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條例發了誰?

每次從台北往南部走,總會看到許多的稻田,尤其到了收成的季節,滿滿的稻穗,隨著風擺動,真的可以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不過這樣的農村風景,已經開始改變了。

編按:

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採訪報導,將於公共電視13台播出,(我們的島),播出時間:4月14日(一)晚間十點以及 4月20日(日)早上十點 。

雖然這是一個電視報導,但是作者將採訪內容寫成詳細文稿,值得一再細讀,尤其未來「農發條例」的發展,攸關農村變遷之鉅,經徵得作者同意後轉載於此,請大家持續關注這個重要事件。

採訪源起:
每次從台北往南部走,回到中南部的鄉村,總會看到許多的稻田,尤其到了收成的季節,滿滿的稻穗,隨著風擺動,真的可以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不過這樣的農村風景,已經開始改變了。

要談農村的改變,就必須來看一下台灣的農地政策。原本農地就應該做農業使用,不過早在13年前,就是1995年,政府第一次提出了農地釋出方案,許多農地變更作為工業使用,或者成為住宅用地,到了2000年,政府又開放農地可以自由買賣,可以興建農舍,去年12月,有立法委員提案,要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興建農舍的土地限制。許多人擔心,農地會不會,被大規模開發成為建地,這點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當農地開發的大門一開,會產生什麼樣的利跟弊呢?到底農業發展條例,是發了誰?

以下是傳統竹圍農舍和農舍裡的雞仔

2391991486_7bee61e153

2391158243_5430fbc79d

以下是高級農舍

2391164211_3d6c42f705

【農發條例發了誰?】

就在今年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上,農民曾啟尚這樣提出他的疑問,他說:我是高雄美濃鎮的有機農民,我希望總統可以保障農民的耕作環境,農田不要被破壞,對都市人來鄉下買田興建房舍,可以有管制與規劃嗎?現場攝影棚裡,農民持續追問、兩位總統候選人相互較勁,到底情況怎麼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現場一探究竟!

2389237811_e4041b16fc
他,就是曾啟尚

老街上的粄條店、美麗的波斯菊花、純樸的農村生活,高雄縣美濃鎮,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人釋放壓力的好地方。尤其,在民國88年、國道十號高速公路通車以後,人們不只想到美濃玩,甚至想盡辦法住進美濃。房地產仲介楊先生說,美濃是個山明水秀的農村,十幾年前,他自己就來買地建屋了,現在,他還有一堆朋友等著他介紹呢!

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政府打破過去的嚴格管制,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可興建免稅農舍,自此之後,美濃成為台灣南部農地買賣的重心。像是美濃山系下,有山水為伴、有稻浪相隨,買賣招牌多得不計其數。

但是農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地的價值,建立在農作物的生產上,自從農發條例放寬農地農有的限制後,不具備農民資格的人,也可以買農地蓋屋,所以農地上才會出現,以農舍為名的豪華住宅。房地產業者唐先生解釋,如何分辨是炒作過的農地還是尚未炒作的農地,就要看土地的所有權人是誰,如果農地所有人是高雄人、台南人,甚至是中部、北部的民眾,那麼農地鐵定已經被炒得翻兩翻了。

2391308149_5ea79daf7c

農地的好壞,跟土壤、水文扯不上關係,和農作物的生長也毫無關聯,市場價格決定一切。這片美濃山下的土地,經過十年變遷,價格已經飆漲兩、三倍。農地上,作物越來越少,美侖美奐、圍牆高築的別墅與日俱增。這樣的開發壓力,首當其衝的,就是不放棄農業,依舊靠農地維生的農民。美濃農民宋媽媽指著高級農舍說,蓋大房子會影響兩邊的農田,日照不均,水圳又會被污染。鎮公所農業課長楊孝治表示,農舍起造會影響農業的生態環境,也不利大面積的機械化操作。

而在台灣北部呢?情況更是嚴重!以前從台北到宜蘭,經過北宜公路,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但是自從雪山隧道通車以後,宜蘭變成台北的後花園,只需要1 個小時20分鐘,三星鄉的平疇綠野,就展現在都市人的面前,原來時間讓距離,變得更短。少了一個多小時,時間變短、距離變近,宜蘭跟台北之間的往返,不再有那種出遠門的感覺,兩個地區的關係也更緊密,但是在背後,卻有更沈重的負擔。

2391172937_af397e89a7

農發條例規定,農舍座落的基地面積,至少要有0.25公頃,而且農舍佔地面積,最多只能佔總面積的10%,可是,事實卻不然。田邊到處都是超建的農舍,大多數假日才住進農舍度假的居民,也沒有依規定,在另外90%的農地上繼續耕種。再加上生活污水污染灌溉渠道,大面積不透水的硬鋪面,降低地下水補注,對農村而言,農舍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災難。

雪山隧道通車前,農發條例的修法,就已經炒熱了蘭陽平原的農地價格,當時每年平均增加三百戶農舍,主要集中在三星鄉、員山鄉、壯圍鄉等農業地區。到了民國 95年,雪山隧道一通車,變化更為劇烈,像三星鄉的人口數逐年遞減,但是一棟一棟所謂的高級農舍,卻有如雨後春筍般,在田地裡不斷地冒出頭來。「一條龍全程服務」、「買農地送木屋」,各種花樣百出的招牌,就插在稻田裡,房地產的熱絡氣氛,可見一斑。地板上的工具、木板和水泥,屋外的鷹架和施工的工人,就在農地上「種」著農舍。這樣的景象讓人疑惑,農地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一年一年滋養眾生,為什麼有人要賣農地?

三星蔥農阿田叔說,兩甲大的稻田,一年最多賺二十萬,還不算人工喔!農民的勞力價值比外勞還低。宜蘭縣三星鄉長劉燉亮進一步解釋,在三星鄉,65歲以上老人人口佔了17%,務農無法養家活口,所以年輕人都在外地打拼,許多老農認為子孫不會留在故鄉繼續耕種,乾脆把田賣掉。

民國84年,政府第一次推動農地釋出,開放十六萬公頃農地,興建工廠和住宅。民國89年,農地開放自由買賣,當年起到現在,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毛額中,一直低於2%。民國91年,台灣加入WTO,之後年年農地休耕面積屢創新高。農民的投資,是天天下田、日日望天,種了不一定有收成,賣了不一定賺錢,最後,年邁或離農農民,只有賣地一途。

民國96年年底,第六屆立法院再修農發條例,立法委員們試圖將興建農舍的面積規定,從0.25公頃,下修到0.1公頃,也就是說,要蓋農舍,只要買0.1公頃的農地,就可以了。雖然當時這項修法,來不及完成三讀,但是農地面臨浩劫的壓力,從來沒有停過。

2391182375_53d5869c79

2391179089_ff19ea1e1a
2392007318_1d0dec2ef4

美濃鎮跟三星鄉很像,面積都在120平方公里左右,都有山脈作為屏障,有水圳灌溉良田,還有在地濃厚的人情味。相同的,農地自由買賣的措施,在一南一北高速公路的催化下,同時讓這兩個以農業為根本的鄉鎮,漸漸失去務農的立足之地。

剛下好秧苗的稻田、在田裡覓食的白鷺鷥、傳統的竹圍農舍和一隻小土狗,這樣的景象背後,是農地守護人類、環境生成文化的重要意義。當農地變成建地、農舍成為別墅,農夫被迫離農、農村越來越都市化的時候,讓人不禁想問,政府的農業政策,究竟是走向滅農還是扶農?而肩負發展農業重任的農發條例,到底最後,又是發了誰?

2391141125_ee6f3af687
只要蓋農舍,就可以申請水電,家家都這樣。

採訪側記:
我們可以預期得到,農業發展條例勢必會在新的立法院再度闖關,過去一公頃的農地,在原有規範下,只能建四棟高級農舍,但是一旦修法通過,就可以興建十棟豪宅,這樣的改變,得利的是誰?或許是建商、仲介,也或許是民代、地方派系,而犧牲的,是農地的環境生態、是下田耕種的農民,不過,最大的輸家通常不自知,等到我們驚覺農業文化崩毀,糧食安全頻頻亮紅燈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2391982196_a4fcc93a22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另有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

菸葉記事 (2)–卸菸

菸葉採下來之後,接著進行夾菸的工作。把菸葉成束排在夾子上,排滿之後夾緊;然後,就可以放入燻菸室,準備燻烤菸葉。在紀錄夾菸的過程中,筆者認識了家住民俗村後方的通芹伯夫婦。伯母說他們次日清晨要卸菸..

菸葉採下來之後,馬上接著進行夾菸的工作。把菸葉成束成束的排在夾子上,排滿之後夾緊;然後,就可以放入燻菸室,準備燻烤菸葉。在紀錄夾菸的過程中,筆者認識了家住民俗村後方的通芹伯夫婦。伯母說他們次日清晨要卸菸(將菸葉從燻菸室拿出),有記者要去採訪,可以一起去拍。時間是2007年1月24日。天色未明的清晨4點半,我與友人在加油站會合。路上沒有任何車輛往來,車前燈照著寬廣的柏油路面,接著轉進田間。抵達阿伯家,仍是一片漆黑,外頭柵門深鎖、裡頭鐵門緊閉,此時的時間是4點40分,難道是我們來早了?

滅了引擎,閉眼休息了約10來分鐘,有兩台車朝這趨近並停在我們前後不遠處,想必是阿伯口中所說,要來採訪的記者與大學生,此時正提著攝影機和燈光下車作準備。一陣“唧唧…”的聲響之後,伯母笑著出來替我們開門,驚訝著大家怎都這麼早到。天冷,伯母端出了熱茶給大家暖暖身子;燈光下,她一身紅色底襯衫,上頭點綴著白色圓點,像是為了今天早晨的拍攝所做的特意準備,這小細節的裝扮,有意無意之間,讓人感受到她對於拍攝儀式所展現出的慎重態度。

clip_image002
燻好的金黃色菸草

莫約五點,待一切準備就緒,阿伯拉開燻菸室的倉門,燻烤完成的菸葉在燈光照射之下散發出金黃色的光澤與焦褐濃郁的菸草氣味。在菸草香氣瀰漫之中,阿伯、伯母還有剛回到家幫忙的兒子、媳婦開始了「卸菸」的工作。他們一個接著一個進入燻菸室,將烤好的菸串從燻菸室取下,然後轉放至外頭的鐵架;一來一往、一拿一接,在上下、左右的節奏中,卸菸以極快的速度進行著。還不到6點中,燻菸室裡的菸串已經全都卸下,整齊的排在等待「回潤」的鐵架上(鐵架滿則靠牆放)。接下來,要等個三到五天,待菸草轉潤後再將其從菸夾取下、放入倉庫;也就是說,今天早晨的工作已經結束。

clip_image004
卸菸情景

夫妻兩,一邊休息的同時也不忘回答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燻菸的天數、溫度、如何檢視菸草情況,還有如何區分菸葉的好壞、等級、如何分等之類的問題。阿伯說,一株菸草的葉子以上下排序分為「天葉」、「中葉」、「土葉」。愈往上頭,葉子愈厚,其味道、油、尼古丁也愈厚;往下則相反。

早期菸葉採收是分部分來作採收,先採較快成熟的「土葉」,並且先行燻烤(因早期無電腦作業、菸樓可放空間亦有限);等上一批菸葉燻烤結束再換批。此外,早期菸葉可分「八等(級)」,一等為最佳,其他由好至差依序排列至八等(後來聽父親說,從前聽得到人罵「八等」,亦即「等外」之意)。然而,現在的人工高漲,採菸不再分批採收而改成全部採收,至於等級,當然也就沒有分得那麼細了。

clip_image006
解說中

屋內,繞過廚房的後方有一個儲藏室。裡頭,擺放有已經燻好,並分成一包一包曾層疊起的金黃色菸草。菸草,又分成前、後兩區擺放,一邊是父親的菸草、另一側則是兒子的菸草,說明了即便父子,父親田種的歸父親、兒子田裡種的歸兒子,很公當!看著眼前一包包的黃色菸草,阿伯笑得很開心,雖然我無法分辨好壞與等級,但是從阿伯愉悅帶著些許得意的神情和語言間流露出的自信可知,今年的菸,燻得很好,連最難燻的蒂頭都呈現出金黃色的色澤。夫妻兩一同坐在菸包前的長板凳上讓我們拍照,阿伯的手一搭上伯母的肩,伯母就“哈哈哈哈”的笑了起來,不好意思的很。

clip_image008
阿伯與妻的自信

clip_image010
倉庫內的合照

因為白天阿伯他們還要出去田裡交工,所以卸菸才會安排在清晨天都還沒亮的早的4、5點多進行(亦有人在晚飯後的7、8點進行)。此刻工作結束,伯母端出了自家種的地瓜和蕃茄做為點心。除開我們三個散戶,在場還有長榮大學的五個學生和一個中國時報的記者,加起來雖然近十個人,伯母卻依舊熱情的招呼著大家,要大家進屋內與他們共同吃早飯,原來她趁著空檔去灶下煮了一大鍋的地瓜粥、幾樣青菜以及自己釀的醬菜。盛情難卻,但是原本預定了要去吃客家碗粿,只好婉拒了伯母的盛情邀約,並在合照之後,再三感謝、揮手道別。

菸葉記事 (1)–採菸

採菸,通常以幾個鄰近的菸樓為主,採取相互交工的方式進行,今天採我家的菸、明天你家、後天他家…直到大家的菸田都採收完畢。斗笠、洋巾、圍身裙和雨靴,可說是婦人家下田工作的必備裝備。由於菸葉摸起來有些澀澀黏黏…..

農曆年前後,正是菸葉採收的時節。由於菸酒公司將不再收菸,原95-96期的這一批菸葉,就成了是美濃的末代菸葉。雖然蘇貞昌院長日前視察屏東時開出了延長一年的承諾,但是能否實踐還未知數。我問了田裡採菸的阿叔、阿伯、伯母、大嬸“明年還會不會種菸?”,他們也只是搖搖頭說不知道,也不確定到底會不會多出一年的時間,大家都在等待,也都在觀望。

clip_image002
菸田採菸

靠著種菸、繳菸,美濃人繳出了許多碩士、博士,在早期種菸的全盛時期更有著「菸葉王國」的稱號。由於菸葉屬勞力密集度高的農作,除花、採菸、燻菸、分級…等全都仰賴人手,因而發展出「交工」(亦即勞力互助)的生活模式,以及大家族共居夥房以集中人力的聚落型態。在菸葉的全盛時期,菸葉為菸農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當時姑娘家找對象,都找家裡有菸樓的,而且還是越多棟越好;然而社會型態改變菸葉逐漸沒落,不知何時開始,姑娘家找對象也一定問有沒有菸樓,若是有,嚇都嚇死了,哪還敢嫁進去呢!無奈的是,菸葉變成了「冤業」,如今竟也走到了末代。

採菸,通常以幾個鄰近的菸樓為主,採取相互交工的方式進行,今天採我家的菸、明天你家、後天他家…直到大家的菸田都採收完畢。斗笠、洋巾、圍身裙和雨靴,可說是婦人家下田工作的必備裝備。由於菸葉摸起來有些澀澀黏黏,分泌出的油更常將衣物沾的黃黑黃黑,所以手套,更成了不可或缺的配備。於是,女人將菸葉採下、收集成束,然後用布、帆布或飼料袋將菸葉捆成一大袋菸包;之後,便由男人將菸包扛於肩上並上貨車。

clip_image004
採菸、綑綁

女性勞動的身形、色彩鮮豔的花洋巾在一片綠色的菸葉田裡不停地來回走動、穿梭,是此時期田裡最美麗動人的風景。去田裡跟拍菸葉的採收,第一次是在大三、第二次是在實習的時候,今年是第三次。前兩次的經驗裡,要拍到她們的臉孔是比登天還難的事,尤其那個數位尚未普及,仍須手動對焦的年代。一把鏡頭對準她們,她們就連忙別過頭去,東閃西藏、掩身埋首於菸葉中,直說著“細妹耶,我穿的這麼醜,不要拍我啦!”“哪會醜,盡靚喔!”

儘管你覺得她們是如此的動人,還是無法說服這她們,只能遠遠的拍著她們一手抱菸、一手採菸的背影。第二次去拍的時候,遇見的還是第一次的同一批阿叔阿伯、叔婆伯母,他們問“細妹耶,舊年不是已經拍過了,怎又跑來拍了?”呵呵…我也只能笑笑的說“今年是用數位拍,不相同喔!”。幾年過去,或許是因為漸漸習慣了鏡頭與採訪者的存在,面對鏡頭,這些叔婆伯母已經訓練出可以視若無睹的功力,有時,甚至會虧說“每次都免費當嘛斗,下次要收費…”之類的玩笑話。

clip_image006
扛菸包

男人同樣採菸、捆菸,但最重要的還是扛菸,畢竟這是婦人家難以做到的事。徒手扛菸,將菸包荷在肩上,再走一段路,上貨車排好,沒有強健的體魄與氣力是不行的。這些阿叔阿伯扛的大汗披身,有些阿伯甚至都已七十好幾的年紀,還是照樣雙手一舉,扛著菸直往貨車走去。那種專注的神情,以及對生活認真的態度,十足令人感動與敬佩。

由於人手多,採菸的工作進行地非常之快,貨車也是一車滿了又換一車。在田裡跟拍了好久,這下也心滿意足了。載著整車菸葉的小貨車自田中開了出來,準備去開下一輛貨車的阿伯,也熱情的揮手說再見。最終,我只能站在田頭目送他們遠去,然後,結束下午的田間紀錄。

clip_image008
揮手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按:菸田以及菸葉採收的景致,一直以來都是記憶中親切而熟悉的影像。2006年,筆者畢業回鄉,趕上了原為末代菸的95-96期菸葉採收,於是便拿起相機開始了一連串的菸葉紀錄。此篇文章紀錄於2007年1月,原刊於筆者之部落格「小百合之印象盒子」,今重新刊載於此,與大家一同分享。

風箏飛颺的季節

孩子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遊戲,從遊戲中建立他們的季節觀。冬春之交,季節遞嬗,美濃開始吹起怡人的春風,告訴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到來。客家話把風箏稱為「紙鷂」。孩提時代放紙鷂,是一段挫折與滿足交雜的記憶。

編按:最近看到「追風箏的孩子」,就想起去年兩代米家的部落格,曾寫過過一個關於風箏的故事, 雖然場景脈絡並不相同,但同樣有許多細膩動人之處,值得一再回溫。徵得作者同意,重新刊載於此和大家分享。

今年農曆過年有九天連假,美濃花季吸引洶湧人潮,連屋前山下的小路在過年期間,也充滿著呼嘯而過,想要避開幹道上塞車潮的車輛。連續幾天,我哪兒都不想去,待在家中,忽然被那熟悉的風喚起小時候放風箏的諸多往事。於是,心血來潮,帶著孩子們遵循他們的父親小時候的足跡,製作風箏,放風箏,順便記下一些回憶。

1327772448-320.jpg

二、三月的風,徐徐地吹來,稍來三十年前放風箏的往事。

長期生活於亞熱帶的台灣南部,對於季節,孩提時代並沒有春夏秋冬的概念,只有「寒天」與「熱天」。家裡務農,小時候要跟著大人下田幫農,但受限於年紀,工作內容多枝節而瑣碎,這樣的經驗,並不足以讓孩子認知到「春天」。書上說,春天是萬物萌發,生命復甦的季節,但是在美濃冬天,樹葉並沒有落盡,田裏的作物相多樣甚至更勝春夏,書上的描述和在美濃所見到的世界,始終有一段明顯的落差。那麼,春天是不是不存在孩子的世界呢?

不,孩子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遊戲,孩子們從遊戲中建立他們的季節觀。冬春之交,季節遞嬗的二、三月,美濃開始吹起怡人的春風,告訴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到來。當天上開始出現風箏時,春神也跟著降臨。

客家話把風箏稱為「紙鷂」。孩提時代放紙鷂,是一段挫折與滿足交雜的記憶。就像一般小農之家的小孩,我們沒有的玩具不是用買的,而是用家中或周遭現成的材料製作,紙鷂也是。

那時的紙鷂用報紙糊成,是正方形上有兩條骨材,一條是對角線位置,一條也是對角方向,但彎成弓狀。以上材料中,最不易取得的是骨材,通常是門簾。那時候,仍有許多傳統的客家夥房房前還掛有門簾,經年累月地使用,門簾損壞淘汰。棄置的門簾往往棄置於果園、雞圈或是荒地上,成了紙鷂最好的骨材來源。但淘汰的門簾並不常有,就算有也會用罄,這時候就得自己剖竹子。

1327772451-320.jpg

1327772450-320.jpg

剖竹子需要材料,需要力道,需要技巧,對孩子而言,剖出兩條適當的骨材,從取竹開始,往往要一、兩個小時。報紙和骨材準備妥當,就裁剪成需要的形狀以及尾巴,加以黏貼即可。黏貼的部分則用家中的舊飯,暨牢固又省錢。黏貼唯一的挑戰是彎成弓的部分,需要有伴固定著,才不會貼歪了,所以放紙鷂時,通常幾個人一起來。

1327772446-320.jpg

1327772447-320.jpg

紙鷂貼好,就綁上線。那時家裡養了幾十頭豬,豬飼料袋解開後往往留下一堆線,強度超過逢衣線,成了現成的紙鷂線。放紙鷂的方式有兩種,需要和不需要助跑,後者通常屬於大孩子的專利。小時候,房子比現在少,空地比現在多,很容易就找到可以助跑的地方。但在大部分時候,我的風箏都無法順利飛上天。別人的紙鷂,甚至比我小的孩子,總是輕易地就爬上去了,唯獨我的,一次又一次,在風勢稍歇的時候,紙鷂軟弱地墜落。紙鷂無法飛上去的焦慮,是童年深深的焦慮。

有一次,好不容易飛起來的紙鷂,最後竟在風歇的時候墜落在山上的樹林間,那時為了這個難得可以飛上天際的紙鷂,還不畏險阻,特地上山去撿拾。一直要到有一天無意中使用縫衣線,紙鷂輕易地就飛上天,就像伙伴們的紙鷂一樣時,我才赫然發現,飼料線太沈重,絆住了紙鷂。不論風箏最後有沒有能夠飛上天,在氣溫逐漸回暖,那追逐風,或是被風追逐的感覺,都是長大以後,最令人回味的童年時光之一。

三十年來,美濃的春風吹拂依舊,但大地上的景物卻起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風箏的季節,放風箏的孩子卻不可見。現在孩子多了玩具,少了玩伴,於是不再從周遭環境找尋遊戲的材料,也難以再進行集體的遊戲。富裕的生活帶來便利,代價是眾多感官體驗,心智鍛鍊機會的剝奪。

買給孩子的玩具應該少一些,讓孩子自己去製作玩具,透過玩具的製作,去認識大自然,去形成他們的世界觀。

兩代米家與竹北草葉集的南瓜會

知道「草葉集」的創辦者Only已經是很久之事,卻是一直到去年年底才因小農作物之議題首次碰面。有著「玻璃屋」概念的一個書店,也提供著音樂和料理。在創意料理的味覺薰陶下,屋內同時充滿著探索的刺激與對疲憊的安撫。

從國道一號竹北交流道下,往高鐵方向的第一個大十字路口往北轉,不久就是竹北的一個傳奇書店「草葉集」。知道「草葉集」的創辦者Only已經是很久之事,卻是一直到去年年底才因小農作物之議題首次碰面。有著「玻璃屋」概念的一個書店,也提供著音樂和料理。透過閱讀,讓視覺展現了深度;而透過音樂,給了聽覺的無限寬敞;在創意料理的味覺薰陶下,屋內同時充滿著探索的刺激與對疲憊的安撫。

牽繫著我們與「草葉集」的相會,是他們對於「小農雜貨」的鋪排耕耘;在平台的概念之下,許多我們的好朋友們都在這一片書店之中,得到了一個小小的舞台——包括了我們的小小兩代米家。

這天夜晚與一群友人拜訪書店並小小夜宴於玻璃屋內。屋外冷雨淅瀝,Only與Peggy轉開了電暖爐,讓夜雨下的玻璃屋窗壁呈現一層薄霧。一組人暢談到深夜時分,從玻璃屋的一側轉到玻璃屋內的吧台旁。臨行之時,我忽然瞥見像是成了書店一景的南瓜,黃澄澄地在轉門邊與青芽兒雜誌成了一道風景。「這是我們家後院的南瓜啊…」我見家中南瓜已如此熟成豐美,在城市的書店一角溫暖地繼續慢熟著,不覺驚呼!

image
Peggy告訴我,家裡的南瓜非常地粉甜,而且內部空缺部分也相對地小,「份量很足呢,」她笑著說,並提起南瓜剛從美濃拿上來後,打汁煮湯味道都很棒,「現在這些南瓜更熟了,味道一定很令人期待!」

這一年的冬季很冷,Only和Peggy說,也許可以用我們的黃薑蕃薯來煮中式早粥,並且配合南部客家美濃的創意漬蘿蔔上菜,這或許可以是個「私房料理菜單」,饕客們不妨向「草葉集」打聽打聽喔!

兩代米家的南瓜,在「草葉集概念書店」的創意料理下,以「清蒸南瓜湯」突出了南瓜的粉嫩肉厚以及清甜。我在筆記這樣寫著:

「嘴鬢蓄著小撮鬍鬚的年輕廚師,以清蒸的方式為兩代米家的南瓜,得到了滿足食客口感的美感佳餚。湯品的原料為兩代米南瓜,並佐以紅蘿蔔、洋蔥、蒜頭清蒸熬煮而成,並滴入橄欖油使其入嘴圓潤,最後並摻以香草及一點點的黑胡椒,讓湯品得到另外一種脫俗的氣味。」

image
在這小小的書店裡,窩著看書喝南瓜湯,南台灣的太陽與澄黃的瓜肉汁,將新竹慣有的冬雨整個徹底地擋在了那落地玻璃窗之外…..

「搶黑豆」

生黑豆(黑豆種籽)要收藏或裝袋外賣之前,須先經過日曬(曬乾)處理以免發芽。然而,我們的黑豆田因完全不施用農藥和化肥,所以和黑豆植株一道長出來的各種野草(野菜),也紛紛地結了種子….

生黑豆(黑豆種籽)要收藏或裝袋外賣之前,須先經過日曬(曬乾)處理以免發芽。然而,我們的黑豆田因完全不施用農藥和化肥,所以和黑豆植株一道長出來的各種野草(野菜),也紛紛地結了種子,混在收成的黑豆籽裡,顆粒大小非常類似,用一般的篩子還都篩不出去。除了野菜種子之外,與黑豆大小一般的混圓泥團,也在這時一塊搭上採收便車,同在禾埕又做了好多天的日光浴。image
為了讓「賣相」與「斤兩」都最接近完美,我們第一步得先將野菜種子和黑豆種子分開來;這時候,就得要借用早期農村社會常見的「風車」來幫忙了。風車利用馬達驅動風力,並透過地心引力(重的往下掉、輕的被往前吹)原理,將我們俗稱「鷗荻仔」的龍葵種子給吹了出去。龍葵種子很輕,其大小和美濃土生的小顆粒黑豆幾乎相仿,用風車來分離他們是一定要進行的工作。不過,泥團還是會跟著黑豆種籽一道落下,這把泥團挑出的工作程序,就一律依賴人工了。(一如把裂開的紅豆從紅豆堆中挑出一樣,就是一粒一粒地用目力與手工細心整理。)

image

image

這樣的農家風景相當樸素。而晨間風車鼓動的聲音、母與子的相互協力,希望購回黑豆種子的朋友們,能從煮出的濃郁黑豆漿香味中,得到溫溫暖暖的感受……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