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18】流逝

我住在一個離海不遠的村子裡,幸福的不只是這樣,家門前還有一條蜿蜒而過的河,站在河堤上順著河水可以遠眺前方的海洋,沒法到海邊走走的時候,我靠著這條河安撫那潛意識中對水域的渴望。

如果想知道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海洋,或許只要看他們怎麼對待河流就能得到解答,因為善待一條溪流,就能擁有一片純淨的海洋。

生命源自於海洋,地球百分之七十是水,人體的含水量大致也是如此的比例,人類的血液、汗水與淚水也恰如海水是鹹鹹的滋味,無論你是否認同演化的觀點,水終究是生命的不可或缺。每個人的生命記憶不一定有一片遼闊的大洋,但至少會有一條溪流或一道溝渠,可能就在住家旁或者在經常來往的路上。

我住在一個離海不遠的村子裡,幸福的不只是這樣,家門前還有一條蜿蜒而過的河,站在河堤上順著河水可以遠眺前方的海洋,沒法到海邊走走的時候,我靠著這條河安撫那潛意識中對水域的渴望。

河面的風景隨著四季有不同的變換,綠草如茵是春天給它的妝扮;夏天颱風季節所帶來的洶湧水勢,往往將河面一掃而空,展現出河流寬廣的模樣;一根根迎風搖曳的五節芒花序,映照出秋收的豐滿;冬天或許蕭條了些,但枯樹枝條屹立的蒼勁才得以彰顯。

除了四時風景可以豐富視野,屬於聽覺的享受也令人驚豔,白天草叢中為數不少的鶯亞科鳥類,總是一高一低相互叫陣,直到傍晚白腹秧雞高鳴「苦哇!苦哇!」,才得以暫時休兵,換上來的是夜裡不停的蛙鳴,熱鬧的情景展現出這些鄰居的爽朗與熱情。

18圖三
沒有人為工程介入的河流原始樣貌。

在觀賞與聆聽之外,我也喜歡下到河床探險,白鷺鷥是這條河的常客,雪白的身影點點落在河面,河中魚蝦的鮮美也只有牠最了解,走在各種不知名植物叢生的的河床上,尋找自己熟識的那一些,或摘一點從上游移居來此的野生空心菜,作為晚餐的一道佳餚美味,走累了就坐看雲朵和河水,聞著淡淡的泥土與青草香味。家鄉的這條河陪著我日日夜夜,我們的故事仍精采續演…

現在我住的地方門前也有一條河,之所以注意到它,並不是因為它特別容易讓人親近,而是從窗外看出去,恰巧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溪流的樣貌,夾在水泥堤防之間,約三十公尺的河寬,中間有人工水泥砌成約十公尺寬的水道,水道的兩旁有人工植栽單一的水生綠草,平時河水都被侷限在人工的水道上,只有當豪雨來襲時,滾滾的河水才會溢出。會常常看它,除了是窗外無可避免的一景,大部分時候只是想知道,豪雨所帶來的河水暴漲情形,我們之間始終有一種無法靠近的距離,唯有在出海口的最末段。

順著門前河邊往下走,不遠處就是出海口,黃昏時會有許多人沿著這條河堤散步與運動,這裡沒有過高的圍牆阻隔視線,河中也沒有人工水泥河道,在此才得以略為感受到這條溪流的自然面貌,河床上一片翠綠的青草,牛群正大快朵頤,蹲坐在草叢間的釣客,正用一根細線探訪溪流,這一幅悠閒的風景放慢經過的人群,這條門前日夜奔流的河水,終在出海的末段流入人心。

18圖二
從河右岸看截彎取直整治過的河道。

好景不常,前些日子河邊開始大興土木,原以為只是整修河堤,不料整修完河堤還附帶在河堤上築起了一道高牆,牆的高度若以路面為基準來算,大約有一百五十公分高,而這一道高牆正築在溪流那原始自然的最末段,一路延伸到出海。我百思不解這是什麼狀況!引頸望向對岸,兩岸大不同,河的另一邊並沒有高牆,一條河流兩樣風景,考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築一道如此高的圍牆?為什麼要剝奪人與河僅剩的一點情感?

我不是水利工程師,所以無法計算出怎樣才是安全的結構與高度;我也不是經濟學家,算不出納稅人的血汗該怎麼和治水取得該有的平衡點;我更不是政客,能夠懂得拿捏該為了選票而建設還是是真的需要。

也許拜那一道高牆之賜,更讓人能夠理所當然的視而不見,河裡會有什麼垃圾和什麼污染都可以不管,不是不關心,是沒法看見,是被迫用惡臭與髒亂取代陣陣的青草香,這一道高牆,給了人們漠視的好理由。一條河如果能引人注意,不是靠自然之美那就是惡臭,如果我們覺得它很美,那就一定不會以高牆阻擋視野,除非我們視它為洪水猛獸,又或者我們從來不曾用真心,去善待那從城市蜿蜒而過的溪流。一個政策,一筆預算,改變的不僅僅是多了一道高牆,還有人河之間可能的情感。

沿著河岸來往運動的人們,今後只能更專注於健身,那屬於溪流自然的風光已不復見,曾經微風吹過綠草,牛群沐浴,白鷺停棲,都會漸漸成為泛黃的記憶,留下來的只剩一道綿延無盡的灰色高牆,記憶中的精采,就只剩日後的回憶。

門前的河水仍日夜東流,逝去的除了歲月,還有那一條又一條可以豐盈生命的溪流。

18圖一
河左岸河堤上築起了一道約有一米五的高牆,正在溪流那原始自然的最末段,一路延伸出海。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寫給典寶河谷的一封信

搭乘舢筏的我們都在心中不禁這樣問起自己,越貼近水面,越難說服自己去放棄和河流相處的機會;越走往深處,越難相信原來河流是這樣被接受與看待這樣的事實….

image001

Hey~~親愛的,我們心中牽掛著你

既然思念無處去,那就索性起身去探訪你

看你流著什麼樣顏色的血液

看你留著什麼樣外觀的造形

看你瘤著什麼樣惡臭的毒害

那天5個多小時的一段行走,從海口到糖廠,從早晨到日正

用膠筏川流在你的下腹

用雙腳穿梭在你的沙域

用雙眼領略了你的丰姿

用雙手碰觸了你的細微

如果你不介意,我們想好好認識你,不是那種一夜情,

而是以結婚為前提的長久交往,用真心,用誠摯。

好玩的事情來自一個小舉動

開啟這段故事就得細說從頭,畢竟好玩的事總是來自於小舉動。

某天辦公室電話響起,那頭的聲音是一名年約30幾的女性,劈頭就問我蔣理事長在不在辦公室?心想,現任理事長也在今年5月換了人(流動領導人是對組織的公德一件),而且蔣前理事長從來就沒有固定的辦公空間,因為他是田野草根文化的突擊第一隊大隊長!想當然耳我只能必恭必敬地回問找蔣前理事長有何貴事?

原來對方是要邀請蔣耀賢老師擔任99年度國立第一科技大學新生大會上的演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30分鐘,但相信口條極佳的蔣耀賢老師應可有超越巔峰之作,於是我就先答應了校方的邀約。我心裡默默想,能在幾千位青年學生的面前演講,那不是太酷了?底下全是蔣老師的信眾,不,是聽眾,而且還不能擅自離場,語畢還會附帶掌聲;若青年學生真不捧場,校方應該有罐頭掌聲的音效可用吧!?

2010年9月8日,新生大會的當天,底下萬頭鑽動的景象(暗指學生按耐不住而騷動的軀體和奔放的靈魂),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外頭下起了無法逃離的豪大雨,讓原本30分鐘的演講頓時演出加長版。在不失蔣公經典原味與精彩度之下,順利演講完畢,但其中最被蔣公言詞吸引的人,不是哪個無知少女,也不是哪個熱血青年,也不是最高領導校長大人,更不是準備善後場地的清潔工,而是內心澎湃的陳其芬學務長。

會後,她興沖沖地和蔣耀賢老師討論青年社會服務與關懷土地、社區連結等議題,也讓腦筋動得很快的蔣耀賢老師提出「典藏寶貝溪遊記」的概念,從一條貫穿高雄學園(七所大專院校)的河流,來談論探討生活環境、人文景觀、土地價值、社會責任等,不過,是用比較活潑輕鬆的方式來操作,別來說教,只要起身參與就好!

突然感覺有一群人想為環境、青年、教育、社區、文化等面向做事,這股看起來還未成氣候的力量卻逐漸影響或凝聚其他社團單位和有興趣的人的眼光。

典藏寶貝溪遊記的開端

2010年9月25日,國立第一科技大學陳其芬學務長領著課外活動組王組長前來白屋一起商討「典藏寶貝溪遊記」的目標、策略、操作方式等,一時之間從天馬行空回到人間的實際執行面,談到繪製一條河流的綠地圖(含社團組織、生態環境、聚落景觀、社區產業、產學教育、水文治洪等),談到紀錄一條河流和關心她的人們的互動影像記實片(含專業組織、教育者、學生行動等),

談到透過一條河流的生命創作出地景藝術,談到從關懷土地起的簡單生活音樂節(含農村再生、文化資產、社會公共議題等),這些都是由在地文化累積而起,若沒有一番社會省思與檢討,產生實際行動去耕耘自己的文化和環境,那種厚度就容易動搖易碎。

所以,橋仔頭文史協會早在1994年起的「殤溪行」、「樹靈祭」、「鄉土單車行」,一連串在地行動探討了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是第一次橋頭鄉的居民有意識到對萬物的尊重與責任,爾後的新市鎮開發、高雄捷運建設、橋仔頭糖廠的廢存利用、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的逆骨、金甘蔗影展的打死不退…,都是我們見證大環境底下的另一種碰撞折衝過後的文化價值,這條路上我們相信她,並且活出其中的樂趣和精神。

典寶河谷,我們來了!

出發前夕的前置作業也不得不提,因為光是想要找到溯溪而行的舢筏就困難重重,畢竟沒有人這樣搞過,總讓安份進行沿海捕撈的傳統漁夫們有些顧慮,多虧了蚵仔寮文化協會的林金蓮總幹事願意被我們反覆叨擾,以及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蘇耀廷理事熱心地協尋和打聽。從蚵仔寮漁港走到梓官鄉漁會,再輾轉到高雄縣舢筏協會,又回到蚵仔寮漁港的船夫,這來去之間反映出好事多磨的民間俗語,終究被我們找到一條可以容納10個人的小舢筏,就等待當天早晨7點的登船吧!等著,典寶河谷,我們來了!

image003

2010年10月8日就在蚵仔寮漁港前的新港橋集結,橋頭上逐漸來了幾位夥伴們的身影,國立第一科技大學陳其芬學務長和課外活動組盧寶芬專員、台灣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分會蘇耀廷理事、蚵仔寮文化協會林金蓮總幹事、永續空間設計負責人商毓芳老師、橋仔頭文史協會蔣耀賢常務理事、陳志鵬常務理事、黃仲淇理事、何政億執行長、杜依真專案執行等一行10人,興致高昂地聊著今天的探險與期待,絲毫感受不出這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就在等待上船的時分,蔣耀賢老師索性幫大家叫了幾杯咖啡和零嘴,讓這趟踏查工作一開始呈現有點過於浪漫與享受的氛圍。(註:商毓芳老師更是大膽地撐起美美的歐式洋傘,和船夫所準備的七彩大陽傘形成有趣對比。)

image005

image007 image009

第一階段:河谷上的囊中物。(援中港出海口至白米村與芋寮村交界處)

船悠悠地行在河道中,看著原本10年前為大片紅樹林的堤岸,聞著帶著重金屬與家禽類的陣陣惡臭,看著帶些深綠又佈滿著金褐色油污的河面,原來我們的河不是塞納河,不是左岸巴黎,更不是萊茵河。

當然我們也不用氣餒為何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沒有這樣宜人的景緻和環境水準?我們是標準的海洋島民,也是有多樣性的河流貫穿在土地之間,但我們卻讓河流沒有正常呼吸與健康生長的機會。

搭乘舢筏的我們都在心中不禁這樣問起自己,越貼近水面,越難說服自己去放棄和河流相處的機會;越走往深處,越難相信原來河流是這樣被蹂躪的;越是忿忿不平,心中越是冷靜地接受與看待這樣的事實,並且漸漸有具體的工作藍圖在腦海中運轉。很多人都說很重視環境,但卻往往視而不見,所以,可以開玩笑地說,這個踏察的開端是眼見為憑!

image011image013

image015image017

第二階段:河床中的探險家。(白米村與芋寮村交界處至五里林紅橋)

就在河堤水泥牆上被標記著「左25」的排水孔前,就在進入中鴻、燁輝鋼鐵實業的巨大廠房的核心區域前,我們被水深僅30公分的河道給阻隔,不得不臨時靠岸搶灘,改換成11號公路方式繼續前進。可是,還是不想離河道太遠,因此我們選擇在其中的沙岸地形奔走,也意外發現其實在地居民有很另類的鄉村生活,因為堆積的沙泥是很肥沃的地質,就自然而然被當地居民變成菜園。

還有,緩慢的流水和豐富的魚種讓人怡然自得地在沙岸邊上垂釣了起來,撐起大陽傘,執一根小釣竿,置好一折小板凳,一個寧靜的週末上午就油然而生。徒步走在河道上,當然還可以發現更多好玩有趣的事,例如撿到落難神像、木製家具、擺飾等,彷彿是天然災後的二手市場,好像一切都有可能,卻也要付出代價。

image019 image021

第三階段:河岸邊的苦行僧。(五里林紅橋至橋仔頭糖廠的中崎橋)

走在河道中的路總有個盡頭,看見了五里林的大紅橋,彷彿是告訴我們紅燈亮了,該回歸正途。於是就在我們攀上河堤走在所謂的單車專用道時,看見旁邊的社區農夫們正在整理自己的園地,熱情的他們看見筋疲力盡的我們馬上展現台灣人獨特的好客熱情,邀請我們品嘗他們自家種植的甘蔗。上述是真有其事,只不過那位招待我們的農夫是陳志鵬老師熟識的朋友,才能有這麼好的款待…。

沿著單車專用道即可看見林仔投社區被淹沒的河道缺口,長達100公尺的距離被黃色大土袋給臨時堵起來,我們也就索性直接走上大土袋上,霎時間感覺正在完成一件地景藝術的即席創作,因為陳志鵬老師說,那像極在表述金錢物質世界中的購物消費品,卻造成生活環境的損害和困頓。

image023image025

穿越台一線、跨過台鐵軌道、穿過高捷橋墩,我們帶著逐漸疲憊的身軀往筆秀、中崎聚落前進,這一路上就離典寶河谷再遠了一點,因為沒有人工泥化的河堤,那景象就更慘烈了一些。

我們就走在一整片都是農田的邊界上,路上可以看見來不及隨著氾濫的水回到河流中的乾癟魚屍體,也可以看見傾倒的刺竹、香蕉樹、芭樂樹等。等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大片的次森林,只要用手撥開、用腳跨過,就可以抵達1901年建廠啟用的橋仔頭新式製糖廠,也讓經過5個小時行走有些疲態的大家能有鬆一口氣的目標。

image027image029

回到柏油路,走進糖蜜步道,看見蒼鬱的樹林夾道歡迎,就知道離糖廠不遠了。不知有沒有人會羨慕我們的旅行?不知道有沒有第二次的旅程?可是我們相信真實的生活從土地起!

image031image033
image035

萬年溪環境教育的推動

基於學校、社團、社區與萬年溪的地緣關係,學校、機關可尋求社團與社區合作,開發溪流特色的環教教材、課程與計畫,從發現溪流到走進溪流、擁抱溪流,開創更多彩多姿的溪流環境教育體驗。

立法院于今(2009)年5月18日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自明(2011)年起,從國小學生至總統在內的各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中以下學校及政府補助基金的財團法人等,其職員與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

基於上述的規定,如可以屏東縣境內萬年溪為一個溪流環境教育的場域,設計有關都市溪流生態環境的課程,供全台各界互相觀摩學習,相信是可以進行的一個方向。

image001
整治中的萬年溪

溪流環境的保育

溪流河川是台灣水資源的重要水脈,以往為了提供經濟開發所需,水資源管理著重在水體與流域的密集開發利用,忽略了社區居民對水體環境的依存關係,導致人與溪流之間的依存關係愈形疏離,對河川環境整體性的破壞也就更加嚴重;隨著永續保育觀念的萌芽與倡導,溪河流域整體保育與水資源永續,也就顯得重要與迫切,而重新建立溪流社區與溪流的相互關係,則是實踐溪流保育與永續的重要步驟。

然而,溪流保育的方法,始終侷限在減少溪流的破壞壓力,未能有效提昇至永續利用的層次。

近年來,綠色休閒產業逐漸發展,許多具有溪流生態特色的地區,以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特色,結合相關的消費行為,提供了社區發展的新契機,而許多與溪流關係緊密的當地社區團體,也開始重視溪流生態資源的利用方式。

為使溪流所蘊藏的豐富水及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並適時結合社區意識發展,發展出具鄉土特色的溪流社區,創造自然資源永續綠色消費,凝聚社區意識,結合並培育社區的力量,建立社區民眾保育自然資源的正確觀念,進而發展出以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的社區教育模式,是現今推動溪流環境保育與永續的重要途徑。

自然資源管理

任何一項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水文、景觀、文化等)管理,或特定區域的永續經營管理,都可依資源與資料的可及性,及與其周遭區域社經因子的連結程度作為基準,區劃為四項行動策略:資源調查、資源管理與利用、環境規劃與社區發展。將這一連串的事項整合進聚落或區域的發展藍圖中,才能與在地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脈絡做緊密的連結,確保資源經營管理計畫的可行性與永續性。

然而,受限於時間的急迫性與資訊取得的困難度等的因素,這些行動策略並不盡然會有所謂階層與先後的關係,而是必須在這些層級間有跳躍或複式的連結,並在設置與經營管理的同時,持續的蒐集各項資源資料,作為修正管理工作,與永續經營管理規劃的依據。

以萬年溪自然資源保育與管理規劃而言,因近來休閒旅遊快速發展,導致時間緊迫以及各項人、物力的限制,無法進行完整的資源調查、環境資源管理與社區發展分析,即需先進行環境規劃管理,更遑論妥適地進行環境資源利用分析以及導入社區參與經營的機制,是故主管當局及相關單位在著手規劃時即可能面臨資源量、資源潛力、社區參與、管理方針等困擾。

因此,規劃者除需從溪流沿岸景觀與生物資源進行初步調查與規劃,並提出未來發展願景,日後仍需以完整的行動策略連結進行萬年溪自然資源永續經營。

image004
萬年溪學習計畫

溪流管理的初步規劃

在以溪流為主體的保育區域中,溪流生態系的物理性棲地、化學性棲地與生物組成及岸濱溪綠帶,從上游、中游、下游都各有其相互關聯而連續的變動特性;因而,必須考量流域自上游源頭至下游的整體性;植群與動物相的完整性,維持了陸水之間的生態廊道的暢通性,與溪流生態系自然運作;溪流生態區的規劃,勢必要有整體觀概念。

護魚溪段屬萬年溪中下游區域,從流域特性的觀點而言,其落差已趨於平緩,河道狹窄漸成寬闊,是溪流中棲地型態多樣的河段;另外,從溪流生態系的觀點,棲地環境是目前最需保育與管理的河段。

因此,在現階段將以護魚溪段作為主要的規劃範圍,原巡守護魚的人行步道,可在配合週遭環境後,整修為簡單的步道與部分木棧道,提供遊客在安全無慮與舒適輕鬆的情況下,縱走在河岸至道路旁的綠帶,沿溪感受與體驗溪流生態之美,也可充分利用陸水交會帶三度空間呈現的多樣風貌,分別設置賞溪台、觀魚淵、親水池等做為觀溪與親水設施,期能以此改造與野生動物資源,帶動人文、自然、永續的經營理念,進而勾勒未來涵蓋萬年溪中、下游,以及兩岸生態休閒園區圖像。

萬年溪的發源落差大,河流的地形千變萬化,有淺灘、有堆石、有瀑布、有深潭、有急流,更因為溪流上游為農村居民的重要水源,水質清澈,生態多樣,流進屏東市後這條溪流成為最具有學習價值的場域;萬年溪就在社區校園旁,拉近了和溪流的距離,讓社區居民可以走進河,進行溪流親水體驗。

在溪段地形趨平緩河段,沿溪有步道設置,溪流內有水潭、急流、平瀨依地形交錯出現,不僅提供各種體型的魚隻棲息,更是一極佳的魚類生息繁衍場所。未來可強化貫通中下游的人行步道成為濱溪生態步道,同時選擇適當地點設置親水設施與集魚設施,將可在保育溪流生態的同時,兼具親水與賞魚觀光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與遊客得以在安全無慮的情況下親近並體驗自然。

image006
萬年溪學習計畫

未來永續經營雛議

近年闢建千禧公園時,以低度開發,保留流經園內萬年溪原貌,未來將規劃為親水公園,縣政府規劃再度引用武洛溪、番仔寮溪水,經過處理後,引渡經崇蘭圳,順永安圳注入萬年溪,以圖恢復萬年溪早期風光美景,讓市民可以更親近萬年溪,使萬年溪風華再現,更適合人生活的好所在,是大武山民族屏東人的期待與責任。

有鑑於此,溪流環境保育與社區、社團的運作方式與宣導教育模式應透過座談會的經驗交流,討論溪流社區正確且有效的保育策略與技能,使居民從瞭解並學習生態平衡的機制中,培養社區居民具有永續的環境資產觀念,避免因錯誤的護魚、放流、過度開發及不當的休閒消費,導致溪流環境迭受破壞,以維護溪流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萬年溪在屏北山區發源,潺潺流過屏東市的社區和學校,為過去的居民帶來了潔淨的水源,也為這裡的孩童創造了溯溪戲水的場域,過去居民的生活與這條溪流密不可分,但現在呢?於是重新發現這條萬年溪,重新銓釋這條河,成為我們共同的心願。走進溪流,孩子們可在這裡寫生、攝影、打水漂、作詩、靜坐、學科學、尋覓生命蹤跡,大人們一起清溪護溪,戲水溯溪,從親近這條河,進而喜愛這條河,珍惜難得的河流資源,擁抱這條社區的生命之河。

所以基於學校、社團、社區與萬年溪的地緣關係,學校、機關應結合這難得的社區資源,可尋求社團與社區合作,開發學校本位溪流特色的環教教材、課程與計畫,從發現溪流到走進溪流、擁抱溪流,開創更多彩多姿的溪流環境教育體驗。

參考資料來源:

1.環保署環境教育法條文(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0990605112817

2.我們發現了一條河─溪流教室(http://ppt.cc/LW4O

3.屏東縣政府網站(http://www.pthg.gov.tw/tw/index.aspx

(作者為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