「定居入籍」的「新故鄉」。

山田先生在歡迎會上這麼說過:「因為少子高齡化是日本社區普遍的處境,我想,成為古川町居民之後,我的身上也確實身負著延續與傳承的責任。」或許,飛驒市觀光協會可以讓山田先生擔任「古川大使」,鼓勵他與妻子到城市的大學社團去交流演講,讓年輕人對於投入鄉鎮社區獲得一種來自同樣年輕人的體驗與想望。畢竟,這種例子與機緣都實在太少、太少了,以致於反而感覺那麼地不真實,無怪乎臺灣團員們紛紛拿起相機與山田先生合照留影,也想感染他那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

歡迎會合照˙廖國雄攝影(smaller)
▲為了尋找「文化感」,古川町的社造接納了許多人的努力,鼓舞著大家「在社區裡做著自己喜愛做的工作」。(相片提供:廖國雄先生)

白川村:居民仍生活其中的世界文化遺產

白川村是此行於四月二十日(星期日)短暫的參訪行程,由白川村役場(白川村辦公室)教育委員會中負責文化財的職員近藤久善先生為我們特別「加班」解說。近藤先生雖然不是白川村裡人,七年前初調職於此接下文化財業務時,曾造訪臺灣台南及美濃兩地(簡報中也將此列為白川村『國際交流』項目成果,那時美濃之行是由許多社區營造的長輩們接待近藤先生,包括美濃愛鄉協進會的榮譽理事長鍾鐵民先生、畫家曾文忠先生等多人,並在鍾理和紀念館前合影)。

這個區域在1976年9月4日獲選日本國內審訂之「白川村荻町傳統式建築群保護地區」,19年後更以其與五崮山的「合掌式建築」(臺灣習稱「合掌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記為「白川鄉、五崮山的合掌式建築村落」。白川鄉(今已為白川村)的產業生活民居成為國際保護的文化遺產,並以每30年例行的更新茅屋頂的「結(ゆい)」社區活動,成為重要的觀光標誌。

白川村位於岐阜縣的西北邊,已算是岐阜縣的西北邊境;與富山縣、石川縣相連,總面積為356.5平方公里,保護地區面積則有45.6公頃,標高500公尺。區內的合掌屋有114棟,其中的109棟被指定為傳統建築;非合掌式建築則有329棟,而其中也有8棟被指定為傳統建築。另有7處的像是牌坊、燈籠、石垣牆等建築物,以及8項環境地景如神社樹林、樹木、渠道等。現在居住保護地區的人口約有600人。

P1050249_調整大小

▲白川村位於岐阜縣的西北邊,已算是岐阜縣的西北邊境;與富山縣、石川縣相連,總面積為356.5平方公里,保護地區面積則有45.6公頃,標高500公尺。

合掌屋其之成為民居的大宗,與當地發展興盛的養蠶產業息息相關。進入17世紀之後,隨著納入江戶幕府的直轄地,當地從50餘戶逐漸發展至江戶末期有80戶的規模,到了大約明治中葉時則已經超越百戶以上,即受養蠶業興起影響。我們在村子裡看到彎彎曲曲的小徑將家家戶戶都連在串接在一起,成為養蠶業發達之後擴增的道路系統。

P1050282_調整大小
▲我們在村子裡看到彎彎曲曲的小徑將家家戶戶都連在串接在一起,成為養蠶業發達之後擴增的道路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適逢高度經濟成長期,白川地區也成為大型水壩的設置地點,結果隨著公共工程所引入的世人目光,大家逐漸注意到村子裡仍有保存完整的合掌屋,而也因為對外交通越來越便利,村子裡人口外移,傳統養蠶業也隨著進口蠶絲的挑戰而逐漸凋零,村子開始有人將合掌屋賣給外人。生活形態的改變,讓原本主要為了養蠶需要而設計的建築,為了改成純粹民居之需要,而面臨了一波又一波的改建風潮。

1967年當地開始針對已經變成閒置空間的合掌屋展開移遷保護,聚集在一起成為當初僅有9棟的「白川鄉合掌村」,1972年首次公開展示了他們的保存成果。另一方面,也因為相較於其它村落,荻町合掌屋保留的情形較佳,所以荻町的部分居民就開始發起了合掌屋保護運動,在1971年成立「白川鄉荻町村落自然環境保護會」,制定了以保護為目的的「住民憲章」。1976年,根據日本的文化財保護法,獲選為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地區,政府的行政力量開始進入,對合掌屋及其所在的社區自然環境,進行全面性的保護。

P1050203_調整大小

▲荻町合掌屋保留的情形較佳,所以荻町的部分居民就開始發起了合掌屋保護運動,在1971年成立「白川鄉荻町村落自然環境保護會」,制定了以保護為目的的「住民憲章」。

P1050305_調整大小
▲面對觀光客的大量進入,他們認為還是應該要讓合掌屋原本與養蠶產業相連的關係,以另外的方式「再現」,並計畫要「將荻町當作一個團體來經營」。

我們爬上荻町旁的山丘,俯瞰荻町保護區域的全貌。這些合掌屋幾乎是規則地將房屋兩側的山牆面朝著南北興建,而另外附屬於合掌屋的木條製倉房和曬穀小屋則選離正房而建,這樣子的錯落,似乎是為了避免火災蔓延。而且除了將易燃建築區隔開來,村裡消防拴也四處林立,並定期進行消防噴水測試,讓農田環繞的合掌屋建築群,每至消防演習時分,充滿著非常浪漫、水氣氤醖的氛圍。

近藤先生很專業地說明介紹了整個過程,但也誠懇地表示了目前白川村投入傳統聚落保存的努力,已嚴重面臨觀光人口暴增的壓力,包括民宿、停車場、交通動線、田地休耕等社區問題紛紛產生;但隨後他也很努力地表示目前這些問題都已經列入考慮,包括創造新住宅地、規劃接駁車、交通管制、休耕田提供小學生學習耕種等農事教育等。

面對觀光客的大量進入,白川村政府負責文化財的教育委員會覺得,其影響的層面最大的還是在經濟面,也就是因為食宿以及購物的需求,讓當地居民從事服務業的比例大幅增加。但若落實在「村民集體經濟」層面來看,他們認為還是應該要讓合掌屋原本與養蠶產業相連的關係,以另外的方式「再現」:例如,或許可以推展絲製品的創意產業。因為思考到集體,所以負責為我們做簡報的近藤先生更提出,他們計畫要「將荻町當作一個團體來經營」,包括要設立公辦停車場,以解決目前觀光車輛隨意停放在食宿或特產店前影響交通的問題;同時公辦停車場也將採收費制,所得將用來建立「保存協力基金」,提供居民包括修理屋頂、整修環境、地域活化、以及持續的社區調查等工作。設置接駁車,強制僅能在固定的定點上下車,同時也規劃車輛管制區域,讓假日社區內仍能保持通暢的行走動線。

村子的活化很重要,這顯然是他們目前正在大力進行的。如上所述,他們故力小學生進行農業體驗,跟農民租地以學生種田來參與「復原農地運動」;找來中學生割茅草,協助將茅草收入倉庫中,以及協助更換茅草屋頂的人家遞茅草,體驗社區協力的工作。近藤先生說,學生們參與活動後都會寫下心得,大部分都表示「能與世界人類遺產住在一起,真是一種榮幸」。

我們在白川村的參訪經驗中,感受到臺灣目前仍未有機會實際操作的「世界文化遺產」式的聚落保存模式。但從1960年代後期一路走來,我們看到他們先從「社區保存」做起,先將部分傳統建築集中修復保留,然後吸引了更多居民投入,並制定一個大家遵行的公約;這才吸引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投入,並成為舉世注目的人類文化遺產。

而就在進村之途的蜿蜒中,我望著集水區域廣大的水壩就就座落在被保護區的不遠處。在還未來之前,曾經非常好奇這一個部分,因為我所在的美濃正是一個從反水庫運動開始的社區運動。我想知道合掌屋的社區保護與水壩的關係如何。後來更清楚的是水壩在社區人還沒意識到合掌屋價值前,即已拆掉了不少傳統建築;之後亦間接地引動了外人與在地人對此建築的重視。也許,要慶幸的是,水壩畢竟沒有大規模地直接覆蓋掉像荻町這樣的地方,而荻町也未因水壩興建而遷村。更重要的是,村民並沒有因為僥倖而繼續讓合掌屋聚落隨時代變遷而凋蔽下去,反倒是讓自己以及讓世人看到了傳統的價值,他們掌握了也創造了自己村子的命運。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旅行的意義 (2) 礦業小鎮的未來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中,唯一產業類的世界遺產。其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當中,唯一屬於產業類的世界遺產。石見銀山的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於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目前世界遺產地之核心區(core zone)包括礦山遺址和礦山鎮(除行政及生活中心之大森町及銀山町,另有石見城、矢筈城、矢瀧城等中世紀城堡遺址)、石見銀山古道(將銀和銀礦運往鞆浦港及沖泊港)、港口和港口城鎮(鄰近沖泊港之溫泉津)等,受到政府法令的保護與管制,面積約為442公頃,並以山地陵線為界劃設緩衝區(buffer zone),全部面積約為3,663公頃(含核心區)。

截至目前為止,有關世界遺產地之保護與管理工作,仍在持續進行當中。大田市政府於總務部下成立了專屬的石見銀山課,統籌執行相關工作,包括籌建世界遺產中心,將重要文化遺產熊谷家住宅改造為小型博物館等。島根縣政府則於教育廳文化財課設立世界遺產登錄推進室,並與大田市政府共同成立石見銀山保存委員會,協調法規及營運工作。

當然在地居民的支持也很重要,早在50年前,當地即已成立文化財保護會,並於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中,扮演重要性之發起與推動力量。

對於像石見銀山這樣的礦業景觀,原本的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古道等,因為採礦活動的消失,而逐漸荒廢,乃至回歸自然原始樣貌,未來無需亦無法以人為力量強力恢復舊觀,僅能推動歷史考證及科學調查等研究工作。

此外,區域內兩個運送銀礦出海的港口,雖仍完整保留下來,但是,卻已幾乎呈現荒廢狀態。沖泊港附近的溫泉津則因溫泉產業的關係,依舊相當繁榮。至於大森町及銀山町,因應豐富性之文化遺產與週邊礦業遺跡,再加上諸如布拉房等地方特色產業的推動,仍然生氣勃勃的存在著。

image001 image003
沖泊港已經廢棄的惠比須神社(左圖)與依舊生氣蓬勃的溫泉津歷史街道(右圖)。

未來除依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之相關規定,透過法律來保護核心區,並經由條例來規範緩衝區,或可運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或戶外博物館(open-air museum)之規劃理念,以世界遺產中心為基地,結合目前仍然存在日常生活需求之大森町、銀山町、溫泉町等歷史街區,以及部分符合安全條件之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遺址等區域,並將古道進行簡易整理,建構認識與理解世界遺產地之歷史及空間脈絡,藉此注入鄉村地區之嶄新活力與能量,除可避免因為過疏化所造成之社會問題,也可因為人類活動的持續投入及參與,維繫與豐富石見銀山之價值與內涵。

當然,這樣的發展方向,究竟是否可行,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評估。不過,嘗試著讓已經脫離常民生活脈絡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重新與當代社會進行鏈結,恐怕是當前相關工作推動,必須審慎面對與思考的重要課題。

旅行的意義 (1)

2008年1月,筆者前往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旅行」。此地是2007年新入選的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廣受討論的文化景觀案例。這裡雖然已有長達數百年的採礦歷史,最讓我們感動與驚奇的是……

近年來,旅行成了一個異常熱門的跨界研究主題,無論是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文化研究、歷史學等,但是,一開始,在自己學門裡頭以旅遊活動或旅遊行為作為研究主題的研究人員,總被其他的資深研究者,認為是不務正業才會選擇這樣一個非嚴肅性的研究課題。

這是因為旅行或旅遊,過去總與休閒遊憩結合在一起,在眾人皆為食衣住行煩惱時,這樣的娛樂活動,基本上是屬於少數特定階層的專屬權利。

不過,伴隨時空環境的變遷,因應人類知識與技術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類從生死存亡的邊界走了出來,開始有更大的餘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當然,這樣的發展,也讓原本處於競爭優勢的族群,更快速的拉大與其他階層的距離。

因此,當下,我們所思考的旅遊或旅行,能否由原本單純的放鬆、休憩、娛樂、運動等,提升至拓展視野、相互學習、分享經驗與智慧等層次─前者是目前旅遊活動的主要類型,後者卻可讓旅行者重新認識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並經由相互分享與互動學習的過程,讓旅行者與接待者(guests and hosts)都能得到新的收穫與滿足。

2008年1月,筆者前往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旅行」。

此地是2007年新入選的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廣受討論的文化景觀案例。這裡雖然已有長達數百年的採礦歷史,但是,最讓我們感動與驚奇的,並不是如何令人讚嘆的礦業景觀[1],而是,在影響當地生計的礦業開採結束後,部分居民決定要留在自己的家鄉繼續生活,同時,也有一些外地人,決定來到這個與日本關東完全不同的關西地區,積極經營或重新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2]

相較於臺灣與中國的一些著名老街或古鎮所充斥的濃濃商業氣息,在這裡,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很溫馨的生活況味。最讓我們感動與興奮的,不是精緻豪華的辦公廳舍、民宅或神社,或者如何神奇壯麗的自然奇景,而是一片片當地人手工生產的餅乾,以及一張張與靦腆羞澀店主所拍攝的合影照片。

除了帶回這些影像、美食與家人及朋友分享,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帶回來一種穩定、安心的生活態度。當前全世界正籠罩於現代性的「進步」思維魔咒當中,不理會可持續課題的殘暴、赤裸的國家治理方針或企業經營理念,已讓全球人類陷入一種似乎無法挽回的巨大災難。

未來是不是有機會透過虛擬的網路、電視,以及真實性的移地活動與人群接觸,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世界公民,重新發現原本不曾或沒有機會認識的共同存在,並藉此想想是不是能有一個更好的彼此對待方式,進而創造一個沒有環境(或經濟、政治)災難的嶄新國度。

clip_image002

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原本是礦業的行政中心,現在則是舒適生活的好地方


[1] 有關礦業的歷史與技術,正由專家持續研究中,因此,許多問題仍然是無法解答的問號,開放參觀的遺址場域也相當有限。[2] 請參考〈石見銀山和生活產業〉,《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西村幸夫,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1.10(初版11刷):242-261。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