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冬氣,與米莎相約在老下午

客家人在稻子收割後,庄頭會作戲酬神,稱為收冬戲。11/28當天正好是山下里作戲,我們請米莎來演出,希望為這個習俗注入新的活力。

image
苗栗‧二灣‧中港溪河床(photo by 阿志)

收冬氣,與米莎相約在老下午

米莎,1984年出生,卻有著超越年齡許多的老靈魂。

認識米莎,是因為今年2月客委會築夢計畫的聚會,她獨自一人到南美洲流浪了兩個月回來,在小小的咖啡館唱了兩首歌,彷彿琴弦連著指尖,把淙淙的河流也帶來了台北!

原本在台南念成大建築,後來乾脆放棄學業,選擇自己喜愛的音樂創作,帶著一隻大狗,在台南當了沒有執照的「街頭藝人」,現在住在台東太麻里。

「漂流」是她對自己的詮釋,就像歌裡的河壩、歌裡的雨滴、歌裡的那個人,還有拉到心坎裡的大提琴,真是讓人說不出的感動啊。

聚會翌日傍晚,她回爸媽家的空檔,我載著她去找阿淘哥,這次米莎是以小粉絲的姿態出現,夜越來越深,米莎還沒跟阿淘聊歌,我擔心著家裡的孩子們……。終於~當歌落下,淘哥稱讚說,現在年輕歌手的生活歷練太少,唱不出感情,沒想到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孩子的88,最喜歡蒐集頭份鄉親,米莎是、阿枝姐是、典婉也是,這次出專輯,便邀請米莎「回鄉演唱」。

故鄉是不是一個深刻的記號,我不知道,對我而言的「台北市」,也是三四十年前的老台北了。

客家人在稻子收割後,庄頭會作戲酬神,稱為收冬戲。11/28當天正好是山下里作戲,按傳統習俗,當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請客,現在卻很少見,我們希望恢復這個習俗,注入新的活力,找回農村的人情味。

在山下里年年不變的收冬戲,同時,我們也準備了新的養份,歡迎大家來聽歌,等待新的故事一直發生。

image
米莎參加我們在花蓮的光妞滿月party,跟光然在荖溪玩耍(photo by彩雲)

────────────────────────────────────────────────────────

關於米莎

出生新竹湖口,苗栗三灣、頭份長大,之後不斷遷徙移動,現居台東Lalaulan部落,專事文字、詞曲創作及演唱。

時間:歲次庚寅年十月廿三日下晝三點半到五點半2010年11月28日15:30~17:30(包括演唱及影片分享)地點:黎屋夥房【夥房‧心空間】

苗栗縣頭份鎮山下里後湖15-1號(建國路與信東路交叉口東森房屋旁小路進來)

聯絡人:光爸 laivuk@gmail.com 037-595998, 0981127531

費用:免費,但請大家多多支持和推銷米莎的新專輯喔!

(分享會後備有在地特色料理,歡迎大家帶點心來共下「打鬥敘」)

米莎部落格:http://diomira-ic.blogspot.com/

【河壩那人】紀錄片預告: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1zPShqcHE

徵收你的人生

從土地徵收的抗爭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只思考「價格」不考慮「價值」的徵收制度。制度裡沒有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與歷史,國家能怎麼徵收?一個家族的記憶又能換得什麼好價錢?」

 前言:

「法農」由幾位關心大埔徵收事件的法律系學生組成。在大埔事件中,我們看見了土地強制徵收政策對於人民權利所造成的重大侵害,也看見了農民在官商合 力謀取土地開發下的無力與悲哀。目前的土地徵收制度讓人民必須走上街頭、力竭聲嘶的抗爭,尋求體制外的管道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然而即便起身抗議,也未必能 確保被徵收土地人民心中正義的到來。

這場土地保衛戰還在進行,看到大埔農民的處境之後,我們希望找出更多農民的故事,關於農民對於土地與家園感情的故事、關於徵收政策不正義的故事;我們期待,這些故事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進一步的思考關於國家權力、土地政策、不正義的徵收制度等等的問題。

─────────────────────────────────────────────────────────

公益,所謂多數人的利益。當國家以公益之名收去人民的屋地時,似乎只要拿出一筆錢,一個由政府認定合乎價格的數字,就可以把土地收歸國有。聽起來挺合理的!不是嗎?雖然土地被拿走了,但也得到了補償金;像是去買東西,拿了錢交了貨,交易完成!

現行的徵收制度中,每個人、每項物品、屋子、土地、樹…好像都可以貼上一個標籤,上面寫著或大或小的數字,國家想要,付了錢就可以帶走:不見得便宜(雖然大多數的時候是很便宜),但的確方便!所以凡事都有一個價錢嗎?只是,這價錢就等於價值嗎?

clip_image002
這樣的鴨池是在鄉間相當常見的場景,是補貼生活的方式之一。(攝影:萬庭威)

從土地徵收的抗爭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只思考「價格」(且不論滿天飛舞討論怎麼算才是對的價格)不考慮「價值」的徵收制度。徵收制度裡沒有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與歷史,國家能怎麼徵收?一個家族的記憶又能換得什麼好價錢?」

今年9月4號,這是我們第四次來到大埔。來此為了尋找一些答案,尋找被徵收人民生命中的故事,那些不被制度與法令聞問的價值。

故事起點不在苗栗竹南,而是新竹峨眉。一家的五個兄弟分了家,拿著分得的五百塊,他到了苗栗的獅頭山落腳,從山溪的溪谷往上築起層層高起的梯田,種植起一個家。傍山依水,山水一方面滋養一個家的開枝散葉,卻也讓他們熟知人面對大自然的無力;每逢風雨便提心吊膽地擔心崩山,攔不住的大水在八七水災淹過他們在遠處河岸買下耕種的豐田,於是他的子孫毅然決然離開此地,為了尋求生命的安定。

下一個起點,他們來到大埔。

clip_image004
田裡長出的,每一株都是對生活的期望。(攝影:陳平軒)

在大埔買下當時會社、茶園所釋出的田地。為了讓良田可以種出更豐美的稻,農人去甘蔗會社載回甘蔗葉鋪在土上、灑上堆肥,一面努力養肥土地,也努力養起一家大小。

看天吃飯的農人,總是被時間追趕著。農忙時節鄰舍間互相幫手,大人工換大人工、孩子工換孩子工,填補所需要的大量人力,來去間也牽起了情份。插秧除草割稻,都不是每日的工作,當然也不是固定有錢入帳,供一家大小吃喝生活的,是南庄礦坑的工作。這也是為什麼他日後患著矽肺病離開。而她,則擔起家的另外一半重量,看顧著田、菜園、孩子。

孩子們不管大小,聽著大人的吆喝做著瑣事,也在瑣事之間尋找樂趣。坐在屋後的田埂上釣青蛙、去秘密基地灌蟋蟀、翻土的時候去田裡撿泥鰍、在大雨過後,從家裡出發去埤塘,與路上相遇的朋友一起去撈魚…每一樣有趣的事都會有一個位置,屬於大埔的生活記憶地圖隨著時間越來越滿,最後密密麻麻的繪成了腦中「家」的圖像。

循著既定的路線上課下課,長大後的孩子們也開始尋著另外一條路線上班下班,接下了家中經濟來源的棒子,也接下了鐵牛車與其他的耕種機具,繼續耕種。從頭份鎮上住到竹南的田間屋,她在這裡與他共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家庭。辭了工作,種著婆婆留下的菜圃,養著兩個孩子,她喜歡這樣的生活。

然後公文來了,告訴她們,政府要接手你們的土地。以補償費做為代價,買下你過去的一切記憶、習慣,請你離開。關於生活,錢可以補償嗎?如果不可以,怎麼樣的補償才叫做合理?而這一切都假定於徵收背後的確有公益的必要性。

那天下午我們離開了大埔,找到了一些故事,卻有著更多的疑問等待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人「諸藤泰佑」用腳凸歸台灣

其實泰佑5月8日就來到台灣,正式環島前己經從台北試走到苗栗,再搭火車到台中;從台中走到彰化再搭火車到台南,正式用雙腳環島,高雄、屏東、墾丁、大武、金崙、台東、鹿野、池上……他堅持要用走的,要用最慢的方式…

23歲,來自日本九州福岡的『諸藤泰佑』,目前正在台灣徙步環島中。問他為什麼用走路旅行台灣?有禮?的泰佑說:「他很喜歡中文,想要瞭解台灣。」於是用走路的方式環島。

陽光大男孩「諸藤泰佑」

990615shopuhigyuo-225.jpg image

其實泰佑5月8日就來到台灣,在正式環島前己經從台北試走到苗栗過了,再搭火車到台中;從台中走到彰化再搭火車到台南,開始從台南正式用雙腳環島,高雄、屏東、墾丁、大武、金崙、台東、鹿野、池上……接下來一路往北,終點也還是台南,他堅持要用走的,要用最慢的方式好好認識台灣。

民宿女主人小官和泰佑

image

在台東利嘉林道的「有人在家」民宿,女主人小官很高興接待了諸藤泰佑,她說泰佑是朋友的朋友,此刻她的朋友正在日本留學無法親自接待,於是當起了東道主;她和先生帶著泰佑上山看螢火蟲、第二天(6/12)剛好是選舉日,還帶著他去投票所見識台灣的選舉,嚐嚐東河有名的包子。

東河鄉尚德國小投票

image

東河包子

image

泰佑隨身帶了一個睡袋,走到哪裡就睡到哪裡,為了讓泰佑可順利完成徒步行走台灣的旅程,民宿主人連夜製作布條送他帶著走,泰佑也寫下一些字送給大家,旅人開放的心胸和在地民眾的友善心意在此刻緊緊融合在一起。民宿女主人小官說:「很開心認識這麼有心,用腳貼近台灣的日本朋友,也很佩服他堅持要用走的來完成環島之旅,希望他這一路上旅途充滿難忘的回憶。」

在台東認識的家人們

image

戴上布條的泰佑

image

諸藤泰佑目前人在池上路段,接下來繼續往北走,如果在路上遇見他,不要忘記給他一個「甘芭爹」喔!

泰佑給台灣友人的話

image

以上照片提供:有人在家民宿

六四救灣寶-需要更多朋友的行動

六月四日星期五上午九點,營建署再次都審,灣寶人會到營建署前,為自己的土地奮鬥。他們曾經來過,或許會一直再來,就是要在台北的戰場上,救回自己的故鄉。希望那天,能有更多人前往,讓灣寶居民知道,深深感謝他們…

990603-sojhhoi4663257042797.jpg

很多的開發問題想寫,在苗栗近十個工業區開發計劃中,充滿太多的詭異。

但是在6月4日的前夕,希望這篇文能讓更多人站出來,為灣寶發出怒吼。

台灣在高度開發之後,目前號稱有80萬公傾耕地面積,扣除宜花東12萬公傾,西部約有68萬公傾耕地面積,但是這個數字背後,隱藏了農村城郊化與農地工廠化的問題。換句話說,在這西部68萬公傾農地上,許多所謂農地,如果不是緊鄰市鎮邊緣,散佈蓋著房舍形成破碎化,就是在農地工廠化下,土地隱廠著污染,面積完整整與不受污染的農地,究竟還有多少?

灣寶的價值在於此處!

沒去過灣寶的人,不曉得灣寶如何保持著完整農地的型態,更可貴在這多數屬於私人土地的田野,幾十年來沒有工廠進駐,也沒有居民將太多的房舍,蓋到農田之內,一望無際的視野,說明灣寶農地的價值。

或許會有人說,因為灣寶一帶是特定農業區,本來就不會允許過多開發,但是宜蘭、埔里都有特定農業區,開發依舊,在台灣想惡搞土地,哪有法令!重點是守土的心情,灣寶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百年來如此維持,不賣地、不亂建,甚至荒了田都寧可讓生物使用。

灣寶是有著台灣農村的破舊,但它並不凋零!

幾度前往灣寶,很多老人家種田,西瓜、稻作樣樣能種,許多中年人在外工作,回了家還是下田耕作,當農民成為灣寶人的習慣,那不是無奈的宿命,而是一種價值選擇,就是愛著鄉間田園的悠閒生活,有其自生的高貴靈魂。

灣寶有未來,因為農地的完整與潔淨,不只能種出好吃的西瓜,隨時搖身一變,都能成為提供竹苗科技城裡,渴望無毒有機農作的在地生產區,發揮的農村經濟效益,不會比一個不是荒廢就是污染的工業區還低。那種工業賺大錢的迷思,始終沒有扣除開發經費、政府補貼,甚至未來的污染整治,一旦將這些成本列入價格計算,就可以發現官方宣稱的天價利潤數字,還不如一顆西瓜賣得實際。

不過灣寶人盤算的不是利潤,而是生活!

常常面對開發徵收,心裡總疑慮,提高抗爭的強度,最後會不會是增加收購價碼的算計,其實真的並不愛地。

 【2010.04.25開發說明會,灣寶人的決斷!】

但是,一年多的抗爭,尤其說明會的全里動員,一屋子的老老少少,沒多少人談錢,大家只有共同心願,守住灣寶的純樸,自己的家園,灣寶人不是看到錢,就遺忘曾有的堅持。那樣的決心,展現在一次次的抗爭中,面對動作不斷的縣府,灣寶人沒有唉聲嘆氣,無奈以對,反而用更強韌的意志,對抗政府的蠻橫。當在灣寶,老人家都可以分析台灣工業區的浮濫與不義,心裡大悟,灣寶人真的做了功課,清清楚楚示範他們要著什麼,一種生活價值,一種人生哲學。

縣府很無力,面對灣寶人的強硬,分化、利誘全然失效,根本無計可施,剩下的就是到中央,施力加工走完環評,通過都審,硬生生用法律吃下灣寶,然後交給開發財團。

灣寶人上來了!即然家園的命運,要在台北決定,灣寶人跟著遠征,就是要從虎口裡,挖出屬於灣寶自己的土地。一大群灣寶老人家,個個都想來,沒人在此時選擇退縮,縱使來回兩小時路程,只能吶喊半小時,他們也要社會知道,灣寶的心願。

六月四日星期五上午九點,營建署再次都審,灣寶人會到營建署前,為自己的土地奮鬥。他們曾經來過,或許會一直再來,就是要在台北的戰場上,救回自己的故鄉。希望那天,能有更多人前往,不只是幫灣寶人向政府施壓,也是讓灣寶居民知道,深深感謝他們守護農村的價值,為台灣留下淨土。

還有一天時間,懇求以電話、郵件或任何方式轉告朋友,有時間加入抗議行列,沒時間就算開車經過八德路營建署門口,車窗上白紙寫「灣寶加油」也是讓人感動。

看看灣寶,如此美麗的地方,何忍開發破壞。更重要有空到灣寶走走,不只感受自然田野,更去體會遺忘的生活哲學。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瓦祿產業文化館

瓦祿產業文化館在東河吊橋附近,館前的苗21鄉道是南庄市區通往向天湖、鹿場等著名景點的必經途徑。這棟醒目的日式木造建築原本是廢棄的舊派出所,日治時期成立,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熱心志工們覺得…

980411-walo1-500.jpg

在講求環保的今日,飲食應該是食物里程短的,才能減少運輸成本及二氧化碳產生。而人才謀職方面,也該講求在地就業,不僅對於當地環境熟悉度高,而且能就近照顧家庭。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的瓦祿產業文化館,在原住民在地就業以及產業行銷上有著不錯的表現。

walo2.jpg

東河村約佔南庄鄉二分之一面積,包含了賽夏族、泰雅族以及客家族群,文化多元,景色秀麗,是旅遊樣貌與條件極為多重與深厚的地區。而「瓦祿」(Walo)即為東河村,賽夏語為蜂蜜或甜糖之意。

瓦祿產業文化館在東河吊橋附近,館前的苗21鄉道是南庄市區通往向天湖、鹿場等著名景點的必經途徑。這棟醒目的日式木造建築原本是廢棄的舊派出所,日治時期大正13年(民國13年)成立,民國73年新派出所設立後漸成廢墟。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熱心志工們覺得此建物有時代背景故事值得保存,於是91年透過鄉公所向原民會提案保留再造,94年完工驗收,而有今日嶄新面貌,建物算是東河村的地標級。

walo3.jpg

現在瓦祿產業文化館提供當地免費旅遊資訊、文化展示,也展售特色工藝作品、農特產品,集文化活動、休閒資訊、商品展售等多用途於一身。一進大廳,專案經理金先生招呼熱情,即使詢問他恐怕被問了好幾百次的基本問題,也是回答仔細,臉帶笑意。

walo4.jpg

服務台上擺了一群螃蟹大軍,巧妙地運用竹片、竹枝組合而成,善用原有的竹節及曲度,做工精細,展現了獨特的創意。

walo5.jpg

入口左側是由原鄉青年進駐服務的吧台,有咖啡、花草茶、養生茶等冷熱飲料及各類冰沙,另有鬆餅、義大利麵、披薩、小火鍋等餐點,口味適中、價格合理。

walo6.jpg

福熊點了一壺桂圓紅棗茶,在涼意十足的天氣下喝杯熱茶,舒適地小憩休息。

walo7.jpg

館內剛好展示著當地原住民青年阿古斯(Aguce)的攝影作品,有小幅的相紙沖洗,也有大幅的電腦輸出,都帶有濃濃的泰雅、賽夏族風情。族人容顏深邃、村落恬澹靜謐、山巒迷濛神秘,吸引人一探究竟。

walo8.jpg

除了攝影作品,也展示瓦祿文化節第一屆部落兒童寫生比賽得獎畫作。雖然圖案造型樸拙,但作品用色鮮豔大膽,顯示旺盛的生命力。聽說得到第一名的小朋友,每到文化館,都會驕傲地向家人指認他的作品。

walo9.jpg

文化館目前已有許多知名原鄉工藝坊進駐,如:瓦祿工作坊、巴奈珠藝工作坊、石壁染織工坊、林國勳工作室、斜坑工坊以及賽夏美工藝坊……等。我發現其中還有縮小版的臀鈴,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米珠穿綴而成,在巴斯達隘(矮靈祭)期間使用。女舞者揹著臀鈴繞行祭場,群起舞蹈,聲音有時幽遠泣訴,有時澎湃有力。

walo10.jpg

於賽夏族織布中,常可見到卍(音:萬)字形雷神紋,圖紋所呈現的即是閃電之意。(與佛教無關喔!)婦女為了紀念雷女娃恩,下凡教導賽夏族人編織與農耕,及其與勇士達印的一段愛情故事,於織布技巧上展現此圖紋。(故事頗長,請按這裡延伸閱讀 )福熊向來喜愛蒐集民俗藝品,買了一個雷神紋名片夾,以資紀念。

瓦祿產業文化館還與部落廚房配合,另有賽夏族美食特色餐點,如:瓦祿夾餅、山大王燴三鮮、釋迦花椰菜、山居桂花茶及羊奶頭排骨湯……等,集在地特色及原鄉美味,同時顧及營養與有機。不過福熊抵達時並不餓,所以沒有用餐。如果網友有空去南庄一遊,一定要去文化館坐坐喔!

————————————————————–

【連絡方式】
電話:037-823050 (專案經理 — 金文平 0938716098)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5鄰78號
營業時間:AM9:00~PM6:00 (週二休館)

————————————————————–

【相關連結】
瓦祿部落格(南庄東河社區)

瓦祿風情網

蚊子館結合行銷 成功轉型拓展商機–瓦祿產業文化館

冬訪向天湖

冬訪向天湖

2009年元旦連假期間,福熊與家人一同到竹苗一帶遊玩,其中南庄為主要停留區域。因為福熊在排灣族部落服務,一有機會旅行,也想見識其他原住民族,而南庄向天湖是賽夏族聚集處,自然不能錯過。

2009年元旦連假期間,福熊與家人一同到竹苗一帶遊玩,其中南庄為主要停留區域。因為福熊在排灣族部落服務,一有機會旅行,也想見識其他原住民族,而南庄向天湖是賽夏族聚集處,自然不能錯過。

lake1.jpg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人口約有七千多人,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主要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和苗栗縣南庄鄉。二年一次的巴斯達隘(pas-ta’ai,俗稱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祭場共有兩處,一處為著名的南庄向天湖祭場,另外一處在五峰的大隘祭場。

向天湖位在南庄鄉東河村,往向天湖的山路是在苗21線的岔路口,山路到底就是向天湖,沒通往其他地方,回程則是沿原路下山。穿過曲折蜿蜒的山路,巴斯達隘祭場出現在盡頭。

lake2.jpg

祭場空地旁有一間小屋子,掛著「巴斯達隘文化協會」木牌,想必是祭屋吧!當地每兩年一祭,十年一大祭的巴斯達隘是賽夏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祭典,極富原始神秘的氣息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相傳過去賽夏族和矮人(taai,ta’ay)毗鄰而居,矮人傳授賽夏人農耕、醫術、及祭祀歌舞,賽夏人將其視為恩人,每當舉行祭典節慶時,都會請矮人前來飲酒作樂。但是矮人常常調戲賽夏族婦女,族人隱忍許久後決定報復。設計殺害了許多矮人,存活下來的矮人詛咒賽夏人將會招逢連年災害、穀物歉收,果然應驗成真。賽夏族人因此年年舉辦「巴斯達隘」,祈求矮靈不再降禍於賽夏族人,祭典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

lake3.jpg

屋內空空盪盪,角落放置著雜物,無人駐守。但牆上的捐款紅字條,卻引我注意。乍看之下,與漢人平常喜慶活動的紅條並無差異,仔細一看,「感謝朱仁明先生贊助壹千元」、「感謝豆阿秀女士贊助壹千元 」……。「朱、潘」等姓常見,但「豆、風、解」很罕見 ,而且連續好幾位,賽夏族人的姓氏實在很特別。

lake4.jpg

走過祭場,來到湖邊,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在湖畔明顯地矗立著。文物館獲原民會補助,由縣府編列預算興建。這三層樓式建築的一樓為典藏空間及湖畔餐廳(這裡的一樓算是「地下室」),二樓為入口大廳及主題展示館,三樓則規劃為行政辦公室及展示區。全館外牆以象徵賽夏民居型式的竹編包覆,入口並豎立賽夏族圖騰柱,民族意象頗為強烈。

lake5.jpg

從文物館入口向湖畔一望,美景令人一整個放鬆。湖畔咖啡雅座,傘影片片;通往湖中島的小橋,人影點點。步道、小橋、涼亭,隨賞隨停。

lake6.jpg

向天湖的海拔約750公尺,是山脈陷落的盆地積水而成的小湖,湖面不大,但靜謐優美。我個人喜歡這樣的小巧雅緻,從橋上,從林隙,看湖水呈色變化,看不同植被披覆,怎麼看都美!聽到一旁的遊客抱怨:「只有這樣喔!怎麼那麼小?」或許滿不滿意在於心境的差別。

lake7.jpg

從小島走回文化館,我在館內待了半個小時,藏品並不多,解說看板詳述了賽夏族的歷史傳說、生活習慣、祭典儀式……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姓氏的由來,解開了先前的疑惑。

原來賽夏族早先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例如:太陽、螃蟹、九芎、大豆……等。日姓(tanohila)指太陽(hahila),是射日英雄的後裔,解姓(karkarang)指螃蟹(karang),芎姓(sayna’ase)是居住於佈滿九芎(ase)樹林中的一群。後來清朝命令族人改從漢姓,取其意義或音,以對應的漢字為姓,所以才看到現在這些特殊的姓氏。

lake8.jpg

文物館三樓的外側平台是傳統賽夏屋展示區,以竹、木、藤築成。站在平台上,可俯瞰湖面,遠眺前山,視野不錯。

lake9.jpg

平台上還聳立著木質圓柱,雕刻著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所使用的舞帽(kirakil)。聽說日治以前真的是戴在頭上的,但因為越做越大,裝飾越繁複,無法用頭承載,現在只好以肩膀扛著。

舞帽又稱「肩旗」,各姓爭奇鬥艷,旗面上皆飾有各種不同圖案。並必裝有一面或數面小圓鏡,以反射凶邪,旗背則綴滿流蘇。每個姓氏一村會有一支,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通常由各姓氏家族的男子代表扛,祭典時獨立繞行於祭場。

lake10.jpg

離開文物館,逛逛湖濱步道,許多攤子販售著小吃與土特展品,邊看邊問邊聞邊嚐,渡過愉快的一天。

相關連結:

賽夏族民俗文物館 — 聽說並不時經常開放,所以去之前要打電話問一下

矮靈傳說-賽夏人的現代事 — 詳述「巴斯達隘」的過程及族人的相應態度

賽夏族語 — 有完整的賽夏族姓氏的發音及其原始意義

手織部落的點點滴滴

一般人很難抵擋部落編織的花式的鮮豔,卻未必知道編織材料的源頭,諸如苧麻的種植採收、照護、加以到後續色料之染整、圖案設計與實際將布匹或服裝織出,所耗費的精神心理絕對遠超金錢所可衡量之價值。

編按:

本文為苗栗象鼻部落於台北南村落之分享會記實,感謝作者記錄與小地方分享。

那個下著雷雨的午後,我匆匆趕往南村落參與這場午後部落編織的盛宴。進入會場,空間內有濃濃的部落風情,紅苧麻的織線一線一線穿梭錯落成色彩斑斕鮮豔,線條、圖騰與色彩都不是毫無意義的產生。每一件編織作品的背後都代表一定的社會地位與身分。而不是如門外漢般編上百合花與野山豬就代表原住民。

image001
象鼻部落婦女現場示範泰雅編織技法。

苗栗象鼻部落的故事開端,到現今小有規模與人氣的野桐工坊,是一段部落女性默默奉獻十餘年的心血結晶。「野桐工坊」從命名開始到工坊內運作的事務是對部落編織傳統藝術延續的起步。工坊的靈魂人物—尤瑪.達陸,大學背景為中文系的她開始在分享會中娓娓道來如何轉向部落傳統編織的教學與傳承….。

一般人很難抵擋部落編織的花式的鮮豔,卻未必知道編織材料的源頭,諸如苧麻的種植、採收、照護、加以到後續色料之染整、圖案設計與實際將布匹或服裝織出,所耗費的精神心理絕對遠超金錢所可衡量之價值。尤瑪.達陸說野桐的由來其實是為了紀念部落遷徙的一段歷史,而「野桐」聽起來像是某種植物,但又與我門平日所熟悉的五月雪「油桐」是完全不同的植物類屬;前者花期為八九月且開紅花;野桐是過去祖先所居住的部落地,而目前部落遷徙至現今位置,為了作一先民遷徙之紀念故以其命名之。

尤瑪.達陸說十年前她開始接觸泰雅部落編織的工作,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部落裡的耆老個個身懷編織絕技,卻無奈未必有後世子孫能夠延續泰雅編織的美麗,傳承不只是一種生命志業其也關乎實際上必須面臨諸如:複雜美麗的織法如何以數位化的方式被記載及為學者所理解、原汁原味的泰雅編織其實複雜地牽涉到服飾特色有其八大支群的流派,你穿什麼衣就是什麼人,這可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再來,作為泰雅編織的傳統物料為紅苧麻,過去日本殖民時期由於台灣作為被殖民國的經濟物料輸出角色,粗糙且經濟價值低的紅苧麻被迫停種,而改以作為日式和服原料的青苧麻為主;這也為野桐工坊的尋根之路造成一大阻礙,最原始的物料難以取得也就離傳統編織遠了一步。

尤瑪.達陸也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幾乎已經不存在的紅苧麻,所幸在新竹五峰地區及公部門植物研究中心找到僅存的植種,尤瑪.達陸又開始身兼N職地研究起紅苧麻的種植、採收、生物特性….等等;開路先鋒的辛酸總是不為人知,在尤瑪.達陸講述這些的同時,彷彿泰雅編織的傳承就是自己生命一部份般自然原本的存在!

幾經耕耘「野桐工坊」也不僅僅以泰雅編織作為傳承己任,更擴充到讓部落內婦女們重新拾起小時後站在阿嬤身邊聽著織布機咭嘎咭嘎響的技藝;完成完整的編織品是部落婦女成就感出發的起點,也是提供婦女經濟維生及匯聚婦女公共事務討論力量的所在。象鼻部落的婦女不是無意識地坐在織布機前日以繼夜的趕工,而是有意義地從事傳統部落在現代社會以更有創意及更具部落社會凝聚的方式在中部山區內生猛地紮根!

image003

在南村落中享用泰雅部落餐。

image005

輔大織品學系從象鼻部落得出的靈感作品。image007

較為現代的泰雅編織織布機,已在機身上編上編號方便操作與記憶。image009
現場所展示美觀又實用的泰雅傳統服飾。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