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光復里 – 小地方新聞網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3)政府與居民協力互動

伴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開園時程逐漸逼近,以及社區居民及民間專業團體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更加積極與主動,主導園區事務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開始感受到必須與居民針對園區事務進行對話,思索如何與在地居民協力…

編按:本文為作者撰寫之「邁向生態博物館」系列文章,其他閱讀請點選這裡─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1)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2)猴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

由愛貓攝影展引發的對話

伴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開園時程逐漸逼近,以及社區居民及民間專業團體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更加積極與主動,主導園區事務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以下簡稱北縣觀光局),開始感受到必須與居民針對園區事務進行對話,甚至思索如何與在地居民協力經營園區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受到2009年下半年愛貓人士推動一系列關懷猴硐地區實踐行動的影響,臺北縣政府謝秀棋顧問在活動發起人簡佩玲小姐的邀請下,與社區居民在11月25日於光復里活動中心進行一場非正式的對話。

與會人員包括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的居民,除針對方才執行完畢之愛貓攝影展,以及正在籌劃之關燈遊行活動進行討論外,居民也利用機會向謝秀棋顧問表達對於園區軟、硬體內容及過往執行機制的看法與建議。

除有關土地問題較難解決外,謝顧問正面肯定攝影展之推動與成果,並鼓勵未來如若朝向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延伸及發展,應將貓的議題與在地性之礦業文化進行結合,並藉此鼓勵居民更加關心及投入家園環境的維護與營造;另以九份昇平戲院案例,建議居民思索投入園區歷史建物或閒置空間之經營管理的可能性;此外,也透露臺北縣政府正在進行侯硐站前選煤場之保存機制研究,以及北縣觀光局即將前來社區與居民進行園區議題之對話與溝通等訊息。

作為煤礦產業之重要環節,且因位於侯硐車站前,具有重要地標意義之瑞三選煤場,因礦區停止運作後,持續毀損,並於2009年10月6日發生大規模坍塌(盧賢秀,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以下簡稱北縣文化局)於2010年1月份委託中國科技大學執行「臺北縣歷史建築瑞三礦業選煤廠修復規劃」,因工作內容涉及建物加固、現場調查及文物清理等工作內容,地方居民盛傳臺北縣政府將拆除選煤場,並於現地原址興建博物館。

990514boshhougiouino-420.jpg
中國科技大學向猴硐地區居民說明選煤場計畫之方案內容

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以下簡稱北縣社造中心)得知此事後,主動建議北縣文化局應請計畫執行單位向居民說明工作內容,故於2010年1月22日上午10時30分,在園區願景館舉辦小型說明會。

除由中國科技大學說明工作內容與進度,並釐清居民之擔憂與疑慮;居民建議應儘量避免破壞已施工完畢之周邊環境設施,有關文物調查與整理,也應多加徵詢在地意見,特別是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在地耆老;另北縣社造中心許主冠老師於會中建議,未來猴硐地區應建立一個跨社區之溝通平台,除方便相關訊息之聯繫,亦可針對區域發展議題進行研商及探討;

光復里周晉億里長於會後表示此次會議是臺北縣政府首次針對園區相關工作內容進行公開說明,希望未來能夠持續進行,以加強政府、居民及專業團隊之互動協力與意見交流。

落實政府、居民、專業團隊之互動交流

為落實上述有關地區平台的構想,北縣社造中心於2月7日邀集猴硐地區社區居民,於瑞三介壽堂召開第1次會議。此次會有來自猴硐里及光復里的居民參加,會議一開始,長期關注金瓜石、九份及猴硐地區事務的林鍬老師,延續過去提倡以國小高年級戶外教學作為園區初期營運之主要經營訴求的構想,並以日本推動觀光社區營造的經驗,說明未來園區營運機制,應朝向社區居民及在地組織可以承載與執行的方向進行思考;

許主冠老師提出進行社區人力資源調查的構想─哪些居民願意參與園區或地方事務,以及想做與能做的事情為何進行問卷調查;居民發言集中在對於園區問題的檢討,以及園區工作機會應優先進用在地居民等議題,另針對導覽解說之功能與定位,以及未來園區軟、硬體建設的方向及內容,進行意見交流。

為啟動猴硐地區人力資源調查工作,社區居民接續於2月21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第2次平台會議,除針對人力資源調查表之內容與時程進行討論及確認,也針對如何創造具有在地特色之產業與服務,進行意見交換。

考量猴硐地區未來如將朝向觀光社區營造進行努力與推動,在地人力之能力提升與人才培養,將是最重要的關鍵議題,因此,北縣社造中心再度邀集社區居民於3月11日在瑞三介壽堂召開第3次平台會議;此次會議受到部分園區工程未尊重在地意見,以及園區就業機會引發爭議等議題影響,並未針對培訓課程進行深入討論;

不過,居民的高度不滿與強烈反彈,卻導致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決定擇期與在地居民進行公開性的討論及對話,並於此之前,分於猴硐里、光復里及弓橋里,舉辦3場次會前會,除北縣觀光局指派代表聽取居民意見外,北縣文化局也有人員出席。

首先於3月22日在瑞三介壽堂舉辦之猴硐里場次,受到第3次平台會議的影響,諸多猴硐里民之發言內容,仍聚焦於具爭議性的工程計畫、園區就業資訊是否公開透明,以及能否優先進用在地居民等;居民亦詢問有關園區範圍、公共設施不足(公廁)、園區發展是否影響未擁有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之在地居民的居住權益、交通規劃、地名爭議(建議恢復為「猴洞」)、導覽解說課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瑞三選煤場修復機制與產權問題等。

間隔兩天後,接續光復里活動中心舉辦的光復里場次,或許因為目前園區設施主要集中於光復里,多數討論內容皆聚焦於園區軟、硬體建置內容,包括公共廁所與摩托車停車位數量不足、機關車景觀工程及內店仔道路狹小衍生之安全問題、希望導引愛貓人士認識地方文化與環境資源、是否有遊園車之規劃、礦業文物之整理與保存、猴硐神社及猴子洞之周邊環境整理、瑞三公司閒置空間再利用、本鑛修復及活化等;

許多民眾也針對生態環境議題,提出相關建議,例如:應重視鐘萼木與輕海紋白蝶等當地特有物種、建議推動螢火蟲、鰻魚、毛蟹之復育工作等;另因應選煤場之調查研究,已進入建物加固之工程施作階段,為了讓居民了解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北縣文化局也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參加會議,並針對未來之保存及再利用機制進行意見交流。

最後之弓橋里場次,則在3月29日於弓橋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目前弓橋里內並無園區之軟、硬體建設,過往也普遍認為弓橋里與園區關係較為薄弱。若由歷史角度來看,九份與金瓜石的黃金礦脈,最早是因為位於弓橋里內之基隆河沿岸發現大量砂金,後續才沿著大粗坑溪及小粗坑溪上溯而陸續發現,此亦導致弓橋里之聚落型態與以煤礦作為主要產業之光復里及猴硐里有所不同;

弓橋里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隘口,與會人士表示區域內共有7條古道,部分加以維護及運用,部分則任其荒廢。是故當日會議之諸多討論皆集中於山區步道及歷史聚落之保存及再利用,此外,亦由車行路線的角度,思考弓橋里與園區的關係,並提出加強沿線公路綠美化之相關建議。

歷經3場次之里民會議後,明顯感受各里因為資源條件不同,再加上社區參與之經驗與成果有所差異,居民關心及討論的主題也不盡相同,例如猴硐里關注園區與居民的關係、光復里重視園區計畫內容及未來發展、弓橋里著重當地以金礦及古道為主之獨特資源;

另考量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即將親自前來社區主持園區說明會,因此,出席3場會前會之臺北縣政府人員,以聽取及收集在地居民意見為主,不過,卻也傳達未來工程規劃與執行將更加尊重在地意見、儘量協調廠商提供在地居民就業機會、努力增加園區內之公共廁所數量,以及政府部門將持續投入經費於猴硐地區等重要訊息。

圖02
猴硐地區居民積極參加北縣觀光局舉辦之園區說明會(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熱烈的地方性公共會議

當地居民期盼已久,並由北縣觀光局召開之公開性園區會議,終於在3月31日於瑞三介壽堂召開。包括光復里周晉億里長、光復社區發展協會陳章富理事長、猴硐里楊志德里長、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弓橋里余坤城里長,總計有71位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碩仁里之民眾參加,可說是截至目前為止,居民出席最踴躍之地方性公共會議。

李宗桂局長首先感謝居民熱情參加此次會議,並說明臺北縣政府已投注大量經費於園區及地方建設,未來仍要仰賴地方鄉親持續關心及參與地方事務;北縣觀光局風景區管理科王國振科長接續針對居民最關心之園區方案內容與執行進度進行說明。

圖03
王國振科長說明園區計畫內容與執行進度(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王國振科長表示目前園區範圍是由新介壽橋到內店仔工寮,工程集中於侯硐車站及選煤場周邊之主要原因是土地產權單純,未來會逐步向外延展;已完成之工作成果,包括瑞三倉庫改造為園區願景館、運煤橋已整修完畢、烘砂室及本鑛浴室轉變為展示空間、進行內店仔工寮及復興坑周邊礦業設施之初步整理等,目前正在研議本鑛修復及再利用之機制與可能性,選煤場則由北縣文化局進行調查、評估當中。

回應過往部分園區工程引發在地居民之意見與反彈,承諾未來任何工程將會設立告示牌,並留下連絡電話,如有問題或疑問,可立即進行聯繫與反應;通往復興坑之隧道周邊工程爭議,期盼地方里長多加協助,以能與地主順利達成協議;重申將儘速解決園區內公共廁所不足的問題,預告通往三貂嶺的舊隧道將規劃為自行車道,此外,將與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協調舊猴硐國小之活化及再利用,也將推動公路沿線綠美化及古道之維護與整理,並希望地方居民共同參與及投入。

有關園區交通策略,呼應低探旅遊風潮,將以利用既有鐵路系統為主;已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協調,希望能增加停靠班次,刻正規劃對外之大客車運輸機制,園內交通則鼓勵步行與騎乘腳踏車。

未來園區營運部分,除規劃開園系列活動,也將推動園區試營運計畫;會將猴硐國小納入園區協力團隊;推動社區藝文活動,展現礦工畫家、詩人之藝術作品;評估藝文團體進駐園區之可能性,並期盼社區居民共同投入及參與;也將協助推動在地人才培育工作。

至於,居民關切之園區就業問題,會與委辦廠商針對在地就業機制進行商議;未來正式開園後,是否發生瑞三公司調漲租金或影響在地居民之居住權益等,也將積極進行協調。

王國振科長之簡報結束後,與會民眾踴躍提出個人之觀點與看法,部分內容已於會前會討論,王國振科長也明確答覆,不再重述;其餘包括園區是否擴及碩仁里、內店仔老街之保存與再利用、保留侯硐車站之卡式車票、本鑛坑口吊橋重建、園區內之老屋拉皮、遊客流量管制、以壁畫再現坑內工作場景、園區景點納入一百階及大小粗坑石頭屋等。

針對居民關於園區範圍之提問,李宗桂局長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選煤場及本鑛之相關工程建設,並逐步擴大至其他區域;至於園區之各項建議,除本鑛口吊橋重建已評斷為不可行,多數皆同意進行研究與評估。

圖04
李宗桂局長回覆居民意見及看法(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此外,李宗桂局長主動說明北縣觀光局正與瑞三公司商議未來合作條件;土地問題雖然很難解決,仍會嘗試找尋解決方案;目前已完成修復之歷史建物,部分已有明確機能,部分則仍有待討論,歡迎居民提出需求及看法,比方作為腳踏車維修站或地方劇場展演空間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會議結束前,北縣社造中心許主冠老師提醒居民園區將於暑假正式開園,對於開園後的實質影響,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建議加速推動人才培育課程,惟有提升居民之專業能力,才能把猴硐地區之資源及特色介紹給外來訪客,並對地方產生積極性的促進力量。

經過漫長的準備與等待,猴硐居民終於有機會與北縣觀光局進行公開對話,許多長期未獲解決的問題,例如園區範圍、工程爭議、園區人力進用、土地產權、文化資產保存等,李宗桂局長皆明確說明或承諾將努力解決與改善;至於,攸關園區長期發展之經營管理策略,雖未於會議中詳細討論,卻也預留北縣觀光局與在地社群進行協力互動的合作空間,期待逐步落實以生態博物館促進猴硐地區長程發展之願景與藍圖。

參考資料

盧賢秀,2009,〈瑞三選煤場坍塌 地方籲搶救〉,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10月8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8/today-taipei7.htm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2)猴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不管是愛貓攝影展或關燈遊行活動,皆顯示猴硐地區之社區參與機制,已由猴硐里擴及光復里,甚至弓橋里、碩仁里也逐步加入;此外,這2個活動,有著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高度的民間自發性與自主性,雖然有一些外來專業者…

位於侯硐車站週邊的光復里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改變……

因貓而聚集的焦點

一群愛貓人士因緣際會發現這裡有很多的流浪貓,因為貓,許多人來到猴硐逗弄貓、為貓拍照,不同的貓,在不同愛好者的鏡頭下,展現出各自的姿態與風貌-因此,發起於10月1日至26日募集猴硐地區以貓為主題的攝影作品,並在10月31日至11月15日,利用侯硐車站通往車頭頂聚落的天橋,舉辦攝影作品展覽及票選活動;

這個活動吸引了大量愛貓人士參加,除攝影展期間外,展覽結束後,熱力仍然持續延燒,繼續湧入許多愛貓人來到猴硐看貓、拍貓、玩貓,也因此讓更多人發現、認識與關注猴硐這個地方。

990502zhoiuhhouh-300.jpg
張貼於侯硐車站之愛貓系列活動海報

除此之外,這一群愛貓人士,也希望營造猴硐成為一個對貓友善的環境,因此,同步提供貓食、為貓結紮,甚至進行侯硐車站週邊之環境整理;另外,也把光復里活動中心整理為愛貓志工的工作站,甚至在天橋展覽結束後,轉移於此地持續展出。

圖02
愛貓活動已逐漸得到在地居民之支持與理解

這樣一個由外來愛貓人士所主動發起、推動的活動,雖然得到光復里周晉億里長夫婦的支持與協助,卻在社區引發正反兩級的評價,主要是這一系列的愛貓活動推動得太快、太急,在愛貓人士眼中如獲珍寶的流浪貓,在當地居民眼中卻不見得有相同的角色與定位;另外,也有居民認為,愛貓人士只關注猴硐地區的流浪貓,卻忽略了這個煤礦聚落所蘊含之人文資源與自然特色。

不過,透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讓猴硐地區經由網路、媒體、口碑等不同管道行銷出去,持續前來的人潮,帶給車頭頂聚落新的產業發展契機,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展望未來,或許無須爭論這股風潮的好與壞,而是應該鼓勵在地居民對於自身所生活的地方,主動提出更多屬於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並經由實際的行動來慢慢實踐與落實這樣的理想與目標。

圖03
社區居民自行製作的活動旗幟

黑金藝文的體驗

約莫於此同時,離鄉許久的蔡淑惠小姐悄悄回到自己出生、長大的內店仔聚落,並與從事社區劇場工作的陳淑慧小姐共同成立「黑金藝文工作室」,並於2009年底發起、推動「金生金事.煤玩煤瞭.礦工趣」的小型社區活動;

這個活動與其他傳統性民俗節慶或由政府贊助之藝文活動的最大不同處,這是一個充滿夢幻感與理想性的企劃,原先規劃於12月31日舉辦,主要希望透過一個不一樣的社區活動,吸引離鄉遊子返鄉過年,也希望外地人選擇到此度過一個不同於101煙火秀的跨年體驗。

考量猴硐地區過去盛產煤礦,礦坑內漆黑的環境,需要透過頭燈來照亮,因此,希望能在跨年的晚上,把社區內的路燈,甚至家戶的燈火都關掉,經由提燈遊行的方式,讓在地居民及外來訪客重新認識猴硐這個地方-

必須強調的是,這是一個「零預算」的活動,投入的工作人員(包括在地居民及外來專業者),都是不支薪的志工,另因活動範圍擴及整個猴硐地區,雖然發起單位位於光復里,卻不希望參與者只有光復里的居民,更期盼猴硐里、弓橋里,甚至遠在三貂嶺之碩仁里的居民都能共襄盛舉。

原本這個活動並不被大家所看好,但是,在11月22日於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之第1次籌備會,參與者卻涵蓋猴硐地區的4個里,眾人針對活動構想與細節進行討論,包括:定時進行全區關燈之技術性問題;考量12月31日並非假日,建議把社區導覽及DIY提燈(改為頭燈)製作提前到12月26日白天進行,跨年遊行活動則維持於12月31日晚上舉辦;因應活動之跨年屬性,可能會造成搭乘火車前來的外來訪客無法離開,提出要跟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鐵路局)協調火車班次,或商議建立接待家庭機制等。

圖04

猴硐關燈遊行活動之第2次籌備會討論情形

圖05

為針對解說點、導覽動線、解說志工等議題進行討論,11月29日於瑞三介壽堂擴大舉辦第2次籌備會,此次會議有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之社區居民,初步商議導覽地點與主題,也決定每個導覽點至少會有1位社區耆老與1位活動志工,並規劃每個定點會有闖關遊戲,答對題目或完成指定動作者能在闖關卡蓋章,集滿點數者可以摸彩、領取獎品。

伴隨活動進入緊鑼密鼓之籌備階段,發現原先規劃之活動時間、全區關燈及協調火車班次等,似乎不可行,因此,12月6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的第3次籌備會,決定將活動集中在12月26日舉行,下午舉辦社區導覽、闖關活動及頭燈DIY製作等,晚上進行夜間遊行,最後是摸彩與交流活動,另有關關燈規劃,也僅關閉光復里之公共路燈。

最後於12月13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舉辦第4次籌備會,確認志工招募傳單及活動報名簡章等事宜,另負責淘金活動之社區朋友無法於12月26日下午出席,因此,把該項闖關活動提前至上午進行,其餘關卡及流程則按原規劃執行。

到了12月26日之活動當天,志工朋友們一早就到達指定地點準備,包括將每個關卡之帳篷、交通指引、沿路旗幟進行最後處理及確認-看到由社區朋友自行製作的旗幟沿路飄揚,真是相當令人感動。

圖06
簡義三總幹事於基隆河畔示範淘金的流程與做法,以及好不容易淘洗出來的砂金

圖07

10點不到,負責淘金活動之弓橋社區發展協會簡義三總幹事,早就把相關工具及器材搬到設於猴硐國小門口的攤位,因為地點距離侯硐車站較為遙遠,等待一段時間,才將參加活動的人員陸續匯集;簡總幹事首先針對淘金器材及流程進行解說,後續則帶領眾人到基隆河畔進行實際操作,當見到細小的砂金真的在反覆淘洗後現身,並被裝在預先準備好的小玻璃瓶內,皆不由自主的歡欣鼓舞起來。

下午是整個活動的重頭戲,每個闖關攤位的耆老與志工都已陸續到位,就等參加活動的朋友們陸續到達。

圖08
黃添福先生介紹自己所珍藏的煤礦文物

除淘金活動已於上午結束,下午場次,分由猴硐文史工作室周章淋先生解說猴硐地區發展史,並針對選煤場、運煤橋等進行現地導覽;光復里蔡銀寶先生及林正雄先生,於本鑛口解說入坑前之準備程序及坑內工作情形;光復里謝浴沂先生解說內店仔工寮的生活經驗,並請參訪者試蹲工寮外之公共廁所;

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解說瑞三公司礦業歷史;侯硐社區發展協會沈秋娟總幹事於瑞三介壽堂放映猴硐地區之文化及自然資源影像;猴硐里黃添福先生在家中等候來訪者,除解說個人採礦經驗,並一一展示自己所收藏及保存之頭燈、蓄電池、十字鎬、煤礦等文物;猴硐里王素霞小姐介紹住家附近之美援厝、醫務室等;最後,遠在三貂嶺之賴錫昌先生則解說當地魚寮之地名由來等。

圖09

參與活動的大人與小孩專注的製作頭燈與完成後的興奮合照

圖10

為讓參加人員更為聚集,活動當天臨時決定並協調鐵路局將原本設於侯硐站前廣場的報名處及DIY地點移入車站1樓;參與之大人及小孩們,在活動志工協助下,運用已喝完、清洗及晾乾之林鳳營牛奶紙盒,製作夜間遊行所需要的DIY頭燈,伴隨夜幕逐漸低垂,當眾人陸續製作完畢,並點亮頭燈的剎那,車站內瀰漫一股從未出現過的溫馨及浪漫氣息。

白天活動陸續結束,眾人逐漸移步到園區願景館前,享用主辦單位提供的地方美食,並觀賞猴硐地區之紀錄影片,另外部分參與活動的朋友,則放起自行帶來的天燈;晚上7點一到,光復里周晉億里長以電話與遠方的台灣電力公司人員聯繫,在5、4、3、2、1的倒數聲中,迎接關掉路燈後的漆黑環境,雖然,第1次沒有成功,重新倒數後,侯硐車站前的一整排路燈順利熄滅了,大家也紛紛打開自製的DIY頭燈,工作人員則穿上貼有反光條的背心,準備參加接下來的遊行活動。

圖11
夜遊猴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除了少數留守的志工外,眾人帶著興奮的心情,開始跟隨導覽人員夜遊猴硐-隊伍從侯硐車站出發,為節省活動結束後的收拾人力與時間,志工們順手將沿路的布旗拆下,拆下來的旗幟則分給同行人員拿在手上恣意揮舞,好一番浩浩蕩蕩的氣勢;沿途經過內店仔、本鑛口、內店仔工寮,最後折返園區願景館前廣場-雖然路途並不長,但是,因為是夜間時刻,再加上沒有路燈,大家都自動的相互提醒要注意腳下路況,不要不小心跌倒或摔傷,當然,許多參與者也紛紛說笑或拍照起來。

圖12

最後的摸彩時刻,贈獎者與得獎者一樣的開心

圖13

在眾人稍事休息後,活動進入尾聲,也是最令人期待的摸彩階段-所有獎品都是由社區店家、居民或活動志工所主動提供的,雖然獎品不是很名貴,體積也有大有小,但是,抽到獎品的大小朋友們皆感到十分高興,特別是活動時間已近新年,也有著為來年祈願與祈福的味道。

小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總結而論,不管是愛貓攝影展或關燈遊行活動,皆顯示猴硐地區之社區參與機制,已由猴硐里擴及光復里,甚至弓橋里、碩仁里也逐步加入;此外,這2個活動,有著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高度的民間自發性與自主性,相關經費幾乎都由推動者自行籌措,雖然,帶有一些外來專業者的想法,但是,最後都能透過與居民之持續溝通、討論,逐漸拉近與在地居民之想像與期待。

當然,過程中,也有部分居民質疑活動籌劃過程,似乎沒有做到全民參與,主事者與在地居民之需求與想法,也有落差;許多工作雖仍存在突破與改善的空間,不過,必須提醒的是,社區營造是由一群熱心的在地居民,自行或結合外來專業者之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的過程及結果,與其質疑民眾參與程度,不如詢問為何其他居民沒有主動洽詢或投入?如有不同想法,為何沒有提出或透過適當管道及方式進行溝通?

社區營造強調凝聚居民共識及建立在地認同,但是,不該是一言堂式的專斷或獨霸,在地居民與外來專業者的觀點與看法,並沒有孰先孰後,誰對誰錯的問題,鼓勵多元性的百花齊放,讓更多有心人士,都有機會嘗試與努力,或許才是更值得鼓勵的機制及策略,猴硐地區已經展現這樣的可能性,這也將是未來邁向生態博物館的重要基礎與能量。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