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紀念公園的下一步

有關歷史遺產之活化再利用,最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要讓歷史遺產說話,講述自己的故事;舊的功能消失,勢必需要注入新的機能,如果能在前者之脈絡下,緩慢與逐步之醞釀下生成後者,可能是比較好的手法。

獨特性之戰地景觀

去過馬祖好幾次,雖然四鄉五島還沒走遍,但是,許多重要景點皆已陸續探訪,包括饒富盛名之芹壁、牛角、津沙、鐵板等傳統聚落,以及馬祖民俗文物館、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八八坑道、北海坑道等,但是,枕戈待旦紀念公園倒是最近才親臨現場的初體驗。

簡單來說,馬祖與金門一樣,因為過往戰地政務的關係,民間開發受到管制,相較於臺灣本島,留存更多傳統民宅及宗教建築,另外,因應軍事機能及相關用途,則建造大量碉堡、坑道、指揮所、營房等,以及許許多多帶有威權色彩之紀念館或紀念物等。

枕戈待旦紀念公園屬於後者,地點位於南竿的福清嶺上,當船隻駛進福澳港區時,就會看到山頭上矗立之「枕戈待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蔣中正先生於1958年1月來到馬祖巡視時,為了嘉勉馬祖軍民不忘反攻復國而題;然而,目前看到的四個大字卻是在1988年1月由軍方興建完成,為了容納巨大鮮明的文字,因此,建造了高達五層樓的建築,面向陸地的一側,也是此一建築物的正立面,則由當時馬祖防衛司令部題上建造緣起:

先總統 蔣公於四十七年蒞止馬祖親題枕戈待旦以勗軍民謹勒之於壁期相勵翼焉。

zhengedi600

圖片2
枕戈待旦大樓之正面(上)與背面大型題字(下)

枕戈待旦大樓早年曾作為展示馬祖地區軍民生活點滴的展示館,靠海一側之觀景台也曾委託民間單位經營咖啡廳,已於2007年約滿終止運作,目前則由馬祖藝術家曹楷智先生進駐枕戈待旦大樓之一樓空間,作為藝術家之辦公、接待及創作場域等,未來也希望吸引更多藝術家進駐,或作為文創商品之展售空間等。

閒置空間再思考

伴隨全球化風潮之衝擊與壓力,許多鼓吹保存在地資源,突顯地方特色之呼籲也越顯強大,因此,原本被視為是發展障礙的歷史性資產,開始獲得保存的契機,從重要性高、歷史年代久遠之古蹟、歷史建築,拓展至一般性之歷史建物、近代性之工業與產業遺產等,至於金馬地區之豐富戰地設施,也因位居冷戰時期之最前線,近來也受到更多的關照與注意。

依據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之文化再生產理論,特定階層或社群透過教育及相關機制將所擁有之文化內容及意識形態,透過再生產的歷程,持續傳遞與延續下去,過程當中,優勢族群會儘量鞏固自己的勢力,文化形式及內容也會有所改變;不過,因應資本主義之壓倒性力量,所謂「M型社會」開始在全球快速滋長與蔓延,相較於強勢文化之弱勢文化,或者主流社會裡之弱勢族群,更加無法保留自身之文化內涵-無論是主動向優勢文化靠攏,還是被迫喪失文化存在的條件;另外,在消費主義的趨勢下,以及生產模式與產業結構之快速改變,一旦失去競爭力,也就沒有留存的空間與條件,因此,傳統產業視微或現代工業區被捨棄,也在全球各地到處可見。

至於,上述所提之金馬地區戰地景觀,因應國際局勢轉變與兩岸政治和解,前線駐軍人數快速下降,新型態之戰爭工具也造成傳統性之戰地設施失去存在的必要,另以「枕戈待旦」大樓為例,原本基於威權主義的考量,以及作為自我激勵的訴求等外部因素皆已逐漸消失,但是,具有時代意義的硬體建築卻仍保留下來,荒棄雖然可惜,但是,已經逝去的文化又該如何進行再生產呢?

重返日常生活之思維及脈絡

探訪枕戈待旦紀念公園之時,曹楷智先生一直以「油漆工」自稱,誠如前述,過往大樓建築曾作為展示館,景觀台也曾經營咖啡廳,大樓前方廣場則是當地居民烤肉之良好去處,曹先生進駐後,就開始進行大樓之塗塗抹抹,也激發許多新的創作靈感,持續在新的畫布上塗塗抹抹,

拜訪當時,曹先生正在創作以北竿芹壁聚落為主題之大型油畫,雖然建築物之物質條件不甚良好,但是,充滿藝術家之日常生活氛維的現地情景卻讓人動容;後於曹先生之帶領下,由建築物之一樓室內走向室外,再繞經扁長型建築之外部迴廊來到建築物之背面,當「枕戈待旦」之四個斗大紅字突然映入眼簾,早已消散之威權氣氛與戰地情境似乎又重新再現,不過,不是緬懷而是一種全新的再體驗。

因此,有關歷史遺產之活化再利用,最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要讓歷史遺產說話,講述自己的故事;當然,舊的功能消失,勢必需要注入新的機能,如果能在前者之脈絡下,緩慢與逐步之醞釀下生成後者,可能是比較好的手法。不過,就目前諸多案例看來,部分是步伐太慢,缺乏實質進展,甚至無法等待活用就已毀壞,部分則是步伐太快,歷史遺產往往淪為開發計畫之基地與背景。

雖然,枕戈待旦紀念公園之未來發展,仍然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但是,目前所採取之邀請在地藝術家進駐,且非以工程思維進行大幅改造與快速革新,或許是最適合召喚過去與未來進行對話之有效方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為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讀音為ㄒㄩˋ,是「鼓勵」、「鼓舞」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馬祖西莒島的繁華過往

西莒短短地三個小時就這樣在我漫步腳下消逝,只走過兩個小村落,這些頹廢的建築,還有遇到的人們,在我心中刻下了很深的記憶。

從馬祖的南竿島坐船到莒光鄉的兩個島,需要花50分鐘的時間,我喜歡東莒人的熱情,但我更喜歡西莒島上那種頹廢殘破的廢墟,讓我想要探聽她美麗的過往。

大中午的晴天,當我拉著行李箱踏上這個小島,看看時間,我只有三個小時,就要搭下一班船回南竿,本來以為會有很方便租機車的店家,但是問了一些阿兵哥,都跟我搖搖頭說不知道,於是就拉著行李箱往青帆村走去,我在大馬路上走著配著行李箱滑輪的聲音,彷彿告訴這島上所有的人我的到來,好像日劇中很多都市人嚮往南島艷陽,是一種探險,也是一種逃避。

清末五口通商以來,洋輪入閩江口,要在這裡候潮避風補給,因洋人多所以這裡叫「青番」,後改名為「青帆」,此地依山蓋了許多房子,像個小山城的樣子,有「小香港」美稱。韓戰期間,美軍以「西方公司」名義進駐,訓練國軍蒐集情報,青帆村上「山海一家」的標誌房舍,就是辦公處所,如今已是廢墟,讀了這段歷史,竟讓我在此地留連不已。

青帆村一些木門塗上軍隊慣用綠色的色彩,隨著時光退色,豔陽光影下顯得有點慵懶,我在山城上上下下看廢棄的碉堡,長滿藤蔓堆置廢物的石屋,是時光的痕跡吧!這些未來是否依然存在?

在觀海樓吃了午餐,我望著海港邊釣魚的人們,小朋友看著海綿寶寶的電視節目,小孩的阿嬤不太會講國語,很想問她這裡是如何的繁華,但我想時間不夠沒繼續多談,或許等下回吧!

我在青帆村遇到嚼檳榔講台語豪爽的大哥,只講福州話的阿婆,瘋瘋癲癲的老兵,還有不少從台灣各地來的阿兵哥,也遇上講標準北京話開雜貨店的大嬸,她跟我說不用租機車,在路上看到車子就隨手招,就可以到任何地方,只要給50元就可以。

她更建議我用散步的繞西莒一圈,剛好三個小時。我想在隔壁的咖啡館小坐望海,她說咖啡館是兒子經營,因為旅遊旺季已過,他回台灣工作去了,大嬸建議我不要浪費時間,出去走走欣賞島上風光。

DSC08122
樸直的飲食店前,不知道還有沒有在營業?

爬上山到了西坵村,因為地勢高,可以西望長樂縣,南眺平潭島,小小村落有種菜,小吃、洗衣、文具、五金、網咖店等,不知情的我點了一碗傻瓜乾麵,然後就上樓去等,沒想到一上樓,約莫30雙眼睛都看著我,怎麼會有比長官年紀還要大的大叔會到網咖店呢?玩網路遊戲、看線上漫畫、上BBS之外,不知道有沒有喜歡寫部落格玩臉書的阿兵哥呢?

我很尷尬的摸摸鼻子下樓,老闆娘問我喜歡拍些甚麼?她指引我前方有些老房子就是廢墟,並建議我可以到上方的廟旁去吃麵。廟邊遇上了一個從彰化來的阿兵哥,他說在這裡很難有機會出去玩,即使去東莒也不行,所以放假只能上網咖或上圖書館去看書。

西莒短短地三個小時就這樣在我漫步腳下消逝,只走過兩個小村落,拍下了百張照片,第一次沒有繞過整個島 ,但這些頹廢的建築,還有遇到的人們,在我心中刻下了很深的記憶。

負面遺產的正面力量─馬祖推動登錄世界遺產

這座以鮮血、汗水乃至於生命換來的「地下碼頭」,雖被譽為「鬼斧神工」,卻因錯估潮差,從未扮演過預期的運補功能,使之在悲壯之餘,更平添荒謬。

許多人對馬祖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共對峙時期的反共前哨,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戰地政務的解除,馬祖不再是神秘的軍事重地,但這一段長達半世紀的戰地歷史,並沒有隨著角色的轉換而灰飛煙滅。事實上,島上仍然隨處可見的戰地設備、軍事地景,再再重述了那一段「負面記憶」,讓人們思考與反省戰爭的本質。

也因此,馬祖正積極爭取將此豐富的戰地地景登錄為聯合國世界遺產,藉著保存世界上少數僅存的差異空間,以做為人類文明的反身之鏡。

eddf19351011.jpg
北竿芹壁聚落傳統石屋上的戰爭標語。

西莒青帆村防空洞前的老士官長
西莒青帆村防空洞前的老士官長。

南竿津沙村防空洞
南竿津沙村防空洞。

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以及快速工業化、都市化所帶來的創造性破壞,威脅著分佈在世界各地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有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界定世界遺產的定義與範圍,希望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處理世界重要遺產的保護問題。

無論是象徵人類建築文明的埃及金字塔、希臘雅典衛城、中國麗江古城;或是象徵精神文明的中國崑曲、日本能劇;以及大自然傑作澳洲大堡礁、中國三江併流等有形無形資產,都因此得到保護的承諾。

而在這些正面表列的遺產之外,更有些承載著人類陰暗歷史的位址,例如曾經做為痲瘋病人、精神病患收容之地,乃至於1960年代到1991年成為南非最大黑人政治犯的秘密監獄-羅本島;1940年納粹德國在波蘭奧許維茲設立的猶太集中營;十五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做為數百萬黑奴轉運站的塞內加爾戈瑞島;以及1945年人類史上第一次遭受原子彈轟炸而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的日本廣島等,它們的存在是對於過往所為之瘋狂與罪惡的提醒,期以避免重蹈覆轍之誤。

從這個角度重新看待馬祖的軍事地景,它不僅提供了「觀奇」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1950年代以降的冷戰時期,在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分治世界的對抗關係裡,馬祖做為「反共的最前線」之一,憑借著簡陋的構工器具,利用炸藥,投入大量人力,犧牲無數寶貴性命,銘刻上坑道、碉堡、標語、砲台等戰地烙印,在山陵起伏下,是一條條坑道的交織,密度為全世界之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於南竿、北竿以及東引島上的北海坑道。

1968年,國軍進行「北海專案」作戰計畫,同時在南竿、北竿、西莒(此處因地質關係開鑿失敗)及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靠泊之坑道碼頭,藉以暗中進行運補工作。以位處南竿島鐵板海岸線的北海坑道為例,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呈「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時水位達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走完一圈約需30分鐘。

當時馬防部出動了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日夜趕工,歷時820個工作天完工。當時的工程技術遠不如今日發達,要在堅硬的花崗岩鑿出坑道,除了炸藥之外,只能靠人力一鎬一斧開闢。然事實上,這座以鮮血、汗水乃至於生命換來的「地下碼頭」、被譽為「鬼斧神工」的軍事工程,卻因為當時錯估潮差而從來沒有扮演過預期的運補功能,使之在悲壯之餘,更平添荒謬。

南竿北海坑道內景
南竿北海坑道內景。

其實在每一座軍事設備與地景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且不僅僅是大敘事觀點;更值得挖掘與了解的,是多少年來被忽略與掩藏卻深深受其影響與支配的庶民歷史,而這些點點滴滴的戰地生活經驗,將做為推動馬祖加入聯合國世界遺產最重要的支持與連結。因為在歷史的「負面」,生活其中的人們,將為此負面遺產所具備的醒世價值,提供最有力的證據。

(作者為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西莒,遺落在時間之河….

2008年夏,我第一次踏上四鄉五島中最神秘的西莒,在一次次接近它的過程中,認識這個彷彿遺落在時間之河的島嶼。

我的故鄉馬祖,是由37座島礁組成的列島,但有居民居住的島嶼僅有五個,分屬四個鄉,分別是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以及莒光鄉(東莒島、西莒島),而我出生、成長、生活在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南竿島。很多馬祖人跟我一樣,雖然居住在馬祖,卻往往對於居住地以外的島嶼一無所知。

2008年夏,因回鄉工作的關係,我第一次踏上四鄉五島中最神秘的西莒,而在一次次接近它的過程中,我漸漸地認識了這個彷彿遺落在時間之河的島嶼,述說著那些過往的繁華與滄桑。

時間之外的西莒

從南竿福澳碼頭出發,往西南方向航行,經過五十分鐘的船程,來到了西莒青帆碼頭。映入眼簾的是依著山勢而建的青帆村,錯落有致的房子,外牆不約而同漆上了白,遠方山頂上「山海一家」的標語,透露出戰地時期的氛圍,但卻同時有著截然不同於馬祖閩東聚落的異國風情。

青帆村舊名青番村,馬祖話「青番」指的是洋人。在清末五口通商時期,外國商船經常需要在青帆澳口候潮,趁漲潮之時,使商船順著潮水駛進馬尾港。因此,洋人需在此與當地人以物易物,換取水、糧食等民生必需品,當時的青帆村充斥著各國的舶來品,甚至有酒館、鴉片館等,故有「小香港」之稱。

990729xijyuihohoh-450.jpg
西莒青帆村

02
西莒青帆村中正門前(昔日港口)

政治局勢影響下的島嶼

小香港的榮景直至民國38年發生了轉變,馬祖與大陸緊密的貿易關係,變成對峙的兩岸。當時多支國軍部隊由閩江撤退來到西莒,接著韓戰爆發,美國介入南北韓戰爭,在台成立美軍顧問團,為了取得中共的國家情報,於青帆村設立西方公司,作為美國情報局的偽裝,並收編多支部隊及當地居民組成東海部隊。

東海部隊於山海一家的位置蓋了西方公司人員的住所與辦公處,美方利用東海部隊竊取中共情報,我方則希望透過東海部隊不斷的突襲行動來宣示主權,雙方各取所需,但是東海部隊除了竊取情報、打游擊戰之外,還趁勢掠劫閩江口往返的商船作為副業。

據當地耆老回憶,他小時候曾被東海部隊的人帶著去南竿乘船兜風,回程的時候在青帆港看見一艘商船被拖進碼頭,船上什麼寶都有。我問耆老,你都不會害怕他們嗎?老人家跟我說東海部隊不搶老百姓的,有的還會放音樂、唱戲曲,沒有什麼的。我想,在他們的記憶裡,西方公司或許不是什麼情報組織,而東海部隊也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部隊,那些都只是他們的生命故事裡短暫的過客罷了。

從港口拾級而上,來到西方公司的舊址「山海一家」,這裡是青帆村的置高點,不難想像過去司令在此指揮作戰的情形。現在,這裡成為瞭望青帆的絕佳位置,而原本雪亮的白,也蒙上時間的塵埃,不見當年的意氣風發。

而在醒目的山海一家之下,刻劃著這裡庶民生活的烙印,各種建築形式併立在這個小小的村落,印象中屬於馬祖的閩東式石砌建築零落地矗立其中。經過三次祝融之災,木造的老房子僅於村中央那一部分,其於由國民政府改建為集合式國宅,也就是那些白牆房子,造成青帆獨特的景觀。循著步道走進巷弄,方能發現早期木造建築的樣貌,牆上斑駁的綠漆配上鮮紅的春聯,形成豐富的視覺感受,如同它的歷史一般層層疊疊。

03
西莒山海一家(西方公司舊址)

有人說走進青帆,感覺有點像昔日香港的調景嶺,也有點像台灣的寶藏巖,而我希望有一天,當越來越多人認識西莒,西莒的表情就能說明一切。

04
偷閒的阿兵哥

05
青帆村像弄間木造樓房(昔日情報交易場所)

06
商店門前錯置的塑膠菜籃

(作者為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媽祖巨神像下的戰爭與和平

「什麼?媽祖巨神像下方有一個四通八達的神祕坑道!」馬祖南竿馬港社區門前山內有一個國共交戰時期所遺留下的戰地坑道這一件事,就連許多馬祖居民都不知道。這座坑道曝光是2005年因為規劃興建媽祖文化宗教園區…

「什麼?媽祖巨神像下方有一個四通八達的神祕坑道!」

馬祖南竿馬港社區門前山內有一個國共交戰時期所遺留下的戰地坑道這一件事,就連許多馬祖居民都不知道。這座坑道曝光還是2005年3月的時候,當時,因為規劃興建媽祖文化宗教園區,需將門前山下的戰備道路拓寬,負責承包工程的營造廠,清除路邊樹木與雜草之後才發現這一座坑道。

當時的建設局局長於馬祖資訊網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有關媽祖巨神像興建事宜 」,內文寫說:「據聞媽祖巨神像興建地點及道路地底下有非常重要且具保存價值之戰備坑道,值得地方政府、馬管處、馬祖村民重視,切勿因規劃或施工之不周全而遭受破壞。」這一段言論的發表,在馬祖當地引起相當熱烈的討論,這也才讓馬祖當地人知道,原來門前山有一個錯綜複雜的戰備坑道。

但是,像很多的議題一樣,如果沒有被持續的討論,也就隨著時間被人淡忘。

image005 image003
(左上)海邊據點出口(右上)雜草所附蓋的坑道口

image001
門前山坑道探秘

直到2009年農曆9月9日媽祖昇天季前夕,媽祖文化宗教園區第一期工程,世界最高的媽祖巨神像於門前山落成,人們才間接想起巨神像下方還有座保存良好的戰備坑道,而馬港社區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馬港社協)的產業發展組組長就提議說:「何不就結合媽祖信仰與戰地坑道兩大特色,作為發展馬港社區觀光產業的新契機。」,靈光乍現的想法,在社區內像個酵母菌一樣起了發酵作用。

有想法很容易,而有想法又要有做法,才是真正辛苦的開始。於是馬港社協的成員兵分二路,一軍由年長的理事長領軍,動用地方的關係及人脈,了解門前山坑道的歷史背景與管理權歸屬,

得知門前山坑道興建於民國60年代初期,取「覆蓋式」的方式興建,也就是先開鑿深達七米的壕溝,預留兩米高的坑道,並於坑道頂覆蓋五米的鋼筋水泥,坑道內步道5至10米便設有採光通風口,另有機槍堡、庫房、中山室、廚房等,整個坑道縱向貫穿門前山,於支線又可連結四個海邊據點,路徑錯綜複雜,由於馬祖地質屬堅硬的花崗岩,開鑿工程艱巨,可想而知。

坑道直至馬祖地區戰地政務解除後,兵源銳減,於民國80年代末期,部隊裁撤後荒廢迄今,目前僅餘一個海邊據點尚有少數國軍駐守,其餘坑道及據點皆為荒煙蔓草所掩蓋,至於管理者仍屬馬祖防衛指揮部(以下簡稱馬防部)所有,尚未移交給任何一個單位。

二軍則是由產業組長帶領多元就業的夥伴,一路披荊斬棘,開出能通往各坑道口的步道,並多次進入坑道探勘,調查坑道內外環境的狀況,並將問題逐一記錄,由社區成員共思尋求解決之道。

接著馬港社協提出坑道認養的想法,並請縣府觀光局代為遞交到馬防部,希望能將門前山坑道移交給馬港社協管理,直至99年3月府方來函表示肯定馬港社協的想法,請協會成員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進入坑道維護管理。

社區成員像阿姆斯壯跨出了一小步,接下來希望成就馬祖觀光產業的一大步。

image007
居民清理坑道上方採光通氣口,及坑道內部土方
image009

既然是結合媽祖信仰與戰地坑道兩大特色,該怎麼串聯,又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情。而當時正值農曆三月期間,多家電視台強力放送「三月瘋媽祖」信眾跪鑽轎底的民俗行為,這才令大家聯想到這一段坑道正好從媽祖神像腳底穿過,一出坑道口,便能瞻仰媽祖慈眉聖顏,與鑽轎祈福的意象結合,藉此將戰地坑道改為祈福坑道,也同時賦予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意義。

祈福坑道的核心精神大致抵定,接下來就是賦予新的意義及文化內涵,馬港社協邀請社區具有美術專長的年輕人,發揮創意與巧思,設計具有戰地特色的媽祖圖像,並製作為祈福卡、明信片等文化創意商品,為在地觀光產業起加乘的作用。

另一方面,著手進行坑道環境整治的工作,門前山坑道經馬港社協帶領多元就業夥伴多次探勘後,坑道的結構體算是完整堅固,但是荒廢迄今多年,除了入口雜草必須定時清理外,另坑道通氣口已被落葉或是泥土覆蓋,更甚者有的砂石土塊經由通氣口落到坑道內部,評估整個坑道整修與後期規劃需要大量的經費與人力的投入,於是社區代表積極參與媽祖文化宗教園區二、三期工程說明會,提出將坑道納入園區的規劃設計中的想法,也獲得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良好的回應。

而就目前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馬港社協先自行整理媽祖神像下方坑道,並命名為「媽祖靈山、祈福坑道」,除了清除採光通氣口、坑道內土石外,於坑道內設置照明設備,坑道外製作祈福卡掛架,並於99年6月16日舉行祈福坑道開幕活動,吸引百位軍民到場參觀祈福。

此一轉變令馬祖村村長有感而發。她說小時候從來不知道有門前山下有戰地坑道存在,因為戰地政務時期坑道管制相當嚴格,通往營區的戰備道,一般民眾無法進入,更不可能知道有這樣四通八達的坑道。

戰地政務時期存留下來的軍事遺跡,是馬祖人生命歷史的一部分,馬港社協期望能將這些營區據點的空間,妥善利用並改造成為社區的觀光景點,吸引海內外的觀光客來到社區,認識馬港社區的美麗,同時也為馬祖觀光增加新亮點。

image011clip_image014
利用海漂物發揮創意製作成祈福卡吊架,並美化坑道出口景觀由馬港社區青年設計製作的文創產品

clip_image015
「媽祖靈山、祈福坑道」揭牌儀式與祈福活動。

延伸閱讀:《那一年在坑道營區的生活的回首》/林泉利 馬祖旅台國中老師

早安馬祖,介壽獅子市場

馬祖,立夏,短袖衣裳仍嫌單薄,福澳港「枕戈待旦」四個大字,立在霧氣濛濛的山頭上。走到介壽獅子市場,拾階踏上二樓,一陣青蒜海味撲鼻而來,飢腸咕嚕的攪和起來,米粉湯正在大鍋裡冒著滾燙熱氣,魚塊…

馬祖,立夏,短袖衣裳仍嫌單薄,

福澳港「枕戈待旦」四個大字,立在霧氣濛濛的山頭上。

990624jieshouynshi3-4501.jpg

魚鮮湯濃市場早餐

走到介壽獅子市場,拾階踏上二樓,一陣青蒜海味撲鼻而來,飢腸咕嚕的攪和起來,米粉湯正在大鍋裡冒著滾燙熱氣,魚塊、粗米粉、青蒜、紅蘿蔔,鮮香十足,一夥人吆喝著就坐下來大口喝酒吃米粉湯。

旁邊爐上,只見老板娘忙錄的一人掌兩鍋輪番煮著馬祖道地的鼎邊糊,鍋內先下大骨蛤仔湯底,待湯滾掀蓋大勺一揮,濃白的米漿均勻的倒一圈在鍋壁上,迅速蓋上,用熱蒸氣與鍋子熱度,把米漿蒸熟凝固,接著用鏟子刮下米片在湯底滾一滾,加上白帶魚、木耳、冬瓜,灑上細細珠蔥花,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一大碗鼎邊糊,兩鍋一轉一翻蓋很快就陸續端出。

這鼎邊糊嚐起來鮮而濃厚,混雜著魚乾深沉的海味,有別於基隆廟口鼎邊趖的清鮮湯頭,所謂的「糊」,則似米湯的滑,片片柔軟,更接近似一碗米疙瘩。

鼎邊糊在過去是尋常人家的媽媽菜,或加時令鮮魚、冬瓜塊、蠶豆瓣、魚乾、蝦皮,家家會煮、戶戶味不同,每年的立夏時節與七七是吃鼎邊糊的節日,現在呢﹗想吃一碗上市場就有的解饞了。

0203
(左)大鍋米粉湯 (右)鼎邊糊的煮法

04
↑鮮濃的一大碗鼎邊糊

光餅夾悌餅

市場左側,金黃(虫弟)餅在油鍋裡炸得啪啪響,(虫弟)餅形似蚵嗲,餡料卻是高麗菜、粉絲,覆上米漿後擺上花生兩顆,熱炸好(虫弟)餅夾上剖開的光餅一起食用,粉絲菜料正好調和了光餅的濕潤度,光餅既柔軟又Q韌,加上飽實芝麻香與油炸香氣,光餅麵香特別一點也不輸給油香的(虫弟)餅。

市場裡還有麥角粽,包法尖實可愛,內有紅豆、花生餡。攤上的地瓜餃,也是即買可食的美味早餐。
吃罷這滿足早餐,市場各攤晃晃,紫菜、蝦皮、小扁魚乾,帶著海潮氣息花蛤和淡菜,結實珠蔥長得很好、在來米製的馬祖湯圓、剖片的黃魚乾,在在充滿著馬祖味。

05
↑糊光餅夾(虫弟)餅

06
↑地瓜餃、麥角粽

07
↑花蛤、淡菜

10
↑珠蔥、黃魚乾

見市場口圍攏了一群人,一位大嬸精神飽滿賣著海鱸魚,這些鱸魚個頭都不小,嘴巴還一開一闔,馬祖人說這海鱸魚膠豐富,養殖鱸魚難抵的鮮美,大鱸魚很快的被挑去只剩兩三尾。
市場一樓一位白髮阿婆,正切著冬瓜塊,想起剛剛才嚐過鼎邊糊裡的冬瓜塊,滋味美,質感倒像是瓢瓜。

08
↑大嬸賣海鱸魚

吃飽逛足,馬祖的一天正要開始而已。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馬祖,記得繞過小7便利商店,來晃晃後頭這座小而美,處處令人驚奇發現的介壽獅子市場。

09
↑馬祖早餐佐一份馬祖日報

註:
在沿海的福州區域,鼎邊糊至少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基隆廟口的鼎邊銼也可能是福州流傳而來,演變成在地清湯口味。
清朝鄭東廓在《福州風土詩》寫道鼎邊糊:「梔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真是一首充滿福州沿海立夏氣息的詩句。

特殊的馬祖禮俗:補庫與食福

馬祖的居民多來自大陸福建東北方的沿海縣市,與台灣、澎湖及金門地區閩南文化有迥異不同的閩東文化;民俗節慶有著獨特的禮俗,早期的馬祖居民多從事漁業生活,沒有現代的精確天氣預報,面對詭譎多變….

馬祖的居民多來自大陸福建東北方的沿海縣市,與台灣、澎湖及金門地區閩南文化有迥異不同的閩東文化;民俗節慶有著獨特的禮俗,早期的馬祖居民多從事漁業生活,沒有現代的精確天氣預報,面對詭譎多變的海象時,往往將謀生的意志繫於神明恩賜與庇佑,才能化險為夷;於是祈願豐收之後,祈求平安之餘,神明誕辰,以及民俗節日時,不忘酬神以圖報神能;神明與人一樣也需要金錢和食物的供養,因而衍生特別獨有的馬祖「補庫」的禮俗。image001

豐盛補庫祭祀的貢品

補庫,意思是燒元寶給神明以添補神明的財庫;據村裡長輩說,每座廟宇神明都有其轄區,稱為「境」,神明護祐著境內的村民平安,當別的神明入境作客時,村廟的神明需要款待他。當兇神惡煞入境時,廟神也要用錢打發它離去,甚至需要添置神兵利器驅趕,因此廟庫的錢總有用盡的時候,在馬祖按照各個廟宇慣例多數村廟每年都會「補庫」一次,但有些村廟則是三年一次獲六年一次不等,祭祀的日子通常會選擇春分至夏至之間某一天,因為這段時間是蚊蠅叢生,傳染病最易擴散的季節,村民有感是邪靈作怪,而衍生消災祈福的心理。

image003
道士為補庫設壇做法

本年生平第一次參予了村內補庫各項禮俗工作過程,村內長輩有感於傳統禮俗日益模糊,因此召集了我們年輕一輩的村民,參予並學習所有祭祀及禮俗,避免傳統文化的消失,補庫的這一天,早晨全村境的村民都要茹素齋戒,準備了鮮花素果及祈福用的包子擺設於廟前供桌,由道士設壇做法,並開始焚燒補庫用的元寶及紙箔,補庫用的紙箔必須增補不斷,因此焚燒給神明的庫寶量激增。

祭典結束後,在「當頭」,也就是當年輪到的爐主指揮下,於村境交界處遍插黃色三角旗及沿路每格數公尺插香一柱,以示本境由神明主持下,已完成補庫,四方邪靈勿再越境擾民並已驅趕了村境道路小徑沿線惡靈鬼怪,村境內民眾得以獲得神明護祐,獲得保護。

image005
在清水境插上的黃色三角旗

在補庫的儀式後,隨將祭祀後的貢品烹煮,並邀集村民共同來食用,在馬祖這個禮俗稱之為「食福」,也就是吃下經過神明加持的貢品,也將神明的福氣帶到每個參與食福者的身體,保佑每個村民平安幸福,而食福的活動,讓平常各自忙碌於工作及散居外地生活鮮少交集的村民,藉由廟會慶典食福的活動共聚ㄧ堂,在這難得的聚會場合彼此攀談認識,在整個食福活動結束後,每家戶均會分得一份祭祀後的貢品與平安符,將神明加持祝禱的福氣與平安帶回家中,完成整個祭祀活動。

image007
食福-意味將神明的福氣帶到每個參與食福者的身體

未知的世界總讓人類戒慎與恐懼,俗諺有云:敬神如神在,在補庫的活動中填補了內心深處對於未知世界的空虛惶恐的黑洞,在補庫活動中獲得神明的庇祐與祝福,不論是想增添命中財庫或智慧寶庫,只要誠心,戒慎處理生活中的人、事、物,即能趨吉避凶;如果不去危險黑暗地方,就不易遭遇未知的風險傷害,如果心存善念,不貪贓違法,就不會擔心報應,相信神明無形的力量,在天空庇祐,庇祐著身體也庇祐了心靈,傳統禮俗的儀式,原來深負了巧妙的智慧,在參與民俗活動中,有了深一層人生的體悟與體驗。

馬祖之蘿蔔驚奇

冷冷的馬祖冬季,孕育出最香甜的大蘿蔔,是老天爺賜與的禮物,經過風霜粹煉過的馬祖大蘿蔔,猶如裹上一層甜美的糖衣,入口的清甜,真要感謝這冷冽的東北季風,籃球那麼大的蘿蔔,真是好采頭….

小時候大家都讀過拔蘿蔔的故事,但是如果遇到這樣的蘿蔔,你還拔得出來嗎?揉揉你的雙眼,不要懷疑,這是真的。公職退休的家父,在自家菜園培育出數顆大如籃球般的馬祖大蘿蔔,秤一秤重量,真是不得了了,每顆都有六至七斤重,最大一顆足足有八斤重耶!碩大飽滿的模樣,讓每個聞風而來的親友們無不嘖嘖稱奇,直說長這麼大第一次見過這般巨物。

籃球般大的蘿蔔對照圖
有八斤重的蘿蔔

去年三月從公職退休的家父,開始過者種菜健身的退休生活,短短不過一年的時間,在農家算是生手,卻種出像籃球一般大的蘿蔔,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消息一傳出,親朋好友立刻前來圍觀,「哇塞!好大的蘿蔔啊!」驚訝之聲此起彼落,開心之虞,也不吝嗇公開了培育的心得,有三個要點,首先株距要夠大,第二施肥要得宜,再來就是靠強烈冷氣團的幫忙了。

今年元月至二月底,馬祖氣溫只有個位數,讓人冷到直發抖的東北季風正是蘿蔔生長最快速的季節,因為寒冷的天氣,蘿蔔內的澱粉轉化成糖分,成了冬季最甜美的果實。

當然這麼碩大的蘿蔔,除了好看,經過媽媽的巧手,變換成了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在這邊介紹一下馬祖傳統特別的冬季蘿蔔料理,第一道:馬祖酒糟炒蘿蔔,在馬祖的冬天釀造老酒後的酒糟,加上清甜如水梨般切片後的馬祖大蘿蔔,大火拌炒後,灑上鹹香的蝦皮,蘿蔔的清甜,燴上酒糟淡淡的老酒香,再點綴上脆脆的蝦皮,一咬進口,爽脆特殊的口感迴盪齒間,直叫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筷子。

馬祖酒糟炒蘿蔔
馬祖酒糟炒蘿蔔

第二道:蘿蔔海苔堡,只有在冬天生長出產的海苔,加入蛋、蝦皮、蔥花、芹菜末、鹽、太白粉攪拌均勻,壓成餅狀油炸,即成餡料,蘿蔔切片做成刈包狀,冬天的馬祖蘿蔔生吃不辣而且香甜,夾海苔餡吃,味道相當清甜爽脆。

第三道:馬祖蘿蔔泡菜,簡單的將馬祖蘿蔔切成指頭般大小的小塊,加鹽、上壓重物去苦水,加入冰糖(白砂糖也可以)、少許醬油、工研醋(白醋)、辣椒、少許的香油拌勻,裝入罐中,放入冰箱冷藏入味二天就成了美味的醃蘿蔔,甜甜鹹鹹的滋味是最好的開胃菜。

馬祖蘿蔔泡菜
馬祖蘿蔔泡菜

冷冷的馬祖冬季,孕育出最香甜的大蘿蔔,像是老天爺賜與的禮物,經過風霜粹煉過的馬祖大蘿蔔,猶如裹上一層甜美的糖衣,入口的清甜,真要感謝這冷冽的東北季風,這個冬季的驚奇,籃球那麼大的蘿蔔,真是一顆”好采頭”!當大家看到這顆大蘿蔔,也一起分享了這個”好采頭”的喜悅。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祖居民)

馬祖小三通─筆者大陸行

提到小三通我不得不說,小三通對於金門馬祖的觀光發展的經濟助益其實非常小,希望藉小三通往返兩岸的人僅僅是把金馬當成中繼站,並不會在當地消費;再者是金馬地區從此被定義成疫區

二月了!馬祖冷到不行!今年真的超冷!!最冷的時候大約2~3度吧!雖然是過年,但是筆者發現馬祖這幾年過年的氣氛真是越來越冷淡了!並不是因為天氣冷,而是,一月底歷經了山隴一場大火後,居民投入災後工作,最繁榮的村莊也顯得沒有生氣了;往年大年初一都會在山隴辦固定的春節活動(舞龍、舞獅等等…表演),今年也因為大火事件取消。再來是因為馬祖小三通的關係,多數馬祖人為公務人,僅有春節期間有連假,初二組團赴大陸過年變成許多馬祖人的選擇,馬祖變的一年比一年沒有什麼年味。

筆者今年也不例外,初二與家人約好一同赴大陸旅遊。本人是初次赴大陸旅遊,什麼事都特別新奇,就介紹一下此次小三通赴大陸過年的旅行經驗給大家吧!

門聯-大陸連車門也貼門聯
門聯-大陸連車門也貼門聯

花都被雪蓋住結成冰-大陸
花都被雪蓋住結成冰-大陸

喔!對了!提到小三通我不得不說,小三通對於金門馬祖的觀光發展的經濟助益其實非常小,希望藉小三通往返兩岸的人僅僅是把金馬當成中繼站,並不會在當地消費;再者是金馬地區從此被定義成疫區,犬隻、生鮮蔬果等等…出入境都要受到重重的檢驗。唯一對當地居民感到受惠的,便是開放金馬地區居民赴大陸旅遊,這一項大概確實是省去不少轉程的交通費。

在此順道也介紹一下,大陸我所知道的有幾條黃金線,如:(上海、蘇州、杭州)、(南京、揚州、鎮州、無錫)、(廣西、桂林)等…而此次我與家人選擇去的行程是南京、揚州、鎮州、無錫六日遊,團費約一萬一還挺便宜的。

由福澳碼頭搭乘交通船到大陸的馬尾碼頭船程約兩個鐘頭左右,一靠岸落地便出現當地記者採訪,此行當中包含參觀南京-長江大橋(由中國人自行建照,第一條跨長江的鐵公路兩用橋)、玄午湖、夫子廟、中山陵;揚州-鹽商住宅、瘦西湖;鎮江-金山寺、蠡園;無錫-太湖、三國城。當然此行也包含一些購物行程,如:南京-長江大橋(水晶球)、玉石。無錫-珍珠、茶壺。

天下為公-大陸導遊諷刺的說:現在在大陸中山陵才看的到
天下為公-大陸導遊諷刺的說:現在在大陸中山陵才看的到

一下船就會看到的標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一下船就會看到的標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這一趟的大陸旅程風景是讓人感到最舒服的,當然大陸旅行也有讓人感到討厭的地方提供經驗給大家做參考。

食與住:大陸餐廳分ABCD等級,飯店則是分星級,當然品質也是由高至低。南京的口味偏鹹偏油,據說是為表現當地對來賓的敬意,如果不能接受可以要求餐廳少鹽少油,不然是真的很難下嚥喔!

行:在大陸叫開車技術好的司機,稱【師傅】。在大陸搭乘計程車算是相當便宜,不過福州的司機載客都很趕時間,上車必須要動作快,不然可是會被使臉色的。

通訊:大陸有賣電話卡,比起國際漫遊費來說,用它打國際電話算是非常便宜,一張約20元人民幣,但要注意買的卡片不是全國通用,多半是在哪個省分買就僅僅能在當地使用。當然他也有賣大陸手機卡,類似易付卡,但久久去一次,多半都被扣款扣光,用起來不划算不建議用。

購物:買東西是一定要買,這很重要!因為不買可是會被地陪擺臭臉,之後的行程就難過了(大陸也不知道是不是一胎化的關係,特嬌,脾氣都特大)。當然買東西能合理的買到喜歡的還是最重要,不然被當”呆胞”心裡是會很不舒服的,在大陸購物是一定要講價的,以往大約三分之一的成交價算是合理,但是大陸現在約兩成的價格成交才是合理的(價格都標高很多)。還有,千萬別相信地陪所說,國家開的店明碼明價、不能講價這些話,不然真的是會被當成傻瓜!!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祖居民)

南竿介壽村最長的一夜

今年(2008)一月二十日晚間約八時,在馬祖南竿介壽村的新街發生火警,一口氣燒燬廿七棟民宅,三十個家戶流離失所,可說是地區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災;由於新街一帶兩排老舊木造建築相當密集

今年(2008)一月二十日晚間約八時,在馬祖南竿介壽村的新街發生火警,一口氣燒燬廿七棟民宅,三十個家戶流離失所,可說是地區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災;由於新街一帶兩排老舊木造建築相當密集,火勢快速延燒,加上風勢助長,而且引燃住家瓦斯桶後發生爆炸,之後一發不可收拾。村民接連聽到二十幾聲的瓦斯桶爆炸聲響,一下子兩條街都陷入火海,消防隊趕到後也全力搶救,火勢也快延燒到街口,幾棟新蓋的水泥房也受波及,由於一時火勢過大,加上道路狹窄消防車無法駛入,無法有效救火,火場一連串爆出瓦斯桶爆炸聲,人員根本無法靠近;後來動用怪手,從民宅隔壁進入,開出防火巷,才保住街口的房子。

雖沒有重大人員傷亡,但廿七棟民宅付之一炬,財物損失一時難以估計;對介壽居民來說,二十日這晚,是「最長的一夜」。

清理火場湧入許多的軍人
清理火場湧入許多的軍人

山隴舊街在四○年代整條街燒火,五○年代也發生一次,民國七十年除夕夜,馬港舊街也發生一場大火,並有人員傷亡,這些都是悲慘的往事,以聚落保存的角度來看真的是很可惜,許多老房子都有近半各世紀的歷史。

火場殘存的樑柱
火場殘存的樑柱

在山隴新街一場大火,吞噬了街道兩排木屋,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在這不幸事件發生後的隔天,我就打算用照片記錄一些被大火燒過後還殘存的一些建物,就發現,在此次大火中燒掉背面的漁船修理廠,上面的對聯很有趣也很貼切,保養重於修理,修理重於購置。這兩句話見證了馬祖過往發展漁業的島嶼,以及那物資缺乏且交通不便的年代。相對的讓我思考在這樣群落式的建築群中,因該用預防重於搶救,搶救重於新建來思考,木造房舍要加強防範火災的發生以及基本第一時間滅火配備,避免釀成嚴重傷害。

漁船修理廠正面
漁船修理廠正面

迄今,我想安置災民暫度難關已經不是問題,如何協助居民重建才是考驗;除了現代建管法規問題外,受災的介壽新街燒掉的地上物與土地產權多數不一致,在接觸聚落修繕案也才了解,馬祖其實早期有許多地主,以租土地給住戶興建房舍並每年收取一些租金,以前或許是一袋米或至今每月約數百圓的租金,只要房子沒倒或沒有拆除多半持續租賃,所以可以住上百來年地主也無權討回,在山隴這樣算是馬祖的黃金地段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

當然,現在地上物燒掉了自然地主有權將地權收回。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如何整合二十四戶受災戶意見與地主共同協調重建事宜或其他解決方法等…因該是目前要進行的,政府適時介入給予必要的協助。溝通是最費時的工作,期待山隴新街與災民能夠早點重新站起來。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祖居民)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