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公視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 系列報導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祈求足夠、衛生、安全的水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台灣年降雨量3千多毫米,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雨量豐沛的台灣卻時常面臨缺水危機。為什麼水會不夠用?是環境破壞留不住水?還是我們浪費…

資深記者朱淑娟與公視合作了「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報導,於公視13頻道「我們的島」,3月22日周一晚間10 點播出,同時撰寫同名系列文章閱讀,以下轉載系列5-5全文,文末附上系列5-1、2、3、4 節錄與網址,請讀者移駕閱讀,也請收看今日公視「我們的島」。

採訪/撰稿 朱淑娟 攝影/剪輯 葉鎮中

990322gaopinxi-320.jpg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 系列 5-1

(緣起)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祈求足夠、衛生、安全的水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台灣年降雨量3千多毫米,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雨量豐沛的台灣卻時常面臨缺水危機。為什麼水會不夠用?是環境破壞留不住水?還是我們過度浪費入不敷出?想要擁有足夠、衛生、安全的水,必須回頭檢討我們與水相處的態度…

高屏溪發源自中央山脈玉山,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也是高屏地區的水源命脈。一條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逕流量80億噸的豐沛大河,卻因為降雨豐枯差異9倍、水土保持不良加上人為破壞,不是暴雨、就是乾旱。

南部,不是淹水、就是乾旱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南部從一月、二月、三月都是枯水期,四月、五月才有一點春雨,五、六月梅雨季抵達,七、八、九三個月靠颱風和午後雷陣雨,九月、十月又進入枯水期。

「南部雨量平均是很極端的,不像北部比較平滑。」彭啟明說,春天過年時如果下雨對南部來說就是「好天氣」。但如果冬天沒下雨那就糟了,完全要靠午後、以及夏天的雨,那對南部來說就是很大的災難。

去年莫拉克颱風,南部地區飽受水災之苦,但暴雨留不住,快速奔流回大海。不到半年,南台灣進入枯水期,農曆過年期間的冬雨並未滋潤南台灣。如果接下來的春雨、梅雨不足,恐怕又將出現缺水危機。

彭啟明認為,南部現在完全只靠夏天的午後雷陣雨、或颱風的雨。颱風不見得會去南部,而颱風只要侵襲台灣,西南氣流就會直接撞擊南部。莫拉克之後,山脈大尺度崩塌,過去看到綠綠的山現在不是了,南部只要下個大雨,50、100毫米,恐怕就有土石流。去一般認為十年一大旱,他的看法是,未來可能兩、三年就會面臨乾旱危機。「不是水太多淹水,就是馬上面臨乾旱。」

彭啟明表示,全球暖化後冷暖氣流交界有愈來愈往北的趨勢,以前鋒面會到南部,現在到苗栗火燄山就停下來,未來中南部會都是好天氣,「以前沒有這麼極端,全球暖化如果造成氣候變遷,南部的改變是最大的。」

草生栽培護土地

天氣與地型固然是造成暴雨或乾旱的源頭,但人為的破壞卻加速災難形成。事實上,高屏溪也面臨許多威脅,上游高山產業過度開發;中游產業道路密集;下游畜牧及生活汙水嚴重。都是造成南部地區水患、乾旱的主要原因。

三月,金黃色的芒果花開遍枋山山谷,小小的果實一顆顆冒出頭,等待五、六月豐收的季節。芒果雖然好吃,卻可能是破壞水土的殺手。因為多數農民用除草劑管理果園,導致果園表土裸露,一有暴雨,土石崩落。去年八八水災造成許多芒果園崩塌,至今沒有復原。

噴了除草劑,果園附著土地的能力相對變差,枋山多數果農用除草劑管理果園,去年八八水災時芒果園崩塌一大片。枋山綠農郭金龍走在崩塌的芒果樹坡地上:「你會說差一點有差很多嗎?如果不是這些草擋住,表土會愈刮愈深,愈來愈大,造成嚴重崩塌。」

陳美和、郭金龍是高中同學,先後在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遊說下成為「綠色農民」。他們經營的6公頃芒果園,不用除草劑、化肥,雖然農作時間比過去增加了四倍,但他們的芒果園,在八八水災時安然度過豪雨沖刷。

加入綠色農民,完全不能用化學肥、除草劑,陳美和剛開始也很不習慣。「呵很累啊,但也沒辦法,加入了,為了這片土地,再辛苦也要做。」

他說,還沒加入綠農之前都崩了了一片,開始割草後就沒有這種情形發生,「差在這裏而已。這個山留掉後就不用種了,就沒了。」

小農大量大

五年前,為了憂心除草劑對土地的破壞,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辭去高中教職成立「綠農的家」,他認為與其不斷跟官方計較水土保持、但計較半天也留不住土地,還不如自己來,從小農保護土地做起。

洪輝祥說,台灣最大的土地在農民手上,農民不用化肥或除草劑剝削樹種,可以協助復原土地,「只要把小農照顧好,他們照顧好土地,循環是良性的。」

不過小農的生產成本變高,通路又不足,必須幫小農把產品行銷出去。社會用公平價格支持小農,小農讓土地變得有生命力,民眾得到安全無毒的蔬菜水果,「這是一個三贏的策略。」

八八風災三天降下了2500毫米,但大水保不住,最後全部留到河川,而且水到之處,洪水泛濫。洪輝祥說,如果有完整的植被,森林中就擁有廣大的集水區,推廣草生栽培就是要發揮綠色海棉效應。「土地的管理對台灣要如何渡過氣候變遷災害,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從陳美和的芒果園一直延伸過去就是廣大的海洋,夕陽染得大海一片火紅。陳美和說,每次都會先走到果園最高處欣賞這片美景,然後邊走邊摘芒果下山,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色。

產業道路成為切割山林的殺手

從185縣道轉進沿山公路,進入三地門鄉的青山社區,原本暢通的林道,自八八水災崩蹋後,完全看不出道路原有的模樣。原本埋設在林道旁的輸水管路完全曝露出來,崩塌地層層堆疊,大小石塊林木枝葉糾纏。台灣產業道路綿密,大雨一來卻變成切割山林的殺手。

春天到了,山谷中處處現鳥蹤,但崩塌的山谷卻無法輝映山鳥的美。這裏本來是一條產業道路,大水來時形成集水效應,集水後大量雨水透過產業道路輸送,山壁本來已十分脆弱,大水沖刷24小時不斷切割,道路分崩離兮。

有人的地方就有產業道路,有林的地方就有林道,有電的地方就有維修道路。台灣產業道路過度綿密,對大地而言是非常大的傷口。

高山產業過開發,破壞水土

車子繼續開進沙溪林道,處處可見崩塌地,山頭裸露,觸目驚心。砍樹是另一個國土的大敵,山區樹被砍後剩下樹頭,過幾年根系死了,根本來可以鑽入地面,緊緊抓住地盤,土地少了根系保護,沙溪林道上方的森林一片光禿。山林如能抗議,恐怕也要說,「山林裸露是國家的恥辱。」

山坡地被移除種植鳳梨,翻土耕種,也造成土石鬆動。八八風災後到處都在疏浚,林道上砂石車一部接著一部,從鳳梨園旁呼嘯而過。大雨一來,土石就沖到山腳下,進入河床、水庫,成為淤砂的主要來源。

海拔 600公尺的一片林子種滿土芒果,因為用了除草劑,一整片土芒果園周邊植物全都枯死。光禿禿的裸露地死氣沉沉,看不到昆蟲或螞蟻,三月初春還有涼意,但站在林中卻感覺悶熱。

洪輝祥撥開枯草,「通常撥開樹叢會有各種昆蟲,蟋蟀、蚱蜢等通通都有,可是現在完全沒有生態,沒有生命力。」他說,在生態系統中昆蟲扮演分解者,分解後釋放出營養源,土地可哺育更多生命力。

但是這片棲地完全沒有生態,不能再自然製造營養,只好更仰賴化肥,化肥只有氮磷鉀,遇到豪雨把氮磷鉀沖到河川,變成環境荷爾蒙惡性循環。氮磷鉀到河川變成變小魚小蝦的來源,然後透過食物鏈,過量的荷爾蒙都進入人體,人是在整個破壞過程最後一個受害者。

洪輝祥說,用除草劑唯一的好處是讓農民方便管理,可是保不位水,地表完全枯死,生態系統完全瓦解。台灣一年使用農藥800億,三分之一是除草劑。高山產業管理第一個原則是要讓木土保持做好,要禁絕除草劑,因為大雨來時吸納不住,還帶走大量土石,成為土石流的來源。

洪輝祥表示,高山產業應該要被規範,規範不是禁止種芒果,而是要管理得宜,他要求林務局要負起保護山林的責任,禁止使用除草劑。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系列其他文章──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五之二)

水庫淤積,清淤可以解決問題?

上游水土保持不良,八八水災後大面積崩落造成河床、水庫淤積。包括烏山頭、南化、曾文水庫淤積20%到30%,高屏溪河床也因嚴重淤積,供水能力減少三分之一。水利署只保證高雄地區穩定供水到三月底,四月起視情況限水。

…繼續閱讀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五之三)

不蓋吉洋人工湖會缺水?

水利署統計,高雄地區每日用水155萬噸,到2020年預估缺水45萬噸。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葉純松說,高屏地區水資源最大的困境,來自於降雨豐枯比例懸殊,只依賴高屏攔河堰、鳳山水庫,沒有大型水庫或人工湖蓄水,因此吉洋人工湖工程勢在必行,否則高屏地區可能隨時都會面臨缺水危機。

…繼續閱讀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 (五之四)

養豬廢水,高屏溪的夢靨

高屏溪的汙染除了來自砂石、垃圾之外,養豬廢水則是中下游主要的汙染源。民國89年高屏溪上游離牧後,水質已改善,但養豬並未從此消失,而是往中下游及東港溪遷移,汙染也跟著從上游帶到下游。目前高屏地區養豬頭數還是超過100萬頭。

…繼續閱讀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五之五)

公視13頻道「我們的島」,3月22日周一晚間10點播出

<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

…繼續閱讀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公視董監事們,請用專業和公共價值來說服我!

唸小學時,我們都會在桌上畫條線,證明隔壁同學的鉛筆或手肘已經侵犯到我的空間。現在我也要很清楚大聲地向董事們說:你們越線了,請退回去。言論自由是很幽微的,經常是已經受了重傷卻還說不清楚。最拙劣的方法…

前言:

公視臨時董監事改選被監察院糾正,以及撤換董事長的議題延燒不斷,加上過去一年立法院對公視預算杯葛,被認為干預言論自由的手段,讓各方對公視在政黨輪替中,是否能維持專業與公共價值感到憂心。

以下文章為公視論壇節目「有話好說」製作人 陳信聰撰寫的文章,以新聞工作者角色,與新上任的董監事對話,希望能針對製作專業與公共價值提出討論,請關心公共媒體的朋友一起閱讀。(背景資料,請閱讀蘋果日報「誰在用鐵拳打擊公視」)
980108-gugshueo4shu83-420.jpg
公視記者懷孕挺肚仍爬上部落採訪。圖中人物為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記者、2009年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得主李慧宜(圖片出處請點選這裡)

──────────────────────────────────────────

最近很多人問我:「公視究竟怎麼了?」、「換董事長,你們新聞會受影響嗎?」;我只能誠實回答:「我不知道!」。

這陣子董事會風風雨雨,就連員工都搞不清楚,更何況關心公共媒體的一般大眾。然而作為公共媒體,公視一切作為,自當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最大依歸。在無違法疑慮及無損個人隱私前題下,所有資料言論理應接受公評。另外因本節目也屢遭不實指控,因此我以公開具名的方式,表達我對董監事會近期作法的淺見。

以下文章勢必引起董監事不悅,但請公開討論,也請董監事們暫時放下行政手段,用專業跟公共價值的方式來說服我。

新民意,不該是撤換理由!任期,不該是唯一保護傘!

為何要更換董事長?媒體上新董事們的理由是:董事會已經大幅改組,原董事長已不符合「新民意」。然而為何在同一屆任期,有新董事加入就得改選?標準跟席次是多少?是一席還是一半以上?何謂新民意?是政黨輪替的民意還是董事會的民意?而董事會民意是否改變要多久調查一次?董事們能不能一個禮拜改變一次民意?

公視法對董事長退場機制並沒有清楚規範,除非任內跑去當黨公職或是判刑確定或是精神耗弱等消極定義,否則公視董事(董事長)不該被任意解職。另外就公視法獨立穩定發展的精神而言,三年任期當然要被尊重,倘若因增加新董事就代表民意改變,就代表一定要改選董事長,那這樣的先例恐將讓公視永無寧日。

新聞局大可一開始不足額提名,然後每半年補提一名公視董事,是否公視每半年都得換一個董事長?公視董事中有部份是知名法律學者,自當理解,若兩造利害關係人都不節制個人利益而各自尋找法律漏洞來傷害體制及立法精神,除個人獲利外,對制度的傷害將是無法彌補。

難道在剩下幾個月任期,非要拿下董座位置的重要性,會遠高過公視穩定發展與制度的維持?難道付出毀壞公視制度的代價,對熱愛公視的董事們而言,這樣做也值得?

同樣的邏輯,公視監事會藉由監察院糾正案,意圖完全否定新董事的合法性,進而將12月28日董事會最後作成「更換董事長」的決議視為完全無效,此作法也很難說服社會大眾。

固然新聞局提名作業及立院審查過程有很大瑕疵,但監察院並未明確指出新董事不合法,更沒說新董事不能行使董事職權。監察院的糾正對象是新聞局,而非公視董事會。因此要以行政瑕疵來全盤否決新董事正當性,然後說這些新董事統統不合法,說他們不能行使董事職權,不能開會做決議、不能更換董事長…這也太違反比例原則。

若要說新聞局提名作業遭糾正,就代表公視董事會也遭糾正,就代表新董事不合法,這樣的邏輯也實在跳躍,這樣的鏈結也實在無限上綱。

董事與董事長的任期必須被尊重,公視新董事資格也同樣該被尊重。但是當兩造各自以對撞方式鬥爭時,沒有理念、沒有說明更沒有公開辯論,董座保衛戰只剩下三年任期保護傘,對我這樣一個在公視待了十年的員工來說,還真是有夠難堪。

我心中理想的董事長,是當新董事成員進來後,能具體完整說明公視現況與困境,尋求共識,一起為公廣集團努力。面對新董事的強烈質疑,能不卑不亢的說明過去董事長究竟做了什麼?還想再做什麼?以及遇到什麼問題?對內如果溝通無效,至少能對外清楚說明誰有道理,而不是躲在三年任期保護傘下,若真如七名董事指控鄭董事長違法失職濫權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只能拿任期做遮掩,那豈不是董事長個人、公視跟整個台灣的集體悲哀。

在2009.12.28日董事會前,有一份七名董事共同具名連署的文件。內容細數鄭同僚董事長違法濫權失職怠惰等23條罪狀,原本七名董事不但要撤換董事長,更要依據公視法第18條,報請行政院長撤除鄭同僚董事職務。但這份提案最後並未在會議上正式提出,僅在董事會會議上傳閱,後來鄭董事長也一一回應,並將之公開(請見附件一、附件二)。

我納悶的是,鄭董長若真如此違法濫權失職怠惰,為何董事們最後選擇不在會議上公開把是非談清楚?而鄭董事長認為自己遭到嚴重污衊,卻也不正式公開在會議上一一回應?難道當董事長比是非對錯更加重要?難道只要舊董事長下台,23項違法失職就可被原諒?難道只要不換董事長,23項污衊就可變成過往雲煙?

公視要不要重選董事長當然是公共事務。如果鄭董事長堅持1月11日不重選,理由為何迄今為何都無說明?如果1月11日要重選公視董事長,為何至今都沒有任何人提出政見?甚至沒有候選人出現?公共電視應該是民主的重要表徵,但選董事長為何卻是以相互舉薦,你推我讓,最後勉為其難的方式產生?如果不想當公視董座,又何必費盡力氣拉下舊董?如果真有理念,真想帶領公廣集團向前邁進,為何卻又躊躇不前,毫無積極任事態度?

要不要作為民主表率,是董座候選人的權利,員工跟外界只能嘆息失望,但上述七名董事之連署內容,卻有更多值得討論之處。

七位董事對「公視談話性節目」的批評與回應

在七位公視董事具名連署的文件中(附件一之「失職第5點、失職第10點),對「公視談話性節目」有不少批評,可包括以下幾點:

1.經營團隊上公視談話性節目討論預算風波,是「選擇性態度面對公眾」,「有違誠信」、「自失立場」,「不符公益」。

2.董事長放任管理團隊邀請具政治色彩之特定團體開設節目。

3.此節目違背公視政治中立立場。

4.此節目任令政黨參選人士於選舉期間出現節目。

5.製播具政治敏感性內容之節目。

本人一一回應如下

1-1究竟是那個節目,請說清楚?

公視談話性節目現有「有話好說」、「有話好說NGO觀點」、「有話好說南部開講」以及「爸媽囧很大」。然「爸媽囧很大」最近才開播,而且是親子型談話節目,應該不是董事批評對象。然而董事若要指教特定節目,何不清楚指名?此作法如何能達溝通對話澄清甚或究責之效?

1-2 讓大眾瞭解公視爭議,故邀請各方上節目公開討論

2008年公視預算風波時,不少網友建議本節目,好好談清楚公視究竟怎麼了?公視拿納稅人錢,又說新聞局立法院不能干預預算,那誰能監督公視?因此「有話好說」主動邀請公視管理團隊上節目討論,共有三次,分別為:

(1)2008.12.10.來賓是公視發言人郭至楨(董事長指定)、國民黨文宣部主任賴素如、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資深媒體人楊憲宏。

(2)12月18日來賓:媒觀董事長管中祥、公視執行副總鍾裕淵、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

(3)2009.1月1日來賓:公視總經理馮賢賢、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台藝大應用媒體所副教授賴祥蔚。

在來賓安排上,除公視代表外,同時有國民黨發言人,有公民團體,有媒改人士,有工會委託評鑑公視管理團隊之學者。在討論方向上,也是檢討公視遠大於讓管理團隊自我吹捧。至於董事所言,管理團隊是否選擇性面對群眾,是否自失立場不符公益?應由管理團隊自己回答。但本節目自信絕無偏袒護航,更無損害公共利益。

2.1 誰是「政治色彩之特定團體」?

「有話好說」在開播初期(2008.3到5月),主持人為人本基金會董事長史英,「NGO觀點」開播迄今均由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主持,「南部開講」開播前期11個月主持人是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此三團體分別為「教改團體」、「婦女團體」與「環保團體」。七位董事所謂「政治色彩之特定團體」究竟指誰?抑或三者均是?理由證據何在?

2.2 若NGO不適任公視主持人

若NGO不適任公視主持人,現公廣集團宏觀電視之談話節目「文人政事」,主持人為前馬蕭競選總部發言人蔡詩萍,何以董事對此從未置喙?

2.3 批評三個NGO團體具政治色彩?理由證據何在?

公視法所限制為現任黨公職不得任董事或正副總經理,因此公視自然不該以過去經歷認定主持必然偏向特定政黨,如同「文人政事」所討論均為台灣重要的藝術家、建築師、醫師等感人故事,並無圖利國民黨、違反政治中立之表現;同樣地,有話好說三位外聘主持人亦從未在節目中有為政黨派系護航之不當言論,董事們為何在無任何具體事證下,批評三個NGO團體具政治色彩?理由證據何在?

3.1「有話好說」是從內容到來賓皆可公開參與的節目

我認為「有話好說」(特別是週一至週五),不只是國內最透明的談話節目,更是全台灣所有頻道中最公開的電視節目。任何民眾只要到有話好說網站報名,就可全程參觀有話好說早上如何決定題目、來賓名單、尋找資料以及實況錄影(包括外國人士,已有不少民眾參加。請見http://talk.news.pts.org.tw/2009/01/blog-post_9450.html)。

另外我們每天中午會透過官網、三種微型網誌以及電視預告公布我們決定的題目。每天傍晚節目開播前,包括來賓名單、手版圖卡就已經全部在網上公開。節目結束後,一整個小時討論完整影音全部上網。若本節目有任何違反政治中立之言論作法,任何觀眾或董事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在網上找到具體事證。

3.2 節目內容每日傳送給500位各級教師閱讀

除製播過程與結果全程公開外,我們更長期服務全國所有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所有原始資料每天透過電子郵件方式寄送。每位教師自然有不同價值觀跟政治立場,若本節目有嚴重錯誤,近五百位國小至大學教師更可以具體事證指控本節目。

3.3 請具體指出何處違反中立原則

當然絕無百分百中立客觀之人事物,董事若要批評,能否透過網路調閱資料,具體指出本節目違反中立之日期與言論。小錯自當道歉更正,大錯必定辭職負責。

4. 我花了很多時間一一尋找有話好說是否真在選舉期間找政黨參選人上節目。其中有「嫌疑」的來賓包括:

(1)2008.7.7.傅崐萁談蘇花高該不該興建。

(2)杜麗華在2008.11.19談消費券能否對農民有所幫助。

(3)林長興在2009年1月16日及9月24日談澎湖博奕,

(4)黃怡騰在2009.9.14談法律訴訟小老百姓如何自力救濟,(5)李文忠在2009年5月前談分裂台灣如何面對強勢中國等議題。

(6)2009.6.8.蘇治芬談為何雲林罹癌率台灣最高,地方政府究竟做了什麼。

(7)另外在八八水災期間,曹啟鴻、楊秋興、蘇煥智、陳明文等人也透過電話訪問討論最新災情

(各選委會約在2009.10月選舉登記截止,11月公告選舉號次。所有來賓名單及日期均可在官網右上方的搜尋欄位中找到相關資料)。

(8)另一次選舉為2008總統大選,但馬英九蕭萬長謝長廷蘇貞昌從未出現在本節目。

在多了好多根白頭髮的結果下,我實在不知道本節目究竟是那一集找了不該找的參選人上節目而違反政治中立。若有還請董事解惑,若無,這樣指控豈不嚴重傷害本節目名譽?更讓我不解的是,外界不明究理胡亂指控也就罷了,怎會是公視的董事在傷害公視的節目?

5.「公視不該製作政治敏感議題」,董事們的觀點我完全無法認同。

博奕、中科四期、娼妓合法、消費券、失業、貧富差距、中國人權、ECFA、疫苗、美國牛….,那一個公共議題不是政治敏感?公視難道要退到三十年前的媒體心態?但既然七位董事已經公開連署支持這樣的觀點,因此「公視不該製作政治敏感議題」的政策是否就是新董事長上任後的公視既定方向?

董事們 你們越線了!

唸小學時,我們都會在桌上畫條線,證明隔壁同學的鉛筆或手肘已經侵犯到我的空間。現在我也要很清楚大聲地向董事們說:你們越線了,請退回去。

言論自由是很幽微的,經常是已經受了重傷卻還說不清楚。最拙劣的方法是直接重懲來打壓不同言論,像中國對劉曉波判刑11年。其次是透過人事職務調動,讓自己人擔任要職。而比較細膩的作法是透過威懾的方式產生寒蟬效應,喚起人人心中的小警總,讓非我族類的人知難而退。

這兩年來,「有話好說」始終感受到這樣的威脅。

08年公視預算遭凍結壓力,類似的訊息就持續傳到我這邊:「有話好說是綠營打手」、「是「小」話新聞」、「某立委點名有話好說」、「只要有話好說停掉,4.5億預算就給公視」….,但09年過後,或許藍營也逐步了解,的確誤會了我們這節目,因此2、3月後,外部批評跟壓力就逐漸緩解。

08年立法院的作法是一邊凍結預算,一邊批評公視新聞(包括公視不該做閩南語新聞),當時若無公視法保障跟公民力量相挺,公視新聞一定會開始自我審查,就像我這幾天想破頭,究竟是找了那個候選人上節目一樣。之後新聞會開始畏首畏尾,甚至開始轉向。

好不容易08年外部壓力稍微解除,但這次新董事卻重演當時的情境。一邊撤換董事長,一邊以對新聞內容方向不滿來作為撤換董事長的理由。

對公視新聞部同仁來說,舊董事長留任的關鍵僅在制度的維繫,畢竟鄭董事長的確沒有好好解決公廣集團問題,公視新聞部同仁在華視長期忍受製播環境惡劣,動輒卡帶當機跳電斷訊等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新聞部同仁根本不可能涉入高層鬥爭,更不可能挺誰反誰。然而當新董事事們陳述舊董事長各項罪狀時,竟是對新聞節目的不實指控,竟是說「公視不該製作政治敏感議題」,竟是說因為「公視未嚴守政治中立,致失行政、立法與社會信任,影響預算取得」(附件一,失職第 10點)。請問公視新聞部同仁該如何解讀董事會這樣的訊息?請問未來新總經理新聞部經理又該如何解讀這樣的訊息?

而觀眾們又該如何解讀呢?這是否代表此後公視新聞不再報導環境爭議?不再討論人權?不再碰觸失業等公共政策?而所謂公視必須恪遵的政治中立,其判斷基準是在能不能順利取得年度預算?是在能不能博取行政院與立法院的信任?

或許言者無心,身為新聞學者與社會賢達的公視董事更不可能刻意打壓,但新聞自由是很幽微的,稍一威嚇,心中警總難免揮之不去。

另新董事在發動撤換董事長的同時,有董事正式函文要求對本節目進行外部勞務報酬全面查帳。對我們而言,帳務本該接受行政會計單位監督查核,查帳天經地義,沒有問題。但公視節目新聞何其多,何以該董事只單獨查本節目帳目?

而本節目所謂外部勞務報酬,只有來賓費以及顧問費用,前項在有話好說網站上有完整清楚紀錄,董事想知道誰上了幾次節目,上網便知何必捨近求遠?想知道顧問費用,每筆支出均是上簽呈核,找簽文便可,董事又何必甘冒白色恐怖之虞,大費周章查帳?

但查帳的確是細膩作為,作為節目單位,沒有任何理由拒絕,然由於每筆勞務報酬資料均涉及來賓電話地址身份證字號以及詳細個人所得報稅資料,請依公視法規定,讓監事行使財務稽核權,請董事會針對查帳一事公開討論並作成決議,由公視監事會進行查核,但請務必保護個人資料隱私。

但敬愛的董事們,我必須提醒,你們真的越線了!這真的已經傷害了新聞自由。我也真的有被恐嚇的感覺。請不要再對新聞部釋放出這樣的威懾訊息。

我尊敬的老師們 請建立典範

所謂的舊公視董監事,有我在15年前念研究所時尊敬的女權鬥士與文化工作者,有我12年前擔任國會助理時,敬重的教育工作者,有我擔任記者時崇拜的堅持公平正義的財稅專家。所謂的新董事,有曾與我並肩工作致力推動公視修法的前主管,有我長期敬佩的法律學者,有我無緣受教但長期孺慕的新聞學界權威,有我經常採訪,對台灣本土戲劇有卓越貢獻的藝文人士,更有我大學時期,讓我重新認識台灣,開啟我全新視野的本土詩人。

外界拿藍綠標籤來塗抹這些人,不是在污衊新舊董事,而是在污衊自己。然而讓我不解的是,彼此猜忌對立仇恨為何可以壓過大部分學者的理性?為何社會賢達公正人士最後都採最不堪的方式攻擊對方?

我尊敬的老師們,我很難理解的是,這兩年來,公視的觀眾已能逐漸超越藍綠,越來越多台灣民眾採取理性對話的方式,來面對爭議處理對立,進而凝聚對台灣真正有意義的共識。我尊敬的老師們,為何你們還讓自己陷在藍綠泥淖中而無法自拔?為何一群一方碩儒,竟連最基本的理解、溝通跟對話都做不到?

我尊敬的老師們,請你們建立典範,在重選新董事長前,公開說明,為何非得堅持在這時撤換公視董事長?除了任期保護傘,究竟你為公視做了什麼?對公廣集團的願景為何?還有請你們用專業跟公共價值來說服社會,未來的公廣集團,真的會變得更好!

【附件一】

案由:第四屆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會董事長不適任暨解聘案,提請議決。

提案人:盧非易、趙雅麗、程宗明、陳勝福、陳世敏、周建輝、林淇瀁

說明:
(一)依公共電視法第十八條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捐助章程第十條規定提案之。
(二)提案緣由詳附。

依公視法第十八條第五款
董事長治理違反職務上義務與不適任職位之行為

違法:

本屆董事會成立之初,因一名董事沒有於就任當日出席簽署文件,形同非合乎法定要件,致使董事會成立正當性受損。之後董事長未果決要求補選救濟,反而決定持續向地方法院申請變更登記,最後形成登載數不符現況之問題。這樣造成董事會於前十個月運作在不足法定人數下,違反公視法第十三條。

2008年6月董事會公開澄明新聞平台遷回東湖原因,擅自詮釋發布說法,認定建置地點於華視有圖利民股之嫌;此既無新聞局明文政策依據,也違背「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負擔精神,嚴重顯示反公共化之治理心態未能有效監督公視與華視經理法人代表,就新聞平台建置一事,達成公視集團合作目標,放任分署辦公,違背原始計畫,引發諸多爭議,違反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特別條例》第一條

2009年9月例會當中,董事長強行認定議事規則第三條必須都以親自出席達三分之二席次以上後,始得開會,委託書不能納入計算;此說不符該條文之法理邏輯,同時超越公視法第二十條之規定,而且也不合大型機構治理之行政原則

濫權

2009年8月17日董事會臨時會上, 董事長以主席之位置, 發言表示:「 我手上拿的是公視基金會給我的商調函,上面寫的是任期三年。我也看不 出任何法律依據要重新改選。我沒有辦法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參與這樣的表決, 所以我退席。」

接續董事長在離席後, 就沒有當場對 此做任何後續處理;所謂後來種種自然流會之裁示, 皆是透過秘書傳話或於董事會會議記錄之簽呈上裁示, 此種便宜行事途徑,而 不 在正式會場上公開陳述與 尋求裁決, 都不足恃,顯已濫用主席之權利

2009年8月17日三分之一以上董事已為召開臨時會之要求,董事長居然自行否決動議之預定時間, 並不提供秘書之行政支援,顯已濫用行政權力

2009年12月初, 董事聯合提案進行重大治理問題檢討與 處理, 董事長片面使用議事規則第七條,進行擴大解釋, 排除列案不 符過去慣例,同 時未依議事規則第十三條進行迴避, 反而 插手干預正常議事進行, 為自己利益濫用裁量決定

失職

公共電視之數位發展二年計畫,遭審計部調查連帶督正。在數位資料庫部份,2008年放任擅改過去規劃,設址改變,同時變更計畫以致錯失良機,後遭主管機關全面凍結計畫,導致計畫執行數趨近於零;一次會議通過大型空間調整案,決策粗糙,引發爭議;2008年底又決議空間規劃案因年度預算在立法院被凍結,所以也告暫停;整體重大決策欠考量,內外失據,治理重大事務判斷不足

總經理於2008年10月在國際PBI年會發言批評政府,引發國內立法院與新聞局之異議與質詢;董事會於不滿總經理擅自發言內容後,居然沒有處理對策,同時也不發新聞稿聲明;此一問題又經員工與工會關心後,董事長仍然沒有對外說明,直至新聞局發函正式要求解釋後,董事會僅回函表示將於年度考核內處理此一事情,遭致立法院決議公開譴責;截至4月考核後至今,也毫無任何說明,嚴重影響公視危機處理的國內外形象

2008年底新聞局應董事長邀請,前來公視協助財務處理支應問題,執行副總卻認其為查帳行為,請其離開,迫使新聞局發新聞稿澄清並抨擊,為十年來之罕見;員工紛向董事會建言,應當公開回應與說明此事,此一問題居然也擱置至今,無一字公開說明,是非不明豈是公視作風;造成今年新聞局主導修法事宜,特為增加第三十五條,強化行政機關對公視經營績效的察查權,顯見此事未予善了,董事長失職至為明顯

公視決定於12月刊登三大印刷報紙媒體啟事,表達不能接受立法院林益世委員之提案,此一重大議題非委由所有董事具名完成,僅由董事長、總經理率同一級主管具名,此行為之不對等,已成為公眾笑柄,並被列入台灣人權白皮書的報告檔案,此決策之責應當檢討

公視於2009年1月1日參與遊行抗議立法院干預之舉,同時於談話性節目持續討論林益世提案;然而此時事情發展,早已衍生出張碩文與洪秀柱的聯合提案,內容已不同;公視員工12月底向上反映,不見處理與回應;以選擇性態度面對公眾並處理與立法院關係,有違誠信自失立場,焉能符合公益,站立得穩

2009年9月起,因立法院解凍97年度之一半預算而來的節目規劃與追加預算案,自討論以來,總經理屢次忽視董事會要求提供第四季整體財務需求估算,阻礙整體評核,又執意送件,藐視公視法第十五條賦予董事之審核權;過程中董事長未嚴守綜理董事意見之要求,同時任由總經理缺件下反覆提案;

因遷建新聞平台案引發之公視空間規劃案,業經董事長於第十二次董監事聯席會議宣布朝小規模搬動的可能規劃,也於去年12月2日與全會同仁溝通會上作相同表示;然本案業經近一年發展,總經理於2009年11月會議上仍提出最大規劃案,同時表示不能採用小幅變動的堅持,顯見已有違「委任管理」之責;董事長疏於監督同時又放任其反覆原案提報董事會,雙方皆已失職;

本會原住民族董事辭職後二個月中,在缺乏代表致使無法議決原視台事務之重大方案;董事長於回應外界關心時,未積極重視公視法第十三條的代表性,更不將修法版本中已有出缺應即遞補之建議提出,讓社會各界討論,其瞻前顧後心態,顯已因董座位置考量而怠忽處理治理危機的急迫問題,同時不能有效綜理董事會會務。

董事長於2007年12月23日依公視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提名馮總經理獲董事會通過任名。然而即至2009年4月卻在本會工會會員之信任投票案中,以338票比45票否決,表達對其一年多來管理之不信任。董事長顯然未有效執行公視法第二十三條之指揮監督,致使產生如此結果,失職明顯

第四屆董事長與總經理選舉過程出現諸多程序正當性之問題,引發政治動員質疑,學界亦撰文責難。然歷經兩年,未聞公視正式公開解釋,致公視之社會公信力嚴重受損。其後,董事長放任管理團隊邀請具政治色彩之特定團體開設節目,並違背公視政治中立之立場,任令政黨參選人士於選舉期間出現節目,或製播具政治敏感性內容之節目,此雖經觀眾多次投書抗議,亦未見公視審慎說明。

公視未嚴守政治中立,致失行政、立法與社會信任,影響預算取得。董事長未積極協商取得公眾信任,反倒果為因,假托為政治干預,發動利益團體與相關媒體進行詆毀與抗爭,置公視於空轉狀態,損壞公視之媒體經營倫理。公視管理不當,導致內部員工士氣低落。員工提出之不信任投票與不適任調查均遭漠視與打壓,嚴重打擊公視專業自主與內部民主治理之精神,實有深刻檢討之必要。

怠惰

有關公廣集團的整合規劃,任期開始一年半期間,未有實質進展,沒有對內外一個規劃說法,任憑公華兩事業體自行調整體質,有違公股處理條例之特許精神,直至2009年7月才開始籌劃工作,同時忽視董事於9月要求先召開特會討論一年來之發展檢討需求,實愧對社會之託付

公共電視修法之工作雖從2008年起組成工作討論小組,然而一年當中沒有實質進展就無緣由擱置;董事長於2009年3月在卓新論壇指出,只需修一條經費條款最為務實,違背第三屆董事會以來之看法,此一輕忽態度顯有嚴重疏失,同時不符公廣集團之整體修法需求;

今年度立法院通過附帶決議讓公視預算解凍一半,決議第一項強調建立公共問責制度;然依據第三屆董事會已決議的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體系作法,當於次年一月開始進行前一年度之評量以展現問責精神,然至2009年8月未聞董事會對2008年度評量工作的執行情形,董事長疏於督導負責至為明顯

2009年11月有關新聞平台規劃之討論,公視新聞部具體陳述目前在華視合署辦公以來之諸多運轉問題,董事長於會中表達並未知曉,更遑論積極處理。本於此屆董事會於2008年4月決議由董事長召開跨頻道協調會議取代集團執行委員會,同時依據公股處理條例第十一條第四項授權同為兩方之董事長,責任重大,在此事延宕許久不為處理,顯然怠惰其職

2008年12月29日董事長簽署向公民承諾書,同時公開蒐集公民意見,期限至今已有數月,對公民提問無任何回應處理,違背向社會代表的承諾,十分嚴重

2008年12月2、4日董事會首次召開與員工直接溝通會,會後承諾將意見帶回處理並向會內說明回覆,至今也無聞任何說明,影響員工對董事會承諾的信心

【附件二】

針對2009年12月24日公視基金會盧非易、趙雅麗、程宗明、陳勝福、陳世敏、周建輝、林淇瀁等七位董事大賢,提出董事長不適任暨解聘案,共四大項23項主張,此案雖尚未能於公視董事會上成案討論,為正視聽,本人對此正式公開回應如附。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鄭同僚

2010元月3日

第一大項 違法

回應:
本屆董事會初任有11席,皆於就任時簽有【願任董事監事同意書】,有案可稽,組成過程具合法性。依公視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選出董事後如有出缺,須逾董事總額三分之一時,始應即依法補聘之。據此,本會歷屆董事如提出辭呈,本會第一時間即函告新聞局。至於同意董事請辭或增補出缺席位,係屬行政院與立法院之職權,因此,本會董事出缺如果有補聘之需要,亦係由該等機關辦理,而非董事長之責任。

回應:
公共電視受公視法保障獨立自主經營,不受干涉,非循「新聞局明文政策依據」 辦理。新聞平台遷回東湖相關對外說明,其依據為 2008年6月16日第四屆第六次董監事聯席會議及同 年6月26日第三次臨時董監聯席會議之決議,並包括管理團隊提供之相關書面資料與 現場董監事之討論。 公視董事會為合議制, 新聞平台遷回東湖之議,並非董事長一人可決。

回應:
公廣集團推動大新聞平台的計畫持續進行, 選擇在東湖中心進行公視、原視、客家、宏觀四個頻道的新聞協同 作業, 華視新聞團隊以網路化加入合作,是本屆董事會在綜合評估之後的選項;決策過程是謀求公廣集團最大利益, 經得起各界檢驗。

關於促進公視與華視新聞整合議題,公視董事會自 2006年開始即有廣泛的討論,2006年7月甚至將 公視新聞遷往光復南路作業。然而 未及三個月, 兩公司新聞部同仁發生許多無法協同作業的事實;當時公視的翁秀琪、方念萱董事,華視的巴正坤董事聯合進行了一項訪視並在2007年1月提出報告:(頁52):「 …平台運作迄今未能發揮綜效, 公華視頻道喪失原有特色, 各節新聞製作人未能發揮功能,空間不 足、設備老舊, 官多兵少、人力配置失衡。加上公華視新聞部同 仁的新聞理念及價值不同,工作習慣與特色有相當落差,且公華視新聞部仍屬不同組織,薪資、福利等各項制度無法統一,平台又以虛擬方式運作, 造成管理上諸多效能不 彰, 一線同 仁相對 剝削感深重…」。

公廣新聞追求集團資源並發揮整合綜效,是符合「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三條之資源公共化精神;惟該條例並未規定公視基金會應該以何種形式進行。公視董事會仍是決策中心。

董事會為合議制,新聞平台遷回東湖之議,並非董事長一人可決。

回應:
親自出席之定義,為本會第四屆第十七次董監聯席會議時,依據現場討論意見而對當時之議事規則草案進行修正,詳可參逐字紀錄。此並非董事長個人意見。

第二大項 濫權

回應:
公視基金會董事或董事長,係依公視法明文保障為任期制,其精神在於保障獨立運作並維持公廣媒體之穩定經營,不受干涉。遍查公視法各條文,確實無「重新改選」董事長之規定。再者,依公視法第20條規定,董事會決議,應有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在法律未有修正之前,既然人數確已不足,則流會係屬當然,何濫權之有?權利行使之合度與否、行事途徑之適當與否,只要依法而行,未有逾越,應屬可行;至於行事風格,則可受公評。此處或許是提案者「濫用」濫權二字,而非主席對權利之濫用。

回應:
同前項。既已自然流會,無法續開會議。本人對於董事之聚會,要求同仁周到招待,但不得為逾越法制之會議協助。本人之作為並未違法,可受公評。

回應:
董事之「董事長不適任」提案提出時間為12月4日,僅有案由,未附說明;全案之說明至12月21日才完整提出。依本會董事會議事規則第七條之規定,提案應於會議日十四日前送達議事單位彙整辦理。

其他治理相關提案及此處所謂之聯合提案,個別之案由及說明並不清晰,難確認其個別提案之完整性。

作為綜理會務之董事長,依循法規行事,維護議事運作之程序合乎法理,為職責所在,所為未有不當。

第三大項 失職

◎ 回應:
1. 2008年9月18日新聞局傳真台銀,要求HD成音系統暫緩開標,之後新聞局分別於9/23, 10/9來函公視,要求暫緩辦理多項標案,其中包括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與後製非線性網路無帶化系統標案。新聞局於期間亦電告本會,計畫全面緩辦。至此公廣兩年計畫之設備購案全面開始暫緩辦理,非僅數位資料庫之購案停辦。

2. 之後新聞局召開由業界組成的諮詢小組會議,僅就計畫規格與規模要求縮編,也因此使公廣計畫持續延宕無法執行,使得兩年公廣計畫整體執行率偏低,直至98年 12月25日雙方確認修約用印完成可再重新啟動。然新聞局從未在任何來函中指稱因數位資料庫更改設址地點,故全面凍結計畫辦理。

3. 本人再次強調,如果提案董事欲就大新聞平台建置地點,與東湖三棟大樓空間調整案兩項決策提出覆議,請循正式的議事規則提案,否則一味不實指控將對本屆董事會的決策模式產生不信任與傷害。

◎ 回應:
1. 2008年10月正是立法院凍結本會4.5億元預算,本會努力化解立委諸公對公視的不信任。國內外媒體關切台灣公共廣電是否能獨立運作發展,總經理於研討會中陳述當時情境;惟媒體有報導撰文的自主性,讀者各自解讀

2. 本案本人曾要求總經理於董事會上說明,經董事會瞭解。董事會依例每年進行總經理績效考核,自有公正、是非分明、全面性針對專業經理人的評量。

3. 此外,依據公視法,新聞局為公視基金會之主管機關,但非公視基金會之上級行政機關,依法不得干預公共電視之營運。總經理於PBI年會的發言係為維護公共電視之基本精神。董事會於討論後,公視基金會於97年11月26日函復新聞局說明。

◎ 回應:
1. 公視基金會多年以來自有專業、嚴謹且透明的財務稽核程序,每年所有財務報告均需經過監事會查核,及外部不同之會計師簽證與稽核後,並提報該年度事業計畫決算收支報告至新聞局、立法院,審計部並固定於次年度來本會實地查核相關財務執行情況。這多項查核監督的程序,除了確保公視基金會對公眾負責的營運效率外,其目的也保障公視基金會獨立自主、不受政治力干預之經營。

2. 對於公視在2008年因預算半數遭到立法院凍結,該年度6月起公視就積極提供現金運用情況的相關資料給新聞局,但預算遲未解凍。12月公視財務危機浮現,新聞局派員到公視查核帳務,雖與過往慣例不合,但本會仍以禮接待,並配合提供資料。乃新聞局人員從早上查到下午,且要求查核細部項目,至此,為維繫公視獨立自主經營之精神,並避免破壞主管機關對公視之信賴保護,鍾執行副總遂請新聞局執行人員停止查帳,並請其以公文來函說明查核之法源依據,否則是對本會董監事會治理的不信任。

3. 新聞局查帳事件原委如前揭,至於今年新聞局主導修法事宜,增訂第三十五項條文,是否僅單純因此事件之故,或因其他意圖,恐非外人能加以正確揣測。本會從董監事會、經營團隊到全體同仁,應針對公視法規範公視獨立自主營運之基本精神,審視相關修法方向與內容,如有抵觸者,同聲予以駁斥與譴責,方為此議題應聚焦之重點。

◎ 回應:
1.依公視法第17條第2項規定,董事長對外代表公視基金會。又同法第23條第1項規定,總經理在執行職務範圍內,對外代表公視基金會。則董事長與總經理依前開規定代表公視基金會,維護公視基金會經營獨立自主,不受干涉之基本精神,不僅於法有據,對於公視之形象,更有正面之提升。

2.且董監事會於12月10日發表一份共同聲明,其內容與登報之公視基金會聲明大致相同(見http://web.pts.org.tw/~web01/petition/ans.htm ),顯見董事長與經營團隊並非獨斷之行為,與指控不符。

◎ 回應:
1. 為保障新聞專業自主,公視法第27條明訂公視需制訂「新聞製播公約」,董事長或總經理均無法干涉新聞節目製播之內容,而公眾對於節目有任何意見,均可循申訴辦法流程向公視反映。

2.「全民搶救公共電視大遊行」是由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共同發起 (見公督盟網站 http://www.ccw.org.tw/?p=978新聞稿2008/12/21)。遊行訴求國會應儘速解凍四點五億元捐贈公視的預算,反對政治黑手干預公視經營,遊行活動包括80個民間團體和影視藝文人士等。

3.高達三千人的支持參與及17萬餘人網路具名連署,彰顯公眾支持並捍衛公共電視獨立自主之營運,反對政府力量介入公視節目之製播,何以說公視以選擇性態度面對公眾與立院關係?面對公視97年一半預算遭凍結,到98年都尚未解凍,在此最關鍵的危機時刻,如果公視團隊還不站出來捍衛公視法賦予公視獨立自主運作的價值與精神,豈不才是“有違誠信自失立場,焉能符合公益,站立得穩”?

◎ 回應:
本屆董事會對於公視節目規劃有非常深的期待,因此延聘內外部專家、部份董事、與公視相關部門主管組成「節目諮詢委員會」,不定期開會互動,希望公視新節目策略能為台灣文創產業帶起示範作用。

2009年5月,公視在前一個年度預算解凍之後,即著手規劃追加預算投資於製作創新又具創意的節目。並在5、6兩月召開密集召開節目諮詢會議,董事們請總經理將企劃案送進7月份董事會討論,惟本案迄今沒有決議。董事會無法決議之因,是對本案的慎重與討論,但遍查會議紀錄,未見關於公視第四季財務需求預估報告,作為評估依據之決議。

本人再次呼籲,本案為投資公共電視內容的大型企劃,關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支持公視的藝文界人士和喜愛公視節目的觀眾,對公視製播的內容多有期待,請董事們儘速討論本案,作出決議,交由管理團隊執行。

◎ 回應:
再次強調,2008/6/16本屆第六次董監事聯席會決議,公廣大新聞平台在東湖地區推動與建置仍然有效。如有董事們反對本決議,應依議事規則提出覆議。一再地指責管理團隊,只是打擊士氣,也招致組織內外人士質疑董事會的議事效率。

2008/12/8,第12次董監事聯席會,確由我本人主持,在第四點決議中提到:公視大樓整體空間運用規劃案目前暫緩進行,除因原客宏觀頻道三項標案之變數外,4.5億法定預算尚未解凍,亦恐影響明年募款,因此將待上述情況較明朗後,再討論小規模搬動的可能性。

2009年9月新聞局來函同意公廣數位計畫放行。新聞自動化標案重新啟動,建置地點如未再更動,設備將在東湖公視B棟1~4樓交貨並開始建置。與此案相關的東湖三棟大樓空間調整案,是維持原案或再提小規模的計畫,本人也多次請董事們討論,並在相關議題的談話會中已進行溝通。
小規模搬動方案,原訂在12月董事會中報告,結果仍是流會。對此溝通說明之過程,與「委任管理」有何關聯?

◎ 回應:
公視基金會董事之選任與解聘是主管機關新聞局的職權。當遇董事辭職時,本會第一時間去函新聞局,新聞局處理結果會再以正式公文,告知本會某某董事辭職生效日。立法院與行政院依公視法第13條規定可辦理增補董事,不必事前告知本會。因此,董事席次之增補,本會是被動者。提案人針對本會原住民族董事辭職乙事與後續發展,本會依法無權干涉。

◎ 回應:
1、依據公視法以及本會「總經理及副總經理年度考核辦法」,總經理之聘任與適任考評皆為董事會共同議決事項,董事長有建議權,唯其結果非董事長一人能決定。

2、有關「工會信任投票」一事,相關資料經董事會專案小組收集後,皆已併入98年4月6日第四屆第八次臨時董監事聯席會議資料中,供當日董事會參考,作為總經理年度考評參酌資料。

◎ 回應:
1. 按第四屆董事長與總經理選舉過程完全符合法定程序,學者個人之質疑,應提出具體事證。相對於本會第4屆第2次增聘董事之程序瑕疵,已為監察院公開明文糾正「未臻完全合法」乙節。

2. 至於本會製播節目是否有公視法第36條至第46條之情形,自得依循本會相關之節目或新聞申訴辦法處理之。不具事實證據力,便逕行指摘公視新聞未嚴守政治中立原則,不僅不當,且容易對於新聞部門造成寒蟬效應。

3. 公視法第一條明文揭示立法目的之一為「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公視製播政治議題類型之節目,只要是嚴守新聞製播專業之原則,秉持中立客觀之態度,都具有促進民主社會發展之功能與價值。提案董事質疑公視不該製播「具政治敏感性內容之節目」,恐為自我限縮與約制,違背了公視法賦予公視新聞節目製播的積極意涵,也違反民主社會之基本價值?

第四大項 怠惰

◎ 回應:
今(2009)年3月22日召開之董監事交流會議,就有關公廣未來發展討論,決議:民股未買回前,公華視進行低度整合。董監事交流會議之會議紀錄於今年4月13日舉行之第十六次董監事聯席會議中確認。今年6月,新聞局告知本會原持有逾71%股權之中華電視公司展開非公股買回作業。今年9月第二十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議通過成立集團發展策略規劃小組,由鄭董事長任召集人。規劃小組於11月9日舉行之第二十三次董監事聯席會議中提出集團策略規劃建議專案報告,會場意見表示,希望此報告於董監事共識營中討論,惟該次會議因出席人數無法形成有效決議。

◎ 回應:
公視法修法討論小組於2008年6月第六次董監事聯席會議報告,會場意見為:研判修法之適當時機再行對外推動。然而,本會97年度半數法定預算(4.5億元)之解凍歷程未臻順利,本會執行之兩年計畫又於9月遭新聞局通知無預警暫緩,迄至2009年4月該筆預算解凍止,本會經歷空前政治壓力。公視基金會在如此氛圍下推進不易,侈言修法?

若僅就經濟、效率而言,本會所經歷最為迫切之經費與原視客台宏觀為標案之問題。此項可藉由修正公共電視法第二十八條的關鍵條文解決之,亦即修法討論小組於第六次董監聯席會議之報告重點,也是最為務實的堅持。公視法第二十八條修正,至為關鍵,可視為本階段應全力一搏的焦點。雖說如此,並不代表無需處理或者放棄對其他章節與條文之修正討論。

◎ 回應:
第四屆第十二次董監聯席會議中於2009年12月8日未及討論之公共價值評量委員會相關事宜,於12月10日舉行之臨時會議中議決由彭文正董事擔任該委員會之召集人。公共價值評量作業要點於2009年4月第十六次董監聯席會議中修正:董事會應於當年度12月底前成立公共價值評量委員會,並於「次年底」前完成評量作業。公共價值評量委員會名單於2009年6月第十八次董監聯席會議中提出,決議修正後徵詢意願。次月會議雖提出,但因人數不足未確認,至9月之第二十一次會議方予通過確認。

◎ 回應:
公視新聞部在華視期間,董事長促使下列重要事項完成或持續有效執行:

由華視新聞部製作中心全程協助公視新聞部製播任務。包括手語新聞,中晝新聞,暗時新聞,有話好說, 公視晚間新聞以及新聞報等。 公視新聞部因未配置地方記者,原先還需向TVBS購買新聞,搬遷至華視之後, 節省經費, 由華視提供。公視開播中晝新聞,暗時新聞, 新聞素材大量採用華視台語新聞。
華視資料中心擁有三十多年珍貴新聞資料,提供公視新聞製播新聞使用。華視工程部協助建置B2攝影棚。

公華合署辦公之後,購買外電皆以集團名義洽談,節省經費。華視微波中心可收友台訊號,公視亦經常利用,提高新聞效率。 重大天災或意外事件,華視全台佈點的新聞資源,包括畫面和傳輸設備,皆提供公視使用。梳化妝及採訪車因為公華聯合採購,降低成本。華視中部中心南部中心提供公視合署辦公場地及設備。 公視新聞部先後增租華視大樓十樓辦公空間,適度解決空間問題。

◎ 回應:
2008年底簽署公民承諾書後,本會由本人帶領先後已至九縣市召開公民座談會,會議紀錄皆上網,所有與會公民意見亦經公行部彙整後交經營團隊辦理,並報備董事會,更有公開資訊網頁,公布相關訊息,絕非提案內容所謂「無任何回應」。

◎ 回應:
董監事與員工之溝通會相關意見,董事長於2008年12月10日舉行之第十二次董監事聯席會議之主席致詞時進行報告。其中,有關總經理與副總經理之考核已進行,至於人力規劃及建立主管退場機制,交由管理團隊持續規劃中。

(作者為公視論壇節目「有話好說」製作人)http://talk.news.pts.org.tw/

(文章中之小標與黑體,為編輯增補,特此說明)

(本文轉載自「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

【看電視】公視討論「農村再生條例」1226

公視「有話好說」節目26日晚上7點談「農村再生條例」,地點是在台南後壁村.可以上有話好說官方網站收看網路直播.

公視「有話好說」節目26日晚上7點談「農村再生條例」

本週五(26日)公視有話好說會談農村再生條例,地點是在台南後壁村.

可以上有話好說官方網站收看網路直播:http://ptsnewstalk.blogspot.com

【看電視】公視「水稻視界」系列1013首播

過去一年,有三十幾個國家因為糧食不足而社會動盪、甚至陷入內戰,有超過十億人口天天餓著肚子,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年來,平均每天有兩萬五千多個孩子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

 「水稻視界」系列報導播出時間與頻道:
10/13(一)晚間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首播)
10/18(六)早上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重播)

西元197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第20屆大會上,訂定從西元1981年開始,每年的十月十六日為「世界糧食日」,希望這一天,全世界都能彼此提醒,為打擊飢餓和貧窮而努力。

可是反觀過去一年,有三十幾個國家因為糧食不足而社會動盪、甚至陷入內戰,有超過十億人口天天餓著肚子上床,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年來,平均每天有兩萬五千多個應該快樂成長的孩子,卻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能獨善其身嗎?

想想,飢餓的感覺是什麼?台灣會不會有糧食危機?為什麼稻穀豐收農人卻哭泣?綠色革命真的可以救人命嗎?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全球暖化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聯手左右人類命運!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上個月特地前往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頂尖的水稻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當地農村部落,採訪東南亞的傳統農耕與農民生活。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檢視糧荒真相,共同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

更多訊息,請見 http://blog.roodo.com/finimay/

水稻視界系列報導之1-遠離餓夢

想想,飢餓的感覺是什麼?台灣會不會有糧食危機?為什麼稻穀豐收農人卻哭泣?綠色革命真的可以救人命嗎?全球暖化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聯手左右人類命運!我們一起檢視糧荒真相,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

編按:
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系列採訪報導,將於公共電視13台首播播出,(我們的島),播出時間:10月13日(一)晚間十點以及 10月18日(日)早上十點 。

這是一個針對稻米的系列報導,公視「我們的島」製作團隊特地前往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頂尖的水稻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當地農村部落,採訪東南亞的傳統農耕與農民生活。希望檢視糧荒真相,共同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小地方將陸續刊登「水稻視界」的系列報導文稿,感謝記者的深入追索。

播出時間與頻道:
10/13(一)晚間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首播)
10/18(六)早上十點 公共電視 13台 我們的島(重播)

採訪緣起:
西元197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第20屆大會上,訂定從西元1981年開始,每年的十月十六日為「世界糧食日」,希望這一天,全世界都能彼此提醒,為打擊飢餓和貧窮而努力。可是反觀過去一年,有三十幾個國家因為糧食不足而社會動盪、甚至陷入內戰,有超過十億人口天天餓著肚子上床,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年來,平均每天有兩萬五千多個應該快樂成長的孩子,卻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能獨善其身嗎?

想想,飢餓的感覺是什麼?台灣會不會有糧食危機?為什麼稻穀豐收農人卻哭泣?綠色革命真的可以救人命嗎?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全球暖化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聯手左右人類命運!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上個月特地前往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頂尖的水稻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當地農村部落,採訪東南亞的傳統農耕與農民生活。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檢視糧荒真相,共同找出遠離「餓」夢的答案。

growrice-360.jpg
(2004年,國際稻米年海報一角。)

IMG_3591.JPG
(台灣的97年一期稻作,苗栗。)

報導本文:
隨便查了一下跟糧荒有關的消息,竟然多如牛毛;像是「2006年起,澳洲大乾旱,稻米產量降低四成。」、「2007年12月,泰國出口米1公噸362美元,2008年4月,米價飆漲到1公噸1000美元。」、「2007年,印度東北部、孟加拉、緬甸爆發嚴重鼠患,兩百萬人面臨飢餓。」、「2008年3 月,印度、越南、中國、埃及、印尼等國,限制稻米出口。」、「2008年9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全球有9億2500萬飢餓人口。」、「全世界有75%的窮人,都集中在農村生活。」、、、
IMG_6081.JPG

我想起第一位以農業科學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伯洛格曾說的一句話:「飢餓,是人類文明的恥辱。」從這話出發回頭看看,似乎自古至今,飢餓都從來沒有消失過。尤其到了二十一世紀,地球暖化、產量減少、糧價飆漲、限制出口、油價攀升,還有全球化浪潮、、、種植糧食的農村,世襲著貧窮的命運,飢餓就像是一列沒有煞車的火車,一直開向天際。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說,貧窮國家的兒童們,幾乎沒有什麼快樂的童年,孩子們沒有在街上遊戲、沒有去上學,他們只有一種表請,一種「我不要餓肚子」的表情。

全世界有11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到一美元,其中有2/3的人,是住在以稻米為主食的亞洲國家,這些貧困的人,必須拿收入的三到四成購買糧食,米價的飆漲,幾乎快壓垮他們。

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Gary Becker)估計估計,糧價增加1/3,富國生活水準會降低3%,但是窮國卻會驟降20%,因為糧食,是窮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支出。對此,杜明翰進一步說明,他說,外界很容易忽略缺糧地區的分配問題,只要一旦發生糧荒或饑荒,女性和兒童一定是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弱勢者。

就在全球糧食不足的陰影籠罩下,西元2008年的10月9日,台灣水稻產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台灣大學將與國際稻米合作所簽約,簽署水稻研究、種源收集的相關備忘錄。這一步,是台灣水稻研究、糧食安全,正式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階段。

屬於非營利機構的國際稻米研究所,全名是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西元1960年,簡稱IRRI。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近郊,試驗田佔地252公頃,同時在亞洲跟非洲,也擁有14個研究單位。
IMG_6282.JPG
(稻米基因庫創辦人:來自台灣的張德慈博士)

現在的IRRI,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稻米研究機構。這裡有八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家,日以繼夜地進行糧食作物研究,工作領域包含稻米育種改良、作物栽培管理、生物科技實驗和農業政策規劃,IRRI在2007年的年度預算,超過三千萬美元。稻米基因庫是所有研究的核心,被稱為IRRI的心臟。這裡保存著128個國家、超過十萬種的稻米品種,其中還包含沒有被人類馴化的野生稻。
IMG_6332.JPG IMG_6348.JPG

野生稻的特別,不只是可以預防被鳥類啄食的長芒,或者是看起來像雜草的外觀,不同的野生稻,擁有不一樣的「特異功能」。有的可以抵抗病蟲害,有些不怕過低或過高的氣溫,有的被水淹不死,有些則是不怕乾旱。野生稻提醒了人類,保存品種和基因的多樣性,人類才有條件,面對多變的生存逆境。

在稻米基因庫裡,有一排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綠色櫃子,收藏著全世界的稻米品種,旁邊有十幾個正在挑穀粒的工作同仁,正為各種稻穀品質把關。這些經過挑選的穀粒,等到自然乾燥兩個月後,會被包裝成三種規格。一種,是分享給任何前來申請的國家或農民,一種是可以在3度C的條件下,保存四十年,提供當代人類使用,第三種,最重要,是要留給未來的後代子孫,只要在-20度C的恆溫裡,就可以保存一百年。
IMG_6250.JPG IMG_6252.JPG

現在的科學家,無法改變耕地面積減少的事實,所以糧食研究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稻米基因庫的創辦人張德慈,是台灣的水稻專家,在因應 1960年代的糧食危機時,他找到了高產量不易倒伏的品種-低腳烏尖張德慈利用低腳烏尖,發展出以IR8號為首的IR系列,這些品種在十年之內,讓東南亞國家,每公頃稻米產量增加2.5倍以上,成功減緩當時的糧食危機。這一場戰役,被喻為綠色革命。
IMG_6616.JPG
IMG_6458.JPG IMG_5724.JPG

不過,綠色革命的成功,卻也把後來的糧食生產和環境生態,推入險境。IRRI計畫發展室主任Mr. Duncan Macintosh表示,第一次綠色革命,主要是聚焦亞洲的食物生產量,即使是比較不利耕作的環境下,科學家和農民還是使用相同的栽培管理方式,來維持水稻的產量,所以科學家們,必須記取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教訓,更要認知第二次綠色革命是永續性的,在生產食物的時候,也要同時了解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

簡單來說,第一次綠色革命的負面影響,主要是IR系列的稻米品種,大都是氮肥利用力高、耐肥性很強的稻作,所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民,很容易養成過度施肥的習慣。於是在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時候,必須要特別重視肥料的合理施用。在IRRI研究了十七年的資深作物生理學家彭少兵表示,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民施肥容易過量,氮肥過量會破壞環境,地下水硝酸氮含量增加,還有大氣的增溫,也跟農人施氮有關。

彭少兵曾經公開發表,2002年中國水稻氮肥平均施用量,是每公頃180公斤。反觀台灣,從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當中,每公頃稻作氮肥竟高達 268公斤。很少人注意到,這些肥料只有20%到30%是被水稻吸收,其他全部流失在環境裡。彭少兵很憂心,因為他發現,要讓農民接受精準施肥,遠比品種推廣來得困難許多。

唯一會讓農民正視的問題,不是環境破壞、土壤酸化,而是過量的氮肥,會增加田間病蟲害,直接影響水稻產量。所以,這幾年彭少兵積極推廣,作物生長管理的技術與觀念。不過,要了解合理化施肥之前,必須要先認識,「什麼叫做合理?」

IMG_6564.JPG
為了這個目的,台灣花蓮農業改良場的余宣穎,在2008年的9月,遠渡重洋到IRRI向彭少兵學習。余宣穎說,今年年初在台灣,肥料一直漲價,雖然造成農民生產成本增高、收入減少,可是以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卻是迫使農民必須學習精準施肥的契機。他認為,種水稻就像養一個孩子,孩子吃太多、吃太油,會過度肥胖,然後出現各種疾病,於是就要看醫生、吃藥或打針,其實,水稻也是這樣,施肥的目的應該是讓水稻獲得最恰當的養分,而不是過度施肥、出現病蟲害後,又加重農藥使用。

使用葉綠素儀和比色卡來比對稻葉顏色,可以確認稻作的肥份是否足夠。顏色過深、過綠,表示肥料過多,顏色太淺的話,表示應該適當加肥,彭少兵認為,如果農民也能學會這種簡單的測試方法,肥料的使用量一定可以有所控制。

掌握了育種命名和田間管理兩大方向,IRRI揭開了世界農業發展的新頁。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知識如果有力量,為什麼農村發展停滯?為什麼還有人餓肚子?科學,真的能解決一切嗎?走進農村,或許可以一窺究竟。

農化產品代理商在農村推銷,業務員說得口沫橫飛,農民聽得一頭霧水,好或不好,大多是人云亦云,根本管不到安全用藥和精準施肥。再仔細想想,是誰製造農藥、肥料和壟斷種子的權利呢?某些歐美農企業公司的跨國商業行為,是第一個被質疑的對象。

其次,種糧食的人是農民,為什麼75%的窮人,都集中在農村呢?國際穀物理事會公佈,今年全球穀物產量預計有16.62億公噸,比去年增加了5.7%,是什麼原因,使得糧食到不了挨餓的人手裡?以菲律賓為例,2008年3月,主要稻米出口國紛紛宣佈限制出口,高度依賴進口的菲律賓,市場出現恐慌心理,囤米哄抬價格的情況,屢見不鮮。

全球化的商業操作、窮人吃飽的權利被剝奪,再加上能源危機成本提高,以及農地減少、環境破壞,和人口增加的趨勢,糧荒議題,充滿著複雜的政治與經濟因素。科學家期待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預期可以創造高產量,可是沒有錢買米的人們,看來依然沒有吃飽的機會。
IMG_6193.JPG IMG_6190.JPG

世界和平是什麼?是沒有戰爭嗎?還是應該更進一步,促使人類透過互助創造合諧的生活?為什麼全世界政府或領袖,都忙著進行「WTO」、「自由貿易」協商,難道加速進行以人道為基礎的「全球化」合作,真有那麼難嗎?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更是直接了當地說,「全球化不應該只是賣東西,不應該是更容易剝削其他人。」

奇蹟米創造的第一次綠色革命,已經淹沒在全球化席捲的浪花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才正要開始。在科學家成功之前,唯有先走向公平分配、保護農業環境、破除跨國企業對農村的搾取,才有可能讓研究成果有所貢獻、徹底解除糧食危機。否則,再多的糧食,也無法讓所有人遠離「餓」夢!
IMG_6145.JPG

採訪側記:
在菲律賓進行採訪的時候,常常在街上會遇到乞丐。

他們大部分是兒童,有男孩、有女孩,不哭叫也不吵鬧,靜靜地跟著我們的後面。一旦眼神交會的剎那,就會緩緩地向我們伸出右手。而我,僅是給一個微笑,然後繼續工作。可是,我的內心卻奔騰著,無法停止一連串的自問自答。「我該不該給他一些錢呢?」、「他有沒有上學?他的朋友呢?」、「不知道她會不會被爸媽賣掉?」、「正要長大耶!怎麼那麼瘦?」

菲律賓,這個與西方世界國家高度友好、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人民樂觀友善的國家,怎麼會從四十年前人人稱羨的「亞洲典範」,走到如此貧窮、落後的地步?在菲律賓,我看到了全球化的「成功案例」。在WTO的遊戲規則下,人命如敝屣,跨國企業、歐美大國和貧窮國家的貪婪政府,才是最後勝利者。
IMG_5596.JPG
IMG_5600.JPG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另有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