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月眉農場 – 小地方新聞網

入住慈濟大愛村,倒數計時

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編按:

2月11日慈濟大愛村即將舉行落成入厝儀式,高雄縣約有近600位災民將於年前入住新家。在高雄縣災區中,除選擇大愛村為遷居地的災民有新家可過年外,尚有還在爭取自立建村或準備在五里埔建立新家的小林村民仍住在組合屋中,等待重建記憶中的聚落。

同時,回山上的那瑪夏鄉、桃源鄉族人則還在努力爭取避難或中繼安置,族人表示「目前連一個柱子都還沒立起來」,對照歡喜入厝的山下大愛村,其他災民的心情更是五味雜陳。

以下記者針對即將進住大愛村過程的報導,其他災民面臨的處境,也將有後續系列報導。

──────────────────────────────────────────────────

高雄縣政府7日舉辦首批慈濟大愛村永久屋漢民配住抽籤作業,符合抽籤資格共有158戶,但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有132戶,另232戶原民戶則交由部落長老和頭目協調配住。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積極日夜趕工中,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完工,為讓88風災災民趕在農曆年前進住過好年,高雄縣政府7日在旗山鎮鼓山國小樂活館舉行永久屋配住抽籤作業,上午第一梯次先安排甲仙鄉小林村災民抽籤,下午第二梯次再由六龜、杉林、甲仙鄉(小林村除外)和旗山鎮災民抽籤。

抽籤住戶完成報到手續後,先抽取順序籤,工作人員再依順序籤順序依序叫號抽地址籤,決定永久屋分配的地址,抽完籤的住戶,即可馬上與慈濟專人聯繫看新家,並確認搬遷進住時間。

990208c2ji4201003-400.jpg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戶數完工。(蘇福男攝)

2010-02-04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外觀。(蘇福男攝)

高雄縣政府民政處處長邱志偉表示,永久屋的配住作業分漢民、原民兩部分進行,名單均由縣重建會審核提供,漢民配住是採抽籤方式進行,原民則尊重部落長老和頭目制度,由其全權協調處理。

民政處3天前才拿到首批審核名單,隨即展開抽籤籌備作業,原本抽籤地點選在永久屋旁的杉林國中,但由於杉林國中已堆滿準備入住的災民家當,因此改在距離永久屋最近的鼓山國小。

邱志偉說,7日是首批漢民配住抽籤作業,配住的房子小大共分大、中、小三個坪數,分別為14、28和34坪,重建會提供名單原有163戶,但6日臨時緊急通知其中5戶尚需補件,因此7日符合抽籤資格為158戶,有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為132戶,將等農曆過年後與下一批住民共同抽籤。

7日符合抽籤資格的小林村民有20戶,但只有12戶到場抽籤,原預定2小時的抽籤時間,不到半小時就抽完,一名村民抽完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有人一確定新家住址,則迫不及待趕赴杉林大愛園區看新家。

而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2010-02-01
一名小林村民抽完籤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蘇福男攝)

2010-02-02
慈濟志工忙著將各項家具搬進永久屋佈置。(蘇福男攝)

2010-02-05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家電設備全新,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蘇福男攝)

2010-02-06
鳥瞰慈濟大愛村永久屋。(蘇福男攝)

山下的南沙魯─杉林大愛村

南沙魯村在園區的最右、且偏北邊的地方,工程進度與桃源鄉、小林村、漢人村相比,真的相差很遠,未來南沙魯村居民何時可以安心入住?誰有資格入住?沒有符合入住資格者,但是山上也沒有房屋的人是否可以入住?

12月24日這一天抽空到杉林鄉的月眉農場,我想看看姐妹淘們未來的家『慈濟大愛村』。聽說,所有要住在大愛村的災民們,在農曆年前都要搬遷入住大愛村內。

在莫拉克八八水災的百日(11月15日),我曾參與大愛村的動土典禮儀式。這一天慈濟人至少動員了近二十台的遊覽車志工參與。當天還邀請那瑪夏鄉布農族災民以八部合音、桃源鄉的布農族災民獻唱詩歌做為動土典禮的獻禮。但是沒有邀請原住民頭目代表為土地、為祖靈獻上小米酒,沒有關係吧!慈濟人為大家募款興建永久屋。

相隔一個半月再次探訪,心理已有準備因為是施工重地,猜想應該只能坐在服務中心聽志工做解說吧!

沒錯,我真的只能聽志工做詳細的簡報說明。二台攝影機、二台相機的鏡頭對著我,用心紀錄著我認真聆聽解說的表情。過程中我發現實際接觸慈濟的志工們,原來這是一群信念堅定的志工們,他們可都是個個都耐性十足喔。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山上的南沙魯村在山下將成為紙面上配置的聚落。

怎麼辦?我真的非常想看到大愛村內的南沙魯村房舍進度!或許是耐不住我的哀求,我有幸得到慈濟師兄的允許,隨著他的帶領進入正在大興土木的慈濟大愛村。就像是慈濟大愛村興建的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小姐所說:「來自52各國家的愛心,慈濟只有用心將大愛村規劃為國際性的示範村,否則還真的很難對所有捐出愛心的人交代!」

慈濟人的大愛,在大愛村處處可見其細膩與用心之處:慈濟人的標章、慈濟人的微笑、原住民(泰雅族)的圖騰、滾滾河流上的大石頭、漂流木,都盡心的呈現在園區之內。不知道是否因為是國際示範村,所以在趕工程進度之際,還看見許多參與施作的臨工們,拿著鐵刷、提著水桶,一顆顆的清洗著石頭;這一幕鏡頭至今我不能理解,石頭上的泥土遇到雨水的沖洗自然會消失,不是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不會蓋房子,只能清洗石頭。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個泰雅族的圖騰用在大愛村以布農族居多,且無泰雅族人的地方,就是怪嗎?

六百戶的建築工程,總共由四家營造公司分別趕工興建,針對之前考古學專家劉益昌教授所提的,大愛村決定興建時,他就提供遺址資料,並一再提醒施工單位開挖時,務必有考古人員在場。但十二月十四日團隊趕抵工地時,工程已開挖,且挖掘到重要遺址文物,文物最後下落不明,劉益昌十分火大,立即依文資法相關規定向文化局舉發。

我在接受師兄熱誠的導覽過程,未曾聽見隻字半語的相關說明,其實我想大家若要苛責慈濟人不懂所謂的『文化資產保護法』,是真的有點為難慈濟人了,因為慈濟的專業是在於緊急救助,遺址文物?距離慈濟人文化太遙遠了吧!

南沙魯村在園區的最右、且偏北邊的地方,工程進度與桃源鄉、小林村、漢人村相比,真的相差很遠,未來南沙魯村居民何時可以安心入住?誰有資格入住?沒有符合入住資格者,但是山上也沒有房屋的人是否可以入住?關於這些問題,大家也都不需要再問慈濟人了,因為慈濟人只是負責興建大愛村給大家永久居住的人。法令與資格還是政府的管轄範圍。

雖然屬於南沙魯村的建築進度落後,是不是會影響到南沙魯村的居民,可以在農曆年前順利搬遷入住,我想我在南部的災區陪伴時間裡,應該可以協助一些老、弱、無依靠的災民,參與搬家吧!當然,每一位關心災區居民的朋友們,你也可以伸出雙手投入未來的協助搬家行列喔!

勤和村民回鄉路,向前跨了一步

勤和村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積爭取原鄉的中繼屋興建地點,暫住2-3年,觀察並且追蹤山林變動情形。日前營建署針對居民尋覓地做了評估,皆為安全,世展會也已準備興建中繼安置場所,對想回鄉的勤和村民來說,是一大進展。

前言:

勤和村民全體約92戶,他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積爭取原鄉的中繼屋興建地點,就近暫住2-3年,觀察並且追蹤山林變動情形。日前營建署針對勤和村民尋覓的兩塊遷居用地做了現場評估,皆為安全,世界展望會也已協調建築團隊勘查,準備興建中繼安置場所,對想回鄉的勤和村民來說,是一大進展(勘地的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本文為記者採訪日前勤和村民Tama Haisul的報導,在已經找到安全中繼安置地後,再回顧當時政府當時積極推動下山的政策導向,以及居民忐忑心情,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曾言:「對原住民來說,風災從來就不是危機,政府才是!」,實為居民真實心聲。

PC086368
圖中男性為Tama Haisul(攝影/柳琬玲)。

Tama Haisul,勤和村民,民國41年生。因為家裡的保留地不多,年輕時在新竹客運當司機,退休後舉家遷回故鄉。

他出生在高雄縣桃源鄉桃源村。記得小時候,當時在荖濃溪更上游一點的勤和部落,其實不是在現在被專家宣稱為不安全的位置,原本是座落在現在桃源國中上方的勤和平台上(勤和平台即是現在居民希望興建中繼安置屋的場所)。

後來因為南橫開路,政府也政策引導,讓大家遷村到現在的位置,「比較接近公路」。遷村之後,勤和平台仍繼續引水開墾,成為部落居民種植經濟作物之用的保留地。

對於小林村的災難,Haisul直覺地認為是越域引水工程惹的禍。「因為你在山裡面開了一條這麼大的洞,卡車都走得進去,所以水一沖,整個山頭就掉下來了」。由於越域引水工程的入山口就在勤和部落旁邊,這3-4年來水保局施工打隧道的過程中,每日夜的爆炸聲與隨之而來的山搖地動,成為勤和部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這一次莫拉克風災,引發上游堰塞湖潰堤、造成勤和部落嚴重淹水與周邊道路衝斷成為孤島,更造成小林村滅村慘禍,越域引水工程難辭其咎。

對於政府要大家去住杉林月眉的永久屋,Haisul覺得不能接受。「我家裡的房子是70-80坪,我需要地方放農具、貨車、作物;結果你拿一兼兩層樓總坪數34坪的房子給我,平均一層樓才17坪,我跟我的孩子們要怎麼住?未來孩子娶妻生子後又怎麼辦?」

對於政府要取得永久屋資格的人簽切結書,必須放棄對於山上房屋的使用權,Haisul更覺得不可思議。「政府如果真的要幫忙,不應該用換的」他說。「你可以蓋個小一點的房子在旁邊,如果颱風來的時候,不安全,我們就住進去避難。但是你不可以叫我用我的房子換,我的房子即使不安全,也是我的家,我自己會使用、修理」。對於勤和村地水患、土石流問題,Haisul還是希望政府應該設法修整、補強。

很有趣的現象是,雖然在主要安置那瑪夏民權村、民生村民的仁美營區,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曾試圖召開返鄉說明會勸說村民返鄉,但是在安置勤和村的陸官營區,社會處的說法卻是口徑一致地告訴勤和村民,山上不安全,要他們或者住營區或者租屋住外面,不要回去。

現在接受安置、住在陸官營區的Haisul與部分勤和村民,最近都向政府表達希望爭取中繼安置在寶來樂樂段的心聲。寶來樂樂段位於寶來橋往山上方向左側的上坡地段,屬鄉公所之公有地,目前有一個龍山農場,是外地人來承租作為梅子家工廠之用。

之所以想要爭取樂樂段作中繼安置,Haisul表示:「希望有2-3年的時間觀察山的變動,再來判斷勤和部落的安全性決定何時回去。因為擔心未來只要颱風一來,勤和平台也一樣會成為孤島,如果在寶來樂樂段安置,對外交通比較方便」。

目前隨著道路開通到桃源、以及部份八八臨工方案啟動,加之桃源國小返鄉復校因素,越來越多勤和村民陸續返回勤和部落去引水、整理田園。現在讓村民繼續留在營區的因素,最主要是因為許多人正在作大樹鄉的八八臨工、或者是在外地找到工作、或者是孩子就讀桃源國中尚未返鄉復校者。雖然有部分的村民想回去勤和平台,部份村民想要爭取在樂樂段中繼安置,但他們共同的根,都在山上。

後記:

本文採訪時期,縣府仍希望勤和村民下山,對於山上土地均已不安全為由,希望居民入住月眉大愛屋。至本文刊出時,山上土地不論是勤和平台或樂樂段,皆已證實為安全,縣府也已放行,除樂樂段因有私人土地需在做協調外,勤和平台已在世展會協助下展開中繼屋興建準備。

DSCN9990
勤和村民想念的山景(攝影/柳琬玲)。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民族的兩個世界

莫拉克災後,那瑪夏的民族村,為了討論要不要立刻簽署永久屋的意願書,部落內部紛爭不斷,缺乏政府部門說明永久屋附帶的權利義務的文件資訊,所有的訊息都以口傳的方式在部落內流通,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機…

前言:

莫拉克災後,那瑪鄉三個村落皆受到很大影響,其中民族(南沙魯)村傷亡更為慘重,部落也被初步評定為不安全聚落,目前族人暫時被安置在工兵學校,等待未來的發展。

從下山後,為了討論要不要立刻簽署永久屋的意願書,部落內部紛爭不斷,缺乏政府部門說明永久屋附帶的權利義務的文件資訊,所有的訊息都以口傳的方式在部落內流通,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機與緊張關係。目前有將近八成的居民簽署了進住大「愛永久屋」的意願書,另有兩成居民則打算返鄉或選擇其他方案。

以下分別專訪民族村長與民族國小的老師謝綺燕,前者代表的是簽署意願書遷居永久屋的居民意見,後者為不準備遷居至大愛永久屋的居民,希望透過兩種不同意見的表達,有機會釐清問題的面貌。

20091012-cm-01-400.jpg

民族村基本資料:

戶數約160戶(錫安山另有300戶,雖在村境內,但為另一獨立世界)

居民為生方式:除少數公務人員與小商店,其餘皆以務農為主,包含麻竹筍、生薑、芒果、梅子、芋頭,少量的咖啡以及自己吃的蔬菜。

一、準備搬去永久屋的人的想法

主要受訪者:村長劉金和

訪問者:馮小非、康椒媛、楊育青

採訪整理:馮小非

DSCN3802-1
民族村長劉金和,布農族人。攝影/康椒媛20091012

訪問者:想請教村長,從下山後到現在選擇永久屋的過程,大概的情形.

村長:

我們從山上下來後,村莊分兩邊住,一個是旗山內門順賢宮,一個是佛光山的禪淨中心,分兩邊不好做事,有人就主張說,要到路竹教會,那是民族教會的姊妹教會,但那時候我們考慮自己人數太多,教會不好接待,所以就決定接受政府安置,把兩邊都一起在遷到現在的工兵學校。

還分成兩邊安置的時候,大家就開會,協調未來路怎樣走?山上很危險怎麼辦?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就決定說要組合屋,不是要永久屋,組合屋的地點有三個選擇:圓潭的台糖地、五里埔、杉林月眉農場,大家就表決要去月眉杉林,結果組合屋材料都進來了,紅十字會把材料都帶來了,結果縣長來了,說組合屋不適合夏天住,冬天來也不好,然後就有傳出說大愛(慈濟)要蓋永久屋,所以大家就傾向要住永久屋。

在考慮永久屋的時候,居民也是想回去,所以就要求說要有公正單位去鑑定,部落是不是真的危險,經過營建署去鑑定,真是危險,村民的心就比較堅決,那就選擇永久屋,但是有些村民就說還不夠肯定,就要求孫主委(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再召集專家鑑定,孫主委有來,也說實在不安全。

現在我們民族村有148戶,錫安山那邊有6戶要下來。政府有答應我們,說村莊不拆掉,也不徵收,也可以回去工作,只是家不能住,要進去睡午覺的話,要先看一下有沒有警察在旁邊,沒有的話就可以進去。

如果我們的台21線搶通的話,以後月眉農場回山上只要40分鐘(現在要繞道4個小時),我們就可以住在山上,每天回去務農,總統、縣長、還有院長都有說,你們可以回去種作物,我們目前最需要的收穫就是種生薑,還有梅子每一年都要收一次,芒果一年收一次,整理打藥下肥,麻竹筍一年都要收一次,都要回去整理。

訪問者:村長,您說的這些,有政府的書面資料嗎?

村長:沒有,但是政府有口頭答應

訪問者:

10月8日的時候,那瑪夏說明會有發一張文件,政府現在有決議說,如果部落是被評估為「不安全」的話,土地要降限使用,就是說會管制的比現在嚴格,然後如果有得到永久屋的話,可保有原鄉土地所有權,但是不得住人,僅得作為部落共同文化資產,其用途得由部落討論決定。

不知道村長有看過這個文件嗎?如果按照這個文件的話,房子是變成部落的共同資產,然後耕作,如果按照土地分區使用模式,只有「農地」可以務農,但是大家現在應該有很多耕地,都是「山坡地」,那將來還可以繼續務農嗎?

村長:

有這份文件嗎?你這張借我看一下,(村長去戴上眼鏡),有這個規定我怎麼不知道?縣長跟主委就是說,可以務農啊,他們說,只是在山下多了一個房子,其他都沒有改變,山上房子是說不能住人,可是主委有說,只要看一下沒有警察就可以進去睡午覺,現在要變成「部落共同的」,那就不能進去啦,這怎麼可以?縣府要給我們一個保證啊,都沒有白紙黑字,要不然我們都是文盲,不務農要作什麼?

DSCN3809-1

村長透過訪問者的電腦,閱讀該份文件,該份文件內容,請點選這裡下載閱讀。(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訪問者:

再請教一下村長,有報導說,現在民族村要申請永久屋的房子,有90% 沒有建照,所以不能申請,那這件事情村長知道嗎?

村長:

鄉長講過,只要有村長帶幾個鄰長去求證一下,不要說一定要有建照,但是我要再去鄉公所瞭解一下,政府叫我們遷村,為什麼還要找這個麻煩,希望政府趕快幫忙,要不然當初就不要叫我們遷村嘛,這樣好像有矛盾。

訪問者:關於永久屋的坪數和未來的規劃,不知道村長這邊知道的情形是怎麼樣?

村長:

他們就是說,只要有簽意願書的都可有永久屋,然後有分成14坪、28坪、34坪,然後每個年滿20歲的男生,都可以另外有一間,或者去住28坪,因為這樣將來結婚才有地方住。

訪問者:

村長,營建署那邊10月6日有開會,已經有住的標準,好像沒有說,20歲以上的男生可以另外有一間房子,或者是搬去28坪的,只要2人以下,應該就是14坪,您這邊有政府的說明文件嗎?

村長:

沒有,但是他們都這樣說。那我要來再去問。政府都沒有給我們白紙黑字的保障。

訪問者:

想請問村長,您覺得,為什麼這一次部落會吵得那麼嚴重,你覺得不搬去永久屋的那邊的居民,他們不高興的原因是什麼?

村長:

因為他們不欣賞我,才會造成他們不想遷村,然後他們對「程序」的想法不一樣,好像沒有正式開會,就變成「誰是誰的那一邊」。

到今天我跟他們講,你不登記的,你就站在另一邊,不要講話,登記的就跟我來,你自己作決定,不要在後面搞破壞,不能因為有認識幾個媒體,就暴露自己的觀感,這樣會破壞整個團體。

像目前有一些堅持要回家,我的看法是,就是不安全,怎麼回家?如果回家的話,就沒有機關單位幫你了,至於30年後50年後,如果變安全了,我想後代還是會回去。

所以台21線一定要通,我們才能回去山上採收梅子,但是政府一定要給我們白紙黑字,要不然住進去之後說不能種山薑、芒果的話,那我們怎麼辦?

二、沒有選擇搬去永久屋的人的想法

受訪者:

民族國小老師謝綺燕,民族村的媳婦,民族村重建委員會成員打亥老師的太太。

那瑪夏鄉代表李惠民

村民林春福(年輕族人,目前就讀明道大學)

採訪者:康椒媛、歐陽毅、馮小非

整理整理:馮小非

981012-lihueiminDSCN3673-1
鄉代表李惠民(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採訪者:可否請兩位談談說從山上撤下來之後,到現在選擇永久屋的情形

李惠民代表:

我們一開始被撤下來,在佛光山的禪淨中心,還沒幾天就已經有人在作永久屋意願調查,大家還沒有思考空間,當時認定可能會不去,急需有安定下來的地方,所以慈濟意願書下來,很多人就都簽了,大家的想法很簡單,想說外面有房子住,但是可以回去耕作。

但是意願書的第一個版本說,不能再回原居住地居住,我們看到後,心理就很擔憂,那時候就有人問我要不要簽,我說再來看,那時候還沒有非常同意或拒絕去大愛屋,只是怕會不會簽了這個,一手拿大愛屋,一手要放棄房屋所有權。

後來縣府就說,把那句「不能回原居住地」拿掉,改成「不能從事破壞水土保持」的工作。但是那時候政府也沒有任何計畫,我們會很擔心,這部分會不會是陷阱,所以我們就拒絕去簽,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把意願書簽出去。

我們本來想要住組合屋,再慢慢思考部落將來如何決定,我們8月20幾日才去看了組合屋的情形,政府卻臨時喊卡,隔天就要看軍營,再隔天就遷了,連禪淨中心的師父也是到我們要遷的前一天才知道,他們也覺得怎麼那麼倉促。

到了工兵學校後,慈濟人就天天來,穿梭在族人中,請大家簽意願書。每個人狀況不同,立場不同,問題不同,有人很強烈需要山下有一棟房子,我們可以體會這樣的狀態,可是大家還是有疑慮,因為政府都沒有作任何的承諾或計畫步驟。

我們本來自己成立了自救會,到這裡變成重建委員會,有一次慈濟作了說明會,村長幹部去了,他們開完會回來以後就說,房子很棒,就很強烈的要推永久屋,也說跟慈濟講好了,相信他們做出來的任何承諾。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對口應該是「政府」,而不是「慈濟」,我們是很擔心,選擇永久屋到底會不會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但是政府都沒有講,所以後來就跟部落有一些不愉快,很多族人甚至覺得,我們妨礙他們得到永久屋。

因為每次開會的訊息並不是很清楚,縣府或相關會議,不管任何會議,應該是充分訊息傳達,但是我們我都不知道,感受很不好,因為我們有很多質疑,需要有很多白紙黑字的地方。

所以上次總統來,我跟他說:

「你們說的話會傷我們的心,你們白紙黑字出來的話,才會安我們的心」

981012-lihueiminDSCN3678-1
民族國小的謝綺燕老師,民族重建委員會打亥老師的妻子(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受訪者:你們對永久屋方案有疑慮的地方是什麼?

謝綺燕老師:

我們會想說,遷到山下後,部落的發展性在哪裡?生活工作的態度、整個習慣方式,跟平地不同,強強烈的不一樣。我是平地人,媽媽務農,我知道平地人農耕的方式跟原住民地區很不一樣,他們是粗放式的,噴農藥或精緻耕作都很少,梅子樹都幾十年以上了,要採收才去砍草,沒有精細農耕方式。以這種方式如果來到山下,要如何以農耕保障生活,也沒有那麼大的地,但是族人沒有想那麼多。

而且慈濟一直來遊說,不斷承諾我們的族人,只要族人開口的,慈濟都說好,慈濟說,只要20歲的男孩子都可以有一棟房子,也有透過廣播公開講,所以族人都很高興。只要慈濟講的話都是ok的,沒有顧慮。

我們常跟族人講,到時候的決策權都是在政府單位,不是慈濟,但是從一下飛機,他們就被灌輸說,慈濟就會幫我們蓋永久屋,都是ok的,不會失去山上的任何東西,這些都是免費給你,好像政府免費幫我在山下蓋一棟房子,其他都沒有變化,族人當然都很高興,都說好。

如果真的可以是如此的話,最好不過,誰會想要拒絕這些?但是慢慢的瞭解後不是這樣,拿了永久屋之後,是很可能會失去山上的東西,但是族人都沒想那麼多,

所以當狀況跟族人想像的不同的時候,他們甚至說,我們是破壞份子,是我們去收買了媒體與政府,要求要有建造才能領永久屋,害他們拿不到永久屋。

我覺得今天不論什麼方案,不論是誰講的,應該要說清楚,如果有真正的決定出來,應該要讓我們多知道,可是目前政府除了「八八重建報」之外,都沒有給任何明確的文字,如果有任何決策的事情,應該要讓受災的地方知道,我們才是災民,需要知道未來的走向。

我們沒有選永久屋的,在這裡都很辛苦,很多人都有接到電話說催促簽意願書,他們說,如果你們不去住,動作會比較慢,大家一起去比較快,如果今天我跟你講,有幾個人不答應,因此就會影響你們的權益,那當然大家就會很討厭那些不合群的人。

村長後來都有廣播說,叫大家不要上網發言,說這樣會影響我們。

李惠民代表:

剛時剛下山的時候,本來是有共識的,剛下來成立自救會,來這裡組成重建委員會,現在形同解散,變成這樣有矛盾,我們也是很痛苦。

但是我們還是一直告訴族人,如果不清不楚就遷下去,萬一後果是不能改變的呢?我們一直希望能有白紙黑字的得失分析再作決定。來到山下,也許幾個人可以過的下去,大部分的族人不會超過3年就會回家了,到了山下上,你要靠什麼生活?

其實最適合住在山下的,反而是謝老師跟打亥主任,他們的收入都是ok的,我也跟其他族人說,打亥主任應該是很笨的,幹嘛窩在這邊跟我們那麼辛苦,他們也可以不要管這些事情啊,他們也可以不需要跟我們住在營區啊,還可以跟政府申請租金補助,他們是「老師」耶,頭腦都ok吧,實在是希望幫助族人選擇對的東西,現在如果不講的話,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主委要我們自己決定,你認為部落安不安全,你可以說他是安全,也可以說他是不安全,如果覺得不安全,這塊地建地還是你的,房屋就不是你的,但是不會被剷平,以後的話,就會變成部落的文化產業,如果部落覺得是安全的話,你可以住在那邊,可是如果有發佈訊息,危險的時候,是會被撤下山的,但是你可以住在那邊是ok的。

主委就問我們,你們就自己覺得,部落是安全的嗎?村長就站起來說要表決,打亥主任就說:

「我覺得這是程序的問題,這是部落大事,不能草率形式,總要有正式的程序出來,總要發通知單,也不是大家都知道有這樣的事情,講好什麼時候開會,有簽到簿,有開會紀錄,做成決議後再把記錄送上去,這樣才有保障」。

如果部落已經分成兩邊,但是我相信不久,他們就會回部落了,三年內就會回來了,如果住進永久屋之後,想要回家的話,也可以註銷,就可以繳回給政府,但是回去的話要自己蓋房子,我們就先在那裡等他們回來。

受訪者:

謝老師,你覺得下山對部落的未來會有什麼影響嗎,如果回山上,小孩子的教育會怎麼處理?

謝綺燕老師:

以前學校還在山上的時候,部落對文化的傳承推展就已經很吃力了,因為已經習慣完全使用主流語言,整體生活也跟以前有很大的差異,加上很多的家庭並沒有那種決心,在家裡面教育孩子族群文化語言,所以小朋友會講布農語的很少,如果你又到主流社會去,這不只是文字撰述,而是整個環境的問題,無法貼近語言原有的環境。

我們校長說,學校跟著部落走,至於是跟哪一個部落走,可能就要再看。如果到了杉林月眉農場,並不單單只有我們一個民族,那就是多元族群,甚至會不會被打散去其他的國小都還不知道,當漢人與原民交雜之後,我對文化傳承的感覺是比較不樂觀的。

我覺得杉林的永久屋,就是一個房子,如果為了房子失去了一個「家」,那就很可惜。

我的小孩也一直說想回山上,我有跟他們說,如果我們回去,同伴會很少,就沒有同學,我小孩說沒關係,我要回去山上,回去比較好。

可能將來如果真的回去的話,如果民族沒有學校了,就帶他們去隔壁的民權唸書。

訪問者:春福,你是年輕人,為什麼會選擇想要回部落生活?

林春福:

我只想回山上,不習慣山下的生活。國中在外讀書都要花錢,在山上比較自由,
在山下都只能在房間打電腦,在山上都在烤肉,釣魚,打獵,晚上的時候,老人家都在泡茶,我們就在旁邊烤肉,一小條烤一整個晚上,就一邊講話,我可以連續烤一個禮拜。

八八水災前,我才跟山上的朋友一起去獵到一頭山豬,本來約好八八那天還要再去一次,可是就坐直昇機下來了。

未來的話,可以去考公務人員,也可以當農人,如果真的永久不能回去,就沒有家鄉,也沒有祖靈地,這很難想像。

full--DSCN3686-1
還在就讀大學的林春福與部落的小孩子。(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261戶原民有疑慮,欲退回遷住永久屋的意願書

慈濟將在高雄縣興建七百戶永久屋,部分已簽具意願書的那瑪夏鄉、桃源鄉布農族人反悔,擔心有永久屋就必須放棄山上所有;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總幹事伊斯坦大.貝雅夫要求政府先搭便道,讓族人回家評估後再做決定。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昨日則表示,要災民馬上決定確實情何以堪…

慈濟近日將在高雄縣杉林鄉月眉農場興建七百戶永久屋,卻傳出部分已簽具意願書的那瑪夏鄉、桃源鄉布農族人反悔,擔心住了永久屋就必須放棄山上所有;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總幹事伊斯坦大.貝雅夫要求政府先搭便道,讓族人回家評估後再做決定。

貝雅夫指,縣府委託慈濟發意願書,兩版本皆載明「承諾取得房屋所有權之後,除繼承外,不移轉他人」,其中第一版本附註「不再返回原住屋居住」,最後版本刪除此句,但新增「其所有山地保留地,不得從事破壞水土保持之使用」。他說,搭直升機下來兩天後就收到意願書,桃源鄉兩百多名災民急忙簽了,後來才驚覺要了永久屋,恐損失山上所有,半數表示寧可回山上蓋工寮。

擔心損失所有 寧回去蓋工寮

社會處長吳麗雪指出,地方訊息雜亂且未必正確,目前對遷村有兩派意件,一方希望能儘快住到永久屋生活,另一方則希望能有其他選擇。但目前為止,兩百六十一份意願書都還在社會處。

當初草擬意願書的吳麗雪表示,初版的意願書是使用「不得返回原居住所」等字眼,後來覺得字眼太過強烈也不合理,最後定案的是第三版,也就是不得從事與破壞水土保持有關的行為。

那瑪夏鄉民族村重建委員會成員打亥說:「一個家庭要搬家也要討論好幾個月,何況是一個部落要搬?」打亥痛批政府應給災民「零到一百」的選擇,而不是「零或一百」的選擇。

民族村鄉民代表李惠民說:「政府應儘速召開公聽會,說清楚住進永久屋的條件。」李惠民表示,月眉農場離民族村約六十公里,未來要上山工作非常困難。「以前在部落打獵、種水果,一戶月入一萬塊就能生活,在平地連五萬塊都養不活一家人,還怕被漢化。」

貝雅夫指,桃源鄉建山、高中、桃源、復興、梅蘭、梅山六村落都完好,四千多人災後未返家心急如焚,盼先搭便道讓他們回家思考。

原民會:慢下腳步 傾聽意願

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昨日則表示,要災民馬上決定確實情何以堪,會要求政府腳步「慢下來」,傾聽災民意願,讓訊息充分傳達。

由二十六所大專院校組成的「高屏地區大專校院八八災區重生聯盟」昨日成立,聯盟總召集人、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說,目前災區重建或遷村仍無定論,但無論如何都須以當地原住民為主體,兼具部落印象和環境生態為主。

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籌建永久屋箭在弦上,目前最大問題在當地地質是否安全,重回部落是否安全?包含高雄縣、屏東縣、嘉義縣災區地貌明顯出現變化,至少有四十個部落安全性必須重新評估,調查報告最遲今天會出爐。

慈濟:尊重政策及災民需要

慈濟發言人何日生則表示,慈濟雖是永久屋的援建單位,但細節及政策部分,尊重高雄縣政府決定及災民的需要。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自由時報20090916報導)

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9月12日,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至甲仙鄉公所,和小林村居民互相交換意見,居民也對用地與重建形式提出看法,郭台銘先生針對未來重建過程中,關於有機耕作、社會福利等措施向居民提出簡報說明,並強調…

背景說明

莫拉克颱風重創甲仙鄉的小林村,必須遷村移住。鴻海企業郭台銘先生主動提議,協助未來重建的產業和社區照顧計畫。但因小林遷村至今尚未定案,政府部門也未針對土地問題提出明確說明,導致無論中繼安置、遷村地點,與未來產業重建等議題,都無法順利開展。

9月12日,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至甲仙鄉公所,和小林村居民互相交換意見,居民也對用地與重建形式提出看法,高雄縣長楊秋興、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羅世雄、甲仙鄉長、紅十字會處長等人皆有與會,唯政府部門對於小林遷村之最終地點選擇、土地取得模式、聚落再造等議題,均無明確表示。

小林村民目前傾向遷往高雄杉林的月眉台糖農場,但該塊土地亦為慈濟規劃興建700戶永久屋之基地(原規劃讓甲仙、那瑪鄉居民居住,雖許多族人仍在抗議,該案已於9月10日動工),據了解,小林村民不希望採取慈濟同一規格之興建模式,希望透過聚落討論出合宜的方案後,由紅十字會協助興建房舍。

至於村民原本屬意的遷村地點五里埔,雖離原聚落近,但因無法耕作而無法遷居,但居民希望能在五里埔興建紀念公園及小型工寮,讓大家不時能回去看看,希望不要失去斷了與舊有文化的連帶。

村民原本另外物色了一塊安全的農地,離杉林農場不遠,約有7、8公頃,可單獨容納小林聚落重建,但縣政府希望能「集中管理」,並不準備核准此方案,仍希望居民到杉林台糖農場,與慈濟的700戶共同重建。

至於耕地部分,雖郭台銘先生提出有機栽種規劃等方案,但該塊土地預計可耕地僅有53公頃,由鴻海企業承租,預計只可容納100戶的耕作規模,但整個杉林月眉農場若住滿700戶,假若每戶都有務農需要,則每戶可分配到的農地不到一分,顯然無法達到務農所需之經濟規模,這部分不知應由誰協調?

另外,如小林村委請紅十字會在杉林台糖地興建有聚落特色之永久屋,但因與慈濟預計興建之單一風貌700戶集合住宅為同一地點,被「分配」給慈濟的那瑪夏鄉族人是否也希望能比照「小林模式」由族人決定重建風貌?該塊土地將來是否能永久使用…..,現場有居民詢問,但政府仍強調僅有地上使用權,土地權無法轉讓,但是否要用何種形式長期租用,如何確保居民權益,仍在未定之數。

下面刊出9月12日之會議記錄整理,由台大新聞所研究生查慧瑛記錄,旗美社大工作者劉逸姿補充整理,提供災區與關心莫拉克重建之朋友,作為重建參考。

980913-hunhaiimg-1192-360.jpg
鴻海企業與小林村民於甲仙鄉公所座談。

郭台銘先生與小林受災戶於甲仙的會議記錄

日期:98年9月12日 上午11:00 – 12:55

地點:甲仙鄉活動中心

列席人:高雄縣長 楊秋興

鴻海企業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羅世雄

六龜鄉代表 新開自救會 黃智隆

甲仙鄉鄉長 劉建芬

甲仙鄉代表 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 蔡松諭

紅十字會處長 陳宗良

那瑪夏鄉代表 缺席

慈濟代表 缺席

11:00 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會前說明

1. 發放兩張資料,為未來重建地點土地說明(五里埔與杉林)

2. 鴻海並非政府單位,希望大家有任何意見,都盡量發表,郭董事長說話一言九鼎,現場說最有效,大家一定要把握機會發問。

3. 郭台銘條件:興建工廠與發展有機農業,年輕人必須回流,請年輕人思考是否要回鄉,並填寫意願調查表。

11:12 會議開始

蔡松諭:利用此機會,由郭董事長向各位說明重建計畫。

(介紹列席人)

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報告

各位同胞、甲仙鄉民,今日有機會在此與大家討論如何重建家園、共同建設家園。上禮拜行政院開會談到:我們不是蓋一棟房子,而是一個家園,希望能長久居住、長久居安。這是一個企劃案,並非決定,要與大家建立共識,再來推動,但因時間急迫,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家,所以希望能儘快規劃。

郭先生強調:

1. 並非已定的方案,而是提出一個企劃,必須建立大多數人的共識

2. 鄉親們有年長者、也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以及離家工作的年輕人。上週於行政院報告時,已提出:若要重建家園,最後還是需要年輕一代、中生代來執行,這是我的條件。自己的家園,一定要由自己的雙手來建設。

聽說現有很多願意回到家園來建設的年輕人,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希望大家盡量提出意見,我們一定要與大家建立共識,再來一起執行,今日提案並非最後版本。下午將與行政院做簡報,所以今日討論非常重要。

今日我把各位當同胞、客戶,與慈濟合作,一定要讓你們滿意,若不滿意,必須修改。we are team,我們是一個團隊,要與大家共同建立一個大愛的家園。 感謝自救會提出的問題,稍等一一回答。

郭先生簡報內容:

第一頁 高雄縣杉林重建區重建方案

1. 三生一體的示範社區

2. 三生一體的示範家園重建方案

3. 鴻海有機農業運模式(不會用鴻海的名字)

第二頁 生態+生活+生產 三生一體的示範家園重建方案

生態(保持農村生態、原有生態)+生活(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及文化)+生產(農業生產或協助任何生產方式,如:工廠、自行創業…等但以不破壞生態為原則)

根據三生一體,有五個指導原則(但要經過大家同意)

1、就「養」(食衣住行)→大愛村建設方案(慈濟),於月眉農場
今日的意見一定會記下,明日會去拜見上人,也會把大家的意見直接轉達給她。

2、就「業」

有機農業(鴻海+21世紀基金會):保證收購
→利用兩年將有機技術移轉。
→種多少,買多少,至少與市價相同收購,甚至更高,保證大家比現在 的收入更多。

(說明: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為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之岳父)生產工業(鴻海):保證就業
→任何科技工業都可提出。

3、就「醫」:目標→讓此地有與台北相同的醫療水準

當地醫療(慈濟)→就地有醫療

遠距醫療(慈濟)
遠距照顧(鴻海)→透過科技方式,與台北永齡基金會…等合作。

4、 就「學」→讓小朋友受的教育,不讓其與都市小孩有落差

希望學校– 永齡基金會(鴻海)→可蓋一座、捐一座希望小學

多聘用部落年輕人當老師(鴻海)→目前與許多大學有合作(如:東華大學)

遠距教學(鴻海)

5、就「希望」

文化傳承中心(慈濟)→此地有幾個原住民部落,正與慈濟商量中,做文 化傳承的工作

培訓中心(鴻海)

安養中心(慈濟)→與文化傳承結合,如:讓老人從事一些傳統編織作為 展示用

980913-hunghaiPPT1-360

980913-hunghai-2PPT2-360

 第三頁 土地規劃圖

1. 慈濟重建區→約五十八公頃,預計蓋一千戶。

2. 有機農業預定地→約五十二公頃,約可供一百戶耕作,並百分之百保證收購農產品。

第四頁 鴻海有機農業營運模式

1. 承租土地(鴻海集團向台糖公司承租土地,52公頃位於高雄縣杉林鄉杉林國中東北側)

2. 農場規劃及建設施工(BOT之B)
鴻海集團委託21世紀基金會辦理規畫

鴻海營建團隊配合施工

3. 農場營運、技術培訓及移交(BOT之OT)

鴻海集團委託巨農有機農業負責農場營運

農場聘用並培訓重建戶居民

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品

待重建戶住民能力建構完成,鴻海集團將農場移交重建戶自行經營

→已做堪查,適合作有機農業

→(初期)聘用並培訓重建戶居民,並用較高的薪資(約高15%)

→當重建戶住民有能力,鴻海將把農場移交重建戶自行經營

但收購的時間長度還需再談

☆未有工業的規劃,因為需要與居民再溝通、再另外安排。

建議:

1. 許多人希望再回到五里埔,但五里埔只有幾公頃能居住,也沒有適合耕作的農場,若居住五里埔,交通往來、工作…等,都較不方便。

2. 雖然政府有八公頃在水土保持上無虞,但在過去的經驗看來,沒有人能保證五里埔的土地安全。

3. 大家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活區,較好規劃。

IMG_1190 拷貝

現場提問

蔡松諭發問:

1. 就養計畫:過去小林的永久屋由紅十字會負責,若未來繼續與紅十字會合作,可否適用此計畫?

2. 有機農業有一百戶就業機會,但慈濟規劃為700~1000戶的居住,那有機農業的規劃是否足夠?

楊秋興補充:

1. 慈濟預計建一千戶,土地使用變更已完成,目前有719戶申請入住永久屋。若民間來蓋可能會蓋超過3000戶,所以可能會再擴建,但縣府與中央要再做評估。

2. 若五里埔有超過五十戶的規模,也有可能建立,但縣府還需討論。

蔡松諭補充:

1. 慈濟蓋很多,但沒有很多人要去住怎麼辦?我自己就私下去了解,那瑪夏的朋友好像不太願意住。

楊秋興:

這是他鄉的問題,請勿混為一談。

羅世雄:

1. 行政院與高雄縣主要就是要讓大家趕快回家。慈濟承諾要在六個禮拜把永久屋蓋好,也給行政機關許多壓力。行政院與高雄縣也將展現決心與效率。

2. 營建署昨已會勘完成,五里埔只有七公頃安全。鴻海現在在杉林做規劃,才有足夠的土地。

3. 下午向行政院長報告後,再確認月眉是否能使用。

郭台銘:強調安全、政府認可、年輕人回流

1. 慈濟、紅十字會都是大愛機構,也都是我們常合作的對象。只要大家都住在合法、政府核准建設的地點、社區,雖不是慈濟的房屋,而是紅十字會在月眉2018號的計畫,只要大家在這附近居住,不會將其排除在就養、就業計劃之外。但安全是最高的考量。

2. 有人覺得慈濟的房屋太一致、不好看,但慈濟的動作很快,據了解,紅十字會的重建速度較慢。

3. 保證就養與就業。並保證在學習有機農業技術時,仍有收入。

4. 目前不曉得有多少人要來住,因此慈濟的建設工程有所延宕。

陳宗良:

1. 紅十字會從未說蓋房子需要一兩年。只要經過一個月審定、兩個月工程、一個月收尾,紅十字會四個月也能完成興建。

2. 任何單位都是基於社會公益精神來這裡幫忙,也希望結合其他單位,並不會排斥其他任何有利村民的方案。

3.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協調」。

4. 紅十字會要重建的是一個家園,理念與鴻海的計畫類似。

鄭水萍發問:

台灣的災難管理還有進步空間,肯定鴻海的計劃。

1. 郭台銘的論述提到「家」是非常好的構想,台灣的島嶼生態非常珍貴、此災區具規模小、有地緣性、平埔族風格…等特色。

2. 倖存者的背景調查:高中以下的學歷,還有車貸、房貸,除了命一條,其他一無所有,非常弱勢。若他們有意願住在五里埔,是否能請郭台銘把愛也分配在這小小的七公頃中。

村民發問:

1. 目前有八個孤兒,是否請永齡基金體與我們聯繫,即時幫助這些孩子?

村民發問:

1. 希望給我們加工區的工作。

甲仙鄉長劉建芬:

1. 感謝郭董事長,希望郭董事長要說到做到。

2. 耕作面積和容納一百戶的農民,未來可能有很多鄉的災民會在此,所以可能還不夠。且未來不可有工作限制:如年齡、學歷…等限制。

3. 除有機農業之外,也希望能發展精緻農業,如花卉。

4. 希望能保留平埔族文化,而非制式建築。

蔡柏諭補充:

1. 大家對慈濟大愛屋的了解不多,未來希望能多辦幾場說明會、公聽會。

徐報寅提問:

1. 在慈濟大愛村的預定地裡,是否能請紅十字會來蓋永久屋?

黃智隆(六龜鄉代表,新開自救會)提問:

不要道歉,只要重建

1. 有些新開部落的災民已申請杉林鄉的永久屋,能否請郭台銘也多加關愛?也可加入鴻海的就業方案?

2. 是否農建立有「特色」的休閒農場,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也可搭配有機農業。

村民提問:

1. 土地是誰的?

2. 種出來的產品是誰的?

郭台銘:

1. (對倖存者組織)二、三十戶住在五里埔,安全有所顧慮,所以仍勸說應改往杉林,大家團結在一起。二、三十戶很難建設,我不敢做保證。

2. 與縣長討論,不需趕三個月完成,儘量保持平埔族文化的外觀,明天會將此意見轉達給上人。

3. 希望大家能有一致的意見:是否要保留房屋的特色?能不能等待?我無法為大家決定,希望大家能決定。(底下部份民眾此時回應:能!)
我的意見是:先有安全的臨時屋,再花多一點時間建設具特色性的房屋。

4. 下週會提出第二個方案。

5. 永齡基金會執行長今日有到場,我們保證負責小林村孤兒能讀到大學畢業,工作就業。補充:高雄縣的孤兒一樣認養到大學畢業。

6. 加工區工作:我還是希望有年齡的限制,年長的老人家會有安養計畫。

7. 就業計畫:只要能正常生活、工作,答應不限制任何學經歷。但年齡必須有所限制,如超過六十歲,應有安養計畫。

8. 請提出調查清單:就業人數、年齡層、大家想從事的工業類型為何。

9. 精緻農業:先把無害的生態農業做好,再進一步思考精緻農業。

10. 有機農業產品:農民可自由選擇賣給誰,若外面市場有較好的價格,農民可自由選擇。

11. 觀光休閒農場:鴻海願意協助技術與資金。問題是誰來經營?利潤如何分配?必須請你們先提報計劃,成立自己的組織,交給縣長再轉交給我。

楊秋興:

1. 感謝郭董的說明與協助。未來會與大家做多次的溝通、一起規劃,是否做標準化的建築、公共建設、文化的傳承,

2. 土地由中央政府出錢,房屋由慈善團體興建。但此部份牽涉到國有財產土地不能贈與的問題,但保證居民有地上物的永久使用權。

郭台銘:

我保證一定會再回來。

12:55 座談會結束

會後小林村民內部討論

蔡松諭:

1. 郭台銘的意思明顯:選擇在杉林。

2. 村民要簽連署書,選擇要有特色的住宅,明天郭台銘會告訴慈濟我們的意願,請大家把握時間與自己的權益。

3. 請大家投票選擇要住在五里埔或杉林。希望大家能團結在同一個地方,才能整合資源,發揮更高的成效。

4. 下週六、日登記農業或工業就業意願,請大家回家時仔細思考。

鄭水萍:

建議:把災難變成資產,成立紀念館

幹部報告:

9月19日舉辦家祭;9月20日舉辦公祭。

延伸閱讀:

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上)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外面都以為我們民族村已經同意遷入杉林永久屋,實際上,族人的想法每天都在改變,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資訊、不確定的因素,每天傳入的政策訊息和想法都不一樣,都會影響到族人的想法和決策。從水災發生到現在…

新聞背景:高雄杉林慈濟大愛永久屋即將動工

在三大永久屋計畫當中,杉林鄉月眉農場大愛村計畫被閣揆劉兆玄稱讚為「最成熟」的永久屋計畫,是由慈濟主導大愛村建案、鴻海主導產業重建計畫。這也是慈濟在台灣的首座大愛村,鴻海在台灣的首個公益示範區。

此計畫佔地58公頃,由台糖提供土地,慈濟已委請戴育澤建築師完成整區的規劃圖,計畫興建800到1,000戶,此區要容納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部落,劉兆玄宣布民族村已確定要遷入,鴻海則自行召開記者會提出,要協助該園區從事有機農業,甚至還一律保證收購,對不想從事農業的族人,還可以設計小型工廠,保證就業。

當外界以為這是一個「成熟的永久屋計畫」時,苦勞網的特約記者summer採訪了三位人士,其中包括協助慈濟收集意見書的村民代表,發現居民心中有非常多的疑慮,大家都很感謝慈濟的善心,但是永久屋政策還有許多未說明清楚之處,就似乎已經被宣布定案,讓民族村的居民,真的很為難啊!

現況說明:法令未清,狀況未明,居民其實並未決定

行政院閣揆劉兆玄宣布,民族村將是確定遷入月眉農場大愛村的部落。慈濟的動作也很快,已透過部落發放意願書。

遭逢災變的民族村,族人傷亡情況嚴重,心情都在驚慌未定之中,民族村僅在兩次的說明會當中,取得片面資訊,迄今,甚至不知道在慈濟大愛村之外,還能夠有哪些重建的選項,因此倉卒決策要簽署意願書。然而,簽署之後,卻發現部落取得的永久屋計畫資訊不足、政策法令完全不明的情況下,不知道怎麼保障自己的權益。

目前,民族村的決議是,不會馬上對永久屋計畫做出決策,要敦促政府儘速恢復部落交通,敦促政府出面協助民族村釐清政策法令,讓大家的權益得到確保,在族人都能得到生活安置之後,再來思考遷村,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慈濟大愛村的作法有幾個盲點:

第一是,大愛村的設計應該是建築師先去了解民族村族人的生活型態,尤其是訪問耆老,再來規劃建築空間和配置,不應該是建築師拿出自己構想中的大愛村,教導族人怎麼過生活。

第二是,建築師團隊根族人溝通,必須要更白話,確保族人不會有聽、沒有懂。

第三是,慈濟大愛村搶先在受災區安全鑑定報告等尚未出爐之際,就要搶快動土,更要加速讓民族村簽署意願書,已造成民族村族人的困擾,甚至形成部落內的摩擦。

建議慈濟,應該回到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興建大愛村為出發點),跟民族村部落站在一起,根據部落安置到重建的階段性需求,首先協助部落進行中繼性安置;其次是,協助部落了解遷村的政策法令,有必要的話,還要協助部落打通、突破政策法令的限制;再者,是協助部落在傳統領域內,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原則,找到適合地段,協助部落取得土地所有權,再協助興建以部落生活樣態、文化為考量的大愛村。

除了民族村之外,慈濟月眉農場大愛村也計畫遷入那瑪夏鄉(還有民生村、民權村)、桃源鄉等部落,因此,慈濟近日都在安置那瑪夏鄉的仁美營區進行一對一的災民訪查,並且動員那瑪夏其他部落簽署永久屋意願書。

以下是電話採訪的紀錄:

(1)民族村民代表李惠民(協助慈濟發放永久屋意願書)

民族村族人的聲音都是一致,我們原本這幾天都已經簽署了慈濟永久屋意願書,不過,今天(9月7日)大家的想法又改變了。因為族人開始思考到,永久屋沒有土地的所有權,族人開始擔心,我們會不會跟眷村一樣,住沒有多久,政府就比照眷村徵收回這片土地,把我們又搬遷到其他地方。

到目前為止,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沒有透過正式而公開的場合,跟我們說明永久屋計畫,如果要搬遷入永久屋,我們還是希望擁有土地所有權,不希望有一天被迫面臨到眷村命運,又要再被搬遷。

上次馬英九總統來巡視,我有問總統先生,台糖月眉農場是國營企業的土地,也歸政府在管,為何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徵收之後,把土地所有權給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把土地所有權給我們,是可行的,沒有執行的障礙。

實際上,外面都以為我們民族村已經同意遷入杉林永久屋,實際上,族人的想法每天都在改變,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資訊、不確定的因素,每天傳入的政策訊息和想法都不一樣,都會影響到族人的想法和決策。從水災發生到現在,族人的心情都起起伏伏,今天好像聽到慈濟要來蓋大愛村,好像有希望,隔天,又聽到新問題,開始擔心起來。

我想要說的是,我們要得不多,就是政府給我們明確的答案,哪一塊土地讓我們好好居住,哪一個角落,可以讓族人延續生命,讓我們擁有土地所有權,而不是暫時把我們放在那邊,日後又可能讓我們遷徙。我們要的不多,就是擁有遷村之後的土地所有權,即使慈濟都不幫我們蓋,也沒有關係,我們就是要擁有土地所有權,即使我們蓋鐵皮屋,只有擁有土地,這也就是我們所在的家。

我們需要有公信力的律師,協助我們解讀法令和政策,讓族人更清楚和了解我們的處境,目前我們對重建條例母法、子法等等,都看不懂。重建條例第20條規定,如果政府要強制遷村,必須要跟我們族人協議,才會動這筆土地。不管怎樣,族人都不應該喪失土地的所有權。

我們對於慈濟杉林大愛村計劃,還有一個疑慮,就是民族村只有500到600人,人口不多,大愛村恐怕還必需要遷入其他部落和和漢族,我們大部份的族人都主張,即使我們可以取得土地所有權,可以接受遷入,我們也希望生活空間可以跟其他部落和漢族切割,我們不是不想要跟別人在一起,而是很怕被外界同化,因為我們的人口不多,漢人朋友卻很多,在同樣社區,光是社區表決,我們是少數,很容易就被邊緣化。

如果我們要在杉林大愛村扎根,我們也希望能夠跟其他部落做區隔。

其實,對於部落重建,我都沒有想那麼遠。杉林月眉農場的地,距離民族村大概已經有45到50公里,已經算是平地,是客家朋友的領域。我們被要求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遷村的抉擇,我們很慌張,也不知道除了這個選項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重新生活,大家都很恐慌,回頭想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最短時間就倉卒作出決定。

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如果選擇杉林大愛村永久屋,要失去山上的所有一切,最後變成在平地永久住下來,那我們寧願放棄永久屋,前進原鄉,我們寧可放棄小朋友現在的就學情況,重新回到山上。因為我們只有回到山上,才能夠延續我們的下一代,在山上,即使沒有水電,畢竟我們還是可以生活,還有土地,生活領域就是在山上,我們在都市本身沒有能力生存,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們都很有能力下山,早就放棄山上,搬到平地。

雖然我自己也簽署了慈濟永久屋意願書,可是,我們都很焦慮,我們希望能夠再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官員,來跟我們舉辦說明會,讓我們了解政策內容和細節。我們作每個決策都很擔心,在決策過程,我寧可被族人罵、被族人打,都沒有關係,卻最為擔心,帶領的人選擇錯誤,把族人帶到滅村道路。

(2)民族村一位村民的徬徨與焦慮(未簽署慈濟永久屋意願書的民族村族人)

高雄縣政府和慈濟的月眉農場大愛村計畫,資訊非常不清楚。總共有兩次到順賢宮說明,一次是馬英九總統來巡視,高雄縣長出席,民族村當時表示,希望能夠有慈濟等團體出來詳細說明,要求能夠說明短期安置的計畫,還有永久屋怎麼興建的概念。第二次純粹是慈濟和戴育澤建築師來說明。

但是,部落裡的人根本不知道,除了慈濟的永久屋之外,還可以有什麼選項,有哪些選擇。

戴育澤建築師來說明,就用power point簡報,用許多專業的語彙,或許建築師以為他是用很白話的語言跟我們溝通,但是,部落裡的人實在是聽不懂,連我都聽不懂,部落裡面的人要用更普通的話來講解,才會懂。因為建築的語言太專業了。而且沒有書面資料,大家不知道,聽不懂,所以也沒不知道怎麼問問題。

雖然建築師說了幾廳幾房,還說規劃了展示中心、服務中心,房子都是一整排一整排的排列,中間是馬路,我說不出來,但是,這不是部落。這像是商業觀光區園區,卻不是部落的生活空間。

戴建築師問我們,部落有什麼樣的圖騰、圖案,可是,部落的文化不是圖案,他應該來請教耆老,先來了解部落大家的生活型態,再作出規劃。而不是已經都構想規劃好了,再告訴我們要怎麼住進去生活。

此外,慈濟永久屋意願書以戶為單位,問家裡有幾口人。實際上,有些人是許多家族住在一起,喜歡大家庭的生活,可能有十幾口人,就很擔心戴建築師的房子很規格化,沒有辦法以家族為單位,也有些人是以戶為單位,已經是小家庭生活了。可是,大愛村計畫裡面沒有事先考量到,部落以家族為單位的人。

戴建築師簡報之後的隔天,慈濟就透過部落裡面的年輕人,開始要大家以戶為單位,簽署意願書,再把意願書交給村長,昨天(9/6)中午是繳納意願書的截止日。

不過,我沒有簽署意願書。因為,部落裡面根本都還沒有得到充足的資訊,政府沒有好好來說明重建的政策,永久屋的政策,慈濟只有兩次說明,第二次說明大家也都還沒有聽懂,現在就要大家簽署意願書,實在太快了。很多族人都還不知道該不該遷村,官方沒有來說明政策和現況,也讓族人有很大的疑慮。

此外,還有少部份族人都因為在外地工作,或者是在醫院照顧家人,都沒有辦法回部落,根本不知道部落已經開始決定要接受慈濟的大愛村。

我認為,重建應該是政府、慈濟和族人三方面要一起努力,政府要來說明清楚政策方向,慈濟要來聽取部落的意見,再做規劃,族人要能夠明白政策,要能夠參加規劃和重建工作。這三方面,要相互搭配

民族村目前沒有自治會,而是透過村長、村民代表李惠民和族裡面的年輕人,形成幹部團隊,對外接洽慈濟。村長昨天收完意願書,才通知要以家族為單位,派出一名可以代表家族所有人意見的代表,來開民族村會議,決定重建事情。

部落有人主張,現在不要有個人意見,要共同主張部落意見,加速重建,但是,我恰好認為,個人意見必須在這個階段能夠被公開討論,要能夠表達出來,透過討論,來相互磨合。

慈濟的意願書透過部落年輕人來發放,是很撕裂部落感情的作法。想要馬上簽署意願書的族人,和想要再得到更多資訊的族人,馬上就會內訌,彼此相互猜忌,這是很可怕的情況。慈濟應該要懂得怎麼跟部落溝通,而不是透過說明會和意願書,這很容易讓部落造成內鬨。

實際上,慈濟的意願書,有很不清楚的地方,都沒有說明。比如說,既有的土地和房子怎麼辦?只有房子的使用權,只能繼承,不能夠給土地的所有權,又是什麼意思?會怎麼影響我們的權益?還有,既有的部落山林都沒有做環評。

我沒有簽署,因為我還是想要回家,我覺得杉林國中只是一個暫時安置的地方,政府壓根都還沒有做任何調查。我想要回家,舊的家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這不是新的永久屋可以取代的,我還是想要知道更多資訊,才能做出判斷,在情感上,我還是想要回家。

(3)南方重建部落新聞發言人吳紹文 (協助那瑪夏鄉等部落組織串聯)

慈濟人非常有慈悲心,慈濟到大陸、印尼救災,即使有人批評,上人自有定見,秉持著無分別心,仍舊聞聲救苦。對於八八水災的原住民部落,儘管宗教不相同,慈濟同樣表現出無分別心,仍舊去救災。但是,慈濟的慈悲和無分別心怎麼在八八水災的永久屋計畫做得更圓滿呢?那就是要回到上人創立慈濟的精神。

回想上人創立慈濟的過程,是以慈悲情懷,在第一線看到眾生沒有錢就醫,沒有地方看病之苦,因此發願興建慈濟醫院,這是直接聽取災民需求的胸懷和精神。

然而,在永久屋計畫當中,慈濟大愛基金會卻選擇跟縣政府站在一起,絲毫沒有聽取受災部落的意見。以那瑪夏鄉來說,慈濟的永久屋計畫甚至沒有跟那瑪夏鄉長溝通,更沒有跟部落的人直接溝通,就開始做出規劃,開始發意願書。

慈濟人應該回到上人創立慈濟的精神,懂得貼近災民,傾聽災民需求,慈濟基金會應該合作的對象是各村、各自救會,而不是縣政府,不應該是縣政府畫出一塊地,就要部落遷移進去。

慈濟應該聆聽部落的擔憂和痛苦,原住民擔憂的不是房子的問題,房子可以蓋回來,不管是鐵皮屋,還是慈善團體幫忙。部落最大的擔憂是離土、離農、離地,是離開土地的痛苦。慈濟大愛基金會應該要貼近災民的需求,而不是以專業方式,來告訴部落應該遷村下山。

慈濟目前在高雄縣舉辦說明會,往往都是搭配內政部官員、高雄縣政府民政局去開說明會,卻沒有告訴災民說明會的意義、目的,還有會議的層級和作用。直接就告知房子已經設計出來了,族人以為這是唯一選項。

慈濟的建築師不跟部落溝通,就開始進行設計,就會出現很多偏差,比如,以戶為單位,實際上,部分原住民是以家族為單位。另外,慈濟不斷在安置營區要求簽署意願書,舉辦說明會,其實都沒有尊重到部落的決策機制,部落都公共的決策機制,有部落會議,這些都是慈善團體應該尊重原住民部落的部分。

慈濟應該思考,怎麼樣做可以讓災民更安心、更圓滿。

參考資料:

(1)慈濟鴻海打造大愛家園 最快下週動工

(2)鄉親安居 慈濟將建永久住宅

(3)郭台銘跨足有機農業

(本文為公民記者summer 製作之「永久屋計畫系列報導」)延伸閱讀: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2)瑪家農場與屏東縣的部落難題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980909-c2ji4100894313-250.jpg
中央尚未釐清法令,即宣布興建永久屋,令居民為難(圖片引用自「中央日報」)。

小地方新聞網