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生活系列(14)活動中心變佛堂?

在大愛村流傳已久的「活動中心將成為慈濟的佛堂」之傳聞,經高雄縣府重建工作小組會議後,即將成真,高雄縣杉林大愛園區的原定的社區活動中心,將要變更為「佛堂」使用,空間內已有宗教法像擺設,並刻上慈濟圖案。

前言:傳聞已久的「活動中心變佛堂」案,即將成真

8月12日高雄縣府重建工作小組會議上,做出一項決議–「社區活動中心地目用途,請與慈濟基金會研議變更為宗教用地〈註明:容許做為佛堂使用〉,以符實際用途,俟完成變更後再由民政處委交慈濟管理。未來園區內再興建新的社區活動中心。」

在大愛村一直有傳言傳出:「慈濟會在大愛園區內興建靜思堂」,慈濟基金會秘書劉均安曾明確表示:「園區內不會有靜思堂」(發言內容請點選這裡),但在高雄縣府的會議後,「活動中心將成為慈濟的佛堂」之傳聞,確實為真,高雄縣杉林大愛園區的原定的社區活動中心,將要變更為「佛堂」使用。

來自那瑪夏的園區居民Alian不滿表示:「當初是說要當成行政(中心)就行政用嘛!根本長得跟慈濟的靜思堂一樣!到現在那裡是要幹什麼用的,我們 都不清楚。」而一位曾參與園區工程的建築工作人員則表示:「別傻了,一開始就不可能是活動中心。哪有活動中心,整片鋪木地板,還掛佛像,進去還要脫鞋 的?」

據當初看過園區藍圖的南沙魯居民表示,該建築物所在地確實被規劃成活動中心,說好會成為居民的活動、行政場所,有訪客接待窗口、社 團辦公室、文化成長館、展示場所等等,是園區居民的公共空間。不過,隨著建築物落成,一直未開放給居民使用,又掛起了巨幅法像,引發種種揣測,如今,縣政 府更做出了將之變更為宗教用地以為「佛堂」使用的決議,更大出居民意料之外。

1
(上)杉林大愛園區旁的「活動中心」,不只長的像佛堂,也即將變更為宗教用地。 (下)禮堂內舖木地板,正中央掛著法像
2

活動中心變成佛堂

何以出現「活動中心變佛堂」的情況?該建築物使用與管理如何劃分歸屬?記者去電詢問高雄縣重建會時,行政人員表示:「這個縣府還在討論中,也還沒有 定案。」那麼,縣府是否有協調接洽此事的窗口可對外說明處理進度呢?該行政人員表示:「因為這還是慈濟的,還沒有點交,所以應該是要找慈濟。」

記者詢問縣府相關單位如民政處、工務處,皆表示需看重建會決定,無法回應。最後由社會處旗山社福館工作人員(目前社福館有社工員在慈濟生活重建中心 駐點協辦事務)表示,就最近一次的開會討論中,決定將之變更為佛堂使用,縣府會另外覓地建造居民的活動中心,地點訂為A區,以後做為居民的多元活動空間、 園區各社團協會的行政辦公處。

該名工作人員也表示:「(園區建築)因為都是由慈濟蓋的,所以我們(縣府)也尊重他。我們也知道居民有反彈,所以縣府也有人去跟上人說過。不過上人的意思是,你看它是一個佛堂它就是一個佛堂,但是你要當它是喜宴之類的地方用,也是可以。」

該工作人員轉述縣府開會及與慈濟接洽的過程。「但是我們也知道居民不太喜歡在那裡(活動),所以最後是決定,幫他們另外再蓋一個活動中心。」他表示,這是縣府的初步討論,由於現在還未點交,一切仍要等點交後討論才能定案。

既然當初要蓋活動中心,何以最後變成了佛堂?慈濟基金會則未予正面回應,只強調尊重園區居民,一切要看縣政府重建會決定。


門口的玻璃鑲嵌著慈濟圖騰

原為公共空間,現交特定單位使用?

走訪位於杉林鄉大愛園區旁的巍然而立的「活動中心」,可發現外觀確如靜思堂,有部分八八零工在此從事整理環境的工作。建築物內部已有部分空間開始使用,分別為慈濟生活重建中心(已從園區永久屋遷至此處為正式辦公處)、勞委會就業服務中心、八八水災周年紀實展展示牆。

當初預定為居民公共空間的活動中心,如今成為佛堂,準備在點交後由民政處交付慈濟使用管理。在建築物使用變更設計的流程,經過何種程序,為何會由公共建築變成特定宗教使用?本為縣府承租台糖土地做為安置莫拉克災民永久屋的地區,何以成為特定單位的使用空間?

據悉,建造房屋前的公設整地等經費皆由公部門負擔,那麼這部分的公款使用是否合宜?為何公共空間可以突然變更使用?這些都是在大愛園區內的居民感到不解的種種疑惑,記者將持續追蹤報導。

預備變更為佛堂的「活動中心」,目前的空間使用模式─「八八水災周年紀實展」展列著慈濟志工在八八水災的服務工作(上)。位於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已搬到此處為正式辦公處,原房屋核配給將入住的居民。(下)

6 7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大愛生活系列(13)遮雨棚違建事件

「遮雨棚事件」真相為何不得而知,但居民入住以來,一直有許多生活上的問題,在與政府協調過程中難以解決;或因解決太慢或不如意挑起居民間的對立和猜忌。遮雨棚加蓋事件只是眾多問題的一角。

6-480.jpg八月初,大愛園區的公告欄貼出公文,表示園區內有幾戶人家私自搭設的遮雨棚屬於違建,要求杉林鄉公所清查並勸導居民不要再私自加蓋設施;縣府重建會官員甚至 在園區內廣播稱這些「違建」將拆除,希望居民如果需要遮雨棚,應等待縣府所訂的統一規格出爐再依樣搭設,以避免破壞園區建築外觀的一致性。

縣府此舉引發園區居民不滿。來自那瑪夏鄉南沙魯村的Biyun表示,需要加蓋遮雨棚是因為原來的雨遮設計得太短,每次下雨都讓居民飽受雨水打進家門 之苦;而屢次向縣府反應,都沒有即時處理,才會選擇私自加蓋。他說:「我們從二月反應到現在都沒有做,現在我們自己裝了,政府又說要拆!」

然而,園區內目前加蓋遮雨棚只有寥寥數戶,卻遭公部門主動查問,據悉則是因「有人檢舉」所至。這也造成居民間相互猜忌,認為是有其他居民惡意檢舉。「遮雨棚事件」真相為何不得而知,但居民入住以來,一直有許多生活上的大小問題,在與政府溝通協調過程中難以獲得解決;並常因解決太慢或不如意而挑起居民間的對立和猜忌。遮雨棚加蓋事件只是眾多問題的一角。

在公部門行政效率不彰、與NGO之間權屬又不明的情況下,如何在「大愛園區」中爭取應有權益,更考驗園區居民間互動與磨合的智慧。

image
園區內的居民,已經各自展開新的生活。但怎樣才是適合這個社區的遊戲規則,恐怕還要經過一番摸索。

政府與居民:說不清楚的「代溝」

大愛園區入住以來一直傳出建築設計不當或管理上不符居民需求,需要逐步改善;南沙魯的Biyun說:「我們很感謝慈濟的付出,但是生活上有問題我們 也還是要反應啊。慈濟只是想說蓋房子給我們住很好,但是不曉得我們住在裡面是什麼情形。」來到園區展開新的生活,許多問題都是住進來之後才慢慢發掘出來。 但住進來很簡單,要改善問題卻似乎不容易。

此次的「遮雨棚」事件即是一例。入住園區至今已經半年,每當公部門來園區開會了解居民需求時,居民都提出想裝設遮雨棚,但縣府始終以「維護一致性景觀」為由,表示要再研擬,而沒有具體作為。

五月份雨季來臨之後,隨著每日的午後雷陣雨,居民越來越難以忍受原來雨遮設計不當帶來的困擾:客廳被雨水潑入、關門窗擋雨需忍受悶熱、晾在屋後的衣物總被打濕曬不乾、放在屋後的洗衣機、瓦斯桶每次下雨時就要去遮蓋………

本月初,C區(主要為南沙魯村聚居)一帶的居民有人等不及縣府的處置,自行加蓋了遮雨棚,沒想到隨即傳來縣府廣播表示此為違建,將會拆除,要求居民等待縣府做統一規格的處理。甚至杉林鄉公所也來關切居民私自搭設的其他各種棚架。

在自家門口擺攤賣小吃的Cina Abus說,鄉公所人員有來關切過,請她不要自行架設小吃攤的棚子,但不搭棚子很難做生意。「我就跟他說,不然我們回山上好了,難道要慈濟養我們嗎?」

Cina Abus說,其實在門口擺攤賣麵到底有沒有「違反園區規則」,她也不清楚,但之所以自行擺攤,是因為實在不知道,當初縣府說過的「商店街」規劃何時有下文?「那時候他們說下來(住)可以開店做生意,都沒有啊,我們好像是被騙的一樣。」Cina Abus表示。

商店街,也是居民和政府之間「有代溝」的問題又一樁。在園區落成之初,縣府和慈濟基金會表示有在園區內規劃商店街供居民做生意,但 至今沒有動工。居民和政府在會議中反應需要做小生意的地方,每一次也都只得到「研擬中」、「規劃中」的結果。許多居民不知道政府是否真有規劃,也不知道如 何與政府溝通才能得到具體回應,因而感到不滿或焦慮,甚而有「被騙」之感。

在遮雨棚被公告為違建之後,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表示,縣府已經擬出了統一規格的雨遮,將在本周一(8/16)把設計過的規格資料送到園區的生活 重建中心,居民有需要搭遮雨棚的可以比照這一規格辦理。但在截稿時也沒有居民知道此事,生活重建中心工作人員也表示未收到這份規格資料。

居民實際居住上碰到的問題包羅萬象,但政府處理起來卻有一搭沒一搭,當初蓋房子有慈濟,解決生活的問題可以找誰呢?

6
開始生活後遇到的空間問題,不知誰有權利決定改善的模式?

居民與居民:老問題在新生活裡發酵

除了政府行政效率不彰,居民之間無法相互信任合作、爭取權益,是否也在無形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以遮雨棚事件而言,個別住戶因個人需求而自建遮雨棚,在一般住宅社區中司空見慣,這次卻引起公部門的關注,甚至表示可能拆除。

這項「清查遮雨棚違建」的決議,其實源於7/29行政院重建會議上的提案,而據當日與聞會議者表示,有這項提案是因公部門接獲檢舉之故。公部門前來清查遮雨棚,又使有的族人認定是另一部分族人惡意檢舉,衍生各種猜忌揣測。

一位不願具名的居民婉轉表示:「有很多八月八日之前就存在的問題,大家把它帶下山來。」

以南沙魯村為例,部落聚居日久,族人間過去各有糾葛紛擾,本屬尋常。但入住大愛園區這個完全新興的社區,面對不熟悉的遊戲規則,以 及政府與慈濟不知是否會兌現的承諾,常令居民無所適從。每當問題出現,不知如何解決時,部落內部便出現相互責怪甚至攻訐。老問題在新生活裡發酵,常讓事態 往更紛擾的方向發展。

「政府比較願意接受的建議,大概也是以(園區)整體規劃為考量的。」該居民表示。園區內有許多人爭取權益,仍是以自身的角度或自家人的角度為出發,未考量整個園區的需要,「好像越大聲的越有糖吃」,或許也是難以和公部門溝通對話的原因之一。

園區居民尚待改善的生活問題包羅萬象,遮雨棚事件只是其中一角。其他如房屋牆壁會滲水、一打雷就跳電、三天兩頭停水、路面連鎖磚出 現凹凸不平現象、排水設計不良導致部分住家曾水淹客廳等。管理方面,也曾出現教會管理權不明、南沙魯申請村辦公室和兒童課輔教室不得其門的爭議,現在又傳 出自主管委會遲遲未能運作、是否為外力介入等問題。

在公部門行政效率不彰,又未能與居民充分溝通的情形下,如何集眾人之力使問題一一獲得適切解決,同時考驗大愛園區新住民的智慧。

以下以圖片說明大愛園區內有出現空間爭議之處──

2

居民也反應,原先的遮雨棚設計得太短擋不了雨,雨水潑進住家,甚至屋後晾掛衣服後窗子無法完全推開。

3 4

放置在屋後的洗衣機、瓦斯桶也需要遮蓋避免淋濕。 6

7 8

有的居民自行搭設遮雨棚,但卻接獲縣府通知為違建,並指為破壞原住宅外觀的一致性。

9

門口的木頭材質(上圖黃色部分)經過下雨潮濕之後,開始有腐蝕鬆脫的跡象,有的居民自行包覆了鐵皮(下圖灰色部分)。但自從縣府表示私自加蓋的設施屬於違建後,居民們會疑惑說:「這個也要拆嗎?」 10

11

(上)有人自行把院子改為休閒空間,居民們也不曉得是否算違建範圍?在門口擺攤賣小吃的Cina Abus說,自己也受到鄉公所人員關切,希望她不要搭棚子。(下)

12

(下)有的居民在原本路邊種植草皮的地方種上了玉米,如同過去在山上部落生活時,在自家附近找到空地就種上蔬菜一樣。居民們也不知道在園區內這是否可行,不過現在還未接獲關切。

13

園區內生活上還有各種大小問題,需要居民與政府溝通,逐一解決。如排水設計不良造成淹水。和氣街住戶表示,有的巷子剛好在低窪處,’ 當降雨太大、排水溝排不掉,就會整排房子淹水。這條巷子由慈濟運來水泥重新鋪上墊高後解決了問題。但還有其他地區的住戶也遇上類似的困擾,是否有可能做統 一的處理呢?(下列四圖)

14

15

16 17 18

連鎖磚也出現凹陷或有裂隙的狀況,如何反應上去並獲得解決還不清楚。

19

(上圖)南沙魯曾多次申請以空屋做為學生課輔教室未果。現在則由愛農教會顏牧師協調,終於爭取到以空屋「耆老教室」做為「語言文化教室」,當做學童暑期課輔的場所,園區內各區的原住民學童都可加入。課輔老師表示,若無意外,很希望開學後能繼續使用這個空間為學童課輔。

園區內的新生活才剛開始,生活中面臨的大小問題,除了仰賴相關單位積極處理,也有賴居民間互助與協調,一同爭取共同的權益。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莫拉克週年專題(1)大愛裂痕

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按:莫拉克風災將屆週年,政府單位緊鑼密鼓出版文集、推出「重建成果」活動與系列短片,看似台灣已從風災悲痛中站立。但實際上,重建一年來,政策的不友善使災民難以立足。PNN新聞網即日起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合作刊登專題,為讀者揭露:你沒看見的災區真相。

990803morakot_01.jpg

莫拉克風災屆週年,災民陸續入住由慈濟基金會興建的永久屋杉林大愛村。雖慈濟基金會強調「這是災民的家」,但偌大的園區卻隱隱充滿蕭條氣氛。黃沙滾 滾、林木稀疏,燠熱陽光讓人發昏,有的災民躲在屋中,有的拿著花灑鎮壓塵土,揮手擦汗、表情不耐的她們說:「不是說房子冬暖夏涼?騙人!還是好想山上!」

永久屋 一個月就裂

大愛村合氣街上,迎面走來甲仙鄉大田村災民蔡高利,滿臉無奈地引領記者走入家中。雖有蔽蔭,但悶熱依然。蔡高利抱怨:「慈濟要大家搬進來,說有工作 機會,但根本申請不到;房子很熱、隔壁沖馬桶都聽得一清二楚、沙子滿天飛,又經常停水,每次都在煮晚餐的時間停水到11點多!」他頓了一下補充:「而且慈 濟說房子很安全,但房子卻充滿裂痕啦!」

蔡高利指著牆抱怨,並透露「鄰居的家更慘!」鄰居家不只屋內有裂縫,連永久屋的洗石子牆也有龜裂;78歲的蔡奶奶指著家中的裂牆喃喃自語:「哪會按呢?哪會按呢…」蔡奶奶說,牆裂了,包商來補過,但又裂了,而她才住進大愛村三個月。

勵明營造有限公司工務經理張吉安透露,杉林大愛村原本由理成營造公司承攬,當時慈濟基金會聲稱「3個月即可完工」,但進度不若想像。因政府希望看到災民被即刻安置的壓力,永久屋工程被分包給數個廠商,張吉安的營造公司即為其中一家,負責小林村的重建。

趕工累 安全誰保障?

「回想起來,為了趕在今年風災發生88天後入住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張吉安透露,為了趕進度,工人從早上七點做到凌晨還不能休息。「不只身體累,心理也累!」勞工辛苦是一回事,趕工使得房子產生裂痕,就連園區都因為下雨而輕易淹水,「也難怪居民抱怨」,張吉安說。

具資深工程經驗的張吉安說明,永久屋的輕鋼架工法需在鋼架外加上石膏板,中間灌入保麗龍球與水泥漿後,再在外層塗上薄薄一層漆。因日前甲仙發生大地震、加上趕工,裂痕極可能因漆未塗抹均勻所致。

但他強調:「要讓承包商做,慈濟應已把關過建築安全,應該是沒問題,這不能亂來。」判斷房子的裂痕不危及安危。只是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 心資料顯示,大愛村動工前雖曾經過屋頂與承重隔間牆的測試,但其測試是在1月14日時所完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蘇鴻奇成員也證實,防火實驗中 心僅針對「理成營造」進行實驗。張吉安則坦承:勵明未做過任何實驗。不過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認為:「自家的房子也不用經過防火測試,興建都要建築師 簽名,『應該』不會有問題。」

求快速 園區淹大水

然而,原希望居民在大愛村「安居」的想像,早因5月接連的豪大雨造成淹水而破滅。曾於大愛村工地施工的伊斯坦大‧拉虎指出,雖然5月的大雨未造成房 屋漏水問題,但因永久屋原始設計的大門門縫過大,刮風下雨時,雨水很容易滲入沒加裝紗門在大門的住戶。此外,大愛村的排水系統因趕工而降低要求,更造成園 區淹水。

張吉安說,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村民戶數多 難以全滿足

慈濟基金會專員賴睿伶解釋,慈濟已對房屋裂痕紋路進行觀察,「基本上只要有接縫,都會有紋路。」對於居民指責與包商解釋裂痕與趕工是否相關則表示「不確定」。

賴睿伶進一步說明,慈濟絕沒有要求居民趕著入住,「而是災民住在營區,難免要讓她們早點安住,這是大家一致的努力目標。」她強調,在大愛村未完全落成前就住進大愛村的居民是「自己的意願」。

但災後第88天、第一批入住大愛村的居民田美菊卻透露,不少災民跟慈濟反應「等全部都好了再讓我們搬進來」卻遭到拒絕。「慈濟說,如果年前不搬進來,這些家具就都不給我們。」她手撫桌椅、望著冰箱嘆口氣說:「這些都要錢啊,我們一無所有,只好同意進住。」

賴睿伶回應,大愛村「永遠都有公共設施可以進步的空間」,每人想法不同,慈濟都尊重;但慈濟身為援建單位,就有工時、工期等狀況,以及評估可入住的 時間,至於可入住的時間,就是做完「安全性驗收」。但居民也質疑,安全性驗收與園區全部落成並不衝突,況且不少住戶都有幼兒,「工程車在園區進出,就對小 孩子安全嗎?」

(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大愛生活系列(12)小學還是空中樓閣?

民族國小災後寄讀在旗山國小,學校復建懸宕未決,將來會是遷校的「民族國小」在異地「重建」,或是變成私立「大愛小學」,又或者是其他「名稱未定」的新設立學校?則是一天比一天茫然。

時序進入八月,寄讀在旗山國小的大愛園區南沙魯學童,早已在放暑假了。孩子們仍穿著「民族國小」的運動服跑跑跳跳,像往年一樣參加課輔和暑期活動。不同的是,今年的課輔和活動,是在園區內的愛農教會裡舉辦,無法像以往一樣,國小就在社區內,活動可以在國小舉行。

民族國小在風災中隨土石流而去,師生將近百人,一年來一直安置在旗山國小校園內。雖然從居民還在營區時,就得知大愛園區內將興建小學,但至今仍是空 中樓閣。小學四年級的Niua說,住到山下來的時候,可以在偌大園區裡暢快的騎自行車;但在山上時,家的附近就是學校,放假了,會去校園打籃球,要不然就 是玩遊樂器材。

孩子們對於小學的懸宕未決,只有簡單直觀的認知,知道現在在旗山國小是「暫時」的,以後會有一個「自己的學校」。但對大人來說,過了一年,小學何時會完工?完工後究竟算是遷校的「民族國小」在異地「重建」,或是變成私立的「大愛小學」,又或者是其他「名稱未定」的新設立學校?則是一天比一天茫然。

990728dasisdhoyooy-450.jpg
教會門口。自行車是這裡的課餘活動,教會是這裡的課輔教室。

風災將滿周年,依然「寄讀」中

民族國小災後寄讀在旗山國小,離大愛園區約有二十分鐘車程。每日孩子們都需要專車接送上下學,並要有「隨車保母」就近照護。

擔任隨車媽媽的Aping,本身也是學生家長,她說學校還是要「近一點比較好」。現在孩子在學校生病發燒或有小意外,因為距離園區較遠,很多家長手 邊有工作也走不開,難免不放心。Aping說:「小孩子生病,電話通知了,(家長)還要跑到旗山…所以都是要我們幫忙帶去醫院。」隨車媽媽雖然是支薪 工作,卻也常被叫做「義工媽媽」。

此外,Aping也覺得寄人籬下的生活,多有不便。學校原有的活動必須從簡;孩子若要打球,球場仍需配合旗山國小學童優先使用;學校的球具等器材也 沒什麼空間存放。「我們是去那邊(當保母)才知道這麼克難,他們(其他家長)沒有去可能不清楚。」寄讀生活要客隨主便,學校的馮老師說:「他們(旗山國 小)對我們真的很好,但總是希望有所自己的學校。」

學校主任打亥說:「起碼要開始蓋,家長也會覺得比較確定。現在都是空氣。」目前,校方已經接獲兩、三位家長來詢問,希望先轉學到大愛園區附近 的國小就讀,看是否等到園區內的小學落成時再轉回來。不過,本身也是家長的打亥透露心中隱憂:「我們擔心的是骨牌效應。轉走的人多了,也許就順理成章的廢 校了。」

進度各憑解釋,由誰主導?

其實八八過後不久,校方便得知台達電將認養那瑪夏鄉包括民族國小在內的三所災校的重建經費,「那時候我們是聽說台達電要認養重建,也有去簽約。我們是想台達電也是政府的,應該很快就蓋好,怎麼知道會到現在。」民族國小校長周秀梅說。

去年9/21校方北上與台達電舉行簽約儀式,確定由台達電認養學校重建;不料後來又接獲高雄縣教育處通知,民族國小將改為由慈濟基金會援建。如今已經過了一年,期間屢有政府會議討論園區內的小學問題,一直沒有明確定論。

至於小學為何由台達電認養改為慈濟援建?縣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回應:「慈濟當初本來就在園區內有規劃小學,台達電是認養異地重建的學校,不需要重複嘛。所以經過協調後,決定由慈濟蓋。」

但弔詭的是,學校的規劃進度,包括校地選址、家長意願及學生人數調查進度、工期等等,到底進行得如何,卻呈現政府單位、慈濟基金會、園區居民和家長眾口不一的情形。

6/26在愛農教會的會議上,面對居民「到底要不要蓋小學」的質疑,高雄縣重建會當場回應,已經完成了家長意願、學生人數、對周邊現有小學的影響等調查;確定園區內一定會有小學,由慈濟援建,一個年級會蓋兩班,大愛園區內的學童皆可就讀。近日縣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受訪時進一步表示:「我們是希望能在明年九月一號前完工。」

1
教會暫時替代學校,成為孩子們的課輔和活動空間。

但高雄縣教育處長李黛華則說,縣府目前可確定的事,只有「園區內會有小學,由慈濟援建」,至於工期或其他規劃沒有明確時程,因為「都還在調查學生人數,才能了解學校要怎麼規劃」

而慈濟基金會受訪時表示:「學生人數還沒有什麼確定,應該不會有什麼規劃。」並表示,當初在蓋園區時雖「可能有」考慮學校需求,但一切還待評估,包括校地選址、學校規模等,慈濟仍要看政府的決策。

但民族國小家長Aping媽媽則說,當初住在工兵營區時,大家的認知都是慈濟會蓋學校,並且以為會和房子一起動工。有兩個孩子的Ibu媽媽說:「那個時候,師姐給我們看的藍圖,就是說有小學啊,就是教會前面那邊。」受訪的家長和園區居民皆指出,當時在營區準備入住大愛園區時,都「知道」現在的愛農教會到希望廣場前的一片空地,是「國小預定地」。

Ibu媽媽說,其實多數家長們在這個過程中,都不了解整個情況;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是慈濟,都還未正式與家長們討論溝通小學的問題,每次都只能聽到傳 聞。「今天聽這個人說,明天聽那個人說,都不一樣啊。」她說,以家長的立場,只要國小落成「越快越好」就好了,其他也管不了這麼多。

4

5
希望廣場和愛農教會前的空地,是居民認知中的「學校預定地」。現在堆滿了漂流木,成為孩子們嬉戲穿梭的遊樂場。

「遷校」或「新設」?關乎文化存續

但另一位媽媽Aping有不同的想法,除了早點落成之外,她說:「其實我們都很希望,還是能以『民族國小』的方式。」

園區內的小學,不只有何時落成的問題,落成後究竟是被「重建」的「民族國小」、是私立的「大愛小學」、或是必須另擬名稱的「新設立」小學,也是園區內居民關心的另一重點。

3
暫棲在旗山國小中八間教室的民族國小。還沒有主體的學校,現在在布置上還保留著傳統問後語,但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

在學校擔任主任,本身也有兩個女兒在學校念書的打亥認為,如果未來園區內設立了小學,應該用民族國小「遷校」的形式。雖然學校仍會吸收原鄉中各村、各鄉,或非原鄉的漢人學童,他仍認為,學校必須保留一定的原住民傳統。

「要用特殊學校的方式。要在情感、記憶上有一定的連結…不然,過了2、3年就剩下支離破碎的記憶。」比如,學校可能設立原住民教育資源教室、部分課程甚至安排到山上上課、了解布農族民俗植物、認識生養傳統文化的自然環境等。

「要走就是走這個(路線),不是走唱歌跳舞不要說弄成國際示範村,變成專門表演的學校…」打亥主任認為,這才是真正原住民文化的傳承。

但針對學校如何定位,高雄縣教育處表示還要討論,高雄縣重建會則說:「遷校還是新設,不需要拘泥這個名稱。重點是,園區內的學生都有學校進去念就好了。」

不過,園區附近其實已經有月美、杉林兩所小學,比旗山國小更靠近園區也更方便家長就近照護孩子。但在災前只有50多名學生的民族國小,現在學生人數不降反增,將近90名。在學校任教的謝老師透露,增加的學生都是來自那瑪夏其他村子或桃源鄉各村遷住園區的。

這些家長不選擇更近一點的月美國小或杉林國小,而選擇讓孩子轉學進入民族國小,寄讀於較不方便的旗山,就是等待園區內的小學落成後孩子能在園區的學校內就讀。

「名字當然重要,主題訂上去了,意義就不一樣。『遷移』,校史可以還在上面;『新設』,以前種種就要割掉了。」打亥主任如此認為。

大愛生活系列(8)園區就業問題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居民表示,等稻農忙季節結束後,對就業的需求會比現在更高。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

根據高雄縣府4/30最新統計數字,實際居住在園區內者約有451戶,共1597人;其中在縣府調查的351戶中,有176人表達有求職意願。不過,居民也表示,在農忙期間,園區內仍有不少人在山上務農。等農忙結束後,就業需求可能再增加。

目前縣府仍以永齡有機農場為主要就業政策,輔以勞委會、原民會、勞工局提供短期工作。原民會在園區內釋出的58個工作,在5/14完成甄選並已經上工。包括巡狩隊、環境清潔、幼童及老人照護、手工藝等,期限到今年11月中旬。

但不論是何種工作,目前仍是臨時性的居多,或仍在職訓階段、不是正式聘雇。離開原鄉熟悉的生活模式,工作、開銷都改變了,如何能有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以便及早自立,是大家最關切的事。

990605shihoho-2501.jpg2
各政府部門現在協助提供的,都是短期工作。

永齡有機農場,政府力推的長期就業機會

在規劃永久屋政策之初,從中央到縣府,都極力結合慈濟大愛園區,與鴻海集團的永齡有機農場,希望打造重建政策上,災民能安居並樂業的國際示範區。

雖然目前,慈濟基金會已表示,在就業上不會與永齡農場攜手合作,但永齡農場的工作機會,仍然是縣政府力推的重點。

永齡農場現在委託巨農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規劃構想中,是輔導六年為期,前三年,由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三年後,巨農周俊吉董事長表示「三年就能幫他們到有機認證。」拿到認證即可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並讓員工學習自己管理,最後脫手交由員工自行正式營運。

而營運方式,不會採用「分配兩分地給個人」的模式,而是由員工分組管理不同田區,達成一定生產數量,每月領固定薪資,多出的做為紅利。以農場62公頃面積,在農場約可提供60~100名額,為真正可穩定發展的長期工作。

目前農場的現況仍處於整地、基礎建設階段;所聘僱的工作人員,也要經過職訓、試用期才有可能正式錄用。目前與南區職訓中心、高雄大學合作職訓,甄選人員也由職訓單位進行。

雖然最多可聘用到100人,但在農場內工作人數為47人,其中約有32~34人是來自園區。農場工作上,還未正式學習有機農業技術,現以協助整地和搭建基礎設施為主。薪資比照職訓津貼,每日八百元。

除此,永齡農場所能提供的其他工作,仍屬短期。因為已解決之前的土地取得問題,建照也核發,將展開農場內溫室、倉庫、理貨場、推廣教室等建設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約可提供120名工作機會。周俊吉董事長表示,從本星期決標,到七月底需完成工程,即這次的工作為期約兩個月。

至於縣府力推的長期工作機會,可提供60~100名,現在卻只有47位在工作,其中只有30多人來自園區的問題,周董事長坦承,在聘雇上確實遇到困難。他表示,有時面試通過的,最後經通知卻不一定來工作;也有些人實際工作後,發現和自己的預期有落差而離開;甚至也有人詢問,是否可以在農忙期讓他回山上先做自己的農務,再回來工作。

4
居民在永齡農場進行分組整地。他們也都還不是正式員工。

居民與永齡農場工作模式的落差

據悉,園區居民對於農場工作的認知、工作模式,確實有一定的落差。

山上的務農習慣不同,在自己的園地裡,利用清晨、傍晚工作比較多,午間太陽最炙的時候休息;但在永齡農場既為受聘用的員工,就必須遵守一定的上下班時間。另外,很多居民不了解工作內容,有不少人以為工作內容是可以直接學習有機技術,但實際上農場目前仍在整地、做基礎建設。在工作辛苦、薪資也是一天800元的情形下,有人選擇乾脆出外找臨工。

也有不少人,原本在原鄉就有農園,農忙採收的時候,仍要以回山上照顧農事為優先。一位不具名的居民曾透露,「我有應徵上了,他們有叫我上班,但是我還是要先請假。」因為他必須回山上採梅子。

桃源鄉重發展協會張瑞雄認為,居民對於永齡農場工作持觀望態度,另一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很不明確。」

他表示,曾參與永齡農場、高雄大學的開會,「他們說,培訓的不代表將來會用,但如果要用會以培訓過的為主。」造成居民顧慮:會不會到頭來這又是一個短期工作?

對此,周董事長表示,確實來應徵的居民,對於工作內容、聘雇方試、農場需求人才,有認知上的落差。他認為有必要進入園區辦場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周董事長已接洽了重建會的委員,希望透過委員協助,能在五月底前,進入園區辦一場說明會,藉此建立更暢通的管道。

而除了在位於月眉、面積約62公頃的永齡農場,永齡基金會另有一個在杉林分場,佔地達99公頃。農場應缺乏地下水、地表也乏水路經過,遭遇可能無水灌溉的窘境。吳揆指示中央重建會協助解決,尚無回音。

周董事長表示,其實目前也許還不需要用到分場,原因是「也要看就業需求是不是有這麼多。如果有到300、400人,我們才考慮動到那塊地。,因此永齡預計開發的「杉林分場」目前暫時閒置。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以提供職訓為主

慈濟的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可提供園區內的工作大約為以工代賑、傳藝班。以工代賑已經在4/10截止,園區內的工程目前是由外包的包商僱請工人,繼續第一期未完成的工作。

傳藝班部分,有編織班、串珠班、石(/木)雕班,每班10~15人,約有三、四十人在內工作。由於報名眾多,慈濟公關組的陳師姐表示,會以抽籤決定。但也有男姓居民表示,除了雕刻班,傳藝班都是以婦女居多,似乎婦女取得名額的機會較高。

在四月初,傳藝班原本一天八百元工資,降為四百元,從上午八點工作到下午三點。生活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傳藝班的目的是讓參與者習有一技之長,算是職訓的一種,「職訓就要比照職訓的津貼。」所以每月為一萬多元。也參加傳藝班的一位婦女劉太太搖搖頭道:「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元..」認為這樣的津貼其實不夠每月的開銷。

而傳藝班的作品,目前似乎也未規劃出良好的行銷平台。在木雕班工作的Anika就說:「慈濟只是讓我們學一樣東西。」對於職訓完成後是否有銷售平台、或長期就業的安排,他搖搖頭表示不清楚。

另外,慈濟社工組陳師兄也表示,慈濟將接洽成衣廠創造部分就業機會,讓居民用家庭代工的方式,「做多少算多少(工資)。」他表示,成衣廠的老闆為慈濟人,所以由基金會媒合創造就業基會,聘雇與支薪都由成衣廠方面處理,慈濟只擔任媒合角色。

至於慈濟基金會陳小姐在三月底受訪時曾表示,慈濟基金會將規劃另外取得台糖土地,開辦有機農場,讓每戶可以分到兩分地,但目前未有動靜。對於記者詢問此農場下文,桃源鄉代表陳良輝主席說:「我們不能說什麼都靠慈濟,還是要靠自己。」

3

慈濟基金會的以工代賑工作已經結束,現由外包廠商完成園區建設,聘僱的工人以由外包廠商決定。有部分曾參加以工代賑的園區住民,也有不少來自美濃、旗山、杉林等附近地區。

5
傳藝班上課的以婦女為多數。

67
雕刻班的作品雖然曾在公眾場合展示,但目前沒有銷售的管道。

政府與各民間協會,希望寄託在觀光

園區內,目前有來自各地區的意見領袖,籌備協會,希望配合政府的觀光政策、接洽政府資源,為園區內創造工作機會,包括桃源鄉重建發展協會,籌備中的「高雄縣大愛生態社區關懷協會」等。

目前中央政府與縣政府的對未來的產業規劃,是將來會把杉林大愛園區、永齡有機農場都納入重建示範點,與附近的小林紀念公園、五里埔基地,以及同路線的旗山商圈、甲仙商圈等,一併列為重建示範點,形成一條觀光廊道,包裝行銷。縣府重建會王主任表示:「就像南投九二一重建好之後,很多人會想去看一樣。」

為了配合觀光,園區內會興建商店街、舉辦販賣手工藝和原鄉農產的市集,廣場會表演原住民歌舞,吸引觀光客。

目前是自主管委會籌備委員的陳良輝主席表示,他也是一個協會的籌備委員,希望在別於管委會之外,成立一個「大愛園區居民共有」的協會,除了協會可以向勞工局、原民會等申請更多短期工作外,也希望藉由協會申請園區附近,一塊約20公頃的台糖土地,開發作為居民婚喪典禮的廣場,並同時可以辦活動、開放給遊客觀光,收取停車費、攤位租金等,做為居民的共有的收入。

桃源鄉發展協會張瑞雄執行長則表示,他認為園區內就可以規劃表演的空間,園區本有商店街的規劃。他希望將桃源鄉山上、山下做一體規劃,如在園區興建展售中心、漂流木賣場,把原鄉的農產帶到園區內販賣、增加收入等。

無論何種構想,政府和園區內運作的協會,仍把未來的產業、就業希望放在觀光。不過,這些規劃目前仍是藍圖,園區內也連商店街都未動工。將來是否能落實、對居民的助益,仍待觀察。

居民的問題:要失業了嗎?

眼前,除了靠政府和慈濟基金會釋出的短期就業、職訓輔導之外,居民盼望的長期工作機會仍沒有具體的著落。勤和村的高大哥認為,現在還是農忙時節,等到農忙結束,「失業就要開始了。」

他表示,目前園區內缺少工作,短期工也讓大家覺得不穩定。慈濟無法提供工作,政府提供的臨工也都由鄉公所釋出。雖然大家的戶籍未遷,理應在鄉公所管轄之內,但已到了永久屋,也就很少有機會分配到鄉公所的臨工。「鄉長會說,你們下去了,機會留給山上的人。」

高大哥表示,「那時政府說過,下來的,不怕你沒工作。」當時安置在營區,勤和村有人選擇回到山上、有人選擇到山下生活時,其中的爭議之一就是如何就業及自立的問題。當時他主張住進永久屋,但現在園區內的工作機會不如預期。「我的煩惱是,現在(勤和村)還沒有人來問我工作什麼的,等到有人來問我的時候,怎麼辦?怎麼跟他們說?」

(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大愛生活系列(6)遊戲規則不明,自主管理未定990517

縣府重建會、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都表示會輔導居民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將園區事務交由居民自行決定和執行。自主管委會何時成立、成立後的工作、是否真能讓居民完全自主,值得外界持續關注。

杉林慈濟大愛園區自2/11舉行入厝儀式後,災民陸續入住至今已經三個月。內政部委託成立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也由慈濟基金會承辦,辦公室設在園區之內。

由於大愛園區建造、入住之初,被期許成為「國際示範村」,提倡居民一起遵守不要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三不」;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緊接著又設在園區之中,導致在園區住民的生活規範部分,一直以來傳聞不斷;包括志工穿梭其間、頻繁造訪,規勸居民盡量要做到三不、最好不要殺豬烤肉……甚至傳出違反「三不」者,被記點、罰款等情況。園區內居民的是否能自主生活,引起外界廣泛討論。

縣府重建會、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都表示會輔導居民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將園區事務交由居民自行決定和執行。自主管委會何時成立、成立後的工作、是否真能讓居民完全自主,值得外界持續關注。

志工與職工、規勸與規定的分別?

對於先前違反「三不」將被記點、罰款的傳聞,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社工組的工作人員陳師兄表示,據他了解,並沒有這類情形發生:「慈濟不是政府,沒有權力罰錢。」他表示,師姐只是站在健康的出發點上規勸居民,並沒有強制,更不可能罰款。

他指出,在園區內穿梭拜訪居民或規勸居民的,多半是慈濟的志工,到園區內服務,與支薪的工作人員不同。目前他所了解的是:「現在,志工也慢慢撤出了,不是也有人反應,拜訪得太頻繁了嗎?」

目前在大愛園區內出現的慈濟相關人員,約可分為兩種,一為慈濟基金會承辦的「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辦公室」,有固定工作人員,其中也有聘用幾位園區內居民。負責辦公室內,有關生活、就業等事務。

另外,則是為數眾多的志工團,分批、分梯次進入園區,進行拜訪居民、辦理人文營、開設兒童課輔班、為遊客導覽等服務。雖然志工也屬於基金會的正式編制,但與支薪的職工有所不同。志工本於善意,也會勸導居民不要喝酒、少吃肉等等。

但在居民眼中,不論志工、職工,都代表著慈濟人;對於哪些話語屬於規勸、哪些是規定,也不甚了了。在入住之初,就有勤和村聚居一帶的住戶,紛紛傳聞有人在住家門口種花被勸導不要改變住家外觀,而擔心是否可以在家門口種花;當時詢問師姐,師姐也表示不知道。事後才漸漸了解這些擔心是多餘的。

990517schoiuiahio-450.jpg
慈濟志工不定期在園區內舉辦人文營,師姐鼓勵居民排列整齊的走路:「雖然大家可能不習慣,久了就會慢慢習慣。」

至於是否可以抽菸喝酒,每位居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記者走訪園區時,有在家聚會喝酒的人會掩門而避,也有人聚在巷弄間喝酒談笑,較不避諱。

南沙魯的一位居民Biyun就說:「不是說不行啦!只是我們要尊重他們。」他覺得,到了師姐面前最好現不要抽菸、吃檳榔。村長則表示:「是沒什麼關係啦。有時候師姐看到我會說,村長不能吃檳榔啊,村長要帶隊啊(指做村民的表率)…所以我到那裡(重建中心附近),就不吃了。」

四月底,南沙魯村民在園區內聚會時殺豬,來拜訪親友的一位不具名訪客透露:「慈濟覺得更失望了,但沒說什麼。」隨著時日增長,園區內多了生活味道之後,對於「生活規範」小心翼翼應付的氛圍,似乎有了鬆動的傾向。

目前在園區內申請了永久屋、桃源鄉重建發展協會執行長張瑞雄則認為:「不能殺豬是不成文的規定,但是也沒說殺豬就要趕出去啊!」他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對口,大家都搞不清楚,不知道聽誰的…」

1213
南沙魯公開場合的婚禮、活動上,仍備有葷食、酒水。

146

(左)私下場合,有人在家中掩門聚飲,也有人在巷道中喝酒、抽菸,與友人小聚。(右)多數人還是會去園區邊邊的小攤販,販賣飲料、零食、菸、酒、檳榔等,園區內的建築工作人員小憩時也會來此消閒。老闆說,園區內還不能擺攤,不過在園區邊就不會管制。

缺乏對話管道,生活如何自主?

針對居民的疑惑,慈濟社工組陳師兄受訪時表示:「我只能回答我的那一小部分。你去問別人,別人可能說的也不一樣。」他表示,通常各工作人員都把工作進度交由公關組,由公關組統一回答問題。由於生活中重建中心分工細緻,每位工作人員都只了解與自己職責範圍內的部分,公關組又只負責接待、無法決策,導致居民若有生活上需協調、協助的問題,很難找道暢通的管道,即時解決。

光是簡單的「課輔教室申請」,即可看出慈濟與居民無清楚對話管道,引發的困擾。

慈濟基金會的志工老師每周三這會來為兒童課輔,使用大愛路上、生活重建中心對面的空屋做為教室。但平時「非慈濟系統」的志工老師如要進行課輔,或者學童想找地方寫作業,就無法借到教室,只能在教會內寫功課、活動。愛農教會目前是唯一可供南沙魯居民隨意進出使用的室內空間,因為教會長老握有教會鑰匙,所以可安排學童在此處接受課輔。

南沙魯村長也表示,他想要申請園區內空置的教室做為村辦公室和臨時托兒所,但始終申請不到。

「希望廣場」邊有兩排教室,平常用於慈濟提供的傳藝班(編織、石雕等工藝班)上課、工作,慈濟人文營有時也在這裡舉辦。此外,尚餘兩間空置教室,村長希望用一間可做拖兒所,解決家長必須同時帶孩子又要工作的困擾;另一間做為南沙魯村辦公室,解決南沙魯村中事務仍要運作、卻無地辦公的窘境,但無法順利申請。

慈濟基金會希望村長去詢問縣政府,縣政府則回應,慈濟沒有這項規劃。

4
大愛路上的空屋,目前每周三暫時做為課輔教室,由慈濟志工老師陪伴學童進行課輔,但其他人無法使用。

5
村長家門口村辦公室的牌子,目前還找不到地方掛。

對此,慈濟社工組陳師兄認為,申請不到教室等問題,原因在於空間有限:「如果這邊來借,以後其他人來借,沒有空間了怎麼辦?一定又會說,為什麼他有我沒有?」,但居民的疑問是:「為何這些空間只有慈濟可以使用,居民為何無權管理?」

類似問題層出不窮,居民反應,「找不到對口」一直是重要問題。在生活重中心,任何事物需要找慈濟申請、商量的,辦公室內的工作人員,會把問題和當事人姓名、聯絡方式紀錄下來,表示會轉達,但上呈到哪個單位、後續下文,都很難追溯。

從營區時一直陪伴受災孩童,在大愛園區內也以民間資源為孩童引進一期攝影課程的范老師表示,從準備開攝影課一星期前,她就寫公文、寫申請書,通知生活重建中心,並希望協調出借教室。但工作人員都表示「沒問題,但是我們要先聯絡(慈濟的)老師。」下一次去問,則表示「沒問題,但是我們還聯絡不上老師。」

數次之後,因為開課在即,范老師目前帶領著小朋友,露天上課。但開課沒多久後,工作人員又來表示:「請把第二期的課程計畫,交給我們(慈濟課輔班)的校長。」令范老師無法摸透要在園區內進行工作,到底如何和慈濟做協調。

自主管委會的自主程度?

對口不明之外,資訊的傳達也不流通。來自桃源鄉勤和的居民Lamus就表示,園區內如果要開會、要工作機會的通知,他們都不了解。

5/15參加人文營的高姓村民表示,園區內還沒有廣播設備,很多事大家不知道,希望有事情的話,大家幫忙口耳相傳。 而在大家尚未有明確訊息時,由縣府與慈濟輔導成立的「自主管委會」卻已多次開會,展開籌備工作。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縣府社會處、民政處,近日正輔導協調園區內居民,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委託桃源鄉代表陳良輝主席為籌備委員,參與籌備會的多半為各區意見領袖。

園區內原漢混雜、來自不同地區,各區的意見領袖對於管委會如何成立、成立後的運作方式、服務內容,都有各自的意見,仍在協調整合當中。

來自南沙魯村的靼虎先生表示,希望成立統一的管委會,不分原漢、地區。但同樣來自南沙魯村的劉金和村長表示,南沙魯遷村入園區,應該要由南沙魯自己的協會運作處理村內事務,不需要統一。

桃源鄉代表陳良輝認為,雖然應該要成立統一的管委會,但是最好分成三區,包括桃源鄉、那瑪夏鄉、漢人區。會員會用公告方式,讓有興趣的人報名入會,最後再推派委員或幹部。

桃源鄉重建協會執行長張瑞雄則認為「應該是各區做自己的就好。」他認為園區太大,直接整合無法兼顧所有人的聲音,應該先各做各的,最後各區用推派的方式提出意見。

張瑞雄執行長並表示,五月初,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訪視園區時,與各區的意見領袖會談,曾建議可使用「部落議會」的方式。委員不用選舉制,而是用推派制,推派各區的代表,將原民部落合議的傳統在此應用。各區內部整合後,園區內的決策,再由各區代表一起溝通協調就好。

對於管委會成立以後的工作,包含巡守隊、綠化環境、規劃生活空間等諸多事物。多數意見領袖認為,以後管委會不會將「三不」列入生活公約。但是否適合在園區內殺諸,仍有不同意見。

另外,陳良輝主席提到,管委會成立後會管制、清查那些「申請了永久屋、卻不在園區內居住」的住戶。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浪費社會愛心。」但桃源鄉發展協會會長張新華則表示,縣府社會處早就說過,在園區內申請到房屋的不一定需要在園區內居住。張會長目前在永久屋內有房屋,但常在山上工作、居住在山上,他表示山上都有工作,不可能天天下去住。他認為將來的管委會「應該不會查這個。」

小結:如何讓管委會運作更加透明?

上述各項意見,目前因無法整合而尚在協調之中。但由於園區內溝通管道不暢達、資訊無法公開透明,需多村民對於管委會的籌備過程、甚至是否已召開,都茫然不知。

南沙魯村長即表示,開會常常沒有通知,所以他時常錯過。勤和村高大哥表示「(管委會籌備會議)有開過了嗎?沒有聽說過。」張新華會長則說:「他們開會都不通知啦!(上一次的會議)是原民會的專員通知我的。」

管委會從籌備到成立、運作,是否能更加透明化,讓社區居民充分參與,達成「自主管理」的功能,仍待觀察。

住家中間的空間沒有植草、鋪磚,留給居民自行處理運用。圖中的土溝是居民挖出做為排水用,此區居民多半都有挖排水溝,他們表示是因為下雨時這裡會積水。 這是居民目前可以「自主管理」的部分。

79
也有的改種菜、搭棚架。

1011
也有人自行鋪上連鎖磚。

大愛生活系列(5)黃沙配飯菜的日子何時結束?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他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錢;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編按:

本文為入住高雄大愛園區者心聲,由記者記錄整理,文章中隱去敘述者姓名與身份,恐懼曝光後會帶來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為保護受訪者,採取如此作法,僅向讀者說明。

至今每天黃沙配飯

搬入社區生活已有一段日子的我,對於生活上最大的不便,是每天三餐飛起的黃沙總是不請自來,比起蒼蠅的沾黏功夫還要厲害,就當是添加礦物質保健身體吧!不僅如此,身上抖一抖黃沙一樣掉滿地;地板擦了再擦還是不乾淨;衣服經過洗衣機的清洗,黃沙在洗衣機的底部總是留下生活的印記;這樣的生活真的不能再抱怨了,因為這是社會大眾的愛心。

我們都知道這是大家捐款到各機構(包括慈濟),由慈濟執行永久屋建造工程。但是,我們都不明白既然慈濟只是執行興建工程,為何卻在各種生活細節上處處讓我們的生活有壓力呢?

圖片15
大官走了之後,園區內就一直停留在黃沙滿地的狀態,師姐說,剩下的工程要我們自己來做,因為我們「太懶惰」。

園區規則無法理解

這二天孩子們終於有機會在永久屋接受課業輔導的照顧,但是孩子們只能坐在教會的地板、椅子上寫功課!因為暫行管理的慈濟單位說,那些教室是用來做工藝課程用的,孩子們在那裡會將工坊媽媽們的作品弄壞?

但是我更不明白,慈濟的工作人員卻常常都有運用自如的空間做為開會、討論之用!

這是我的困惑,你覺得我還能說什麼?

圖片1 圖片2
孩子只能在教會寫課業,而不能進去工藝教室。
IMG_0002

如果合心路146巷2 號是一間不常使用的空間,為何不讓孩子們在這個空間作課輔?

圖片11 圖片12

為什麼一定要梳包包頭?

四月十日與四月十一日這是慈濟第一次在永久屋舉辦『人文營』,我的鄰居有報名參加;我的鄰居為了不要讓頭髮被梳成包包頭,於是她剪了一個超短的短髮。他說在慈濟的人文營或其他活動裡面,頭髮一定要梳得整整齊齊的,只要是可以梳成包包頭的,工作人員一定會用溫柔的微笑堅持,你一定要梳成包包頭才最美麗,才有氣質?

我至今尚未參加人文營的課程,但是親眼見到,除非你把頭髮梳成包包頭、或是讓他們檢查ok了;並且由慈濟志工們為大家換上乾淨的慈濟背心,否則慈濟志工是不會讓你坐在教室學習如何穿衣、說話、吃飯、走路等規矩;這慈悲為懷的場景,我看錯了嗎?我只是一個房屋沒有了陪著父母一起住在永久屋的災民;未來我也可以行有餘力出來做志工,但是我想有尊嚴的做志工!我想我也要去剪頭髮了。

圖片8

圖片9
透過各種人文營以及教導,我們必須過著整齊劃一的生活。

圖片19 圖片50

生活細節盡是壓力

「希望廣場」常常有慈濟志工帶著尚未來過永久屋的慈濟人來參觀我們的生活,偶而聽見慈濟人背著我們這麼說:『這些原住民很散漫!很麻煩!很懶惰!很貪婪!……..!』我還能說什麼?誰叫我是原住民?

但是,以前在山上我們也很認真生活與工作,只是大家不明白我們大多數人都從事農業開墾工作,我們習慣早晨三、四點便外出工作,直到太陽出來感覺很熱了就回家或到工寮休息,直到下午三點之後再繼續我們未做完的農事。開墾、鋤草、施肥,細心照顧每一顆果樹,讓果樹有好的成長環境,未來才有好的價錢可以生活。我們只是生活型態與很多平地人不同而已。

我從山上因莫拉克颱風來到平地,現在我們家園門前的小庭院黃沙飛揚,有許多人接受慈濟建議就用石頭與草坪來做美化,但是我要如何用那破壞我家園的石頭來美化我現在的家園呢?我沒有更好的想法之前,不想做任何改變,寧願忍受黃沙飛揚,其實是很辛苦的,因為會有慈濟人來關心「在忙什麼啊!」、「你看你的鄰居都好用心在生活」!

住在嶄新的環境裡,我真的要面對很多不同的變化;山上泉水無污染,山下的水盡是消毒味,所以只好花錢買水喝;山上隨時可以幫離鄉工作的親友打零工賺錢;所學有限山下的工作機會真的很少,偶爾抽根菸,吃一口檳榔,喝一點酒想解煩悶去憂愁,被慈濟人看見三次,就再也沒有工作機會了;說這是雪上加霜吧!似乎對慈濟人的用心照顧也不公平;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影響工作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行為寬容些?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沒工作的事情比較小,他的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了1500元;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還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圖片13
整天都有慈濟的人來參觀,我是不是沒有說不的權力?

圖片7
有人在辦活動的圓桌背後,寫下自己心聲。

慈濟的各種規矩

四月十六日這一天上人要來永久屋巡視,為了上人要來永久屋這邊的慈濟工作人員、志工、以工代賑的工作人員,個個神經緊繃深怕做的不好對不起上人的關心。原本沒有無障礙廁所空間的規劃,連夜趕工就做好了;原本光禿禿的地方,趕快挖了幾個洞種了幾顆樹就有個樣子了;原本空蕩蕩的教室,花些錢錢就綠意盎然了。上人要來巡視的流程嚇壞了我,比總統的等級還高喔!(要全體起立鼓掌歡迎;還有不要忘記感動的眼淚!)

當天上人被安排要參觀工藝的工作環境,看見工作人員怕老師學員說出不得體的話,還特別教導各班老師要用他們指示的方向來為上人說明,老師與學員是如何的認真學習,這時刻我真的有點懷疑眼睛所見與耳朵所聽?喔!原來上人喜歡大家告訴她虛假的謊言?

來這借住二天的親戚當天居然不懂事理的拿著相機要拍上人,被穿著旗袍的師姐提醒「不可以為上人拍照」,但是這裡有六台慈濟的攝影機可以拍攝?於是師姐離席不到五分鐘,立刻有個慈濟保全人員站在我的親戚面前,嚴厲的眼神讓我的親戚有被恐嚇的感覺,一整天,只見親戚一直喃喃自語:「被恐嚇就是這種感覺喔?你會害怕、會不舒服、會恐懼、會擔心、會不安……..。」

我只能說:「慈濟師姐師兄,請別介意我親戚是真的不懂慈濟的文化與規矩!以後拜託不要再讓粗勇的保全陪你好嗎!」

圖片27圖片26

圖片23圖片24
用心唱出五善之歌,表達來到杉林的大愛世界,就是慈濟的大愛人間的最高境界?

我是不是該回家了?

四月十八日這是永久屋第一次舉辦市集活動,永遠的主持人「黑熊夫妻」艷陽下真的很熱心為大家介紹活動的流程與內容,黑熊夫妻很稱職喔;場面雖然熱鬧,但是我們住在裡面當這是一般園遊會,因為慈濟告訴我們這是成果展示。

坦白說外面來賓參與的很少;慈濟志工參與的很多人;這一天,這裡五個工坊班級賣出去的工藝品並不多,霎那間讓我思考的是:我是不是應該回到山上的家整理果樹?我的水蜜桃果園需要我的愛心照顧;而我需要水蜜桃為我帶來生活的基本需求。因為我喜歡偶爾抽根菸、喝一點小酒,我不吃檳榔;我的這些壞習慣不見容於慈濟所管理的永久屋社區,為了生活我該接受讓慈濟人教育我如何吃飯、穿衣、走路嗎?

我真的好想回家,但是回山上的家最重要的是,我要如何面對那一場土石流帶給我難以抹滅的恐懼?

我的另一個鄰居Savi 鼓勵我說:「我總是強迫自己每個週末一定要回山上的家一趟,因為每走過一次恐懼就會減少一點點!恐懼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就要帶著孩子回山上的家從新過日子。」

我是不是也要像savi一般堅強、勇敢、有一點期待、有一點夢想我的回家之路?

圖片3

回鄉的南沙魯村民,已經在山上搭起避難屋,建立自己的新生活了。

圖片4

(更多大愛生活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大愛生活系列 (4)一切還在磨合期990408

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在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攜手通力合作下,趕在春節前開放第一批申請到小坪數房屋的災民入住;到三月底,34坪大坪數的住戶也幾乎悉數入住。原訂750戶的第一期房屋中,已有超過半數、約400戶人家,在大愛園區內展開新生活。

在嶄新的環境內,面對生命的全新轉折,居民們的生計、產業、信仰、文化等等各種生活面向,都要重新捏塑建立。

由內政部委託慈濟成立的杉林生活重建中心,已經在園區內揭幕並運作;與社會處、高雄重建會等單位配合,提供園區內村民臨時工作機會、傳藝班職訓輔導、兒童課後照顧等重建工作;並陸續展開其他生活、就業等輔導。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將由高雄縣政府輔導園區居民成立自治性管理委員會。園區內的教會也正式命名「大愛布農教會」,擁有定期禮拜、聚會的信眾。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

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一、生計與產業:「不怕沒工作做」的承諾與現況

大愛村的居民,除了部分漢人,多數來自那瑪夏鄉、桃源鄉各村,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和考量,選擇成為大愛村的一份子。而從山上遷徙到山下,對無論哪一種背景的村民來說,都是生命中全新的轉折;而最直接衝擊大家的問題,就是生計如何維持。

山上的人多半務農,因為道路迢遠、雨季時回鄉路也會斷絕,山上的園子已經很難像以前一樣,再發揮長遠而穩定的維生功能。多數人的想像,是和政府當初的承諾一樣,在園區內或者附近,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

來自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政府那時候說,下來住的,不怕你沒工作,只怕你不做。既然這樣講了,希望現在不要跳票。」

目前,園區內可提供的是短期「以工代賑」工作,已經隨著園區建設逐步落成而減少。慈濟生活重建中心提供部分如編織、石雕等「傳藝班」課程,既是職訓,同時也可支薪,居民爭搶、供不應求。但一期開班約十到十五人左右,在生活重建中心工作的陳小姐表示:「住在這裡的人幾乎都想報名,所以我們會用抽籤的。」不過這樣的職訓班也屬於短期。

現在園區內有400戶人家,按照規劃將來住滿時會有1200戶左右,政府承諾的長期就業機會在哪裡呢?

(1)永齡農場可提供的工作機會

重建會王正一主任表示,政府已著手籌備長期工作的招募,這些工作機會中,「以永齡農場為主。永齡向政府報過,大概能提供500名就業機會。」

永齡農場,即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在杉林大愛園區附近的有機農場。當時政府鼓勵入住大愛永久屋所提供的條件之一,即是搬入園區後,可在此農場工作,鴻海集團將保證收購三年的有機蔬菜,村民一戶可分得兩分地維生。

然而目前,入住約四百戶左右的大愛園區,只有不到四十人在農場中工作。接受永齡基金會委託,為農場進行管理規劃的巨農有機農場周俊吉董事長表示,農場共60多公頃的土地,約可提供60名農友在此就業。「當然你要養活100人也可以,只是大家分到的利潤就會比較少。」所謂500名工作機會,應是指農場目前整地、景觀工程等所需要的人力,並非長期永續的就業機會。

周董事長表示,根據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經驗,也不會用「一人兩分地」的模式經營。「我不知道這是哪裡傳出來的,但是從成本來算,是不符合實際的。」一戶分到兩分農地,以投入成本和產出值來看,無法真正養活農人。

目前的規劃為:將居民分組管理不同田區,每人每月有固定的生活津貼,各組負責的田區達到一定產值或者超出,來計算紅利。「這樣還比較有機會。」,周俊吉客觀的評估。

對於目前只有四十多人在農場工作,周董事長表示,一方面許多居民實際工作後感到不適應而離開,畢竟平地精耕細作的方式與山上的粗放式農業不同;另一方面,真正招募人力、開始運作也才約兩個月左右。

原因是,「我們到近期(三月份)才確認土地。」因為永齡農場由縣府租用台糖土地,其中又包含部分私人土地。「當初台糖都跟我們說沒問題,等推土機進」了,才有人跑出來說那是他的地。」目前,剛剛解決了土地問題,一切都才準備要上軌道。

至於農場目前和園區內慈濟重建中心的合作,周董事長說:「我們和慈濟的溝通,基本上等於零。」周董事長表示,曾拜訪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但師姐只登記他的名字表示代為通報後就沒有下文,他將擇日再拜訪。

(3)慈濟預計提供的工作機會

但慈濟重建中心的新聞連絡人曾淑婉師姐表示:「我們沒有要和永齡合作。」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陳小姐說明,慈濟想在園區附近規劃約100公頃的有機農場,將來希望「每一戶都可以分到兩分地。」只是那裡是台糖土地,尚未取得,一切都在規劃中。

對於永齡農場和慈濟考慮成立的農場,多數大愛居民則並不清楚其間分別。目前在永齡農場工作的村民中,在山上有園地的南沙魯Biyun說,雖不能完全靠兩分地養活家人,但不無小補。「真的做不習慣,就回山上。」

而家鄉沒有土地、已經在永齡農場工作兩個月的梅山口秋霞姐說,如果農場工作無法長久的話,會出外找工作機會。

已經申請到農場工作的勤和高大哥則認為:「我看沒有人要離開。因為他們都是想說在這裡會有工作。」

不過,政府單位和慈濟基金會也都表示,農場確實無法提供所有人工作機會,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想做農。」未來,大愛園區還是會朝觀光產業發展,在園區內規劃商店街、提供導覽等公共服務工作、販賣傳藝班的工藝品等,與觀光結合。

但這些都在規劃之初,尚無具體進度,「一切都在進行,但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曾淑婉師姐表示。


施工完成後,這裡將舉辦編織、石雕、串珠的「傳藝班」,結合觀光和「原住民文化」。

二、觀光與生活:「國際模範村」與「真實生活」的關係

縣府重建會和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目前都以將「大愛園區」建立成觀光地點為目標,不僅做為國際模範村可供參觀,也提供村民就業機會。只是,園區既是生活空間,也是觀光景點,村民對於身為將接受遊客觀光遊覽的國際模範村一份子,日常生活中的規範和分寸如何拿捏,仍不甚能掌握、還待釐清。

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我不知道國際觀光村到底要把我們變成什麼?是什麼都不行了嗎?」

剛搬進來的高大哥,住在主要幹道大愛路上,當日早上才接到師姐的提醒,請他不要把車停在門口,最好停到那瑪夏聚居地附近的廣場。因門口本身就被規劃為停車空間,如此提醒令他摸不著頭腦。

3
4
參觀園區內及住家門口。據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天幾乎都有南北各地外來客參訪,包含園區及住家門口。似乎將成大愛村的「觀光前景」。

除此生活細節,村民們關心的是文化風俗是否需要改變。比如盛傳園區內最好不要有殺生行為,但布農族傳統婚喪喜慶都必須殺豬。快要娶媳婦的南沙魯(民族)村長就說:「豬還是要殺啊,這是我們的傳統。」

而自視為入住園區的那瑪夏鄉發言窗口的靼虎‧犮拉菲則表示,他有一個想法,將提議在杉林附近另覓一塊土地,種上原鄉的原生樹種布置,供園區居民婚喪喜慶時殺豬、辦典禮使用。平時也公開給杉林鄉親做活動空間。

「以後我們想這裡(園區內)不要辦喜事、喪事,因為有遊客,辦喜事、喪事、殺豬,不好。」不過,「有表演的傳統祭典就可以。」傳統祭儀中的舞蹈或歌唱,可以吸引遊客。

靼虎認為:「我們要考慮是誰在輔導我們、誰幫我們蓋房子,要尊重他們的宗教。」

勤和村民高俊龍則認為,園區內就有廣場可做為婚喪活動使用,且布農族傳統婚俗就是要分豬肉給賓客,「你說要帶風俗文化下來,這就是我們的風俗文化啊。難道以後我們都像漢民一樣,大家發一盒喜餅帶回家嗎?」

他表示,如果為了配合遊客參觀,願意協助規勸村民不要在戶外喝酒抽菸,但關於傳統禮俗,仍希望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維持。

關於種種大小細節、生活規範的「尺度」,高大哥表示將試著向慈濟溝通、詢問清楚。「但是我找不到對口人是誰。」雖曾去過重建中心幾次,但師姐都只請他把疑問記錄下來,表示將替他向上面轉達,最後都沒有下文。

「我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麼?是上人嗎?」高大哥感到疑惑,並準備有時間時再找師兄師姐溝通。


施工中的廣場。廣場將成為活動中心,未來的祭儀與表演可在此處舉行。不過婚喪典禮、殺豬風俗是否也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則還要商討。

三、自治管理:原漢不分一家人?

對於生活的規劃、管理,慈濟重建中心表示,慈濟只是輔導和陪伴,不會介入,將來還是要讓居民自主管理。行政院重建會也於3/16發布新聞稿,宣稱將協助園區內住民成立自治性的管委會。

但這一切也都還在未定之數。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陳小姐說:「因為我們不會設村,所以還無法成立管委會,可能會以『社團』的名義先成立。」

對於這個以「社團」名義成立的「臨時性管委會」,將經手園區內的生活管理規範、 就業輔導、政府單位挹注的重建資源等重要而龐雜的工作,其成員究竟將如何推派組成呢?

認為自己是村民與慈濟之間溝通協調者的靼虎先生認為,住在園區的都是一家人,只需成立一個委員會統一管理。「在這裡誰還說我是村長、我是耆老的,那你回山上。這裡是月眉村,就不要分漢人、原住民。」至於選擇委員的方式,「我們會找在山上的時候就願意付出、願意為大家做事的人。」

而桃源鄉代表、目前也住在園區內的陳良輝表示,雖說園區內都是一家人,「最好還是要分村,每村有不同代表。」勤和村高大哥認為:「最好每村有一到兩個代表。」並且因為文化不同,也應該區別原、漢:「像我們是基督徒,難道漢人的神過生日,我們也要參加嗎?」

南沙魯村長則另有想法:「南沙魯是特例,我們等於是遷村。」在風災中受損嚴重的南沙魯村,全村有八成以上入住園區,和其他村落由個別人家零星申請、陸續入住的情況不同,村長認為這形同「遷村」。

既然是「遷村」進入園區,就應比照一個「村」的行政,擁有自己管理和運作的單位。因此早在營區時,以村長為首的幾位幹部,已經成立「南沙魯永久關懷協會」,準備在園區內繼續為南沙魯的村民服務。

整個園區是否將由統一的一個委員會或社團經營管理,看來仍必須再經過商討。

四、信仰:屬於誰的教會?

原鄉多半信仰基督教,主要有四個教派,分別為基督長老、安息日、真耶穌、天主堂。而目前園區內的教會只有兩所,一為「安息日教會」,一為日前才命名為「大愛布農」的「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與「天主教」的信眾,因為沒有教會而無法順利做禮拜。

關於兩個教會,產權屬誰?管理歸屬為何?是否要分配給四個教派使用?如何分配?都還在協調當中。

主持本教會的顏牧師表示,「大愛布農」命名雖稍倉促,但這是由長老們參加表決確認的名字。關於命名涵義,「因為在大愛園區裡,所以叫做大愛布農。」另一方面,也「兼顧到慈濟,感覺對慈濟有所交代。」命名之後,等於確認教會將歸屬於南布中會管理。

不過,南沙魯(民族)村長表示,當初溝通「遷村」入住園區的過程中,只確定民族村民要遷入大愛園區,基督長老教會的建造,也是由民族村出面申請的,因此仍希望愛農教會應該屬於南沙魯村管理。「我們是希望慈濟給縣府後,縣府可以交給民族村的信眾。」如果桃源鄉有基督長老教會的信眾,「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只是管理權仍應為南沙魯村。

對南沙魯而言,進行「遷村」入住的過程,與大愛園區規劃的過程,都相當倉促,情勢不斷變化,對話溝通的管道也呈多元而分歧狀態,導致園區落成的結果和村民當初的認知有所落差。如教會,即和村民所認知的「只屬於南沙魯村」不同,似乎將成為園區內的公有空間。

也因此,南布中會總幹事朱美芳牧師表示,以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談產權。」

按照一般情況推究,教會產權應由起造者慈濟,以贈予方式交給縣政府,縣政府再將之移轉到將接收管理的單位。但因為園區內四個教派中,只有兩個教會,縣府希望由四個教派相協調,共用教會,「像是活動中心一樣。」

朱美芳牧師表示,縣府雖有此想法,但各教派之間的需用時段、空間、固定擺設、習慣、活動辦理方式等,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很難說共用。」所以一切都還在進行協調。在協調結果出來之前,恐怕很難討論教會究竟如何歸屬管理的問題。


(左)歸屬未明的大愛布農教會(右) 教會內接待參訪的團體、說明園區的建設規劃。

五、大愛永久屋,永久的落腳之處?

大愛園區內的以入住的四百戶人家,已經展開了大愛生活。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也配合政府單位的輔導開始運作。師姐們皆表示,一切都有在規劃、進行,只是還很難對外界說明。

而大愛園區,無論在政府的行政地圖,及村民的認知領域裡,仍有許多模糊待確認的空間。

園區目前在行政地圖上,仍屬於屬性不明的一塊,高雄縣重建委員王主任表示:「現在談這個還太早。」大愛村是否設村、定位如何,都還要等待「設籍」問題解決才行。

由於當初政府保證,遷入永久屋不會影響居民山上的房子和土地權益,但成為永久屋居民,也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將山上的戶籍遷入園區之中。遷動戶籍,就勢必牽涉原住民身分是否轉變、農保是否繼續、山上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權等問題;村民充滿疑慮,政府也還未定案。王主任表示,縣府重建會也不知道確切解決方式,「內政部還在開會討論。」

南沙魯村長則認為,若變動戶籍,將引來村民抗議。雖然從短期看來,南沙魯村將自己定義為「遷村」而入住大愛園區;但從長遠角度看,村長說:「南沙魯只是過客。」村長及村中的幹部多半認為,大家因為配合政府判定南沙魯「不安全」的政策而遷下山,但五年或十年之後,山上的環境穩定可居住了,全村將一起回到山上。

山下的永久屋,對南沙魯而言,毋寧如同中繼安置的過程。既然如此,戶籍就不能夠遷動,以落實政府當初保障的,「不會失去山上的土地和房子。」以便等到環境條件允許大家回到原鄉時,大家能隨時回去延續生活。

在戶籍問題未有定案的情況下,部分申請到永久屋的村民也都持在觀望態度,暫時住在山上的房子裡。

而桃源鄉的樟山、阿其巴部落,因受土石衝擊,房屋不是半倒就是全毀,已被劃為危險區。居民在就近申請避難屋未果的情況下,皆已經申請了杉林的永久屋並通過。但現在是農忙時節,大家仍如常在山上的園子工作,收成一年的心血。因為往返道路迢遠,大家都住在山上的工寮,幾乎少有天天往返回永久屋居住者。

樟山自救會會長張新華表示:「我們都住在山上。雨季來我們再下去。」對他們來說,永久屋似乎成為了折衷的汛期避難屋。

現今的大愛村,有政府單位、慈濟、教會等單位在其間運作;來自各地的村民,因自身條件背景各異,而懷著不同考量入住;也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大愛生活,有不同的展望和定義。還待持續關注。


大愛村的大愛、和氣、合心、協力路。南沙魯村長說,戶籍的歸屬還要討論。包括門牌,村長太太也說,門牌是「「方便送資料的。」不代表村民已認可。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重回八八現場】小林村民 盼重現滅村前家園面貌

穿越河道上的層層障礙,我們來到了昔日小林村正對面的山頭,從這裡眺望已經成為廢墟的小林村遺址,對活著的小林村民來說,這裡是他們永遠的回憶,但是更傷腦筋的是,這條漫長的重建之路,究竟該怎麼走下去?」

編按:

本文為TVBS資深記者蔡祐吉、潘郁文,針對小林重建最新情形,所做的採訪報導,災後242日,小林村除了「小林一村」(五里埔基地)已經動工外,尚有100多戶持續爭取自主重建,目前還在努力中(請點選這裡閱讀)

ghost-20100406215550

(tvbs原文,請點選這裡閱讀)

去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奪走了677條寶貴生命,一轉眼,風災已經過了整整8個月,眼看颱風季節又要來臨,氣象局還預估今年很有可能再出現超大豪雨,到底受災區的重建狀況如何?還有哪些爭議需要化解?TVBS資深記者蔡祐吉、潘郁文重回八八現場,推出一系列的專題報導,今天首先要帶您看,當初慘遭「滅村」的指標災區「小林村」的現況。

小林人常回傷心地

災民:「做什麼?要怎樣?叫你們幫我救人,人救到了嗎?」

災民:「拜託啦,我求你,我求你啦,我爸爸、我媽媽都在裡面,長官,拜託啦,拜託啦。」

災民家屬又著急又生氣,哀求救難人員,把困在山上的親人救出來,當時誰都沒有想到,整個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的第九到第十八鄰,已經被無情的土石掩埋,夷為平地。災民:「媽媽妳在哪。」災民:「爸,我回來了。」

頭七日,倖存者回鄉招魂,哀淒的呼喚聲,一直在山頭環繞著,確定親人沒有生還希望,家屬們決定不再開挖,讓往生者安息,也讓故鄉小林就此隱藏在土堆,跟村民的記憶裡。

8個月過去了,再次回到小林村,外圍的台21線,已經沿著山勢,重新開路鋪上柏油,豎立路旁的大幅照片,明確傳達了昔日的小林在這裡的訊息,而在這個角落,每天都還有村民回來探望。

小林村民王金柱:「我沒回來我覺得怪怪的,心裡怪怪的,我會傷心怪怪的,回來看一下傷心地,看一看眼淚流一流,有時候會比較舒服一點。」

憶小林滅村難接受

儘管已經過了8個月,直到現在,王金柱還是每天撥電話,給已經不在了的爸爸、媽媽。王金柱:「我每天晚上我都打電話回來,明明知道電話不會通,我也還是打電話,你以前每天跟爸媽聯絡的人,每週都回來的人,突然什麼都沒有了,說起來我沒有辦法形容,我很痛苦,沒遇到的人,不知道我們心裡的痛、心裡的苦。」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你們很難想像說,這個地方曾經有住過2百多戶,然後最熱鬧的時候,可能上千個民眾住在這邊,有老的、有少的、有小孩的,然後裡面底下曾經有一條很熱鬧的街道叫忠義路,然後我家就是村子裡唯一的雜貨店。」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常務監事周鈵承:「我祖父曾祖父的年代,就住在這邊了,上百個,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再怎麼想,都不會想到說會崩山。」

被掩埋的區域,已經長出薄薄的草皮,熱心的村民開著四輪驅動車,帶著我們進入滿是大石頭的河道,想要從小林村照片,拍攝的同一角度,一探地形地貌的變化。

TVBS記者蔡祐吉:「穿越河道上的層層障礙,我們來到了昔日小林村正對面的山頭,從這裡眺望已經成為廢墟的小林村遺址,對活著的小林村民來說,這裡是他們永遠的回憶,但是更傷腦筋的是,這條漫長的重建之路,究竟該怎麼走下去?」

小林村民洪玉惠:「我們心目中一直掙扎,就是說希望政府趕快,我們小林的第二村對不對,趕快給我們這樣,我們希望在這邊,就是在這邊重建。」

爭取山下重建小林

倖存的村民們,目前集體住在杉林月眉農場的組合屋,他們口中的小林二村,就是希望在組合屋後方空地,重新把小林村蓋出來。蔡松諭:「我們很希望,把自己的村子再蓋回來,因為我們都沒有想過,當初離家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機會看到我們的家。」

重建是必要的,但現在的問題是,政府已經在距離小林村3公里的五里埔,動土興建了小林一村永久屋,也給了村民搬到月眉大愛屋的選擇,村民再要求興建二村,也引來「要太多」的質疑。

蔡松諭:「莫拉克的重建條例,強調以災民為主體,尊重災民的聲音,但是很弔詭的是,我們還沒有發表聲音之前,它的政策就決定了,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發表聲音。」

總統馬英九:「當時我向所有的罹難者的家屬保證,我任內一定重建小林村。」

蔡松諭:「我們其實從來沒有要求過第二個方案,這個才是我們提出來的第一個方案。」

馬英九:「預算編完,28日立法院就通過了,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重建的金額跟法源。」

蔡松諭:「那前面都是政府他們提好了,我們只能被迫去接受或選擇,所以我要講的是說,如果他真的是以災民為主體的重建條例,不應該在我們還沒發表聲音的時候,就把決策就決定好了。」

洪玉惠:「我們就是不喜歡回去那邊,我回去回來心就很痛,全村的人都沒有了對不對,5、6百人都沒有了那種的心情,只有我們小林村的村民,才知道說痛苦是在哪裡。」

3月底,馬英九總統率領重建官員,浩浩蕩蕩專程到五里埔,主持小林一村的動土典禮,未來這裡將成為部分小林村民的安居之所,至於想住在山下,新建小林二村的村民,能不能如願,則還在跟政府協調當中。

(本文轉載自tvbs網站,原文請點選這裡閱讀)

社會大眾看大愛(6)大愛善款的緣起緣滅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有空閒的時候,我就騎車到杉林永久屋去觀察。

從銀行退休十多年的阿伯說,2009年11月15日慈濟在杉林鄉月眉農場『杉林大愛園區』動工日起,總是每隔一些日子就從美濃騎著鐵馬到所謂的永久屋觀看工程,因為美濃的鄰居將會更多元了。

這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阿伯熱心的帶著我在園區。

從慈濟的捐款人到親身觀察使用方式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過去在銀行管理財務、法務的一輩子經驗裡,每一塊錢的運用都必須善盡管理人的責任,是工作與個人所堅持的理念。

你知道每一個企業要向銀行貸款,都必須提出公司的資產、負債等相關的財務報表;政府或任何一個機構收到捐款,都有必須向所有捐款人徵信的義務,我關心愛心捐款將會怎麼被運用?應該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吧!

當我把這個「關心」捐款收入與捐款支出的想法,實際到慈濟的相關財務部門探詢,我只得到一句「緣起緣滅」的回應;這麼深的哲理我難以了解,卻令我痛心不已。這也是促成我只要有空閑就騎車到杉林鄉永久屋來監督、觀察的決心。

事實上,我個人對永久屋建築的單調特色很不滿意,應該是不值的一提的小事,但是原住民的文化資產已經是漸漸式微的狀況之下,終究還是讓一個打著「大愛精神」的團體直接被替換了。我想即使是原住民的主委們建議要有族群特色,也將是不能容於慈濟文化的要求之下會被放在一邊。

可是慈濟更奇怪的是,他沒有接納讓這豐富的文化呈現在永久屋的族群多元之中,卻只要求在重要活動之中(入住圍爐)請居民表演原住民文化。更有甚者,現在還要求在教會禮拜禱告的時候,不要手握著手禱告,要改成雙手合十來禱告!我的天啊,你想這些原住民朋友什麼時候會發瘋啊?

美濃一直是一個以客家人居多的地方,但是我週遭的鄰近鄉鎮,卻有許多其他族群一起在這片土地居住。你可以想像我們有一群愛唱客家歌謠的鄉親們,以我們常用的樂器與表達方式,在美濃客家文物館前大唱原住民的歌謠?你沒看見的話,應該很難理解!

990328cjishan126-420.jpg
宏偉壯觀的空間規劃,再次讓災民更顯渺小與卑微

圖片2
主客易位的災難,慈善團體的偉大vs災民的渺小

圖片3
慈善團體不斷介入災民的私領域生活空間

「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尊重基本人權嗎?

我要說的重點是,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但是以「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需要尊重受幫助者的基本人權嗎?

這些年來我們對公益事情的態度是愛要讓大家都知道!我的女兒從25歲就加入諮商機構做義工,多年來一直維持每週服務三個半小時,進修三小時;直到結婚、孩子出生後退出義工行列我們才知道過去七、八年來,女兒的義工生涯是如此豐富她的生命。

女兒說:「尊重、保護所有的當事人,是一個慈善機構的基本原則。」

在觀察、監督永久屋建造的日子裡,我從不認為這個過程是『大愛』精神,因為它只是展現變調了的慈濟精神而已!這樣的『大愛精神』運用,也已經是大家長證嚴法師無法參與其中的結果。

一份愛心的捐出,不管是時間的投入或是金錢的付出,對任何一個執行職務的慈善團體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就捐款人而言,他們投入時間或是金錢目的並不在於個人的目的,而是希望幫助這些慈善團體能夠達成他們心中存在的真正使命。因此,慈善團體的運作若是能夠透明、公開,將使捐款人能夠確定他們的時間投入或是金錢捐助,是真的能夠支持慈善團體完成他們的組織使命與目的。

現在慈濟仍在慢工精雕的行政管理中心,那是用大家捐出來的血汗錢嗎?我的心好痛,至少我的捐款是絕對不同意的!我每次在永久屋的回家路上,都在用心思考,面對氣候變遷下未來台灣的天災你想為災民做什麼?怎麼做?

圖片5
原民文化不會消失,卻會變調

圖片6
表演,是文化的延伸嗎?

圖片7
過去山上的原住民婚禮賓客聯歡,未來還有多少空間?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