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全球暖化 – 小地方新聞網

六國論(2)有毒民享,共上天國─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疑問

自1999年六輕開始運轉, 臺西、麥寮兩鄉的惡性腫瘤、肺癌或喉癌死亡率在運轉後開始顯著上升; 與全台灣個別癌症死亡率做比較, 六鄉鎮在惡性腫瘤、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肝癌的標準化死亡比都顯著高…

編按:本文為「臺灣環境保護聯盟」針對「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進行的探討系列,閱讀文章 (1),請點選這裡。

———————————————————————————-

海邊的污染會向內陸傳送

許多人可能知道, 正在環境影響評估的國光石化像台塑六輕、台中火力電廠等大型工廠是坐落在海邊。環境影響說明書(第6.2.2 氣象, p.6-16)告訴我們此地的風, 除了夏季吹西南風外, 其餘時間都吹東北風(註1), 意思是::這些工廠產生的污染物都會漂到海上去, 不會影響陸地上的人、物…。

如果真如此嗎, 新聞報導麥寮豐安國小(註2)與新興國小(註3)因為惡臭不得不戴口罩上課之事怎麼會出現? 既然不是東北就是西南風, 為什麼影響到國小? 對臺灣海邊夏季盛行的海陸風, 環境影響評估書隻字未提。

990706hsihihipiu-450.jpg

海陸風的特性

臺灣住過海邊的人都知道: 臺灣夏季因為土地與海洋加熱速度不同, 導致白天風從海上吹向陸地, 半夜風向相反從陸地向海吹, 風向與海岸呈垂直。在海邊排放的污染物在白天會被海風往內陸吹, 夜間再被向外吹; 若以平均風速每秒3 公尺計算, 一小時約吹10 公里, 夏季白天有7 – 8 小時的海風, 污染物可以被帶到內陸!

因為晚上風速比白天弱, 平均僅每秒1-2 公尺, 部分污染可能無法在被風回海上, 就留在陸地的上空。wrong_kkptc_02_img_3

因此實際影響範圍, 絕對不是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書中所述僅限於漁業及近海的養殖, 鄰近鄉鎮民眾、作物及畜牧等全部都可能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中。如果國光石化草率通過, 全臺灣民眾都更可能「飽」受其害!

對居民直接影響

台灣從六O 年代開始經濟凌駕一切的發展模式, 石化業一直是政府的最愛: 高雄的一、二、三、四輕嚴重污染周遭環境, 附件居民飽受其苦; 八O年代末期才開始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等運動, 但都在政府強力主導下陸續動工; 四五十年來石化業對民眾、對環境的影響, 幾乎不曾見政府正視。

2009年中, 雲林環保局公佈委託台大「空氣污染對沿海地區環境及居民健康影響風險評估」報告(註4), 分析工業區周邊10公里內的臺西鄉、東勢鄉、崙背鄉、麥寮鄉、褒忠鄉與四湖鄉等六個鄉鎮, 結論指出:

死亡率–自1999年六輕開始運轉, 臺西、麥寮兩鄉的惡性腫瘤、肺癌或喉癌死亡率在運轉後開始顯著上升; 與全台灣個別癌症死亡率做比較, 六鄉鎮在惡性腫瘤、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肝癌的標準化死亡比都顯著高; 癌症發生率: —除褒忠鄉外, 其餘五鄉鎮癌症發生率運轉期間顯著高於運轉前, 部分更隨著運轉時間變長而增高──

–麥寮鄉的急性骨髓樣白血病發生率在運轉第4-7年顯著比運轉第1-3年高, 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相似;

—臺西、麥寮兩鄉的肝癌發生率在運轉期間顯著高於其對照鄉鎮; 臺西鄉口腔癌與麥寮鄉的急性骨髓樣白血病發生率於運轉期間顯著高於其對照鄉鎮;

至於根據台西光化學測站2007年3月到2008年4月的污染物濃度估計單位致癌風險值, 很可能因為六輕工業區製程中的許多有害物質尚未被監測而可能被低估。

國光若通過, 誰敢吃米、蔬果、雞、蛋、牛奶? 根據工研院研究(註5), 世紀之毒戴奧辛進入人體, 估計99.7%是來自污染的食物: 43.4%來自穀物, 15.1%源於乳製品, 9.1% 來自蔬菜, 12.7%來自水果, 4.15%來自牛肉, 雞蛋佔5.67%,雞肉8.60%。因此, 如果米、蔬果、雞、蛋、牛奶都被污染, 至少有98.8%可能會將石化排放的戴奧辛吃入體內!

為何國光石化影響全國飲食?

彰化的水稻產量是全台灣第一, 加上雲林縣, 濁水溪平原生產了全台灣將近35%的稻米。彰化縣蔬菜產量是全國第二名, 僅次於鄰近第一名的雲林縣, 兩縣供應全台灣41%的蔬菜需求。

彰化是臺灣的農業大縣, 家禽家畜飼養為其主要活動; 2008 年全彰化共計養雞約2800 萬隻, 全臺灣的雞蛋每兩顆有一顆來自彰化; 緊鄰國光石化預定區的大城與芳苑鄉飼養雞隻就約占全彰化縣一半, 如果將旁邊的竹塘, 二林, 埤頭等鄉鎮計入, 就占全彰化80%以上的雞隻, 約為全臺灣的四成!

此外, 大城芳苑家畜飼養約占全彰化之30%, 旁邊的竹塘, 二林, 埤頭等鄉鎮加上後, 總數約為全縣50%; 要知道, 彰化養年業是全臺灣的30%。如果, 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草率通過, 你怎麼知道喝的牛乳, 吃的炸雞、荷包蛋哪裡來的? 是否為了國光石化, 雞蛋以後只能在示威時發洩氣憤用?

漁業裡的文蛤和牡蠣, 全臺灣超過83%來自雲林、彰化海域— 10 顆文蛤8 顆來自濁水溪平原; 而超過4 成牡蠣來自於雲林和彰化海岸。萬一吃了污染的海產對人體健康影響, 我們還沒估計。

「環境保護」署無動於衷?

研究已經顯示, 台塑六輕運轉對鄰近鄉鎮民眾影響, 國光石化可能好很多? 如果國光石化可以, 是否證實台塑可以做好但不願意, 一直靠犧牲環境降低成本賺錢? 環保署應該立刻採取行動制裁六輕, 建立威信。

更可能是: 規模與六輕相當的國光石化對環境影響與六輕不相上下。環保署居然完全相信開發單位: 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極微。難道, 不只是附近鄉鎮居民活該倒楣, 所有人都可能為此陷入「食的恐懼」? 或許政府希望大家「有毒民享、共上天國」吧!

註釋:

(1)環境評估報告書中說「八、風速與風向:本地區自9 月起至翌年5 月之盛行風向為北北東風,僅6月至8月以南南東風為盛行風,全年平均風速為4.8m/s;其中,以1 月份平均風速6.1m/s 為最大,而以8 月平均風速3.4m/s 為最小。」

(2)2007 年10 月31 日自由時報報導: “緊鄰六輕, 豐安國小上課戴口罩”。

(3)2009 年6 月28 日自由時報報導: “學童文惡臭, 「六輕把我當垃圾」"。

(4)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詹長權教授等, 報告見雲林縣環保局網頁http://www.ylepb.gov.tw/03_job/job_a_con.php?bull_id=1494

(5)Chein et al., 2005 “Model Simulateon of Dioxin Dispersion and Carcinogenic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Neighboring Residents around a Taiwan’s Oil Refiner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Archives 3: 218-225.

六國論(1)吹牛皮王國─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疑問系列

包含石化業在內的高耗能產業, 過去三、四十年一直消耗全臺灣約1/3 的能源, 但近二十年來對GDP 的貢獻都不到全部的4.5%; 這趨勢在最近兩三年更形惡化: 2008 年高耗能產業用全臺灣35.9%能源, 僅創造3.86%GDP。

前言

2010 年5 月, 國光石化召開董事會, 決議給政府一個月時間, 並揚言若今年底前不動工, 民股就退出。其實, 國光石化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在今年4 月中才舉辦第一次初審小組會議。國光石化不像鄰家設置洗衣店, 是規模尺度與目前台塑六輕相當的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當然非比尋常, 應該謹慎審查各種可能問題, 在事前提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以避免破壞環境。而國光石化的民股董事卻似要脅政府要讓「環境影響評估」快快通過。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認為臺灣高耗能產業比重已然過高, 實在不適合相關產業的擴充、增廠, 是以對國光石化此案特別組成專案小組, 對其環境影響說明書內容進行剖析; 往後將陸續公佈所發現的幾項重大錯誤。

CO2 排放牛皮

臺灣過去四十年高耗能產業一直耗用全臺灣1/3 的能源。根據台塑六輕在四期環境影響評估書件, 六輕每年排放6755.7 萬公噸CO2, 相當全臺灣2008 年排放之26.5%。規模相當的國光居然年CO2 排放僅1187 萬公噸(註1)! 難道台塑故意要討人厭, 所以造假? 更可能是國光石化故意提供錯誤資訊誤導。

根據能源局所提供煤、天然氣與燃油熱值, 及單位量所釋放之CO2 計算, 與台塑六輕規模相當之國光石化如果全部用煤, 年排放量應該與台塑六輕相當, 約6700 萬噸。若全改燒天然氣, 年CO2 排放量應為4270 萬噸; 全用燃油則年排放5353 萬噸; 依照國光石化環評書建議: 60%天然氣, 40%燃油, 年排放量應該約4700 萬噸, 相當於臺灣2008 年總CO2 排放量2.55 億噸的18.4%。國光石化環評書中所列1187 萬噸顯然過度低估。

植栽牛皮—種樹勝過養大豬?

國光石化環評書上說: 計畫種植防風林及綠地, 約366.11 公頃, 估計每年CO2 約可減量11 萬噸(p.5-60)。環說書提到: “植栽單位面積四十年每平方公尺可固定1200 kg CO2, 所以預估每年總共約可減11 萬噸CO2” –也就是40 年固定440 萬噸CO2。

而同頁的環評書還提到, 植栽的間距在3 公尺以上, 因此1 公頃土地最多只能種植1156 株樹木, ((100/3 +1)^2 = 34*34 株), 366.11 公頃共計種植42.3 萬株樹。這些樹木每年要固定11 萬公噸CO2, 算一下每棵樹每年必須固定260 公斤CO2, 還沒有算數木的水分, 落葉, …等。可能嗎? 原來, 種樹比養大豬快的多!

錢, 寧予他國不用在臺灣:

正在再審查中的六輕五期擴建計劃, 如果資料屬實, 還在增加825.5 萬噸; 若都通過, 僅此兩案就增加5525 萬噸, 臺灣CO2 排放立刻添增2005 年的21.8%。姑且不論減碳到底是真還是假, 根據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臺灣未來部分減碳將透過國際碳交易取得, 如果以CO2 每噸50 元美金計算, 僅國光石化臺灣未來每年將付出23.5 億美金取得碳排放權, 相當每年付出約750 億台幣!

就算大學畢業生起薪22K, 這金額每年可以雇用28.5 萬人哩! 政府在照顧誰?

賠本生意有助經濟成長?

包含石化業在內的高耗能產業, 過去三、四十年一直消耗全臺灣約1/3 的能源, 但近二十年來對GDP 的貢獻都不到全部的4.5%; 這趨勢在最近兩三年更形惡化: 2008 年高耗能產業用全臺灣35.9%能源, 僅創造3.86%GDP。

過去能源價格低廉時, 勉強可合理化期存在或擴充。但近年國際能源價格飛漲, 進口能源所需費用已從十多年前相當於2.4%GDP 到2008 年為15.3%GDP!依高耗能產業當年消耗全臺灣35.9%能源,等於耗用了5.5%GDP,但卻只創造3.86%GDP。

這樣的賠本生意值得馬政府去大力推動嗎?大家都清楚, 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興起, 能源需求亦大幅增加, 國際能源價格不可能再回到過去。

視障的主管機關:

以上問題在環評會議中曾正式提出, 但環保署在駁斥環保團體時依舊引用國光石化環評書之數據(註2)。當然, 企業敢要脅政府, 必有所恃 – 可能主管單位也有意放水; 人必自侮而人侮之, 後果嚴重堪虞, 將是全民之禍!是否如此, 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990419shuiacf0e59f8-360.jpg
高耗能產業帶來的傷害,是否為不能說的秘密?(攝影/munch)

20100614_1

表二、台塑六輕CO2 排放, 現況、改換燃料、與國光石化之比較

  CO2 年排放(萬公噸) 與全用煤之比例
六輕四期(現況) 6755.7 1
六輕四期 (全天然氣) 註3 4270 0.63
六輕四期(全用燃油) 註4 5353 0.79
國光(燃油:天然氣= 4:6) 註5 4703 0.7
國光環評書 1187 ?

表三、臺灣CO2 年排放量 (經濟部能源局統計, 2009 年10 月)

20100614_2

表四、能源密集產業對臺灣的貢獻

總進口能源占GDP 比率(%) 能源密集產業耗能占全國耗能比率(%) 能源密集產業實質生產占GDP 比率(%)
1988 2.81 32.0 4.28
1990 3.81 28.1 3.90
1995 2.58 27.9 3.85 (3.66)*
2000 3.88 (3.94)* 27.3 4.02 (3.72)*
2005 7.94 (8.14)* 32.3 4.15 (3.15)*
2008 15.3 (15.8)* 35.9 3.86 (2.90)*
2009 10.02 36.3 -無數據

(經濟部能源局2009 年能源統計手冊; *為列在2008 年能源統計手冊資料)

註釋:(1) 「彰化縣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之第五章開發行為之目的及其內容; p.5-55, “ 為能降低溫室氣體及空氣污染物之排放,減輕可能影響區域空氣品質之影響,本計畫經採用最先進且低能耗製程技術,並選用乾淨燃料,不使用燃煤,同時以汽電共生發電取代外購電力後,全廠之總排放量預估CO2 降為1187.0305 萬噸/年。 “

(2)2010 年5 月23 日, 環保署新聞稿在反駁環保聯盟前一日「假減量、真排碳,欺騙國人」批評, 引用”開發單位所提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報告書資料,國光石化大城工業區計畫 …選用乾淨燃料、植栽綠化、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發電等減量措施後,每年溫室氣體排放1,187 萬噸。”

(3)燃煤轉換成用天然氣: 6755.7 萬公噸CO2 ÷ 進口燃料煤CO2 排放量2.509 公斤/公斤 X 煤的熱值6200 kcal/公斤÷ 液化天然氣的熱值9000kcal/立方公尺 X 液化天然氣CO2 排放量2.302 kg-CO2/ 立方公尺 = 4269.96 萬公噸CO2。

(4)燃煤轉換成用燃油: 6755.7 萬公噸CO2 ÷ 進口燃料煤CO2 排放量2.509 公斤/公斤 X 煤的熱值6200 kcal/公斤÷ 燃料油的熱值9200kcal/ 公升 X 燃料油CO2 排放量2.95 kg-CO2/ 公升 = 5352.98 萬公噸CO2。

(5)第5-59 頁(二)”選用乾淨燃料; 不使用燃煤,而以燃油或燃氣等乾淨燃料進行替代,並將燃氣比例調高至60%,僅40% 使用燃油;較使用燃煤情形約可減少CO2 排放量335 萬噸/年。”

(系列文章待續)

【講座】「全球暖化危機下再思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1031–1101

「全球暖化危機下再思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Asses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

「全球暖化危機下再思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Asses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人社院A202梯形教室

(會場外提供受邀NGO工作成果展示及介紹)

議程

  議程  
時間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08:30-09:00 報到 報到
09:00-09:20 開幕式:陳文村(清華大學校長)馮達旋(成功大學副校長)蔡亞從(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 影片欣賞:台灣野鳥百年紀(英文版)金恆鑣(SSE, ISEE)
09:20-10:10 主持人:金恆鑣(SSE, ISEE)講員:Holmes Rolston, III. 主持人:江丕盛(香港HKBU)講員:Holmes Rolston, III.
-10:30 茶點 茶點
10:30-12:30 主持人:吳泉源(清華大學STS)講員:Elaine Graham(英國)、余達心(香港CGST)、張長義(台大、永續會) 主持人:陳政宏(成功大學STS)講員:江丕盛(香港HKBU)、楊通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翁裕峰(成大STM)、張力揚(美國環境工程師)
-13:30 午餐 午餐
13:30-15:10 論壇(一)尋找出路─環境篇主持人: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海洋:廖鴻基(海洋文學)

農村:吳 晟、吳音寧(農村文化)

部落:撒依努(排灣族拉勞蘭部落)

城市:周聖心(千里步道協會)

論壇(三)尋找出路─教育篇主持人:沈宗瑞(清華通識中心)生態教育:林淑英(自然步道協會)

環境教育:王順美(師大環教所)

社區大學:劉炯錫(南島社大)

休閒教育:黃天人(天人岩屋、TESA)

-15:30 茶點 茶點
15:30-17:10 論壇(二)尋找出路─社會篇主持人:李育青(TESA)有機農業:吳東傑(綠色陣線)

共生家園:陳公亮(希伯崙全人關懷)

自然寫作:吳明益(東華、TESA)

媒體: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

論壇(四)尋找出路─東南亞處境主持人:金恆鑣(SSE, ISEE)余達心(香港CGST院長):

楊通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王昱正(成大法律系助理教授)

吳泉源(清華大學STS)

17:10-17:30 主持人: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Q&A 閉幕式:張石麟(清華大學副校長)吳文騰(成大工學院院長)江丕盛(HKBU宗教及哲學系主任)

報名負責人 吳柏毅 0911128126 0982265994

當一頭北極熊溺斃-從自然價值的角度進行的思考與反省

我們總是需要思索自然,需要進行環境倫理學上的討論,才能從「保護自然其實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窄隘眼光中走出來;才能跳脫個人利益的框架,全面且深刻地思考每一隻北極熊的犧牲。

first-2091594114-360.jpg
■photo by oxfam international on Flickr.com(CC:by)

Save Humans「Too」或是「First」

每過一陣子,就有北極熊因為體力不支而溺斃在大海中的新聞出現,然而社會大眾究竟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消息呢?當我們在感嘆「喔,北極熊真是可憐…」過後,我們還會進一步地想什麼?

是「如果全球暖化繼續惡化,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就再也看不到活生生的北極熊了?」還是「人類必須趕快警醒了,因為繼牠們之後,下一個在暖化危機底下遭殃的就是我們自己?」,老實說,姑且不論北極熊的陸續犧牲究竟能夠讓我們產生多大的反省與行動,我們都比較容易看重後者、或比較能夠接受後者-就如同那過去的保育口號「今日鳥類,明日人類」一樣,只是現在換成了「今日北極熊,明日人類」。也就是說,在這一波節能減碳的熱潮裡,我們其實比較重視人類的危急存亡,或是在經濟上可能遭受的損失

2426468170_6350ab402f

■photo by wwfcanada on Flickr.com(CC:by)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似乎把人類講得太過自私了,好像我們只在乎自身的利益而不會替大自然著想。好吧,「假設」我們真的非常珍視北極熊的族群延續,但是我們要如何解釋我們對待其他動物的態度呢?當中國政府要將兩隻貓熊帶離牠們自小生長的環境,而作為一種表達友好的政治禮物贈送給台灣時,我們會發現有非常多的人都樂觀其成-能夠不用飛到中國四川就能直接看到貓熊,這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嗎?

同樣受到熱烈歡迎的,還包括了遠離故鄉的無尾熊、企鵝、小白鯨等等。就因為我們喜歡看牠們,所以無尾熊必須睡眼惺忪地在白天「接客」、原本悠游於極地海域的小白鯨必須在相對狹窄的空間裡跟觀眾「玩親親」…。我們必須承認,人們常常是把自己的利益擺在自然之前的,並且與這利益相連的「自然的價值」往往是集中在自然之於人類的維生價值、經濟價值與比較表面的娛樂價值上。

無怪乎我們會傾向將北極熊的溺斃當成是人類社會即將走向末日的「警訊」,而比較少會去重視北極熊這個物種即將滅絕這件事情本身。無怪乎當我們在談保護生物多樣性時,常常是以「不知道那些消失了的物種可能會對人類的糧食、醫學、科學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這種「把自然僅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的態度-來向大眾勸說其重要性。

無怪乎台灣從1980年代的反污染自力救濟運動以來的諸多環境運動,其中許多其實都是在為公眾利益-也就是人類利益發聲,而不是在為自然利益發聲。我們大都是在控訴政府或財團進行開發或污染所導致的社會不公義,而不是關乎自然的不公義。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人類利益、社會公義是離我們最近、最迫切,而民眾也比較容易聽得進去的概念;我們其實很難去說北極熊自身-無須仰賴人類主觀認定-就有值得存活下去的價值;我們很難告訴那些很少接觸大自然、而一心掛念著開發利益的團體,一片森林或一片溼地其自身就具有什麼樣的價值。於是,常見的是,我們會訴諸於他們比較能懂的語言,去計算一片溼地能夠帶來多少的觀光收益,計算一片森林能夠替我們創造多少碳排放交易的收入。

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走了三十餘年,但我們卻仍常常停留在討論人類生存與經濟利益的狹窄範圍裡-這並不是說人類的延續與經濟的發展並不重要,而是,我們仍沒有辦法明顯地將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拓展至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係,我們仍舊習慣用一種「工具性的」、「資源的」眼光來看待自然的價值。其實,早在1970年代初期就有學者「順應國際潮流地」提出「應該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與環境倫理」的呼籲(方炳林,1975:14;楊國賜,1975:6),但且讓我們捫心自問這麼多年來究竟做了什麼?-或許要求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就要有什麼樣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應該至少可以接近問題的核心吧?至少可以認識到問題的複雜與困難吧?然而,那是什麼呢?

在討論環境倫理之前-「經驗」的重要性

環境倫理的期待是希望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原則,以致於我們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在自然裡,如何正確地看待自然、對待自然、甚至是順從自然,並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但是,環境倫理學家Holmes Rolston, III提醒我們,當我們想要對環境倫理進行討論時,「經驗」將會是我們必須去克服的一大限制(王瑞香譯,1989:13)。

舉例來說,這就好像是我們很難跟沒有爬過山的人討論山的娛樂價值、美感價值,以及山所具有的一種能夠陶塑人格、讓人變得謙卑感與感到身心均衡的塑造性格價值(王瑞香譯,1989:20-21)。或者,倘若我們對於某些自然地區的歷史、自然史與生態-如棲蘭檜木森林、阿朗壹古道或墾丁海岸林-不甚了解,那麼我們可能就很難體會它的科學價值、基因多樣性價值、歷史價值與生命價值。我們會因為未曾經驗過自然的某些價值而難以討論它們,以致於難以產生什麼樣的道德討論與責任義務。

於是,我們其實很可以理解要控訴台北松菸巨蛋興建過程對老樹群的粗暴摧殘有多麼地困難、要為那些值得珍視的豐富生態發聲有多麼地困難。因為開發單位與民間團體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前者很可能只看到土地的經濟價值,而把老樹視為可以價計、可以像行李一樣任意搬動、死了可以再種的東西,並無視於與老樹們相連的動植物生態所具有的價值。而正是因為如此片面的價值觀,所以他們會做出讓許多民眾與環保人士都感到傷心與惋惜的行動。

725914873_28c7729577

■樂生療養院裡的大樹。photo by MiNe (sfmine79) on Flickr.com(CC:by)

在樂生療養院所面臨的問題上亦然,同樣作為院區歷史之一的老樹,以及院民手植、每天澆灌呵護而承載著生命記憶與安慰的植物,它其實也是保存院區的種種理由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但是,我們或許會容易在這裡感到詞窮,不是因為它們沒有價值,而是我們所要訴求的對象,可能缺乏這種價值的經驗,以致於我們會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於是只得捨棄這部份,而訴諸於水土保持、碳儲存等其他理由。

曾經親近過自然的人,或許都會同意自然具有一種安慰、療癒與平衡身心的特質,所以我們會鼓勵人們走出戶外來減輕種種文明病。從經驗裡,我們應認識到自然的這種特質並不是來自於人類一廂情願的或隨性的投射-因為作為一個需要被安慰被治療的人,怎能驕傲地說這種力量只不過是來自於自己呢?反倒是在這樣的經驗裡,我們很容易地會看見自然的優越性-自然似乎真的有一些特質是人所不能及、而必須有求於自然的。像這樣的價值,它不僅值得我們加以保護,也值得我們給予尊敬。

急不得的價值重建工程

認識到「經驗」的重要性,可能會讓我們產生二種想法:其一是「若什麼事情都要靠經驗來解決,那未免也太過於緩不濟急了」,但很遺憾的,這的確是我們在認識價值並肯認價值上的一大限制。於是我們可能會在台灣社會發覺到一種現象,那就是某些政治人物會左手做一些對環境有益的事情,但是右手卻又同意了對環境危害更大的開發案。這樣的矛盾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他不過是在「兌現支票」,而不是真正打從心底地認同、也認識到了自然的價值;事實上,他是看重支持環保的民眾的「政治價值」而遠大於自然價值的。
於是,這可能會讓我們接著想:「那要建立一種能夠肯認自然價值的價值觀,就應該儘早也儘可能地把大家拉到自然環境裡去進行體驗嘍?」,對此我必須甘冒大不諱地說,我們常常是太急於把人拉到自然裡,但卻沒有仔細思考究竟要如何幫助人們去認識自然裡的各種價值、對自然進行多種層面的體驗與思考

於是,我們很可能會經歷一整趟的「生態導覽解說」下來,但其實都只是像在逛菜市場一樣,聽了一堆「這種植物可以拿來治什麼病」、「那種植物可以怎樣煮、怎樣吃」…,被灌輸了一堆「如何好好利用大自然」的想法,試問這真的有助於讓我們更尊重自然,並了解到人類對自然的義務嗎?

又或者我們常常會在解說過程中聽到一堆由各式各樣的「典故」、「據說」和「神話奇譚」拼湊成的「生態故事」,以致於真正讓我們感到興味的其實是這些很有問題的故事或擬人情節,而非自然原本的特質了。它或許能夠增加我們在遊歷時的趣味,但卻無助於我們去認識到自然本身的價值-因為故事總是長在某些解說員的嘴上、並且是能夠隨意變形、嫁接的。

又或者,我們可能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被灌輸了大量的生物學或生態學知識,霎時間讓人感覺獲益良多,但是卻甚少對這些知識對象或知識本身進行反省,以致於我們可能還在使用錯誤的生態平衡概念,或存在缺陷的自利利他概念。我們也可能一方面口沫橫飛地講述物競天擇的演化原理,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導覽的最後-卻又要聽眾懂得敬畏大自然裡的山神或精靈-請問,祂們是怎麼演化來的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或許可以反問:台灣人真的欠缺接觸自然的機會嗎?事實上倒也未必,我們可以從垃圾、密密麻麻的步道與各式各樣傢具、涼亭、運動器材的蔓延來理解我們跟自然環境之間密切的互動。於是當我們從都市邊緣往郊山走,就會陸續發現到善心人士捐輸的桌椅、茶具、垃圾桶、單槓、吊環與外來種植物…,甚至會不時地新闢好幾條步道讓大家換換口味。當自然環境只是成為了大型跑步機或不知節制的社區活動中心時,我們還是相信「只要」多多體驗自然就好了嗎?

DSC01742
■台南縣某郊山上的舉重器材。photo by greenlost

我並不是說上述的努力都是無意義的,它除了可能歪打正著地為許多人開啟了愛上自然的一扇窗之外,在其中無怨無悔地付出時間勞力的奉獻,也可能會感動聽眾而使人願意開始起而效尤。但是,我認為它最應該具有意義之處,應是在每一次行動與行動之後,都能夠產生反省和更進一步的學習。而不僅僅是一廂情願地投入,然後在失落時抱怨人性的可悲。

價值主觀論的威脅

事實上,價值的重建除了礙於經驗之外,它其實還總是面臨著主觀論的威脅,亦即-身處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會常常接觸到的-「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價值或對錯。道德常常都是相對的,所以一個地區會有屬於該地區的道德規範,一個民族會有屬於該民族的道德規範。至於談到價值,那也常常只是隨著每個人的口味而有所不同,某個人覺得有價值的事物,對我來說不一定有價值,但我願意給予尊重,我並不會堅持說自己才是對的,而別人就是錯的…。」

2336304093_80dc8f7f5a
■photo by thivierr on Flickr.com(CC:by-sa)

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們有什麼理由去阻止獵人們獵殺海豹的行為?我們有什麼理由去阻止那些喜愛消費皮草的貴婦?我們有什麼理由去阻止那些視魚翅燕窩為非品嚐不可的珍饈的富人?不,我們常常是沒有理由的,我們怎能限制別人的價值偏好、限制別人對於享受與得到滿足的渴望呢?

所以,倘若花蓮居民公投通過興建蘇花高速公路,那麼其實我們也應該尊重這樣的價值判斷,讓公路速速興建才是。如果台北新莊地區的居民公投通過應該儘速拆除樂生療養院、讓捷運趕快通車,那麼其實許多「外地人」也應該尊重這樣的決定,不要再進行無謂的抗爭。

在主觀論底下、在文化相對主義與主觀相對主義的思惟裡,我們其實無法去爭執絕對的對錯,我們若不是得期待「法律規定」,就是得在「政治實力」上面進行較量-就像大自然裡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一樣,服膺於「權力才是真理」的硬道理。

結語:我們需要能夠重建人與自然的正確關係的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學家們的努力並不是徒然,他們即是希望能夠思索出一種客觀的自然價值與環境倫理,以致於我們在對待自然時將有所依據,以避免落入總是各說各話、沒有是非對錯的處境。這過程並不容易,老實說,它其實非常困難-因為當我們開始循著價值學與環境倫理學的脈絡深入問題時,會發現到我們所面對的敵人比想像中還要巨大-我們幾乎是要與當代文化和信仰這文化的「自己」進行對抗。

但是,相信深知自然價值與深愛自然的人都會認同,這樣的努力是值得而且必要的。自然供給我們看待生命的不同眼光-我們會在幾乎是隨手可得的自然觀察中被感動、讚嘆自然的奇妙。而自然裡的考驗、阻礙與苦難,其實也正是推動生命發展的力量,它們成就了那些讓我們感到有價值的事物-也許是更高的文明,也許是更謙卑的生活態度。

此外,自然亦是一座具有宗教價值的殿堂-對於德魯依(Druid)信仰如是,對梭羅與愛默生如是,在《聖經》〈約伯記〉裡的啟示亦如是。它其實能夠幫助我們澄清自身的地位,而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它作為一種相對於人類心靈的神聖的空白,讓人類高舉的理性顯得低下,也促使我們去詢問「自然的意義」,為人類開啟了進一步思索意義的契機。

這些價值並不是出自於我們的主觀投射而純屬個人認定,反倒是,它常常超越人類的理解,讓我們得以開始認識自己如何屬於這個世界,而非世界如何屬於我們,讓我們藉由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來界定我們自己,而不是就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來界定自然(王瑞香譯,1989:40)。並且在這樣的認識裡,我們將不僅僅視自然為「資源」-正如同我們不會將扶養我們長大的父母僅僅視為一項「資源」一樣,我們會發現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比較像是一種愛的關係,而不是利用的關係。

359515298_8bd7a94810
■photo by mape_s on Flickr.com(CC:by)

我們總是需要思索自然,我們總是需要進行環境倫理學上的討論,於是才能夠從「保護自然其實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窄隘眼光中走出來;才能夠跳脫個人利益的框架,全面且深刻地思考每一隻北極熊的犧牲。

環境倫理學家Holmes Rolston, III將於10月份應邀前來台灣進行一連串的演講,他的重要著作《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雖然早在1996年即有中文翻譯本,但卻少為台灣人所知道與討論。期待本文能夠充作粗淺的引言,讓更多人注意到環境倫理思考的重要性。至於有關Rolston來台的相關行程與內容,可參考生態關懷者協會網站訊息(http://www.tesa.org.tw/?q=node/127);或可加入由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研究生所組成的讀書會的討論(http://le-petit-seminaire.blogspot.com)。

引用文獻
王瑞香(譯)(1989)。Holmes Rolston, III著。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台北:國立編譯館
方炳林(1975)。生態環境與教育之研究(續完)。國教世紀,10(7、8),7-14
楊國賜(1975)。淺述環境教育。健康教育,(35),4-6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