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之後。事實上,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將軍、漚汪、學甲、西港…到台江,文化同源,血源同脈。

台江公民記者,文化拓墾溯源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之後。

事實上,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將軍、漚汪、學甲、西港…到台江,文化同源,血源同脈。

一早趨車,帶領著海尾、十二佃及總頭寮,民俗工作坊的大廟興學志工學員,踏上台江文化溯源之旅,沿著濱海公路前進。今天要來尋親認人識文,今天是台江公民記者實戰培訓,台江拓墾移民之路的行路見學。

認人識文,西哲凃爾幹認為這是教育的二大核心。

台江公民記者實戰培訓,要養成的也是這二大核心能力。

taijinitled1

一路上與夥伴分享經驗,不要急著去記錄田野文獻資料,而是先認人尋親,建立彼此的社會關係,熟識人,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做好文化記錄研究工作。

九時不到,將軍小引廈的族親吳南雄早己在金興宮等候著我們,吳南雄先生也是將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說,村裡目前約有千餘人,年青人大多到外地謀生。

南雄兄有一個想法,若是這片鹽田觀光能夠發展好,那麼,將軍社區定有第二春。

將軍社區,父祖習以台語喚做「將軍庄」,這裡是西南台灣「將軍吳」子孫的母庄,向北到雲林彰化,向南到台江、高屏。

族親吳昭邦說,當年吳施二家從福建搭筏來到現今廟址的港邊,施姓人家在港南,吳姓人家在港北搭寮安居,夜深二盞油燈高掛在茨前,一早只見施姓人家的油燈早熄,吳姓人家的茨燈仍亮著…後來,施姓再北遷四湖、彰化一地。

在地耆老施永龍先生則轉述著祖先的記憶,他說,施琅被賜跑馬三天封地,馬跑到將軍一地時,馬蹄鐵掉了,因此,就不跑了。施琅從蘆竹港登岸之後,分四地安營,一是頂山,二是馬沙溝,三是下山仔,四是將軍,中間設公館,「公館」舊名,地方鄉親仍知。

施先生還說了一則施吳二家「姑換嫂」的典故,他說,將軍施姓族親後來只剩一戶人家,施母帶著兒女打拚,施家的女兒就嫁給大引廈的吳家,然後,施家的子孫又娶大引廈的吳家的女兒做媳婦。

從施永龍先生的口述,可見施吳二姓人家在將軍一地,曾經相互扶持拓墾,親上加親。

他還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土匪來搶將軍庄,一聽「海尾黑令旗」到,就慌忙撤退。

人親土親!

先民在西南台灣圈田築塭,搭竂興社,憑藉著就是這一份「相放伴」的精神─團結拓墾,開創文化!

untitled-2

昔日曾聽祖父輩口述,海尾族親每年逢鯤鯓王聖誕時,騎單車、駛牛車回將軍庄吃祖酒,尋親敘舊,今日將軍文化溯源之行,也巧遇民國五年出生吳陳玉蘭老祖婆。她告訴我們,四十年前丈夫吳正未往生前,時與海尾族親「相找」,可惜她不曾去過海尾。

從將軍到海尾,「將軍吳」族親像似候鳥轉為留鳥,在台江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

在南雄兄、昭邦叔的介紹下,我們重回「將軍吳」先賢吳萱草的舊居,門前寫著「延陵演派」,廳堂前加建拜亭,十分古樸,吾人入內向挺谷公參拜,祈願台江文化久久,台灣子弟百代長榮。

untitled-3

離開將軍庄之後,再驅車赴漚汪大廟文衡殿參拜,這裡是台江什二佃程、高及總頭寮林姓人家的祖籍地,入鄉先進廟,一廟之主即是一村之主,大廟是地方文化歷史藝術中心,這是進行民俗文化踏查很重要的起點。

在大廟解說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林崑崗紀念館、方圓美術館…這是漚汪子弟鄉親發展現代文化教育的努力。

一地之興不只是要有傳統文化,更要有現代教育文化的建設,從社大公民學習的精神來說,立足本土,放眼未來,從本土文化的再認識過程中,觸發出現代性的問題意識,因此,社大師生、台江公民記者要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轉譯小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如此,大手攜小手,共創文化的、現代的、幸福的台灣。

untitled-4

結束上午文化尋親見學之旅,我們繼續北上北門,參訪「磘火重生」的玉湖社區。

這裡舊稱蚵磘港,透過友校北門社大的介紹,大家結識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敏雄先生,王理事長在玉湖大廟內,透過簡報與我們回顧「磘火重生」的問題意識及在地知識再生產的過程,流露著他對振興家鄉的希望與熱情。

原來,蚵灰不只是有機建材,也是有機栽培驅蟲、改良土質的好材料,更是古早的食材藥引,未來還可以開發成美容保養品。

原來,在地充滿希望,只待後輩熱情者開採發展。

untitled-5

今日的玉湖蚵磘港一行,讓我們見識到為鄉、為文化發展的知識經濟力量,王理事長從研究中發現了蚵灰帶給地方無限的生機,這是我們從本土文化知識再生產過程中,所看到的希望。

從玉湖社區的文化振興之路反思,吾人也看到社區營造是台灣本土文化創新的實驗,這種實驗是為了在地文化精神與生產而努力,文化生產應從教育、學習、經濟、生活等層面再發展,而不是停留於文化的整理與展示而己。

簡言之,社造的生產是一種學習與教育的產出,例如,蚵灰磘小規模的實驗試燒成功之後,可以做為學校本土教育的體驗學習課程,可以擴大到產業的技術移轉,這就是社大知識解放、台江文化運動的學習精神。

社造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實驗,要彰揚在地精神,要努力生產,如此才能產生力量,而不會停留某一種古老的美好擁抱。我們必須將文化知識化,採取研究精神,解構其所以然面,然後再進行知識經濟的創發,這就是蚵灰磘給吾人的啟發。

從傳統文化中去發現知識,發現所以然的秘密,如此,我們就可以發展在地的文創希望。

untitled-6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土溝牽手路TO GO Country Road

南90線為土溝村內主要幹道,一條沒有路名的農村路,是居民農作、上學、回家的必經之路,是老人們共同的生活記憶。找出街道生活記憶與故事。

近年來,在紀錄片無米樂效應的帶動之下,莊稼人樂天知命的精神與生活情景讓人感動,也讓原本偏僻、破舊的農村,短時間內引起各界關注。在各單位的協力營造之下,純樸的農村,一夕之間,成為報章雜誌中的旅遊特色景點、都市人周休二日的觀光勝地,

在農村生活大半輩子的老農們,納悶著為何每到假日,滿滿人潮與車潮到訪,也納悶著看似為地方產業帶來一線生機的人潮,在報章媒體報導的期效過後,怎又迅速回復到原來的沉寂。農夫辛苦地耕種生活始終沒有改善,稻作收入並未因人潮而增加收入,增加的卻是人潮過境後的失落感,也不禁讓人思考著,農村生活空間的營造帶來的效應到底是什麼?這些究竟是為誰而做?

clip_image002

土溝牽手路 TO GO Country Road 願景圖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長期以藝術營造優雅的生活環境,期待讓辛苦的農夫變成優雅的農夫,從中找回在地認同感與自信。兩年多前,社區發起「水水的夢」水環境運動,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讓居民與專業者共同描繪出未來家園願景藍圖。社區自力營造工作從未間斷,今年在農村再生先期規劃案整體性之下,更讓土溝居民思考著,如何將村內具有串連各生活聚落功能的主要幹道牽手路(南90線),分期分區進行自力營造。

clip_image004

農村隨處可見的廢棄空間(蔡佳吟攝)

clip_image005

消失的藍仔花籬笆,土溝過去的街道記憶(廖國雄攝)

南90線為土溝村內主要幹道,一條沒有路名的農村路,是居民農作、上學、回家的必經之路,街道兩旁倒榻的豬舍、老商家、停擺的碾米廠、消失的藍仔花籬笆,是老人們共同的生活記憶。土溝牽手路的營造工程,由居民提供閒置地,除了清理與綠美化外,台南藝術大學駐村研究生蔡佳吟、翁雅雯、巫宛萍、吳易霖,發揮青年創意與熱情,透過藍仔花,找出街道生活記憶與故事,將藝術創作手法融入,與居民共同營造一條特色的鄉間小路。

clip_image007

溫暖的鄉村花園客廳,營造中(蔡佳吟攝)

經過長期的計畫與多次的會議討論,一條特色的鄉間小路-土溝牽手路,幸福營造工程終於展開,以藍仔花作為主題,透過植栽美化與藝術空間搭配,將廢棄早市豬舍營造為鄉村花園客廳,繽紛色彩的柔軟沙發,是未來享受客廳舒適感的聊天空間。

clip_image008

居民享受悠閒下午茶時光處,營造中(廖國雄攝)

clip_image010

溝岸邊優雅的樹下泡茶、理道空間,營造中(蔡佳吟攝)

木造磚屋旁的閒置空地,將是未來享受下午茶悠閒時光處,溝岸邊原有的大樹下泡茶空間,屋主將混凝土打掉改為草地,品茶雅座設立後,將是優雅的泡茶、理道空間。後續各項的街道改造以及藝術行動,也將陸續展開,期待年底,土溝牽手路藍仔花開時,我們一同漫步在趣味的鄉間小路,喝花茶、聽土溝人說藍仔花的記憶。

流傳一百八十年─頂長庄的打面宋江陣

頂長社區的陣頭文化更是當地無人可比,流傳近一百八十年的「打面」宋江陣,白衣紅褲以及打面技術功夫代代流傳,而且是完全義務的奉獻,令人感動。

數年前的一部關於農村稻米的記錄片:讓台南縣後壁鄉隨著主角崑濱伯紅透半邊天,幾年下來也造就了臨近老聚落─菁寮的回春,在台南縣政府及媒體一路炒作下,附近相關社區聚落也逐漸被發現,更開始帶動了新一波的社區擾動。

頂長社區就位在由新營進入後壁菁寮必經道路旁的小庄頭,舊名「長短樹庄」,關於地名由來有二種說法,其一:明鄭時期移民入墾時,嘉南平野上多疏林莽原,矮樹參差,因而命名長短樹,其二:長短樹庄原名「長苑樹庄」,庄名來源尚待考究。

先民大抵來自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溯八掌溪而上來到頂長短樹庄開墾,後因墾民日多,為因應聚落的擴大,逐漸朝原聚落西南方另建新庄,並以原聚落在北稱為「頂長短樹庄」,而新建於西南的新庄則稱為「下長短樹庄」。

DSC_6804
年輕一代的打面師父正聚精會神的工作中

諸羅縣誌記載:「康熙三十六年,庄民合築長短樹陂」(周鍾瑄,1958:38)據此可見長短樹庄早在清初時期聚落發展已臻成熟,故能集庄民之力共同 築埤以解決農業灌溉用水之需求。而其居民則以蕭姓為主,居民來自泉州府安溪及晉江二縣,庄中宗廟─永安堂,主祀清水祖師,而於廟會慶典期間,由庄中男丁所 組成的「打面」宋江陣更是延續至今逾150年,也是台南縣後壁鄉地區的泰安宮下茄苳七十二路慶典的陣頭文化中,相當搶眼的隊伍。

此庄在清代屬下茄苳北保長短樹庄,日領時期行政區改制後歸屬鹽水港支廳菁寮區下所轄的下茄苳北堡長短樹庄,而於大正九年再度改制為大字之長短樹庄 (大字為行政區域之等級如同村里)、光復後將「長短樹庄」設為一村,以原庄名的前二字命名為頂長村。【部份摘錄自陳維仁先生:後壁鄉頂長(長短樹)社區簡 介】

頂長社區與大多數的農村社區有一樣的問題:農業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力的外流、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等等。只是面對如此問題他們認為,傳統陣頭 文化是凝聚社區居民最重要的資源,因為透過廟會慶典所帶回的鄉親即使是所謂資訊時代的現在,還是對農村成長的人們有著那是故鄉的認同。

而且頂長社區的陣頭文化更是當地無人可比的流傳近一百八十年的「打面」宋江陣,而且長久以來白衣紅褲更是沒有改變過,更令人感動的是連打面技術的功夫也被代代流傳下來,而且完全義務的來奉獻,那樣的感動是來自傳承與奉獻。

DSCF2445

八仙之鐵拐李

而打面其實就是在參與者臉上以水彩塗畫出角色的臉譜,這些臉撲譜圖案大抵來自於京劇的臉譜,角色分別來自三國演義、八仙及梁山泊好漢等等,而其中紅 臉鳳眼代表中忠義的關公或梁山泊的關勝,而臉如黑碳、眉心有桃則是黑旋風李逵,而一般執頭旗則為領軍之宋江,因其為書生故無打面而以素顏展現,另外有藍色 水紋則為水上飛、另臉上又烙印或「犯」、「軍」字者就是指被高俅陷害充軍的豹子頭林沖…..等等。

DSCF2401

臉有軍字者為林沖

這樣的角色扮演在一般宋江陣而言,幾乎是以梁山108好漢為主,但在筆者看過的宋江陣中以頂長社區的宋江陣中有一個即為特殊的角色,他的身份來自於 傳說故事中八仙之一的李鐵拐,此人陣中打扮即為突出,腳踏草鞋、肩背囊袋、手持棍棒,陣中行進不時自囊中取出糖果撒放供人取用,聽當地耆老說這對孩子不乖 有效,至於效果如何我也不知道。

DSCF2415

在後壁鄉的頂長社區無論是老人還是小朋友,對於這樣文化的保存是全力投入的,所以他們的宋江陣中有老中青少四代傳承,所以宋江陣這項常民生活習俗中 的陣頭文化,就這樣的被完整保存及傳承下來,所以當妳(你)下次有去無米樂的故鄉時,經過長短樹這個小庄頭時也請停下腳步來看看這個打面宋江陣的頂長社區 吧!

DSCF2397
宋江陣開館演練必供的宋江館陳列

鹽水港老醫師與老診所

這些著名的老診所,唯有楊贊勳後代楊德玄醫師仍於原址懸壺濟世,其他多已歇業,僅管如此,仍掩藏不住它們在地方醫療史上的風華及貢獻。

鹽水曾經是個繁華的城鎮,有不少名人望族,有財力培育後代學醫,另一方面,其他地區學醫歸國者也會來到鹽水開業,因此自日治時期起,不論是出身鹽水或到鹽水開業的醫師為數眾多,據文獻資料所知便有邱春木、李源(於六甲地區開設「鴻源診所」)、陳宗能、翁鐘五(耳鼻喉科)、黃吹箎(齒科)、王模(婦產科)、林清輝、陳添發、曾文貴(於下營鄉開設「文貴醫院」,建物已於2010.6.30被拆除)、莊陳氏淑女、吳塏堂、江崑霖、周登梯、黃調清、楊贊勳(公醫)、陳恆通(公醫)、葉秋源(齒科)、張榮宗(婦產科)、方逸川與方泰靈父子(芳山眼科)等等。

990815laoyiyoian-400.jpg
林清輝醫師診所,老建築現為小吃店。

2
葉秋源齒科診所位於三福路,遺孀仍居住於該地。

3
向安醫院已歇業,後代於台北開設向安婦產科,街屋前騎樓是著名豬頭飯小吃攤。

以現存老診所所在地點來看,早年診所幾乎都集中於布街(今三福路)及伽藍廟街至中街(與媽祖宮街合為今中正路前段、中段與後段)等本地最熱鬧的街道上,例如伽藍廟街的有楊贊勳及陳宗能的醫院,布街上則有陳恆通、林清輝、葉秋源、張榮宗等名醫分別開設診所,若加上市場口對面的芳山眼科,幾乎間隔數間街屋就有一家診所,離布街不遠處,還有地方名醫翁鐘五在此為人診療,可以想見當年這裡是鄰近村落的醫療重鎮。

5
贊勳醫院是目前後代仍在營業的唯一一家老診所,雖是後代執業,但地方人仍慣稱它為楊公醫診所。

4
翁鐘五醫師老宅現況。

生長於新營的知名媒體人陳浩曾經在某篇序文裡提到,小時候生病時,父親總帶他到鹽水街上一間小小日式房子裡看醫生,父親與老醫生以日語交談的情景,成為他童年特別的記憶。而昭和4年(1929)出生於台南縣下營鄉的老縣長李雅樵也在個人傳記裡寫到,戰爭時期時,有一次他耳朵長「耳疔」,到鹽水的翁鐘五醫師那治療,並將就醫證明寄到學校請假,結果因此陰錯陽差免去被日本人徵調進軍隊的命運,沒想到鹽水名醫的一紙證明單,讓他和死神擦身而過…。

6
原為陳宗能醫師診所的老街屋已是服飾店店面。

這些著名的老診所,唯有楊贊勳後代楊德玄醫師仍於原址懸壺濟世,其他多已歇業,而老診所的空間,有的如現今派出所對面的陳恆通醫院已改建為新大樓,多數居民早就遺忘這段歷史;有的仍保留街屋空間,但承租給業者做為餐飲店或服飾店的店面,例如林清輝診所、張宗能的向安醫院及陳宗能的醫院,但從現有空間來看,仍可約略看出老診所的風貌;有的則是閒置荒廢、雜草叢生,如翁鐘五醫師故宅,老樹恣意攀生高過八角樓第二進建材建成的老屋頂端,景況令人怯步;

但是僅管如此,仍然掩藏不住它們在地方醫療史上風華的一頁及貢獻。

南紙社區卸鹽台花園 獲建築園冶獎肯定

幾年前,郭崑德眼見這條貫穿整個社區中心地帶的鐵道區滿是荒煙蔓草,透過多方努力,共同整理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鐵道…

位於新營市建業路段的南紙社區,在日治時期便設有鐵道,由嘉義濱海的布袋港行經台南鹽水而進入新營,通過本段東太子宮車站(原名紙槳工廠站)後,銜接至新營火車站,將貨物轉運至縱貫鐵道,深具運輸價值。

990730jianzhuyuian-400.jpg
南紙社區將廢棄鐵道變成後花園。

另一方面,昭和14年(1939)此地便建有「鹽水港紙漿株式會社」(台灣紙業公司前身),早期里民幾乎均賴以為生,僅三成多農業人口,終戰之後,於民國44年與美國合作,整合五分的糖鐵及七分的縱貫鐵道系統,建立了獨特的「鹽運聯合轉運台」,使它具備鹽鐵、糖鐵及縱貫鐵三鐵共構轉運模式,同時可載運紙廠的紙槳、蔗糖、粗鹽,並兼具載客等多重功能,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然而隨著時代演變,產業沒落,其運輸價值喪失,閒置的鐵道空間遂逐漸雜草叢生、成為社區裡髒亂點與安全的死角。

2
生態池。

幾年前,在台化公司擔任工程師的郭崑德眼見這一條貫穿整個社區中心地帶的鐵道區滿是荒煙蔓草,幾乎沒有人敢走到裡面來,深切影響了社區的發展,於是便透過公所及民意代表等多方協助,順利取得台糖公司同意,另一方面更爭取公部門補助經費,決定將這條長達一公里長、寬約50米的雜亂地做整理。

輔導社區改造的李坤昇建築師表示,由於空間範圍太大,光是整地就花掉三分之二的經費,因此一開始是建議社區選定關鍵地段先做營造,但擔任社區協會理事長的郭崑德很有魄力,決心克服萬難一次就做全面性整頓,於是後來以公園搭配菜園的方式,約開放一半土地讓居民認養,自行種植蔬菜或水果並做維護,其他空間則種植樹木、花草,並打造一座生態池成社區公園景觀,最後仍然超支10萬元,則由郭崑德及社區幹部們自掏腰包補齊,大夥可謂出錢出力、不遺餘力。

3
郭崑德理事長(左)與李坤昇建築師討論空間營造規畫。

協會常務監事郭文東也補充說明,因範圍很廣,後續的維護需許多人力的配合,因此社區組織了39位志工,由理事長夫人郭吳玉梅領頭,大家經常來除草及修整,連一位80幾歲的阿嬤也精神抖擻加入,可以說居民都對這塊土地投入了不少感情與心力。

4
每年於端午節舉辦陸上龍舟賽,熱鬧又有趣。

如今,社造的辛勞化成美麗的成果,卸鹽台花園不僅成居民常來的休憩場所,也是社區藝文活動空間,去年端午節首創的陸上龍舟賽,具創意又有趣,一炮而紅,今年連其他地區都組隊來參加,場面很熱鬧。郭崑德欣慰地說,得獎對社區而言是肯定也是鼓勵,但未來仍有許多細部極待整建,期望有關部會能繼續給予支持,讓所居住的地方成為一個美麗的、有力量的城市。

老牛的故事

老牛代表的勤奮認真精神,在農村延續,觸發台南縣長蘇煥智於酪農之鄉柳營地區,設置全台首創的老耕牛安養中心「老牛的家」,已有四頭牛進駐。

台南縣有兩隻很有名的牛,一隻是土溝的水牛,另一隻是《無米樂》紀錄片裡文林伯牽的牛,雖然這兩隻牛現在都已不在了,但是牠們所代表的勤奮認真精神,仍然在土溝及菁寮等農村裡延續,也觸發台南縣長蘇煥智於酪農之鄉柳營地區,設置全台首創的老耕牛安養中心「老牛的家」,地點位於近兩年縣內熱門觀光景點德元埤荷蘭村旁。

990726niouhiyohup-450.jpg
主人梁平還沒來探望「牛牛」前,牠總是神情落寞地站著,一雙牛眼望著每一位靠近的遊客,好像在找尋主人。

「老牛的家」5月1日才開幕,營運至今已有4頭牛進駐,正好為兩隻黃牛、兩隻水牛的組合,而7月1日由雲林縣斗六市老農民梁平手中接來安養的老水牛「牛牛」,由於離別時的場面感人,人牛感情深厚,引起各電視及平面媒體大篇幅持續追蹤報導,成為近日園區最受矚目的一頭牛。

「牛牛」被梁平飼養了21年來,第一次和主人分別,因此初到「老牛的家」的前幾天都不吃管理員割好的「便草」,只有在放牧時會主動吃少許的草,但不時兩眼茫然望向遠方,看起來神情落寞、若有所思,而且只要有遊客靠近,牠必會抬起頭來用牛眼到處瞧,好像在找尋主人。

7月6日這天早上,管理員李正堂主動要拿甘蔗葉餵牠,「牛牛」還因此鬧牛脾氣,一面以牛角對他步步進逼,一面發出吼聲,令人覺得很擔心。

2梁平一來還沒進牛棚就�了
老農梁平一到「老牛的家」,還沒進牛棚就哭得老淚縱橫。

由於電視新聞後續又報導了老牛不進食的消息,加上連日來思念老牛,梁平夫婦終於決定7月6日從雲林搭火車到新營,再由台南縣政府農業處人員陪同來到柳營,首度探望心愛的「牛

梁平一到「老牛的家」腳還沒走近牛棚,眼淚便禁不住流下來,現場的媒體朋友、工作人員及蘇縣長都覺得很不捨,在經過一番安撫後,梁平心情稍為恢復平靜,進一步來到牛棚裡和「牛牛」親密互動,不時拍拍「牛牛」的背,輕撫牛頭,安撫牠的情緒問說:「你過得好嗎?有乖乖無?」,

知道老牛不進食,接著主動牽牠到牛棚旁的草地走走,這時「牛牛」也開始吃草,而由於天氣炎熱,本來要讓「牛牛」進草地的水塘洗泥水浴,卻因水溫過高讓牛牛不敢進入,於是回到牛棚裡便拿著水管幫「牛牛」沖水消暑,然後理了一捆新割的「甘蔗葉」直立於「牛牛」面前,牠也隨即一口一口主動進食,變成很有精神的模樣,令管理員覺得相當驚奇!

老農梁平看到這一幕也開心地笑了,看到「牛牛」願意進食,心裡不再忐忑不安。他說這裡環境很好,還有專人照顧,很放心把老牛託付於此,也特別向大家致謝。

牛」。

3安撫
梁平來到牛棚裡,不時拍拍「牛牛」的背,輕撫牛頭,安撫牠的情緒,問說:「你過得好嗎?有乖乖無?」

4帶去吃草
梁平主動牽老牛到旁邊的草地走走,「牛牛」也開始吃草。

5沖水
幫「牛牛」沖水消暑。

6進食
將新割的「甘蔗葉」直立於「牛牛」面前,牠也主動進食,梁平看到這一幕也覺得放心了。

負責照料的蔡鐵泉、林新財及李正堂等管理人員說,在主人探視「牛牛」過後,能夠幫助牠更快適應新環境,後續將盡力妥善照料老牛,讓這群老牛能安養天年…,而這段人牛的深情互動,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動容!

319旅行事誌-林雹古厝

清理綠化後的古厝沒有佔滿空間的電腦輸出圖樣,更沒有古厝的解說高手,古厝自然融入社區文化景觀中,清淨地、安靜地等待一天天的衰落……。

990712hioountitled-450.jpg

首次拜訪台南山上鄉「林雹古厝」是在2006年的年底,正是履行台灣319鄉鎮計畫的高峰期,當時候的古厝殘破雜亂,雖可從屋構形體理解古厝的建築特性,但落差的心情,一直提不起「勁」書寫。

這次在完成「台南水道水源地」紀錄後,順道折返到山上村聚落走走,有點像拜訪老朋友的心情,轉進去「林雹古厝」看看現今的模樣。古厝依舊安然存在,景況令人欣喜;去年(2009)山上社區發展協會利用社區改造的機會,取得古厝各所權人的同意,進行清理與綠美化工作,讓荒廢的古厝,恢復簡潔的生機。

每一幢古厝的發跡過程,多少都有一些軼聞,「林雹古厝」的傳說當然也充滿無比趣味,當地留有「有錢雹叔公,無錢落仔雹」的諺語,見證了林雹從窮困到致富的人間冷暖。

若從洗石子裝飾工法軒亭立柱柱式幕府風格的脊頭簷線推敲,興建年代可能在1930年中期,格局為傳統三合院,正廳前設置氣派的「軒亭」,裝飾充滿官府式樣,不是坐擁百甲的鉅富仕紳,就是擔任過「保正」(村長)的職務,用以彰顯在地方上的社經地位。

image
2009年12月社區環境改造整理後 (右護龍山牆脊頭以對稱說螺旋迴紋裝飾極具特色)

「林雹古厝」順勢建於小坡地之上,位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正廳採穿斗式屋架正身面寬為五開間左右護龍三開間,宅邸受限於地形,基地面積並不寬闊。林雹古厝外飾以洗石子為主,整體色澤趨近平光淺綠,為日治「國防色」的代表,左右護龍山牆脊頭以洗石子對稱螺旋迴紋裝飾,側簷口向內各斜凹45度,上塑以細小球體構成鏡面圖飾,山牆色澤因歲月風化更顯溫潤,極具特色。

「林雹古厝」正廳設「軒亭」採四披水的鬼瓦屋頂,與傳統正廳傳統紅瓦屋頂迥異立柱柱頭上彎拱與角錐型式據說與台南州廳長官官舍的迴廊柱式相仿,成為喜歡傳統建築人士探索的焦點。正廳山牆馬背則仿日本幕府脊線風格,大尺寸的門楣雨遮,窗台封簷板顯露富豪的氣勢。

正廳採三關六開門門樑上以「林」字窗櫺台度下以鑲畫手法的洗石子工法,精緻細膩與左右護龍墀頭上花草相呼應,均具見匠師在設計與施工的巧思。

清理綠化後的古厝沒有佔滿空間的電腦輸出圖樣,更沒有古厝的解說高手,古厝自然融入社區文化景觀中,清淨地、安靜地等待一天天的衰落……。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山上國小鄉土踏查-林雹古厝
安定美學工作站-林雹古厝
山上社區發展協會林雹古厝

南瀛鹽景(2)需要珍藏的鹽業記憶

那向遠方延伸、整齊劃一的身影,給這遼闊的大地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孤寂的圖案。這個時候正當午後,陽光非常強烈,下鹽田去觸摸雪白的結晶。

編按:本文為「南瀛鹽景」文章(2), 閱讀(1)請點選這裡

在台區西方,許老師特別帶我們去看一排只剩磚欄的集滷池,旁邊有一座小抽水站,裡面已經空空如也,但馬達的基座洞仍在。這一條由寬變窄的筆直道路一直通到西邊潟湖的海堤,路的一側有一排整齊的電線桿,這些電線桿原來都是為了輸送提供這些抽水馬達的電力所架設的。

那向遠方延伸、整齊劃一的身影,給這遼闊的大地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孤寂的圖案。這個時候正當午後,陽光非常強烈,但是大家都興緻勃勃的隨老師四處走動、張望,還下鹽田去觸摸雪白的結晶。

IMG_8680

運鹽交通的變化

日據時代為了將收集各鹽田曬好的鹽,還從七股到馬沙溝建造了三條縱貫南北的運鹽鐵道幹線,貫穿這一帶的鹽田,可以想見當時產鹽的盛況。這三條窄軌的鐵路行駛的都是五分車,分別稱為西幹線、中幹線和東幹線。後來卡車取代了火車,這些火車就功成身退了。

滄海桑田,經過歲月的洗禮,當時的鐵路路基都已經不見了,不過機車車頭還保留了一個,放在七股鹽埕的鹽場辦公室外供人瞻仰,許老師說還有另一部放在鹽山博物館,我們沒有去看。

另外許老師還帶我們穿過鹽埕鹽工宿舍後面的一片荒煙蔓草,去看一個歷史建築,那是建於民國44年的一個機車庫,原是當時火車機車保養修復的地方。

機車庫門面上的題字居然還是名書法家朱玖瑩所題的,彌足珍貴。雖然外表殘破,但內部的檜木屋樑倒還完整、堅固得很,許老師說希望當局能善加維護,不要像蕭壟糖廠一樣,屋樑、屋頂被人家拆走了一大片。這個車庫也是鐵路中幹線的南方終點,中幹線由此向北,一路都沒有彎曲,可以一直通到馬沙溝的鹽場場務所前。

在鹽埕鹽場辦公室西側有一個莫名奇妙的水泥池子,旁邊還建了兩道有斜坡的平行水泥台,許老師說他本來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後來才得知,這是改採機器採鹽後,運鹽卡車的「洗車池」。

運鹽車出任務回來一定滿身泥巴,要開進車庫前得先在這裡清洗一番。水泥池乃是儲水池,斜坡是要讓卡車開上去後,可以從下面清洗底盤。許老師說,這個毫無特色的建物,居然還能保存到現在而沒有被拆掉,成為時代的一個見證,他覺得很意外。我想可能它所在的位置較偏僻,同時這個建物的水泥也太厚了,輕易動彈不得之故吧!

自從鹽場廢棄後,許多原來的設施已經逐日消失,例如大寮大排水往頂山的路口處的一個抽水站,許老師說他上次來看時,還有碩果僅存的一部抽水機,這次來時已經沒有了,可能是在最近才被拆掉的,原來的板架上還留有剝蝕的鐵屑呢!

檢視逐漸消失的遺跡

還有西濱快速公路旁,原可看見一個廢棄的「槍樓」,那是從前鹽警戍守的崗哨,用來防範百姓「偷擔鹽」的,但經過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等的重創後,逐年崩損,如今已經完全倒塌,只剩下地基而已。這些過往的歷史陳跡,正一個個逐漸從這片土地上消失煙滅,真叫人不勝唏噓!

不過也有一些目前還建在的,青鯤鯓南面有一個2號抽水站,有全台唯一用澎湖的玄武岩與珊瑚礁建成的水門。從那粗大的水管和內部機房機組的標示,可以想見抽水馬達馬力的強大。整個區域已被政府列為歷史建築,我們在四周遊走一番,真的可以感受那份滄桑之美,但卻不敢在內部多做勾留,因為整個建築已經是座危樓,似乎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另外在青鯤鯓西南航道南側也有一個抽水站和水閘,也被列入歷史建築,爬上挑高的閘門台,視野很廣,在接近黃昏的斜陽中,景致美得炫人。這裡大車很不易到達,感謝開車的劉司機,克服許多艱險,載大伙來回。

另外今天也走了許多如今只剩遺址的地方,由青鯤鯓進入大潭寮之前,路的南側有個廢棄的「地磅」,是原來運鹽車進入這一帶鹽場時必經的關卡。

後面原有一個鹽警中隊駐紮,房舍地基猶在。後港國中東側一片濃密的樹林,日據時代原有一個台灣鹽警大隊的本部,當時殖民政府有意將此地設為一個大規模的警政中心,所以道路開闢得很廣闊。不過當時的房舍已經完全拆光,現在是密林叢生加上荒煙漫草。現在的後港派出所後方有一棟日式宿舍,也是當年的鹽警用的,政府擬將之拆除,經文史人士力爭,目前還保留。

IMG_8738
廢棄的「槍樓」(上)與地磅(下)
IMG_8783

在地磅對面又有一片茂密的叢林,早先是個酒家,後來做為鹽警訓練中心的宿舍,叫「自強村」,如今也都片瓦無存,附近的「五棟寮」也和鹽業有關。

還有一個動人心魄的景觀,就是位於青鯤鯓北面的「扇形鹽場」。這裡屬於第一工區。站在北航道上的拱橋-鹽豐橋端向西北方向望去,一大片的鹽田,從結晶池、小蒸發池到大蒸發池以及鹽滷溝都從鹽豐橋頭起,由內而外呈扇形圓弧分布,非常特殊,美麗極了。

不過這一區鹽田和其他各區隔離,產鹽、收鹽都獨自作業,花最多的經費,運作時間卻最短,從66年建造到76年停產,只有10年壽命。橋頭上風很大,連站立都有點困難,但大家都捨不得離去。後來車子還沿著鹽田南側一路走到盡頭的鎮海將軍廟,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看見整個鹽田結構。

當年那些辛苦的鹽工所住的宿舍很多都已經拆遷或改建,目前仍維持原貌的大概就是台區。原來台區之名是台灣鹽業產製區的簡稱,以南聖宮為中心,鹽工住家向南北兩側延伸,廟北方62戶,南方24戶,格局很像眷村。由於這裡風大,居民黃昏時到廟前活動都包頭包手的,彷彿還在鹽田工作,許老師說,如果黃昏時來這裡,可以強烈感受到鹽村的風情。

還有很令我感到意外的,位於台區門戶的「新山仔寮」竟然曾是七股最繁華的地區,因為這裡有鹽場高官的官邸,是顯貴們的生活圈,當年有澡堂、活動中心,甚至有一家酒家。東邊的八棟寮,也是從前的鹽工宿舍,但如今只剩三棟,住戶只有4戶。

台鹽不產鹽後開始轉型經營,現在把許多地方都逐漸蛻變成觀光區,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鹽山。但裡面除了有一座地標性的鹽山供遊客攀爬,和一座「不沉之海」的鹽浴池可讓遊客體驗浮力,算是和鹽業有關之外,攤販、遊園車、嘟嘟小火車都和一般遊樂場沒有兩樣,連後面的十棟寮也轉型為樂活村了。

還好,在鹽山東側還保留了兩座高大的洗鹽塔,在機器採收後,含有泥土雜質的粗鹽就在這裡用飽和的滷水洗滌,不過這兩座已經銹蝕斑斑的高塔沒有任何指示和說明,一般遊客也是不會去看的,恐怕不久也會面臨拆除的命運。

其次,位於鹽埕的七股鹽場辦公處還留著原來日式建築,圍牆外的高大椰子樹顯現了當年日本官衙的氣勢。對面招待所改成民宿,附近新設立的七股鹽田旅遊服務中心,鹽光基金會正將其旁沒有拆除完的鹽工宿舍規劃成咖啡民宿「鹽田寒舍」,今年暑假就會開張。

再就是井仔腳的瀨東鹽場,把舊有鹽田佈置成瓦盤田體驗區,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一些鹽田文化,也引來了不少觀光客。不過曾經喧騰一時、可以媲美黑面琵鷺的黑腹燕鷗,在曝光後大量人潮湧入,卻使得這種萬鳥翔集的自然奇觀消失了,真是遺憾!今天這趟行程就在井仔腳的夕陽餘暉中劃下句點,主辦單位還讓大家人手一袋台灣鹽帶回家做紀念品,真是窩心之至。

IMG_8800

後記─歷史需要好好收藏

歷史的腳步是不會停留,也不會回頭的,過去的會逐漸過去,甚至逐漸消失。台鹽的轉型也是勢在必行,我們也不必有太多的遺憾和感嘆,但願未來的台鹽走得更穩健、更成功。而那份屬於歷史的,我很感謝像許老師一樣的有心人士幫我們記錄下來、保留下來。

聽老師說他們已經完成了一本「南瀛鹽景」的書,裡面有上千張的鹽景照片,其中有許多現在已經消失,再也看不到的,幸好有早一步拍照保留下來。我想如果這本書開賣了,我一定要去買一本來珍藏。

還有應該記上一筆的是,在從青鯤鯓到井仔腳的路上,聽到為「南瀛鹽景」拍攝5000多張照片的王素滿小姐,講她拍攝這些照片的心路歷程,令我非常感動。她接到這個任務之時,恰逢母親過世,痛不欲生。但藉著幾個月每天早出晚歸為鹽場留影,不但逐漸走出傷痛,還深深迷上了這鹽場的美景。她連在88水災時也外出取景,歷盡劫難,差點殉職。光憑這一點,這本「南瀛鹽景」就有珍藏的理由。

今天的行程真是太豐富了,收穫也太豐碩了,許老師說,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很可能不久就會消失,將來可能再也見不到,所以今天的行腳真是太珍貴了,尤其有許老師詳盡的解說,真叫人感激不盡。謹將記憶所及、印象較深的記錄下來,其實還有許多東西沒有寫到,而所寫的或許有錯落也不一定,不過這是自己最真實的一份心得,謹記如上。

IMG_8723
值得紀念的歷史之旅。

文貴醫院之塵埃落定─拆除側記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

編按:近日文貴醫院拆除,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作者整理一年來大事記(列表於文末),期盼新聞過後,大家仍能繼續討論文化資產保存議題。文中藍色字體均可點閱更多圖文,請大家多多使用。

990714shihpihdsc5980-500.jpg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三)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且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長葉澤山的見證下、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升空之後..,進行拆除。而當怪手從左外牆側向施力,屋頂塌陷所有一切堅固的事物,瞬間分崩離析….

下營「文貴醫院」的失落,將對台灣各地陷入爭議的文化資產或歷史建築,帶來負向的影響,甚至會引發仿同效應。未來對在地「文史工作室」商借地方上傳統建築(古厝),作為歷史的展覽場域,將更形艱困,因為此次提報暫定古蹟保護是由使用「文貴醫院」的「利益關係人」,而引發糾紛

這也是首宗主管文資機關首長「監督」下公然被拆除(所謂的保留部分秀面)的歷史建築;主管的單位無「法」可管,社會大眾關心但束手無策,更無法置喙。

「文貴醫院」最終遭致拆除,各方(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文貴仙的二房後代、玄天上帝廟方、台南縣政府)均有不同的見解與堅持,僅就這段期間所見所聞的側記,依事件時程彙整事件一覽表,提供給大家對照閱讀,或有助於理解事件全貌。(詳見本文附錄)

「文貴醫院」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被拆除的歷史建築。而「文貴醫院」留下的地基空缺,可以用水泥填平,但歷史卻無法覆蓋。我們總不能把心思一直停留在拆除的斷垣殘壁中,當勇於反省過去錯失的「應然」(應該怎麼做)與「實然」(實際發生的事)。

文貴醫院事件中的各方狀況

「文貴醫院」為日治時期下營首家公醫院,是曾文貴(1896-1974)赴日留學返台後在下營設立,建成於昭和3年(1928年),見證地方醫療的發展。

「文貴醫院」為三開間街屋建築,磚木主結構,騎樓承重橫樑採鋼筋混凝土,明間橫樑上塑「文貴醫院」,左右塑主診科別正面頂樓弧形山牆上施勳章、花籃卷草圖飾窗戶為長條窗,窗樘上方以拱心石裝飾。而廊柱則仿「愛奧尼克」柱式窩卷的形樣,屋頂為二披水傳統紅瓦,左右採傳統木形馬背,饒富中西融合趣味。「文貴醫院」在地方文史、建築特色均具指標意義與保存價值。

不過,下營街坊民眾與上帝廟信徒們(其實全台皆然)對於「古蹟」或「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意涵,了解並不多。在詢問的過程,最常被揶揄:那樣也可以當「古蹟」喔?才80年而已。直指哪裡也有百年的房子,比文貴醫院「閣卡讚」!

下營鄉舊稱「海墘營」,歷史悠久的「北極殿玄天上帝廟」更是鄉民的信仰中心,傳襲下營鄉姜、林、陳、曾、沈、洪等六大姓共治,成立六姓財產管理會,推選委員管理廟務。

對於「海墘營文史工作室」逕自提報縣府「暫定古蹟」的做法,廟方管理委員會一直無法釋懷,在對立下的意氣用事做出:「我一定拆給你看」的決定,而且廟方最高權力機構-「信徒表代會」又全數通過拆除的決議作為後盾廟方的管理委員們自是有恃無恐,更有得理不饒人的霸氣。

地方的經營著重「人情世故」,文史工作者亦然。尋訪「上帝廟」廟口一帶店家,察覺「文貴仙」雖曾是公醫又連續擔任15年下營鄉代表會主席,卻沒有感受到人孚眾望,附近商家對「文貴醫院」其實並沒有太多情感(有些懷念的語彙是文史工作者的情感想像)。這或許可以解讀庶民階級對社會「菁英」(仕紳)的疏離感,而有媒體報導眾多地方民眾極力爭取保留的說法,個人充滿困惑。

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成立已有13年,組織活力創意與文化深度具足。這次以「利害關係人」的角色(期間正以文貴醫院為主題執行文化處社造計畫案),向縣府緊急提報「文貴醫院」為「暫定古蹟」又未與所有權人溝通,係造成「企圖霸佔廟產」的導火線,也就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

而「創意行動」被誤解成「文化流氓」;住在玄德街後的一位老人家,很不習慣平靜的生活被干擾,很有感觸地說:「社會這樣亂,就是冊愈讀愈多逐愈亂,做代誌就是愛帶一堆少年郎做夥,親像流氓同款!」(老人家對南藝大創藝營造公社的創意,認為是侵犯

DSC_6512
拆除現場的天帝廟委員與信徒代表,右下方為主張拆除的洪福成委員

關於公共利益的討論

什麼是「公共利益」,這是最近被廣泛討論的議題,尤其是政府以「重大經濟建設」為名對農地公告徵收,強力而有效率(如竹南大埔、中科二林相思寮)。社會大眾極度關心農友們私有財產(農地與房舍)被逕自徵收的不合理價格與有堅決不願意放棄農作生活的農友,對徵收單位的抗爭。

但在「文貴醫院」事件,土地與建物的擁有者玄天上帝廟方,購地後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提報為「暫定古蹟」,由縣政府核定為「歷史建築」(也一樣強力又有效率),可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焦點卻放在公共利益-「保護文化資產」上,而不是關懷廟方在權益上可能的損失,更遑論探究政府為何公部門可以逕自審議公告為「歷史建築」。這種「類比思考」或許有誤,但「公共利益」確實需要我們更多的討論與定義!

而公部門面對緊急事件的處置總是「放屁安狗心」;文化處官員眼見事件,無力回天,就對外聲明會妥善保存「文貴醫院」立面裝飾,拆除結果卻是盡成瓦礫。

因為要完成保存「山牆」「柱式」、「彩磁」等物件,最好採切割而非震動式,而且須搭鷹架與吊掛機具才能克服,但縣政府並未事先聯繫與協調施工單位,而廟方發包拆除與清運三萬五千元,額外的切割、吊掛費用(初估5萬元),文化處又從何提撥?加上廟方置身事外的消極態度(堅持無論如何當天要拆除與清理完畢),片甲不留是最不傷腦筋的辦法。

最近「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正如火如荼展開,歷屆球賽均有裁判誤判的情況,這屆也已出現多次,面對外部指責的「世界足球總會」回答說:「誤判,也是球賽的一部份!」對我而言,是多麼經典。而所有在「文貴醫院」拆除事件過程中的支持與反對的作為、紀錄與評判,不論創意的發聲或是沉默不語的,無關正確與否,終是屬於「文貴醫院」塵埃落定的歷史;就像似世足賽「誤判」般的殘酷,無法再重新比賽一次!

下營「文貴醫院」拆除事件一覽表:

日期 事件原由 海墘營工作室/曾家後代 上帝廟廟方 縣政府/文化處
2009.1. 活化文貴醫院 海墘營透過奇美醫院公關室主任吳政隆與「文貴仙」台北後代取得商借同意推動「社造創新圓夢計畫案」
2009.4.12 「文貴仙」訪談與授權 利用返鄉掃墓首次與「文貴仙」五位子女會面並進行訪談
2009.6 廟方接洽土地()買賣 曾家後代告知海墘營與廟方有買賣的計畫在進行中… 購地蓋香客大樓為上帝廟整體發展計畫
2009.9.14 廟方交付五十萬訂金 海墘營轉向廟方商借繼續延續使用以繼續推動方案 廟方姜主委同意借用,要求租借書面資料並向委員會說明 10/10開展11/7文貴仙故事演出
2009.9. 海墘營邀約廟方展前說明會 邀約廟方管委會、六姓代表主席,展現誠意說明展出內容與期待 無人出席
2009.10.10 文貴醫院再展風華」開展 獲得外界熱烈迴響,開始凝聚「保留」文貴醫院的共識,已有嗅出廟方「傾拆」的可能 僅極為少數人以個人名義前往觀展 再造海墘風華首部曲-啟動鯨魚的夢想
2009.11.14 廟方委員提出去除醫院「花壇」事宜 出席廟方委員會提出文貴醫院未來使用規劃構想與爭取保留的機會,並願以「補差價」方式取得保留文貴醫院 廟方與曾家後代交易有「保留」「不保留」文貴醫院兩種價格,曾家以「不保留」交易。姜主委同意讓海墘營提未來文貴醫院的構想案。
2009.11.26 完成交易 海墘營成員商議對策召集人吳政隆(以拖待變,以時間換取空間) 交付尾款,總金額千餘萬,據廟方稱每坪以七萬元成交
2009.11.29 廟方委員準備提案拆除 姜主委告知委員會提案通過機率極高,要有搬遷準備洪福成委員強力主張拆除,委員間已逐漸形成共識
2009.11.30 緊急協調 下營子弟南藝大曾旭正教授緊急協調洪福成委員無功而返(採取申請暫定古蹟之緊急措施 拆除文貴醫院主張不變 縣政府文化處受理
2009.12.1 開始募款 海墘營召開募款記者會(單純依11/14構想進行勸募) 意外刺激廟方,誤以為以差價就可取得文貴醫院使用權
2009.12.2 暫定古蹟與撤展 海墘營表達無奈與不捨希望可以爭取多一些時間溝通對話。廟方要求海墘營撤展(撤離文貴醫院)。 廟方收到「暫定古蹟」公文。廟方極度憤怒並表示無法接受,拆除立場堅定。 「暫定古蹟」公文送抵,文化處處長葉澤山受訪表達拆除文貴醫院有違法之虞
2009.12.3 對話窗口異動 海墘營後續則改由總幹事鄭慶凰(尋祕桑田負責人)接手。 廟方姜主委被迫辭職由楊丁福副主委接任(廟方不滿海墘營提報古蹟未告知)
2009.12.8 上帝廟信徒代表大會 被指與曾家聯合詐騙,意圖侵占廟產。(副縣長顏純左曾為海墘營理事長)且戰且走立場,尋求動之以情,緩拆不急拆。 六姓代表主席與信徒出席率9成全數通過拆除文貴醫院。並譴責海墘營文史工作室。(當日主席曾進發) 下營子弟副縣長顏純左親自出席說明企圖化解誤會
2009.12.11 縣長斡旋 海墘營對廟方表達溝通不良的歉意。積極尋求在上帝廟附近購地,並取得廟方理解。 主委楊丁福、主拆委員洪福成與六姓代表願再召開信徒大會提供土地遷移保存(縣府負責遷移)廟方在市區以廣播車與文宣強烈表達達廟方立場。 縣長蘇煥智、鄉長陳文珍、文化處長葉澤山出面協調達成文貴醫院與日式木造宿舍文資審查分開處理。向北遷移保存的建議獲得採納。
2009.12.18 通過歷史建築 搶救策略初步奏效但往後與廟方均無法達成有效協調 「歷史建築」為拆除埋下伏筆。「古蹟」、「歷史建築」法律位階與細則不同。廟方對文貴醫院已經有處理基調。 8位委員現場勘查後即召開審議決議通過文貴醫院為歷史建築(日式木造宿舍未通過)
2010.6.22 拆除爭議再起 購地進度受挫,且遷移距離1.5公里技術上有困難。對外尋求媒體、文史人士、網路串聯支援,但希望各界給廟方「鼓勵」而非「壓力」。 委員會發文要求縣府月底遷移至下營國小後方的廟產(距1.5公里),否則於30日八點拆除。(並再一次出動宣傳車與廣播帶) 葉澤山出席委員會見大勢已去,會後表示保留部分構件與泥塑
2010.6.29 飛吧!文貴醫院縣長緊急出面協調 凌晨南藝大「創意營造公社」與海墘營仿電影「天外奇蹟」情節以氣球飛揚,期待以創意喚醒下營民眾公民意識,創造奇蹟 廟方因未獲告知活動,創意動作再一次激怒主拆的委員強烈表達抗議,更堅決一定要拆除。拆除進入倒數計時。 部分電視、平面媒體無法全盤說明,斷章取義。縣長再一次緊急出面無效,縣府立場已退縮至保存構件。
2010.6.30 塵埃落定分崩離析 南藝大「創意營造公社」與海墘營再次以實際行動到場表達對歷史建築的關心-「華麗的告別 廟方委員、六姓代表主席均到場坐鎮,宣示廟方立場。拆除承包工程車輪胎爆胎延遲至9點才陸續抵達。11點26分怪手扯下有線電視電纜後,28分從左外側屋頂怪手作業屋頂陷落,作業迅速,下午3點已夷為平地,進入地面清理。 文化處葉澤山蒞現場協調拆除作業(科員全程參與)由於沒有前置準備(施工方式、費用提撥)致使連構件均無法完整留存。(完全沒有處理經驗)
2010.7.1 地基空缺可以填補,但記憶無法抹除 遺憾與無奈(這美好的一仗已打過)進入沉澱反省期 廟方計畫拆除位置的地面先填平,短期內先當停車場。進入歷史解釋期。 新聞熱點已過,進入政治檢討期。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灣大百科全書-下營文貴醫院
文貴醫院-片甲不留。(YouTube)
公視新聞網-守護老建築
台南縣政府文化處-下營文貴醫院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再見了!文貴醫院

近百位青年拿著載滿祝福的氣球,彷彿一場華麗的嘉年華會,一同走到下營上帝廟前,誠心向玄天上帝祈禱,期盼台灣不會再有一個文貴醫院出現,期盼共同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大家,能站出來,守護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

990701zaijianwunguei-300.jpg
文貴醫院拆除前刻(蔡佳吟攝)

已有80年歷史的文貴醫院,自去年上帝廟購買、登入歷史建築後,不斷引起各界關注與爭議,可惜在文化資產保存條例中,僅古蹟具有法律約束,對於登錄歷史建物,未規定地主不能拆除,相關單位僅有獎助辦法,無權介入地主任何修繕與拆除動作。

站在中立角度觀看文貴醫院事件,不論廟方或在地文史工作室,都沒對與錯,只是各有不同立場與難處罷了!但也不禁讓人反思,台灣人對自我在地文化的認同度到底有多少?若文化資產是無價的,為何拆除行動至今仍未間斷。

image003
一早青年朋友們,齊聚武承恩公園,準備展開天外奇蹟式的祝福行動(蔡佳吟攝)

讓我們為文貴醫院做最後一件事吧!

2010年6月30日上午7點,由台南藝術大學研究生李安慈、王鼎元帶領創藝營造公社成員,以及各界關注文化資產的朋友們,齊聚台南縣下營鄉武承恩公園,人手中拿著繽紛的祝福氣球,準備為文貴醫院做最後一件事情。這不是一場抗議與反對的抗爭集會,而是大家準備為即將拆除的文貴醫院,舉辦一場豪華的祝福行動。

image005
青年們站在廟前,誠心祈禱玄天上帝能保佑台灣在地文化,能受大家重視。(蔡佳吟攝)

8點,近百位青年拿著載滿祝福的氣球,彷彿一場華麗的嘉年華會,一同走到下營上帝廟前,誠心向玄天上帝祈禱,期盼台灣不會再有一個文貴醫院出現,期盼共同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大家,能站出來,守護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為台灣在地歷史文化盡心。

image007
居民與學生一旁觀看、欣賞文貴醫院最後模樣。(蔡佳吟攝)

近日來,廟方承受各界言論壓力之下,看到近百位青年手持氣球走入文貴醫院旁,深怕青年們將會有激烈的反抗行動,耐不住破口大罵,藉此宣洩長期壓力。我們的行動,並無責怪廟方拆除用意,而是用一種疼惜的心,好好陪伴我們的朋友-文貴醫院共同走入歷史的最後一刻。

image009
學生與居民們帶著不捨的心情,與文貴醫院告別。(蔡佳吟攝)

一早文化處長與承包商現場協調下,同意小心拆除,將文貴醫院立面完整保留,交由縣府單位保管。9點,上帝廟廣播請鄉親共同觀看文貴醫院拆除,在播放文貴醫院與在地情感歷程的聲音下,廟方簡單的動土祭拜儀式後,工人動手敲下醫院牆面時刻,兩百顆氣球,在青年們與在地居民不捨的淚水陪伴下,帶著祝福飛上天空。

image011
怪手開挖,文貴醫院正式走入歷史。(小張攝)

為保留完整建築立面,拆除行動直到中午,怪手開進巷內,屋內陳年的歷史記憶與灰塵,隨著開挖的那一刻,正式走入歷史,再見了!文貴醫院。

image014
(陳瑩如攝)

(作者就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