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港老醫師與老診所

這些著名的老診所,唯有楊贊勳後代楊德玄醫師仍於原址懸壺濟世,其他多已歇業,僅管如此,仍掩藏不住它們在地方醫療史上的風華及貢獻。

鹽水曾經是個繁華的城鎮,有不少名人望族,有財力培育後代學醫,另一方面,其他地區學醫歸國者也會來到鹽水開業,因此自日治時期起,不論是出身鹽水或到鹽水開業的醫師為數眾多,據文獻資料所知便有邱春木、李源(於六甲地區開設「鴻源診所」)、陳宗能、翁鐘五(耳鼻喉科)、黃吹箎(齒科)、王模(婦產科)、林清輝、陳添發、曾文貴(於下營鄉開設「文貴醫院」,建物已於2010.6.30被拆除)、莊陳氏淑女、吳塏堂、江崑霖、周登梯、黃調清、楊贊勳(公醫)、陳恆通(公醫)、葉秋源(齒科)、張榮宗(婦產科)、方逸川與方泰靈父子(芳山眼科)等等。

990815laoyiyoian-400.jpg
林清輝醫師診所,老建築現為小吃店。

2
葉秋源齒科診所位於三福路,遺孀仍居住於該地。

3
向安醫院已歇業,後代於台北開設向安婦產科,街屋前騎樓是著名豬頭飯小吃攤。

以現存老診所所在地點來看,早年診所幾乎都集中於布街(今三福路)及伽藍廟街至中街(與媽祖宮街合為今中正路前段、中段與後段)等本地最熱鬧的街道上,例如伽藍廟街的有楊贊勳及陳宗能的醫院,布街上則有陳恆通、林清輝、葉秋源、張榮宗等名醫分別開設診所,若加上市場口對面的芳山眼科,幾乎間隔數間街屋就有一家診所,離布街不遠處,還有地方名醫翁鐘五在此為人診療,可以想見當年這裡是鄰近村落的醫療重鎮。

5
贊勳醫院是目前後代仍在營業的唯一一家老診所,雖是後代執業,但地方人仍慣稱它為楊公醫診所。

4
翁鐘五醫師老宅現況。

生長於新營的知名媒體人陳浩曾經在某篇序文裡提到,小時候生病時,父親總帶他到鹽水街上一間小小日式房子裡看醫生,父親與老醫生以日語交談的情景,成為他童年特別的記憶。而昭和4年(1929)出生於台南縣下營鄉的老縣長李雅樵也在個人傳記裡寫到,戰爭時期時,有一次他耳朵長「耳疔」,到鹽水的翁鐘五醫師那治療,並將就醫證明寄到學校請假,結果因此陰錯陽差免去被日本人徵調進軍隊的命運,沒想到鹽水名醫的一紙證明單,讓他和死神擦身而過…。

6
原為陳宗能醫師診所的老街屋已是服飾店店面。

這些著名的老診所,唯有楊贊勳後代楊德玄醫師仍於原址懸壺濟世,其他多已歇業,而老診所的空間,有的如現今派出所對面的陳恆通醫院已改建為新大樓,多數居民早就遺忘這段歷史;有的仍保留街屋空間,但承租給業者做為餐飲店或服飾店的店面,例如林清輝診所、張宗能的向安醫院及陳宗能的醫院,但從現有空間來看,仍可約略看出老診所的風貌;有的則是閒置荒廢、雜草叢生,如翁鐘五醫師故宅,老樹恣意攀生高過八角樓第二進建材建成的老屋頂端,景況令人怯步;

但是僅管如此,仍然掩藏不住它們在地方醫療史上風華的一頁及貢獻。

台南‧運河‧中國城

府城的運河,讓我想起東京都的隅田川,春日河畔櫻花、夏夜煙火、往返淺草-台場的遊船。打通中正路,如同打通中正商圈的任督二脈,浴火重生指日可待。

清領時期的台南,曾經是個風樯雲集的港口,昔日的海岸約在今日的西門路一帶,隨著台江內海淤積,原本在外海的鯤身沙洲,如今已連成一片,這座城市的的海洋性格也隨之削弱。

DSCN2186
運河一隅

日據時期完工的台南運河,讓船舶得以自安平港進入市區,希望藉此帶動市區繁榮,然而隨著港口淤積,港務功能為高雄港所取代。近年來,在市政府的積極治理下,原本黝黑的河道變得乾淨許多,新規劃的橋梁橫跨東西兩岸,讓日與夜的運河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再度成為人氣觀光景點。

DSCN2152
中國城入口

1977年,市區段運河(俗稱運河盲段)被市政府填平,蘇南成市長希望藉此增加市庫收入,當時卻也引起不少爭議,原本直達運河邊的中正路就此嘎然中斷,取而代之的是李祖原設計,有著傳統宮殿式屋頂、白牆的中國城。

DSCN2135
人去樓空

全盛時期,自中正路進入地下街,小吃攤立刻映入眼簾,兩旁還有電子遊樂場、服飾店、皮鞋店等百貨區,還有與國花冰宮齊名的中國城冰宮,人滿為患的情景,曾經是許多台南人以及外地觀光客的共同回憶,然而隨著中正商圈沒落,現在的中國城只剩下幾間緊臨路邊的店面勉強營業,挑高的塑膠天蓬下,偶聞機車呼嘯而過,其他的幾乎都關門大吉。

DSCN2150
運河側的入口

靠近運河的入口,則有中國城戲院的售票窗口,十幾年前,曾是府城首輪西片放映龍頭的的中國城戲院開始轉型為二輪電影院,在大型影城相繼進駐後,更於2009年2月短暫歇業,之後擁有四個影廳的業者則推出一票到底的優惠,希望能在不景氣之中殺出一片血路。

DSCN2180DSCN2181
看板廣告(1)與(2)

如今,佇立在中正路底的中國城,猶如年邁巨人,挽不回頹勢,因此,中國城存廢的問題數度被搬上檯面討論,然而歷經三十多年變動,市府都發局即使提出規劃案,也必須先解決複雜的產權問題,光是協調就非常棘手。不過「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只要跨出第一步,總有水到渠成之日。

府城的運河,讓我想起東京都的隅田川,春日河畔的櫻花、夏夜的煙火、往返淺草-台場的遊船,打通中正路,如同打通中正商圈的任督二脈,浴火重生指日可待。屆時,由東向西眺望,寬闊河景迎面而來,伴著藍天白雲,心曠神怡!

旗山中寮,九十四歲的廟公

聽聞中寮社區昊天宮有一位高齡九十四歲的廟公,一見到阿公,就立刻被他一對大耳朵給吸引,耳垂飽滿圓厚,阿公是福氣的人。

聽聞中寮社區昊天宮有一位高齡九十四歲的廟公,想著會是怎麼樣的老人家?一見到阿公,就立刻被他一對大耳朵給吸引,民俗上相信耳朵大,耳垂飽滿圓厚的人是擁有福氣的人,阿公就是這樣一個願意跟大家分享福氣的人。

clip_image002
有著一對大耳垂的九十四歲廟公-林文能。

林文能阿公出生於民國六年六月十一日,今年九十四歲,在中寮社區土生土長,與九十五歲的妻子結縭七十四年,育有一女,生了四子,目前已經有五個曾孫,阿公期待曾孫可以早日結婚,讓他跟妻子可以抱得玄孫,五代同堂。目前家族中有十一人一同居住在中寮社區。

受日本教育,曾和日本人一起學做生意,務農種植稻米自給自足,接著經商,四十歲兄弟分家,四十二、三歲開始為上帝公服務。

阿公開始為我們講述有關「昊天宮」的歷史。阿公說,一開始上帝公並沒有特地的場所能為信眾服務,只能隨著每一年的盧主回家,接受眾人的香火祭拜。

clip_image002[6]
昊天宮外貌。

之後,阿公和當地一位九十七歲才往生(兩年前)的長者林文政在昊天宮的現址為上帝公蓋了一間紅瓦屋頂的公壇,這是昊天宮的前身,一次颱風將屋頂給摧毀,只好進行改建,改建至今已經二十二年。

有一年颱風將刻有「中寮昊天宮」五個大字的木頭匾額給颳跑,不見蹤影,兩年後彰化溪湖人士拿著這塊匾額登門拜訪,原來匾額竟在當時被颱風吹到彰化溪湖,被當地人拾起,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終於在鎮公所的廟宇登記中找到「中寮昊天宮」的為治所在,因而結下善緣,目前匾額被供奉於彰化溪湖,每年農曆正月與二月會回到「娘家」過爐拜拜,整個過程會拍照並寄上一本相簿給廟方留戀,在說這段事情時,阿公拿出一大疊的相簿出來,讓大家傳閱。

阿公說他六十四那年離開中寮在屏東里港買屋定居,二十年後,八十四那年再度返鄉回到中寮,一回到中寮家中,廟方也到家裏,請他再度回到廟裡服務,一過又是十年時間。

阿公擔任廟公期間居住於廟裡,與上帝公相伴,阿公的牽手則每日到廟理清潔裡外,掃樹葉,在阿公必須外出時,則由阿嬤暫代其工作。問起阿公,他的牽手「有水冇?」阿公笑著回答:「當然水,沒水我就不會娶她了。」有此可見兩人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

clip_image002[8]
談笑風聲、身體健朗,熱情招待香客。

阿公說中寮的開拓史

阿公說起有關中寮的開拓史,他說上帝公是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安溪鎮何家莊的林順福先生所請奉至中寮,他也是中寮第一代開基祖先,生了四子,一代一代的傳承,集結成小村落,外姓黃、許等不斷移入,人口不斷增加,將上帝公當成本莊的共同信仰中心,開始有爐主制度,每年由爐主輪流供奉上帝公,直到有了公壇。上帝公的信徒不只遍佈全台,甚至連日本人都慕名前來。

此時,阿公拿出了兩封由日本寄來的問候信函與合照,照片中的阿公笑的無比燦爛。

4829420487_5771e8a8d3
由日本寄來的問候信函

阿公說起中寮有著無限的驕傲,說他在生活的非常快樂,認為自己已經高齡九十四歲了,身體仍康健,一切都要感謝上帝公的保佑,他說年過九十歲,公婆兩人仍建在,台灣能找到幾人?

問起阿公是否有特殊的養生方法,他說家裏煮什麽就吃什麽,煮粥喝粥,煮飯吃飯,以前愛吃肉,現在則以青菜為主,肉幾乎不吃了,阿公堅持三餐都要走上十五分鐘回到家裏吃飯,他回家期間,則由阿嬤來接替他的工作。

自身的事情說不到幾句,阿公的話題又回到對上帝公的信仰上,除了說起上帝公的神蹟之外,還希望以後大家如果路過中寮的話,都可以來宮裡為上帝公上著清香,讓上帝公保佑著大家平安健康。

興致一來,阿公為我們唱了一首日語兒歌。問起阿公現在有什麽娛樂嗎?阿公說他九十歲之後,認為心應該要靜下來了,能夠靜就應該要靜下來,在這之前有人邀他喝酒就去喝酒,有人找他唱歌就去唱歌,九十歲之後,他只想心靜下來。阿公不會煮食,現在三餐都是由女兒料理。

4829418357_13041f8c7a
阿公的褔氣大耳朵讓媒體也聞風來採訪

阿公每天的生活都過的十分忙碌,每天都有人上門要找阿公,一下要找他聊天,一下要找他合照,他完全走不開,就算要出門,也想著把事情立刻辦完就趕快回來,完全離不開宮廟。

問起阿公對今年的天氣想法,阿公說今年沒多少雨又炎熱,他擔心今年會有像去年的八八水災的災害發生,說起八八水災,阿公說光是看電視畫面,他的眼淚就快要掉下來。他希望災害不要再發生了。

在大家的要求之下,最後阿公走出戶外,在飄著細雨的昊天宮廟門前跟大家一起合照,相機快門即將按下時,阿公突然比出ya的手勢,將大家都給逗笑了。

充滿活力,聲音宏亮的九十四歲林文能老先生,職業是昊天宮的廟公,不知道他是不是全台年紀最大的廟公,但是他絕對是中寮社區的寶物,最重要的資產。

吾土吾民之灣寶聚落

對於承襲祖先渡海移墾後龍灣寶,長年堅守農事生產的灣寶農民而言,徵收可耕農地作為污染工業的生產基地(偽稱科學園區),無疑是生命中最大汙辱!

編按:內文所有藍色字都可以點選延伸閱讀,請大家自助閱讀,感謝!

——————————————————————————————————–

「灣寶聚落」位於苗栗縣後龍鎮西北端台9線(龍山路)大山國小後方一帶,與「埤仔頭」、「六甲」、「百三」、「圪仔內」等村落共同組成「灣寶里」。走3號高速公路由大山交流道下,走明山路往西即進入後龍鎮灣寶里,明山路右側往北3百多公頃農、林地面積,即為此次苗栗縣政府預定創造40000個工作機會,「偉大的後龍科技園區」預定地。

古灣寶早期受中港溪沖積,大量溪水泥沙流入淤積而成沙洲平原,又位於出海口附近受東北季風吹襲,常年塵土彙積成為「土坵」,在灣寶稱為「大山」,在西南沿海的彰化大城沙崙雲林縣二崙鄉崙背鄉等地則稱為「崙」,難得的在灣寶仍保有在「大山」群居的地貌。也因為縣長劉政鴻的執意,才讓大家見識到「灣寶」捍衛鄉土的意志。

灣寶聚落一帶多為沙質土壤,種植水稻收穫並不理想,但在1960年到75年間進行移土改良土壤工程與農地重劃,並引大潭水庫灌溉供水,而讓灣寶農作趨於多元化而豐富,並規劃「農業特定區」。由於覆土部份為紅色黏土,在部分水稻田中仍可見紅色黏土,成為此地特殊的農作景觀。灣寶農作有三寶:「地瓜」、「花生」、「西瓜」,其中以西瓜最負盛名,讓灣寶人引以為傲。

990801wanbaojyuluo-450.jpg

灣寶聚落的豐富歷史文化

「灣寶聚落」群居在「土崙」偏西南坡度平緩處,可以閃避冬季強烈東北季風,移墾先民大都來自福建泉州一帶,經由金門再渡海移入,宗族觀念極為強烈,以、洪、、黃及吳等五大姓,各姓氏以親族血緣作為群聚的生活圈,均延著山崙成帶狀分佈,領域分明,從目前聚落中僅存古厝群的分布,依稀可以瞭解昔日各宗族群居的狀態。

「灣寶聚落」中姓氏親族最龐大為楊氏宗族,日治時期擁有大面積耕地外,並擁有小型魚船在中港溪南岸沿海放網,村人(罟仔腳)再協力拉網回岸而取得魚獲(牽罟),村人稱「楊仔罟」,與庄內洪姓的「洪仔罟」常有較勁與械鬥。當然,這是先民拓墾奮鬥的故事,現在則是各姓氏宗親同心合力對抗官廳的壓迫。

楊氏古厝宅群,位於庄中心位置,有兩幢雙併式多護龍三合院,前方並有錯落磚造平房,據悉為楊水牛的三個兒子楊天合、楊萬和、楊萬富分別興建,大哥楊天合居左幢三合院,在格局、佈局均較其他房舍雅致,而宅群前後棟距形成古韻幽長的巷弄偶有電視劇來此取景

楊氏古厝宅群坐落在低凹的地勢上,猶如寶座般,除有防風因素更有風水上的考量,楊老先生說古厝以前在正廳會有泉水湧出,但戰後實施耕田放領與三七五減租後,家勢式微後即沒再看見過湧泉。而楊家古厝後方有棵百餘年老莿桐樹,見證楊家興衰與灣寶聚落開發史。

古厝群均為磚木結構,位向朝西南偏西,左右兩幢正身均為七開間,正廳門樘上有「弘農堂」堂號,出挑簷廊,牆體為斗子砌,正廳與次間屋頂已塌陷,但內部留存承重磚牆為戰後生產磚塊規格,研判在戰後曾經翻修內部與屋頂,但保留外部斗字砌牆體,若從建材與裝飾推估,古厝可能建造於1930年間,之後陸續増修。左右內外護龍不同的馬背造型與山牆墜飾,寓意深遠,十分引人注目。

左幢(楊天合)的宅院應較早興建,右幢宅院次之,前方平房則是居後。左幢院門採內凹環抱形式,門柱上以迴紋雕飾右幢門柱則以洗石子瓜形裝飾,左右先後呼應。比較特別的是,左幢左外護龍過水廊間上改以露台方式,讓中規中矩的的三合院,更增添幾分情趣

楊氏宅群前方近百公尺附近,另有一幢楊家古厝(灣寶庄96-1號),仍為楊水牛宗族後世所建,獨幢式合院,格局為一條龍形制,面寬七開間,設置院牆門柱柱頭以簡單十字錐星泥飾,建於戰後1960年間,工構嚴謹,水形曲、火形銳、木形直馬背,意象和層次分明,雖無華麗裝飾,但清新又充滿親切感

楊家古厝左上方處,為吳家古厝(灣寶庄103號),為傳統三合院格局,正身為五開間格局,院牆中崁水泥模造花磚,亦為戰後建築典型裝飾,樸實儉約,院邸充滿寧靜祥和的氣氛。

「龍雲宮」為灣寶的信仰中心,位於聚落北端,於2005年重建啟用,共花費4600萬,經費來自聚落族親與附近村民捐建,也成為里民活動與議事中心。而「後龍科技園區」規劃的的地界就沿著「龍雲宮」左側產業道路,果然「神明」還是比較有影響力。

沿著產業道路(後龍科技園區地界)左側山崙下驚見一幢古厝,堂號為「頴川堂」,原以為是「鍾氏古厝」,但詢問後才知道是修復古厝的彩繪師父擺烏龍,將陳氏堂號「穎川堂」誤寫為鍾氏的「頴川堂」,陳家後代於事後發現有誤,但因無傷大雅,就選擇尊重歷史錯誤的存在,從此「頴川」即融入「穎川」之中,充滿樂趣。

「科技」追求極致的精準與速率,「穎川」變「頴川」的就像程式中的「臭蟲」(Bugs)一般,不允許出現的錯誤,更不會讓「頴川」融入「穎川」之中。或許,這就是「科技」與「人文」的差異。

1994年起,不斷表達拒絕被劃入科學園區的意願

其實,灣寶對於被劃定為「科學園區」的抗爭,早在1994年國科會為因應新竹科學園區擴充需求,即所謂的「竹科四期」就與竹南、銅鑼兩地列入評選基地,1995年選中後龍灣寶,園區幾近整個灣寶里,灣寶庄民隨即組成「苦苓腳地段權益保護委員會」表達堅決反對科學園區的設置,不惜發動大規模抗爭,並舉發民意代表之私心圖謀,同步行文國科會、縣府、省府、中央表達嚴正立場。

1996年政府宣布放棄「後龍科學園區」的規劃,轉往竹南設置竹科四期。這也是2004年竹南基地擴大徵收大埔農地,造成2010.6.9大埔抗爭自救事件的歷史原點。

這一任的苗栗縣長劉政鴻,又依樣劃葫蘆,但這次劉政鴻耍「陰」的,一方面籠絡鎮長與民意代表,以隱瞞、蠻橫的方式企圖以「暗渡陳倉」企圖闖關。聚落村民再一次聚集成立「灣寶愛鄉自救會」,堅決反對開發與徵收,捍衛聚落與自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對於承襲祖先渡海移墾後龍灣寶,長年堅守農事生產的灣寶農民而言,徵收可耕農地作為污染工業的生產基地(偽稱科學園區),無疑是生命中最大汙辱!

█ 請參考延伸閱讀
灣寶人文藝術工作室
灣寶西瓜保衛戰(01)-灣寶西瓜保衛戰(02)
童年的保存期限(1)童年的保存期限(2)
灣寶的故事-最後的春耕灣寶的故事-家住工業區?1。
守護灣寶─台灣農村庶民價值保衛戰(文/廖本全)。
[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1(上));2-2
苗栗後龍鎮灣寶里紀實-張天寶編撰
後龍鎮公所大山國小
後龍在地藝術家-洪江波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灣寶土地保衛戰

西莒,遺落在時間之河….

2008年夏,我第一次踏上四鄉五島中最神秘的西莒,在一次次接近它的過程中,認識這個彷彿遺落在時間之河的島嶼。

我的故鄉馬祖,是由37座島礁組成的列島,但有居民居住的島嶼僅有五個,分屬四個鄉,分別是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以及莒光鄉(東莒島、西莒島),而我出生、成長、生活在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南竿島。很多馬祖人跟我一樣,雖然居住在馬祖,卻往往對於居住地以外的島嶼一無所知。

2008年夏,因回鄉工作的關係,我第一次踏上四鄉五島中最神秘的西莒,而在一次次接近它的過程中,我漸漸地認識了這個彷彿遺落在時間之河的島嶼,述說著那些過往的繁華與滄桑。

時間之外的西莒

從南竿福澳碼頭出發,往西南方向航行,經過五十分鐘的船程,來到了西莒青帆碼頭。映入眼簾的是依著山勢而建的青帆村,錯落有致的房子,外牆不約而同漆上了白,遠方山頂上「山海一家」的標語,透露出戰地時期的氛圍,但卻同時有著截然不同於馬祖閩東聚落的異國風情。

青帆村舊名青番村,馬祖話「青番」指的是洋人。在清末五口通商時期,外國商船經常需要在青帆澳口候潮,趁漲潮之時,使商船順著潮水駛進馬尾港。因此,洋人需在此與當地人以物易物,換取水、糧食等民生必需品,當時的青帆村充斥著各國的舶來品,甚至有酒館、鴉片館等,故有「小香港」之稱。

990729xijyuihohoh-450.jpg
西莒青帆村

02
西莒青帆村中正門前(昔日港口)

政治局勢影響下的島嶼

小香港的榮景直至民國38年發生了轉變,馬祖與大陸緊密的貿易關係,變成對峙的兩岸。當時多支國軍部隊由閩江撤退來到西莒,接著韓戰爆發,美國介入南北韓戰爭,在台成立美軍顧問團,為了取得中共的國家情報,於青帆村設立西方公司,作為美國情報局的偽裝,並收編多支部隊及當地居民組成東海部隊。

東海部隊於山海一家的位置蓋了西方公司人員的住所與辦公處,美方利用東海部隊竊取中共情報,我方則希望透過東海部隊不斷的突襲行動來宣示主權,雙方各取所需,但是東海部隊除了竊取情報、打游擊戰之外,還趁勢掠劫閩江口往返的商船作為副業。

據當地耆老回憶,他小時候曾被東海部隊的人帶著去南竿乘船兜風,回程的時候在青帆港看見一艘商船被拖進碼頭,船上什麼寶都有。我問耆老,你都不會害怕他們嗎?老人家跟我說東海部隊不搶老百姓的,有的還會放音樂、唱戲曲,沒有什麼的。我想,在他們的記憶裡,西方公司或許不是什麼情報組織,而東海部隊也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部隊,那些都只是他們的生命故事裡短暫的過客罷了。

從港口拾級而上,來到西方公司的舊址「山海一家」,這裡是青帆村的置高點,不難想像過去司令在此指揮作戰的情形。現在,這裡成為瞭望青帆的絕佳位置,而原本雪亮的白,也蒙上時間的塵埃,不見當年的意氣風發。

而在醒目的山海一家之下,刻劃著這裡庶民生活的烙印,各種建築形式併立在這個小小的村落,印象中屬於馬祖的閩東式石砌建築零落地矗立其中。經過三次祝融之災,木造的老房子僅於村中央那一部分,其於由國民政府改建為集合式國宅,也就是那些白牆房子,造成青帆獨特的景觀。循著步道走進巷弄,方能發現早期木造建築的樣貌,牆上斑駁的綠漆配上鮮紅的春聯,形成豐富的視覺感受,如同它的歷史一般層層疊疊。

03
西莒山海一家(西方公司舊址)

有人說走進青帆,感覺有點像昔日香港的調景嶺,也有點像台灣的寶藏巖,而我希望有一天,當越來越多人認識西莒,西莒的表情就能說明一切。

04
偷閒的阿兵哥

05
青帆村像弄間木造樓房(昔日情報交易場所)

06
商店門前錯置的塑膠菜籃

(作者為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老牛的故事

老牛代表的勤奮認真精神,在農村延續,觸發台南縣長蘇煥智於酪農之鄉柳營地區,設置全台首創的老耕牛安養中心「老牛的家」,已有四頭牛進駐。

台南縣有兩隻很有名的牛,一隻是土溝的水牛,另一隻是《無米樂》紀錄片裡文林伯牽的牛,雖然這兩隻牛現在都已不在了,但是牠們所代表的勤奮認真精神,仍然在土溝及菁寮等農村裡延續,也觸發台南縣長蘇煥智於酪農之鄉柳營地區,設置全台首創的老耕牛安養中心「老牛的家」,地點位於近兩年縣內熱門觀光景點德元埤荷蘭村旁。

990726niouhiyohup-450.jpg
主人梁平還沒來探望「牛牛」前,牠總是神情落寞地站著,一雙牛眼望著每一位靠近的遊客,好像在找尋主人。

「老牛的家」5月1日才開幕,營運至今已有4頭牛進駐,正好為兩隻黃牛、兩隻水牛的組合,而7月1日由雲林縣斗六市老農民梁平手中接來安養的老水牛「牛牛」,由於離別時的場面感人,人牛感情深厚,引起各電視及平面媒體大篇幅持續追蹤報導,成為近日園區最受矚目的一頭牛。

「牛牛」被梁平飼養了21年來,第一次和主人分別,因此初到「老牛的家」的前幾天都不吃管理員割好的「便草」,只有在放牧時會主動吃少許的草,但不時兩眼茫然望向遠方,看起來神情落寞、若有所思,而且只要有遊客靠近,牠必會抬起頭來用牛眼到處瞧,好像在找尋主人。

7月6日這天早上,管理員李正堂主動要拿甘蔗葉餵牠,「牛牛」還因此鬧牛脾氣,一面以牛角對他步步進逼,一面發出吼聲,令人覺得很擔心。

2梁平一來還沒進牛棚就�了
老農梁平一到「老牛的家」,還沒進牛棚就哭得老淚縱橫。

由於電視新聞後續又報導了老牛不進食的消息,加上連日來思念老牛,梁平夫婦終於決定7月6日從雲林搭火車到新營,再由台南縣政府農業處人員陪同來到柳營,首度探望心愛的「牛

梁平一到「老牛的家」腳還沒走近牛棚,眼淚便禁不住流下來,現場的媒體朋友、工作人員及蘇縣長都覺得很不捨,在經過一番安撫後,梁平心情稍為恢復平靜,進一步來到牛棚裡和「牛牛」親密互動,不時拍拍「牛牛」的背,輕撫牛頭,安撫牠的情緒問說:「你過得好嗎?有乖乖無?」,

知道老牛不進食,接著主動牽牠到牛棚旁的草地走走,這時「牛牛」也開始吃草,而由於天氣炎熱,本來要讓「牛牛」進草地的水塘洗泥水浴,卻因水溫過高讓牛牛不敢進入,於是回到牛棚裡便拿著水管幫「牛牛」沖水消暑,然後理了一捆新割的「甘蔗葉」直立於「牛牛」面前,牠也隨即一口一口主動進食,變成很有精神的模樣,令管理員覺得相當驚奇!

老農梁平看到這一幕也開心地笑了,看到「牛牛」願意進食,心裡不再忐忑不安。他說這裡環境很好,還有專人照顧,很放心把老牛託付於此,也特別向大家致謝。

牛」。

3安撫
梁平來到牛棚裡,不時拍拍「牛牛」的背,輕撫牛頭,安撫牠的情緒,問說:「你過得好嗎?有乖乖無?」

4帶去吃草
梁平主動牽老牛到旁邊的草地走走,「牛牛」也開始吃草。

5沖水
幫「牛牛」沖水消暑。

6進食
將新割的「甘蔗葉」直立於「牛牛」面前,牠也主動進食,梁平看到這一幕也覺得放心了。

負責照料的蔡鐵泉、林新財及李正堂等管理人員說,在主人探視「牛牛」過後,能夠幫助牠更快適應新環境,後續將盡力妥善照料老牛,讓這群老牛能安養天年…,而這段人牛的深情互動,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動容!

【黑潮書寫 02】買土地,也買下我們共同的未來!

兒子認真地跟我去資源回收場賣回收物資,每天算撲滿裡的存款,同時表達願意放棄生日禮物、些許享樂,一心想要捐款給白海豚。

「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多奇怪的想法啊!假如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彩,您怎能買下它們呢?對我的人民而言,大地的每一部份都是聖潔的。每一枝閃亮的松針、每一處沙洲、每一片密林中的薄靄、每一隻嗡嗡作響的蟲兒,在我人民的記憶與經驗中都是神聖的………」。

這耳熟能詳的一段話,來自西雅圖酋長1850年間的宣言。然而,那區域原住民族關於自然信仰的描述,除了展現出他們對於土地的態度,也深深的感動了無數個喜愛自然的靈魂。即使之後有著不同形式的討論甚至批判,但是酋長的話語卻依然隨著文字流傳著,並且繼續影響著廣大的群眾。

金錢可以買到日用品、便利的交通運輸、休閒與娛樂,甚至可以買下孩子的受教權利。當習慣這樣的生活後,我們也把自己的勞力、智慧出賣,以獲取經濟上的穩定,來維持自己與家人的存活。除了少數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物,多數市井小民都以這樣的謀生方式,因此,對於諸多事物都可藉由買賣取得,存活在以金錢交易維持的文明裡,我們可能很難了解印地安人或其他民族的自然哲學,

與原住民不同的是,對我們而言,買賣土地、擁有土地一直都是我們文化中的部分,甚至成為多數人的夢想。

我們也都存在著這樣的夢,擁有一塊地。在土地上建立一個自然中心,讓孩子們可以在這裡接觸自然,也生成他們對自然的情感。我們可以用時間去和不同生命連結,在認識土地上的一切之後,還有可能發展出對土地的關懷與愛。然而,買下一塊地需要錢,蓋一些簡單的建物也要錢,讓中心持續運作也需要錢……。

這對個人或非營利組織來說,都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是,對於大的財團、企業來說,他們卻可以運用龐大的購地資本、建設、生產、並輕易地藉著宣傳來從土地上獲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同樣的土地,卻可能因為購買者的背景與動機而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白海豚背後的環境價值

image     白海豚串連貼紙
守護白海豚串連貼紙

大概在四月,電子郵件中陸續接到不同寄件者的來信。這來自諸多組織、許多好友的轉寄信件,卻都訴說著一件事,要用具體的行動來愛護土地,也要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維護西岸特定鯨類族群的生存權。這個行動,很可愛、很簡單,就是要集合廣大關懷自然的棉薄力量,共同參與認股活動,與財團競爭買下原本想要作為工廠建設的泥灘濕地。

這看似荒蕪的海岸灘地,或許無法耕作,也不能當成觀光戲水用的海水浴場使用,是國土的邊陲地區。然而由眾多碎屑食物鏈所串連的食物網,卻形成極重要的生態系,不僅存在著物質循環與能量傳遞上具有重要的價值,也隱藏著的龐大漁業產值。陸域環境的維護與海洋的健康息息相關,而當這樣的海岸環境,就與原本中華白海豚賴以生存的淺海區域緊密相鄰時,陸地上的任何開發行為,勢必對其族群的存亡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白海豚-律清攝s
白海豚/廖律清攝

白海豚入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近危(Near Threatened)物種,「中華白海豚」的名稱無關政治,源於其拉丁學名Sousa chinensis,只是單純分類命名上的一個符號。有人因為在西岸的海豚族群,與香港或其他區域的個體,似乎有著互不往來的特性,而建議更名為「臺灣」白海豚。當然,也有一種無奈的情緒,是想藉著定位為特有種,提高在國內的保育層級,藉此作為反抗政府既定工業政策的籌碼。

海豚終究是海豚,牠從來也不能在乎你如何稱呼,更名除了意義不大,倉促的行動也有違學術的專業。當只有成為台灣特有種時,物種才享有國家級的保育政策,這種只針對少數的明星物種,而非基於環境及生態考量下的整體作為,更是對臺灣長久以來保育工作的侮辱!這樣大張旗幟的「正名」行動,若是依然無法保障其永遠居住在國之邊境的權利,這樣的更名,又有何價值?

孩子去打工存款,想要一起保護白海豚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這個活動的訊息很快就傳播了開來,這項行動保護的對象,是大家都喜愛、關心的鯨類,讓這個活動一開始就不同凡響。藉由網路、新聞與平面媒體,很多人可能不只注意到了白海豚的消息,也了解到牠們在西部海域的艱困處境。當然,也可能有人更深入的去思考工業區政策的盲點,或是產業發展與環境永續運用的衝突。然而,兒子從學校帶回來的消息,是他想要「捐款給白海豚」,不想要讓牠們消失!

同時,不同於大學時每年參加的反核運動,或是其他相關的環境運動,參與者無須走上街頭,只需透過網路、信件的意願表達,就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支持這樣的保育訴求,將保育的聲勢凝聚。

我堅信,這會是國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上的里程碑,當人們可以用極少的金額投注,用「119」這象徵救急的數字,就可以參與此次的環境運動,似乎比以往的贊助活動更簡單。同時,有別於區域性的環境抗爭,活動的參與者無回饋金的利益可圖,行動的目標不容易扭曲,更可以突顯活動維護自然與生態理念的單純價值。

我們常以為自己力量薄弱,悲觀地認定環境是要仰賴更有財力、能力的人來維持。但關於白海豚生存權的捍衛行動,卻可能讓群眾透過能量的逐漸蓄積,看清那每一個渺小但重要的自身價值。

兒子問我關於「捐款給白海豚」的內容,我試著告訴他工廠設立後可能帶給人們的好處、壞處,也清楚得告訴他關於白海豚和花蓮外海鯨類生存環境的差異,以及工廠設立後對白海豚族群的影響。當然,其實他心中早有想法,這些訊息都不會影響他在學校就已形成的決定,只是,這樣的機會,大概是學校沒辦法給予的生活課,可以讓他更清楚的了解,眼前美好事物並非一定永遠存在,而積極的付出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兒子認真地跟我去資源回收場賣回收物資,每天算撲滿裡的存款,同時表達願意放棄生日禮物、些許享樂,一心想要捐款給白海豚。我很高興他能經歷這樣的過程,去為另一種生命的存在,或為一塊未曾造訪過的土地努力。當第一階段的行動截止時,我告訴他其實已經用他與妹妹的名字參與了認股活動,當時,已經有超過三萬人參與「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行動。

我知道,這三萬個點,有許多是我過去墾丁解說員的朋友、學校的同學、基金會的夥伴、自然體驗班的學生,以及無數身旁擦肩而過的行人!這種感覺,很美!很溫暖!我也知道,這是三萬個小小的地主,他們背棄了以往「有土斯有財」的想法,不想要從土地上迅速的「求現」,只是想圓一個土地建康、生命躍動的夢。

我也知道,這三萬塊土地可以拼出一塊小小的豐饒土地,讓某些生物繼續存活!然後,我們再繼續努力,讓微弱的力量蓄積,讓土地緩緩擴張!

4533667403_50f092f388
填海造陸星建工業區破壞了白海豚遷徙的廊道。圖為麥寮六輕工業區。/蔡嘉陽攝(圖片來源請點選這裡)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高雄二手商圈的庶民調查─2

很多人以為來買二手貨的都是窮人、社會低階層的人,這是錯的。有很多搞創意的人,譬如說,有人將牛仔褲剪剪縫縫,有人買碗回去掛在牆上…

編按:本文為作者進行高雄二手商圈的庶民調查系列,前文(1)請點選這裡閱讀。

二手商圈的貨源通路

二手買賣的物品包括傢具 , 辦公室用品 , 做生意的器具 , 服飾等、事實上是萬物收購 , 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貨源是人們搬家、出國、汰舊換新,結束營業等,二手店家便去估回來。收購通路是登報紙、朋友或客人介紹、客人自動上門等。阿宏老闆自嘲道:

「做二手貨的大家都是甘苦人,才來做這個。我以前做生意失敗,之後一個機緣就開始做這個。因為大家都撿垃圾來整理啊,沒錢就撿垃圾來整理啊。將人家買新的後要丟掉的舊的車回來整理,你瞭解嗎?我就是其中一個。」

售貨的通路,大多數是等客人上門。拜科技之賜,近年有了網路拍賣,然而,因為賣者的年紀、學識、電腦技能等種種限制,能使用網路拍賣的只是少數,在三多路上有掛出網路拍賣招牌的只有兩三家。

二手商圈的客源

上門購物的客戶群多是些什麼人?大發老闆說:

「屋主。有很多是屋主,有的來買冷氣、床組,說我有二、三十間厝在租人,他就是都買舊的。家電、家具都要備妥,套房式的要有冷氣、冰箱、床、桌,都屋主來買比較多。做生意的用具則是攤販、路邊的,也有餐廳他就是要買舊的冰箱,也是有啊。至於小家電,有些是去給人家租房子的,屋主沒有附家電,就自己來買,

學生也有。學生都是暑假抱電視、冰箱來賣,因為他們不租了,畢業了,小家電拿出來賣,高雄師範大學的很多啊,冰箱啦,電視啦,他們要離開了,你再把東西運回外縣市也伐不來啊,對不對?用了幾年,甘脆拿出來賣了。這種情形以前很多,現在越來越少了。」

賣日僑生活用品二手貨的飯之店老闆搖搖頭說:

「很多人以為來買二手貨的都是窮人、社會低階層的人,這是錯的。有很多搞創意的人,譬如說,有人開班教學生閒置物品再使用,將牛仔褲剪剪縫縫,做成手提袋、錢包等,他們就會到店裏來買。也有人來買碗、碟子,你以為他要吃飯用的,不是,他買回去崁在牆上,做裝飾用。因為二手貨便宜啊,才堪如此使用。很多人來買,不是你所以為的用途。」

990717zaoshaimage0058-4501.jpg
二手貨清洗整理

如何開一家二手店?

開店須要什麼條件?想像一下有一大堆的東西。需要有一筆現金將貨買下來。司機將物品搬上車運送,回來後車停馬路邊卸貨,之後得有人整修物品,再將物品放在店面販售,有個人在顧店招呼客人。所以,要有資金、車與司機、方便停車的馬路、寬暢的置物空間、店面、工作人員。

那麼,要準備多少資金才夠?我們來算一下。營業的房子幾乎都是租的,房租三至四萬多、租屋押金六至九萬、初進貨約五萬,所以準備二十萬就可以了。

當業者被招來估價,面對林林總總大批物品,他通常只估大件或值錢的,小件的當奉送,一道被搬走。也有的是概括性的估價。有少部份的物主會要求估價單,業者也會一條條列出。至於因登報物主打電話來叫去估價的,業者成本會高出許多,因為物主通常會叫個四、五家來,同行競爭價錢自然提高。如果業者對這批貨甲意,他通常會對物主這麼說:「你看他們開多少,我加一千塊給你。」

搬運費用是業者最大的支出。業者有很多是自己沒有車,必須請人搬運,因此便衍生出另一個隱形的行業-搬運業,他們是個體戶,不是公司,包括車子,兩個人一組,司機兼捆工,一對力。搬運業在三多路保守估記有六、七處以上。搬運費三百起跳,隨物品多寡價錢差很多,其中還考慮到是透天厝還是高樓大廈?在幾樓?有沒有電梯?等等因素,價錢又不一樣。

物品買進是一批搬一次。要賣出去是一件一件賣,一次一次搬,所以搬運費占成本很大的比例。可能到最後算一算,這件東西買價五百,搬運費要六百。

二手店的風險

二手商店的利潤,阿宏老闆客氣的說:「還好啦,看什麼東西,不一定啦。要承擔風險啦。」

啥?做二手商店有風險?當然,有一好,沒兩好。

阿宏老闆解釋:「有些撞壞的,在那裏估好好,不代表回來也是好好啊。在載運的過程中擦撞到,我就倒賠了。世界沒有哪種穩當的,穩當大家嘛要做。買回來的東西,整理好後,萬一賣不出去呢?就要囤啊,二手貨就是要囤啊。」

萬一,貨擺很久賣不出去,新貨又繼續進來,哪來那麼多空間擺?阿宏老闆心疼的嘆口氣說:「這其中也會有淘汰,只好丟掉,我就倒虧了。所以,哪有穩賺的?」

大發老闆說:「與其它行業一樣,總會有物品賣不出去,該怎麼處理?一年整理一次,這些東西放太久了,占空間又擋光。白鐵類就當廢銅爛鐵賣給古物商,家具類請環保局回收。」

由於貨底的處理方式不一樣,白鐵類與家具類的售價計算因此有所不同,家具類必須估比白鐵類多一輩的利潤。

高雄二手商圈的現況

「利潤還好,還過得去。」是大家普遍的說法。

二手商店是現金買賣,沒有被倒帳的危機。這幾年世界經濟不景氣,大小企業死的死,逃的逃,國民失業率年年攀升,跳樓的、燒炭的時有所聞。在一片哀鴻遍野中,唯獨二手商店業者蒙受受惠,古人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拿這句話來用剛剛好。

「景氣越壞越好做。大家會算啊,經濟這麼壞,要花錢需考慮一下,要不要買新的?」拍拍座椅,阿宏老闆點點頭說:「有的還很新呢,甚至買一買,沒有用的也有呢,很多呢。這沙發,真皮的,買買耶,沒什麼坐到呢!我把它擺在外面曬太陽,當然啊,我在坐啊。真皮的較不怕曬太陽。」

三多路二手貨買賣總計五十三家。阿宏老闆說:「哪開下去,沒人收啦,除非他不做了…….,賺有了,沒法度啊。」同行也有不同的說法:「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要買進好的東西越來越少,因此貨色不飽,客源流失。」同運不同命。同樣的行業,同樣的地點,遇上經濟風暴,有人不受影響,有人營業額衰退。

然而,大環境變遷,現在與十年前比較,終究還是有所改變。

首先是貨品類型轉變,以前以家具居多,其次辦公用品,現在走在街道上,觸目所及大部份是白鐵類,辦公用品已經少見。其次是自從百貨商圈崛起後,百貨商圈內的二手貨商店便自動消失。二手貨商店街萎縮成二手商圈。

大發老闆說:「此地市場已經飽和,有些店家遷到別處去了。」與其他行業一樣,當大型的二手商店在鄰近鄉鎮一家家冒出後,小型二手店便飽受威脅。他們目前沒有公會,沒有團體的力量,也沒有聲音。

他們內憂外患,業者期盼:「希望三多路的二手貨還有十年的好光景。」

image003
期望二手商圈還會繼續下去

高雄二手商圈的庶民調查─1

走在三多路上會發現,有些商家將沙發、桌子、冰箱、賣鹽酥雞的攤車等林林總總的雜物堆放滿騎樓,甚至佔用人行道,有時店家門前還會停輛貨車,上面放上蓋上被子的辦公用品、廚櫃等。門前常可見男人修理電器…

高雄二手商圈的背景介紹

高雄市火車站前面東西向的主要幹道,由北而南依序是八德路、七賢路、六合路、五福路、四維路、三多路、二聖路、一心路。

三多路是條四線道寬暢的大馬路,西起澄清路與國泰路二段接高雄線自由路,西至成功二路,跨越凱旋路、光華路、民權路、中山路、中華路。全線分三多一路、二路、三路、四路。沿途有衛武營文化園區、中正公園、中正體育場、三信家商、國際商工、新光三越高雄店、太平洋崇光百貨、大遠百、東帝士建台大樓。

近年整合三多路、一心路、中山路交接的圓環,成為遠近馳名的百貨商圈。捷運站興建後交通更便捷,人潮湧入,成為高雄市著名的重要街道。

990716shopoimage001-450.jpg

高雄市三多路–產業街景

走在三多路上會發現,有些商家將沙發、桌子、冰箱、賣鹽酥雞的攤車等林林總總的雜物堆放滿騎樓,甚至佔用人行道,有時店家門前還會停輛貨車,上面放上蓋上被子的辦公用品、廚櫃等。門前常可見男人蹲下來修理電器,女人一手拿水管,一手拿刷子在清洗擺攤的攤車。場面很雜亂,工作的人很辛苦。

這樣的店家有好幾處,有的好幾間連在一起,有的一間間散落。

這就是二手商圈的街景,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二手商圈文化,它就在三多路,或許你也不知道。

image003
二手貨產業街景

二手商圈的興起

高雄市靠海,魚獲量豐富,早年居民靠漁業生活;日據時代政府規劃「大高雄都市計劃」,高雄市及三多路有了發展目標與方向。1970至1980年代三多路出現二手商店,也出現第一家百貨公司。三多路因此日漸繁榮也帶動二手貨買賣澎勃發展。

使用過的東西再拿出來賣,叫二手貨;買賣二手貨的店家稱為二手商店,二手商店結市便成為二手商圈。二手商圈興盛期,整條三多路都有,便是高雄市有名的二手商街。

二手商店結市並非政府的規劃,而是市場的需求。

阿宏老闆話說從頭:「起先,是大家相招,到這裏來,這樣才會結心。卡多家,目標顯著,人家比較知道,卡好找。後來,越做越多啊。」

大發老闆說:「我之前是做阿嚕咪(鋁)材料,利潤低,又常收不到貨款,後來看到我有三個同學在做這個,做得不錯,便也跟著來了。」

結市的好處是目標大,名聲打出去之後,想買賣二手貨的民眾便有地點好找,商家有賺錢進貨更多,貨色飽滿便能滿足顧客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為何在三多路結市

做生意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二手商圈會在三多路結市,有其時空背景、地理位置、環境因素、交通等考量。

三多路的兩旁分別是前鎮區與苓雅區,往東達鳳山,往西到旗津。

苓雅區在早期是農漁兼俱的部落,自高雄市改制直轄市後,由舊部落成功轉型為商業區,大廈櫛次鱗比,車水馬龍。前鎮區有漁港,工廠林立,民國55年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之後,人口急劇增加,1990年代至今,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百貨、大遠百、夢時代等大型百貨公司相繼成立之後,更加繁榮,漁、工、商兼俱,勞動力密集,外來人口多,遷徙頻繁。

與三多路縱橫交錯的馬路,有中山、中華、成功、忠孝、復興、民權、凱旋、和平、一心、四維等寬廣大道,更有高速公路與捷運,是交通便捷的地方。

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便帶來無限的商機。環繞三多路周邊有三合傳統市場、忠孝路夜市、興中夜市、光華觀光夜市、勞工公園夜市、新崛江商場、高雄師範大學、國際商工、三信家商及勞工住宅,及前鎮區內的前鎮漁港、加工出口區。

夜市林立,攤販是二手貨白鐵類的主要客源。學校多學生多,租屋者眾,屋主是家具類二手貨的大客戶;學生是小家電的常客。勞工朋友是買賣二手貨的大客群。

綜合以上天時、地利、人和有利的條件,二手貨商家結市,捨三多路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本文之2已刊登,請點選這裡閱讀)

【黑潮書寫 01】數說「海翻了!黑潮海洋文學營」二三事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海洋?沒有觸動、感動過的生命,是無法回答的。我們不僅要談文學、談海洋,還要談論那美麗的生命圖樣。

「我一直在想,高中時如果我參加了一個『真正的』環境組織所辦的營隊,現在成就應該不只是這樣。」──執行長的一句話,鼓勵了我們舉辦這個文學營隊的心念。

曾經在某國立大學舉辦多次文藝營經驗的我,評估「黑潮」這個基金會要主辦一個文學營,很難跟每個暑假各大學院校無以計數的高中文藝營競爭:不論是在招生或是資源方面,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都拼不過菁英學院的光環;而舉辦一個營隊所需的成本又是如此之高,在國內非營利組織營運艱難的情況下,真是令人不得不望而怯步。

然而,學院畢業的我卻清楚知道,生命中重要的養份,始終來自於學院之外。

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愛護,都是學院之外的世界所給予的啟發,培養了我晚熟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思維。

黑潮啟示了許多這樣的生命。

成立至今12年的黑潮,除了長年在海上做鯨豚的觀察記錄與生態解說之外,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持續在「環境教育」領域的努力。歷數黑潮舉辦過的活動,囊括了以父母及孩子為對象的「海洋親子營」、帶小學孩子做海洋體驗的「海洋少年營」、針對學校教師補充其海洋知識並體驗海洋的「海洋種籽營」、以及每年夏天召募18歲以上的社會大眾參加的「海上鯨豚觀察與記錄解說營」。

而現在,我們期待讓高中、大學的青少年藉由參加「黑潮海洋文學營」,可以找到一個體驗海洋、思考生命的途徑,開啟另一種在菁英價值、升學焦慮,以及陸地之外的視野。

990712hoshhuiphpi-4501.jpg

不同於以往對於「文學營」、「上課」的概念,「黑潮海洋文學營」的規劃跳脫學院之外的課程設計方式,著重的是參加者對於海洋經驗的體會、進一步從自然中得到啟發,從而產生對應的表達方式--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符、可以是圖樣,也可以是一段影像鏡頭。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海洋?沒有經驗過、觸動過、感動過的生命,是無法回答的。所以,在營期中,我們不僅要談文學、談海洋,還要談論那美麗的生命圖樣,是如何拒絕花器的豢養,毅然緊抓著土地的芬芳,獨自綻放。

爲此,在講者的邀請上特別慎重,希望這些吸取著海洋養分而茁壯的生命,也能夠在短短幾小時的分享裡,與那些青春且純真的眼睛激盪出美妙的共鳴──講者本身的生命故事和海洋經驗亦是令人好奇的。於是講者名單上出現了「圖騰樂團」的舒米恩(SUMING)、海洋作家廖鴻基、自然作家吳明益、詩人陳黎、<產房>導演柯金源、「原舞者」的阿道‧巴辣夫、環境教育工作者王緒昂、新生代創作者廖律清、以及在地藝術家劉曉蕙等人。

曾獲得「海洋音樂祭」大賞的圖騰樂團,其邦查(阿美族)主唱舒米恩(SUMING)在台東都蘭長大,本身就是一位充滿海洋氣息的部落青年,他的創作抓緊了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唱出屬於自己族人的生命故事,青春動人。

海洋作家廖鴻基是台灣海洋書寫的代表人之一,他的書寫不僅帶領了許多學子嚮往海洋的心靈,而他成長過程與海洋之間的互動更擘畫了日後書寫的軌跡。

自然作家吳明益不論在書寫或授課、研究方面的成績,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環境保護的參與和信念,早已走出學院高牆之外,以實際行動影響著當代的讀者。

詩人陳黎的詩作產量、純度均高,退休後時常騎著腳踏車穿梭於花蓮市區的身影更是典型花蓮人的悠閒與優雅,生活亦如詩。

<產房>導演柯金源在紀錄片界名聲響亮,目前在公視工作的他拍攝多部海洋相關的紀錄片,是台灣環境紀錄片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舞者」的阿道‧巴辣夫在劇團裡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被譽為「真誠的自我放逐者」,充滿故事性的生命經驗與自我對話,魅力無限。

人稱「土匪」的王緒昂,是黑潮資深解說員,長期關心台灣的環境教育,直率自然的性格如同毫無修飾的大自然,總給予他人不經意的啟發。

「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甄選獎得主廖律清,本身亦是黑潮資深解說員,不論在文字創作或海洋經驗方面都十分豐富,亦常以海洋、鯨豚為題書寫。

在地藝術家劉曉蕙剛舉辦了個展,曾與黑潮合作海洋繪本創作,她以繪畫及行動藝術展現生命體悟的作品往往發人深省……。

從講者背景與課程面向的多元與活潑,不難看出「海翻了!黑潮海洋文學營」的走向兼具人文、藝術、生態、海洋、創作、文化等元素,更強調海洋經驗。課程設計中包含了出海航行的課程,期待能藉由參與者和環境、與講者的互動,打破對「文學」認知的刻板概念。

一個四天三夜的營隊,也許不足以打破固著的教育框架,但我們期待這樣的相見,能夠埋下一些種籽──關於生命的多重可能性、關於海洋、關於自然滋養我們的養分、以及我們僅能回報的微薄力量。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