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個國家,施政的方向,是否隨著政黨輪替、官員喜好,變得朝令夕改,甚至沒有方向。
那麼又得再度告別,曾是典範的中興新村。
五月梅雨,天氣陰晴不定,更紊亂的是政府政策,桌邊還放著沒有閱讀完的文件,有關中興新村申請世界遺產的計劃,但是信箱中卻傳來最新的告急信件,中興新村將規劃為「高等研究園區」的工業區,並且在五月底報請行政院核定,六月完成初部規劃,十一月專責管理單位進駐,展開土地清理作業。
還沒讀完的文化夢想,在花費研究費寫計畫、作報告後,八字還沒一撇,如今又要重頭再玩。
政府政策真的像牆頭草,風吹四處倒,永遠不懂不分顏色的接力永續。
中興新村再度淪陷,只是這個瘋狂興建工業區的政府,繼北中南科,外加重工、環污、傳播等等名目之後,再一個工業區計畫。
可惜是中興新村的消失,不只是一堆老建築,更是一個歷史反省典範的消失。
一切從中興新村興建原初說起。
在那個荒腔走板的年代中,當1955年中國完成飛彈,建制二砲部隊之後,怕死的政府為了保護省府官員,決定將省府行政機構從台北下鄉疏散。現今草屯的中興新村以及霧峰的光復新村,成為二個被選擇的地區,由於中興新村有虎山為屏,看起來比較能躲飛彈,於是省府決定遷建中興新村。
1955 年建造中興新村,在那個時代,簡直是一個巨大的造鎮工作,它和簡易的眷村不同,新的省府中樞,會有很多行政機構、民生設施、育樂空間,以及不少官員進駐,甚至一旦台北行政中樞遭到攻擊,中興新村都可能變成臨時首都。
於是,中興新村的建造馬虎不得,在當時留英的建設廳副廳長劉永懋(劉可強教授的父親)的主持規劃,以及成大教授吳梅興的參與設計,中興新村採用英國興起的新市鎮觀念,規劃打造一座健康的花園城市。
英國自20世紀初的工業發展下,都市高度擁擠,一股回歸自然田園的建築思維,始終成為城市居民的想望,也主導百年來英國鄉村風格建築的流派發展。1946年英國制定新市鎮法,確立花園城市的建築思維,成為當時區域規劃的主流。
中興新村取用這樣的概念,興建新的市鎮,其實在1955年這樣的花園城市概念,不只規劃在中興新村,還有一個公務員甚多的永和市,只是到現今,擁擠的永和市,原始規劃早已破滅,沒人記得原初的構想,只剩中興新村孤獨的存在。
建造花園城市,有著二項要素,一是自然,二是健康。在當時中興新村以家有小院,區有公園的方式,廣設綠地、種植樹木,並且以環形圍繞公園的空間規劃,分區建起集合住宅,標榜家家屋前屋後都有樹,建立一個綠意十足的花園城市。
另外,在健康理念上,結合當時興起的污水下水道系統,完整建構起中興新村的獨立供水系統、污水處理廠,以及下水道排水系統,確保純淨的水質,有益住戶的健康。
姑且不論這些設計,是為了那些位高權重的省府官員,在半世紀前引入這樣的理念,無異是一個自然思維的典範。這樣的自然城市思維,其實就是現今都市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但是中興新村的理念,鮮少被探討,甚至無情被遺忘。
幾十年的變遷,在官方年久失修以及民間各自增建後,中興新村漸漸失去原貌,但是它的基本架構依然存在,也有許多民間推動者,希望中興新村能夠重生。從早期的平價國民住宅,到符合時尚的養生村,再到NGO進駐的空間再利用,甚至規劃文創園區,當然更包括許多建商覬覦的豪宅特區,中興新村有著很多想像的未來。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愛台12建設中,計畫將中興新村更新為「文化創意及高等研究中心園區」,中興新村從此有著不同命運。沒人曉得,為何空間再利用文創園區,怎生轉為先拆除再興建的工業園區,突來的轉變,打破數十年來中興新村適合人居的想像,變成再一個破壞原有生態的工業區。
園區的興建,將由國科會主導,比照科學園區的設計規劃完成,預估投入200億元,引進200家廠商。到時中興新村不會再有原來的區域結構,舊有居民將會被迫遷出,新的大樓也會取代低矮洋房,中興新村走入歷史盡頭。
中興新村申請世界遺產的計劃,此時再讀覺得荒謬,荒謬的不是一個區域的歷史浮沈,而是一個政府的施政可以年年不同。
台灣已有太多閒置的工業區,適宜居住的中興新村變工業區,然後再去破壞自然田野興建住宅區,這種錯位混亂的思考,成為主導台灣發展的問題根源。
多說何益!中興新村不是個案,太多的工業區開發,休閒地BOT像蠕蟲般在台灣四處蔓延。
面對修澤蘭女士的建築,美好歷史在荒謬政策裡嘆息!
就說再見吧!曾經帶有美好思維的中興新村,半世紀前的自然初念,至今終成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