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重要聚落之後(1)

澎湖望安花宅是臺灣非常重要之離島聚落典型,除國內學者持續進行調查,並入選為「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s,WMF)之2004年百大瀕危遺址(Lists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之一。

澎湖望安花宅是臺灣非常重要之離島聚落典型,除國內學者持續進行調查研究外,並入選為「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s,WMF)之2004年百大最值得關注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Lists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之一。

花宅居民為積極推動聚落保護,在2005年1月正式成立「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以下簡稱「花宅協會」),並陸續執行小型性之社區營造工作,2007年6月實地考察日本沖繩石垣島,有關生態旅遊之獨特經營模式,亦引發同為離島之花宅居民的諸多想像與期待。

「望安花宅」已於2006年12月27日依據文資法正式公告登錄為「聚落」,目前正由文建會進行「重要聚落」之審議程序。2008年1月27日於高雄市舉辦第一場公聽會,將於4月份回到社區舉辦第二場公聽會。很有機會成為全國第一處「重要聚落」,備受各界關注。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簡稱「文資法」)第26條規定「私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之管理維護、修復及再利用所需經費,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主要考量聚落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希望能於不破壞既有文化脈絡的前提下推動,並期盼透過修繕經費之部分補助,提高在地居民之責任心及參與感。

此外,文資法第34條規定「為維護聚落並保全其環境景觀,主管機關得擬具聚落保存及再發展計畫,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為特定專用區」,亦即完成登錄後,並不宜貿然推動聚落建物及景觀風貌等營繕工程,而應優先依據個別聚落屬性及在地居民意見,進行整體保護機制與長程營運策略之研議及探討。

舉例來說,過往傳統民宅之營造方式,多由屋主與匠師共同討論與規劃,後續營建過程,屋主及其家人亦經常協力參與其中。因此,未來聚落修繕工程,是否也可仿此模式,在滿足文化保存目標,並排除安全顧慮等條件下,由具備文化資產實務經驗之建築師及傳統營造匠師,結合屋主及社區居民,乃至其他熱心義工等共同執行,藉此提高在地居民之價值認同,並降低保存維護工作與日常生活需求乃至後續營運管理之相互衝突。

再者,聚落保護首重社區居民之參與及投入,但以花宅為例,目前仍然居住於社區者,僅剩老人與小孩,前述花宅協會成員,多已搬遷至馬公或臺灣本島,未來能否鼓勵更多離鄉居民經常性的回返家鄉,甚或援引日本沖繩竹富島或石垣島之相關經驗,建構居民常住於此之支持條件及發展基礎,將是未來聚落保護能否落實執行之重要關鍵,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image001
花宅仍保有傳統聚落格局及空間配置,但部分建築卻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嚴重。

雙連堀,這個地方

雙連堀,雖然在旗美九鄉鎮快兩年,但是直到甲仙農業班開課後,有幾位來自雙連堀的學員之後,才第一次聽到這個地方。這個地名感覺到非常的有江湖味,好像在某一個山寨裡,一群馬賊聚集…

雙連堀,雖然在旗美九鄉鎮地區快兩年,但是是一直到甲仙農業班開課後,有幾位來自雙連堀的學員之後,才第一次聽到這個地方。這個地名在我聽來,就感覺到非常的有江湖味,好像在某一個山寨裡,一群馬賊聚集在那兒活動的意象,大概是被金庸的小說給影響到吧!結果在網路上搜尋一下這個名字,幾乎查不到關於這裡的歷史、背景等等。有的幾乎都是「錫安山」的歷史:

錫安山原名雙連堀,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是一塊三不管地帶 的公有山坡地。一九六三年,洪以利亞(洪三期)、張約翰(張國勝)、朱約拿(朱棣華)等人離開台南聚會所,來到此地墾荒牧放。六五年 底,洪以利亞在台北遇見江端儀,並歸信新約教會,爾後就請新約教會 的「聖徒」們上山,協助開發經營。數十人披荊斬棘,投入上億元的奉獻,到了七九年,農、林、漁、牧均蔚然可觀,終於使大片荒野變成了 「伊甸園」。

直到翻閱甲仙地方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花了數年時間做的地方調查著作《甲仙文史記事—為式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後,才對這個地方有比較粗略的瞭解。

錫安山整座山及其後側的山區皆屬「雙連堀」的範圍,雙連堀得其名的雙連水堀是在後側山區;後側山區另有前堀(單堀)與後堀(單堀)兩個水堀,錫安山之錫安天池處亦有一堀水堀。這些水堀,早期都是在此存活的野牛泡浴消暑的好所在。為何野牛會在此存活呢?日治中期起,雙連堀地區也是製腦地,樟樹及熬腦用材砍伐後會有過火燒山之劫,所以其後林木無多,唯菅草生長茂盛,有了菅草與水堀乃吸引了野牛來此生活傳衍。(頁161~162)

不過現在雙連堀也不再是屬於甲仙鄉,行政劃分上是屬於那瑪夏鄉的尼沙魯(原稱三民鄉民族村)。而我們現在拜訪的雙連堀,應該就是屬於錫安山的後側山區那一片,尚未進入那瑪夏鄉尼沙魯聚落聚集區,而是在進入尼沙魯之前的右側山上。一路綿延,從這座山到那座山,從山坡到山頂,每戶之間的距離可遠的哩!

從雙連堀山上遠眺尼沙魯村
從雙連堀遠眺尼沙魯村

而經過一些訪問瞭解之後,也知道在這片山裡討生活的大多是漢人移民,多數是從嘉義山區(竹崎、梅山、番路、大埔等地)搬遷而來。雖然在地理知識上,嘉義跟高雄之間還隔了台南縣這個行政區,不過那瑪夏鄉可是緊鄰著嘉義呢!討山過生活的人從一片山區,翻山越嶺到另一片山區討生活的故事,就這樣換個地方繼續上演。

雙連堀山區二十多戶交通道路上不甚便利
雙連堀山區二十多戶,交通道路不甚便利。

農村中荒蕪的運動公園

荒涼的木屋與破碎的網球場,這是鄉裡的河邊運動公園,開幕時冠蓋雲集,上級補助單位與地方官員仕紳出席,慶賀嶄新啟幕,然而幕謝人空,如今只是田野中的廢墟,在離村落很遠的河邊低泣。

夜間明亮的燈光下,兩個穿著短褲與 Polo 衫的運動者,揮汗喝斥在球網兩側急跑揮拍,黃色的網球以輕巧的弧線來回反彈,這樣的場景在都會的公園附屬運動場經常可見,網球是都市中產居民普遍的運動,想打球還得排隊等球場。

DSCF0011

龜裂翹曲的紅色球場鋪面,緊鎖的鐵門,破裂的照明燈,這座三張球網的網球場,寂寞地在田野裡,卻很久沒人來運動了,也許只有能飛過高網的小鳥佇足。

DSCF0005

球場邊的原木屋,佔地頗廣,牆面與地板仍完好,應該完工不是很多年,但是窗玻璃碎了、紗窗鬆了、燈泡破了,地板積一層厚厚灰塵,該是很久沒人來了,只有牆上派出所的巡邏箱,透露出警員可能偶而會來,還有好奇的小動物。

DSCF0006

DSCF0008

荒涼的木屋與破碎的網球場,這是鄉裡的河邊運動公園,曾經開幕時冠蓋雲集,上級補助單位與地方上的官員仕紳出席,慶賀嶄新的運動公園啟幕,然而幕謝人空,如今只是一座田野中的廢墟,在離村落很遠的河邊低泣。

鄉裡居民大多務農,農夫隨太陽昇與落在田間作事,台東日長氣溫高,當驕陽高掛時,田裡沒人工作,只有人在老樹遮蔭下泡茶閒聊;當落日忙完工作,晚餐後梳洗去一天的勞累,農夫最常在電視前閒聊,然後早早就寢,雅痞般的網球運動,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離農夫都很遙遠。 少數不是作農的居民,老人閒坐、青壯年忙著打工、顧店、顧三餐,打網球對鄉裡居民是奢侈的運動。

如鄉裡荒蕪的運動公園,地方的建設經常不是滿足鄉民的需要,也不曾體察農夫的生活,也許數百萬的經費只是少數利益的實現。

鄉裡,就如同多數偏遠地區的現況,老人比例較高,經常見到老人單薄的身影走在路邊,或在樹下枯坐,然而半年來的每個週二早上,社區熱心青壯年出力,邀請幾個村的許多老人齊聚,由青壯年帶著一起玩遊戲、唱歌、吃飯、講老照片等,慢慢已形成老人每週最期待的活動重心,偶而因故暫停一次,總是讓很多老人抱怨,參與幫忙的青壯村民說,半年下來花費不到幾萬元,因為很多老人都已會自己帶點自己種的菜或肉來為大家加菜,最需要的只是更多青壯年的參與幫忙。

一個大而無用的荒蕪運動公園,一個小巧而溫馨的老人固定活動,農村需要的也許不是更多的無用建設,而是更貼心的活力服務。 然而,官方經常在作前者,民間則經常在作後者。 企業管理有句名言:「要先作對的事,再用對的方法作事」,我所居住的農村,擁有經費的官方卻常作不對的事,這是台灣的鄉村縮影,或只是這裡的特例? 我不知道,只希望我所移民的農村故鄉,不要像這荒蕪的運動公園,因為錯誤的作為而持續凋零!

(本文作者為農夫,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農事)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三民鄉的「正名」爭議

高雄縣三民鄉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但鄉內三所國中、小學因多數家長反對更改校名,目前仍維持原有校名,另一所國小因尚未召開家長說明會,校名是否更改仍不得而知。

中正紀念堂等正名運動近來在全台各地風起雲湧,連地處偏遠的原住民部落,也無可避免面臨正名風潮的衝擊。

080301
三民鄉山明水秀,景致怡人。(蘇福男攝)

高雄縣三民鄉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但鄉內三所國中、小學因多數家長反對更改校名,目前仍維持原有校名,另一所國小因尚未召開家長說明會,校名是否更改仍不得而知。

080302
高雄縣三民鄉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但正名行動在鄉內引發不小爭議。(蘇福男攝)

三民鄉位於高雄縣西北角,是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之一,戶數計有八百七十三戶、人口三千四百七十四人,鄉民大多為布農族人,鄒族次之,排灣族及平地人佔少數。

為了推展正名運動,三民鄉公所從去年就陸續在各村舉辦四場說明會,年底鄉民代表會並召開臨時會,討論鄉名正名議案,結果全部七席代表一致通過將三民鄉正名為「那瑪夏」鄉,而「民族」、「民權」、「民生」三村也一併正名為「南沙魯村」、「瑪雅村」及「達卡努瓦村」,創下我國地方民意機關主動發起鄉名正名運動的先例。

由於當時立委、總統大選選舉在即,為避免引發爭議,鄉公所先在今年元旦舉行掛牌儀式,四月一日起才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並開始展開國民身分證等證件換發作業。

不過,三民鄉民族國小、民生國小和三民國中最近分別針對校名正名問題召開學生家長說明會,並舉行投票表決,結果多數家長都以「麻煩、沒必要」為由反對更改校名,其中,民族國小贊成維持沿用原名的人數有卅三人,贊成更名為南沙魯國小的有五人;民生國小贊成維持沿用原名的人數有卅五人,贊成更名為達卡努娃國小的人數為零;三民國中贊成沿用原名的有十九人,贊成更名那瑪夏國中的有十六人,四人棄權;至於民權國小也將於近日舉辦家長座談會,匯集家長、老師對校名變更的意見。

三民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批評說,這項正名是由上而下的「狗腿更名」,公所粗糙地操作正名,但不少鄉民認為正名過程不是由下而上形成的鄉民共識,直指民進黨的「正名」和蔣介石式的「改名」半斤八兩,同樣都是「威權」 。

他並引經據典指出,四百年前,三民鄉地區就已稱為「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清朝時稱「簡仔霧」及「干仔霧」(閩南語發音),既然要恢復傳統名稱,就應正名為「卡那卡那富」,「那瑪夏」鄉名可說是創造出來的,他建議以公投方式讓鄉民表達正名意見,不要讓錯誤擾民的假正名,成為原住民歷史的笑話。

對於正名行動被批評為「狗腿更名」,鄉長伊斯坦大.呼頌表示「可以理解,但無法接受」,他說,為了正名運動,除了成立推動委員會進行各項協調工作,並先後深入各村、教會進行說明、宣導,贊成、反對聲浪都有,但贊成而不表態者佔多數。

他指出,鄉代會是當地最高民意機關,由當地民眾選出的縣議員、鄉代表都贊成正名,且依法律程序進行正名,認為正名公投是「多此一舉」。

至於鄉名名稱,伊斯坦大.呼頌說,原先公所計畫根據鄉志記載,恢復「瑪雅鄉」名,但有人反映「瑪雅」為日人所命名,因此根據部落耆老的口述,取更之前的「那瑪夏」名稱,他指出,「卡那卡那富」只是一個族群的名稱,並無法代表全鄉鄉民,他曾向主張正名「卡那卡那富」的鄉民說明,但不被接受。

滇緬味道在尋常巷弄

這裡是中和市華新街,85度C招牌佇立後是滇緬移工的天堂。空氣中浮盪辛香酸辣與汗水勞動揉合而成的獨特,舉目可見各式滇緬食物店號,一條街景左右兩側幾為飲食小店,一日之晨正是各地滇緬移民由四方聚集….

週末午後,我車行穿越人潮洶湧的南勢角黃昏市場,陣陣逆流的人潮,彷彿提示我逆行過後的目的地,也是叛逆於所謂本土在地的根植;來自異國的族群,落腳、生根與適應或不適應,錯錯落落一傳十、十傳百,鄉愁與鄉愁的牽繫構築異鄉空間生成…。這裡是中和市華新街,85度C招牌佇立後是滇緬移工的天堂。空氣中浮盪辛香酸辣與汗水勞動揉合而成的獨特,舉目可見各式滇緬食物店號,一條街景左右兩側幾為飲食小店,根據友人轉述,一日之晨正是各地滇緬移民由四方聚集於此飽足一餐準備為一日上工展開起點的第一站,而那樣的熱鬧盛況與交談是獨屬於那樣的族群與家鄉味,店家大膽地書上家鄉文字菜單,舉凡租屋、移工活動、移工學習識字班…等食衣住行育樂新聞都轉化為家鄉文字被重新解讀與注入外籍移工的生活。

image001
富有緬國風情的餐飲招牌。

騎樓街頭下販賣來台緬甸人士必備的語言學習第一課。

image003
因英國殖民尚保有的早午茶習慣,讓街頭隨處可見喝茶吃餅。

華新街,看在外人眼中,它或許只是一個嘗試異國美食的尋常巷弄、是一處體驗異國新鮮的場所空間。這裡保有英式殖民風情生活慣習,有早茶午茶的補充活力與悠哉閑談、有舊式樓宇打出騎樓,再放上幾張桌椅,一盅茶、一塊餅、幾個人、便可泡上一陣。我看著陌生文字綠黃相間、鮮豔而又濃烈映入眼簾、穿心越嶺領我去幻想遙遠國度的一切,轉換地域空間來到台灣求生讀書的滇緬子民,是家鄉的氣味匯聚各路人馬落腳此處,我們開店販售挾帶海洋氣息而來的一切。這張唱片與那套緬式風情月曆、那本緬華字典與日日新鮮的緬文日報,串聯起生活圈與故鄉情報的交換。連路口的牙醫診所,都還是緬甸華僑開設。除開食衣,精神組織與緬甸移工的關係更是不可分,在華新街區還是保有緬甸移民之宗教組織與空間,透過固有的精神組織連結起家鄉在異地的想像。

image005
專售緬甸食品貨物及思鄉必備國際電話卡的雜貨店。

image007
緬甸華僑所開設之診所。

身在異地的滇緬移民,特殊族群在此區的政治選票與利益,也讓這群領有身分證的子民成為政治選舉中不可忽視的一群。也因為如此,每逢選舉此處反而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並且戰況猛烈,各方拉峙勢力不容小覷。只是聽聞縣府有意將此區一律統一化為異國風情之觀光商圈,一來經由滇緬異國情調創設特性,二來看到的是抹滅有機生長的秩序,反倒為了乾淨整齊的市場化而捨棄這些蓬勃有力因應在地而生的看板與生活模式。或許取代的是一格一格的店租小間、具有特殊圖騰的整齊路燈、一致統一的招牌模式、觀光與商業需求的入口意象….。或許…或許…滇緬移民唯一思鄉的場所,又再度被公共性給入侵統馭、這唯一的唯一,似乎…也開始失風去味….。

旅行的意義 (2) 礦業小鎮的未來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中,唯一產業類的世界遺產。其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當中,唯一屬於產業類的世界遺產。石見銀山的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於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目前世界遺產地之核心區(core zone)包括礦山遺址和礦山鎮(除行政及生活中心之大森町及銀山町,另有石見城、矢筈城、矢瀧城等中世紀城堡遺址)、石見銀山古道(將銀和銀礦運往鞆浦港及沖泊港)、港口和港口城鎮(鄰近沖泊港之溫泉津)等,受到政府法令的保護與管制,面積約為442公頃,並以山地陵線為界劃設緩衝區(buffer zone),全部面積約為3,663公頃(含核心區)。

截至目前為止,有關世界遺產地之保護與管理工作,仍在持續進行當中。大田市政府於總務部下成立了專屬的石見銀山課,統籌執行相關工作,包括籌建世界遺產中心,將重要文化遺產熊谷家住宅改造為小型博物館等。島根縣政府則於教育廳文化財課設立世界遺產登錄推進室,並與大田市政府共同成立石見銀山保存委員會,協調法規及營運工作。

當然在地居民的支持也很重要,早在50年前,當地即已成立文化財保護會,並於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中,扮演重要性之發起與推動力量。

對於像石見銀山這樣的礦業景觀,原本的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古道等,因為採礦活動的消失,而逐漸荒廢,乃至回歸自然原始樣貌,未來無需亦無法以人為力量強力恢復舊觀,僅能推動歷史考證及科學調查等研究工作。

此外,區域內兩個運送銀礦出海的港口,雖仍完整保留下來,但是,卻已幾乎呈現荒廢狀態。沖泊港附近的溫泉津則因溫泉產業的關係,依舊相當繁榮。至於大森町及銀山町,因應豐富性之文化遺產與週邊礦業遺跡,再加上諸如布拉房等地方特色產業的推動,仍然生氣勃勃的存在著。

image001 image003
沖泊港已經廢棄的惠比須神社(左圖)與依舊生氣蓬勃的溫泉津歷史街道(右圖)。

未來除依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之相關規定,透過法律來保護核心區,並經由條例來規範緩衝區,或可運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或戶外博物館(open-air museum)之規劃理念,以世界遺產中心為基地,結合目前仍然存在日常生活需求之大森町、銀山町、溫泉町等歷史街區,以及部分符合安全條件之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遺址等區域,並將古道進行簡易整理,建構認識與理解世界遺產地之歷史及空間脈絡,藉此注入鄉村地區之嶄新活力與能量,除可避免因為過疏化所造成之社會問題,也可因為人類活動的持續投入及參與,維繫與豐富石見銀山之價值與內涵。

當然,這樣的發展方向,究竟是否可行,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評估。不過,嘗試著讓已經脫離常民生活脈絡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重新與當代社會進行鏈結,恐怕是當前相關工作推動,必須審慎面對與思考的重要課題。

北平西路藏印尼

越過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過氣的新光三越前襯橘頂屋瓦藍霓字樣台北車站。地基突然下凹幾公尺自行圍合成一方空間國度。印尼炒飯、正宗印尼燒烤、印尼海鮮料理…,屋簷下聚集三三兩兩來回味家鄉美食的印籍勞工…

越過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我循著友人所指引的方向前進,過氣的新光三越前襯橘頂屋瓦藍霓字樣台北車站。地基突然下凹幾公尺自行圍合成一方空間國度。這裡是臺北市北平西路,所擁有的是不規則下凹基地與二、三十公尺的狹小巷弄,範圍感覺不大,小小區域恰好合適思鄉聚會與哈拉聊天。聞香而下,印尼炒飯、正宗印尼燒烤、印尼海鮮料理…,屋簷下聚集三三兩兩來回味家鄉美食的印籍勞工,彼此交換著同樣語言的溫度,在這裡能夠找到的不只是家鄉美食,人與人間的接觸、交換訊息、訴苦抱怨、甚或是歡祝狂歡…,這裡有來自同一國度的熟悉,告訴彼次在異國打拚的生存規則。

更多的是各式能夠帶走的印尼零食、泡麵、飲料與小食,讓疲累的軀體在食感間再度蓄積活力。三兩家的印尼商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包吃包喝包娛樂包閱讀包裝點!販賣國際電話卡牽繫兩地相思、有越夜越美麗的二樓卡拉OK,飲酒作樂與歡聲歌唱繞樑在繁華市中心的心臟地帶,以來自外地的移工姿態攻佔市區,族裔地景生成在此。

image009

image015-1

image011image013

當我走進此區,彷彿自己是誤闖禁地的外來者,干擾了辛勞一週的同質聚會,引來好奇與陌生眼光關注。的確根據友人行前提醒,北平西路印尼籍移工的聚會場所是較具排外性與地域性的。這座台北城,透過各籍移工的雙手與汗水打造光鮮亮麗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華樓高宇。僅僅留存這一方喘息空間供週末時聚眾取暖,城市內不同族群的空間場所,代表的是城市成員的多樣化與關注需求,我們欣賞城市空間的流轉變化,而不只是實體城市高低起伏,簇生土地上的族群是學習友善城市、友善生活的第一步。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不再因為自己的狹隘而對擠身滿車菲律賓籍移民感到恐懼、有一天對來自各地的移民群聚不再以異樣眼光或者新鮮好奇的心態看待、有一天各色各語人種自然且平實地存在既有社會生活之中;族裔地景空間各是其在外家園的場所,毫不做作與自在地在其間上演尋常生活。多元文化族群的空間不是請求命令他者適應與順從,從心開始尊重,族裔空間將不會是這樣晦暗難以見人的躲藏。

旅行的意義 (1)

2008年1月,筆者前往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旅行」。此地是2007年新入選的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廣受討論的文化景觀案例。這裡雖然已有長達數百年的採礦歷史,最讓我們感動與驚奇的是……

近年來,旅行成了一個異常熱門的跨界研究主題,無論是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文化研究、歷史學等,但是,一開始,在自己學門裡頭以旅遊活動或旅遊行為作為研究主題的研究人員,總被其他的資深研究者,認為是不務正業才會選擇這樣一個非嚴肅性的研究課題。

這是因為旅行或旅遊,過去總與休閒遊憩結合在一起,在眾人皆為食衣住行煩惱時,這樣的娛樂活動,基本上是屬於少數特定階層的專屬權利。

不過,伴隨時空環境的變遷,因應人類知識與技術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類從生死存亡的邊界走了出來,開始有更大的餘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當然,這樣的發展,也讓原本處於競爭優勢的族群,更快速的拉大與其他階層的距離。

因此,當下,我們所思考的旅遊或旅行,能否由原本單純的放鬆、休憩、娛樂、運動等,提升至拓展視野、相互學習、分享經驗與智慧等層次─前者是目前旅遊活動的主要類型,後者卻可讓旅行者重新認識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並經由相互分享與互動學習的過程,讓旅行者與接待者(guests and hosts)都能得到新的收穫與滿足。

2008年1月,筆者前往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旅行」。

此地是2007年新入選的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廣受討論的文化景觀案例。這裡雖然已有長達數百年的採礦歷史,但是,最讓我們感動與驚奇的,並不是如何令人讚嘆的礦業景觀[1],而是,在影響當地生計的礦業開採結束後,部分居民決定要留在自己的家鄉繼續生活,同時,也有一些外地人,決定來到這個與日本關東完全不同的關西地區,積極經營或重新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2]

相較於臺灣與中國的一些著名老街或古鎮所充斥的濃濃商業氣息,在這裡,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很溫馨的生活況味。最讓我們感動與興奮的,不是精緻豪華的辦公廳舍、民宅或神社,或者如何神奇壯麗的自然奇景,而是一片片當地人手工生產的餅乾,以及一張張與靦腆羞澀店主所拍攝的合影照片。

除了帶回這些影像、美食與家人及朋友分享,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帶回來一種穩定、安心的生活態度。當前全世界正籠罩於現代性的「進步」思維魔咒當中,不理會可持續課題的殘暴、赤裸的國家治理方針或企業經營理念,已讓全球人類陷入一種似乎無法挽回的巨大災難。

未來是不是有機會透過虛擬的網路、電視,以及真實性的移地活動與人群接觸,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世界公民,重新發現原本不曾或沒有機會認識的共同存在,並藉此想想是不是能有一個更好的彼此對待方式,進而創造一個沒有環境(或經濟、政治)災難的嶄新國度。

clip_image002

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原本是礦業的行政中心,現在則是舒適生活的好地方


[1] 有關礦業的歷史與技術,正由專家持續研究中,因此,許多問題仍然是無法解答的問號,開放參觀的遺址場域也相當有限。[2] 請參考〈石見銀山和生活產業〉,《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西村幸夫,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1.10(初版11刷):242-261。

吾愛吾村──金門水頭傳統聚落

2005年的年初,我來到最喜愛的島嶼——金門。過去七年來,喜歡自然生態的我,幾乎每年都會到這裏住一陣子。這一年來到金門,原定十八天的行程,卻因為幸運標得了一棟二落大厝,四個房間,從此順理成章定居金門。

2005年的年初,我來到最喜愛的島嶼——金門。過去七年來,喜歡自然生態的我,幾乎每年都會到這裏住一陣子。這一年來到金門,原定十八天的行程,卻因為剛好遇上金門國家公園古厝民宿招標,招標的門檻不高,投標者先選擇自己理想的標的(民宿),附上企劃書參與投標,從這些投標者選出前三名,這三名分別進行簡報,由評審委員提問並評分,最後選出第一名,可優先簽訂經營權。我很幸運標得了一棟二落大厝,四個房間,從此順理成章定居金門。

水頭聚落,位於金門島嶼的西南隅,地理接近廈門,從以前就是一個對外的港口。七百多年歷史的水頭,是金門國家公園園區內七個傳統聚落之一,從清末五口通商開始到民國三十年代之間,住民曾掀起南洋移民的風潮,僑民在外經商致富後,便透過僑匯,在家鄉興建了一座又一座的閩南大厝和洋樓(番仔樓)。

照二

照一

我經營的民宿地址位於前水頭八十五號,金門國家公園以地址來為民宿命名,因此官方名稱為「水頭八十五號民宿」,我個人則為它取了「水頭邀月」的名稱,「水頭」是地名,讓人清楚得知它的地理位置;「邀月」為想像詩仙李白在水邊邀月同飲的雅興。該古厝交由金門國家公園整修,於90年度發包,工程於91年11月4日完工,花費金額為9,499,436.5元,也就是將近一千萬元。

目前水頭共有十一棟古厝民宿,其中五棟由社區媽媽聯合經營,主要工作有房務整理、訂房、機場接送以及張羅早餐等。其餘六棟由個人經營,部份民宿(包括水頭八十五、八十六、四十、四十二號民宿)的房務整理工作,委託給聚落的婦女,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另外,回饋社區方面,水頭八十五號民宿提供兩萬元作為社區發展協會基金。

除了數量眾多的傳統建築、洋樓,水頭擁有金水國小展示館以及僑鄉文化館等展示館,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參觀。面對觀光客湧入可能產生的喧鬧、導遊慣用擴音器解說產生的噪音,溫和的水頭居民,目前並沒有異議。其實,這是個潛在的問題,也是遊客必須被教育與自制的重點。

水頭就像一個大型的在地博物館,許多在地居民依然過著撿柴、燒灶、汲井水、種菜…..等傳統生活,不因為成為觀光地區而改變他們的生活。我曾到過麗江旅遊,困惑於那蓬勃的外來商業模式,令古城原味盡失,難怪把麗江推向國際的宣科痛心地說:「麗江已死」。

我從一個外來客,到成為一個在地的水頭居民,見到目前的水頭聚落還保有許多傳統,真值得慶幸!記得三年前,準備開始經營民宿前,我來到這個傳統聚落,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村裏的長者,坐在門口聊天,當我詢問她們是否有房子出租時,他們擔心被騙而懷有戒心;如今我們都成為熟識的街坊鄰居,拔蔥、送菜、借雞蛋……,過年過節送來一些佳餚,令我們感到傳統聚落的溫暖!

浦邊聚落社區歷史

浦邊,三千多年前已有人煙遺跡,就在楊厝宅(往昔地名,今東墩以西,前堂以北)被發現了貝塚遺址(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自宋以後,浦邊的聚落型態就已成形,歷經變遷為今日型態,對金門的歷史演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浦邊,三千多年前已有人煙遺跡,就在楊厝宅(往昔地名,今東墩以西,前堂以北)被發現了貝塚遺址(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自宋以後,浦邊的聚落型態就已成形,歷經演繹變遷而為今日之型態,對金門的歷史演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元朝初年(1276),趙氏就浦邊定居了,綿延歷經近800年,如今僅剩5戶人家,明初(1410前後),何氏進駐,至今約600年,目前是浦邊最大宗族,族人約千餘人,另有周、王、黃、陳等姓,屬雜姓聚落。

clip_image002

據說,浦邊在趙氏來之前有蔣氏族裔活動,現已趙氏無任何族人了。倒是周、王因族人在朝為官(清朝水師副提督周全斌、明朝護糧大司馬王世傑),其故遺居所都成了縣定古蹟了。

2003年五月,社區居民在里長周家才、鄉賢王清追的發動下,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開始營造社區環境的工作,在保守封閉的傳統聚落思維中,社區發展協會被一些人看成是「公家機關」,在事務的推動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是,社區鄉佬看到年輕人的熱誠與努力,在蓮法宮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由當時的主委何再明先生及理監事慷慨提撥二十萬作為運作的基金,也在熱心人士的捐助與努力,社區發展工作持續成長,由原來只注重在年節活動的舉辦,進而關心社區環境的改造,更以其文化資產豐富的條件,朝向聚落多面向的發展,當然也積極拓展產業經營,更有居民願意提供閒置的洋樓做為社區活動中心使用。

在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中,可以感受到居民是多麼可愛,看到筆者在各種活動中總是拿著相機拍照,逐漸的,阿公阿嬤也樂意告訴我他(她)們的記憶故事,(王爺信仰的神力、砲戰時期躲防空洞的往事、吃頭民俗的演進、自家的有趣生活經驗、……等等),一幅歷史地圖在腦海中浮現了輪廓,壽板店、鴉片間、油行、餅舖、雜貨店、……等,不由得已沈浸在浦邊盛極一時的榮景,彷彿置身在貨物交易的市場中,當然也更聊解了社區的歷史脈絡。

clip_image004

浦邊聚落匯集了金門民間建築脈絡,從明代—清代—民初,以至現今的建築代表,能在一個聚落內完整保存與呈現,而且其建築特色具有代表性;再者,浦邊瀕臨鄰近中國大陸的海邊,在軍事地理上又為重要的據點,前有哨站後有制點,也因為是軍事要塞而降低了破壞,成為自然生態生物多樣化的寶庫;早期的通商港阜,造就了繁華一時的金門後面商業交易點—浦邊港,也是許多落番出洋客的搭船點。

(本文作者為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研究生/金門浦邊聚落社區規劃師)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