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條例與部落生活的法令衝突(3)永久屋申請的慈濟條款?

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新增條款,政府說是協助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放寬條款」,為何變成是屏東災區部落申請永久屋的阻礙?而「部落生活」與「慈濟條款」產生的衝突,未來要如何解決,族人們正與律師群商討如何與政府對話。

編按:5月19日,由「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邀請法律界關注八八風災後關心重建特別條例的律師群,共同協助屏東災區解決申請上的法律衝突,本文為當日系列報導之(3),

閱讀系列(1) 請點選這裡。

閱讀系列(2) 請點選這裡。

990527-gukyrdytu-450.jpg
淹沒在土石流中的好茶村魯凱族人,受到「慈濟條款」的影響,而無法通過申請永久屋的族人,面臨了不知道未來要住在哪裡的無奈。

前言

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新增條款,政府說是協助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放寬條款」,為何變成是屏東災區部落申請永久屋的阻礙?而「部落生活」與「慈濟條款」產生的衝突,未來要如何解決,族人們正與律師群努力商討中如何與政府對話。

對於政策與部落生活衝突的問題,賴中強律師表示,目前政府的法律制定上,還有很多模糊的空間,還可以繼續跟政府溝通。並且也提到政府另一個不合理的規定──政府若是要求災民一定要有所有權才能申請永久屋的話,目前重建條例裡並沒有提到一定要有所有權,只要災民是居住者,就可以申請。

而對於5月19日部落災民提到的個別問題,也都很重要。因為目前內政部重建住宅分配辦法,不是立法院訂的,是內政部訂的,但是內政部訂的這個辦法跟立法院定的法律是有衝突的。

政府內部在制定法律上就已經產生衝突,又如何將「有衝突的法律」在生活價值觀不同的原住民部落中解套?部落災民申請永久屋的受限,除了在資格認定上的受限,另一個更深的影響層面又是什麼?以下是5月19日當天災民提出的相關整裡報導。

一、新條款的新限制

屏東八八災區申請戶權力所受限的影響,在排灣族以及魯凱族部落普遍著都有同樣的問題。

大社村的遷建委員洪麗菁表示,回到較大的問題,目前部落災民面對在外地貸款購屋,以及夫妻不能個別申請永久屋的狀況都是最新辦法提出時,才發生的問題。

她說,「在這邊也很抱歉講這麼重的話,其實這些都是『慈濟條款』」。對於蓋房子的間數部分,展望會一直是很願意幫我們蓋,目的也是希望先將住在營區部落的人安置下來。

對於這個新建的條款,洪麗菁說,「就是因為目前申請條款裡最新的辦法,也就是前幾個月才修正的,這個條款的影響,變成政府這邊如果審核災民資格可以,但NGO團體不願意核配,就不能核配給災民,『夫妻條款』就是因為從這裡才有的。」在瑪家農場的部分,世界展望會都是很願意幫部落蓋房子,就是因為慈濟不肯,不肯給夫妻各一棟,只有慈濟很有權力跟中央對話。所以我很抱歉說,這是「慈濟條款」。

二、「慈濟條款」的影響

對於新條款內容中,「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對於部落申請的影響又是哪些?

(1)在外地辛苦打拼貸款買房子,不能申請永久屋。

佳暮村的調委員柯正光表示,目前佳暮部落的問題很多,到目前都還沒有辦法整合部落的遷村問題。

他說而政府當初告訴族人,如果覺的住在山上不安全,可以提出申請。可是現在申請永久屋最大的問題就是,族人若在平地也有購買房子,就不能申請永久屋。

他也表示,「佳暮村決定要遷下山的族人,反而受限制於這個狀況,難道我們要回去山上等風災嗎?」

他也說,「若是平地也有購買房子,就不能申請永久屋的,那些貸款買的房子,也是族人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來的。如果因為在外地有房子,就不能申請永久屋,在部落遷村的立場上,也說不過去。」

(2)是夫妻關係者,不能共同申請永久屋。

好茶村的杜冬振也提出相同的問題。他表示,由於當時孩子尚未成年,所以家屋的名子掛在妻子的名下。結果政府寄來公文說,因為夫妻財產共有制的原因,所以只能申請一棟永久屋。「因為申請人是夫妻的關係,只能申請一棟房子,而失去辛辛苦苦打造的房子,這合理嗎?」

陳再輝也對此做補充說明,政府來文中的公文表示,「夫妻關係為一核心家庭,雖各自設於不同戶籍且持有房屋所有權,仍宜擇一申辦並核配1戶永久屋為限。」

但是,在部落裡孩子尚未成年,所以房子掛在母親的名下,是很普遍的現象。政府卻來文說因為是夫妻關係,而只能申請一戶,表示實在是不合理。

對於新條款對部落的限制,楊中強律師表示,「可不可以分配永久屋,法律有一定的規定。如果照政府訂的這些辦法,災民實質上就有權力可以申請,那慈善團體如果說,按照申請條件災民可以,但是跟政府協商過後,決定災民沒有申請的資格,那這個就是違法,那違法不是說慈善團體違法,是政府違法。

他也表示NGO團體在協助的立場中,「慈善團體只是來幫助政府在法律上應該要做的事。

三、災民沒有發言的機會

好茶村遷建委員會的會長對於災民的權利,也提出他的看法。他說,「新辦法的制定變成是他們兩個去協商我們的事情,這個協商的人一個是政府,一個是民間團體,能不能把這個被協商的部落族人,成為共同協商的人。變成是他們兩個人去協商我們的問題,反而變成我沒有發言的機會。

他也對目前政府在決策權的矛盾提出疑問,他說,「如果說慈善機構說認為可以,有沒有可能說政府也是可以認同,因為目前的狀況是,展望會說可以,可是政府說不行。」

黃智慧也對政策的決定提出看法,表示政府在政策制定的立場中,欠缺部落的思維,原住民部落是一個群體的組織,政府應該要重視這個部分,並且也語重心長的說,「沒有立委的魯凱族,要在國會爭取族人的權益也很難。」

四、從法律的角度,政府站不住腳。

對於當天,魯凱族以及排灣族人所提出的個案問題,律師群們也紛紛提出他們的看法。首先,楊大德律師即表示,在政策的規劃上,漢人政府就只是給部落「住」,就這個部分來看,本來的規定就不符合部落的需求。

而對於族人參與權力的立場,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的孫迺翊教授也表示,「部落參與程序的問題,還有許多空間可以爭取,部落的族人,才是權力的主體」。而對於重建過程參與人的權利被排除掉,是個有問題的決策程序。

最後賴律師也向在場的族人說明重建條例跟部落申請的衝突點,在分戶的問題,本來就有所有權,就是可以申請,若從法律的角度,政府站不住腳。

他也表示,永久屋的申請有很多的問題,那問題點在哪裡?也是接下來,律師群們要持續去做的。讓目前申請永久屋的問題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

image003
楊大德律師表示,在政策的規劃上,漢人政府就只是給部落「住」,就這個部分來看,本來的規定就不符合部落的需求。

跨文化服務之反思─談莫拉克受災鄉親自助互助的復原力

我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成老師,你有時間聽我們的心聲嗎?」

在陸軍官校安置後期,兩位桃源鄉的婦女在一場永久屋說明會結束之後,走到我的面前,輕聲說道;我說:「有,請說。」

「老師,我們不是不想去住永久屋,只是我們離開家鄉會有許多擔心,我們擔心我們只能做清潔工、廚工、歐巴桑的工作,因為我們的年紀已經很難學電腦,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錢,我們只有小學畢業。我們在山上有地可以耕種,我們吃自己,用自己。」

「對呀!」另一位搶著說道:

老師,在山上,我們是董事長,是總經理。我們認真工作,天一亮,我們就到田裡工作,中午就在樹蔭下休息,晚上我們就圍在一起唱歌、喝酒、聊天,高興時就一起跳舞。我們在營區,圍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很不習慣,因為會感覺到你們好像看不起我們的眼光,雖然我們知道不一定是這樣,但我們就是會感到不舒服。

如果我們住進永久屋,我們一定會不快樂,會想回家。我們知道慈濟很有愛心,但我們希望世界展望會為我們蓋永久屋,因為他們已經幫助我們很久了,他們懂我們,他們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我們原住民。」

「可是世界展望會沒有足夠的捐款為所有受災的原親蓋永久屋。」我簡單回應。「可是我們聽說紅十字會和世界展望會合作,紅十字會願意為我們蓋永久屋。」「可是紅十字會過去都集中心力救災,他們應該也不會很懂你們。」我簡單提出我的疑惑。

「可是紅十字會他們不會拿靜思錄給我們看,不會告訴我們的孩子、孫子,靜思錄就和聖經一樣,他們不會說我們破壞山林,不懂環保,他們不會要我們住永久屋之後,就要放棄我們的土地,要我們把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還給大自然。」

「對呀!」另一位又搶著說道:「老師,誰比我們更懂山林,更願意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同意有些族人為了賺錢會做對山林不好的行為,但這次88風災,我們知道很多要用心保護我們祖靈地的事要做,我相信我們都會喜歡有老師來教我們怎樣做才更好。」「謝謝妳們願意和我分享妳們的心聲!我會放在心裡作為陪伴你們族人走返鄉重建路的重要工作原則。」

簡短的交談,讓我由衷感謝她們給予我信任的禮遇,同時也讓我回想起一些師長曾經給我印象深刻的教導:「不要「由本身的文化去評斷他族文化」(「自我參考準則」 Self – Reference Criterion, SRC)。」因為這是在異族群中,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原住民族中服務原住民,必須先拋開自己的文化,用心體驗他們的觀點。

990422shuiwojhb-450.jpg

每個部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健康定義(攝影/鄭淳毅)

同時也再次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就是健康部落。

• 在部落裡人人相互關心,有人可以關心,也被人關心,就是健康。

• 遵守禁忌,隨時可在說母語及傳統儀式中得到心靈療傷,就是健康(尤其是長者) 。

• 能動能吃能參加部落活動,就是健康。

• 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會引起原住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 不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

• 不能快樂的笑。

• 不能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

• 不能分享食物。

• 不能相互關心,沒有人可以關心,也沒被人關心。

• 不能參加部落活動(慶典及聖誕節) 。

• 不能遵守禁忌。

• 不能到教會。

• 不能隨時說母語。

一段真情信任的交流,帶給我生命靈裡的滿足,願與您分享!

(作者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參與莫拉克災後安置與重建工作)

三方會議無交集,魯凱重建仍未定案

魯凱族人期待與政府、慈濟進行的三方會談,可以具體「溝通重建問題」,不過因現場時間和議程配置之故,許多疑問還來不及討論,原先各界認為三方會談後,魯凱重建模式應有突破進展,目前尚無明確圖像。

從3月中旬的連署至4月15日的說明會,魯凱族人不斷的爭取族人蓋永久屋的參與權。在4月14日,部落立即召開共識會議,邀集部落的力量,將所有的訴求及疑問匯整成條理通順的文字敘述。目的就是能夠為即將遷村的部落居民,爭取屬於族人的「重建參與權」,好讓未來遷村到山下的族人,能夠有個安定的生活。

備受矚目的4月15日的說明會,先由霧台鄉長顏金成發言,說明族人出席目的,再由阿禮頭目包基成、阿禮部落杜達偉牧師、佳暮村長柯五郎、柯海燕代表逐一將4月15的「訴求共識」向政府以及慈濟單位簡單說明後,即由慈濟的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向在場的魯凱及排灣族人說明關於慈濟蓋永久屋的相關事項。

由於林碧玉副總在談話中強調:「我們沒有必要說謊」,讓現場族人感到納悶,因為阿禮頭目包基成所訴求的提案中,沒有提到慈濟不誠實的話語,僅是提出魯凱訴求;另外,也有族人反應,在這場「說明會」中,「政府」、「慈濟」、「魯凱族」要說明與討論的事情,為何會與4月14日縣府和部落確認的內容不同,這場說明會並未做出明確決定,反而留下諸多問號。(當日影音記錄,請見文後附錄)

lukai-1

4月15日三方場合中,霧台鄉阿禮村頭目包基成代表族人提出訴求表示,「應給與部落參與慈濟的規劃或設計藍圖的相關諮詢,再依部落共識規劃設計。」

一、魯凱族的訴求

1.阿禮頭目包基成:尊重魯凱族部落災後重建的主體性與完整性,給予部落(或委任的代表)參與基地規劃或設計的相關諮詢,在依共識規劃設計,誠信原則訂立契約,承諾背書公告,以安撫(置)災民。

2.杜達偉牧師:禮拜堂是族人生活的重心,每個部落有三間教會,是部落最基本的訴求。

3.柯五郎村長:族人依照營建署所頒布的申請準則,為何許多申請戶未通過核准?

4.柯海燕代表:長治分台在規劃的開始,並沒有達來村跟德文村,如今要開始蓋了,才突然告知部落?請政府說明。

長治分台在規劃一開始的相關會議,政府只邀請魯凱族人來討論,卻在4月15日的說明會,告知部落也會邀請德文與達來的部落入住,「但這些安排都不是原住民自己做的決定」。誰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是,是原住民提出選擇這樣的方式,造成自己族群間的對立?假設達來村與德文村也提出要申請永久屋,假設政府一開始就安置兩村的排灣族人入住長治分台,為何沒被邀請一起參與?

image003-480

3月12日參與縣府召開「慈濟長治永久屋基地」說明會的魯凱族村長及代表,現場有邀請遷村的魯凱族人,卻沒看見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族人被邀請。

image005-480

由長豐工程顧問公司所規畫的開發分析內容,也只有「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古川社區」等四個部落,達來村與德文村沒有納入規劃。計劃目的並用紅色字體標示遵循重建條例「尊重地區人民、社區(組織)、文化及生活方式」之精神。

二、政府的解釋

對於當天的「說明會」,縣長表示:「社會資源有限,希望大家能夠體諒。」對於外界對慈濟被誤會,縣長則說明,慈濟守規矩反而被質疑,縣政府邀請辭寄來蓋房子,縣政府願意承擔一切。

而對於德文村與達來村一起入住長治分台,則表示「希望大家都是災民,都互相接納。」

至於族人申請永久屋就會失去山上家園的疑問,他也一再強調表示:「有永久屋就要放棄山上的家園,我也講過一百遍了,就沒有這回事,還是要再問。在網路上這樣被流傳,我就感到很疑惑,我再說一次,永久屋跟山上的祖籍地毫無關係。」

三、慈濟的說明

當天的「說明會」,除了負責設計永久屋的慈濟建築師,說明永久屋的配置與活動中心規劃外,慈濟也邀請了住在高雄「大愛村」的一位魯凱族長老以及布農族青年,分享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快樂生活體驗」。

魯凱族的長老表示:「慈濟蓋房子很好,大家要相信慈濟蓋的房子不錯。」

而布農族青年則表示:「很開心代表原鄉部落的布農族來分享,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非常感謝慈濟用『愛的教育』不分晝夜,一路的陪伴著我們。」對於外界對慈濟的看法。他也說:「大家不要只看到的媒體負面報導,因該要用心去看慈濟的用心,那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寫得出來的。」

除此之外,也與在座的大家說:「布農族傳統文化不一定是好的文化。就像剛剛林副總說的,尤其是菸跟酒的部分,對族人壽命有影響的部分應該要改善,這樣對族人的健康才是好的。」當所有的分享結束後,這位布農青年也在離開前,雙手合十對大家說了一聲:「感恩」!

這個舉動引發現場魯凱族人一陣笑聲與議論。

在大愛園區入住者的分享後,針對援建長治分台永久屋一案,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我們尊重大家,更要尊重捐款的人。這筆款項來自全球52個國家,命名為大愛村有什麼不好?」

另外,對於外界對高雄大愛村內「路名」的質疑,她也表示,這是居民的要求。她說:「他們(杉林大愛村居民)希望應該要從大愛出發,不要分原民,不要分漢人。」並接著說,「我們沒有必要說謊。」不過魯凱族人在當天的「說明會」中,都只是提出對於未來長治分台的規劃訴求,並沒有表示慈濟說’謊,為何林副總說:「我們沒必要說謊?」反而引發族人討論。

會後林碧玉接受原民台訪問時,也再度強調:「如果大家對於未來的生活空間有疑問, 可以去杉林那邊, 因為已經有一個MODEL在那邊了。大家可以去參觀可以去問先不要看媒體看那些住在那裡的人那是最真實的對於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希望干擾他們我們希望他們自立自強我們希望他們有無限發展的空間。」

「那還有如果房子蓋好了交出去了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對我最輕鬆如果是現在就決定不蓋我也是最輕鬆我剛剛在講,我們要做大家喜歡的事,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大家不喜歡,我們就不該拿大家的錢來做這樣的事。如果選擇慈濟來蓋,我們也很願意承擔。」

四、教會的空間

針對族人關心的教會用地問題,林碧玉表示:

現在核准的住民是167戶,這還包括了三地鄉。霧台只有140幾戶的村莊 ,如果有12個教堂的話,那等於10戶就有一個教堂。我想,這個對我們來講,我是覺得說,尤其是在這麼長的一個空間,我們要怎麼融合在一起。至於這個部分,我還是必須要強調說,我們並沒有不要蓋教堂。但是,如果12 間教堂,我相信,我們慈濟馬上會有很嚴重的批判。凡事要合理化,我們要做合理的事情,只要是合理的,我們一定會去做。」

鍾思錦牧師則起身表示:

魯凱族人所訴求的其中一項是預留四個部落的12 間教會用地。』有要求慈濟蓋教堂一事。在根據4月13日在縣政府召開的會議,縣政府也表示目前通過申請入住的是第一批,未來還有第二批。教會用地的預留,是準備給未來所有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所以一間教堂是否只有10戶信徒?或這個意味著,根本沒有第二批,那其他部落的人要住那裡?」

針對這個議題,縣長則表示:「現在教會做禮拜的習慣已有很多變更,大部分都是作家庭禮拜,很少上教堂了。」

針對縣長發言,鍾思錦牧師再次提問,他提出質疑:「每一個部落,每一個團體,都會有一個公共的禮拜堂。對縣長所說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已開始作家庭禮拜,可能一半對,一半不是很正確」。

鍾牧師也表示:家庭禮拜的確有凝聚家族情感的作用,也不失其對宗教的儀式的尊敬。但族人的訴求表達,在原住民部落的公共禮拜堂,是凝聚族人情感重要的聚會方式。政府強烈表示尊重原住民,為何又要部落選擇另一種方式作禮拜?

最後鍾牧師也強調表示,「是原住民部落不喜歡家庭禮拜?還是政府不尊重重建條例?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不過鍾牧師尚未結束提問,隨即被縣長用「謝謝」一詞,來結束族人對於重建問題的提問。鍾牧師也很客氣的坐下,尊重與會的族人及NGO不再發問。縣長則立即說明:「今天純粹是對長治台配置的說明,宗教教會的事情,是另一個層面

另外,台邦.撒沙勒教授在會中也提出各人的看法與建議,相關內容已於16日刊登,在此則不再詳述,包含現場未完成的提問和意見,請參考台邦撒沙勒撰寫之「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image007-480

鍾牧師表示,「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小結─沒有具體結論的三方會議

4月15日這場將近兩個小時多的「說明會」,在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用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說明了「慈濟的立場」外,加上目前住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布農族以及魯凱族人親自到場分享住在「大愛村」的感受,時間已經剩下無多,關於族人提出的訴求,屏東縣長則表示,是「縣政府邀請慈濟來蓋房子,一切都由縣政府承擔。」

原先魯凱族人期待的是與政府、慈濟「溝通重建問題」,卻只聽到慈濟蓋永久屋的立場說明。而在時間的限制下,族人也無法繼續提問。在一場尚有許多疑問來不及提出的「說明會」,魯凱族人還有哪些疑問?對於12 間教會用地的預留,縣長表示沒有辦法,魯凱族人又該怎麼辦?記者會再繼續追蹤做後續相關報導。

附錄:0415會議現場錄影

製作/ 風翦樹

 

 

內容摘要:

4月15日,風災發生後的八個月,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及

霧台鄉的魯凱族人,三方終於有機會面對面的來溝通問題了。

為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阿禮部落大頭目包基成做足了功課,從「一攤血」的故事到拜讀證嚴上人所著的靜思語,誠意十足地表達族人的訴求及善意,希望慈濟可以尊重部落的主體性及完整性,對於未來族人遷居的地點爭取參與規劃的機會,期待得到對方的善意及回應。

而三個多小時的會議下來,災民與NGO彼此間的認知與「尊重」仍然存著很大的落差。魯凱族人所期望的「尊重」是參與規劃的機會與暢通溝通的管道,而慈濟方面卻在結果上給予了「尊重」:「你們不喜歡,我們可以不蓋。」

延伸閱讀: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社會大眾看大愛(6)大愛善款的緣起緣滅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有空閒的時候,我就騎車到杉林永久屋去觀察。

從銀行退休十多年的阿伯說,2009年11月15日慈濟在杉林鄉月眉農場『杉林大愛園區』動工日起,總是每隔一些日子就從美濃騎著鐵馬到所謂的永久屋觀看工程,因為美濃的鄰居將會更多元了。

這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阿伯熱心的帶著我在園區。

從慈濟的捐款人到親身觀察使用方式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過去在銀行管理財務、法務的一輩子經驗裡,每一塊錢的運用都必須善盡管理人的責任,是工作與個人所堅持的理念。

你知道每一個企業要向銀行貸款,都必須提出公司的資產、負債等相關的財務報表;政府或任何一個機構收到捐款,都有必須向所有捐款人徵信的義務,我關心愛心捐款將會怎麼被運用?應該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吧!

當我把這個「關心」捐款收入與捐款支出的想法,實際到慈濟的相關財務部門探詢,我只得到一句「緣起緣滅」的回應;這麼深的哲理我難以了解,卻令我痛心不已。這也是促成我只要有空閑就騎車到杉林鄉永久屋來監督、觀察的決心。

事實上,我個人對永久屋建築的單調特色很不滿意,應該是不值的一提的小事,但是原住民的文化資產已經是漸漸式微的狀況之下,終究還是讓一個打著「大愛精神」的團體直接被替換了。我想即使是原住民的主委們建議要有族群特色,也將是不能容於慈濟文化的要求之下會被放在一邊。

可是慈濟更奇怪的是,他沒有接納讓這豐富的文化呈現在永久屋的族群多元之中,卻只要求在重要活動之中(入住圍爐)請居民表演原住民文化。更有甚者,現在還要求在教會禮拜禱告的時候,不要手握著手禱告,要改成雙手合十來禱告!我的天啊,你想這些原住民朋友什麼時候會發瘋啊?

美濃一直是一個以客家人居多的地方,但是我週遭的鄰近鄉鎮,卻有許多其他族群一起在這片土地居住。你可以想像我們有一群愛唱客家歌謠的鄉親們,以我們常用的樂器與表達方式,在美濃客家文物館前大唱原住民的歌謠?你沒看見的話,應該很難理解!

990328cjishan126-420.jpg
宏偉壯觀的空間規劃,再次讓災民更顯渺小與卑微

圖片2
主客易位的災難,慈善團體的偉大vs災民的渺小

圖片3
慈善團體不斷介入災民的私領域生活空間

「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尊重基本人權嗎?

我要說的重點是,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但是以「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需要尊重受幫助者的基本人權嗎?

這些年來我們對公益事情的態度是愛要讓大家都知道!我的女兒從25歲就加入諮商機構做義工,多年來一直維持每週服務三個半小時,進修三小時;直到結婚、孩子出生後退出義工行列我們才知道過去七、八年來,女兒的義工生涯是如此豐富她的生命。

女兒說:「尊重、保護所有的當事人,是一個慈善機構的基本原則。」

在觀察、監督永久屋建造的日子裡,我從不認為這個過程是『大愛』精神,因為它只是展現變調了的慈濟精神而已!這樣的『大愛精神』運用,也已經是大家長證嚴法師無法參與其中的結果。

一份愛心的捐出,不管是時間的投入或是金錢的付出,對任何一個執行職務的慈善團體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就捐款人而言,他們投入時間或是金錢目的並不在於個人的目的,而是希望幫助這些慈善團體能夠達成他們心中存在的真正使命。因此,慈善團體的運作若是能夠透明、公開,將使捐款人能夠確定他們的時間投入或是金錢捐助,是真的能夠支持慈善團體完成他們的組織使命與目的。

現在慈濟仍在慢工精雕的行政管理中心,那是用大家捐出來的血汗錢嗎?我的心好痛,至少我的捐款是絕對不同意的!我每次在永久屋的回家路上,都在用心思考,面對氣候變遷下未來台灣的天災你想為災民做什麼?怎麼做?

圖片5
原民文化不會消失,卻會變調

圖片6
表演,是文化的延伸嗎?

圖片7
過去山上的原住民婚禮賓客聯歡,未來還有多少空間?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社會大眾看大愛 (5) 愛無罣礙

在協調會上,慈濟基金會營建委員堅持要規劃在距離台糖畜殖場不到五百公尺的基地上興建,但居民反對,會議中親見該委員離席致電重建會政府高層,數日後推翻該次會議的決議。這般行事作為,不僅失禮,簡直蠻橫。

編按:

魯凱災後遷村過程中,原本有意遷往「台糖東海豐農場」,並由慈濟基金會援建,但基地規劃過程和結果,與當初和魯凱族人理解的差異過大,於3月2日正式破局,魯凱族選擇基地面積較小的中廣長治分台作為遷村用地,並以399份連署書,表達「自主重建」的心聲,雖然未獲縣府正面支持,但族人仍繼續努力中。

本文作者因緣際會目睹「東海豐基地協調會」過程,聽見當日慈濟規劃單位之發言,作者與妻子也固定每月捐款慈濟基金會,希望以親身經驗,回應近日諸多對「大愛現象」的討論,感謝作者分享。

親眼目睹規劃過程的感受

在東海豐安置基地會勘協調會上,慈濟基金會營建委員堅持要規劃在距離台糖畜殖場不到五百公尺的基地上,因現地確實異味難聞,重建會會議主持人採行參與現地會勘霧台鄉親意見,決議改於台糖所提供另一塊遠離畜殖場的基地。會議中卻親見該委員離席致電重建會政府高層,數日後終而推翻該次會議的決議,重歸原案。這般行事作為,不僅失禮,簡直蠻橫。

還幸,本案終經預定安置災民代表連署陳情而得定案於長治電台。但此一折騰又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接著又看到該委員在長治基地協調會再次有欠酙酌的發言,以及景觀顧問對大愛村入口意象和「大愛石」所流露出的罣礙,諸多感慨,因以為文!拙文難登大雅,但真心希望慈濟大愛能形諸無形,曲成萬物而不遺!阿彌陀佛!

愛無罣礙 才能究竟大愛

內人每個月會在我微薄的薪水中,匯撥一點點到慈濟功德會,算算也有十來年了。每當災難發生,不論在世界的那個角落,慈濟的藍衫軍,總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災難現場,展開濟世救人的工作,總覺得與有榮焉。可是當我耳聞目睹慈濟基金會主事者的托大發言,以及月眉大愛村入口意象和大愛石之設置後,終於明白為什麼許多原住民會對慈濟的大愛感到怕怕!

慈濟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間,積集了全台最大的資糧,發展成眾多慈善團体中的山姆大叔。既已成大有,尚請莫忘:放下罣礙,才能真正究竟集萬千大眾之慈心而成的大愛!

120分的慈濟 做到太超過了

屏東縣政府3月日1 2召開「慈濟長治永久屋基地」說明會,慈濟負責說明規劃構想的營建委員在會中夸夸而言:「很多人覺得慈濟沒有100分,但我認為慈濟已經超過100分!我們有120分!」

他還特別強調:所有災民在入住永久屋時,都會得到88項精美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大型的平面液晶電視。大型的平面液晶電視耶

對照聯合報3月18日一篇災民抗議永久屋縮水的報導,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專員簡東源說:「永久屋的安置慈濟與政府均定調為救濟而非賠償」。的確,災民安置是政府與各慈善機構攜手合作的救濟工作,做到80分,足已,120分?太超過了!!

老實說慈濟未免給得太超過了!88項精美的生活用品,如果是給鍋碗瓢盆,爐米油塩,甚至是電冰箱,我認為都算是合理的救濟。然而大型的平面液晶電視可是奢侈品耶!我捐款了十來年,家裡可還是守著十幾年老舊的東元電視,相形之下,災民果然是有福之人耶!(我的感受當然是酸的),可是還有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也正全力協助政府蓋永久屋,那麼入住那裡的受災戶是否也都該比照提供?要是紅十字會和世展會財力無法提供呢?政府給嗎?給了,不也是花了我等的納稅錢嗎?

大愛村若有委員口中這麼完美,又何須違反佛戒,用這種引人貪念的說法來鼓勵受災戶入住呢?為什麼不能以普世之心,與諸善並進?捐助每一社區活動中心一台不才是合情合理的救濟嗎?

大愛形無 刻柱勒石 太沉重了

月眉大愛村入口處,迎面的是四根刻著佛語(?)的高聳木柱,然後是隨處可見,雋刻著所謂災民感激之心的「大愛石」。據聞主事的景觀顧問表示:「災民受到慈濟的協助是事實,今天有人很想要表達他們對慈濟的感激,所以才要把這些文字刻在石頭上,天經地義,沒有什麼不對。」營建委員則強調:「這些文字好不好,真的是見仁見智。」

我非佛中人,但我想如果慧能祖師看到這般景像,必然也會長頌佛號嘆道:木柱本非樹,大石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事惹塵愛。」阿彌陀佛!何忍教那些歷經傷痛,離鄉背井住進大愛村的災民,日日年年觸景傷情?大愛無形,才可以彌綸天地,才可以曲成萬物而不遺。畢竟慈濟的品牌,已可以形諸無形。立柱刻石,徒然予人圈地牧民的印象和口實,也匡限了大愛的範圍。何妨放下沉重的大愛柱石,多種些既能證道,也能鎮道的菩提樹,這樣豈不更加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有幸參加2月初歡喜入住的儀式,排場不算豪華,但總統與行政院長親臨,自然官蓋雲集而顯得十分盛大了。節目的進行緊扣而專業,連世界各國大愛村住民的祝賀影像也備妥放送。這般的場景,我真的對慈濟的財力、物力還有影響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但總覺得仍有些不妥。

三百桌圍爐飲宴的同時,慈濟基金會誇示了她的功德。可是,可是當穿著灰色居士服,列隊送完最後一道拼盤的災民小妹妹,和我們一同用餐的整個過程中,我沒有看到她臉上有一絲的喜樂。我不忍心問她!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

這是易經依天地萬物嬗遞變化順序所歸納的卦象,意簡而明。慈濟也者,是千千萬萬有濟世慈心之「同人」,以涓滴心力匯聚而成的「大有」,如是才成就了慈濟的「大愛」。有大之後不可以自滿自傲,必須更加虛謙以持盈保泰,這樣才能「必豫」-施與受者同享安樂。相對的,益而不已必決,潰決了會成為另一種災難!

我一位厠身藍衫階級的阿姨問我:慈濟大愛村廣受世界各地所歡迎,何以國內興建卻諸多逆障?之前我不明白,如今耳聞慈濟基金會主事者滿盈的發言,目睹月眉大愛村歡喜入厝所展露出慈濟愛「大」的驕滿。或許答案在其中矣!

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無庸掛念,更無需排場,如是而能予人無以名狀的感動,永遠銘記在施與受者的心中。形諸於外的愛,終會予人以虛假的認知,也會造成受惠者難以承受的重。

佛字,弗人也,因此諸佛誨訓世人必也去除我執,才能究竟涅槃。有慈心未等於佛心,但佛心必然是慈心。我認同上人濟世的佛心而長期認捐,滄海之一粟,怎麼幫都是有緣人,都是隨喜。感謝慈濟基金會諸善菩薩,替我等「同人」盡了棉薄的慈心,但是千萬無需掛記要求大愛村的災民們日日感恩念德,若然他們就不會成為上人口中的「有福的人」。再說這種掛記著要人感恩念德的心,是罣礙,也是一種嗔念。

佛的誨示不也是說:嗔念一起,善業也就沒有了。阿彌陀佛!

990325guai1514302181-450.jpg
(攝影/鐘聖雄。慈濟園區立柱)

屏東縣府:「政府是慈濟的媒人」。魯凱自主重建生變

3月22日,牧師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單獨與慈濟和霧台鄉長在高雄靜思堂會談,不但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九項決議,讓牧師大感錯愕。

魯凱「自主重建」橫生變數

回顧上週霧台鄉魯凱族四個遷村部落的發展狀況,3月15日魯凱族人到縣政府陳情尊重部落意見的連署行動,3月18日霧台鄉公所在屏東榮家召開與部落協調說明會,3月19日魯凱族人再到縣政府協商討論出八項底限訴求,縣府允諾將與慈濟進行溝通,如果慈濟可以接受族人訴求,就請慈濟援建,如果慈濟不接受,就請其他NGO協助,而縣府將於星期一(3月22日)告知族人協調結果。

到了3月22日,牧師們依約來到縣府瞭解溝通結果時,才赫然發現,屏東縣府竟已於3月20日,單獨與慈濟和霧台鄉長在高雄靜思堂會談,沒有任何鄉長以外的魯凱族人知道這個訊息,且在當日會議中,縣政府不但未將族人八項訴求完整陳述,反而與慈濟協商出九項決議,在3月22日「告知」牧師這些「決議」,讓牧師大感錯愕。

與會牧師群當場向縣府表達:「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同意」的聲音,表示將把這訊息帶回部落,進行討論後在回應。

在這幾次的會議中,縣政府不斷表示,3月25日(本週四),慈濟的規劃團隊就要交出長治分台的規劃圖,準備審查通過。面對這個情勢,爭取自主重建的魯凱族人將如何面對,而未來要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img_4643-400.jpg
鍾佳濱副縣長邀請魯凱族人至縣府,溝通3月20日在與慈濟決議的九項條件。

縣府、慈濟、鄉長單獨會議後的九項結論

根據昨日副縣長鍾佳濱出示的3月20日(星期六),在慈濟高雄靜思堂,由鍾佳濱副縣長所主持的「屏東縣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興建配置協調會」之會議記錄,共有九項決議,以下為當日會議參與者及會議記錄:

「屏東縣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永久屋基地興建配置協調會」

一、時間:99年03月20日(星期六)下午15時

二、地點:慈濟高雄靜思堂

三、主持人:鍾副縣長佳濱 紀錄:陳秋香

四、出席者:客家事務處古處長秀妃、原住民處蔡副處長進文、霧台鄉顏鄉長金城、慈濟江委員子超、慈濟黃麗香師姊、慈濟王慧芝師姐、慈濟江淑清師姐、陳詩萍師姐

五、會中決議:

根據下列原則,屏東縣政府依霧台鄉公所之提議委託慈濟興建永久屋:

1、以實際居住者及其代表為單一溝通窗口。

2、對永久屋興建(家屋及公共建築)之建議以不影響興建期程為基本原則。

3、前項建議,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

4、本案以完成家屋為優先並以實際居住者意願為考量;公共空間部分可待部落共同討論後決定。(如採預留空地方式)

5、前項之居住者意願調查由原民處及霧台鄉公所協助進行(如外牆粉刷裝飾方式等意願調查工作)。

6、未來家屋或基地內設施可以以工代賑或尋求政府補助等方式開放住民參與。

7、公部門及公共建築,其配置數量需求由公部門主政協調(如活動中心、衛生所等)。

8、災民永久屋審查結果相關事宜依政府與NGO共識協商確認。

9、針對永久屋興建有關不實及負面消息,由公部門(鄉公所)統一發言澄清。

屏東縣府對與慈濟共議之「九項決議」說明

在3月22日,縣府與牧師的會議中,副縣長鐘佳濱就強調政府是慈濟平地的媒人,所以在星期六會議中也是很努力替霧台鄉民爭取各項意見的要求,牧師詢問,是否有將魯凱完整八項訴求轉告慈濟?鐘佳濱表示說:「街道名稱本來就是鄉公所與當地政府來共同商討命名,生活公約有可能是大家認知上的誤解,所以對這個部分就沒有納入星期六做為開會的決議中。

至於訴求中的「四個部落的12間教會用地」,副縣長則是以口頭承諾說:「對慈濟來講,蓋幾間都沒差因為只是空地預留下來,教會這個部份是政府與部落自己再另外討論的,教會用地的預留會跟NGO團體去協調用地的空間調整,因為慈濟規劃案裡本來就沒有歸劃教會的部份,所以這個部份也不用跟慈濟談,跟慈濟講幾間沒意義,又不是慈濟要蓋給部落。」

在居民訴求的「房屋不要連棟,希望雙併」的部分,鐘佳濱表示,住宅的設計本來就是雙拼的,所以這個部分也不用再跟慈濟確認,而族人訴求「參與家屋規劃」的部分,副縣長轉述慈濟的說法是:「如果魯凱族人要參與的話,請推派有建築背景的族人出來溝通」。

至於四個部落要自己設計自己部落的入口意象沒問題,但是長治分台畢竟它是一個整體的基地,畢竟只有一個入口,而整體的規劃是由慈濟團隊進行,所以也是要讓建築師一起參與入口意象的設計。

至於3月19日居民提出的訴求第八項─「慈濟只負責建蓋家屋」。鐘佳濱則說:「我沒有直接拿給慈濟看,因為我想回到一個互相的心態。」

從鐘佳濱整體說明來看,3月20日縣府單方面與慈濟進行的會議中,並沒有如其承諾的,將魯凱完整訴求交給慈濟,反而主動作了篩選與詮釋,讓參與牧師群十分錯愕,雖未當面有激烈回應,但對於政府如此「逆向操作」的溝通模式感到十分失望,認為政府僅顧著做「慈濟的媒人」,卻辜負了族人的期待。
img_4639-400.jpg
盧牧師向副縣長表示政府這樣逆向操作的溝通模式,必須先回部落跟村民討論才會有下一步的決定。

魯凱族人的疑問

(1)何謂「求同存異」的決策?

在縣府與慈濟的決議中,有一項是「由縣政府與鄉公所協調各方意見,求同存異,必要時由使用者表明意願作為減項興建之依據。」,鍾佳濱特別解釋「求同存異」的意思是說:「依照居住者的意願,不同的就不要蓋,自行處理。如果慈濟想的,跟部落居民想要的實際上有落差,如果勉強別人接受,這沒道理。」

回到當初魯凱族人連署的立場,一開始政府就自行跟慈濟簽約興建長治分台,也沒有跟部落討論,是否就合理?

在一連串的與部落溝通,為的就是讓部落與NGO團體間的誤解與衝突減緩,但是在3月22日縣政府邀請的魯凱族人雙方晤談的會議中,並沒有邀請NGO團體(慈濟)出現,要如何讓部落與慈濟之間,有機會討論出「求同存異」的共識?

(2)忽然冒出的村長「部落會議」共識說?

縣府表示,3月18日的會議中,已經有阿禮、佳暮、吉露三位村長表示,村落已經召開「部落會議」,族人「有共同意願接受政府指定的NGO團體」來協助興建用永久屋。但根據深入瞭解,村長口中的「部落會議」,是在3月17日,也就是3月18前一晚,才緊急召開的會議,但是幾乎沒有多少族人知道這個訊息遑論參與,等於由村長和少數人直接做了上述宣稱。

另外,而霧台鄉遷村的部落,目前還有谷川部落的居民,也尚未同意是否由政府決定的NGO團體來興建長治分台的永久屋?按照這樣的情形,古川部落的村民該如何「求同存異」?

(3)政府說自己是慈濟的媒人,但卻未安排婚嫁雙方見面

若政府又說自己是慈濟平地的媒人,但3月20日與3月22日的會談中,似乎沒有見到媒人安排兩方面對面坐下來好好談的動作,反而是在3月20日與3月22日個別晤談,儘管會議看似公開,卻僅邀請霧台鄉長一人列席,從公所職員到鄉內各級人士,無人知情,更無邀請399份連署書中任何一人與會,鄉長當日言論,是否能代表霧台鄉遷村災民一致的想法

3月22日結論:「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同意」

會議的最後,副縣長補充轉述慈濟當天開會的意思說:「慈濟也有慈濟自己的感受,所以慈濟特別要求要列入第九項,因為是這一陣子也許大家對外面的傳言,有一些誤會,可是還沒釐清之前, 就在網路上PO文,心都涼了,都不想做了。雙方還沒有充分的了解,造成外界的誤會,感到很遺憾。」對此,牧師回應,從3月15日部落的連署,至昨日的溝通方式,無法面對面溝通的會議,難道魯凱族人沒有遺憾?心也不凉?

針對慈濟對這部份的回應,杜神父表示:「我們也不太希望跟慈濟有衝突,但是有一個部分是,慈濟是否理解什麼叫『部落文化』,長治分台的永久屋不是開墾區,是一個霧台鄉魯凱族人的部落,部落文化呈現的是什麼?魯凱族文化所呈現的絕對不是現代化呈現的那種方式。杜神父也表示,跟慈濟溝通過很多東西,也很希望慈濟的設計者,能夠去看看什麼叫做部落?真正的部落生活樣貌是什麼型態?我們的要求,只是期望未來長治分台的樣貌是一個『魯凱族原住民的故鄉』。」

對這個部份副縣長也一再解釋說:「其實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就是,生活經驗的差異、文化生活的差異。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白浪』的習俗,建築物路衝的問題,也就是風水的問題。那也有可能就是設計者不自覺的考量,就是這樣會產生不自覺得『盲點』。」

副縣長也立即表態,「將來有機會,可以將慈濟設計團隊找來,霧台鄉這邊也找部落自己有學建築背景的人,『因為專業對專業比較好講話』。並且轉述慈濟的立場是一個決策的系統,規劃長治分台的慈濟團隊建築師也是蓋過許多大案子的,也知道每個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樣。所以未來跟慈濟的討論是以家屋優先,跟慈濟有關的政府出面來跟慈濟討論,跟慈濟無關的, 縣政府與部落自己在來內部討論。」

針對建築背景,有鄉民會後表示,魯凱族的確有建築專業背景的族人,確實有專業的立場做專業的對談。但是,慈濟在長治分台規劃的團隊中,是否也有深具魯凱文化與宗教涵養的規劃人才?

儘管縣政府的立場已經很清楚的告知牧師們關於星期六的決議,但牧師們也一再強調,昨天的會議,他們只是知道星期六決議的內容也了解,但並不代表同意,這份資料,他們必須還要帶回部落跟村民討論,才能告知縣政府最後的決定。

在這幾次的會議中,縣政府不斷表示,3月25日(本週四),慈濟的規劃團隊就要交出長治分台的規劃圖,準備審查通過。面對目前情勢,爭取自主重建的魯凱族人將如何面對,而未來要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魯凱的未來仍充滿變數。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