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小麥 – 小地方新聞網

聽小朋友的話─吃在地最健康!

「為什吃海鮮也會過敏?」,Handel提到他問惠雯老師的問題,「如果養殖漁業有用藥,讓食用的人產生過敏,那有些人吃大海的魚也會過敏?」

旗美社大即將跨越第一個十年。於2010年11月5日到11月21日,假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178號生日公園的搗蛋藝術基地,以「實穗」-農村學校第一個十年為題,搭起城市與鄉村的橋,讓大世界來到小農村。展覽主軸之一即是糧食跟土地議題,因此也搭配了一些講座及活動的規劃。

11月6日特別邀請《食在自然》、《我的幸福農莊》作者陳惠雯來談「吃在地,最健康」,來參與的對象預設為家庭主婦或親子,主題設定在食材選擇與食育的部分。本文主要訪談參與實穗暖身講座的二位小朋友。請他們談談參與的心得及與講者的互動內容。

pic2pic1
(左)Parry在搗蛋藝術基地除了聽演講,也藉由展覽,體會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照片(右)Handel與陳惠雯講座互動討論。

三層農藥包裹,國外進口的蘋果,你放心大口咬嗎?

Parry(八歲,就讀國小二年級)談到他的心得:「不要吃外國進口的東西,要吃台灣的東西,因為台灣的沒有灑農藥,只有灑一點點(如果有灑的話),然後呢,外國進口的,咻…,噴十幾種(農藥)呢!」對於葡萄輸出國,噴灑農藥在製作葡萄酒的葡萄作物的影片印象深刻,「然後哦,那個葡萄園的農藥都滴不下來…然後,有人在吃(外國進口的)菜的時候,他們還用洗碗精去洗(才能洗去農藥殘留),還吃下肚子。」

Parry 要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作為訪談的結束。「要吃那個地方的蘋果不用削皮?」Handel搶著回答,「吃台灣的蘋果。」Parry 解釋說:「國外進口的蘋果,採收後噴一層農藥,要裝箱冷藏保存時,又要噴灑一層農藥,要出口前,又要噴一層,這樣就有三層農藥。」

台灣生產的麥子,只能製作低筋麵粉?

Handel(十歲,就讀國小四年級)對於講者提到多吃台灣生產的稻米所煮成米飯,替代對麵粉的依賴,提出他的疑問:「為什麼我們台灣不能種植小麥?」

而講者陳惠雯回應的答案是:「台灣可以種植小麥,但目前台灣種植的小麥,僅能作為低筋麵粉。而我們食用的麵製品,有很大部分需使用高筋麵粉,而這部分必須仰賴進口。而進口的麥子為了保證不在運輸過程產生蟲子,於是大量的農藥又成為必須,於是吃麵粉製品,又不可避免吃進大量農藥。」

過敏人口增加與肉類食品大量用藥有關?

「為什吃海鮮也會過敏?」,Handel提到他問惠雯老師的問題,「如果養殖漁業有用藥,讓食用的人產生過敏,那有些人吃大海的魚也會過敏,又是何種情況?」因為人類排放汙染物與廢棄物到大海,所以海洋的生態系也被汙染了。

惠雯以自己小孩過敏的情況,在食用自己不噴農藥、不使用化肥的農田生產的食物後,改善體質的切身經驗,與醫師老公所提供的醫學第一手資料,建議家庭主婦為了全家人健康,逐漸改變食材選擇的習慣,多吃在地米食、蔬果,進口肉類食品減量食用。

在城市辦展覽的積極意義

旗美社大,作為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藉由在城市端辦展覽,辦親子講座,也讓城市的民眾重視糧食安全的議題,從二位參與的小朋友口中,鼓舞了農村(年輕)工作者,這是農村終身學習在城市端的積極意義之一。

延伸閱讀:實穗,農村學校的第一個十年1105-1121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認為農業問題很重要,卻沒有受到好的待遇。現在小農遭受許多困境,台塑的有機蔬果已經在和市場上和農競爭,同時台塑的六輕濃濃的黑煙燒起來,旁邊的漁民都受到影響了…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記錄文章,閱讀上文,請點選這裡。

前情題要:

彭明輝教授的引言證實,不論從國家戰略、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等觀點分析,重視台灣自主農業發展實屬必要。然而在台灣,大環境對農業並不友善,因此美濃農會鍾清輝總幹事接著教授的演講,分享美濃農業尋找出路的努力。

美濃農業如何尋找出路

美濃農會鐘總幹事指出台灣農業目前有四個大問題需要被正視,第一個是農產品的價格低落;第二個是糧田都在休耕;第三個是農村人口勞動力老化;第四個是連帶老化問題的許多農業相關的匠師,技術隨著老人一同凋零。

美濃為了尋找農業的出路,將農產品配合旅遊。在美濃有許多種類的體驗旅遊,包含採野蓮、採番茄、採白玉蘿蔔,在採蔬菜的活動中還可以帶入文化的內涵。

像白玉蘿蔔是美濃的特色農產品,同時也包含了客家的飲食文化。過去當蘿蔔吃不完時,會把它醃漬,而醃漬在客家飲食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未來節能減碳的風潮下,貨運和包裝的紙箱這些運輸成本都會是負擔,將農產品銷售到外地會越來越不容易。能從這類的活動中,影響都市的孩子,「增加他們對土地的認同,另外也讓他們願意選擇當地的農產品。」這都是很重要。

美濃的波斯菊花季活化休耕土地,以景觀作物結合觀光旅遊,是很成功的案例,然而這活動面臨了危機,因為往年都有來自縣政府的補助,隨著縣市合併現在這活動充滿著不確定性。

在縣市合併下,高雄縣的農村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鍾清輝總幹事問到:「我們的是不是只是高雄市的後花園?縣市合併後我們該何去何從。」鐘總幹事認為旗美地區要一起尋找共同發展的契機,像有鼓勵像醃漬蘿蔔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此外要行銷品牌,如甲仙的芋頭、美濃的木瓜,要使用產銷的驗證鼓勵農民生產,並且提高農產品的口碑。

鍾清輝總幹事1
鍾清輝總幹事的分享(圖左)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的分享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認為農業問題很重要,卻沒有受到好的待遇。現在小農遭受許多困境,台塑的有機蔬果已經在和市場上和農競爭,同時台塑的六輕濃濃的黑煙燒起來,旁邊的漁民都受到影響了;國際上,「WTO也禁止直接補助農民。」農村再生條例雖然很好,但政府「在談土地政策時,都不了解農民的需求」。

在農產品銷售上,中峯認為消費者都有各自的期望,「有他想要的,他才會來。現在不只是談有機,是大家對於安全農業的要求。」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安全,「直接要他們到田裡來看,知道我們是安全的,這就是教育。透過教育,讓他們知道農村的價值,我們也要多面向的去呈現農村的價值。」

「如果我們價值沒有被顯現,永遠是被拋棄的。」中峯也說:「農業生產區裡我們能有什麼發展?至少社區營造這方面我們可以從社大這邊開始,大家漸漸參與。」

中峯希望在縣市合併後,新的地方政府可以正視農業。「在合併的討論上談了很多教育和觀光,但卻沒有農業。」中峯呼籲,「縣市合併後我們不要求同等的資源來建設,但我們要求同等的價值來對待。」

縣市合併後目前的候選人都是高雄市出生的,讓人有點擔心農業地區的影響。

岳中峰1
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岳中峯

講者間的綜合討論

彭明輝教授認為面對現在艱難的處境,消費者要團結起來,農民也要團結起來。「今天台灣農業最大的問題,台灣農人把鄰居當成敵人。」颱風天自己的田沒事,別人的田損失嚴重會沾沾自喜。農民團結起來,一起買農藥,就能壓低農藥價格;一起面對菜販,就不怕它打壓價格。

而政府農委會也沒有做到該有的努力,教授舉出韓國和日本的農產品是國際價格的10倍,但還是能在國內銷售,是因為這兩國的農民團體都很強大。台灣進口的穀物也有很多問題,但日本農協就會主動替本國農產品打廣告做宣傳,甚至揭漏別國的農藥殘留。只要農會有計畫,就算是大陸農產品要來也不怕。只要政府部門願意做事,農產品就有出路,像「花東米硬是比西部米貴,是因為縣政府願意站出來擔保。」

最後教授仍然回過頭來,強調不是日韓和歐美的政府特別照顧農業,而是那裡的農民有團結起來,向政府施壓。至於串聯全國的農會這份艱鉅的任務,教授舉出日本政府在進入WTO前整併了全國大大小小的農會的例子,這當中有多燒地方派系和椿腳的利益需要處理,但只要有決心是有可能的。

而整合全國的農會目前也許很難,但至少「全高雄縣農會團結起來,高雄縣政府就不得不聽你的。所有高雄的農會團結起來,一起打造高雄無農藥農業產區。」

而中峯回應到,認為團結農民是很重要的,然而現實中有更多教育要做,逐漸凝聚農民的團結。同時也需要更完善的法規配合,如果現在種田沒辦法維繫自己的生活,那大家寧可賣掉土地;制度的規範也要更完善,例如現行驗農藥的制度,無法讓誠實的好農民受到鼓勵,僥倖用藥的農民也無法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還需要許多教育和讓制度更完善。

會中有主婦聯盟台中分社的邱經理來參加講座,邱經理本身也是杉林人,也簡單分享了他的看法。她肯定農村的價值:「有土地的人,才是未來最有資源的人。擁有土地的人,才是都市最羨慕的生活。」邱經理也提到,雖然主婦聯盟全台有上萬個會員,但還沒有好好來照顧小農。她感謝道,主婦聯盟期望能提供給消費者最優質的農產品,這都需要農民們來幫忙。

彭明輝教授則在稍後回應到,今天與會的農會代表、社大、主婦聯盟應該在會後彼此認識一下,農業需要一個經理人的角色,來協助農產行銷,邱經理的專長和網絡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家需要彼此合作,互相支援。「我到主婦聯盟演講,都會跟主婦聯盟講,如果你不關心台灣農業,如果台灣農業消失,受苦的不是台灣農民,而是消費者。」

教授也一再呼籲要改善現今惡劣的農業處境,兩方都要聯合起來「台灣農業處境很艱難,但還有可能更艱難。所以需要主婦聯盟主動結合消費者,消費者和農民都團結起來兩邊向政府施壓,這兩方缺一不可。」

老家在杉林的主婦聯盟中社經理邱俊英也來聆聽1
主婦聯盟台中分社的邱俊英經理

(全文結束)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不管用了多少替代能源,穀物要上輪船就必定要面對高油價。但其實跨越大洋運送糧食本身就是很瘋狂的,「沒有哪個時代在將太平洋這岸的食物送到另一岸的。」跨洋運輸將成為低油價時代的回憶了。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上、下兩篇刊載。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前言:

年底五都選舉已經隨著兩大政黨候選人的底定而逐步加溫,縣市合併意謂著原本的大型都市與鄰近這些大型都市外圍的農漁村(以下簡稱「農村」)地區即將形成一個共同的行政區,並選舉出一位市長。

台灣農村從五○年代起,就因為政府以農養工的政策綱領,而成為都市與工業發展的附庸,提供任何都市發展所需的資源,包括勞動人力、土地、水源等等。面對即將而來的縣市合併,會不會讓原本就處於不對等的都市與農村的關係更加失衡、更加朝向都市發展靠攏,是關心農村未來發展的有志之士心中所存在的共同問題。

旗美社大為此,特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公共論壇,來談論這個議題,希望能彙集所有的想法,並從中凝聚共識,以產生共同的行動。以下即是「縣市合併系列論壇之三: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的紀錄文章。

【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之三】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

主持人:曾瑞昇(甲仙愛鄉協會總幹事)

引言人: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教授)

與談人:鐘清輝(美濃農會總幹事)岳中峯(甲仙愛鄉協會常務理事)

紀 錄:郭彥廷(旗美社大實習生,清華大學物理所碩士生)

時 間:99年7月30日

地 點:甲仙鄉農會

甲仙論壇1
在甲仙舉辦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現場

彭明輝教授引言─高油價影響的是所有產業

事實上,農業的重視和保存,遠遠不只是單純的為了保留某些人心中的桃花源,或某些懷舊情感的延續;而是嚴重的關係到台灣,在島嶼上紮根的我們,所有人未來存亡的關鍵。

7月30日晚上,在甲仙鄉農會的會議室,旗美社大舉辦第三場的縣市合併論壇。彭明輝教授從糧食層面討論逐漸攀升的油價,將對台灣未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產生劇烈衝擊。在這晚,以全球的視野與在地農業展開對話,檢視台灣農業的現況。

縣市合併論壇的舉辦,起因於現行高雄縣屬農業大縣,有眾多的農民和大片的農地,然而縣市合併的討論往往只著眼在都市發展,卻鮮少以農業的立場討論行政區域重劃帶來的影響,希望藉由這系列講座為被忽視的農業發出一點聲音。

「我要談的問題是13年到20內將發生的,影響範圍不只農業,還包括政治及其他產業,這些都會受到高油價的影響。」兩年前高漲的油價,和隨油價一起飆漲的生活日用品,許多人勒緊褲帶過日子。雖然在金融風暴後,石油價格掉回30元以內的低價,然而教授指出目前的低價是由於景氣尚未復甦,只要確定景氣復甦油價馬上會往每桶140美元以上攀升。「連現在僅是確定景氣沒有繼續惡化,油價就已回升到每桶60元蓄勢待發,只要景氣一確定復甦,油價馬上就會一路往上飆。」

台灣是個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地區,糧食自給率僅約三成。三成的意義是,每天三餐裡,有兩餐我們吃進肚子的全是由國外生產的。我們的飲食習慣高度仰賴每天的航運,但是航運成本非常容易隨著石油波動,進而牽動貨架上食品的價格。

之前石油上漲到140美元,玉米每公斤的價格漲了兩倍,所有的養殖戶都大呼受不了高漲的飼料費。然而在石油價價格漲到國內生產的玉米比進口便宜時,台灣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所有糧食嗎?

彭教授拿出一份的研究報告「就算現在全台灣休耕的23萬公頃水田和40萬公頃旱田全面復耕,」能夠生產的小麥、玉米、大豆產量都不到現在需求的一半。曾經自給率超過100%,還能夠外銷糧食的台灣,現今糧食怎麼無法自給自足呢?

這是由於台灣人飲食改變,為了供應大量的肉品需求,飼養的豬隻數也迅速膨漲。養豬的飼料來自進口的玉米和大豆,其實呢進口的食物豬吃的數量是人的三倍。「要大家都不要吃豬肉,你覺得有可能嗎?」教授問到。

現在大部分的玉米和大豆都來自於太平洋另一岸的美國,當高油價降臨,跨越大洋的海運成本太高,我們能跟誰購買糧食?「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都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東南亞產糧的泰國和越南分給他們都不夠了;日本會跟俄國和烏克蘭買糧食,而中國和印度也想來搶這一塊;」也許還能向澳洲買,但夾在台灣和澳洲之間的菲律賓和印尼也都需要進口糧食。那如果向中國購買呢?

糧食購買引起的戰略安全考慮

「當油價超過120美元時,從中國進口糧食會比從美國進口便宜。」大陸糧食自給率95%,尚需要進口食物才能餵飽自己國內每一張嘴,但基於政治考量他願意賣糧食給台灣;反過來說,台灣如果依賴大陸會造成很大的糧食問題。彭明輝老師警告道:「這不是統獨問題,就算支持統一,糧食有沒有依賴大陸,和北京坐上談判桌時,姿態是很不一樣的。」

面對糧食危機,在鄰近的日本政府,2008年宣布要提高糧食自給率,從40%提升到50%,一年提升一個百分比。而糧食自給率比日本低的台灣,立法院只是簡單的說說要提升自給率,卻沒有訂定任何目標。教授語帶嘲諷的說:「沒有訂目標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就算只提升一點點也算是成功。」台灣毫無準備,但糧食危機會不會再次來襲呢?「會!」教授斬釘截鐵的回答,要了解原因,需要先回顧過去糧食危機的產生。

在2006年,糧食出口大國的澳洲連續六年大旱;2007年另一產糧大國,烏克蘭也因氣候因素減產;孟加拉,最大的糧食消耗國之一,遭遇毀滅性的水災,國家的糧食產量探底。產糧國停止出口糧食,世界各國都開始動用倉庫裡備用的糧食。同時油價攀升使得糧食的價格雪上加霜。

最直接受到油價影響的作物是小麥。大部分小麥都是由大規模農場生產,這類大型農業使用了許多機械,這些都需要石油和電維持運作,上漲的油價大幅增加了種植成本,小麥價格隨油價飆漲。面對高價的小麥,人們將需求轉向另一種主食──稻米。人們開始搶購稻米,米馬上也陷入短缺,美國最大的量販店沃爾瑪,甚至限制顧客從賣場離開時,最多只能帶走兩包米。過去推廣的生質燃料更是助長糧價的高漲。

聽眾1
聽眾對糧食議題都感到很關切

生質燃料與人爭糧

曾經被視為環境救星的生質燃料,實際上卻是與人爭糧的惡魔。「現今生質燃料成本大約45美元,當油價超過60美元,就會有大量的糧食被拿去生產生質燃料。」

在美國,玉米和大豆是生質燃料的主要原料;歐洲規定所有的飛機要添加5%的大豆柴油;巴西將蔗糖提煉成生質柴油早已行之有年。先進國價能源大量的占用糧食,「全球穀物貿易量只有兩億噸,生質燃料用掉超過一億噸。」在利益的驅動下,以糧換油成為大量糧食最終的去處,「種田是給有錢人燒油的,不是給窮人吃的。」

小小的島嶼上的媒體卻很少把眼光望向海外,在糧食短缺,糧價飆漲的危機下,2008年有23個國家禁止糧食出口,許多國家發生暴動。同時間,石油攀升到歷史高點的140元。就在糧價油價看來將無止境攀升,世界瀕臨沸騰的邊緣,金融風暴發生了。

金融風暴,暴跌的油價暫時舒緩了高糧價帶來的動盪。但糧食危機卻會重返,從過去的案例可以看出只要油價回升,糧價高漲的噩夢就會隨之到來。檢視石油的產量,根據英國牛津大學一份嚴謹的報告指出,石油的產量會在達到最高點後開始減產,中國和印度這兩大經濟引擎對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預計在2023年石油產量只能供應需求的一半。

這表示有一半的國家會沒有石油可以用,「誰會是沒有油用的那一半呢?」教授意有所指的問到。這也代表在港口有一半的貨物不能上船,然而「隨油價上漲,踢出運輸的貨品中第一個順位就是穀物。」另外中國和印度爭奪的不僅是石油,這兩國人民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以前吃素的,現在也開始吃肉了,想吃肉就要更多糧食。別忘了在台灣,豬吃的食物是人的三倍。

人口增加與頻繁天災是全球隱憂

除了石油帶來的危機,增長的人口和頻繁的天災也是全球糧食生產的隱憂。統計全球耕地消長,可耕地面積在增加,但人口成長的更快;而且現今拿去開發的是最肥沃的良田,增加的是在貧脊地區新開墾的農地。2010年泰國發生2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一期稻作減產60%,二期可能無米可收;也在今年,長江嚴重水患,大水漫過中下游許多地區;這都只是近期氣候災變中的幾個例子。

迎戰高升的油價,科學界想了替代能源代替石油,氫燃料電池、太陽能,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答案令人失望,是不行的。教授指出,這些能源的成本都太高,比起石油的成本至少高上兩到三倍甚至更高。況且縱使不需要考慮成本問題,全面採用替代能源,也會遇上機械很根本的挑戰,就是這些替代能源都只能產生電。然而電只能供應在地上跑的,或者有軌道的交通工具。如果沒有軌道,「電產生的動力最大只能帶動家用的小轎車。大型的卡車和耕耘機不能用電,輪船也不能用電。」

不管用了多少替代能源,穀物要上輪船就必定要面對高油價。但其實跨越大洋運送糧食本身就是很瘋狂的,「沒有哪個時代在將太平洋這岸的食物送到另一岸的。」跨洋運輸將成為低油價時代的回憶了。

中國污染規模龐大,糧食安全堪慮

面對將中斷的跨大洋交易,歐美其實都不太緊張。美國只需要將海運改成陸運,把糧食向南賣給中南美洲;歐糧食本來就主要依靠路運。我們很缺乏這類問題的論述,「搜尋英文文獻,很少文章在討論這件事。」台灣也很少討論這類問題的。亞洲糧食的產銷未來將會以中國為發展主軸,但跟中國買糧食,除了前面提及的政治考量外,現在中國急劇惡化的環境,「中國的食物你敢吃嗎?」

中國汙染規模之大都不是島嶼台灣能想像的。造成烏腳病的鎘污染土地,散布全國達到1.33萬公頃;黃河現在已經沒有水流入海了,因為水在半途都被攔截使用了,華北大平原地下水超抽,這些無水可用的地區,農地就直接以工業廢水灌溉。瀋陽一天產生的廢水就有40萬噸,北京9.4億噸的汙水也直接送去灌溉。使用最多漂白劑的造紙業,一年可以排一億噸廢水進洞庭湖。這些具有高汙染風險的中國食品,你敢吃嗎?

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這一場美好的仗,從未來看現在已經太晚了,但從過去看現在似乎又太早。

喜願麵包」契作小麥今年即將進入第三年(2009.11-2010.4),因已有兩年實地觀察與紀錄(2007.112009.4)小麥完整生長的過程,在心情上開始體認到小麥不應定位或只停留在「一鄉一特產」的歡慶活動中,而應位移至「農地多元應用」與「在地農糧自給」的位階思考,於是在今年小麥收成入倉與研磨加工出貨後,便積極地尋求跨區域農友的合作與農改單位的協助。

980724-nativewheat-400.jpg

國際糧價與本土小麥栽培

不過,自從去年2008年9月17日「雷曼兄弟」垮台後,全球經濟像骨牌效應般引發一連串的金融倒閉風潮,世界 各國風聲鶴唳,無不陷入消費緊縮的大衰退中。而長期(2006-2008)被熱錢炒作的石油、農工原料價格則開始一路下滑,價格急速回到2006年的起漲區間

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硬紅春麥為例)的交易價格也從2008年3月680美元/公噸的高點,回落到2009年5月的260-280美元/公噸;麵粉廠的高筋麵粉也從每袋650-680元/22公斤,盤跌至410-430元/22公斤(2009.7大盤價)區間。

而此時國際小麥價格正處於持續盤整的時刻,喜願麵包卻仍持續努力尋求合宜「契作小麥」的地區與農友,無怪乎許多人的反應,總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台中區農改場去年(2008)2月29日曾經在大雅舉行「小麥生產改進試作田間觀摩會」由於當時適逢國際穀物價格的狂飆期,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會中陳場長表示農改場要積極研究小麥品種改良、提升栽培方式與生產技術。

今年5月透過「綠色陣線」東傑的引介,於5月27日就台中選二號小麥的種植與台中34號種源改良問題就教於台中農改場的改良課技士沈勳,得到的回應確是令人沮喪的,似乎台灣小麥的改良努力只有國際小麥漲停在700美元/公噸時才適用品種改良,國際小麥價格便宜時改良研究的事就自然「失效」。甚至就直接給你「閉門羹」-「不可能」,這就是目前台灣農改單位對本土小麥的真實態度。

也因為一句「不可能」的說法,5月27日當天與沈勳技士在電話中起了嚴重的衝突,我甚至氣忿地說出:「現在只有立法委員才能夠讓你們動起來…」,激烈的對話中沈勳一時不小心說溜了嘴:「台南學甲也有農友種植小麥…」,但當追問農友姓名與地點時,他似乎清醒回神過來,就無意進一步透露細節。但對於為何選擇性封閉小麥訊息的流動,個人感到困惑與不解!

而平日就有追根究底的習慣,立刻轉向台南區農改場尋求協助,由於接應電話的小姐對「台灣小麥」的業務承辦不明,電話幾經轉接至農藝研究室,幸運地遇上助理研究員吳建銘先生,終於有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也重燃起些許的希望。吳建銘曾在台南試種過外國品系的小麥,但收成不理想。他知道在學甲有一位李煌南先生多年種植小麥,詳細的現況就不清楚了。

就這樣一條寶貴的線索,透過電話熱線的追詢,終於找到在台南縣學甲鎮飯店里麻油寮的李煌南老先生。由於李老先生有重聽耳疾,無法在電話中清楚對話,於是5月28日(四)端午節,懷著迫切與期待的心情前往拜訪,也從此開啟台灣小麥種植的另一種可能。

台南李煌南農友的小麥栽培

李煌南老先生世居學甲宅港聚落,種植小麥有十餘年經驗,小麥收成後由金門酒廠契作收購與台中大雅契作小麥的方式相同。李老先生自有土地三十甲,每年種植小麥的從10公頃到20公頃面積不等,均依金門酒廠需求而定 ,農耕與田間管理則有其子李志豪先生負責。

dsc_2239.jpg
耕作經驗非常豐富的李煌南農友

由於所屬農地分布廣闊,自備有小麥低溫冷藏庫大型農耕機專用小麥收割機與曬麥場,屬於獨立而完整的農場規模,在台灣並不多見。農地目前採休耕輪作方式,小麥採整地深耕播植方式,採深耕播植主要是因應學甲地區屬於「水尾」,水源並不充足,小麥籽實在深土中可獲取發芽所需的溼潤水氣,播植方式有別於台中大雅的稻草覆蓋法

李老先生以秋冬交替的氣溫變化決定小麥播植的時間,週間平均溫度只要低於28℃即耕地準備種植,而後續小麥播植的農事管理與台中大雅的小麥就差異不大。

由於李老先生的農地採休耕輪作,播植時較不受二期稻作收成的限制,收成也沒有隔年一期作稻作插秧的緊迫壓力,所以學甲小麥可以放任熟成,色樣較台中大雅小麥熟稔(乾燥度)許多。

由於自有「小麥專用收割機」對於採收率也較大雅採「稻穀收割機」提升。但最具特色的是「曬麥場」,採陽光曝曬(室內可調式),一次可曬15公噸(300包),而不是使用柴油燃燒的「烘稻機」,裝袋前再使用自製的「篩落風鼓機」清潔與除去雜物,真的使自己大開眼界。

煌南老先生、李老太太與智豪先生對於我這樣一位陌生的訪客,傾囊相授,毫無保留,感動於這份熱誠與盛情,當天同時也商定了今年(2009)台南學甲小麥的契作計畫。

返家的一路上,收起原來的抱怨,開始感謝起台中農改場的沈勳,要不是電話中的那一段衝突,小麥的契作計畫就不會快速跨界延伸到台南的學甲。而與沈勳的情緒性衝突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呢? 似乎許多歷史事件出現的重大轉折往往如此。

繼續不懈的努力

6月2日(二)下午如期與宏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一同前往拜會台中農改場的作物改良課沈勳與張隆仁博士,對於小麥品種改良與種植的可行性,並無重大突破,但稍稍可以理解農改(農推)的困境。

現今的「農改」、「農推」、「農政」單位對於農作物的種植都抱持著「不鼓勵」、「不反對」的被動立場,以免在農作物生產過剩時,農友把責任推給公部門,又一昧要求政府收購或補償。而現今台灣咖啡的氾濫種植,可能已讓農政單位「剉咧等」。喜願麵包堅持與農友「契作」 方式規畫產量與市場需求,就是避免掉入產銷失序的陷阱。

為了建立未來小麥契作品系的差異化,在宏昇的牽線下,6月9日(二)專程拜訪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商議以「台中選二號」為親本雜交的可能性。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面對未來,台灣小麥品種雜交改良的漫漫長路,卻又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506集)在5月25日晚間播出《台灣麥田記事》,讓沉寂的台灣小麥再一次受到大眾的關注。節目播出後,陸陸續續接到多位農友的詢問與鼓勵,與苗栗苑裡玉田里的吳水池農友就是在這種因緣際會中認識的。

吳水池農友為苑裡鎮山水米產銷班第四班的班員,在6月6日山水米的「有機稻場」的會談中,熱烈與班員們交換種植與觀察小麥的經驗,由於農友們均有「山水米」有機稻作計畫產銷的經驗,對於小麥契作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與默契,在這裡著實看見農友們堅守農地,維護自然生態,相互合作自立營生的精神。2009年10月喜願麵包的小麥契作將跨越到大安溪北岸的苗栗苑裡。

原本「雲林麥寮」設定為計畫契作種植的地點,但因接洽的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農發科,後續毫無回應,且經查證麥寮地區目前土壤鹽化與污染的疑慮,恐影響種植的成效,決定忍痛放棄。

而「彰化芳苑」的擇定,則是因為就在麵包坊的隔壁,又屬「大橋米」稻作產區,對於農田的土壤深具信心。而「彰化芳苑」麥田的農事管理,將由喜願麵包坊全體夥伴共同參與,而能親身投入農作大夥們滿是期待的喜悅。

2009年喜願麵包契作小麥的軸線,從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彰化芳苑、台南學甲跨區域種植,此一軸線也符應日治時期與戰後常民曾普遍種植小麥的歷史線徑。而未來在農事的管理與紀錄上如何突破空間的限制,並以公開透明的生產履歷呈現,更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6月20日以仿同「喜願麵包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規劃了「小麥契作行動化農事管理生產履歷系統」架構,健丞數位科技的偉斌更唱議以自由軟體方式,解構與反思社會受微軟制約的陷阱,我們將竭力在今年的9月底有初步的雛型呈現;對於農業這樣的攪動,是實踐的,是前進的,也有想望的所在。

今年(2009.11-2010.4)從契作的面積估算收成,預估2010年3-4月小麥會有40-50噸左右的收成,為了再一次精確了解「台中選二號」的製粉品質,請託與遊說統一麵粉的陳銘乾先生協助,借重統一麵粉在製粉專業的研究分析(如附表-台灣本土小麥品質分析比較表),提供量化數據的參考指標與適切的加工用途,當然也是為了規劃2010年突破製粉的瓶頸。

在製粉加工程序的努力,統一麵粉展現積極專業的意願,令人感到意外與驚喜。小麥「製粉」將會是2010年4月小麥收成後最大的挑戰,未來不管結果如何,內心總是充滿感謝!

進口小麥的比例超高,值得國人關切

而依據美國小麥協會統計台灣從2002年進口小麥總量已超過100萬公噸,2005-2006年更攀至130萬公噸。2007-2008年受小麥價格高漲的影響進口值約略衰退5%,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小麥為大宗佔總進口量的80%,澳洲佔19%。進口的小麥約有45%用於烘焙業,40%用於中式麵食與麵條,8%用於釀造與麵筋業,2008年烘焙業國內產值已達為710.58(百萬美元),已為台灣重要的民生產業。

農糧署2009.7最新的統計,台灣地區98年第一期稻作預估收成為1,027,747公噸,顯見稻作生產總額仍略低於小麥進口總量。2007年出版的《台灣糧食統計要覽》國人每年食用白米量從1971年的130公斤降至2006年的48公斤, 持續呈現微幅0.5-1.0公斤下降,直到2007-2008年始有止跌跡象。

美國小麥協會估算2008年台灣每人每年消費小麥約為45公斤(尚未製粉),且仍持續呈上升趨勢,小麥與稻米已成為我們共同的主食,而如何提高本地小麥的自給率(使用比例)更是我們必須嚴肅且認真思考的課題。

但是,更困窘的情況是我們從事農耕的「農民年齡老化」、「農村人口外流」、「農戶農作所得偏低」,導致可耕農地逐年流失,加上農政僵化的休耕政策,導致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低落

以2007年的統計為例:2000年從事農業人口有367萬人,2007年降至305萬人,農戶總數75萬戶,而農戶負責人年齡在44歲以下僅4.9萬人,但65歲以上則有37.5萬人,農友年齡老化,世代嚴重斷層;而2007年平均農戶農業所得僅193,413元,糧食自給率更降至30.6%(以熱量為權數),農政單位大搞農村建設卻無助於農友收入。這就是有許多關心農業的朋友們,堅決反對「農再條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麥的種植在台灣西南沿海有足夠的歷史深度,粗放型的田間管理,只要有妥適的產銷計畫,不僅可以活化休耕的耕地,增添農民農作所得,更可充裕國內糧源,提升糧食自給率。聽起來,似乎棒極了!但是只要觸及價格的問題,臉上立刻會出現三條線,

以金門酒廠為例,契作小麥籽實價格在21-31元/公斤間,而進口美國硬紅春麥到岸價在13-18元/公斤間。而如何突破價格的障礙,正是每一位參與契作計畫的夥伴,必須勇於接納的現實。

雖然我們已經連續「契作小麥」兩年,在田間管理、儲藏設施、研磨加工也累積了些許經驗,但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西南沿海鄉鎮可耕作的農地,在二期稻作後(或休耕輪作)種植小麥的情況與蒐集各地冬季不同風候的小麥種作數據,並建立可依循的管理法則。

從台中大雅的「點」漸次發展成西南沿海的「線」,在奠立穩定的「線」徑後,進一步挑戰未來以「線」拓展構成「網」狀的群組。我們的企圖清楚而明顯,所以今年是「麥田狂想」深具關鍵性的一年。

而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後記:

在2009.10-2010.4「契作小麥」計畫逐漸定着之際,感謝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仁棟、秀枝、淑德、信苓、宏昇一路相挺,更感謝「綠色陣線」的東傑與致力於農造關懷培慧的協助,台中區農改場沈勳、張隆仁博士的包容,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台南區農改場吳建銘、苗栗區農改場張素真博士、「山水米」李東朝董事長提供寶貴的資訊,洽發麵粉陳副總與統一麵粉陳銘乾熱心協助台中選二號小麥成分的研析。

另外也對健丞數位的偉斌、朝陽科技大學資管系洪朝貴副教授在系統開發上的投入與公共電視的志榮持續關心鼓勵再一次表達誠摯的謝意。

喜願事誌──2009麥田續曲

其實只要出生在1960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台中大甲溪以南到台南縣)鄉鎮一帶長大的朋友,對「小麥」的記憶應該是熟悉而深刻的,因為在保價收購的年代「小麥」曾經是重要的雜作,也是農村民生重要的次主食。

 前言:

「喜願麵包工坊」成立於1999年4月1日(愚人節),創設的初心在與一群身心受限的弟兄們共同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並堅持純粹製作天然健康穀物雜糧麵包,因為這樣的麵包在原材上與製程上都強調「簡單、自然」,這正是創設者一直追尋的生命樣態。

在2002年4月30日與喜樂保育院合約期滿後,遷移至芳苑的現址,後也進駐雲林刺桐,自此喜願麵包又進入不同的階段,開始融入社區生活,真正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努力學習成為社區的好厝邊、好朋友!

去年開始,喜願嘗試與台灣農人契作小麥,讓原料也能來自本土。本文為今年這項嘗試的後續發展,和大家一起分享從栽培到加工皆用心的喜願麥田樂章。

980420-wheat-400.jpg

試種小麥的探索

去年(2008)的4月1日愚人節,霪雨霏霏,老天還給了一場「愚人赴雨」的教訓,但卻無法澆熄我們持續對台灣本土小麥學習與關照的熱情。所以,今年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夥伴們學「乖」了,自然順成,完全依據農友的時間,排定參訪小麥的行程,只可惜在麥田短暫的探索,一時無法滿足朋友們對台灣本土小麥種種的困惑。

去年的慢冬(二期作)後,11月初喜願麵包即向大雅員林村長契作1公頃的麥田,期間也在雲林莿桐試種小麥,但因濁水溪枯水期與抽取地下水灌溉的爭議而告失敗。雖然在雲林莿桐無法順利播植收成,但從中也學習到小麥與地域風土習性、自然生態、水利因素的關聯性。雖然「失敗」但是在心底卻是紮紮實實「成功」的。我要感謝高雄嚴先生與素津無償提供田地,給予學習與驗證的機會。

為了讓今年契作小麥的過程,避免掉入商業媒體炒作的新聞話題,所以刻意不在喜願麵包的網站張貼訊息,也節省應對好奇者或是新聞媒體詢問的時間,讓小麥契作回歸到小麥「生產者」與一次、二次「加工者」的連結上,更能專注著力於小麥出路與生成環境的探討。

其實只要出生在1960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台中大甲溪以南到台南縣)鄉鎮一帶長大的朋友,對「小麥」的記憶應該是熟悉,而且是深刻的,因為在保價收購的年代「小麥」曾經是重要的雜作,也是農村民生重要的次主食。

2008年10月雖曾經嘗試在中部的雲林莿桐、彰化二林、芳苑洽詢農友在二期稻作收成後種植小麥,包括免費供應小麥種子、保價收購等誘因,但農友們在各種因素的考量後,最後總是「歹勢」收場,而歸納這些原因如下:

(1)小麥從撒種到收成約120天,若11月開始種植,收成期約在2月底3月初,時序已經快過春分,相較其他農友的耕作「進度」顯然落後很多,若要在插秧播種水稻,必須張羅「整地」、「秧苗」、「農機」等事務,農友會有「落單」的顧慮。

(2)由於種植小麥的理想季節為二期作後,田野間幾乎少有榖類的作物,若此時出現小面積的麥田,鐵定成為小鳥的糧倉,也是收成過程中的最大威脅。而泰半在西南沿海地區的老農友都有種植小麥經驗,他們十分清楚鳥類的威力,笑說:「種不夠鳥仔呷」,尤其是只有一、兩位農友參與時,大夥們意願就相對降低。通常農友都十分「惜皮」的,誰也不願意成為村落中的笑話。

(3)二期稻作後,各個灌溉系統會出現枯水期,而枯水的時間不定,若未掌握時間而冒然撒種會出現缺水的危機,尤其是小麥種子發育的過程,土壤的含水率影響小麥成長的速度。雖然,可以抽取地下水灌溉解決,但是有些農友的農田,沒有地下水井,必須向人「買水」(100元/1小時),也是構成種植小麥的障礙因素之一。

(4)目前台灣西南濱海鄉鎮土壤鹽化嚴重,內陸的平原都屬於肥沃的農地,且二期稻作後種植蔬菜的收益又十分可觀,在先天條件與外部氛圍都影響種植小麥的意願。

(5)農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勞動,也因為這樣,農友每天已經都已經耗盡精力,所以對較低收益(28./kg)的「小麥實驗」,也就提不起勁。加上農友長期受農業政策的制約,對於什麼「WTO」、「糧食主權」、「食物旅程」覺得那是「少年人耶代誌」。

(6)大雅鄉農友種植小麥的觀念仍停留在酒廠「保價收購」的保護狀態,對於真正投入小麥多元運用與產銷推廣,例如小麥收成機械的改良、小麥收成的烘乾與清潔選篩,還有最重要低溫低濕的倉儲設施,都付之闕如,如何談提升競爭力。當大雅小麥文化季熱熱鬧鬧舉辦過後,除了留下垃圾、免洗杯盤,又留下什麼?值得員林村張村長與農友們一起省思

看來喜願麵包的「麥田狂想」還真會有一段好長路要走!

俗語說:「儌輸搏大」,去年(2008)小麥收成後有一個很大的敗筆,就是沒有良好的儲存環境,以致於在半年後,小麥種子開始出現蛀蟲,損失兩百多公斤。今年決定改造一間7坪的「低溫低濕庫」(溫度15℃ 溼度RH50-55%)儲存小麥。最少可以儲放8噸的小麥,可供麵包坊自己長期使用,也為小麥建構一個安全又舒適的巢穴。

4月1日張村長親自押送小麥到喜願麵包,村長好似把女兒交到我的手上。巧的是這一天又是「愚人節」,我們還笑者一起回想去年「愚人赴雨」的畫面,也算是為今年的小麥畫下歡樂的句點!

後記:

喜願進行本土小麥契作的計畫,又有了新進度,請閱讀: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