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巧食中尋找巧思的嚴先生夫婦

巧食舖確實是對小農友善的好朋友。一間獨立店面從進口美食到在地農產,試圖串接的時空其實是多元的,一方面鼓勵衷情國外美食的人可以同時也品味在地農產的泥土美味,另一方面也讓在地農家受到與知名外國食材「同置一列」的高規格。

一對年輕夫婦,在新竹相識,而後到台北合力奮鬥於外貿領域,卻因緣際會地回到妻子娘家位於台南市運河旁的一隅土地,找到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合力完成一棟多功能隔間的透天厝,成立了夫妻兩個的創業作品:「巧食舖」。他們就是我們兩代米家的好朋友——嚴仲容先生夫婦。

也許,很多人一開始是濡慕著名建築師作品的心情踏進他們的店,但我的第一次造訪卻對他們的購物籃有著很深的感覺。建築空間確實很有新意且充滿生機,在略顯冷清的新住宅區裡,即便巧食舖的店招並不顯眼,但清水模外牆、熱帶植栽的籬面、加上室內挑高及落地窗,就像是嚴先生說的:「我們就是希望真的要來的人就是會找到我們。」

980716-qiaoshppu-170.jpg050-170.jpg076-170.jpg

「尋找」原本就是一種樂趣,從他們開始幫朋友找美食到我們找到他們。一開始,兩夫妻幫好朋友們尋找各類美食雜誌推薦的食材,秉持推薦的熱誠,並以外貿累積的經驗引進了許多精緻且好評的進口食品(像是巧克力),後來更逐步推展到台灣精緻的在地的農產或調味料的陳設。 或許,「尋找」便是我覺得那幾只藤編購物籃所散發出來的溫暖氣息。

1608508830
 巧食舖的購物籃體貼精緻。

「經營這裡其實目前來說還沒有賺錢耶,」嚴先生坐在小小的會客桌前笑著說,但可以看出還是有著某些堅持——也許單純地從「家就在這裡」的念頭出發。「之前光是要在空地上蓋出這間房子就,花費不少了。」大家都笑起來,畢竟這棟建築物確實非常有名呢。我很好奇地就問了:「目前這樣的零售方式,在理念或實際的營收上,您覺得如何?」

嚴先生的眼睛骨錄骨錄地轉了一下,「其實,我們這邊主要還是以常客、熟客為主,有時候因為口碑做出來了,也是有人專程會來店裡看看。或者是像是我們也會受邀去誠品參與他們的一些關於美食推廣的活動,也會吸引一些新的朋友。還有網路的訂單也是一大部分。但整體來說,我們還是在走一步看一步。規模也不能做大,雖然甚至還有人來問我們可不可以加盟,」嚴先生微笑著說,「但我們現在連自己都還沒有什麼利潤耶。」

寬敞的展售區陳列著他們夫婦倆精心找到的推薦食材,我們是他們今天剛開門就踏進來的客人,之後又走進來一位帶著小朋友的年輕太太。我這時望了一下在收銀處忙碌的嚴太太,她接聽了幾個電話,然後接待熟客,之後又簽收了兩大箱的新鮮包裝蔬菜,再撥了幾個電話通知蔬菜訂購的人來領取。

我說:「現在巧食舖也開始做生鮮食品的取貨站了。」 嚴太太轉身來將頭髮捻進耳際然後告訴我:「這也是顧客一開始提議,然後我們慢慢去摸索問人,之後才開始提供的服務。」我笑著回應:「生鮮蔬菜的零售時間感,跟擺在架上的食材有很大的不同呢,你們一定更忙了!」

照片 055照片 084

我曾聽說巧食舖打算在二樓進行『廚房教室』。於是我跟嚴先生就聊到現在很多人不買食材或不會買食材,其實都是因為「不太會下廚」、「不知道怎麼煮」。他跟我說:「我們後來陸陸續續發現『團購』是很大的力量,而且我們的老客戶也會希望透過我們幫忙買到好的生鮮食品,所以我們就開始幫消費者去『團購』某些東西,也是幫零散的客戶節省單獨負擔的運費成本。後來也就想到:可以 從一樓簡單的『試吃』小吧台,慢慢變成二樓的料理教室,讓大家看到食物怎麼變成好吃的盤中飧,當然也可以刺激大家選購一些過去沒有買過、吃過的好食材。」

嚴先生很謙虛地一再表示,他們其實沒有可以參照模仿的對象,所有的一切經營都是「邊做邊學」。從一開始單純的零售店面與進口食材小額批發,慢慢地走向串接人與食物情感的重要中介者。我望向店內精緻的陳列,以及細心地為每件架上的食品寫上一張「推薦信」,幾張舒服的沙發凳,和一整排關於美食的書籍。嚴先生夫婦的小孩跑上跑下地遊戲或學習面對客人,讓這個細膩的空間騰出了很多的「生活感」。飲食是一種生活,而巧食舖即是透過他們自己的眼睛和感覺生活,來「尋找」並「推薦」他們心目中的美食。

073-170.jpg061-170.jpg059-170.jpg

「我覺得,巧食舖這裡經營的是一種『信任』關係。」我自言自語地說著,「客人們因為相信你們的推薦所以願意以你們做為平台,作為通往美食的途徑。而且,這裡其實是對那些厭倦或不信任大賣場式廉價採購,所提出的另一種選擇。採購美食也可以是一種優雅的生活行為。」

嚴太太泡來幾杯的冰茶以及冰桂圓薑汁,她也說了,「對啊,因為大家的信任,我們也有很大的責任。所以有時候也必須隨時注意生產者所提供的東西穩不穩定。」我啜了一口冰桂圓薑汁後,問了我心中最大的一個問題:

「小農的東西因為受到天候影響,其實每一季的農產都會有品質甚至外觀上的差異,這個部分,我們也希望消費者能夠理解並且體諒接受。對你們來說,是不是也是一種壓力?」

嚴先生告訴我,確實是如此。消費者一般都會有預期心裡,認為以前吃過哪家的農產如何好吃,就會預期這一季應該也是這麼好吃。但實際上,除非我們能控制天氣,不然所有長在大自然底下的東西,都不可能是像是工廠複製出來的東西那麼「一致」。

「所以我們就必須跟生產者那邊問清楚關於該季的狀況,然後說明給訂購的人聽,如果農家自己有網站,我們也會請消費者去農家的網站瞭解各項農產的生長情形。」嚴先生這麼說,

我忽然想起來,有一回在美濃家中接到嚴先生的來電,問到某季第某批的黃蕃薯,口感與之前的有些不同,他在電話的那一頭問:「是因為天氣的關係嗎?」我記得我當時是說到家中的黃蕃薯共分散在兩塊不同的田坵種植,又分成三批落種,所以口感上確實本身就會有差異。嚴先生在電話裡很客氣地回應:「原來是這樣子,我會跟消費者說。」

巧食舖確實是對小農友善的好朋友。一間獨立店面從進口美食到在地農產,試圖串接的時空其實是多元的,一方面鼓勵衷情國外美食的人可以同時也品味在地農產的泥土美味,另一方面也讓在地農家受到與知名外國食材「同置一列」的高規格。
我轉身跟夫婿說:「下一回一定要帶母親來這裡走走,她一定會對自己的農業技藝更深具信心。」說完,嚴先生夫婦都笑開了。

延伸閱讀:

〈關於巧食舖〉(【巧食舖】網站的嚴先生夫婦的自我介紹)

〈二月份與三月份兩代米家活動回顧 – 埪窯與掛紙季〉(【巧食舖】與台南的朋友們來美濃產地拜訪)

(本文轉載自「美濃兩代米家」部落格)

種下200%的樂活幸福─林義隆農友出書囉!

當了農夫,不安的感覺偶爾還是會飄過腦海,但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只要看到一點光線,就知道前方有個出口。我們雖然心懷一點不安,但也有更多的篤定,我相信當我們勇敢的走向前方,無論前方的道路如何,我們都已試過…

編按: 

作者是在台東實施秀明農法栽培作物的農人,也是小地方網站的長期寫手,最近將有新書問世,主要內容為務農及鄉間生活的散文,經作者同意,將書中自序及局部內容轉載於此,和小地方讀者分享。

980614-14a30cd7b040c5-360.jpg
本書封面,長蔥為作者自己哉種,照片亦由作者親自拍攝。

書籍內的自序──你們對我的九大疑問

二○○六年二月,也是移民台東半年後,我轉到第二個工作,這是一個有機農園,堅守有機農耕十五年。這一年農園的民宿建設完成,老闆希望將民宿建立成有機農耕的分享平台,我被感動,於是加入了農園團隊,負責農園民宿,老闆則繼續專心耕種。

一旦投入就義無反顧,我希望快點幫老闆做出成績,於是宛如過去十五年多在科學園區工作一樣,我經常在農園待到很晚,也很少回家吃晚飯,僅有的每週一天假日,通常是小孩要上學的日子。這當然不是我們原先移民來台東想務農的初衷,所以我計畫在農園幫忙約兩年,將其基礎建立好後,就能回到正軌。

太太不等我,從那一年的三月起先借了一塊空地,在小孩到學校後就投入她的農夫生活。她只有一個人、一把鋤頭與耙子,她快樂地陸續種了一千多株玉米、二十多株木瓜、山藥、四季豆、地瓜、綠豆、秋葵等作物。

一個是家庭主婦兼農夫,一個是專心於有機農園民宿的經理,我們與台東的生活只有一點交集,離原先我們夫妻共同務農的想法滿遠,但我已答應對方兩年,也不能就這樣撒手不管。

不過緣分就是這麼奇妙,在二○○六年七月,一個偶然的因緣際會,讓我得以沒有虧欠的離開農園,回到原先想過的農夫生活。

為了有足夠面積種植維生,我們下定決心拿出積蓄買了第二塊農地。這片農地大約是七分,有三分空地,另有已種了十年的楊桃樹,連旁邊可長租的楊桃樹加起來總共兩百多株。

我們買土地用去了在科學園區累積的大部分積蓄,展望未來,無路可退,不過也得其所愛,而我真的已成為靠土地為生的專職農夫了。

在台灣,農業沒落,大多數人都不認為有前途,在加入WTO的衝擊下,農夫的生活更是艱困。農業所得只佔農家平均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根本無法賴以維生。

我們放棄電子業高薪當農夫已是頭殼壞去,竟然還要挑戰「秀明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不用肥料,甚至連有機肥也不用,許多農夫與專家都搖頭認為不可能!他們認為一個沒經驗的菜鳥農夫,竟然妄想崇高的農耕理念,妄想證明只用農業收入就能養家活口,以及教育兩個仍讀國小的孩子?

許多許多的懷疑不斷出現,有些是關心的朋友小心地問,有些是陌生的人脫口而出,有些是自己安靜時想到。對於這些疑問,我只有一些答案。

我們不確知未來的生活會怎樣,不過我們心中有個藍圖與想像,我們希望可以花時間與心血去落實。

當了農夫,不安的感覺偶爾還是會飄過腦海,但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只要看到一點光線,就知道前方有個出口。我們雖然心懷一點不安,但也有更多的篤定,我相信當我們勇敢的走向前方,無論前方的道路如何,我們都已試過,我們也都已走過!

將近四年的移民,將近三年的農業生涯,我們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沒有成功與失敗、沒有激情與浪漫,這本書是我們這段時間的生活紀錄。

對別人來說,不過是一個茶餘飯後的閒談而已,但對我們來說,卻是腳踏實地的走過,留下的是我們一家的回憶,改變的是我們一家的生命,至於有多少讀者會受到啟發或發出訕笑,這已不是我最關心的。

最感謝的是我的父親,容忍兒子做這樣的生活劇變,而且還願意一起到台東生活,也讓我有機會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其次是純真素樸的太太,讓我想以農業生活與她長相廝守,共度白頭;還有感謝我的小孩,他們陪著父母的轉變而成長,並帶給我們許多快樂;最後感謝一群農業上的夥伴,我們互相提攜,讓我能堅持下去,當然也感謝持續支持我們家農作物的消費者。

陌生的讀者們,也許您還是有許多疑問,在展書之前,我就先簡要回答吧!


1.何時有移民台東的念頭?

有一次上班前,女兒鬧彆扭不想上學,我好勸歹說不成,一氣之下,重手打了女兒,結果女兒更強硬的回應──她賭氣一星期不去幼稚園上學。

當時讓我驚覺,是否我工作的壓力已被無意中帶到家庭生活?是否我與小孩的疏離已愈來愈明顯?這是個讓我開始反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起點,我內心開始想要過不一樣的平衡生活。

接下來的歲月中,我在平衡生活與事業企圖的兩極之間不斷擺盪,終於在兩年多後,在職務調整時出現生命的出口,我大幅度的將人生擺到了平衡生活的一端,這才有接下來書中所描述的生活。

2.不擔心經濟來源不穩定嗎?

鄉下的生活簡單,食物部分自給自足,沒有太多物質的消費,租屋也便宜,就算收入不多,也可以衣食無缺。我們的農作物都是經過思考後才種植,而多樣的作物足以避開全軍覆沒的天災風險,也可以避免收入歸零的問題。只要認真耕種、堅持純淨的農耕原則,我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願意支持的消費者。所以只要有生產,有銷售就有收入,也就不用擔心了。

3.不擔心適應問題嗎?家人都支持嗎?沒有人反對嗎?

我太太對農耕生活很嚮往,也很願意做,這是促成我們轉變的動力。而我們夫妻倆的父母都很開放,所以轉作農夫不會有太大的阻力。只有當年仍是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有過短暫的不適應,但後來她也覺得鄉間生活滿好的。我們算是很幸運,能在進入中年前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

4.不擔心孩子在鄉下,沒有競爭力嗎?以及比不上都市的教學資源嗎?

我們所選擇的鄉村,從國小到國中都有許多認真用心的老師,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學校教學正常,不強調競爭,同學關係親近,這是都會區所無法提供的安定感受。

而小孩教育除了學校,父母角色更重要,做了農夫有更多自由時間能照顧小孩,給予更多關心。鄉下自然資源多,圖書館、藝術、科學等資源只要用心找也不缺乏。我們不期待小孩能拿到測驗狀元,也不強求能考入一流大學,只要他長大是個踏實的公民,發揮其專長,這樣就夠了。

5.從科學園區研發與業務工作到農夫生涯,我怎麼說服自己?

對轉型農夫來說,我從來不覺得是困難,只要願意,一定都做得來,這是我一向的想法。比較難的反而是價值觀的重建,如果心中認為農業是低下的行業,那由科學園區轉來一定充滿挫敗,因為心裡無法自尊自重。

我很幸運,在科學園區時就已接觸如生態保育、環保等觀念的洗禮,也發現人生有比只是賺錢更重要的事,所以當我發現在科學園區的責任與緣分已了,離開就是很自然的事,無所謂說服的過程。

6.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人生無所謂失敗,只有走過,做農更是如此。

如果失敗意指破產,那擁有可生產農地的農夫只要不亂投資,不會有破產問題;如果失敗意指入不敷出,那就降低支出,多辛苦種植一點;如果失敗意指無法擁有豪宅、地位與名車,那只要改變價值觀,更永遠不會失敗。享受生活快樂與踏實就是成功,注重外在的物質與虛幻才是失敗。

7.我如何面對他人認為我是個奇怪的人的眼光?

對我而言,他人的眼光與看法不是很重要,我們自己摸著良心與良知,能不愧對社會與人群,這樣的自我檢視才更重要。人活著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害人、不擾人,願意對社會付出、願意愛人,這樣就值得了。如果到了中年,還天天在乎別人怎麼想,天天想討好別人,那是很可悲的。

8.我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希望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所用、所居、所費都能隨年紀漸增而漸趨簡單,能盡量自給自足,學會欣賞與包容萬事萬物。身邊有老妻,遠方有老友、架上有好書。

賺錢維生能用對環境與人傷害最少的方法。

賺錢維生之外,還能對社會的弱勢者或不公不義現象有點改善。

9.我再也不回都市了嗎?

也許將來小孩長大離開,我們老到做不動農事了,會有可能回到都市生活。但現在與可預見的歲月,我們愛上鄉村生活,每次回到都市就有不舒暢的感覺,希望能快回到鄉下,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我們將來就老死在這新的故鄉吧!

好文分享─雨天午後,女兒的籃球賽

連續下了兩天小雨後又是多日炎熱,苦旱不雨,才六月就已酷熱難當,新聞報導有四個嘉義農夫在田裡中暑往生,我也調整作息,早起趕六點前到農地工作,趁和煦的陽光在空曠處除草,九點後避開炙熱陽光,轉往楊桃樹蔭下工作,一直到吃午飯時,我連續工作六個多小時,已完成一天大半的工作,我想起下午該繼續做農事,還是去看女兒的籃球賽?

去年女兒才四年級,幾乎不太會打籃球,而全龍田國小四五六年級女生加起來不到二十五人,女兒因為個頭高,所以仍被選上學校女籃隊,當然一比賽,她幾乎全場都在坐冷板凳。

有一次比賽,龍田國小的女籃隊還被鄰近國小痛宰,抱了個鴨蛋,她們在三個隊伍裡拿了最後一名。

女兒升上五年級後,她和全班同學都迷上籃球,一下課,全班就衝到籃球場打球,熱潮延續近一年都不退,我還因此在院子裝了個籃框,讓女兒多點機會練習。

我曾經是女兒班上每週二說故事的義工,所以我認識他們全班十多個同學,但女兒一向害羞,很怕同學因與我熟稔,而知道我曾是大專籃球校隊的球員,我猜女兒大概是怕有心理壓力吧?

但為了今年的籃球賽,靦腆的女兒竟然主動約我,希望我用一天的假日早上指導她們的女籃球隊,看來女兒很想在今年的籃球賽討回點面子,以至於連爸爸的校隊球員身分曝光都不顧了。

不過即使我只指導過她們短短半天,在比賽的前一天,女兒仍然一再叮嚀我們不要去看球賽。但因為我們很想參與小孩的成長,所以我們還是忍不住,決定停下農事,去觀看女兒經過一年練習,想一心雪恥的籃球比賽!

很幸運的,下午比賽開始前,下起我們期待數個月的滂沱大雨,老天爺賜給大地雨水,也賜給我們一個充分安心的理由──不去農地工作,專心看球賽。

除了球員與一些加油的同學,學校只有負責體育的老師到場,家長則只有我們夫妻倆參加。這是一個小村小校,我們又常聽女兒分享學校的事情,所以我們叫得出大部分同學的名字,籃球賽沒有緊張與嚴肅,反倒像熟稔朋友間的嘉年華盛事。我們夫妻倆湊人數,充當起啦啦隊,陪著其他未上場的同學,嘶喊加油、又叫又笑的看了兩場比賽。

女兒的籃球隊沒有教練,而且整年不曾集訓過,面對去年痛宰她們,讓她們拿零分的對手,剛開始毫無鬥志,一副準備棄械投降的模樣,但隨著時間過去,她們慢火慢燉,身手逐漸打開,竟然從對手身上要到了七分,雖然比賽結束時,女兒的球隊仍輸了近二十分,但相較於去年拿零分的窘態,幾個小女生又跳又叫,高興得好像她們才是贏的那一隊。

第一場籃球比賽建立了信心,第二場士氣更是高昂,她們全場防守認真,進攻積極,啦啦隊也喊得更大聲,最後竟然十二比八,她們贏球了,這是她們第一次贏球,而且還創下她們有史以來最高得分紀錄!

比賽後,小女生們紅著小臉、滿身溼、滿頭汗,興奮不已。小女生們一直談著明天要更認真,她們只要再贏另外一隊,就可以在參賽四隊裡拿第二名!

回家後,女兒仍沈浸在今天贏球勝利的喜悅裡,她聒噪熱切的訴說她明天要如何如何,球隊又該怎麼怎麼打,我幾乎都快變成她個人籃球的臨場惡補教練了。

兒子看了一下午刺激的球賽,他感受到籃球的魅力,也開始認真的在院子投籃,他說雖然他才一年級,但希望升上高年級時,也能參加籃球隊上場比賽。

看著兩個小孩認真的樣子,讓我不禁想起自己二十五歲前經常抱著籃球的歲月,原來夢想、榮耀與挫折,是會一代一代的上演!

一場女兒的籃球賽、一個農夫的雨天下午、一個小小村莊、一所小小學校;瞧著孩子們的興奮臉龐,聽著孩子們的快樂歡笑,誰說快樂要多麼奢侈浪費才買得到,誰說幸福要多少金錢才換得來?如果我今天不是作了農夫,大概不會有這種自由,陪著孩子過這樣的一個下午吧?小孩很快就長大了,但這樣一個珍貴歡樂的下午將是我們親子共同難忘的回憶。

後記:
女兒雖然隔天以兩分之差輸了比賽,但冠軍以外的三隊都只有一勝,經過勝負分比較,龍田國小拿了第二名,竟也達成這些小女生們的心願!

在這場比賽之後,小女生們為了六年級時能打得更好,所以她們央求我擔任籃球教練,給她們長期正式的訓練,我當然答應了,從此多了一項義務工作,也更貼近女兒的成長。

本書訊息

書名:種下200%的樂活幸福

出版社:寶瓶文化
作者簡介─林義隆

他是我們熟悉的科技人,將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奉獻給工作,對於參與孩子的成長或與家人相處,成為一種奢求。

但他也是我們不熟悉的科技人,38歲就擔任知名光電公司研發協理,是公司年輕的協理級主管,卻在39歲那一年,帶著曾在知名外商銀行上班的太太,和一對分別就讀國小四年級及幼稚園大班的女兒、兒子,到台東當起農夫。

為什麼選擇台東的鹿野鄉?林義隆娓娓道來背後的動人原因:「一開始我們挑了台東不同地區的四個國小讓女兒選,沒想到女兒因為愛上鹿野鄉這個國小前的百年老樹,而想在這裡上學。」

沒有土地,沒有務農經驗,再加上林義隆採用的是愛護土地、尊重大自然的「秀明自然農法」,一切充滿艱辛與挑戰。不過雖然收入大為減少,但一 家人緊緊相繫的情感,以及大自然所給予的開闊自在,卻讓林義隆一家人覺得幸福且值得。雖然仍有不少親友會問:「你們什麼時候要回來?什麼時候不當農夫?」

在林義隆身上,我們彷彿看見我們自己,那是:以為成就是幸福,以為財富是安全,以為成功才是唯一。而林義隆用他的親身實踐,做到了很多人想做,卻始終踏不出第一步的夢想生活!

台科大機械系畢業的林義隆,曾任職工研院光電所及中強光電、普麗光電等新竹科學園區科技公司。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網址blog.yam.com/nature_farmer

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

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

以二○○五年的農林漁牧業普查推估,台灣的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九二%。為數龐大的小農維持著小土地的私有制,兢兢業業運用微小的生產資源,持續投入農耕,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

或許有人認為小農缺乏競爭力,然而,筆者卻認為,台灣小農可以在美國農產品傾銷、WTO開放市場的壓力中存活,就可以看出它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規模的小土地所有者的生存,就是維持台灣基層社會一個溫暖與生機。

980315-dsc07928-360.jpg
健康的幼苗用細根護住土壤,延續歷史耕作的小農,穩住土地與經驗的傳承。

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具像空間,奠基於此的記憶、文學、詩歌,並同形塑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因此,捍衛小農的生存權力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事。

過去,國家計畫經濟透過農會推行的產銷合作、農會信用部因地制宜的小額貸放、相對開放的流通機制,為小農的存在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一九九○年代中葉台灣農業自由化之後國家農政職能日益轉向,農業政策朝著競爭型農業打轉,舉凡高科技、高出口的農業都被視為明日之星,大舉投入國家資源、獎助其擴產投資。

然而,當某項農業生產為工業化生產線模式時,它就已經脫離農業,轉為農工業。有能力、有機會參與農工業運作的資本,必然以盈利為目的,這樣的農工業隨市場運作而興衰,怎能再分潤國家資源?

只要檢視台灣的農業政策,就可看出,農政職能已成為服務資本的工具。舉例而言,新近「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以國家獎勵方式,誘發小地主將土地出租,同時補貼承租者,而承租者往往是掌握特定商機的農工業者。這個計畫直接造成小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埋下小農脫農的伏筆,同時確立「租地大農場」的制度誘因。

另外,去年底完成立法院一讀程序的《農村再生條例》以法律框住兩千億預算,預計在四千個農村興建社區涼亭步道綠美化。號稱再生,通篇律法卻不見農業創新機制導入、不見農村新生契機、不見鄉村發展視野、不見人力投入策略。甚至還強行納入土地活化專章,意圖以行政命令取代地政管理完備的法體系。

面對廣大的小農、面對農業議題,農政職能不應屈服於資本、不應短視近利,而應以小農經營為主體,構思生產與流通計畫,拉近小生產者與直接消費者距離,擴大鄉村與都會交流。一個糧食自給率僅僅只有三○.二%的台灣,不應以農業產值低落作為打擊農業藉口,反而應透過所有可能手段,地產地銷,提高台灣農產品消費量,以台灣本身的消費實力創造更高的農業產值。須知,放棄了小農,等於放棄了台灣!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

(本文原刊載於2009-03-14中國時報)

【演講】墨西哥─咖啡農業生態學與小農尊嚴1104

各位綠陣的朋友:感謝大家長期對綠色陣線及葡萄藤書屋的支持。我們將在下個月搬家,屆時講座也必須暫時劃下句點。下週二(11/4)晚上我們將舉辦最後一場…

各位綠陣的朋友:

感謝大家長期對綠色陣線及葡萄藤書屋的支持。
我們將在下個月搬家,屆時講座也必須暫時劃下句點。
下週二(11/4)晚上我們將舉辦最後一場書屋講座,期待您的參與,希望往後能在關心環境的路上一同努力。

時間:11/4(二) 19:00~21:30

講者:謝洵怡、陳思穎(綠色陣線協會 )

西元1867年,咖啡銹病在錫蘭大爆發,摧毀了大英帝國建立的咖啡王國,英國人也因此改喝茶。

1877年,印尼也爆發咖啡銹病,改變了當地主要種植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的習慣,改種羅布斯塔(Robusta) 咖啡。然而,一百年後,咖啡銹病來到新大陸,在此地卻未曾對咖啡產量造成嚴重危害。

這是為什麼呢?在全球第一個獲得有機認證的墨西哥有機咖啡農場──Finca_Irlanda進行農業生態學研究的John_Vandermeer教授,認為他的研究團隊找到了答案。

在農場上,一定要使用化學藥劑,才能有效控制病蟲害嗎?若改以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待病蟲害,有可能帶給我們甚麼不一樣的啟示?這些物種之間的互動,有甚麼樣的生態學上的意義,可用來解釋咖啡銹病、綠介殼蟲與咖啡果甲蟲未曾大爆發的現象? 深入研究後,John_Vandermeer的研究團隊認為,一種蚤蠅、瓢蟲、螞蟻、真菌,與咖啡銹病菌、綠介殼蟲以及咖啡果甲蟲的互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另外,全球的咖啡市場中,有機咖啡產量佔1.5%;這個數字也代表背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小農得以尊嚴地生活的故事。咖啡市場中,公平貿易和有機咖啡有相當大的關係,全球有80%的有機咖啡同時為公平貿易咖啡。

除了Finca_Irlanda農場,墨西哥南部,向來是最貧窮的省份Chiapas更是生態與社會正義的最佳代表。墨西哥,全球最大的有機咖啡生產國為墨西哥,該國生產的咖啡約有18.9%為有機。南邊最偏遠的Chiapas省,向來是全國最貧窮弱勢的省份之一,也是原住民地區。光是Chiapas便佔了全國有機咖啡53.5%的生產量。此外,墨西哥每年收成的上萬噸咖啡豆大多來自原住民小農的耕作。

小農們的咖啡結合了有機、生物多樣性和公平貿易,背後是起起伏伏的國際市場下,小農集結的動人故事。合作社制度和小農集體認證制度,另闢的一條生存的道路,為生態和社會正義深耕。

11/4的講座,將帶您認識墨西哥農業生態學,與咖啡小農的故事。

綠色陣線協會
10658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147巷36弄22號
電話:02-2708-0961 傳真:02-2708-0962
E-mail:gffront@gmail.com
MSN:gff@gff.org.tw
網站:http://www.gff.org.tw
Blog: blog.sina.com.tw/gffront
捐款帳號:5289-01-001294-00
匯款銀行:彰化銀行 建國分行
戶名:綠色陣線協會
捐款可抵稅:依現行所得稅法,捐款總額在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以內可以列舉扣除。歡迎您捐款給本會,我們將持續為改善環境而努力。

小農與都市小孩的相遇

短短一天的訪談過程,要學生們完全瞭解台南縣農業現況不太可能,而這份問卷的內容及結果對這群從都市來南部讀書的學生來說早已忘了一乾二淨,但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讓他們對於農業有更深的認識。

報告,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既討厭又麻煩的一項作業,許多人總是網路上翻翻資料,東抄西抄的將報告完成,這也讓許多老師相當頭痛,該如何讓學生完全拋棄網路資訊,體會出做這份報告背後真正的意義,走到戶外實際體驗一次就對了!學校為社區的一部分,但校園外圍的高牆卻成為阻擋學生與居民交流的阻礙,為了讓學生們完全遠離網路世界,親自體驗台南農業現況,麻豆鎮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的老師決定以一份問卷,針對台南縣麻豆鎮、柳營鄉、官田鄉、大內鄉、六甲鄉、下營鄉、後壁鄉、東山鄉、鹽水鎮及白河鎮共十個鄉鎮農民進行調查,藉以瞭解現今農民對有機農業的認知程度有多少。

台南的夏天總是特別炎熱,37度高溫下,學生們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以機車為代步工具,紛紛前往不同鄉鎮進行問卷調查。這是一場新鮮的體驗、知識的體驗及艱辛的體驗,這些學生大多是從北部下來台南讀書,對於農業的印象大概也從紀錄片無米樂裡略知一二,更不用去問他們什麼是翻耕及放水,因為他們連台語都不太會講,於是在訪談過程中不是國台語參雜著講,就是與阿公阿嬤們比手劃腳。

clip_image001
台灣農村正面臨哪些問題,從早上8點出門到處遇到阿公阿嬤就拜訪詢問,不少農民激動的將自己心裡話向學生訴說。

短短一天的訪談過程,要學生們完全瞭解台南縣農業現況不太可能,而這份問卷的內容及結果對這群從都市來南部讀書的學生來說早已忘了一乾二淨,但這份報告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讓他們對於農業有更深的認識。所有的訪談對象的年齡約90%是70歲以上老農,看到學生們走下田陪他們聊天,許多老農們開始訴說著耕種辛酸史及政府多項政策對他們帶來的成效到底有多少,而在這過程中他們也發現到許多從事有機農業的新農民,甚至與他們成為好友,給予生態知識相關支援及幫助。

clip_image002

各鄉鎮奔走的過程中,發現到許多默默辛苦耕種的小農;圖為柳營鄉的大媽。

 

clip_image003

大媽種植的有機番茄,看了讓人流口水!!

 

clip_image004

位於官田鄉禾本田農場,今年農場的有機稻米被選為南瀛伴手禮之一。

 

clip_image006

位於麻豆鎮曾昭銘,有機野蓮的風味吃了會讓人上癮,外表粗曠,卻是位對生態環境觀察極為細心的大男生。

 

clip_image007

東山咖啡近年來紅遍台灣,賴瑞彬先生所經營的竹拱仔厝以販售有機咖啡為主,雖賣相不如一般咖啡,但他為了生態環境以及人民健康著想的心,值得我們給他熱烈的掌聲。

從訪談結束至今也過了一年,這群原本不會講台語的學生,現在各個都能在田裡與阿公阿嬤聊天,漸漸的開始關心農業議題,偶爾也會與其他年輕農民互相討論,還有許多學生的畢業論文紛紛以農田為研究場域,進行各種生物資源調查及研究。

一場小農與都市學生的相遇,意外的讓許多學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並決定以不同的領域及角色來看待台灣農業。

(本文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人員)

 

有機的難關,小農力量大

台灣地小人稠,小農式生產,長期以來,支撐這片土地的糧食和環境生態,也創造出獨特的農業文化與價值,因為每一塊單獨的小農地,就是一片人類與大自然互動的界面,沒有小農的投入,這些界面不容易持續……

編按: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採訪報導集結,分別為「有機的難關」與「小農力量大」。將於公共電視13台播出,(我們的島),播出時間:5月19日(一)晚間十點以及 5月25日(日)早上十點 。

公視近來以農業為主題,作了很多深度採訪,同時也有詳細文稿,值得一再細讀。感謝作者同意,將文章轉載於此,與更多朋友分享。

深度報導1:有機的難關

採訪緣起:

在台灣,從事有機耕作,似乎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家人不看好、政府不鼓勵,立志做個「有機農」,非得要有兩把刷子才行。幸好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摸索,台灣的消費者,已經漸漸認同有機的產品,以及善待環境的理念。

不過,自從政府宣佈2008年為農業安全年,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制度後,有機農民又再度面臨考驗。這是因為產銷履歷的目的,原本是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提供國人一個安全健康的飲食環境,可是,制度不健全、驗證費用過高,再加上政府提出的有機規範,又不符合台灣的亞熱帶氣候,遇到這樣的窘境,有機農民們該怎麼辦呢?

image

陳世勳是個可愛的農民,他常常看著草說:「哪有農民看到草就怕的?應該是草怕農民吧!」,因為他的這些話,讓我對農民的幽默和堅持不得不敬佩起來。

image

—小草伸展著手腳,力量是綠色的。毛毛蟲喜歡吃玫瑰,心情是幸福的。農民在有機田裡,種出自己的良心,世界是美好的。台灣的有機,似乎生機無限,但是,要把握未來、創造良機,卻需要大家手牽手,一起克服難關。—

去年十一月月初,榮華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在南台灣的艷陽下,種下一棵棵的玉米苗。過程中,孩子們為玉米祈禱、為玉米歌唱,希望來年能有大豐收。幼稚園園長蔡瑞驊說,所有的食物來源,都來自於泥土,城裡的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土壤,那乾脆帶孩子們到鄉下認養一塊有機田。

小朋友認養的有機田,是有機農夫曾啟尚經營了四年的成果。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上,啟尚哥始終跑第一,但是遇到有機驗證的問題,老資格的他,常常只能雙手一攤。像是民國九十四年,為了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申請驗證,啟尚哥開始蒐集憑證,因為無論是買什麼資材,都要有證明,而這些憑證,也是生產紀錄的一部分,還有工作日期、農場編號、工作內容,都要一一詳記,這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生產日誌,其實就是啟尚哥的家庭作業。

image

image

到了民國九十五年,啟尚哥順利通過慈心的有機驗證,可是今年起,政府為了建立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提供消費者查詢的產銷履歷制度之後,啟尚哥開始產生疑惑,他不知道,未來要符合哪些規定,農產品才能用「有機」名義賣出去?啟尚哥抓著頭說出他的疑惑,他說,農委會年初來開說明會,表示未來有機農民也要參加產銷履歷驗證,通過後農產品上才能標示為有機,可是沒過多久,慈心工作人員又跟他解釋,只要通過有機驗證就可以了,產銷履歷驗證是另外一回事。

大多數有機農民也跟啟尚哥一樣,在辛苦工作之餘,還要四處找答案。不過,為了符合農民需求,農委會現在還在整合「有機」和「產銷履歷」,但確定的是,未來農產品標示「有機」的前提,在於必須同時通過有機驗證和產銷履歷驗證。

比起德國在西元1924年,開始推動的有機農業,台灣的腳步,整整慢了一甲子。不過,要是比起農民的決心和創造力,台灣絕對不輸人。陳世勳,是彰化縣溪湖鎮唯一的有機農民。他的農場,充滿著生長的力氣,無論是雜草還是番茄,都是如此。這一天,又到了定期稽核的時間。一直以來,陳世勳農場的有機驗證,都是交由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來負責。

image
右一就是可愛的農民-陳世勳

可是,到了2009年一月底以後,幫陳世勳驗證的機構,可能就要換人了,但是會是誰?連陳世勳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家驗證機構,可以同時驗證「有機」和「產銷履歷」。

過去台灣的有機驗證,政府一直沒有相關規範,農民各自與四大驗證機構合作,雖然系統不盡相同,收費有所差異,卻也行之有年,具有一定的市場辨識度。可是,產銷履歷制度的有機規範,卻無視民間累積的經驗,造成有機驗證必須重新開始,而新成立的驗證公司,是不是更專業,也讓農民心裡出現問號。陳世勳不懂,為什麼農委會不自行負責有機的產銷履歷驗證工作,而要委託民間機構來辦理。

image

image

其次,政府限制農友使用微量元素,也讓陳世勳很頭大,就像番茄只要一缺鈣,就很容易生病。前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說,無論是有機還是非有機的農產品,只要是營養不夠,就要補充營養,有些作物不易自行取得微量元素,在因地制宜、有機規範的前提下,透過人的協助補充作物養份,是必要的工作。而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進一步解釋,她認為台灣的有機標準,並不是熱帶或亞熱帶的栽培標準,反而比較適合在溫帶國家推動。

image

由上往下看,第一層是生長在竹架上的番茄,番茄下方抑草蓆挖一排整齊的洞,就可以種植萵苣了。陳世勳說,番茄是茄科作物,萵苣是十字科作物,把不同科的作物種在一起,就是共生栽培的原則了。

陳世勳忍痛不給番茄補充維他命,他能努力的,就是盡可能讓番茄平安長大。像是共生栽培,可以讓土壤更健康,另外,陳世勳還自創燈泡、抽風機的組合,幫番茄捕捉各種害蟲。這樣一個人物,讓台灣的有機,始終存在一絲曙光。

image

image

鳥兒築巢的新家,就在一片玫瑰園裡,這片花園,也是一對年輕人的築夢之地。民國九十四年,章思廣、郭逸萍兩個廚師,為了要開一間玫瑰餐廳,跑回老家南投種食用玫瑰,沒想到拖到現在,餐廳反而沒開成,他們卻都變成有機農夫。

image

image

可是一旦產銷履歷上路,玫瑰花的有機驗證,將會遇到大難題,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本食用玫瑰的良好農業規範。除此之外,驗證費用過高,也讓這兩個玫瑰花農很煩惱。申請費、驗證年費、現場檢核費、查驗費、產品檢驗費和標章費,各種收費項目琳瑯滿目,一年金額加起來至少三萬元。

新鮮的玫瑰花保存不易,郭逸萍用廚師的專業,想出妙招延伸玫瑰的產值。在廚房裡,她一再嘗試,調製出麥芽糖、二號砂糖、玫瑰花瓣、檸檬汁的完美比例,熬煮成一罐罐的玫瑰花醬,還用高溫殺菌的設備,提供消費者安全的玫瑰花加工品。可是,根據政府新擬定的有機驗證基準,沒有食品工廠等級的設備,她的產品根本不能「合法」出售。

位於牛眠山下的玫瑰園,有如一座生態大觀園。數以萬計的蚜蟲、蚜蟲的天敵草蛉、一張張蜘蛛網和各種鳥巢,這個家園,由有機耕法辛苦打造而成,但面對產銷履歷中的有機法規時,似乎毫無招架之力。

image

現行的制度和規範,推動到最後,只會剩大型的農企業,才有能力發展有機農業。馮小非解釋,國家推動的有機農業,好像是鼓勵農民去向台糖租一大片二十甲的農地,然後搭溫室、做間距、種植作物,一切看起來都符合法規,但是這是工業,而非農業。而台灣綠色陣線協會的執行長吳東傑則說,小農在人類生物多樣性的貢獻,絕對是大於大農,因為小農在生產上,會有多元化跟多樣性的組合,但是大農為了壓低生產成本,根本不能不單一化,像現在的美國,就算有上百甲的玉米田或棉花田,但是這對自然生態來說,好嗎?

image

二十年前,台灣的有機農業由民間發起,政府在制度上,一直缺乏嚴格的殘留檢驗、統一的驗證制度,和鼓勵性的補助措施。結果是,國產有機農產品的市佔率,只有進口有機產品的一半。現在,農委會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又忽略了台灣農民的高齡化、有機小農的特色,也無視驗證費用的公平性,和亞熱帶的氣候環境,對有機農業來說,政府此時的進場,反而變成有機農業的難關。

採訪側記:
農民依循大自然的規律,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種植各種作物提供所有人食用。對一般人來說,農民是糧食的提供者,對生態來說,農民是第一線的守護者,尤其是許多有機小農們,更是如此。想想,有誰願意一整天蹲在大太陽底下除草?有誰樂意在充滿異味的堆肥旁觀察微生物?有誰不懼怕搶食蔬果嫩芽的各種毛毛蟲?沒錯,有機農民們,就是不介意,甚至享受其中,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與熱情,可以喚醒人的良心、換回大地的健康。單憑這一點,我們就該跟他們站在同一條線上,共度有機的難關。

image
章思廣、郭逸萍兩個廚師,為了要開一間玫瑰餐廳,跑回老家南投種食用玫瑰,沒想到拖到現在,餐廳反而沒開成,他們卻都變成有機農夫。

深度報導2:小農力量大

採訪緣起:
台灣耕地八十三萬公頃,平均一個農民的耕種面積,大都維持在一點五公頃左右,也因此,小農制度一直是台灣農業的重要基礎。雖然生產成本高、農地零碎,但是農村文化多元、生產品項豐富,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特色。

其實小規模的生產,也是台灣有機的重要先驅,沒有小農的冒險,有機無法在台灣生根。現在,越來越多的有機小農們開始合作了,他們透過經驗交流、成人教育和銷售平台的共享,來創造下一波有機農業的力量,他們現在的故事,關乎著這片土地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去參與他們吧!

image

image

一小片丘陵之中的平原上,有潺潺的水聲、剛種下的秧苗,和一群頂著大太陽的新手農夫,這裡,是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西元2001年的時候,陳惠雯和先生黎旭瀛,在台北淡水的大屯溪畔,開闢了一處不用藥、不用肥的田地,他們順應自然,用水、土、陽光和人的愛心,種出健康的作物。

image

一開始,只是想要提供孩子一個自然的生活,但是沒想到,許多不認識的朋友,也受到他們的吸引,紛紛前來學習。在蔚藍的天空下,三十幾個人擠在農舍外的小廣場,大家一起交換經驗、共同分享剛收成的食物,原來一個小家庭,也能夠透過農業,變成一個大家族。

走進島嶼南方的港都,在市區裡,也有一片農業基地。這裡,是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三年前,他們跟旗美社大合作,引進農村文化與有機農業學習的課程,他們甚至成立有機生活社,在都市周邊租一塊地,做起有機農夫。

image

image

沒有掛牌的,是大家一起耕作的公田,有掛上名牌的,是個人要負責的私田。才剛加入有機種植的李姝芳,準備要採收空心菜了!過去的辛勞,讓她對眼前有機更有信心。

菜園面積兩分半,四十一個學員種,跟真正的農夫比起來,他們的勞動算是小意思,但是他們認真的程度,絕對沒有打折。都市人試著做農夫,熱情並沒有因為辛苦而減少,反而增加了對農村的了解。

人手一朵玫瑰花,不只是因為母親節到了,這一天,也是合樸農學市集滿週歲的大日子。一年前,一群農友,想要透過跟消費者的直接互動,推動有機農業的價值觀。因為消費可以改變生產,生產應該讓世界更美好,這個市集追求的,就是這個理念。

image

image

在合樸擺攤的有機農民,共有二十六家農戶。市集裡,綠樹如蔭、綠草如茵,整個環境,充滿綠意和溫熱的人心,農友們互相經驗分享,消費者與生產者說著田地上的故事,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有機美味,農民說,市集裡,有好好讀書的活動、有好好吃飯的烹飪教室,這些,就是合樸的有機精神。

台灣地小人稠,小農式的生產,長期以來,支撐著這片土地的糧食和環境生態,也創造出獨特的農業文化與價值,因為每一塊單獨的小農地,就是一片人類與大自然互動的界面,沒有小農的投入,這些界面不容易持續,而台灣的有機也難以有現在,更難預見未來。

採訪側記:
有人要務農,我們要感謝他,有人要種有機,我們要珍惜他,這可以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能夠提醒人向大自然學習應有的謙虛。農村,是美麗的鄉間景色,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生活場域,有機,不僅僅是架上的商品,也是一種友善環境的生活理念,農村與有機的相乘,應該可以讓世界更好、更和平。希望這一點,可以成為社會共識,也能夠變成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基礎。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另有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

有機小農的未來與困境

去年立院通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未來沒有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如標示「有機」等字樣,將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另外,農發條例的0.25公頃變成0.1公頃的農地商品化問題,也引起大家關切。

dolphin_250.jpg2007年一月,立法院通過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而根據此法所訂定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也於七月公告通過,作為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加工管理的法令依據。該法除了具體規範「有機栽培與加工」的定義與施行方式,未來沒有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如標示了「有機」等字樣,生產者將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

另一則新聞,則是農發條例的0.25公頃變成0.1公頃的農地商品化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關切。

有機驗證和農地商品化,確實凸顯了台灣農業的特質與衝突。

有機農田不但能保護環境與水土,並且提供安全糧食,如果因不當之法令限制,使小農被迫放棄有機栽培,不但有損正在起步發展中的有機農業,也是社會的重大損失。

根據馮小非等人發現造成有機小農的困擾與不合理之處有:

(1) 未能正視台灣地理與氣候條件,造成栽培上不合理的困難。

(2) 沒有明確的資材審核與管理機制,構成栽培困擾。

(3) 將所有的加工視為同一等級,對設備與環境的要求沒有區分,導致小農無法自行進行簡易與初級加工,生計遭受巨大影響。

(4) 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失去市場競爭力。

(5) 未來如農政單位強制推行生產履歷,則小農的負擔將會更加沉重。

一般人都會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衝突的,很難有所妥協或一致性的意見;但最近的財經趨勢,顯示暖化概念股、水資源基金以及有機農業的生產或銷售都有財團的投入,甚至一些農企業公司也都在形成中。

而綠色產業中的太陽能發電,算是這幾年來台灣股票的奇蹟,曾經長期佔據鰲頭的股王都可看到太陽能發電產業。足見環境保護也可賺錢,只是人們的眼光只能投射在近距離,而無法看到未來。

對於財團,可以一邊污染土地一邊從事有機農業,可見財團的核心價值是多麼多「元」,這種現象的突兀不僅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台灣經驗,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

可能相關人士又把有機農業當作商機來看待,而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質:經濟、生態、文化、產品安全兼顧;以及維護農村文化的家庭農場價值。

而家庭農場核心價值的維繫,和小農的存在則息息相關;又因台灣的耕作面積自以小規模為主,有機農業亦然。

不管是基於鄉村社會的穩定或是有機農業的未來,小農是台灣農業和鄉村的根基,政府應以政策全面予以支持;不應反其道,以政策消滅小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