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農村─鳳林美好花生(上)

「郁倫每天天亮就起床,戴著斗笠跟著鍾爸爸的貨車到處去收花生。車子走在顛簸的路上,搖啊晃啊,可能是太累了,郁倫的頭一偏,就這樣睡著了。」鍾媽媽說著還帶動作,口中盡是對這個媳婦的不捨。

編按:本文作者為交大客家學院客專班學生,於八月在花蓮鳳林進行的田野調查後,整理為文,原文篇幅較長,切分上、下刊登,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文化創意產業在鳳林,「美花」花生婆媳傳承

經歷了6月的大埔事件、717夜宿凱道…,西部的農村很不平靜,東部呢?八月初,學校特別為專班生開的田野實作課程在羅老師的帶領下,14名娘子軍浩浩蕩蕩前往花蓮縣鳳林鎮,展開為期八天的客庄田野訪調。

出發前的研究主題原是希望透過這次田野了解東部鳳林的農村樣貌,並以返鄉種稻的年青人為觀察對象。不過,人生卻在許多插曲中遇見更美好的意外──因緣際會認識了這對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動許多的「花生婆媳」。

回家是遊子最初的願望

「郁倫每天天亮就起床,戴著斗笠跟著鍾爸爸的貨車到處去收花生。車子走在顛簸的路上,搖啊晃啊,可能是太累了,郁倫的頭一偏,就這樣睡著了。」鍾媽媽說著還帶動作,口中盡是對這個媳婦的不捨。

image002
融合客家花布的花生包裝,像不像戴上頭巾的小姑娘

在埔里街上長大的梁郁倫,從未碰觸農事。2003年從英國念完藝術管理回來後待過華山藝術園區,後來進入富邦藝術基金會,做到策展組組長,事業正好,為什麼會和一起在英國念視覺藝術傳達的先生回到鳳林炒花生?

「我們兩個都不是台北人,都是離家工作的孩子,雖然在台北都有不錯的成就,但是我們很重視與家人的關係。還沒結婚的時候大約每個月我會想回埔里家一趟,他也會回鳳林。結婚之後,一個月回埔里,一個月回鳳林,即使只有回來兩天,和父母吃個飯就走,但是我們各自的家庭都給我們很大的力量,我們都覺得『家』很重要。」

郁倫說,也因為鍾媽媽,於是,我們開始想到,是不是要回鳳林?雖然我們知道有一天一定要回來,可是,忽然就覺得,為什麼要等『有一天』?為什麼不是現在?」郁倫說起動念回鳳林的緣由。

有一天醒來,忽然就哭了

於是,2009年5月郁倫回到鳳林鍾家,戴上頭巾、挽起袖子著著實實地當起了農婦,跟著鍾爸爸挨家挨戶收購花生、下田種菜、種花生、採柚子,跟著鍾媽媽學剝花生、大火炒花生、拿捏火候、包裝…從不喊累更沒有抱怨 。

「過年前剛開始在做的時候,好忙啊,早上六點睜開眼睛開始炒花生,炒完接著要到處去收一些阿嬤剝好的花生,然後挑花生,一挑就是大半天,常常挑到晚上10點、11點。中午吃飯也很快,大概吃20分鐘就衝出去繼續做,都在弄這些事情,因為炒花生是純手工啊,你就是要跟時間賽跑,就是一直做一直做。」郁倫說。

image001
「美好」花生的系列產品與包裝,都是手工創意。

對媳婦如此辛苦萬般不捨的鍾媽媽說,「我一直告訴他們,沒有關係,做不習慣還是回台北去吧。」但是對郁倫而言,回鳳林絕對不是試試看而已,而是下了決心,沒有回頭路的挑戰。因為對她而言,「當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你已經做了選擇,我覺得既然你已經選擇了,就做好它。」在郁倫清秀年輕的臉龐看到令人動容的堅忍耐力。

然而,壓力還是太大了,「我記得有一天早上醒來,我就突然哭了,我跟我先生說,我好累喔,好想睡覺,我先生說,那你就睡啊,我說,不行,我要去炒花生,今天訂單很多,我怕炒不完,下午還要趕宅配。我一邊講一邊哭,那時候冬天很冷又要很早起來,我真的以前都沒有這樣做過,雖然我先生、鍾媽媽都有幫我,可是我覺得很多壓力在身上,因為我把這個當成以後就是我的事業了。」

郁倫輕描淡寫的說著,我卻聽得好沉重,這麼拼命三郎卻又這麼貼心懂事,在與郁倫訪談時,鍾媽媽午睡起來了,郁倫立刻奉上泡好的茶,而且起身讓坐(那是客廳大桌的主位),從這些細節看到郁倫對長輩的應對進退都是現在年輕人少有的,難怪鍾媽媽對她疼愛有加,直誇她,「很乖,很難得,自己都不可能教出這麼好的孩子。」

(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文創產業發展法】配套草案公聽會,邀請東部朋友 0514

文建會於擬定其主管相關規範之際,希望廣徵各界意見,滾動式調修刻正研議之配套規範草案,以呼應產業發展所需與困境。爰此,誠摯邀請文化創意產業各界先進,參與本次北中南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配套規範草案公聽說明會,藉由廣泛蒐集各界聲音,以完善文創法之施行與落實。

行政院於民國91年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國家發展重點計晝項下,除由各部會規劃產業推動方案外,同時開始推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法的制定。

嗣於98年因民間團體意見及部會協商結果,決議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接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後續立法推動工作,草案於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期間,共經過8次會議,從大體討論與逐條審議,終獲致共識,完成條文共計4章(總則、協助及獎補助 機制、租稅優惠、附則)30條,並於99年1 月7日三讀通過,2月3日奉總統令公告。

文創法通過立法審議後,文建會隨即緊鑼密鼓進行相關配套規範的擬定,包括:

確定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將政策資源聚焦於重點產業(第3條)、修正國發基金投資機制,強化文化創意產業之投資成效(第9條)、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責推動機構,協助各項產業輔導措施的落實(第7條)、補助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與發放藝文體驗券(第14條)、鼓勵國內文化創意事業以優惠價格提供原創產品或服務,並給予其價差補助(第15條)、營利事業捐贈抵稅,

鼓勵營利事業捐助於偏遠地區辦理文創活動(第26條)、提高民間適當空間供文化創意事業使用的意願,協助文創產業聚落與育成(第16條)、建立公有文化創意資產提供加值利用之活化機制(第21條)以及文創法施行細則(第29條)等。

文建會於擬定其主管相關規範之際,希望廣徵各界意見,滾動式調修刻正研議之配套規範草案,以呼應產業發展所需與困境。爰此,誠摯邀請文化創意產業各界先進參與本次北中南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配套規範草案公聽說明會,冀藉由廣泛蒐集各界聲音,以完善文創法之施行與落實。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配套規範草案公聽說明會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報名請點這裡:http://stlc.iii.org.tw/p2-1.aspx「我要報名」(完成線上報名登記者為優先入場對象!)

聯絡電話:02-2739-8171#106 資策會科法中心法律研究員–劉秋汝

各場次時間、地點:

中部場次:時間:5月7日(星期五)上午9:00-12:30

地點: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演講廳(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東部場次:

時間:5月14日(星期五)上午9:00-12:30

地點: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糖蜜館(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南部場次:

時間:5月21日(星期五)上午9:00-12:30

地點: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北部場次:

時間:5月27日(星期四)上午9:00-12:3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場次/時間 內容
09:00-09:30 報到
文創法配套規範草案公聽會 09:30-09:40 主持人引言
09:40-10:20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配套規範草案簡報
10:20-10:30 茶敘交流
文創法配套規範草案公聽會 10:30-12:30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配套規範草案討論與回應
~賦歸~

註:主辦單位保留變更議程之權利

其它連結: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暨子法初稿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暨子法初稿討論專區

「小鳥不要來」的創意密碼

原社是位於台東市,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委員會,並專注於原住民議題的非營利機構,下設社會福利及文化產業等2個部門-期盼經由後者鼓勵原住民朋友,將原本擅長之各項傳統技藝…

近來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人期許它能成為台灣的下一波藍海產業-我們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類型多樣而複雜,然而,不變的原則應是如何運用文化(甚至擴及自然面向)之獨特資源,結合創意的視野與想像,透過創新技術進行再創造,最終建構新型態之產業形式及內容。

過往已有諸多團體及個人進行努力與嘗試,部分停留於構想階段,部分則是曇花一現,可是,也有不少案例克服挑戰與考驗,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社區及地方產業案例之一,就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簡稱「原社」)所研發之「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第一次接觸這個案例,是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現更名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華山文化園區(現更名為「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舉辦之「台灣2005生活工藝運動大展」。

置身在建於1933年之再製酒作業場中,看到來自全台各地之「社區工藝」成果展現,其中,原社以琉璃珠為主題的攤位展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小鳥不要來」-這個讓人具備詼諧感又讓人滿腹疑問的標題,結合蘊含人文性的視覺展示,吸引許多觀眾睜大眼睛看,甚至張大嘴巴問東問西起來。

990407xiaomiaobu-400.jpg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現況圖,本文所述之社區工藝展覽位於「中5A館」[1]

圖2
再製酒作業場整修前情形(拍攝時間:2002年9月28日)

圖3 圖4
原社於社區工藝展覽之攤位展示(拍攝於展覽會場,時間:2005年12月27日)

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作者與當時負責照顧攤位,也是原社之社區產業的重要推手-林秀慧小姐攀談起來。

交談後得知,原社是位於台東市,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委員會,並專注於原住民議題的非營利機構,下設社會福利及文化產業等2個部門-期盼經由後者鼓勵原住民朋友,將原本擅長之各項傳統技藝,透過適當的轉化及調整,提供地方產業發展與在地就業機會的嶄新可能。

與多數社區產業不同的是,原社並不侷限於單一族群或部落,只要是對產業議題有興趣的原住民朋友,都可以參加相關培訓課程,有關產業研發機制,則跳脫委託專業機構或專業者規劃、設計,原住民朋友僅負責生產、製作的分工模式,改由參加課程之原住民朋友共同發想、討論、規劃之參與式執行模式。

以「小鳥不要來」為例,這幾個字是在某一次的集體討論過程中,由一位部落婦女衝口而出-主因為許多原住民部落是以小米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當小米結穗後,銜接收成之際,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希望小鳥不要來吃小米,若有小鳥來,就要把小鳥趕走;趕小鳥的方式,主要是在竹竿末端,綁上鐵罐或鋁罐,罐內放入小石頭,搖晃竹竿發出聲響,以趕走前來偷吃的小鳥。

因為許多參與課程的部落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小鳥不要來」這幾個字也的確是許多人的心聲與期盼,是故,這個標題提出後,立刻引起參加者的共鳴及討論。

當然,標題並不是產品,一旦決定主題後,就要開始思考,如何將諸此生活經驗轉化為實體的文化創意產品?

原社原本即已選定具備高度原住民特色之琉璃珠,作為主要的產業載體與媒介,首先即嘗試以琉璃珠模擬上述之鐵罐或鋁罐-因為每顆顏色及圖紋不同的琉璃珠,皆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涵,為彰顯「小鳥不要來」背後所期盼之豐饒與富足,因此,特別挑選名為「綠蟲」的琉璃珠,以強化此一系列產品之主題及內涵。

發想至此,已有故事,也提出了表現的形式及手法,再結合一些實用性的功能,似乎就可發展為完整的產品,並開始生產製造。但是,這群參與原社課程的原住民朋友,並未就此打住,反而希望再增加更多不同的元素,以突顯及豐富這個具有話題性與文化性的故事及主題。

首先,為了讓趕鳥工具,與另一個故事主題-小米連結在一起,運用熟悉的琉璃珠,以擬真的手法,做出小米成熟後,綑綁成串以利乾燥的意象,並將其與上述的「綠蟲」琉璃珠,串接在一起;其次,除了視覺之外,也希望能在聽覺上,展現原本作為趕鳥工具的「功能」,故於「綠蟲」琉璃珠上方,結上一個叮噹作響的銅鈴。

此外,當產品內容逐漸完整,參與課程的朋友們,則轉由功能面進行思考,並將產品定位為旅行中的紀念品或伴手禮-旅行中的人,最重視及重要的,就是「健康」與「平安」,因此,結合「護身符」的意象及功能,並運用原住民擅長的編織技法製作「香包」,裡頭放入卑南族拉卡烙民俗藥草,並以繩結將上述幾個元素,串聯在一起,最後依據不同性質的實用功能(例如:項鍊、手機吊飾、背包掛飾等),進行變化與調整後,即建構及完成後續廣受消費者接受與歡迎的「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圖5

圖6
每顆琉璃珠的都有不同名稱及內涵,「小鳥不要來」挑選「綠蟲」琉璃珠作為主要的產品元素(拍攝於上述展覽會場,時間:2005年12月27日)

作者嘗試針對「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之幾個成功原因進行歸納,並概述如下:

(一)來自不同部落之原住民朋友,經由課程學習與集體發想歷程,進行產品主題、內容、定位之規劃與設計,並結合擅長之工藝技術,讓產品本身不只有濃濃的原住民色彩,更能對傳統或既有的部落生活進行闡述與再現,甚至讓人想更進一步學習與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及內涵。

(二)有別於多數琉璃珠產品僅止於傳統文物之仿製與再製,以說故事的角度切入,運用具有話題性的標題,結合現代性的設計手法,讓傳統性的工藝技術,以及即將或已經邊緣化的部落生活,有機會被重新關注,並展現新的特色及魅力。

(三)經由生活化與多元性的產品定位,讓「紀念品」與「伴手禮」能與不同族群(消費者)之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更多的互動、交流與激盪。

(四)積極參加各種大小、規模、性質各異的展覽活動,透過情境性的展示手法,讓產品背後的故事及內涵,能被有效突顯及展現,並突破商品市場交易之「物化」模式,進而轉變為可以傳遞,甚至代言原住民部落文化的平台與媒介。

(五)運用深入淺出的解說手法,讓產品的創新意涵與文化價值,能被消費者所認識與理解,進而產生支持、認同,甚至演變為持續投入、參與的動力及誘因。

(六)相較於目前許多創意產品運用大量無用而花俏的包裝手法,實用與儉樸的風格,加上簡單文字說明產品內容之設計定位,也是系列產品廣為接受及歡迎的原因之一。

圖7 圖8
原社的每位工作人員都是社區產業的絕佳解說員及代言人(拍攝於台東航空站之戶外展覽會場,時間:2008年5月17日)

歷經上述教育學習與集體研發過程,原社除交出「小鳥不要來」等深獲消費者及市場好評的產品外,也同步發掘及培養了許多具有創造天份的原住民工藝家,這些工藝家,除卻是原社經營文化創意產業的好夥伴,也逐步將這樣的學習經驗及合作模式,帶到更多的部落及社區,讓許多潛在性的原住民創意工作者,有機會於在地知識及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蹦發出既細膩又豐富的產業活力及文化能量。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1] 圖片引用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官網:http://web.huashan1914.com/place/place2.php?cate=place。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從BOT到ROT之定位探討

反觀華山之營運現況,最大的問題是規劃缺乏整體性,也較缺少舊的歷史味道,赤煉瓦倉庫由兩大集團經營,有民間單位,也有政府部門,如何重新思考有效性之公私協力機制,應是未來華山永續經營…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以下簡稱華山)前身為臺北酒廠,成立於1915年,1987年因為臺北市都市計劃以及環境保護政策而遷廠。1997年來自不同領域的藝文工作者組成「華山藝文促進會」,並向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爭取使用此一空間;經由協商後,臺灣省政府文化處於1999年委託給「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會」(前身為華山藝文促進會)經營管理,並更名 為「華山藝文特區」(黃筠舒,2005)。

981225HUASHAN-400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外部廣場,照片來源:組員提供

之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一度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將華山短暫委託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橘園)經營;2007年,則以ROT(Rent-Operate-Transfer)模式[1],規劃推動「徵求民間參與投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2]。本文想探討從BOT到ROT的過程中,文建會對於華山的定位,以及對於華山所產生的影響。

就理論及實務經驗觀之,BOT案的特性為投資成本高、回收期長、風險高、政府需要長期與民間配合。但以先前橘園BOT案來看,僅有1年的時程,時間太短,雖以BOT模式辦理,實際上僅有OT的效益(黃淑晶,2005)。

後續之ROT案,依據文建會的評估,投資廠商需先為空間整建、軟硬體設施建置投入上億資金,預估至少第9年開始才有回收,因此,合約期限為15年(自由時報,2006);相較於之前的橘園BOT案,發現文建會已經較有經驗,改善過往合約太短,且由「廠商自負盈虧」的模式,也更突顯政府願意與民間協商的態度。

此次ROT案,得標廠商是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賓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及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組成之「臺灣文創聯盟」,可以說是為了此一標案而組成的任務型組織,並且於2007年11月6日正式接管華山[3]

在此提出4項課題與疑問,包括:第一,年限計算方法為何?第二,有關得標者對於華山的經營構想,目前僅能找到很簡略的描述,缺乏完整計畫的說明,第三,文建會之角色定位?是房東(收房租),還是需要監督整體計畫執行過程,不甚清楚,第四,華山營運團隊包括3個不同單位,未於官網或其他管道說明彼此之角色定位及分工模式。

針對以上4點疑議,作者提出建議解決方案如下:

一、 落實決策透明化:有關年限計算回收,以及得標廠商與文建會之權利義務關係應明確說明。

二、 提出永續營運構想:避免華山營運團隊變動,造成工作計畫之不連貫與大幅調整。

三、 強化計畫監督機制:不該只有文建會,亦應納入專家學者(特別是之前曾經參與華山藝文促進會之重要成員),深化政府、民間、學者之三方監督及互動模式。

四、 明確聯盟協力模式:針對聯盟內之不同單位的專長屬性,進行明確定位及分工。

參考日本橫濱赤煉瓦倉庫的活化經驗,該地於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擔任進出口關稅事宜的閘口,與華山皆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主要包括兩個館,一號館為文化創意園區,由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經營,二號館則是商業設施,開設許多餐廳、酒館和購物商店,由株式會社橫濱紅磚瓦負責營運。

一號館之1樓保存過往文物,2樓則作為展演空間,二號館中則規劃為商家聚集地,不僅保有歷史軌跡,更添加了新的活力,能讓前來參觀及旅遊者,享受到文化、藝術、休閒生活(諸如逛街、吃飯等)之巧妙結合(黃玉蓮,2005)。

反觀華山之營運現況,最大的問題是規劃缺乏整體性,也較缺少舊的歷史味道,赤煉瓦倉庫由兩大集團經營,有民間單位,也有政府部門,如何重新思考有效性之公私協力機制,應是未來華山仍否永續經營,乃至扮演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之關鍵與挑戰。

參考文獻

黃玉蓮,2005,〈橫濱懷舊散步〉,自由電子報,2005年8月9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9/life/travel-1.htm。

黃筠舒,2006,《1945年以後的臺北酒廠—華山文化園區的形成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淑晶,2005《「創意文化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從加拿大溫哥華葛蘭湖園區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附註說明:

[1] 字義為「租用-營運-移轉」,意思是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現有設施,予以擴建、整建後並加以營運;營運期間屆滿後,營運權歸還政府。

[2] 參考自由時報電子報刊載之「華山ROT相關背景」一文,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16/today-art2-2.htm。

[3] 臺灣文創聯盟於2007年6月23日正式成立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文化資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陳毓玲、陳冠丞、朱惠慈、黃麗文、陳姵如。)

試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性

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團體

 【屏南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問

(1) 傳統產業是否必須被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間已開發國家步入所謂的後工業文明,當各國的產業政策逐漸修正為關注第三級產業發展的同時,新一波的創意產業文明也在各個經濟文化體逐漸形成。

(2) 台灣的(農業)文化在這一波的變動中,該如何因應 ?

文化代表族群生活方式的表現,其中包括對於傳統的承傳與對文明的適應及同化或異化其他文化。文明為各文化競合的結果,文明的演替在時間軸上標舉出時代意義,被記錄則成為歷史。

於是當我們關注於地方性與農村性的同時,是否意識到「反全球化運動」都已經全球化了?那麼,地方(或者說是偏鄉地區)在這一波的文化發展中,是否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或者是可行性?)

於是,作為一種參考或是一種刺激,我們在屏南地區有一場論壇,主軸為文化創意產業,而以生態旅遊作為纏繞回應的論述,試圖因應或者是準備迎戰這波文化浪潮。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態旅遊之地方性

洪萬隆老師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推動生態旅遊的公部門,交織論述為「生態旅遊地區之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性則是藉由來自屏南偏鄉的社區提問,作為一種論辯或是回應亦或是因應。

970414--hung-web 970414--IMGP0291-web
左圖為洪萬隆老師,右圖為墾管處施處長

(1) 這樣對於偏鄉地區是否有助益?

可能的答案是,如果架構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下,將整個廣大的區域(或是偏鄉)視為一種「概念或是象徵性外形的型構」(Passi,1996),不受政治地圖上的線所框限,那麼,偏鄉就具有一種完美的「文化潛力」,而能生產出「文化產值」。

至於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以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並且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文史團體。模式類似書籍出版,作者可得版稅收入的概念,只不過改成社造組織與社區居民扮演作者角色,而汽車廣告產業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的載體。

必須避免的是,地方文化的產業化往往致使地方去地方化而與其他地方相似,使其成為無地方感之處。

於是我們必須注意,究竟在這文化產業化之中,究竟誰付這錢,還有誰得好處,文化作為公共財,農村與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日諺:生業,國之本也。),環境作為子子孫孫生存場域,是否永續,則成為公民長期關注的責任與義務。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地方學】讀書會講座

由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所舉辦的地方學專題讀書會,將於3/25星期二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以及人類學的觀點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此次將由文化產業的角度切入,探討地方學。

《文化產業 VS 地方學—從文化產業的「地方」概念談起》讀書會講座

由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所舉辦的地方學專題讀書會,將於3/25星期二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以及人類學的觀點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此次將由文化產業的角度切入,探討地方學。

在「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industries)概念成為另一波文化政策的主軸。文化資產也在這個架構下與其他文化部門的整合,尤其是做為一種「地方魅力」的策略,甚至是營造出「地方感」。使文化產業與地方有其不可分割的連結。

而此次讀書會講座也邀請蔡慶同老師從文化產業的地方概念談起,深入文化產業與地方之間,精采可期。在此,竭誠邀請大家參與!

★讀書會資訊如下:
◆時間: 2008年3 月25 日(二) 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修齊大樓七樓會議室
◆活動網頁:
http://blog.yam.com/taiwanplace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與談人:
蔡慶同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進行方式:由與談人以 60-90分鐘簡介,之後開放與會者討論。

◆建議可事先閱讀資料:
◎王俐容—公民、都市與文化藝術的使用:以高雄市為個案研究
◎蔡慶同—全球化與文化產業: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
◎其他文化產業與地方相關資料

◆交通資訊:
讀書會會場交通及停車訊息:

1. 從永康交流道到成大(以 googlemap 繪製 , 須以 googlamap 開啟)路線連結
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msa=0&msid=105033881080533226959.00000112dbbac3bba5d6c&om=1&ll=22.953019,120.229225&spn=0.132147,0.2314&z=12

2. 成大提供的 ” 如何來到成大 ” 路線圖 , 包含開車, 客運, 火車, 可符合各種需求.

為準時無誤抵達, 建議列印地圖隨身攜帶 .

相關檔案如附 也歡迎蒞臨參加


台灣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地方學GIS專案
聯絡人:施政旭
電話:06-2516445
傳真:06-2516455
手機:0955604709
信箱:whiteuca@gmail.com
部落格:http://blog.yam.com/taiwanplace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