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平溪水怎有老阿嬤的淚水?

這條鎮平溪是台中市最後擁有天然原始生態的河川,更保有百年來先民共公修築水圳和石頭護岸的水利灌溉文化見證,實屬難得一見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啊!

image9

這一天在鎮平古道上,巧遇步履蹣跚的阿仁姆…

「阿姆妳要去那兒?」我有點疑惑地向老人家請問。

「剛才麻煩里長去看水利田地啦,有人做溝岸把我家田地亂挖一堆,把一些辛苦種長大的果子樹也給挖掉了,還亂放一些工程廢棄物」阿仁姆無助地接著低著頭小聲說著,「這種世界還有公道嗎?堤防作成這樣子是會壞喔!也沒法度啦,因為人家是有權勢的郎啦,撿一些垃圾撿到全身酸痛,現在心頭感覺糟糟痛痛,只好走路坐車去看醫生…」

「身體要顧好喔!」我有點懵懂地不以為意繼續往前走,或許是一種奇妙力量的牽引,我徒步往前走著就走到天順宮前的鎮平溪,眼前出現極刺眼的水泥長龍及怪手機具,就突兀的呈現在前方…

「代誌大條了!怎麼會變這樣!那些綠油油的樹不見了啊!」

愈向前走、心頭就愈沈重,我們一直長期喜愛的自然鎮平溪,怎麼會被嚴重破壞成這樣子?

image

(上)2009.3.17下午檔案照片現場,但目前河道對岸的刺竹、原生雜草林已被剷平(下)2010年水圳動工剷除生態

image

粗暴工程毀壞百年石砌水圳和自然河岸生態

現場幾位工人忙碌著釘著板模,一個工程告示牌也沒?光天晝日下的現場瀰漫著一股氣氛,透露著有人正急著偷做水泥護岸工程!這條鎮平溪是台中市最後擁有天然原始生態的河川,更保有百年來先民共公修築水圳和石頭護岸的水利灌溉文化見證,實屬難得一見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啊!現在難道是沒有政府了嗎?

眼前這塊水利地正遭逢粗暴工程蹂躪著,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是市政府發包的工程,先按下幾張快門後,我急忙打電話請託朋友查一下是那一個單位的工程?我想這個粗暴行徑傷害的不只是鎮平溪的珍貴生態,同時無助的老阿嬤心中的那口氣怎麼嚥得下,那也得討回公道才行!

image

大男孩的我當時竟然好想大哭一場耶!電話那頭傳來是台中市政府建設土木科的發包工程,說著這是在地居民的請託,中午地方一家媒體前來採訪,接下來我陸續接到各方人馬的關切電話,總是有人叫我不要插手這件事,關於背後有哪些黑手我也沒有想太多,也不以為意的認為是福是禍?只是公道難道又要大家裝作無知和莫不吭聲地忍受下去…?粗暴工程持續進行著…

阿仁姆田地的記憶

兩天後的下午,一些關心鎮平溪的朋友再度前往現場,抵達沒多久,阿仁姆竟然撐著竹拐杖出現在我們面前。

「阿仁姆妳來這兒做什麼?」

「我的田地就在這啊!」

我才突然間恍然大悟,接下來就靜靜地聽著老人家述說開闢這塊水田的辛苦,接著哽咽、眼眶泛淚捨不得地細數這田地上有多少棵果樹,剛被怪手無情地剷除…楊桃、南洋釋迦、龍眼、芭樂、香蕉、芒果、竹林…

「古早時代這裡都會淹大水真可怕,像八七水災那樣什麼都流不見了!我們家的田就到這裡,隔壁那是某某的,下去那又是某某的…,這裡河道也會跑來跑去,要怎麼說清楚界線在哪裡啊,反正大家就是知道…,你看看倒在這裡的不知是什麼土?怎麼這麼多奇怪的東西?撿都撿不乾淨…,

你看堤防這樣做甘有道理?就只有做到那一段,也沒法度啦,人家是有權勢的人,我們這幾戶也只剩下幾個老人,沒路用的,本來沒做工程可能還沒事,政府現在堤防這樣做就讓人很害怕大水又來,到時大水不知會不會把田和厝沖走某?這裡下去可是還有好幾口灶人口呢!…」

不知不覺現場天色漸暗,我內心也愈來愈沈重,就請阿姆先行回家,待會去她家裏抄老人家的基本資料。

image

2010.11.12下午檔案照片現場,阿仁姆的低土坡地已填滿石礫土方嚴重影響河道行水安全。

image

鎮平溪水是一條母親河

阿仁姆從小看阿洲長大,本名林陳鸞,78歲的高齡與中風行動不便的先生(阿仁伯)相互照顧著,當然老夫妻倆偶而也會逗嘴鼓,看著阿仁姆十指長著厚繭和彎曲的雙手,就可以想見她一生的奮鬥經歷,是一對在農村裡勤奮討生活的平凡夫妻,一心一意努力只為把孩子們養育長大;而大兒子曾經腦溢血,歷經緊急開刀後搶救回珍貴生命,目前家庭經濟除收入減少、負擔日益加重,家裡還需要負擔長期的協助看護,只要有一點點良心的人,就可以想見這位老人家內心裡所背負的擔子有多重啊,

目前住家是全家歷經八七大水災、八一大水災後搬遷過的老房子,所以看到鎮平溪目前的工程,就會回憶起土石礫掩沒自家水田的悲慘景況,那原有的低土坡,在大水來時也是行水區,怎麼現在還有人想要繼續再做水泥護坡,讓水行河道嚴重縮小讓大水無處宣洩而溢堤,你可以想像在大河道裡做出一條小排水溝,然後再將廢土往河裡倒的無知和危險嗎?

更何況這些都是政府拿大家的錢往水裡丟啊!除了阿仁姆的憂心忡忡,臨近遭遇過八七水災的居民們,也紛紛向里長求援救命啊,老人家陳述著內心經年來的憂慮和恐懼,但卻都不得要領,只好暗然回頭拜神祈求全家平安了,等待老天爺的疼惜和眷顧…。

要離開阿仁姆家們時,老人家把我拉至一旁小聲說著: 「今天那位計程車運匠人真好,從醫院載我回到家才給我拿幾十元車資,實在是真感恩,阿仁姆我沒什麼錢可以麻煩你去討公道,日後政府知錯有補助時,阿姆我甲和你分啦!…,還有那些都是有權勢的人,可不可以再麻煩你不要把我的名字說出來…」

我望著阿仁姆的面說著:「這都不用錢!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公道給妳!不要擔心!身體要顧好喔!」

image

看著我們長大的阿仁姆

要回家!請問公道路在哪裡?

回家短短的路程突然變得好漫長,內心裡一直湧現著…阿仁姆眼神裡變換著的淚水和話語,時而無助、時而氣憤卻又變成恐懼…,我想著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國家和社會?竟然會讓一位老人家如此的求助無門?她內心裡的恐懼和盼望真的是難以想像…,我們年輕人欠她一個公道,說到阿仁姆的淚水,我也想請大家一起來幫忙替這條鎮平溪討公道,唯有天然護岸的多樣性生態環境,才能淨化水質、灌溉下游良田,長出健康無污染的稻米啊!

難道就算是一位小市民也沒有權利知道和關心政府的德政嗎?就非得是媒體和單位才能來關心嗎?竟然如此我們就來發起一個持續來珍愛鎮平溪的生態旅遊團體吧!好好將枉顧公民利益和傷害眾人生命的惡勢力工程驅離這片淨土,

目前我們的資源能力有限,在既有的水泥護坡粗暴工程的事實下,盼望在各行各業努力的好朋友們伸出援手,我們需您的協助幫忙: 水文生態、環境保育、水利、社福、人文藝術、生態教育解說、護溪行動志工團…各方面的協助,就算是發個聲傳遞讓更多人知道也好!

對制惡勢力和粗暴施政的唯一法寶,就是如水牛群面對獅群所展現的團結護子心,我們也將由下而上的展現民主力量,讓只愛面子的政府知道,大家已經看不下去了,要為阿仁姆和鎮平溪討個公道才行!一起共同守護台中市極難得具有自然生態河岸和人文多重價值的鎮平溪,永續人與自然的和諧,真的再不採取行動可能我們就又要失去最好的天然,而換來一條流著無情臭水、冰冷冷的水泥河溝了!

目前鎮平溪安靜地流著河水,我代表阿仁姆說聲:實在是足感恩大家!

歡迎大家行動揪團 一起來珍愛鎮平溪 也給老阿嬤加油安慰!

聯絡人:江慶洲(  0919-343139   04-2470-1130  )

email:Corey72@ms66.hinet.net

文貴醫院之塵埃落定─拆除側記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

編按:近日文貴醫院拆除,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作者整理一年來大事記(列表於文末),期盼新聞過後,大家仍能繼續討論文化資產保存議題。文中藍色字體均可點閱更多圖文,請大家多多使用。

990714shihpihdsc5980-500.jpg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真的是向「天公」借膽;6月30日(三)如期如時拆除下營鄉唯一歷史建築「文貴醫院」,且在台南縣政府文化處長葉澤山的見證下、台南藝術大學「創意營造公社」華麗的告別氣球升空之後..,進行拆除。而當怪手從左外牆側向施力,屋頂塌陷所有一切堅固的事物,瞬間分崩離析….

下營「文貴醫院」的失落,將對台灣各地陷入爭議的文化資產或歷史建築,帶來負向的影響,甚至會引發仿同效應。未來對在地「文史工作室」商借地方上傳統建築(古厝),作為歷史的展覽場域,將更形艱困,因為此次提報暫定古蹟保護是由使用「文貴醫院」的「利益關係人」,而引發糾紛

這也是首宗主管文資機關首長「監督」下公然被拆除(所謂的保留部分秀面)的歷史建築;主管的單位無「法」可管,社會大眾關心但束手無策,更無法置喙。

「文貴醫院」最終遭致拆除,各方(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文貴仙的二房後代、玄天上帝廟方、台南縣政府)均有不同的見解與堅持,僅就這段期間所見所聞的側記,依事件時程彙整事件一覽表,提供給大家對照閱讀,或有助於理解事件全貌。(詳見本文附錄)

「文貴醫院」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被拆除的歷史建築。而「文貴醫院」留下的地基空缺,可以用水泥填平,但歷史卻無法覆蓋。我們總不能把心思一直停留在拆除的斷垣殘壁中,當勇於反省過去錯失的「應然」(應該怎麼做)與「實然」(實際發生的事)。

文貴醫院事件中的各方狀況

「文貴醫院」為日治時期下營首家公醫院,是曾文貴(1896-1974)赴日留學返台後在下營設立,建成於昭和3年(1928年),見證地方醫療的發展。

「文貴醫院」為三開間街屋建築,磚木主結構,騎樓承重橫樑採鋼筋混凝土,明間橫樑上塑「文貴醫院」,左右塑主診科別正面頂樓弧形山牆上施勳章、花籃卷草圖飾窗戶為長條窗,窗樘上方以拱心石裝飾。而廊柱則仿「愛奧尼克」柱式窩卷的形樣,屋頂為二披水傳統紅瓦,左右採傳統木形馬背,饒富中西融合趣味。「文貴醫院」在地方文史、建築特色均具指標意義與保存價值。

不過,下營街坊民眾與上帝廟信徒們(其實全台皆然)對於「古蹟」或「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意涵,了解並不多。在詢問的過程,最常被揶揄:那樣也可以當「古蹟」喔?才80年而已。直指哪裡也有百年的房子,比文貴醫院「閣卡讚」!

下營鄉舊稱「海墘營」,歷史悠久的「北極殿玄天上帝廟」更是鄉民的信仰中心,傳襲下營鄉姜、林、陳、曾、沈、洪等六大姓共治,成立六姓財產管理會,推選委員管理廟務。

對於「海墘營文史工作室」逕自提報縣府「暫定古蹟」的做法,廟方管理委員會一直無法釋懷,在對立下的意氣用事做出:「我一定拆給你看」的決定,而且廟方最高權力機構-「信徒表代會」又全數通過拆除的決議作為後盾廟方的管理委員們自是有恃無恐,更有得理不饒人的霸氣。

地方的經營著重「人情世故」,文史工作者亦然。尋訪「上帝廟」廟口一帶店家,察覺「文貴仙」雖曾是公醫又連續擔任15年下營鄉代表會主席,卻沒有感受到人孚眾望,附近商家對「文貴醫院」其實並沒有太多情感(有些懷念的語彙是文史工作者的情感想像)。這或許可以解讀庶民階級對社會「菁英」(仕紳)的疏離感,而有媒體報導眾多地方民眾極力爭取保留的說法,個人充滿困惑。

海墘營文史工作室」成立已有13年,組織活力創意與文化深度具足。這次以「利害關係人」的角色(期間正以文貴醫院為主題執行文化處社造計畫案),向縣府緊急提報「文貴醫院」為「暫定古蹟」又未與所有權人溝通,係造成「企圖霸佔廟產」的導火線,也就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

而「創意行動」被誤解成「文化流氓」;住在玄德街後的一位老人家,很不習慣平靜的生活被干擾,很有感觸地說:「社會這樣亂,就是冊愈讀愈多逐愈亂,做代誌就是愛帶一堆少年郎做夥,親像流氓同款!」(老人家對南藝大創藝營造公社的創意,認為是侵犯

DSC_6512
拆除現場的天帝廟委員與信徒代表,右下方為主張拆除的洪福成委員

關於公共利益的討論

什麼是「公共利益」,這是最近被廣泛討論的議題,尤其是政府以「重大經濟建設」為名對農地公告徵收,強力而有效率(如竹南大埔、中科二林相思寮)。社會大眾極度關心農友們私有財產(農地與房舍)被逕自徵收的不合理價格與有堅決不願意放棄農作生活的農友,對徵收單位的抗爭。

但在「文貴醫院」事件,土地與建物的擁有者玄天上帝廟方,購地後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提報為「暫定古蹟」,由縣政府核定為「歷史建築」(也一樣強力又有效率),可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焦點卻放在公共利益-「保護文化資產」上,而不是關懷廟方在權益上可能的損失,更遑論探究政府為何公部門可以逕自審議公告為「歷史建築」。這種「類比思考」或許有誤,但「公共利益」確實需要我們更多的討論與定義!

而公部門面對緊急事件的處置總是「放屁安狗心」;文化處官員眼見事件,無力回天,就對外聲明會妥善保存「文貴醫院」立面裝飾,拆除結果卻是盡成瓦礫。

因為要完成保存「山牆」「柱式」、「彩磁」等物件,最好採切割而非震動式,而且須搭鷹架與吊掛機具才能克服,但縣政府並未事先聯繫與協調施工單位,而廟方發包拆除與清運三萬五千元,額外的切割、吊掛費用(初估5萬元),文化處又從何提撥?加上廟方置身事外的消極態度(堅持無論如何當天要拆除與清理完畢),片甲不留是最不傷腦筋的辦法。

最近「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正如火如荼展開,歷屆球賽均有裁判誤判的情況,這屆也已出現多次,面對外部指責的「世界足球總會」回答說:「誤判,也是球賽的一部份!」對我而言,是多麼經典。而所有在「文貴醫院」拆除事件過程中的支持與反對的作為、紀錄與評判,不論創意的發聲或是沉默不語的,無關正確與否,終是屬於「文貴醫院」塵埃落定的歷史;就像似世足賽「誤判」般的殘酷,無法再重新比賽一次!

下營「文貴醫院」拆除事件一覽表:

日期 事件原由 海墘營工作室/曾家後代 上帝廟廟方 縣政府/文化處
2009.1. 活化文貴醫院 海墘營透過奇美醫院公關室主任吳政隆與「文貴仙」台北後代取得商借同意推動「社造創新圓夢計畫案」
2009.4.12 「文貴仙」訪談與授權 利用返鄉掃墓首次與「文貴仙」五位子女會面並進行訪談
2009.6 廟方接洽土地()買賣 曾家後代告知海墘營與廟方有買賣的計畫在進行中… 購地蓋香客大樓為上帝廟整體發展計畫
2009.9.14 廟方交付五十萬訂金 海墘營轉向廟方商借繼續延續使用以繼續推動方案 廟方姜主委同意借用,要求租借書面資料並向委員會說明 10/10開展11/7文貴仙故事演出
2009.9. 海墘營邀約廟方展前說明會 邀約廟方管委會、六姓代表主席,展現誠意說明展出內容與期待 無人出席
2009.10.10 文貴醫院再展風華」開展 獲得外界熱烈迴響,開始凝聚「保留」文貴醫院的共識,已有嗅出廟方「傾拆」的可能 僅極為少數人以個人名義前往觀展 再造海墘風華首部曲-啟動鯨魚的夢想
2009.11.14 廟方委員提出去除醫院「花壇」事宜 出席廟方委員會提出文貴醫院未來使用規劃構想與爭取保留的機會,並願以「補差價」方式取得保留文貴醫院 廟方與曾家後代交易有「保留」「不保留」文貴醫院兩種價格,曾家以「不保留」交易。姜主委同意讓海墘營提未來文貴醫院的構想案。
2009.11.26 完成交易 海墘營成員商議對策召集人吳政隆(以拖待變,以時間換取空間) 交付尾款,總金額千餘萬,據廟方稱每坪以七萬元成交
2009.11.29 廟方委員準備提案拆除 姜主委告知委員會提案通過機率極高,要有搬遷準備洪福成委員強力主張拆除,委員間已逐漸形成共識
2009.11.30 緊急協調 下營子弟南藝大曾旭正教授緊急協調洪福成委員無功而返(採取申請暫定古蹟之緊急措施 拆除文貴醫院主張不變 縣政府文化處受理
2009.12.1 開始募款 海墘營召開募款記者會(單純依11/14構想進行勸募) 意外刺激廟方,誤以為以差價就可取得文貴醫院使用權
2009.12.2 暫定古蹟與撤展 海墘營表達無奈與不捨希望可以爭取多一些時間溝通對話。廟方要求海墘營撤展(撤離文貴醫院)。 廟方收到「暫定古蹟」公文。廟方極度憤怒並表示無法接受,拆除立場堅定。 「暫定古蹟」公文送抵,文化處處長葉澤山受訪表達拆除文貴醫院有違法之虞
2009.12.3 對話窗口異動 海墘營後續則改由總幹事鄭慶凰(尋祕桑田負責人)接手。 廟方姜主委被迫辭職由楊丁福副主委接任(廟方不滿海墘營提報古蹟未告知)
2009.12.8 上帝廟信徒代表大會 被指與曾家聯合詐騙,意圖侵占廟產。(副縣長顏純左曾為海墘營理事長)且戰且走立場,尋求動之以情,緩拆不急拆。 六姓代表主席與信徒出席率9成全數通過拆除文貴醫院。並譴責海墘營文史工作室。(當日主席曾進發) 下營子弟副縣長顏純左親自出席說明企圖化解誤會
2009.12.11 縣長斡旋 海墘營對廟方表達溝通不良的歉意。積極尋求在上帝廟附近購地,並取得廟方理解。 主委楊丁福、主拆委員洪福成與六姓代表願再召開信徒大會提供土地遷移保存(縣府負責遷移)廟方在市區以廣播車與文宣強烈表達達廟方立場。 縣長蘇煥智、鄉長陳文珍、文化處長葉澤山出面協調達成文貴醫院與日式木造宿舍文資審查分開處理。向北遷移保存的建議獲得採納。
2009.12.18 通過歷史建築 搶救策略初步奏效但往後與廟方均無法達成有效協調 「歷史建築」為拆除埋下伏筆。「古蹟」、「歷史建築」法律位階與細則不同。廟方對文貴醫院已經有處理基調。 8位委員現場勘查後即召開審議決議通過文貴醫院為歷史建築(日式木造宿舍未通過)
2010.6.22 拆除爭議再起 購地進度受挫,且遷移距離1.5公里技術上有困難。對外尋求媒體、文史人士、網路串聯支援,但希望各界給廟方「鼓勵」而非「壓力」。 委員會發文要求縣府月底遷移至下營國小後方的廟產(距1.5公里),否則於30日八點拆除。(並再一次出動宣傳車與廣播帶) 葉澤山出席委員會見大勢已去,會後表示保留部分構件與泥塑
2010.6.29 飛吧!文貴醫院縣長緊急出面協調 凌晨南藝大「創意營造公社」與海墘營仿電影「天外奇蹟」情節以氣球飛揚,期待以創意喚醒下營民眾公民意識,創造奇蹟 廟方因未獲告知活動,創意動作再一次激怒主拆的委員強烈表達抗議,更堅決一定要拆除。拆除進入倒數計時。 部分電視、平面媒體無法全盤說明,斷章取義。縣長再一次緊急出面無效,縣府立場已退縮至保存構件。
2010.6.30 塵埃落定分崩離析 南藝大「創意營造公社」與海墘營再次以實際行動到場表達對歷史建築的關心-「華麗的告別 廟方委員、六姓代表主席均到場坐鎮,宣示廟方立場。拆除承包工程車輪胎爆胎延遲至9點才陸續抵達。11點26分怪手扯下有線電視電纜後,28分從左外側屋頂怪手作業屋頂陷落,作業迅速,下午3點已夷為平地,進入地面清理。 文化處葉澤山蒞現場協調拆除作業(科員全程參與)由於沒有前置準備(施工方式、費用提撥)致使連構件均無法完整留存。(完全沒有處理經驗)
2010.7.1 地基空缺可以填補,但記憶無法抹除 遺憾與無奈(這美好的一仗已打過)進入沉澱反省期 廟方計畫拆除位置的地面先填平,短期內先當停車場。進入歷史解釋期。 新聞熱點已過,進入政治檢討期。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灣大百科全書-下營文貴醫院
文貴醫院-片甲不留。(YouTube)
公視新聞網-守護老建築
台南縣政府文化處-下營文貴醫院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百年劫?!樂善堂的危機與契機

百年歲月應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對杉林鄉月眉村的樂善堂而言,卻在地震後被認定安全堪虞,並貼上一道紅色、宛如催命符的危險建築告示。此事導致地方上人心惶惶,在文資維護奧援不足,但又擔心傷及無辜的考量下..

百年歲月應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對杉林鄉月眉村的樂善堂而言,卻在地震後被認定安全堪虞,並貼上一道紅色、宛如催命符的危險建築告示。此事導致地方上人心惶惶,在文資維護奧援不足,但又擔心傷及無辜的考量下,負責管理的董監事已開完會,並初步決議將「拆舊堂、蓋新廟」,這也使得興建年代仍待考察[1]的這棟傳統建築,即將從高雄縣客家聚落地區之最早鸞堂[2]的歷史中滅跡。

高雄縣客家聚落地區的鸞堂信仰,在日治前期的時候肇端於杉林鄉月眉村的樂善堂,之後相繼拓展到旗山鎮圓潭福安堂、美濃鎮廣善堂,而在傳至廣善堂後的短短十年內,則又迅速延續到龍肚庄廣化堂、廣興庄善化堂、九芎林庄宣化堂、石橋庄善誘堂,當時香火之鼎盛甚至遠及至六龜鄉新威庄的勸善堂,儼然是客家人在天公、伯公、三山國王及義民等信仰之外,另一項重要心靈生活的人文活動。

除此之外,從樂善堂分別於西元1914、1929年所造刊的《覺夢真機》及《妙化新篇》等兩本鑾書內容中,亦可窺見南北客家鸞堂信仰交流互動的文字記載,由此顯示了在當時全台鸞堂發展的興盛期中,樂善堂像是一條南北部客家地區鸞堂系譜關係的臍帶。

日治初期新竹及苗栗一帶相當成功、影響日本殖民政府鴉片專賣利益的鸞堂戒煙活動,由於隱含了反抗日本鴉片政策的思想,加上殖民政府深怕鸞堂是一種秘密結社,會與抗日義軍串連一起,所以下令日警展開了一連串的偵察、監控與取締的行動,也因此在鸞務發達欲南向拓展的需求,或規避日本統治政權注意與迫害的壓力下,活躍於苗栗、新竹一帶客家鸞堂的重要人物,如苗栗公善堂劉石恩、新竹飛鳳山代勸堂楊福來,也陸續南下來到樂善堂協助扶巒著書及監整堂務,進而奠定了樂善堂在高雄地區客家鸞堂史上的先鋒地位。

誠如上述所揭露之樂善堂在台灣歷史與客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其一事一跡或一磚一瓦應該都是值得維護並加以研究的,但今年3月4日一場百年地震的來襲,卻重創這個近百年的客家聚落信仰中心,使得樂善堂陷入了「建新廟、修舊堂」的兩難。

原因是本地常年有淹水的問題,加上廟堂基地的地勢較低,只要進入梅雨季或遇上颱風,降雨量稍大就會水漲過膝,甚至讓木雕神像有被漂流的危機,所以負責管理之基金會的理監事們,有意藉新建之舉一併墊高基地來處理水患問題。

另一方面,又由於地方信徒對於廟宇建築的認識,往往受限於新建=堅固、大=宏偉等主流觀點,這也使得這些理監事們背負了沈重的信徒壓力,擔心如果只修整舊堂反而會成為眾矢之的,熱心參與堂務的林先生說:「更何況,縣府三位專家來勘查後,一致認為損害嚴重,並已貼上紅單、列為危險建築」。

此外,為避免夜長夢多、橫生意外之事,林先生已經延請了內埔一帶頗具經驗及盛名的廟宇建築師傅,開始進行調查並著手新廟宇興建構想的規劃。當筆者拜訪林先生、基金會總幹事及其他幾位現任的理監事們時,雖然基金會已做成新建的決議,但言談之間他們還是有維護文化史蹟的想法與意願,只不過以樂善堂目前的條件及基金會所掌有的資源來看,重建是解決所問題最好的選擇。

990501wuningidsoh-360.jpg

新建≠堅固、老舊≠脆弱,樂善堂後新建約十年的玉清宮,此次受災比前舊堂更為嚴重,林崇熙教授說,傳統建築的優點就是比新式的RC建築更為耐震。

但另一方面,長期關心台灣文化資產維護、現任教於雲林科技大學的林崇熙教授,地震後即藉南下美濃進行私人行程之便,特別抽出時間來現勘樂善堂災損的情況,林教授特別指出,損害其實沒到非拆不可的程度,樂善堂的主結構樑柱受創不大,遭震破的承重邊牆,也可以卸除後再以新磚重砌回去,最重要的關鍵正在於地方人士如何看到這一段值得被維護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資財。

被百年地震重創的樂善堂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是一個值得政府官員、學者專家以及地方鄉親討論的議題,筆者認為此事牽涉的不只是政府對處理震災是否具備歷史及文化的視野,而更值得努力的是,如何透過公開溝通的方式來凝聚各方意見,催生一個創新納舊的因應方案,讓樂善堂面臨的當前危機,得以透過百年根基而營造出新的契機。

clip_image002

樂善堂需要一個創新納舊的方案,來讓當前面臨的危機,得以透過百年的根基而營造出新的契機。

後註,5月3日客家電視台將在樂善堂舉辦村民大會,歡迎關心此事的朋友與會。

時間:5月3日上午09:30

地點:高雄縣杉林鄉樂善堂


[1] 根據張二文所著高雄縣客家鸞堂的起源-月眉樂善堂與其巒書之研究一文指出,根據《月眉樂善堂沿革》記述:「樂善堂之由來,始於大正2年(1913年,癸(ㄍㄨㄟˇ)丑)之秋」,有關鸞堂的傳衍,張文推論在《覺夢真機》造著前,樂善堂並無獨立堂宇,而於西元1921年新建堂宇落成,西元1925年在增築左面橫屋及廳室。又1961年月眉樂善堂曾出版,月眉樂善開堂49年改築十週年紀念專刊,顯示該堂曾改建。[2] 鸞堂乃聖堂、善堂也,奉祀關帝君為主神,加奉祀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尊稱為「三聖恩主」,或加配奉祀文昌帝君、玄天上帝尊稱為「五聖恩主」。或有鸞堂加配 「先天豁落靈官王天君、岳武穆王」亦稱為「五聖恩主」。並以奉祀太上道祖、孔夫子、觀世音菩薩等三教聖真為上座,藉桃柳為筆,扶鸞虔請神靈降筆,以傳神意。蓋古聖離世日遠,必藉桃枝柳筆現身說法,於沙盤浮字,傳真警世,教人修道之法,此種組織之善堂,謂之「鸞堂」,又稱之「鸞門」。著名的台北行天宮即為一例。

【從社造看歷史】「眷村、國有眷舍保存與再利用」課程

「中都」在未來會是更具世界城市格局的大都會嗎?從日治到國府,1949年前後的眷村與國有房舍,同樣因為土地國有的制度留存至今,但今天卻由於對於國有土地思維的轉變而面臨快速消失。歡迎關心文化資產…

一、前言

如果沒有「剝皮寮」的台北清朝老街風貌,「艋舺」烘托不出那股血氣與正港台灣男兒的原汁原味;如果沒有「憲光二村」的侷促巷弄與低矮屋簷,「光陰的故事」又怎能道得盡在那充滿了大我的時代的人生故事呢?從荷西、清朝、日治到國府時期,層層疊疊的歷史,在時代轉變中是否都有機會,在城市的一隅真實存在呢!

的確,多元的歷史讓一座城市具有迷人的魔力。

990405kunanbgung-300.jpg

都市的命運擺脫不了世局的變遷,都市的面貌更是後人認識歷史的櫥窗。1949年是華人世界歷史命運轉變的關鍵一年。二戰後的趨勢決定今日的世界格局:殖民地紛紛成立了現代國家,美蘇冷戰讓世界一分為二。西德、南韓、台灣與南越成為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自由主義陣營前線。這些故事的背景,在生活裡似乎也似曾相識。

在殖民地時期的台灣,日本維新帶來了充滿實驗性質的巴洛克風格,此外台糖、台鐵、台電等國營事業機構的「日式宿舍」,保有了日治時期台灣開始現代化轉型的都市紋理;國民政府遷台,「眷村」成為台灣城鄉的重要地景,一座座的眷村,蘊藏著一段段漂流的苦與離散的痛;韓戰爆發美軍開始協防台灣,後有越戰時期的軍事合作,「美軍宿舍」宛如台灣都會的國際窗口與權力特區,建築元素更是現代性的橫移;

而1950年代中期的「省府新市鎮」,開啟了源自於本土現代性都市規劃,這更是一座充滿企圖心的明日之城。都會裡這些不同時期的「國有房舍」,是一窪蘊含著生態多樣性的大池塘,也是刻化著不同歷史斷代的百寶箱。

合併升格後,「中都」在未來會是更具世界城市格局的大都會嗎?從日治到國府,1949年前後的眷村與國有房舍,同樣因為土地國有的制度留存至今,但今天卻由於對於國有土地思維的轉變而面臨快速消失。「中都」是中台灣地區行政劃分再一次大的轉變,面對未來,還會記得過去嗎?歡迎關心文化資產與空間保存的朋友參加,期許我們在大台中都會「眷村、國有眷舍保存與再利用」論壇,激盪更多創意與火花。

clip_image004

二、說明:

1. 本論壇課程將於霧峰本堂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為探討眷村、國有眷舍保存實務的小眾論壇,歡迎關心眷村、國有眷舍保存與空間營造的朋友報名參與。

2. 對外招生名額計20名,課程共計32小時,每小時酌收25元,課程費用為800元,包含11堂課程與1次參訪。請逕向本社大辦公室報名。

3.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以傳真或e-mail回覆即可,報名費請於課堂統一繳交。

電話:04-24074600/傳真:04-24074665

e-mail: kmarx@mail2000.com.tw

4. 論壇安排期中交流參訪與期末報告,上課學員需參與討論並提出報告,報告形式不拘。

三、辦理單位:

1. 主辦單位: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

2. 承辦單位:光復單冬仔文史工作室

3. 協辦單位:本堂社區發展協會

四、地點:台中縣霧峰鄉本堂社區活動中心

台中縣霧峰鄉中正路749,霧峰郵局正對面)

clip_image006

五、時間:自99年4月9日至6月18日,每週五晚間7時至9時,共計11堂。

戶外參訪:5月15日(週六)全天,自8:00至18:00止。

六、課程表:

時 間 講 題 報告人/對談人
4月9日週五 結合土地史觀的空間轉化策略:大雅忠義眷村之馬房保存經驗 劉公展台中縣大雅忠義眷村村長
4月16日週五 如何推動眷村保存與空間營造:雲林虎尾建國一村之保存經驗 高丹華/發現烏坵嶼作者雲林縣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榮譽理事長
4月23日週五 如何搶救日式宿舍與社區行動:中市樂群街日式警察宿舍保存 (邀約中)
4月30日週五 都市空間紋裡保存及社區營造:台中市土庫美軍宿舍文史深耕 林蒼慶台中市西區土庫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
5月7日週五 文化資產維護與產業遺址再生:台中舊酒廠創意文化園區案例 梁華綸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台中園區專案小組組長
5月14日週五 大台中市城鄉發展戰略與遠景:從都會公有土地資源運用談起 張壯熙台中縣副縣長
5月15日週六全天8:00AM 校外參訪:尋找彩虹眷村—台中干城六村參訪彰化溪尾台糖日式宿舍之保存 林敬國生態文化深度旅遊導覽老師
5月21日週五 在地行動與區域文化空間整合:省府霧峰光復新村保存願景及策略 吳東明光復單冬仔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5月28日週五 行政中樞與產業邊陲之空間競爭:高等研究園區下中興新村風貌保存 郭俊沛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6月4日週五 台中文化資源整合與都市行銷:從霧峰林家、省議會與光復新村談起 陳志聲(邀約中)台中縣文化局局長
6月11日週五 古蹟公益信託機制建立與行動:新竹市北院美軍宿舍復原經驗 王俊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6月18日週五 學員期末報告座談與分享 合辦單位、協辦單位代表

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報名表(請點選這裡下載)

因為有你,洪雅有氣力─回顧2009洪雅書房

2009年是洪雅書房最具實踐行動的一年,過去講座裡推廣著農業的重要、飲食革命,洪雅書房真的下田去,繼續進行4分地的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的工作;同時,在2009年簽下玉山旅社的承租權後,正式展開文化資產…

說是洪雅書房的年末回顧,也可說是余國信的年末回顧,因為書房為了在這波難挨的景氣與消退的購書氣氛裡求得生存,不得不發展”自己工”來顧書店,也就是說我親自顧店,當然還凹了一大群讀友來值班;

或許說我親自顧店,挺多人不服氣的,因為常來洪雅找不到房主(我自稱房主),值班讓洪雅有人開店與顧書店是不太一樣的,說顧書店好像意思上太夠簡化,其實「顧」書店必需依房主自己的主見(感覺)與立場來進行訂書,而訂書的對象並非是直接下單給中盤或大盤商,然後書就來了!

不是的,洪雅書房的情況不比北部,很多出版社的書我拿不到,也無法騎機車自己去用現金買與拿,許多書我是一個個出版社的直接來往,礙於購書經費的挶限、礙於自己挑書的立場、礙於書店書的流動率、礙於不慣或不行退書或不好意思退書、礙於出版社出貨的行規,於是,訂書對我而言是一大工作,每一本書的寫入訂單與數量的敲定,都是決擇!

這些工作佔去我很多很多的時間,但卻有種訂書狂的症狀,下手訂書是我很快樂的事!但因為經費的挶限不會讓我為所欲為…;於是,就這樣有現在的洪雅,當您進到洪雅書房,看到覺得書店的書很有特色、排列的還不錯,那麼可別忘了這些書都是一本本經過房主挑選的!

洪雅書房每一年的進展都是踏著前幾年的社會資本累積;因此要講2009年,恐怕還得去看看2008年洪雅書房在幹嘛,現在開始總結2009年:

2009年洪雅書房除了訂書與退書與排列書的工作外,從1月7日第438場講座開始,到了12月30日第488場講座(林崇熙教授與雲科大文資所的眾學弟妹為洪雅十年未倒慶生),共舉辦51場例行每周三晚上的推廣講座;也進行7場監獄體驗營的營隊,共參與40個連署搶救或抗議環境與文化不正義的事!

990226guoxinp1130600-4001.jpg
講座活動一景

2009年是洪雅書房最具實踐行動的一年,過去講座裡推廣著農業的重要、飲食革命,洪雅書房真的下田去(延續著2007年所發起的),繼續進行4分地的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的工作;同時,在2009年1月5日簽下玉山旅社的承租權後,正式讓平時只是呼籲搶救與重視文化資產的行動跨越至實證的修屋工作裡,就這樣有超半年的時間一直在進行著修屋與開會、研擬對策、找人、找錢的工作裡;

這半年真的不是簡單這些字可以講得完,直到現在瀏覽著每張照片都還會流下眼淚,因為真的很誇張、真的是一場挑戰不可能任務的行動!

P1350831
一群人下田去

2009年最得意的是60年的玉山旅社在羅姐與小潘的加入後,正式老屋新生的營運起來,嘉義市第一個民間自己搶救民間自己維持營運的文化資產再生運動!

P1350862
玉山旅社,林茂賢老師來助唱

2009年8月1日及12月19日舉辦兩場古墟23.5度市集的活動,讓理念與產品可以直接與民眾面對面。

2009年終於辛苦與愉悅的即將結束,可是事情還繼續在發展,生命史繼續發光發熱的創造奇蹟!

因為每一場講座的您(講師及參與者)與營隊的您(工作人員與參與者)、書店的您(逛書店的或購買書者或值班義工),還有所有加入玉山旅社的苦力群及捐款者與參觀者或消費捧場的您,還有現在位於第一線的經營者(羅姐與小潘),還有下田去的一大群人(協力者與買米者),當然還有長期來在網路端觀看與打氣的您…。

2009年的您,一起參與、助長,讓一把把熱情火燄與理念的夢想得以展現,讓洪雅書房、讓我有”氣力”熱情燃燒(心一直熱起來),感謝,真的感謝!

這一切還沒有結束,有您的繼續相陪,2010年我們一定可以繼續寫歷史式的走下去。

歡喜做!鬥陣走!

祝 新春快樂!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洪雅書房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火車站附近的西門街齊柏林音樂店有腳踏車可免費騎過來)

每日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開放

05-2776540或0929536133 傳真05-2776541

玉山角逐新世界七大奇景,臺灣準備好了嗎?

「新世界七大奇景」票選活動是於2007年由一個在瑞士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新七大奇景基金會所發起的。自然景觀的部份包含了山峰、島嶼、湖泊、森林、洞穴、地景及海景等7大類,臺灣玉山目前正在角逐山峰類的名額。

新世界七大奇景(New 7 Wonders of Nature)票選活動是於2007年由一個在瑞士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新七大奇景基金會(New 7 Wonders Foundation)所發起的。自然景觀的部份包含了山峰、島嶼、湖泊森林洞穴、地景及景等7大類,臺灣玉山目前正在角逐山峰類的名額[1]

新七大奇景票選活動背景

新七大奇景基金會的前身是新開放世界公司(New Open World Corporation)。瑞裔加籍的攝影家、作家及冒險家柏納.韋柏(Bernard Weber)為了維護世界上的人文及自然資產,並促使全世界民眾珍惜其多樣性,於2001年成立新七大奇景基金會,在韋柏的主導下,分於1999年及2007年在網路上啟動著名的新世界七大奇蹟(New 7 Wonders of the World)與新世界七大奇景等2項全球性的票選活動[2]

980109sguiihyushan-420.jpg
玉山北壁景色,擷取自玉山官網

灣票選活動之推動情形

票選新世界七大奇景是一項國際大事,玉山有榮幸入圍成為票選選項之一,除了是臺灣的驕傲外,更是宣傳臺灣的好機會。為了讓國人認識並支持此活動,政府透過許多方式來推廣,廣置羅馬旗、印製文宣品、海報、製作宣傳背心、生態影片及媒體宣傳,玉山國家公園的官網也有投票辦法的說明,並呼籲各層級學校單位配合宣傳[3]

此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透過許多活動,增加民眾參與度,像是「2009年發現玉山攝影比賽」、「玉山加油!臺灣加油!票選活動之有獎徵答」、「玉山之歌創作比賽」、「玉山宣傳大使選拔」等等,並設立部落格拓展宣傳管道,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此訊息而上網投票。

玉山大使選拔出來後,任期為3個月,必須協助行銷規劃及網路宣傳,並配合各縣市大型活動的造勢活動等,其中以單車環島最具話題性。

玉山在票選中的情形與排名

新世界七大奇景票選活動從2007年開始,景點包括7大類型,玉山為261個自然景點之一,是臺灣唯一入圍的候選景點。在各類型的景點中由全世界公民投票選出11組,這77名入選景點將進入專家審查階段後,再選出7大類型的前3名。

玉山於2009年3月進入第2階段票選,至2009年7月7日截止,玉山持續維持16周山岳類的第1名。此77個票選景點,由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職總幹事的費德里柯.馬約爾((Federico Mayor)帶領專家評估景點獨特之美、7大類之多元性與分配性、生態多樣性、歷史遺產意義,以及對於人類包含原住民族的關係、地理位置等5個因素。

2009年7月21日公布最後28個候選名單,玉山無負國人期望,入選為28強,新七大奇景基金會將以2年的時間(至2011年)由民眾以網路、電話和手機簡訊選出新世界七大奇景。此項活動除證明玉山之生態獨特性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達到宣傳的效果。

相關宣傳策略應朝向短、中、長期作全方面規劃

本小組針對以上各項宣傳策略,進行初步研究與評估,主要分為短、中、長程等3個階段:

(1)短程階段應以宣傳手法增加能見度及關注度:

玉山國家公園之宣傳網站內容太過簡陋,無法創造關注性,與其他相關活動之連結度也顯得過於薄弱,另外票選新世界七大奇景為國際性活動,參與投票對象包括全世界所有民眾,因此,主題網站內容應加強多國語言資訊,也應針對玉山的精神價值與重點特色進行宣傳。

此外,宣傳活動應加強媒體露出,並提高活動之實際執行率,以能達到宣傳效益,舉例而言,若能善用7位玉山宣傳大使的校園資源,在年輕、學生族群中廣為宣傳,相信將能有效拓展各族群的傳播擴散力。

(2)中程階段則可聚焦於整體企劃活動:

建議鎖定玉山的精神價值,採取故事性行銷,並以國際旅遊市場作為宣傳重點,針對國外觀光客企劃相關行程及活動,不但可以創造話題性,若能與近年臺灣舉辦之大型國際賽事與活動相互結合,更可有效提高關注度與吸引力。

(3)遠程階段希望能夠著重於國人對於自身文化認同及向心力:

這樣一個與自身文化息息相關的活動,除卻政府從上到下的宣傳策略外,更希望能夠由底層民眾發自內心的認同感開始啟動,由下至上逐步擴大,相信這項別開生面的國際票選活動,將能於國內外創造更多的意義與價值。

[1]參考新七大奇景協會官方網站資料,網址:http://www.new7wonders.com/。

[2]同註腳1。

[3]參考內政部營建署全球資訊網之玉山票選世界新七大奇景計畫,網址:http://www.cpami.gov.tw/web/filemgr/dept/other/dept11.pdf

(本文為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世界遺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經老師推薦與作者同意後刊登於此,小組成員包括呂昕潔、張雅雯、許雅婷、周振瑜、林香芸、劉韋伶、陳羿璇)。

慈濟大愛屋,建於文化遺址上!

劉益昌表示,大愛村決定要興建時,他就提供有關遺址分布範圍等各項資料,並一再提醒施工單位開挖時,務必有考古人員在場。但十二月十四日考古團隊趕抵工地時,工程已開挖,且挖掘到石器、紅陶片…

前言:

針對慈濟杉林大愛屋誤建於文化遺址,且開挖過程未依文資法規定辦理的訊息,以下轉載自由時報蘇福男記者所做之報導,同時附上遺址發現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先生撰寫之公開信,提供讀者一併參考。

981229liouyichag-400.jpg
慈濟杉林大愛村施工單位未在考古專家監看下,不慎挖掘到石器、紅陶片等新象寮遺址文物。(記者蘇福男攝)
新象寮遺址尚未公告

國內考古學界權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早在一九九○年就在杉林鄉月眉村杉林國中南側、新象寮聚落北側,發現到距今二千年至四百年前屬蔦松文化的新象寮遺址,高縣文化局一九九四年也清查確認,但至今尚未公告。

八八風災後,行政院和高雄縣府選定台糖杉林月眉農場,由慈濟基金會協助興建永久屋,十月間文化局才驚覺永久屋可能蓋在新象寮遺址上,當時慈濟已完成整地工作。

為避免施工破壞文化遺址,上個月文化局力邀劉益昌協助監看施工,希望在不破壞遺址情況下,能讓永久屋儘早完工,讓受災災民安身立命。

石器、紅陶片下落不明

劉益昌表示,大愛村決定要興建污水處理廠、滯洪池時,他就在協調會議上提供有關遺址分布範圍、核對現場圖等各項資料,並一再提醒施工單位開挖時,務必有考古人員在場。

但十二月十四日上午七時許,考古團隊連夜從台北開車趕抵工地時,工程已開挖,且挖掘到石器、紅陶片等新象寮遺址文物,文物最後下落不明,劉益昌十分火大,立即依文資法相關規定向文化局舉發。

慈濟:施工過程未破壞

他說,文資法子法「遺址監管保護辦法」規定的監看工作,其意涵就在於施工時需有考古專業人員在場監督,以免破壞珍貴的文化資產,但當天遺址已毀掉大部分,而且施工人員不接受監看人員要求停工,他不知道法令究竟所為何哉!

對此,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和行政院莫拉克風災重建委員會處長顏久榮,昨天分別向前往視察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強調:「施工過程未破壞遺址」、「配合文化局監看方式施工」,但劉益昌批評實情並非如此。

文化局尋求補救措施

對於遺址已遭破壞,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張月英指出,新象寮遺址大部分坐落於大愛村基地最南側的部分,過程中該局與慈濟持續溝通,希望將工程對遺址的傷害降到最低,可能是溝通有落差,文化局正尋求補救措施。

吳揆昨視察大愛村後表示,希望第一期六百戶永久屋災民明年春節前進住。

(原文轉載自自由時報2009/12/28)

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鬆鬆手!救一個千年的考古遺址吧!

作者: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以後,全國人民都從不同的角度伸出援手,幫助受災的同胞們。慈濟的大愛同袍們,立刻動員進入災區協助重建家園,配合中央政府和高雄縣政府在高雄縣杉林鄉建立「慈濟大愛村」,規劃整齊的大社區,將來會在楠梓仙溪畔形成一個特殊狀態的集村聚落。

其實這一次受災的朋友,主要是位於丘陵與山地地區居住的不同人群,包括大家熟知的原住民族中的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沙魯阿族、布農族,也有名聞全國的小林平埔族人(西拉雅族或馬卡道族),當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客家人、福佬人,以及通稱的外省人。

去過災區,我完全理解居民的苦處,希望能夠早日建好可以安身立命居住的房子,但是再怎麼樣快,再怎麼樣建房子,也必須考慮這些不同族群的朋友,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文化傳統。

台灣今天所需要的不正是多元的文化傳統嗎?將這些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朋友,劃分區塊放在同一個大社區中,也許就是一個族群大融合吧!但我個人以為保有多元族群文化,也就是保有我們面對自然環境變異時處置對策的文化基因。

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讓多元的文化喘口氣!

其次,在此次災後「慈濟大愛村」興建的過程,讓我回憶起七二水災松鶴聚落災民安置住宅興建過程中,個人參與Babao遺址搶救過程,我用極短的時間進行遺址相當面積的搶救工作,最後發現有些重要的考古現象實在無法立刻取出或記錄,因此台中縣政府變更了工程設計,使災民安置住宅和地下的文化資產得以共同使用一塊土地,因此不但記錄了文化資產,現地保存文化資產,也使災民心中有著慰藉。

杉林鄉此次的「慈濟大愛村」也在興建時,知道基地內有一處早年記錄的新象寮遺址,大部分座落於基地最南側的部分,施工將會嚴重毀滅此一遺址,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遺址受工程影響損害,具有清楚的規定,所以施工前趕緊協商會勘,但工程已然剷除遺址的一部分,所以退一步進行文資法子法遺址監管保護辦法規定的監看工作,

監看的意涵就在於施工時有考古專業人員在場監督,如有發現就得停工進入行政程序處理,以免破壞珍貴的文化資產。

很可惜,日前(2009年12月14日)早上八點施工前,監看人員到現場時,遺址已然毀掉大部分,而且不接受監看人員要求停工。法令究竟所為何哉?

位於台中縣潭子鄉的慈濟志業園區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或稱潭子分院),在2006年施工過程中同樣嚴重破壞聚興遺址,也是悍然拒絕台中縣政府的要求,究竟法律規定敵不過所謂的慈善事業嗎?

請慈濟大愛人鬆鬆手,莫再做文化資產的劊子手!

寶藏巖的明天,居民的未來?

寶藏巖幾度面臨改建、拆除的命運,終於在公告定為歷史建築後,寶藏巖才朝著「文化保存」的方向進行,並推出了「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寶藏巖部份空置房屋,將作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等,居民可選擇…

編按:

此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文化資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並由小組成員共同撰寫,原報告名稱為「寶藏巖變遷過程之居民角色探討」。

981218-baozangyan-400.jpg
寶藏巖與共生聚落之遠景,20090518。

「寶藏巖」背景介紹

「寶藏巖」主要包括了寶藏巖寺、寶藏巖塔及其週遭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

以自然地形劃分來看,北倚觀音山,南望新店溪,是一個以觀音山為主所形成的自然邊界區域,同時也是後來不論是自來水水源區設置,或是成為主要軍事重地劃區最主要的原因。與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就是現今所見寶藏巖主要入口道路──汀州路三段230巷。

早期寶藏巖聚落總是處於一個變動的形態,在開墾與種植果樹的名義下整地,屋體則是於先茅屋、後板屋、再磚屋的過程中,還要冒著被拆毀的風險,才能逐步完成。

1980年因應都市景觀公共工程,計劃將寶藏巖地區由保護區變更為「中正297(永福)公園預定地」,揭開了接下來歷經十多年來相關違建拆遷、安置與保存等爭議及社會運動。最後在2004年經臺北市古蹟審議委員會決議,由臺北市政府公告寶藏巖為臺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建築」。

寶藏巖幾度面臨改建、拆除的命運,終於在公告定為歷史建築後,寶藏巖才朝著「文化保存」的方向進行,並推出了「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寶藏巖部份空置房屋,將作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等,居民可選擇領取賠償金約72萬元後離開,或是留下共同開發藝術村。

問題是:居民肯不肯搬出來?是否搬回去?保障及發言權為何?

對於政府每隔一段時期就提出一個不同的方案,除了陳情之外,他們對於寶藏巖的感情,面臨留不下也離不開的困境,在這樣的弱勢情況下,居民如何重握自治權,以及究竟該何去何從,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政策計畫評估

政策評估將以寶藏巖公社、寶藏巖文化村協會以及政府單位三方為主,簡述其對政徹的影響以及其述求。

寶藏巖公社由藝術家和學生組成,成立原因,一為不滿臺北市政府對寶藏巖的政策規畫,二為協助捍衛寶藏巖居民的權益;寶藏巖公社積極地讓媒體、社會大眾關注此項議題,在藝術家駐村期滿後,寶藏巖公社繼續抗爭,不願讓市政府拆遷寶藏巖,此一事件讓許多媒體大篇幅報導(註1)。

然而,事實卻是寶藏巖當地原住民大部分已答應遷出,導致寶藏巖公社的抗爭,已失去立足點,且公社藝術家私自帶入外地藝術家,以及招攬學生入住造成居民困擾也是事實-抗爭並非原居民所希望,雖突顯以原住民為主體之出發點,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卻演變成佔屋者,姑且不論誰是誰非,寶藏巖公社之佔領計畫,顯然是沒有成效。

至於政府一端,一般認為是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簡稱OURs)全權規劃,產生了「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這樣的概念(楊芷茜,2008),分為「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國際青年會所」、及「生態環境學習基地」四個發展面向。

然而,實際上之計畫內容,吸納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簡稱臺大城鄉所)的建言(註2),以及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居中與居民不斷協調後的結果,政府於2004年定調寶藏巖將朝歷史文化保存發展,並於2007年開始招標營建工程,將約16戶居民先安置於中繼住宅,並非外界所言政府完全站在強勢一方強行介入(楊芷茜,2008)。

不過,臺大城鄉批評「未原地居住」與「未保存原民文化」,寶藏巖公社也以「土地取得」、「藝術政策適用性」、「居民處置」、「藝術家待遇」等(註3)表達自身立場,並落入各說各話與各表立場,也造成原居民的真實聲音,似乎快被湮沒,為政策執行不順利之一大原因。

政府以原地居住不適當性為由,將居民安置到中繼住所,臨水區的四十餘住戶除了外面自有屋舍者外,其餘被安置在單身國宅(劉益誠,2002),至於寶藏巖公社隨意占領原住民的空屋,並未進行處理,此亦導致工程遲遲無法動工(徐聖情,2007)。

寶藏巖居民,何去何從

在整體外觀不甚討好的情況下,幾度面臨改建、拆除命運,完全無視於居民的心聲、忽略居民的需求,相關政府部門提出幾個不成熟的方案就要居民遷出,後續也缺乏具體配套計畫,逼迫原本安居於此的居民跳出來陳情協調,2004年5月14日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全區為「寶藏巖歷史建築」後,最後結論是:保存寶藏巖,但是所有居民都得搬去河邊草地的臨時房屋,整個木屋區因安全問題大規模重修,2年後再讓居民搬回去;

關鍵問題是:政策規定房屋修好後屬於政府,公屋只可住9年,寶藏巖居民可住12年,這樣的決定,對於政府而言,是否也算是對於居民之特別照顧?此外,部份空置房屋,將作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等,居民可選擇領取賠償金約72萬元後離開,或是留下共同開發藝術村。

問題是:居民肯不肯搬出來?是否搬回去?保障及發言權為何?十多年來,這地是拆是留,一直令人困擾,居民很沒安全感,是搬到臨時屋2年後再搬回來,還是馬上領取償賠金後離開?在如此不明朗的時候,怎麼還會和藝術家互動?

981218-baozanyan-2-360.jpg
寶藏巖聚落一角,目前正進行施工重整中,左前方的風車為先前夢想社區所贈送的形塑地標,20090518。

寶藏巖之當地居民為了基本生存而選擇於此落地生根,靠著自己的力量,以就地取材方式,運用各式建材於顛崎不平的山坡上築起了小小的避風港,或許外表和城市之標準化大樓無法比擬,裡面的裝設也與現代裝潢的整體風格大有落差,但這就是陪著大半居民走了大半輩子的窩,對他們來說除了回憶外,亦存在著濃溢的感情。

多位居民20年來搬進搬出3、4次,最後還是選擇在寶藏巖建構自己的家,其中有位80多歲的朱伯伯因為對家園的濃厚情感,堅持不願離開住了幾十年的窩。寶藏家園的居民們,對於政府每隔一段時期就提出一個不同的方案,除了陳情之外,他們對於寶藏巖的感情,面臨留不下也離不開的困境,因為,對於寶藏巖的未來發展,沒有發言權,在政府大刀闊斧、各種團體協調、奔走與介入的,卻是他們長久居住的家園啊!在這樣的弱勢情況下,居民如何重握自治權,以及究竟該何去何從?

寶藏居民的未來?!

仔細檢視各單位所提出之寶藏巖規劃方案,究竟有多少意見是居民所提出的呢?是否真正了解「共生聚落」的重要意涵?希望藝術家或其他觀光客進入寶藏巖嗎?目前住在中繼住宅的居民,多為年事已高的老兵,當新的規劃案執行完畢後,會願意回住嗎?若原居民回住率不高,還能稱寶藏巖為「共生」聚落嗎?

許多失落的角落,長期未受關注,但是,卻因為新聞報導而沸沸揚揚,公權力與發聲團體間的爭執,讓身處其中的居民無所適從-他們並沒有要求什麼,只是眷戀這個充滿回憶與記憶的地方;目前寶藏巖重建規劃正在進行當中,政府未依原訂進度執行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導致寶藏巖居民久久無法看到完工的一天。

既然現狀已經無法改變,只能放眼未來,有關未來共生聚落之營運模式,仍然不甚明確,未來「寶藏家園」的住民,會是那些眷戀著寶藏巖的原生居民嗎?也仍不得而知。當居民大多已選擇領走72萬離開此地,搬移至其他地方居住,中繼住宅僅剩零落的幾位居民,他們還有機會或還願意重新搬回來嗎?

或許,現在討論「當初」已經太晚,不過,究竟有多少規劃內容是多數居民能接受的?又有多少是都市規劃者或地方領袖所提出與支持的?也許是此案必須面對與思考之重要議題。

綜觀與本案相關之多方意見及執行歷程認為,政府既已介入,並運用公權力改造寶藏巖為歷史聚落,就應該盡全力讓寶藏巖擁有最原始的樣貌,原居民是寶藏巖之所以豐富、特別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已提供中繼住宅給無處可去之寶藏巖居民,針對經濟能力較寬裕或有地方住處之居民經費補助,另策劃活動讓大家可以定期聚會聯絡感情,諸如過往之一家一菜,讓居民有維持情誼之交流平台;展望未來,原住民應凝聚內部意見,並以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為管道,向政府進行意見傳達,並促成雙向性之對話及互動,另審慎評估「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青年會所(寶藏巖驛站)」、「生態環境學習基地」之4大方向,應有細緻配套措施,才不會讓寶藏巖因注入大量新血,卻失去過往文化地貌,甚至因為過度商業化,而失去以原住民為主體之重要價值與內涵。

註1:參考寶藏巖公社官網資料,包括:〈搶救寶藏巖連署聲明書〉、〈北市文化局對於寶藏巖社區的處置爭議〉、〈寶藏巖公社就是要聚落保存!!!〉等,網址:http://blog.yam.com/treasure_hill。

註2:同註腳1。

註3:同註腳2。

參考文獻

徐聖情,2007,〈拒絕再做軟柿子,新市府請硬起來〉,破[POTS],2007年1月1日,http://pots.tw/node/448

楊芷茜,2008,〈公館寶藏巖 打造國際村〉,聯合新聞網,2008年4月5日,http://www.udn.com/2008/4/5/NEWS/DOMESTIC/DOM2/4287452.shtml

劉益誠,2002,〈從寶藏巖出發,然後我們回到城鄉所--從精神分析角度探討都市底層社區保衛運動下的專業自省〉,文化研究月報第20期,2002年10月15日,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0/journal_park135.htm

【文資】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0814-0822

【文資社區培力系列工作坊3】菁寮聚落保存維護與文資培力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即將開跑,將邀請目前積極從事文資保存的相關人士與大家經驗分享及交流,歡迎熱愛及關心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課程介紹….

【文資社區培力系列工作坊3】菁寮聚落保存維護與文資培力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即將開跑,將邀請目前積極從事文資保存的相關人士與大家經驗分享及交流,歡迎熱愛及關心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

課程介紹:

玉山旅社保存案例(8/14 週五)

這是一棟60多年的日式木造建築,就在嘉義北門車站對面是當年阿里山小火車員工陳先生興建經營,在阿里山公路未通車前阿里山小火車是唯一的往來交通工具玉山旅社也成為上下山工作、觀光客便利住宿點,自阿里山公路通車後旅社生意每況愈下後來淪落為”做黑仔”的小旅社還成為警方拼業績的場所,而這棟建築背後也隱含著不少旅客過往驛站故事。

玉山旅社於兩年前歇業建築荒廢雜亂不堪,洪雅書房余國信先生是位關心台灣本土歷史、環境生態和文化的年輕人,對於玉山旅社的歷史及保存理念經多次與屋主洽談終於承租下來,並號召ㄧ群有熱忱的人同心協力要創造老旅社新活力。

上課時間:晚上7:30~9:00

上課地點: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二樓(台南後壁鄉菁寮村)

西螺延平老街保存案例(8/19週三 暫定)

西螺老街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日治時期,西螺街(延平路永安、中和里路段)得利於緊鄰濁水溪渡船頭,交通運輸便利,所以農產、加工等商業行為更為顯著。成為台灣中部地區南北雜貨重要的交易場所,街頭附近的店家與東市場成為商業活動最頻繁的黃金地段,凡舉商店、茶館、酒家、旅社、藥舖等東水馬龍的盛況非今日能及。

現存的老街建築約建於日治昭和12 年前後,西元1930-1945 年間,建築形式融合了現代建築主義、仿巴洛克樣式、斜瓦屋頂、幾何圖型窗櫺等。狹長型街屋,即依狹長地形蓋屋,並往空中發展出第二、三層之居住空間。早期農業社會時,農產品加工多由內眷或僱請之長工在家中完成,所以,狹長的建築中,常設有工作間。西螺狹長型的二三層洋樓建築中,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商工住」三者合一的家族社會生活空間。

上課時間:晚上7:30~9:00

上課地點: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二樓(台南後壁鄉菁寮村)

鹿陶洋江家聚落保存案例(8/22週六 社區參訪)

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近300年以上歷史聚落,保存相當完整格局,其宗祠是宗親共同的祭祀中心,也是全聚落空間核心,表徵江家聚落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風貌,祖祠四進空間清楚,歲時祭祀食公及宋江陣召集演訓,均以宗祠為江家精神象徵,由為居民有共識,認同家族意象,具先民來台開發研究上的意義.

今年在文建會「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下登錄「鹿陶洋江家聚落」為歷史建物,登錄聚落區域範圍達3.5公頃,為目前台灣保存完整的最大傳統單姓宗族聚落,也是台南縣聚落登錄歷史建物首例。

上課時間:早上9:00~12:00

上課地點: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 (前往方式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電話:菁寮工作站06-662-3392 / 0910961903 黃小姐

e-mail:54.jingliao@gmail.com

部落格:http://jingliao.pixnet.net/guestbook/

開啟無牆的 [科技大學博物館群]

大學博物館具有提供一種跨領域和專業訓練的寬廣視野,一種超乎狹隘學科知識的文化環境,有助於大學在學術研究和教學上建立特色,它同時也是大學發揮其社會功能的重要角色,因此是大學文化資產的重要成份。同時也是一面…

1990年代那場農業轉文教的地景革命

台灣號稱農業首都的雲林,在1980年代末開始有一場農業轉文教的地景革命,在離斗六火車站約10分鐘路程,廣達50公頃的台糖土地上,拔地而起一座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雲科大),將基地從農業地景轉變為試圖兼具歷史、人文、生態、教學、研究、學習、培養科技及產業專門人才培育的境教空間。

雲科大所帶來地景革命某種程度可以定位為臺灣技職教育轉型、產業專業人才重新定位,以及校園場所精神反省再造的轉型成果。

我將試圖先說明為什麼雲科大的校園地景,具有如此的強烈意義,將先從臺灣技職教育轉變歷程與臺灣產業專門人才需求的互為影響開始談起,藉而提出此互為因素如何與臺灣校園場所改革精神反省、對話的過程,而誕生出當下的雲科大地景面貌。

而在2009年的當下,雲科大校方因為要拆除校園中一棟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性的「雲旭樓」建築,捲起一場由雲林國中校友、雲科大學生及教授、社區民眾組織而成的文化資產保存搶救運動,而這場運動很有可能被快速塑化成為反對拆除極端立場者的激進行動,然而雲旭樓的文資保存學運運動,會不會其實是一個重要的端點,讓雲科大成為帶動全國技職大學下一波教育革新的契機,並且為雲科大及雲林的人文地景帶來新面貌?

雲科大的誕生,技職教育的轉變歷程

在1960年代台灣作為全球加工基地,依靠來自鄉村的勞動力,一點一滴的奠定臺灣全球分工鍊的位置,勞動力需求在於勤奮、乖巧、遵從規範,完成基礎的國民義務教育、高工學歷工作者,大部分都可以獲得就業市場的入場券,成為產業中的生產者。

當全球分工體制轉變,臺灣必須從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密集的1980年代,勞動力的需求顯而易見必須轉變,從單純的大量勞動力轉而成為對於專業技術者的需求,因此講求專業人才培養的的專科學校在教育市場上大量出現(3年制、5年制、2年制等),專科學校開始成為培養臺灣產業工作者的仲介場所。

到了1990年代,臺灣產業再次面臨市場的推力,國家透過政策朝向轉型成為以研發為主的產業發展之路,直至當下最熱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產業界渴求的專業者都是必須具有專業知識、產業分析、聯想力、創造力、執行力的全人專業人才,因此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從傳統僅有理、工、商組成的專科學校,紛紛轉型為理工與人文學院並重的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

援引研究型大學體制所強調的知識、專業、啟發、創意、人文藝術的全面性養成,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培育出臺灣當下需求的產業專門人才,並且回應到臺灣風起雲湧的大學教育改革聲浪,技職學院也紛紛籌設藝術中心、人文通識中心等,在校園的景觀上也開始朝向新設的建築必須著重美感、生態與教育的共構可能。

1980年代後期開始規劃籌設的雲科大,91年開始首批學生的招收。雲科大的創設基本上是與這波技職教育改革思潮同時呼應、對話下的產物,50公頃原本是蔗田與雲林國中的校園基地,經過公開徵選進行校園整體規劃,基地從農業地景轉變為試圖兼具歷史、人文、生態、教學、研究、學習的技職學院境教空間。

為了體現此一重要的概念,雲科大校園中,有大片如茵的綠地沈思漫步、湖畔旁的石桌可以進行三兩辯證、有實習工坊及實驗室強調學術與專技並重,整體校園採低度的、廣闊的、自由的校園空間感,醞釀著開放性的學習氛圍,甚至為雲林產生了一座獲選為二十世紀當代建築的集會廳。

980627-yunkedacimg4276-360.jpg
李乾朗教授曾於《20世紀臺灣建築》書中,介紹此一具有現代主義幾何美感的雲科大禮堂,顯現出雲科大校園規劃時重視美感智性生活之營造(圖片提供/蕭敏君)。

校園除了新設的空間,也重視舊有的歷史痕跡與泥土氣息,校園中留有校園所在地龍潭里居民種植的芒果樹綠色隧道,以及原有存在的雲林國中雲旭樓建築,在新建學校的過程中,不以剷除的方式對待,努力保有地景上的歷史感,讓這所在農業地景上拔地而起的科技大學,不是一所失根無歷史的校園,透過保存歷史文化地景,見證雲科大努力體現歷史人文與科技的校園場所精神,也具體呈現出技職大學教育理念在1990年代的重大轉變。

CIMG4271
重視舊有的歷史痕跡與泥土氣息,校園中留有校園所在地龍潭里居民種植的芒果樹綠色隧道 (圖片提供/蕭敏君)。

科技大學的文化資產(The Heritag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雲科大的誕生,顯現出科技大學不再想只是生產勞動需求文憑的工廠,不是工業化講求一貫流程產製出畢業生,從入學、報到、修習學分、畢業的各個階段講求的不是效益與成果,當代的科技大學教育理念已轉變為學生進入科技大學是一場儀式性的轉變過程,透過儀式性的校園文化及學習歷程,引起學生開始對事務認識和追尋,學習尋找方法追尋未有的知識進而去思想和創造。

在許多歷史悠久以科技及理工為主的大學,也有意的培養一種智性與感性的文化生活,像是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除了培養學生智性的知性校園生活,亦有其豐富的文化生活。

成為一所具有知性與智性兼具的校園,除了教學的硬體設施齊備外,必然是一所重視文化歷史感的校園,擁有為數眾多的大學文化資產(university heritage),現任文建會張譽騰副主委曾指出:

「大學文化資產就是使這座大學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東西,有形的如建築、校園景觀、教師、學生、圖書館及其圖書、博物館及其藏品,無形的如大學的形象、精神、風氣、教師風範、學生氣質等。」

以理工及科技專門人才培育為主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透過MIT Museum展現其豐富的大學文化資產,從其博物館的宗旨:探索、發明、創新想法和革新並將專業技術提供給每個可能性的地方及鼓舞各個年齡的人,具體表現出無形的大學文化資產精神。

MIT Museum並將有形的大學文化資產,諸如學校產學合作、校園歷史、公開計畫、實驗工程等的歷史性成果進行收集展覽,展覽的意義在於將麻省理工學院與科技產業的社會歷史進行對話與結合,並且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對話的場域,達到「實際的」的教育目標。

除此MIT Museum也重視人文藝術的展現,特別著重在視覺藝術,以培養智性與感性並重的校園氛圍,而此博物館公共服務的對象,不僅是師生更擴及社區、產業及來自世界各地愛好科學人文者,每年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約9萬名的參觀者,無形中也使得麻省理工學院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傳播至各個專業階層,做為科技大學的精神表徵。

可以見到,大學文化資產及博物館是一座大學抽象學風理念與具體形象成果的集合表徵體,在校園內成為師生對大學自我認同的來源,對外成為傳遞大學形象爭取社會認可的象徵,並且展現了這座大學與其他大學的區隔特性。

image005image003
(上左) MIT MUSEUM將全息圖(Hologram)的物理原理,以裝置藝術手法轉化科學知識,打破學科疆域。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4/Hologrammit.jpg,引用日期2009/06/23。
(上右) MIT MUSEUM 透過舉辦科普活動,增進與社區及孩童的知識分享行動。圖片來源:http://web.mit.edu/museum/,引用日期2009/06/23。

image001
聞名的牛津科學史大學博物館愛因斯坦板書,1931年愛因斯坦在牛津大學演講使用的黑板,在黑板已被大學漸漸淘汰的今日,越顯意義性。圖片來源:http://blog.myspace.cn/e/404408064.htm,引用日期2009/06/23。

2009年的跨界再生,科技大學博物館群

從MIT Museum的實例,讓我們重新想像雲科大這座體現臺灣技職教育轉型、產業專業人才重新定位,以及校園場所精神反省再造的科技大學,有無可能發展出臺灣第一所強調科技大學文化資產重要性的大學博物館群。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為什麼是大學「博物館群」,而不是「博物館」,在新博物館學的概念中,博物館不只是一間把所有物件陳列展示的建築,而是從生態博物館的觀點出發,打破中心化的蒐集展示概念,將校園中具有文化性資產意義價值的所有場域,匯集成一個具有共同體意義的博物館群。

從這個觀點出發,雲科大的大學博物館並非是鼓吹建造蓋一棟全新的展示大樓,而是重新審視校園空間中,有哪些文化資產、歷史地景、生態環境、教學等場域可以成為博物館群中的一員,這個審視與認定指定的過程,不是專家學者與校務權力的展現,而是開放性的邀請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透過此方式共同參與校園民主體現過程,或許可以將雲旭樓的保存行動,做為第一個校園文化資產討論對話的開始。

從大學文化資產的觀點出發,雲旭樓的保存讓雲科大有一處不言而喻自體展現出設校過程中,如何透過保存一棟曾經在地景上的校園建築,體現歷史人文與專業技術並重的校園場所精神,並且是當代技職大學重要的核心設立精神。

從雲旭樓開啟的大學博物館群思考,可試圖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採取核心館與衛星點的相互對話方式,讓雲旭樓作為雲科大大學博物館群的「核心館」,可以展示學校的發展歷史與願景,藉由雲旭樓這棟有形的文化性資產,說出大學無形的人文與科技並重校園精神。

在大學博物館群的發展經營上,張譽騰副主委從國際上其他大學博物館的案例發現:

「大學博物館具有提供一種跨領域和專業訓練的寬廣視野,一種超乎狹隘學科知識的文化環境,有助於大學在學術研究和教學上建立特色,它同時也是大學發揮其社會功能的重要角色,因此是大學文化資產的重要成份。同時也是一面能讓社會大眾拿著藉以深入瞭解大學歷史特質和精神特性的鏡子」

因此重視產學並重教育理念的雲科大,或許可以藉由大學博物館群展開跨領域和專業訓練,例如設計學院可以研究設計展示方式、人文學院著重在博物館文化行銷與教育及英文導覽實習等、商學院發展文化行銷面向、理工學院將產學合作成效轉化成大眾可以瞭解閱覽的展示素材,讓不同學科之間、人文與科學之間,透過大學博物館群形成知識與熱情對話的場域,提供一個跨領域的文化環境

大學博物館群除了成為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術並重的場域,也應成為雲嘉地區重要文化資源,成為社區共享參與大學的媒介,重新建構大學博物館與當代社會的關係,藉由博物館群活動的不同參與者,對話出科技大學與技職教育的不同社會想像。

雲旭樓的保存學運行動,應該看待為開啟科技大學的大學文化資產及博物館群的視野與想像的端點,重新思考當代科技大學如何開啟學生對事務認識和追尋,學習尋找方法追尋未有的知識、思想和創造的熱情,對於技職教育而言才能夠培育出具有專業知識、聯想力、創造力、執行力的全人人才,方能豐富再生出臺灣當代新的產業生態,讓雲科大成為體現再造當代科技大學存在使命的發動機。

(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雲科大校友)

其他關於雲旭樓的文章,請閱讀:

保存雲旭樓 (1) 參與是認識的開始

保存雲旭樓 (2) 大學的地方意識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