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百合系列(13)學校蓋不蓋?屏縣府:再評估

台邦.撒沙勒表示,現在很多原住民沒有在自己的小學畢業,也沒有在部落生活過,這樣要鼓勵人才回流,似乎有點緣木求魚,因為他沒有在那裡生活過,沒有得到土地的滋養,沒有記憶,不可能對那裏有感情。

莫拉克重建委員會日前召集各部會、專家學者及部落代表,對於各永久屋基地的永續社區規劃進行會議討論。來義鄉公所表示,來義國小於八八之後被勘定為安全堪慮 的地區,内社分校又在凡那比之後遭大水沖毀,分校學生改往安全堪慮的本校就讀,公所曾在縣府的會議上提案,希望在南岸農場永久屋基地興建小學,但縣府未列 入考量。原住民籍的教授台邦‧撒沙勒也以自身的經驗感性地指出小學對於原住民部落在文化傳承上的影響。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現場也要求屏東縣政府,於12月底前,確定長治百合及南岸農場基地的學校興建與否及規劃配置等。

南岸農場基地設校!? 教育處:入住後再評估

南岸農場永久屋基佔地約20多公頃,紅十字會興建永久屋229戶,只佔掉一半的面積,另外一半未開發的土地該如何規劃?屏東縣政府表示:「視需要再興建。」但縣府幾次召開的會議中,地方所提出學校的需求都並未被列入考量範圍。

來義國小內社分校去年八八水災時教室地基遭掏空,張榮發基金會協助緊急搶修及認養,但今年碰上凡那比,災情更加慘重設備損失近兩千萬元。災後學校幾 乎與河床同高,11月初縣府邀請地質、土木專家會勘,考量附近地形有順向坡,又位處河道旁,加上全球極端氣候威脅,若原地復學恐有安全疑慮,因此縣府認為 不宜原地重建,原班原校都移往本校上課。但來義國小也是被重建會認定為安全堪慮地區內,居民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不在永久屋基地設校?

屏東縣教育處國教課長楊英雪表示,重建會只是大範圍的認定來義鄉安全堪慮,但11月初縣府邀請的專家們認定來義國小的所在地屬安全,況且鄰近部落並未遷村。再者,南岸農場第一階段入住的僅229戶,是否達到設校標準,需視入住後的學童就學意願再行評估。

image001
來義國小內社分校在凡納比風災再度重創,屏東縣政府邀集專家評估,不宜原地重建復校。

長治百合園區設校!? 教育處:已預留校地,仍需意願調查

莫拉克之後,通往山區的道路柔腸寸斷,霧台鄉半數以上遷村,學生也只得跟著下山,霧台國小教務主任唐仁忠說:「路況太不好了,誰願意讓孩子天天冒險上山。」

今年9月起,霧台國小向北葉國小暫借以安置山下的學生的校室被裁撤,10多個孩子接著又被安置在瑪家國中的閒置教室上課至今,霧台鄉的魯凱族人希望縣府能為霧台國小在長治百合園區另設分校,至少在天災來臨時,孩子們可以安心在山下上課,延續魯凱文化。

原住民籍教授台邦‧撒沙勒(魯凱族)也為兩個永久屋基地請命,他說他很心疼現在的原住民小朋友,擔心他們未來將何去何從,他說:「今天看到很多原住民沒有在自己的小學畢業,也沒有在部落生活過,而我們一直鼓勵要人才回流到部落,似乎有點緣木求魚,甚至陳意過高。因為他從來對那裡沒有感情,沒有在那裡生活過,沒有得到那邊土地的滋養,沒有那邊的記憶,不可能對那裏有感情。」

他認為,一個人從小建立對地方及對部落的認同,最重要的基地就是小學,所以這兩個地方,一定都要有學校被建立起來。

台邦‧撒沙勒舉了自己的部落好茶村為例子,當年好茶村從舊好茶遷村下來後,短短十年,部落人口就少了五分之四,因為學校不見了,小孩不得不被迫到平地去唸書,而孩子的父母也跟著搬往平地。

台邦‧撒沙勒激動地表示:「我之所以會回到地方與地方維持緊密的關係,是因為我的小學是在舊好茶國小完成的,所以我對那個地方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即 便是在外面生活很久了,我還是很願意回鄉,與我童年的好友族人一起努力。那樣的情懷很重要的根基是在小學建立起來,對地方、土地的情感。」

屏東縣教育處國教課長楊英雪說,長治百合園區內的學童人數約50至60人左右,但是否有留下就讀的意願還需調查,但已在長治百合園區內預留了0.8至1公頃的校地。

image
人數越來越少的霧台國小(攝影/柯亞璇)

蓋學校不難 蓋完之後呢?

對於長治百合園區及南岸農場設校問題,教育部表示將會尊重屏東縣政府教育處的評估,另外,在學校重建方面,全由NGO團體認養,教育部未編列預算,屏東縣政府需自行尋求善款。

行政院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要求屏東縣政府12月底前確定兩基地是否設校,經費問題也請教育部協助屏東縣政府尋求善款支援,若不成,就請教育部提公務預算來做。

楊英雪課長說:「教育資源就這些,必須做最佳效益的發揮。」雖然部落有很多期待,但為避免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排擠,所以縣府教育處不得不謹慎。在面對民眾的訴求時,相較於中央單位的豪氣,屏東縣政府顯得戒慎恐懼,畢竟蓋學校不難,但是後來的經營、開銷,還是得由屏東縣政府埋單,更何況五都之後,本來就窮的屏東縣所要面對的形勢更為嚴峻。

一個民族的文化、語言在哪裡傳承,最重要的基地應該在於部落及家庭內,若將體制內的學校視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機構,恐本末倒置。或許由部落內討論出部落文化的傳承機制,亦或體制外的教育,才能將民族的文化實在地活在族人的生活裡,而不是課本裡。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學校在哪裡(6)化危機為轉機 泰武國小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

佳興部落的族人很希望部落能夠再有學校,經歷失而復得,他們感受到,部落要有學校,孩子的笑聲才會回來,部落才不再寂寞。

屏東縣泰武國小於八八風災後移往泰武國中異地安置,今年四月,在各界的協助下,於佳興村建立中繼學校(原泰武國小佳興分校,93年廢校)。重返佳興部落作為中繼校區之際,泰武國小也帶動部落注入活水,短短幾個月便讓廢校七年的校區充滿生氣,每到假日吸引遊客前往。

泰武國小因處於順向坡,八八風災帶來的豪雨沖刷,造成泰武國小地層滑動,校舍受損嚴重,基於安全考量,校方假位於佳平村的泰武國中舊校社復校。後又在扶輪社等單位的協助下,整修佳興廢校區為中繼校區,今年四月,泰武國小正式遷往位於佳興村的中繼校區(扶輪希望校區)。

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說,未來學校仍會隨著新赤農場永久屋的落成而搬到山下的永久校區,佳興校區的部份,亦向教育處提出復校,也獲得支持,為此佳興部落還召開了兩次部落會議,希望能將自己流落在外的子弟找回來,讓學校可以在部落復校。

image013
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

image001

風雨中接掌學校 伍校長的第一次校務會議:遷校

伍麗華(魯凱族)剛就任泰武國小校長,正讚嘆著大武山雲霧繚繞之美,所有夢想正在計畫時,便遇上了八八風災,校區內地表傾斜滑動,部份校舍毀損嚴 重。災後,伍麗華主持了第一次的校務會議,就是決定遷校,當時決定是遷往以廢校的泰武國小佳興分校校區,但當時災後不久,還無法確定佳興村是否為安全之 地,因此就政府安排在泰武國中的校舍作為泰武國小的臨時校區。

image002

image003image004
學校和村莊皆成不安全之處

原本以為只是學校的遷移,但沒想是後來竟是整個泰武村都要遷往山下,這一遷村,動則少說也要三、五年,這其中也包括了學校的異地重建。然而在泰武國中的臨時校區只有四間教室,要容納七個班級,老師們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更遑論學生的學習環境了。

伍校長認為,在這樣克難又寄人籬下的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及受教權利都是一種剝奪,絕非長久之計,她說:「對於孩子來講,剝奪他學習受教品質、 學習權一年,就已經非常嚴重了,所以我們希望說趕快脫離那樣的環境,所以很早就開始尋求外界的援助,幫忙我們整理佳興分校的校地,希望能搬回我們自己的校 地。」

在屏東扶輪社的協助下,泰武國小移往佳興分校成立中繼校區的盼望有了眉目,但這個中繼校區,在伍校長的想法,決非只是一般組合屋的搭建,它可能還關係到一個排灣族老部落的文化命脈。

image005

image006

伍校長說:「佳興部落在93年的時候沒有了學校,這讓部落人口外流更加的嚴重,部落更加沒有生命力,如果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重建一個好的校園,那有可能說服外地的孩子回來,也有可能說服我們的政府單位重新讓這個地方設校或者是復班…」。

伍校長將學校未來十年的發展運作、學校面臨的危機及部落沒有學校的困境等,都一一與贊助單位報告,這樣的想法感動了贊助單位,獲得了支持。

在校方所有教職員的共同努力之下,屏東縣教育處有了回應,只要各班能達到五人以上的話,教育處很樂意佳興能夠復班復校。聽到這樣的消息,伍校長嘆道:「泰武國小真的很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也被人家看到我們的努力,也會被我們感動。」

佳興部落的族人對於復校的事情相當重視,他們很希望部落能夠再有學校,為此,部落還特別開了兩次部落會議來討論,因為經歷過失而復 得,他們感受到,部落要有學校,孩子的笑聲才會回來,上課的鐘聲才會回來,部落才不再寂寞。現在,校方努力爭取,政府也表示善意,就等部落把孩子再帶回來 了。

image007

災區學校學生多流失 泰武國小不減反增

風災發生之後,泰武國小暫時遷到佳平村的泰武國中復校,然而卻發生佳興村的家長無法接受這樣的決定,他們覺得,本校受損應該就是遷來佳興,怎麼會去 到一個跟大家都不相關的地方,因此拒絕自己的子弟前往佳平村就學,寧可跨鄉選擇就讀較近的來義國小。(就地理上,佳興村與來義鄉僅一水之隔,而相較同鄉的 佳平村則有較長的距離,且皆為蜿蜒山路。)

伍校長擔心受災被安置在山下的泰武村,學生必定會嚴重流失,若再加上佳興村的抗拒,泰武國小就即將面臨廢校的危機。於是就緊急在佳興村的活動中心召開了部落協調會,與兩村的族人共同討論學校的未來,但雙方仍是爭執不下。

而這位剛到任,與大家都還不熟悉的校長,也正好利用這個部落協調會的機會,與他的家長們說明他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未來的可能性,他請家長們相信他,他一定可以把孩子教育好’、照顧好。

伍校長回想當時,說:「當時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危機,也是很大的轉機」。也因為如此,家長們意識到部落及泰武國小的危機,反而讓 大家更團結起來。結果,泰武國小沒有發生學生流失的狀況,孩子一個都沒有少,反而從原本的五十幾人增加到八十多人。對於受災學校,普遍學生流失情形看來, 泰武國小算是一個奇蹟。

image009

享譽國際的泰武國小古謠隊,皆是由泰武及佳興兩村的孩子組成。災難造成孩子的顛沛流離,但泰武的孩子仍要繼續為土地而唱,繼續與土地對話。

佳興校區決不廢 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基地

佳興校區,若能再復班復校,是再好不過了。但萬一未復校成功,佳興分校不會再閒置荒廢,仍為泰武國小的校區,伍校長說:「我們會把他作為排灣族語的『假日學校』,也利用暑假,第三學期概念,能夠正式的在這邊運作排灣族語的假日學校,修民族教育的課程,修族語的學分。」

泰武國小在扶輪社的協助修建下,在四月底遷入佳興村的中繼校區。伍校長表示,雖然在佳興校區可能只有一年,但校方很樂意和部落一起分享及成長。未 來,學校仍會搬到新赤農場內的永久校區,從海拔800公尺移到平地,泰武國小未來將承擔更加重大的文化薪傳任務,許多更大的計畫,更大的夢想要在那個地方 實現,要化危機為轉機,讓成為原住民在新地方再生的典範

image011

豐年祭當晚,佳興村的頭目拄著拐杖,移動著行動緩慢的身體上台,他拿起麥克風,表達佳興部落對於校長及所有教職員的感謝,謝謝他們把學校又帶回來部落。

image012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