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這一場美好的仗,從未來看現在已經太晚了,但從過去看現在似乎又太早。

喜願麵包」契作小麥今年即將進入第三年(2009.11-2010.4),因已有兩年實地觀察與紀錄(2007.112009.4)小麥完整生長的過程,在心情上開始體認到小麥不應定位或只停留在「一鄉一特產」的歡慶活動中,而應位移至「農地多元應用」與「在地農糧自給」的位階思考,於是在今年小麥收成入倉與研磨加工出貨後,便積極地尋求跨區域農友的合作與農改單位的協助。

980724-nativewheat-400.jpg

國際糧價與本土小麥栽培

不過,自從去年2008年9月17日「雷曼兄弟」垮台後,全球經濟像骨牌效應般引發一連串的金融倒閉風潮,世界 各國風聲鶴唳,無不陷入消費緊縮的大衰退中。而長期(2006-2008)被熱錢炒作的石油、農工原料價格則開始一路下滑,價格急速回到2006年的起漲區間

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硬紅春麥為例)的交易價格也從2008年3月680美元/公噸的高點,回落到2009年5月的260-280美元/公噸;麵粉廠的高筋麵粉也從每袋650-680元/22公斤,盤跌至410-430元/22公斤(2009.7大盤價)區間。

而此時國際小麥價格正處於持續盤整的時刻,喜願麵包卻仍持續努力尋求合宜「契作小麥」的地區與農友,無怪乎許多人的反應,總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台中區農改場去年(2008)2月29日曾經在大雅舉行「小麥生產改進試作田間觀摩會」由於當時適逢國際穀物價格的狂飆期,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會中陳場長表示農改場要積極研究小麥品種改良、提升栽培方式與生產技術。

今年5月透過「綠色陣線」東傑的引介,於5月27日就台中選二號小麥的種植與台中34號種源改良問題就教於台中農改場的改良課技士沈勳,得到的回應確是令人沮喪的,似乎台灣小麥的改良努力只有國際小麥漲停在700美元/公噸時才適用品種改良,國際小麥價格便宜時改良研究的事就自然「失效」。甚至就直接給你「閉門羹」-「不可能」,這就是目前台灣農改單位對本土小麥的真實態度。

也因為一句「不可能」的說法,5月27日當天與沈勳技士在電話中起了嚴重的衝突,我甚至氣忿地說出:「現在只有立法委員才能夠讓你們動起來…」,激烈的對話中沈勳一時不小心說溜了嘴:「台南學甲也有農友種植小麥…」,但當追問農友姓名與地點時,他似乎清醒回神過來,就無意進一步透露細節。但對於為何選擇性封閉小麥訊息的流動,個人感到困惑與不解!

而平日就有追根究底的習慣,立刻轉向台南區農改場尋求協助,由於接應電話的小姐對「台灣小麥」的業務承辦不明,電話幾經轉接至農藝研究室,幸運地遇上助理研究員吳建銘先生,終於有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也重燃起些許的希望。吳建銘曾在台南試種過外國品系的小麥,但收成不理想。他知道在學甲有一位李煌南先生多年種植小麥,詳細的現況就不清楚了。

就這樣一條寶貴的線索,透過電話熱線的追詢,終於找到在台南縣學甲鎮飯店里麻油寮的李煌南老先生。由於李老先生有重聽耳疾,無法在電話中清楚對話,於是5月28日(四)端午節,懷著迫切與期待的心情前往拜訪,也從此開啟台灣小麥種植的另一種可能。

台南李煌南農友的小麥栽培

李煌南老先生世居學甲宅港聚落,種植小麥有十餘年經驗,小麥收成後由金門酒廠契作收購與台中大雅契作小麥的方式相同。李老先生自有土地三十甲,每年種植小麥的從10公頃到20公頃面積不等,均依金門酒廠需求而定 ,農耕與田間管理則有其子李志豪先生負責。

dsc_2239.jpg
耕作經驗非常豐富的李煌南農友

由於所屬農地分布廣闊,自備有小麥低溫冷藏庫大型農耕機專用小麥收割機與曬麥場,屬於獨立而完整的農場規模,在台灣並不多見。農地目前採休耕輪作方式,小麥採整地深耕播植方式,採深耕播植主要是因應學甲地區屬於「水尾」,水源並不充足,小麥籽實在深土中可獲取發芽所需的溼潤水氣,播植方式有別於台中大雅的稻草覆蓋法

李老先生以秋冬交替的氣溫變化決定小麥播植的時間,週間平均溫度只要低於28℃即耕地準備種植,而後續小麥播植的農事管理與台中大雅的小麥就差異不大。

由於李老先生的農地採休耕輪作,播植時較不受二期稻作收成的限制,收成也沒有隔年一期作稻作插秧的緊迫壓力,所以學甲小麥可以放任熟成,色樣較台中大雅小麥熟稔(乾燥度)許多。

由於自有「小麥專用收割機」對於採收率也較大雅採「稻穀收割機」提升。但最具特色的是「曬麥場」,採陽光曝曬(室內可調式),一次可曬15公噸(300包),而不是使用柴油燃燒的「烘稻機」,裝袋前再使用自製的「篩落風鼓機」清潔與除去雜物,真的使自己大開眼界。

煌南老先生、李老太太與智豪先生對於我這樣一位陌生的訪客,傾囊相授,毫無保留,感動於這份熱誠與盛情,當天同時也商定了今年(2009)台南學甲小麥的契作計畫。

返家的一路上,收起原來的抱怨,開始感謝起台中農改場的沈勳,要不是電話中的那一段衝突,小麥的契作計畫就不會快速跨界延伸到台南的學甲。而與沈勳的情緒性衝突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呢? 似乎許多歷史事件出現的重大轉折往往如此。

繼續不懈的努力

6月2日(二)下午如期與宏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一同前往拜會台中農改場的作物改良課沈勳與張隆仁博士,對於小麥品種改良與種植的可行性,並無重大突破,但稍稍可以理解農改(農推)的困境。

現今的「農改」、「農推」、「農政」單位對於農作物的種植都抱持著「不鼓勵」、「不反對」的被動立場,以免在農作物生產過剩時,農友把責任推給公部門,又一昧要求政府收購或補償。而現今台灣咖啡的氾濫種植,可能已讓農政單位「剉咧等」。喜願麵包堅持與農友「契作」 方式規畫產量與市場需求,就是避免掉入產銷失序的陷阱。

為了建立未來小麥契作品系的差異化,在宏昇的牽線下,6月9日(二)專程拜訪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商議以「台中選二號」為親本雜交的可能性。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面對未來,台灣小麥品種雜交改良的漫漫長路,卻又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506集)在5月25日晚間播出《台灣麥田記事》,讓沉寂的台灣小麥再一次受到大眾的關注。節目播出後,陸陸續續接到多位農友的詢問與鼓勵,與苗栗苑裡玉田里的吳水池農友就是在這種因緣際會中認識的。

吳水池農友為苑裡鎮山水米產銷班第四班的班員,在6月6日山水米的「有機稻場」的會談中,熱烈與班員們交換種植與觀察小麥的經驗,由於農友們均有「山水米」有機稻作計畫產銷的經驗,對於小麥契作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與默契,在這裡著實看見農友們堅守農地,維護自然生態,相互合作自立營生的精神。2009年10月喜願麵包的小麥契作將跨越到大安溪北岸的苗栗苑裡。

原本「雲林麥寮」設定為計畫契作種植的地點,但因接洽的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農發科,後續毫無回應,且經查證麥寮地區目前土壤鹽化與污染的疑慮,恐影響種植的成效,決定忍痛放棄。

而「彰化芳苑」的擇定,則是因為就在麵包坊的隔壁,又屬「大橋米」稻作產區,對於農田的土壤深具信心。而「彰化芳苑」麥田的農事管理,將由喜願麵包坊全體夥伴共同參與,而能親身投入農作大夥們滿是期待的喜悅。

2009年喜願麵包契作小麥的軸線,從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彰化芳苑、台南學甲跨區域種植,此一軸線也符應日治時期與戰後常民曾普遍種植小麥的歷史線徑。而未來在農事的管理與紀錄上如何突破空間的限制,並以公開透明的生產履歷呈現,更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6月20日以仿同「喜願麵包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規劃了「小麥契作行動化農事管理生產履歷系統」架構,健丞數位科技的偉斌更唱議以自由軟體方式,解構與反思社會受微軟制約的陷阱,我們將竭力在今年的9月底有初步的雛型呈現;對於農業這樣的攪動,是實踐的,是前進的,也有想望的所在。

今年(2009.11-2010.4)從契作的面積估算收成,預估2010年3-4月小麥會有40-50噸左右的收成,為了再一次精確了解「台中選二號」的製粉品質,請託與遊說統一麵粉的陳銘乾先生協助,借重統一麵粉在製粉專業的研究分析(如附表-台灣本土小麥品質分析比較表),提供量化數據的參考指標與適切的加工用途,當然也是為了規劃2010年突破製粉的瓶頸。

在製粉加工程序的努力,統一麵粉展現積極專業的意願,令人感到意外與驚喜。小麥「製粉」將會是2010年4月小麥收成後最大的挑戰,未來不管結果如何,內心總是充滿感謝!

進口小麥的比例超高,值得國人關切

而依據美國小麥協會統計台灣從2002年進口小麥總量已超過100萬公噸,2005-2006年更攀至130萬公噸。2007-2008年受小麥價格高漲的影響進口值約略衰退5%,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小麥為大宗佔總進口量的80%,澳洲佔19%。進口的小麥約有45%用於烘焙業,40%用於中式麵食與麵條,8%用於釀造與麵筋業,2008年烘焙業國內產值已達為710.58(百萬美元),已為台灣重要的民生產業。

農糧署2009.7最新的統計,台灣地區98年第一期稻作預估收成為1,027,747公噸,顯見稻作生產總額仍略低於小麥進口總量。2007年出版的《台灣糧食統計要覽》國人每年食用白米量從1971年的130公斤降至2006年的48公斤, 持續呈現微幅0.5-1.0公斤下降,直到2007-2008年始有止跌跡象。

美國小麥協會估算2008年台灣每人每年消費小麥約為45公斤(尚未製粉),且仍持續呈上升趨勢,小麥與稻米已成為我們共同的主食,而如何提高本地小麥的自給率(使用比例)更是我們必須嚴肅且認真思考的課題。

但是,更困窘的情況是我們從事農耕的「農民年齡老化」、「農村人口外流」、「農戶農作所得偏低」,導致可耕農地逐年流失,加上農政僵化的休耕政策,導致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低落

以2007年的統計為例:2000年從事農業人口有367萬人,2007年降至305萬人,農戶總數75萬戶,而農戶負責人年齡在44歲以下僅4.9萬人,但65歲以上則有37.5萬人,農友年齡老化,世代嚴重斷層;而2007年平均農戶農業所得僅193,413元,糧食自給率更降至30.6%(以熱量為權數),農政單位大搞農村建設卻無助於農友收入。這就是有許多關心農業的朋友們,堅決反對「農再條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麥的種植在台灣西南沿海有足夠的歷史深度,粗放型的田間管理,只要有妥適的產銷計畫,不僅可以活化休耕的耕地,增添農民農作所得,更可充裕國內糧源,提升糧食自給率。聽起來,似乎棒極了!但是只要觸及價格的問題,臉上立刻會出現三條線,

以金門酒廠為例,契作小麥籽實價格在21-31元/公斤間,而進口美國硬紅春麥到岸價在13-18元/公斤間。而如何突破價格的障礙,正是每一位參與契作計畫的夥伴,必須勇於接納的現實。

雖然我們已經連續「契作小麥」兩年,在田間管理、儲藏設施、研磨加工也累積了些許經驗,但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西南沿海鄉鎮可耕作的農地,在二期稻作後(或休耕輪作)種植小麥的情況與蒐集各地冬季不同風候的小麥種作數據,並建立可依循的管理法則。

從台中大雅的「點」漸次發展成西南沿海的「線」,在奠立穩定的「線」徑後,進一步挑戰未來以「線」拓展構成「網」狀的群組。我們的企圖清楚而明顯,所以今年是「麥田狂想」深具關鍵性的一年。

而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後記:

在2009.10-2010.4「契作小麥」計畫逐漸定着之際,感謝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仁棟、秀枝、淑德、信苓、宏昇一路相挺,更感謝「綠色陣線」的東傑與致力於農造關懷培慧的協助,台中區農改場沈勳、張隆仁博士的包容,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台南區農改場吳建銘、苗栗區農改場張素真博士、「山水米」李東朝董事長提供寶貴的資訊,洽發麵粉陳副總與統一麵粉陳銘乾熱心協助台中選二號小麥成分的研析。

另外也對健丞數位的偉斌、朝陽科技大學資管系洪朝貴副教授在系統開發上的投入與公共電視的志榮持續關心鼓勵再一次表達誠摯的謝意。

喜願事誌──2009麥田續曲

其實只要出生在1960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台中大甲溪以南到台南縣)鄉鎮一帶長大的朋友,對「小麥」的記憶應該是熟悉而深刻的,因為在保價收購的年代「小麥」曾經是重要的雜作,也是農村民生重要的次主食。

 前言:

「喜願麵包工坊」成立於1999年4月1日(愚人節),創設的初心在與一群身心受限的弟兄們共同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並堅持純粹製作天然健康穀物雜糧麵包,因為這樣的麵包在原材上與製程上都強調「簡單、自然」,這正是創設者一直追尋的生命樣態。

在2002年4月30日與喜樂保育院合約期滿後,遷移至芳苑的現址,後也進駐雲林刺桐,自此喜願麵包又進入不同的階段,開始融入社區生活,真正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努力學習成為社區的好厝邊、好朋友!

去年開始,喜願嘗試與台灣農人契作小麥,讓原料也能來自本土。本文為今年這項嘗試的後續發展,和大家一起分享從栽培到加工皆用心的喜願麥田樂章。

980420-wheat-400.jpg

試種小麥的探索

去年(2008)的4月1日愚人節,霪雨霏霏,老天還給了一場「愚人赴雨」的教訓,但卻無法澆熄我們持續對台灣本土小麥學習與關照的熱情。所以,今年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夥伴們學「乖」了,自然順成,完全依據農友的時間,排定參訪小麥的行程,只可惜在麥田短暫的探索,一時無法滿足朋友們對台灣本土小麥種種的困惑。

去年的慢冬(二期作)後,11月初喜願麵包即向大雅員林村長契作1公頃的麥田,期間也在雲林莿桐試種小麥,但因濁水溪枯水期與抽取地下水灌溉的爭議而告失敗。雖然在雲林莿桐無法順利播植收成,但從中也學習到小麥與地域風土習性、自然生態、水利因素的關聯性。雖然「失敗」但是在心底卻是紮紮實實「成功」的。我要感謝高雄嚴先生與素津無償提供田地,給予學習與驗證的機會。

為了讓今年契作小麥的過程,避免掉入商業媒體炒作的新聞話題,所以刻意不在喜願麵包的網站張貼訊息,也節省應對好奇者或是新聞媒體詢問的時間,讓小麥契作回歸到小麥「生產者」與一次、二次「加工者」的連結上,更能專注著力於小麥出路與生成環境的探討。

其實只要出生在1960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台中大甲溪以南到台南縣)鄉鎮一帶長大的朋友,對「小麥」的記憶應該是熟悉,而且是深刻的,因為在保價收購的年代「小麥」曾經是重要的雜作,也是農村民生重要的次主食。

2008年10月雖曾經嘗試在中部的雲林莿桐、彰化二林、芳苑洽詢農友在二期稻作收成後種植小麥,包括免費供應小麥種子、保價收購等誘因,但農友們在各種因素的考量後,最後總是「歹勢」收場,而歸納這些原因如下:

(1)小麥從撒種到收成約120天,若11月開始種植,收成期約在2月底3月初,時序已經快過春分,相較其他農友的耕作「進度」顯然落後很多,若要在插秧播種水稻,必須張羅「整地」、「秧苗」、「農機」等事務,農友會有「落單」的顧慮。

(2)由於種植小麥的理想季節為二期作後,田野間幾乎少有榖類的作物,若此時出現小面積的麥田,鐵定成為小鳥的糧倉,也是收成過程中的最大威脅。而泰半在西南沿海地區的老農友都有種植小麥經驗,他們十分清楚鳥類的威力,笑說:「種不夠鳥仔呷」,尤其是只有一、兩位農友參與時,大夥們意願就相對降低。通常農友都十分「惜皮」的,誰也不願意成為村落中的笑話。

(3)二期稻作後,各個灌溉系統會出現枯水期,而枯水的時間不定,若未掌握時間而冒然撒種會出現缺水的危機,尤其是小麥種子發育的過程,土壤的含水率影響小麥成長的速度。雖然,可以抽取地下水灌溉解決,但是有些農友的農田,沒有地下水井,必須向人「買水」(100元/1小時),也是構成種植小麥的障礙因素之一。

(4)目前台灣西南濱海鄉鎮土壤鹽化嚴重,內陸的平原都屬於肥沃的農地,且二期稻作後種植蔬菜的收益又十分可觀,在先天條件與外部氛圍都影響種植小麥的意願。

(5)農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勞動,也因為這樣,農友每天已經都已經耗盡精力,所以對較低收益(28./kg)的「小麥實驗」,也就提不起勁。加上農友長期受農業政策的制約,對於什麼「WTO」、「糧食主權」、「食物旅程」覺得那是「少年人耶代誌」。

(6)大雅鄉農友種植小麥的觀念仍停留在酒廠「保價收購」的保護狀態,對於真正投入小麥多元運用與產銷推廣,例如小麥收成機械的改良、小麥收成的烘乾與清潔選篩,還有最重要低溫低濕的倉儲設施,都付之闕如,如何談提升競爭力。當大雅小麥文化季熱熱鬧鬧舉辦過後,除了留下垃圾、免洗杯盤,又留下什麼?值得員林村張村長與農友們一起省思

看來喜願麵包的「麥田狂想」還真會有一段好長路要走!

俗語說:「儌輸搏大」,去年(2008)小麥收成後有一個很大的敗筆,就是沒有良好的儲存環境,以致於在半年後,小麥種子開始出現蛀蟲,損失兩百多公斤。今年決定改造一間7坪的「低溫低濕庫」(溫度15℃ 溼度RH50-55%)儲存小麥。最少可以儲放8噸的小麥,可供麵包坊自己長期使用,也為小麥建構一個安全又舒適的巢穴。

4月1日張村長親自押送小麥到喜願麵包,村長好似把女兒交到我的手上。巧的是這一天又是「愚人節」,我們還笑者一起回想去年「愚人赴雨」的畫面,也算是為今年的小麥畫下歡樂的句點!

後記:

喜願進行本土小麥契作的計畫,又有了新進度,請閱讀: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